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6 17:18:53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6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significance by hemiplegia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4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emiple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hemiplegia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Barthel index and Fugl-Meyer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arthel index as (44.5±7.2) points and Fugl-Meyer score as (32.4±4.5) points at discharge, which were (42.4±6.5) and (31.5±3.5)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061, 0.773, P>0.05). In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arthel index and Fugl-Meyer score respectively as (62.6±5.9), (82.3±14.1) points

and (55.3±6.1), (68.4±12.3)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50.3±6.2), (62.5±13.6) points and (43.2±5.2) and (56.7±10.4)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7.041, 4.951, 7.395, 3.558,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脑梗死是一种因脑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 进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1-3]。由于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习惯的改变及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 脑梗死发病率逐年提高[4-8]。该病发展快、致残率高, 常常伴随失语、癫痫、偏瘫及感觉障碍等症状。其中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9]。脑梗死合并偏瘫后患者中约7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10]。因此, 促进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康复, 早日恢复肢体功能, 对于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和减轻社会及家庭的沉重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科室收治的24例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8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z查确诊为脑梗死伴偏瘫;其中观察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65~82岁, 平均年龄(68.3±4.6)岁。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1例;年龄62~83岁, 平均年龄(66.5±5.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相关诊断标准, 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①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发病情况, 并向患者和家属教授有关脑梗死的医学知识和需要注意的相关事宜, 以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治疗依从性。②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告知患者及家属要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禁止辛辣刺激性饮食。③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会因失语、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而产生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医护人员要详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支持, 经常与患者沟通, 开导患者, 并向其多讲述一些经治疗后, 顺利康复出院的病例, 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④用药护理。护士要告知患者和家属用药方法、剂量、时间, 并提醒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嘱咐患者和家属切忌随意停药或增加口服药物剂量。⑤护理。根据病情帮助患者摆放合适的, 并利用高枕、被子等保持患者身体稳定;同时护士应该每天对患肢进行翻身、叩背和按摩, 以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至少3次/d。

1. 2. 2 观察组 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积极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2. 2. 1 被动康复训练 首先要定时定量的帮助患者对患肢进行按摩。按摩时手法要轻柔, 先进行轻微的推摩、揉捏等, 然后自远心端至近心端, 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的按摩。对于患侧肢体的手肩及下肢要重点按摩。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使患者取取仰卧位, 从上肢开始按照肩关节、肘关节、手指关节, 下肢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的顺序进行屈伸活动, 每次做10~15循环, 3次/d。

1. 2. 2. 2 主动康复训练 待患者意识清醒, 被动运动锻炼可以顺利完成, 偏瘫肢体开始恢复后, 可以指导其在床上尝试做举手、抬腿、屈伸肘关节、手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的运动。3~4 d后开始下床锻炼, 可尝试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 扶物站立, 下蹲等活动。开始时一定要有护士或家属陪在身边,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适宜度, 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1. 2. 2. 3 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训练 在患者上述主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鼓励患者尝试自己用患肢进食, 可选用勺子、叉子等工具辅助进行。指导患者自主进行刷牙、洗脸、穿衣等协调四肢的练习。同时帮助患者进行行走训练, 嘱咐患者走路时要做跨步态, 将腿抬高, 由简单到复杂, 由快到慢的进行。然后依据患者的患侧肢体恢复程度, 指导患者跨门槛等运动, 在患者训练4周后逐渐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 其中Barthel指数用来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Fugl-Meyer评价法评测运动功能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44.5±7.2)分和Fugl-Meyer评分(32.4±4.5)分与对照组的(42.4±6.5)分和(31.5± 3.5)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1、0.773, P>0.05)。但出院1、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分别为(62.6±5.9)、(82.3±14.1)分和(55.3±6.1)、(68.4± 12.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50.3±6.2)、(62.5±13.6)分和(43.2±5.2)、(56.7±10.4)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1、4.951、7.395、3.558, 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重大创伤后的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与要求。因脑梗死患者在度过危险期(急性期)后, 绝大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语、麻木、偏瘫等并发症, 使其正常生活不能自理, 这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重大心理创伤, 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1-15]。因此, 在如何促使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早日恢复肢体的基本功能, 使其能够重新回归能够自理的社会生活, 是广大护理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脑梗死伴发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而正确的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有研究表明, 在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后, 可以通过全脑其他部位承担受损系统的功能, 而这种代偿可通过康复训练逐步建立[16-18]。本研究中, 在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又对本组进行了被动、主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训练,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44.5±7.2)分和Fugl-Meyer评分(32.4±4.5)分与对照组的(42.4±6.5)分和(31.5±3.5)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1、0.773, P>0.05)。但出院1、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分别为(62.6±5.9)、(82.3±14.1)分和(55.3±6.1)、(68.4±12.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50.3±6.2)、(62.5±13.6)分和(43.2±5.2)、(56.7±10.4)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1、4.951、7.395、3.558, P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伴发偏瘫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制定合理有效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计划, 并做好训练指导工作, 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柯向霖.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0(22):236-238.

[2] 孙玉玲, 谢萍.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4):731-732, 765.

[3] 尹娟, O华娟.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12):82-83.

[4] 李东阳.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黑龙江医学, 2013, 37(1):45-46.

[5] 徐冬花.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13):2335-2337.

[6] 荣福红.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 现代养生, 2014(18):181.

[7] 罗小菊. 综合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药物与人, 2015, 28(2):152-153.

[8] 国凤梅.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对策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18):186-187.

[9] 吴淑苗. 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4):18-20.

[10] 张玉荣. 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实施价值评述. 医学信息, 2015, 28(34):338.

[11] 胡云春.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月刊), 2015(1):89-90.

[12] 李志鹏.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15):59-60.

[13] 陈丽娜. 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5):278-279.

[14] 乔革会. 个性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中的效果观察. 医学信息, 2015(17):131.

[15] 苗力.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实施康复训练护理的价值探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8):239-240.

[16] 汤莉.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 医药前沿, 2016, 6(22):296-297.

[17] 夏瑜. 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恢复的影响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23):236-237.

[18] 蔡景秋. 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1):248.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临床路径;脑梗死;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3-0030-01

临床路径(clininalpathway,CP)是指医院内各个学科的专家,对某种疾病或手术方式制定公认的治疗模式,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治疗,并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每位患者的差异,以免在下一个患者身上发生同样的错误,同时依此模式控制医疗成本,维护和提高医疗水平。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康复训练可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5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CP早期康复训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且患者无明显精神、意识障碍,无心、肾及呼吸系统等并发症。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CP康复组56例,男性38例,女性18例,发病年龄平均(61.5±14.2)岁;对照组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平均(62.6±11.3)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病情稳定48h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康复训练,CP康复组患者自入院就进入临床路径康复训练,具体步骤如下。(1)发病后,保持良肢位的摆放,给予患肢被动运动。两周后,随着脑水肿的下降,在语言、站立、行走等方面进行室内训练。随着脑水肿的进一步消失,进行室外长距离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2)出院前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交待家庭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并留联系电话以便随访。

1.3 随访 CP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发病3个月时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日常生活自理情况。

1.4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 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后、出院及随访时均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定其运动功能各1次,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脑梗死患者CP康复组与对照组24h后Bar-thel指数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个月时和三个月时指标较入院24h时均有所改善(P

3 讨论

3.1 cP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可行性近年来,随着脑梗死的诊断与抢救水平的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却有所增加,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CP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统一标准,项目完善,避免因护理人员责任心和水平的差异而遗漏项目。无特殊仪器设备购置和成本支出,在各级医院均可推广实施。

3.2 实施CP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脑梗死后早期活动可增强病人的自信心、自理能力和成就感,护理小组遵循临床路径,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以及早期康复的意义,消除病人的顾虑,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医疗护理过程中,促进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3.3 CP规范了医疗、护理的工作流程,降低了住院天数和医疗费 临床护理路径是经过多学科委员会审定的科学的护理路线,其每日工作重点和内容均随病情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而不同,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了医院资源的浪费,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降了病人的费用。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3

【关键词】康复训练;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具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脑梗塞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治疗与护理不合理或不及时,会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形成功能障碍,值得关注[1]。本文对比常规护理与康复训练在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讨康复训练在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社区治疗的脑梗塞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并依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共17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案上应用康复训练,共1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为(55.21±1.26)岁;观察组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为(56.24±1.2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基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案上应用康复训练,措施为[2]:①心理指导:定期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一旦发现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同时,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心态,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②肢体功能恢复指导:在患者身体能够承受的条件下,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实施运动锻炼,提高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③康复指导: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加快康复速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反之,表示患者的症状改善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程度越好,反之,表示改善程度越差[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

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42.51±1.54)分和(63.24±3.24)分,对照组为(43.02±1.04)分和(64.04±3.05)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20.14±2.14)分和(91.21±1.24)分,对照组为(32.11±1.85)分和(80.14±2.45)分,相比于干预前,两组的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改善更好,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梗塞又称为“脑中风”,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病症,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病机制主要为患者的脑部动脉粥样硬化,使得组织形成缺血、缺氧的状况,极易引发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形成偏瘫症状,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生活质量、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4]。

临床上,针对脑梗塞患者的护理质量非常的重要,康复训练在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各项体征的恢复能力,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心理状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运动恢复性锻炼,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因此,康复训练在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5]。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在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患者的各项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提高了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静,杨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6):651-655.

[2]罗学英,沈娟.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B04):60-60.

[3]江燕丽,甘小莉,肖展翅.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8):24-27.

[4]张晓英.早期康复训练与延迟活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差异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33-135.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 脑梗塞;肢体瘫痪;训练与康复护理

脑梗塞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瘫痪、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1]。特别是肢体瘫痪、卧床不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脑梗塞肢体瘫痪患者采取积极康复训练有着不可低估的临床价值。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对56例脑梗塞肢体瘫痪患者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取得喜人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脑梗塞均为我院2011年1月-3013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其临床表现符合脑梗塞临床诊断,并经相关理化检查(如CT或/和MRI)证实。其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龄在24-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3岁。

2 渐进式康复护理方法

2.1 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护理的目的、原理与方式,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脑梗塞发生后突然出现瘫痪、语言、智能障碍等,使得患者的心理难以接受,或产生极大的痛苦,甚至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均要积极鼓励患者,在生活上多一些照顾,对失语者可以用手势、表情、文字等方式尽快与病人取得沟通。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2.2 定期翻身训练,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 教会护工或家属学会帮助患者翻身是最基本的护理要点,由于瘫痪肢体感觉缺失或感觉较差,在选择患侧卧位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尽量选择健侧卧位或平卧位为主,每一次翻身、的变化为2h,翻身是注意各关节功能位置的摆放,肩呈外展、内旋500,将整个上肢放在以松软的衬垫上,肘关节稍微弯曲,腕关节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及膝关节也同样稍微弯曲,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也放一枕头,防止足外展、外旋,足底垫足板[2]。

2.3 按摩训练 脑梗塞无意识障碍患者,一般在发病后次日即可进行按摩训练,按摩部位包括头部,患肢,注意按摩的次数、时间、力度、方法、方式,一般情况下每次按摩20-30min,视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次数、时长,按摩的操作一般首次有责任护士执行,并通过宣传手册、讲解、示范等手段,让患者家属掌握按摩的要点和方法,鼓励他们参与护理,让患者倍感亲人的关爱,从而能进一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4 主动训练 遵循渐进式训练的原则,在积极鼓励,护理人员监督、心理支持、家属陪护的良性环境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目标进行“持久战”,指导患者由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进行分级实施。

2.4.1 卧位患肢主动运动 首先要解除与跨越患者心理获得关,让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假想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护理人员要监督和杜绝一部分惰性患者假锻炼事件发生,对每一位患者的锻炼运动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对在实践中进步大的患者要放大榜样作用。如本组2例患者入院时肌力为0级,通过假想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等一步一个脚印,从病情稳定后第2天,便认真配合医护人员康复指导进行渐进式训练,先从一个手指关节-多个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然后负重训练等逐步强化,最终肌力达到Ⅱ级。

2.4.2 坐位训练 在坐位训练中,要注意护理安全,护理人员可先把病床头侧抬高300-450,然后,从450逐渐增加到850-900。时间上也必须5-10min开始,逐步增加至30-60min,甚至更长时间。总之,要让患者肢体复能有一个适应过程[3]。

2.4.3 站立与步行训练 在按摩训练与被动运动训练使得瘫痪肢体的肌力达到一定级别时,可以给与患肢负重训练,这种训练必须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下进行,注意患者的安全,不能发生跌倒和摔伤情况,训练中同样遵循渐进式原则,从开始1-2min,逐渐增加至10min、15min,等待有一定站立耐受能力可搀扶患者进行步行运动。训练中以平地步行台障训练跨越障碍物等。以逐渐增加强度、难度。

3 结果

56例患者经过为期2个月的渐进式训练,肢体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3级31例,提高2级20例,提高1级5例,总有效率为100%。

4 体会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缺血区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功能丧失。药物治疗仅能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但对瘫痪肢体肌力功能的恢复作用不大,或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强化瘫痪肢体早期复能是脑梗塞患者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也只有通过功能训练以重建新的代偿反射弧,来协助完成生活能力。本组56例患者渐进式训练结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训练方式方法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跨越患者心理障碍,以提高患者与疾病斗争的决心非常重要。训练中注意安全监督管理、不得以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必须是持之以恒。每次训练不过量、不劳累,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于淑英。浅谈脑梗塞病人的临床护理指导[J],大家健康,2012,6(12):96-97。

2、 胡静。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14-515。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5

【摘要】脑梗塞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脑血管疾病,有着高的致残率,诸多研究表明对脑梗塞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塞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本文从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目的、康复目标、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对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治疗;护理进展

脑梗塞是脑血管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是目前世界上危害人类的前三种疾病之一。其是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坏死、软化进一步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1]。虽然近几年来,医学水平的发展,该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主要包括神经、心理、言语等功能障碍、丧失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大量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康复期时病情基本稳定,其体力、活动能力及智力方面均有一定的恢复,但是脑梗塞急性期过程的影响,患者一般均有相当的语言工作障碍及偏瘫等后遗症状,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如何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一直是专业人士所关注的课题。近年来关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研究较多,提示康复治疗能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脑梗塞患者康复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目的、康复目标、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对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 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理论依据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的能力。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但是神经细胞的轴突可以通过侧支芽生,从而重新支配丧失神经支配的组织,恢复一定的神经功能。此外,康复治疗外界的不断有规律的刺激机体,重新建立了新的大脑皮层兴奋抑制通路,进行神经反射,同时不断的刺激,主动被动地增加了肌肉运动,有效防止肌肉挛缩。在此理论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适宜的康复治疗,使因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表现在精神、心理、生理、社交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达到最佳状态[3]。

2 脑梗塞患者康复的目的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对脑梗塞患者预后良好,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国外发达的国家,已经公认康复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几年国内也有相关研究,诸如梁光霞等报道在脑梗塞患者康复介入越早,则其各方面功能恢复较佳,且整体疗效好。因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的代偿能力。早期康复治疗,肢体的长期运动刺激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充分发挥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减少伤残程度,恢复患者正常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康复治疗主张在起病后48小时内,病情稳定,无明显进展的情况下行康复治疗较佳。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利用医疗手段恢复一定残留的、生理解剖上的功能,使患者在身心、回归社会方面达到最佳的功能。

3 康复治疗时机评定

康复治疗的介入时机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非常关键。传统的观念指脑梗塞患者早期卧床制动,不适宜行康复治疗。但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变稳定,发病数日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如此1-3个月即能达到疾病最大程度的恢复。而错过早期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超过3个月后会出现一些费用综合症、误用综合征等并发症影响恢复。大量研究表明脑患者梗塞早期康复与晚期康复对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不同。因此在病情许可情况下,结合临床治疗,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康复护理措施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包含三个阶段的护理,具体为急性发作期护理、住院急救期护理及出院康复防治护理。各阶段的护理重点不一,护理措施各异,护理人员应该掌握不同时期的护理方法,才能达到脑梗塞患者高效的康复护理。脑梗塞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言语功能在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护理能明显降低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1 认知功能障碍 通过认知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具体分期训练指:早期通过听音乐、听谈话,来刺激患者躯体感觉,改善患者的觉醒能力和辨认能力;中期通过补缺填空、排列顺序、分类等训练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后期锻炼患者不同情景下独立适应能力,并生活中运用。

4.2 言语功能障碍 主要包括发音器官训练、语言训练,首先指导患者进行舌尖运动锻炼发音器官,其次从简单的字词短语学习,简单对答,重复多次训练,逐渐锻炼其言语功能。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病人说话,从简到繁,如“鹅”、“啊”、“我”等,耐心纠正发音,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进和恢复。

4.3 吞咽功能障碍 主要包括吞咽时呼吸与吞咽运动的协调训练、吞咽器官的训练以及直接训练。呼吸训练,练习患者鼻吸气口呼气,深度呼气,并练习屏气,训练强度一天3次,一次持续5秒;发音器官训练,练习张口、闭唇、鼓腮、伸缩功能,锻炼口面部肌肉功能,刺激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等部位,训练器敏感度,诱发吞咽,刺激面颊和下颌,促进下颌关节闭合,锻炼咀嚼肌的收缩力;直接训练,有一定吞咽功能的患者,改变食物形态、进食,直接训练吞咽,每日多次进食。

4.4 肢体功能障碍

4.4.1 急性期 急性期患者症状明显,病情较不稳定,需卧床休息,应保持良肢位,预防患肢挛缩、变形,进行简单短时的关节被动运动,经常变换,做好一般护理,避免褥疮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

4.4.2 病情稳定时,给以患肢以感觉、运动功能锻炼,可以按摩、推拿,协助其翻身、行桥式运动,促使患者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结合,逐渐增加主动运动训练,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坐位、步行等训练。

4.4.3 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使用患肢,通过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简单的活动,如洗脸、刷牙、更衣等,锻炼融于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调动患者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4]。

4.5 心理障碍 脑梗塞患者常安静休息时发病,病情令人猝不及防,患者难以面对,心理压力较大。患者机体各方面功能出现异常,临床表现为言语认知障碍、瘫痪等,机体的病变带来心理的不良反应,给疾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脑梗塞存在急性期、恢复期,经过急性期后较长的恢复期,患者多无足够耐心,不能正确的看待疾病进展恢复过程。脑梗塞患者面临机体以及社会生活的重大改变,难以适应多数存在一些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抑郁和焦虑。对于病情的恐慌,对于预后的焦虑,因角色变化而抑郁。护理人员应宣传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关键作用,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增加其面对疾病的信心。此外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避免患者产生失望、悲观的情绪,时时刻刻调动患者的主动性,给予必要的安慰与帮助,培养患者锻炼的耐心,坚持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能力。

4.6 饮食护理

脑梗塞患者应注意饮食的质量,饮食的合理搭配,达到充分营养补给。食物应该多样化,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维生素、热量、微量元素等,主食谷类为主,多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如香蕉、橘子、香橙等,多食富含镁的食物如粗粮、坚果,多食蔬菜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食奶类瘦肉等优质蛋白质,低盐低糖清淡易消化饮食,并进行适当的运动。

5 小结

脑梗塞病死率世界排名前三位,7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致残,甚至丧失生活自理劳动能力,极大影响人类生命健康。一直以来,大量研究关注如何减少脑梗塞的病死率、致残率。随着“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的提出,实践的研究,主动性的全面康复观点防治脑梗塞逐渐被专业人士认可,主张病情稳定48小时内介入康复治疗。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持续刺激神经系统,改善脑神经细胞功能,最大程度恢复肢体的残留运动功能,充分发挥潜在的机体功能,促进患者在言语、肢体、吞咽等各方面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生产能力,早日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梗塞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护理,针对各功能障碍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能够明显降低致残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促使患者身心恢复、早期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郭亚平. 脑梗塞护理体会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5):123.

[2] 张伟贞. 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2012,(08):957.

[3] 杨美华. 脑梗塞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2,(31):97-98.

[4] 赵亚. 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1):239.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脑梗死;偏瘫

【中图分类号】R5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43-02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CVD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CVD的80%[1],偏瘫是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通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08-01~2011-01在我院住院经临床诊断为脑梗死,伴有偏瘫的患者,选取74例,全部病例均符合采用2005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并经CT或MRI确诊。随机单盲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干预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6.9±8.5)岁,其中部分前循环梗死23例,后循环梗死12例,腔隙性梗死5例;对照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57.3±8.2)岁,其中部分前循环梗死20例,后循环梗死11例,腔隙性梗死3例。两组年龄、性别、梗死类型、病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医嘱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

1.2.1 认知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介绍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目的和意义,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临床特征、主要诱因、先兆症状、治疗及预后。

1.2.2 心理干预: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由于偏瘫肢体伴感觉障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讲解心理、情绪对脑梗死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减少患者的应激、抑郁、焦虑等情绪。请显效的患者说明积极的康复锻炼能促进患者的恢复,甚至能达到自理。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到疾病的康复中。

1.2.3 康复护理干预:由护士对脑梗死患者和家属进行指导,直至患者和家属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包括:①康复基础训练:变换,良姿位,关节被动活动[3];②坐位维持训练:开始角度不易过大,一般30°-45°开始,背部垫以被褥,让患者靠着锻炼躯干肌肉;③床上移动训练;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及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握笔、洗脸、穿脱衣服等训练;⑤起坐、离床移乘轮椅、重心转移、负重训练;⑥站立训练:患者在床边坐稳后逐渐锻炼站立和行走,开始扶着站立,以后可以让患者自己扶着床栏或墙壁独立站立,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⑦步行与上下楼梯训练:先由2名护士或家属帮助患者原地踏步,逐步先迈患肢再健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活动量以患者尚有余力为宜,反复练习直至可以独立行走。

1.2.4 饮食指导:①戒烟酒;②建立合理饮食结构,摄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食物;③补充膳食钙、适当补钾;④降低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目标是改善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特别强调低盐饮食和注意白天的尿量。

1.3 观察指标全部患者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运动功能情况[4],用Barthel指数[5](Barthel Index,BI)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ving,ADL)。Fugl-Meyer评价法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主要评测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其中上肢最高分66分,下肢最低分34分,总分100分,总分越高,恢复情况越好。Barthel指数主要评定瘫痪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程度的多少将其分为4个等级,总分100分,评分>60分表示基本完成,60-41分表示需要帮助,40-20分表示要较多帮助,<20分表示完全需要帮助。评定时间:全部患者在护理前及护理后(出院后4周)各评定1次。

1.4 统计方法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t=1.085,p=0.28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学意义(P<0.05)。护理后周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t=3.145,p=0.002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换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t=0.840,p=0.40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t=7.92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脑梗死患者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如何使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已成为神经和康复领域关注的焦点。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和重组能力[6],康复护理干预训练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从而促进脑梗死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利于高级中枢神经回路再通,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同时通过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这可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改善全身情况。因此,脑梗死康复护理干预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在入组时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干预的进行,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升高。到1个月末,干预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通过康复护理干预,使患者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而致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指导,可以达到康复或减轻残疾,预防继发残疾,能有效地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185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5~6

[3] 姜安丽.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2-145

[4] 陈小转,郑梅生,顾萍,甘丽,陈志祥,邹静.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卒中愈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管病杂志.2010,8(9):1063-1064

[5] 刘桂花.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影响[J].当代护士,2006,(3):94-95

[6] Miyai 1. Neuroscience based strategies for neurorehabilitation[J].Brain Nerve,2007,59:347-355

作者单位:414000 岳阳市康复医院老年康复五科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肢体功能恢复;肌肉恢复力度;护理效果

引发脑梗塞的原因是患者的脑部血管组织发生了循环障碍,且具有发病时病情急、情况危急等特点,临床症状上表现为失语或者偏瘫等,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加上脑梗塞疾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比较高。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生活负担,改善其生活质量,本文选择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应用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并探析其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收治的62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将患者分成各为31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45~76岁,平均(62.59±4.56)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8.66±5.14)年。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46~78岁,平均(63.69±4.87)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9.08±5.74)年。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日常的病房输液护理、环境检查还有健康指导等;而研究组则实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具体如下。

1.2.1初期护理 接收患者入院后,先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合理观察;其次,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舒适,如仰、侧卧位等,并按时叮嘱患者转换,以免肢体受到长期的压迫后产生压疮;最后,确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趋于稳定,即可指导患者开展早期的康复训练,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避免偏瘫部位的肌肉发生萎缩。

1.2.2坐、站、行走功能训练 ①接收患者入院后1 w,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指导患者开展基础的坐位训练,初期锻炼时,尽量让患者保持小范围,以及动作幅度较小的坐姿,角度控制在60°以内,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之后,再让患者根据自身承受能力转成真正的“坐”姿,并适当延长训练时间。②当患者完成坐位的平衡训练后,则合理增加训练强度,即站立训练,护理人员在指导过程中,应该鼓励患者将被动站立逐渐转变为自主站立,以增强站立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再一次提升训练难度,即行走训练;③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开展行走训练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训练节奏,以患者的行走姿态以及走路步伐的平衡性进行判断,合理增加患者的训练强度和时间。训练过程中还需要仔细患者的肢体是否发生肿胀或者疼痛等不良情况,如果天气较为寒冷,则需要帮助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减少肢体的,以免影响到后期的康复治疗效果。

1.2.3日常训练 指导患者开展日常生活的康复训练,如吃饭、上下楼梯还有穿衣服等,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时的鼓励,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还要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请患者家属主动帮助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最后,要求护理人员在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时,应该以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以及训练的耐受力等方面为基础,适当增加训练难度。

1.3观察指标 ①利用肌力评定方法对患者护理后的肌力进行测定,其中0级为无肌肉收缩感;I级为可接触到轻微的肌肉收缩;II级为未能在负重情况下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重时运动;III级为可以对抗,且可以在抵抗自身重量情况下完成动作;IV级为可以克服中等强度的阻力;V级可以自由运动、克服多重阻力,且肌力与健侧相近。②判定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治愈:无残疾,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在90%~100%;有效:轻度残疾,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在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较护理前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SPSS 13.0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P

2 结果

2.1分析两组护理后的肌力测定 研究组护理后的肌力测定等级中,研究组的0级、I级、II级均为0,III级、IV级和V级的例数分别为5例、11例和15例,所占比重分别为16.13%、35.48%和48.39%;而对照组的研究组的0级、I级、II级均为1例,3例,3例,所占比重3.23%、9.68%、9.68%,III级、IV级和V级的例数分别为10例、9例和5例,所占比重分别为32.26%、29.03%和16.13%,二组超过III级的比重对比下。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P

2.2分析两组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组肢体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0.32%,与对照组的67.74%相比效果更佳,且差异P

3 讨论

脑梗塞属于慢性疾病,很难在短期内治愈,且存在一定治疗难度,对于脑梗塞引发的多项并发症中,肢体功能障碍、发音障碍还有些头痛等症状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1]。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是危害到患者正常生活的严重并发症,且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更大负担,所以脑梗塞患者开展早期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本次研究主要对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进有效指导,首先是初期护理,即患者入院后指导并叮嘱患者适当更换;接着,是坐位、站立还有行走的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运动能力逐渐增加训练难度;最后就是日常护理,促进患者各项生活基本技能的恢复[2-4]。根据统计数据可知,研究组的肌力等级超过III级的比重大于对照组,与杨晶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在肢体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对比上,研究组的90.32%高于对照组的67.74%,其差异P

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实行偏瘫康复训练护理,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郜红梅.穴位按摩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中的护理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9):276.

[2]吴淑苗.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04):18-24.

[3]张艳.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2015,9(07):243-244.

[4]国凤梅.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对策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8):186-187.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脑梗死;失语;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457001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相互之间联系径路或皮质管辖语言功能的区域受到损害即可致使失语,失语常出现在脑梗死或出血病发后,目前认为引起运动性失语的主要病损部位是为分支、前中央供血的优势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主要由大脑中动脉额顶升支,一旦发生出血、梗塞等即可发生失语[1]。失语患者失去其语言表达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不便。我们判断动态观察失语患者心理需求可以通过所表现的面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综台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以来共收住脑梗死患者70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5岁,其中语言障碍者有30例,20例男,10例女,均经CT或MRI确诊。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主要的后遗症之一和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失语症。脑梗死患者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自然会产生消沉、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的改变。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其负性心理反应。因此护士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高度责任心出发,耐心地向患者说明康复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解释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2.2急性期护理急性期是指发病3周内,此阶段患者症状不稳定,往往在家人不能理解其某种意图时,患者动怒或者拒绝理睬任何人,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厌世情绪[2]。本期的护理目标是恢复患者与他人初步的直接言语交际能力,通过对患者语言障碍的调整和简单的言语交流技巧训练从而提高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因此以和蔼诚恳的态度与之交谈,主动热情地关心他们,稳定患者情绪,建立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是急性期护理的任务首先。护理人员还要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言语障碍的性质,教给他们简单有效的言语交流的方法,并且经常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咨询及心理指导,调动其配合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2.3肌群运动护士要让患者多做清嗓子、咳嗽、叹气、吹气、鼓腮、举舌、卷舌、叩齿、缩唇等活动。多进行喉、咽、软腭、齿、舌、唇与领部肌群运动。

1.2.4发音训练由无意义的词到有意义的词短语句子,先练习能够发或易发的音,如:我我的我吃饭我配合医生治疗。教患者先做吹的动作然后发P音,发单音后训练发复音。

1.2.5康复护理运动性失语:护理人员要求患者不能用体语,只能用语言表达,运动性失语患者特点为理解较好、口语表达困难、说话少、发音不清。要经常与患者讲话,先从如数字1,2,常用字“好”、“要”、“行”等不完全运动性失语患者保留下的语言、自动化言词开始训练,然后再一字一句地进行如停顿、重音、语调等语言节奏和清晰度的训练。为提高患者训练的信心,当患者能数数字,能用单词就给予鼓励。感觉性失语: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语言。护理人员要反复进行对此类患者语言理解和听觉理解训练,在患者经常看的基础上,指导患者阅读并抄写纸上的文字,进行语句训练,进行数字从大到小的排列,使患者通过耳或眼接受训练,达到快速恢复语言功能的目的;

1.2.6定时检查我科查房制度制定良好,这对患者起着监督和督促训练的作用。我们医护人员对患者鼓励说简单句子,护理人员每天定时查房,向患者问好,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

1.2.7慢性期在言语障碍的症状改善程度稳定之后即属于慢性期[3]。使患者能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是本期的护理目标。此期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多仍需要以家庭训练的形式继续。在出院前要求患者每天看电视可以学舌练习,读书读报,刺激患者说话需利用所有的互动方式,增加患者的兴趣可用购买彩色图片书报等。使家属充分了解言语训练的步骤,并能解释关于每一个练习的目的和性能,对其进行训练的指导。出院后1~2个月门诊复查,护士需了解患者的言语康复情况并指导家属训练。

2结果

康复护理进行通过对30例失语患者,有29例语言功能患者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8周后只能说简单词甚至失语患者1例。5~8周语言基本恢复,言语呈断续的电报式言语患者4例,于3~4周能准确清楚流利表达言语,语言恢复患者25例。

3讨论

最近研究证明,感觉刺激的性质和类型与神经元的生长和机能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所以,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语言的听说练习的确能够加速代偿活动,而有助于脑损害后高级中枢机能的恢复。到目前为止,失语的治疗尚没有特效药,在积极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上进行康复的训练是唯一的办法。失语患者难以和医护人员配合,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和治疗的质量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语言训练的发音肌肉的运动也防止了舌及回、喉部肌肉的萎缩,对已有肌肉萎缩的患者也有明显的康复治疗作用,通过对脑梗死致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让我们体会到而康复的训练则能增加脑梗死后语言功能恢复的速度和程度。若要护理好失语患者首先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细心观察才能敏锐地洞察,各个方面藏得信息,这样,有利于与患者的沟通[4]。

同时,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保障和基础是良好的心理准备。运动性失语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能理解别人的语言,常因此而情绪抑郁,容易动怒,烦躁。因此,训练时帮助患者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如及时找出患者能够发的语音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渐扩大患者的发音词汇量等,训练开始时先安排患者练习一些便于发音、口形表现明显的普通语言使患者易于模仿练习。有趣的训练内容、适宜的训练难度、舒适的训练环境也是防止患者产生厌恶情绪、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5]。

总之,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训练对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保持并激发患者强烈的训练动机在语言康复训练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5.

[2]于红梅.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天津护理,2011,15(6):357358.

[3]李丹.内科护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林韦君.脑梗死失语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4(20):5657.

上一篇: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范文 下一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