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05:43:43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癫痫;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54-01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失语。而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少见,国内发生率为6.5--14.5%[1],其大多系脑皮质病变所致。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现将我科在临床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7年3月,我们神经科共收治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病人40例。男28例,女12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6岁。癫痫发作按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复杂部分性发作24例,单纯部分性发作4例,部分性发作继发泛化1例,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11例。肢体在癫痫发作后随机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7例。

1.2 方法

将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40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神经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专科护士给病人进行一对一的护理,根据病情不同和不同的病情阶段制定护理计划,由三人组织的质量控制小组监督实施,护士长每周检查二次,确保了护理计划的准确、及时性。我科用自制牙垫给癫痫病人护齿,即不咬伤舌体和牙齿又能取放自如。还不影响口腔护理。患者及家属非常愿意接受,值得推广。(自制牙垫:竹板整体形状象马蹄,马蹄两末端形状与两侧牙弓弯度一致再缠上纱布,马蹄弓背露在门齿外边,门齿不垫免受伤害,可带牙垫吸口腔异物不受影响)。

1.3 护理

1.3.1保持气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用吸引器清理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癫痫病人牙关紧闭时,用我科自制牙垫给病人护齿,避免了咬伤舌体和牙齿的并发症,同时不影响清理口腔分泌物。

1.3.2 吸氧、皮肤护理。持续低流量吸氧,根据血气分析可随时调节氧气流量。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无皱褶,防止褥疮发生。营造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让患者及家属感到即放心又温馨。病人癫痫持续状态时,可加床档确保病人安全。对高热病人头枕冰帽物理降温。不能进食的可鼻饲饮食,给以足够水分、热量、营养素。

1.3.3病情观察。观察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脑水肿的发生[2]。观察神志、瞳孔、癫痫发作时间及持续时间。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详细记录24小时尿量。协助医生做好抢救准备。病人在脑梗死同时又伴有癫痫,脑组织缺血乏氧水肿更加严重。因此用脱水药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及时、快速。

1.3.4 恢复期护理。向病人宣教抗痉药的副作用及安全知识,脑梗死的预防知识。指导病人掌握康复要领,按计划实施。根据病情可以调整计划,即使出院也要定时追访。及时予指导。

2 结果

病人在癫痫发作时,使用我科自制牙垫护齿,舌体咬伤明显减少。即保护牙齿又防止舌咬伤。见表1

表1 二组在癫痫发作时舌体咬伤对比 例

3结论

本临床护理表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求护理工作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我科自制牙垫护齿就属其一,即经济又实用,病人易接受,效果很好。所以,作为一名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护士既要有一定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临床经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了病人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文新,等.将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急性脑梗死57例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7,6,183.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患者98例,其中脑梗死49例,脑出血30例,颈性眩晕10例,帕金森病9例,均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活动不利。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45~78岁,平均59岁。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康复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了住院患者风险管理和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建立护理安全管理质控组,护士长任组长,由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组成,负责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因素的动态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安全护理计划并执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原因分析:①药物的因素:康复科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等,有的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镇静药等,特别是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镇痛药,是公认的跌倒的危险因素。②疾病的因素: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常导致机体虚弱,反应迟钝,本组有49例脑梗死后遗症、30例脑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大脑椎体束受损导致平衡失调、步态不稳,跌倒发生率明显增高。③环境因素:如果病房或走廊内地面湿滑、病房光线不足、设施摆放不整齐、浴室和走道无扶手、病床过高、推轮椅未保护性约束等都可成为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④心理因素:有些老年人个性好强,存在不服老和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或对跌倒风险认识不足,这就增加了跌倒的几率。另一方面有些老人担心自己会跌倒,由于这种恐惧心理而限制了个人的活动,导致功能缺陷,跌倒的危险性随之增高。⑤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夜间护士少,有时巡视不到位,管理者对平时工作中不安全因素认识不够,安全监管指导不利,护士在工作之中对护理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科室没有形成规范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人人参与的安全管理的意识不强。

对策

①实施跌倒高危因素的评估,主管护士对入院患者进行入院评估的同时评估跌倒危险因素,根据评分分值确定是否为高危患者,非高危患者制订安全计划,由护士长负责实施监控。②加强对跌倒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a.做好健康宣教: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防跌倒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从思想上、行动上引起重视,提高防范意识。b.在床尾悬挂防跌倒警示标志,警示工作人员、患者及家人再给予协助或警告。c.对有跌倒史患者要详细询问跌倒发生时间、地点、致伤程度、有否使用易跌倒药物等,重点预防,必要时专人守护。d.将高危患者列为重点交班对象,对高危患者加强巡视,增加薄弱时段的人力资源,针对子夜和凌晨为跌倒高发时段,护士必须巡视到位,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为患者提供生活所需,指导患者重视床头铃的使用。e.做好心理护理:有些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着怕麻烦别人的心理,过高估计自己能力,忽视了对跌倒预防的认识,护理人员要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及时呼叫,淡化患者不好意思心理以减少跌倒的发生。③组织培训护理人员:首先,使全体人员树立预防患者跌倒的安全理念,并把其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跌倒的知识以及如何正确评估跌倒高危因素,熟练运用各种护理干预技能,严格执行医院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严防跌倒事件发生。④改善环境及设施:病室布局合理、安全,光线照明充足,夜间开地灯;物品放置合理,保持通道无障碍物,生活必须品放于患者方便取放位置;拖地时要放置“小心地滑,预防跌倒”提示牌,保持地面不湿;卫生间使用防滑垫,在醒目处黏贴“小心地滑”标识,坐便器旁安置扶手。⑤制定患者跌倒的应急预案:制定跌倒应急预案,并列入合理安全核心制度,作为护理质量检查考评项目之一。组织护士学习并掌握,一旦有患者发生跌倒,及时汇报值班医生,并协助医生做好处理,做好相关记录。科室护士长要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开展讨论,追溯事件原因,及时总结制订措施。⑥定期总结、评价。护士长定期总结、评价本病区安全防范工作,对表现突出的护士给予表扬,对工作不到位的护士给予批评,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讨论,及时整改。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比较,观察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时发放问卷调查,观查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讨论

通过对住院患者实施风险管理,使护理人员意识到了护理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了法律和责任意识,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护理人员交接班意识及查对观念得到强化,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宣教,使患者和家属建立了安全感,增强了日常活动的防范意识,减少了因不重视或不理解带来的跌倒风险,提高了患者对对护理队伍的认可程度,加强了护患沟通,有效地减少了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发生。

总之,对住院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患者发生跌倒的情况明显减少,护理安全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常规护理; 急性脑梗死; 转诊时间; 急诊护理流程; 急救效率

doi:10.14033/ki.cfmr.2017.15.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073-03

当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急救时,通过配合落实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其病情,同时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应用价值高[1]。为总结急诊护理流程实践效果,此次对62例于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对照,分别行常规护理以及急诊护理流程后,期待能提升其急救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31例基础组患者中,女14例,男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6.24±3.10)岁;病程5~47 h,平均(22.87±4.29)h。31例治疗组患者中,女13例,男18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2±3.45)岁;病程5~49 h,平均(21.23±4.1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31例基础组行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基础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此外,31例治疗组患者则落实急诊护理流程。

1.2.1 组建急诊护理团队 首先,根据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成立若干抢救小组,每组由3人组成,其中由一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长,在抢救中起到指导、协调作用。其次,科室每月组织各小组成员对六大病种急救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最后,护士长每月模拟相应病例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判断组员之间的配合能力,组长的指导能力,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1.2.2 创建护理急救流程 首先,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在指导其进行早期检查的基础上,对其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语言状况、面瘫程度以及肢体能力等进行评估后送至抢救区,先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再予以协助挂号,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信息及时反馈至专科医师处,配合专科医师进行急救工作[2]。其次,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安排,抬高床头15°~30°,予以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再检查其血常规、凝血功能情况及生化指数等,同时对患者血氧饱和情况、心电图指数及血压值等进行测定,以判断其病情。再次,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对其近期疾病状况进行了解,询问是否出现外伤或者出血等问题,再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介入溶栓的各项适应证。最后,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以后,即可为其开通两条通道,再对其血氧饱和情况、呼吸频率及血压值等进行持续监测,再加强用药指导,成功溶栓以后,才可将其送至病房中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显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消失,患者下肢能够正常运动,且未出现语言障碍问题;(2)有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改善,患者下肢基本能够正常运动,但有轻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无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未好转,患者下肢不仅无法正常运动,而且有重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总有效=显效+有效。同时,对患者护理满意状况进行评定,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指标有健康教育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服务态度评分等,采取十分制,得分及满意度之间呈正比。此外,对患者转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及分诊时间等进行记录,在统计健康知识评分时,具体涉及“疾病认知”“急救知识”及“用药方法”等方面,采取百分制,得分及认知情况之间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急救指标对比

基础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均长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护理满意状况对比

治疗组护理满意状况各项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姚伟伟等[4]发现,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人群,不仅发病较急,而且具有昏迷、偏瘫、眩晕、意识不清等表现,加之病程时间较长,致残率与致死率都较高,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难免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常需要进行急救,即使幸存下来,患者的身体功能通常也已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尤为重要。对于患有急性脑梗死症状的患者,必须尽快实施就诊抢救,稳定患者病情,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抢救工作成功率[5]。急诊护理流程是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结合急诊科的实际情况以及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最终制订出的一种护理模式,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各个医疗环节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保证患者及时接受手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最大程度争取有效治疗时机,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

急诊护理流程强调在急救期间,需要组建急诊护理流程团队,并且创建护理流程,除了要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及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外,还要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并且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同时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再予以落实各项急救措施[7]。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对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确保呼吸道以及静脉通路持续通畅,以提升其急救质量[8]。此次急救中两组行护理措施后,31例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3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落实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提升其疗效,改善其护理满意状况以及健康知识评分,而且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等,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侯艳玲,杨竹.急诊及住院期间连续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15-16.

[2]冯琼,涂明义,张武昌,等.急诊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239-241.

[3]冯琼,涂明义,张苏明,等.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68-70.

[4]姚伟伟.研究分析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及质量的影响[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3):15-16.

[5]黄海燕,张丽华,沈碧玉,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44-1546.

[6]李静艳,孙宁,马宝英,等.优质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预后的改善作用[J].河北医药,2016,38(12):1898-1900.

[7]孟利芳,何令敏.心理o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4,36(4):602-603.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急性脑梗死;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7(b)-017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de in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 Methods 130 patients with ACI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65 cases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were provided with regular treatment after admission into our hospital.At the same time,the research group was given evidence-based nursing,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After 4 weeks intervention,the mastery degree of knowledge related to ACI,hospital stay and the degre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mastery rate of knowledge related to ACI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极可能遭受不可逆的破坏,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在国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此外,临床调查显示,其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因此这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及护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2]。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循证模式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均符合李大年等[3]主编的《现代神经内科学》中有关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取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本次研究并完成相关量表的填写。将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研究组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47~71岁,平均(62.5±7.0)岁。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45~71岁,平均(61.0±9.7)岁。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本科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措施,如降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血糖、预防脑水肿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常规健康宣教、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给予常规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及常规功能锻炼等。研究组则依据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定期组织全组人员参加循证护理培训,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及结合以往护理经验总结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相关护理缺陷及其他循证问题,制订针对性循证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针对性健康教育:通过定期发放宣传册或每月组织1~2次观看视频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脑梗死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宣教内容主要涵盖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的防控、服药指导、治疗依从性及预防再次梗死等方面的知识。②心理干预:针对患者个体心理特征及量表调查结果采取适宜的心理干预方法,如明显抑郁、焦虑的患者可实施认知干预、合理情绪治疗等,在护理一览表中做好记录,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③加强基础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脉搏、呼吸、心率、血压、血糖等指标及肝肾功、血生化、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建立静脉通道,饮食尽量以高蛋白、维生素为主,意识障碍患者给予胃管鼻饲,护理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床单被褥清洁护理,预防压疮、便秘等并发症发生。④早期康复训练:在责任护士指导下,急性期以翻身、左右侧卧等变换以及肢体关节伸、屈、内外旋等被动活动为主,恢复期可进行仰卧-坐起、床到轮椅、坐位-站立位的转移训练及桥式运动,功能锻炼期主要进行步行、上下楼梯、肢体负重及洗漱、穿衣、如厕等日常活动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从良好生活习惯对脑梗死预后影响、合并基础疾病对脑梗死预后影响、良好治疗依从性对脑梗死预后影响、出院后再次梗死的影响因素4个方面对患者的健康相关知识掌握率进行问卷调查;②采用本科自行设计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量表”,从护理态度、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水平、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评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较满意,0~59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脑梗死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研究组的脑梗死相关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住院天数的比较

研究组的住院天数为(21.0±6.4) 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6.1±7.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03,P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00,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突发脑血管意外之一,是由于机体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病事件,致残率和复发率均高,多数患者出院后中断了相关护理措施,生活质量下降,康复效果欠佳[4]。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涉及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等方面的恢复,患者出院后安全感降低,自我护理能力差,心理压力大,担心疾病复发,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2012年《柳叶刀》一篇题为“护理实践的科学性(science for action based nursing)”的文章鼓励护理人员应大胆迈步,拥抱证据,让护理人员真正置身于循证实践的核心当中,文章强调转型中国家更要通过循证实践来提升整体护理服务质量[5]。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的临床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工作流程是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总结以往的临床护理经验和文献资料,再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病情差异由医护人员制订一套针对性护理策略并将其应用到临床中[6-8],具有科学充分、实用性强等特点。本科将循证护理的基础方法与常规护理措施相结合,制订出针对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案,主要从针对性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加强基础护理、早期康复训练4个方面实施护理服务。本研究结果显示,循证护理在提高患者脑梗死相关知识掌握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能够缩短住院天数,且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这一结果与朱琳[9]的研究基本一致,提示循证护理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循证护理的实施过程需要查找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总结出最佳护理对策[10-12],在护理理论知识方面准备较为充分,同时通过总结以往的护理工作缺陷、差错并提出护理整改措施,对以往凭经验进行的护理工作或单纯的遵医嘱护理进行适时纠正[13-15],减少了护患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邢丽华.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综合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28-129.

[2] 李筱卉,杨冰霞,郑越瑜.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2):224-226.

[3] 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79-182.

[4] 孟庆芳,刘依凌,孙姗姗.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1):16-18.

[5] 阮海涛,李玲,曾.循证护理临床实践障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28(21):94-97.

[6] 傅亮,胡雁,邢唯杰,等.护理硕士研究生循证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5):1-4.

[7] 王晓南.循证护理在预防脑梗死患者便秘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107.

[8] 刘晓霞,赵华,李洋,等.胃食管反流患者的循证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11):1025-1026.

[9] 朱琳.循证护理在脑循环治疗仪操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35-36.

[10] 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7):747-749.

[11] 陆敏敏.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1, 26(4):291-294.

[12] 邢艳,张雪燕,刘黎,等.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91-2193.

[13] 陈雪容,王永美,陈海英.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21-22.

[14] 阴淑琴.循证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便秘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70-71.

[15] 孙.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51-152.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脑梗死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是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表现形式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现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1]。同时,脑梗死是一种高致命、高复发的危险疾病。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需求也随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增加,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所以,如何做好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脑梗死的复发,这是我们护士的重要职责。我科从2013年9月开始对4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系统化的健康教育跟踪,并与同期42例未进行健康教育跟踪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取健康教育跟踪能够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复发,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住院脑梗死初发的患者85例,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3.8岁。对这85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设立健康档案。同时,按随机原则对该8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健康教育跟踪组(n=43)和无干预对照组(n=42)。

1.2研究方法

无干预对照组除医师出院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宣讲外,不给予任何的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跟踪组,给予患者以下健康教育宣教内容,并打印成书面内容下发给患者;同时保证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电话健康教育的跟踪护理,跟踪周期为1年。

1.3健康教育跟踪的内容

1.3.1健康教育护理培训

为了保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对科内1O名护理人员进行脑梗死专业知识及如何实施健康教育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使考试达到标准要求,具备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素质。

1.3.2建立健康教育计划

以护士长、主管护士、责任护士为系统,针对每一个脑梗死初发患者的各自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全面但重点突出的健康教育计划。

1.3.3健康教育内容

患者入院后, 应给予热情接待,

(1)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介绍负责护士、主管医生、科室情况、住院环境等。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和要求,可找医护人员帮助解决。向患者介绍所患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案。鼓励患者振作精神,积极配合治疗,定能取得好的结果,同时让患者充分信任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在与患者的交谈中,应尊重患者、同情患者、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轻松环境,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安心养病。(2)基础知识教育:利用宣传栏、疾病专题讲座、个别教育指导等方法向患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脑梗死的概念、病因、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及康复指导,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病意识、康复意识,丰富其保健知识,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提高从医性。(3)用药指导教育:脑梗死病程相对较长,很多患者有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长期的药物治疗往往对治疗缺乏耐心,并且由于文化程度、家庭支持、职业、经济条件等原因,导致服药依从性的下降。护士通过耐心地指导、讲解遵医服药的重要性。(4)心理教育:患者突然由健康变为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预料不到的打击使脑梗死患者常存自悲、孤僻、焦虑、抑郁、急躁、固执甚至强制性哭笑等病理心态[2]。①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交谈,掌握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情况及心理反应和情绪状况。 ②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 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知道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和康复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帮助患者减轻和克服消极悲观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情,以主动、积极、健康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5)饮食指导:①给患者宣教合理膳食的重要性。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动物脂肪、甜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清淡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鱼虾类。②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喝茶。注意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后再活动,以减少血液黏稠度,有利于血液循环。③指导患者饮食应有规律,勿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④告知患者应戒烟酒, 以免引起血管改变,而致血压升高,不利疾病康复。(6)出院指导患者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休息,保证睡眠,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稳定情绪,避免过于紧张和焦虑;同时,建议患者合理的膳食,坚持锻炼;叮嘱患者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血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最后对患者强调注意脑梗死再发的先兆,如出现手指麻木,短暂的失明,说话困难,眩晕,步态不稳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诊。(7)对出院的患者采取每两月一次的电话健康教育的跟踪护理,强调上述健康护理内容,同时根据当前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整改,并记录在案。

2 结 果

2.1健康锻炼的情况

对照组自觉进行健康锻炼率为21.43%(9/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81.40%(35/43),健康教育跟踪组健康锻炼率高于对照组(X2=18.95,P

2.2治疗依从性情况

对照组定期门诊随访并按时按量服药率71.43%(30/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95.35%(41/43),健康教育跟踪组按时按量服药率高于对照组(x2=3.84,P

2.3再入院情况

对照组患者有47.62%(20/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11.63%(5/43),健康教育跟踪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x2=8.32,P

2.4脑梗死再况

对照组患者有21.43%(9/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4.65%(2/43),健康教育跟踪组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19.32,P

3 讨论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并极易导致患者死亡[2]。据统计,目前死于脑梗死的患者高达100万以上,而存活者中,则有75%以上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3]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措施对促进脑梗死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脑梗死的发生率正在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虽然目前的医学技术日趋完善,抢救率也大大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高致残率则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伤害[4]。 临床实践显示, 早期的康复治疗和及时的健康指导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预后, 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5-6]。脑梗死患者多伴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存在脑梗死复发的易患因素。如果脑梗死再发,患者致残的可能性增加,这样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困惑,给社会带来负担。健康教育对于以人为本的护理实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在医院,而且在家庭,社会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无论什么人,都有对健康的需求,渴望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所以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通过各种方法,如印发健康手册,电视讲座,板报等把健康知识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使人人都了解健康知识,重视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健康教育将更加被脑梗死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和家属掌握脑梗死的有关知识,学会如何自我康复、保健,能按时服用降压药及降糖药物,经过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训练,都能达到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能力,降低残疾程度的目的[7]。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系统化健康教育跟踪护理干预,患者不但脑梗死复发率降低了,其主动锻炼、主动服药的积极性也增加,总体上来讲,该护理干预内容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145

[2]潘晓凤,陈国华,张继龙,等.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康复,2005,20(6):342―343.

[3]刘荣梅.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偏瘫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16(34):9-10.

[4]陈桂华,刘惠茹,付小芹,等.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91-193.

[5]金宝莲,武芬慧.实施临床路径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5,18(12):2143.

[6]姜鸿,赵海霞.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4):25-26.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急诊留观室;病房化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113-01

本文讨论关于在急诊留观室实行病房化管理的一些问题,并试图解决急诊留观室与急诊患者特点相关的矛盾,总结出一套适合急诊留观患者病房化管理的体系。方法是总结5年来本院实行急诊留观室病房化管理的经验,并结合当前急诊管理方面的一些文献进行探索。对于急诊留观患者,病房化管理可以更为灵活地配置护理人员,并且对于急诊患者的护理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

1 改变观念,统一认识

急诊留观室患者进出频繁,往往涉及许多科室,病情多变。有些患者只在急诊室停留数小时,导致护理人员感觉与患者接触时间短,不易相互了解、沟通。应分析现状及患者需求,改变了过去被动为患者服务的观念,以创造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急诊留观室护理服务品牌,实现急诊留观室病房化管理是急诊绿色通道的延伸和发展[1]。实施急诊留观室病房化管理,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积极完善急诊留观患者的护理工作[2]。

2 公示分级护理,严格执行病房式管理

将分级护理要求上墙,并在患者进入急诊观察室后根据其护理等级做详细介绍,让患者了解护理工作的各项要求。以便能够清楚地接受患者及家属的监督。每30分钟对一级护理患者、病危患者巡视1次,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掌握姓名、诊断、主要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并发症、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对于不能自理的患者,设立基础护理记录单,并根据需要注明护理项目、每日次数,将此单张贴于患者床头;护士在完成护理工作后要及时进行记录。护士长及时检查落实情况。此制度实行5年多来,急诊观察室没有1例因护理不当导致并发症发生。

3 培训护理人员

急诊科内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州卫生局下发的病房管理质控标准,并逐项落实。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以“三基”训练为主,并进行相应考核,实现人人达标。急诊科护理人员要求掌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的操作及典型心电图的阅读,对于留观患者要主动观察患者的症状,并能够识别危险情况。在护理工作中,突出急诊特点,及时发现危急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做到忙而不乱。

4 合理安排护理力量

将急诊留观室20张床位分成前后2组,每组1名护理小组长,由资深护士担任,同时配备年资较低的护士为辅助护士,固定人员。每日七时左右增加1名早班护士,既可帮助夜班护士,又能保证日间护士人手充足,以做好基础护理。而根据急诊留观室晚上患者多在前半夜出现的特点,在15∶00~19∶00增加1名护士,以应付突发性工作,以适应急诊留观室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多变的特点。

5 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

根据急诊留观室的特点,设置了病区健康教育宣传栏,具体包括饮食治疗、服药指导、防止并发症指导、心理护理等,并根据不同疾病做好针对性的宣教。例如: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障碍的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指导,骨折患者的早期预防褥疮指导等。对入院的新患者,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均规定当班内做好宣教,护理小组长带领本组人员每天每病房至少对2例患者做宣教,并在健康宣教表上做记录。护士长根据记录内容对宣教的实施情况每天进行考核。反馈患者信息,对宣教效果做评价和指导[3]。

6 严格护理文件书写

护理记录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往往会作为法律的依据和审核的证据[4]。由于急诊留观室收住的患者病情往往千变万化,对于此类患者记录应更认真、全面,以能够体现量化指标,反映出患者具体的病情变化。对于一级护理每班至少记录1次,二级护理每3天记录1次,三级护理每周记录1次,有病情变化及进行特殊治疗和检查、使用特殊药物时及时记录。

7 考核管理

按照吉林省病房管理质控要求对特、一级护理患者的各项记录,各种急救物品的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病房管理等各项指标进行考核。护理部每个月抽查考核,由急诊科护士长每个月对各项指标考核1次,护士长应该每天考核。

5年多来,急诊留观室实施病房化管理,患者的满意率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未发生投诉和护理纠纷。所有考核均按州病房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全部达标。

[参考文献]

[1]王淑兰,鲁云鹤.分析急诊观察室患者特点强化急诊特色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3): 28.

[2]苏兰若.浅谈护理管理者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的转变[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1-2.

[3]孟新科,赵中江.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管理模式在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9,(10):29.

[4]郑水利.ISO质量管理体系在护理管理中运用后的内部审核[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25.

[5]祝丽红.急诊留观患者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与书写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8):134.

[6]钱远宇,孟庆义,黄先勇,等.急诊科感染患者临床高危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83.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7篇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本科CCU住院患者发生意外跌倒4例,均为男性,年龄69~83岁,平均75.8岁。4例患者均为冠心病,伴心律失常1例,慢性心力衰竭1例,脑梗死1例,高血压1例。跌倒后致左侧额部皮下淤青2例,额头中部擦伤1例,右锁骨远端线性骨折1例。跌倒时间:白天2例,夜晚2例;分别为2012年9月14日14:001例,2012年10月18日6:001例,2013年1月29日23:101例,2013年7月25日8:501例。跌倒地点均在床旁。跌倒事件:因自行站立解小便3例,因弯腰穿鞋1例。以上跌倒的不良事件均未升级为护理纠纷。

2护理

2.1原因分析

2.1.1内在因素

2.1.1.1疾病因素本组4例均为冠心病重症患者,分别伴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及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可出现短暂脑供血不足,而导致跌倒;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则因左室充盈不足,每搏量下降引起晕厥而跌倒;脑梗死可出现肌力下降、重心不稳导致跌倒,因此,4例患者均属跌倒高危人群。

2.1.1.2心理因素老年患者独立性及自尊心较强,常有不愿麻烦别人、不服老的心理,并且容易高估自己的自理能力。本组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在面对年轻女性护士(本科CCU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3岁)时不愿寻求帮助。经调查,4例男性患者中有3例是此原因。CCU患者入科时均根据病情及自理能力,遵医嘱要求其卧床休息、床上活动,并实施了详细的告知程序及签署防跌倒措施知情同意书。作者认为,因CCU对患者严格地限制卧床,也易致老年患者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自己能下床自理,专趁护士不注意时行动。

2.1.1.3年龄因素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视力下降,感觉迟缓,反应减慢,常有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肌肉无力,活动中易发生跌倒。再加上骨骼、肌肉系统退化,对钠的吸收减退,使得肌肉强度不佳,肌力无法提高,重心不稳,加上平衡协调功能及感官功能退化,所以,老年人容易因轻碰障碍物而身体倾斜,发生跌倒。本组患者年龄69~83岁,平均75.8岁,与文献报道高龄老人是跌倒的高危人群相符。

2.1.2外部因素

2.1.2.1药物因素很多药物被认为与跌倒的危险因素相关,如镇静类和精神类药可致困倦、步态不稳、协调性下降、反应迟钝及不随意肌收缩而跌倒;高血压药可出现降压不良综合征、性低血压、头晕而跌倒;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引起患者头昏、眼花而跌倒;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应用利尿剂使患者排尿增加,易引起低钾血症,乏力而跌倒;输注血管扩张药物后下床引起血压改变而跌倒。此外,多重用药后药物的相互作用也会增加跌倒的风险。本组4例患者均存在多重用药。

2.1.2.2护士因素由于本科CCU护士平均年龄低(26.3岁),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病情评估不全面,对患者活动能力评估不足,对安全管理尤其是防跌倒不够重视,防跌倒的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等缺陷。此外,CCU核定床位8张,有加床4张,配置护士12名,标准护患比为1.5∶1.0,加床收满患者时则护理人力资源出现明显不足。在易发生意外的晨、午、晚间,只有2名护士上班,却需承担12例患者的治疗护理和病情监护工作,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护理,易致意外发生。

2.1.2.3环境因素病床过高;床档设计不合理,为两页式,患者可从间隙中越出;拖鞋材质不防滑;小便器放置较远不能伸手拿到等都增加了本组患者跌倒的可能。

2.2管理防范对策

2.2.1患者方面持续告知,防跌倒的教育不仅限于入院告知,而是贯穿住院过程的始终,护士进行每项护理工作时都可进行强化。首先,通过危险评估表对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确立高危防范对象;接着,将跌倒的严重后果和防跌倒的具体措施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让家属也成为护士防跌倒教育的辅助者和防跌倒措施的执行者;再次,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根据用药种类做好用药告知,提高患者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遵医行为;最后,解除老年患者的思想顾虑,开导其对于医护人员来讲住院的都是患者,克服男女有别的思想,支持其提出需求,不管任何小事请及时寻求护士帮助。

2.2.2医护方面

2.2.2.1医生合理评估病情,护士认真评估跌倒风险遵医嘱让符合下床指征的患者在有护士陪同的情况下进行床旁活动,减少患者偷偷下床的逆反心理。

2.2.2.2生活护理及病情观察对评估出的高危患者,提供更细致的照顾及更密切的监护,加强晨、晚间护理人力,在早晨6:00~10:00、夜间20:00~24:00弹性增加护士数量,将2名护士上班改为3名,即原本1名护士负责6例患者变为1名护士负责4例。足够的护士配置是护理安全的保障。

2.2.2.3加强护士培训和安全管理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学习防跌倒护理知识进展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查房分析总结跌倒案例中的疏忽点及教训,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因简单、粗暴的惩罚性管理已不适用于目前的“80、90后”护士,故由护士长在平时工作中注重N0、N1、N2级护士的养成教育,建立预见服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给予高危患者更多关注。病区建立安全检查制度,由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定期自查,公布检查结果,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全面分析,及时整改,督促落实,有效防范。

2.2.3环境方面病区提供安全的环境,地面采用防滑涂层保持清洁干燥。病床高度统一调至55cm,改双页床档为整体式床档,消除缝隙。夜间照明使用柔和的床头灯。入院时提供防滑拖鞋。夜间将小便器放于患者床旁椅上伸手可及处。综上所述,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多,原因复杂,防范困难,冠心病重症患者更甚。跌倒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也降低了护理质量,影响科室声誉。尤其在CCU的患者跌倒更是难以得到患方的理解。本组4例患者跌倒均实时按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本院护理部,都未升级为纠纷,得益于每名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良好沟通及积极处理事件的态度。但对于事件的预防远重于发生后的补救,全面分析这4例患者跌倒的原因后认为,强化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持续告知;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更多关注和管理,提供预见,提高跌倒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设施及环境是预防跌倒事件发生的关键。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8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3月—2009年6月我科共收治脑血管患者652例,其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285例,脑梗死患者367例,诊断均以CT扫描证实,部分患者经核磁共振证实。患者中男349例,女303例,平均年龄54.2岁。

1.2适用范围患者入院时根据病情、医嘱及患者血管情况确定是否使用留置针,凡患者需一天行多次静脉治疗(主要是甘露醇、甘油果糖)、危重、昏迷、烦躁、血管条件较好者一律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h。

1.3留置针的选择均选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型密闭式留置针,型号为22~24号。

1.4操作方法按静脉留置针常规步骤进行穿刺、固定,注明时间及责任人[1]。留置针穿刺是否成功,送管是关键,我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4.1直接送管法对于血管粗直、条件好的可直接将导管全部送入血管后再退针芯,初学者可采用这一方法,可提高操作者的信心。

1.4.2单手送管法右手固定针翼,左手持针座送软管,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

1.4.3双手送管法右手退针芯的同时左手送软管,适用于操作熟练者。

1.5冲管及封管方法用2ml的12500U肝素钠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500ml中,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3~5ml肝素钠溶液连接于输液管上的头皮针,用推一下停一下的手法冲管,剩0.5ml时边推封管液边拔针头。推注速度大于拔针速度,以保证正压封管。

1.6应用情况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留置针使用率为100%,脑梗死患者留置针使用率为60%,平均使用率为80%。

2体会

2.1推广使用前的情况我科从2005年就已开始使用静脉留置针,但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未能广泛应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经济上的考虑,担心留置针费用患者不能承受。

2.1.2对留置针认识不足,当时医院只有直型留置针,不便于留置固定和封管。

2.1.3由于未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操作手法和技巧上存在问题,导致穿刺失败、渗出、堵塞等并发症,影响了护士的信心,当时普遍认为留置针穿刺比普通钢针穿刺困难,而且必须冲管和封管,很麻烦,因而有抵触心理。

2.2推广应用方法

2.2.1首先医院选派一名护士到上级医院接受短期培训,回来后固定上白班带教,指导大家使用,发现问题及时向当事人和护士长提出来,护士长通过科周会、晨会组织学习交流,提高应用技巧。

2.2.2科室多次组织学习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确保掌握留置针的基础知识。

2.2.3对穿刺技术熟练的人员多排白班以更好地带动留置针的应用,同时也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2.2.4科室建立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登记本,内容包括床号、姓名、穿刺部位、留置时间、拔管原因等,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失败原因,提高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

2.2.5对于有脱水治疗的患者每天抄输液卡时在第一组上注明“Qxh”字样,以提醒穿刺时使用留置针,提高使用率。

3小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糖尿病;低血糖反应;心脑血管事件;跌倒;夜间护理

【中图分类号】R3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97-01

老年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且绝大多数是2 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并发症多,夜间特定的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医疗监护和陪护监护的薄弱因素,存在比白天更大的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对25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夜间护理,总结其不安全因素及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科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共255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型,男158例,女97例;年龄60~87岁;住院期间空腹血糖3.4~19.6mmol/L,餐后2h血糖2.8~20.9mmol/L,0AM及3AM血糖2.6~15.3mmol/L;患病年限1-35年;并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的197例,脑动脉硬化59例(腔隙性脑梗死38例,脑梗死后肌力下降11例,并失语1例),冠心病107例(有心梗史49例),糖尿病肾病67例,糖尿病神经病变143例,糖尿病足21例,肺炎19例,泌尿系感染71例,其中23例同时合并上述2~5种并发症。`

1.2 夜间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夜间发生低血糖反应39例,脑梗死4例(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例),心肌梗死2例,心衰3例,跌倒9例,无烫伤、无坠床,无死亡。

2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原因分析

2.1 低血糖反应:200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低血糖工作组对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标准重新规定,不管是否是空腹状态,只要血糖值≤3.9mmol/L就应按低血糖处理[1]。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初期表现为出汗、震颤、视物模糊、心悸、乏力、饥饿感、烦躁等交感神经症状,后期表现为精神异常、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低血糖脑病症状。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交感神经兴奋相对不典型,且约10%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2]。有报道[3]70岁以上运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最高,发生低血糖的频率与年龄及并发症的个数呈正相关。本组39例发生夜间低血糖反应(发生在0AM-3AM为27例),多数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头昏、视物模糊、震颤、心悸、乏力、饥饿感、出汗中的1~3项,或无症状而在监测血糖时发现。

2.1.1 患者因素:老年患者对降糖药物的耐受性差,合并糖尿病胃肠病变而进食量少、腹泻,肝脓疡、肾脓肿而发热;肝肾功能减退,对降糖药物的清除下降;合并神经系统病变,交感神经不能很好的被低血糖所兴奋;合并脑动脉硬化反应迟钝,表述能力差;老年人低血糖时反调节激素功能差,在血糖降低时不能及时分泌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等升高血糖激素;夜间0AM-3AM升血糖激素为一天里的最低谷。表现为头痛、头昏,食欲减退,腹泻,发热,肢端麻木,蛋白尿。

2.1.2 医护人员因素:夜间使用中长效胰岛素剂量过大1例;日间漏服降血糖口服药,患者晚餐后自行补服5例;晚餐后2h血糖、21:00血糖值偏低时,护士未告诉患者加餐8例。

2.2 心脑血管事件:本组9例夜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其中4例脑梗死,2例心肌梗死,3例心衰。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均有严重心脑血管硬化,植物神经病变,血脂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冠状动脉的血流缓慢,血少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4];夜间患者入睡,交感神经兴奋性受到抑制,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大脑皮层对心脏的调节功能相对下降,心率和血流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供血减少[5],另外,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心肌坏死[4]。胰岛素使用,造成机体水钠潴留,夜间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心脏的前负荷,从而增加了心脏负担,促使心衰发生[6]。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各种血管舒缩因子的作用,造成微循环障碍,形成微小血栓,而且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压力感受器易失调,大脑自动调节功能不能代偿脑灌流压的改变,容易导致局部脑血流下降[7],再加上夜间心率和血流进一步减慢,促使患者夜间发生脑梗死。

2.3 跌倒:本组有9例跌倒,头皮血肿1例,软组织挫伤4例。原因是:并外周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性低血压5例;低血糖时肢体乏力,起床拿东西吃,跌倒3例;脑梗死后肌力下降,陪护入睡,患者不忍叫醒,起床如厕,跌倒1例;视力障碍,地灯不够亮,地面有障碍物,起床如厕,跌倒1例。

3 夜间护理对策

3.1 低血糖反应的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在发放口服药和注射胰岛素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口服药要发药到口,看着患者服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要准确,中长效及预混胰岛素一定要充分摇匀;有腹泻、发热、进食量少、或日间有低血糖者要及时报告医生调整降血糖药剂量,且增加指测血糖次数,特别是0AM、3AM血糖;晚餐后2h

3.2 心脑血管事件的护理对策:夜间容易合并无典型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腔隙性脑梗死,以及由于植物神经的损伤,引起心脏痛觉的传入神经疼痛敏感性降低,心绞痛症状不明显,甚至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8]。这对夜班护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病房,对高危患者每30-60min巡视一次,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能发现患者细微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头昏,头晕,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恶心呕吐,乏力,出汗,情绪异常,胸闷,胸痛,气促,肢体感觉异常、运动异常,不能平卧等情况。出现上述情况之一,要能分析原因并立即报告医生。本组有4例发生脑梗死,其中1例,夜间起床如厕时跌倒在地,主诉左侧肢体无力,查体: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另3例,1例一侧手轻度无力,动作缓慢笨拙,1例手指发麻,1例一过性步态不稳。立即报告医生,予偏瘫病人吸氧、心电监护、溶栓、改善脑血液循环、预防脑水肿治疗,其他3例予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头昏、头痛、呕吐及肢体麻木,无力及活动情况。24小时后CT证实1例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其他3例为腔隙性脑梗死,由于及时治疗控制了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且愈后良好。本组2例发生心肌梗死,其中1例疼痛轻微,1例为无疼痛,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细速,HR 132-140次/分,BP 85~90/50~55mmHg,予急查心肌酶谱示:CK560~820u/L,CK-MB106~350u/L,TNI(+)。即予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强心,扩血管及对症治疗;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神志及全身情况,2例患者2~3周后临床治愈出院。3例夜间突然胸闷、呼吸困难,R 28~30次/分,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大汗,考虑心衰。予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治疗,并予每日输液量限制在500mL以下,输液速度30~40滴/分,观察生命体征、心率、心律变化,病情很快得到改善。

3.3防跌倒:护士应对每位新入院患者作好评估,对有跌倒危险者,床头放防跌倒牌,呼叫器放在患者伸手可及处,告诉患者不要独自下床活动,留陪护一名,加强看护,陪护夜间不得入睡;低血糖时卧床休息,勿起床活动,按呼叫器;病室地面要干燥,卫生间要有防滑垫,有扶手,有呼唤器,病房内无障碍物,地灯不可过暗;性低血压是老年人晕厥和昏倒的重要因素[9],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外周神经及外周大血管的病变,导致血管收缩反应不完全,更易引起性低血压,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的起床方法,即半卧位-坐位-双腿下悬坐位-站立-行走逐步进行,切勿快速起床,以防眩晕跌倒。

4 体会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除本文列举的不安全因素外,还存在坠床,烫伤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在熄灯前巡视病房时给每位老年糖尿病患者拉好床栏;向合并神经病变患者宣教禁用热水袋及取暖器;洗脚时,要由护士或陪护者先试水温,水温不超过35℃,泡脚时间不宜过长,约15~20分钟。

每个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且都要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认真交接班,认真做好治疗和护理工作,重视夜间病情观察,并能及时识别病情变化,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护士长要做到弹性排班,如果夜间危重患者多,应增加护理人员值班,确保护士有时间观察病情,以提高夜间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Workgroup on Hypoglycemia. Defining and Reporting Hypoglycemia in Diabetes: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Workgroup on Hypoglycemia. Diabetes Care. 2005; 28: 1245-1249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5

[3]张良,喻翠玲.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7(40):518-519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38

[5]张灵芝,刘海宁. 心力衰竭病人的夜间护理与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0):1202

[6] 徐卡敏,方满红.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6(6):409

[7]董砚虎,钱荣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9

[8]冯楠.浅谈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问题[J].医学动物防制,2005,21(5):385

[9]沈月秀.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性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47-48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10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40

褥疮是机体组织由于遭受外部压力而出现的局部急性缺血性损害,现多称压力性溃疡,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广泛称之为压迫性溃疡[1]。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脑血管患者褥疮发生率,近两年来对卧床脑血管患者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预防、护理进行观察、总结、摸索,结合褥疮新发展理论,通过评估建立易发褥疮患者登记本,建立翻身卡,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做好健康指导,严格交接班制度和奖惩制度。结果189例褥疮发生率为零。提高对卧床脑血管患者褥疮的预防性护理,及时识别高危例群,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同时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卧床患者189例,男117例,女72例,脑出血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脑梗死93例,住院时间15~61天。

护理方法

褥疮的易发部位:多在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骼隆突处,以及皮肤皱褶处,而且与卧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平卧位易发生于枕部、肩胛、肘部、脊椎体隆突处、尾骶部、足跟及足趾处;侧卧位易发生于耳廓、肩峰、肋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以及内外踝处;坐位易发生于坐骨结节处;俯卧位易发生于面颊和耳廓部、肩部、女性、男性生殖器,以及肋缘突出部、髂前上棘、膝部和足趾等位置。

导致卧床患者褥疮的危险因素[2]:⑴外部因素:压力是引起褥疮的主要原因,并与压力持续时间、压力大小有关。其次是剪力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险性。⑵内部因素:大小便失禁或出汗引起潮湿,不清洁刺激导致皮肤浸渍、松软,易为压力、剪力、摩擦力所伤,而形成褥疮。⑶身体自身因素:①皮肤功能降低:由于疾病的影响,皮肤的生理功能已发生变化,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②长期卧床或全身营养状态低:当机体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营养状态低下或长期卧床容易造成循环滞缓,致使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皮肤破损的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③其他因素:有统计表明吸烟者发生褥疮是非吸烟者的4倍,吸烟量与褥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社会心理因素也影响褥疮发生,因缺乏自我护理意识也易发生褥疮,护士对患者护理指导不充分也是褥疮的易发因素。

预防褥疮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易发褥疮患者登记本:通过Norton评分法,正确地评出易发褥疮的患者,然后登记例册,使每名护士接班后对易发褥疮患者有所掌握。②严格交接班制度:护士长每天早晚查房时带领全体护士常规查看易发生褥疮患者的皮肤,并提出指导意见。③做好健康指导:新例院的患者病情较重,缺乏褥疮的预防知识,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褥疮发生的原因及危害,使他们学会预防褥疮的正确方法。④建立翻身卡,放在患者床头卡处。建立翻身卡,以便翻身时随时记录。翻身卡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性。⑤制定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及考核力度,护士长、责任小组长,每天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其是否落实措施,处理是否得当,记录是否真实。

预防褥疮关键在于消除诱发因素及加强护理:①减轻皮肤受压:对于病情允许者定时给予更换,一般至少2小时1次,极度消瘦,循环功能障碍l小时1次。采用30°翻身法,并配合软垫垫起,侧卧交替顺序为:右侧位3O°左侧位30°平卧位,每种卧位持续2小时。②减少摩擦力和剪力:翻身或移动患者时忌拖、拉、拽、扯,可先放低床头,保持床面平整。平行抬起患者减少皮肤摩擦,可使用提升装置(如床单、过床板)移动,床头抬高勿超过30°,并且只可保持短时间,半卧位时对于膝部和足部进行恰当固定,使用床的起降功能提升膝部或用枕头垫起膝部,在足部和床底之间垫棉垫,防止患者身体下滑导致的摩擦力和剪力。③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者汗液、引流液的流出,静脉输液的外漏,尿液及便渍均可导致皮肤潮湿或不清洁,可使用温湿的毛巾和干毛巾依次擦拭皮肤,动作轻柔,并适当扑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效防止褥疮的发生。④营养支持:大量研究证明,营养不良既是褥疮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又是褥疮经久不愈的主要因素。长期卧床患者,由于疾病的消耗,加之营养摄例减少,利用能力下降,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皿症,而低蛋白血症患者有近75%的发生褥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3]。⑤协助床上运动:鼓励患者床上运动,不能活动者被动肢体运动,不仅可以减轻组织受压,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⑥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对于拒绝翻身的患者,讲明褥疮预防的重要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传,讲解皮肤护理的目的和意义,使患者和家属主动配合及参与护理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护患沟通。

结 果

189例卧床患者中无1例发生院内褥疮,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

讨 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提前的到来,脑血管疾病随之上升,卧床患者褥疮的发生率也将不断增加。对易发褥疮患者实施登记本和翻身登记卡制度,加以严格的交接班制度,使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例,有据可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护理例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从而对脑血管病卧床患者褥疮的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方法,得以充分认识其发生及预后,使护士提高了对卧床脑血管病患者褥疮的预防性护理能力和意识,及时识别高危例群,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增加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英.褥疮护理进展.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7):2145-2146.

2 梅林.老年高危患者的压疮危险评估与干预[J].现代医学,2007,7(8):16.

上一篇:护理质控会议护士长总结范文 下一篇:护理不良事件护士长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