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7:00

劳动经济管理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一、我国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员工薪酬福利管理欠缺

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的员工的薪资福利变动的幅度是不大的,主要是根据员工的职务等硬性条件进行规定,对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等对薪资的影响不是很明显,所以国有企业汇总很容易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在相同职位上的人,不管工作效率如何,大家的薪资差别不是很大,导致国有企业员工整体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与其他经济构成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工作轻松福利制度好使得挤破脑袋想进入国有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一些私营企业反而会更加看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员工的工资效率以及对企业的贡献值直接与薪资挂钩,这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观国有企业,如果仍处于这种不温不火的薪资福利模式,对于国企的今后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国有企业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未得到切实保障

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其工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合适的酬劳,以供生活所需。所以企业在对员工薪资管理的时候应该关注到当地的生活水平,物价的情况,而不仅仅停留在企业自身的发展上。就现在而言,我国存在不少企业员工薪资增长远跟不上当地物价上涨速度,导致很多员工在本职工作之外不得不寻求一些其他的经济来源。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会在一些企业的临时岗位上安排劳务派遣工,这与正式员工的薪资没有做到一视同仁,此类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很难得以保障,由于劳务派遣工的权益保障问题而导致的劳务纠纷屡见不鲜,对企业的名声也造成了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必须重视对薪酬的管理,保障员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同时,也是为自身的发展做铺垫。

(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

国有企业现如今关于劳动经济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员工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如果一味的留在过去坚持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推陈出新,那么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不不仅会为企业带来进步还有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影响企业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因而国有企业需要找寻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科学高效的引导员工的工作方式,帮助企业扩大进步空间。但是我国有不少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向仍以领导为中心,并未意识到劳动经济管理的核心要义。就以企业的项目技术人员为例子,企业的经营需要依靠其的技术能力才能有进一步发展,但是往往却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不能得到企业的重视,更别谈升职加薪,因为传统劳动经济模式影响,他们的薪资以及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员工很难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选择跳槽,寻找下家,企业失去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后期的发展是不小的打击。

二、提高国企劳动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科学安排企业的工作岗位

在国有企业中很容易看到工作职位设置不合理的状况,一些部门人员工作超负荷,而另一些部门人手多余,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使得一些工作能力强的人不能发挥作用,而工作能力差的人却敷衍了事,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均衡分配,此时就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此进行调整,科学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制定详细的岗位分配。科学定岗,定员的意义就是将企业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大致有三种分配方法,专业化定岗,由上到下分级定员以及部门定员。首先,第一种是将企业拆分为多个部门,把工作内容大致相同或者性质相同的归为一个岗位,这种模式可以帮助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加,部门内的工作节奏更加一致帮助企业更好运作。对于第二种模式,企业大致需要的员工人数大致就可以确定,进而逐级定员。如此一来企业的部门都会根据上一级部门的人数来确定下一级的人数,员工也不会抱怨部门人手不够的问题,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高。最后的部门定员方式,更具针对性。是每个职能的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员工人数的确定,例如财务部门,则财务主管会根据企业的财务工作量来决定需要多少的员工。同理可得,销售部门是根据企业的销售管理模式来确定需要多少的销售人员,如此一来每个部门的工作量会合理,工作效率提高。从而使得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的发挥出工作实力,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资金投入。国有企业得以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运转,有利于劳动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二)制定符合市场水平的薪酬体系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部分,薪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效率等。如果有人工作量低,却拿跟大家一样的工资,那必然会让员工产生一个心理,既然如此的话,就不需要工作特别的认真,或者敷衍了事,这不仅是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今后的发展也将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在薪酬体系上做出创新,而不是停留在根据员工职位等决定的薪资管理模式。首先,国有企业需要对市场劳动力价格行情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你制定工资的标准低于平均水平,很可能会丢失人才,他们更愿意去薪资高的地方创造自身价值,因此合理的制定标准工资才更具优势。其次,企业的需要注重薪资的公平性,在制定薪酬的时候,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员工才更愿意发自内心的为企业工作,企业上下员工都具有积极良好的工作态度时,将大大促进企业的工作效率,最后企业的薪资分配不应该一味由领导部门决策,可以给员工提供发声的机会,了解员工对薪酬分配的的想法,帮助企业的上下级有适当的沟通,促进企业更好的运转。

(三)建立人才开发长效机制

21世纪是个人才宝贵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的推进,人才在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也得出国有企业要在人才的培养开发方面重视起来。为建立科学的国企员工培训机制,可以为员工提供公共课的培训,员工对于企业而言就犹如人体的血液,只有鲜活有动力的员工才能使得企业运转起来,因此员工的个人素质以及工作能力显得尤为重。另外对国有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也应该让员工了解,让他们更加明白企业的人文理念,另外对于企业的后期发展部署需要进行讲解,以及对企业内部的劳动标杆进行宣传,鼓励大家学习其工作态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行一些专家讲座,帮助企业员工更加全面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提高工作能力。另外企业需要建立人才开发长效机制,对于有潜力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优化薪酬福利模式,如此一来才是对人才的挖掘和开发,将人才留在企业,提高劳动经济管理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优秀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部分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很少关注企业员工的情况,因薪酬福利管理的欠缺等原因失去宝贵人才,由此国有企业只有科学安排工作岗位,制定符合市场的薪酬体系,建立人才开发长效机制,才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的劳动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帮助企业获得更大效益。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劳动经济管理 管理水平

企业应该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兼备,它们之间的平衡有利于企业发展。为了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让企业的员工保证如计划进行工作,必不可少的就是积极的态度和稳定的状态,最直接的提升方式是合理分配,提供合理薪资,优厚的待遇,这个要求也从某些方面上反映出了我国的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上的缺陷和短板。

一、企业劳动经济管理概念

从劳动经济学来说,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科中的延伸,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我国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是当下的热点,因为我国处于转型时期,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经济模式转型,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现如今我国国企的劳动管理微观上主要是从就业率低、就业困难、收入增长缓慢、人均收入差距增大等几方面来研究。对于经济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以实践为基础对政府推行政策的效果评价相对其他国家经济学研究者仍有所欠缺,并且当前阶段我国研究的应用实际情况很不理想。从细节上来说,缺乏大量的数据采集,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所以,我国对于管理经济学的研究显现出的是极为单薄的一面。从宏观的角度,我国管理经济学研究范围过小,仅仅局限于市场以及政府二者之间,显现不出来研究的横向拓展,比如说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劳动经济管理有什么影响,针对这种影响我们有什么可借鉴措施,这就导致了我国现如今的研究同欧美发达国家对于经济学研究产生较大的差异。

二、我国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实际情况

(一)薪资福利水平底,初次分配不平衡

国企员工的工资水平不高,随着企业追逐利润化的发展,企业福利也相对下降。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而言,国有企业的员工福利,收入情况和工作期间的待遇远远低于外资企业和港台企业。外资企业的福利政策除了工资和正常福利之外还包括股票分红、股权分配、养老金的补充、假期延长和住房补贴等诸多方式。比之国企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国有企业的工资评定和福利的发放是通过对员工的工作年数,职务职称的评定来进行的,这样的做法或多或少的忽略的效率,缺乏绩效评比,导致无论员工是否努力工作他所得报酬也还是维持在相同的水平上,这也使刚进入公司的员工容易增长惰性,员工的上升通道封闭。这种区别的产生是因为外资企业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岗位、能力和责任等等方面。

(二)国有企业员工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的权利和利益的保障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尽管我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的员工薪资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这一增长与我国的通胀率不成比例,无法追赶增长更为迅速的物价水平,相比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企业的持股人的收入,这种差距更加明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国内的大量企业开始聘请劳动派遣工,劳动派遣工主要从事的是一些易替代、无技术含量、辅助为主的临时性质的简单工作。这也在某些方面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与在职员工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导致劳动派遣工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工作热忱,严重影响企业工作效率,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另外,国有企业员工的经济权益受到侵害的时间频频出现,对国企员工利益保障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三)国有企业员工被侵犯权利事件屡屡出现

总的来讲,侵犯企业员工权利事件的主因是侵权的企业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随意减少员工赢得工资,变相增加员工工作时间。一些不良企业模式劳动保护,拒绝签署劳动合同也不为企业员工缴纳养老金等社会保障。从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分析出,这样的做法导致员工对公司归属感弱,依存度不高,热情减少,极易造成公司的人才储备不足。还有一些情况,比如: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过于专权,所有问题不经决议层审核,自己擅作主张,忽略员工的声音和其他管理者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劳动者的权益没有保障,并且对其权力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

三、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科学合理的职位岗位数量规划

我国国企存在一个普遍的弊端,这个弊端就是几乎所有部门都存在一个问题,即部门工作人员数量严重超标,但是仍有部门上报部门人员不足就此“吃空饷”。企业人员的分配需要经过人力资源部门的审核评定有一个科学评估的过程,为各个部门的员工进行一个合理职位分配,主动的是合理高效的运作方式。企业员工数量和职位的分配划分如下三种模式:岗位职务专业化,也就是说一句每天工作量不同岗位任务的不同进行;逐级分解的固定成员模式,按照自上而下考虑企业自身规模,对部门进行分级,分别配以不同数量的员工;按照部门需求进行岗位人员的分配,这种模式是一句各部门的要求和建议来进行员工的职务分配。

(二)企业发展模式同员工工资情况挂钩

工资薪酬的有效管理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工资的合理分配,可以使企业留住人才,不断吸收引进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能偶增加企业的工作效率,极大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世界上通用的薪酬分配模式分为如下几类:以职位岗位划定工资分配的方法;以员工所具备的技能来分配工资;与员工的能力绩效情况来分配工资。企业可可以通过的员工工资的分配来调整其自身的战略,以达到发展自身吸引人才的目的,还可以控制企业的离职率。工资的合理分配离不开管理的公开透明,进行薪酬划分的时候要注意:首先,企业的竞争力,分析市场综合的劳动力价格和工资报酬来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用以吸引留住人才;其次,注重内部公平企业发展需要全体员工的监督和意见的提出,这样做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最后工资分配制度的制定需要采纳听取公司基层的意见,增强企业内部的纵向交流,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三)人才的培养,吸收需要科学有效的体系制度

国有企业更愿意墨守成规,长时间的稳定环境使国有企业养成了不愿意创新,固定的思维模式,国有企业的劳动经济管理需要构建新形势下的科学的合理的人才引进开发模式,建立有竞争力的企业自身培育人才的体系。这样做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现在已经进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不思变进取,谋求变化改革,会被时代大潮所抛弃;充实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储备数量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还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才开发机制可以物质和精神主观上引导员工使之提升自身的积极性。

四、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激励机制

(一)物质刺激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员工是企业的中心和主体,想要得到高效的企业运行效率,需要对员工进行一些必要的激励和建立一些可以刺激员工,让员工的风险得到回报奖励制度。首先对现有工资制度分配进行合理化,比如可以实行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化,给与其一定的股份。在企业经营的同时不忘多组织活动,培养员工的凝聚力,提升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二)参与企业日常管理激励制度

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分权,将权力下放到每个员工身上,让所有基层员工也有一定的参与决策事务的权力,提升职工的参与度,是对员工当家做利的一种践行,使职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挂钩,让决策更科学,收到的意见更为广泛。

(三)职业生涯奖励制度

企业应该了解职工需求和发展方向,为员工提供一个合适的升值道路和进步平台,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形成长期的共赢的格局。

综上分析可知,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增强企业吸纳培育人才能力,使国有企业可以更好面对经济全球化冲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身,以求占据绝对性优势。国有企业必须通过转变旧经营模式模式,注重人才培育,工资薪酬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运用企业员工的策群力,更好的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完成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同时注重企业管理层的分权,平衡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倾斜,缩小收入差距,为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奕明,买买提依明・祖农.关于税、资本收益与劳动所得的收入分配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3,(07).

[2]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10).

[3]李锦峰.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国家与工人阶级:结构变迁及其文献述评[J].社会,2013,(05).

[4]张忠喜.企业员工劳动经济权益落实状况的研讨[J].经营管理者,2013,(07).

[5]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水平;提高措施

引言

劳动经济管理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劳动经济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劳动所引发的经济效益进行调查,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其中如何通过最少的劳动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其就职的企业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很多国有企业的劳动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使得员工对应的待遇水平跟不上职工的需求。因此,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经济管理水平,以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双重进步。

一、劳动经济管理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之后,人才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这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期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催促其不断通过改革的途径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劳动经济管理概念的提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理论,在保持内部人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值,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库,从而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由此可知,提高企业的劳动经济管理水平已成为国有企业寻求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现状

2.1职工待遇水平较低

与职工所承担的工作相比,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志愿待遇水平普遍偏低,或者存在两级分化较为严重的情况,甚至出现了待遇日益下滑的现象。从当前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方向来看,人们对工作待遇的要求在不断上升,职工对自己的薪资有了更高的展望,特别对于一些生活压力较大的一线二线城市,职员的基本经济需求要求较高,相应的对薪资待遇的要求也会比较高。与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员工薪资都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而且发展较为稳定;部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薪资高出些许,而且对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更为优厚,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员工在工作上有所懈怠,这就使得国有企业不得不出台和调整现代化的薪酬管理体系,以便满足职工对待遇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其劳动经济管理水平。

2.2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难以保障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员工薪资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但是与飞速上升的物价相比,工资的涨幅远低于物价的涨幅,甚至一些员工的信息涨幅还要低于当地物价指数的增长,相比较而言,公司中的管理层和股票持有者的收入更是远远高于公司内部的普通员工。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缺少合适的产业竞争力,使得企业的效益与员工的收入缺少必要关联,使得管理者忽视了对员工薪资待遇提升的关注导致的。

三、提高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水平的建议

3.1科学配置岗位和岗位人数

在国有企业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便是人员配置不足,很多员工的工作量很大,但是某些部门的人员配置较多,存在工作分配不均的现象。在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对各部门的工作量进行科学的考核,并科学配置人员,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在笔者看来,科学定岗和定员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专业化定岗模式:将企业划分成若干个部门,将性质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任务合并为一个或多个相同岗位,弱势任务量过大,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每个任务组从事类似的工作,但是其中的人员配置会根据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变化。配置需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的业务流程、企业的技术条件以及企业员工的素养为基础。

(2)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的定员模式:首先确定企业的总体规模,再逐级分解,在确定各部门人员的同时确定一线员工的数量,并按照劳动效率以及员工的技术含量来进行分工,确定每个岗位的人数。人力资源部需要计算出企业的设计产量和人均劳动率,并结合人工成本计算出生产人员的合理总量。

3.2将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当前,国际上通行的薪酬管理体系大约有三种:(1)岗位薪酬体系;(2)技能薪酬体系;(3)能力薪酬体系。企业对员工的薪酬进行合理分配,并对企业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引进和留住人才,进一步控制和降低离职率,首先必须科学进行薪酬分配,在薪酬分配上实行透明、公正的原则。在制定企业的薪酬分配方案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企业外部的人才竞争性;第二是企业内部的公平性;第三是薪酬分配比例确定中员工的参与程度,即让员工一定程度参与薪酬体系的制定。

3.3建立科学长久的职工培训与成长机制

在各企I之间的竞争中,企业员工技能和素养之间的比拼也占了很大比例。对员工来说,一个能让其不断成长、进步的企业,一定是首选,因此,企业应当关注员工的自我成长,如定期为员工组织培训,或者为员工提供进修、外训的机会,让员工感悟到企业期望其不断成长的迫切希望。首先,建立健全的国有企业培训机制;其次,建立企业人才开发和培养的机制,重点培养核心骨干,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给予员工足够的激励,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多劳多得,且核心技术人员也要配以与之工作技术含量相对应的回报。

四、结语

人才,是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优质人才的支撑,而科学定岗、定员定薪、员工自我完善和提高机制等作为企业提高劳动经济管理水平的重点,国有企业必须转变观念,立足长远,放眼未来,以人为本,才能从人才层面留住企业的再生力量,才能通过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也带给员工与之相对应的回报,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双重进步,并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让企业在长久的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靳辛.提高油田基层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中国石化油田企业“五项劳动竞赛”活动综述(上篇)[J].中国石油企业 ,2012-07-11.

[2]范骏,王一楠.我国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和减少劳动争议案件对策研究――基于劳动关系主体框架[J].经营与管理,2015-08-12.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近几年,围绕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从未停歇,话题不断更新,层次逐渐深入,气氛愈加热烈。这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念碰撞,体现了政治经济学在新形势下要重新定位的努力。其中或众说纷纭,或针锋相对,种种纠缠不清的争论,多因两大理论体系相对独立,概念语言不通的缘故。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一味辩论的结果只能是似是而非,欲理还乱,无果而终。只有站在更大范围的经济学比较的基础上,才能看清这场争论的实质和意义,从而理清思路,得到有价值的成果。

以最近争论的焦点“服务业是否创造价值”为例。其实这已经不是一个辩题了,因为学界已经基本上肯定了“服务业创造价值”的观点。大家争论的只是,这个观点马克思已经说过了的呢,还是马克思没说但可以从他那儿引申出来的,还是马克思根本就是反对的。由此引发的另一个比较热闹的辩题,就是我国的私营业主是否存在剥削的问题,大家都认为我国的私营业主是应该存在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争论的只是他们是否在剥削,这种剥削如何定性和定量,于是又去马克思那里寻找根据加以印证。

总之,学界对命题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与目前的经济学大方向并无二致,差异的只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态度。这个态度,总结起来,又不外乎有三种:一种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正确的,现在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疑惑,都是源于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不够深刻的缘故,所以应该加深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种认为劳动价值论的确有不足和偏颇之处,应该被发展和革新,其内涵和外延都应该进行新的拓展;一种则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坚持劳动价值论会走回阶级分析的老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所以它应该被否定或是束之高阁。

劳动价值论是分析命题的理论武器。现在大家对命题的基本态度一致,却对分析命题的理论武器的态度出现差异,这只能说明对理论的整体把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分歧。在实际争论过程中,争论的核心也的确不断地追本溯源,大家都感到不搞清楚一些基本的概念就无法再讨论下去。于是如“什么是价值”、“怎样的劳动创造价值”、“非劳动生产力是否创造价值”、“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等问题又重新被提了出来,但是进一步的争论却没有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是把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基本范畴和理论出发点相混淆的缘故。把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手段直接用来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命题,自然要出问题,反之亦然。二

劳动价值论虽然博大精深,但它的核心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这个“劳动”还有许多的规定,比如“抽象劳动”、“生产性劳动”等,这个“价值”也有自己的定义,它的经典表述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我们就来看看实际争论中的一些情况。

首先是关于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问题。

有的学者说:

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实际上不再把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他看来,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劳动是计划分配的……也就不存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过去我们没有注意到马克思这方面的论述。……而西方国家却从实际出发,不拘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认为第三产业也创造国民生产总值……使第三产业得到空前发展,所占比重已超过70%。……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也采纳了三次产业的分类,也承认第三产业创造国民生产总值。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已经跳出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凡是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都视为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1]

这段论述的逻辑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三产业属于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但实际情况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扩大,所以第三产业也是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首先,这个逻辑的因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创造价值。在马克思严密的理论体系中,这只能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产业的效率提高,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并且第三产业分割价值的比重增加了。其次,“国民生产总值”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它从来都是以具体的货币来表达的,无法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来衡量。第三产业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并不能说明它创造了价值。最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所设想的也不一样,以之佐证,颇为牵强。这是想证明劳动价值论仍然正确的。再看另一种论述:

从今日展望,停留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已不能充分解释新的经济现象、市场现象与企业现象。在新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以及资本和传统技术不再稀缺,稀缺的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及其载体或称人才。……仅从第三产业的不断成长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渐居首位看,所谓非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创不创造价值,多年来引起争论,确有其时代意义。否则,就劳动价值观,生之者寡,分之者众,主客易位,道理上说不通。[2]

这是想说明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的。但是他的理由却很奇怪。难道某种东西“稀缺”了就会引起它的质变吗?技术不“稀缺”,就不创造价值,“稀缺”了,就创造价值了吗?“稀缺”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它仍然无法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直接相联。再看一个:

劳动价值论辩论之透析

我国学术界一致认为党政部门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主要理由是党政部门属上层建筑领域的范畴,它们并不参与价值的创造。现在看来,这是忽视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及其经济职能,其实党政部门为此而付出的劳动,理应属于生产性劳动。这种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创造高倍数的价值。[3]

“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以及“经济职能”就可以证明一种劳动创造价值了吗?前一个证据明显与结论无关。“经济职能”也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它指的是对经济运行发生作用。影响了经济为什么就是创造了价值,还“创造高倍数的价值”?论者没有交代。就笔者所知,在马克思那里,非生产性劳动也对经济产生影响,可是它不创造价值。

可以看出,上述说法的逻辑漏洞都出现在同时使用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之时。并不是说不可以在两大理论体系间做沟通工作,只是做的时候要慎重,不能拿来就用,直接组接。否则,这样的理论探讨不仅不令人信服,而且没有意义。

其次,关于生产要素问题。如有的学者说:

我们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的源泉。和传统的把其归结为人的抽象劳动,即与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体力和脑力支出不同,我根据我的价值定义认为:价值源泉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界的结合,白手是不会起家的;另一方面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并且,各种生产要素在不断增加,它们之间的比重和作用在不断调整。最初由土地和劳动起主要作用,到资本、经营管理加入价值创造,再到二十世纪中期科学技术又加入,并且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而在新经济环境中我要提出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根据我对价值及源泉的重新认识,我进一步认为这些要素的作用不是平等的,在不断变化,从而我们又说新的意义上的劳动是价值主要源泉,这就是我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4]

论文劳动价值论辩论之透析来自

从生产要素的“比重和作用在不断调整”到“加入价值创造”的推理,也就是数量可以改变性质的推理。为什么比重大一点,它的性质就会变化呢?很简单,因为这“比重”和“性质”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正如作者把“价值论”混同于“财富论”一样。在两个理论中,生产要素的“性质”本来就不一样,这与“比重”的变化无关。我们看到,为了确立数量可以改变性质的推理,作者不得不抹杀历史,提出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以前从未“加入”的说法。这是想要改革劳动价值论的。

再次,关于我国私营业主的剥削问题。

有的学者倾向于不存在剥削或是剥削很少。如下列文字:

生产资料或资产作为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虽然不是同劳动相并列的价值源泉,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也不能说毫无作用,至少它可以代替人的部分劳动,发挥着同它所代替的劳动相似的作用,因而它的使用也会带来一定的价值。所以,在现代条件下,所有者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并不全是剥削,其中包含生产资料这种物的社会使用所带来的增值。……过去我国公有制经济内部的“投资饥渴症”、无数损失浪费等等,都同否认资产能够带来一定回报的观点有关。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的谬误。[5]

资本对商品价值的形成“有作用”就说明不全是剥削,这也是一连串看不懂的推理。首先,“有作用”为什么就是“带来一定的价值”?后文说的清楚:“带来的回报”--这就对了,不是“价值”,而是“收益”,那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马克思早就澄清过,此与“价值”无关。其次,资本“代替人的部分劳动,发挥着同它所代替的劳动相似的作用”,因为劳动可以带来价值增值,“因而它的使用也会带来一定的价值。”依此推理,如果全部使用资本,没有劳动,价值创造照样进行。资本和劳动属于不同的生产要素,要是它们之间存在这么简单的替代关系,那就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要素了。倒是西方经济学中大量的理论假设是基于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最后,“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了”的是资本参与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资本本身可以“带来一定回报”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存在剥削: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二重性的理论,同样适合于对我国私营企业的分析。

随即作者在引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的私营业主的劳动进行了分析之后,承认存在剥削,于是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讲过: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剥削。……现阶段允许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企业剥削的存在和发展,显然不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长远目标,但它却可以成为我们实现目标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也存在一定范围的剥削,但它并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漫无边际,而且这种剥削还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引导、监督、控制和调节。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制度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的剥削,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不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同日而语。[6]

看起来作者十分正确,但细想却不知道他的目的何在。如果想说明这种剥削应该存在,那么那是我国的政策如此,不是劳动价值论证明如此。作者运用劳动价值论的结论只是承认了剥削的存在,所谓目的好,规模小,这些都不属于劳动价值论。整篇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劳动价值论正确,剥削也应该存在。我可以接受这两个结论,但不能接受这两个结论之间有因果关系。没有因果关系,这样的研究又有什么意义?理论研究的目的应该是指导实践,现在变成了实践指导理论,生拉硬扯,结果只能是牵强附会。

劳动价值论辩论之透析

以上只是择其要者,篇幅虽少,但其代表的态度却具有普遍性。为什么出现这些现象?我认为这与理论界的躁动情绪有关。政治经济学遇到了挑战,的确需要应战,但也要首先弄清自己的角色与性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就是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理论分工,更有不同的独立的理论框架和体系。政治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前者探讨的是公平问题,是人性的解放,后者探讨的是效率问题,是财富的增加。两者各有作用。以政治经济学指导营销,恐难如意,以西方经济学争取人类的自由平等,也是无力。三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里,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的报酬是从生产性劳动创造的国民收入中再分配而来的,即从生产性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中分割而来的。可是马克思并没有说非生产性劳动分割生产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有什么不正当。从理论上说,即使分割的比重到了90%,也与它是否正当毫无关系。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要急着给非生产性劳动正名?

这是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了“价值”这个概念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创造的价值比分割来的价值似乎更优越。所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都有这种意识,那是因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里的确贯穿着这种意识。

换个角度来看。既然在理论上创造的价值与分割的价值同样正当,那区分它们还有什么意义?直接研究价值分割后的形态不是更简洁了当吗?马克思在年青的时候也曾试图像他人一样如此表述价值,但是他之所以后来发明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又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都是为了导出剩余价值理论。没有劳动价值论就没有剩余价值论。在马克思看来,如果不从价值的本质而是从价值的现象开始研究,以价值的最终呈现状态为研究依据,就无法区分劳动与剥削。换句话说,剥削的部分将很容易与非生产性劳动所得混淆在一起。西方经济学就是这么做的。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对这一点也很清楚。马克思曾转引一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话说:“关于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学说,看来既是错误的,又是危险的,因为它不幸给一些人提供了把柄,他们可以断言一切财产都属于工人阶级,别人所得的部分仿佛都是从工人阶级那里抢来和骗来的。”[7]当然劳动价值论并没有断言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也没有断言一切财产都属于工人阶级,但在这个理论中的确突出了生产性劳动的地位,从而特别反衬出了工人所受到的沉重剥削。

因此,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特别从社会公平价值角度进行判断的理论。与之相反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特别从增加财富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理论。现在学界很多人在争论的问题,是要用劳动价值论去谈增加财富问题。这也不是不能谈,只是不能移花接木地谈。在马克思那里,公平与财富的问题是他早在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解决的问题了。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可以高效率地增加财富,但人不是机器,工人仍在怠工,因为他们的人性得不到实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会充分发挥。人类只有自由了,完全可以实现对象性的人性了,经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时研究如何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学才会真正起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公平和平等,要求劳动创造的价值与报酬相当。因此,界定剥削和剥削量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再进一步说,马克思所关注的对象比普通的经济学更高更远。他本来就是从哲学研究转入经济学研究的。他的哲学研究的是人性为什么受到压迫的问题,他的经济学也是为了揭示这个问题。他之所以要研究经济学,是因为他在研究哲学和政治的过程中发现,人性受到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要揭示的是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的问题,剥削是经济问题,是生物性问题,压迫是政治问题,是人性问题。工人们被剥削走剩余价值,不仅仅是吃不上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性压抑的问题,是做人像做动物的问题。所以相对于贫穷,马克思更重视的是异化--人于动物性。之所以要反对剥削,因为那是异化的根源,是人性的大敌。

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解决人性解放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最终关注是人性的解放,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最终关注是经济的发展。所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不同导向的学问,即是不同社会价值判断的学问,不能直接互通。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确有冲突,基本理论相悖,但那是因为它们分别处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里,对基本的社会价值判断不同造成的。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同一个窝里的死对头。他们之间的争论,只能是一种基本价值判断的争论,如讨论财富增长重要还是公平重要,或者剥削的标准和意义等等,而不应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某个具体问题,更不应用一种体系的概念理论解释另一种体系的概念理论,或是干脆相互混杂,因为从它们各自的理论范式中去看,对方的理论都大谬不然。

西方经济学的蛋糕理论就是说把蛋糕做大是至关重要的事,财富增长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去兼顾公平,而他们同时又认为效率(增长财富)与公平平等是永恒的矛盾,所以是否存在剥削不是他们要讨论的问题,只要财富增长就完事大吉。政治经济学则是首先把公平问题放在首位,研究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是首要的,而经济增长以及如何增长则不是它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因而不管我们是搞何种经济理论的研究,必须能沉进去也能浮上来,只有我们跳出了圈外,用更高的眼光看待学科的立足点和局限性,才会更深刻地发现它们各自的意义,珍视它们各自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辩论之透析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是否还有用?当然。是否需要发展?当然。只是,讨论归讨论,发展归发展,但要沿着它本来的轨迹讨论和发展,不要僭越身份,否则只叫。劳动价值论既然指向的是剥削问题,研究的是公平标准,目标是人性的解放,那么在当代,在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今天,需要研究的事情还少吗?就像服务业是否创造价值的命题,实在没有什么意义,需要我们研究的倒是服务业所得到的价值是否合理,有多少合理。像私营企业是否存在剥削的问题也是早有定论的,需要我们研究的倒是剥削了多少的问题。而且,我们需要的是像马克思那样的量化的研究。至于剥削是不是对经济有利,也不是我们的课题,我们可以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说一声“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然后大声疾呼反对剥削。实际上,不仅是这些具体的研究十分必要,就是基本理论的推展也十分必要。但推展也要沿着原来的方向推展,研究在当代人性是如何受压迫的,为什么经济这么发达,人们仍然感到不自由?隐藏在那些丑恶和荒谬的社会政治现象背后的是什么样的经济根源?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什么会带来新的异化现象?所以,我们要继承的是马克思在过去做过的工作。

社会需要各方面的理论,反对不平,关注人性是我们的任务。在我国,西方经济学可以用来指导经济,当然还需一边研究和创新,而政治经济学是我们用来把握整个国家方向的理论,因为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国民的幸福和未来的发展当然是比经济的增长更远大的任务。

注释:

[1]何伟《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家》2002年第1期第12页。

[2]沈立人《劳动价值论的理念创新与政策整合》,《经济学家》2002年第2期第23页。

[3]何炼成《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经济学家》2001年第6期第47页。

[4]晏智杰的论述,张兴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探索--访经济学院院长晏智杰教授》,《北京大学校报》2001年12月。

[5]董德刚《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前线》,2002年第2期第13页。

[6]陈永志《私营企业主管理劳动的性质特点分析》,《经济学家》2002年第2期第16页。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路

一、前言

近些年来,一些企业经济发展落后,作者通过对多个企业发展情况的总结分析了解到,在新形势下,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出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缺乏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做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本文主要对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路进行研究。

二、注重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的创新,不断的对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组织结构的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也应进行不断的创新和调整。注重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打破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架构的束缚,要不断的向着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方向发展,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灵活,而且,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组织结构的多样性来让企业更好的适应外面市场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2.向着扁平化组织结构发展,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组织结构的约束,不断的完善组织结构,并在这个基础上对组织结构进行更好的删减,将一些无用功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实现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反馈以及传达的迅速性,为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经济管理创新思路,从而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3.充分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新形势下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构建虚拟化组织结构,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数据、人力资源以及相关知识等进行统一的调整和创新,将现代化基础充分的体现出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节,不断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益、员工的工作效率等,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应有所创新,除了以上提到的对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的创新之外,同时还要注重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首先,要对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分析,了解当今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今新形势的发展,为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团体运行的高效性,需要对传统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其次,相关部门要做好经济市场的分析,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再次,要不断的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激励体系,对一些表现较好工作人员,不仅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同时也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企业经济管理激励体系的激励作用,对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效率打下夯实的基础。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经济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保证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提升企业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企业经济管理也应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从实际中发现,除了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需要进行创新之外,企业的劳动者综合素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还应提升企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分析当今企业劳动者的工作状态,对于工作状态不良好的劳动人员,必须加强其培训,不断的提升企业劳动人员的工作状态,确保企业劳动人员的工作效率。其次,要重视企业员工文化水平的提升,由于一些劳动人员文化素质达不到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要求,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对此主要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让劳动人员自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例如,开设企业劳动人员业绩排名、服务排名等,对排名靠前的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这样才能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在没有及时进行创新和改革的情况下,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发生转变的同时,应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通过本文对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路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企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主要从对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柴睿,李兴美,孙文龙.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思考[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20)

[2] 张哲,李娜,王志凯,张学伟.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实践的分析探索[J]. 商,2013(16)

[3] 李金海,林晓杰,侯书玲,王梦雅,何迪迪.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 财经界(学术版),2014(11)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列宁 社会主义 经济管理 启发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国家的重要偏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面,列宁同志就已逐渐意识到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展现出来的缺点和弊端,因此列宁对于经济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与有价值的思想,并且在现实中将其进行实践,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在原有思想的基础上,得出一套适用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1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发展的五大转变

1.1经济管理体制认识上的转变

苏维埃政府的经济采用国家垄断与集中发展来进行发展,苏维埃建立了一个经济委员会对国家内部的农工业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列宁指出该管理方式的弊端后给予改正,采用上行集中,下行自由贸易的方式。

1.2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认识上的转变

调查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源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但对劳动人民产生了压迫,列宁采用劳动以物质、劳动军事化、余粮收集制等方式对资源进行分配,充分尊重劳动者的利益,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加强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3经济管理方法认识上转变

列宁通过多次的实验终于明白阶级的利益需要采用物质的方式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行计件工资、分红制促使劳动者将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结合起来。

1.4经济调节手段上的转变

列宁的经济管理方式实行后一直采用的是统一经济计划调节方式,列宁认为社会分工具有提供生产效率的作用,因此,进入经济政策发展是气候,列宁退出实物税与贸易自由等方式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统一计划管理,同时也不排斥市场的自主调节。

1.5经济管理方式认识上的转变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才能实现民主,因此,后期列宁采用无产阶级来实现国家的管理工作。

2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

2.1经济核算

人们需要对社会的运行规律计算出需要使用的费用,马克思最初认为经济核算主要是借助劳动时间来进行,将社会中的一切经济均实体化,对资本主义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利用,保证企业的收支平衡,以维护企业与劳动群众的权益。

2.2劳动竞赛

列宁认为应该建立劳动竞赛来激发劳动工作者的兴趣与积极性,人劳动者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压迫者劳动,而是为自己劳动,加强劳动人民的精神建。

2.3经济法规

明确法律对调整社会秩序与结构的作用,采用社会主义经济法规进行国家经济的管理,针对每一项涉及经济发展的部分建立相关的法律,并将此法律使用一段时期后逐渐完善才正式投入使用,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宣导法规对生活的重要性。

3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的一些启发

3.1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监督与调节方式

列宁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想法是需要政府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有计划的干预,并且要让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实行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管理是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必须的。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做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思想进行丰富化,具体的过程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将工作进行拆项规划,每一个工作进行严格的划分,并且需要层层管理的模式。

3.2建设经济中心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它不仅具有政治管理职能,同时还具有组织管理职能。列宁认为,建立经济建设对于任何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在第一时间完成,要做到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建立基本的生活物质基础。列宁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相当适用的,我国领导人统一认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管理都是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3坚持改革开放

列宁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驱,其在领导苏位置建设的过程中在经济与政治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变企业的生a与供给模式、实行企业的经济核算、利用外来资金与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式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3.4坚持以人为本

列宁社会注意经济管理思想认为人们的利益是最高法律,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与措施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所有工作的重心都是围绕着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我国某位领导人提出能否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作为衡量经济管理行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5充分发挥经济法规的作用

充分利用经济法规阻止的作用来加强国家的管理,列宁针对苏维埃的法律法规提出过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必须逐渐根据国家的发展情况完善法制法规,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各项规定可以有效的得到实行与贯彻。

4结语

综上所述,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形成有着复杂的背景,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经济管理体制认识上的转变、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认识上的转变、经济管理方法认识上转变、经济调节手段上的转变、经济管理方式认识上的转变等五大转变。本文根据分析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对建设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经济法规的作用等提出了一些改革启发,希望本文对相关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思想 伦理价值 重农抑商 家国同构 创新

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介绍

(一)伦理价值的经济管理思想

经济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分不开的。我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也是在我国的政治文化制度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自古重视对伦理道德的尊重,讲究三纲五常、贵贱有序,例如儒家的忠孝节义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道家的无为、共利思想,法家的维齐非齐思想等,这种价值反映在经济管理上,形成了我国传统的伦理价值经济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我国传统观念中的天人对应意识。我国传统意识中天与道、人与德是相对应的,二者构成了我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两大关系天道与人德,天道是万物存在与运行的本源,自然规律产生的根源,人德是人们根据自然规律办事的准则,天人合一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价值伦理的经济管理思想是通过道德约束进行经济管理,主要反应在经济管理中的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环节。传统经济中的商品经济和当今的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市场经济是对商品经济的规范,也是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运行的,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适应天道人德的道德经济。

(二)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点产业,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也是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

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源于我国传统的国富民强的思想观念。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的关键在于有足够多的土地生产足够多的粮食,从而能够供养更多有充沛生产力的劳动力来从事国家的各项建设,故而农业有助于劳动力的增长,得到国家的充分重视,成了国家发展的基础。与之相反,传统的手工业等商业活动发展会占用稀缺的劳动力资源,会影响农业生产,而且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和农业生产抢夺劳动力的现象发生,故而在劳动力作为当时稀缺资源的情况下,手工业等商业活动必然会受到抑制,以利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商鞅变法以来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的思想产生之后,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就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致使我国的商业经济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家国同构的经济管理思想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其经济制度是土地所有制,崇尚自给自足,政治制度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奉行君主集权制,推行父系社会的家族制和尊卑制,表现出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统治集团。在这种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影响下,传统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的色彩。在经济的管理中往往和家规、族规等体制联系在一起,其管理体系一般按照宗族中的长幼尊卑来进行管理,而且往往带有继承发展性。而对于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也往往由统治阶级的最高层直接控制。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实践的影响

(一)传统的伦理价值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伦理价值的经济管理思想不仅能够使企业管理者形成更为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且职工更容易接受那些一直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能够极大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伦理价值观念极大的影响了当今经济管理中企业价值,增强企业价值的魅力,从而极大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实现经济管理的目标。

但是传统的伦理价值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当今的经济管理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局限。传统的伦理道德管理思想往往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弱化被管理者的合理合法的个人权利和利益,容易使被管理者丧失改革创新的能力,只注重一味的服从,直至麻痹和麻醉,从而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弱化了经济管理的效果。伦理纲常固然能够让企业的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可,减少了管理的阻碍,但是同样的也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束缚,造成管理工作的刻板、形式化,减少了企业的活力,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二)重农抑商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典型的经济管理思想。这种经济管理思想是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初期对封建社会的经济管理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作为制度政策而言,重农抑商随着封建社会的退出历史舞台而逐步的被摒弃使用。但是做为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而言,重农抑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经济管理思想使得我国长期以来都坚持“农本”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广大的农民择业视野狭窄,安于现状,不敢追求商业中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然而事实上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国家积极支持和鼓励创新。在当今的经济管理实践中,重农抑商的管理思想往往能够让管理者从反面意识到商业发展的重要性,经济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固步自封,坚持已有的观念,要懂得与时俱进,寻找增强经济管理效率的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家国同构的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影响

家国同构的经济管理思想主要是以亲缘为核心,能够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减少管理中的摩擦,而且集中统一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经济管理的宏观理念、全局理念,使得经济管理能够更加全面,统筹规划。这样的管理思想在当今的经济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小的家族式的企业,企业内部的和谐度较高,凝聚力较强,如果家族成员之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往往能够迅速的发展壮大。家庭的和睦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小家的富贵能够促使国家这个大家的繁荣发展。

但是家国同构的这种经济管理思想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必不可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金字塔式的垂直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管理层级众多,不利于管理信息的传达,在当今的经济管理实践中往往更倾向于平面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管理信息迅速的传达并得到执行;其次,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往往具有排外性,通常这样的企业注重血缘关系,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是关系比较亲近的关系,在管理层的安排上不尽合理,往往会出现管理者不能适应管理职位的现象,而且金字塔顶部的管理者通常具有独断的色彩,使得管理决策不能很好地达到最优;再者,家族式企业的排外性往往不利于企业吸收新知识、人才等新的软实力资源,容易封闭管理,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经济发展的变化,故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经济管理者的启示

企业的经济管理者在企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成功与否有很大一部分与管理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有道德约束的意识,从自身素养以及企业的道德责任角度出发,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开展管理工作,从而不仅能够使管理者更容易得到认可和接受,所指定的管理决策得到更好的执行,而且可以为企业建立更为振奋人心和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得到更多社会大众的认可,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故而,企业管理者高道德标准的管理素养所展现出的管理魅力能够让自身和企业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另一方面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中,还可以看到,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也是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够使企业的管理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能够使管理战略更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对企业的成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要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企业的管理者队伍,建设一批具有高文化、高技能、高标准的现代化的管理人才队伍。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经济管理理念的启示

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理性发展的核心理念,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从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可以看出,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任何生产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需要借助劳动力的力量,故而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是企业生产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产能,促进发展的关键。故而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应该注重劳动力的需求和需要,即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关注,能够让员工增强存在感和尊重感,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更好的融入企业中去,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主人公意识,自觉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支持和贡献。所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让企业建设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尤其在当今人才流动频繁、复杂的情况下,更能为企业培养大批的具有高忠诚度的员工,降低员工流动性,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才招聘、培养和维护成本,同时也能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加企业的无形财富,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经济战略管理的启示

企业的管理战略是关于企业全局性、方向性、长远性的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故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往往是经过较高层次的管理者经过反复的调研、探讨得到的结果。在当今的经济管理中,战略管理也总结出了不少的战略管理模式和方法。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可以看到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根据企业管理者素质、能力的不同,肯定会出现管理层级,一个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一个具有统筹意义上的集权的管理层,以便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全局性的管理规划。但是企业的这一管理层需要恰当的把握好度,不能过分的集权,需要根据企业规模和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能够明确分工,也能够使战略管理得到更快更好地实现。

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要懂得创新和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每天社会都在发生着变化,这需要企业的战略管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无论是思想还是思维方式上都要把握时展的脉搏,使企业制定的管理战略能够让企业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都具有前瞻性和正确的指导性,保持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不能够总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和总结中,对于过去企业发展中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做到借鉴但不能盲目的照搬,没有自己的创新力。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只有创新才能够让企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前进发展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战略管理策略也一定要与时俱进,体现出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小芳.试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贾成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0)

3.陈勇勤.小农经济[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4.杨春伟.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贸,2013(4)

5.江智连.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6.何梦笔.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2007(6)

7.任雪浩.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报,1998(1)

8.林斌.发挥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加强经济管理实践创新[J].现代营销,2012(7)

9.周润生.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8篇

第一,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都带来了管理科学和实践的变革。以蒸汽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了机器大工业,管理科学则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的变革;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正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卫星电视、电报传真、光纤通信、电脑办公自动化等高度的现代信息传播和处理技术,导致了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新的变革,使管理指挥的有效性、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管理方式的民主性、管理组织的合理性、管理手段的先进性,都在更高层次上丰富了现代管理的内涵。第二,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专业化和联合化将会更加细致和广泛。经济生活的复杂化,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经济管理现代化提出了客观要求: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不断变革,引起生产力的诸要素在新的水平和规模上的重组和配置,同时也不断改变着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的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某些方面的变革,相应要求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与之相适应。第三,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提高经济管理效益的迫切要求。管理是社会劳动中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它与直接社会劳动形成一个整体而共同运动。但管理劳动又具有不同于直接社会劳动的功能。直接社会劳动的目的是向社会提品或劳务,以获取经济效益;管理劳动的目的是把直接社会劳动协调组织起来,以较高的管理效率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而较高的管理效率则离不开管理现代化。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时期,中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技术、新设备,但是却往往生产不出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或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其主要原因不是掌握不了生产技术,而是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管理水平跟不上。特别是引进和建设中的盲目重复,不分轻重缓急,不从实际出发,不注意协作条件和可行性研究,造成大量资财的浪费,更是由于管理水平落后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目前中国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就要重视解决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把经济管理现代化放在首要地位。

二、现阶段中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

1.管理理念人本化。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在经济管理中也不例外。所谓人本管理理念就是管理方式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经济的发展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人力效益的实现,来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管理过程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前的经济管理中,通过对硬件设备,资源配置以及经济流通等方面的管理来实现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进步。21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超越科技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力,人才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基础保证。

2.管理方式大众化。这主要是相对于绝对服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而言的。管理者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地将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各组织各种行为达到管理目的。民主管理符合或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也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是一种管理艺术。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使权力下放,员工权利就会增加,从而能使员工更积极地投入到经济管理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员工也能用主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这种管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能够促进决策更加民主,利于实现组织的核心价值观。

3.管理导向需求化。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化管理,促使当前经济管理向着需求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中,企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呈现形式,需求影响着供应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走向。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生产厂家转变经营策略,以生产、销售符合大众需求的商品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从而促使管理现代化走向卖方市场。除此之外,经济效益发展也要求管理导向需求化。任何企业都想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市场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要取得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以满足需求为方向,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4.管理手段知识化。管理手段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科技的进步使管理手段在硬件上有了重大飞跃。新的形势下,不仅要关注管理手段的“硬件”发展,更要注重管理手段的“软件”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资源,由此而引发的企业文化、企业创新等,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同时管理知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优质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经济理论与经验,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管理经验也要关注知识创新。只有创建知识管理模式,采用创新知识,企业才能赢得未来的竞争。

三、结语

经济管理现代化是适应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要求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前提。中国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转变经济管理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全新发展。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管理;价值;建议

一、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现实价值

1.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有效确保企业发展契合我国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形势

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企业的管理方式需要改变同时管理水平需要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经济发展需要。近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了经济管理方式革新的进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推进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能够短时高效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的效率,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远稳健的发展。

2.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有效确保我国企业及时完整的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经营能力是完成我国预计经济效益的必要前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短时间内承办两次亚太经合会议,这些发展国家经济的契机都必须有强有力的生产企业作为后盾。我国各大中小型企业数量繁多,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生产力进行了革新实现了部分工作机械化运作。我们具有了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欠缺的是管理。如何有效的将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配置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是实现企业完善预计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方法。良好的经济管理方式,能够在原有企业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保证其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程度非常深,进出口贸易依赖于企业的生产水平,在劳动力资源和生产物资一定的前提下,优化管理模式,对两者进行优化配置是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率以完成预计经济计划的重要举措。

3.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有效确保我国企业朝向知识型经济发展轨道迈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能够提高效率。要通过经济管理手段,促进企业发展的科学管理和技术知识化进程。提高企业文化危机意识,加强各个阶层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以实现生产力的深度革新。工业3.0时代,基本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进程,因此电子计算机操作水平已经是现阶段劳动者的从业基础。我国与德国建立了中德实验室,生产正在向这工业4.0时代迈进,其数字化生产流程更需要科技知识为基础,因此,必须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将科学文化知识纳入到管理的重要内容行列,以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型经济发展大环境。

二、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建议

1.形成完备系统经济管理体系

要有优质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针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各个制定子目标,,来确保经济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明确并完善各个部门的职能,避免出现多个部门职能交叉或冲突的局面,从而为经济管理赢得时间和效率。

2.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保护企业发展的智力能量光有完善的管理系统还不够,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各种制度的贯彻,国家政策的落实,管理工作的动态运行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参与。因此,企业应格外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毕竟,人力资源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智能团。人力资源建设稳固,企业的执行力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工作才不会有去无回,企业预期的管理效果才能呈现。

3.管理实现原则性与变通性的平衡

管理的有效性主要是有制度的实施程度来决定的,但是制度的制定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情况综合考虑确立的。但是事情是在发展变化的,制度却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现实的管理中,时常会出现既有制度和现实的矛盾,这对管理是个挑战,既不能愚守制度失了人心,也不能放弃原则降低管理效力。所以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条件就是遵守原则规则,杜绝违法违纪犯罪现象。在处理细节问题上,要学会在不违法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变通。

4.全面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现阶段企业的发展中,员工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的保障。与以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比,现在的企业正在朝着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保证生产效果的不仅仅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愿意为企业贡献所有力量,而是劳动者需要德技双馨,其技能水平对于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质量,其培训要有相关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的业务素质,还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培训,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信息企业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资供应大体相同,竞争的核心是管理水平;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企业经营面临着人才多样化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跨区域合作生生产问题,这就使得企业成为世界生产中的某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因此,当下企业管理能力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所以,明确经济管理的管理要点和意义以及作用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上文所述,仅供交流参考。

参考文献:

[1] 锁颍馨,朱桂龙.政府R&D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的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8)

劳动经济管理范文第10篇

(一)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农村很多干部只是沿用中国传统管理制度,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这些干部头脑中,认为农村的减负工作实际上是给上一级政府部门造成麻烦的工作,以为土地换证和土地流转只是白白浪费了许多力气,人们根本不予认可。因此,很多农村干部只是应付工作,没有取得上级部门和村民的支持,引起大量村民的不满。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该管理农村的土地承包合同,审查农村的财务工作,监督农民的经济负担情况。这些内容非常复杂,需要熟练掌握国家政策,具有很高的专业技能,但因为没有相应国家法律的支持,所以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做不到合理监管农民负担,不能解决许多土地合同矛盾,阻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干部队伍不稳定乡镇农经站干部经常任意调换,从而使农经站经常出现空岗情况,所以很多农经站工作人员工作不踏实,造成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四)村级办公经费不够充足目前很多农村的经济状况较差,甚至连村干部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使大量村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有的村只好向村民借款办公,从而负债累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允许向农民收费,只有依靠国家财政付出。因为村庄的运营资金缺乏,所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甚至有的村庄干脆放弃不做。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必须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求各级领导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做好此项工作的指导工作。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户,在农民自愿、合理补偿、依法办事的方针指导下,严格管理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建立双层经营体制。要加强监督管理关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防止农村出现混乱情况。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责任是农村经济的审计监督工作。所以,各级领导部门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使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发展外向型经济最近几年,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劳动力,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利用各种措施,扭转他们的观念,鼓励他们办厂,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创收。在创业过程中,要根据这部分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进行实地考察,创办外向型企业,不但可以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又使农村经济获得发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办法。

(三)合理处理农村债务为了使农村经济管理经费得到合理利用,减轻农村的经济负担,可以采取机构裁减、费用固定等方法,达到节约经费的目的。再有,要严格控制新债务的出现,对村级集体经济进行严格监管,遇有村集体借款情况,要严格审批。各村承办公益事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不允许超额支出,欠下巨额债务。在农村管理经费的使用方面,尽量细化管理制度,做好经费的预算工作,防止浪费管理经费的情况,从而使管理经费得到合理利用。

(四)完善激励政策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缺少必要的管理经费,只有拥有充足的管理经费,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才能有效调动基层经济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实行绩效考核,有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结语

总之,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文化素质高、人员稳定的管理队伍;其次,管理工作要着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主要有土地承包、农村财务管理等方面,使乡镇政府以服务农民为主,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传统文化概论范文 下一篇:文物保护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