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5 13:51:12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1

[关键词]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危险因素;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171-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人数迅速增长,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9.7%[1]。糖尿病患者血管、肾脏、心脏、神经及视网膜的病变对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有巨大威胁,脑梗塞又称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其最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发病早且病情进展较快,故糖尿病经常合并脑梗塞发生。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固然较单纯糖尿病患者多样[2]。该实验现分析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35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尝试探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实验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35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住院的3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0~73岁,平均年龄(54.60±4.30)岁,病程在4~15年,平均病程(8.70±3.20)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龄(53.90±4.50)岁,平均病程(8.80±3.4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样本遴选标准[3]

①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②观察组患者经CT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③所有样本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④排除意识障碍的病例;⑤排除肝肾损伤等严重病例;⑥排除传染性疾病病例。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第1天均予以血压、血糖(包括FPG、2 hPPG、GHbA1c)、血脂(TC、TG、LDL、HDL)的检查并记录;询问所有患者体重及吸烟、运动等生活方式并记录;对观察组患者予以ESS评分。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糖尿病治疗方 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常规在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①心理疏导及相关知识讲解,缓解病患焦虑 、恐惧等不良心理[4],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了解,从而增强治疗的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②饮食控制:执行糖尿病饮食标准,低糖、低盐、低脂,减轻体重、改善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血压;③严格监控血糖,每日进行空腹、餐后血糖测定,每周至少一日7次血糖检测,及时掌握血糖变化,采取措施;④预防感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病房卫生及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⑤康复指导: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指导,增强肢体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恢复肢体功能。

1.4 评价标准

护理效果主要通过ESS(欧洲卒中评分量表)评分,空腹血糖水平,[5]吸烟指数[=烟龄(年)×吸烟量(包/d)],BMI值(身体质量指数)判定。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6]:显效:空腹血糖下降超过5 mmol/L(包括5 mmol/L)或降至正常水平,ESS评分上升10分以上(包括10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十分满意;有效:空腹血糖下降在3~5 mmol/L之间,ESS评分上升5~10分之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基本满意;无效:空腹血糖下降在3 mmol/L以下甚至有所升高,ESS评分上升低于5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不太满意。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注:ESS评分标准是现代世界上常用的脑卒中评价指标,该量表从意识水平、理解力、语言、视野、凝视、面部运动、上下肢的肌力及运动情况、步态等项目对病患进行量化地评价,是较为全面的神经功能评价指标。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该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血压、血糖、血脂指数及吸烟指数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指数及吸烟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2.2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ESS评分、空腹血糖、吸烟指数及BMI值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6周的综合护理,ESS评分、空腹血糖、吸烟指数及BMI值均较护理后有明显改善,P

2.3 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经过6周综合护理,显效12例,显效率为34.28%。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82.86%。

3 讨论

该实验通过对比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身体指标,表明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了高血压、高血脂、体重、年龄及吸烟等因素。脑内动脉的动脉壁较薄弱,高血压病人的脑动脉长期受高压血液的冲击易形成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透明变性甚至血管瘤[7],引起血管腔狭窄,进而阻塞。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过高,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吸烟会影响血液中的脂质及纤维蛋白含量[8],也是血栓的形成因素之一。肥胖亦是高血脂、高血压的诱发因素。中老年患者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状态时间越长,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就越大。脑梗塞为中老年人多发的脑血管病变,轻者出现肢体麻木、视野缺损、失语等症,重者偏身感觉障碍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固然重要,其综合有效的护理亦不可或缺,通过护理工作帮助病患改善生活方式,减少或规避危险因素,及时掌握身体指标,科学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莉.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6):153-154.

[2] 张彩霞,耿洪燕,商文青,等.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2(1):106-107.

[3] 陈鸿尔,葛庆青,沈玲利.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797-798.

[4] 杨F星.2型糖尿病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3):1999-2000.

[5] 白春杰.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0):175.

[6] 孙凤花.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病变特点与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J].北方药学,2012,9(11):73.

[7] 陈荣浩,朱锦匙.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6-17.

[8] 牛海帆.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6):34,36.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2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肌梗塞;应用效果

心肌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且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肌梗塞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再加上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者治疗预后较差。近年来,优质护理在心肌梗塞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为了分析在心肌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对我科2013年8月~2015年2月收治心肌梗塞患者6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3年8月~2015年2月收治心肌梗塞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B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2~8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在A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2.1良好的基础护理 责任护士根据心肌梗塞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基础护理,供给患者无缝隙的安全护理。嘱患者早期绝对卧床休息,为患者提供安全、清洁、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与睡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胸腔内压力过大造成心脏意外。

1.2.2更改服务理念 护士需要将服务观念从过去的被动改为主动,密切留意患者变化,及时了解患者心律、心率、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主动询问患者感受,积极协助患者处理各种困难。

1.2.3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 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开展个性化宣教,不同的患者不同对待,以实例在院心肌梗塞恢复期的患者现身说服以增加患者的信心,以消除其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1.2.4进行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对心肌梗塞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治疗及护理注意事项,让患者形成遵医嘱行为,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患者长期卧床,消化功能减弱,出现恶心、呕吐、不想进食,宜少食多餐,多饮水,多吃水果。给予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不宜过饱,忌刺激性食物,戒烟,嘱患者定期复查。

1.2.5心理护理 本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绝大多数心肌梗塞患者都有承受来自治疗及经济多方面的压力,并产生恐惧、焦虑、紧张、害怕死亡等消极情绪,从而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护士应在保持患者充分休息的前提下积极与其沟通,正确分析患者心理状况和对该病认知及需要,告诉其积极治疗,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另外护士还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情绪疏导工作,以免家属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改变其负性心理行为,以良好积极的乐观情绪对人体起到阳性作用。

1.2.6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需频繁更换护士 不利于护士掌握患者心理社会问题及病情,在实施优质护理过程中,合理调配护士人力,减少交接班次数,按年龄,工作年限,业务能力进行排班;减少不必要的书面文字工作,将护士还给患者。

1.2.7将PDCA循环形式的系统护理融入优质护理 即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护理计划~总结护理计划执行的结果~对护理计划执行的结果进行处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从而使患者的护理问题得以系统的解决,使患者对护士工作予以认可,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 结果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A组非常满意8例,满意13例,不满意9例,满意率70%;B组非常满意20例,满意9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96.7%,经对比总体满意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另外,A组患者中出现1例褥疮患者,B组中未出现此现象。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地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中作。近年来,优质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这种护理模式和其他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该护理模式从另外一层意思来说就是以患者作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医院开展优质护理,在增加整个医院护理质量的基础上,还可以给医疗卫生安全提供保障。心肌梗塞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患者,发病急,所以开展优质护理很有必要[1]。同时,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明显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与社会感,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及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刘云娥,张银凤,杨新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1,21(20):178-179.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3

老年性脑梗塞中的优质护理服务,关系着患者病情的康复和心理情况的健康,发病后多数患者由于瘫痪、生活自理的缺陷严重影响工作、家庭及心理状况。患者能否更为有效的掌握康复训练、增强躯体活动能力、恢复感觉障碍和视力障碍。还有在院期间的进食情况、营养状况、心理焦虑状况都与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所以,患者在院期间的优质护理服务极为重要。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护理期间更应实际而有效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下对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用于了解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中起到的作用和涉及的尚未了解方面。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8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将42例划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其中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62~80岁;男性患者28例,年龄在60~78岁。对照组只按照入院标准进行常规护理,其中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60~80岁。男性患者26例,年龄在60~8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本。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要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助与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此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鼓励患者主动获取维持健康的知识,积极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护理人员也应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保持舒适整洁的病室环境,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并告知患者生活起居的细节。

1.2.3全程健康教育,住院期间进行个性化教育,使患者不仅获得躯体的康复,还要获得良好的认知,树立健康意识。

1.2.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病的基本知识,教会患者康复训练的方法,正确服药、向患者阐述药物的相关作用和禁忌症,定期复查。

1.2.5帮助患者正视病情,说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助于病情恢复和改善。同时,护理人员也应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熟练的掌握护理技能,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积极,严格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常规护理为保证患者营养的摄入,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控制血压,积极治疗短暂性病变,保持患者精神心理卫生,维持良好的病史环境及温度,严格监控患者脑血管病变及各项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对于优质护理服务应用的问题,对于患者病情优质护理服务起到的作用。患者对于优质护理服务所达到的效果是否满意,且对其病情是否有帮助。患者在调查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医患关系是否得到改善。

2 结果

根据回收问卷统计,对照组42例患者优良率为66.6%。无效率为33.3%。观察组42例患者经过优质护理服务后优良率达92.8%。无效率仅为2.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计算P

3 讨论

脑梗塞发病急骤,无前驱症状,意识障碍较轻且很快恢复。老年人因身体机能的下降,死亡率上升,治疗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恢复缓慢,因此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量大,难度也随之提高。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护理人员在照顾和护理老年患者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改变,仔细观察,认真照顾,耐心解释,努力帮助老人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与医疗保障服务息息相关。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应及时加强,在面对老年患者护理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旨在以人为本,不仅应加强患者自身的意识,也该加强护理人员的意识。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再加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老年人口增长突出。因此老年护理的工作范围将更加广泛,任务更加艰巨,对护理服务人员的道德技术水平要求也更高。

经过本次调查显示,观察组的优质护理服务的优良率为92.8%,对于医生了解病情、用药方面有很大帮助。而对照组仅有66.6%。且在这期间观察组的护患关系得到很大提升,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了解度也很高对医务人员也是更加信任与依赖。反观对照组的优良率,如果仅仅只做到常规护理,护理方面仅止于病情,对于患者、护理人员本身也是并无益处的。我国现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00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300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和600名"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通过2010年的工作,以点带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1年进一步推广。临床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患者,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强化基础护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改善,感受到广大护士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在本文研究中显示根据回收问卷统计,对照组42例患者优良率为66.6%。无效率为33.3%。观察组42例患者经过优质护理服务后优良率达92.8%。无效率仅为2.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计算P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4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椎基底动脉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60

作者单位:266300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ICU(赵云 赵景礼 王秋桦);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孙爱莲)

基底动脉闭塞(BAO)的预后很差,病死率高达90%[1],存活者中植物生存的比例也很高[2]。临床上BAO虽较颈内动脉梗死少见,却是预后最差的缺血性卒中亚型,尽快恢复血流是其治疗的关键[1]。我科于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21例,其中熟练的护理配合在抢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人员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监护、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施溶栓治疗的21例患者,发病均在6 h以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32~78岁,平均(63.6±12.1)岁;体质量48~85 kg,平均(65.3±9.7) kg。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6例、肾动脉狭窄1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12例,心源性栓塞9例;因自主呼吸消失而实施机械通气者5例。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8~22分,平均(13.5±4.2)分。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溶栓前准备 患者入住病房后,给予卧床休息,吸氧,进行心电监护。详细记录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急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糖、电解质等。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配合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备好溶栓药物、抢救设备及急救药品,患者发生意外随时进行抢救。

1.2.2 溶栓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体质量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13例经计算rt-PA总量50~65 mg的患者给予rt-PA 50 mg[3],首先给予rt-PA 8 mg静脉推注,随后将rt-PA 42 mg溶解后静脉滴注,持续1 h;8例患者按0.9 mg/kg给药[4],将计算总剂量的10%溶解后缓慢静脉推注,将剩余的90%静脉滴注,持续1 h。溶栓后24 h复查凝血常规及颅脑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2次/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同时给予改善脑细胞代谢等治疗。

1.2.3 溶栓时患者监护 熟练掌握溶栓药物的使用方法,确保按要求输注。溶栓期间避免进行动脉穿刺及肌内注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1.2.4 溶栓后患者观察 了解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严格床头交接班,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全身皮肤黏膜、大小便和痰的颜色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破损,有无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征象,监测凝血功能。严密监测血压变化,溶栓30分钟内,每10分钟测一次血压;溶栓后3 h内,每30 min测一次血压,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测量时间。

1.2.5 镇静药物的应用 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烦躁不安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力月西)1~3 mg/h持续泵入,避免患者烦躁。

2 结果

本组21例从发病到溶栓实施的时间为2.08~5.75 h,平均(4.1±1.2) h,其中3 h内溶栓4例,3~6 h内溶栓17例。14 d内死亡5例,90 d内死亡9例。

溶栓后24 h、14 d、90 d NIHSS评分分别为(10.1±5.7)分、(6.3±6.5)分、(1.9±1.5)分,经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较溶栓前(13.5±4.2)分有显著改善(P

本组溶栓后5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3.8%;其中1例为皮下淤斑,无需治疗;1例尿道出血为导尿术后出现,经对症处理48 h内控制,3例颅内出血均属无症状性,无一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致死病例。

3 讨论

rt-PA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应用能使闭塞的血管恢复血供,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溶栓治疗能使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受益。本组治疗后24 h、14 d、90 d NIHSS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

临床研究证实,溶栓治疗的时间早晚与血管的再通率、存活率密切相关,发病6 h内溶栓疗效明显高于延迟溶栓治疗。因此,护士应配合医生尽快完成治疗,在患者入院时即做好溶栓准备。尤其是要做好各项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备好溶栓药物、急救药品及抢救设备。护理人员应熟悉溶栓药物的使用方法,确保按要求输注。

许多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发病后自主呼吸消失,需行机械通气治疗。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护士应密切观察呼吸机应用后患者情况是否改善,如神志有无好转、发绀是否改善等。正压通气使回心血量及心排量下降,血压下降,可发生多种心律失常[5],故初用呼吸机的前几个小时应注意血压、心律的变化,防止发生低血压和休克。注意潮气量设置是否得当,适当过度通气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但应防止通气过度,以PaCO2维持在32~35 mm Hg为宜;经常观察气囊是否漏气,呼吸机每处连接有无漏气,防止呼吸机接口与气管套管脱开。另外,使用定容通气模式时,应注意气道压力的变化,压力过高多见于导管扭曲、气囊疝出嵌顿导管远端、痰液阻塞、气道塌陷、导管远端嵌顿于隆突或气管侧壁[5],压力过低见于导管漏气。

入住ICU的患者经常受到许多不良刺激,如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气管插管及其他各类导管的使用、环境噪音、邻床患者的抢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和对死亡的恐惧等[6]。因此,适量应用镇静剂,是保证患者安全和舒适的环节之一。在应用镇静药物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注意患者的反应。如患者烦躁不安加剧,提示镇静药用量不足;如患者呼唤不醒,或昏迷程度加深,瞳孔变小,提示镇静药物过量。

本组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3.8%。因此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全身皮肤黏膜、大小便和痰液颜色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破损,有无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征象,监测凝血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严密观察、系统护理对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椎基底动脉梗死起病急,病情危重,护理人员要多关心、体贴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要娴熟,用亲切的语言对患者给予病情解释和安慰,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心,以免患者心理压力太大而加重病情。对患者饮食上给予指导,给予易消化的食物,限制钠盐和脂肪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出院患者及时给予出院指导。

参考文献

[1] Lindsberg PJ,Mattle HP.Therapy of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 systematic analysis comparing intra-arterial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Stroke,2006,37(3):922-928.

[2] Devuyst G,Bogousslavsky J,Meuli R,et al.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with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clinical patterns and outcome.Arch Neurol,2002,59(4):567-573.

[3] 王克英,王雪里红,左鹰,等.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34-735.

[4] Lindsberg PJ,Soinne L,Tatlisumak T,et al.Long-term outcome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f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JAMA,2004,292(15):1862-1866.

[5]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9-160.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5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汶川为震中区,直线距离92公里的成都市震感强烈,位于成都北郊的成都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大楼摇晃明显,尤其在五楼,楼顶大面积跨塌,楼体、楼道多处裂缝,尘土、砖块不停震落,病房内尘土四溢,为保证住院患者安全紧急疏散,医务人员将大楼内患者转移到楼下草坪,建立临时帐篷安置患者,48h后统一搬回病房,五搂病房损坏严重,暂时将五病区的患者分流在一、二病区。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89岁,系军队离休干部,因冠心病、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快慢综合征、脑梗塞后遗症、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于2008年3月13日收入干五病区治疗。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肠道易激综合征致顽固性腹泻,根据体质指数评价营养不良表[1]判断为重度消瘦,同时患者脑梗塞后遗症所致颈部肌肉阵挛,经多次会诊无法安置心脏起搏器,给予改善心肌供血、营养支持、保护心肌细胞等治疗。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时患者烦躁不安,心电监护仪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56~182次/分,立即给予吸氧、0.9%氯化钠10ml加合贝爽10mg静推,15m后心率降至70~86次/分,用平车从五楼抬至帐篷内继续救治。在帐篷的两天内突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两次,经全力救护,患者病情稳定。

2 护理

2.1 特大地震发生时患者的安全防护 地震发生时患者病情突变,不能马上搬动,加大吸氧浓度, 给患者戴口罩保护口鼻,护士手扶枕头保护患者头部,固定好病床的滑轮、输液架,嘱患者家属双手抱头靠床蹲下。在震动间歇迅速执行医嘱,准备平车、氧气袋、被褥等,待患者心率稍平稳立即抬上平车搬运至楼下草坪。

2.2 临时帐篷内的护理

2.2.1 初到帐篷的处置 每顶临时帐篷内有20~40个病人、嘈杂、空气质量不好,将患者连同平车安置在靠近帐篷窗口处,妥善固定,迅速用氧气筒供氧,开启监护仪的蓄电池进行心电监护。检查患者神志、皮肤、四肢等情况,清洁患者身体,详细统计已摄入的液体量和药物。严格三查七对,正确迅速执行医嘱,必要时复述医生的医嘱。

2.2.2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妥善保管护理记录 帐篷内人多,物品杂乱,要求护士将特护记录随身携带,同时告诉家属患者病危,随时有生命危险。

2.2.3 加强帐篷内的消毒、隔离 用移动空气消毒机每4h消毒1次,用屏风和其他患者隔开,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医疗垃圾。

2.2.4 饮食护理 给患者耐心喂食,防止呕吐、呛咳、食欲差时不可强迫进食。由于帐篷内条件有限,蒸煮食物不方便,协同营养科医生采用小白肽、安素喂食,观察大便情况,未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每餐前后用开水刷碗筷。

2.3 心理护理 经历特大地震的惊吓、余震不断带来的身心不适[2]以及搬运、生活不便等,患者不愿与人交流,情绪低落,食欲下降,医护人员尽量多在患者身边陪伴,握患者的手、抚摩患者的额头等关爱动作时轻言细语与他交流,让他感觉到安全和被关心、关注,让他说出心中的焦虑、担心,同时尽量保持患者原来的生活习惯,精心护理,尽量减少生活上的不便,患者了解疾病转归时着重告之好转的方面,以利于患者恢复信心。

3 小结

特大地震发生时高龄危重患者易发生病情突变,余震可引起身心不适,在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护士长尤应把控危重患者的各项护理质量,有条不紊作好救护工作,配合心理护理,尽量减少地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9~850.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6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脑梗塞;护理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患者于14小时前爬山后弯腰时自觉头晕,静坐后不能缓解,并出现腰部以下至右下肢发凉、麻木感,遂送至四院就诊。CT示“腹主动脉异常”后转我院治疗,急诊行下肢动脉CTA检查见右下肢动脉闭塞,进一步行主动脉CTA见主动脉夹层瘤于2010-03-23 23:42收住ICU监护。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七年。入室时T:37.0℃、P:72次/分、R:14次/分、BP:146/76MMHG。双侧桡动脉搏动对称无减弱,双侧股动脉搏动不对称,右侧股动脉搏动微弱,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予以心电监护、吸氧、止痛、控制血压、心率、营养支持、完善相关检查处理。于04-02病情稳定,转血管外科继续治疗。于04-13在全麻下行DSA下右股动脉切开血管型支架植入治疗,术毕回ICU监护,神志清,HR:68次/分、BP120/61MMHG,双侧桡动脉搏动无减弱,右侧股动脉搏动稍弱,右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双足肤温一致,予以心电监护、吸氧、抗感染、控制血压、心率、右股动脉处砂袋压迫,绝对卧床、制动。于术后第二天床位护士在与病人交流时发现患者口齿不清,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复查CT示:脑梗塞。予以活血,疏通微循环等处理。

2护理体会

2.1一般护理

2.1.1环境:为患者提供整洁清新的病房环境,室内光线柔和,定时通风换气,调节室内温度在18℃~20℃,避免因冷热刺激而致血压升高。有吸烟史者戒烟。取得家属配合减少探视。

2.1.2病人入院后保持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测心电、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记录24 h出入量,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给予缓泻剂以保持大便通畅,忌用力排便。

2.1.3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突然剧烈痛、腹部撕裂样疼痛,使患者甚为恐惧、焦虑,加上对监护环境、仪器较为陌生及令其绝对卧床,使其更加忧虑,这对心率、血压的控制极为不利,可促使夹层血肿伸延。因此,专科护士应及时关心安慰患者,解除病情,以消除恐惧、焦虑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2.2镇静止痛:主动脉夹层引起的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也是刺激血压增高的因素,在应用降压药物同时,适当使用镇静止痛剂吗啡10 mg肌内注射,必要时4~6 h重复一次。疼痛加重或缓解能直接反映病情的进展,即主动脉内膜是否继续剥离或停止剥离[1]。对单纯的烦燥、入睡困难可给予安定10 mg肌内注射,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创造安静、整洁、空气清新的病房环境,根据患者爱好可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轻柔有节律的按摩,转移注意力,使患者情绪放松。

2.3减慢心率,控制血压:由于病人剧烈疼痛、焦虑、恐惧和血压异常,常出现心率加快(>100/min),使用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50 μg/min~300 μg/min持续泵入或口服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在60-75次/min[2],以有效延缓或终止夹层血肿继续伸延,使疼痛消失。迅速降低血压和左心室收缩力和收缩速率,以减少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力,是有效控制夹层剥离及继续扩展的关键措施,应尽快将收缩压降到100 mmHg~120 mmHg(1 mmHg=0.133 kPa)[3]。测量血压时应同时测量四肢血压,作为临床用药的标准。

快速降压以硝普钠0.25μg/(min·kg)~10.0μg/(min·kg)持续泵入,根据血压水平逐渐调整剂量,直至达到目标血压。硝普钠遇光易分解变质,应注意避光,现用现配,超过6 h应重新配制。单用硝普钠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须同时给予β阻滞剂静脉注射或口服。控制血压须同时加用口服降压药物,如噻嗪类、钙离子拮抗剂、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但一般不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素抑制剂(ACEI),因其致咳嗽副反应可能加重病情。降低血压过程中须密切观察病人血压、心率、意识、心电图、尿量及疼痛等情况。血压下降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是夹层动脉瘤停止扩展的临床指证。

2.4术后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压、心率、目标要求同术前,血氧饱和度,尿量等。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有无血肿或淤斑,予以砂袋压迫。支架释放后有可能将左锁骨下动脉封堵,导致左上肢缺血。带膜支架可能封堵脊椎动脉,影响脊髓供血导致截瘫。因此,应密切注意监测病人上下肢的血压、动脉搏动(桡动脉、足背动脉)、皮肤颜色及温度,同时注意病人的肢体感觉、运动及排便情况。术后当天床上足背屈曲运动,术后第1天床边适量运动,以后每天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时间,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增加自信心,促进体力的恢复。

2.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2.5.1术后内漏:内漏是指腔内隔绝术后从各种途径继续有血液返流入瘤腔的现象。内漏的危害是可以导致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继续增大甚至破裂。

2.5.2截瘫的预防;

2.5.3术后综合征:术后短期内患者会出现一过性C-反应蛋白升高,发热(常见于术后第二天起,午后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轻度下降(一般无需输血治疗)等表现。体检时无感染症状,因原因不明故暂且称之为术后综合征。

2.5.4术后中风:如患者神志清楚,需与病人多交流,及早发现有无口齿不清、一侧肌力下降等中风症状。

2.5.5术后支架远端动脉瘤形成。

2.6出院指导:药物和介入治疗能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本病不能终生治愈,主动脉壁的病理过程不会完全终止,无论药物还是介入治疗,仍可能发生远期并发症如夹层向远处扩展、主动脉瘤样扩张、破裂等,向患者讲解药物控制血压的目的,活动与疾病的关系。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压药物,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情绪稳定。监测血压的变化,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定期复诊。

3结果

患者神志清楚,左侧肌力好转,口齿清楚,血压125/68mmHg,脉搏67次/分,于04月20日转血管外科继续治疗。

4讨论

AD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男性发病率较高,高血压为最常见病因。内科药物治疗应侧重两个方面,即降低收缩压和降低左室射血速度,该患者术后用硝普钠降压,曾一度收缩压降至80mmHg,考虑是否因血压过低影响了脑灌注,而诱发了脑梗塞,所以血压降至维持心、脑、肾灌注的最低需求水平为宜,严禁使用抗凝剂。因为该患者为清醒患者,术后床位护士应了解术前病人情况,并多与病人交流,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出院后应长期服药控制血压至理想水平,定期随访,避免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封华,丁海燕.1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置入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08~610

[2]黄新天.主动脉夹层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3):139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7

论文关键词: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急性重症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而急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占80%,突然发生脑卒中,会使患者致死、致残,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发现病症时,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和降低发病的风险,此外,治疗后采取有效护理手段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自2007年以来,我院采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12例护理论文,均经CT或MRI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几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起病2d以内, GCS≤8分;低氧血症或需要呼吸支持者;实施各种有创治疗手段者[2]。按照患者及家属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43例;对照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4.1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按照传统的神经内科及神经内科的治疗和护理手段进行杂志网。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神经内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专科护士共同协作下实施重症监护,具体操作为: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护士立即协助病人完成头颅CT检查,24h内(一般在6h内)完成心电图、血常规、胸透、水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凝检查。必要时进行颈动脉多普勒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将重症脑卒中患者安置在卒中病房,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护士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体温高于38℃的患者即刻进行系统的降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护理论文,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卒中单元常规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血糖、气道和通气管理、血压的观察及护理、控制体温、高颅压的处理。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只要不防碍治疗,不影响抢救,马上就可以行康复治疗、保持良肢位、体位变换(翻身)和适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而主动训练则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且精神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卒中的康复治疗由卒中小组针对不同患者而进行,应着重于认知功能、耐力、社会适应力的恢复,为延长主动活动时间,可采用循环式训练和组成训练的形成。患者入院24h常规进行理疗,每天30~60min。专业治疗每天20~40min,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健康教育及其他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意识障碍程度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定,每天评分一次,直至患者评分达到15分或出院杂志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4.52±1.25)分,对照组进行护理后,GCS评分为(12.55±6.48)分,两组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n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压疮

发生率

 

 

观察组

56

1(1.8)

1(1.8)

2(3.6)

 

 

对照组

56

2(3.6)

3(5.4)

4(7.2)

9(16.2)

 

 

x2

 

 

 

 

 

 

 

 

4.94

 

 

P

 

 

 

 

 

 

 

 

<0.05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篇8

【关键词】脑梗死临床证候芪黄口服液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67-03

本研究旨在采用补肾益气活血立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中风病),试图通过观察补肾益气活血法,即中风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中风病)的临床症候的疗效,并以具有补气活血作用的补阳还五汤作对照,探讨该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三偏”症状(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

中风病,根据王永炎院士提出的定义:在血气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临床五大主症: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特点是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因风邪善行而数变,好发于中老年人。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

脑梗死的诊断: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

CT或MRI检查发现脑梗死部位。

中医疾病及病证诊断标准

参照郑莜萸主编《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标原则》所定标准拟定:

中风病:

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头痛、眩昏、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2个次症,综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不具备上述条件,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资料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共61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5岁。

入选标准:符合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西医诊断:符合中医中风疾病诊断标准:符合分期为急性期:于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治疗且自愿进行临床试验者。

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闹寄生虫、代谢障碍引起的偏瘫、风心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所引起的闹栓塞,年龄在40岁以下或75岁以上,中风病有神识昏蒙的中脏腑患者,中风病发病达72小时以上,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T>38度者,3个月内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

观察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

治疗组:口服芪黄口服液,剂量按原方换算。

即熟地,山萸肉,赤芍,地龙,川芎,红花,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等组成。10ml/次(每10ml相当于生药72.5g),3次/天。阳江市中医院制备,批号:20090806

对照组:口服补阳还五口服液(按原方比例制备),10ml/次,3次/天。阳江市中医院制备,批号:20090805.

治疗方法与疗程:各组均在西医治疗,如: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预防和控制感染,改善脑水肿,保护胃黏膜等基础上加服各组中药制剂,15天为1疗程,观察1疗程。

观察项目

主要症状: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腰酸;气短乏力,自汗,耳鸣,面色苍白,口干口渴;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郑莜萸主编《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标原则》所定标准制定。

证候积分计算方法参照尼莫地平法。

证候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结果与分析

表一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组别例数Pre-Post-前后差值

治疗组3131.66+/-6.7216.65+/-4.8315.51+/-4.83

对照组3031.57+/-5.6218.97+/-5.0212.61+/-4.23

注:与治疗前自身比较表示P

表二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总有效(显校+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161228390.32%

对照组3161925583.33%

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分别较自身治疗前证候积分明显减少,(P

两组差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结果显示:芪黄口服液能明显改善脑梗死(中风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其作用优于对照组补阳还五口服液,尤其体现在显效率方面。

讨论

脑梗死的治疗,人们认为迅速的溶栓复流和确实有效的脑保护是其关键,但溶栓复流的时间窗太短,严重限制了其治疗的实用性,因此,开发和利用脑保护剂就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中风的脑损害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多环节的恶性连续过程,不能期待单一药物或其他疗法就逆转全过程,实现脑保护,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脑保护剂能有效减少梗塞面积,改善总体结果并在脑卒中中获得公认的成功。芪黄口服液是由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汤组成,两者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用其中任一方。

参考文献

[1]严浩成、李国箐。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新中医 2005.2.89

[2]孙惠刚、刘菊红。尼卡地平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6(4)44-45

[3]刘永平、曾玲玲等。补阳还五汤加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观察。四川中医 2003.21(11)38-39

[4]王新路、王中林等。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ET-1基因表达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26(1)66-68

[5]王永炎、刘柄林。中风病研究进展评述。 中国中医急症 1995.4(2)51

上一篇: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设信息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