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07 17:14:52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篇1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服务业;集聚度;区位熵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5-0064-07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个城市。作为涉及8个城市的区域经济改革试点,沈阳经济区各市原有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各异。本文以区位熵为测算工具,分析沈阳经济区服务业的集聚现状,探讨沈阳经济区服务业改革的方向。

一、理论与文献回顾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领域内的相关产业在一定的地理区域集中发展,形成相对竞争优势的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基于地理、行业、技术的交往,在竞争和合作中获得相对于分散发展而产生的比较优势;本质是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对于企业在地理上集聚的需求。

Krugman等人开创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把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纳入经济理论中,研究产业在空间的集聚与分散原理,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提供了新的方向。Engelmann和Walz首次将新经济地理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相融合,基于克鲁格曼创立的“中心―”模型,研究了区际经济增长差异逐步拉大的内在机制。总的来讲,大部分国外研究都认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也有部分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Brülhart和Sbergami以105个国家1960-2000年的数据和欧盟国家1975-2000年的数据为样本,以每平方公里人口数为集聚的工具变量,分析了1994-2000年墨西哥32个州的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

国内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外理论探析我国实际情况。安虎森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区域内经济活动发生集聚的驱动力,提出经济主体的信息生产效率与区域竞争力的正相关关系。周兵和蒲勇健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进行比较,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造了产业集聚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并结合模型分析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西部地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范剑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考察了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发现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突出表现在产业集聚的整体性积累上,但其主要的着力点集中在探讨产业集聚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机制上。

纵观国内外已有文献,除了对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外,研究服务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也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观点也有所差别。如,陈立泰和张祖妞采用1995-200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计算区位熵和H指数,分析了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增长的关系,提出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的观点。李文秀、谭力文通过对集聚动力机制的经济学分析,比较了传统制造企业集聚与服务企业集聚的不同,提出了从行业的区域集聚和行业内企业集聚分别评价的二维评价模型,认为单一的区域集聚分析无法反映服务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然而,对于以制造业集聚为主的沈阳经济区,尚缺乏专门针对其服务业集聚的个案研究。所以,沈阳经济区所涉及的8个城市服务业集聚的情况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

二、沈阳经济区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由于产业集聚具有不稳定和多重均衡的特征,对产业集聚度的度量就显得比较复杂。目前对产业集聚度的测算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区位熵,通过对整个区域特定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算,便于使用我国的统计数据;第二,行业集中度,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程度以反映产业市场的集中水平,易受大企业影响,与样本的选取关系较大;第三,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测定某一区域某种产业的绝对集聚程度以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变化,但取决于企业数量和规模的离散程度,受市场占有率影响较大;第四,空间基尼系数,以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关系为基础以反映产业在地区分布的均衡程度,将全部产业的地理分布作为比较基础,使得不同产业间集聚程度具有可比性,易于计算。

基于对行业区域集聚概念的理解和横向比较沈阳经济区各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本文选择区位熵作为研究其集聚程度的评价指标。区位熵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大小,所反映的只是区域专业化的相对程度,并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的实际专业化程度。但由于在本文中所要研究是沈阳经济区8城市服务业在整个沈阳经济区内的情况,通过比较某一城市各行业的区位熵也可以考察该城市服务业各行业的多样化程度,因此选择区位熵作为评价指标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区位熵的计算公式, 。 和 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某同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较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当 时,研究区域的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的输出部门。 ,则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 值的大小与所研究区域的产业集聚程度正相关。以辽宁省作为沈阳经济区及其所含城市的较高层次区域,分别计算2009年沈阳经济区及其所含8城市服务业区位熵和2009年沈阳经济区及其所含各市服务业城镇单位分行业区位熵,分别得到表1和表2的结果。

在分析集聚程度时需要考虑集聚的因素。集聚因素包括特殊的集聚因素和一般的集聚因素。特殊的集聚因素是指对象区域的交通、资源等自然禀赋,不具有理论研究的一般性。但针对沈阳经济区这一特定区域进行研究时,就必须考虑集聚的特殊因素,以期为政策指导提供依据。一般集聚因素是指企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和企业集群化效应的扩大为企业带来利润增值,即马歇尔提出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但鉴于服务业内各行业的不同特性,在相对于国家层面的宏观分析中适用的一般集聚因素分析并不适合例如沈阳经济区这类较低层次的区域。因此,本文在分析中并不强调这类一般集聚因素在服务业整体中发挥的作用,仅在服务业的个别行业分析中对这一因素进行考虑。

(一)沈阳经济区及所含各市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分析

分析表1的数据可发现:第一,沈阳经济区整体服务业 值只是略高于1,说明沈阳经济区服务业已经产生集聚,但专业化优势并不明显;第二,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阜新市、辽阳市和铁岭市的 值均小于1,这些城市的服务业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第三,营口市、沈阳市的 值大于1,表明这两个城市的服务业具有专业化优势,且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

(二)沈阳经济区及所含各市服务业分行业专业化程度分析

按行业分析表2的数据可知:

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方面:沈阳经济区的

值略高于1,其专业化在辽宁省表现的尚不明显。沈阳经济区所属各市中,除沈阳市、本溪市、营口市的 值大于1,其他城市该行业集聚程度均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作为辽宁省的省会,沈阳市在本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是由于其特殊的城市区位;本溪市作为连接辽宁沿海地带和内陆地区的枢纽,因此在本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营口市是沈阳经济区内唯一的沿海城市,故其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专业化水平是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最高的。沈阳经济区内各市在本行业内的集聚体现出专业化分布不均的状况,但沈阳经济区整体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效应。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作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本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与技术人才的构成密切相关。在专业技术人员密度大的地区,本行业专业化优势越明显。本行业沈阳经济区的 值低于1,说明其在本行业的专业化优势缺失。在沈阳经济区所含各市中,除沈阳市外,其他城市本行业的 值均小于1,这些城市在本行业的集聚水平较低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造成的。与沈阳经济区内其他各市相比,沈阳市是辽宁省科技中心,是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城市,具有较高的专业人才基础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因此在本行业存在一定的专业化优势。沈阳经济区各市在本行业内的集聚体现出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最终影响到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整体集聚程度,造成本行业在沈阳经济区的弱势产业地位。

3.批发和零售业方面:作为提供密切接触的行业,批发零售业要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其服务提供点也就尽可能靠近服务对象,因此本行业分布较为平均,从业人员数量较大。从数据来看,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本行业的集聚程度也比较低,说明沈阳经济区整体在本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化水平。沈阳经济区内除沈阳外各市在本行业的集聚程度也比较低,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沈阳市是沈阳经济区内唯一一个本行业 值大于1的城市,这是由于沈阳市作为省会在批发零售业方面集中程度高,其中批发业例如著名的五爱市场,零售业例如北京华联、家乐福、沃尔玛等也在沈阳大范围集聚。

4.住宿和餐饮业方面:本行业为沈阳经济区服务业中集聚程度最低的行业。作为密切接触型服务行业,本行业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关联。作为买方市场,本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旅行成本,其在区域上分布的均匀就使其区域集聚程度较低。除了沈阳经济区整体情况外,其所含各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但沈阳市因其作为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的原因,在本行业体现出了专业化趋势,这说明沈阳市的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规模化、连锁化的趋势。从总体来说,本行业在沈阳经济区和区内大部分城市由于行业特点和相关配套行业的深度开发不够,导致沈阳经济区和除沈阳市外的其他区内城市在本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过低。但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本行业提供的服务附加值较低,消费规模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沈阳市的消费规模趋于饱和之后,周边城市便成为本行业发展的首选辐射地区。

5.金融业方面:沈阳经济区本行业的 值略低于1,说明本行业在沈阳经济区的集聚程度不高。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除沈阳市、营口市、阜新市三个城市的 值略高于1,其他各市的 值和沈阳经济区的平均集聚水平差距不大。这是由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提供的服务业特别是前台服务大多无法用非接触式服务代替接触式服务,增加服务网点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随着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金融业的区域集聚度会越来越高。同时需要看到沈阳市、营口市、阜新市的金融业产生了较高程度的集聚,这说明金融业中的证券和保险服务业和主流商务机构的结合更为紧密,表现出中心区位特征。因此,作为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沈阳市也会成为沈阳经济区的金融中心。

6.房地产业方面:本行业提供的不动产服务具有较强的区位特征,重点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导致本行业的高回报率促使行业资本向这些地区集中。因此,在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本行业的专业化趋势更强。此外,越是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的城市,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的支出越大,这就使得地方财政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性越强。因此,本行业也在这些地区集聚。在本行业的 值中,沈阳经济区整体低于1,这说明沈阳经济区整体的房地产发展水平相对合理,资本集聚度处于正常的水平。但是也需要看到,沈阳市和本溪市的房地产集聚水平已经远远大于地区平均水平,具有了较强的专业化水平。在分析这两个城市在本行业的集聚情况时,结合2009年度两市的房地产实际销售情况进行分析。根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9年末,沈阳市商品房销售额6843606万元、总面积1532.9万平方米,居沈阳经济区之首,其中住房面积占89.33%(含经济适用房25.7万平方米,占商品房总面积1.68%);本溪市商品房销售额540874万元、总面积173.1万平方米,其中住房面积占86.14%(含经济适用房38万平方米,占商品房总面积21.95%)。同样作为行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沈阳市的房地产集聚重点体现在非政策性商品住房上,本溪市的房地产集聚重点体现在政策性商品住房上。这说明,在分析房地产行业的集聚度时需要考虑其发生集聚的具体原因,而不能单纯的从集聚度上对行业专业化程度进行分析。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方面:本行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中许多行业相关,其集聚水平与这些行业的集聚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一般在物流行业和金融业专业化程度明显的地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也较为明显。作为提供非公共服务的行业,本行业的集聚程度越高,行业间的合作和竞争越明显,其利益越大。从数据来看,沈阳经济区整体在本行业的集聚水平不高,说明沈阳经济区尚不具备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沈阳市、营口市、铁岭市的 值大于1,其他各市小于1。这说明沈阳、营口、铁岭三市在本行业形成了一定的行业集聚,具备了区域内一定的专业化优势。沈阳、营口在金融业和物流业的共同集聚特征带动了本行业在这两个城市的规模化发展。铁岭市本行业集聚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方面: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 值大于1,说明其整体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区内各市的数据表现出行业集聚程度严重不均的情况,沈阳市在本行业集聚程度极高,表现出强劲的专业化优势;铁岭市在本行业的 值略大于1,专业化优势不明显;其他各市均未体现出集聚现象。本行业的主体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其布局受到行政因素影响较大。在沈阳经济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布也主要依托科研单位,因此沈阳市体现出本行业的高度集聚和专业化特征,对于整个沈阳经济区具有优势带动作用。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方面:本行业的集聚程度取决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布局,受自然环境因素和政府行政导向影响很大。从数据来看,沈阳经济区整体本行业聚集程度较高,其中6个城市的 值大于1,本溪市、阜新市也只是略小于1。这说明在沈阳经济区,本行业专业化程度比较平均。因此,整个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处于较为合理的行业集聚,具有普遍的专业化优势,发展较好。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方面:本行业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性的劳动密集型服务。相对于其他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本行业的集聚程度与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密切。例如,家政服务业就集聚在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从本行业 值分析,沈阳经济区略大于1,其所辖各市中沈阳市、鞍山市、本溪市大于1,其他各市小于1。从《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提供的各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总支出中可以看出,沈阳经济区各市家庭总支出排名前三的城市为沈阳市、本溪市、鞍山市。故而,一方面,只有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才能促进本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只有提升本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才能促进行业内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本地区居民生活水平。

11.教育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本行业存在着二元性的特点:本行业内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而各类的培训和辅导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又属于非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事业性的教育服务,强调布局点的中心性与平均性相结合。一方面需要考虑高等院校所在地集中于中心城市、中小学集中于中心城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的充分性和效率性。作为盈利性的教育服务,强调布局点的重点性,与区域内教育水平相关。从数据可知,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集聚程度略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具备一定的专业化趋势;区内各市中,除鞍山、抚顺、本溪三市外,其他各市的专业化程度都较高;鞍山市、抚顺市和本溪市虽然专业化程度不高,但仍然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差距不大。这说明作为教育主体的公共事业性教育服务在行政主导下的发展具有平均性特点,本行业在沈阳经济区的发展较好。

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方面:本行业提供的是半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性。因此在区位选择上因尽量追求公平、效率、充分、经济的原则。所谓公平和充分,强调本行业应尽可能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设施的供给规模和数量应依据人口的空间分布、构成、规模和密度来确定。所谓效率和经济,强调本行业的布局还需要满足设施利用率的最大化与交通时间成本的最小化原则。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本行业在空间的分布应该趋于均匀,其集聚程度也应较低。然而从数据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集聚度已经较高,而其所含各市中除抚顺市和辽阳市外,其他各市均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辽阳市的 值也只略低于1。因此,整个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发展并不充分,居民享受这类服务的空间有待加深。

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本行业提供的是满足消费者生存需求以外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面对面提供服务是其主要方式,因此尽可能接近消费者和消费市场是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利润的主要途径。同时,文化、体育和娱乐需求度的提高又会导致行业内的竞争,使本行业布局点增加,进而导致其区域集聚度的下降。从数据中看,沈阳经济区在本行业的 值略大于1,具有一定的专业化优势。区内各市中,沈阳、营口、阜新三市的本行业 值大于1,其他各市小于1。这说明在沈阳经济区内,本行业发展和布局不均,潜在用户群仍有扩展空间。其中,沈阳市本行业集聚程度较高,体现出了较强的区位中心优势,在本行业的发展中沈阳市将体现出强劲的带动作用。

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方面:本行业属于行政主导型的公共服务行业,其服务并不直接创造利润,而是通过协调社会内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保障。本行业的集聚程度直接与社会稳定程度相关联。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履行社会管理的能力就越强,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就越乐观。从数据看,沈阳经济区的 值略大于1,说明沈阳经济区整体在本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完成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较强。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在本行业的集聚程度较低,专业化程度较差。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在本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这表明,由于受到各市实际情况的限制,沈阳经济区内各市社会管理能力差距较大,本行业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将对沈阳经济区整体未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起负面影响。

(三)沈阳经济区及所含各市服务业多样化程度分析

按城市分析表2可知:

1.沈阳经济区:作为由8个城市组成的区域,沈阳经济区服务业多样化程度是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从数据来看,沈阳经济区服务业内14个行业中, 值大于1的行业有8个。沈阳经济区整体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体现出了集聚优势。而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度较低。沈阳经济区服务业内各行业的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未形成专业化优势的行业占行业总数的43%。因此,沈阳经济区服务业的多样化发展程度较低。

2.沈阳市:沈阳作为辽宁省会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服务业内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普遍较高。服务业中,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外,其他各行业的

值均大于1。形成专业化优势的行业占行业总数的93%,集聚度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的占93%。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更体现了极高的专业化水平。在服务业14个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个行业的集聚度在沈阳经济区各市中排名第一。因此,沈阳市服务业的多样化程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行业带动力。但也需要看到,沈阳市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较低,从长远看不利于沈阳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3.鞍山市:鞍山服务业各行业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三个行业的 值大于1,占服务业行业总数的21%。其中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的行业占14%。鞍山市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集聚度为沈阳经济区各市中第一。可见,鞍山市的服务业多样化程度很低,且集聚在政府行政主导的公共服务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其结构不利于服务业整体的升级发展。

4.抚顺市:抚顺服务业中仅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 值大于1,没有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集聚水平的行业。因此,抚顺市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均很低,制约了抚顺的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5.本溪市:本溪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四个行业的 值大于1,占服务业行业总数的29%。其中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的行业占21%。因此,本溪市的服务业多样化程度不足,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6.营口市:营口的服务业色优势较强,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四个行业集聚度位列沈阳经济区同行业首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集聚度也较高。营口市服务业各行业 值大于1的占57%,高于沈阳经济区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占64%。虽然营口市服务业多样化程度相比沈阳市仍然不足,但从其发生集聚的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高附加值行业集聚度较高;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型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这说明营口的服务业整体结构较为合理,但仍需要加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7.阜新市:阜新服务业中金融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五个行业的 值大于1,占行业总数的36%;服务业中集聚度高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的行业占43%。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集聚度为沈阳经济区同行业集聚度之首。这表明,阜新市在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型服务业上投入较大,但在服务业的多样化程度上较为欠缺。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行业上的集聚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阜新的产业结构平衡。

8.辽阳市:辽阳服务业中仅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行业的

值大于1,高于沈阳经济区同行业集聚水平的行业仅占14%。辽阳市的服务业多样化严重失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均为政府行政主导的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服务行业普遍竞争力不足。

9.铁岭市:铁岭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六个行业的 值大于1,占服务业行业总数的43%。其中高于沈阳经济区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占36%。铁岭市虽然在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属于服务业多样程度稍高的城市,但其行业集聚也主要体现出行政主导的行业,服务业整体偏向公共服务型,也同样凸显出其服务业结构的失调。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1.服务业内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济属性,集聚特征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为了便于对服务业各行业进行分析,将服务业分为以进行公共服务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型服务业和以营利为目的的营利型服务业。其中营利型服务业又可以按照该行业主要依靠的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三种。第一类是公共服务型服务业,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此类行业的均衡分布与从业人员的数量直接相关,区位熵只能反映这类服务业的整体专业化能力,与行业的特性无关,因此在以区位熵分析集聚程度时区位熵与公共服务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正相关。第二类是营利型服务业,这类服务业中各行业主要依靠的生产要素不同,也就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集聚路径。首先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以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服务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类行业的主要特征是以资本作为行业的基本生产要素,资本是这类行业的主要壁垒。资本的逐利特征往往使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内企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容易形成垄断。其次是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以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服务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技术是这类行业的主要壁垒。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嵌入程度较高,服务半径较大,在某一较高层次区域范围内往往集中于某一较低层次区域,其区域集聚程度较高。再次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以劳动力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壁垒较低,区位选择和管理对其发展影响较大,区域集聚程度较高。从区位熵进行研究时,营利型服务业各种行业的值都表现出与其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分析是基于专业化程度的集聚,而不是竞争和协作的集聚。

2.区域服务业集聚优势由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和行业的多样化程度共同决定。从行业集聚来看,某一行业在这一区域内的区位熵越高,其专业化程度越高,进而该行业在这一区域就形成了区位优势。从地区集聚来看,某一地区在服务业内具备专业化优势的行业越多,其服务业多样化程度越高,进而该地区在服务业就形成了产业优势。因此,区域服务业的集聚优势体现在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共同发展上。

3.沈阳经济区服务业总体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多样化程度较低,集聚优势大多体现在公共服务型服务业,高附加值、高就业率行业不具备集聚优势;沈阳市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较高,区域服务业集聚优势明显;营口市服务业特色行业专业化强,一些行业体现出较强的集聚优势,但整体多样化不足;其他各市服务业整体不具备集聚优势,多样化程度差,特色行业明显不足。在沈阳经济区中,沈阳市服务业对于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

(二)政策建议

1.在沈阳经济区服务业的发展中应采取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区内各市服务业行业互补的策略。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效率和就业率的提高,带动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主导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以区内各市服务业特色行业互补,提高沈阳经济区整体多样化水平,实现行业差异化定位,促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

2.在差异化定位的过程中,应将公共服务型服务业和营利型服务业区分对待。在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中同时提高公共服务型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将服务业行业的差异化定位与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以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服务业行业提升。在发展沈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沈阳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沈阳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抚顺新材料产业集群、本溪生物制药产业集群、营口仙人岛石化产业集群、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产业集群、铁岭专用车产业集群、阜新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同时,在集群内加大与服务业相关行业的政策扶植力度,促进与新型工业产业集群相配套的服务业形成。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

[2]Engelmann F C,U Walz.Industrial Centers and Regional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Local Input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5,35(1).

[3]Brülhart M,F Sbergami.Aggolmeration and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65).

[4]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周兵,蒲永健.一个基于产业集聚的西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

[6]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7]陈立泰,张祖妞.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0).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篇2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地方经济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

在高校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普遍认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理工类高校的科技成果比较多的是实验发展、应用研究,其科技成果的从课题研究之初就与企业需要的技术、产品、工艺等存在相关性,这样的科技成果对企业产品的更新、技术的提升等作用比较明显。人文社科类的科技成果较多的是在基础研究中,成果多以著作、论文和报告等形式体现,一方面在转化中的界定很模糊,另一方面很难进行统计,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难量化。高校的科技成果的产出比其他科技单位多,其成果涉及产业结构、文化教育、投入结构、环境生态等诸多方面,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实现生产工艺的提升、技术的优化,实现有效的创新和创业,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发展,吸纳人才,扩大就业,为经济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二)地方经济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非常明显,在人才培养、技能传授等各个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反过来,地方政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本、政策和环境等各方面的保障,为高校的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成长企业、需要技术革新的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对接的企业,企业对于技术、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越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率就越大,这有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高校要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现状分析中以陕西省为例进行探讨,近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陕西省作为科教大省,高校科技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未能有效释放。

(一)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1.科技投入

高校的科技投入包括高校的科技人力和高校的科技经费,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的科技人力投入中,研究发展人员、教学与科技人员和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以及各类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都呈上升趋势,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经费投入中,2017年陕西省合计833亿余元,其中政府出资比重约62%,政府的出资比重从2013年的61%到2017年的62%,来源于政府的科技经费比重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来源于企业的科技经费从2013年占比为41%到2017年的31%,2017年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高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2.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产出成果总量处于上升的趋势,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中国外学术刊物从2013年的9797篇到2017年的14587篇,增加幅度较大,说明科技成果中论文的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专利出售的合同数量从2013年的97项到2017年的203项,增长了52个百分点,高校中专利产出增长幅度较大,由专利出售合同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增长较大。陕西省近五年来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速明显,分别增长了58.6和55.7%,但是专利出售的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在科技成果产出中可以看出,随着科技成果产出量的增加,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的成果增幅较小。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看,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在科技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科技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技术转让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都呈上升趋势,技术转让合同从2013年的356项到2017年的664项,合同转让金额从2013年的11.29亿元到2017年的27.37亿元。在合同数量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多,2013年国有企业占比46.9%,民营企业占比41.6%,在2017年国有企业占比37.2%,民营企业占比49.1%,民营企业占比增幅明显,外资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占比较少。在技术转让中除合同形式以外,还有学术会议、报告讲座、派遣交流等形式的成果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产出的成果进行了转化。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近五年来的科技投入中人员和经费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科技经费的投入中偏重于政府投入。科技产出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项为主的专利出售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技术转让合同的数量和成交金额成上升趋势,在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企业类别中,民营企业的合同数量增幅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重视民营企业和高校的对接。

(二)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中,除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外,课题组也走访了陕西省的部分单位,通过访谈的形式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都很感兴趣,从各单位的课题立项、结题和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之间做了说明,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近几年来的课题立项、结项数目都呈上升趋势,在科技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层面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成果转化方面涉及较少,有的课题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联度较小,有些科技人员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完成学校的科技量化考核,对于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关注较少,也缺少一定的导向机制。横向课题的效果较明显,部分横向课题已经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对于转化的概念界定问题,有一些项目通过论文、方法、著作和报告等形式被他人采纳和借鉴,也是一种成果转化的形式,但是这种数据的获得非常困难,有些人文社科的科技成果需要时间积累。再次,对于科技成果获奖的项目,一般会被政府部门进行调阅,在政府决策、民生问题等方面对获奖成果的部分内容进行借鉴,但是数量很少,大约占到总量的10%左右。缺乏有效的技术成果转让平台。最后,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会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展,将高校科技成果进行集中展出,并组织省内企业进行参会洽谈,另一方面也组织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去调查,征集需求,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反馈到企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拥有与企业合作完整模式的院校只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少数顶级院校。大部分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意识,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高校科技成果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突显出来,形成了科技成果未能充分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运用数据统计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于高校科技投入、产出、转化和服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的初步结论:第一,高校从事科技人员,高校科技经费逐年在增加,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第二,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数量增加明显,专利授权的数量逐年攀升,但是技术转让和专利售出的比例较小,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亟待探索转化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第三,高校科技人员在从事科研时,功利性较强,以评职称、完成科技任务为主,较少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第四,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较少对结题的科技项目进行成果反馈,缺少进行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平台。

三、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

(一)改变观念,高校科技成果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要摒弃科学研究中的功利思想,让科学研究和当地企业、社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融合,既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又能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两者相得益彰,还能形成良好的溢出效应,为当地经济发展赢得较好的声誉,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的人才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设中来。更具体的则是,鼓励科技人员开展调查,了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问题为研究导向,从科学研究之初就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文件柜,释放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力量。

(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制度

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联合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粘连,形成一种强关系,从而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本,推动高校和企业的长久合作。这种联合制度体现在四个内容上,即诚信、资本、选择和利益分享,首先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降低合作双方的不道德行为,形成较为持久的合作关系。其次,资本更多的是体现在优势互补上,高校有优秀的科技人才,需要经费,才能够研究出优质的科技成果,而企业有经费,需要的是科技成果来创新发展,两者之间都强化了各自优势。再次,选择体现在适合上,高校科技成果众多,想要创新发展的企业也很多,哪些科技成果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企业,哪些企业能更好的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在选择时要以适合为前提,共同发展。最后利益分享则是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直接动力,要让合作持久、稳定,就要有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增强合作双方的信心,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平台

在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中,首先,要制定政策规章,要为中介服务平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有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中进行转移,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中介服务职业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以专业、专心、专注打造优势的职业人才转化服务队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同时,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有效分析、汇总高校的科技成果,认真、删选比对企业的成果需求,搭建好沟通的平台,真正的激活中介服务市场的活力,发挥中介服务市场的功能。

(四)做好大学科技园模式,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篇3

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就是综合统计面临的形势。这种形势可以概括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方面讲,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统计工作,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统计数据,统计需求急剧增加,统计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统计事业发展提供着更好的基础条件和技术保障,统计事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从挑战方面讲,最大的挑战是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范围极其广泛,传播量异常大;同时传播具有高度开放性和互动性,任何一位网民都可以自由获得网上的各类信息和观点,可以比较自由地各类信息和言论,既是网络的服务对象也是网络服务的提供者,既是信息和知识接受者,又是信息和知识传播者,这要求统计工作更加科学严谨,统计数据质量更加真实准确,统计生产更加公开透明,统计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就是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公信力。

具体而言,综合统计面临的形势就是复杂多变。就统计分析的对象看,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统计所分析的问题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加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年经济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就统计新闻宣传讲,统计新闻宣传对象的构成异常复杂,新闻传播主体、媒介、方式日益多样,扩散范围甚广,传播速度极快,把握社会舆论主动权的难度很大。统计数据服务工作也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服务的对象日益多元化,不仅要为党和政府服好务,还要为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服好务;服务的内容日益精细化,不仅要提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变化情况数据,还要提供效益和结构数据;不仅要及时公布统计数据,而且要主动诠释和解读数据;不仅要提供反映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还要提供全球经济和主要经济体对我国有重大影响的数据;服务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不仅要通过平面媒体提供数据,还要通过网络提供数据,不仅要以新闻稿和数据表的形式提供数据,还要以数据库方式提供数据。

在这个关键时期,能否通过深入全面的统计分析,准确及时的数据提供,广泛有效的统计宣传,为党中央、国务院准确判断经济发展趋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是对各级统计机构的重大考验。与新形势要求相比,我们解读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统计分析和政策咨询建议的针对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综合统计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统计资料整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统计新闻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都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综合统计工作。

复杂的环境,变化的形势,繁重的任务,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也为我们提供了用武之地。广大综合统计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形势,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迎难而上,奋力而为,扎实工作,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综合统计工作。

二、着力提高统计分析能力

从本质上讲,统计分析就是基于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把握经济社会形势,揭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建议的过程。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关键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不断强化对宏观经济的研判力。科学研判经济形势,要求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辩证、全面、历史地深刻剖析经济运行状况,客观反映经济运行规律,准确界定经运行态势,及时揭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做到这一点,务必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熟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把握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事统计分析的同志要认真读一读宏观经济学,把握好宏观经济的主导力量、主导力量背后的原因和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使复杂的经济现象范式化、条理化。说简单一些,就是要把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需求和供给的构成,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发行对总需求、总供给的影响,贸易对国内国际经济的影响等等,提高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怎样使复杂的经济运行范式化、条理化,怎样发现错综复杂经济现象背后规律性的东西,关键靠的就是宏观经济理论素养。同时,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了解,学会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大环境和大趋势下分析研究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二要不断强化准确捕捉问题的敏锐力。同样一个数据,有的人能看出数据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敏锐性。例如,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变大,这可能是经济在复苏、在扩张;比例变小,这可能是经济在衰退、紧缩,这就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能力。提高敏锐捕捉数据背后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指标的理解。统计指标是经济社会现象的高度抽象,任何一个指标都不可能全面揭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都有其局限性。有的是反映总量的,有的是反映结构的;有的是反映时点状况的,有的是反映时期累积的;有的是预示经济社会总体走势的先行指标,有的是反映经济社会总体实时变化的同步指标,有的是落后于经济社会总体变化的滞后指标;有的指标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大,有的只会导致或预示局部性的变化。作为一个统计分析者一定要明白分析所采用的指标,其理论根据、准确含义是什么,揭示什么现象,统计对象、范围、方法是什么,调查设计的精度如何,对经济社会运行的描述力、预判力有多强,与分析中其他指标的关系如何。不仅要加深对各个单个统计指标的理解,加深对统计数据生产质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以经济理论、社会理论和统计理论为基础,加深对各个统计指标之间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各项数据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要认真研究统计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特点,如果逻辑关系不匹配,要么是统计数据有问题,要么是经济发展出现了某些异常因素。通过挖掘统计资料背后隐藏的重要问题,努力提升透过经济社会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

三要认真选择好分析主题。经济社会异常复杂,影响因素十分繁多,各种矛盾纵横交错,需要统计分析的问题很多。各级统计机构的分析资源有限,只有依据自身优势选好分析的主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统计部门的最大优势是掌握着大量及时的宏观统计数据,因此统计分析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宏观经济社会形势,也就是我们说的月度、季度、年中、年度分析,通过分析准确揭示宏观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主导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科学预判运行趋势并提出促进良性运行的对策建议。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统计分析,运用宏观统计数据准确、全面、及时揭示中心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揭示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认真做好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较强影响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难点问题的统计分析,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寻找解决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逐步增加对经济社会长期发展规律的统计分析,从数量上揭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及程度,如资本、技术和制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规律,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经济结构的变化规律等。

四要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驾驭表达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磨练过程。分析得再好,如果不能用精炼、通俗、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加以叙述,其分析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要学会层层剥离,清晰描述,准确表达,努力提升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

当前,统计分析的重点一是继续做好形势分析,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准确预判经济运行走势,及时提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二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重点,紧紧围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在提高发展可持续性、增强经济发展均衡性、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创新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等方面,及时提供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的政策建议。

三、着力提高统计新闻宣传能力

统计新闻宣传工作承担着宣传中央方针政策、经济形势和重大调查成果、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道统计改革和发展动态、传播统计知识、跟踪统计舆情的职责。在新形势下,统计新闻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决定着统计部门的形象,决定着统计成果能否充分利用,事关统计公信力的提高,事关为整个统计工作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各级统计机构要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能力,认真做好统计新闻宣传工作。

一要完善组织体系和应对机制。要根据促进统计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社会公众、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健全统计新闻宣传机构,配备必要的统计新闻宣传人员,明确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机构各内设单位在新闻宣传方面的职能分工和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各省级统计机构都要建立统计新闻宣传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领导统计新闻宣传工作,要设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负责统计新闻宣传工作。各市县级统计机构要指定统计新闻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切实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加快建立统计舆情监测、汇集和分析制度,系统收集各种媒体对统计工作的报道和评述,特别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统计舆情的监测。抓紧建立统计新闻宣传应急机制。整合统计新闻宣传力量,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机构和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发现重大统计舆情问题要及时按程序报告,及时启动应急机制,积极稳妥做好处理工作,努力将负面影响最小化。不断完善统计新闻会制度、新闻通气会制度、宣传效果评价制度,努力做到按制度、按程序、按规范组织新闻宣传工作,统计信息,不断提高统计新闻宣传水平。

二要提高对新闻宣传规律的认识。新闻宣传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从事统计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研究和遵循新闻宣传的规律,讲究新闻宣传的艺术,创新新闻宣传的形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要确保统计新闻宣传的真实性。始终将真实性作为统计新闻宣传工作的第一信条,如实统计数据,客观反映统计改革和发展情况,准确传播统计知识。不断提高统计新闻宣传的时效性,努力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及时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时宣传国家关于统计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及时宣传统计工作的最新动态,及时公布统计信息,及时答疑释惑。要提高统计新闻宣传的艺术性,言辞要贴切,表达要清晰,举止要得体,方式要恰当。该严肃就要严肃,该温和就要温和,该活泼就要活泼,寓统计宣传指导性于趣味性、可读性之中。

三要提高对媒体和公众的公关能力。构建政府统计部门与新闻宣传媒体和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公共关系,无论是对树立统计工作的权威,还是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是我们要具有良好的公关能力。现在,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监督作用越来越强,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强化统计部门的公关能力。要继续办好新闻通气会、新闻媒体记者统计知识研讨班、媒体专题沟通会,学会与媒体交朋友,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密切与媒体的联系。积极鼓励记者了解统计数据采集工作,加深他们对统计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积极向全社会展现统计机构和人员热爱统计,无比珍爱统计数据信誉,矢志不渝地恪遵“以求真务实为天职,视数据质量为生命”的统计职业操守;坚守责任,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始终坚持独立调查、独立上报的良好风貌。

四要提高分析解读能力。统计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公开统计生产过程,解读统计指标。这就要求从事统计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员具有良好的分析解读能力。要把“是什么”讲清楚,准确精炼、完整清晰地阐释统计生产过程、统计指标、统计方法;要把“为什么”讲清楚,简明扼要、条分缕析地说明这样规定的原因、目的、意义和作用;要把“怎么做”说清楚,真实客观、及时详尽地表述统计指标是如何制定的,统计方法是如何选定的,统计数据是如何采集的。

四、着力提高统计数据服务能力

统计资料编辑整理提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统计工作。多年来,从事统计资料编辑整理提供的同志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在十分枯燥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十分绚丽非凡的业绩,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系统性的统计资料,为共和国统计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统计部门一定要继续保持弘扬这种敬业精神,以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以无私奉献的良好风貌,努力提高统计数据服务能力。

(一)积极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提供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基本成果,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综合统计工作者要不断增强为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服务的意识,及时提供丰富翔实的统计数据。不仅要提供当期宏观经济运行的统计数据,还要提供相关历史数据作为参考;不仅要提供总量数据,还要提供结构数据;不仅要提供主要统计数据,还要提供与之密切相关的配套统计数据;不仅要提供国内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数据,还要提供国际统计数据。认真做好统计数据提供的审核把关工作,严格核验,精心加工,确保提供的每一笔数据都真实可靠。正确处理好提供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在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时效性。要不断改进提供方式,提供的资料要方便领导查阅和携带。

(二)积极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数据。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计工作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统计数据,让统计工作惠及全社会。《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及时公开,供公众查询。《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是应当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要进一步强化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数据理念,严格贯彻落实政府统计信息公开的各项规定,不断丰富统计信息公开内容,努力提高政府统计信息公开时效。进一步完善国家统计数据库,不断丰富库载指标和数据量,不断强化查询和下载功能与速度,努力使其成为中国政府统计成果最权威的汇集平台。各地统计机构也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结合统计工作的实际,积极建设各类综合统计数据库,及时加载社会公众需要的各类统计数据,进一步提高统计部门服务社会公众的水平。

(三)努力提高统计资料编辑水平。统计资料整理是开发和使用统计数据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统计资料的编辑整理工作,可以以丰富的统计数据,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系统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可以以翔实的统计数据,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统计服务。多年来,统计部门已经形成了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核心的系列统计产品,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数据质量意识,切实做好统计资料编辑整理工作;不断增强创新力度,努力更新工作模式,及时编辑出版适合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要的统计资料;充分利用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统计资料编辑和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统计资料编辑整理工作的效率;认真做好各种统计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确保每一部年鉴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五、切实加强对综合统计工作的领导

综合统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涉及部门广,协调难度大。各级统计机构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大力加强综合统计工作,切实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推动综合统计工作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综合统计的认识,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综合统计工作的领导,把综合统计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亲自部署,及时过问,积极参与重大统计分析活动;分管领导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定期听取综合统计工作情况的汇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协调。

二要强化队伍。综合统计队伍是完成综合统计任务的主力军。各级统计机构要从统计工作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健全综合统计机构,充实综合统计力量。要加强对广大综合统计工作者的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综合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综合统计无小事”的观念,努力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对统计、经济理论知识和综合统计业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综合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广大综合统计人员要加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加强对统计理论、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经济分析方法的学习,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努力掌握综合统计工作的特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统计分析能力、新闻宣传能力和统计数据服务能力。

三要加强协作。要切实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了解并把握统计用户的需求,在统计数据服务和政策建议上做到有的放矢。要密切与各专业的联系,各专业要及时为综合统计机构提供工作所需的统计数据,综合统计机构要通过资料的编辑整理、统计分析和新闻宣传,及时发现专业统计的薄弱环节,为各专业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出改进意见。要开展多层面、宽领域的合作研究,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强化综合统计系统内的沟通联系,加强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篇4

[关键词]服务企业;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005—06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神奇的倍增性、普遍的带动性的信息化正使人类社会经历一场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大大加速了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演进,已对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信息化进程应运而生的网络经济也正以其高效性、实时性、无限时性、无地域性等特点,不断夯实自身的发展基础,扩展自身的经济规模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企业运营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人,达到5.13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而根据iReseareh《2010—2011年中国网络经济研究报告》中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485.8亿元,同比增长49.9%,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市场份额最大的细分行业。由此可见,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网络经济正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

在这种“不创新就灭亡”和“最大的不变是变”的网络经济新环境下,有许多网络行业的新锐公司如携程网等凭借对网络经济下旅游产业的独到理解、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优势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市场运作能力,大举进军旅游市场。这些新生的旅游服务商在正确选择切入点并重新定义经营方式后,或蚕食传统市场份额,或做大旅游产业蛋糕,并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和销售业绩,成为网络经济下传统旅行社的强大产业竞争者。伴随大量潜在进入者不断介入和一些优秀传统旅行社的转型,传统旅行社行业运作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其行业垄断地位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挑战。因此,传统旅行社行业如何蜕变和转型以适应当今网络经济的市场生存状况并继续发挥行业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旅行社业的冲击

究竟什么是网络经济,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对传统旅行社将带来哪些冲击?众所周知,互联网在全球的爆炸性增长不仅带来了惊人的革命性变化,更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其神奇性表现为: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网络经济一般来说就是指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如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投资、网络消费等其他网上经济活动。对此,我国学者给予了很好的诠释。学者杨冰之认为,网络经济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网络经济就是基于互联网、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经济形式;广义的网络经济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新经济的主力。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认为,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一个别称或特称。数字经济、比特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等等都是对信息社会经济的不同称谓。这些称谓都是从某一个特定方面来反映这一经济特征的。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尤其是因特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1)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2)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3)网络经济是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直接”经济;(4)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5)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6)网络经济是速度经济;(7)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网络经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业界前者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在整合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之上自主创新,国内网络经济在理念与技术的层面都逐渐地走向成熟并出现了一批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网络经济明星企业。在网络经济技术与理念逐渐成熟的影响下,我国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目前全国旅游网站已接近300家。其中“携程旅游网”、“华夏旅游网”和“旅游资讯网”走在了行业前列,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纵观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却并不多见传统旅行社的身影,尤其是中小旅行社。大多数旅行社所谓的电子商务参与,仅局限于旅游产品的网络广告,这不能不说是旅行社行业的一大遗憾。事实上,不难发现,传统旅行社行业正在受到新兴旅游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冲击,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旅行社业的“暴利”正逐渐变为“薄利”,尤其是中小旅行社受到的影响更大,普遍业绩不甚乐观。网络经济对传统旅行社业的影响表现在如下三大方面:(1)旅行社的咨询功能受到冲击。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脑网络正在为游客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这些信息具体丰富而且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相对于旅行社的咨询而言,这样的网上查询还具有信息量大、节俭费用、主动便捷等优点。美国旅行协会2001年的调研显示,70%的使用互联网的旅游者减少了对各地旅游局信息中心的使用量,同样也减少了对航空电话中心的使用量;60%的互联网旅游者减少了对其他旅行预订电话中心的使用量。由此可见,网络减弱了旅行社的咨询功能。(2)传统旅行社的产品组合功能受到影响。在电脑网络中,大量详尽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基于网络技术,旅游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旅游产品要素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组合,从而设计适合于自身的旅游消费品。旅行社的信息垄断不复存在,旅游产品生产者的地位发生动摇。(3)旅行社的职能受到挑战。网络的发展使旅行社的职能受到冲击,旅游业中部分航空公司和饭店已经开始运用网络拓展了自身业务范围,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并提供预订功能。旅游产品供应商和旅游者在网络上进行的这种对话式的交易,跳过旅行社的中介,缩短了价值链。这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互惠互利方式,但是削弱了旅行社的职能。另外,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为旅游供应商提供信息平台并其业务,也部分削弱了传统旅行社的职能。

二、网络经济下传统旅行社业SWOT分析

旅游业是对市场信息综合利用率非常高的行业,而作为旅游业枢纽的旅行社更是如此。虽然网络经济对旅行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作为供应商和旅游者之间的中介角色并没有改变,网络经济对于旅行社的影响也并不是颠覆性的,传统旅行社完全可以积极应对,将网络作为工具或支撑,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旅行社,进而寻求新的出路。下面将按SWOT分析逻辑对传统旅行社的经营环境与战略选择给予诠释。

(一)SOWT模型相关背景

1.宏观因素:(1)旅行社在产品供应商和旅游者之间的传统地位仍未动摇。(2)旅游网络经济相关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成熟并不断发展。(3)旅游网络经济市场日渐成熟,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在互联网上选择旅游产品。(4)市场上已出现的旅游网络服务供应商已开始占据旅行社业的一定市场份额,并具有一定在位优势。(5)我国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发展存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旅行社参与中创造了政策条件。(6)旅游网络信息平台使原本由旅行社掌握的信息资源不再具有垄断优势。2.中微观因素:(1)传统旅行社业思想观念落后,企业创新意识较差。(2)缺乏发展旅游网络经济所需的高级人才。(3)很大一部分旅行社尤其是中大型旅行社具备开展旅游网络经济的资金与实力。(4)线路设计等专业方面较网络服务提供商更具优势。(5)尚没有参与旅游网络经济的整体思路与方法作为指导。(6)能够提供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

(二)建立SWOT分析矩阵

1.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宏观、中微观各因素的估计强度和估计概率/重要性。

2.计算总优势s、总劣势W、总机会O、总威胁T的力度。根据表1表2所列出的数据可计算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总威胁的力度。这些数值由所有因素强度求和得到并运算如下:

0=3×0.6+2×0.8+2×1:5.4

T=-4×0.8—2×O.8—2×0.8=-6.4

S=3×0.8+2×0.8+1×0.8=4.6

W=-2×0.8—2×0.6—3×1=-5.8

3.构建战略四边形。以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0和总威胁强度T四个变量各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坐标系。在四半维坐标系的S轴、0轴、w轴、T轴上分别找出计算出的优势力度S、劣势力度w、机会力度0、威胁力度T的对应点s1、W1、O1、T1并依次连成四点即得到战略四边形SOWT,如图1所示。

4.战略类型方位θ的计算。在四半维平面中s、w、O、T四个因素综合结果以战略四边形的重心来确定,根据战略四边形重心坐标所在的象限确定战略类型。要得出SWOT分析的综合结果首先应确定战略四边形O1W1T1S1的重心的方位,根据战略类型方位区分企业战略类型,设θ表示战略类型方位,则tanθ=Y/X,Y为OT轴,为SW轴,其中0≤θ≤2π,这样就可以根据θ的大小选择企业的战略类型,如表3所示。

由评估表计算可得:θ=aretg(o+t/s+w)=arctg(-1/-1.4)≈36.4°∈[0,π/4)

5.战略强度系数p的确定。引入研究战略强度的两个方向的概念,即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企业战略正强度u是指企业外部机会与内在优势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u的值由外部机会0与内在优势S的乘积所得,u=0×S。

企业战略负强度是指企业外部威胁与内在劣势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V的值由外部威胁与内在劣势的乘积所得,V=T×W。

为判断企业的战略强度,引入战略强度系数p,战略强度系数的大小反映战略类型所应实施的强度,其公式为:

p=u/(u+V)

计算可得:

U=0×S=5.4×4.6=24.84

V=T×W=-5.8×-6.4=37.12

p=U/(U+V)=0.40

6.战略向量的构成和战略选择。综上所述,在SWOT矩阵分析中,通过战略方位θ识别旅行社应采取的战略类型,以战略系数p为模数判断旅行社在当前环境下应采取的战略强度。坐标(p,θ)形成了以θ为方位角,模数为p的战略向量,进而通过战略向量识别和判断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的战略选择。根据已建立的SWOT矩阵模型及其结果来看,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的战略类型方位θ=36.4。,可知应采取开拓型战略区的实力型战略(表4);同时战略强度系数p=0.40,小于0.5,应采取的战略强度不宜过大。

(三)建立SWOT分析结论

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业的SWOT分析表明,旅行社在微观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内部优势,并且从大的宏观环境来看也具有可利用的机会。只有将内部优势与外部环境机会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较好的战略效果。总之,网络经济环境下旅行社应主要采取结合外部机会与内部优势的OS战略,其重要着眼点之一是迅速开展电子商务,充分享受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带来的益处。

三、网络经济下传统旅行社介入电子商务模式

网络经济的发展在对传统旅行社业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经济的理念与技术理应成为旅行社业发展的新契机,传统旅行社必须积极投身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并充分分享由此带来的机会收益。为此,按照OS战略的方向并结合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特点提出四种传统旅行社介入电子商务的新模式。

(一)广泛参与模式

广泛参与旅游电子商务是旅行社在网络经济下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先决条件。只有广泛参与旅游电子商务,才有可能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技术工具,发挥自身在整个旅游业中的传统长处。目前在这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中小型旅行社上。我国旅行社90%以上都是中小型旅行社,这些中小旅行社对于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作为旅游产品提供者的企业是旅游业中最重要的信息源,而中小旅行社则是这些信息源的直接收集和整理者。如果广大中小旅行社游离在电子商务边缘,整个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就将缺乏丰富、动态的旅游产品信息底层支持,这将大大限制网站信息质量、上网旅游者效用及整个旅游网络经济体系的成长。中小旅行社对网络经济广泛参与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引入B-B-C(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 us-tomer)的电子商务参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或旅游协会的主导作用,建立区域性的旅行社商业协会网站,即区域内众多中小型旅行社联盟商务平台网站,成立网上旅游交易市场并进一步将这种旅游交易市场建成网上旅行社超市的形式。如图2所示。旅游者通过网络向网络旅游超市提交自己感兴趣的旅游信息,这些旅游信息对于旅游超市中各个旅行社来说都是开放的。各旅行社通过电脑互联网连入网上旅行社超市,可以根据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信息为其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并通过网络,旅游者可以根据价格和自己的喜好选择旅行社及其产品。这种B—B—C的电子商务模式对地区来说有利于旅游业的整体宣传,形成规模效应;对于中小旅行社来说,更是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参与旅游电子商务,并宣传自身的旅游产品,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还鼓励了正当竞争,有利于旅游业整体

2.旅行社和专业电子服务提供商的联盟合作。传统旅游企业与专业电子服务商或者新兴的旅游网站之间的整合与战略联盟是发展趋势之一。专业电子服务商或旅游网站可以充分发挥其处理信息行业前沿而特有的敏感性和高效性,即时为顾客提供全面、详细、准确的旅游服务信息,增强游客对旅行社的认知度和信任感,以便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旅游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旅行社能够随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建议和意见,同时为顾客提供人性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偏好顾客的全方位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这样,旅行社既可以弥补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充分利用专业从业人员的资源,又可以取得更大的网络市场份额。

(二)品牌塑造模式

传统的大型旅行社由于拥有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涉足网络过程中必须注意创建自己的网上品牌。创建自己的网上旅行社将具备双重的优势:在真实市场上具有店面形象、固定生意、一定的销售额与利润;在虚拟市场上与消费者进行直接的沟通,实施网络旅游服务,真正使网络与旅游相互融合。旅行社以熟练的业务技能介入网络,开展电子商务,以网络平台为办公室,进行“虚拟经营”。所谓虚拟经营,就是从事信息加工、传递、从差价盈利转化为信息盈利,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大型旅行社集团的业务一般都会涉及到旅游产品的全部或者绝大部分,因此,塑造大型旅行社自身的网上品牌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网上预定系统作为支撑,将预定系统作为平台逐步发展相关服务,逐步丰富网上信息资源,营造网上旅游品牌。如上海春秋旅行社的网上品牌发展历程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早在1994年,上海春秋旅行社就已经率先拥有了功能全面的电脑实时预定系统。由于这种电脑实时预订系统在内部运作中很快显示出了准确、迅速、方便的规模化统一操作的优势,该社因而迅速扩展,网络成员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商预订系统。2001年初,春秋旅行社将春秋旅游网从简单的信息功能改造成为能够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的网站,依靠春秋国际旅行社的产品、品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走上一条“信息一访问人流一电子商务一资金一整合发展”的道路,如图3所示。网上品牌同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大型旅行社参与电子商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起点应相对较高。但网上旅游品牌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宜按照从预定系统人手,逐步完善服务,结合专业优势的思路,有计划逐步塑造自身网上旅游品牌。

(三)优势互补模式

网络信息具有直观性、丰富性、交互性、定制性、快捷性等突出优势。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参与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都是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一步发挥自身原有优势,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及销售业绩。在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旅游业,实现网络经济下传统旅行社新发展的探索过程中,研究如何将网络技术的优势与旅行社传统的行业优势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理应作为主线。因此,探寻网络经济下旅行社的发展模式,必须将优势互补作为指导性思想贯穿始终。为此,首先应在旅行社行业内部做好相关网络知识与技术的培训与普及,提高旅行社从业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认识以及所需要的技能水平。因为任何旅行社的运作都是通过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工作来实现的,提高从业人员相关操作与技术水平,使其了解网络经济特点与优势,进而增强从业人员对网络经济的理解。这是实现网络技术与旅行社优势互补的先决条件。其次,在旅行社网站、预定系统、信息平台的开发与运行过程中,旅行社从业人员应与专业网络开发技术人员密切协作,通过旅行社工作人员丰富的旅游业从业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或改进方案,进而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需求对系统进行完善与改进,实现知识结构与经验结构的互助互补,详见图4。最终,实现网上网下的互补整合,分享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带来的利益。

(四)强化服务模式

商业时代是一个强调服务的时代,尤其旅游业属第三产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不断前进并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对于旅行社业而言,专业的、人性化的服务一直是旅行社的传统优势。然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旅游市场有进一步分化的趋势。为此,以市场为中心进一步借助互联网强化完善服务功能理应成为旅行社在网络经济下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首先网站、预定系统或信息平台上的所有信息必须准确、有效及时更新。从旅游者需求出发,开发更为友好的界面,提高旅游者阅览查询的效率。其次,设计更为完善的定制化服务模式,特别应加强团队出发前的需求预见,行程进行中针对旅游者个体的个性化服务,急需物品时的实时,送达物品时的快捷,提供大型旅游点的电子导游等。再次,注重网络旅游平台的功能性,提高安全性。通过旅游从业人员与网络开发人员加强沟通与合作,在技术层面进一步解决支付安全,电子合同等瓶颈,进一步优化网站、预定系统或信息平台的功能与结构,使旅游者可以并乐于接受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从咨询选择到支付的所有环节的服务。最后,实施中要探索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旅游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在保证旅游产品质量的同时强化导游服务质量,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直接面对人性化的,细致入微的服务。在此有必要提及的是,网络经济下旅游市场资源的后续开发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的环节。传统旅行社在参与网络经济的过程中遵循强化服务模式,将成为网络旅游市场后续开发的基本保障。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篇5

■ 练好专业审核基本功

基层统计所往往一个人要管好几摊工作,有些统计所在各项专业报表上报截止期前能将报表催齐就不错了。但如果仅仅达到这种水平,“撤科建所”的意义就不大了。现在所用的统计数据采集平台,规定统计所必须先进行审核,如果统计所审核不认真、或者专业水平差,有问题审核不出来就给验收了,那么,当区县统计局审核发现问题时,将无法直接撤销审核。不仅需要通知企业修订错误,还要通知统计所人员撤销验收,无形中加重了区县局队人员的工作量。所以,狠下功夫,提高统计所人员的专业报表审核能力就成了当务之急。笔者建议:

一是强化业务培训。首先,确定各统计所负责各专业报表审核的人员,然后分专业进行培训。培训应该根据统计所人员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最好利用月中统计所工作量稍轻的时段,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进行培训。目的就是使统计所各专业负责人员的专业素质逐步达到区县统计局队人员的水平,让他们真正发挥“第一道关口”的作用。

二是完善工作考核。参照市局总队考核各区县局队的标准,制定各区县统计局队对统计所层次要求的工作标准,既要评比、打分,还要公布结果。以考核促进取,促能力提高。

三是改进工作方法。“力量单薄,上下结合”,统计所人员要和区县统计局队良性互动,形成互补,以从整体上提升审核水平。

■ 练好为街乡镇服务基本功

主动为所在街乡镇服务,是统计所努力的方向,这就更需要统计所人员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了。

一是建议将统计数据采集平台的高级操作下放到统计所。

二是数据库文件的基本操作、EXCELL文件的高级操作要培训到统计所各专业报表的负责人。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整理、比对。这就需要扎实的数据库文件和EXCELL文件的高级操作技巧,这也需要假以时日,进行系统培训。

三是统计分析、经济形势分析的培训也要落实到统计所各专业报表的负责人。通过统计分析、经济形势分析的培训,提高为街乡镇服务的本领。

■ 练好统计分析写作基本功

区县统计局对统计所的垂直管理和为街乡镇服务的要求,给统计所人员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和统计分析写作本领赋予了新的任务。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经济形势分析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国内宏观的经济形势、重大突发事件相关联。

2.经济形势分析不应止步于因素分析,应了解企业或调查户的呼声,反映社情民意。

3.经济形势分析应该与相关的调查相联系,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或征求企业、调查户对相关措施的意见。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篇6

【关键词】 银行业 市场营销 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 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 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晓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一对一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金融论坛,2003.3.

[2] 洛伦兹•格利茨.金融工程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篇7

关键词:副省级城市;服务业;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10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1990年到2014年服务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且逐渐超过第二产业,由32.4%增长到48.1%。而我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22.14%,2014年比重增加为22.24%。因此本文以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认识评价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发展综合水平、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副省级城市服务业持续均衡发展。

1 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本文从服务业规模、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四个方面选取了能够反应副省级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11个指标,分别为:χ1――第三产业生产总值GDP(亿元);χ2――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地区GDP比重;χ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χ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χ5――人均服务业产品占有量(百元/人);χ6――服务业劳动生产率;χ7――服务业增长速度;χ8――服务业贡献率;χ9――服务业增加值;χ10――人均GDP;χ11――服务密度。数据则从《中国统计年鉴》选择2013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

2 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发展评价的方法选择

运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指标之间相关性的检验,结果得出KMO值0.508,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卡方值216.794且sig=0,这表明11个分析依据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避免相关关系引起的分析偏误和信息重叠,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有相关关系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无相关关系的综合指标,再利用产生的综合指标进行服务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3 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发展评价的主成分分析

考虑到11个评价依据变量量纲不一致,取值范畴差异很大。所以,我们基于相关系数矩阵求解主成分,并基于特征根大于1的准则进行选取主成分,得到表1的解释总方差。

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三个主成分,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4.377%、26.076%、14.24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698%。三个公共因子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可以充分反映数据中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综合水平。

依据上表得知:第一主成分f1主要由χ1第三产业生产总值;χ2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地区GDP比重;χ5人均服务业产品占有量;χ9服务业增加值;χ10人均GDP;χ11服务密度六个指标决定,反映了服务业的发展经济规模。第二主成分f2主要由χ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χ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两个指标决定,反映了服务业的发展人员规模。第主成分f3主要由χ7服务业增长速度;χ8服务业贡献率两个指标决定,反映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

首先,副省级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在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均呈现非均衡的状态。综合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列为深圳、广州、西安、杭州、南京、成都、厦门、武汉、济南、哈尔滨、青岛、宁波、大连、长春、沈阳。其中,东部城市的深圳、广州分别位列第1、2名,杭州、南京、厦门位列第4、5、7名,而沈阳排名末位;西部城市西安和成都分别位列第3和第5;总体而言,东部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优于中西部城市,而各区域内部也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特征。

其次,各副省级城市在三个主成分得分表现上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特征。一是服务业经济规模f1得分最高的前四个城市依次是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其中,深圳的的得分为2.8311,广州为1.5847,远高于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小、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市有长春、沈阳、哈尔滨。二是服务业发展人员规模f2得分最高的前四个城市分别为成都、西安、广州、杭州、哈尔滨,得分最低的五个城市为宁波、大连、深圳、青岛、沈阳。三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f3得分最高的前四个城市为厦门、西安、杭州、南京,得分最低的四个城市为宁波、成都、广州、沈阳。

4 发挥东部城市及优势服务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东中西部服务业均衡发展

要实现副省级城市的服务业均衡发展要做的有两点:(1)区域均衡发展是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发展必须突破的难题,要坚持增强东部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特别是像广州和深圳这样的服务业综合发展较好的城市,让他们的发展带动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西部城市的发展,这类城市的发展可以改善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局面,增强服务业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崛起的支持作用。广州和深圳发展好的服务行业可以考虑对周边副省级城市进行产业扩散、信息流转,在服务业发展较差的城市建立分厂,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带到相应的城市,也可以使被带动城市的其他相关链接服务产业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个副省级城市之间的战略合作、合理分工和各展所长。对于我们发展相对较弱的中西部城市,则应该积极的吸纳东部城市的成功发展经验和模式,对于在自己城市设厂的东部城市更是应该给予重视,将本身城市的发展特色告知,便于城市之间的合作。(2)东部城市之间的服务业发展差异是远远大于中西部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甚至多次出现发展最好和发展最差的都在东部城市。因此要解决东部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还是要发挥东部优势城市对东部弱势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发展优势产业和弥补弱势产业,实现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其中,广州和深圳作为珠三角发展的龙头,其在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技术业等的发展是非常有优势的,因此要注重发挥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市在这几类优势服务产业上的辐射带动效应,以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周边的东部城市。

参考文献

[1]胡霞,魏作磊.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06,(09):5460.

[2]徐宏毅.服找瞪产率与服务业经济增长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3]韩德超,张建华.中国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2008,(12):8187.

[4]王利军,胡树华.我国中心城市服务业辐射力差异比较――以19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管理科学,2014,(09):3843.

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篇8

[关键词]四大工程 统计工作 强化

[中图分类号]C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08-01

2012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年,是加快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统计改革、推进统计建设的攻坚阶段。抓住统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全面推进统计工作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公开透明,充分发挥统计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就是要加快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等互相联系、共为整体的四大工程。

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等四大工程,是统计理念的重大革新,是统计调查流程的系统再造,是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推进统计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加工环节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意义;建设四大工程是在现有体制条件下破解统计工作难题,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直接有效的举措。

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做好统计工作,必须自觉地把统计工作融入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中去。统计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准确地反映和监测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增长方式转变的进展情况,全面反映社会结构变动、人口流动和就业状况,客观反映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进展等情况。

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是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统计部门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强经济分析,发现和剖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倾向性问题,并及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其次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为了正确判断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捕捉商机和规避风险,更加密切关注并自觉地使用政府的统计信息。最后是社会公众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关心,对统计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需求。所有这些都表明,统计的社会需求正在不断增长,统计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这给统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统计部门的工作增加了新的压力和动力。

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是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需要。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类型日趋多元化,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统计工作量成倍增加。一方面,统计对象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统计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另一方面,统计调查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对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提供统计优质服务,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

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是关注民生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卫生、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投资理财、幸福指数等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综合统计部门善于把握统计需求,改进统计服务方式,创新统计服务手段,扩大统计服务对象,通过科学规范的统计手段,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和快捷有力的监测预警,实事求是地反映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实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通过统计看到发展,感受到实惠。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对统计资料需求的数量与质量都在日益提高,统计工作也在从“事后总结”向提前指导、预警分析和专题性调查转变,统计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目前如何切实做好统计工作,显得相当重要。本人认为,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决策、民众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从“四个强化”人手,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作用,全面提升统计能力。

一、强化时效性,及时准确报送统计数据

统计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做好与市统计局、县经济部门、各镇(办)及企业的衔接和沟通,报送数据要及时,报表数据客观准确,提高公信力。及时把市、县考核的各项经济指标逐一罗列、分析,让县委、县政府全方位了解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要开发启用统计资料库,办好统计信息网,及时统计公告,提高为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

二、强化优质服务,大力开发统计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拥有大量统计信息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水平,拓宽统计服务领域,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认真做好统计政务信息的报送工作,坚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增强时效,改进信息工作方式,疏通信息报送渠道,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强化统计预警预测功能,紧密跟踪、准确反映当地经济运行特点和趋势,定期向党政领导和各部门报送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和《统计月报》。二是加大统计资源开发力度,提供全面细致的“分析服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各项经济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统计部门定量分析的优势,不断加大对全县经济运行态势及重大问题、重要课题的分析,形成有价值、有深度的统计分析文章。加强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的统计调查,真实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群众的工作生活状况及要求,提高为党委、政府宏观调控的服务水平。

三、强化服务重点,进一步提升全县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监测质量,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统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敏锐性,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针对合浦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对月、季、年度经济形势的监测预警工作,让县领导及时掌握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坚持统计调研与统计服务相结合,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热点,做好统计数据的分析,把数据诠释成文字,形成观点,把观点提炼成真知灼见的工作发展的思路或改进的建议。特别是对于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和隐患性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统计监测预警,通过调研写出有见地、有份量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同时,加强指导和组织协调,围绕群众和领导关心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信息报送;力所能及地开展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居民生活、资源消耗以及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

四、强化依法统计,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依法统计有双重含义,一是要求全社会依法配合支持统计工作;二是要求统计工作自身必须严格依法做好统计工作,确保统计质量。为此,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坚决做到应统尽统,核实瞒报、虚报,查处迟报、拒报,敢于负责,排除干扰,最终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上一篇:渠道营销策划范文 下一篇: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