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礼仪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2:20

加强礼仪教育

加强礼仪教育篇1

【关键词】教师;礼仪;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从古至今,都崇尚尊师重教的良好教育风气,可见教师在教育中处于极其重要地位。教师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等良好教育者形象都会成为学生和社会公认的楷模。

一、 当前教师礼仪的现状

在中国,从来就不缺少教育理论,从来就不缺少教育的氛围,但缺少具有崇高教育礼仪的优秀教师。当前,教师在教育礼仪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与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要求相差甚远,现状令人堪忧:

(一)对学生缺少应有的热情、表情冷漠

有的教师不关心学生,对学生的要求置若罔闻,对学生的情况不闯不问,把讲课当作例行公事。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态度冷漠,表情严肃;有的教师讲课根本不看着学生,只是盯着教室后墙或窗外,自己讲自己的,全然不顾学生的互动反应;有的教师听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看着别处,显得心不在焉。

(二)对学生缺乏尊重

有的教师,对学生傲慢无礼,自认为很了不起,看不起学生,说话总是带着轻视的口吻;有的教师经常讽刺、挖苦、嘲笑学生,对学生指责多,说教多,尊重少;有的教师批评学生不注意场合分寸,语言粗俗,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有的教师讲课时身上的手机响个不停,甚至停下课来接听电话。

(三)形象和举止过于随意

有的教师,一反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有的潇洒、漂亮、整洁的形象,在课堂上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有的衣服皱皱巴巴,给人以十分懈怠的感觉。

(四)课余公共场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有的教师在公共场合过于随便,比如听报告、开会时或交头接耳、或闭目养神,表现出极不尊重人的姿态;有的教师在与学生座谈时会旁若无人地抽烟,不考虑被动吸烟者的情绪,尤其是女生的情绪;有的教师课间休息时在楼道里吸烟并随地扔烟头,或大声说笑。

二、加强教师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注重自身教师礼仪教育,全面塑造自身健康的教育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高尚教育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更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礼仪文明上,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礼仪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修正作用。

教师是教会学生知识、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处事的人,那么教师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处事,教师在做人处事上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正作用,才能培养出言行一致的学生;其次,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貌礼仪、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正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人格形成发生正能量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新形势下教师礼仪教育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的新形势下,教师更要十分注重教师礼仪教育,使自己给学生留下的良好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好榜样。我认为,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师礼仪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形象礼仪教育

形象对一个人来说是其综合素质的综合展示。教师,尤其是幼小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地位是十分崇高的。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急于去模仿。因此,教师必须讲究美的仪表、美的仪态、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给学生一个美的模仿榜样。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礼仪 教育

教师的教学礼仪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教育艺术性、科学性和方法性,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愉快教育法”、“美育教育法”、“创造能力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采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做到有的放、收放自如。

(三)加强教师的社交礼仪教育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角色,要和社会打交道,需要懂得基本的社会交往礼仪。教师的社交礼仪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日常行为礼仪举止和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礼仪。如“称呼礼仪”、“问候致意礼仪”、“握手礼仪”、“登门造访礼仪”和“接待来访礼仪”等方面。教师必须学习社交礼仪艺术,掌握交际技巧,并适当适时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艺术与质量。

(四)加强教师的榜样礼仪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严格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当成一生中的良师益友。

(五)加强教师的微笑礼仪教育

上课面带微笑,满腔热情,不仅是教师礼仪文明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学生都喜欢上课充满热情、笑口常开、始终把真诚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微笑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原则,它既是一种礼仪,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这样既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总结

总之,教师要切实加强礼仪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修养,具备文明礼仪,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全面学习教育礼仪,掌握教育礼仪艺术,从内心到外表不断完善自我、美化自我,向外界展示教师自我的优秀风采,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协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等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加强礼仪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人际关系 方法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从古至今,礼仪文明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当代大学生起码应做到知书达理、以礼待人。但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环境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差异,加之市场经济下受到来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礼仪教育的缺失,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缺乏正确的认知,大学生不知礼、不守礼和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坚持强化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使中国的礼仪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1 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表现急需礼仪教育

现如今,虽然各所高校都制定校规校纪来约束学生行为,但是执行时总被学生忽视,久而久之制度校规变成了纸上空谈:夏季穿拖鞋和背心上课的学生不在少数;不爱护校内公共设施,在校内墙壁或图书馆书籍上随意涂鸦的大有人在;有的学生迟到早退习以为常;有的学生不注意个人修养,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勾肩搭背,果皮纸屑随处乱扔等等。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上述在校园内时有发生的不文明行为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称。特别是一部分大学生本位主义泛滥、做事无所顾忌,甚至将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误认为是张扬个性的表现;有的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却总冀望受到他人的尊重等等,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与低水平的个人素养、空有专业知识却缺乏文化内涵,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人才选拔策略,多以其学历、证书来评判学生的综合实力,致使大学生受其误导,将学历、证书作为奋斗目标,而忽视了个人内在修养。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缺陷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高校素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教育质量差,很难使学生“入耳、入心、入脑”。为了改进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势,提高教育质量,各所高校有必要在素质教育中适当引入礼仪教育,专门开设礼仪课,理论知识讲授配合实践考察,用礼仪规范约束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2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2.1 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中,礼仪教育属于基础内容。文明礼貌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文明程度,推广并应用文明礼仪知识,恰恰迎合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组织大学生参加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合宜的仪表、言谈举止等行为规范,促使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微中知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树立良好的精神文明形象,进而以点带面,众擎易举,从而提高全校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文明面貌。

2.2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十分有利。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调研结果显示,能够以正确的方式灵活处置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人际问题的学生身心发展更健康,而且富有同情心,懂得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均导出同一则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当高校生步入陌生的生活环境以后,迫切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活动与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独立的人格。由此可见,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过渡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这一过渡,就必须掌握礼仪常识和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这样才能快速与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3 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掌握并灵活运用基本礼仪知识是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要求。生活在一个特定风俗、礼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必须懂得运用该环境约定俗成的礼仪风俗才能与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一个“成熟的人”会自觉按照社会礼仪规范从事社会活动。反之就会被社会环境所排斥,社会舆论也将进一步约束其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表现。“准社会人”是社会对高校生的一个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大学生初具社会人的某些特点,但尤其处于学生与社会人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是“准社会人”。大学生渴望人格独立,并且对社会生活有憧憬、有向往,但是很多学生对人际交往问题都非常困惑,甚至心有忌惮。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成效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强,说明他们能够以平常心应对交际活动中遇到的矛盾冲突或各种问题,并且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及时化解矛盾,掌握主动权;如果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通常对重大交际活动心有忌惮,坐卧难安,以致在交际活动中行为表现异常,如语速过快、四肢颤抖、心跳加快等。所以说,加强高校生社交礼仪教育,帮助其了解各种礼仪规范,能够满足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同时也能增强其社会心理承受力,促进其社会化。

3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分析

3.1 加强宣传,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针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迎合了文明社交的基本要求。要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从宣传做起。在全体学生中宣传礼仪教育的精髓,阐明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端正学生对礼仪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并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其加强学习和锻炼,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不断提高自我礼仪修养。实际执行过程中,文化素质教育正在执行,在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强化礼仪教育,切忌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或一味的宣扬口号而无实际行动,以免礼仪教育过于形式化;应适当引入典型案例,以此为线索进行分析和实践操作,以提高教育成效。

在礼仪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礼仪教育的执行者,还有可能是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处处体现其个人修养(包括文化修养、礼仪修养等),教师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某个细节都有可能被学生效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往往影响学生一生。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人格形成产生正面的影响,教师必须秉承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不断强化自身礼仪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3.2 开展礼仪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现阶段,各大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只有“高级文秘”等特定专业才会设置礼仪教育的相关课程。礼仪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课程。高校在课程安排上,不得不照顾各专业、各个阶层学生的要求。社交礼仪初级课程已无法满足高级文秘等专业学习需求较高的学生,学校要结合办校条件进一步扩展礼仪教育范畴,在课程内容中适当引入日常社交礼仪、公务礼仪和涉外礼仪等多个领域的礼仪知识。针对非本专业的学生,则要开设形体礼仪、跨文化交际礼仪、实用公务礼仪和现代社交礼仪等公修课,为学生提供多个选择机会。除此之外,可同步开设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演讲与口才和民俗学等人文素养类辅助课程,加深学生对礼仪素养课程的理解。

3.3 开展礼仪活动,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 礼仪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高校作为推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定期开展礼仪素质教育活动和专题讲座,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鼓励其揭露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并对校内人文社团的相关活动给予指导和协助,为礼仪教育创设一个融洽、明快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大学生在接受礼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此外,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应提高对礼仪素养的重视程度,除以身作则外也需要多加宣传,以此促进学生对礼仪素养的重视程度。对高校礼仪教育现状的关注、应对及系统的策略研究必将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关注的重点,也只有真正重视礼仪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交、公务礼仪包括涉外礼仪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增强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丽楠.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刘惠洲.大学生礼仪教育实施略说[J].现代教育科学,2010.

加强礼仪教育篇3

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礼仪缺失的现象。中职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大都被认为是“差学生”,很多学生原来一直受到老师歧视,被同学们瞧不起,他们很容易不自信,养成吸烟、喝酒等诸多不良习惯。另外,一些中职学生的家庭处于社会较低层次,人文环境较差,因此他们社会公德观念的淡薄,不懂得怎样做人;在人际交往中索取性强,不懂得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不懂得为社会“付出”,不懂得礼仪规范,形成了与校园文化和社会文明不和谐的言谈举止。诸如此类不良行为已严重损害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对职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让学生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而且能让他们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舆论中形成并巩固的。礼仪教育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礼仪帮助人们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自觉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所以,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断强化礼仪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懂得尊重他人,懂得谦恭礼让,懂得和谐共处,长此以往,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礼仪教育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当代中职学校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学校就读期间,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不但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中职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三、礼仪教育可以增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中职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准社会人,他们对社会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既可以满足中职学校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又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社会化,还可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社会化。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就会被该社会中的其他人视为社会的“异端”,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们加以约束。

加强礼仪教育篇4

1.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文化也常常被人称之为“隆礼重义”的伦理型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言之,一部中国文化史,即是一部礼的发生、发展史”。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了解礼,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一方面它把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转化为青年一代的内在道德结构;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所以说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加强小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强大动力。在我国传统礼学的理论体系中,礼包含礼仪和礼义。礼仪就是仪式,是礼的物质形式;礼义则是蕴藏于礼仪下面的思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基础。

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礼仪修养表现出来,正所谓,“德诚于中,礼行于外”。礼仪本身既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围绕如何严于修身律己、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而形成的伦理道德的一整套体系,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的判断能力。礼仪自外作用于人心,约束人的“心”与“行”,使其摒弃“恶念”、“恶行”,一心向善。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约之以礼”,就是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礼仪通过仪则的约束方式,使礼义成文化、具体化、制度化,从而让人们的心灵有明白的依托可以追随,使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可以遵守。所以,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引导小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真正做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

3.礼仪教育是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环节。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礼发诸外”的结果就是塑造人外在的良好形象,礼可以起到修饰作用。“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恶、哭泣、忧戚,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窕冶;其立粗恶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是礼之中流也。”《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意思是说,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学习礼仪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容、得体的着装、礼貌的谈吐构成了一个人外在美的形象。清新可人的外表形象会让人赏心悦目,端庄大方、谈吐不俗的举止也能让人平添好感。因此学习礼仪能更充分地展示个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4.礼仪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保证。首先,礼仪教育有利于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礼仪本身具有人际协和功能,《礼记・礼运》说:“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此外,中华礼仪还特别强调人格的平等。礼是讲自我谦卑的,主张与人交往要低调、放下身段,而把对方放在尊敬的地位来对待,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举止得体、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的,就能很快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礼仪教育有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的之一,“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尊重老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学生尊重教师是我国优良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广泛流传着众多赞誉教师的美称“先生”、“西席”、“老师”,“曾子避席”、“程门立雪”更是古人尊敬师长的礼仪佳话。

加强礼仪教育篇5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rocess various universities students have the etiquette training not to be high generally, the etiquette quality flaw's phenomenon, this becom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get employed obstacle on the way,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this present situation, and unifies the employment and the etiquette knowledge, explains in the career guidance process to strengthen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diligently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and attempted was proposing the raise employment etiquette's content and the way.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礼仪教育

Key w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student Career guidance Etiquette education

作者简介:黄豆豆(1981- ),女,广东汕头,法学学士,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 尽管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日益重视,然而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比较薄弱,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礼仪修养水平不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礼仪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学生的礼仪文化修养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和整体形象,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障碍。

一.目前就业过程中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礼仪缺失现状

当前大学生因礼仪修养而使得就业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缺乏社会公德和遵纪意识

现实生活中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破坏的这些都是学校的东西,学生并没有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简单,一旦形成习惯性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就业中再精心的准备也会无意识自我破坏掉。我们常听到捡起一片纸屑而得到一份工作的例子,企业之所以出现这样考核大学生的方式,也是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缺乏的证实。

遵守纪律是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表现,大学生遵守纪律差的弱点反映了其社会化程度低。而作为企业来说,必须要有各种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一个没有纪律观念的学生,就会对企业的规章制度淡漠,最终会因违反正常程序而被企业淘汰出局。如作为公司的员工,上班不能迟到,这是最起码的一条。因此大学生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企业朝九晚五的制度。

1.2自尊却不尊重他人

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大学生在家人和老师的呵护与激励下都有着非常强的自尊心。在家里有家人的关爱,在学校有着老师的关心,大学生在象牙塔里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就业时很难完成观念的转换,如今年大学生就业竞争特别激烈,但是很多学生依然不选择到西部就业,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和“高、大、铁”(高薪水、大城市、铁饭碗)的就业目标所造成的。在找工作时,很多学生无法接受企业对他们的层层考验,被拒绝就觉得自尊受到了伤害。工作时也是这样。很多学生刚工作时常常发牢骚说感觉没有了自尊,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大学生的不尊人主要表现在思想上的清高。在学校时一些大学生就存在不尊人的行为,比如上课迟到并无惭愧之色,施施然走进教室。有人在网上调查大学生十大陋习,不尊重人就是其中之一。

1.3缺乏诚信和爱岗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曾就“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进行了调查,发现“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二位,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高居第一。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缺乏诚信敬业精神在就业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学生毁约。一些大学生在实习后就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就业协议,事后单位给他们安排了岗位、办公桌,甚至有的连名片都印好了,可到了报到时突然说要毁约,这些情况让公司措手不及,非常被动。而这些存在于高校学生就业中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礼仪修养的缺失。

二.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1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是用人单位最起码的要求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 礼仪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2.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维护持久工作的基本能力

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和空虚等。同时,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事业。

2.3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这是能否应聘成功的先决条件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在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能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及途径

3.1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礼仪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学习掌握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所必需的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培养内容的构建上应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大学生学会运用仪表、仪容、仪态和言谈等个人基本礼仪,提高个人修养;学会运用问候、握手、介绍、交谈、接待、宴请等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提升个人形象,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运用书信类文书、致辞类文书、对外商务信函类文书礼仪,借助礼仪文书传递信息,表达友好、尊敬之意;学会运用应聘、商务谈判、商务服务、商务会议、商务仪式等常用商务礼仪,赢得商务伙伴的信任、支持,维系良好的商务关系,实现双赢战略;学会运用涉外商务礼仪,拓展工作领域和范围内容。在内容选取上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

3.2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途径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抓好课堂教学。学校应在就业指导课中大幅度的开设有关现代礼仪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礼仪,规范行为举止。教师在上课时介绍一些有关礼仪的书籍或播放一些影片,如《金正昆讲礼仪》等,可以让学生自学,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其次,加强学生的礼仪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指导理论。学生的礼仪知识拥有后,如不在实践中运用、充实、完善,那礼仪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实践是动机和效果由此及彼的桥梁,我们掌握了礼仪知识,就要到实际社交活动中去运用。到社交场合中多听、多看、多想、多学,自己的礼仪修养才会不断提高。大学生要时时处处自觉地用礼仪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这样才能在就业中表现良好。而学生的礼仪实践除校园行为外,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快速的提升学生的礼仪。让学生多参加各种应聘会。在应聘会上,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应的应聘技巧,更多的是可以了解应聘中需要哪些礼仪,都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学习、充实、完善自己的礼仪。

参考文献:

【1】张海玲. 从就业方面谈大学生礼仪修养[J].教育长廊.2009(5)

加强礼仪教育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礼仪 综合素质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礼仪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赢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现象:一些中职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谈阔论,破坏公物;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冷漠自私,污言秽语,不懂得尊重别人;穿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妆容夸张等。在笔者学校就业部门的就业跟踪调查中,部分用人单位也反映,中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文明礼仪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较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并得到不断发展。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提高职业礼仪素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职业礼仪而丧失机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第一,职业礼仪教育是规范中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会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拥有良好的礼仪素养,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第二,职业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学校逐步向职场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其自信心、自尊心。

第三,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培养道德自觉意识,促进其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中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认可、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

职业礼仪已经成为礼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职业礼仪教学

职业礼仪教学应该“学”“用”并重,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礼仪教学中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如让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模拟工作流程等,灵活运用之前所学的礼仪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发挥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一直扮演着言传身教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按照教师礼仪的规范和要求行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改革礼仪课程考核方式,健全评价体系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礼仪课程的考核应当以实践检验为主,以笔试测试为辅。笔试侧重考查学生对礼仪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检验重点考查学生对礼仪规范的实际应用情况。要对课堂表现、平时活动、岗位礼仪的运用等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评,真正达到通过职业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4.打造有浓厚礼仪氛围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在校园内,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提倡文明言行。例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通过演讲、辩论、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形式,呈现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用有浓厚礼仪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来感染他们。

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品牌打造的社会,中职学生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在职场中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学习职业礼仪,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富有成效的职业礼仪教育在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业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中职学校更应该积极实施职业礼仪教育与技能培训两者并重的教育模式,力争培养出更多知识全面、技能过硬、适应企业要求、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

人才。

加强礼仪教育篇7

关键词:儒家经典;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体现,是国家强盛富裕的标志,是国民素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更是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大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国”,将礼仪教育视为国民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荀子曰“人无礼则不坐,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意思是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就不能安宁。

但是由于环境和社会的不良影响,现在部分中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不断下滑,失礼现象屡见不鲜。如不懂得宽容礼让,“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上课哗众取宠,不尊重师长;穿超短裙、透视装等奇装异服,浓妆艳抹,染发、烫发;生活奢侈,相互攀比购买手机、MP3等娱乐工具;出口成脏,说话句句带“你妈”、“老子”字;自理能力差,乱扔乱丢现象严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势必影响这些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氛围,令人忧虑。

一、中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缺失的存因

1.学校文化对礼仪教育渗透不够

由于现在许多学校仍然比较重视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分数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长期下来,学校也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重考试轻视习惯养成,重知识传授轻视文明礼仪教育的不良现象,并且许多教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实效性都存在着相当大的疑惑或问题,有一定的轻视和抵触情绪,认为那是封建糟糠,是老掉牙的“过时性”东西,不适合现在的学校德育,因此,中学没有形成文明礼仪教育的氛围,致使中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缺失。再加上学生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改正不良习惯又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想根治,将消耗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家长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实施。

2.社会文化对中学生礼仪影响较大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90后,90后的孩子由于接触网络较早,个人行为习惯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较大,崇拜“非主流”、“杀马特”等网络行为。同时,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未成熟,不能清楚的辨别是非,这使许多学生盲目模仿一些网络行为,小小年纪就戴耳环,染头发,留纹身,穿奇装异服上学。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也正在滋生蔓延,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物质生活在社会上仍然大行其道,不断的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和神经,炫富、色情、暴力,网骂,包养等社会不良文化也在侵蚀着学生的童心,让个别的学生树立了安逸享乐,骄奢淫逸等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忽视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修养。

3.家庭教育对礼仪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而许多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对自己的不良习惯并没有加以掩饰,直接的暴露在自己的孩子面前,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是非价值观,如部分家长孩子不听话就棍棒相加;在自己家里乱扔垃圾,不注意个人卫生,许多学生受了家庭教育的不良习惯影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也形成了无所谓的态度。同时,由于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辈、母辈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而对孩子百般呵护,过度地溺爱孩子,这进一步加据了这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态度,导致这些学生娇生惯养,独尊傲慢,人际关系冷漠,团队协作意识淡薄,喜欢推卸责任,不懂得分享,退让,忍耐等文明礼仪修养。

4.缺乏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流文化

现在大多数中学没有开设专门礼仪方面的课程,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主要由文化课教师或班主任指导,由此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时间短,礼仪教育范围窄,往往是学生出现了某方面的问题,就以此为点进行教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合理的安排和计划;二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大多数礼仪教育是以老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空口说教,讲了一堆道理,但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令学生信服。同时,由于每一个老师的经验不一样,对待同一个事情有不同的礼仪方式,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如何利用经典文化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

1.通过经典名句的讲解

儒家经典名句是儒家精神的浓缩,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句名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去践行文明礼仪,弘扬“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如“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教育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吾先,以及人之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学生要学会孝道,尊老爱幼,扶弱扶残,说话文明,不爆粗口,有仁慈恻隐之心,“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求学生经常反省,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尊敬师长,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劝告学生在适应新的环境,与新朋友打交道时要懂得分寸,不去探听他人的隐私。同时,这些经典的名句也朗朗上口,方便记忆,会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2.充分发挥经典故事感召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除了引用经典名句外,还可以使用名句后面故事,他们是对经典名句的一种延伸与拓展,例如,当某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发怒,造成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时,我们可以讲颜回不迁怒的典故。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你学生中,哪个人能真正的继承你的学问?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在孔子看来,不迁怒是颜回的一个重要品质,因为迁怒于他人会引起更多的冲突,给其他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当学生知道自己朋友情绪不佳,陷入困难中,却不知道如何相劝朋友时,也可以用儒家的故事给予建议。

3.利用经典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将文明礼仪教育视为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儒家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熏陶,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提高中师生德育的效果。将经典名句制作成条幅、标牌、海报布置于学校橱窗、走廊、花坛、过道旁,让学生身临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如在宿舍寝室楼道悬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大家上下楼梯保持安静,不要打扰他人的休息。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提醒学生不要随意折花草,在音乐教室张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劝告学生要加强技艺的学习,学校门口悬挂“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提醒学生要注意衣着得体、服饰整洁,在楼道里张贴“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提醒学生上下楼梯要注意安全,不追逐打闹,不拥挤。

4.不断丰富经典文化活动

利用的早自习诵读,默写,知识竞赛等方式来加强对儒家经典的记忆效果,在记忆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加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由此联系到自己言行举止的不妥地方,给予改正,长期坚持以后,学生说话、作文,辩论、均能自觉地引用儒家经典名句来增色、修饰、助理,由学习儒家经典名句推动了学生对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更多的兴趣和学习,增强中学生的国学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文明礼仪的感悟也会提升。

参考文献:

[1] 于丹,2006,《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

[2] 于海英,张保文,2008,《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 周成平,2007,《魅力教师的修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加强礼仪教育篇8

如何在当前的初中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一、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

班主任若真正爱护学生,那首先应该理解学生感情,尊重学生人格,在平等立场上同他们谈话、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班主任注意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有效。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更为重要。

(1)捕捉学生“闪光点”。对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激励。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后进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2)选准教育时机。在教育时机未出现时,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当最佳教育时机到来时,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因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

二、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

对学生有一份爱,再加上扎实努力的工作,与同学建立起了团结、亲密的师生之谊,那么他们有什么想法、要求就会主动找班主任谈心,寻求帮助,同时班主任也深入到他们中间,关心、了解每一个同学,师生关系融洽,严而有格,严而有情,班集体的总体成绩也就会有较大进步。事实证明,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主动的去做他们的一员,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敬重,才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前进,才真正尽了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

(1)课堂上要多些微笑。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敢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因此班主任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会使班主任和学生在课堂上关系融洽了。

(2)遇事要有耐心。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那么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不达。班主任要研究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让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1)用爱激励学生。崇高的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充分利用教师形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同时,班主任的爱应是公正的,一个班集体中品学兼优者有之,班主任不应偏信偏爱;品学均差者有之,班主任不能冷淡歧视。否则受冷淡遭歧视的学生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班主任有时在谈话或处理一件小事时,都应小心一点,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一次我在批改午间练习本时,发现班上最好的一位同学居然错了,还有几位同学也错了,在评讲时,我提醒了那位成绩最好的同学,下次要注意了,结果另外一位同学在评价老师时,居然说老师有偏见,不喜欢成绩差的同学。这件小事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也找了那位同学的谈话。

(2)用爱温暖学生。班主任一要关心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二要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使学生"悟"出做一个高尚人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注意引导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三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你只有让学生充分信任你,才能了解学生心中的"结",才能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四要从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如学生生病后,我总能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头,与班上的同学一道照顾他,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班集体的温暖;天气变化了,我提醒学生注意加减衣服。

(3)用爱鞭策学生。真心爱护教育对象,就必然要严格要求,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溺爱,过分的严厉便缺乏情感的交融。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要求要适度、合乎情理。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但若在批评教育时讽刺、挖苦甚至辱骂、体罚,这与严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批评应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恰当的批评,春雨润物细无声嘛!总之,批评的艺术应是严格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对班主任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

上一篇: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临床医学心理学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