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8 16:56:18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篇1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 、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基于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和组织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自觉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汉语言文学课程 选修课 人文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方面问题时有发生。如说话方音较重,下笔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标点乱用、病句多,难以进行流畅、富有情感的朗读等。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应用水平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现代汉语基础教学,又没有兴趣。怎样解决矛盾,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一个需要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应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增强,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教学法,方能有的放矢。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到高职院校应体现其应用性。

一、现状分析

1.课程性质模糊。对于汉语言文学课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性质认识不清,将其视为一般的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势必造成课程建设的局限性。

2.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人将汉语言文学课视为“鸡肋”。

3.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不清。在课程设置理念上,没有站在“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进行把握,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成为其核心理念,导致课程设置的目标出现偏差,课程设置的原则出现模糊。

这些现状,究其原因在于开设课程之前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凭借主观想象开课,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稳定性、持续性,导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脱离。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

汉语言文学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不能回避的是,目前高职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系统不重视中文教育有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借助汉语言文学课程。汉语言文学课程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语言应用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三、提高学生修养的有效方法

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

最后、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四、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

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点: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应用模块,利用不同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根据目前形势下,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方式,开设一些具有和行业对接行强、应用性广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进行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如秘书、行政管理、财经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多门类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提升了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

五、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在教学中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微博、微信、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汉语言文学课堂里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必要功课。譬如:在给学生讲人称代词“足下”时,告诉大家古代汉语中,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战国策燕》:苏代谓燕昭王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子推事。晋文公(?—前628年),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翟。流亡19年,以秦穆公之力,得返为君。当年随重耳一起逃难的人分别都封官加禄,唯独把跟随逃难并割大腿肉给他充饥的介子推也给忘了,没有提名。后经人提醒,重耳才想起来。于是派人去请介子推,谁料介子推早随母“逃禄隐迹”于绵上山里。重耳立即派人到山里去寻找介子推,但历尽千辛万苦,费时数日也没有找到。重耳心中十分着急,为逼他出来,遂命人放火烧山。然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树木烧光了,还不见介子推娘俩儿走出来。最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抱树烧死了。“文公拊树哀嗟,伐而制履。”重耳每当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便低下头看看脚下的鞋子,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重耳与人谈及介子推,总要看看鞋子,沉痛地说:“悲痛啊,足下!”从此,“足下”之称便广为应用,成为尊称对方的代名词了。并且事后,重耳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上下都不能烧火做饭,以纪念介子推。刚好寒食节的第二天就是清明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把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了。将这些人文精神渗透在课堂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大有裨益。

六、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所以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考试机制对于学校考评的作用就更关键了。选修课程也不能忽视,学校应加强对日常教学环节的监督和改革,改变学习效果的考查方式,减少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在考核中的比重,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能力的考查;还可采用课程论文、主题演讲、情景对话、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为了检验课程教学的效果,落实督导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环节,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还要针对反馈意见,及时对课程的设置和整改,保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严爱慈;高职院校重视语文教学的必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吴鹏;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J];科技资讯

刘彦芬;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J];文教资料

黎修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谷建军;专业教材与职业教材的互补——汉语言文学教材实践变革[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相关资料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各大高校对这一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综合素质课程、网络、外语工作课程、专业骨干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使该专业具有国际性、适用性与创新性等特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1.教学方法忽视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上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自主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这类现象:教师努力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所以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否则将为建设课程体系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某高校曾经创建的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想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中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共和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研究人员、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的人才。

3.考核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多数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也都是从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的,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在对教师的评价时,通常将教师的教课方法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趣味性等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4.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本科与专科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都被定义为师范类专业,属于文科。而其他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关科目。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师范类学校还是非师范类学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所教授的都是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写作、语言学等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缺乏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性。若长期保持这样的体系而不开设新的课程,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出现傲慢态度,但思想理念却保持落后和保守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与实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还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成功案例,将外语课程与计算机心理课程也算在普通的基础课程中。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也进行了培养。另外,对于课程体系的创新,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特色

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深造与就业共同进行的教学目标,应当把因材施教作为重点,从而提升专业培养高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

3.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构架

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将以参照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设置,将学生对于就业的需要作为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重点,达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力度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外语已经成为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要加强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力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提前了解社会角色和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明确就业目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加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脚步。目前,我国教学体系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还存在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教学质量,但是现在这一课程体系的创新已经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与学校的重视,在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

[2]李玲.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6):40.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篇4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实施能力;实践性课程;实践性知识

高师毕业生不仅要通过理论性课程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通过实践性课程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这是由于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教什么”的知识,更需要“如何教”的知识,很显然后者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基础。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获得,但实践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才能奏效。但现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由于对教师知识特别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解的偏差以及实践性课程的不足与形式化,导致了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普遍匮乏。

针对新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标准即将出台的大背景下,安阳师范学院汉专业有必要在原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和重构。这是由于实践性课程“有利于把学习内容置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去,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把学习的理论和技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把积累的体验和教学机智具体应用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拟就言文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构建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树立正确理念是成功先导

语文教育实施能力是高师生毕业从事工作所需的重要素养,因此我们一直坚持在教学和中狠抓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从而培养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的中学语文教师,也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1.职业定位教育形成职业认同感。新生入学后,我们通过“职业定位教育”帮助学生坚定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决心。这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养成基本的职业认同感和形成初步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养成必将产生极大的动力并进发出极大的热情。诚如洪宗礼所言:“命中注定我必须当语文教育的‘包身工’,订下了‘卖身契’,一‘包’就是五十年。”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作为其自觉追求,始终把从事语文教育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作为自觉的追求。学生不仅自觉练习“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还非常重视语文教育学等教育类专业课的学习。

2.“三字一话”训练培养职业荣誉感。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对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基于此,我们不仅注重在舆论导向上引导学生,如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普通话比赛”、“钢笔字比赛”等引导这种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注重向这方面倾斜,给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

3.教育类课程实施的人性化。语文教育学、教育学和教育学课程实施注重实效,力求学生真有所得、确有所获。我们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理论性品格、实践性品格和性品格,不仅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教育类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实施的能力。为了保证这些教育类课程的理论性品格,我们力求做到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努力把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前沿性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这些必须了解的理论知识,就能使学生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极大地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教育现象的水平。为了落实这些课程的实践性品格,我们大胆打破传统过于封闭的课程体系,力求使课程内容做到现代性,明确提出行为规范和建议,并且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为了落实这些课程的艺术性品格,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特色,我们不仅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而且注重探讨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力求通过优美的语言,以及适当的激励措施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

[1]

二、优化课程设置是基本保障

语文实施所需的实践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性课程才能养成。因此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分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1.必修课程实施的优化。作为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学和语文教育学课程,其基本定位就是提供怎样教学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并使高师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为了达成此目标,我们不仅应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多向度的探索,还应致力于突出此类课程的实践特质。以语文教育学课程为例,从内容上讲就构建了以完成语文课程目标为中心的体系,内容设计上以语文课程目标开头、接着是语文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处理和使用、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实施,最终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作结,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教学创新方面,我们应在注重学科理论品格的前提下,挤出时间留给学生说课和试讲,并以此为媒介,引导和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

2.选修课程构建的系列化。语文教育实施能力具有非常复杂的内涵和结构,因此这种能力的达成需要系列课程的实施才能成为可能。这样构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和实践课相得益彰,讲座、座谈相互连接的立体课程结构就成为必需。我们精心准备,构建了比较完善和实用的选修课程系列:一是侧重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加深学生对语文教育规律认识的课程,如《中国大陆与英美母语教学比较研究》等。本课程通过对英美母语教育教学现象和规律的简要介绍,并与国内语文教育现状相比照,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育现象的认识和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二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教学研究》、《文本解释学》等课程。比如《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课程就是通过探讨当代语文特级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追寻其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形成的轨迹。通过案例教学提高高师生语文教学能力和语文教学艺术修养。三是为了提高学生教学基本功的《微格教学》、《说课与试讲》等课程。如《微格教学》课程就瞄准如何迅速提高高师生的教学技能,以教育学、心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视听技术和教学媒体手段对学生教学所需的各种能力进行系统训练。

三、开发实践性课程是重要支撑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养成,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反复操练。因此我们狠抓说课、试讲、等实践环节,通过学生的实践达到提高能力之目的。

1.扎实组织的说课训练。说课是介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指的是教师把自己教学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内容及设计的板书等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向同行表述,是培养和提高高师生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编写说课稿,并组织学生在小组比赛的基础上,选出优胜者参加全班组织的说课比赛。并把这些选手经过进一步指导和训练后,参加学院、学校、乃至全省的教学技能大赛。

2.日常化的试讲操练。试讲是高师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试讲不仅可以了解高师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考查高师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理念、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等,并可在此过程中知晓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教学中采取补救措施。因此我们力求给每个学生都创造走上讲台机会,不再只是让试讲成为能力强的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而是让学生特别是语文教育实施能力欠缺的学生走向成熟的练兵场。学生通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基本上都具有了很强的语文教育实施能力。几年来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我们的选手基本上都是一等奖就很能说明问题。我院毕业生也非常优秀,涌现出了像安阳曙光中学常作印、安阳市新世纪中学鲍志慧等这样的全国优秀青年教师。

[2]

3.针对性强的。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教学岗位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所学理论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细化了操作程序,使我们的实习计划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比如我们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就以评选优秀实习生为契机抓紧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反思,使学生能及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选择有经验的老师和参与学生的“回讲”和座谈。通过这种、自由的交流,学生谈经验、讲教训,比不足、找差距,中间还不时穿插老师精当的点评。因为我们深知“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寻求有意义的细节.并对其进行反思,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其意义在于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良好氛围是有力促进

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基于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和组织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自觉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教育能力训练。

1.院应在加大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的基础上,营造学院、系部、辅导员和教师等各个层次的立体结构。从而为语文教育实施能力训练提供舆论上、制度上的保证。通过舆论引导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高师生应从入学起就树立这样的信念:语文教育实施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之本,是发展之本。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强化和训练成为每个学生在这四年求学历程中的自觉追求,并落实到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每一门功课的学习中。

2.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度的自觉性,通过言传身教自觉主动强化训练。教师不仅应在教学中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精选教学内容并大胆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争鸣式等方法,还应用其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奉献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不仅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受益,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教师职业情操的养成发挥巨大作用。

我们深知,实践性课程的建构需要充分发挥中小学专家教师的实践智慧,因此我们开设了灵活而实用的第二课堂活动,精心设计了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系列讲座。开设了诸如注重丰富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诗教传统与文学教育》、《阅读学与语文教育》、《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等知识拓展性讲座,此外我们还聘请中小专家教师开设了实践性很强的讲座,如《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钻研和使用教材的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评价与考试》等专题性讲座。

综上所述,我们的成功做法就是坚持了“一个中心、两条红线”。“一个中心”就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不动摇,“两条红线”就是一重理论素养的提升,一重实践能力的养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性知识。现在我们理应在坚持传统好做法的前提下,在教学和中进一步采取措施,狠抓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篇5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119.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篇6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对外汉语专业 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国内外背景

为了不断满足世界上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的需求,从2005年起,国家就开始实施汉语国际推广工程。基于此,国家汉办从发展战略、工作重心、推广理念、推广机制、推广模式、教学方法等六个方面适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要实现“六个转变”。为促进“六大转变”的顺利实现,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也应顺应并积极配合这一总体形势,推动汉语更快地走向国际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含南宁、钦州、北海)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东盟国家对汉语人才尤其是既精通汉语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这种需求导致了东盟各国近年来出现了“汉语热”。因此,搞好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能够增强地方院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我们有必要针对国内外的客观需求,培养好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一个保障就是课程建设,它是决定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性因素。

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困难

通过我们了解到的几所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特色不明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外汉语专业都是近几年开设的,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基本上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少量的专业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论”、“越南语基础”和“泰语基础”等。

第二,各类课程比例不协调。表现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语言类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比例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关系,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不协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确定好以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不容易的,因为每类课程都很重要,少了谁都不行。加上总课时和学分又是一定的,往往造成顾此失彼。正是因为各类课程的比例处理不好,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汉语知识比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语水平比不过外语系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四不像”。

第三,如何协调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中有部分作为汉语志愿者赴泰国中小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这个比例大概也只有20%―30%,这就需要扩大其他就业途径。但学生各种就业技能必须通过一定课程的训练才能形成,这也就给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困难。

根据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北部湾经济的特色,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由语言类课程、教育教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几种课程类型组成。

(一)语言类课程

语言类课程包括汉语言专业课程和外语类课程。汉语言专业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主要解决的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古汉语基本知识、语言学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以及运用汉语的能力。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普通话训练、汉字学、语用学、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等。

在国内外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有时候可能需要使用某种外语来教学。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理应成为对外汉语专业的第一外语,其次还应该掌握第二外语,最好是学习者希望将来去任教国家的语言。对于北部湾地区的高校来说,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大多面向的是东南亚国家,所以最好以某个东南亚国家语言作为第二外语,来满足东南亚国家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主要课程有:基础英语、第二外语(主要有泰语、越南语、马来西亚语等)。关于外语课程的课时情况,在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重点院校中,外语类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普遍较高,有的达到了全部课时的一半以上。我们认为,适当加大外语课时,使学生的外语水平高于一般中文专业的学生(比如能在汉语零起点班与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和教学),即实行双语教育,这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是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但是外语课时所占比重太大,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以我们认为比较适当的课时比例是外语课时为总课时的30%。

(二)教育教学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课程和汉语教学方法技能类课程。教育理论课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课程,部分高校外汉语专业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两门课程,而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主的专业,因而此专业开设这两门课十分必要,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能掌握有关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关于汉语教学方法技能类课程,它是使对外汉语专业区别于汉语言文学,形成自己特色的一类课程,更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涉及到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方法、技能和技术,主要目的是解决“怎样教”、“如何学”的问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教外国人学汉语。在许多学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受到了挤压,大多数课程体系中只有一门“对外汉语教学论”,这样就很难保证学生能获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种教学技能。我们认为,这类课程至少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策略等。

(三)文化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等。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这两门课程。在第二语言国家的第二语言教学不能忽视外国留学生的文化休克对语言教学的干扰,这时就需要将跨文化适应教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从事外汉语教学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颖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其教学对象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所以本专业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中华才艺知识和技能,比如书法、剪纸、太极或武术、京剧等,这些课程对拉近汉语教师和外国学生的距离,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还能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该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开设彰显地域文化的课程,比如广西山歌、粤剧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东南亚文化这门课,让学生充分了解东南亚国家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汉语教学和涉外工作等打下基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专业的文学课程不应该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多,同时文学课程的开设应该主要以史为主,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文学欣赏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否则占用太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类课程的课时。

(四)实践类课程

对外汉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的是汉语教学能力、技能的培养,所以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也比较重要。它是把前面几种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形成汉语教学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很多地方高校没有开办留学生教育,就不能给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平台,甚至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都没有进行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样就很难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结合起来。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在实践教学这一块做得非常好,一方面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有留学生资源,这给我们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教学机会,比如可以把本校的留学生介绍给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实行“一对一”语言结对的形式;同时又可以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走上留学生课堂,听取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或者直接走上留学生的讲台。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基本上都与东南亚国家有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学生的形式到国外进行专业实习和语言实践,有些学校利用孔子学院(课堂)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本文为广西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一般立项,项目编号:2010JGA086。)

参考文献:

[1]熊素娟,石诗.地方院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2]杨同用,赵金广.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0).

[3]周卫华,王继花.浅谈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J].三峡大学学报,2008,(12).

[4]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篇7

关键词:汉语语言学课程;凸显师范性;强化实践性;教学对接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38—02

一、调查对象与目的

调查对象:一是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简称“一线教师”),这里包括中小学普通语文教师和骨干教师(分别简称“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二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简称“专业学生”);三是高师院校中文系领导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简称“大学教师”);四是中小学校长及教导主任(简称“中小学领导”)。

研究目的:了解以上调查对象对现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提出适应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构想。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1 问卷数据统计

普通教师中认为目前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占47.3%,认为不合理的占7.9%,两项合计共占55.2%;骨干教师中认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占48.7%,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占12.5%,两项合计共占61.2%;专业学生中认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占52.4%,认为不合理的占8.2%,两项合计共占60.6%(详见表1)。以上这些数据说明,汉语言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调查显示,普通教师认为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对他们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帮助很大的占28.9%,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31.6%,两项合计共占60.5%;骨干教师认为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对他们从事中小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帮助很大的占12.5%,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38.7%,两项合计共占51.2%;专业学生认为对他们今后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帮助很大的占22.9%,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30.6%,两项合计共占53.5%(详见表2)。这说明,现行课程设置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也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和专业学生对此并不认可。

那么,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问题出在哪里呢?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专业学生都认为,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着选修课数量少、教师教育与发展课程不足、实践教学不到位、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相脱节以及课时量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多数教师(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基本上与专业学生的意见相一致。高师院系领导和中小学领导也认为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把汉语言学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语文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绝大多数专业学生、一线教师、大学教师和高师院校中文系领导以及中小学领导都认为教师教育与发展课程在数量上严重不足。

2 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专业学生、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都认为,除了开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之外,高师汉语语言学专业还应该增开汉语语言学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渴望开设的课程包括语言教育学、语言心理学、语言学教材教法、语言学学习策略、语言学教学策略、语言学说课与评课、语言学教学组织与管理、语言学电化教学、语言学教师技能训练、语文课标中语言学知识标准解读、语言学课的教学设计、语言学课程的板书简笔画教学、语言学课程的测试设计等。这些课程体现了师范特色,既有助于提升专业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改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课程局限于传统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三门必修课。事实证明,仅仅开设这三门教师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列举了四十多种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实习与实践教学的措施,供调查对象进行多项选择。96%以上的专业学生、一线教师以及大学教师都认为,提高专业学生汉语语言学实践教学能力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观摩中小学语言学课堂教学,请中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作报告,请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或中小学语文教坛新星来示范教学,使学生熟谙中小学语文教材,加强中小学语文微格教学训练,等等。90%以上的专业学生、一线教师以及大学教师都对分散自主教育实习持反对意见,希望取消分散自主教育实习。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为了使以上结论更具全面性和代表性,我们还对三十多位高师院校中文系领导进行了访谈。本次访谈采取的是面谈与网络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访谈结果显示,多数领导认为,目前汉语语言学课程的设置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建议增设的课程包括与中小学汉语语言学知识相关的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应用语言学课程、语言习得学课程等。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语言学教学技能的训练,参照中小学语文课改的精神修订汉语语言学课程的设置方案,以期更好地实现无缝对接。

在突显汉语语言学课程的师范性方面他们提出了如下建议:高师院校应成立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中文系分管教学的领导、地方教育局局长和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改革教育实习方式,加强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举办专业学生的汉语语言学教学技能大赛,加强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与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切实提升汉语语言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当前,高师院校的教育实多安排在毕业前夕的某一段时间,教育实习的形式主要包括支教帮带实习、集中帮带实习和分散自主实习。领导们普遍认为,分散自主实习的效果最差,最好予以取消。目前,有些高师院校虽开设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等课程,但对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

另外,我们还对二十多位中小学校长、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进行了访谈。他们对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同时他们又提出,汉语语言学课程的设置应该进一步突出师范特色,应着重培养师范毕业生的语言教学技能,让毕业生尽早熟谙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以便毕业生一走上中小学语文教学岗位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四、优化课程设置的构想

1 夯实学生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新课改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学工作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互动合作的管理者。高师中文专业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扎实掌握汉语语言学基本功。具体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句法和章法、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等。为此,在低年级阶段,高师中文专业应开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汉语语言学基础课程,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改革语音语调考核方法。在高年级阶段,应开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汉语语言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 调整汉语语言学课程结构

调查显示,目前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选修课太少、知识面过窄等。这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一些选修课,如语言学通识教育、语言教育学、语言行为心理学、语言学习策略、语言教学策略、语言学课的说课与评课、语言学课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语言学课的电化教学、语言学课的教师技能训练、语言学课的教学设计、语言学课的测试设计等,以此拓宽学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面。

3 突显汉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师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篇8

关键词:汉语课;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法;语言教学

笔者从事少数民族中学汉语课教学多年,对汉语课教学有一些认识和思考。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好。我认为,少数民族中学汉语课教学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趣味性教学法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用趣味性语言和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越对学习感兴趣,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因此,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引导学生学习汉语。在汉语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汉语学习感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勇敢地克服对汉语课的畏难情绪,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汉语知识。导入课文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活趣事,分析课文,将近期发生的时事新闻、广告或社会热点话题等导入到课堂中,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汉语课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另外,趣味性教学法虽然对汉语课教学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教师也要把握好“度”,切不可一味注重兴趣,而忽略了对汉语课教学重点、任务、内容等的教授。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中,汉语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采用对话练习、讨论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第二,通过写小作文、写周记或写日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三,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读物,并让学生在上课时讲解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声音、图片、视频立体呈现给学生,刺激学生的感观,让学生看图和视频说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五,应鼓励学生课后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多与汉族学生交流;第六,教师可以根据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方面的兴趣,举办兴趣小组等作为汉语课教学的延伸课程,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三、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听、说、读、写是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说和写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瓶颈。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听、说、读。然而在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教学过程中,语音是一大难题。因此,语言教学成为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教学课程中的主要教学任务。由此可知,要想教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就要紧紧抓住语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汉语教学的主旨和中心。具体来说,语言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人文性,包括文体知识、语法知识、文字知识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来学习汉语知识的目的,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汉语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汉语课的有效学习,对汉语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语言知识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有效积累,不仅能让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汉语,同时也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四、强化口语训练和朗读训练

在汉语课教学中,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教师通常先示范朗读课文,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来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课文朗读。几轮朗读下来,有些学生就能背诵课文了。

五、将汉语学习和汉文化联系起来

少数民族中学学生学习汉语需要和学习汉文化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汉语的精髓。少数民族学生缺乏汉文化的学习背景,如果汉语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达上,学生就会无法真正理解h语所承载的汉文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汉文化的语境来让学生学习汉语,从而便于学生对汉语加深理解。语文学习的目的除了外在语言表达形式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形式学习文化,感悟汉文化的内涵。少数民族中学的学生对汉文化的认识本来就不多,教师更应该通过汉语教学把这块短板补上,让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感受到汉语的魅力所在。

总之,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教学重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和对话交流来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感悟汉语的文化内涵,在听、说、读、写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菊.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王燕芹.关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文教学的探讨[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8).

上一篇:图书馆物业管理范文 下一篇: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