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06:25:01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1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整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1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与方法。结果: 130例患者中好转113例,无效与恶化4例,死亡13例,好转率86.9%。结论: 采取整体护理措施, 有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好转治愈率,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护理;心理护理

13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Overall care and Patient Experience

Cao Aimin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overall care experienc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Our hospital in December 2007 ~2 008 years, 130 cases were admitted in August of clin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ys and means. Results: Among 130 patients, 113 cases improved, 4 cases were ineffective and worse, death in 13 cases, improvement rate of 86.9%. Conclusion: Holistic nursing measures help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improved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erebral infarction; Care; Psychological care

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1]。近年来,脑梗死的患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水平和抢救技术的不断提高,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增加。因此,如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与死亡率,成为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30例, 现将脑梗死的整体护理方式及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130例,男72例,女58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0.6岁;均于发病后10h之内入院。临床表现:浅昏迷伴失语、偏瘫4例,深度昏迷2例,意识清楚、言语不清、偏瘫53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48例,脑栓塞23例。CT显示均提示有小同程度的脑梗死,排除脑出血。

1.2 临床治疗:按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常规治疗。采用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如丹参注射液,右旋糖酐4O、抗凝治疗,使用血管扩张药,以及脱水剂、激素等住院2~25d平均11.5d治疗。

2结果

全组好转113例.无效与恶化4例,死亡13例,好转率86.9%。

3护理与讨论

3.1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抓住抢救及治疗患者的有利时机,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准确地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其中2例双侧瞳孔时而不等大,上眼睑下垂,右侧缩小,对光反射减弱,额头无汗等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应与脑疝相鉴别。

3.2 基础护理: ①病房应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为预防交叉感染,用食醋熏蒸病房2次/d,每晚用紫外线照射2 h/晚,病房每日用湿式清扫,床头柜,桌椅均用消毒液擦洗,以杜绝交叉感染。②加强营养支持,做好饮食护理 对于意识障碍者,应避免经口进食,以防止呛咳引起吸人性肺炎。有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经治疗出血停止后再恢复鼻饲。对尚有一定进食功能者。采用头部抬高30°仰卧,颈部前倾的姿势进食,并给予柔软、易嚼、易吞咽的食物,给予患者充分进餐的时间,喂饭速度要慢,量要适当。进食后注意去除咽部残留食物,教患者采用空吞咽、重复吞咽、交替吞咽及点头式吞咽等方法去除,防止因护理不当而引起吸人性肺炎或进食过快梗噎等并发症。

3.3 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缺少与外界交流,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心理,表现为情感失控、丧失信心、不愿活动等大多出现焦虑不安,忧郁心理,考虑问题多而复杂,对该病的认识差别也很大,这些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如本次收集的130例急性腑梗死患者中,有110例患者意识清楚,这些患者因急性起病,骤然偏瘫,容易产生悲观和担忧;伴有失语的患者,更会产生急躁和焦虑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耐心与患者交流,采用肯定性的语言鼓励患者,给患者以信心,努力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耐心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稳定患者情绪,促进病情恢复。

3.4 生活护理:多数患者长时间卧床,应让患者定时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注意保持患者会清洁,鼓励其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预防会感染和便秘;定时为瘫痪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保持患者床铺平整,衣服清洁、干燥,勤换洗,加强营养,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3.5 功能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应贯穿于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①肢体功能康复,每3~4 h为患者按摩活动肌肉关节。锻炼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上后下,秩序渐进的原则[2]。平卧时宜将肢体放于功能位。②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以上饮食护理可同时进行,对功能障碍者,进行空吞咽训练或给予冷刺激(冰冻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可诱发吞咽反射)。在功能有所恢复后,可从糊状食物到半流质,再过渡到流质。本组34例吞咽困难患者,除4例患者吞咽障碍出院时仍留有胃管,需鼻饲外,其余已基本恢复正常。③ 语言康复训练,训练由听到看、到说,由字到词,先易到难的语言训练程序,循序渐进。每天坚持训练,直至可以流利的说话。

3.6 健康知识教育:向患者和家属介绍脑梗死的病因、易患原因、治疗因素、疾病发作前的先兆、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康复和保健等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告知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制订合理饮食和作息时间等,向患者讲解饮食、运动等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戒烟,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女患者应告知避免口服避孕药等。

3.7 护理体会:脑梗死患者发病突然,病情较长,加上特殊的发病年龄阶段,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是其治疗和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通过对130例脑梗死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如下:

3.7.1 依据病情,制定整体护理措施:脑梗死患者多数患病病种多,加之个体差异,梗死部位不同,每个人的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也不同,因此,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对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评价、修正,使之不断完善。早期发现并快速纠正引起脑组织进一步加重的因素,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3]。

3.7.2 加强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症:脑梗死患者大多年老体弱, 有的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发生梗死后, 长时间卧床, 营养不良, 抵抗力差, 容易肺部感染,护理过程中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3.7.3 加强心理护理,树立患者信心:护理人员应多从患者角度考虑,关心体贴患者,加强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树立康复的决心。心理护理可大大降低急性脑梗塞的病残率,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4]。

3.7.4 指导康复锻炼,促进早日康复: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理人员应指导培训患者家属做好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和正确的功能训练方法,提高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使患者早日康复。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同情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使护理工作在患者康复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期东.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0

[2]马翠真, 葛俊青, 赵玉娥. 1例脑干梗塞患者的家庭护理[J]. 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4):47~49

[3]林佩玉, 董亚贤. 急胜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探讨[J]. 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7):16~17

[4]胡董华, 段功香, 周元芳, 等. 脑梗化急性期康复治疗和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J].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4(1):20~21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 脑梗死;前瞻性护理干预;压疮;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a)-0169-02

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多数患者发作后意识清楚,并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疾病局部病灶表现[1]。有效的临床治疗可以脱离危险,并控制临床症状,但大部分脑梗死患者易在治疗中出现各种并发症[2]。压疮是并发症之一,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3]。一旦发生压疮,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给护理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脑梗死患者出现压疮,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是护理工作者共同的目标。2010年4月~2012年4月本研究对48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 年4月~2012年4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护理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44~73岁,平均(57.2±10.1)岁,合并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5例,高血脂7例。对照组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46~72岁,平均(55.1±13.4)岁,合并症:高血压13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6例,高血脂8例。经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情况、伴发疾病和既往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问卷调查

制订《一般情况调查表》和《预防压疮护理日评估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情程度及是否有压疮史等。《预防压疮护理日评估表》包括:每日换时间、次数、皮肤状态、患者意识、心理指导、饮食内容、饮食指导、服用药物等。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和专科护理。护理工作者遵医嘱给予各种检查,并经常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状态。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给予生活照顾。

1.3.2 实验组护理 实验组48例患者入院后除常规护理外,还给予以下干预措施:(1)预防压疮的教育宣传。制作宣传画报及科普视频,以图画和声音的媒介形式向患者普及压疮发生的原因及其严重的后果。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让护理人员学习针对不同压疮诱发因素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从思想上重视并对患者实施主动的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脑梗死患者压疮的发生。(2)心理疏导。部分脑梗死患者平时自尊心比较强,由于患病生活不能自理,语言交流障碍,并且长时间卧床使得肌肉出现萎缩等现象,易让患者产生自卑感、情绪低落、孤独等消极心理。护理工作者应向患者讲解脑梗死发生的原因,脑梗死并发症及医治注意事项。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发生压疮的可能性,告知科学有效的预防护理可以避免压疮的发生,消除患者的恐惧,指导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到脑梗死医治及压疮预防的护理过程中来。(3)改变减少局部受压。脑梗死偏瘫患者长期卧床, 经久不改变,会导致局部组织受压过久,血液循环障碍发生组织营养不良,易合并肺部感染、压疮等。对病情稳定者白天一般至少2 h更换一次,夜间每隔3 h翻身1次。由于患者侧卧时若背部与床铺呈直角,重力会全部落到髂棘骨隆突处,造成此处局部损伤,若背部垫软枕使一部分重力落在软枕上,从而使背部与病床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48例,发生压疮0例,发生率为0;对照组48例,发生压疮4例,发生率为8.3%。给予前瞻性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7,P < 0.05)。(表1)

3 讨论

目前,把压疮的发生原因归纳为4种因素,即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和潮湿[5]。(1)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脑梗死患者肢体不能自主活动翻身受限制,使机体局部组织持续性压迫,易缺血缺氧,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出现溃烂和坏死。且患者长期卧床,运动量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也易造成压疮甚至溃疡。(2)外部环境潮湿不干净:部分患者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皮肤长期受潮湿,遭受摩擦和污染因素刺激,易造成皮肤损伤,形成压疮。(3)营养不良:部分患者因疾痛困扰导致食欲欠佳,消化不良,机体吸收不好造成营养失衡,患者全身抵抗力下降,易诱发压疮。本科室护理工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压疮诱发因素,对实验组48例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方式,并在护理过程中实时记录方式,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常规护理方式对压疮出现的预见性不高,护理缺乏针对性和压疮出现的敏感性。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好措施预防压疮的出现,若压疮出现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Ⅰ期压疮(淤血红润期压疮):帮助患者提高翻身的频率,解除局部压迫,加强防护措施,同时还可用0.5%~1%碘酊对产生压疮的局部皮肤进行消毒[6]。Ⅱ期压疮(炎性浸润期压疮):此期水泡形成,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应注意减少摩擦,定期翻身,局部红外线照射。Ⅲ期压疮(溃疡期压疮):患者组织缺血严重,溃疡处有脓性液体,护理时需要祛除患者压疮处的坏死组织并修复创面,避免感染的发生。

笔者对本研究中的48例实验组患者采取前瞻性护理干预措施,与结果发现患者发生压疮的情况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 0.05),说明实施前瞻性护理方式对预防脑梗死患者压疮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对脑梗死患者提前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可避免压疮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美华. 脑梗塞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97-98.

[2] Palazon-Garcia E,Segura T,Moreno A,et al. Intravenous fibrinolysis in a 14-year-old male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due to dissec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J]. Rev Neurol,2012,55(3):189-190.

[3] 赵兰凤. 褥疮的护理心得[J]. 中国社区医师,2012,5(14):330-331.

[4] 党玉民. 老年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及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192-193.

[5] 李月明,黄翠青,赵秀宝,等. 褥疮的护理治疗进展[J]. 蛇志,2012,24(3):304-306.

[6] 周玲玲. 浅析褥疮护理新进展[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1):106-107.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3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内科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依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康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2起(4.7%);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9起(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情好转优良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急诊内科的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优质护理;急诊内科;脑梗死

急诊内科主要收治急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发展快,在诊治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频繁的护理操作,患者及家属情绪不稳定,更易产生护患纠纷。脑梗死属于急诊内科临床常见病,该病致残病死率高,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效果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为观察组急诊内科脑梗死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取得良好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均符合《脑血管临床检查与诊断手册》中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病患者、病情危及生命者以及意识障碍者。患者均为自愿参加。依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44~73(57.8±5.8)岁;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6~72(58.1±6.0)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和健康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复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1)心理护理: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面对突然降临自身的生理功能障碍,患者难免会产生焦虑、悲观、急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注意与患者和家属多交流,及时高效的为患者解决各种护理问题,安抚患者情绪,使患者家属能够更多的陪伴并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2)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注意自身穿着,保持急诊室内干净整洁,维持急诊室内空气的干净清新,将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5%,室内张贴温馨提示语,设立便民设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便利,使患者从生理到心理均感觉到舒适,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减少并发症。(3)进行重点护理和细节护理:将整体护理落实到实处,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病情、身体状态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按层级分配工作,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将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促使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全程优质护理。(4)康复护理:通过询问、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需求、疾病进展、个人耐受度、肌力等级以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分期功能康复训练计划,一对一护理,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训练过程中,逐步提升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使之能够生活自理,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1.3效果判定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组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康复情况:(1)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肌力等级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2)良: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肌力等级等方面均有所好转;(3)差:护理后,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肌力等级等方面均无明显改善。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然后根据分数进行分级。满意:≥90分;较满意:80~90分;不满意:60~80分;差:<60分。护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纠纷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2起(4.7%),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9起(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康复情况

观察组病情好转优良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所有科室中,急诊内科接待急危重症患者数量最多,护理难度大、风险高、易发生护患纠纷,对于护理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脑梗死为急诊内科常见病症,急性发作时,可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使患者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张秋玲等[1]在研究中指出,良好的护理服务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的提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我院急诊内科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优质护理服务,对优质护理服务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由上述结果可知,优质护理措施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4.7%)明显低于对照组(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急诊内科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杨咏梅[2]在研究中指出,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后,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专业化的全程优质服务,十分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护理质量的提升,可有效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研究中也发现,观察组护患关系更为融洽,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也大有益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并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这与刘汉娥[3]和崔莉[4]的研究结果也相符合。观察组患者病情好转优良率(97.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的改善也大有助益,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全程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情绪变化,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处理,心理护理和早期复健则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情况,促使患者更快恢复,这与刘伟等[5]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可对急诊内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起平莲 单位:云南省永仁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张秋玲,王维花.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4-6,13.

[2]杨咏梅.优质护理在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行介入溶栓术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z1):209-210.

[3]刘汉娥.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2):83-86.

[4]崔莉.细节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807-2808.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脑梗死;应用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之一,该病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由于老年患者各种功能减退,加上病痛造成的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威胁了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不仅会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极大压力,也会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因此,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开展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不仅能满足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了其生存率,又能减轻家庭负担,对促进和保持社区居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自2010年7月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开展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院社区门诊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47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72.6±4.7)岁。所有患者经CT及MRI检查确诊,并且无其他重要脏器病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情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即社区门诊医护人员通过家庭探视、上门咨询、健康讲座等方式对患者在心理、用药、功能锻炼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多数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难以用乐观的心理对待,并且心理反应较年轻患者强烈,这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注意患者情绪变化,给予患者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如压力大时应鼓励患者向他人倾诉、解释疾病的自然恢复过程等。同时,护理人员应以周到的服务、熟练的操作赢得患者的信任,多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应遵医嘱指导患者坚持服用一些辅药物,向患者解释所用药物的作用,交代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应对一些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告知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换药、停药。

1.2.3锻炼指导

由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弱,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的发生[2],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的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对于卧床患者,督促并协助病人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肌肉舒缩活动,对患肢进行适当按摩。运动应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根据康复的要求及患者情况、兴趣进行调整。

1.2.4 家庭探视

由护士和公卫人员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到患者家中探望并发放健康小册子,了解患者的康复环境、生活习惯、遵医行为等。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相关保健知识,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起居作息时间有规律,饮食应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戒烟、限酒等。帮助患者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和技术,学会进行一些基础的护理,如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对卧床患者进行适当的擦洗、变换以防压疮的发生、及时将患者的情况反馈给医务人员等。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滥用药物、再次梗死、并发症及家属掌握护理知识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ASS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采用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措施后,研究组患者的滥用药物、不良习惯转变、再次梗死、并发症及家属掌握护理知识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n(%)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已经严重危害到我国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脑梗死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对患者出院后进行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滥用药物、再次梗死、并发症等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

总之,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它扩大了护理工作的职能,保持了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促进了患者康复。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了家属的精神和生活负担,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赞誉,也是未来护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春惠,孙建红,孙贺英. 脑梗死患者的社区康复及护理[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5(2):60-61.

[2] 愈超超. 脑梗死患者社区治疗护理分析[J]. 健康必读,2012,11(5):436.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 康复 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90-01

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病中多发病之一,不仅会使得患者的身体致残,而且会伴随着不同程度上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所研究的60例脑梗死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45例,女性有15例,他们的年龄在40-65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经过CT检查发现,这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脑梗死症状。

1.2 方法。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护理多采取常规性的护理方法,而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多采取心理护理方面的干预措施。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护理前后需要运用NDS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方面的判断。其中31-45分代表重度的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代表中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而0-15分代表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治疗效果的评判标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无变化,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17%;二是进步,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8%-45%之间;三是显著进步,即神经功能却算的评分在46%-90%之间;四是痊愈,即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在90%-100%之间。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属于脑血管病的一种,其发病率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因此在早期要重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有效提升患者的行为适应能力与心理状态。同时加强对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对该疾病的心理恐惧等障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为患者早日康复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生活心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护理人员要在患者住院期间理解并尊重患者的一些真实需求,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住院期间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脑梗死疾病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治疗方案以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病史,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与职业特征给予其最为合理的称呼。

其次是要在治疗的过程中指导患者与患者家属学习脑梗死治疗后早期偏瘫的治疗与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学习与练习主体被动与主动运动的动作。并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积极地心理暗示,从而有效增强脑梗死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是要采取措施做好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强化对患者进行早期语言的训练,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耐心,语句要简短,语速要缓慢,对于患者所发出的简短语言要给予适当地鼓励,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逐步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庞自敏.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1(03):142-143

[2]Francesca Romana Pezzella,Orietta Picconi,Assunta De Luca.Lyden and Marco Fiorelli Development of the Italian Versio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J].It-NIHSS Stroke,2009(10):1161

[3]张蓉.浅谈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08):98-99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护理干预;早期;预后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的逐渐增加,如何更好地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疗效,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成为临床上关注的课题。对我院2009年1 月~2013 年1月收治的6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积极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我国最新脑血管诊断标准,并经头颅 CT证实[1]。其中男38 例,女26例;年龄42~85岁,平均68.6 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 28 例,脑叶梗死19 例,丘脑梗死 12例,小脑梗死 5例。所有入选病例均无失语、意识障碍,既往脑卒中病史伴后遗症者均排除在外。

1.2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积极给予抗血小板、活血通络、调脂、活化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合并感染的患者给予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对症及支持。

2 护理

2.1基础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皮肤、饮食护理。

2.2心理护理 耐心与患者交谈,消除其紧张与恐惧心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请家属陪护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配合治疗与护理。

2. 3早期康复护理 ①护士根据患者一般情况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主要以被动训练为主,逐渐过渡为主动训练。②床上肢置的摆放:避免上肢屈曲、下肢外展、外旋、足下垂以及足内翻的模式,足底部垫软枕,将足尖顶起,以免发生足下垂。③关节活动:鼓励患者每天数次十指交叉握手的手部活动、四肢关节的被动活动,应活动关节2次/d,20~30min/次,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大损害关节面,运动幅度逐渐加大。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肢体挛缩变形,影响肢体功能康复。④膀胱功能训练。尿失禁、留置尿管的患者做好膀胱功能训练,定时夹闭尿管,每3~4h开放1次,嘱患者多饮水,做好尿道口清洁。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如患者病情许可,指导其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

2.4饮食护理 脑梗死患者饮食应予以清淡、低脂、易消化、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食物,要少食多餐,限制动物内脏、脂肪的摄入量,还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应控制在300mg/d以内,食盐量不超过6g/d。要适量增加蛋白质,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还要鼓励患者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还要忌烟酒,也不可食用粗糙、干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2.5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护理[2]。由于脑梗死患者语言沟通障碍、肢体功能恢复过程漫长、日常生活经常依赖他人照顾等原因,给患者家庭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患者也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悲观心理[3]。所以护理人员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患者在入院的时候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及其家属,给患者深入浅出的讲解脑梗死病的原因、病理、临床症状等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讲解治疗药物的作用、用药时间、用药的注意事项及副作用等。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可亲,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因具有四高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复发率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4]。我院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从心理、饮食、用药、康复、健康宣教等多方面入手,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使之主动配合治疗,合理膳食,安全用药,并加强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34(7):381-382.

[2]朴惠荣.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20):88.

[3]吴兴俊.120例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山东医药,2010,50?(22):82.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 糖尿病;综合护理;急性重症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b)-0145-02

在低血糖状态下,机体反应性增加,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神经系统活性增强,会导致脑血管痉挛,使得脑部组织处于低灌注状态,更容易导致急性重症脑梗死的发生[1]。患者在临床中表现为昏迷、血压呼吸不稳定,严重者还需要采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复杂,预后效果不佳,护理难度也更大。该研究将综合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脑梗死,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该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有P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和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有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和分型[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6~85岁,平均(63.32±5.35)岁;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8.68±2.41)年。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3~83岁,平均(62.58±5.63)岁;糖尿病病程1~14年,平均(8.25±2.19)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用药指导、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以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呼吸道护理:对于昏迷的患者,应该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给予吸氧;对于有痰无法咳出的患者,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可以采取吸痰处理,避免痰液淤积发生坠积性肺炎。每隔2 h左右为患者翻身,拍背。做好口腔清洁工作,保持患者空腔内的清洁,避免发生口腔感染。②严密监测患者病情: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做好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血糖的监测尤为重要。给予24 h心电监护,观察患者血压、血糖以及瞳孔意识的变化。观察患者呼出气体,当出现烂苹果味道时,考虑酮症酸中毒。当患者血糖低于2.8 mmol/L时,警惕低血糖的发生。若患者出现昏迷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有无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考虑是是否有脑疝发生,并立即通知医生[4]。③血糖监控: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部分患者在临床中糖尿病症状不明显,因此在饮食上和用药上没有引起重视,导致血糖效果控制不佳,并发症也越加恶化。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应该及时监测患者血糖,并实施24 h血糖监控,防止出现高血糖加重患者神经损伤和不良预后。同时,也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出现低血糖后,对患者中枢神经的损伤更为严重,血压升高,会加重心、脑、肾等病变。静脉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时,其用量应该控制在1~4 U/h,在给药时,要注意变换注射部位,避免多次注射同一部位导致皮肤损伤。④预防感染:糖尿病合并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且大多为老年患者,抵抗力低,容易合并感染。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擦浴的水温要适宜,对于合并有感知障碍的患者,在要注意防止烫伤,并观察患者皮肤有无黏膜溃疡出现。对于昏迷或偏瘫的女性患者,应该加强对患者尿道和阴道口粘膜的护理,减少生殖系统感染的发生。⑤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同时,运动锻炼也有助于恢复患者的瘫痪肢体功能。通过运动可增加肌肉等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一套针对性的锻炼计划,加强对瘫痪肢体的被动屈伸和按摩,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的营养状况和肌力[5]。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量表记录患者护理前后脑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并记录患者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3项。

1.4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及血糖状况对比

两组护理后的NIHSS评分、FPG以及2 hPBG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满意28例,一般10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中,满意20例,一般12例,不满意8例,满意度为80.0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但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临床公认的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且脑血管疾病也成为了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存在血糖、血脂紊乱和多发脑梗死等并发症,在做好及时诊断和治疗的同时,给予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也是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和良好预后的关键[6]。

在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呼吸道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血糖监控、预防感染以及运动锻炼等,发现患者护理后的NIHSS评分、FPG以及2 hPBG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这与章怡[7]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综合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使患者血糖保持稳定状态。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5.00%,与对照组的80.00%比较显著提高,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和维持血糖的稳定,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翟涛.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3(6):288.

[2] 赵红,王宇,丁宁,等.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47(2):146-149.

[3] 马国胜,彭彩丽,张东,等.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5(5):540-541.

[4] 封永超.急性重症糖尿病性脑梗死和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22(15):131-133.

[5] 闫鹏,姜玲.纳洛酮治疗重症脑梗死昏迷4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4):79-81.

[6] 陆正齐,李海燕,胡学强,等.脑干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27-31.

[7] 章怡.糖尿病合并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1,8(1):39-40.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脑梗死塞;综合性社区护理;护理观察;功能障碍

脑梗死塞患者有发病急、病情重、危害大的特点,是急高血压、糖尿病之后的第三大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因其发病急,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脑梗死塞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多脑梗死患者都存在机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性社区护理能够社区脑梗死塞患者的护理要求,本文就综合性社区护理对脑梗死塞患者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分析,为今后脑梗死塞患者综合性社区护理的全面实施提供依据。

1 脑梗死塞发病机制及综合性社区护理作用

中老年患者脑血管局部在形成急性血栓或者由其他集体部位转移来的血栓,在阻塞患者局部脑血管后便会导致脑梗死塞。综合性社区护理对脑梗死塞患者的护理,对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复发率高和发病急都是脑梗死塞疾病的主要特点,对患者心理以及家庭都会造成严重负担。随着近年来综合社区护理的广泛普及,综合性社区护理在护理脑梗死塞患者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护理效果,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脑梗死塞患者在接受综合性社区护理后,护理有效率高达88.0%,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障碍。

2 综合性社区护理内容

2.1 健康宣教

社区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社区板报或者开展社区讲座等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宣传,其重要内容应当包含脑梗死塞的预防、饮食控制和日常行为控制方法等,在健康宣教过程中,为社区居民清楚讲述脑梗死塞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等,并通过图片和健康教育视频介绍脑梗死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方式。对脑梗死塞的用药常识进行讲述,其中包括药物使用剂量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使易感因素降低到最小,以此降低脑梗死塞的发病率,并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1]。

2.2 心理护理

脑梗死塞病症发病较急,患者一旦发病之后,病情表现也极为严重,大多患者因为不能够突然接受发病的现实,恐惧、抑郁和焦虑感逐渐萌生心底,因此在对患者实施综合性社区护理之前,首先要消除患者对脑梗死塞疾病的恐惧心理,然后逐渐对患者心中的不良问题进行疏通,帮助脑梗死塞患者迅速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以此更好的掌握患者的内心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解决问题。社区护理人员要经常对患者予以安慰,流露出同情的心态,保持真诚的心态和患者进行沟通,以此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生活护理

脑梗死塞患者大多为中老年患者,大多患者都存在肠胃功能紊乱情况,而长期卧床休息会导致患者极易出现便秘情况,因此患者应该多摄入一些高担保、易消化、高纤维的事物,同时还要避免摄入油腻辛辣食物,以此保持患者大便干燥[2]。

2.4 皮肤护理

脑梗死塞患者发病初期因机体功能存在严重障碍,大部分患者很少能够甚至不能活动,生活难以自理,同时中老年人自身血管循环就相对较差,免疫功能也因为年龄过大而下降,在长期卧床休息的情况下,极易长出褥疮。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期为患者翻身,对患者背部皮肤进行擦洗等,并经常更换患者被褥以及被套,保持休息环境干燥和卫生[3]。

2.4 康复护理训练

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并经常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期间,要定期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揉、拿捏以及推拿,以刺激患者关节。同时为了避免患者关节出现挛缩和扭曲情况出现,护理人员要及时采取肘关节屈伸以及收支屈伸等方式对患者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足关节进行屈伸训练,每天坚持对患者进行4-5次肢体康复训练,每次时间不低于5min;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中,要坚持由小至大、先下后上的关节活动原则,依据患者肢体以及肌理的恢复情况,决定肢体康复训练过程中所使用的力度,随着患者的逐渐恢复,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自行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在功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适时协助患者[4]。

3 结束语

有效的综合性社区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减少致残率,对脑梗死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系统的综合性社区护理不仅可以帮助神经系统恢复功能,而且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功能恢复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陆妍.脑梗塞患者综合性社区护理的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7):120-120.

[2]蔡舒,蓝宇涛.OSCE模式在社区护理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5):3283-3284.

[3]邓莉莹,雷芬芳,岳月娟等.开展社区护理综合性实验对训练护生家庭访视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91-93.

上一篇:社会治理的具体任务范文 下一篇:休闲食品市场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