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0:46

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素质;教学条件

1.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使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已向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使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较明显一个变化是学生的基础差距很大,学习态度与目的各异,学生层次不齐,多数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比较累,少数的很难适应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这就对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也必然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教育部强调抓好本科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启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研究项目,开展课程建设等质量工程的建设和研究,希望以此推动和加强本科教学质量,这说明国家对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视和担忧。应该肯定,近年来不少学校和教学工作者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使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了一些成绩[1-7],课程建设的成果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本科教学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如何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是我们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索以课程建设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这对加强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2.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高等数学课程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决定了其重要性。在当今信息时代,数学知识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生活等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重要。应该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技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它任何学科所不能比的。徐利治教授[2]提出“国家富强更加取决于数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美国西点军校开设较多数学课程的目的也在此,徐利治教授曾经也应邀到美国西点军校做过数学讲座。1946年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机器翻译功能就是由数学方法和工具来实现的。这些足以说明,没有坚强的理科就没有强大的工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数学工具的有力支撑。高等数学是大学数学教育中的最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课程的课时与教学计划中的顺序都可以说明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因此高等数学在理、工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高等数学是培养数学思想,掌握数学工具的最基本的基础课程,所以被确定为理、工、农、医等各专业的重要的基础必修课。课程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帮助这些专业学生顺利的完成后续一些课程的学习,而且通过课程教学中所体现的严谨的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将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2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课程教学计划,2002年前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是180课时(1课时为50分钟),2003年后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是170课时(1课时为45分钟),2009年开始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改为160课时(1课时为45分钟),所以说,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比2002年前实际减少了20%。而现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比2002年前只减少了不到5%。课时大量的减少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堂讲解过程带来了一些困难。本来就较紧张的教学课时和层次不齐的教学对象,还要完成同样多的教学内容,并想达到与以前相同的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扩招后,学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课程教师严重短缺,所以我校高等数学课程都是以4个小班级组成一个大教学班级(160人)上课,浙江省的多数学校也如此。大班上课的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等都带来一定困难,也影响了教师随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而也就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无论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都不能适应“精英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要求,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困难。所以课程教师通过课程建设改善课程的相关教学条件,以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也显得非常必要和尤为重要。

3.课程建设对教学质量的作用

3.1改善课程的教学条件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课程建设首先必须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课程教学条件,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目前我校高等数学课程师资队伍发展趋势基本良好,课程师资队伍已列入学校的重点建设的教学团队行列得到资助,这将更好的促进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数量,二是质量。要建设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课程师资队伍关键是质量。师资的质量就是教师的教学素质问题。教学素质可简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业务能力。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即教师的教学态度起关键作用。教学态度端正的教师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他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上好课的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教学态度端正的教师为了上好课,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通过具体的课程建设内容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学态度端正的教师他能够克服困难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努力把课讲好。一个具有较好教学业务能力的教师,应分析学生层次差异,研究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能够适度把握进度,灵活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引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加强教师的责任心,积极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组的教研活动,研究教学要求,研究教材,选好教材,编写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写上课的教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条件。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重视高等数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同时必须注重介绍它的应用方法和应用前景。以先进、科学的要求建设课程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较强应用能力和具有一定创新思维等方面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课程的教材建设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组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编写好课程教学讲稿、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更多的学习参考资料,包括编写课程的教学辅导资料等也是教材建设中必要的工作。课程教学团队组织课程教师编写了高等数学教材约70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今年已投入使用。还编写了课程的教学辅导书约60万字,通过课程网站供学生学习和参考。通过编写这些书和教材,进一步理顺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了课程内容体系,也进行了一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益的研讨,这次教材编写锻炼了课程教师,提高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也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条件。

课程网站的建设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教学条件的必要措施。高等数学课程是我校的重点建设的校精品课程,具有一定的建设平台,课程网站的资料也比较丰富。课程组通过课程网站,不仅介绍课程的相关内容,而且也能够很好的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回答问题,起到课下辅导作用。由于课时的减少等原因,有些与考研相关的部分内容在课程网站上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料,弥补课时减少不能在课堂上深入讲解的遗憾。

通过课程建设,设计了课程的试卷库,加强了课程的教学与考试的环节。课程组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全校统一命题用试卷库的试题,并统一流水阅卷,形成了全校统考机制。这对规范课程教考环节、增强课程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有效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等都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3.2促进课程的教学研究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个体作用直接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个体作用的问题。课时大量减少和学生层次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的变化是课程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课程内容,研究教学对象,努力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适应学生的现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适应学生层次的变化,教学目的与要求也要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应。

近年来35岁以下教师占多数,40岁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多,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定期开展课程组的教学研讨活动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研讨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明确课程教学中的任务与责任,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效促进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组要通过课程的教学研讨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研活动上课程教师相互交流教学中的问题与体会,共同探讨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和做法,帮助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好的发挥课程教师的个体作用。

以课程组教研活动的形式分析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明确和规范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环节,对于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增加信息量,弥补课时减少的紧张局面等要达成共识。对部分适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例如讲解二次曲面方程、定积分概念等建议教师合理科学的利用多媒体,通过几何图形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讲的内容。对某些不适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例如不定式的求极限(罗必达法则)、函数求导、一阶常微分方程中的可分离变量法和齐次方程解法等,明确规定不能用多媒体。这些不适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共同点是解题方法有一定的格式,某些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技巧性。这些内容用板书讲解,更好的体现数学方法在解题中方法的灵活性与技巧性。这些内容更适合于用恰当的例子来讲解和介绍,更容易理解其思想和便于掌握其解题方法,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等数学课程的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需要探索抽象思维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要着重研究解决难以描述、不好讲清、不易理解听懂的问题。例如语言的理论性强也较抽象,逻辑推理很严密,是微积分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既不能废掉,也不能让它成为拦路虎。微积分的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计算极限、导数和积分,只要能够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就算学会了微积分。所以在课程教研活动中共同讨论教学内容建设的问题,努力优化课程内容。要通过教研活动分析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舍取,对难点问题提出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探讨降低难度,容易理解的教学途径。教学中要用恰当例子或问题来介绍数学的主要思想、重点概念、应用方法,以应用突出数学工具的作用,减弱某些较抽象的理论推导或繁琐的计算与论证。

3.3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

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就是“打好数学基础理论,拓宽工程应用意识,教学要贯穿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为此在课时大量减少,学生层次发生较大差距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还是要把握好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处理。要突出数学方法的应用,淡化理论推导与论证,重点介绍基本的、重要的概念与知识,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和主要方法的应用,少量的部分概念及方法可用恰当的例子来介绍。部分仅与考研有关的内容只作简单的介绍,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考研辅导精讲和深入。对于高等数学有一定需求和爱好的学生,通过课堂启发,引导学生课后利用课程网站等条件自学更多的内容,或参加有关数学类竞赛来学习和掌握更多新的数学知识和工具。

课时大量减少和学生层次的变化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内容比较抽象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雪上加霜的困难。因此如何适应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的变化是课程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的研究,要根据教学对象,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目的与要求要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应,课堂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在极限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介绍概念与运算法则的同时还要用一定量的例题来讲解极限运算的方法与技巧,尤其要重视两个重要极限和夹逼原理的介绍。要仔细讲解两个重要极限的条件与形式,教会学生如何辨别重要极限的形式,要求灵活掌握重要极限及其等价的变形,训练学生重要极限的计算和应用。还要强调求极限过程中应用无穷小量的方法与作用,要为学生总结和归纳计算极限的几个重要的方法与工具,要强调第一重要极限与无穷小量的本质区别,要演示必要的一两个实例。在导数内容的教学中,除了详细介绍导数的概念和几何意义,还要让学生理解左右导数的含义及函数在一点导数存在的条件,特别要注意训练学生对分段函数的导数的计算和理解,并要重视导数的各种应用方法的讲解,尤其重视用恰当例子讲解以上的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适应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层次,必要时应发挥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优点,增加信息量,克服课时减少带来的困难。教师不仅要备课充分,认真教学,还必须分析研究大班上课的困难,要善于调空课堂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刻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这里讨论的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教材建设、课程网站的建设和课程的教研活动,这些都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基本条件。课程建设具有动态性,必须认真落实和长期坚持建设,课程建设内容要及时调整、充实、更新,使课程建设的内容适应专业培养计划和学生层次的变化,只有这样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不再下滑。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教好,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因此要大胆而稳妥,逐步改进而不搞颠覆,不追求一次到位,一个一个地研制设计新的教学案例,成熟一个应用一个,有效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4.结语

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些新问题和困难,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课程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且具有一定难度。在高等数学课程面临课时减少、学生层次不齐、差距很大等诸多客观条件下,加强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力度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所以本文就结合课程的教学过程及体会,分析和研究了课程建设对教学质量的作用,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设想。认为要根据教学环境来实施课程建设的内容,不断加强课程教师的教学素质建设,研究教学对象,对课程进行稳妥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努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目的是与同行们共同探索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对策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圣勤.论工科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J].大学数学,2007.23(2):16-20.

[2] 徐利治.关于高等数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的看法及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0.9(2):1-2.

[3] 张魂、李力.谈谈高校数学教育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大学数学,2003.19(5):11-16.

[4] 王家军.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4(6):104-105.

[5] 韩龙淑.高师数学教育学的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1:84-85.

[6] 向万隆.彰显个性.打造精品---关于高校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大学数学,2004.20(5):8-11.

课程建设的意义篇2

网络课程网络课堂教学设计一、目前网络课程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

在网络时代,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现代教育和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推动教育现代化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回顾网络课程的发展,可以说走的是一条先进行理论研究,再进行实践建设的路子。

2000年,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提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

2003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并《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以具体的指标描述网络课程的质量特性。随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经5次修订后公布了新的评审指标。

在这一系列规范标准和建设指导下,2003~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建设国家网络精品课程3147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网络课程建设不仅在高校中进行,在中职学校也逐步铺展开来,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建设具有适应中职学生特点的网络课程。

不过,有多项研究高校网络课程的成果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虽然成绩喜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课程中教师职能欠缺,并且对课程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由于缺少教师的即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影响了网络课程的使用效果。

由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高校网络课程存在的这个问题,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收获影响不大。但中职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那么成熟,学习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解决如何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加入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个难题,对中职学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二、原因分析

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对如何发挥教师的职能其实是有细致考虑的,如论坛、讨论区、博客等功能模块及其他通讯工具等互动模块。有些网络课程还增加了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的监控功能。“教师职能欠缺”这一不足,在技术上已经有相当丰富的手段可以弥补。

现存高校网络课程资源主要采用“文本+PPT+课堂实录”或“多媒体+流媒体”的方式展示,并通过采用超文本、超媒体、动态网页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等办法来创建一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但这两种展示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统的课的观念被消解了。

尽管课堂实录大多以45分钟为限,也有时间短一些的。但课的内涵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生的观看,更重要的还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及师生的互动协作。所以,说网络学习消解了课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消解了师生间面对面的实时互动。这个互动包括课的教材处理、课的知识传播以及其他手段协助学生理解课的内容。由于课的概念被消解,课程也就不可能有了。结果,绝大部分的网络课程最终就只是建设成一个学习资源库。

三、“网络课堂”的含义

“网络课堂”就是要在网络课程中,重新体现出“课”的概念。具体而言,“网络课堂”就是网络课程里的一个学习主网页,它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把真实课堂中使用到的学习材料,比如,学习视频、学习素材、堂上练习等资源集中在一个网页里展示,学生面对着这个主网页,就如同是面对着课堂一样,这个网页里展示的内容,就是他在这节课里要学习的知识。而随着学习主网页内容的变化,即网络课堂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就仍然有了课程进展感。

1.展示选择过的学习内容

“网络课堂”上展示的不是全部的学习内容,而只是教师根据课的需要而选择出来的那部分。在真实课堂中,教师不可能在45分钟内都不停地讲,所以,教学视频的时间不宜太长,以10分钟左右为宜。为了提高课堂吸引力,视频除了教师的讲授外,也可以有课件及其他的展播形式。一个课里,2~3个这样的视频就足够了。

2.堂上练习趣味化

真实课堂上,堂上练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堂上练习也是“网络课堂”的一个重要的构成模块。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习题模板的设计应增加一些游戏的成份。或者说,网络课堂的堂上练习,除了要起到即时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外,还要能起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当然,目前的网络课程也有练习模块,但这是一个单列的功能模块,而不是整合在学习主网页里的,更像是课后的作业而不是堂上练习,这是两者之间的另一个区别。

3.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网络化体现

在网络课堂里,学习页面的内容应是老师是根据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的,涉及学习内容、堂上练习、互动方式等。所以,除了采用多种形式模块化地展示学习内容外,还应在网络课堂上提供一个学习模块的使用指引。因为,主网页的结构是固定的,但各模块的使用次序是可变的。比如,有时需要先看学习视频再做练习,有时需要先做练习再看学习视频。学生固然可以自主选择,而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提供内容及页面上各模块的使用指南,也是有必要的。

四、结论

网络课堂概念的提出使网络课程建设跳出“书本搬家”“课堂搬家”的桎梏。网络课堂不是取代了网络课程,而是网络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网络课堂也不是要取代学习资源库,而是学习资源库的使用指南。网络课堂甚至也不是要取代教师,而可以成为教师在真实课堂中的教学助手,成为教师在真实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工具。这可能是网络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能够供远程学习的情况下,又同时能成为真实课堂里,教师进行教学的支撑环境。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等式:

网络课程=网络课堂+学习资源库

所以,网络课堂至少应具有如下6个功能模块。

学习指引模块:课的内容简介及使用指南等,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引导职能。

内容展示模块:视频、PPT等主要学习内容展示模块。

堂上练习模块:趣味练习,即时检测。

知识拓展模块:可选择的内容展示,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知识拓展。

作业评价模块:学生作业展示及评价投票功能模块。

课程使用导航:根据课的需要提供的课程资源使用导航。

让教师在真实课堂中也可以方便地使用,是中职网络课程建设时应考虑到的因素。这是由中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中职网络课堂与真实课堂,两者既不互相替代,又共存并行。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促进了中职教学改革,创新了中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软件导刊,2010,(5).

\[2\]张海平.高等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6).

\[3\]谢新就.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分析.教师,2011,(20).

课程建设的意义篇3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和基础,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重视和研究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加以思考和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意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深人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和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众所周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依靠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来进行;大学生中许多深层次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都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去解决;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固然离不开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的磨炼,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又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将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教育教学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最终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课题。比如,关于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深人探索;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试点与普遍推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建设和运作;关于重大现实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等等,这些课题都亟待深人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不但会直接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而且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自身内容和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学会善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问题,而且要花大工夫、用大力气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切实抓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课程内容是由课程设置决定的。按照、教育部关于“05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的要求,把原有的七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四门必修课程。与此相适应,新疆地区将三门地方课程整合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简称“教程”)。“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门课程内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新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努力形成新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原理”课是力求打破三大块的思维定式,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概论”课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打通来讲述,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基础”课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加以展开,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教程”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为主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史、民族宗教演变史。其二,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05方案”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概论”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直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内容,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突出了当代中国的大局和发展大趋势;“原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纲要”主要突出了中国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的内容;“基础”直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问题;“教程”则主要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和实践。

新课程方案教学内容的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寻求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以历史的研究再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

三、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面对新的综合性、整体性很强的课程时,任课教师如何突破或超越现有专业的门槛,熟练并运用自如地系统讲授一门整体性的课程,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面对的新问题。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意识,破除长期以来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确立起应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表现在或者怀疑甚至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或者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注重学科的理论构建,其结果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已经确立,我们不能再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意识”来估量、定位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更高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更大进步。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普遍地存在着教学任务繁重与教师人数偏少的矛盾,因而多数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影响教师素质提高和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并不是一个将教材内容加以简单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过程。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对教学内容缺乏深人理解和把握,没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难以取得教学的实效性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系统学习和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

课程建设的意义篇4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和基础,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重视和研究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加以思考和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意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深人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和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众所周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依靠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来进行;大学生中许多深层次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都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去解决;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固然离不开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的磨炼,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又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将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教育教学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最终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课题。比如,关于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深人探索;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试点与普遍推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建设和运作;关于重大现实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等等,这些课题都亟待深人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不但会直接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而且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自身内容和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学会善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问题,而且要花大工夫、用大力气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切实抓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课程内容是由课程设置决定的。按照、教育部关于“05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的要求,把原有的七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四门必修课程。与此相适应,新疆地区将三门地方课程整合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简称“教程”)。“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门课程内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新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努力形成新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原理”课是力求打破三大块的思维定式,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概论”课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打通来讲述,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基础”课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加以展开,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教程”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为主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史、民族宗教演变史。其二,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05方案”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概论”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直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内容,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突出了当代中国的大局和发展大趋势;“原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纲要”主要突出了中国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的内容;“基础”直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问题;“教程”则主要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和实践。

    新课程方案教学内容的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寻求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以历史的研究再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

   三、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面对新的综合性、整体性很强的课程时,任课教师如何突破或超越现有专业的门槛,熟练并运用自如地系统讲授一门整体性的课程,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面对的新问题。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意识,破除长期以来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确立起应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表现在或者怀疑甚至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或者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注重学科的理论构建,其结果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已经确立,我们不能再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意识”来估量、定位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更高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更大进步。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普遍地存在着教学任务繁重与教师人数偏少的矛盾,因而多数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影响教师素质提高和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并不是一个将教材内容加以简单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过程。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对教学内容缺乏深人理解和把握,没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难以取得教学的实效性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系统学习和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

课程建设的意义篇5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设计;项目教学;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一、《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特点

计算机网络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始开设《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包括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三门具体课程。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的同时,几乎每天都会跟Internet打交道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应用的舞台。例如.学生可以为自己建立个人网页.维护自己的“博客”.为班集体建设网站等等。

建构主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因此,笔者在《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自己提出任务.以小组自主、协作完成的形式开展教学。为了让学生在阶段教学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笔者使用项目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为学校9个科组进行网站建设与维护。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逐步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受关注。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是建构主义理论和传统教学模式两种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的教育模式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方法上往往满堂灌,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课业负担过重。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学习伙伴和教师等)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操作过程

目前,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笔者采用的是项目教学课程设计在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下具体应用.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工作

确定教学目标《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是Flash、Dreamweavel"、Photoshop三门具体软件课程的综合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综合这三门课程.用实际项目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并由此获得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新知识。应用是最终目标.网站建设可以贯穿整个知识体系.是学习该课程的最高目标学生在学习了三门具体的软件课程后.可以进行课程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开展课程设计正是这阶段的教学目标所在.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主题”。

创设情境.确定任务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问题笔者把为学校9个科组建设网站作为具体项目.将学生分成9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组长。每个小组以完成一个科组的网站建设为任务.具体的网站设计需求.由各小组对相应科组进行调研后讨论确定网站设计围绕任务展开.这个确定的任务就是项目教学中的需求分析学生通过项目过程中的需求分析.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了解到社会对网站建设与维护的具体需求.从而进一步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从而查找资料加以学习各小组必须在三天内确定任务.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交流的内容主要是:网站的主题、用户(各科组)的具体需求、主色调、布局、小动画、课程设计的大致时间安排和进度、小组成员的分工等等。所有的过程教师都不参与.教师需要做的是仔细听取并详细记录学生交流的内容。

(二)自主式协作学习

以小组确定课程设计的方法.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小组长领导全组成员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大环境中开展小组的所有工作:小组发言人负责小组对外的交流沟通工作:小组资料员负责与对应科组进行沟通获取网站建设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具体的设计需求等工作小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共同协作。互相磋商。在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每天早上第一节课进行交流交流的方法是每个小组将课程设计在班级上进行演示讲解.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

交流的时候需要讲清对应科组的具体要求、小组对用户具体需求的理解、颜色搭配的原因、各组成部分的意义等等当然也可以提出遇到的新问题.寻求帮助。交流讨论中好的建议和方法都会得到应用学生掌握了项目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表达能力、协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同观点的交锋.不同方法的展示.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学到了他人的先进方法和成功经验。

(三)课程设计的效果评价

距离阶段教学结束还有三天时.各小组必须完成设计任务.把设计好的网站交给对应的科组:由对应科组的教师给出评价和修改建议:再用一天的时间做出修改:最后一天为最终作品交流演示和具体评价。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只作为主持人.不进行评分.各小组讨论推荐出评分人进行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分.在评价过程中实时公布平均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完成小组共同讨论确定的具体任务设计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效果评价不能单看最终作品.整个过程才是评价的最好资料因此.在每天第一节课的交流过程中.笔者都认真做好记录.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加准确、真实地给出评价最终成绩由用户评价(对应科组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过程评价和学生演示评分三部分组成。

课程建设的意义篇6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要充分认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性,把握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层次,注意解放思想,努力开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途径和渠道。

  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学者们也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这些意见和见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目前,这种讨论正在深入。本文就这个问题中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问题,其意义可以从多方面展开。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论证:

  第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

  中央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是从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特别是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出发的。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求紧密联系的。应该说,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的重要动因。从另一方面说,有关材料显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联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要求统一考虑的;并且,正是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改革的文件中正式提出来的。因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关系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大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根本宗旨是为了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贯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全国人民的重要方面。现在,在高校学习的本专科生、研究生数量大、分布面广,这一代一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将成为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栋梁之才。这些青年的思想理论素质如何,社会主义觉悟的高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程度,对共产党的信任状况,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历史和现实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事关党和国家的大局。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个局部的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充分认识它的意义。

  第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关键历史时刻的迫切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在,中央组织编写的四门课的高质量教材已经全部出版,2007年秋季,全国高校都将全面启用新的教材。这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四门课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观点、科学方法有效地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这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但我们以为这里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使之适应高质量教材的教学要求;二是对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科学说明,把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分析、科学论证、科学认识同教材中的原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大学生作出有力度、有深度、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阐释。不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即使有高质量的教材,仅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仍然难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而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责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的改革、"98方案”的改革,应该说都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当时的一些设计也不乏有创新思想,但是后来都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资队伍的状况不适应改革的要求。鉴于历史的经验,这一次改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来改进和推进这项工作。

  这里要说明的问题是,我们强调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等同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说,一个是学科,一个是课程,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我们不赞成把一个学科特别是一级学科等同于一门具体课程。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综合的课程,展开来,它包括四门具体课程,但毕竟它只是课程,不同于学科。从学科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担负着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任,其理论内涵和承担的任务远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承担的任务要丰富得多、宽泛得多。然而,不能因为这两者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就可以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注意从两个层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自己的重要建设任务,并以自己的建设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要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贯穿、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中。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层面说,各二级学科都应有高度的自觉性,把为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当作自己的任务,不能认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仅仅是别的学科的任务,与己无关。关于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认识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有这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证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任务。

这种内在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其它四个二级学科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展相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仍然是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由此可见,各二级学科都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紧密联系,因此各二级学科都应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都要充分注意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把有关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规律的探索、教学中的难点热点以及如何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等问题,纳入学科建设整体工作之中加以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武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丰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如何将中央组织编写的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和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第二,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对应关系上,明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任务。

  我们强调不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单等同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等同于某一门具体课程,强调要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上认识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但这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某个二级学科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某门课程有某种对应的关系。应该说,这种对应关系是存在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联系就更直接一些。因此,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门具体课程有比较直接对应关系的二级学科,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为有对应关系的课程服务的问题。认真研究有关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典型案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形式,用新的结论、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新的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

  我们以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尚无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比较直接对应的二级学科。这当然可以从一级学科的构成上考虑和解决问题,但就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构成来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作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较明显对应的支撑学科是合适的。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吸取“85方案”开设“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进行社会历史发展的教育,以及“98方案”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进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的基础上设置的新课程。它把历史发展教育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统一,构成了较为全面的历史教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正是专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为背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它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方向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三、解放思想,努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途径和渠道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设置以来,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论文,充分肯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注意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学科点上的导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线的教学,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问学者等。现在要在总结前一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探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

  要根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要求,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培养方式等方面作相应调整,培养能胜任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办专业培训班,培养在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提高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理论素质。

  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特别是难点、热点问题,将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成教学参考资料,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考,或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招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吸收他们参加课题的研究,或者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以提高其理论素质,提高其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认识,提高其教学水平。

  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我们党一贯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积累了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同时,其它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上积累了值得重视的正反经验。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认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为当前和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指导。

  要重视政策研究。对符合条件、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适时地遴选为硕士或博士生导师,使其研究方向能直接或间接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在科研项目上,要注意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帮助他们找刊物和出版社发表科研成果;在硕士生、博士生招生录取工作中,注意优先录取符合条件和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的确定亦要考虑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要求。

课程建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

绪论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2011年3月,“生本课堂”项目正式立项为国家“十二五”课题。课题开题后,总课题开始有计划的在全国各地发展实验校区,目前北京总部导学馆已经为推进中国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推波助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是一种追求平等、互助、民主的人文课堂环境,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通过互助、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于知识的探求度。

在生本课堂推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角色的转变,老师要走下“神坛”,走向“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者。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自己自主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提高。

在小学推行生本课堂,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现在的“生本课堂”在中学和高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推进,但是在小学教育阶段,生本课堂的推进还需要我们加大推进的力度,这是因为小学生本课堂的建设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小学生本课堂建设的特点

1.1小学生本课堂建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因为“生本课堂”概念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本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必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一定是民主、公开、积极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发挥天性,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释放和成长,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益的知识。正是因为生本课堂的要求,才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2小学生本课堂建设是对教学内容的再开发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主要是依赖教师作为主要的传播者,将书本上的内容和教师的已有经验进行填鸭式的灌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知识和已有经验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学生要求,所以,在小学的生本课堂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在开发,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善于开发和引导,引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1.3小学生本课堂建设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很深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在小学生中体现的格外明显,因为生长环境不同、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家庭教育程度的不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体现出不同于中学生的特点,比如:好动、多问等等。原本的教学形式,教师会因为既定的教学内容没有被所有学生理解而迁怒与学生。“生本课堂”的推进,则是帮助教师明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盲点,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这是对于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最好尊重。

2.小学生本课堂教学形态的形成过程

2.1以学习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职责,对于刚刚接触教育的小学生来说格外重要,所以,在推进生本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以兴趣作为引导,是增长人生见闻的重要途径。培养教师新的学生观、教育观。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

2.2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真理判定含义对于小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过程中,才能检验知识的准确性,也更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探究性学习、互学习等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是符合小学生好动、多问的性格特点的。

2.3以思考为推力,促进小学生本课堂的建设

生本课堂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够急于一时,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和生本课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戒骄戒躁,扎实有效的推进生本课堂在小学中的实践。小学的生本课堂建设需要时间给教师适应课堂上教学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小学的生本课堂建设需要给学生时间适应思维方式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案例,都需要以思考作为推动力,不断的进行扬弃,发展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更正我们再实践过程中犯下的错误。

3.小学生本课堂建设的意义

3.1小学生本课堂建设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最重要一环,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普及生本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基础、兴趣和行动力正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最需要的环节,所以,小学的生本课堂建设会是学生未来学习的重要基础。

3.2小学生本课堂建设对于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在生本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会成为教学的辅助者,这对于教师的自身知识修养有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知识盲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知识的准确性。

生本课堂的建设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生本课堂在小学的建设是符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中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

结语

小学生本课堂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阶段,生本课堂的发展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也是未来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生本课堂有着自己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特点,它的形成也会有着独特的模式,最重要的是因为生本课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本课堂的建设有着其重要的特点。在小学进行生本教育,是对教学内容的再开发,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环节,是对于小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

而小学的生本教育也有着很深刻的意义,小学生本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石,对于小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成长也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生本课堂的形成大抵是分为三个过程,要以以学习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以思考为推力,促进小学生本课堂的建设。(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胡定安.生本课堂在小学中的意义[M].北京:教育在线.2007

[2]吴静.生本课堂的形成[J].中国早教育.2010

课程建设的意义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件设计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1]刘儒德先生同时指出,建构主义是一种思想浪潮,严格地说不是一种学习理论,它本身就存在很多分歧,不同的建构主义者有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因此,建构主义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实践过程的理论基础。

CAI课件设计本质上说是教学设计理论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CAI课件制作初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将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者的任务是把客观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而建构主义者却认为,知识不可能独立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知识是在外界和人已有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如何促进人与外界的作用,使有意义的建构更加有效。这种从知识客观性往主观性的转变对CAI课件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对课件设计的影响

1.建构主义知识观对CAI课件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是以主体为核心的知识论,它将知识论的重点放在认知的主体――人上,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性,强调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与主体有关,认知过程中充满了主体积极的意义建构,而不去过分研究知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2]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3]这种对知识的理解动摇了CAI设计中知识的地位,CAI课件设计也由“教学型”向“学习型”转变,产生了CAL(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概念,使课件从呈现内容的源头上引起了变化,使教学设计从设计教学变为设计学习活动,从分解教学内容向整合教学内容转变。另一方面,CAI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非线性、交互性等特性使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知识”呈现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建构主义知识观在课件设计中的应用。

2.建构主义学习观对CAI课件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学习需要环境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发生,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经过选择性知觉取得感觉信息,然后再去进行意义的建构,与过去的经验相结合,相互作用,理解新信息的意义。[4]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课件设计应该注重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善用表扬或者惩罚,使使用者愉悦地进行学习,而不要成为其负担。此外,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课件应该为学习进行协作学习提供可能,可以通过设置虚拟同伴的方式提供协作的机会。

3.建构主义教学观对CAI课件设计的影响

基于独特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建构主义者对教学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5]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便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典型代表。它的提出,直接影响到CAI课件设计的开发流程和各个阶段开发重心的变化,图1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与“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对比图。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使CAI课件设计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CAI课件的作用是促进学习者掌握既有的知识。CAI课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一种封闭性的结构,课件设计以方便知识的呈现和学生接受知识为目标。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CAI的作用更多在于创设情境,作为发现知识和建构意义的资源呈现给学习者,课件设计应尽量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环境为目标,所以如何丰富资源和呈现形式成为CAI课件设计的焦点。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CAI课件设计的启示

1.建构主义模式下的CAI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有利于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之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由情境获得的知识张力较大,可以有效地解决知识的迁移问题,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虽然情境的精确化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但是过犹不及,情境过分逼真会使学习者囿于一个狭小的思维范围,从而成为学习者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思维发展的羁绊。

2.课件应为学习者多提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也可以说是通过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评估而展开的。这里一方面强调个体知识的获得,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协商的作用。因为所获得的知识不能以个人的价值为导向,要把价值指向社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成为现在讨论的热点之一。实践证明,个别化学习有利于良构知识的学习,即系统知识的获得;协作式学习有利于非良构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既要给学习者提供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又要提供给学习者充分交流与讨论的空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我们可以从网站BBS论坛、网络聊天室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示。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CAI课件设计流程

1.自学型CAI课件设计流程

根据适用对象,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为学习者将要学习的内容(解决的问题)创设失真度适宜、复杂度适当的情境,引起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和积极好学的情绪。

学习策略选择设计。根据学习者的爱好和实际情况,提供选择学习策略的机会,增强学习者的自主性,丰富学习的环节。

资源设计。根据学习者选择的策略设计资源的难度、呈现任务数目、复杂度等,在自学的策略下,应该提供给学习者更多与计算机交互的机会,及时反馈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保持学习者的兴趣;如果学习者选择了协作学习,则应提供给学生小组协作建议、分组学习任务建议等等。

评价方式设计。对于不同的学习过程,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自评、机评与他评相结合,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拓展资源设计。提供给学习者类似的情境任务,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2.课堂辅助型CAI课件设计流程

内容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过程,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反映在CAI课件中,可以是对一个概念的解释说明,也可以是对一个实验的模拟,达到帮助学生建构的目的即可。资源素材设计是对教师创造能力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是辅助型CAI课件设计的核心阶段。

评价方式设计,给学生提供除了人为的评价之外的客观评价。课堂CAI课件设计始终脱离不了教师的调控与评价,这需要教师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并且在设计课件时主动从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建构出发,真正做到建构主义的教学。

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外表的界面设计,还要注意教育理论与心理理论在其中的内化与渗透,使学习者能在兴奋愉悦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锻炼思维、增强能力,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

[2]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2.6:10-15.

[3]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J].中国远程教育,1999.2:40-43.

[5]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高级工程造价范文 下一篇:文物保护基础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