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9 16:58:46

企业补充医疗方案

企业补充医疗方案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补充医疗保险;报销;保障

引言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险服务。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作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它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搞好企业员工补充医疗保险,为职工解除病患后顾之忧,成为保障职工能否安心工作和安全生产关键一个环节。因此,如何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如何确定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成为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意义

1.增强职工抵御疾病能力。在我国现阶段,在保障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制度目标下,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不可能很高,对于绝大多数职工而言,疾病风险仍然是能使其生活陷入贫困境地的重要风险原因。企业通过实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分散疾病风险,减轻职工医疗费负担,增强职工抵御疾病能力。

2.满足职工多层次医疗保障的需要。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能满足具有不同支付能力和医疗需求的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需要。特别是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原有的医疗保障水平已经超过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这类企业客观上又有着保持原有医疗保障待遇的支付能力。补充医疗保险的建立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企业、职工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3.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增加的保障,是企业福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增强职工和企业之间的凝聚力及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也可以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加盟企业,调动职工为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二、自主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必要性

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减轻重病大病职工医疗负担过重问题,减轻职工自付医疗费负担,解决困难职工看病后顾之忧,保障其基本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增进企业与职工的和谐稳定。

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能确保保险资金安全,有能力建立保险管理机构,并使补充保险资金与企业经营性资金分离,确保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专款专用。

三、企业自主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方案设计原则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应与国家医疗保险保险政策相吻合,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结合,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对应。在设计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 合法性原则。企业在制订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一定要依法从事,切不可认为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自己的事而自行其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最大支付总额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 4%(现行规定)。

2. 比例分担原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遵循比例分担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抑制不合理费用支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意识。

3.合理侧重原则。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目的是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以外个人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侧重解决患重大(慢性)疾病人员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如门诊医疗费用

与住院医疗费用设计不同的分担比例;病情轻重、费用多少、年龄大小也分别设计不同的分担比例。

4. 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企业在设计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与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与当地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一致。这样也有利于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认定和医疗单据的收集。

四、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水平的确定

水平确定的总原则是:总量封顶、略有结余;年度结算、余量转存;独立帐户、专款专用。为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和便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实际操作,具体办法如下:

1. 与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同步的原则。分为门诊报销和住院报销。门诊报销的起步线为个人帐户金额为零;住院报销是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以后的个人自付部分。住院报销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门槛费”报销50%,其他自付部分再分不同年龄段按50%、60%、70%的比例报销。当一次住院自付部分超过3000元(含3000元)时,报销比例为80%。

2.按侧重分担的原则。充分考虑年老体弱多病的因素,年龄在60 岁(女性在55岁)以上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高 10%;考虑到住院部分个人自付金额相对较多,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高出门诊比例 10%;重病(慢性疾病)人员除按基本医疗保险享受重病医疗待遇外,重病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仍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规定的比例报销。

3.为遵循总量封顶、略有结余的原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步、设定封顶线(即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金额,现在为 20万/年)。超出部分按现行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实行。

总之,在制订企业自办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要对补充水平进行科学测算,对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对职工医疗保障的消费水平有一个合理的推测,对过去职工的医疗费用的一个全面的统计。进而,保证补充医疗保险支付总量在一个可控范围内。

五、补充医疗保险的实施和完善

方案原则、保险水平确定后,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应用管理程序。完成补充医疗保险的费用支付、统计分析、系统预警、修订完善的工作内容。

第一,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收费单据,分自付费用、自费费用、住院费、门槛费、封顶线等内容录入计算机。第二,计算机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分类计算,输出结果,支付费用。第三,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类数据的统计以及预警。第四,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监控以及修订完善。

1.实施的结果分析:

①职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以外的自付部分,基本定为50%的比例,便于根据企业资金状况及时调节。

②与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一致,把门诊报销与住院报销分开。可以区分一般疾病和大病,分设不同的比例,集中资金解决大病职工的医疗费用负担。

③门诊个人帐户为零时享受补充医疗保险、住院门槛费实行分担以及门诊医疗费用按较低的比例报销的规定,强化分担原则,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医疗保障意识,杜绝补充医疗保险费用的不必要支付。

④住院、慢性重症医疗费用,实行较高比例报销,尽最大可能分担职工高额的医疗费用,减轻过重的医疗费用负担,起到了医疗保障的作用。

⑤与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的规定同步,超过年度最高支付金额的部分不享受企业补充医疗待遇,可以有效的控制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不突破总额,达到略有结余的效果。

⑥根据实施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可以有效地控制资金总额,进一步保障职工的医疗水平。

2.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①实行大额封顶(年度内为20万),对于超大病的医疗费用没有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可能会导致极少数职工因患超大病而致贫的状况。尝试办法:企业可以根据超大病职工的比例和职工总数等数据资料,合理进行资金筹集和保障水平测算,设定出在年人均几十元的条件下,保障超大病医疗费用的支付办法。这种办法可以通过企业自建补充医疗保险,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承保来实现。

②与基本医疗保险一样,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只报销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对于患大病人员的医疗费用虽然得到了基本医疗保险以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但是这部分人的医疗费用总额较大,其自付部分的绝对数额较大,职工负担较重。尝试办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企业有必要建立职工大病专用基金,在企业内部补充医疗保险的范畴内统筹使用。资金来源,可以按企业税前福利经费中提取一部分和职工共同分担的原则筹集。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操作烦琐,被称为“世界性难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过渡性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医

疗需求。企业自主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即本文介绍的方法)是多种补充医疗保险办法之一。本办法较好地突现了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性和过渡功能,有效地减轻了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后,职工个人医疗费用过重的负担。起到了稳定社会,推进医改,和谐企业,惠及职工的作用。

六、结语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能弥补企业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满足企业员工医疗需求,同时使有限医疗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和有效利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职工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对保险的认识也与日俱争。建立和完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不仅能够保持职工原有医疗消费水平不降低、解决职工因病致贫问题,而且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界天.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关键〔J〕.新华文摘.1998,(12) .

[2]黎少容.我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23).

企业补充医疗方案篇2

关键词:基本医疗 补充医疗 意外伤害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73-01

医疗保险是最基础的保险,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不是覆盖所有的医疗费用。针对因身体自然生病产生的可报销的费用,也就是因疾病在医院产生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险里包括大额保险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这两项保险也是基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补充医疗保险不属于强制性的,它是基于医疗保险基础上的补充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属于社保,是强制性的,包括面广,小到门诊的头疼脑热,大到住院所产生的费用都是可以按比例报销的。但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有限,要是得一场大病个人帐户的资金就很捉襟见肘了。因此,可能很多人舍不得看病而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因此,需要企业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

2011年1月11日,国家安监总局印发了《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将电力、冶金、机械行业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办法使用的范围。虽然最终电力行业并未被列入高危行业范畴,但也说明了电力行业的特殊性,随着职工年龄的不断增长及工作中出现不确定的不安全因素,有必要通过多个保险品种组合的方式,对企业员工医疗保险报销进行有力补充。

一、建立多险种组合医疗保障制度

某发电企业职工2009年医疗费用发生情况如下,企业员工共有1032人,全年共发生职工住院15人,费用165352.7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金额为82463.4元,职工自费金额较大,负担较重。

通过对几年来员工医疗费用发生情况的分析,该企业构建了多险种组合医疗保障制度,在原有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意外险,为员工医疗报销提供了保障。

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而言的,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主要适用于减轻职工住院及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风险,于减轻职工在基本医疗报销后承担的医疗费用的风险。

在职工的医疗费用中,除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解决了大部分外,职工个人还要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某发电企业在缴纳了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大额医疗互助资金之外,又建立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根据该公司制度:职工在进行门诊就医时统筹医疗费用达到2000元以上的部分进行90%报销,最高报销限额3000元,职工在住院就医时,统筹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最高限额12万以内的,企业按70%进行报销,个人负担30%;基本医疗最高限额12万以上的企业按92%进行报销,个人负担8%;符合特殊诊疗费用的(例如安装在体内的人工器官的费用)企业按50%报销,个人负担50%;特殊人群(比如:患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肾透析、肾移植后服抗排异药三种特殊病及精神病长期住院治疗患者)企业按70%报销,个人负担30%。

通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建立,解决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支付之余的医疗费用,重点解决退休人员和患病人员医药费负担过重的困难,提高职工的医疗保险待遇。

2.意外险

意外险是指的是团体或个人因为不小心,不在意,或是因为交通等其他外在因素而对人身产生的伤害。如,磕磕碰碰,扭伤,或是交通工具等造成的伤害。意外伤害通常所说的是致伤、致死或致残,常用到的是意外伤害医疗,此项险种具有独立性。

医疗保险与意外险两样险种是一种补充,一个是因疾病,一个是因意外,首先,医疗保险与意外险是不同性质的保险,意外伤害是商业保险,是自愿的。意外伤害只报销因意外带来的医疗包括工伤引起的,被车撞的,操作失误引起的等等。医疗保险不报身故的,也就是说人死了不赔的,而意外伤害险里,因意外引起伤害死亡的都要按保额赔付。所以一些从事危险性工作的企业应为职工购买意外险,因为工作风险比较高。基本医疗保险是降低自然生病带来的风险,而意外险是把意外带来的风险转移。从而降低企业和员工的经济负担,医疗保险与意外险是两个互不相同但又有所关联的险种,互为补充,因而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购买意外险是不错的选择。

该企业委托中介经济公司为员工设计了一款团体意外险,就拿这项保险说明一下意外险对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

某发电企业员工意外险方案

方案备注:工伤保障责任:工伤意外是以特约的形式加入到保单中,当发生工伤意外身故时意外伤害赔偿30万,特约的工伤意外赔偿30万,共计60万。方案中含猝死责任,即被保险人猝死,视为意外死亡。赔付30万元。

二、多险种组合医疗保障制度的应用

该企业职工2013年医疗费用发生情况如下,企业员工共有1099人,全年共发生职工住院19人,费用145430.4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金额为73736.65元,补充医疗报销66222元;工伤1人,全额报销103112元;发生意外险3人,全额报销51505.59元。

该企业职工2014年医疗费用发生情况如下,企业员工共有1193人,全年共发生职工住院25人,费用276987.3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金额为143597.7元,补充医疗报销56860元;工伤1人,全额报销103112元;发生意外急诊3人,报销79462.7元。

由上述数据可知,自2013年该企业使用多险种组合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员工承担医疗费用比率明显减少,且出现的个别特殊事件也都得到了保险公司的赔付。

如2014年1月该企业员工甲驾驶小型轿车行至一道路交叉路口时,车辆驶入路基下与行道树发生碰撞,造成死亡。此员工死亡费用医保保险是不给予报销的,但这家企业为员工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按照此项保险方案意外险公司赔付该员工55万元。

2014年5月的上午7时30分,该企业员工乙在吃早餐的路上,行至职工食堂附近昏迷晕倒,工友随即联系120急救中心,同时该公司医务室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并迅速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与8点52分医生诊断改员工猝死。该员工在救治及猝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均不在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依据意外险协议改员工获得30万元的赔付。

三、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探索建立多险种医疗保障体系,对企业员工的医疗保险做到了多方面的费用补充,妥善解决有关人员如退休、死亡人员的医疗待遇。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员工从观念上难于接受商业保险。部分员工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年富力强,不需要商业保险,另一部分员工认为自己已经买了商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就不重要了。如果企业想建立多险种医疗保障体系,势必要开展必要的宣传、培训,让员工正确理解多险种医疗保障体系各个险种的作用,理解各险种覆盖范围、保障原则、保费额度和收益等,否则员工会认为是增加个人负担。

企业补充医疗方案篇3

一、从个案地区的情况看补充医疗保险的现实需求

为了展望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有必要先了解补充医疗保险的现实需求。这里我们以四川的情况为例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该个案地区的情况原出自四川省劳动保障部门于1998年10月至12月对省内部分地区用人单位和职工进行的医疗保险情况抽样调查。此次调查的单位样本共189家(机关、事业单位108家,企业81家),共有职工 92630入,男女职工比例为 8:5(机关和事业单位为3:l,企业为5:2),离退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5%(机关和事业单位为24%,企业为26%)。81家企业单位中经济效益较好的占4.8%,一般的占31.l%,较差的占55.4%。所调查的单位1997年职工人均年度工资为6056.50元(机关和事业单位7337.80元,企业5633.21元)。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关于补充医疗保险,我们得出如下几点印象和结论(不排除这些印象因调查地点和时间段的有限性而不能完全反映全国的普遍情况)。

(一)大多数单位(机关和事业单位占93.l%,企业占 85.2%)指出他们能够接受的“基本医疗”部分的筹资比例在8%以下,能够接受的封顶线为当地社会年平均工资的3至5倍。超过半数的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为67%,企业为54.3%)不愿为单位职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单位负担不起;愿意投保的单位能接受的缴费比例约为职工工资的2%左右。这反映出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负担较重的实际情况。因此,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只能采取非强制性的自愿参保方式,保险费亦不能定得过高。

(二)愿意自办或为职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的单位大多希望参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并愿意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3%来自办或参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这说明由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开办自愿参保的补充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也符合广大职工和单位的愿望。

(三)大多数职工(占68.7%)认为所在单位不会为其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超过60.9%的职工个人不愿意投保商业医疗保险,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负担不起和对商业保险公司缺乏信任感,愿意投保的个人大多(占56.1%)仅愿意每年拿出不多于100元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商业保险公司虽然具有灵活、高效和服务周到等优点,但由于目前我国整个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还处于起步价段,广大职工和单位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不高,对其支付能力还不放心。这是商业保险公司在设计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时应当加以考虑的因素。

二、补充医疗保险发展趋势试析

(一)补充医疗保险将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的结构之一就是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任何形式的市场经济都无法回避一种情况,即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减震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的现阶段,在社会保障各个项目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于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用人单位有没有这两种社会保险。如果有的单位被社会保险所覆盖,而有些单位尚未进入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则条件较好的劳动力将首先考虑向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动。当然,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和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人往往不得不选择那些没有社会保险的工作岗位。二是,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水平高不高。在同样都有基本社会保险的单位中(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劳动者的流向将取决于用人单位的补充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因此,补充医疗保险将和补充养老保险共同构成直接影响劳动力流向的首选因素之一。凡是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单位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特别是中年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反,无力或不愿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在此方面将相形见绌。

(二)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之间将形成明显的相关性。

1.时间上的相关性。

从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地区的情况看,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实践在时间上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整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先行起步。在此之后的两至3年,补充医疗保险亦将开始建立,如四川和山东威海。二是,随着整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启动,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起步,如厦门市。可以预计,在全国范围内,补充医疗保险与新型基本医疗保险启动的时间差并不长。补充医疗保险将是紧随基本医疗保险之后的涉及地区广、覆盖单位多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大景观。因此,对补充医疗保险及早进行理论研究和政策立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补充医疗保险的进程将影响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速度。

我们认为,补充医疗保险仍然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补充医疗保险具有代替原医疗保险部分功能的作用。它可以弥补因降低原有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而产生的保障缺口。因此,是否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何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将直接影响新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速度。可以说,补充医疗保险建立早的地区,其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也会较为顺利。如果没有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或者很难建立或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为了比较顺利地推进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原享受医疗保险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中,补充医疗保险的设计应当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启动基本同步。从长远看,补充医疗保险有可能将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险,也就是说,补充医疗保险在公营部门将成为整个医疗保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补充医疗保险立法与基本医疗保险立法在内容上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由于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二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立法在诸多方面将是相辅相成的。对补充医疗保险的规范将不可避免地要从整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视角出发,补充医疗保险的立法将不得不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考虑。如补充医疗保险费用的多少、

企业补充医疗方案篇4

中国企业当然不能独立于这项制度之外,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日益发展壮大的企业规模与不完善甚至落后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制度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讽刺的味道,单纯的基本医疗制度不可能再满足企业工的需求,而现实中补充制度跟进的落后、法制的不完善、经验和方法的落后极大地妨碍了推进补充医疗制度改革的进程,因此寻求适合中国企业国情的补充医改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存在问题 观念 市场化 管理技术 企业差距 政府作用

1、重视程度的欠缺、观念的落后,现在中国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不用说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就是最基本的医疗制度都没做完善,更有一些中国企业认为只要建立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万事大吉,这对于企业自身是致命的打击,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固然能提高企业的效益,但忽略工切身利益而一切为了利润而生产显然是非科学的,从长远角度来看,会极大地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工的积极性与幸福感也会大大折扣。

2、与市场脱轨是现代中国企业补充制度的又一大弊病,一些企业会“关起门来搞建设”,确实建立了补充医疗制度,但不专业性,以及不与市场接轨的低效率,往往达不到这一制度的初衷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付出了成本却收效甚微,这无益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工也会产生埋怨的消极心态,这是很不符合制度初衷。

其实我们从美国几个最大保险公司业务范围这方面就可以对美国的补充保障水平有一些了解,他们会将企业按规模和行业进行划分,单就补充医疗保障这方面而言,几大保险公司几乎拥有所有美国大公司的保障业务,85%中型企业的业务,63%的小公司业务,这仅仅是几家龙头保险公司,如果算上其他保险公司的话,甚至不夸张地说,美国企业在补充保障方面的市场结合律几近91%,这个数字相当可观的反映了他们的结合情况。

3、中国大小企业间的保障差别过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国情,大企业财力丰厚,有条件和技术人才支撑如此大的补充制度成本,而小企业自身生存问题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更无法兼顾工福利,这是一种两级分化的极端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这方面的差距体现比较明显的行业是中国电子制造业,中国电子行业领头者联想集团依托品牌优势和高端科技在市场上有很大的占有率,因此利润丰厚,在补充保障方面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因此保障制度相对较为完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小规模缺乏技术优势的电子企业的老板很多人以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高为借口,完全不顾职工的医疗保障。

以上几个问题是现代企业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几个典型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形象的解决方案,针对以上各种方案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综合概括:

(1)时刻跟进先进的保障理念,高效、先进、务实。尤其注意学习西方先进企业在这方面的管理经验,或者聘请用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个人、团队进入企业生活,在思想上把握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能让企业输在关键的起点上,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企业的成败;

(2)加强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循序渐进的发挥商业和市场的作用,有效率的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并且通过企业自身的自觉参与来加强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间接提高企业工的医保水平,提高企业的保障层次,真正做到为工谋福利,改变以往与市场脱轨的传统管理机制,但同时做到不要完全商业化,以防止不能完全覆盖工保障范围,同时不能顾此失彼,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形式正如上面提到的保险合作与市场投资;

(3)科学管理,核心是人才和机制,形成企业有效符合企业具体情况的管理策略,现在有些中国企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经验,直接将有些外国企业的管理方案直接套到自己身上,造成本企业水土不服,有些企业甚至东施效颦,失去自己的特色与市场竞争力,因此自主探索符合本企业的管理方法,既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方法,寻求高效率的资源管理模式,同时批判性的学习西方补充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为企业所用,真正服务企业,服务工,以切实的手段、有效的手段保障、提高福利,进而提高积极性,服务企业发展;

最后,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必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我认为最有效的便是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们在与大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除自身努力外一定需要政府支撑,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加强市场的监管作用,防止补充医疗保障制度进入另一个无法控制的保障极端,更要避免出现完全站在大企业一边倒的局面,保障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的保障观念、市场化程度、管理方法与政府支持缺一不可,只有各方协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福利与幸福水平,推进企业医疗补充保障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美国医疗保险的发展与改革”[J].保险研究,1994,(2).

[2]陈成武.“浅谈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J].开放潮,1997,(5).

[3]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主编,贺晓波、王艺译.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5]张钟汝,范明林.城市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企业补充医疗方案篇5

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对于企业与员工双方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企业补充保险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企业补充保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企业补充保险的基本概述

企业补充保险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所谓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就是企业在国家统一制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基本养老保险费进行缴纳之后的附加保险,其需要的资金来自于企业的自有资金,在利税方面,享受国家的适当优惠。在企业效益良好的情况下,企业补充保险能够多补充,反之如果效益不好,对于企业补充保险,则能够少补或者不补。

三、企业补充保险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仍然有待健全,从而造成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层次和功能上的不同,其联系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政策和水平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我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地区贫富差异非常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非常艰难的。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存在着以下的困难:

首先,困难人群特别是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他们却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参保资金;

其次,在分担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同需求的保障渠道仍然未形成,存在着巨大的个人负担;

第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管理机制被一系列的原因所制约,仍然没有对不规范的医疗服务和不合理的费用增长带来一些改变;

第四,城镇其他人员仍然不能够享受医疗保障的现行政策,没有健全的法律来促进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和推进;

最后,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风险非常大。

企业补充保险设计是和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息息相关的,因此,企业补充保险设计也面临着这些困难。

(二)企业补充保险的保险责任的灵活性非常差,不容易使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得到切实的满足

目前的企业补充保险设计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保障范围比较窄和保障水平过低的缺陷,但对于企业自身的需求而言,仅有以上七项责任还远远不够。在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企业往往要求商业保险公司根据本企业职工的工龄、级别、家庭收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退休在职比例等实际情况为其量身订做适合的补充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降低成本,而并不是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模式。有些企业甚至仿照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等等国家的方式,要求保险公司为这些企业设计出一整套的补充健康保险计划,在这一保险计划中,一方面涵盖了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另一方面,也涵盖了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连带被保险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女工生育保险、附加住院医疗津贴保险等一系列保险方案。但是,现在我国的保险公司开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时间都是非常短暂的,不管是在设计保险的险种方面、积累保险经验方面,或者是在保险服务平台方面,都仍然很难使各种不同的企业的实际需要得到切实的满足。可以看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发展受到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严重矛盾的制约。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缺乏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作为一种近些年以来刚刚开始流行的险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从最初开办至今不过四五年的时间,业务发展仍热是非常不成熟和完善的,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素直接的造成了保险公司面临着非常巨大的经营风险。

(四)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现象非常严重

保险公司不是福利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是其经营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防范风险、控制赔付率应该是保险公司开展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业务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然而目前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市场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保险公司似乎乐于做赔本的买卖,明知所承保的业务可能产生高额赔付,仍然不惜压低保费,以期在与其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这种恶性竞争导致了整个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市场的混乱,而前面所提到的各家保险公司的赔付率普遍偏高与此也有直接关系。

四、企业补充保险设计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领域内的作用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必须积极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良好运作,进一步改革原有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医疗卫生监管部门必须大力促进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开大处方药、做大检查,开假证明、冒名顶替等弄虚作假行为必须严格禁止,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从而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顺利运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检查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保险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突出保险市场的高效运转和健康运行,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保险公司必须加快行业自律

保险公司应从中国保险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大局和保险公司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根本要求出发,加快行业自律、杜绝恶性竞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保单位也应避免短视行为,本着“长期合作、双方共赢”的态度来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保险公司,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会愿意永远做“亏本的买卖”。同时各参保企业还应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转变职工看病就医的观念和习惯,提高职工的合法保险意识。

(三)保险公司应加快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赔付规律的研究和统计

保险公司保险进一步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保险费率,同时,设计出市场竞争力更强的保险产品。因为非常不容易控制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风险,并且存在着较高的赔付率,现在不同的保险公司的产品已经开始从简单的保障型险种转变成为报销型险种或者保障型险种结合报销型险种的方式,这也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举措,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四)保险公司应做好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应完善内部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核保、核赔的力度,做好风险的管理,进一步落实风险识别、风险选择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严格做好所承保的业务,不应该简单地根据规模做出考核,从而防止扩充承保范围、降低承保质量、降低社会效益、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五、结束语

企业补充医疗方案篇6

医疗保险发展缓慢据统计,2005年,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只有不到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在农村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1.7亿,不到8亿农民的四分之一,而且保障能力非常有限,每个人只有30元钱。

66%城市居民没任何医疗保险,中国目前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

弱势群体看病难。据悉,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扩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解决城市弱势群体看病难的问题。

医保改革关系百姓。今年7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这一结论使医改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引爆了一场医改反思热潮,也使人们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有必要加以澄清。

医改不成功,

不等于医保制度改革不成功

医改不成功,主要指的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到医疗机构、药品流通、医疗保险三方面。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并非同一概念,可以说是同车不同辙,改革的内容和方法都有明显的区别。

自《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来,全国各地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实施,打破了公费医疗“大锅饭”制度,建立了新型的筹集机制和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使风险分担。特别是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职工对医疗保险的不同需求。各地还能积极开展社会医疗救助活动,解决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人群的医疗问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可以说医保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据统计,截至9 月份,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32亿人,超过了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这些年来,医疗保险在解决参保患者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解决职工群众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以及在促进全民提高健康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职工群众的欢迎。

当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机构、药品流通等体制改革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配套的,三项改革必须同步推进,效果才能显著。但因医疗机构、药品流通等体制改革滞后,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引起群众的不满,由此而否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现实的,应对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别对待。

基本医疗保险

是保障基本医疗

说起基本医疗保险,我们可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每个单位的正式职工一般都享有“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待遇。但是,基本医疗保险的保费从何而来?究竟如何使用医疗保险卡?医疗保险的保障功能有多大?这些问题却不是每个企业员工都能回答清楚的。 某政府招待所的王先生在谈起医疗保险时说,参加医疗保险没意思。原来他们单位在没有参加医疗保险时,每月随工资发给职工30元的医药费,一年就是360元,生病住院医药费还可以报销,职工看病几乎不掏钱。而参加医疗保险后,个人每月要缴钱,住院费超过起付标准的还要个人负担,远不如未参加医保享受的待遇高。

王先生所说的这种情况仍然是过去全民所有制单位实行的公费医疗做法,属于单位福利型保险,企业效益好的时候,职工的医疗费可以解决,一旦企业效益不好时,职工必须的医疗费用就没有保障了。这种企业福利型保险不仅企业之间缺乏统筹互济,抗风险能力弱,而且职工的医疗待遇苦乐不均,困难企业职工根本就没有医疗保险。现行医疗保险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从福利型保险变为社会保险,财政和企业从大包大揽变为承担有限责任,相应增加了个人责任。这样做不仅符合责任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但是,有些人对医疗保险期望值过高,违背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把医保当作“医包”,认为参加了医疗保险,生病了就应该由医保包下来,这是对医疗保险制度的错误理解。

个人账户的钱不能乱花

刘某和妻子都参加了医疗保险。30刚出头的夫妻俩,身体健康,平时不进医院,两人医保卡每年共有近千元的资金进账。得知一些定点药店可以用医保卡购买其他商品,夫妻俩认为医保卡上的钱反正是自己的,就拿着医保卡前去购物。据了解,这种现象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在个别城市的药店里,医保卡竟成了“购物卡”,不仅可以购买到保健品这类与药品沾上点边的东西,甚至可以购买到洗发水、洗衣粉之类的生活用品,有的通过医生随便开药,或借给未参保的人使用,花掉个人账户的钱,生病再设法挤进统筹。国家医疗保险政策明文规定,个人账户资金只能用于本人的医疗消费,不得借于他人或用于购物等其他消费。少数人不顾国家的规定,随便乱花医保卡的钱,这不仅削弱了医保个人账户积累功能,增加了统筹基金的支出,而且增加了个人账户管理成本,不利于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医、患、保、药等方面的利益,不仅需要好的制度和管理,而且需要社会各方面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正确的认识,共同遵守规定,依照法规办事,才能保证医保事业健康发展。

基本医疗保险费如何缴纳?

今年30岁的张小姐,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每个月拿到工资条,她都会注意到有很多费用项目被税前扣除了,其中就包括“个人缴医疗”这一项。张小姐今年拿到的工资条上,每个月的“个人缴医疗”费用都为168.9元,“单位缴医疗”费用为592.5元。这些有零有整的费用是如何算出来的呢?

根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基本医疗保险费实行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双方负担、共同缴纳、全市统筹的原则。具体规定为:用人单位要按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的9%,职工本人按上年月平均工资的2%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个人缴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建立统筹基金。

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北京市还建立了大额医疗互助资金,解决门诊、急诊和大额医疗费用。大额医疗互助资金的来源是,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再缴纳工资总额的1%,职工和退休人员每人每月交3元。

那么个人账户是如何建立的呢?个人账户由参保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2%和用人单位缴纳的部分费用组成。用人单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划入个人账户的具体比例为:参保人员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划入比例为0.8%;35周岁(含)以上45以下,划入比例为1%;45周岁(含)以上,划入比例为2%;70岁以下的退休人员,划入比例为4.3%;70周岁(含)以上的退休人员,划入比例为4.8%。

补充医疗保险的进程将影响

医保改革的速度

补充医疗保险作为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产物,仍然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补充医疗保险具有代替原医疗保险部分功能的作用,它可以弥补因降低原有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而产生的保障缺口。因此,是否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何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将直接影响新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速度。

可以说,补充医疗保险建立早的地区,其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也会较为顺利。如果没有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或者很难建立或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为了比较顺利地推进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原享受医疗保险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中,补充医疗保险的设计应当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启动基本同步。从长远看,补充医疗保险有可能将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险,也就是说,补充医疗保险在公营部门将成为整个医疗保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十一五”的医保规划

“十一五”开局之年,劳动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要求,“要以解决城镇从业人员参保难点问题和探索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方式为重点,逐步完善城镇各类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力争年底医疗、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5亿人和5600万人。

2005年医疗保险各项工作的全面完成,为“十五”期间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画上圆满句号。去年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努力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混合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保,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700万人和5389万人,较2004年底分别增长10.5%和22.9%;全年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378亿元,支出1069 亿元。

王东进指出,“十一五”期间,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劳动保障工作被摆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新的历史时期,医疗保障工作面临新的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健全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基本保障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将覆盖范围扩展到所有城镇居民,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改革新目标。这一改革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医疗保险自身的发展规律。建设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要不断完善政策和管理,协同推进配套改革,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城镇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保障方式和实现途径,确保制度稳健运行,努力扩大覆盖面,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亿人。为此,在保障对象上要实现从城镇职工到城镇居民的延伸;在筹资机制上要实现从单一筹资到多元筹资的延伸,将筹资渠道,从单位、职工扩展到家庭、政府和社会;在保障方式上要实现从单一保障到多种保障的延伸,坚持以保大病的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制度,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费用,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等办法解决。

王东进强调,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至关重要。今年医疗、生育保险工作,要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强化管理,分类指导、巩固发展的工作方针,以解决城镇从业人员参保难点问题和探索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方式为重点,逐步完善城镇各类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筹资机制和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机制,协调推进配套改革,大力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能力,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力争年底医疗、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5亿人和5600万人。

为此,一要切实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探索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力争年底绝大部分统筹地区出台政策,努力将困难企业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要积极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医疗保险补贴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二要大力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立足于保大病,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坚持“低门槛”,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能力;探索简便灵活的参保方式和有效的管理办法,便于进城务工人员参保和享受待遇;同时对进城务工人员参保实行专项统计,确定参保的专项扩面指标,力争年底进城务工人员参保人数比去年翻两番,达到2000万人以上。三要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办法。通过点面结合、典型引路,推动各地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康有序、扎实有效地发展。四要切实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加强对用人单位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的稽核,确保基金及时足额征缴。加强医疗费用支出管理,严格控制费用增长,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五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通过完善药品管理和诊疗项目管理办法,重点加强对昂贵药品、新增诊疗项目、大型设备检查和昂贵医用材料的使用管理;继续完善医疗费用结算管理办法,根据门诊大病和住院疾病的不同就医方式和费用支付,探索按病种付费等结算办法;继续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积极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工作,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就医。六要协同推进生育保险工作。各地要把建立完善的生育保险制度和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纳入当地“十一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抓好生育保险重点联系城市工作,以探索生育医疗费用按病种结算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管理办法。

医疗保障,何时面向13亿?

日前零点调查公司公布“中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享有情况调查”:全国仍有65.7%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医疗保障严重不足和缺乏公平性依然是中国建设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急迫问题。其中社会统筹类的医疗保险和商业性的医疗保险是居民医疗保险的最主要方式。

何时医疗保障才能面向13亿人口,成为一个难破的题。

“当前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很突出,亟需解决。”全国政协委员张新建说。“79.4%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小病扛、大病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乡村时有发生。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游离于医疗保障体系之外,这个群体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体或家庭承担,而这个群体的承担能力又极其有限。医疗保障对他们而言成了一种难以企及的“特权”。是否应该把更多的人群纳入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是今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的心愿。

“当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亿余人,覆盖面太小。”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大教授周洪宇呼吁,“国家应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看病难的问题。”他说,“武汉某高校一年里出现了13位身患重病的大学生,每人的医疗费用都达10万元左右。而政府给这个学校全部的医疗拨款不到100万元,一个重病学生花光了全年级的医疗费用。大学生每年公费医疗人均12元,普遍看不起病。”北京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局原局长朱宗涵则呼吁,应尽快建立儿童医疗保障制度。他介绍说,每年我国的1600万新生儿中,每年仅死于肺炎的就有15万之多。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因为家庭贫困又缺乏医疗保障。

人大代表、河南开封市政协副主席蒋忠仆算了这样一笔账:“按人均3亩多地种植普通农作物,一个河南农民土地年收入在千元以上就不错了,如果没有其他副业收入,一年中他的衣食住行所有开销都出自这里。而每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阑尾炎手术在大医院就需要花费一两千元。如此高额的医疗费,使农民在贫穷和生命之间,只能选择其一。”正是高额的医疗费用使一些地方合作医疗难以为继,截至去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8000万人,8000万相对于9亿农民而言,还不到1/10。

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费用和极低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是在城镇和乡村居民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代表、委员披露了一组并不正常的数字,“看病费用十年间平均上涨了14%”,“48.9%的居民生病不去看医生”。我国的医疗费用上涨幅度长期超过全国物价上涨指数,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工资总额的增长。有代表称,过去医改“药方”具体体现在让医院进一步“市场化”上,但由此带来的弊端是医药费用狂涨、低工资医生收小费、百姓看不起病、医疗行业变成了“暴利行业”。

而城乡卫生资源占有的极大差距,更是将农民挡在了医院的门外。卫生部门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政府卫生财政支出持续增加,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卫生投入的80%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卫生事业因筹资困难而发展缓慢。

在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城镇建立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社会医疗保险,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建立由政府予以补贴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那些生活在低保以下的人群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这都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解决百姓看病难,光靠医疗保障制度是不行的,还必须通过对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挤出当前医疗消费中的虚高水分,保障医疗保障的大堤不被冲垮。医保真正面向13亿,路还很长。

地方传真:医保新动向

广东:未成年人有望被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广东省未成年人医保工作已被提上了省劳动保障部门议事议程。目前省厅已开始着手研究在广东开展未成年人医保的指导性意见。

目前广东省的未成年人医保工作也已被提上了省劳动保障部门的议事议程。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医保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省厅已开始着手研究在广东开展未成年人医保的指导性意见。

据了解,自去年12月广州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院医保的范围之时起,实现了本地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全覆盖”,这使未成年人纳入医保的呼声更高涨。据了解,广州市目前开展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不涉及未成年人,且尚无建立未成年人医保制度的具体计划。过去部分学校曾开展一些商业性的医疗保险,但近年有关法规已明确规定了学校统一收费的范围,这类保险也陆续停办。而妇联等机构的重症基金,往往对于一些具体的青少年重症个案显得杯水车薪,全省不少地方情况类似。

据介绍,目前在省内除深圳出台了未成年人医保草案外,珠海市在一年前也开展了未成年人医保的试点。全省开展未成年人医保的指导性意见将在吸取各地试点经验基础上,综合考虑全省的情况,争取早日出台。

广东拟出台的指导意见可能体现这样一些原则:考虑到未成年人年纪小、尚是消费者的特点,在制度设计上应着眼于保大病,同时适用于较低的费率。而在医保用药目录和医保管理方面,未成年人医保与普通医保有一定的区别,但仍将体现医疗公平的原则,在住院保险的待遇上两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此外,广东未成年人医保很可能体现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参保范围上,首先可能在本省籍有单位职工家庭的未成年人中开展,再逐渐向灵活就业人员及外来工等家庭扩展;在保障年龄方面,很可能先以幼儿园年龄作为参保的起点,并逐渐向更低年龄扩展。据透露,由于该指导性意见尚在研究准备阶段,因此这只是一些专家的预计,有关部门还不能提供具体内容。

北京:退休人员实行统一补充医疗保险

北京将从4月1日起实施“全市退休人员统一补充医疗保险”。据悉,统一补充医疗保险将在统筹基金和大额互助报销之外,再报销个人负担部分的50%。

据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王德修介绍,退休人员统一补充医疗保险享受范围为:参加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包括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事业、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以及在街道办理退休的社会退休人员。 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的退休人员继续享受医疗补助,不再享受退休人员统一补充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及比例为: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不含起付标准以下部分)及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支付范围内(不含门诊1300元以下部分)由个人按比例负担的医疗费,由退休人员统一补充医疗保险报销50%。也就是说,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负担可通过统一补充医疗保险又解决了一半。

据悉,目前北京市有60万灵活就业人员自己缴纳费用参加医保,统一补充医疗保险是脱离企业统一建立的,无单位的退休人员同样可以享受这一待遇。同时,在职职工也将因此获益。根据统计,以前各单位列支的补充医疗保险费用80%花在退休人员身上了。实行“退休人员统一补充医疗保险”后,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由医保部门负责,企业就可以提高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王德修还介绍说,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不增加大家跑路的时间。住院补充保险不用拿单子单独申报,由医院与补充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联网直接进行;门诊报销程序仍和以往一样,4月1日后,报销内容将由大额互助和统筹基金两项变为三项,即直接增加统一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在社保所就可以一次把所有费用全报销完。

北京地区的家政人员、小商贩等将纳入医保范围

“十一五”期间,失业人员、中小学生、过了劳动年限但非退休人员的职工家属、家政人员和小商贩,逐步被医疗保险体系覆盖。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的就业政策、医疗保险体系和福利救助体系将更加完善,小商贩等纳入医保范围、工资待遇每年集体协商、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标准提高等政策将陆续出台,市民的生活将更加有保障。

此外,公费医疗人群也要纳入到医保范围。不过,对于众多中央在京单位公费医疗人群和北京市公费医疗人群如何纳入医保的具体程序,北京市劳动保障部门还要制定具体办法,并由中央和市政府最终加以确定。

相关链接:两会代表谈医保

陈俐:加快生育保险制度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陈俐认为,女性和男性只有生理上的差别,如果在生育、医疗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男女平等就有了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汪正生指出,我国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仅限于城镇企业,参保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集体企业或原是国有、集体企业现已改制的企业。

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参保比例低,尤其是一些生产季节性强,女职工流动性大的企业,参保率更低。要解决生育保险实施中的这些问题,还需通过加快有关立法进程,对参保对象采取强制性措施,将之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一起纳入社会保险强制征收范围等。

周超凡: 医保目录与基本药物目录宜合二为一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周超凡有一份未上交的与老百姓医保息息相关的政协委员提案,提案所涉及内容此前就在业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据牵头提出这份提案的周超凡介绍,这份名为《改革医保报销目录推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提案,经多次修改完善,在今年7月底将作为平时提案递交给有关部门。

据悉,该提案针对这几年医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出了现行医保报销制度存在的弊端,建议国家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医保目录》)合二为一,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制度,给各类用药选定一个基本报销标准,不再按药品具体品种进行报销限制。业内专家表示,这样,像涉及药品生产企业利益、医患用药选择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妥善地解决。

徐定斌:尽快建立儿童少年医疗保险机制

徐定斌指出,医改后,儿童、少年医疗保障成真空。他呼吁:尽快建立儿童、少年医疗保险机制。

公费医疗体制改革前,城镇儿童、少年纳入了统筹医疗,由儿童、少年父母所在单位操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制较好的解决了儿童、少年的医疗保障问题;医改后,部分公务员和少数事业单位职工的孩子还在享受统筹医疗,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孩子却没有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儿童、少年医疗支出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随着单个家庭儿童、少年医疗支出在整个家庭医疗支出比重的攀升,给孩子看病成为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些中低收入家庭出现因给孩子看病返贫的现象。

北京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将血液病患者纳入医保范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林达集团董事长李晓林继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出“建议加快骨髓库建设”的提案后,在今年为如何解决手术费用再提提案。

“我国现在大约有400万血液病患者,如果能把他们的治疗费纳入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那将有多少人能重获新生。 ”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委员提出了“加快骨髓库建设”的提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中国红十字总会直接领导下,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现在已经有近25万人份自愿捐献者的资料,其中为患者配型吻合成功的超过1600人,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00多例。同时身为中国红十字会理事的李晓林从这组数字中又发现了问题,大约1400名患者配型成功却未做手术。经过调查李委员发现,高昂的手术费用挡住了相当一部分患者。“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所需费用,根据病情不同,少则二三十万,多则七八十万元人民币,这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企业补充医疗方案篇7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单一性弊端/多层次体系

【正文】

中图分类号:F84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00)01-0050-04

现行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方面缺乏对医院和个人的有效约束机制,造成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国家和企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又没有覆盖到非公有制单位的职工,使非公有制职工无法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这些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使得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难以为继,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那么,到底用什么样的制度来替代50年代建立起来的单一的、高保障、低覆盖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呢?是用另一项单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来代替,还是用一个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来代替?很显然,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医疗保险改革的唯一出路。

首先,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满足城镇职工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需求的保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不仅有治疗疾病的需要,而且有强身健体、购买各种保健营养药品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医疗需要。如果企图由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来满足包括保健在内的所有医疗需求,一方面过高的医疗费用政府和企业无法承担,另一方面加大了医疗费用控制和管理的难度,更易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有的人医疗消费满足过度,有些人的疾病又得不到治疗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不仅不能消除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弊端,反而使其“雪上加霜”,更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与医疗保险改革的方向是相背离的。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健康状况各不相同,患病的概率也各不一样,有些患大病、重病的人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有的人群更容易患病,如退休职工。如果强行用一种单一的保障水平低的制度来代替另一种保障程度高的制度,势必会导致一些有客观需要的人群的医疗得不到保障,给医疗保险体制转换带来困难。老年人由于身体不断衰老,抵抗力下降,除了生病的概率大之外,一旦得了病,病情多比较重,所需的医疗费用也较高。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因疾病在医疗抢救无效的情况下辞世的。因此,老年人身体状况,决定其医疗需求更加迫切、广泛和特殊。这些都要求我们应针对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医疗消费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提供多层次的适合他们特点的医疗保障措施。对于现在的退休职工来说,还不仅仅如此,由于在传统医疗保险体制中,政府或企业把职工医疗的费用都包下来了,因而,发给职工的工资中就不包括这部分资金,同时职工也没有为自己将来看病积攒医疗费的意识。如今要在这种无积累、无准备的情况下过渡到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他们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很难适应。因此必须根据各个群体的客观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即用一个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来代替单一的“全包型”的医疗保险制度。

其次,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由医疗需求本身难预测、高风险的特点决定的。与其他需求相比,医疗需求更具有事前的不确定性。人们对自己何时患病是难以预测的,不可能像购买其他商品那样,对购买时间、数量、品种都可以事先作出安排。但是一旦疾病发生,患者就无法加以选择,哪个时候看病、作哪些检查、吃哪些药、进行怎样的治疗都只能由医生根据病情来确定。这些特点使得医疗保险的提供既有必要,又带有很大的风险。由于人们对疾病一般无法预测,在平时身体好的时候很少想到自己会生病,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人们也很难自觉地为满足自己将来年老的医疗需求而储备足够的资金。这就需要外力的推动,一方面,强化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医疗资金上给予帮助。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正是将人们不自觉的医疗资金筹集行为用制度的形式规范起来,同时,企业和社会也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此外,也正是医疗需求事先的不确定性和事后的无法选择性,使医疗保险风险尤其是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风险巨大。任何一种单一的保险制度都无法承担这一风险。因此,为了分散医疗保险的风险,也只能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最近,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社会医疗保险本身的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医疗保险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具有普遍性,即要对符合条件的所有人口普遍实行医疗保险。同时,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各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也不平衡,不少企业效益欠佳,职工收入偏低,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还在不断深化,我们还不具备向所有城镇劳动者提供完全医疗保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只能解决大多数人普遍出现的疾患,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而对发生概率相对较小的疾病,以及特殊人群的不同层次的医疗需要,社会医疗保险是无法解决的,只能通过其它医疗保险途径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其他保险主体的积极性,又能减轻政府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其他医疗需求。

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与我国政府医疗保险改革思路相吻合的。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虽然在《决定》中没有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决定》所涉及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除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其它的医疗保障制度实际上是落实《决定》的配套措施。如果没有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配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很难建立和有效地运作的。同时,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障也是不健全和不完备的。

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发的《决定》是在总结1994年国务院4部委下发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即九江、镇江试点方案),1996年国务院4部委下发的《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即50多个城市的扩大试点方案)的经验,考虑我国经济不太发达的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1998年新的医改方案的基本走向是:社会医疗保险只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即使在基本医疗中也强调了个人的责任,至于其它的医疗需求只能由另外的医疗保障制度来满足。据此,在方案设计上,它一方面沿袭了前两个试点方案中“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基本改革框架,建立了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机制。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强调“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强调社会医疗保险的有限责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了医疗保险金的筹集比例。根据目前企业效益不佳的现状,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新方案的筹资比例与1994年九江、镇江两个试点城市的医改方案相比明显降低。“两江”试点时的筹资比例是工资总额的11%(其中个人交纳1%),而新方案将筹资比例降到了8%(其中个人交纳2%)。这意味着医疗费用的支付标准要相应降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也要相应降低,个人负担比例提高。

2.严格划定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的支出范围。在近几年的医疗改革试点中,各地探索了多种“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模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直通式”、“两立式”。“直通式”是指不分大小病和门诊住院,医疗费用都先从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用后,超支到一定数额(比如个人年工资的5%),再由社会统筹基金报销,但个人仍须自负一部分。这种“三段相通”的运作模式,保障水平较高,但激励和约束作用发挥不够,不利于统筹基金的平衡。“两立式”是指将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完全划断,划定各自的支出范围。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医疗费用和门诊医疗费用,超额自负;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个人仍要自负一定比例。这种方案增加了个人责任,约束力也明显增强。1994年九江、镇江医疗保险试点时采用的是“直通式”,但最后使得两地的统筹基金难以平衡。所以,在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决定》中规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相互挤占”。这实际上表明,新的医改方案采用的是“两立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医疗账户的合理使用,减轻了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大病小病不断的人来说,医疗费用自负的比重就较大,如果没有其他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支持,个人恐怕很难负担。

3.提高了进入“统筹基金”的门槛。1998年新方案除划定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的支出范围,明确指出了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之外,还规定了“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即职工生了大病,符合“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如果医疗费用没有超过个人年工资的10%,须自己负担,只有超过年工资10%的部分才能按比例在“统筹基金”中报销。1994、1996年医疗改革试点方案也规定了进入“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但主要是在“直通式”模式下运作,且起付标准超过职工年工资的5%。无疑,也进一步加大了个人支付的力度。这也是1998年医疗保险改革方案“低水平”的一种体现。

4.设立了“统筹基金”的“封顶线”。与“两江”医疗试点没有“封顶线”不同,《决定》增加了“统筹基金”对最高支付限额的控制,规定最高支付额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并且明确指出“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根据全国40多个城市的抽样调查表明,这一“封顶线”大约为2~3万元。这样一个数额对于一些治疗费用高达几十万元的大病来说是杯水车薪,超过“封顶线”的部分只能通过其他保障机制来弥补。在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的人员中,老年人口的比重是最大的。虽然《决定》明确指出:“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交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对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给予适当照顾。”但这对于减轻退休人员的医疗负担的作用仍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1998年以“低水平、广覆盖”为主要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险方案,是从保障全体城镇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求的角度制定的,它没有更多的考虑患病机率高的特殊群体。这一制度实施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予以补充。否则,一方面会导致一些特殊群体的医疗水平下降,造成部分人群“有病不能医”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如果这些特殊群体没有其他的医疗费用来源,最终政府还是要在基本医疗保险中通过开“小口子”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此外,患者可能采取诸如支用其他家庭成员个人账户上的钱等手段来冲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些无疑都会给基本医疗保险带来压力,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

那么,多层次的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到底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又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呢?我们认为根据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保险体系应该由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互助医疗基金、老年人口医疗专项基金等5个层次组成。这5个层次构筑了多道防线:其中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构成了职工医疗的第一道防线,职工平时有一些小病痛可通过个人账户解决。当发生了大病,属于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并达到统筹基金支付起点但低于最高限额时,则由社会统筹基金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基金则构成了第二道防线。当职工得了重病,医疗费用超出了“封顶线”,那么大病保险就成了第三道防线。商业医疗保险、互助医疗基金则主要作为那些长期患病、患重病职工医疗资金的重要补充来源。此外,对于那些高龄退休职工的医疗,则可以通过老年人口医疗专项基金来加以帮助。这便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为延伸,商业医疗保险、互助医疗基金、老人医疗专项基金为补充的“五位一体”的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为了使各项制度顺利建立并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整体效果,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企业补充医疗方案篇8

摘 要 煤炭企业医疗保险已具规模,煤炭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已得到充分保障。但现阶段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应加强相关管理工作的建议,以提高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医疗保险管理 提高

经过多年的医疗改革和发展,煤炭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多种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医疗保障体系,使职工医疗保险工作走向了规范化、程序化。但由于煤炭企业自身特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有效性的发挥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企业医疗保险相关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管理水平。

一、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虽然医疗保险工作不是煤炭企业的重点工作,但医疗保险工作与广大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做不好,影响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就没有好的工作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去,就会影响到重点工作。而煤炭行业又是高危行业之一, 相对于其他行业,煤炭行业风险性极高,加上粉尘度高导致矿工发病率高。此外,风湿、腰肌劳损、尘肺病等职业疾病也普遍存在,这就需要在保证安全生产,改善煤炭企业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应注重企业医疗保险的有效管理,通过加强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才能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使职工更好地享受生活,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而且完善的企业医疗保险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工作能够获得职工的信任,使职工发挥潜力,安全生产、用心工作,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保证了企业、职工利益的统一,更好地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负担重,压力大

我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的开采利用必定要经历开发、兴盛、衰竭、报废、关闭的过程。对于开发兴盛期,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正处于鼎盛阶段,退休人员少,相对的支出少,企业医疗保险负担也不重;而到了报废阶段,随着开采资源的不断减少,成本也随之增大,退休人员也越来越多,这就加剧了企业医疗保险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下煤炭企业医疗保险工作负担较重,增加了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压力。

(二)不易管理,难度大

有的煤炭企业规模大,人数多,下属矿区多且分散,并且随着煤炭企业退休职工的增多,退休职工返回故乡或投靠子女,分布全国各地,致使医疗保险工作不易管理,增加了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难度,不利于企业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有些煤炭企业负责人把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看作头等大事,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企业只要生产效益指标完成好了,就算完成任务。因此,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对医保管理人员关心不够,造成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高,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工作量大,影响质量

大部分煤炭企业只配备一名医保管理人员,往往一个人要负责全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加上煤炭企业用工制度多样化,职工文化水平差异大,且大部分职工文化素质较低,不能较好地理解企业相关医保政策和信息,所以咨询量大,医保管理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耐心解答职工所询问的大量问题,大负荷工作不仅造成医保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影响了工作质量。

(五)补充报销,效率低下

在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之上,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煤炭企业,积极开展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这些企业在职、退休职工每年都能享受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补充报销,报销时间一般在次年中进行集中报销,从收集、计算、审核到发放,大量的医疗费用报销工作增加了医保管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并且,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费用报销大多无专业化的报销平台或软件,采用人工计算,计算繁杂,效率低下。

三、加强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针对煤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一)煤炭企业负责人要加强注重,配好人员,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整体水平。负责人在抓好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在思想上、管理上要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内容、性质和重要性。关心帮助医保管理人员解决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人员、人数,配备懂业务、素质高、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管理干部从事医保工作,把基层单位的经办人员收归到社保中心集中管理,以协助医保管理人员做好基层管理工作,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稳定医保人员队伍。

(二)煤炭企业医保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和服务意识,进而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针对医保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医保管理人员要时常掌握医保新动向,并与相关医保部门进行业务交流,解读医保政策。企业也应加大对医保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学习,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本着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的态度,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三)煤炭企业要运用多种渠道加强医保政策宣传,以利于医保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针对煤炭企业职工分散的特殊性,企业可以通过局域网、宣传栏、班组会、对异地职工邮寄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把医保的政策法规、操作流程等对职工进行宣传,使职工知晓医保政策,了解自己的权利,同时宣传医疗保健和常见病防治知识,减少职业病发生率,提高自身健康和自我保健水平,把职工的健康状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减轻企业的负担,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煤炭企业要制定合理的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方案,提高工作效率。煤炭企业要充分考虑实际经营状况,在自身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根据职工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分担比例,简化计算程序,制定合理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方案。并应建立专业化的企业内部职工的补充医疗保险费用的报销平台或软件,通过平台导出职工医保信息,计算报销费用,缩短报销时间,不仅提高了报销业务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程度,而且有效发挥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性能。

(五)煤炭企业要做好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工作。煤炭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企业全面发展之路,在工作中应该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广大职工群体的具体利益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煤炭企业在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整体收入水平、整体生活水平之余,还应该继续广开渠道,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地加强广大职工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实解决好广大职工群众看病就医方面的问题,从而解决好广大群众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做好煤炭企业的各项工作。在具体的落实工作中,煤炭企业各级领导,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该积极地密切关注并认真解决好与广大职工群众具体利益密切相关的困难与问题,从而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安居乐业创造好良好生活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 匡国红.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现状分析[J].科学与财富,014(05).

[2] 高翠玲.新时期提升煤炭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水平路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9).

上一篇:组合电路的设计步骤范文 下一篇:行业调研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