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3:21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加速,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护理也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单纯对患者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通过护患沟通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改变了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了康复或保持康复。所以在临床上积极纠正心理障碍对促进机体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而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工作。

1 资料及心理分析

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6年8月我科收治9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8~82岁。

1.2 心理分析: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均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肢体瘫痪,不同程度的失语及偏盲,吞咽困难、口角否钭、共济失调、大小便困难。患者受到如此大的刺激,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最常见的反应为主观上的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抑郁、消极、低沉的情绪,如(悲观、悲哀、失望、无价值感、遗弃感),恐惧、愤怒情绪反应,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破坏了人的心理平衡。急性期治疗后,患者必须要渡过较长的康复期,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2 心理护理

2.1 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崇高的理想,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敏锐的观察,是建立护患关系、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

2.2 护士要尊重、理解患者,耐心宣教住院规则、周围环境、查房、治疗、作息时间。

2.3 尊重患者的人格:根据患者的职业、年龄给予相应的称呼。

2.4 对患者进行语言、非语言沟通时,目光的接触、身体的接触及保持微笑可让患者感到可依赖及心理安抚,消除焦虑、抑郁情绪。

2.5 每天定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内心活动,提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心理压力。

2.6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与思想教育,树立正确观念,了解自我康复的重要意义,以积极配合治疗。

2.7 家属的支持:使家属对其更加重视,并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多陪伴患者,使患者始终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消除其悲衰孤独感、无价值感、被遗弃感。

2.8 给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减轻对环境不适感的心理负担,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3 康复护理

3.1 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食物为原则,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食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控制总热量,防止超量,饮食要有规律、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适当饮茶,因茶中含儿茶酚胺,茶碱以及多种维生素可增加血管韧性,改善血液循环。戒烟酒,因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损伤,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

3.2 康复期给患者建立舒适、安全的环境,室内采光柔和、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行动为宜。地面保持平坦、干燥,浴室及厕所最好装有扶手架,给患者穿轻便、防滑、合脚的软底鞋,以防不测。

3.3 康复期家属照顾患者要有耐心,对卧床者要定时翻身、按摩、进行肢体功能活动,保持床褥平整、干燥,预防褥疮及并发症,床要加护栏,以防坠床。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与兴趣爱好,帮助和督促进行日常生活和个人卫生料理,如洗脸、刷牙、更衣、沐浴、剃须、修剪指甲等。

3.4 早期进行肢体功能的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足下垂。行走时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曲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转移要平稳,不要过急,足跟亦先着地、重心再移至足跟、开始下一个步态周期,可教患者双手交替拍球或击气球,以训练患者的协同运动。教患者编织毛衣,既有利于训练患者的眼手配合,又有利于感觉、感观等知觉的培养,有助于大脑神经的功能恢复。

3.5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可教患者噘嘴、鼓腮、眦牙、叩齿等,每个动作做5~10次,每次10分钟,教患者学习发音,先单个发音,准确后,可逐渐加深难度,可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患者记忆,要求患者大声地读,刺激记忆。

3.6 要尊重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交流时声音要大,速度要慢,措词应简单、清晰,重复重点,必要时可使用辅助器材,如助听器,以便更好沟通。

收稿日期:2006-11-15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篇2

关键词:脑梗塞 ; 急性病 ;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62-02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 病情相对危重[1]。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 做好基础护理, 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通过对3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到在心理、呼吸道、肢体功能锻炼、褥疮和便秘的预防、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临床资料

本组340例均为住院患者, 男158例, 女182例; 年龄最大93岁, 最小419岁,其中40-60岁40例, 61-70岁124例, 71岁以上176例。一侧肢体偏瘫2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灶, 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2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强化患者角色,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以上情况,护士应同时做好家属和患者两方面工作,适时给予心理支持,对患者家属应详细解释,说明早期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对患者耐心开导,进行安慰、鼓励,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相应护理,帮助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消除抑郁情绪,促其主动锻炼并说明主动锻炼的好处及对疾病预后恢复的影响,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和稳定心态,密切配合[1]。

2.2康复护理

2.2.1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应从发病早期开始,在患者卧、坐、站等时均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如采取患侧卧位、仰卧位时垫软枕于肩背部,使肩前屈。坐位时,将患肢放于前方桌面上。总之,采取早期预防措施和康复护理手段,可使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降低。

2.2.2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及康复护理。由于患肢长时间不活动,肢位处于不良,尤其是过度掌屈位。因此应保持良好的姿位,尽可能不用患手背静脉输液,预防患者外伤等。早期护理可预防和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2]。

2.3做好饮食及出院指导

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正确指导, 能促进疾病的康复,指导家属调理好三餐, 搭配好营养, 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 对于食欲不好的,应采取少量多餐的办法, 尽量保证足够的热量。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根本原因,应积极地治疗原发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饮食摄入注意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少吃蛋黄、奶油、动物内脏,可以进行适度的体力劳动, 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 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情绪十分重要[3]。另外要按时用药、继续坚持功能锻炼等。对于本组340例脑梗死患者, 出院后的一段时间,坚持定时电话回访和随访,跟踪指导, 使患者在出院后得到顺利的康复。经过悉心护理,本组病例均能良好地度过危险期,并在住院期间学会了自理知识,较好地杜绝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认为,一般以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且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开始为宜[4],健康教育开始时间越早,患者恢复越快,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促进脑血管病人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以往研究表明[5],康复护理早期介入,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干预,需要护士和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料,能使患者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功能方面达到全面康复,为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说明脑梗死的康复护理越早越好。作者认为,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梗死表现,即可进行康复。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减少残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缩短病程,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

[1]黄晓兰,毛玲娣,孙英.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8):460~461.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安莉,刘宁.神经内科开展脑卒中偏瘫康复工作的体会[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7):49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篇3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残障率高达70%~80%,而这种残障不仅仅是身体的如偏瘫、失语等,还包括心理、社会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自理和沟通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病人进行符合康复要求的专业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重返社会。近年来,我院共收治脑梗塞后遗症康复患者50人,其中患多发性脑梗塞后遗症15例,在进行自然疗养因子等康复的同时,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2006年我院共收治患有脑梗塞后遗症诊断患者50人,其中患多发性脑梗塞后遗症15例,年龄在46~82岁之间,平均年龄66.1岁。左侧肢体肌力减弱、行动困难的19例,右侧肢体肌力减弱、行动困难的20例,有语言障碍的2例,生活不能自理的8例。

2 康复护理措施

早期康复组在患者1~3个月开始康复,延迟康复组在发病3个月以后开始,两组患者康复治疗主要采用PT、OT等。内容包括:

2.1 关节运动训练

2.1.1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滑轮练习、关节牵引、持续性被动活动,以达到复位、固定、解除肌肉痉挛和挛缩、减少神经压迫、纠正关节畸形的目的。

2.1.2主动运动。包括器械练习和悬吊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2.2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2.2.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包括刷牙进餐、穿脱衣服等,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掌对指活动、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练习。

2.2.2感觉知觉障碍的训练

包括偏盲、深感觉、实体觉训练。为了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缺陷应进行左右两侧活动的训练。

2.2.3认知训练

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组织能力训练,针对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领域,采用相应干预措施,应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刺激方法,从简到难,个性化、针对性训练,同时指导家属协助训练。

2.3 言语训练

目的是促进交流能力的获得或再获得。包括听觉的活用,促进言语的理解和口语表达,恢复或改善构音功能,提高语音清晰度等言语治疗。为了补偿功能受限,有时需要装配辅助具,当重度言语障碍很难达到正常交流水平时,应使用替代交流方式如手势、交流板等。

2.4 心理护理

针对治疗过程患者主动性差,意志力减弱,护士应对其进行正面鼓励和强化,对患者指导、劝解和疏导,适应所面对现实环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2.5 并发症的预防

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或固定不动引起的废用现象很多,主要护理措施有:

2.5.1避免长期卧床,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四肢、躯干,颈项等活动,被动的协助活动。

2.5.2定时翻身、咳嗽、深呼吸,向病人讲清其意义,并协助其完成。

2.5.3鼓励病人尽可能自动地自我活动。

2.5.4预防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并适当辅以药物治疗。

2.5.5增强病人肌力,指导自己活动,并协助被动活动,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2.5.6给与病人富含蛋白质的平衡饮食,少食多餐,多食易消化食物。

3 体会

通过上述各项康复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建立早日康复的信心,使其积极投入到康复训练中,患者肢体功能比入院时有明显恢复,体力有明显增强,行走步伐明显稳健有力。

在康复护理中,病情各种各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在精通护理学中专科护理的同时应展开多学科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更高质量、全方位的适应护理工作多角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廖磊,卢祥发,宋抗梅.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康复疗养护理措施[M].中国疗养医学。2002,8,96。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篇4

关键词:脑梗塞恢复期;康复护理

脑梗塞现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而这种疾病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据报道致残率可达86.5%[1]。而这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加重了生活的负担。而脑梗塞恢复期是在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患者病情稳定,渐渐进入到肢体和语言等功能方面的康复。这时期的患者若是可以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可以非常明显的改善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我院神经内科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有128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有效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28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都经过头颅的磁共振或是CT确诊,而且依据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来进行的。其中有男性76例,女性52例。年龄48岁~76岁,平均年龄为63.2岁。以上患者中有肢体偏瘫的96例,肌力为0~3级,失语的患者有5例,发音不清的患者有41例。所有患者都对本次的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以上的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的护理,然后着重给予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

1.2.1常规护理 在患者的生活上要给予必要的护理,要保证患者病室的整洁和安静,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嘱咐患者适当的增减衣服,防止发生感冒等,对于卧床患者要定时进行口腔和皮肤护理,以防肺炎和压疮的发生。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清淡为主。

1.2.2康复护理

1.2.2.1肢体康复 由于脑梗塞的患者神经功能受到一定的损害,因此患者的活动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以在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下得到缓解,降低致残的可能。先对患者进行肢体的按摩,然后再进行被动运动。而被动运动就是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运动,先进行大关节的活动,然后慢慢到小关节,而运动的幅度也由小到大,并且嘱咐患者自己用力,尽最大的努力使患肢肌肉收缩,从而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在这过程中适当的配合一些理疗、针灸等的辅助治疗。在患者情况好转以后可以适当进行主动训练或是床下训练。这些训练都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且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情况及时和医生沟通,以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1.2.2.2这类患者对于语言的康复训练非常的重要。此方面的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若是患者的病情较轻,可以由简单的单音节词开始,然后慢慢增加语言的难度,在每一个训练阶段都不能只注重速度而不注重效率,要在患者确实掌握了其该掌握的内容以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在这训练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有耐心。而且也需要护理人员会"察言观色",若患者出现厌烦的情绪,就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调整训练内容。

1.2.2.3心理指导 这种脑梗塞的患者由于其不能自由活动,而且言语表达受到损害,而这些也许会伴随其一生,因此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例如焦虑、悲观、恐惧、自责等,这都会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阻碍,所以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的辅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所想,让患者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1.3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采用ADL量表来进行。ADL分为五级:独立、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完全依赖。

1.4统计学分析 以上的所有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 11.5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的患者由于神经细胞受到实质性的损伤,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大小便、心理等方面的障碍。而据研究报道,这些受损的神经虽不能再生,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干预,促进神经系统进行重建。而患者在住院时能够得到必要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那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康复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康复护理这种专科的护理技术也慢慢应运而生,且已经成为了神经内科患者的康复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护理人员在康复训练的进行过程中与医生紧密配合来进行各类特定的训练。再加上常规的护理,充分保证了患者可以有效的进行康复训练。一般通过常规的护理,可以为患者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例如一个整洁安静的病室可以让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为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患者由于偏瘫或是言语障碍等而导致的痛苦,并且使人体的潜能被充分的挖掘出,最大限度的使丧失的功能能够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2]。我们此次的实验通过对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最后通过ADL评分与护理前进行比较,效果显著。因此我们认为康复护理对于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我们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者掌握必要的康复护理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玲芝,周菊芝.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篇5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偏瘫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主要特点是呈突然起病,致残率非常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者在抢救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对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 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 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 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 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 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 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 坐位训练;⑥ 站位训练;⑦ 步行训练[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 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观察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1] 姜芸,齐海玲.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8.

[2] 岑春兰.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作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5(14):482.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篇6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155-02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1]。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命与健康的致残性疾病,为进一步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院对2012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并与常规护理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52~82岁,平均(64.6±15.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头部MRI或CT检查证实,初次发病,病程在48 h以内,有肢体运动障碍(运动功能评分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内科护理,给予调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血糖及血脂、处理并发症等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患者入院48 h及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①肢体关节训练:患者病后3~7 d,进行关节伸、屈、内外展旋等训练,每个方向动作重复10~20 min,2次/d,1周后增加为3次/d。②床上训练:患者肩下、骶髂关节处垫软枕,掌心向上,向外展并旋转;为防止足下垂,患者脚尖垂直,内收并旋转,训练时幅度不要过大,动作要轻柔。③日常活动功能训练:进行床上起坐、翻身训练,病情好转后,进一步进行自坐位至起立、从坐位恢复到卧位、由床至轮椅的转移活动训练,加强患者进食、穿衣、如厕和洗漱等技能的练习。④出院后训练: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生活和精神上支持并鼓励患者。

1.3 观察指标

1.3.1 运动功能 采用欧洲卒中评分法(E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MA积分法[3],正常100分;轻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中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明显运动功能障碍51~84分;严重运动功能障碍

1.3.2 生活质量 采用汉化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4]评定,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评定,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调查显示,50%~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及吞咽等功能障碍,其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约占15%,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5]。软瘫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的主要表现,由于肢体不受控制,造成活动能力受限。患者早期行走不便或不能行走,之后长期卧床导致关节畸形、肢体无力,是影响患者日后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早期功能恢复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可塑和重塑性的原理,通过合理的运动,使患者神经元受到相应的刺激,调节它们的兴奋性和反应性,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适当的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刺激脑细胞,从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大大降低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发生率[6]。

临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以适宜的幅度和强度进行肢体锻炼;②为有效预防并发症,主动运动时要重视患者健肢的运动;③进行康复护理训练时,为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要重视患者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不但可防止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还可以对病灶周围脑细胞代偿起到促进作用,继而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和兴奋性[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6):682-684.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1995)[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徐文珠,李丽仙,刘志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0):1180.

[5] 江荣翠,倪艳桃,杜玲,等.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病人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9):2482-2484.

[6] 刘菊.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小时内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4):2101-2102.

[7] 欧红艳.低分子肝素联合早期护理干预下治疗急性脑梗死85例的观察[J].中外医疗,2011,6(32):87.

[8] 姚碧琦.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8(18):1299-1230.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篇7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塞,又称脑梗、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该病起病急、病程长、致死和致残率高[1]。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其死亡率已有所降低,但抢救后多数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病变。因此,医护人员应彻底改变“重治疗,轻康复”的现状,重视护理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愈后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11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治疗脑梗塞的患者共6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66.34±12.11。将这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女性15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为64.64±12.16,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33例,女性17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为65.66±11.26,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使用常规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以及营养脑神经的药物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行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经常翻身变换

瘫痪肢体肌肉松弛,静脉回流不顺畅,很容易出现水肿,通过翻身变换有利于预防肌肉萎缩。通常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健侧卧为主[2],频次为每隔1h定期翻身一次。手指尽量保持轻度弯曲、掌心向下、瘫痪下肢伸直、膝关节伸直以防止屈曲畸形。翻身时,注意力道适中,动作轻盈谨慎,借助枕头和沙袋等物品作支撑,使患者处于不同的卧位。

1.2.2被动活动

对于瘫痪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他人协助完成瘫痪肢体运动,可以由专门的康复护士完成也可以在护士指导家属完成。被动活动主要有3项护理:良肢位摆放、肢体按摩和协助关节运动。按摩时要求身体放松,侧肢体进行按摩。常用的手法包括摩法、滚法、揉法、振法和按法[3],方向沿手指,手臂,腕背,前臂至肩部,从患者远端向近端做向心性按摩,一般情况下每天2次,每次至少需要20min。

1.2.3主动活动

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意识,根据肌力不同,患者的训练动作要遵循先简单后逐渐复杂的基本原则。膝关节、活动足趾关节等要反复屈伸,手指能动性的保持或恢复可以通过我健身球以实现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要自觉进行独立翻身运动, 包括健侧位翻身和患侧位翻身,患者仰卧位,双手叉握完成独立翻身训练。逐渐改善肢体运动系统,为坐、立、行创造条件。

1.2.3.1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抗重力做运动时,可以让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康复护士先将病床调高,患者翻身为健侧位,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缓缓移向床边,再借助肘部和前臂支撑起上身。根据肢力情况,让患者保持坐立一段时间,肢体恢复较好后,转为轮椅坐位训练。

1.2.3.2站立训练

锻炼患者躯干肌和各大关节,刚开始站立时,动作要缓慢,先在护士、家属或拐杖的搀扶下完成,然后逐渐减为单人独立站立。每次需维持站立一定时间,可以从1min开始训练,直至10min或以上为止。

1.2.3.3行走训练

当患者能抵抗重力且能抵抗一定阻力时,或者可以独立徒手站立较长时间(15min以上)时对其进行行走训练。应先在康复护士或家属的搀扶下原地上下抬放双腿,再试着迈开双腿、交替前行。视情况确定是否可以独立行走,在行走训练过程中若有不适则应回床躺卧休息。

1.3 观察指标

让患者在入院时和住院30天后进行偏瘫肢体肌力测试和选择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肌力评定方法[4]:肌力等级通常分0级―5级。各级具体评定内容为:0级: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Ⅰ级: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肌肉收缩;Ⅱ级:无法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Ⅲ级:能抗重力完成运动,但不能抵抗阻力;Ⅳ级:能克服中等阻力;Ⅴ级:能完成运动且能克服充分阻力运动。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用Excel记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测试情况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我院治疗30天后,对照组和康复组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情况比较经过χ2检验,得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测试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

≤II

≥III

≤II

≥III

对照组 33 16 17 18 15

康复组 33 4 29 5 28

P值 ―

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在住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经t检验后发现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接受治疗30天后,两组Barthel指数的分数有一定差距,且P

表2 两组患者住院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住院时 住院第30天

对照组 33 6.4±4.54 45.67±6.87

康复组 33 6.5±5.34 60.57±5.67

P值 ― >0.05

(备注:计量资料为:平均值±标准差)

3 讨论

脑梗塞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已不容忽视,降低其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神经科学与康复医学的难题之一[5]。目前,对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常见治疗有康复训练、针灸、中药调理和针药合治等,却还没有确定疗效最好的方案,一般会因患者病情和生理素质不同得到不同的医疗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患者与只进行常规治疗的患者比较后,前者在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康复护理结合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配以针灸、按摩及其他物理疗法实施治疗,疗效更佳。通过系统、科学的肢体康复训练,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翠,刘庆红,石艳琴等.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C].中国会议,2012,6:280-284.

[2]杨晶.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59-1960.

[3]何丹.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332-3333.

[4]周琳,马雯洁.脑卒中早期下肢康复训练的研究[J].当代护士,2009,7:7-9.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篇8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偏瘫;中医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21-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梗塞的发生率呈日渐增多的趋势,偏瘫患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并具有高致残和高死亡率。现将我科应用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功能康复效果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7-7月至2011-7月的住院患者,剔除脑出血及陈旧性脑血管疾病遗留偏瘫的患者,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CT或MIR证实,生命体征平稳,可接受中医康复护理,发病均在一周内接受治疗,最终80例进入研究。观察组患者年龄58-72岁,平均年龄(62.4±10.31),男28例,女12例,右侧偏瘫27例,左侧偏瘫1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9-71岁平均年龄(61.8±9.9)岁,男30例,女10例,右侧瘫29,左侧瘫11例。病情程度按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 偏瘫肢体 、病变性质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本人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2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治疗和一般性常规护理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中医康复护理。

(1)肢体功能位的建立。从患者入院起,肢体摆放功能位|,避免屈曲、下垂。

(2)中医康复功能锻炼:自患者脑梗塞发生后3天起,至生命体征逐渐恢复至平稳期,给与肢体恢复的理疗、针灸、穴位按摩、肢体被动的活动。2次d,30min次。①每日给与理疗一次。②每日给与针灸一次。取患侧风池、肩井、曲池、少海、内关、合谷、风市、还跳、膝眼、昆仑、照海、承山、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等,必要时给予电针治疗。③患侧上肢穴位按摩及方法:嘱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在瘫痪肢体上肢的曲池穴、少海穴、合谷穴、内关穴等处按摩。实施按摩时,护士应站在患者的患侧,用自己同侧手的虎口同患者同同侧手的虎口进行交叉,以拇指指腹按摩患者合谷穴,食指或中指按摩内关穴,对侧手拇指按摩患者曲池穴,食指或中指按摩少海穴。在按摩各个穴位的同时使患者处于肱骨外旋的状态,依次进行肩关节外展运动、内收运动、外旋运动、内旋运动,上举肘关节屈、伸运动;对前臂依次进行旋前运动、旋后运动;对腕关节依次进行背伸运动、腕曲运动、外旋运动、内旋运动;对指关节依次进行曲伸运动、拔伸运动、外展运动、内收运动等;每处训练50-100次,按摩结束同时托于患者肘关节处,用双手将患者接受按摩的上肢举起。

④患侧下肢穴位及方法。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在患侧下肢的内外膝眼穴、昆仑穴、照海穴、承山穴、涌泉穴等处进行按摩。以一手拇指,食指分别按摩患者患侧双膝眼穴,对侧手食指或中指按摩照海穴,拇指按摩昆仑穴,虎口应超过患者跟腱,按摩结束后双手用力抬起患侧下肢,对髋关节依次进行外展运动,内收运动,外旋运动,内旋运动等,每处训练50-100次。

(3)心理护理。给患者进行针灸及穴位按摩,被动运动时给予语言交流,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增加患者接受锻炼的依存性。

1.3观察指标

1.3.1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

1.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ythel指数计分法。正常总分为100分,>60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1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

1.4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进行评分[1]。 基本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病残程度0级,功能缺损减少91%-100%;显著进步 : 症状和体征改变明显,病残程度1-3级,功能缺损减少46%-90%;进步: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上,功能缺损减少18%-45%;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功能缺损减少17%以下。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P

3 讨论

脑梗塞是致死及致残率极高的老年性疾病之一,很多患者及时被挽救回生命,但治疗后也多因脑组织损伤严重而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国内外许多研究认为,患者住院期间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可显著降低致残率,提高治愈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理论[3]认为,脑梗塞的病理变化都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因此,无论是中药治疗还时中医康复理论,其原则都是活血化瘀及舒筋活络。中医康复理论中的理疗、穴位按摩和针灸也是通过活血化瘀及舒筋活络等来恢复患侧上下肢正常的生理功能。早期的理疗和穴位按摩可以有效地防止肌肉紧张和萎缩,避免硬瘫和软瘫,为以后的康复训练作好准备,针灸和穴位按摩可活血化瘀及舒筋活络,防止偏瘫肢体缺血性痉挛,增加肌张力促进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良好的心理护理和有效地护患沟通,能增强患者和家属的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康复护理,降低致残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上一篇:电磁辐射防范范文 下一篇:信息安全行业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