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序性范文

时间:2023-10-11 16:57:40

生命有序性篇1

一、天命与政治的正当性

现有的研究表明,天命观念在殷代具有较强的宗教性色彩。在那个时代,天命被理解为一种命令,这样一种命令被构想为源自某种人以外的实体--天、天帝等等,在这里,天就是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它是整个宇宙的"君主"或"帝王",它决定着宇宙中的一切。这个意义上的天命观念被叙述为"天帝"、"上帝"的临在形式。因而,在《尚书·汤誓》中,可以看到如下的表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天命观念在这里主要被作为政治正当性的超验性基础,这也正是天命论在古代中国思想世界中所承担的最为重要的哲学功能。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早期天命观念可以看作对于政治正当性的宗教性叙述。这种叙述之所以是宗教性的,就在于这种天命观念总是把政治正当性的依据引向人类社会实践以外的领域,引向某种超验的存在。这种超验的存在决定了政治的现实以及其正当性,而且,与这种超验的天命相应的是那种以服从为特征的德性。在这种宗教性质的天命叙述中,人类实践所负责的不是自身,而是它之外的东西,换言之,人类存在的自为性没有受到重视。

但是,随着殷周之际的政治鼎革给天命观念带来巨大的变化。殷周之际的鼎革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政治上,小邑周取代了大邦殷,周从殷的属国转变为殷的统治者;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殷的"殖民地"。周人面临着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解释殷周政治变革的思想基础,换言之,周代政治的正当性依据是什么呢?如果从殷代以"上帝"为中心的天命论出发,必须解释,天命为什么会发生(从殷到周)转移?天命转移的正当性在哪里?正是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回应中,周人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诗经·大雅·文王》说:"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因,骏命不易",这里流露出来的信息是,政治的正当性并不能以上帝为中心而获得充分的解释,还尤其必须考虑人的配与不配的问题;也就是说,政治正当性的最为重要的方面不在天命(上帝之命),而在于人是否配得上天命。"配"这个表达把政治正当性的基础放置在人、而不是天那里了,这是一个把周代文化与殷代文化区别开来的词汇。 正是通过它,殷代以天(上帝)为中心的天命观念转化为以人为中心的天命论。

周代的天命论以人为中心,这一说法包含着两层含义:首先,天命以民众的意愿为其具体内容,也就是说,在政治生活领域,不能脱离民众的意志来理解天命;其次,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存在着一个是否能够配享天命的问题。

上述第一层含义涉及到天命的具体规定。在《尚书·周书·泰誓中》中,可以发现如下的观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样一种观念构成了中国思想世界关于天命的主导性意识。在《尚书》中,还可以发现这种观念的不同表述形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惟天惠民"(《泰誓》)、"天命??忱,民情可见"(《康诰》)。按照这种观念,天命的具体内容就展开在民众的具体生活中,它显现为民欲、民情、民欲等等。陈来教授曾经把这样一种天命论概括为"天民合一"论或""民意论"的天命观"。"殷商以前不可捉摸的皇天上帝的意志,被由人间社会投射去的人民意志所型塑,上天的意志不再是喜怒无常的,而被认为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由于民众的意愿具有体现上天意志的强大道德基础和终极神学基础,所以在理论上民意比起皇天授命的君主更具优先性,因为皇天授命君主的目的是代天意来保护人民。在这样一种思想和信念中,在上天面前,人民与君主是不平等的,人民对君主具有优先性和重要性。"

有了这种以民意为基础的天命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就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神权政治论,而表现为政治民本主义。这种政治民本主义曾经贯彻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具有渗透一切的普遍性。例如,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总结者的王船山就曾屡屡表示:"以理律天,而不知在天者之即为理;以天制人,而不致人之所同然则即为天","民心之大同,理在是,天亦在是。" 在这样一种思想脉络里,天命的力量显现为民众的力量,确切地说,天命必须以社会活动的主体--民众为依归。天命因此也获得了它的更为深刻的含义,它意味着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生活秩序。

既然政治的正当性的基础是以民意为中心的天命,那么,政权的更替就不是单个人恣意的取予,而是如同孟子所说的那样,乃是出于"天与":"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孟子·万章上》)"天与"说的实质是揭示了政权的公共性特征,由此不难理解古典思想对于天下与国家的区分:天下是普遍性的、公共性的,而国家则是地方性的;国家的正义受限于特定时段,而天下的正义则超越了这一点。 《吕氏春秋·贵公》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藏天下与天下"乃是古代政治的理想,它的核心是把天下归还于天下,也就是确立政治的开放性与公共性。从天下而非国家出发的政治正当性,既不是神义论的,也不是人义论的,它要求超越国、家的地方性视角,而立足于宇宙论的关切,同时,这种关切又是大地性、人间性的。

作为一个强大的政治传统,天命论影响了古代的政治意识对于君民关系以及君臣关系的理解。关于前者,孟子提出了最具经典性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民众对于国家具有政治上的优先性,因为,民众构成了国家的主体;而君主则被放置在一个次于国家的位置上。这就明确表达了古代思想对于君民关系的理解。对于孟子而言,只有得民心的人才能成为君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也就是说,君主的合法性与否存在着一个可见可闻的判准,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体现了民众的要求。对于体现了民众要求的人,人民有能力把他放置在君主的位置上,授予他权力;对于违背人民意志的君主,人民也有能力把他的君主的权力剥夺。民众对于君主的权力具有最后的裁判与予夺权。因此,荀子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在荀子那里,君民关系又被比喻为舟与水,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因此,作为政治正当性的天命不能从民众那里脱离出来加以考虑,"盖天显于民,而民必依天以立命……舍民而言天,"其结果必将是不能触及天,于是"而惑于符瑞图谶以侥幸,假于时日卜筮以诬民……而要以拂民之情。" 离开了民情、民意、民欲,也就没有正当的政治可言。但是,天命作为一种普遍性秩序,它对应着"公意",而又不能被简单地化约为或等同于特定情境下的民意民欲--"众意",这就是说,政治生活的正当性并不仅仅来自特定共同体中人们的契约与同意,不是来自地方性的习俗,相反,民意、习俗等是良好政治应当加以引导的东西。"乃舍天而言民,于是而有筑室之道谋,于是而有违道之干誉……而要以逆天之则。" 天意味着比众意更高的普遍性,仅仅从经验层面上理解民众生活秩序,容易把政治的正当性基础理解为习俗、生活习惯或人类群体的意志,从而降低了天命的普遍性意义。由此,契约论与习俗说在此找不到它的语境。

就君臣关系而论,孟子提出如下的命题:"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在此,君臣关系不是单向度的隶属或服从,而是交互性的。臣以什么方式对待君,取决于君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臣。臣在这里完全具有自己的独立的判断空间,它不依赖于君而存在。对于那种没有体现民意的国君,臣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剥夺他的特权。这种剥夺是完全正当的:"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在古代思想对于君臣关系的建构中,始终为臣在君权之外保留了一个空间,君主并非一切政治运行有效性与否的判准,即使在"忠君"思想中,也是如此。

臣对于君必须绝对的尽忠,但是,古代思想从来就没有把尽忠等同于绝对的服从。汉代人解释"忠"为"尽中心也",朱熹也指出:"尽己之谓忠"。 这就是说,忠所处理的首先不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而是自我与自我的关系。是否充分地忠实于自己,充分地尊重并实现自己,这就是尽忠的首要的含义。所以,王夫之认为,忠信意味着"躬行心得之实","以尽其心之所安"。 这意味着,在君主面前,臣的忠诚就在于直接面对着来自内在良知的裁判,以这种裁判作为准则处理与君主的关系。由此,能够根据自己的真正所见、所想、所思对于君主的行为提出批评,也即,能否直谏,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忠臣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如下的表述:"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

由此亦不难理解,古代思想之所以对政治正当性的诉求采用了天命论的形式,并非出于宗教神学方面的原因,其实质在于强调天命秩序是以民众为基础的政治-社会秩序。作为个人,即使是君主,也必须顺应而不能违背这种秩序。换言之,作为天子的君主也必须接受这种秩序的限制。所以,这样一种天命论在古代思想中也具有限制君权的意义。徐复观对于董仲舒天命思想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自发性的秩序:政治生活的本性

由上可知,以民众的生活为基础、以历史-社会的方式形成的秩序成了天命的世俗化的表达方式。神圣的上帝在彼岸决定的观念现在转换为由民众来执行的道德的、社会的、政治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构秩序。但是,在这种转换中,个人仍然没有被赋予主体主义哲学所给予的地位,天命并不反过来由个人来决定,或者说,个人就能完全地自我支配,成为绝对自律的主体。天命仍然表现为一种强大的制约性力量,作为一种秩序,天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预知能力与实践所能控制的范围,在这个意义上,它表现为一种强大的自发性秩序。在这种秩序的参与中,人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之拥有清晰的意识。

天命一旦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自发性秩序的隐喻,天的实体性色彩也就得到了彻底的清除。事实上,孟子对于天命的解释,完全是功能性的或者作用性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天命本身就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结果,一种不包含人格和意志规定的自然秩序及其形成过程。这样,天命概念所处理的就不是人与某种实在的关系,而是人与某种秩序的关系,这种秩序以自然、无心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它既非个人所能设计,同时又对人与社会的种种生活形式构成了限制,它的存在显示了人的自律能力的界限。通过它人们认识到的是"在外者"与"在我者"(孟子)或者说"在天者"与"在己者"(荀子)的对峙。在政治实践的层面,天命意识表现为一种提醒,时时刻刻意识到在外者的存在,注意到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局限性,始终保持对于民众生活所形成的强大的自发性秩序的尊重。只有当这一点被提升到政治生活的内在构成部分,并作为政治生活自身的存在维度时,正当性的政治实践才能开启。所以,对于天命的意识,同时就是人的自我限制的意识。

政治秩序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对于古代思想世界而言,这是一个基本的观念。古代思想常常把包括政治秩序在内的秩序总称为"道",并强调"道之大原出于天"。这一强调包含着什么意义呢?章学诚解释说:"道者,非圣人智力之所能为,皆其事势自然,渐形渐著,不得已而出之,故曰天也。" 政治秩序作为自发性秩序,它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随时而渐著的,而不是人为制作的,也不是人的智力所能窥测的。参与这种秩序,依赖的不是以人的理智为基础的知识,而是一种实践的智慧。所以,在周初伴随着天命观念的,是那种天命靡常、难以测度的意识:"天难堪,命靡常"(《尚书·咸有一德》)。天命是不可测度的,所以,早在《诗经》中,对于天命的把握没有被交付给理性,相反,实践的智慧、得自实践的直觉能力,被视为领悟天命的根本方式。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大雅·文王·皇矣六》)的说法,就表明了这一点。对于自发性秩序的参与是在"日用而不知"的情况下进行的。

天命思想与自发性秩序的意识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哈耶克对于自发的秩序与计划的秩序的区分:自发的秩序虽然是由人类群体的生活引发出来的,但是个体自身对此并无意图,换言之,有序的社会结构其实是个体活动的自发的、偶然的副产品。对于这种秩序的顺应,只有通过那种不能被言语命题阐明的默会知识或实践技艺才有可能。 古代中国思想传统主导的取向就是这种默会知识,这是毫无疑义的。这样一种知识论传统自然只有在对于自发性的秩序中领悟中才能被激活。所以,这种知识论传统本身的强大也从反面显现了自发性秩序对于古代中国思想的重要意义。

当然,对于自发性的政治秩序的感知,在中国思想中,必然被引导到民情的体察这样一种活动中去。其中的深刻原因,曾经被章学诚所道破:"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其事同乎?曰:不同。道无所为而自然,圣人有所见而不得不然也。圣人有所见,故不得不然;众人无所见,则不知其然而然。孰为近道?曰:不知其然而然,即道也。非无所见也,不可见也。不得不然者,圣人所以合乎道,非可即以为道也。圣人求道,道无可见,即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圣人所藉以见道者也。故不知其然而然,一阴一阳之迹也。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 可见,即民情以见天命的观念,有其深刻的哲学意蕴。天命作为自发的秩序,不是人的智力所能测知,即使是达到了人的完全、纯粹、成熟了的境界的圣人也是如此。然而,个人虽然不能恃其心智来直接测度天命,但是天命秩序并非完全不可以体察。由于,天命就是民众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秩序,人们以日用而不知的方式在参与着这种秩序。因此,从民众现有的生活中就可以发现这种秩序。

把天命理解为一种自发的秩序,体现了早期中国思想在理性化的道路上就已经相当成熟。可以说,对于秩序的自发性的认识,对于天命的独特理解,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世界。天命意识在这里承担的真正功能就是,通过它,政治-社会的秩序被理解为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自然而然、非计划性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天命意识乃是对于人的思辨能力与实践活动的限制,通过这种限制,一个人才能不至于自负地、盲目地冲撞这种自发的秩序。所以,中国思想把思问的方向转向如下的问题:怎样才能配合、顺应这种秩序?换言之,以人合(配、继)天如何可能?

三、自发性的秩序与引导性的政治

作为政治基础的天命既然是一种起源于民众生活的自发性秩序,那么,政治实践本身也就必须尊重这种秩序,后者不应该是对于秩序的设计、制作,也不应是对于事物本性的侵夺,这样的政治才是与天命意识相配套的政治。所以,在古代思想中,正当性的政治被理解为引导性的政治,而不是宰制型的政治。大禹治水的传说之所以屡屡被思想家道及,其实就是因为它体现了引导性政治的原型。大禹采用疏导、引导而不是堵截的方法,使得治水得以成功。这一经验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中国文化把"道"作为中心语词,就是发源于大禹治水的经验,道是"导引"之意,它意味着按照对象的本性加以引导的工作方法。

引导型政治的两种基本形态分别以儒家的德治与道家的无为之治为代表。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引导性的政治是德治,从消极的一面说,引导性的政治是无为的政治。所以,程子言:"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而无为既是治道的根本,也是政治的德性。

政治的无为原则并非是道家学派所独有,而是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对于政治生活本性的深层理解。 "无为"的观念与周代的天命意识是同时性的意识,早在《诗经》和《左传》中,无为的意识就已经出现。"吾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左传·昭共十三年》)"无为吾望尔也。"(《左传·成公二年》)"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兔?》)无为的政治构想在有多种表述方式,例如在《管子》中被表述为"静因之道"。当然,值得注意的还是儒家、道家对于无为之治的构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于天命的重视不言而喻的,这里要说的是其无为的政治观。《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也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知德者鲜"的含义是,人们几乎已经不能理解无为而治了。对于孔子而言,德性的政治可以理解为一种无为的政治。无为的真实内涵在于,君主在政治生活中所承担的功能应该限定在"恭己"的范围内。从消极的意义上说,这一表达的含义可以解释为,君主不应该去人为阻碍、设计政治生活的秩序,政治生活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具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对于政治过程而言,君主的实践是一种否定性的实践,它以"不应该如何"为其特点。但是,无为在此也是一种实践方式,它是对于行为范围的限制。能够做到无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君主常常不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至于常常以自己的意志去干涉自发性的政治秩序。所以,孔子认为,"知德者鲜矣"。换言之,在消极的意义上,无为的政治首先对于君主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恭己而不去干预自发性的政治过程。从积极的意义上看,真正知德的君主,他所做的不仅仅是自己不去干涉政治秩序,而且,还通过承载的权力去保护这种秩序,为之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使之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运行。也就是说,在积极的层面上,无为之治向君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保护政治生活的自发性秩序,不让他人阻碍、干预这种秩序。孔子认为,只有尊重这种自发的秩序,才能实行德治。而德治正是一种无为之治,它要求把君主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位置上,这就是所谓"居其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尊重政治生活中的自发秩序,就是敬畏天命的表现,就是"则天"。"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泰伯》)。"则天"也就是"法天",以天为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无为的政治应当以天为法,天不干预百物、四时,而是让四时、百物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从这个视域看,孔子如下的陈述并不难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民众的生活遵循着一定的秩序,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参与这种秩序的,也就是说,对于这种秩序本身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孔子看来,正当性的政治不应该敢于民众,而是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顺应自发性的秩序,但是却不必要、也不可能使他们对于秩序具有清楚明白的认识。

对于原始儒家而言,德性的政治必然是一种无为的政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德性的问题。在早期儒家那里,"德也者得也",这一点意味着德性的主要特征是其获得性,它不同于出于自然的"天性",是需要通过主体的实践与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把"德性"理解为"有得之性",而动物只具有"不得之性",也即"天性"。对于儒家而言,正当性的政治是对于德性的尊重。如果采取有为的方式,制定现成的完备的规则体系,让人们仅仅去遵守它们,那么,人们就生活在"不得之天性"中。所以,正当的政治是无为的,也就是说,它让人们以自己的实践获得自己的德性。无为的政治正是让人们去发现、建立自己的德性的政治,而有为的政治则试图以给与的方式去干预人们自己的德性的建立过程。所以,德性之治并非仅仅是说统治者要有德行,而是说,要引导人们去建立自己的德性。无为虽然意味着价值观上的中立,但是,它以鼓励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追寻美德为目的。

道家对于无为的主张最为清晰明确。 老子主张君主应该做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人自在;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老子》第二章)。老子还把无为的政治构想建立在道法自然的本体论基础上。在他看来,道是自然自为、自己如此的,事物也莫不是自为的,道尽管生成事物,但并不主宰、支配事物,而是让事物自身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换言之,道的本性就在于让事物自己以自己的本性存在。因此,正当性的政治也应该让人们充分地生活在自己的方式之中,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道的体现。所以,君主不能任性地使用自己的智巧破坏这种秩序。这样,君主限制自己对于政治秩序的有意识的干预,就能够以无为的方式做到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人为造作的法令、规定的禁忌已经利器、智巧等等,都是对自然秩序的强硬干预。(参见《老子》第五十七章)

当然,儒道虽然同主无为,对于它们而言,无为的具体规定并非一样,但是,在反对人为建造的计划性秩序方面,二者则是一致的,这也许是因为它们同出于周文化,而周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独特的天命观。

需要说明的是,无为的政治,并非不为,而是一种为的方式。孔子把人们几乎已经不能理解无为而治的道理视为"知德者鲜"的含义,这意味着无为是被作为一种德性来看待的。同样,在老子那里,无为被视为"玄德",它的特点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十章)。这一事实表明,无为的实践在儒道二家那里是被作为配天的德性来看待的。周文化在其创立之始,就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命题。统治者的合理性与否就在于他有没有德性来配享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德"是什么?这一问题关涉着中国思想世界对于道德的原初性理解。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周人那里,德性的含义并不像后来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单个人的独善,是单个人自证自明的智慧。相反,德是政治性的,它关涉的不仅仅是单个的人,而且是群体生活及其秩序,所以,以德配天的观念在《尚书》那里是与"天命??忱,民情可见"的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周代的文化意识中,"德"并不能局限在内在心性领域,它在本质上是对于天命也即民情形成的自发性秩序的尊重,它要求去助成而不是去阻碍这种秩序。《易传》所谓"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表述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才有了孔子和老子把最为幽深的德性和无为联系在一起的构想。

从民众那里发现天命,而政治本身又是无为的观念,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对政治主体性的理解。政治的主体不是君主,也不是政府,而是民众,不能仅仅从君主与政府那里来理解政治过程。无为的政治之宗旨便在于抑制君主的政治主体性,而还归民众也即天下的政治主体性。"中国的政治思想,总是想消解人君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性,以凸显出天下的主体性","人君显示出其主体性的工具是其个人的好恶与才智。好恶乃人所同有,才智也是人生中可宝贵的东西。但因为人君是政治最高权力之所在,于是它的好恶与才智,常挟其政治的最高权力表达出来,以构成其政治的主体性,这便会压抑了天下的好恶与才智,即压抑了天下的政治主体性。""所以儒家道家,认为人君之成其为人君,不在其才智之增加,而在将其才智持化为一种德量,才智在德量中作自我的否定,好恶也在德量中作自我的否定,使其才智与好恶不致与政治权力相结合,以构成强大的支配欲并因此而凸显出天下的才智与好恶,以天下的才智来满足天下的才智,这即是"以天下治天下";而人君自己,乃客观化于天下的才智与天下的好恶之中,便无自己本身的才智与好恶,人君自身,遂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亦即是非主体性的状态"。

人君的主体性的有意识退却,成就的却是广大人民的主体性。由此,引导性的政治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人格的成就上。牟宗三指出:儒家的德治归根结底就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视人人自身皆为一目的,由其德性的觉醒即可向上奋发,完成其自己"的自由人格,把自然的天性进一步提升为德性。"德化"就是要推开一步,让物物各得其所。而道家的无为之治则归宗于"各适其性,各随其生",也是让人君"归于自己之自适自化而让开一步,让物物各适其性,各化其化,各然其然,各可其可",回复被社会关系所扭曲了的自然本性。

生命有序性篇2

作者简介:赵海廷(1948-),男,辽宁盘锦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变量的命名空间是解决在同一作用域内同名成员引用问题的方法,本文从介绍C++/VC++系统中变量的生存期、作用域、可见性入手,进而讨论变量的命名空间,命名空间成员的直接引用、引入命名空间所有成员和命名空间的别名等应用问题。

关键词:生存期;作用域;可见性;命名空间

1 变量的生存期及其作用域

变量的生存期讨论的是变量是否存在的问题,而变量的作用域讨论的是在变量存在的前提下的有效范围问题。

1.1 变量的生存期

变量的生存期就是变量从创建到消亡的这段时间。C++/VC++语言的变量的生存期可以分为静态生命期和动态生命期。

如果变量的生存期与系统程序的运行期相同,则该变量就具有静态的生存期。在所有大括号对之外定义的变量具有静态生命期。在定义变量时在数据类型之前冠以“static”关键字的外部变量或局部变量也具有静态生存期。

在括大号对内定义变量的生存期从变量的定义点开始,结束于定义该变量对应大括号处,该种变量具有动态的生存期。

1.2 函数原型作用域

在变量的生存期间,每个变量都有各自的作用域,在各自的作用域内,该变量可以是可见的,也可以是不可见的。

C++系统的变量的作用域可以分为:函数原型作用域,局部作用域,文件作用域、全局作用域和对象族作用域。

所谓函数原型作用域就是在函数说明时形式参数的作用范围。例如下面函数说明:

doubleArea(doubleradius);

其中形参radius的作用范围就在Area函数的小括号对内,在程序的其它地方将无法引用该变量,我们说变量radius的作用域就在函数Area函数的原型说明中。

1.3局部作用域

定义在大括号内的变量一般称为局部变量,局部变量的作用域从说明变量处开始,一直到块结束的大括号为止。例如以下函数:

在上述函数中,函数fuction的形参a,和本函数内部定义的局部变量b、c的生存期和作用域都是本函数;而变量d的生存期和作用域是从定义点开始,直到包围它的大括号的结束。

1.4全局作用域和文件作用域

在大括号之外定义的变量具有全局的生存期和全局的作用域,这种变量的作用域开始于变量定义点,结束于本文件。若是多文件系统,通过extern说明,还可以在其它文件中引用。

如果一个全局变量在定义时其数据类型前面冠以“static”关键字,该变量具有全局的生存期和本文件的作用域,也就是该变量只能在定义它的文件中引用。

1.5对象族作用域

在面向对象的C++系统中,静态成员变量要在类内进行静态变量的说明,在类外进行静态变量的定义。该变量在该类的所有对象间只有一个拷贝,为所有对象共同共享。可以认为静态成员变量对该类族的所有对象具有作用域和可见性。例如下面程序:

上述程序的运行结果说明静态成员变量a在各个对象间仅有一个拷贝,其引用的方法可以是“对象名.变量名”,也可以是“类名::变量名”。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类作用域。所谓的类作用域就是在类内定义的数据成员,在类的内部可以被类的成员函数访问;当创建该类的对象时,该类的数据成员将被克隆到相应的对象中。

2变量的可见性和作用域分辨

可见性是指程序运行到某一点,能够被引用的标识符,就说标识符在该处可见。

2.1不同作用域间的同名覆盖

在不同作用域间具有同名的变量,将产生同名覆盖问题。例如下面程序:

上述程序的输出为:789,456,123

内层大括号对是内层a变量的作用域和可见性范围,同时将屏蔽中层和外层的a变量,使其不可见。在程序的控制流程退出内层大括号对时,内层a变量的存储单元将被释放。程序控制流程进入中层a变量的作用域范围,中层a变量可见并屏蔽外层a变量。

2.2派生类中同名成员的分辨

在类的派生过程中,派生类中若定义了与其父类同名的数据成员或成员函数,在派生类对象下要引用父类的同名成员则需要使用作用域分辨符进行分辨。

派生类对象引用父类成员的格式为:“派生类对象名.父类名::成员名”

例如下面程序:

上述程序的运行结果为:

这里是C类的成员函数!这里是A类的成员函数!这里是B类的成员函数!

上述例子中只给出了成员函数的引用,对于同名的数据成员也可以如此进行引用。

3命名空间

为了解决同名成员在一个系统中的引用问题,C++语言在1993年引入了命名空间“Namespace”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

在程序中使用命名空间,首先要将通常使用的I/O包含文件“iostream.h”改为“iostream”;其次还要加入“usingnamespacestd;”语句。

3.1 命名空间的定义方法

命名空间定义的格式为:

namespace命名空间名{……}

上述大括号对内就是一个命名空间。

3.2 命名空间成员的引用方法

命名空间内成员的引用有三种方法:直接引用命名空间的成员,用using声明访问命名空间的成员和引入命名空间的所有成员。

3.2.1 直接引用命名空间的成员

直接引用命名空间成员的格式为

命名空间名::成员名

例如下面程序:

3.2.2用using声明引用命名空间的成员

引用命名空间成员的第二种方法就是使用using声明所引用命名空间的成员。使用using将某个名称引入特定的作用域,这样的名称将不需要作用域限定符限定。如果引用某个函数名,则该命名空间的所有同名的函数都将被引入该作用域。

使用using声明访问命名空间成员的格式为:using 命名空间名::成员名

例如下面程序:

程序运行结果为:abcd,A,123.456,2

3.2.3引入命名空间的所有成员

引用命名空间成员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引入命名空间的所有成员。将一个命名空间的所有成员引入某个作用域,应用此种方法引入后不需要具体的作用域分辨。

变量的生存期表明一个变量是否存在的问题;变量的作用域则是在变量存在的情况下,该变量可以引用的范围;变量的可见性则是在变量存在且在作用域内能否被引用的问题。一个变量存在不一定可见,可见的一定存在。

命名空间是解决在一个系统中的多个同名变量的引用问题,三种引用方法可以依情况而定。命名空间的别名则是将一个较长的的命名空间名改为一个较短名字的方法。

上述讨论的是变量的问题,一般也适应于对象。

参考文献

[1]郑莉,董渊.C++年程序设计(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严运国,赵海廷.C++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赵海廷,严运国.C++程序设计基础导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张莉.C/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赵海廷.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6]郑阿奇.Visual C++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生命有序性篇3

【关键词】中医;科学;中国梦

我国的中医学有着极其深厚的科学内涵,《黄帝内经》开篇中关于养生原理的阐述,更是与现代生物物理学有非常多的联系,甚至两者相互涵盖。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去理解和分析中医理论,必然能够促进中医世界化进程,为中医学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两种医学思想体系

西医学和民族传统医学是客观存在的两大医学体系,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医学,它们是民间医疗经验的传承和积累。亚洲是传统医学最富底蕴的地区,在人类发明抗菌素和疫苗之前,流行的瘟疫曾导致人口大量死亡,而亚洲的传统医学却从死亡线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度,孕育了世界上最好的、有完整科学理论和丰富医学实践的民族传统医学,即中医学。

1.中医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不同的两个科学思想体系,两种思想体系的形成源于时代背景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研究复杂体系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体系看作是一个“黑箱”,用控制论的思想方法进行研究。黑箱是指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又没有手段进入内部理清其规律,只能通过从外部“输入”信号并观察“输出”反应的相关性去认识其功能和特性的体系。研究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进入研究对象的内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结构,控制它的内部运动。这种方法依赖于研究手段的进步,对高度复杂的体系常有局限性,西医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属于实证医学,即以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的医术。

作者单位:100101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另一种方法就是在没有手段进入研究对象内部的情况下,把体系看作是黑箱,从外部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反应的相关性来找出研究对象的整体功能和特性,并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这种方法适于研究高度复杂的体系,中医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属于试验医学,即以人体试验证明有效而建立的医术。

2.中医和西医的互相理解和沟通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平等发展的医学体系,西医学从解剖的概念出发把人体生理功能划分为消化、呼吸、内分泌、泌尿、生殖、循环、神经、感觉、运动等九大功能系统,而且对每个功能系统的研究都已经深入到了分子和基因的水平。而中医学从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相关性和统一性的哲学思考出发,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描述人体五脏六腑的整体性生理功能。五行学说是用自然现象的比喻思考人体的功能,例如用“土”的概念比喻“脾”“胃”的功能,描述人体从外界吸收营养物;用“脾统血”的概念描述心脏泵血将营养物和氧气运送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用“脾主运化”的概念描述线粒体把氧气和营养物转化为ATP维系细胞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医中“木、火、土、金、水”五行中的任一行都会涉及西医九大系统中几个功能相关系统的协调与配合,五行与九大功能系统之间的关系正是中西医互相理解和沟通的交汇点。

由于中医和西医采用不同的术语和不同的思维方法,又各自产生于不同的年代,所以更需要沟通。西医采用分析的思维方法,发展了各种物理和化学的检验手段,寻找在九大系统中产生病理变化的病灶,并加以清除。但是面对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性疾病,却无法对DNA分子的突变进行精确的修正,这是目前西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医学则采用综合的思维方法,从调整五脏六腑功能的角度调动人体自身预防和战胜疾病的能力,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二、线粒体医学的研究呼唤中医科学

线粒体疾病一词是医学家描述由于线粒体DNA突变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主要涉及衰老、老年退行性疾病及母系遗传的神经内科疑难症,如LHON、Leigh、Alpers、Menkes、kss、CEPO、MERRF、MELAS等。近一二十年发现了上百个线粒体DNA突变点与疾病的发生有关,除了线粒体疾病之外,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线粒体功能的异常有关,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等。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的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生命科学家的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对线粒体疾病也只能做到诊断,尚没有治疗手段。

人类的平均年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延长的,中世纪由于瘟疫的流行死亡率很高,人类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左右。当人类掌握了抗菌素和疫苗的应用,控制瘟疫流行的手段提高后,人类的平均年龄延长了将近一倍。当前,威胁人类的病毒和致病微生物依然考验着人类控制疾病的能力,细菌抗药性的增长也给人类提出了寻找广谱抗菌新药的课题,然而人类最束手无策的还是如何治愈由于自身的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疾病。DNA分子剪接技术的发现曾经给遗传疾病的基因治疗带来过很大的期望,但是多年的努力使科学家认识到植物基因工程尚可通过大量淘汰筛选到理想的修饰基因,对动物DNA分子进行剪接虽然已经在实验室进行但还没有达到可以如实施外科手术一样对基因分子的缺陷进行精确的定位和修正,面对如何预防和治疗人类自身的遗传性疾病,寻找新的医学理念和新的治疗方法是医学家面临的重大难题。

“气”在中医理论里占有很大的篇幅,《黄帝内经》用“真气”描述人体的机能,说:人体的“真气”是由先天的“元气”、后天的“谷气”和“清气”结合而生。显然,中医对“气”的理解远比Douglas C. Wallace深入。

二、健康长寿的生物能量学原理

线粒体的科普名称是细胞的发电厂(power house),它把食物中储存的太阳能转化为载能分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执行能量转化功能的器件就是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和ATP酶的组合,相当于分子发电机组。我们实验室专注呼吸链结构与功能研究已几十年,一个重要的发现是证明了呼吸链在传递电子制造ATP的同时总有少量电子通过漏电旁路产生潜在有害的氧毒性中间体(O2-.和H2O2),这一发现使我们有理由从热机原理的角度把呼吸链的功能等同于“生命引擎”。“引擎”是产生驱动力的能量转换器,“引擎”燃烧石油是把石油中储存的太阳能(古代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转化为推动机器运转的动力。“生命引擎”燃烧的是食物,把食物中储存的太阳能(当今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在线粒体中释放并转化为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载能分子ATP。我们的身体每天消耗的能量折合成ATP分子的重量几乎相当于体重,天文数字的ATP分子消耗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ATP被消耗以后变成ADP,线粒体不断地把ADP重新合成为ATP,如此反复ATP的再生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神经和肌肉是消耗ATP最多的两种组织,所以线粒体疾病的病症大都表现有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失调。

1.“生命引擎”与健康长寿

热机做“功”时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去克服摩擦阻力做“虚功”,做“虚功”是热机老化报废的原因。“引擎”作为热机是会老化的,那么“生命引擎”会不会老化和怎样老化呢?20年前本实验室开始探讨“生命引擎”怎样老化的课题,经过十几年的试验论证取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传递电子的呼吸链还有两条由细胞色素c介导的电子漏旁路,这两条漏电旁路本质上就是细胞色素c介导的超氧自由基(O2-.)的代谢路径(O2O2-. H2O2H2O)[1\|4]。这就是说呼吸链在传递电子制造ATP的同时,总要漏出一部分电子制造潜在有害的氧毒性中间体(O2-. 和H2O2)。呼吸链漏电产生的氧毒性中间体正是引起“生命引擎”损伤老化的罪魁祸首,它们造成蛋白质、核酸、脂类分子的氧化损伤,不仅使“生命引擎”老化,而且损伤细胞的结构还导致机体衰老。然而,重要的是“生命引擎”与非生命“引擎”有着本质的不同:非生命“引擎”的老化损伤不能自行修复,而“生命引擎”的老化损伤是可以自行修复的。呼吸链漏电产生的O2-. 和H2O2导致氧化损伤和引起衰老这一点和非生命“引擎”相同,但是O2-.和H2O2作为生物信号启动机体的抗氧化机制和损伤修复机制是非生命“引擎”所没有的。抗氧化机制是在氧毒性中间体没有造成氧化损伤之前被清除掉的一种代谢机制,损伤修复机制是造成损伤后重建健康机体的代谢机制,根据生命体可以自行修复损伤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健康长寿的生物能量学原理。

2.健康长寿的生物能量学原理

什么是寿命?这个问题即深奥又简单。天体起源的理论告诉我们地球形成初期的大气环境中是没有氧气的,还原性的大气环境使原始地球的海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有机物,这为原始生命的起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种可以利用太阳能把水分子分解为氧和氢的原始生物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环境,氧气的出现使原始生命面临氧毒性损伤的灭顶之灾。大部分原始生命被氧化分解,少数能生存下来进化至今的生命是因为它具备了对抗氧毒性损伤的能力,呼吸链就是原始生命与氧毒性斗争中进化出来的抗氧化系统。本实验室发现的两条由细胞色素c介导的呼吸链电子漏旁路[1\|4],就是生命进化的重大转折点,从无氧的原始大气进入有氧大气环境后,进化出来的最初阶段对付氧毒性损伤的方式[5]。完整的呼吸链是逐渐进化出来的,特别是呼吸链末端氧化酶(复合物IV)的出现,它具有把O2和氧毒性中间体牢牢结合在氧化中心的能力,直至4个电子加入使O2还原成H2O之后才被释放出去。有了完整的呼吸链克服氧毒性和利用O2制造ATP,生命才能延续至今。显然生命就是采取了一代传一代的方式与氧毒性进行斗争而生存,因此,寿命就是一代生命体与氧毒性斗争的历史,长寿意味着生命体具有较强的与氧毒性进行抗争的能力,或者是生命体受氧毒性的损伤比较少。

什么是健康?这个问题如果从“耗散结构”的热力学原理去思考会很有启发。人体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有序性结构,热力学家用“负熵”这个词描述事物的有序性,“熵”增加表示事物向无序性方向发展,熵减少表示事物向有序性方向发展,人们口头说的“正能量”在热力学中的术语是“负熵”。

比利时科学家Ilya Prigogine提出了描述开放体系非平衡热力学的“耗散结构”理论,由于“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应用于多种高度组织化复杂体系的研究,于1977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是他用来描述自然界由于能量的传递和物质的转移而出现的局部物质组织化的有序性结构,这种“局部有序性结构”的出现是由于能量不断输入局部产生“负熵”的结果,“有序性”的维持也是靠物质周而复始的不断更新,一旦能量输入不足,物质更新便不能维持,“局部有序性结构”将走向解体。

自然界的生命就是热力学的“耗散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共同推动着地球上一个巨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即植物叶绿体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为碳水化合物储存在果实中成为我们的粮食。碳水化合物不仅是储存了太阳能,而且作为原材料构建了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生命物种。动物呼吸利用氧气把粮食燃烧分解成CO2和H2O释放回大自然,同时把食物中储存的太阳能取出转变为驱动生命活动的动力。如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共同推动着地球上巨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造就了地球上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这就是大自然的生物能量学原理。每个生命体都是置身于这个巨大物质循环中的一个微观缩影,它生于循环中的物质,死后又回归大自然。

图注中间从左至右表示物质循环,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表示能量传递

人体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极其复杂的有序性结构。胎儿的发育是在母体子宫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由母体通过脐带给受精卵输送氧气和营养物,在父母双方基因杂交优势程序的控制下,从一个受精卵细胞严格有序地增殖分化,构建起百万亿细胞组成的高度有序性胎儿,这是构建“耗散结构”的热力学过程。用“耗散结构”一词来描述生命体的“有序性”体现在两个热力学要素上:一是时时刻刻向生命体注入能量产生“负熵”,构建生命体结构的“有序性”;二是时时刻刻注入能量维持生命体物质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体的“有序性结构”不断更新。一旦能量注入不足,新陈代谢更新速率的下降将会导致生命体结构“有序性”的丢失,当生命体丢失的“有序性”不能挽回时,生命将逐渐走向衰竭和死亡。

每个人都是带着各自不同的“与生俱来的有序性”来到世间,“与生俱来的有序性”是一个人的健康和生理寿命的决定因素,因为“与生俱来的有序性”常常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是父母双方基因遗传给胎儿的,是健康的隐患,可以看作是“耗散结构”的薄弱环节。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这种缺陷可以被父母双方基因杂交优势的力量掩盖起来,掩盖不住的缺陷就会导致小儿先天性遗传病。人体在老年体弱后被掩盖的缺陷会显露出来,表现出各种老年疾病症状,中年时期也会因为某些恶劣因素的诱导而爆发,如过劳、不良嗜好、感冒发烧、中毒等等。一旦 “耗散结构”的薄弱环节被突破,生命的“有序性”将逐渐丢失,人体即进入亚健康状态。

人体是由百万亿数量的细胞组成,每个细胞中都有上百数量的线粒体,而每个线粒体中又有成百上千数量不等的“生命引擎”为细胞制造ATP。所以,我们可以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巨大数量“生命引擎”的集合体,“生命引擎”的正常工作是人体健康的基础,“生命引擎”的损伤和老化就是疾病和衰老的根源。维护保养“生命引擎”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手段,探讨线粒体产生的氧毒性中间体作为生物信号在生理和病理功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健康长寿的基础理论课题。

呼吸链电子漏旁路的发现证明“生命引擎”制造ATP是它的主要功能,但它制造ATP的同时总要漏出少量电子产生潜在有害的氧毒性中间体。线粒体不仅是细胞制造ATP的能源站,同时也是产生潜在有害的氧毒性中间体的地方。之所以用“潜在有害”一词是因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生理浓度的氧毒性中间体有其重要的生物功能,这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高于生理浓度的氧毒性中间体会作为警戒信号,调动机体的抗氧化机制清除氧毒性中间体,这是人体对抗恶劣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重要机制。若不能及时清除的氧毒性中间体则会造成生物损伤,导致人体结构有序性的丢失,引起衰老。但是“生命引擎”还有一个与非生命“引擎”本质上截然不同的功能,这就是启动人体的自修复机制,把损伤的蛋白质,核酸和脂类分子加以清除并合成新的分子重建健康机体,这是把丢失的有序性找回来的机制,是健康长寿生物能量学原理的根基。所以,探讨氧毒性中间体作为生物信号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健康长寿科研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题。

三、中医养元气、扶正祛邪、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蕴含着健康长寿的生物能量学原理

《黄帝内经》用“真气”描述人体的机能,说:人体的“真气”是由先天的“元气”、后天的“谷气”和“清气”结合而生。“真气”可以被理解为是肌肉的收缩运动、神经的信号传导、大脑的学习记忆和思考、细胞的繁殖和更新,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损伤的预防和修复等等,是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概括。先天的“元气”就是在母体子宫的受精卵从母体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而进行的一种物质代谢,这种代谢的特征是在父母双方基因杂交优势程序的严格控制下构建由百万亿细胞组成的“高度有序性”胎儿。后天的“谷气”和“清气”则是婴儿出生后,通过自己的胃肠吸收营养物、肺吸收氧气而产生的一种物质代谢,它是维护人体“与生俱来的有序性”的力量。

中医 “养元气”、“扶正驱邪”、“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蕴含着健康长寿的生物能量学原理:“养元气”就是通过“养”维护“与生俱来的有序性”,让“耗散结构”的薄弱环节不被突破;“扶正驱邪”就是通过中医的医术强化人体自身的“正能量”,把损伤“有序性”的各种毒害因素阻挡在体外;“治未病”就是在疾病酿成之前就进行调理,使疾病不发生或延缓发生并减轻发病的程度;这种运用生物能量学原理维护保养人体健康的医学理念对医学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国际上主要是通过对针灸的感性认识来理解中医的,对中医深层的内容了解甚少。只有把孕育在古老中医理论中的现代生命科学内涵揭示出来,才能使西方科学家对中医逐渐有所了解。倘若古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逐渐被科学界所接纳,中西医就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成为人类健康生活的保护神。

三、纠正学术界忽视中医科学的现状

中医和西医本来就是两个客观存在的医学体系,但历史上总有少数中国人从西方留学回来后就看不上中医,现在依然如故。目前学术界盲目追求影响因子(SCI)的激励政策和人才引进标准,使我国科学界的基础研究陷入了疲惫的追赶西方论文的竞赛中,无暇问及中医科学,也不敢开展中医科学研究,因为涉及中医的科学论文很难在西方高SCI的杂志发表。事实上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创新思维,医学的发展靠的是新的医学理念,中医学的医学理念有着很深的科学内涵,只是了解中医原理和理解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有相当的难度,因为记载中医理论的文献用了古文字和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术语及思维方法。

中医自身也客观存在很多弊端影响着中医的健康发展:中医文献、经典用的是古文记载,很多国人也很难读懂,更何况是西方医学家,因此中医走上国际科学舞台存在很大的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中医是个体劳动者,医术经验的积累有传子不传女的传统习俗;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驱使总有一些巫医混杂在中医行业中行骗,这无疑恶化了中医健康发展的环境。

尽管存在各种各样影响中医发展的客观因素,中医学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科学,中国学术界应当把它作为一个科学对象进行研究,特别是要用现代生命科学的术语对中医学的术语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出蕴含在古老中医理论中的现代生命科学内涵。对“经络”实质的探索要前赴后继地坚持下去,因为“经络”是中医学描述人体整体性的理论基石,这是西医学所没有涉足的领域。“经络”的生物学本质是多细胞生物体把全体细胞维系成一个生命整体的机制,多细胞生物的全体细胞不是无规律的堆积。因此,“经络”是人体各个局部功能细胞群与整体生理功能协调一致的重要机制,是人体所有细胞彼此相互感知和相互控制维系整体健康生理功能的最大奥秘所在。另外,制定政策的领导层应当把《黄帝内经》作为国学的一部分;制定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科技政策,鼓励和推动中医科学的发展,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Zhao Y., Wang Z.B., and Xu J. X. 2003, J. Biol. Chem. 278, 2356\|2360.

[2]Wang Z.B., Zhao Y.,Li Min, and Xu J. X. 2003, Prot Pept Let 10, 247\|253.

[3]Zhao YG and Xu J. X., 2004, Biochm.Biophys. m 317, 980\|987.

[4]Xu J. X. Ann.N.Y. Acad. Sci. 2004, 1011, 57\|60.

生命有序性篇4

【摘要】的生命周期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和web页面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字】生命周期

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它在开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合格的程序员,它是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它包括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和页面生命周期,我们将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

应用程序生命周期

在中,若要对应用程序进行初始化并使它处理请求,必须执行一些处理步骤,可以把应用程序生命周期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户从WEB服务器请求应用程序资源。

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以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为起点,当web服务器接收到请求时,会对所请求文件的扩展名时行检查,确定应由哪个ISAPI扩展处理该请求,然后将该请求传递给合适的ISAPI扩展。处理已映射到其上的文件扩展名。

第二阶段:接收对应用程序的第一个请求。

当接收到对应用程序中任何资源和第一个请求时,名为Application Manager的类会创建一个应用程序域,它为全局变量提供应用程序隔离,并允许单独卸载每个应用程序。

第三A段:为每个请求创建核心对象。

创建了应用程序域并对Hosting Environment对象进行实例化之后,将创建并初始化核心对象,如HttpContext、HttpRequest和HttpResponse。HttpRequest对象包含有关当前请求的信息,包括Cookie和浏览器信息,HttpResponse对象包含发送到客户端的响应。

第四阶段:将HttpApplication对象分配给请求。

初始化所有核心应用程序对象之后,将通过创建HttpApplication类的实例启动应用程序。如果应用程序具有Global.asax文件,则会创建Global.asax类的一个实例,并使用该派生类表示应用程序。

第五阶段:由HttpApplication管线处理请求。

在处理该请求进将由HttpApplication类执行相应事件。

2、页面生命周期

页面运行时,此页也将经历一个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中将执行一系列处理步骤,这些步骤包括初始化、实例化控件、还原和维护状态、运行事件处理程序代码以及进行呈现等。

一般说来,一个页面要经历如下各个阶段。

其一、浏览器发出请求

浏览器提出请求发生在页面生命周期之前。浏览器请求页面时,将确定是否需要分析和编译页,从而开始的生命周期。

其二、页面框架初始化

在这个阶段开始创建页面,它产生在页面中用标签定义的所有控件。Page.Init事件在这个阶段将被触发。

其三、用户代码初始化

Page.Load事件在这个处理阶段被触发,不管是第一次请求还是作为回发的一部分被请求,Page.Load事件总会触发。通过属性IsPostBack来决定是否是第一次加载。

其四、验证阶段

在验证期间,将调用所有验证程序控件的Validate方法,从而进行数据验证。

其五、事件处理阶段

在这阶段,页面被完全装载且通过验证。将触发在上次回发后发生的所有事件,包括立即反映事件和变化事件。

其六、清除阶段

在页面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页面呈现为HTML。页面呈现后,真正的清除开始并触发Page.UnLoad事件。

通过如下所示图例可以有效的理解页面生命周期。

3、演示页面生命周期

为了能加深对页面生命周期的理解,下面通过一个模拟示例来演示页面生命周期。

在项目中新建一页面PageLoad.aspx,其代码如下:

void Page_Init(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Response.Write("正在¨初始化(Init事件)

");}

void Page_Load(Object sender, System.EventArgs e)

{

if (!IsPostBack)

{ Response.Write("这是第?一次Load事件

"); }

else

{ Response.Write("这是PostBack后的Load事件

"); }

}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System.EventArgs e)

{Response.Write("欢迎你(Click事件)

"); }

(上接131页)var _userid = '';var _siteid =669;var _istoken = 1;var _model = 'Model03'; WebPageSpeed =1859; UrchinTrack();

当页面第一次加载时,结果如图2所示,当点击确定按钮时,结果如图3所示。

正确理解生命周期和页面生命周期对于理解程序和执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能解释很多让人无法解释的问题:

其一、内置对象如Respons、Request等对象在什么时候创建,怎样创建,怎样应用就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二、能正确理解Global.asax文件的类的对象创建和事件的执行过程;

其三、页面从页面对象生成到消亡的过程;

其四、能更好地理解页面的环回机制,页面的多次回发的执行过程;

其五、能深入理解Page对象的IsPostBack属性在页面加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六、能解释Web页面为什么是无状态的,页面信息为什么在多次回发过程中信息无法保留。

生命有序性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复杂性;复杂性科学;教学系统

高中生物课程涉及生命系统的复杂性,高中生物教学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它的复杂性。然而,传统生物课程对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教学的复杂性缺乏认识与研究。传统生物课程教学由于采用线性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对教学过程做一种静态的分析,忽视了对于教学过程的发展与变化的理解与研究,缺少对于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探讨。近年来,“21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为我们认识和研究高中生物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论视角。

一、复杂性科学及其方法论原则

复杂性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研究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的综合性科学。复杂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其运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自组织进化机制。复杂性科学研究事物的复杂性,认为“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复杂系统的复杂性表现在系统的组分之间或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运行环境之间,有着很强耦合作用,具有难以线性化的非线性性质。”[1]具体地说,复杂性科学揭示了如下方法论原则。[2]

非线性。形象地讲,“线性”和“非线性”的区别在于:“线性”是指在坐标系上,其图象呈现一条直线,“非线性”是指若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一个复杂系统,其图象会是一条曲线。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dynamics)指出,在复杂系统中,由于各要素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复杂系统的发展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过去我们所依赖的简单性原则在科学上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系统性。传统的科学领域推崇还原论(reductionism),把明显的“整体”还原为具体的部分,并强调这些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希望通过了解部分来揭示整体的运作规律。但复杂性科学诞生后,人们发现由于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经历了突现、非线性变化,整体具备了新的、复杂的特征。与此相应,人们认识事物的视角也由机械、简单向系统、整体论(holism)发展,以揭示复杂系统的新的本质。

混沌性。所谓混沌(chaos),是指在复杂系统内部,随着非线性的增强而呈现的一种不规则的有序现象,即无序中的有序,是复杂的秩序化。被科学界称为洛伦兹吸引中心的非线形系统“相位空间”图(有时也被称为“鹰眼”或“碟翅”效应问题),被看作是混沌科学的代表。它向人们形象地反映了复杂系统混沌运动的特点: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内在的不确定性。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发展的复杂系统中,我们无法预测任一给定时刻的变化,无法预测这种变化何时发生,只知道它会发生,其模式是随机的但体现出一种模式。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在其著作中也指出:世界既不可能是纯粹有序的也不可能是纯粹无序的,因为在一个只有无序性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将化为乌有而不可能存在,而在一个只有有序性的世界里万物将一成不变,不会有新东西发生。所以,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交集。

自组织性。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利高津(Ⅰ.Prigoginer)指出,复杂系统再构的转化性变化不会发生在系统平衡或接近平衡的状态之时,而是发生在系统能量大量耗散的过程中。现代主义者认为“熵”的发展是不可抵抗的,是单向的,并逐渐变大以至于能量耗尽而最终消亡。但是在复杂科学视角下的系统具有“逆熵”(negentropy)而进的自组织性,即系统自身要生存,必须发生大量的耗散。复杂系统在大量耗散能量的同时产生新的能量,以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平衡。

由此可见,复杂科学是对线性的、机械的、还原的现代科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其关注整体、重视复杂性的主张引起人类思想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这个革命的性质是以整体性的综合思维方式代替原子论和还原性的思维方式。正如一般系统论的创始者贝塔兰菲所言:“它是应一般科学……的需要而对它们进行重新定向。它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和成果,并预示了影响重大的新的世界观。”[3]用复杂性的方法论视角来考察高中生物课程与教学问题,无疑对重新认识高中生物课程知识涉及的生命的本质以及高中生物教学的特征,对重建新的教学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复杂性视野中的高中生物课程知识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必修课内容包括以下3个模块: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4]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揭示了生命系统的本质和特征,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巨大的作用。从复杂性视角解读这3个模块,“分子与细胞”主要体现了生命的非线性与复杂性;“遗传与进化”主要体现了生命的自组织性;“稳态与环境”主要体现了生命的系统性。

(一)生命的非线性与复杂性

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深入地理解生命的非线性与复杂性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等等。

生命系统的典型特点是非线性,即整体不等于它的部分之和。也就是说,生命系统的行为不能通过简单地迭加构成系统的成分而推导出。这种非线性特征的分子基础是,各种生物分子如基因和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个生物个体通常拥有成千上万种基因,例如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酵母就有6千多个基因,而人的基因数量估计在3万个以上;至于基因产物──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更为庞大。这些生物分子从不孤立地进行活动和执行生物功能,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联系可能是物理的方式,也可能是化学的方式。正是这些相互作用导致了生物体形形色色的网络,如基因转录调控网络、信号转导网络或代谢网络。因此,生命的所有活动都建立在这些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之上。

生命现象是复杂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达到了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学试图借助于认识构成生命的分子基础如蛋白质和基因等,进而认识细胞或个体的活动规律。虽然分子生物学在近半个世纪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揭示出生命的奥秘。其原因可能在于它研究的生命复杂性层次仅仅处于“线性”思维和还原论水平上,这对于许多生命现象的复杂性是难以解释的。借助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当代生命科学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生物组成成分与结构的复杂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细胞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过程的层次与次序的复杂性,生命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适应性的复杂性,细胞癌变与衰老的复杂原因,等等。当代生命科学运用复杂性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引入了很多新名词来描述这些复杂性,比如自组织、自稳态、涌现、开放性系统、网络总和等等。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显示出生命科学最新的发展趋势,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数学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5]

(二)生命的自组织性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选取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自复制)和自组织性;选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从复杂科学的视角看,遗传与进化是生命的本质特征之一。当代人工生命研究者根据复杂性科学与系统科学的观点,认为生命的主要特征是:(1)自复制;(2)进化;(3)自适应。超循环理论的创始人艾根(M.Eigen)曾经指出在生物学界有三条“经典的”生命标准:[6](1)自我复制──以保存生命信息,尽管有平稳的破坏;(2)变异性和选择──以扩大信息量,为某种价值标准造成某种倾向;(3)代谢作用=自由能流──以补偿平稳的熵产生。艾根认为,这些标准肯定是必要的,但对于描述“生命”现象,它们未必是充分的。我们认为,艾根从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看问题,探讨了生命的功能和信息方面的特征。强调了生命是自复制、自适应、自组织的开放信息系统,它具有进化、对环境作出反应、不断自我更新的属性,这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有积极意义。总之,复杂性科学帮助人们冲破了过去对生命本质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从系统的角度、开放性的角度、信息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生命。

(三)生命的系统性

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从复杂科学的视角看,“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知识结构是按照系统思想建构的。它反映了生命的系统性和调控性。稳态是生命系统的一种状态,指个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的状态,存在于生命的各个层次上,细胞、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激烈的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都处于稳态。生命系统的稳态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这种稳态由于内部代谢过程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反馈调节机制,又使生命系统恢复新的平衡。生命系统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破坏而又同时得到恢复的过程中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以生态系统为例,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稳态就是生态平衡状态。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总之,稳态是系统的状态,调节是系统的行为,环境是系统的存在。这样,“稳态与环境”模块以“系统”这个本体论的概念为核心概念,以“稳态”“环境”和“调节”三个科学概念把生物个体水平和生态水平的要素、行为、稳定和发展等逻辑问题统一了起来。[7]

三、复杂性视野中的高中生物教学特征分析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它具有如下一些复杂性特征。

(一)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与非预设性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看高中生物教学系统,我们将会发现,生物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与非预设性。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大量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课堂中的“非标准思维”甚至会完全打乱原有的教学设计,使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教学中还大量存在着偶发事件,它们是“教育过程中的偶然、个案、情境,得不到‘规律’的支持。但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复杂性’”。“教学过程的真正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虽然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8]

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与非预期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系统是涉及人(教师与学生)的系统。人作为一种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复杂情感的社会化动物,是一个非线性系统,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例如,学生认知结构变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师对教材的呈示方式、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等都存在着复杂的多维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角色与地位的改变,学生将逐步由教学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教学目标将随着人的身份的变化而变化,那种预设的教学目标将会变成教学展开与发展的一种束缚和阻碍,所以说,在复杂性思维的视野中,教学目标必然是不确定性和非预设性的。

转贴于 (二)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与生成性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看,生物教学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9]所谓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就是指教学内容不是给定的,而是在弹性的教学预设前提下,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在特定的教学环节的特定教学情境中,师生自主构建教学活动,并以探究、体验、体悟、思辨的方式自主建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是指学生在与环境(包括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建构教学内容,因而教学必定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和创生意义的体验性过程,是一个师生积极合作和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这种动态生成的课程内容应具有探究性,应减少单一性增加问题性,减少确定性增加情境性,提供探究的空间与资源,以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成性,高中生物新教材强调实验,倡导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为此,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占的课时数大大超过了传统生物教材的课时数。实验内容遍及各章节,实验涉及的具体方法有生物技术、理化技术、观察、测量、比较、计算等。而且,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数是探索性实验。教材提供操作程序和图,但不说结论,由学生独立操作进行研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自主建构知识。

(三)教学过程的非线性和突现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线性系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偶发事件或对教学目标的微小偏离,都会导致教学系统的巨大变化,这就是非线性系统所特有的初始条件敏感性。教学过程的非线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初始条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及过渡,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总体目标的达成。其次,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活动,它是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平稳地进行的活动。复杂性科学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全新的变革,即复杂思维下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平稳过渡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持有一种突现思维。突现是事物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新阶段的交接点,是事物发生状态变化的关键点。普利高津认为,复杂系统再构的转化性变化不会发生在系统平衡或接近平衡的状态时,而是发生在系统能量大量耗散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课程以及教学环境都是复杂的、不确定的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突现点出现,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对这些突现点加以重视、发现、利用与设置,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创新。[10]

(四)教学方法的无序性与互动性

在复杂性科学看来,教学过程与方法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所谓教学方法的无序性,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既独立又依赖的互动、交流、思维的碰撞与共生、共享关系,导致了教学的管理、程序、秩序、纪律等偏离常规,从而表现出易变性、无规律性、随机性和偶然性。教学方法的无序性主要来自课程教学中随机性事件和人与人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由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构成,而人的复杂性使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流时可能会出现障碍,也使教学过程蕴含了一些偶然的、不可预见之因素,从而导致了‘无序’的必然存在。”[11]教学中的人际互动主要“包括教师与全体、部分或个别学生之间的不同性质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个体间、个体与小组或全班、小组与小组间多边和不同性质的互动”。[12]总之,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是为了教学的理解和课程的生成,正是由于教学中复杂的人际互动,才使教学方法表现出无序性,正是通过这种人际互动,才能达到交往、合作与沟通,实现视界的“融合”,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学生主体性的生成。

高中生物新教材为了体现互动性,在教材中安排了大量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内容。例如,在“问题探讨”“探究性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栏目中都特别强调讨论这一环节。许多讨论题本身就是开放性问题,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与讨论,才能达成共识,促进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文雪,扈中平.复杂性视域里的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3,(11):12—16.

[2]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3):175—183.

[3]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M].秋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9.

[5]李绵.复杂性科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3):74—75.

[6]M·艾根,P·舒斯特尔.超循环论[M].曾国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426.

[7]余自强.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建构及“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54—58.

[8]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30—231.

[9]刘天华.关注教学动态生成激发课堂生命活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5,(7):54—57.

[10]张倩,蔡清吉.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思维解读[J].教学研究,2005,(2):255—258.

[11]吴德芳.论课堂教学的“无序”[J].当代教育研究,2003,(11):21—23.

生命有序性篇6

关键词:AutoCAD 附加工具 系统变量

AutoCAD是当今最为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其实,除了我们平时使用的内核命令以外,AutoCAD还提供了许多非常实用的附加工具(bonus tools),它们存放在bonus目录下(R14版),如果用户在自己的AutoCAD下没有发现该目录,可运行Setup程序,在Setup Choices对话框选择“Add”,添加Bonus。另外对某些系统变量的重新设置,也可以让我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个较为实用的附加工具和系统变量。

系统变量:访问系统变量一般有两种方法:大多数系统变量可以通过下拉菜单或命令来访问(如:用ddunits命令设置angbase变量);所有系统变量都能通过Autolisp程序或在命令行中直接键入该变量名来访问。下面介绍的几个变量。除特殊说明外,均针对R14版。

Angbase和Angdir:分别控制当前坐标系零度角的方向和角度的旋转方向。地质工作中常用测地坐标,我们可以改变这两个变量的值,使正北方向为零度,坐标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符合我们的专业习惯,省去许多中间换算的麻烦。

cursorsize:控制十字叉光标的大小。用过R14以前各版本的用户,或许更习惯于全屏幕十字光标,或需要用全屏幕十字光标来大致对照实体。该变量也正是为满足这这一需要。

dwgcodepage:设置码页(R12版)。许多用户也许正被一个问题困扰:以前用R12版做的图形文件无法在R14版中打开,或者打开后汉字全为乱码。试着在R12版打开该图,改变该变量的值为“iso8859-2”,存盘后再用R14版打开,你会惊喜:一切如前(别忘了:先用Preferences命令将该图所需要的字体文件目录加入到“surport file search path”)!

Mirrtext:控制文字实体镜向后的显示方向。对文本镜向后,在缺省状态下,文字不具可读性,就象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文字一样,是反写的。将该变量的值改为0,文字镜向后仍然保持原书写方向。

Plinetype:确定是否使用优化的轻便多义线。优化多义线将大大减少存储空间;而为了涉及到Pline线码表的原Autolisp程序能依旧运行,有些用户更希望Pline线仍然为原来格式。

explmode:非等比例插入的块能否炸开。在缺省状态下,非等比例插入的块不会响应explode命令,改变explmode的值,可以炸开这种块。

Useri1-Useri5、Userr1-Userr5、Users1-users5:分别为能存放5个整数、5个实数、5个字符窜的共15个系统变量,变量值随图形文件一起保存(笔者认为只有5个整数、5个实数变量的值才能保存)。程序开发人员可能需要保存图形的某些参数以供程序访问,随图形文件一起保存在这些变量中,不失为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此外,编程人员经常要用到的,例如:当前图形文件名(包括路径)、当前时间、当前图形修改状态等许多数据或状态,都可以通告访问系统变量而获知。详情请查阅有关资料。

附加工具:由Autodesk公司免费提供给用户。附加工具本身是程序(包括.lsp、.arx和.exe),这些程序由ac_bonus.lsp统一组织、装入。在ac_bonus.lsp内部还定义了一些这些程序的公用程序。可以用bonus菜单(菜单文件名为ac_bonus.mnc)、工具条或者人为装入后用命令来启动。这些程序对AtuoCAd内核命令是个非常好的补充,也可以将其修改后加入到自己的lisp程序中。这里简要介绍几个实用的程序的功能,具体执行细节按照命令提示或查阅相关资料。

Textmask.lsp:功能:将文本(text或mtext命令生产的均可)背景内的实体屏蔽掉。菜单调用为bonus->text->text mask,命令调用为textmask。在实际作图中,文字常被阴影线等各种实体挡住,难于分辨。运行该命令,选择文字(如果选择集中有别的实体,会被过滤掉),按照命令提示,可以屏蔽掉背景图案。即使以后移动文字,其新的背景同样屏蔽。使用该命令时要注意两点:该命令生成一称为Wipeout的非标准CAD实体,在程序(Textmask.lsp)内部要调用wipout.arx程序,如果wipout.arx文件不存在,该命令不能运行;对于通过定义属性、执行insert命令插入的文本,该命令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用burst配合解决。

burst.lsp功能:炸开属性块,把属性值处理成文本。菜单调用为bonus->text->explode attributes to text,命令调用为burst。该命令与textmask配合,可以屏蔽属性文本的背景。

gatte.lsp:一次性修改属性值。菜单调用为bonus->text->global attribute edit,命令调用为gatte。如果多次插入某一个含属性块,插入时属性值为一个或几个,事后发现这些属性值应为同一个,就可以选定这个块(或键入块名)统一修改属性值为某一个值。

chtext.lsp:全方位的文本编辑器,用以修改选定文本的高度、对齐方式、位置、旋转角度、字形和文字内容。菜单调用为bonus->text->change text,命令调用为cht。该命令对选定的文本可以单独处理,也可以统一处理(如:将所选的全部文本内容均改为同一内容)。如果所选实体包括非文本实体,会自动过滤。

find.lsp:查找并替换。菜单调用为bonus->text->find and replace text,命令调用为find。在选定的文本中,将某一字符或字符串替换成另一字符或字符串。只能处理单行文本实体(不是mtext命令生成的文本)。

extrim.lsp:扩展的裁剪(trim)命令。菜单调用为bonus->modify->cookie cutter trim,命令调用为extrim。有时我们要裁剪掉某一区域(尤其是圆形区域)内或外的图形,用trim命令就很麻烦。用extrim命令,只要你指出哪一边要裁剪掉,就不必再费心了。

mpedit.lsp:多条多义线编辑命令。菜单调用为bonus->modify->mutiple pedit,命令调用为mpedit。pedit命令只能编辑一条多义线,如果我们想一次改变几条多义线的宽度,用mpedit命令就非常方便,该命令除了不具备顶点编辑和连接功能以外,其它pedit所能做到的它都能做到。它还能一次改一组直线(line)线和(或)弧(arc)为多义线。

popup.arx:将下拉式菜单改为弹出式菜单。菜单调用为Bonus->Tools->Popup Menu,命令调用为bonuspopup。用过R14版的人对弹出式菜单(在绘图区按Ctrl+鼠标右键)不会陌生,它方便快捷,更具微软风格。用户也许更喜欢将tools下拉式菜单制成(原下拉菜单仍存在)弹出式菜单,执行bonuspopup命令,按照提示(非常简单!)操作,很容易就做成了。用户也可以把自己开发的程序或常用的一组命令做成一个菜单文件,用menuload命令或菜单tools->customize menus装入这个菜单(怎么做菜单和如何执行menuload命令本处不再赘述),运行用该命令,一个非常富有个性的弹出式菜单就做成了。

Packngo.arx,packngo.hlp:打包送出。菜单调用为Bonus->Tools->Pack ’n Go,命令调用为pack。我们经常遇到这种问题:在一台计算机上编辑的图形文件,用另一台计算机调出后文字变了,这是由于两机上的字库文件不匹配的缘故。用该命令,能把图形文件中用到的包括字库、阴影线、外部引用等支撑数据一次性打包到一个目录下,只要把该目录拷贝到别的机器上,打开后保证与原编辑图形一致。

Sysvdlg.arx:编辑系统变量。菜单调用为Bonus->Tools->System Variable Editor,命令调用为sd。前面我们提到系统变量一般可用两种方法访问,这个附加工具是第三种方法。执行该命令后,系统会弹出系统变量窗体,你可以查询各个系统变量的意义、当前值、改变变量值,也可以把当前所有变量设置存入到一个.svf文件中,或从.svf文件中导入变量设置以覆盖当前变量值。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变量编辑器。

Alias.exe,Alias.hlp:编辑命令别名及外壳可执行命令。菜单调用为Bonus->tools->Command Alias Editor,命令调用为aliasedit。缺省状态下,如果在命令行内键入“e”,系统会执行erase命令,因为系统把“e”定义为命令“erase”的别名。这些对应关系存放于acad.pgp(文本文件)中,用户可以直接修改。用该命令编辑别名,就不必关心acad.pgp文件的格式,按照提示直接修改或添加,以符合自己的习惯。另外,该命令同样可以确定哪些外壳命令(DOS、Windows或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上调用。

Xdata.lsp:将扩展数据附加于某一实体或显示某一实体的扩展数据。附加扩展数据:菜单调用为Bonus->Tools->Xdata Attachment,命令调用为xdata;显示扩展数据:菜单调用为Bonus->Tools->List Entity Xdata,命令调用为xdlist。做过程序开发的用户对扩展数据一定很感兴趣,但扩展数据码表较复杂,要反复调试程序方能通过。这个文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里再次强调:这些程序是由一个名为ac_bonus.lsp的程序统一封装、加载的,每一个程序都可能需要ac_bonus.lsp定义的公用函数的支持。如果改动以上的.lsp文件,将其编入自己的程序中,需对ac_bonus.lsp也做一定的改动,将其有关部分同时加入到自己的程序中。

生命有序性篇7

摘要采用句子―图形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语义水平较高的不可逆句,还是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句,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后所建构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受事施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表层结构(印尼语主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施事受事”、印尼语被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受事施事”)建构相同的深层结构(语义内容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受事施事”),可能是一个按照“受事施事”固定方向进行的系列认知心理加工的过程。

关键词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项目顺序。

分类号B842.1

1问题提出

印度尼西亚语(以下简称印尼语)属南岛语系(Austronesian family),是粘着型语言。印尼语有两种重要的简单句,一种是主动句,如“Burung elang menangkap ayam kecil”(老鹰抓小鸡),一种是被动句,如“Xiao Zhang dipukul oleh Xiao Li”(小张被小李打了)。有人把主动句和被动句中的名词称之为项目(item),如上两例中的受事“ayam kecil”(小鸡)、“Xiao Zhang”(小张)及施事“burung elang”(老鹰)、“Xiao Li”(小李)都是项目[1]。有人根据名词互换位置后能否成为一个语义合理的句子,将简单句分为不可逆句和可逆句,上例“Burung elang menangkap ayam kecil”(老鹰抓小鸡)为不可逆句,该句中名词位置互换后为“Ayam kecil menangkap burung elang”(小鸡抓老鹰),其语义是不合理的;上例“Xiao Zhangdipukul oleh Xiao Li”为可逆句,该句中名词位置互换后为“Xiao Li dipukul oleh Xiao Zhang”(小李被小张打了),虽然与原句内容不同,但语义是合理的。不可逆句中两项目“受事”、“施事”语义关系十分明显,其语义水平较高;而可逆句中两项目“受事”、“施事”语义关系不明显,其语义水平较低[1,2]。

目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读者理解句子,就是要对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解码并且建构有关该句所表达的世界知识的命题表征[3,4]。作为世界语言大家庭一员的印尼语,印尼学生在理解其主动句、被动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有什么特点?命题表征中的受事和施事(称为项目item)是存在着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性,还是表现出随机特点不存在方向性呢?如果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存在着固定的项目顺序,那么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是否一样呢?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语义水平是否对其命题表征项目顺序有影响?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然而,目前没有看到相关的实验报告。

探讨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特点的首要问题是实验技术问题,即采用怎样的实验程序才能探测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Klaus和Oliver于2000年采用句子―图形验证任务技术研究了读者理解空间关系简单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被试以自调速度阅读呈现在电脑屏幕中的一个空间关系简单句,如三角形在圆形的左边(“三角形”和“圆形”称为项目),句子项目文字呈现顺序为“三角形圆形”,阅读完后句子消失图形呈现,先呈现一个项目的图形,1秒后第一个图形不消失呈现另一项目的图形,要求被试迅速判断图形是否反映了句子的内容。他们把句子和图形的关系分为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一致是指句子项目的文字呈现顺序与图形呈现顺序是一样的,不一致是指句子项目的文字呈现顺序与图形呈现顺序相反。结果发现,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要慢于不一致条件,据此他们认为,理解空间关系简单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为“圆形三角形”,与文字呈现顺序“三角形圆形”相反;并且他们还认为,若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不一致条件,则表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为“三角形圆形”,与文字呈现顺序相同;若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无差异,则表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不存在方向性,表现出随机性的特点[5]。Klaus 和Oliver的研究较好地探测了空间关系简单句命题表征的项目顺序,对考察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有重要的启示。

本研究采用Klaus和Oliver的句子―图形验证任务,探讨印尼学生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设计了2个实验,实验1探讨了语义水平较高的不可逆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实验2探讨了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

2实验1 不可逆的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

2.1研究目的

采用句子―图形验证技术,探讨不可逆的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

2.2研究方法

2.2.1被试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印尼留学生24名,其中男8名,女16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印尼语,无阅读障碍。

2.2.2材料与设计

实验材料分为两个版本,每个版本包括24个句子,其中主动句、被动句各12个,实验句子随机排列。第一版本中主动句在意义不变情况下经过转换变为第二版本中被动句,如第一版本中主动句“Burung elang menangkap ayam kecil”(老鹰抓小鸡),则第二版本中被动句为“Ayam kecil ditangkap oleh burung elang”(小鸡被老鹰抓);第一版本中被动句在意义不变情况下经过转换变为第二版本中主动句,如第一版本中被动句“Kambing kecil dimakan oleh serigala”(小羊被狼吃),则第二版本中主动句为“Serigala memakan kambing kecil”(狼吃小羊)。这样可以保证两个版本中句子内容一致。

本实验2×2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句子类型(被试内因素,包括主动句、被动句2个水平),句图关系(被试内因素,包括一致、不一致2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对图形的判断时间以及正确率。实验材料版本与被试采用拉丁方抵消平衡,将被试随机分成两半,一半被试完成版本1,一半被试完成版本2。

24个印尼语不可逆句中,主动句和被动句各半,句图关系一致与不一致的各占一半。为了防止被试的反应定势,所呈现的图形中能正确反映句子内容的句子占一半(6个主动句,其中句图关系一致3个,不一致3个,6个被动句,其中句图关系一致3个,不一致3个),不能正确反映句子内容的句子占一半(6个主动句,其中句图关系一致3个,不一致3个,6个被动句,其中句图关系一致3个,不一致3个)。图形不能正确反映句子的内容,特指句子两个项目的动作关系是错误的。

2.2.3评定实验

(1)实验句子的典型性评定

两名专家对两个版本中不可逆主动句和不可逆被动句的典型性进行了1~7级等级评定(1代表最不典型,7代表最典型),结果为5.96±0.71,这表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句子都是典型的不可逆主动句和被动句;同时两名专家评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48)=0.85,p<0.001,这表明专家的评分是可信的。

(2)图形评定

由来自同一群体但不参加正式实验的4名印尼学生分别对反映项目的图形进行了1~7级等级评定(1代表图形完全不能反映项目,7代表图形完全能反映项目)。将实验句子中所有第一项目的图形平均等级评定分数(5.84±0.89)(如判断图形“老鹰”为“老鹰”的等级评定)与所有第二项目的图形平均评定分数(6.04±0.78)(如判断图形“小鸡”为“小鸡”的等级评定)进行匹配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这表明实验者对反映项目图形的评定没有差异。

同时,他们也对反应句子意义的图形进行了1~7级等级评定(1代表图形完全不能反映句子意义,7代表图形完全能反映句子意义)。将实验句子中所有正确反映句子意义的图形平均等级评定分数(6.09±0.67)(如判断图形“老鹰抓小鸡”正确反映句子“老鹰抓小鸡”意义的等级评定)与实验句子中所有错误反映句子意义的图形平均等级评定分数(6.16±0.73)(如判断图形“老鹰没有抓小鸡”错误反映句子“老鹰抓小鸡”意义的等级评定)进行匹配t检验,差异也不显著(p>0.05),这表明实验者能有效区分正确反映与错误反映句子意义的图形。

2.2.4程序与步骤

实验在P4微机上进行。采用动窗技术和句子~图形验证程式。所有实验材料均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

实验开始前,主试指导被试将他们右手的大拇指放在空格键上,右手食指置于“J”键(肯定键)上,左手食指置于“F”键(否定键)上。实验前,屏幕中心出现准备信息,当被试准备好后,让其按下空格键,屏幕中间出现一个句子。告诉被试用他们自己觉得适当的、正常的速度来阅读,并要求被试读懂所呈现句子的意思。阅读完后按下空格键,句子消失图形呈现。首先在屏幕中间呈现一个图形(如“老鹰”或“小鸡”的图形,特别指出的是,“老鹰”或“小鸡”图形中没有“抓”或“被抓”的动作),1秒后,呈现第二个图形(如“老鹰抓小鸡”或“老鹰没有抓小鸡”的图形)(具体情况见附录)。图形呈现后,要求读者判断所呈现图形能否反映句子的内容。若判断为是,则按下肯定键“J”;若判断为否,则按下否定键“F”。同时,被试接受实验者的手写指导,并由实验者大声阅读。

正式开始实验之前,对10个句子进行练习,使被试熟悉实验程式并学会正确按肯定键“J”和否定键“F”。

2.3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以及正确率分别进行了记录。删除那些正确率在75%以下的被试数据(1名被试)。求出所有被试正确判断的反应时和次数的平均数,并删除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反应时数据,删除数据占总数据的1.53%。在以下处理中,F1均指以被试为随机误差的方差分析值,而F2指以项目为随机误差的方差分析值。

表1列出了实验1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ms)和正确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首先对表1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句子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2)=1.04,p>0.05,F2(1,11)=0.58,p>0.05;句图关系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2)=1.19,p>0.05,F2(1,11)=1.71,p>0.05。句子类型和句图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F1(1,22)=41.47,p<0.001,F2(1,11)=37.23,p<0.001。

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印尼学生阅读不可逆印尼语主动句时,句图关系一致的反应(1210ms)要慢于句图关系不一致的(1094ms),其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F1(1,22)=4.78,p<0.05,F2(1,11)=8.17,p<0.05。根据Klaus和Oliver(2000)的实验逻辑,印尼学生理解不可逆的印尼语主动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为“受事施事”。

简单效应检验还发现,印尼学生阅读不可逆印尼语被动句时,句图关系一致的反应(1076ms)要快于句图关系不一致的反应(1217ms),其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F1(1,22)=5.77,p<0.05,F2(1,11)=7.24,p<0.05。印尼学生理解不可逆的印尼语被动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为“受事施事”。

其次对表1的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种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印尼学生在阅读印尼语不可逆主动句和不可逆被动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受事施事”。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是语义水平较高的印尼语不可逆句,两项目具有明显的“受事”、“施事”语义关系,印尼学生不可逆的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受事施事”,是由于不可逆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中两项目明显的“受事”、“施事”语义关系造成的,还是由于读者对不可逆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进行句法分析从而判断两项目的“受事”、“施事”的语义关系而造成的呢?本研究不能排除语义内容因素的影响,因而不能真正反映出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等不同句式的印尼语句子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的特点,实验2准备以语义水平低的可逆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为实验材料,进一步探讨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

3实验2 可逆的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

3.1研究目的

采用句子―图形验证技术,探讨可逆的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理解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

3.2研究方法

3.2.1被试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印尼留学生22名,其中男6名,女16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印尼语,无阅读障碍。

3.2.2材料与设计

实验材料为不可逆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实验设计及图形呈现方式同实验1。

3.2.3评定实验

(1)实验句子的典型性评定

两名专家对两个版本中印尼语可逆主动句和可逆被动句的典型性进行了1~7级等级评定,结果为6.16±0.93,这表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句子都是典型的可逆主动句和被动句;同时两名专家评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48)=0.81,p<0.001,这表明专家的评分是可信的。

(2)图形评定

由来自同一群体但不参加正式实验的5名印尼留学生分别对反映项目的图形以及反映句子意义的图形进行了1~7级等级评定。将实验句子中所有第一项目的图形平均等级评定分数(6.01±0.77)与所有第二项目的图形平均评定分数(6.20±0.95)进行匹配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这表明实验者对反应项目图形的评定没有差异。将实验句子中所有正确反映句子意义的图形平均等级评定分数(6.54±0.42)与实验句子中所有错误反映句子意义的图形平均等级评定分数(6.32±0.51)进行匹配t检验,差异也不显著(p>0.05),这表明实验者能有效区分正确反映与错误反映句子意义的图形。

3.2.4程序与步骤

同实验1。

3.3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的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以及正确率分别进行了记录。删除那些正确率在75%以下的被试数据(2名被试)。求出所有被试正确判断的反应时和次数的平均数,并删除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反应时数据,删去数据占总数据的2.64%。

表2列出了实验2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ms)和正确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首先对表2的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句子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9)=1.06,p>0.05,F2(1,11)=2.15,p>0.05;句图关系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9)=1.12,p>0.05,F2(1,11)=2.12,p>0.05。句子类型和句图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F1(1,19)=23.22,p<0.001,F2(1,11)=55.29,p<0.001。

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印尼学生阅读可逆印尼语主动句时,句图关系一致的反应(1731ms)要慢于句图关系不一致的(1603ms),其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F1(1,19)=5.13,p<0.05,F2(1,11)=7.84,p<0.05。这表明,印尼学生阅读可逆的印尼语主动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为“受事施事”。

简单效应检验还发现,印尼学生阅读可逆印尼语被动句时,句图关系一致的反应(1580ms)要快于句图关系不一致的反应(1727ms),其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F1(1,19)=5.58,p<0.05,F2(1,11)=15.75,p<0.001。这表明,印尼学生阅读可逆的印尼语被动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为“受事施事”。

其次,对表2的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种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印尼学生在阅读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的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后,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也均为“受事施事”。

4讨论

本实验采用句子―图形验证技术探讨了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结果发现,无论是语义水平较高的不可逆句,还是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句,印尼学生阅读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都为“受事施事”。

为什么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是一样的呢?Chomsky最早提出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6]。一些研究也发现人们在句子理解过程中会形成两种心理表征,表层表征(surface representation)和命题表征(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7,8]。所谓表层表征是指读者对句子具体词句的记忆表征;而命题表征则是指脱离句子具体形式的,对句子语义的记忆表征。本研究中印尼学生采用的是自调速度阅读而不是快速阅读的方法,进行的是图形内容与句子内容是否一致的语义判断任务,读者进行了充分的认知心理加工,因此通过对不同表层结构的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进行解码而建构的,是该两类句子所反映的语义内容的命题表征,由于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语义内容(深层结构)一样,因此它们所形成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也一样。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2中采用了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句,也发现了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一样,这充分说明,印尼语读者可以不根据两项目十分明显的“受事”、“施事”语义关系,而通过分析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句法结构来判断项目间的“受事”、“施事”关系,从而形成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语义的命题表征。

为什么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都为“受事施事”呢?这可能与印尼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关。有研究发现,印尼学生习惯用被动句表达意思;能用主动句表达的意思,往往采用被动句的语序来表达[9]。另外,人们表征语言时遵循着经济高效的原则,为了最有效地表达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所描述的世界知识,命题表征的项目顺序应该与习惯上采用的语言表达项目顺序一致,印尼语主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与印尼语被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也应该一样,即“受事施事”。

通过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印尼学生在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理解过程中,可能进行的是一个系列的认知加工过程,即首先加工受事,接着加工施事,进行着“受事施事”的系列认知加工,以便形成稳定的命题表征。

参考文献

1 张金桥. 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博士论文.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 江新. 句法和语义在汉语简单句理解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 1999, 31(4): 361~368

3 梁宁建. 当代认知心理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 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 Klaus Oberauer, Oliver Wilhelm. Effects of directionality in deductive reasoning: The comprehension of single relational premi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0, 26(6): 1702~1712

6 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5, 89~94

7 Kintsch W, Bates E. Recognition memory for statements from a classroom lect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1977, 3: 150~159

8 McKoon G, Ratcliff R. Priming in item recogni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propositions in memory for text.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80, 19(2): 369~386

9 陈延河. 印尼语、汉语语序对比及印尼学生汉语学习中常见语序偏误分析.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2, 1: 9~18

ITEM ORDER OF PROPOSITIONS REPRESENTATION IN UNDERSTANDING INDONESIAN INITIATIVE SENTENCE AND PASSIVE SENTENCE

Zhang Jinqiao, Xiong Yuzhen, Peng Zhifeng, Zhang Yaowe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10)

Abstract

Adopting 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 technique, 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item order of propositions representation of in Indonesian readers′ understanding Indonesian initiative sentence and passive sentence. It was indicated Indonesian readers easily formed the constant propositions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agent″ in reading Indonesian initiative sentence and passive sentence, whatever they were reversibl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ndonesian students formed the same deep structure according the different surface structure when they read Indonesian initiative sentence and passive sentence, and they probably had a series cognitive processing according inherent directionality of ″objectagent″.

Key wordsIndonesian, initiative sentence, passive sentence, propositions representation, item order.

附录:

生命有序性篇8

一、填充式命题,增强命题的灵活性。

命题作文的弱点之一是题目统一,限制过死,特别是规定了题材的题目更使学生望题兴叹,你出《第一次烧饭》,而学生又没有烧过饭,这就无从写起,只得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便无真情实感可言。采用填充式命题,让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生活实际补题选材,可以增加命题的灵活兴,以解决“无米为炊”的问题。如:写《第一次------------》,全班45名学生就补充了“包饺子”、“坐火车”、“生炉子”、“逛公园”、“登台表演”等31种题目,思路之广、材料之新,是出人意料的。忧郁自我补题,切合实际,因而大多数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

二、系列式命题,注意思路的开发性。

为改变传统命题作文题目统一,束缚学生思路的状况,可采取系列式命题,让学生自我选择。其方法有三种:一是同一题材的系列式命题,如:去秋,我班一学生的母亲病了,父亲又在外地工作,一时家务无人料理,学雷锋小组的同学便轮流去帮助料理家务。围绕这一材料,我们让学生选择下列题目作文:《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是亲姐妹”》、《我们班的小雷锋》、《今天轮到我》、《她又笑了》。二是同一中心的系列式命题 ,如围绕“师生之情”这一中心,结合实际,我为学生出了下列题目:《师生之间》、《老师生病以后》、《他生病以后》、《在我生病的日子里》、《珍贵的椅垫》、《一条电热毯》、《一瓶止咳糖浆》。三是同一写作重点的系列式命题,如:《小站》阅读后,我要求学生运用“按方位顺序描述景物”的方法写作,我为他们出了下列题目:《我们的校园》、《校门前的小书亭》、《金色的田野》。实践证明,采用系列式命题,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拓开思路。

三、自由式命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由于师生年龄、水平、认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教师的命题往往不合学生口味。为此,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命题,教师只根据写作要求确定好范围。这样,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感受自由命题作文,可以满足他们“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心理需要。如:我让学生根据校田径运动会上获取的材料自由命题作文,结果多数学生命题新颖。如:《在六十米决赛中》、《摔倒以后》、《为最后一名鼓掌》。

四、时令式命题,讲究训练的递进性。

时令式命题即根据时令二命题,如:《元宵之夜》、《快乐的六一节》—-……这些题目几乎年年写,因此,我认为这类作文的指导,很主要的一点是根据各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安排好作文训练的顺序,明确各次作文训练的目的,作到前后相关,循序渐进,形成作文训练的递进线。如:《祭扫烈士墓》,我们啊了以下序列:三年级要求按顺序把祭扫过程完整地写下来;四年级要求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描述;五年级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注意处理好事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文章中心;六年级要求在叙事过程中合理地展开想象。这样,要求明确,循序渐进,可以保证指导的针对性,提高作文训练效果。

五、趣味式命题,重视兴趣的诱发性。

上一篇: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煤矿运输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