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38

脑梗康复训练

脑梗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脑梗死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国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18-02

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对人类的健康是极大地危害。虽然大量患者经过救治得以存活,但80%的患者往往面临着遗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不能单纯靠药物治疗应在发病的同时给予康复等综合治疗。我院于2007年4月-2008年10月对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分组

入选脑梗死患者98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CT证实。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并发症,病情轻微仅有感觉症状或肌力不低于4级。根据患者所接受护理的不同自然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8-72岁,平均62.7±9.8岁,均于发病7天内住院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肢体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58人,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52-70岁,平均63.5±7.8岁,均于发病10天内住院治疗,因个人原因(经济原因,对非药物治疗不信任)只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药物治疗 脱水,抗血小板、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抗自由基,控制血糖,降血脂,控制血压等治疗。

1.2.2 常规护理 即脑梗死疾病护理常规。包括呼吸的维护、排尿功能的维护、皮肤完整性的维护等。

1.2.3 肢体康复护理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开始,开始时不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和有较好的交流能力,但应警觉,具备一些交流能力以及对痛有反应。采用Bobath 的成人偏瘫训练法和运动再学习法,每日1次,每次1小时。

康复护理内容:

(1)良肢位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良肢位与功能位不同,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包括:

仰卧位:患侧肩胛骨前突,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掌心朝下。患侧下肢及膝关节外侧下方放一枕头,防止膝关节外旋。

患侧卧位:头部稍前屈,躯干稍向后,患侧肩胛骨前伸,肘关节伸展手指伸展,掌心朝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放于枕头上。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度,上肢下面放一枕头手指伸展,掌心朝下。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

床上坐位:髋关节尽量保持90度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双上肢伸展放在床前桌上。

(2)床上康复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做一些功能锻炼,以被动锻炼为主,主动锻炼为辅。包括:

仰卧位时上肢的康复护理:掰肩胛骨,揉肩关节,抖肩、送肩,上肢上举及外展,,肘关节旋前旋后及屈伸训练,掌指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坐位时上肢的康复护理:肩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上肢肌力及负重的训练。仰卧位时下肢的康复护理:下肢揉髋、送髋,抖腿部、拍腿,小范围屈髋屈膝,下肢伸屈训练,患腿向健侧迈,患腿内收外撇,压腿,床上的单桥、双桥运动。

(3)站位时下肢的关节训练:

协助患者站立;在操作者的保护下,做身体向左、向右的平衡训练;患者平衡功能增强后作单腿站立训练。

(4) 步行期训练: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主要以Bobath法为主,以坐位平衡转身、站立中心转移、跨步、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2]。姚海珍[3] 认为,脑卒中的移动动作依靠下肢,因此躯体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是反映病人日常活动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病人负重能力的增强,训练由床至椅移动,进出卫生间,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循序渐进,逐渐让病人独立完成。

1.2.4 心理护理

据文献报道,60%的脑梗死患者早期因肢体功能及语言表达障碍,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会出现抑郁症,做好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患者存在自弃、孤独、执拗等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则可产生矛盾、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因此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积极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不良心理变化,给予安慰、疏导,鼓励患者,使患者心理平衡并树立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1天后进行疗效评分。

1.3.1 患肢运动功能评定(FMA)

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运动积分小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

1.3.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Barthel指数分级法。有10项内容分3级:总分为100分,总分大于60分为良,60~41 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小于40分为差,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分值越低自理能力越差。

1.3.3.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SAS)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法。用4级评分,标准分低于50分,说明心理状

况正常,超过50分说明有焦虑症状,分值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用x ± s 表示,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 ADL评分及SAS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治疗后观察组FMA和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3 治疗后观察组S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早期康复训练是从障碍学的角度出发对患者的功能及形态障碍、能力障碍、社会障碍运用治疗、适应和改造的方法使患者全身的功能障碍尽可能地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国内外有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介入越早,其功能恢复与整体疗效越好[4,5]。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使脑的侧枝循环及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与代偿,从而促进了脑的可塑性。由于受损神经细胞不可逆转,此时功能的恢复依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而功能的代偿不是自发的,有赖于学习和训练[6]。规范的康复护理是患者功能的再学习和训练。

从本实验观察,观察组在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三周后,心理状态明显好转,而对照组心理状态改变不大。脑梗死患者常有自悲、孤僻、抑郁、急躁、固执等病态心理。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独特性,了解、分析和矫治患者的心理障碍,克服负性情绪,维系患者的希望,维护患者的自尊,发展个人潜在的精神力量,调适别人对患者的反应,积极鼓励家属参与患者康复过程[7] 。有效的康复护理不但能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促进生活能力的恢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康复护理早期介入脑梗死治疗的观念深入人心,使患者各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并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59-60.

[3] 姚海珍.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07(1):7-9.

[4] 张少萍,张淑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康复,2005,20:163-164.

[5] Hayes SH ,Carroll SR. Early interven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Arch Phys Med Rehabil,1986, 67: 319-321.

[6] 朱镛连主编.神经康复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4.

脑梗康复训练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功能恢复(Rankin)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44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结果:经康复训练后康复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偏瘫 康复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8年5月收治的初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76例和对照组68例。康复组男48例,女28例;平均62.51±11.08岁;对照组男45例,女23例;平均63.96±10.08岁。均经脑CT或脑MRI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无心、肺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者。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住院天数均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同时给中频电治疗及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康复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生命体征平稳者,在发病后或病情停止进展后48小时开始康复训练,生命体征不平稳,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功能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中,由康复师与临床医生一起,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及全身状态进行评定,根据评定制定及调整康复方案。康复训练程序:①正确的床上卧位(入院后即开始)。②关节活动度的训练。③早期上、下肢主动运动。④异常姿态的纠正。⑤促进随意运动及分离运动的训练。⑥坐、立位平衡功能训练、站立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等。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翻身训练,练习床上起坐并从坐位恢复到卧位,学习从坐位起立和床到轮椅的转移等,加强穿衣、进食、洗漱和入厕等技能训练等。以上训练每周5天,每天2次,每次40分钟。⑧心理支持。⑨对家属的康复培训及参与。通过对家属的培训,康复师指导训练以外的其他时间由家属指导训练。

评定指标:神经功能评定(NIHSS量表)、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于康复治疗前1天、治疗后2周、出院前一天由同一医生对患者进行评定。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9.0 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

结 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出院时NIHSS、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康复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

讨 论

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其原理大多认为康复训练加速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和代偿,充分发挥了脑的“可塑性”[2],有效地挽救可逆转的脑神经细胞以及促进功能重组。

本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减轻脑梗死导致的功能障碍。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运动再学习的过程。通过早期积极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对促进大脑可塑性有益。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脑梗康复训练篇3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效果

脑血管病是一种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1]。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2],为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对神经内科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病情稳定、生命征正常时即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5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所有病例经头部CT确诊),男46例,女10例,年龄60~80岁。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38例;上肢肌力≤Ⅱ级48例,≥Ⅲ级8例;下肢肌力≤Ⅱ级50例,≥Ⅲ级6例。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28例,对照组28例。两组在疾病程度、偏瘫侧、ADL评分、肌力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按脑梗死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缎炼。康复组除按对照组护理外,同时于入院后在病情稳定、生命征正常的情况下即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康复护理:患者突然瘫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影响功能的康复。因此,医护人员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为患者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关心尊重病人,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自尊的言行;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避免过度依赖心理,增强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与信心。②康复训练:根据每个患者所处的阶段、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在康复评定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法,实施的康复训练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住院后第一周,这一阶段的护理目标为:通过床上康复达到调整心理状态,预防各种并发症,为恢复期的功能进一步恢复打好基础。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训练,Ⅰ.良肢位的摆放及体位变换:从住院第一天起,帮助患者做好床上体位的摆放,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定时给予翻身等体位变换,以预防压疮的发生。Ⅱ.关节被动活动:如上肢的肩外展、肘伸展、前臂旋后、腕背伸、伸指;下肢做伸髋、屈膝、踝背屈等,每天进行3次,每次活动10次,用力适中,活动幅度由小逐惭变大,直至全范围。Ⅲ.按摩肌肉:动作轻柔、缓慢、有规律,在进行关节被动活动的同时进行按摩肌肉。Ⅳ.早期床上活动:患者一旦神志清醒,生命征正常,体力有一定的恢复,就应及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一般在入院后24小时进行,包括向患侧、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位及跪立位、床边坐位、健手带动患肢运动等。第二阶段为住院后第二周,这一阶段的护理目标为:通过康复训练,使上下肢的肌力得到恢复,能够自理部分日常生活;指导患者站立、协助患者双手握住单干,身体蹲下再站立、提放物品、梳头等。第三阶段为住院后第三周,这一阶段的护理目标为: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争取早日回归社会。训练项目有:指导患者床椅转移、步行、上下楼梯、使用快子、穿脱衣服等。

3.康复效果评价 在住院后第1天和第30天,选择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治疗后肌力比较。

4.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1.两组患者住院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后第1天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后第30天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回归家庭占绝大多数,因此,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有研究认为,早期活动的患者再发和进行性加重的比例并未增加,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康复疗法,并可减少误用或废用综合征[3]。因此,脑梗死发生后,只要病情稳定,生命征正常,就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以免发生二次损害,如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等继发障碍。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明显优于一般常规护理及随意活动的患者。脑梗死患者的主要障碍是一侧肢体的瘫痪,即通常所称的偏瘫。偏瘫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即中枢性瘫痪,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原始反射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和执行受到干扰,而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促进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同时也不可忽视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这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的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4],起到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提高患肢肌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作用,为患者回归社会缩短了路程。

参考文献

[1]梁淑慧,李慧明,张丽娜.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研究及其对健康教育的启示[J].护理学报,2006,13(7):32-33.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1.

[3]詹若燕,罗秀娟,陈妙玲.早期康复干预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27(4):379-381.

脑梗康复训练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0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头颅CT检查,100例均为初发病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43~75岁,平均61.6岁;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9.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时间的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①一般处理:注意防治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②调整血压:血压维持在患病前所处的水平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③防治脑水肿:对于梗死面积大或有颅高压表现者,用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根据病情每6 ~12 h 1次,或结合速尿 20~40 mg静脉注射,交替使用,共使用 3 ~7 d;④脑细胞保护剂:随证使用清除氧自由基药物 (维生素E、 维生C )、脑代谢活化剂( 胞二磷胆碱)、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脑益嗪);⑤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片 0.1 g,口服,每日1 次,连用3 周;⑥对症、支持治疗。

1.2.2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a运动功能康复:对患侧肢体软组织进行按摩,分为推柔、按拿、摩擦、摇动、拍振等手法;训练患者在床上翻身,采取双侧活动时手的抗痉挛模式,双上肢伸向天花板,健侧下肢屈起,用力支撑向患侧翻身; 在床上活动瘫肢,做各种活动,如屈曲肘关节,把手挪到胸前,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用手擦脸,反复伸肘关节,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练习坐起背部垫以被褥,让患者靠着锻炼躯干肌肉,后让人扶着床档起坐和独立坐起,能在床上稳坐后,让其坐床沿,两下肢下垂,练习两下肢活动,准备下地站立和步行;锻炼站立和步行两个人扶着站立,以后可由一个人扶着患者或让患者自己扶着床栏,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开始跨步动作,最初亦可由搀扶,练习跨步,如跨门槛,上下楼梯。 b 语音障碍的康复: 口语训练,听力训练,强化读写训练等。2组均以 14 d为 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 级,生活自理;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 1~3 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 少 18% ~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7% 或增加。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总有效率

治疗组5820257689.7%

对照组42131421369.0%

注:两组相比,P

3 讨论

肢体偏瘫是脑梗死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如何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已成为目前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3]。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在发病 6 h的缺血性半暗带区可出现可逆性改变,通过药物治疗,可降低脑水肿、控制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等,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只有通过早期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发病后24 h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进行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可以促使对侧大脑半球的运动功能,重组和支配,通过感觉的输入促进相关运动功能,从而改善偏瘫肢体的功能[4]。经过早期对肢体进行正确姿势的摆放可防止肌肉痉挛,对肢体、关节进行被动或(和) 主动的活动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运动训练可以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通过功能训练可使感觉器接受的传人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的发展,使丧失的功能再获得,这是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础。

脑梗死神经受损导致的运动障碍的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时间, 干预越早越好。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过去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但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应早期进行[5],早期康复无论是在7 d内还是在 2周以内实施,均比未康复者在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水平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一般认为,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而无脑水肿者第1天就应开始。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人们逐步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重新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6]。神经系统的这种可塑性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防止肢体挛缩,减少非瘫痪侧的肌萎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的不安,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脑梗死急性期随着坏死组织、出血吸收、脑循环代谢改善和脑水肿减轻,脑可塑性方面恢复逐渐占优势,脑功能恢复可由功能重组获得,也可由次要通路开放获得。

总之, 脑卒中后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以及 日常 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早期康复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 考 文 献

[1] 丁迎松, 何晓芳.脑反射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作用.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 3( 3):12-13.

[2] 南登.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0.

[3] 王瑞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弛缓期股四头肌诱发训练的临床体验.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12( 19):45-46.

[4] 毕研贞, 余茜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 26):151-153.

[5] 刘军, 徐存理.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 11( 10):62-63.

脑梗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 针灸推拿;康复训练;脑梗死偏瘫;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203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卒中, 急性脑卒中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伤, 继而导致机体出现认知、感觉、心理、语言等综合障碍。对患者制定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及康复训练, 可有效抑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使其重归社会与家庭 [1]。本文旨在探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脑梗死偏瘫的临床诊断标准。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 女11例;年龄56~84岁, 平均年龄(70.2±4.6)岁;病程3~7 d, 平均病程(5.2±0.3)d;右侧偏瘫9例, 左侧偏瘫1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57~83岁, 平均年龄(69.5±4.5)岁;病程4~8 d, 平均病程(5.4±0.9)d;右侧偏瘫10例, 左侧偏瘫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辅助治疗:评估患者能力, 根据疾病恢复情况制定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要遵循循序渐近的训练原则, 主要包括急性期协助患者摆放抗痉挛姿位、肢体被动训练、健肢主动活动、卧位平衡训练、腰腹肌活动、坐姿训练及步行训练等[2]。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对其进行站位平衡、站立训练、单腿站立、行走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恢复期对其进行处理个人卫生、穿衣、吃饭、梳理等训练, 教会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各种训练。

1. 2.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推拿治疗:①针灸:头取穴:患肢前神聪至悬厘、百会至曲鬓;上肢取穴:尺泽、极泉、内关、八邪、合谷;下肢取穴:伏兔、髀关、太冲、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分期针灸:早期针灸健侧, 中期患、健侧交替针灸, 后期主要针灸患侧[3]。针灸时快速进针, 留针30 min, 1次/d, 5次/周, 共治疗4周。②推拿:点法治疗合谷、曲池、外关、手三里等穴位;捻法点按风府、风池、肩井、手三里、曲池、小海、合谷、外关、足三里、承山、丰隆、太溪、昆仑等穴;并采用揉、按、滚、抖、啄、搓、叩等手法配合关节曲伸、旋转等被动运动治疗[4]。6次/周, 治疗4周。

1.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的病情进行评分;痊愈: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5%~90%;进步:评分减少15%~45%;无效:症状加重或评分减少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 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0%, 对照组为68.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指的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 继而导致相应的机体功能障碍, 偏瘫属脑梗死的重要体征[5]。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会使患者生活功能、生活质量受到直接影响。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预后, 降低致残率。针灸穴位治疗可行气活血, 疏通经脉, 利于肢体疼痛、麻木、瘫痪的恢复。相关手法推拿可使局部血液供应得到有效改善, 促进局部组织的尽早恢复, 还可使肌肉痉挛得到有效缓解, 降低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 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脑梗死现象, 预防并发症发生, 减少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及生活质量, 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

参考文献

[1] 罗坚, 梁德贞, 梁琴.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2):125-127.

[2] 蔡亦强, 郑兢, 吴赛珍, 等.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 34(12): 924-925.

[3] 徐振华, 钟平符, 文彬庄, 等.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2): 2200-2202.

[4] 雒其萍, 王玮江.脑梗死偏瘫患者针灸与康复治疗优化方案分析. 医学前沿, 2015, 5(16):323-324.

[5] 陈桂君, 刘忆菁.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 护理研究, 2014, 28(5下):1846-1847.

脑梗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脑梗塞;应用

脑梗塞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多发病,老年人是多发群体。该病具有起病速度快、致残率高的特点。尽管及时抢救患者后,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症状。因此,有效恢复患者的瘫痪肢体肌力至关重要。本文为了探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塞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科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以来收治的5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发病到住院时间均在1~3d;将伴有意识障碍、住院时间在2w以内等的患者排除在外。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年龄为(68.23±11.5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为43~81岁,平均年龄为(65.69±11.5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患肢训练 若脑梗塞患者具有稳定的病情,则可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分阶段训练,先卧位,再坐位,再立位,再站位,最后行走,在此过程中对急于求成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避免,依据患者的实际耐受情况让患者对训练计划进行有效的过渡和施行[1]。

1.2.2坐位训练 当患者肌力测验结果达到Ⅱ级,同时健侧能够对患肢活动进行有效的协助,患者对正确的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后,可以让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具体步骤为责任护士首先将患者的病床床头摇高,帮助患者坐起,然后让患者慢慢下地,轮椅配合,定时训练,开始时约5min,之后依据患者的实际耐受情况对每天的训练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整,逐渐增加到30min~1h/d。

1.2.3站立训练 当患者肌力测验结果达到Ⅲ级时,可让患者进行站立训练。首先,患者的站立训练需要在旁人的搀扶下完成,以对跌倒进行有效的防止,依据患者的实际耐受情况决定患者的站立时间,开始时1min左右[2],之后逐渐增加,直到15min左右,搀扶着应该将自身对患者的支撑力逐渐减少。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其自己从轮椅中站立起来。

1.2.4步行训练 当患者肌力测验结果达到Ⅳ级或能够坚持30min的独立徒手站立时,可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进行正确的步行训练。临床护理人员在患者患侧搀扶患者,患者行走过程中是临床护理人员的内侧推将患者的患侧下肢拖带起来向前行走,在此过程中应该给予患者的中心偏移向健侧这一现象以充分的重视,尤其应该对跌倒进行有效的防止。

1.3疗效评定 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级,则评定为基本康复;如果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Ⅰ-Ⅱ级,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内,甚至有增加的迹象,则评定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肌力测验标准及护理满意度均采用%表示,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Ⅳ级、Ⅴ级所占比率40%(10/25)、44%(11/25)均明显比对照组8%(2/25)、0高(P

3 讨论

由于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如果患者已经发生了脑梗塞,那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可靠的防治措施中的一种。临床经验表明,患者的患肢功能残缺能够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的作用下得到较为显著的改善。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属认为,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就能够将脑梗塞治愈,从而没有给予康复训练以充分的重视,甚至有的患者在悲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还会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或者对训练持消极的配合态度[3]。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使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相关医学文献报道[4],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塞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行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测验、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和上述相关医学文献报道结果相似,充分说明了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晶.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1):1959-1960.

[2]李娜.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148-149.

[3]张华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8):160-160.

脑梗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早期综合康复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4.037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收治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59.81±8.23岁;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45±7.39岁。病程1~7天,均为首次发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一侧肢体瘫痪肌力为0~4级,伴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无言语及认知障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044-03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死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救治存活的脑梗死患者中70%~80%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同时脑梗死常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规药物治疗作用有限,溶栓、抗凝治疗不良反应多[2]。大量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年龄>80岁;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出血、血小板、凝血功能异常或手术史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45~79岁,平均(61.6±9.1)岁;所有患者及相关家属均知情同意,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上述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病史、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如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静脉溶栓,钙离子拮抗剂,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血糖及其它对症处理;其中康复组行早期康复训练。患侧肌力0~1级:上肢行肩关节被动外展、内收、水平外展、水平内收、前屈、上举、后伸、内旋、外旋运动,肘关节被动屈曲、伸展运动,前臂被动旋前、旋后运动,腕关节被动掌屈,背屈,桡侧偏,尺侧偏运动及指关节被动屈曲、伸展、对指、对掌运动。下肢行双桥、内旋、髋关节被动伸展、屈曲、内收运动,膝关节被动屈伸,踝关节被动背屈运动。患侧肌力2级:行以上关节的主动助力运动及坐位平衡训练。患侧肌力 3级:上肢嘱患者主动完成肩关节各方向活动,训练肩关节的控制能力,主动活动肘、腕、指关节。下肢行单桥、主动髋关节屈曲、内收、屈髋屈膝、屈髋伸膝运动,踝背屈训练,同时行坐-站转移及站立训练。患侧肌力4级:行以上各关节各运动的抗阻训练以进一步增强肌力,行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修饰、进食、刷牙等),并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训练。坐位平衡的训练:先从抬高床头开始,逐渐增加抬高的角度,让患者从卧床逐渐过渡到坐位静态平衡,然后训练患者坐位动态平衡,采用对角线运动做躯干旋转,越中线的交叉练习,酌情逐步让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起床、坐床边、坐椅子。坐-站转移:当患者能够坐椅子时,在治疗师帮助下让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稍向后收,Bobath握手向前伸、眼睛平视,充分弯腰后双腿同时向下蹬力站起来,待站起后再挺直腰放下双手,实现坐-站转移。站立平衡训练时,起初应由左右两人对患者进行搀扶或保护,然后逐渐过渡到一人保护及患者独立站立,即站位静态平衡,再行站位动态平衡训练,待患者站位动态平衡实现后,即可开始进行步态训练。步态锻炼:先训练患者前后、左右重心转移、单腿负重,患腿迈步动作,再练习原地踏步,再缓慢移步行走。

1.3 疗效标准[5]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0%,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80%,病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60%;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4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入我科后由神经康复治疗师对其肌张力进行改良Ashworth评定[6],治疗前和治疗后21 d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13.0分析软件包,根据资料的性质采取t检验或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

康复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和下肢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上肢:康复组的肌张力以0级为主,对照组以2级为主,康复组的肌张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1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在脑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区短时间内可出现可逆性改变,通过药物治疗可降低脑水肿、控制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等增加脑部血流供应,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缺血病灶中心完全性缺血坏死的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性改变,不可能恢复其生理功能,留下许多后遗症[7]。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注重早期功能锻炼,则肢体功能残缺的机会增加。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脑功能的恢复,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形成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周围神经组织可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使邻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有效地防止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减少脑细胞死亡,促进整体运动功能恢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建春,方佩芬.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948,952.

[2] 沈耀英. 急性脑梗死55例早期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 交通医学,2006,20(6):735-736.

[3] 陈美清.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J]. 右江医学,2010,38(3):327-328.

[4] 王黎英.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1, 24(10):6483-6484.

[5] 郭红英. 脑梗死患者全面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1267-1268.

[6] 丁宇,陈贞芳,刘晓玲. 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5):6-7.

[7] 贾爱军,赵秀秀,苏丽芳. 脑梗死的早期康复训练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0,7(8):753-754.

[8] 和咏梅. 脑梗死后早期康复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 2):177-178.

[9] 袁学谦,王艳,张莉峰,等.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NGF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38-39.

上一篇: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范文 下一篇:知识经济的关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