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国》——回归生命本真 创造儿童自己的世界

时间:2022-08-10 02:05:14

《小人国》——回归生命本真 创造儿童自己的世界

《小人国》是张同道导演历时三年拍摄的一部被称为“真实记录幼儿园孩子内心世界”的纪录片。该片选取北京郊区一所名为“巴学园”的幼儿园作为拍摄对象,记录了一群2—6岁孩子的真实生活。该片曾获四川电视节国际最佳长纪录片“金熊猫”大奖,2009年在全国公映。

一、《小人国》的拍摄背景

《小人国》拍摄的是李跃儿开办的“巴学园”。张同道导演之所以选择此园作为记录对象,主要源于巴学园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巴学园”给孩子很大限度的自由,孩子想在屋里就在屋里,想去外面就去外面。甚至连吃饭,都不是规定哪个点必须吃,孩子完全生活于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巴学园”的名字来源于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创始人李跃儿原本只是一位有点小名气的画家,她像中国所有热爱孩子的父母一样,“用严厉的爱”把自己孩子教得厌学。当她看到《窗边的小豆豆》里面的“巴学园”,让她反省,也让她向往,她于2004年在北京的郊区创建了自己的“巴学园”。

二、《小人国》内容简介

《小人国》主要纪录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为友情四季等候的四岁女孩辰辰,五岁的孩子王池亦洋,两岁的探索者锡坤,讲述了一个儿童世界关于权利、情感和探索的故事。

辰辰,每天早上都在幼儿园门口执着地等待着那个不是因为堵车就是因为起床晚而迟到的南德。辰辰总是先来,通常要等半个钟头,有时甚至超过一个小时。等南德到了,幼儿园准备的早饭早已凉透,老师把饭热了,让他们俩单独吃。南德和辰辰总是一起午餐、一起午睡、一起游戏,基本不参与别人的活动。

池亦洋是幼儿园的孩子王,个头最大、力气也最大,孩子们都不敢惹他。他也仗此任意欺负其他的小朋友,老师对他无可奈何,直到家长来到幼儿园要求大李开除池亦洋,以避免自己的孩子再受欺负。大李告诉家长,池亦洋身上有闪光的地方,他给男孩子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大李答应家长改造池亦洋。大李从不放过任何改变池亦洋的机会,为了切断不良行为,只要池亦洋违反了原则,大李都会让他呆在反思角,告诉他做事的方式。慢慢地池亦洋成为了孩子们真正的头领,他主持正义,解决纠纷,带领男孩子们训练,还举行升国旗的仪式。

有一阵“巴学园”老是丢鞋,后来才发现,为了研究垃圾桶的肚子究竟有多大,刚过完2岁生日的锡坤每天把鞋子都放到比他还高的垃圾桶里,可是垃圾桶总也放不满。于是老师们每天又多了一项任务——在环卫工人来之前,把鞋子“抢救”出来。一个月后,锡坤的兴趣转到幼儿园门口摆着的大鞋子上,后来又转而对架子产生好奇,把上面摆放的物品一件件扯到地上。在大李眼里,锡坤的“破坏性”行为是“对空间关系的一种很可贵的探索”。她从未加以指责,还任由锡坤把游戏用的小珠子倒得满屋都是,再和他一起收拾。

三、《小人国》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辰辰是一个性格安静、内向的四岁小女孩。她有着一般孩子所没有的细腻情感,她对友情的执着和专一远远不是同龄孩子所能比拟的。孩子的情感世界最真、最纯,容不得成人半点的世俗去玷污。通过辰辰的形象让成人了解儿童的情感发展,学会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情感世界。

池亦洋是一个长得彪悍、帅气的小男孩,他一出场就让人充分感受到他的跋扈、霸道、蛮横和软硬不吃。池亦洋的角色正是生活中让老师头疼的典型班级小霸王的代表。他拿了陈炳栋的棍子不但不还,还要把老师和小伙伴打成肉泥。但他统领一切的霸气、正义感、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又为身边的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

锡坤是一个刚满2周岁的可爱小不点,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充满对世界的无限好奇。他的好动、好奇、好探索和兴趣的好转移正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典型特征。锡坤把门吸从墙上拔下来,打开看个究竟,又把它完整的安装好,可见,他的动手能力要明显超过同龄的孩子,锡坤的探索欲在“巴学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大李老师是现实中为改变幼教现状而努力和尝试的典型代表。大李虽然不是一个专业的教育人士,但是她对教育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敢于付诸实践,对教育的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精神,对于很多专业的教育人士而言,都只能望其项背,自叹弗如。

大李对孩子的爱心和耐心也非常让观众感动。对辰辰等待的尊重,对池亦洋不厌其烦的讲道理,甚至池亦洋骂她,她都不发火,坚持以理服人,对锡坤探索世界好奇心的满足和配合,都可见一斑。

四、《小人国》的教育价值

张同道教授认为:这么多年中国教育,没有出现十分出类拔萃的人,尤其是没有出现创造性的人物,这说明教育的体制、教育的方法出了问题。哪儿出了问题,光从空洞的理念研究是不够的,更需要积累很多案例来研究。而《小人国》就是一个难得的教学片,一个很好的案例,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成人所不了解的真实的儿童世界,儿童的很多行为需要从成人的目光之外观察,认识到孩子的特性、隐秘的情感世界。

(一)解放孩子天性,回归生命本真

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的心灵是人生中至真、至纯的净土,它没有伪善,没有尔虞我诈,它是童年生活最真实的镜子,天真无邪、纯洁无暇。只有童心,才能敞开胸怀去接受,满怀兴趣地探索;只有童心,才能毫无掩饰地袒露内心世界。成人不要过早地将世俗的、庸俗的东西教给孩子,否则就是在扼杀和禁锢孩子纯洁的天性。《小人国》让人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感受生命的质朴和纯真。

《小人国》中的“巴学园”为孩子创造了一片自由的乐土,孩子是幼儿园的主人,他们完全的处于一种放松和自然的状态,可以随心的安排自己的活动,可以称呼园长“大李”,可以和老师平等对话。而一般的幼儿园,什么时候做什么,玩什么,谁来玩,都是老师安排好,孩子们没有选择的权力。正如张同道教授所言: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没有选择的权力,他可能会慢慢忘记他可以选择,从而导致很多人都过着一种被动的生活,这就源于我们接受的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巴学园”却让孩子学会了选择,学会了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充分地满足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欲望和了解世界的好奇心。“巴学园”就是孩子们自己的“国”,在这个“国”里,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这是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世界。

(二)尊重儿童,创造儿童自己的世界

卢梭认为儿童是真正意义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卢梭还认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因此,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世界。家长和老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才能真正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尊重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碰壁、去探索、去进步。家长和老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儿童对话,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所看,想他所想,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将主观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巴学园”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实际上是在提倡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它要求在充分尊重儿童天性的前提下,寻找适合每个儿童特性的教育,这是一种理想的应然的教育追求,《小人国》中的园长大李和老师们正在尝试和努力践行。作为教师和家长,通过《小人国》应该明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儿童,了解他们更多内心的东西。能够理解儿童世界的教育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对于孩子,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要通过活生生的个体的灵性去感受、去理解,走进孩子的生活世界。如果让孩子们多保留一些童心,以唤醒成人的一些童心,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总而言之,《小人国》记录了小人们的成长和喜怒的情感,这需要家长放慢忙碌的脚步,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身边那个纯真的儿童生活世界。当你用心蹲下来,走进去,你就会发现,这个孩童国度里常常有很多被你忽视甚至被大人权威所扼杀的孩子的道理!

上一篇:孩子的性教育不容忽视 下一篇:理解包容 平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