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12 17:56:23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篇1

针对这一现状,结合理论知识和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我认为:在美劳活动过程中,范例作品不可或缺,它是幼儿与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观念的媒介,没有它,这种联系就很难拉拢与结合。教师应该通过范例,指导和帮助幼儿探索和驾驭美劳材料;同时,教师也应充分的了解美劳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新。教师应该基于这点,去合理的运用范例作品,合时合适的出示范例,充分挖掘和发挥范例的教育价值。

一、范例作品的形象是激发幼儿进行美劳创作的动力

美劳作品基本上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美化和提炼,它作为一个作品呈现给幼儿的时候,应该能启发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能激发幼儿创作美劳作品的兴趣和灵感。教师在制作美劳作品范例时要考虑到:它给孩子抛砖引玉的价值,它的形象应具有典型性、色彩丰富、动态逼真的特点,这样的作品才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动力,也能被幼儿所接受。

在美劳教学活动《有趣的鱼》中,教师用颜色鲜艳的橡皮纸来制作小鱼的身体,在两层橡皮纸中间塞进许多废旧纸片,让它呈现出立体而饱满的感觉,并用线穿在鱼鳍上,悬挂起来。教师用“俏皮”的口吻导入课题:“我是小鱼沙沙,长的漂亮吧?谁能猜出我吃了什么肚子才鼓鼓的?”孩子看到这样形象逼真、活泼有趣的小鱼时,特别的开心。当老师在示范制作时揭秘了小鱼肚子中还塞进了许多的废旧报纸时,幼儿制作的愿望特别迫切,急于想去尝试。

又如在美劳教学活动《蒜链》中,教师制作了一串美丽的蒜链,别在自己的胸前,用神秘的口气引起幼儿的创作欲望:“我为自己设计了以串特别的首饰,瞧!那是什么做的呢?你们也想试试吗?”孩子觉得蒜链很美,听了老师介绍其药用价值后,更想尝试制作。

再如在美劳教学活动《纸袋小人》中,教师用“桂新园”的袋子为主体材料来制作小人儿,将袋口通过折叠与粘贴等方式变成头,袋底部变成脚(底下有硬纸板,可以站得住。)并在袋子的两边装上折叠而成的手,形象逼真且动感十足。小人呈现在幼儿面前的时候,孩子雀跃无比,从他们的惊叹声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没有想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袋子竟然可以变成这么好的玩具。

这些范例不仅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了它的美学价值,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能在孩子接纳与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去创作其他形式的作品,最终孩子的作品就会千姿百态,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范例的制作材料是激发幼儿美劳创作的源泉

生活化的美劳教育能较好地引导幼儿正确的作品价值取向,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寻找美劳活动材料的时候,教师尽量的要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各类瓶子罐子、废旧报纸、广告纸、各种材质的管子、盒子等都可以取之代用i还可以和幼儿及家长一起收集家庭生活小材料:如纽扣、瓶盖、果壳、豆豆、胶带圈、化妆品容器等等。这些物品所制作出的范例样品也能被幼儿所接受,培养幼儿变废为宝的理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利用废旧盒子制作了公共汽车、小汽车、房子、宝塔等,利用管子来制作环保的节能创想机器,利用沙子和石子、豆豆、一次性筷子、纸板、鞋盒来制作相框、度假屋、纸巾盒等许多的立体美劳作品,小朋友们都非常的感兴趣,而范例在其中就起到了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效果,激发了幼儿对生活美劳创作的热情。

在美劳教学活动《花篮》中,教师用雪碧瓶来制作花篮,让幼儿先尝试设计不同样式的花篮,教师向幼儿展示从网上下载的各种花篮的图片,打开幼儿的创作思维;在引导幼儿制作时,教师示范重点技能:先剪出一条条花篮的沿边,通过热熔枪来进行粘合,最后用废旧丝带和花片、豆豆进行装饰。当美丽的花篮展现在眼前时,而幼儿目睹了这些花篮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雪碧瓶做的时,幼儿都跃跃欲试,课后还纷纷从家中带来了许多自己和家长一起制作的花篮。

三、范例的多元化展现手段能增强幼儿美劳创作的热情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突破教学难度,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幼儿对美劳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激发了孩子创造美劳作品的火花。如美劳活动《瓶子改装汽车》中,教师运用可乐瓶和各种大小不一的螺帽、螺丝来制作形态各不相同的汽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运用螺帽和螺丝穿过瓶壁来制作轮子,这需要用尺子量一下每个轮子的距离,因此要求幼儿需要较高的动手技能和方法,如果讲述不清楚,教师的示范演示就不能很好的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然而,借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事先将整个制作过程都拍摄下来,根据教学进行程度播放给幼儿看,并适时加上语言解释,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处都能通过放大观看,幼儿掌握起来就容易了,更能的提高幼儿的创作欲望,不会出现以往某些作品可望不可即的情况。

四、范例作品呈现的适宜时间是提升幼儿创造能力的关键

陈鹤琴先生曾说“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而范例能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和思维的启迪。那么范例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在何时出现其教育价值能得到最佳的体现?

在美劳教学活动《可爱的小丑》中,教师先让幼儿自己尝试去理解小丑这个可以百变的角色,也让幼儿明白教师的范例只是其中的一种,起到激发幼儿想象和创作灵感的作用。而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重点要指导幼儿用蛋壳及其辅助材料来制作小丑,其中运用到粘贴、绘画、剪接等的技能,以及对小丑四肢、五官设计中色彩的搭配以及对称美与不对称美的技术指导。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大胆的进行想象,教师在幼儿充分表达感受后,再出示教师制作的可爱、夸张、滑稽的小丑作品,而范例的恰当出示更是完善了适宜的作用,凸显出其教育的有效性。

在美劳活动《秤》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用两个河蚌壳来制作秤盘,再加上筷子、橡皮泥、毛线等其他的辅助材料来制作秤。那么,什么时候出示范例最好呢?如何让幼儿明白抽象的“秤”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先让幼儿对教师手中的两块橡皮泥进行重量掂量,幼儿众口不一、争议很大,教师便取出了自己做的“秤”的范例,让幼儿见识它的“能力”:“大家别争了,老师请来一位公平的朋友来评论一下,瞧!它是谁?”――幼儿充满期盼和惊奇的眼神望着秤,当秤盘倒向较重的一边时,幼儿都欢呼了起来,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非常的愿意去尝试制作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范例的时候也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在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分辨物体的重量时,让孩子明白了了秤的作用,了解秤与人们和生活的联系,孩子的记忆点会更加的突出,感受也特别深刻――范例的价值和有效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范例对幼儿美劳作品的评价起着求新立异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作品评价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点评,不要局限于“像不像老师的范例作品,好不好看”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幼儿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评价方式和价值观,以至于出现创作出的作品都是老师范例作品的翻版,缺乏创造性。由此可见,教师更要重视幼儿的“创作价值”,重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美劳技能的掌握程度”,幼儿在作品中表现的“积极程度”等等。引导幼儿既乐于欣赏技能强、创意新的作品,又能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闪光点,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篇2

【关键词】游戏 幼儿教育 价值

一、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

幼儿时期是良好品德培养的奠基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

(一)游戏可以促使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怎样使幼儿了解和适应集体生活,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遵守规则,是非常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如通过“猫妈妈和小猫”的游戏,幼儿可以愉快地习得轻轻进入房间入睡的行为习惯;通过“娃娃找朋友”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独立睡觉、躺下就能安静闭眼的好习惯;通过“玩具找家”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正确收拾玩具,并放在固定的地方。总之,幼儿在游戏情景中的学习由于避免了单调训练给幼儿带来的枯躁,可以帮助幼儿在反复练习中巩固良好的常规习惯。

(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游戏与劳动对幼儿来说联系甚密,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对劳动者的尊敬,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与态度,并使他们获得简单的劳动技能。如幼儿最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加入许多劳动的动作,比如给娃娃穿衣服、做饭菜、洗碗、打扫卫生等;在“小吃店”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各种糕点,还可以模仿营业员热情接待顾客;在各种结构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坚持较

长时间,学习工人叔叔造房屋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亲自制作游戏中需要的东西,使结构游戏与劳动融合在一起,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如幼儿在建造公园的游戏中,可以用积木、胶粒、硬纸片等多种材料建造“儿童乐园”所需的活动器材、“餐厅”所需的家具。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认识周围生活是通过感觉器官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因而训练幼儿的感官,发展其感知能力,让幼儿学会用眼、耳、鼻、口、手等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的特征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点。但是单一枯燥的训练,容易使幼儿厌倦,影响效果。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边玩边练,则很有乐趣,既有助于扩大幼儿的眼界,激发其认识环境的兴趣,同时又能提高其感知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充分注意游戏的运用,使其成为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有力途径。教师可以积极开辟游戏角,根据主题活动的要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满足其游戏需要。如教师可以在“小商店”这一游戏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废旧材料,让他们自制糖果、蛋糕、小玩具等。这对幼儿来说是十分感兴趣的。“商店”还未开门,他们就早早排在门外等候了。幼儿把这些材料“购回”,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处理,同样的材料在不同幼儿的手中就会有不同的用处,这对发展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对生活的反映并非是简单模仿,而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将所了解的各种现象重新组合,并加进自己的构思。这种积极的认识活动对幼儿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游戏也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好形式。为了达到幼儿园语言教育对幼儿提出的学习正确发音及积累一定词汇的要求,教师可以适当编制一些语言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如教师可以设计“到老师家做客”“小鸡和小鸭”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zh、ch、sh、n、l、g等不易发准的语音。

三、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

游戏能激发幼儿美的兴趣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玩笔”等游戏,让幼儿在运用各种彩色笔(如油画棒、粉笔等)在纸上或黑板上自由涂画与玩耍中认识笔,而且培养用笔画画的兴趣;教师可以经常组织音乐游戏,让幼儿在随着音乐自由舞动中激发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锻炼大胆表现的能力。游戏可以陶冶幼儿的情趣,培养幼儿审美的能力。

如组织幼儿在大自然中游戏,进行“找春天”“找出相同的树”“给树叶找家”“和树(花)对话”等活动,让幼儿在了解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彩色纸、油泥、浆糊等材料,方便幼儿随时取放,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做蝴蝶、小花、彩链、彩条等,这不仅可以丰富游戏内容、用幼儿的作品布置教室环境,而且可以帮助幼儿及时展出自己的作品,在相互评价中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能

幼儿身体对运动的需求,可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可使幼儿身体各部分得到充分活动,促进其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发展,增强其新陈代谢的功能,锻炼其肌肉骨骼,发展基本动作。游戏是促进幼儿生理、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活动。

因此,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游戏成了增强幼儿体能的有力手段。幼儿园课程规定幼儿每日三次体育活动,即早操、课后活动、下午活动。这三个时间段的体育活动尽管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教师都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加以组织和实施。如早操前进行“舞彩带”“套圈”“小拖车”等小型分散的体育游戏;课后组织“追人”“拍球”及利用大型运动器材进行的大运动量游戏;下午进行“春天的小动物”“我帮妈妈做事情”“摸摸大树跑回来”等与主题活动相呼应的体育游戏,让幼儿练习走、跑、跳、平衡等基本动作,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体育实施的有力手段与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游戏可以成为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教师在深刻认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与充足的游戏时间。综上所述,游戏可以成为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教师在深刻认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与充足的游戏时间。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马卡连柯全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篇3

幼儿园值日生工作有独特的意义,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对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重要作用,养成与同伴友好合作、并进一步发展交往的能力,同时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幼儿园值日生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值日生工作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热情度卜降的现象,对自己缺乏约束。值日生工作里有很多是为同伴服务的,为同伴做事,玩的机会就减少,时间长了,值日生成了贪玩幼儿的累赘,自然幼儿值日的热情度卜降。其次值日生工作教育目的性不强,教师在开展值日生工作时,只求幼儿会做,对值日生教育和培养幼儿哪些能力,发展幼儿哪些品质,有哪些事可让幼儿做,哪些事不可让幼儿做都弄不清楚,失去对值日生的教育,只要求协助老师做完就行。甚至出现有的幼儿做得多,有的做得少,有的事情有人做,有的没人做等等现象。我们教师应通过具体方法有效开展值日生工作,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我们大大班实行轮流值日的制度。我班是这样做的:把孩了的生活照片全部收集好,用夹了夹成一叠。每天轮三个幼儿,按孩了生活照片的叠放顺序依次轮,在值日前一天放学时在班上宣布第二天将值日的幼儿姓名,让幼儿有充分的准备,并把值日生的照片挂在教室门口,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了是值日生,这时幼儿也很自豪。这样每位幼儿承担值日生工作的机会是均等的,不会出现有的幼儿做得多,有的孩了做得少,也初步培养了幼儿乐意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为每个幼儿提供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孩子也会在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责任心,促进他们更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我班的值日工作就如我班幼儿说的,当老师的“小助于”、当我们班的“小老师”“小警察”“小交警”等等。于是我班就有了带红袖套的“小助于”“小老师”“小警察”“小交警”。在就餐时,“小助于”协助老师发放小碗、小盆,饭后协助老师擦桌椅、摆凳了,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怎样使用抹布正确擦桌椅;在做早操时,“小老师们”给同伴们带操,音乐响起,小老师可得意了,左蹦右跳的,活像一个小大人;上卜楼梯或入厕时,“小交警”们更忙,指挥同伴们上下楼梯靠右行,入厕、喝水要排队等,从中知道一些交通常识,并学会简单的管理同伴,受益匪浅;在一日生活中,“小警察”更忙碌,同伴打架的、有采花草树木的、有喝水不排队的、有破坏财物的、有在厕所不文明的等等,总之有干坏事的,“小警察”们就及时告之老师并同老师一起解决和制止问题的发生。在处理问题中,幼儿学会一些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交往能力。通过值日生工作,让孩了懂得做事情要认真,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完成一件事情。

我们对值日生的工作情况每天一小评价,一周一大评价。就劳动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值日生随即奖励“小星星”“小笑脸”。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当值日生的意义、职责,不断提高值日生的工作质量,能较好的帮助幼儿明辨是非,端正值日生工作态度,提高做值日生工作的热情。

我国教育家陈鹤勤先生说:“凡是孩了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幼儿自已经历过的并从中习得的知识经验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值日生工作在成人眼里虽不起眼,但对幼儿来说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有效地培养孩了的责任感和为他人、集体服务的意识,且培养孩了的劳动观念和良好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培养孩了社交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篇4

关键词:细节教育;个体差异;德育渗透;榜样示范;生活实践;言传身教

一、抓细节,找真谛

利用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八妇女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教育。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与操劳,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的情感;节日当天,进行“我对妈妈说句心里话”活动来表达幼儿对妈妈的爱意与祝福;节后,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请家长记录下来,拿回幼儿园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间起到榜样和激励的作用。“五一劳动节”准备进行劳动教育;“六一儿童节”进行儿童教育;“十一国庆节”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玩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玩滑梯、秋千等数量不多的器械玩具时,引导幼儿友爱、合作,一起玩。

二、找差异,巧用方

在小班,幼儿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差,针对这一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直接告诉幼儿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并尽可能依据幼儿共性及个体差异情况,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新颖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理解、接受。进而使幼儿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简单而正确的认知轮廓。

在中班,幼儿已形成对事物的初步判断能力,但不够准确,很难在对与错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这时他们的正确想法需要成人及时给以提示、引导、巩固、强化。对于他们不正确的想法,更应予以及时的引导、纠正、制止。

在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具备了模糊的自发认知能力。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又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在教育时就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第一种,幼儿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时,应以此为典范利用公众活动对其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讲评、鼓励,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之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激发幼儿荣誉感,使其更加进步。第二种,能力水平中下,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利用讨论、评价的方法,效果可大有提高。第三种,幼儿能力一般或稍差一些,没有主见,总是符合别人的意思,听从别人指使,基本上是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事。对待这种幼儿,我认为最可行的教育就是采用榜样示范法。

三、创机会,去实践

德育不同于智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亲身实践,在实践中让孩子体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因此,要给孩子创造德育的实践机会,比如,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能力,就必须给孩子真正负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在负责任的过程中体验什么叫负责任,什么叫不负责任,怎样去负责任?有了这样的一个实践经历,再引导孩子承担责任的过程。进而反思、评价。同时,指出不足,孩子的责任、责任能力就会在这样多次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培养起来。如:在幼儿园大班开展主题活动“今天我当值日生”中,教师让每位幼儿轮流当值日生,并为值日生带上漂亮的袖标。当一天的值日工作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小朋友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既可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可从中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责任能力。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篇5

教师德性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经教育实践凝聚而成的品质”,其核心构成是教师的善、公正、责任感、职业信念等。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慈母的心肠”与“爱的性情”。在《活教育》中,他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笑嘻嘻地和蔼可亲;说笑有礼,多鼓励;立得笔直,笑得挺直;衣履整洁,面目清楚;态度从容,精神饱满,充满创造力;身体健康,快乐,乐观;富有研究精神,乐业;互助合作,慈爱,负责。这实质就是对幼儿园教师德性的具体要求。

一、德性的教育价值

“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给人作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教育留下了可用武之地,面对人之初灵动的生命,幼儿园教师德性的伦理意义十分凸显。

(一)教师的德性是最好的课程

好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学习,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所说的那样:“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谁’。”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幼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当幼儿喜爱教师、认同教师的时候,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对知识的态度、对人和社会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心等这些德性要素,甚至其个性、志趣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被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着、吸收着。

同时,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操作学习,教师的动作示范能为儿童提供直观的线索和行为范型,更有助于儿童理解与内化知识,并促使儿童将学到的知识、策略和规则积极、正确地加以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教师的德性是幼儿园最好的课程。

(二)德性有助于建立儿童对教师爱的情感

皮亚杰曾论证儿童接受规则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儿童接受别人的命令或规则,但这种接受不能是强硬意志的产物,因为仅有对规则的惧怕还不足以迫使儿童接受规则。这就需要满足第二个条件,即命令只有来自让儿童尊敬的人,儿童才会从内部接受规则。由此可见,道德传授甚至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儿童敬畏教育者的情感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儿童对教育者的畏惧也许是天然的,因为成人在各方面比儿童强大,儿童需要成人的爱与保护,然而要唤起儿童对教育者的爱恋,教育者必须爱护、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有独立意志的成人对规则的接受可能更多地出于对规则本身的价值判断,但孩子是稚嫩的,对教师的举动十分敏感、非常在乎。如果教师的态度是亲切的、温和的,孩子自然会体验到“老师喜欢我”的愉悦,从而向教师敞开心扉;如果教师的态度是冷漠的、粗鲁的,‘孩子便会产生“老师讨厌我、不喜欢我”的情绪,并由此受到伤害,也许他的心灵之窗从此就关闭了。

(三)德性有助于克服人的“自然天性”,使教育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喜优厌差是人的自然天性,恃强欺弱更是人的“劣根性”。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高尔基语),但爱别人的孩子,尤其是“丑陋”的孩子,就不是教师仅凭天性能做到的,由此必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德性,才能克服这种不利于普遍施教的天性。儿童总是存在着优和差、强和弱的,教育的本质要求幼儿园教师不能把这种人的“自然天性”带到教育中来。对任何职业来说,与工作人员有关的当事人越是脆弱,对工作人员的德性要求就越高。对幼教职业来说,“脆弱”正是其工作对象生命特性之一,幼儿期是最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也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这使幼儿园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不仅不比其他任何教育阶段逊色,反而显得更为重大。它更需要教师对生命怀着热爱、珍惜和敬畏的情感,努力认识、理解和尊重儿童生命发展的规律及其蕴藏的潜力,对生命早期智慧表现出敏感、惊喜和支持;它也更需要教师深刻地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对于儿童生命发展的独特价值,懂得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这都特别需要幼儿园教师能真正形成富有幼教职业特点的教师德性,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

(四)“去道德化现象”的存在更显教师德性的可贵

有学者认为一个社会一旦是多元价值并存,迟早会面临曼德斯所说的“去道德化教育现象”。西方社会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也表明,在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时代,出现“去道德化的教育”是一种必然。当前我国教育界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如一项关于亲子关系的调查发现,在回答“什么事情让你们的爸爸妈妈特别开心?”这一问题时,30个低年级小学生给出了同一答案,那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家庭教育中分数至上和道德缺失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当前幼教界普遍流行“双语教育”“艺术特色”“才艺培训”“神童方案”等时髦字眼,有的幼儿园甚至还有类似中学“重点班”“实验班”的做法,可见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已经完全功利化,有关做人的教育已经被人们遗忘。

然而,精英化的分层教育、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正在伤害我们的孩子,进而也必然会伤害我们这个社会。看看我们周遭的世界,大众文化的平面性、世俗性、浅易性正在消解雅与俗、尊与卑、高与低的界限,同时也影响了儿童对道德、理想、信念等形而上的关怀和追求,以娱乐与调侃为主的文化快餐使文化本身包含的尊严、人格、价值等被完全忽视,带来了英雄主义的悄然引退和道德理想的黯然失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幼儿园教师能以自己的善良、慈爱、自信、热情、合作等优秀品质引导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将必然显得特别可贵。

二、德性的动力价值

人们关注物质待遇本无可厚非,而且对物质的欲望的确可以为人带来强有力的行为动力,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惟一”的动力,如教师把教学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看作是付出技术、劳动从而得到报酬的交换关系,那么他就只会去关心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不会去关心教学的价值层面,斤斤计较于付出与报酬间是否平衡,一旦发觉失衡,就动力锐减;一旦发现别的职业更有利可图,就会表现出职业动摇,或者做出与教师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事来。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教师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因为带有情绪色彩,所以兴趣要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还需要理性导航。而情感是一种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验。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爱事业、爱学生的高级情感,因为只有这种高级情感才会促使教师将专业成长发展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如果有可能,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将之发展为一种信念,因为信念是人们坚信某种道理的正确性、具有一定情感支持并力求实现的一种观念,它能产生持久的动机,促使教师不断追求事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使作为个体的教师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也不会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这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等德性方面加强修养,教师才能获得从事教育事业和自主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恒久的动力。

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还不是很理想,而且幼教工作充满了琐碎的辛劳。在笔者随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有一半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工作“较为劳累”;13%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极为劳累”;没有幼儿园教师说从事这个工作“很轻松”的。说到“成就感”,也有一半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缺乏”。再加上现代社会行业间和行业内的竞争很激烈,也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不小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爱心、没有相应的精神情操,幼儿园教师是不可能从幼教工作中获得职业快乐与满足的。此外,德性也有助于推动幼儿园教师在职业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幼儿园教师成长问题上,有一种观念在教育日益民主化、崇尚主体价值的今天需要转变。历来人们认为,教师应该是“红烛”与“人梯”,师德素质好的教师更应该如此,所以好教师的形象总是“殉道者”“苦行僧”和“无我”的。

其实,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活动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作用于儿童的活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作用于自己的活动,即教师的自我修养。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这是对的,但后者的活动也构成一个独立的过程,在教师的自我实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是“工具价值论”而不是“主体价值论”。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德性方面的提高,从教育效应看具有社会价值,从主体效应看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爱儿童,是为了儿童的成长,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因为教师爱的责任和功能的发挥程度会实质性地决定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和受尊重程度。教师为人师表,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实现。教师事事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会为自己拓展出一个无限的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不仅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而且在不断修养高尚的道德,这会使他比任何其他劳动者更自觉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步伐,紧跟学科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步伐,从而在推动儿童发展的同时,全面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德性之“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境界。

三、德性的幸福价值

德性可以给幼儿园教师带来幸福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主体的伦理意义只有与其生命意义交相辉映时才是善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与幸福是同一的,最大的幸福也就是最高的善,“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文献中,一般都把教育的本质归结为使人向善的实践。《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早期教育更应该是一种使幼儿向善的教育,因而有德性的幼儿园教师首先是“善”的,他们一般具有这样的特征:对幼教事业特别热爱、特别投入;对孩子由衷欣赏和尊重;对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具有研究和创新的精神。这正是幼儿园教师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一)投身幼教的事业心可以带给幼儿园教师充实的人生

人们的幸福感与人生的什么要素关系最密切?20世纪80年代几位哈佛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是钱、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这是以存在的完美为指向的幸福,是人自身潜能不断展开、创造力不断发挥、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展开的一种生活的实在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幸福的实质。它并非不指向财富,但财富不是唯一的标准。一个人的财富越多,并不能就此推导出其幸福感越强;它也并非不指向健康,健康是一切幸福要素的基础,但健康总有一天要丧失。获得幸福的人当然喜欢精神的宁静和享受,也注重个人意志的自由和人格的健全,但是只有作为融入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的不断进步竭尽全力奋斗的一分子,其存在的完美才能实现,那就是把个体的自我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用于社会进步事业的开发和发展。

有这般境界的幼儿园教师也许并不多,但这一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现实中的幼儿园教师可能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把幼儿教育当饭碗,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第二层次把幼儿教育当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同时又有一定的责任心;第三层次是把幼儿教育当事业,“充满爱的性情”。鉴于幼儿园教师当前地位与待遇的低下,现实生活中第

一、二层次的幼儿园教师肯定占到大多数。第三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可能很少,但达到这一层次的幼儿园教师由于超越了现实与功利,心灵能够超然于变幻的世界之上而把握生活的本质,他们可能并不属于最有钱的幼儿园教师,但却是最有幸福感的幼儿园教师。他们会把工作诗化,在与孩子们的纯真相处中让自己感动着,并和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

(二)以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师幼都体验到幸福

置身于孩子们中间,幼儿园教师常常会以权威的身份要求孩子做这做那。一番指手画脚之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做的与要求的相去甚远。于是,当老师的就开始和孩子们叫上劲,不是批评就是说教。孩子们听不进去,老师就更烦了。长此以往,当教师的幸福感必然会消失殆尽。相反,如果教师从尊重、欣赏儿童的态度出发,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幼儿,就会获得一份份惊喜。当我们眼中的孩子很可爱时,我们爱孩子的心情必然会油然而生;当我们眼中的孩子在不断进步时,我们自己也必然会更加自信,师幼由此都体验到了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一位幼儿园教师把自己称作“快乐的孩子王”,认为在天使的乐园里耕耘是一种幸运:“它是那样简单,仿佛一看便知,却又如此深奥,需要人倾其所有的爱心与耐心去观察、体验、研究和发现。就像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们的眼神一样,看似清澈却又蕴涵着无数的‘为什么’。与孩子们在一起成长的工作是美丽的、快乐的”。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在市井生活充斥着浮躁和物欲的时候,它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只属于有德性的幼儿园教师。

(三)幼教研究也是幸福之源

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职业生活是一种优秀的品性。幼儿教育总是试图使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但幼儿教育并不是总能做到这一点,并非每所幼儿园都是幼儿的花园与乐园。笔者以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成人的行为背离了儿童的需要,成人的过度干预使儿童不能充分感受真正的幸福。当我们“好心”“苦心”地教育他们的时候,儿童感到的是童年幸福的丢失,这不仅是一种悲哀,更潜藏着教育的危机。儿童在教育中得不到幸福,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也不会有幸福。幸福的幼儿教育一定是依循现代心理科学、教育科学而实施的教育,是确实有助于儿童生命潜能激发的教育,即科学的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幸福;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儿童的幸福感受。而使幼儿教育充满幸福的关键在于“在儿童教育中运用隐藏在儿童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对于教师来说,这就意味着不仅要爱儿童,而且要研究儿童。当我们每天面对儿童都感到其灵动生命的活力和张力,感到其个性的日渐形成,感到其身上折射出的我们教育的痕迹,然后我们想记下点什么、改变点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入研究的境界。这样的幼儿园教师才能获得深层的幸福。

东西方的“德性论”哲学都将研究和创造看作是在德性统驭、推动、导航、把握下的自我实现活动,认为完整的德性是人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探索、研究的热情,对辅助自己完成教育任务的科学理论非常熟悉,才有希望提升自己,并使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上保持某种权威。如果说学历和职称是专业化程度的表征,那么,研究就是专业化发展的动力。由研究而推进专业化成长,由专业化成长带来自我价值提升,由自我价值提升而感受职业幸福是每一个渴望获得职业幸福的幼儿园教师必然要经过的历程。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篇6

【关键词】幼儿 品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69-02

当前在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从小班到大班,一直注重幼儿品德教育,下面就几年来幼儿园品德教育谈一些体会。

一、为什么要加强幼儿品德教育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应该要在幼儿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中应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地处发达地区的独生子女,生在福中,长在蜜罐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和未来的希望。很多家长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惜一掷千金,然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却不予重视,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长大了,良好品德也就自然形成了。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具体到行动上,往往还是重智轻德。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行为、意识和态度上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学前儿童德育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身体素质、知识结构、思想品德状况,对未来社会风貌、民族精神、国家实力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及早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幼儿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引导落实我们到平时的言行之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二)在劳动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

组织幼儿劳动,让幼儿在劳动中接触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接受锻炼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幼儿园的各种劳动中都包含了德育因素,比如,在每次劳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意志品质和对集体的责任感,能得到发展。在参加劳动过程中,幼儿都要有一定的自我克制,最简单的系纽扣、穿鞋袜等自我服务劳动也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无论是个别委托、值日生劳动或集体性劳动都有助于幼儿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劳动还能使幼儿认识集体的力量,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创造出劳动成果,这样就容易养成幼儿与别人合作的习惯,而且容易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

(三)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在幼儿生活和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密切的情感依恋,因此,幼儿德育教育必须幼儿园与家庭教育配合一致。我们通过与家长直接交谈、家教园地、家长开放日、家教讲座、定期走访等形式,及时把教育信息,各项活动安排,家教经验和家长任务等内容传达给家长,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品德教育产生实效。

(四)寓德育于激励 、 竞赛之中, 注重品德教育方法的情景化

幼儿品德发展具有情境性和他规性等特点,比较重视行为的后果以及成人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肯定,表扬良好的道德行为,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积极的诱因影响,激励幼儿进步。此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培养幼儿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使幼儿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严格要求,仔细捕捉幼儿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大拇指奖”、“好孩子”、“我进步啦”等活动,激励幼儿上进。

总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正确的引导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重要手段。让我们的教育和引导,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健康之种,收获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使其终身受益,向着健康活泼、勇敢自信、好奇探究的方向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萍. 幼儿品德的培养[J]. 当代工人(精品版),2010(04):109-110.

[2]宋桂珍. 谈幼儿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J]. 学理论,2010(19):65-66.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篇7

一、制订保育岗位的职责制度,明确保育老师的工作职责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具有履行自己社会角色的灵活性,保育老师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她既不是“清洁工”,也不是“保姆”,而是履行教育职责的、维持教育秩序的劳动者。由此,管理保育老师并不仅仅停留于保育工作的具体事务中,而是帮助保育老师明白自己每个行动之后的教育功能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此,在管理具体行动中,我园拓展保育老师明确自己职责的多层次内涵,首先保育老师要明确自己劳动的内容;其二,保育老师要明确所承担的劳动内容的功能;其三,明确自己劳动内容中应该负有的责任和达到的标准。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明确自己保育劳动的内容,即能确保保育老师能够明白自己在何时何地做什么事情。为此,幼儿园制定了《保育老师岗位职责》,这些制度明确了保育老师应该履行的职业工作内容。明确了保育劳动的功能即引导保育老师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劳动,只有保育老师明白了保育劳动的意义价值,她才能够主动遵守保育劳动规则。例如带领保育老师观看生活科教片,理解被子要勤晒的原理是太阳能够有效杀灭感冒病菌、过敏螨虫等。很直观地与保育老师认真地算一笔账,一位幼儿感冒之后家庭的损失、幼儿园管理的损失以及幼儿成长的烦恼,这样保育老师就能够从保健原理和工作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明白自己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制订保育工作的操作细则,规范保育老师的工作程序

保育老师的所有工作是在行动中完成的,有时承载着“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意义。例如保育老师所摆放的区角玩具和家具,这样的空间有可能帮助幼儿成为空间的主人,也可能成为束缚幼儿的工具。因为保育老师的教育理念不具有预先被教育性,所以她们不具有自觉的教育理念,由此,需要管理者从结果到理念逆向地建立理想教育生活。本园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三个程序细化保育管理。首先由保健医生与后勤园长以教育理念为指导细化保育老师操作程序,然后运用练习法使得保育老师能够自动执行这些规范秩序,最后在实际情景中,管理者根据保育老师的具体工作,通过培训、相互观摩等方式让保育老师体验保育意义。例如有些保育老师认为擦桌子只要用84消毒液消毒一下就可以了,至于用多少没关系。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之后,首先由个别保育操作能手和保健医生通过实验法配制消毒液的比例,使得消毒液比例配备达到恰到好处之后,把这个比例和步骤写入保育操作制度中,那么保育员的“勤劳”就变成了“科学规范”、有实效的“勤劳”。

三、制订保育技能的培训制度,由被动规范为主动创造

所有的制度不是为“束缚”管理对象,而是为促进管理对象自发性地发展。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在技能的熟练与熟悉过程中,保育老师才能够自觉地反思自己操作技能的价值。由此,幼儿园建立保育老师技能培训制度。每学期安排了“保健老师做讲座、骨干教师引领示范、理论考核、操作技能比赛”等培训课堂,建立“定时定点定事”的培训制度。保育老师参与这些园本培训课程,不仅学以致用,同时在培训活动中展示其技能风采,获得自信,实现自我价值。按照不同的执行主体分为以下培训制度。保健医生执行健康保健培训制度,如:保育老师一日工作流程、常用物品的消毒、常见病的症状及预防、幼儿急症的处理、幼儿心理健康知识、体弱儿的管理、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等;保育园长开展保育教师操作技能培训,通过比赛、展示等生动的培训形式开展餐前消毒、午餐管理、叠被子、擦窗户、幼儿早操、半日活动组织、折纸、泥塑、搭积木、自制教玩具、讲故事等技能培训活动。评委由园长室成员、保健医生、小中大各年级组组长组成,比赛均量化评分,成绩从高到低排列,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保育老师因为技能的增强而建立了职业能动感,他们内心不再把自己的职业看作助手、影子、保姆这样从属地位中,而是成为能够真切地具有了执行教育的能动能力,从而成为有些教育时空段的执行主体。如开学初进行保育老师早操比赛后,我园幼儿早操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清晨全园教师、幼儿、保育老师都在操场认真做操,以往保育老师手捧手站在旁边看的现象消失了,而是与教师履行着同样的示范职责,在幼儿的锻炼时间内同锻炼。我园每周四下午3点半到4点半教师集体学习,这个时间段由每班的保育老师组织幼儿活动。通过培训保育老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教学计划制定周四下午活动内容,不仅会组织幼儿开展生活游戏如穿衣服、系鞋带,使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生活技能,而且还能生动地给幼儿讲故事、组织幼儿绘画,制作手工等游戏活动。每周四下午的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高了,保育老师的信心增强了,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建立理性的职业关系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篇8

二、情况分析

1、本班幼儿经过两年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但还有个别幼儿没有形成良好的品德。2、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3、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图书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不尊重成人的劳动。4、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5、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1、班级每天进行晨间谈话,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合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间谈话的教育作用。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九月份:知道自己是大班小朋友了,要做好榜样,具有相应的角色意识。

上一篇:通信工程嵌入式培养范文 下一篇:眼睛保健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