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解析范文

时间:2023-10-13 16:41:37

教学案例解析

教学案例解析篇1

感知数学问题条件内容,是数学问题解析活动的“起始环节”、“基础工程”。同时也是高中生数学阅读研析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有效途径。数学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解题技能、学习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但笔者发现,高中阶段学生群体“写数学”能力较强,而“读数学”能力较弱,阅读数学的意识较为薄弱,主动性不强。在不等式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将案例内容的阅读,作为解决不等式案例的首要环节,组织高中生开展数学阅读实践活动,通过“粗读”、“精读”、“细读”的方式,由粗到细,逐步推进,了解此不等式案例的设置意图,渗透的数学知识点内容以及问题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推导和确定解题思路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如“已知有两个集合和,如果当a=3时,试求出的值。如果,并且,试求出此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阅读教学法,先开展“略读”该问题内容活动,高中生在粗读问题条件基础上,初步了解到该不等式案例主要涉及到其他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等知识点内容。接着引导高中生进行“细读”问题活动,高中生在逐词、逐句阅读问题条件内容过程中,意识到该问题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交集极其运算”等方面的运用能力。最后,组织高中生结合解题要求,进行有的放矢地“读”,认真研读分析条件内涵以及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层层推进的阅读活动中,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了初步“轮廓”,其数学阅读能力也有效提升。

二、在探寻不等式案例解法中,培养思想策略运用能力

古语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探寻解题方法的过程中,解题者所处的“角度”不同,必然会导致所选取和实施的解答也有所不同。通过对高中阶段数学学科解题思想策略方面的探究,我们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策略类型多种,方法多样。就其不等式章节而言,解决不等式案例的思想策略,就有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化归思想等等。如何选取合适的阶梯思想策略,是数学解题技能的重要内涵。因此,在不等式案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敢于让高中生动手实践,放手让高中生探究;另一方面要引导和指导高中生根据不等式案例的解题要求以及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针对性的解题思想策略,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逐步提升运用思想策略的能力水平。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解答中,数形结合思想策略是解决此类不等式问题经常运用的解题思想。因此,在解答“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组织高中生探析此类问题案例时,就有意识的要求高中生根据问题条件进行“建模”,根据题意,设出变量,建立目标函数,然后组织高中生根据目标函数,列出线性问题的约束条件,借助于所画出的函数图像确定出取出函数最值得位置,最后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进行解答问题活动。高中生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通过探寻思考实践活动,对用数形结合思想策略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为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积累了“方法论”。

三、在评析不等式案例实践中,培养数学反思辨析能力

教育实践学认为,反思辨析能力,是数学解题技能的较高形式,也是学习对象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内涵。评价分析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过程及效果,实际是评判和指导有机结合的过程,是对对象数学技能素养培养的发展过程。教师在高中生解答数学问题活动结束后,应充分运用评价辨析活动的指导、启示作用,让高中生通过教师的整体评析,结合自身解题实际,由人及己,反思自身解题活动表现,查找自身解析方法是否科学,解题过程是否严密、解题策略是否实用,逐步树立和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辨析能力。如“已知a>0,b>0,且a≠b,比较+与a+b的大小”解答活动后,教师组织高中生组建合作评析小组,进行解题活动评价分析活动。此时,大部分高中生先期进行自我反思活动,认真查找自身在解题思路、解答过程、解题方法等活动的表现,然后进行对照比较,找出自身与他人存在的异同点,在小组内进行阐述。组内学生个体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指正,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的解析方法和技能,其数学反思辨析能力也得以有效锻炼和提高。

四、总结

总之,数学解题技能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人在此仅结合不等式案例教学活动,对高中生解题技能的培养做了粗浅阐述,如有不妥,望指正。

教学案例解析篇2

针灸治疗学是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1],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从理论向临床过渡的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针灸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使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中医知识运用于临床针灸疾病诊疗是目前针灸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塑造合格的针灸人才非常重要。

临床案例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的真实记录。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医案记载,战国时期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汉代名医淳于意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为后世针灸学子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1990年后我国开始广泛探究临床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方、术,就必须重视针灸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近10年来,临床案例解析在针灸教学中开始得到运用,左政[2]浅谈《针灸治疗学》的教学体会,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重现及掌握,在涉及临床各科必须突出针灸特色并兼顾其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带动学习兴趣。

1 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的运用体现和经验总结

针灸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经验总结,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可为临床教学提供有依据的、实践有效的诊疗方案,为针灸学生临床诊疗奠定良好基础。历代医家对临床案例非常重视,余震曾云:“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古今医案按・序》)王燕昌亦云:“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章太炎先生[3]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唔对一堂,从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其言发自肺腑,颇为真切。针灸治疗学是建立在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上,学习具体疾病的辨病、辩证与治疗。临床案例是临床医家在系统学习针灸知识后,临床运用的经验结晶,也是祖国医学伟大瑰宝,目前针灸本科教育主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以全国统一书本为模板,规范化、标准化的形式教学,学生从未接触过病患,在短时间内学习复杂、深奥的中医针灸知识,掌握疾病的诊断、辩证、针灸处方及施术,具有一定得困难,通过临床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使学生更好的吸收与理解理论知识。如有一“小儿泄泻”医案:李某,男,6岁,家长代诉:反复泄泻6个月,加重3天。伴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腻,脉细弦等等(具体略)。讲解时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兼证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来辨证;根据大便次数及精神状态等来辨轻重;根据病程长短及其他兼证来辨虚实。后确定辩证分型,并依此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选用正确的刺灸方法及处方。通过此医案,使学生对疾病的诊治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2 临床医案有利于在规范化教学基础上与临床实际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强的课程,掌握知识必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在传统的规范化、标准化教育模式,疾病的诊断,处方、施术都是固定模式,而中医精髓在于辩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抽象、空洞、西医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不符合中医学特点,使临床证治粗糙和呆板,也无法学习到中医精髓,更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生,在教学中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详细的解析,可以使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引导学生把理论用于临床,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当代针灸流派众多,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临床许多名家特色有效的方法并未纳入规范化教学中,通过临床案例的教学可从疾病的诊疗上系统学习针灸的临床运用,并可丰富临床知识。例如在讲述“蛇串疮”的针灸治疗时,除了教科书中的刺灸法外,再举以下3个医案,医案一:以电针结合火针治疗;医案二:以围刺结合铺棉灸治疗;医案三:以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结合药线灸治疗,并讲述以上疗法的具体操作。通过以上的医案,大大开扩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临床案例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针灸起源于原始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中融合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针灸理论知识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更无法掌握好针灸临床常见疾病的理、法、方、术。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挑选名家名案及自己在临床上的诊治案例,向学生进行案例解析,或者采用师生互动方式,老师提供病例后由学生进行分析,并确定诊疗方案,即可调动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使学生学习到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辨证论治技能,开拓临证思路。

4 小 结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将理论知识运用至临床的过渡学科[4],中医针灸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至关重要,在几十年教学中观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临床案例解析,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在临床实习中发现,与既往接受刻板教学方式学生相比,经过临床案例教学学习的学生更快适应临床疾病诊治,综合能力更强。这表明临床案例解析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成果显著,达到了其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左政.浅谈《针灸治疗学》的教学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19(23):42.

[3] 龚东方.浅谈针灸医案在针灸治疗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6,32(25):78-79.

教学案例解析篇3

关键词 篮球 职业体能 终身体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49

Basketball Teaching Case Analysis in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SHI Weifeng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Changzhou Railway Branch, Changzhou, Jiangsu 213011)

Abstract Basketball teaching is the bridge to connect vocational school "school sports" and "social sport", is one of the foundations laid "lifetime sports". So to carry out teaching basketball career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enhanc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but also the prevention needs of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decline, more students need to face employment and social life. Through a five-year vocational basketball Church teaching cases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school PE curriculum.

Key words basketball; occupational physical; lifelong sports; innovation

1 篮球教学案例的背景

篮球运动不仅是社会、企业最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学生最热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篮球教学是职业学校连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之一。所以开展篮球教学不仅是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的需要,也是预防学生体能素质下滑的需要,更是学生面对就业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本案例考虑到职业学校体育承担的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认真落实了新的职业体育课程教学标准,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创、自学、自练”的激情。采取合作练习的手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与生活态度。

2 篮球教学案例的呈现

2.1 片段一:调动情绪、娱乐热身阶段

为更好地在安全的前提下达成教学目标,本模块采用了“慢跑”和“球操”两个活动来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得到预热。在慢跑之前,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有人知道索契冬奥会奥运五环的故事吗?”学生立刻沸腾起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过后,大家突然一头雾水。见状我就简单介绍了一下索契冬奥五环的故事,然后跟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慢跑的方式不变,但是跑步的形式我们要变变,今天我们要进行“索契冬奥五环跑”,我们要以慢跑热身的方式来重温一下索契冬奥会那缺憾的一环,全班排成一列队形,我在排头领跑,体委在尾,大家注意保存距离、跟上节奏,先围绕篮球场慢跑一圈,然后顺时针绕圆的方式慢跑,渐渐地全班收束成一个类似于“未打开的一环”,再逆时针绕圆的方式,重演失误四环,让完美五环终绽放。”听完之后同学们异常兴奋,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同学们跑得非常认真,个个富有激情,收束时全班犹如一个整体,团结积极向上;绽放时同学们个个犹如花儿一样洋溢着青春和美丽。随后我根据学生绽放的圆形,原地进行了球操的准备活动,整个练习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着热身。

2.2 片段二:合作探究,运动参与阶段

利用CBA和NBA球星,以及“洛杉矶凌晨4点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堂。一开始学生先自由传球练习再师生一起总结技术要领,然后由老师讲解师范,同学们看完之后蠢蠢欲动,跃跃欲试。随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根据预先布置的标志物进行站位,先是一对一地进行传接球球练习,然后通过队列队形的转换,变成三角形传接球……当队形变换成四角形传接球时,同学们略显机械的传球动作使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但是一味地简单通过队形变化的传接球练习还是略显单调,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我带三年级足球时所做的“足球传围抢”的游戏。于是我中断练习,并在传球队形中加入一个“断球者”进行干扰和抢断球。瞬间,那个“断球者”犹如一颗催化剂,使得简单的传接球练习变得更具有乐趣、激情和挑战性。教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同学,一边强调动作的技术要领,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但不时也有同学把球传丢了,追着球跑,同学们练得非常开心。

2.3 片段三:创新拓展、培养兴趣阶段

本阶段结合刚刚学习的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特点,通过分组团体协作共同体验合作成功乐趣。我将全班分成均势的两组按照要求进行传接球接力比赛,比赛前我问:“机制专业实习的时候感觉身体什么部位最累?”“手臂和手”“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样看来上肢力量对你们来说是必须具备的,我决定比赛输的组加练40次俯卧撑,赢的组加练20次俯卧撑,来发展发展我们的上肢力量,提高一下我们的职业体能。”紧接着,我重点强调了游戏的规则和做游戏中安全事项。各组同学紧张地为本组同学加油,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忘我的投入劲着实让我感动,课要结束时,学生们依旧热情高涨……

3 篮球教学案例的评析

3.1 打开思维枷锁,让学生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

体育课慢跑热身的形式是任何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常规部分,再平凡不过了,但是总有学生找出各种理由不想跑步,为跑步找托词,或者是不认真跑,学生真的不喜欢跑步吗?这个问题是体育老师困惑和迷茫的,纯粹的跑,是很枯燥,谁都会厌倦。其实我们可以打开思维的枷锁,去寻求新的动力。因此我在本案例中创新发明了“索契冬奥五环跑”。在保持跑步基本方式的同时,在跑的形式上加以了变化。这样的形式不仅仅是多了一点创意,更让学生有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简单的慢跑被注入了生命,它变成了一个工具,一个能使大家聚集在一起,形成战斗团队的工具,充满活力的工具;它变成了一个载体,一个传递班级友情、传承奥运文化的载体。此时的学生不会介意跑得累不累,只会做得更好,跑得更努力。

3.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是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可以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内容。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颖灵活、富有创意的师生互动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积极创设学生自觉参与的活动氛围。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潜力,尤其要培养学生探究体育学习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并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在本案例中,老师首先很好地设计了练习队列队形,通过队形的变化:一对一、三角形、在四角形传接球的时候又根据教学现场情况及时将“足球传围抢”的游戏概念加入到篮球的教学中来,使课堂练习更加丰富,刺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队形变化的同时,老师通过观察传球线路的问题,又很好地引导学生在传球线路上进行变化,启发他们去思维,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了学生的发展。

3.3 玩中乐,乐中学,学中思,发展学生职业体能

本案例的设计,一改传统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教师再根据教学进程,不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使学生们既能玩得开心、学到技术,又能得到启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本案例的设计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最后传接球比赛游戏设计很好地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游戏最后引入了“职业体能训练”的概念。通过一组上肢力量素质练习,不仅强化了机制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素质练习,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出“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宗旨。这种有针对性的素质锻炼,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健身的益处,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呐喊声不断。“团结协作、强身健体、拼搏争先”的精神也在一声声渐高的呐喊中慢慢地得到了升华。

4 教学反思

我国职业体育教学普遍存在问题: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繁多,体育课堂所学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社会需求,教学内容不符合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也急需相关专业配套的职业体能锻炼教材和大纲。所以,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强化开展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炼项目,这样不仅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而且也能使运动中的许多运动素质迁移到职业体能上,为学生职业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仁民.岗位体能与体育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2]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3] 林桂池.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9(3).

[4] 单小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33).

[5] 王艳红.对高职院校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8(25).

教学案例解析篇4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典型教学情景;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汽车保险杠分布在汽车的前后两端,前部称之为前保险杠,车尾称之为后保险杠。是汽车重要的履盖件之一,也是常见的易损件,汽车前后保险杠一般都采用聚丙烯(俗称PP)和聚烯烃基材料作为原料注塑成形。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受到碰擦、断裂、损坏等损伤,按损伤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微损伤,局部断裂、损坏等,修理的方法主要有局部打磨、焊接,更换等方法,是汽车修理行业中常见的项目,也是汽车实训过程中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本文主要从保险杠的局部碰擦损伤为例,展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一、教学准备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以实际生产过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线索,转化为教学过程中典型的教学情境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抓住实际修理过程为主线,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老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计划、执行,通过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反馈,最后老师作出一个综合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对老师前期上课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进行如下四个方面准备:

(1)备学生:二年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正确使用举升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2)备教具:①举升机一台;②普通型桑塔纳轿车一辆;③钣金组合工具车一套;④普通组合工具车一套;⑤塑料焊枪及焊接塑料;⑥废料回收器。

(3)课件制作: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课件制作。

(4)工作页:①任务页;②学生工作页;③教师工作页;④信息页;⑤记录页。

二、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工作任务

通过图片或影示方式引入,内容紧扣汽车保险杠的结构、材料、损伤过程、修理等方面进行。同时引入问题:汽车前保险杠由于碰擦撕裂如何修理?学生对车辆信息进行登记、填写修理单,车辆检视,确定保险杠修理部,工时,计划费用。

2.分析问题――接受任务和完成工作任务

(1)接受任务。教师的工作:分组,布置任务(任务引领),发放工作页、任务页、信息页;学生的工作:填写车辆信息,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任务页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查看维修手册等主式找询问题的答案(问题驱动)。

(2)分析问题。①分析思路:分析撞击点及程度确定塑料的种类维修或更换的确定塑料部件的拆卸恢复保险杠变形的程序竣工验收评价。②小组讨论,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与学生互动,提出相关的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查看维修手册等主式找询问题的答案,具体分析项目如下:

分析:(教师)

1、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5-6人,采取小组操作教学形式。

2、使用项目教学法,把任务分给学生,分发任务页、信息页,让学生按任务去操作。

3、指导学生认识保险杠的材料。

4、指导学生拆装保险杠的方法。

5、指导学生认识修理保险杠的设备、耗材。

6、指导学生修理保险杠的方法。

7、安全防护。

8、5S标准。 分析(学生)

1、分析撞击点及程度

2、分析汽车保险杠的材料

3、分析汽车保险杠的拆装方法

4、分析汽车保险杠的修理方法

5、学生写报修单、环车检视。

6、学生完成信息页的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工作页。

3.计划问题

这是最重要的过程,学生通过前面的讨论,完成老师发放的工作页,查阅资料,最后完成保险杠的拆装方法步骤的计划书。主要工作如下表:

计划(教师)

1、指导学生制定保险杠拆装的方法步骤

2、指导学生制定维修保险杠的操作步骤

3、指引学生完成实车检查。

4、选出最佳方案,进行下一步操作。 计划(学生)

1、学生完成保险杠的拆装方法步骤

2、根据教师的要求,写出修复保险杠的操作步骤。

3、各组汇报操作步骤,评价,选出最好方案。

4、按最佳方案进行操作。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拆装保险杠的方法步骤和维修保险杠的空白的计划任务书,学生直接填写相应内容。

教师拆装保险杠的预备方案:

操作步骤 操作内容 所作工具

第一步 打开引擎盖、拆下前脸中网 一字起、十字起

第二步 拔下保险杠小灯的联接器接头

第三部 从发动机仓内拧下保险杠与前纵梁的二个联接螺栓。拉出前保险杠。 套筒扳手

教师修复保险杠的预备方案:

顺序 操作内容 工具 耗材 参数

1 准备工具、耗材 加热枪

2 穿戴防护用品

护目镜、口罩

3 找出受损区域进行分析

4 确定塑料类型 PC+PBT 聚碳酸脂+聚丁烯对苯酸脂

5 拆卸前保险杠

6 将保险杠受损区域进行清洁 毛巾

肥皂水、清洁剂水

7 用加热枪将受损区域正面加热 加热枪 背面烫手即可

8 背面用大小合适的工具将凹陷区域向外推 不可推的高于平面

9 用干羲将恢复平面迅速冷却,定形。 海绵

4.执行

学生每组讨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维修工作计划,每组把每一步计划用“贴纸法”贴到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提出较合理的小组方案来实施操作。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学生操作或示范操作,从安全、规范的角度观察学生操作,有问题马上纠正。学生在了解安全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中制定的操作步骤,逐一实施,按计划完成保险杠的拆装,按计划完成保险杠的修复,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5.评价

学生的评价主要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所谓“过程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与实际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合作精神,参与意识,方法创新都成为考评的指标,如下表:

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分值

完成任动务情况 工作页 50%

车辆信息、车辆检查

过程评价 实际操作 50%

合作精神

实际能手能力

方法创新

参与程度

三、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与实际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效率较高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与生产修理活动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积极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关键能力,即合作精神和社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教案体现“实际行动过程教学”,与“传统知识体系教学”的差别;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人力资源开发论集.

[2]罗云辉.项目教学法在汽修专业的实施与效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3]胡亚学.行动导向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职教论坛,2007.(24).

教学案例解析篇5

关键词:视域融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24

一、引言

视域融合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思想核心,而解释学是关于与文本(text)的解释相关联的理解程序的理论。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的域应超越文本本身,为此提出的解释学当中非常重要的视域融合理论。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可以定义为:解释者在进行解释时,都是带着自己的前见从自己的当下情景出发,去和文本的“视域”相接触,去把握文本所揭示的意义,从而发生了解释者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当下情景的视域的融合现象。简而言之,教学中共存在五类视域:教师视域、学生视域、文本视域、过去视域、当下情景。

本文中,笔者将从视域融合理论视角来解析这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阅读教学中更上一个台阶,也为日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且动态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评析性描述

2015年3月,笔者开展了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磨课工作,以初中英语人教2011课标版(2013年第1版)八年级下册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Section B Reading部分为载体在学校微格教室与学生演绎了一节自己感觉较为满意的阅读课。这节课取得余姚市初中英语优课一等奖且在宁波优课评比中获奖。之所以满意,是因为这堂课既是应了这个优课活动,也是对笔者课题研究成果的一个最佳实践。文章主角是大熊猫,一共五个自然段。经过文本解读,设计出包含知识、技能、策略、情感、文化等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与重点。为了能够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笔者不仅教会学生充分运用常见的阅读技能skimming和scanning,而且更好地展示了评判性思维在阅读课中的应用。课堂中,笔者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合作和生生探究使得语言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得以展现、互动频繁、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真正达到了视域融合状态。

1. 通过“问题策略”达到了教师视域与学生视域的融合

阅读教学中理解的途径是对话,理解的过程即是思想陈述的过程,如此又会引发新的问题,这样一来对话过程其实是问题视域的不断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通过问答实现对话的可交际性。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对话过程其实就是问答和解释过程。”如此说来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含金量。(1)需要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的问题。比如“Why does the panda spend so much time eating so much bamboo one day?”(2)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引用文中事实加以佐证。比如“Since you know the main idea, Can you find any sentences that could tell us the writer’s attitude or writing purposes?”

教学中的视域融合最终归于理解,问题的设计是推进理解和融合的最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各种问题设计努力让合作与探究得以最佳体现,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合。

2. 通过“评判策略”达到了学生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

按照伽达默尔视域融合原理来说,阅读理解过程中,需要对前见进行检验,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批判。笔者在此课例中采用多种评判策略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融合,从而也更好地印证了上述原理。比如,文本中有一句“when the babies see the keepers, they run over with excitement and some of them even walk into their friends and fall over.”有的同学说,他们喜欢keeper,有的质疑说他们喜欢keeper手里的食物。可无论是喜欢keeper还是喜欢keeper手里的食物,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生活在动物园里对于大熊猫是件很舒服和快乐的事。于是我就利用compare 和debate进行了活动设计:T: It seems that living in the zoo is a good thing. But some others think living in the wild is a good thing. Let’s compare and debate with each other. Group123, you hold the point that living in the zoo is a good thing. Group456, you hold the point that living in the wild is a good thing.再如,当学生抛出“What does the baby panda eat, why?问题后,有的回答是“Milk, because they have no teeth.”但事实是“The fact is that pandas are mammals. And the baby pandas do not have teeth. They have to eat the milk from the mother. ”当学生抛出“What does thepanda eat?”问题时,学生的第一时间回答肯定是“Bamboo”,而事实上“Another fact is that pandas mainly eat bamboo, but sometimes they eat meat.”学生原有认知在评判性思维下得以转变,学生也学会开始对文本进行重新深度的审视。

评判性思维是建构主义学习法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学习者对权威和对看似正确的观点采取怀疑态度,并且独立地、客观地、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它能让学生通过探索、深思、鉴赏等步骤从而建构新图示;从这个角度看,评判性思维是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融合的最佳桥梁。

3. 通过“循环策略”实现了师生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

要想达到“师、生、文”水融的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伽达默尔认为,只有大循环套小循环之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才是真理探寻的过程。那本课例是如何印证这个理论的呢?能够敲定促进师生文融合的关键词是重中之重,这样的融合状态反过来又能有助于运用这些关键词汇。经过文本解读,笔者敲定了关键词之一“endangered”。且围绕endangered展开了多达九次的必要性循环。(1)阅读前的prediction部分:let’s make some predictions, that is, discuss within groups about what will the passage talk about. You can use WH questions. Of course, you can use your own statements.学生的猜测中已经按预期出现这个词,即便没出现却可以引出situation这次词,从而向endangered迈进一步;(2)阅读中当学生通过skimming敲定了第四段的段落大意后,学生又利用scanning寻找能够代表main idea的关键词,笔者步步为营,步步引导直至自然输出了endangered;(3)为了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个词,笔者抛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panda’s present situation, please use one sentence do describe it.”Bingo,学生自然说出“They are endangered.”(4)第四次循环出现在endangered原因分析过程中,师生已经可以自然讨论Why are pandas endangered.(5)endangered在学生扮演熊猫倾诉自己现在的情形时候得以复现。(6)endangered出现在手抄报设计中的Situation of Pandas版块中;(7)endangered出现在retell复述环节;(8)endangered出现在对作者写作态度的分析上;(9)endangered出现在Land animals到Marine animals的作业拓展中。本词贯穿文本始终,首尾呼应,被应用得全面到位。只有循环能更好的提升师生对文本的理解,最终升华文本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文三视域完美融合。

4. 通过“反省策略”实现了过去视域与当下情景之融合

师生在过去视域基础上,于融合中吸取人类丰富的经验和情感,从而形成现有视域之新图式。这一切却是一种反思性、内省式的对话交往和体验过程。师生的文本解读,不能仅仅留于浅层理解和解释,更重要的是自我反思与内省,从而提升智慧,实现顿悟,发现真我。本课例中有哪些设计恰恰提升了学生的反思内省力呢?(1)Are there any wild pandas in foreign countries? 陷阱:因为土生土长的野生大熊猫在国外是不存在的,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种物。(2)Where can you find pandas in China? 陷阱:说四川的多,而事实上陕西、甘肃和青藏高原也有熊猫。这两处属于对知识的反思:已有知识与当下情景视域融合,收获新知识,实现新超越。(3)role-play环节,站在人和熊猫的双立场,感受一下彼此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达到动物保护的意识。T: Group123 play the role of pandas.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the humans. Group456 play the role of humans.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the pandas? 此次动物与人类的对话安排很巧妙,学生很喜欢这个环节。

可见,阅读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其实就是理解的过程,而理解就会要求对人与世界进行反思和内省。这种反省不仅仅限于知识收获、智力思考、能力超越,更是师生文与当下自然与社会在情、意、行上的融合。反省帮助真理再现、善良再现、和谐再现、继而真我再现、智慧生成。

当然,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实质是教学主体生存的具体经验与境遇的融合状态。这种融合可能是正向融合,亦有可能是反向融合。也就是说,教学中的视域融合不仅仅是对文本思想和教师思想的认同,完全允许有评判,评判也不一定是否定,更多的是思考与探讨。或认同、或评判、或否定、或探讨,一切都指向反省,没有反思和内省就达不到真正的融合。如果进行再教设计,笔者将会尝试反向融合,真正发挥视域融合之“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三、结语

视域融合理论内涵追求人类精神世界本真与和谐之最高理想,与现在的“以学定教”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谋而合且有很大程度的超越;也契合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英语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如此将视域融合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能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它也更应该成为语言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德]伽达默尔.诠释学: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0.

[2] 葛炳芳,贵丽萍,黄建英等著.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中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研究丛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 葛炳芳,梁美珍,黄海丽等著.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中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研究丛书[M].杭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教学案例解析篇6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分析研究单个的案例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抛开传统的老师主讲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担当指引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被放弃使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更大程度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灵活的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远程开放教育法学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远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培养综合性、符合性、应用型人才是远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但在传统的远程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的教学目标没有按照计划顺利的实现因此,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分析原因的前提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方法是远程开放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绩,在国外教育发达地区也会受到重视,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

案例评析法。

1.含义:在法律教学中,案例评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直面讲授和远程直播的方式进行。案例评析法中将法律中相关知识点统一归结到一个独立的案例中。使得法规的相应内容能够真实的具体的展现在现实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来了解所学习的内容,利于理解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评析法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案例评析法一般包括两种思路一种是由理到例的分析另一种则是相反的。

2.特征:在案例评析法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多数是挑选了典型的,且案例的篇幅较小,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案例整体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案例的内容针对性较强,所涉及的法律比较集中和直接。没有较大的争议性。

3.操作流程:案例评析教学方法的执行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分析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确定相应的典型案例来进行案例评析教学方法的实施。(1)由理到例的案例评析。由理到例的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强调我们在进行案例评析教学中,先由教师讲解介绍一定的法律概念、理论内容、规则等等,然后教师再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来安排一定的典型案件分析老师前面所讲的内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对案件的分析也能够比较深入的进行。使学生能够尽快的吸收消化老师安排的知识。(2)由例到理的案例评析。这一方法同前者恰恰是相反的,老师带领学生在分析完有针对性的案例后,对所学的概念、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积极的鼓励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研究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典型案例进行结合,最后达到教学目标。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很多法律教学老师认为,只要把法律概念、逻辑体系、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理解和领悟就可以了,如果是一些相应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简单的带领学生分析一遍后,交由学生自学。这种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是错误的,它很容易导致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在课堂上理论传受,,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是会死记硬背,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并没有真实的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彻底解决问题。

2.加强教材建设当前的法学教材普遍存在着陈旧、知识老化、且仅限于法条注释、理论解释等现象,适合开展案例教学的案例法学教材目前还很少,特别是目前还没有一本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用的案例教学教材。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部分省、市电大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对案例教材建设的滞后问题提出了挑战。

3.加大案例教学的投入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必须有配套的经典案例,建议中央电大统一组织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编辑,并借助现代化信息传输手段,在电大战线上建立法学专业的案例文本超市;各地电大也要加速建立模拟法庭实验室。而所有这些保障措施的实现如若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是不可能的。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远程教学模式日渐成熟,远程开放式教学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远程法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将法律的相关内容统一归纳到一个独立的案例中,利于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综合的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教学案例解析篇7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 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案例,在互动讨论中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表达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案例教学采用在课堂中集中讨论的教学形式,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案例展开全面分析。尤其是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些案例,案例内容包括公司背景情况、经营状况说明以及很多报表数据,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其中的财务问题分析清楚,更难以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果。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为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环境下建设网络案例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环境,使得教学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能够实现更具弹性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参考资料、案例答疑以及讨论区,增加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学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了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

一、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构建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情境对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要尽量创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情景;注重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是:利用网络平台创建“学习社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案例情景展开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者只有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中,应精选案例,通过多种媒体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应用知识来分析案例,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二、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开展,可以整合现有的案例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同传统课堂案例教学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实施过程包括案例设计与、学生自主探索、网上互动交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总结评析五个环节。

1、案例设计与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好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教学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教学案例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难度与深度不应过于超出学生目前知识与能力的接受程度。二是典型性。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以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三是启发力。财务管理案例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外露的,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隐含的,即把问题隐藏在案例中留待学生挖掘处理。案例设计中的问题不在于多,关键在于能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得到答案。

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案例,改变传统案例纯粹文本信息的展示方式,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事先把案例资料公布在精品课网站或教学平台上,让学生提前阅读思考。

2、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案例分析相关材料,并在网上设立课程资料区以及留言板、答疑室、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助式和协助式的学习。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阅读案例,以掌握案例中蕴藏的问题和关键事实,同时结合相关参考资料和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理解案例及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阅读案例、自主探究,学生不仅能学会分析案例,对案例形成自己见解,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可充分领悟和内化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上互动交流

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对案例会形成自己的认识,也可能会有一些疑问,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向教师提出疑问,也可以在讨论区上发言,以获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开拓自己的分析思路。教师除了解答学生所提的疑难问题,重心应放在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上,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分析,并通过留言板、教师公告等多种形式提示问题以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当小组成员都准备充分之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以及对问题的看法。通过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案例分析更深刻、更全面,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网上案例的讨论,在吸收借鉴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完善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够理顺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文字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的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分析、问题诊断与分析、备选方案的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等。

5、总结和效果评析

案例课程的结束阶段,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结评析。总结评析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后续效果。实践中,有些老师认为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省去了这个阶段,这样会大大削弱案例教学效果,可能使得学生产生应付过关的心理,不愿认真思考和分析案例,不认真学习和巩固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对整个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参与讨论情况进行评价;点评学生案例讨论情况,分析各组讨论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指出本次案例的思路、重点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归纳总结指导性的结论或答案,并引导学生对案例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另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案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可以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案例的选择是否合适、案例的教学准备是否充足、案例讨论是否充分、气氛是否活跃、教师的指导是否恰当、案例总结是否有助于解决方案的形成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案例总结可以巩固案例教学的成果,发现案例教学中的不足,为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学生在案例讨论后也要及时进行总结,撰写案例心得体会,对学习过程总结反思,总结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1、教师素质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理论,而且要熟悉实践操作。学校可以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同时支持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财务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此外,还可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进修或访问,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恰当的评价。

2、财务管理丰富的实践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前提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着重研究企业的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财务管理的实践内容非常丰富且生动,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活动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股利分配政策,以及公司兼并重组和财务危机等事件无不引发学生的关注,这些财务管理活动或财务状况蕴含了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公司各种典型的财务管理活动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素材,剖析这些具体的公司财务管理案例,思考和解决相关的财务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财务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提高财务决策、控制和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

3、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手段

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需要学校提供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精品课程网站或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基础设施。网络教学平台应设立课程资料区提供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案例、参考文献,还要设立留言板、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以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学生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教室或者宿舍,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注: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理论与证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车娇、刘志敏: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5(3).

[2] 杨峰:基于网络的商务英语案例教学设计[J].宜春学院学报,2009(4).

[3] 陈瑛瑛:案例教学在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实施[J].当代经济,2008(12).

教学案例解析篇8

关键词 案例 教学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1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是为了一定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

一般说来,案例具有几下几大特点:

(1)真实性。案例取材于实际,不是凭借个人想象而杜撰。

(2)完整性。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始到终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典型性。案例是由一个或者几个问题编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着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4)启发性。教学中所选的案例是为一定教学目地服务的。因此,每个案例都应能够引入深思,启发思路,进而深化理解教学内容。

2案例教学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学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特定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的方法

案例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握并讲清教材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从现实实际中选编案例加以分析。要搞好案例教学,应在选编案例、组织教学两个基本环节上多下功夫。

3.1精选案例

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其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就,教师要重视案例选编,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关注新闻媒体,精心选编。

3.1.1案例要精

首先要有针对性,选编案例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行选编,通过案例教学,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其次要有典型性,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同特性的案例,用一般原理分析特殊案例,再由特殊案例去认识一般事物。

3.1.2案例要实

一方面要符合客观实际,从学员的实际出发,使学员觉得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表述要准确,选编的案例尤其是自编的案例,在体现教学目的、要求的基础上反复推敲,使案例表述事实清楚,数据确切,不能带有主观臆造的痕迹,否则学员将不以为然,或以假对假,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1.3案例要新

教学案例要不断更新,舍弃情节过时的案例,对已采用过有价值的案例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要针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当选编案例,课堂上通过探讨,使学员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培养学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4案例要深

选编的案例要有一定深度。如案例内容肤浅,套用课本基本原理就可得出结论的案例,学员会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反之,选编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涉及深层次问题的案例,则能形成见解纷成、观点不一的课堂氛围,促使学员深入探讨、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在较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3.2灵活组织教学

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基本原理有选择地、灵活地组织案例教学,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3.2.1有选择地进行案例教学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体系结构,教师要站得高,把握学科体系和学科所涵盖的知识点,对于学员易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学员自学或通过课题一般讲授进行,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原理或热点问题,用选编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研讨,使学员真正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3.2.2教学方式多样化

组织案例教学,可采用两种方式:(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讲述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剖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2)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是分组讨论式,即在学过教材基本知识后,学员分组进行研讨,教师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引导,防止流于形式或脱离主题。二是学员自学式,即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案例的分析让学员课后独立完成,课堂上由学员做典型发言,鼓励学员发表不同的看法,开展辩论,通过辩论明晰事理,以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2.3精典点评

对案例研讨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讲解评析,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笔。教师对此要十分重视。既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根据课堂上学员的不同观点,灵活反应,归纳不同情况,剖析点评。正确的加以肯定,错误的进行纠正,不准确之处肯定价值并点拨见解,让学员在教师的点评中有所收益。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它的连贯性不强,不适用于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某些学科或课程的教学。在一些重要概念讲授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是发展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宋乃庆.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文化营销的优势范文 下一篇:医疗防汛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