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9:37

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文学素养篇1

【摘 要】教师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者,应该具备各种各样优良的素质。其中,语言修养是必不可少的修养之一。这是因为,语言是教师用来和别人交流信息,传接系统科学知识,并影响着学生思想感情和行为品质的重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逻辑性;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素养概括为六条,其中第五条便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是一条首要的基本功。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对象是儿童,因此,加强语言修养更为重要。

1. 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内涵 对于语言,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的表情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王庆辉在《创新型教师的语言艺术的约定与达成》一文中说到教师语言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专业语言和态势语言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就是通过语言造就人才。

何谓教师的语言素养?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几种素养。教师无论教授何种学科,都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

2. 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特征

2.1 语言的逻辑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渴求知识浇灌的未来建设者。而他们从一年级开始主要通过语文教师正确的发音,去学拼音,学习普通话,学习语文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更要科学、准确,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谓的逻辑性就是符合思维规律,能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判断,严密地论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清明、前后一致。巴甫洛夫说过“如果你想用词,那么就要时刻去理解用词的真实意义”。

如果有些教师认为儿童知识水平有限,思考能力差,就可以“以其昏昏,使其召召”。从师德上讲这是“误人子弟”,时间一长,自己将威信扫地。例如有位教师给孩子讲故事,为了渲染“春意”,就说:“冬天过去了,冰雪融化了,热带鱼妈妈带着小鱼游过来了……”我们想想既然是热带鱼至少要在20℃以上的水温中才能生存,而早春季节,冰雪初融,热带鱼怎么会游过来了呢?这个带有常识性错误的说法,也许不久就会被孩子识破。由此看来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词汇丰富、语言准确,决不可以模棱两可,更不能有错误。

2.2 语言的情感性。 古诗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语言中带有真挚的情感是多么动人心弦!再准确的语言,如果只是平淡理性地讲解说明,也会让人昏昏欲睡。特别是面对一群精力充沛、爱动爱玩、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更要求教师的语言在保证逻辑性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的情感性。

当然教师的情感不仅表现在娴熟的专业语言上,也表现在丰富的态势语上。自然大方,准确得体的形态也是展现教师良好台风,体现教师深厚的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目光有神,富有表情,表现出自信,显示出智慧,充满活力,能随着课文内容表达出爱、恨、痛苦、愉快的情感变化,就会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眼神和表情变化中受到文章的熏陶,受到人生的启发。

2.3 语言的形象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还表现在语言的形象性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感兴趣,也更容易记牢。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成果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来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不过,这些辅手段只有和教师语言密切配合时,才能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给孩子说话,要未成曲调先有情,情绪饱满,形成一种宽松、活跃、和睦的语境。儿童爱用直觉思维思考,习惯于从感情角度认识事物,因此,用“显象语言”比用概念语言说话的效果更好。例如:教“鸟”和“乌”两个字,为了让学生将两字辨别记牢,教师说:“小鸟身上长着花羽毛,它头上黑黑的眼珠,我们一眼就能看到,所以'鸟'字里有一点;可是乌鸦全身长着黑羽毛,它的黑眼睛我们看不到,所以'乌'字里没有一点。”这样使所讲之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4 语言的启发性。 启发点拨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适时、巧妙、灵活地点拨,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小学生受知识能力等因素所限,思维易浮于表面,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习题,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等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另外,语言的启发性要建立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上,还要准确地把握启发的时机。如《早春》一文中,当学生不能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时,教师的一句“在你们的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境吗?”引发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诗句,学生的思维就出现了亮点。如果不能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启发的时机掌握不好,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只能是劳而无益。

3. 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培养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教学质量月听评课”活动。每次活动之后都要评课交流。我交流时总结出了一些教师在教学语言表达细节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能很好地使用普通话教学,部分教师普通话不达标,夹杂着浓郁的方言色彩。

第二、教师的专业语言表达还达不到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的境地。有些教师在对教学内容阐述时不够明确,仅仅围绕教材教参绕来绕去,不能化抽象为具象,不能由浅入深,生动的说明。

第三、教师教学语言中的杂音很多,不简洁连贯,学生听起来很吃力。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啊”“嗯”“哦”等语气词过多,有的教师喜欢用“如果……的话,那么……”等口头禅,这在老教师中尤为突出。

当然,教师语言素质的培养不是可以刻意学习的,它需要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它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提高:

首先,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营造一个文明用语的大环境。普通话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无论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师生之间、同事之间都要尽力用普通话交流,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霖,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外化,更是教师形象的象征。

其次,教师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看课堂的起、承、转、合设计是否合理。譬如,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设置问题,怎样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怎样结束教学等等。每个细节教师都要了然于心,精心设计。这样教师讲课时才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才不会出现语言贫乏或语言嗦甚至语无伦次现象。

最后,要加强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日常教学中,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评课,加强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教师的听、评课也不仅限于同行教师之间,还可以提倡跨学科听课,从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借鉴学习别人的教学语言,教学机智等教学艺术。

当然教师语言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同时更应该通过自身学习来提高完善。

总之,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是语文教师言传身教,做好教育教学的工具。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别人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逐渐形成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充满个性化的职业语言。

参考文献

[1] 《新世纪教师素养》:主编:张行涛郭东歧出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6月第一版

[2] 《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主编:张万兴出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5月第一版

[3] 《教育学》:主编: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年1月第二版

语言文学素养篇2

一、要摒弃应试教学观念,要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应试教育一大特点就是只看学生分数。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感受,现在仍然有不少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心理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而忽略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要放眼未来,要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要只限课堂45分钟,更要兼顾课堂外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现在不少语文老师发出向45分钟要质量,然而在这知识浩如烟海,知识爆炸的时代,仅限45分钟,恐怕是远远不够。我们要向课堂外,学校外,家庭内,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汲取能量。我们可以参观烈士陵园,感受烈士的精神;我们可以参观农田工厂,感受农民和工人火热的工作热情。学校是小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

三、要拓展阅读量,拓宽阅读范围

不要只限教材的几篇课文,凡适宜学生读的书籍资料都是“教材”,课外书籍、电视、影视、网络都是我们的书籍,要有大教材观,在语文的学习上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培养了自己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和课文进行教学,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

四、语文教师是主导者,不是灌输者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主要引导、启发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学习语文,还要对语文学习成效进行及时反馈。要把学生当主体,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上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安排学生活动。经常开展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

五、教师不要只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不要只做学生思想的说教者,更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当前不少老师只顾教书却忽略了育人,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种思想不仅影响语文教学水平,同时也不适应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当前发展,还要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身体健康,还要关心心理健康。教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善于发现和把握他们心灵中闪光的东西,点燃他们自信心,自尊心的火焰。把学生培养成我们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语言文学素养篇3

一、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识字写字就是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各个年级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为了强化小学语言文字训练,则需要将“识字写字”训练放在第一步。首先,老师需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需要老师革新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准确把握小学生的爱玩心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游戏,如看图识字、猜字谜、写字比赛、开火车读汉字等,充分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识字写字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其次,老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字、写字技巧和方法。

例如,老师在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中,可有效结合汉字的形成规律,让学生通过查拼音、查偏旁部首来进行识字,或者将同一偏旁的字列出来,让学生统一进行对比学习,如“什、仍、付、住、他”,而老师还可以将每一个字的偏旁用红色标注出来,以此强化学生进行记忆。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为学生识字写字打下基础,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2]。

二、教会学生布局谋篇,拓展学生语言思维

为了强化小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可教会学生布局谋篇,有效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例如,在进行《燕子》一课的教学时,其第一个自然段的寥寥数笔就将燕子的形象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出来,所以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则能够感受到燕子的可爱。但是,这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感受燕子的可爱。因此,老师在让学生进行“读、画、说”来感受燕子的伶俐可爱之后,便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了为什么本课作者并没有写燕子的眼睛和嘴巴呢?是作者疏忽了吗?”当部分学生在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之后,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燕子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燕子的翅膀、嘴巴和眼睛,并让学生分析翅膀、嘴巴和眼睛的特点。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其思维则一下被打开,一位学生回答说:“燕子的嘴和眼睛并不像翅膀那样有特点,所以作者选择没写”。然后,老师再顺势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在描写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动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教会学生布局谋篇,从而促使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有效拓展,逐步增强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

三、重视教学生字词应用,强化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利用教材,拓展口语交际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留有空白,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将这些空白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并通过联想,补充文章的空白之处。此外,教师还要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自在进行交流,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

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文章主要阐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文章最后作者写道:“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到底是怎样的呢,学生一般不易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我们都生活在相互信任的环境里,人类不再伤害动物,我们的身边有小鸟、小猴等,这会是怎样的情景?”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起来,能够主动思考教师的问题,教师要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都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对这个“境界”加以描述。在激烈的?论中,加强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也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3]。

(二)加强训练,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为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创新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要富于变化,形式多样。教师要从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出发,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例如:在课文《九色鹿》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分角色读、表演读活动,或者是让学生读字、词、段,简要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习完课文后,学生能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教师可以问学生:“若是课文内的九色鹿、调达、国王等来到我们身边,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很快打开了话匣子,能够将心中的话说出来,从而提升了口语交际能力,满足了核心素养下对小学生的要求。

语言文学素养篇4

【关键词】英语学科 文化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体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基于文化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就是从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这个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的目的与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学理念一直在提升,但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作为交际性的语言类学科,英语课程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文化意识关注不够,以及很少引导学生发展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息息相关。语言理解的障碍往往不在Z言结构本身,而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何谓文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不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熟悉英语文化,更要重视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中创设文化认知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而核心素养的建构必然引发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如何在基于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下,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在差异中对比,丰富语言知识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5是关于饮食文化的一个单元,其中Let’s Learn板块的内容是有关餐桌礼仪:“Would you like...?”“Yes, please.”以及中西餐具“bowl, spoon, chopsticks, fork, knife”等,在执教本课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教会教材文本而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坚持做中学的原则,在差异中对比文化,形成文化的相互理解,笔者在教学本课时采用如下环节:

认识餐具:出示图片,展现中西方人使用不同餐具的情境,突出餐具。Chinese often use the spoon and the chopsticks, while American and English often use fork and knife.

餐具摆放礼仪:摆一摆、学一学。The fork is on the left,and 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餐桌对话礼仪:学习餐桌上的询问、感谢、请求等语言,了解相关理解。

视频欣赏:播放西方感恩节就餐视频,中国春节年夜饭就餐视频,学生在对比欣赏中感悟体验中西方不同的就餐文化及礼仪,培养文化意识。

由于小学生词汇量少,对文化理解浅,因此通过直观、生动、易解的方式,如学一学、做一做、比一比等方式,在差异对比中,由浅入深,边体会边学习。同样,在学习打招呼、问候语、告别语时,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的对比体现差异。比如西方人初次见面和熟人见面问候是不同的,而中国人常用“你吃饭了吗”来见面寒暄;常常用“你多大啦”来表示关心,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不轻易问成年人特别是女士年龄,以免侵犯隐私;生活中,中西方电话交流时也有不同的礼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生活对比、模拟练习等方式加深学生的文化礼节,培养文化意识,丰富语言知识。

二、在浸润中理解,拓展学生语用能力

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5B Module4 Unit 2 Western Holidays一课,是西方文化主题板块,介绍万圣节。整堂课执教老师注重文化的情感浸润、情境的体会理解,整体感知节日氛围。利用本土节日文化的视频、音乐、图片、语言,展示一个充满节日氛围的万圣节文化环境,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上感受节日,沉浸其中。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文本,学习关键词、了解关键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知文化,并逐步从文本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建立生活与节日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南瓜灯,边制作边用英语介绍,创设节日情境,角色扮演,感受节日文化,培养文化意识,拓展语言空间。

人教PEP版教材中也有很多介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内容,如圣诞节Christmas,愚人节April Fool’s Day,复活节Easter,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如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除了节日以外,也常会涉及中西方交通规则、交通工具选择、地域服饰文化等内容。

三、在文本中挖掘,激发语言情感

人教PEP版四年级上册Unit 5 Read and write一课,是食物主题“Dinner’s ready!”单元中关于就餐的对话式读写课,其中最后一幅图对话内容是“Can I have a knife and fork,please?”“Yes,John,but try chopsticks for noodles .”粗看我们觉得十分简单,无非是晚餐中的餐具使用,许多老师可能会将文本单纯解读为食物与餐具的使用和搭配,如果这样解读,那么在设计阅读任务时就会感觉到这篇文本的可读性太弱了。笔者在教学时研读教材文本,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John和Mum在用餐中的不同情绪,感受中西方用餐文化的差异。首先通过读图引导:“Is John happy?”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做使用筷子的动作,想象:如果你是John,会怎样使用筷子?真正让学生感受体验,体验文字语言背后的意义,其实是引导学生真正进行文化差异的学习,也是对文本背景内涵的理解与挖掘,所以通过增加两个人物的语言气泡,追加两个“because...”将妈妈与John的内心独白的语言补充出来,帮助学生体验人物对话心理,真正理解文本,他们的朗读与角色扮演才能入情入境。

这样,通过文本的深入解读与挖掘,以读文、读图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学习文化背景”,通过饮食文化视频让学生“在视频欣赏中体验文化差异”;通过任务布置完成note书写引导学生在“自主选择文化餐中感受文化差异”三大块,巧妙地将文化内涵自然地以学生喜爱又不生硬的方式融入课堂,基于学生的学情与兴趣点,挖掘文化内涵,真正渗透文化知识,激发语言情感。

四、在拓展中延伸,促进语言思维

人教PEP版五年级下册Unit1 Part A Let’s Talk是Zhang Peng 和来自西班牙的新同学Pedro的关于作息的一段对话,重点的交际语言为“When do you finish class/...?”“I finish class at 1 o’clock/....”以Pedro的Spain 作息为对话交流主题,生活方式的信息差“Classes finish at 1 o’clock in the morning,classes start a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eat dinner at 9:30 or 10 o’clock...”Pedro这样的作息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求知欲望被激起。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看关于西班牙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视频与图片,同时拓展文本,补充阅读材料。

It’s 10 p.m. And George is having his dinner. He turns on the TV. His favourite football game is just going to start.

You can always see this in Spain. When it’s time for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to go to bed, it’s time for the Spanish to enjoy their evening life.

In Spain people usually begin their work at 10 a.m. and stop for lunch at 1 p.m. The lunch time is long. Many people have a nap and start work at 4 p.m. and stop late in the evening.

This national schedule started from World War II. And now many Spanish people think they need a change. They want to have a life just like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对话,并对文本背后的背景、西班牙人生活方式与文化有了真正的深入了解,同r通过地道的语言材料的补充与输入,丰富学生语言知识,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化思维。

总之,每一种文化节日、地域背景知识,都有着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特定语境,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丰富的语言知识、不同的文化理解,加深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及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热爱,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同时也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提升文化意识,拓展学生的语用能力。英语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读文本、关注文化、思维发散,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语言文学素养篇5

基于此,作为“语”、“文”融合体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应包括听、说、读、写、思等五个方面,换而言之,就是应注重语言、语用、文化、文学、思想等素养培养,教师教学行为应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

文言文已成为现行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的重要素材。文言词语,则是文本与学生学习的桥梁,但文言文成文久远,学生难以习得其法。

如何达成,教学中不妨尝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三重境界。

一、语法:认知规律,自主理解

文言词语,是表意体系,形象相连、音义相生,采取特定的语法结构而组句成篇。这样,使得我们在文言词语教学,有章可循,教学中做到了“授之于渔”,学习者自然会在阅读积累中学会自主理解。

1.以音解词:文言文的最小语法结构,以单音节词为主,而在理解词语意思时,我们习惯上翻译成双音节词。这样,在学生初学文言文时,教学中可采取词前词后添加法,如《童趣》里的“必细察其纹理”中的“细”可译成“仔细”,“驱之别院”中的“驱”可译为“驱赶”。如此,既符合学生初学时的认知规律,而且简单可行。

但是我们也要提醒学生一个单音节词可以组成多个双音节词,也可能出现多音词,翻译完后连词成句,根据句子语境来判断是否通顺为基本准则,通则正确,反之再推敲。这样反复训练学生自会自主理解浅显的文言文。

2.以法析词:一种语言,连词成句都是依据约定成俗的习惯和特定的语法结构而成。为此,文言词语的理解,可以探寻基本的语法结构、使用习惯与规律,使得学生有章可循。

据性辩词 同一词语,词义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其在句中充当成分也不同。这样,我们可以据文言词语的语法意义去理解词意。像常见多义词“之”,多为动词、代词、助词三类,其中作为动词时多解释为“去、到、往”,如“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皆为此意,从句子的角度来看它充当谓语。以此类推解读“之”关于代词、助词的用法,在学习渐进过程中,学生养成定性的思维方式,自会突破关于“之”类似虚词用法这一难点。

借句理词 文言文,因以单音节为主,较之现在词汇单一,词类活用现象成了文言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此,教学中再学生直译句子整体把握句意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常见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并且在文本解读、练习过程中归纳常见规律。比如《小石潭记》中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西南”译为“向西南”、“斗”译为“像北斗星一样”、“蛇”译为“像蛇一样”,它们都是用在动词的前面,从句子角度来看都充当的是状语,我们便可点拨学生归纳出方位名词的翻译法:“向+方位词”,其他的可译为“像…一样”,其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

用件释词 文言文,有些词语由于时代的变迁,词义与我们现实生活迥然不同,可是在一些成语中依旧沿用。为此,教学时可旁征博引,用学生熟悉的成语来印证其意义。像《夸父逐日》中的“未至,道渴而死”,理解“渴”时,适时“用件”,也就是援引“望梅止渴”诸如此类的历史典故 ,学生会在故事中定格“口渴”的意思,而且可从曹操的智慧中提升情商。同时可激发学生的学情,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归类识词 即考虑词语的文化背景,依类而整理,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制度文化、器皿文化、礼仪文化等。比如“酒杯”,初中文言文中有“白”、“杯”、“樽”、“觥”、“鼎”等说法,教学前后关联,学生自然养成积累类似词语词义,避免因远离古代文化生活,使得词义理解上产生偏差。

二、语用:文本勾联,感悟理解

文言文词语,不是静态化的,往往是动态化的,在不同文本、语境中呈现或同或异的义项。因此,文言词语,可采取课内外文本勾联,以此加深学生的感悟理解。

同文关照 也就是同一文本内的关联。像《出师表》中“以”,有如下句子:“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两句中的“以”字均为连词,一表目的,一表结果,在对比讲解中引导归类,便于学生理解。

异文勾联 也就是不同文本间的关联。如“绝”,在《口技》中“群响毕绝”意为“消失”,而在《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也为此意,这样教学时可联系助读理解,在反复勾联中巩固。

语境联想 即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情境。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一句,简单的八个字,描写对象却多样化的,有水、有山、有树、有草,更有作者的感悟。感悟是显而易见的,而山水、草树从文本描写的主体是山水,山中常有花草树木之属。这样的语境之下,点拨学生联系生活现实、文本写作对象。学生很容易想到清的对象是水、荣的对象是树、峻的对象是山、茂的对象是草。如此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理解会自然而成。

三、语言:文化密码,延伸理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入课本文言文文本,皆是当时社会向上精神文化的再现,是德行高尚的优秀人物精神文化的外显。

因此,我们要在整体理解文言词语意思基础上,品味其语言的诗性、哲思、韵味,读懂其背后的文化意象,解读其文化密码,以此实现文言文独特的艺术价值、思想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人文修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

解读行文词,滋生写作素养 文言文的艺术性,常以关键词语串联文章的行文思路,表现作者架构文本的艺术力。

比如《曹刿论战》一文首段用“何以战”为线,引发了曹刿和鲁庄公战前的对话,鲁庄公在曹刿追问下层层思索:“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这样,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以”字牵动全文,两个人物形象境界高下在对比中清晰可见。为之,教学时可以在理解四个“以”的对象:战―人―信―情,引导学生在论述问题时合理分解不同角度,增强文章论证力度。再有《醉翁亭记》中的“也”字,每一个“也”字便是一段叙事,亦或是写景、抒情的分界,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意脉。

品读文化味,滋养人文情怀 古语云:文以载道,文如其人。品读经典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与优秀历史人物精神交流,滋养人文情怀、行为之范,达成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教学理念。

如《曹刿论战》一文,开篇“公将战,曹刿请见”,一“将”一“请”,便见曹刿的爱国情怀、高雅之行。面对质问:“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坦然回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足见曹刿参与的决绝之情,远见卓识。后文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想法、“鼓之”、“驰之”时机的选择,皆可读到其中之味。至于曹刿的情怀,从他关于战争凭借的最重要条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即取信于民才是取胜之本,更是国之根本,便见一斑窥全豹。“战则请从”,更见其为国置个人安危不顾,大义凌然之气毅然立于天地之间。“未可”两次频现,更见其珍惜将士生命的意念。

如此品读核心文言词语,读懂曹刿之属情怀、精神境界,学生人文情怀、文本解读能力自会潜滋暗长,精神营养源泉会不尽。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下传承文言文的文本价值,以词语教学为抓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不能仅局限于词意理解,否则就是浅层化的阅读,是一种静态化的语言学习,更是一种虚假的语言教学。因此,文言词语教学,要力争走向动态化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读懂文化意象后的文化味。

语言文学素养篇6

一、调查目的与抽样

为了确切了解目前中小学师生语言素养现状,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寻找教学的最佳决策起点,江苏省常州市中小学写作教学郭家海名教师工作室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合作,研制了“中小学写作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列有两种选项:一是“不同意”;二是“同意”。工作室于2017年3月15日至5月15日在C市市区随机选取8所小学,抽取318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研究样本。一共发放正式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有效回收率94.6%。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为了聚焦所研究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分析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涉及教学的“语言素养”情况。“教师语言素养”主要由“素养认知”“素养策略”“素养行为”三个具体维度构成。认知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和“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策略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和“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行为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下面对三个维度的调查的结果予以分析。

(一)调查分析

1.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语言素养及其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知

经过多次验证,认知维度最后选择的代表性题项有三个,分别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和“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三个题项中,前一个是正向题项,后两个是反向题项。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素养认知维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对语言素养作用的认知判断见表1。

认知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整体上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持赞成态度,总计达83.8%。其中,中年级教师认可度最高,高出其他两个学段教师7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低年级教师否认率高达9.3%,可能与其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涉及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少有关。

认知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这是一个反向的题项,教师的“语言能力”与其“审美能力”并不呈因果关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有88.5%的城市小学语文教师都认同了这个没有因果关系的判断。其中,高年级教师认同度相对较低,高年级教师否认率是低中年级教师的3倍以上。

认知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也是一个反向题。与认知2相比,这个表述更荒谬。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与其“思想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常识。相对于认知1与认知2,这一题认可度要低一些,占总人数的69.8%。但是从整体上说,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有这样的认知仍是让人深思的。

2.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的认同

策略维度在验证后筛选下来的三个代表性题项分别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和“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维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策略上的认同见表2。

表2 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的认同

策略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千百年实践检验出的提升语言素养的良策,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总赞成率达到88.4%,仍有11.6%不赞成,其中集中在低年级,也许与低年级教学中背诵积累的要求没有中高年级高有一定的关系。

策略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背诵”是输入,写作运用是“输出”。语言素养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上。调查发现,中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师不认同的比例比较高,都是9.3%,是低年级的4倍。从教学的角度看,中高学段都进行了正式的习作教学,却有近20%的教师不认同写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

策略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的。三个学段的教师在认同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3.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的认同

行为维度验证筛选出的三个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维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行为上的认同见表3。

表3 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的认同

行为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这个题项是对第二个维度第三个题项的检测,即不注意文章语言使用的“大量阅读”是很难提升语言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7%的小学语文教师认同“注意文章语言使用”,88.4%的小学语文教师阅读中都不注重作者的语言使用。认同的学段中,中学段教师比例最低,只有低、高学段的一半;不认同的教师中,低中学段比例最高,高出高学段5-7个百分点。

行为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本题与维度二第二个题项呼应,都是关于语言素养的运用。题项提供了四种语文教师经常涉及的文体样式,在四种选择一种的认同中,总量只有81.4%,有18.6%小学语文教师半年都不动笔,尤其以中高学段为甚。

行为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本题与维度二第三个题项呼应,都是关于语言素养积累的。让人困惑的是,在策略选择上,小学语文教师100%认可“大量阅读”的重要;但是,在个人行动上,每个星期都有一定阅读量的人数比例只有65.1%,高达34.9%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怎么阅读,尤其以低年级为甚。

(二)调查的初步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关于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现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关于语言素养的认知有比较严重的偏差

认知偏差明显体现在维度一的两个反向题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重,主要是语文教师对理性思维重视不够,多从个人感觉出发,简单将“审美素养”与“道德素养”等同于“语言素养”,忽视了许许多多语言素养很高的人在审美素养乃至道德素养方面的严重不足。以中外作家为例,他们的语言素养都很高了,但是奈保尔、胡兰成、塞林格、谷崎润一郎等都是缺乏道德素养的人。实际生活中,人品与文品并非总是一致。

2.语言素养养成的意识与行动不一致

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维度二和维度三的“积累”与“运用”四道题项上。“积累”方面,维度二第三题与维度三第三题严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直接颠覆了“师范”一词,因为许多语文教师已经变成自己不读书,但赞成多读书、只要求学生多读书的人。“运用”方面情形略同于积累,也反映了语文教师自身不动笔,却要学生多动笔的现象。

3.不同学段有关语言素养的认知与行为有差距

由于小学三个学段差异较大,有些教师长期在某一个学段教学,从而形成学段意识局限。例如维度一第一个题项,一、二年级有9.3%的语文教师对“写作”没有感觉;维度二第一个题项也体现了一、二年级语文教师的特点。

三、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提升建议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对当前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水平的提升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加强理性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检验阅读

由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是文科出身,来自偏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中文系,长期接触感性作品,严重缺乏理性思维的训练,于是出现诸多语文教师在追求“个性”“感觉”“浪漫”的同时,缺乏“共性”“科学”“实证”的审辨眼光与研究视野,从而出现调查中近70%的语文教师无法判别“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样的逻辑谬误的情况。因此,矫正方向是积极引入理性阅读,进行科学研究,将日常阅读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行检核,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二)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动笔

化“观点”“想法”为行动,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读理性的理论书;多动笔,多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语文教师不是“小资白领”,读书主要不是休闲娱乐;语文教师也不是作家诗人,写作主要不是文学创作。读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专业理论著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写作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三)走出学段藩篱,放眼成长过程

调查发现,同样是小学教师,不同年级段的教师在语言素养的不同维度上显示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有一部分是长期处于一个年级段所造成。显然,对语言素养的认知、策略与行动不能完全由所教年级段教学内容有无决定。有些教师个人价值判断、审美标准受所教学段教学内容的局限,因为小学低学段没有整篇的习作教学任务,就忽视自身写作,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于学生培养要着眼于其一生成长,于自我修炼要着眼于一生的丰盈。即使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关注12年完整的基础教育,不能小学不关注初中,初中不关注高中,高中不关注小学。至于小学内部,更应该六年整体一盘棋,而不应该内部再行割裂。

由于调查范围仅限于一个城市,抽取样本仅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因此,本研究对当前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现状的描述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师曼,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3]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语言文学素养篇7

一、激情诵读中积累语言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理解品析中积累语言

1.富有表达力的词语。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语,还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学完每篇课文后,要鼓励学生把诸如此类的词语摘一摘。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让学生把描写西沙群岛美丽和物产的词语找出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成群结队、美丽、千奇百怪、四脚朝天、富饶、可爱、飘飘摇摇、各种各样、绽开、相互交错……学生们在理解这些词义的基础上又作了摘抄,为以后的运用打下了基础。现在新教材的语文园地中还专门设置了“日积月累”这一版块,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起来。

2.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积累这类语言,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还能使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例如学习《日月潭》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你觉得什么时候的日月潭最美、最吸引你?请你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记一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了课文的佳句: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等等。

3.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句子。积累这样的词句,不仅能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例如课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中好多句子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在学习课文时,我先请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把这些句子摘录在本子上。学生们摘下了很多:“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又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句话语,简直就是一首首诗。不仅给人于美的感受,还会激起学生的灵感。

三、在表达实践中积累语言

1.创设情景来说话。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的图片,夸张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更是低年级儿童的特点,作为老师不能忽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例如学年级上册《识字1》这篇课文时,由于孩子们大都生活在城镇,没有见过田野里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大雁南飞的景色,也没有见过树林里那种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山河壮美的美丽景色,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的意思相对比较困难。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北京的香山红叶、金秋季节北方农村喜获丰收的场景、果园里瓜果飘香的画面、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的画面等图片,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通过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画面,孩子们看到这些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的精美画面,不由得惊叹不已,并且对秋天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这些成语,积累了这些词语,此时让他们说说秋天的美丽景色,效果可想而知了。课后,我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成语,学生兴趣昂然,词汇量也越来越丰富。

2.找准文中的空白来想象。在我们的很多教材中,会留有令人思考的空白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作补白。例如二年级上册《假如》一文,中间最后一小节出现了一处省略号。学习时,可以分别让学生说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想做什么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双目失明的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再也不会在黑暗中生活,而是和我们一样,能够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学儿童画一所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在是文盲,而是和我们一样,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穷人画很多钱,让他们再也不会流落街头,而是和我们一样,幸福地生活――然后在说话的基础上,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仿写诗歌。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体验,充分地想象,在说话、写话中积累了语言。

3.抓住现场课程资源来训练。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既要敏锐地觉察学生的精彩之处,又要注意发言中暴露出的语言缺陷或思维混乱,不放过语言积累训练的有利时机。学生在课堂发言中表现出来的知识的、语言的缺陷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语言缺陷进行的训练,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具有特殊的意义。我曾听一位教师在上《葡萄沟》一课中,让学生复述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学生在复述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热空气在阴房里来来出出……”。教师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后让学生们再看一下课文是怎么说的(利用流动的热空气),然后说:“刚才,这位同学在复述中说‘热空气在阴房里来来出出’,谁还能换个说法表达这个意思?”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利用流通的热空气……”,有的说:“热空气在阴房里流动……”,有的说:“利用热空气的对流……”、“热空气在阴房里穿来穿去”等。此时的我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吗?

语言文学素养篇8

关键词: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

1引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民航服务中包括空服人员以及机场地勤人员。为了促进民航服务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民航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乘服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优雅的举止体态,更需要具有专业的语言沟通技能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对于空乘大学生而言,在学习中需要培养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本文结合空乘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探究当前空乘专业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2语言文化素质的内涵

语言文化素质主要是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素养,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价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质指的是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观念以及精神因素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修养、人格以及气质。语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于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个人的实践来进行人格、气质、修养的培养,促使个体能够保持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语言文化素质教育当中,应通过文学、艺术、法律等多方面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来提升学生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

3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1对空乘大学生面试的重要性

各大航空公司的面试中会涉及形象选择、体检、综合面试、英语测试等多个方面。其中对于面试者的语言文化素养考核是非常直接的。国内的航空公司除了关注空乘面试者的普通话、英语水平、小语种水平之外,对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空乘大学生在面试中必须要表达出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技巧。例如,在多数航空公司面试中,要求面试者来进行中英文的自我介绍,这对于其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存在自我介绍过于简短的问题,部分学生则存在讲话过于啰嗦、缺乏层次感的问题,这都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自身的准备不充分所引发的。此外,在面试者自我介绍完毕之后,部分面试官会根据面试者的表达内容进行简单的沟通,这就要求面试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在国际航空公司中,对面试者的修养、经验、气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十分重视其沟通协作能力、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因此,空乘大学生必须要注重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1],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从而能够顺利地通过航空公司的考核,为其日后成为合格的服务员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对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空乘大学生,由于其日常工作地点和要求的特殊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高空作业中,客舱存在着空间狭小的问题。因此,在密闭空间的工作环境中,空乘服务员必须要面对多种多样的问题,并且要与旅客之间进行互动,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空中服务员,不仅要具有亲切的外表、健康的体魄,更需要具有合理的处事方法以及成熟的心态,通过优秀的沟通能力与旅客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在提升空乘大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文化素养,对于其日常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提升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这对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促进社会价值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对个人长久发展的重要价值

无论空乘大学生日后从事的工作如何,在其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都需要具有基本的语言文化素质,这是其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只有在其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后,才能够适应社会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并且合理地处理生活以及工作当中的困难,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不足

4.1空乘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足

空乘大学生的生源相对特殊,大多都是高职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弱,缺乏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思想狭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但是对于其他的事物却不感兴趣;部分学生的行为偏激、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存在着自卑、低落以及精神压抑的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追求物欲,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这些自身的因素影响了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于空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严重不足,认为空乘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即可,这对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空乘专业教育中,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将与人文素养与其职业技能之间进行充分地融合。总体来讲,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水平,但是在人际关系、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语言文化素质要求。

4.2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空乘大学生的专业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体的人文知识水平有限,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虽具有专业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教学能力,但是语言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侧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忽视了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部分从事语言文化素质基础课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当中无法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之间进行整合。因此,从整体上来看,空乘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薄弱,缺乏专业技能与语言文化素质结合的能力。

4.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空中乘务专业加强学科内涵知识建设,重视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增设了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2]但是,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其专业技能之间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整合,导致语言文化素质课程无法与技能课程之间进行良好的互补。

4.4学校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国空乘专业发展较晚,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校园文化建设严重不足,无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资金不足、环境不够优美,并没有充分体现学院的人文精神以及校园文化,无法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并没有注重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内容缺乏创新性,学生整体的参与意识不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能力的提升平台有限。在部分学生社团组织方面,学校重视不足,并没有将语言文化素质的教育内容与社团活动之间进行充分融合。

5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路径

5.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的竞争不断激烈,尤其是相关的岗位处于动态变化中。空乘专业在对于学生职业技能进行培养时,必须要考虑其日后的发展,在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时,注重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优秀的空乘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更应该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个人的语言文化素质不仅能够提升其文化知识修养,更能够使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从而乐观地应对工作以及生活当中的挫折。在空乘专业教育当中必须要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加强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于语言人文教育的认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个人的修养。

5.2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变教学方法

在空乘专业教育当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则需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教师提升人文素养提供条件。一方面,学校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文素质人才,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的人文教育团队。本校专任教师可以与校外的专家之间进行合作,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提升语言文化课程的感染力。另外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规范的培训来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文化素养,结合双师的建设,让专业教师定期接受锻炼以及培训。

5.3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为了提升空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相关的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语言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将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并重,并且将语言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与专业技能教育之间进行融合。另外一方面,相关院校需要丰富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实现语言文化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之间的融合,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相关院校应该整合语言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设立相应的教学板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5.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在对空乘大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素质培养时,必须要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来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建立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结合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积极主动地开拓创新,通过具有人文精神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6结语

上一篇:电磁辐射防护措施范文 下一篇:工程造价的个人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