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物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16:56:18

图书馆物业管理

图书馆物业管理篇1

1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的特点

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与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资料工作相比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1.1所藏图书资料具有专业性

博物馆的图书资料收集、整理、典藏和利用都是围绕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和考古科研工作展开的,其类型大部分是纸质文献,包括图书、杂志、报纸等,电子文献资料很少。历史类博物馆一般都藏有古籍类文献资料,其不仅具有文献研究价值,还具有文物价值。博物馆所藏的图书资料先要保存好,然后才是合理利用。管理这些文献资料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手段。辽阳博物馆图书资料室隶属于文物保管部,所藏的图书资料主要为历史、文物、考古、美术史以及博物馆学等专业图书和文献资料,其专业特色非常鲜明。

1.2服务对象具有单一性

博物馆所藏的图书资料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本馆职工,为完成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而提供服务。本馆为完成收藏、陈列和宣教工作服务,也收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建立了专门的图书资料室。目前,本馆图书资料室仅对本馆工作人员开放,如外单位人员需要查找本馆的图书资料,需要事先沟通,经允许后方可查阅。而一些比较珍贵的图书资料与馆藏文物一样,执行严格的保管与使用制度,即使是馆内人员使用也必须严格履行入库查阅手续,外单位人员不允许入库,也就无法查阅。这种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图书资料的保护,但也限制了外单位人员对这些图书资料的查阅与利用。

1.3服务方式具有直接性

博物馆图书资料与其他图书馆承担的功能相同点在于,都是为读者提供知识信息的检索、查询和阅读,这种服务的表现形式为知识信息的传递,属于间接。而不同点在于,博物馆的图书资料还能提供一种直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为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和陈列展览提供服务。举例来说,博物馆收藏的很多文物需要经常进行考证和研究,研究人员除了需要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借助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系统的研究考证后,才能确定文物的年代、真伪和历史价值等。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中有很多文物、展品和文字图片资料,通过设计、整合达到展示主题内容的目的。在筹备一个陈列展览的过程中,文字图片资料是在已有的文物、展品之后提供的,这就需要查阅详尽的文物史料,以及相关的报刊资料,博物馆所收藏的图书资料就成为该项工作必不可少的信息源。此外,博物馆的讲解宣传工作,需要编写本地区的历史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资料,以及馆藏文物简介、讲解稿等,其资料来源首选是本馆的图书资料。

2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发展对策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与博物馆最基本的业务工作密切相关,是反映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要作为重点工作抓好抓实。要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准确把握其工作特点是关键,是基础。

2.1提高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认识

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博物馆领导认识提高了,就能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调动人力、物力建设好图书资料室。图书资料部门的工作人员认识提高了,就能够树立在服务中谋地位、做贡献的思想,注重把握机会,在博物馆的业务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从上到下思想统一了,就能够形成合力,进而推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层次。博物馆长期把图书资料的收藏作为主要的指标,而对所收藏的图书资料如何利用的问题却常常被忽视。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元素,博物馆的图书资料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自然也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因此,必须提高博物馆图书资料的管理水平。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的职能要实现由重“藏”到重“用”的转变,以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以辽阳博物馆为例,虽然本馆图书资料室的藏书数量和规模不能与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相比,但自身优势也十分明显,即具有专业性的特质。公共图书馆藏书遵循的是大众化、多样化的原则,与博物馆专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关的文献类型和数量不及本馆系统、丰富和全面。另外,辽阳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些孤本善本,这更是普通读者难得一见的资料,其学术和研究价值是一般资料不可替代的。为了不让这些重要文献资料沉睡库中,充分实现其价值,本馆图书资料室在固定的时间对外开放,方便了专业研究者的利用。

2.2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的规范化

要实现博物馆所收藏的图书资料的价值,必须强化管理的规范化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要把图书资料室的管理计划、文献征集和采购、保管等工作与图书资料的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图书资料借阅制度,避免因为工作人员变化,交接手续不全,或者没有规范的借阅手续而造成图书资料的流失或不完整。二是要创造图书资料保管的良好环境,这是保障图书资料有效利用的基础。要防止因保管条件不达标准,或温度、温度、光线、污染、灰尘等因素造成资料的损害。三是做好图书资料的清点、核对和编目工作,对于馆藏的文献资料都要逐一清点造册,并按照图书馆学专业的要求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统计、排列、编目、上架,以实现规范化管理。

2.3利用多种途径丰富馆藏图书资料

博物馆图书资料的来源主要有采购、征集和接受捐赠等方式。在以往的征集和接受捐赠工作中,博物馆往往仅重视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物品,其中文献资料多为有手稿、家谱、契约等,图书资料都是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的,还有一些古籍资料。对于够不上文物价值的图书资料,或是短期内人们还没完全认识到其真正价值的,都没有列入到博物馆的征集和接受捐赠范围之内,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损失。为此,博物馆应该改变工作思路,扩大征集和接受捐赠文献资料的范围,丰富馆藏图书资料。博物馆用于图书资料采购的经费非常有限,采购图书资料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追求多而全,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藏书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的作用,把最需要、最有使用价值的图书资料纳入馆藏体系。为此,笔者认为,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把文献征集和搜集工作经常化,保证藏书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根据博物馆业务和馆藏的特点,有计划地发函征集或组织人员外出定向征集,也可与书店、出版社和古玩店建立联系,委托代购。二是掌握与博物馆业务有关的书籍出版信息,及时进行预订或采购。三是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与文博事业发展和业务研究有关的信息,如各地报导的考古新发现,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术、陈列、展览等方面的工作动态,进行搜集汇总,及时提供给本馆的有关人员,为业务建设提供参考。

2.4加强博物馆图书资料的网络化管理

目前,博物馆的网站服务基本上提供的都是馆藏文物信息,博物馆的图书资料信息很难在网上查询。实际上,博物馆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丰富博物馆网络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如果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只局限于图书、报刊、杂志等纸质形式,又不能实行开放式的对外借阅服务,那么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室体现更多的是储藏室的功能。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成果,着重做好博物馆图书资料资源的网络化开发与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利用通用性和兼容性好的图书管理软件,对已有馆藏图书资料进行数据加工,并在网站上提供检索入口,使博物馆的图书资料能够让公众共享。另一方面,要整合加工网络资源,将与博物馆专业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本地化、馆藏化。网络资源具有无序性、动态性的特点,这给用户选择与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从深层次开发文献信息入手,对馆藏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科学而实用的组织管理,经过分析、比较、识别、研究,将无序分散的信息形成有序的网上二次信息或三次信息,为网络用户有效检索利用博物馆专业信息资源搭建平台,提供路径。

2.5建设适应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

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文博专业或历史学专业的专门人才,图书馆学专业的人才很少。图书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图书的分类编目、整理加工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深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类型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涉及图书馆学的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工作也需要借鉴新理念、新技术,也需要培养专门的图书资料管理人才。博物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博物馆学专业知识和文史知识,还应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的相关知识。针对当前博物馆图书资料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各博物馆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是引进复合型人才,或是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人才。博物馆图书资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门的人才。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事业建设都离不开文献信息的支撑。图书资料工作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博物馆特色的图书资料服务体系是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事业建设实践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建设一支适应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则可以为博物馆学研究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工作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是博物馆学研究和博物馆事业繁荣的智力保障。各级各类博物馆需要高度重视图书资料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加强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努力挖掘博物馆图书资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突出专业服务功能,形成自身特色,为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图书馆物业管理篇2

1国内图书馆物业管理研究现状

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国内图书馆物业管理日趋成熟,业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黎震(2001)结合深圳南山图书馆实际情况,对图书馆物业管理特点,图书馆物业实施全面社会化管理进行了详细论述[1];苏海潮(2003)结合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提出图书馆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意义深远[2];白力民(2009)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物业管理的内容、方式及要求,随着阅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3];葛瑶、应长兴(2010)从图书馆物业服务的投入成本、员工心态等方面对物业服务社会化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就实现物业服务社会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见解[4];伍茂戎(2010)总结了高校图书馆物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和组织结构,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指标,对物业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进行了探讨[5]。

2我馆物业管理社会化现状

2.1我馆物业管理历程

科技的进步、智能化系统在楼宇中的运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物业行业的兴起、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种种因素促使公共图书馆后勤管理向物业管理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过去,我馆自己管理物业,由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全馆的物业管理,管理人员有限,管理水平也不够专业。2006年新馆建成前,我馆就采用了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中标的物业管理公司在我馆搬馆前就已经入驻新馆,他们先全面了解大楼主体的结构、管道走向、设备安装等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隐蔽工程做详细的记录,再根据物业管理模式和各个岗位要求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确保物业专业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搬馆后,我馆内部设置专门的后勤管理部门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监管,该部配置了专业的管理人员,采取自行管理和委托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双方的顺利沟通。虽然在采用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后勤工作后,我馆每年物业管理费用开支较大,但是成效是相当显著的。搬新馆后,馆舍面积增加,阅览区实行开架管理,展览、讲座等一系列的读者活动越来越丰富,节假日期间日接待读者量高达上万人,专业的后勤管理保障了我馆高效、顺利的运行。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服务读者。物业管理公司配备足够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完成后勤管理工作,使馆领导和馆员从繁琐的后勤工作中解放出来,发挥专业特长,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这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全方位开发。物业公司从理念上尊重、从制度上关心图书馆馆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馆员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一线的服务工作中,创造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物业的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的加入到读者服务的工作中,无形的壮大了读者服务队伍。

2.2图书馆物业管理特点

图书馆物业管理从原来对馆舍的水电设施、绿化、卫生、员工饭堂的管理,发展到对馆舍内外环境、智能化系统设施、读者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会议接待和读者活动的管理。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图书馆的物业管理直接服务于全馆员工和广大读者,服务对象范围广,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纠纷,服务内容也根据各馆的业务扩充而改变。公共图书馆具有对外开放和藏书的特点,安全和消防管理工作是物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6]。

2.3图书馆物业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两个不同性质的单位经过多年的合作,彼此都在学习、成长,但在相互融合的过程当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2.3.1物业管理公司人员流动性大。我馆是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图书馆员工是根据编制和岗位进行公开招聘的,工作相对稳定;而物业管理公司是营利为目的的单位,部分管理和服务人员是临时工,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上的衔接和稳定,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2.3.2物业员工图书馆职业道德培训不足。物业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图书馆工作的形象。物业员工如与读者之间发生争执,其结果必然由图书馆去承担。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看似简单、琐碎,实际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巧,以及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3.3智能化设备设施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物业和维保单位职责不明确。新馆楼宇主体有许多智能化设备设施,如消防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采用的是公开招标的方式,由中标单位对系统进行维保,物业管理公司只对其进行监控和基本维修,并没有配备对各系统进行维保的专业队伍。在系统出现故障时,物业与维保单位之间的职责界限较模糊,物业管理人员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独立、及时地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

3关于图书馆物业管理社会化的思考

物业管理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图书馆和物业公司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物业公司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图书馆也要做好监督和协调工作。

3.1完善制度,控制物业人员流动

增强制度中的量化标准和可操作性是制定制度的关键。只有制度完善,才能更充分地应用现代技术进行管理。在合同上详细规定物业人员流动量,保证物业管理公司人员的稳定性。

3.2制定培训课程,提高服务质量

图书馆可以提供场地和人员对物业公司直接与读者相接触的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上岗,包括礼仪培训、沟通技巧的课程等,时刻了解图书馆的读者基础业务,妥善解答读者的问题,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综合素质。

3.3将维保内容纳入物业管理范围,减少维保费用支出

楼宇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是后勤工作得以延续和图书馆资产得以保值、增值的前提条件。若物业公司对设备系统的管理能够不光停留在监控和基本维修上,而且还能进一步承担维保的工作,也就是说系统维保单位的工作由物业公司去完成,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物业管理费,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还降低了图书馆维保费用的总支出,更重要的是能直接联系长期驻扎在馆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设备维护,提高工作效率。从工作的角度看,系统的监控、维修到维保都由物业公司派专人实行一对一的跟踪,可以避免由于物业公司和维保单位职责不明确而延误时间的问题。

3.4培养专业人才,进行有效监管

图书馆物业管理篇3

关键词: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实践;阐释

1 有关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特征的解构

(一) 图书资料专业性极高

现阶段,博物馆图书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陈列展览、馆藏文物及考古科研,但是,以纸质文献形式居多,具体表现在报纸、杂志,还有图书方面,以电子文献形式存在的资料并不多。对于历史类型的博物馆来说,古籍类文献资料较多,而且文献研究的价值很大,文物价值也十分可观。一般来讲,博物馆所藏图书资料都需要及时保存,而后才能够进行利用。对文献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专业技术手段[1]。

(二) 服务对象单一性明显

目前,博物馆的图书资料一般所针对的服务对象是馆内职工,同时,对于博物馆未来发展目标及中心任务可以提供所需服务。为了更好地提供收藏与陈列等服务,收藏了大量图书资料,创建图书资料室。现阶段,图书资料室一般都是针对馆内工作人员,如果外部人员对馆内图书资料进行查找,应当提前沟通,在经过允许后才能够查阅。针对重要的图书资料,与馆藏文物一样需要严格落实保管和使用制度。上述管理方式对于图书资料的保护十分有效,但是,也同样限制外部人员对于图书资料的利用和查阅。

(三) 服务方式相对直接

相比较于其他类型图书室,博物馆图书资料与其相同的功能表现在同样可以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或者是信息资料,同时,还具有检索与查询,甚至是阅读的功能。而知识和信息资料的传递就是最明显的表现形式,而这也属于一种间接性的服务方式[2]。然而,博物馆图书资料在提供间接服务的基础上,还能够及时提供直接的服务,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为文物收藏和陈列工作提供所需的服务。而博物馆中的文物应当定期考证并研究,而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同样需要借鉴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在系统性研究并考证以后,可以对文物的年代及真伪,包括历史价值等信息进行准确地判定。在此基础上,针对博物馆陈列展览当中的文物与文字图片资料等,应该在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包含的内容。

2 有关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展途径的阐述

(一)增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认识

要想积极地转变管理工作观念,最重要就是要认识到对图书进行管理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博物^中的相关领导人员就要增强自身认识,并在工作中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然后利用图书室中的人力、物力等要素促进图书室中资料管理工作的合理性[3]。而且,图书室中的资料整理人员也要形成重要认识,并将服务工作放在首位,不仅要在工作期间掌握更多机会,还要促进博物馆的业务进步。所以说,实现各个人员思想化的统一性能够凝聚更大力量,以提升图书室资料管理工作的水平。

博物馆始终将图书资料的收藏工作作为重点,然而,对于所收藏图书资料的合理运用的重要性却严重忽视。当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信息化发展方面的重要基础,同样的,博物馆中的图书资料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也能作为有效的实施资源,为此,一定要采取措施实现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应当重视资料的使用,进而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尽可能满足公众对于信息资源的要求。

(二)严格规范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为了使博物馆在中的图书资料在发展与建设中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就要在管理工作中更为严格。首先,应当建立并健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制度,有机结合图书资料室工作和图书资料利用,健全图书资料借阅制度,以免受工作人员的变化,导致在交接期间出现相关手续办理的不健全、图书资料严重流失等现象。而且,在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期间,还要为其创建良好的管理工作环境,从而为图书资料的利用形成有力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当规避由于保管条件的影响或其他因素对资料造成的损害[4]。最后,积极开展图书资料清点与核对等相关工作,仔细清点文献资料并造册,根据具体要求整理并统计图书资料,以保证图书资料排列和编目的合理性,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严格规范。

(三)丰富博物馆馆藏图书资料

要想丰富博物馆图书资料,就要借助采购以及征集措施,也可以利用捐赠手段实现多元化资料收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资料整理和收集过程中,对于文物价值较高的资料和文献,博物馆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大部分都是家谱、契约或者是手稿等等。而且,图书资料本身历史研究的价值就很高,所以,如果文物价值不高,图书室在短时期内并不能马上认知其实际价值和有效性,这便会导致工作出现一定的偏差,导致其不被列入到博物馆捐赠项目中,增加了博物馆的损失。因此,博物馆需要积极转变工作的方法,对于征集和接受捐赠的范围予以适当地扩大,确保博物馆收藏的图书资料呈现出丰富性特点[5]。

首先,应当将文献征集和收集的实际工作运行的更加常态化,保证博物馆图书收集项目能稳定健康的发展,并且,管理人员在制定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基础条件,确保征集工作的完整和规范。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图书收集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书店或者是古玩店进行委托办理。其次,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完整的业务认知,确保对资料和书籍的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管控,借助预定和采购手段来完成收集工作。最后,博物馆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人员应当积极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全面掌握与文博事业发展或者与业务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全面搜集与汇总,进一步推动业务建设。

(四)实现图书资料网络化管理

近几年来,博物馆网站服务项目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态势,不仅对馆藏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也借助图书资料实现资源库的建立,但是,无法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详情是需要着重处理的问题。然而,若能够实现博物图书资料的信息网络化管理,是不断丰富博物馆网络资源的最基本工作[6]。在信息环境之下,应当对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研究成果予以充分利用,重点开展博物馆图书资料的网络开发及管理。其中,要积极的运行图书管理系统,借助软件进行项目升级,特别是针对馆藏图书资料,既要保证数据的完整,也要针对网站建立过程进行集中的检索和控制,确保图书资源的共享模式得以实现。另外,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与加工,而博物馆则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一步挖掘文献资料的社会价值和信息体系,确保资源结构的管理能满足组织框架,实现信息资源的最优化,推进无序分散信息向着网上二次与三次信息的转换。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是保证博物馆学研究及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应当重视图书资料管理,充分挖掘其资源优势,实现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若鹏.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管见[J].图书室学刊,2014(12):22-24.

[2] 唐迎菲.浅谈博物馆馆藏图书资料的电子化管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12):102-103.

[3] 王芑菲.科学管理博物馆图书资料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7):186.

[4] 蒋黎.关于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的思考[J].卷宗,2015(5):96-96.

[5] 胡丽华.图书资料管理在文物工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6,7(13):146-147.

图书馆物业管理篇4

第一条(目的)

为了加强对本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是指政府举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书刊资料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包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图书馆。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使用及其监督管理。

第四条(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

**市文化局(以下简称市文化局)对全市公共图书馆实施统一管理。各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公共图书馆的管理。

各级财政、规划、人事、物价、建设、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房产、土地和邮电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设置原则)

各级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本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对辖区内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实行统筹规划。

公共图书馆按照行政区域分级设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当设置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无独立建制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地区,应当在公共图书馆内开设少年儿童图书室。

第六条(管理原则)

本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设置

第七条(设计方案的审核)

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图书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将设计方案报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一)市和区(县)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报市文化局备案;

(二)街道(乡、镇)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报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八条(馆舍面积)

区(县)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当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当达到100平方米以上。

市图书馆建筑面积的要求,由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第九条(阅览座位)

区(县)图书馆的阅览座位总数与本区(县)内街道(乡、镇)图书馆的阅览座位总数之和,应当达到本区(县)人口总数的2‰。

区(县)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应当达到500席以上;街道(乡、镇)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应当达到50席以上。

第十条(布局要求)

公共图书馆分为阅览用房、藏书库房、办公用房和其他用房。

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开设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阅览室。

第十一条(设置登记)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自设置之日起30日内,向市文化局办理设置登记手续;街道(乡、镇)图书馆应当自设置之日起30日内,向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置登记手续。

第十二条(改变公共图书馆使用性质的限制)

公共图书馆的阅览用房和藏书库房必须严格管理和保护,不得任意占用。确需占用公共图书馆的阅览用房或者藏书库房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市和区(县)图书馆向市文化局提出申请,市文化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二)街道(乡、镇)图书馆向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禁止在公共图书馆内设置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

第十三条(终止与变更)

公共图书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馆址、馆名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经批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馆址、馆名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自发生上述情况之日起30日内,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程序,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第三章书刊资料的收藏

第十四条(收藏量)

区(县)图书馆书刊资料的收藏量应当达到50万册以上;街道(乡、镇)图书馆书刊资料的收藏量应当达到1万册以上。

市图书馆书刊资料收藏量的要求,由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收藏重点)

市图书馆重点收藏专利文献、标准文献、本市的地方文献和国内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出版的报刊、丛书、多卷书以及国外主要出版物;

区(县)图书馆重点收藏本区(县)的地方文献和本市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的主要出版物。

第十六条(目录管理)

公共图书馆应当及时对入馆的书刊资料进行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并建立完善的书刊资料目录系统,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定期检查核对,保持书刊资料与目录相符。

书刊资料的分类、编目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进行。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建立书刊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现计算机联网检索。

第十七条(投入借阅的时间要求)

公共图书馆的书刊资料投入借阅的时间要求是:

(一)报纸在收到的当天投入借阅;

(二)期刊自收到之日起2日内投入借阅;

(三)其他书刊资料自收到之日起15日内投入借阅。

第十八条(书刊资料的清理)

公共图书馆应当定期做好书刊资料的清理工作,并将清理结果报市文化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出版物样本的送缴)

除特殊种类或者出版数量较少的出版物外,本市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应当自本单位出版书刊资料之日起30日内,将样本送缴市图书馆收藏,具体送缴办法由市文化局另行制定。

第四章工作人员、设备与经费

第二十条(馆长的条件)

公共图书馆设馆长1名、副馆长若干名。市图书馆馆长应当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区(县)图书馆馆长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一条(工作人员的配备)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体要求由市人事局会同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街道(乡、镇)图书馆应当配备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十二条(培训与考核)

市文化局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考核。

第二十三条(专用设备的配置)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逐步配置电子计算机和视听、复印、缩微、传真等专用设备。

第二十四条(经费保证)

市和区(县)图书馆的经费,分别由市和区(县)财政拨付。

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资金可以多渠道筹集。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

第二十五条(书刊资料购置费使用的监督)

公共图书馆的书刊资料购置费必须专款专用。

公共图书馆书刊资料购置费的使用,受财政、审计主管部门的监督。

公共图书馆应当于每年1月,将上一年度书刊资料购置费的使用情况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五章读者服务工作

第二十六条(开放时间)

各级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的时间应当达到下列标准:

(一)市图书馆为70小时以上;

(二)区(县)图书馆为63小时以上;

(三)街道(乡、镇)图书馆为49小时以上;

(四)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开设的少年儿童图书室为36小时以上。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每天(包括节假日)向读者开放。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开设的少年儿童图书室周六、周日和学生寒暑假期间每天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第二十七条(借阅方式)

公共图书馆可以采用馆内借阅、外借阅读(包括邮寄、电话预约等)、流动借阅等多种服务方式。

第二十八条(借阅范围)

除国家规定对某些书刊资料停止公开借阅外,公共图书馆不得另立标准,限定书刊资料的公开借阅范围。

第二十九条(阅读指导)

公共图书馆应当采用图书展览、辅导讲座和组织群众性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向读者推荐优秀读物,指导读者阅读。

第三十条(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为读者提供书刊资料信息,解答读者有关阅读方面的咨询,指导读者查找书刊资料。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读者需求,为读者做好专题信息收集、参考资料编写和书刊资料的代查、代译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读者义务)

读者应当自觉遵守公共图书馆的借阅规则,馆内借阅时应当出具有效身份证件;需外借阅读的,应当办理外借证件。

读者应当爱护公共图书馆的书刊资料和其他公共设施。损坏、遗失书刊资料的,应当予以赔偿,赔偿标准由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收费规定)

公共图书馆对图书、报刊借阅实行免费服务。

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收集专题信息,编写参考资料,提供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借阅服务或者进行代查、代译、复印书刊资料等工作时,可以适当收取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市文化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另行规定。

第六章辅导与协作

第三十三条(业务辅导)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设立业务辅导机构,协助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对本地区基层图书馆的情况调查和业务辅导工作。

第三十四条(业务协作)

公共图书馆之间应当互相合作,并加强与其他系统图书馆的联系,在书刊资料采购、交换和借阅服务等方面进行协作,实现馆藏资源共享。

第七章奖惩

第三十五条(奖励)

对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以及其他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文化局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第三十六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处理)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文化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补办有关手续或者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

(一)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图书馆未按规定将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报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

(二)未经批准占用公共图书馆阅览用房或者藏书库房的;

(三)未经批准合并、分立、撤销公共图书馆或者变更公共图书馆馆址、馆名的;

(四)将书刊资料购置费挪作他用的;

(五)未按时向读者开放公共图书馆的;

(六)任意限定书刊资料公开借阅范围的。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向读者收取服务费用或者超额收取服务费用的,由市文化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返还违法收取的费用,向读者公开赔礼道歉;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里弄、村图书室的设置)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辖区内里弄图书室和村图书室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里弄和村设置图书室的具体办法由市文化局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文化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施行日期)

图书馆物业管理篇5

关键词: 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200-03

1 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是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当然同时也充满了更多的挑战。随着网络电子文件的出现和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传输速度快,内容更新及时,检索效率高,图书信息资源将由传统的印刷文献面临着向文献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网络信息资源形式发展,必将导致博物馆工作形式的多样性发展。加快博物馆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已成为博物馆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一般概念的观点分析图书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单纯的信息管理,主要是指数字化信息和非数字信息的管理;二是信息环境的管理,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组织管理、设备和资金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三是信息服务与用户管理。从概念分析来看博物馆的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相应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比如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更好的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比如可以实现快速信息检索和信息快速传递等。同时与传统图书信息资源管理相比较,借助信息技术的图书信息资源管理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差异。传统图书的信息资源管理由于受到印刷材料的影响,信息处理和传播的相对较慢,而借助信息技术的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则具有许多特点,如信息资源分布广,信息量大,信息资源更新速度等。另外,传统图书信息资源的组成相对固定和单一,而信息技术下的博物馆信息资源则丰富很多,可以满足博物馆不同层次研究者的需求,是博物馆从事科学研究的信息支柱之一,对科研起着桥梁作用。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应根据相关的科研需求,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并提高利用率。

2 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息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管理资源。随着新兴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强烈地冲击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环境和服务模式。通过研究和分析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发现博物馆的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 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图书馆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制约了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图书馆适应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推进。目前,我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必然产生了管理层面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严重的信息资源分散管理,同时由于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信息资源的协调困难,信息资源共享也无法保障,造成大量文献信息资源的闲置或者短缺,同时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组成相对松散,不能很好的发挥图书管理组织的作用,很难发挥和调动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益,导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工作过程仍然很缓慢,并且针对资源管理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另外,博物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数据标准化程度低,这在很大程度都制约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

2.2 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人才缺乏 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人才是重要的智力保障,信息资源管理涉及多方面因素,但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要求必须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然而,当前我国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人才缺乏问题是信息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甚至成为影响博物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现有的管理人员大都缺乏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件和信息方面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对信息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此外信息化发展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思维和主动意识,使信息资源管理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造成信息资源管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进程缓慢。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素质的要求不断扩大,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信息管理过程中仍然普遍缺乏管理高素质人才,缺乏相应的适应图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专业人员,所以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需要引起重视和改善。

2.3 信息资源实现安全高效共享困难 博物馆信息资源是博物馆文献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博物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很低,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信息资源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固步自封,独自使用,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各家博物馆独立系统的限制,信息资源无法实现相互沟通,优势不能互补,资源不能共享,不能将有限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开发,这对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不能在提高科研水平和研究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加强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 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在数字化趋势中需要必须加强人文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管理,根据信息资源的分类,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一个新的资源体系和信息数据库。加强数据库建设,运用网络信息采集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进程,更好的为研究者提供服务。促进博物馆实现标准书目数据库的完整性建设,全面促进资源的有效化管理和发展,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同时加强特色馆藏标准化建设,博物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是有效发挥网络配置信息资源作用,实现对资源有效收集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要发挥单方面的馆藏文献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所有资源开发和加工的能力,确保提供给用户的信息质量和效率,如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规划和建设特色馆藏数据库,发挥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积极作用。另外,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的新载体建设,随着信息技术与博物馆科研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新载体逐日增加。博物馆应该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有效的信息资源的组织,不断提高新载体和资源的有效匹配度,实现资源和新载体的高效运行,同时重视和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重要资源收集管理,随着网络信息资源频繁变化,博物馆应通过各种渠道的选择和整合,为科研的需要形成的网络资源,有效使用数据库技术建设虚拟博物馆。

3.2 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利用,保证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为了进一步提高博物馆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及时有效的在线资源,丰富资源管理技术,需要不断开发资源检索系统,实现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通过新的检索系统的开发,实现各类数据库资源的整合,增加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力度,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标准化建设,并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发挥其信息存储,检索速度快,易于存储和共享的优势,要想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需要加强对虚拟博物馆的建设,虚拟博物馆信息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互动提供在线服务,与传统的虚拟管理不同,虚拟博物馆的资源不再是孤立和分散的,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要积极建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博物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实际管理松散,不利于资源共享系统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引入或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实现检索规则和数据库之间的接口的一致,促进数据库覆盖所有学科内容,加强对资源共享数据库的统一管理,不仅能够确保用户的需求,而且还能降低建设资金的浪费和减少过度资源使用。

3.3 加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要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和不断满足多样化需求,必须有效发挥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有效作用,就必须在信息管理进程中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建立一套可以支持网络信息资源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技术保障和资金投入,奠定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基础,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设施,继续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在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使用。此外,为了更好发挥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作用,还需要不断培养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学术文献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沟通需要,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作用,向社会传播文物学、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服务社会,传递文化“正能量”。

3.4 加强博物馆特色藏书体系的建设 在博物馆图书资料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博物馆的馆藏质量和体系的形成,根据博物馆图书信息资源专业性强、收集集中的特点,要注意图书资料定期更新,同时便于通过目录搜索,方便研究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文献,及时掌握科学研究的学术动态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资源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可以积极发展博物馆的藏书体系,收集与博物馆藏文物密切相关的文献书籍等相关出版物,与此同时,由于博物馆资金有限,需要合理使用资金,购买与博物馆业务相关和有价值的书籍或出版物,合理设计博物馆的馆藏结构,以保持学术成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国内和国际专业的数据资源补充,逐步形成与博物馆的特色馆藏体系。另外,从博物馆的发展进程来看,应适当增加人力资源的投资才能更好的发挥博物馆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完成主要书籍的日常更新,使博物馆的图书管理工作建设能够更好适应博物馆的发展变化。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展的条件下,要促进博物馆图书资源管理的发展,博物馆在信息资源管理进程中还应进一步发展文物资源数据库,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合理配置资源,建立与完善文物资源数据库,充分保证信息资源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为社会提供更方便的知识和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有条件的博物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馆藏特色和技术力量,建立特色数据库,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并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有机结合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全面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想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数字资源的综合利用,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资源规划和政策,为数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支持和保障,更好地促进博物馆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为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另外,还需要加强博物馆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步伐,促进博物馆图书信息资源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合理,信息服务更加高效优质,进而不断适应当前博物馆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博物馆图书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促进博物馆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发展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图书信息管理在博物馆发展和建设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珍.Web3.0时代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J].湘南学院学报,2013(03):68-71.

[2]周倩.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3(05):12-14.

[3]袁丹.关于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的思考[J].东方博物,2007(2).

[4]米玉梅.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的服务与发展[J].发展,2011(3).

[5]王效军,于希.浅谈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05).

[6]楼靖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7(05):83-85.

[7]王敏.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才智,2010(27):59.

[8]王悦云.信息资源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253-254.

[9]吴翔.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10]刘莉华.博物馆图书资料管理初探[J].科技信息,2008(28).

图书馆物业管理篇6

[关键词]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总分馆制

[中图分类号]G259.3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47-04

2015年7月5―18日,笔者曾有幸随首都图书馆“新加坡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读者服务”培训班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14天的培训交流。此次培训是结合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围绕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读者服务”两大核心主题开展的针对性学习和交流,在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与运作、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ational Library Board,NLB)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读者服务等诸多方面收获颇丰,现将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方面的观察与思考分享如下。

1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概述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隶属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LB,其服务场所包括3所区域图书馆、10个独立式公共图书馆以及13个建在商场、购物中心的小型图书馆,如图1所示。

这些图书馆均匀分布在新加坡本岛的各个角落,而且基本上都是建在地铁、购物中心等人流密集、交通方便的场所。他们与国家图书馆共同努力,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从以下数据可见一斑:

截至2013年年底,新加坡图书馆注册读者已达到221万人次,每年的到馆人数超过2 730万人次,借还册次超过3 550万册,有效馆藏总量超过100万种、800万册,网站的访问量超过1 170万人次,线上文献查阅量则超过7 330万次②。应该说,这些数据相对于547万的总人口来说,是相当惊人的。

交流后发现,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模式与我们先入为主预想的总分馆制形式有很大不同,甚至都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要借鉴学习的总分馆制,不过同时它也为未来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角度。

2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模式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NLB管理的新加坡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上遵循的是NLB的法人治理结构。NLB的法人治理结构如图2所示。

可以发现,由于NLB整体上是一个法定机构,拥有法人的地位并且永久可继承权,公共图书馆系统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NLB的战略发展、财务、资产设备、人员等事务进行一体化管理,它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也都是集中化管理,涉及公共图书馆方面的当然也不会例外。在这些人、财、物以及技术管理综合事务以外,NLB公共图书馆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业务发展,由公共图书馆总部统筹图书馆服务与管理、阅读活动推广与发展等核心业务;二是业务活动,具体的业务由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所属的26家图书馆分别执行和运营。

NLB的管理团队里包括1位总裁、1位副总裁和2位助理总裁,还有各部门负责人数人,其中1位助理总裁总管公共图书馆方面的业务工作,公共图书馆具体业务以外的各项保障事务都在NLB统筹范围内。

26个公共图书馆的负责人称为“经理”(Manager),由NLB总部委任,一般会定期轮换;工作人员则包括专业人员(馆员、助理馆员)和图书馆职员,分工相对分明,专业人员负责活动策划、参考咨询相关事务,职员则一般负责借阅管理和场地服务相关事务。

3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管理和服务特色

新加坡政府注重服务效益,NLB管理运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贯彻了这一原则,在管理和服务方面颇具特色,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3.1 公共图书馆核心业务纳入NLB统筹管理

NLB将涉及图书馆业务层面的重复性活动都采取了集中管理方式,典型的表现就是资源建设和技术支持。

图书馆资料供应中心(Library Supply Center,LSC)负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当然也包括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承担着文献采访、编目、数字化、典藏及配送工作。LSC将整个图书加工流程进行了科学的统筹安排,并借助科技手段建立了一套馆藏资源分销中心服务(KCDHS)体系,效果显著。据介绍,LSC一本书从下订单购买到图书上架周期为30―45天,加工一本书的周期缩短至7天以内,这种效率是相当令人叹服的。

科技与创新处统筹图书馆的创新开发和技术支持,科技与创新处处长同时兼任了NLB首席信息官CIO。由于NLB对各公共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强力支持,新加坡各个实体的“公共图书馆”都是作为服务场所而存在的,它们只需专注地做好读者服务,极大地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3.2 公共图书馆资产管理规范有效

NLB对组织的综合事务与具体的业务执行分开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体系在资产管理方面也呈现出了独到之处。

NLB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图书馆运营收入,其中政府拨款占99%,图书馆运营收入占1%。运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逾期费、丢书毁书的罚款、活动收入以及研修室、咖啡厅等一些场所的经营所得,其主要的实现场所就是26家公共图书馆。NLB规定,这些经营由NLB统一管理,统一制定收费策略,统一招标合作伙伴,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没有接受钱物的权限,各种款项由自动系统设备通过在线转账完成,一般是指定账户扣款,现金不由馆员经手。这些所得都由财务管理部统一核算,统筹管理。

在资源与设施管理方面,NLB也是相对规范有效的。以图书剔旧为例,NLB制定了一整套馆藏调控指标体系,设定了剔旧原则,制定了注销程序,并相应完善了图书资产的退出机制。NLB规定,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不设立闭架基藏书库,所有拨付的图书文献资源都用于为读者提供开架借阅服务;公共图书馆5年以上的图书原则上全部剔旧,3―5年内借阅频次低于一定阈值的图书原则上也全部剔旧;剔旧图书留存1个复本由LSC集中典藏,其他的复本则通过转赠、交换、售卖给读者,破旧图书集中销毁等措施完成老旧图书资产剥离。这些举措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是大众最感兴趣、也是最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

3.3 公共图书馆注重打造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

新加坡的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图书馆间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NLB每年都会对这些图书馆进行绩效评定,效益不高的图书馆在经费支持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唯有准确把握周围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出自己的特色风格,才有更为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此次培训班走访了6个公共图书馆――兀兰区域图书馆(三大区域图书馆之一)、碧山图书馆(独立式图书馆)、乌节路图书馆、牛车水图书馆、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和中央公共图书馆,它们的特色都非常鲜明,尤其是后四个小型图书馆。

乌节路图书馆是新加坡最大的一间购物中心图书馆,位于繁华的购物休闲一条街――乌节路Orchard Gateway购物中心的三楼和四楼,以设计与应用艺术类文献为主要馆藏,定位为社区的设计时尚生活枢纽。它的建设采用了时下流行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模式,集思广益,从图书馆的设计、建设到使用都融入了用户需求。牛车水图书馆位于新加坡的ChinaTown,它颇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和布局非常契合华人的审美方式;同时,它还是新加坡第一家完全依靠志愿者运营的公共图书馆,不设馆员和工作台,依靠志愿者和社区自治来完成图书馆的日常运行。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则是新加坡唯一一家专注艺术类资料的公共图书馆,内容涉及音乐、舞蹈、电影、舞台剧四个方面,提供琴房、舞蹈室、录音棚的用户空间,其办馆理念也与其所在的艺术中心非常匹配。中央公共图书馆位于NLB大楼地下一层,拥有“World’s 1st Green Library for kids”(世界首家儿童绿色图书馆),该馆在设计、布局、装饰以及环保理念主题营造方面都匠心独运,让人印象深刻。

4 几点思考

14天的培训学习,让培训班对新加坡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和业务实践有了一定了解,在座谈交流和走访观察的基础上,笔者对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4.1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有待再思考

NLB的业务经营很有企业化运作的特点,培训考察后我们发现,新加坡的图书馆概念和国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首先,国家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没有行政隶属和层级高低关系,它们之间更大的区别是性质和分工的差异,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概不外借,且负责全国的咨询业务;公共图书馆所有藏书都可以外借,且不留库本,各公共图书馆更像是一个个基层服务网点,而非国内通常意义上一个个具有法人主体地位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人事行政管理、发展规划乃至采分编系统的运作都有NLB集中管理,国家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更大程度上是具体的服务部门,它根据自己的定位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借还服务和讲座活动等场地服务是第一位的。

其次,既然图书馆都只是一个个服务网点,那么支撑这些服务网点统一化、标准化运作自然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支持团队的。对于图书馆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内容,包括各种内容资源的发现、整理和整合,为此NLB成立了技术与资源发现部门,主要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持和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二是非网络文献资源的发现与管理,包括文献的采分编体系以及各网点互通有无所需要的配套物流体系,在这方面的典型表现是NLB下设了图书馆资源供应中心(Library Supply Center),它承担着NLB的图书采选、编目、加工和典藏工作。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集中采购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强化大客户优势,另外使用权和采购权的分离也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果;统一编目则可以使一个较大区域内的图书馆群共享编目成果,提高工作效率;统一典藏则可以有效缓解大部分图书馆馆舍面积有限的压力;统一物流则有助于NLB根据规则选用最经济可行的通借通还渠道,降低物流成本。总之,图书馆资源供应中心的设立,对于NLB的公共图书馆分散经营模式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唯有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才能保障所有服务网点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趋于一致,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公众对图书馆事业的广泛认同。

4.2 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需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都在因地制宜,探索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总分馆制”服务体系。一般来说,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通常涉及两个层面:城市中心图书馆与区(县)图书馆之间的服务体系建设,区(县)图书馆与街道(社区)图书馆(室)的服务体系建设,而后一个服务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将更为直接地影响到基层群众对基本图书馆服务的获得感,因而更显重要。区(县)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它的定位、职能应当是相当明确的,不过在现实环境里,大部分区(县)图书馆的发展状况都还不容乐观,与它该承担的责任还有很大差距,经费问题、人员问题以及专业技术支撑等诸多方面都还亟须加强。

从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逻辑可以看出,要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相对独立且统一的人、财、物管理中心必不可少;同时为了保障整体可持续发展,一个负责统筹的战略规划小组也不可或缺,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各图书馆注重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是必须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尽管受分级财政制度的影响,部分要素还难以统筹,但是积极探索现行体制下的发展道路也并非完全不可行,国内“嘉兴模式”“东莞模式”等作出了积极尝试。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利好环境下,各城市里具备中心图书馆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应全面审视自身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努力统筹相应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划发展,加强业务协调。通过统筹区域内藏书建设、物流配送、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事务的集约发展,让其他基层图书馆避免浪费精力在重复建设上,而专注于服务场所、设施的运营和发展,专注于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提供和提升,专注于用户需求的挖掘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让政府投入的公共文化资源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让全体人民在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

[参考文献]

[1]Organisation Structure[EB/OL].[2015-11-20].http:∥www.nlb.gov.sg/About/OrganisationStructure.aspx.

[收稿日期]2016-03-01

图书馆物业管理篇7

而作为深圳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龙岗区,从2007年开始,区政府加大对图书馆的财政投入,平均每年设置图书采购专项经费逾300多万元,用于配置、更新区图书馆及其基层分馆的图书资源。

基本概况

实体图书馆

目前,龙岗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构架为:1个区馆、7个街道馆、11个劳务工馆、77个社区馆,共97个基层图书馆。这97家公共图书馆中,目前能正常开放的有89家,不能正常开放的8家 (均为社区馆)。

其中,7个街道馆、11个劳务工图书馆、2个社区图书馆为区馆的分馆,全区共20个基层图书馆已列入区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建设。全区公共图书馆馆舍总面积3.9万平方米,工作人员共283人,其中,76.7%以上为临聘人员。

据龙岗区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显示,龙岗区常住人口192.69万,按目前全区馆藏图书总量300.5万册来计算,人均藏书1.56册,平均2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室)。2013年全区基层图书馆总进馆304万人次,外借图书106万册,举办各类读者活动共300场,参加人数10万人次。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

2009年底,龙岗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正式对外开放,309台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宽敞舒适的阅览环境,使之成为区图书馆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基层图书馆共有电脑794台,一般集中在街道级图书馆和劳务工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图书馆网上信息资源。

同期,龙岗区图书馆积极建设数字资源数据库,构建网上虚拟图书馆。读者只需要登录区图书馆官方网站,就能免费浏览图书馆的各类数字资源,足不出户,即可获取到所需文献信息资源。

“自助借还书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被深圳市民称之为“会吐知识的ATM机”。自助图书馆提升了城市的阅读品质,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300台自助图书馆设备,其中服务在龙岗区的共有35台。总计有10万余册新书在龙岗各街区流动服务,最大程度上方便了读者借阅图书,成为实体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有力补充,更是图书馆事业引入高端科技智能化服务的成果体现。

绩效与存在问题

2010年3月,龙岗区图书馆率先与深圳市图书馆实现统一服务平台,合库运作,全面实现全市“一卡通”的完全无缝对接,给广大市民提供阅读便利。全区97家基层图书馆分布在各街道、社区及人流相对集中的大型工业园区,方便了各类群体利用图书馆,也对培养全区人民群众的阅读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横岗街道分馆推出的“童心圆”少儿绘本故事系列活动,龙岗街道分馆举办的“喜阅客乡”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工厂园区内,劳务工分馆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了充分的文化权利。龙岗图书馆赐昱分馆常年坚持举办的留守儿童“阅读夏令营”活动,让每年到厂区里面过寒暑假的孩子,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街道、社区级图书馆和劳务工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差异大,书刊文献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区馆的经费来源于区财政,街道或社区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于街道财政,劳务工图书馆的经费(除购书经费外)来源于企业资金。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各经费来源主体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等直接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缺乏经费,读者活动等其他服务难以开展。区图书馆每年的图书采购专项经费,仅可满足各分馆馆藏图书更新的需求,而很多基层馆的经费只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工资。很多街道分馆在这种经费匮乏的情况下,面对各种硬件条件方面的读者投诉,只能望尘莫及。个别社区图书馆的设备还停留在手工借阅阶段,图书年更新率甚至为零。

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学历水平较低,街道、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偏于老龄化,更没有经过专业的图书馆业务素质培训,在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上跟不上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由于服务水平引起的读者投诉也较多。很多基层图书馆管理员还身兼多职,导致开放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

另外,由于企业人员流动性强,造成劳务工分馆图书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服务质量。而且,目前龙岗区的劳务工图书馆一般都是设立在相对独立的厂区内,各厂区均有严格进出管理制度。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让厂区周边很多想进馆的读者吃了“闭门羹”,图书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从行政隶属关系上看,区馆属于文体旅游局下属单位,街道、社区图书馆属于各街道办事处的下属单位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在分馆的协调管理上,区图书馆必须通过与街道文体服务中心联系和沟通,多头管理的局面使得在处理分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效率低下。

基层图书馆发展探索

基层图书馆建设不能再简单停留在面的覆盖率上,要从高起点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入手。改革基层馆建馆模式,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应以“政策为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合力”的建设模式,用优质、高效的服务去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和利用图书馆。

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图书馆的阵地作用,让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改革发展模式,争取在区政府的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在大型的工业园区内的公共位置建立小型公共图书馆,突破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劳务工图书馆。

创新基层图书馆管理体制,下派专职馆长和工作人员到各分馆开展专职业务管理工作。国家即将颁布新的《图书馆法》,这无疑是大力促进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大契机,要紧紧把握住政策层面支持、法规体系保障的大好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工作改革,加速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

积极整合基层社区图书馆,把不能开放的馆进行关、停或整改,优先发展能正常开放并有相对稳定读者群的社区馆。统一基层图书馆标识,扩大宣传,普及和提高市民对图书馆的知晓率和对图书馆的利用率。

在通借通还的物流配送中,必须多考虑图书物流的成本问题。如借书证“一卡通”带来的图书物流费用、工作人员费用等,可通过物流外包的方式,将成本减到最低。另外,将图书统采统编的工作与图书物流配送工作相结合,进行需求量分析,从而保证读者有普遍需求的图书的馆藏率,进一步降低物流次数和成本,为图书馆建设发展节约资金。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让图书馆管理及流通环节完全实现全自动化,但是自助式的服务并不代表不需要图书馆管理员了。从另一方面看,这样的发展趋势,对基层图书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员不能只停留在对传统的借阅、咨询服务等技能的掌握上,必须向高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高综合素质方面不懈努力。

目前有关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基层图书馆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总体发展态势是较好的。在构建基层图书馆体系建设的进程中,要不断创新思路,开拓进取,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确保基层图书馆持续、稳步地向前发展。

图书馆物业管理篇8

论文摘要: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现代图书馆通过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对读者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并以积极的公益性的活动向广泛的社会辐射面展现了管层面理上的人文关怀理念。它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关,它“是一个信息知识资源所蕴涵的文化与现实社会的人流的平台,是人与文化和谐与统一的基点”。①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图书馆建设,与时俱进事业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尤其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了飞跃。

一、图书馆的社会性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

图书馆是以社会全民为对象,提供文献和信息的检索查阅服务的社会机构,其对社会来说其既有广泛传播文化的作用,又有增进全民的整体素质社会功能。其既是社会体系中的独立机关,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社会辅助机关。图书馆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其服务的广度是社会的全体人民,其服务的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硬件设施的完备,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图书馆硬件设施已不断的得到完善,实现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走向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丰富了检索查阅的方式方法,逐步服务人们对文献和信息的的需求。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图书馆运用先进技术是为达到图书馆服务的手段,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工具。而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其内在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先进的否与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的得到提升,图书馆管理理念从过去“衙门式”服务忽略了读者的内心感受与要求,逐步发展到要求不断的改善服务的质量,并提出了“读者第一”的理念,却忽略了图书馆馆员内心感受与要求,而现代图书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这标志着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理念上的飞跃。“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爱,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人文关怀的理念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就是要求指尊重包括馆员、读者个性与需求,价值与尊严。为读者或是更广阔的社会辐射面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环境。

二、图书馆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实践

图书馆服务的最高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即要贯彻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首先,实现对图书馆馆员的人文关怀。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图书馆对外的外服务窗口也是图书馆外部形象之代表,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是实现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根本所在。已往图书馆教条式的要求所有馆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强调有义务而权利所言,在工作之中也带有一定情绪,也忽略了自己与读者的平等关系。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其一,就是重视馆员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馆员的价值与尊严,坚持馆员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所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鼓励馆员认识到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仓禀实而后知礼节”在对馆员的管理也要充分重视馆员合理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且做好图书馆内部的奖惩激励机制。图书馆学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就是“要求给馆员以良好的待遇”。③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正比,是可以促进馆员们保持应有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做出贡献。其三,加强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对图书馆员要不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让馆员充分认识刀片图书馆工作价值和意义,树立职业理想,弘扬敬业、乐业精神。

其次,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读者是图书馆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对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评价主体。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也即要求重视读者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读者的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坚持服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外部环境的绿化美化,为读者营造了安静、舒适、雅致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了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考虑,结合了图书馆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各式各样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了检索方式,资源的表现形式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常以调查问卷的模式从读者处获得反馈意见,同时,增加了图书馆各处可见的“意见册”。这无一不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最后,实现对图书馆社会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机关,除了直接读者服务对象,还有广泛的辐射面。现代图书馆对其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包括了,举行各种公益性的讲座、图片展、优秀影视作品展等,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因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人群共同体”。④现代图书馆所面对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生理上的“老、弱、病、残”群体,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依据此类群体的需求来购置报刊书籍,或开办阅览专架,阅览专座等具有人文关怀的措施,方便了此类群体阅览需求。同时还建设相关残障通道、康复文献阅读室,提供各种康复知识和信息;为肢残人士和老年人配备轮椅;提供盲人阅读的盲文,在电脑上安装盲人发音软件系统,等等这些都向更广的社会展现了图书馆管理层面上的人文关怀理念,而这些措施和理念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向图书馆所面向的社会辐射群体做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教育宣传。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富集地,它扮演了现实中的个体与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平台,是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样也是社会和谐的文化精神支柱。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是时代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参考文献:

①柯平,李桌桌.中国图书馆精神———纪念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C〕.北京:中国图书馆出版社, 2004.

②周晓敏.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实践策略[J].图书馆学刊,2007(3)

③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上一篇:建设工程造价规范范文 下一篇: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