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9-26 17:48:48

法治思维的核心

法治思维的核心篇1

关键词 自由 平等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刘子辉,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律、政治。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说,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提升自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那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十二个概念,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概念。但是,在这十二个概念中,自由和平等是最根本的两个概念,是其它所有概念的基础,规定着其它概念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自由和平等是对人性的肯定,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肯定和对人的尊重是第一位的,自由和平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其它概念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

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就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苏格兰裔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曾说过:“不自由,毋宁死。”毫无疑问,自由是每一个人最根本的追求。没有自由,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人的生命;否定自由,就是否定人性,就是否定人的生命。但是,自由与平等又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才是合理的,一个人的自由不能侵犯另一个人的自由,否则,这种自由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不能称之为自由,只能称为犯罪。

自由和平等是认识其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出发点。没有自由和平等,就不可能有公正和法治,也不可能有民主和文明。一个国家如果不实行民主制度,不实行法治,这样的国家就不会富强,就不会和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才值得人民去热爱。这样的国家,才会使人们敬业、诚信和友善。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具有先进的文化思想和先进的理论知识

一个人如果没有较深的理论修养,如果不具备居于时代前沿的新思想,就不可能全面而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有一些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错误观念的影响,并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由和平等的概念。在现实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最合理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人和人的关系,而不应当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遗憾的是,在某些地方、某些单位,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有明显的外在表现,而且某些人在头脑中还存在一种认同这种关系的观念。他们认为这种主子和奴才的关系是合情合理的,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当继承的。然而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与平等的观念正相反。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自己是个公民,在尊重他人合理的权利的同时,也要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理的权利。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民主意识。一个人如果没有民主意识,也就不会有公民意识,也就不懂得如何做人。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并不具备公民意识,他们满脑子奴化思想,意识不到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还有一些靠拍马屁爬上去的官员,他们虽然生活富裕、有车有房,但他们并不具有公民意识。他们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他人,毫无正义感,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有三件:第一件是吹捧领导,给领导当打手;第二件事就是搞个人政绩,劳民伤财,破坏环境;第三件事就是躲在家里数自己的存款有多少?算计这些存款一年的利息是多少,一个月的利息是多少,一天的利息是多少?这些人没有任何道德底线,根本不懂什么叫公民意识。

要具备现念,确立先进的思想,还必须正确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最大。其实现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大都是反孔的,如蔡元培、鲁迅、陈独秀等等。历代专治统治者大都是尊孔的,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历代专制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最主要的思想武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宣扬奴化思想,宣扬等级制。儒家思想的立足点是唯心的,是荒谬的。当然,儒家思想是也多少含有合理的成份。但不能因为儒家思想含有某些合理的成份,就忽视了儒家思想的根本性质。必须指出,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

只有具备先进理念,才能正确理解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意义。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大体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一类是实行专制制度的国家,还有一类是半专制半民主的国家。无论哪类国家,国内都存在大量矛盾,但民主国家的主要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调解的;而专制国家的主要矛盾是对抗性的,是无法调解的。专制国家对于少数统治者来说是天堂,他们可以吃喝玩乐,可以不劳而获,可以骑在人民头上,可以胡说八道,可以不懂装懂,可以说一不二,可以随便把正常人定为精神病……在这种国家,人民群众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言论上不自由,如同生活在地狱一般。而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却大不一样。丘吉尔说过:“民主有缺点,但迄今为止,它是最好的制度”。民主是个好东西,这已是许多人的共识,然而专制国家的权贵们,绝对会认为民主是个坏东西,绝对会认为专制是个好东西。他们顽固地坚持专制制度,仇恨民主。专制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必然会强化他们个人的家族势力或帮派体系,这样必然会失去民心,他们的政权就会动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就会更加强化他们的家族势力或帮派体系,这就会更进一步失去民心,政权就更加动摇。如此循环,最后他们的政权必然会走向灭亡。 当今世界的民主力量已占居主导地位,民主洪流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在一些专制国家,人民群众纷纷起来革命,埃及革命了,突尼斯革命了,利比亚卡扎菲的家族政权被推翻了……当一个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建立民主制度的时候,少数独裁者如果不顺应人民的要求,继续顽固地坚持专制统治的话,不仅小命难保,而且还会落个遗臭万年。

卡扎菲口口声声说,利比亚的事应当由利比亚人民说了算。然而,卡扎菲所说的由利比亚人民说了算其实是由他卡扎菲说了算。利比亚人民早已对卡扎菲恨之入骨。当人民群众抓住卡扎菲时,卡扎菲必然会被愤怒的群众当场打死,即使没有人向他开枪,他也绝对会被当场活活打死。这完全是意料中的事,这完全是合乎情理的,就像当年墨索里尼被愤怒的群众绞死,齐奥塞斯库被愤怒的士兵枪毙掉一样。

专制国家实行人治,而民主国家则实行法治。法治与人治是对立的,肯定法治,就必须否定人治。只有在民主制度基础上的依法治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专制制度基础上的依法制国,属于人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因此说,有法律,并以法律制国,并不等于就是法治。在中国秦朝,也有许多法律、法令,但秦朝并不是法治国家。在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叫做《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这部法典中规定,奴隶主可以随便杀害奴隶,而奴隶不准杀害奴隶主。这部法典根本不存在现代社会才具有的人权概念,用现在的眼光看,《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恶法。但这部法典是维护当时社会制度的法典,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是指在民制度基础上的以法治国。法治的价值是维护人权,维护人的自由和平等。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概念是相互制约的、相互依赖、相互一致的。

同样,也只有具备现念,才能正确理解什么叫爱国。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提“爱国”一词,但什么是爱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爱本国的政府就是爱国,有的人认为爱本国的人民就是爱国,还有的人认为爱本国的领土就是爱国。我认为,爱国的根本要求就是热爱本国的广大人民。热爱本国的人民必然会热爱本国人民赖以生存的领土。至于一个国家的政府是不是值得爱,那就要看这个国家的政府是不是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值得爱;而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只代表少数上层分子利益的政府就不值得爱。因此说,爱政府不一定就是爱国。比如孙中山,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这并不能说孙中山不爱国,相反,这正是爱国的表现。再比如说在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并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代表卡扎菲家族及其追随者的利益,这种政权就不值得爱,就应该被推翻。推翻卡扎菲政权并不等于不爱国,恰恰相反,这正是爱国的表现。

此外,什么叫爱国,还要历史地、具体地看。比如说南宋的岳飞,许多人都会认为他是爱国英雄。但是以现代人的观点来衡量,岳飞的爱国思想并不纯,其中掺杂了一些忠君思想。并且岳飞还是一个镇压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的封建官吏。因此,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爱国者,要具体地、历史地、全面地看,不能简单化。应当说,岳飞有爱国的一面,因为岳飞的抗击外侵,不仅有维护封建政权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维护本民族普通百姓免遭外族更野蛮的欺压与统治的作用。封建制度处于封建时代,有其存在的生产力条件和文化基础,具有一定的时代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以掠夺和压迫他国人民为目的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抗击这种侵略就是合理的,也就是爱国的。

法治思维的核心篇2

转型期中国社会需要重塑核心价值

我们要形成这样的共识: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巨型国家,必须要有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执政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执政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写入报告中。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报告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良好的治理都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的思想。所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今天,中国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的基础是法治社会。而为法治社会奠基的理论,是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是由洛克、休谟、亚当・斯密等近代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价值。现代价值最核心的内容是尊重和保障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权利。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每个国民的应得权利,就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样的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

自197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问世后,该书被视为20世纪西方政治、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其所倡导的正义价值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正如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罗尔斯把正义观的规定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党的十七大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表明中国社会对这一价值的选择和高度认同。

今天,在中国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重要命题: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凝聚、引导国民。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集中概括。“忠诚”是前提,是政法工作的灵魂和统帅,“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更好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民”是目的,为政法工作规定了价值取向。如果不能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回应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政法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害。“公正”是核心,为政法工作提出了本质要求。只有坚持公正的本质要求,始终坚守和追求公平正义的首要价值,模范践行公正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廉洁”是保证, 清正廉明、奉公守法应该是政法工作人员的基本操守和道德底线。如果政法工作人员都不能自觉守法、严格执法,法律的权威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也就是一句空话。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政法干警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规范。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新形势下政法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政法机关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需要,是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执法能力的需要。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保政法工作正确方向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同时还是发挥政法职能作用、推进政法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并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凸显,如何化解社会矛盾,政法领域不仅需要社会管理创新,更需要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努力践行政法核心价值观。政法队伍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践行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地提高政法队伍整体素质,并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努力践行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核

政法机关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是新形势对其提出的一道重要考题。如何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如何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如何加强政法队伍的公信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执政党、政府和社会的回应,特别是政法领域更需要回应这样的命题。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多种严峻挑战。超过2.省略

法治思维的核心篇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在总则中规定了党支部工作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其中强调: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告诉我们,作为党支部,首要的政治任务依然是政治建设。政治建设居于统领地位,是核心,是根和魂,它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加强政治建设,可以对党的其他建设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有力促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党支部加强政治建设,不仅是应有之义,更是应有之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担当作为的突出表现。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党的报告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推动学习大国建设。党支部要突出政治功能,就要把政治理论的学习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要把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力作为支部的基本能力加以提高。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支部党员的政治意识、思想境界,夯实信仰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责,改革创新。一是要深学深悟马克思主义。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只有理论上理解深刻,政治上才能坚持坚定。二是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支部,要把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入领会其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领会其思想蕴含的坚定信仰追求、务实作风和科学方法。三是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党史,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党史,落实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三会一课”、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活动来体现。在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形势下,“三会一课”、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不仅会开展的比较经常、而且会开展的比较严肃、认真。四是要加大对宪法、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法治意识。党支部落实宪法、法律的学习,可采用:集中学习+网络自学,利用“法宣在线”“学习强国”等网络在线学习的方式进行扩展学习。五是要及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不断克服“本领恐慌”,党支部要及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以及对方针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同时,还要适应时代进步和事业发展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广泛学习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文明以及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重点是学习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自觉地把党的政策要求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为党为国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专业本领和专业能力。

二、强化政治引领,做到“两个维护”

发挥和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是关乎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重大问题。党支部对党员的政治引领,具体来看,就是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 和“两个维护”。对于“两个维护”,党支部重点要落实两个正确的行动:一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党员要心底无私,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旗帜为旗帜。无论自己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以虔诚敬畏之心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把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落实和体现到向党中央看齐的实际行动上,做到党中央提倡的积极响应、党中央决定的抓紧落实、党中央禁止的绝不去做,在心中真正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二是要坚决维护的核心地位。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支部就是要把维护核心地位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要求全体党员树立核心意识,做到在感情上认同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思想上信赖核心,在政治上拥护核心,在行动上跟随核心,保证跟党走,跟核心走,跟走,沿着党的事业的正确方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创新与活力

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实践证明,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纯洁党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净化器”,也是锤炼广大党员党性的“大熔炉”。为此,党支部要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不讲原则、不经常和庸俗化问题,使党内政治生活从“宽松软”向“严紧实”转变。党内政治生活要突出“严紧实”的实质要求,首先是“严”。“严”的实质就是对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原则性、增强规范性。增强原则性,就是要按原则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按原则处理党内各种关系,按原则开展党的工作和活动。按原则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就是要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自我完善,体现时代性。增强规范性,就是严格执行党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使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仪式,不仅庄重、严肃,而且严之有理、严之有据、严之有度。其次是“紧。“紧”的实质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经常、要及时进行,不要不经常、偶尔进行,更不要拖延、不能拖沓。特别是对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党支部更是要及时学习、及时执行、及时贯彻、及时落实。其三是“实”。“实”的实质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求是、求实,追求 实效,解决实际问题,不要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不要流于表面、照搬照套,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为党支部,党内政治生活要严紧实,重点是贯彻落实《党章》,执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规定,按照这些规定和原则要求及时开展党内政治生活。

总之,新时代,新要求。加强支部政治建设,对于坚定信仰信心,做到“两个维护”,干好业务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 社会的百年目标都有重要意义。

法治思维的核心篇4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一、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进程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正是顺应国家发展的节奏有条不紊的提出目标并朝着更高的方向在不断前进着。[1]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都对“依法治国”提出了具体要求:

有专家总结,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十报告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二、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柏拉图在探讨人性的不完善及权力的本质之后,开始追求一种次优而有效的法治思维模式,认为“这种处于第二位的统治才是最公正的和最需要的”。[2]亚里斯多德强调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3]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4]

从文明的内在机理上看, 法治这种社会治理方式的实现取决于是否存在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只有当法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方式时, 它才可能同时也被作为一种相应的社会治理方式而得到采纳。很难合理地想像, 在一个以人治为基本生活方式的社会中, 会真正地实行法治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并取得成功。[5]

1.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概念

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直接关系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效果。[6]笔者认为它是一种规范的追求客观效果的,注重缜密的逻辑,强调理由优于结论的一种理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能否取的成功, 直接依赖于该社会的公共决策者和私人决策者是否普遍接受了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法律思维, 是否能够承认并尊重按照这种思维思考问题所形成的结论。

(2)法治思维的层次

对于法治层次的划分,学界也有过相关探讨。有关学者法律思维划分为三个层次:

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社会大众的法律思维方式,其思维主体为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它表现为社会大众的一种法律意识,它透露的是人们未经专门职业训练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其思维主体为法律人,表现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总和。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官的思维方式,其思维主体为法官。笔者认为这一论述中的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资质,它能够使法律职业共同体获得变革社会的力量,是影响一个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十报告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针对者指的是社会管理者,不仅仅指法律职业者,指的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当然包括这一论述中的法律职业者,但不只是这些法律职业者,十报告中的社会管理者都应具有法治思维方式,这一中义的概念才是相对完善的,当然能让社会大众具有法治思维方式是我们今后所要努力的目标,也是法治社会实现的重要推动力量。[7]

(3)法治思维的内容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而以公平正义为判断重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内容并要相统一:“合法性思维”,即任何行政措施的采取、任何重大决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维”,要求权力必须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权利义务思维”,即以权利义务作为设定人与人关系及人与公共权力关系的准则;“公平正义思维”,即公权力要以追求、维护公平与正义为价值尺度。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泛伦理化的思维方式和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依然阻碍着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普及。以此判断,法治思维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全面的,内在和外在程序对于法治思维的要求都是相当完备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贯彻实施相关规章制度,已经社会管理中必须要有正确的法治观念,对法治思维内涵的把握即是法治思维的实质。

2.法治方式

(1)法治方式的概念

所谓“法治方式”,其核心的概念是“法治”,作为体现了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价值的“法治”完全不同于仅仅作为客观的法律制度描述的“法制”。“法治方式”是要将宪法和法律真正置于各项权力之上,宪法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绝对的权威,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应归于无效。

(2)法治方式的内涵

所谓的“法治方式”,就是强调,也就是说法治方式的内涵就是“依宪治国”。“宪法之外”的任何言论都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更不能限制宪法或者是否定宪法。因此,宪法作为根本法成为治国理政的制度依据和法律基础,宪法法律至上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价值和社会公理。[8]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同志上述讲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至少蕴含了三层内涵:一是告诫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二是要高度重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崇尚“宪法法律至上”原则;三是“法治方式”的核心内涵就是“依宪治国”。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方式”的核心内容。“法治方式”的内涵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法制手段”,它是与“法治思维”紧密相关的。强调运用“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具有首创意义。这一命题的基本要求就是告诫领导干部必须学会运用“法治方式”来解决各种复杂和重大的社会问题。

(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6页)

3.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关系

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核心内容,只有依靠正确的思维活动,包括严格合法的法律推理、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才能形成、推导出解决法律问题的正确结论,从而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而法治方式是在法律思维的基础上,是围绕、配合法治思维的而生成,法治方式不仅仅指指法治思维,但不可否认法治方式的核心是法治思维。

法治决定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建立在对法治内涵和要素有明确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一个对法治内涵和要素不甚了解的执政者,不可能有什么法治思维,不可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其次,法治思维支配法律手段。执政者具有法治思维,必然会主动、自觉运用法律手段治国理政,反之,当他遇到需要处理的问题时,通常首先会想到人治手段,在必须和只能运用法律手段时,他也可能把法律手段用偏、用歪;第三,法治思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表现。法治思维虽然是一种思想认识活动和过程,但它必然要外化为法治行为,即通过法律手段治国理政。如果一个执政者只会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来分析和思考问题,而不能和不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尚不能认为这个执政者具有法治思维。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的关系是:有法治思维的人必然乐用(但不一定善用)法律手段,而运用法律手段的人却不一定有法治思维(其运用法律手段可能出于无奈,或可能仅以法为手段治民);第四,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与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具有互动作用。执政者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自然会促进相应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反过来,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又会给予相应国家、地区执政者更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的动力、促力。一个国家、地区一旦形成了这种良性互动,即可认为其已步入了法治运作和科学发展的正轨,进入了法治社会的常态。

“当然,法治思维的形成需要法治权威的树立,权威来自何处?关键是违法能否得到追究。除了违法必究外,我们特别需要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影响各级党政官员。十报告再次阐述了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而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法治小康”的最大要素是宪法的至高无上,任何党派、政治团体、利益群体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要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树立宪法权威,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保证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对此,总书记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明确提到这一点。第二,要维护法治统一,解决上位法与下位法不统一、法律法规与宪法不统一的矛盾,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第三,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法治功能。第四,营造法治氛围,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使全体公民习惯于法治思维,习惯于用法治方式消弭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9]只有这样胡主席在十报告中提出的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才能真正体现,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之路才能走的更加顺畅。

结语: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全社会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状况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不仅是社会管理中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全体社会成员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1.

[3]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3.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白岱恩.论法律思维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理论学刊,2005(6).

[6]罗志坚,万高隆.法治思维: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备要素[J].宁夏党校学报,2012(04) .

[7] 聂小明.法律思维方式的概念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9).

[8]

法治思维的核心篇5

2、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党的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意见》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3、——《意见》强调,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强化认同,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们党要以新气象新作为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必须在全党激发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5、坚定“两个维护”,基础和前提是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把握“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真正做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6、——《意见》强调,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不断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党内法规,加强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督促检查,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

7、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要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8、认真做好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是检验“四个意识”强不强、能不能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标尺。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该负责的必须负责,该担当的必须担当,确保重大事项向党中央请示报告、由党中央决定。

9、闭幕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审议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两个维护”,不仅是对党员思想认识上的强化,更是在政治上、纪律上的明确要求。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不断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严格执行各项党内法规。

10、“两个维护”是具体的、实在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贯彻落实,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纪检监察机关一方面要把自己摆进去,带头贯彻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另一方面要坚守职能职责,把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作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11、——《意见》强调,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决不允许对党中央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

12、党的核心只有一个,党的权威必须归于党中央,这是“两个维护”的应有之义,也是从实践中千辛万苦探索得来的宝贵经验,更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党员领导干部中,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的不乏其例。党的报告强调,“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尤其要对“七个有之”问题高度警觉,坚决清除对党不忠诚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

13、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听从党中央号令。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对践行“四个意识”,贯彻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监督,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把“两个维护”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把党的确定的蓝图和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变为现实。

法治思维的核心篇6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政治核心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一,也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主要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认可和赞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理解并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制度。理性精神是人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意识等。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

二、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要求以生活为基础,以知识为支撑,巧妙的将生活逻辑与知识的逻辑相统一,既要联系实际以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达到观点和材料、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高中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而要完成这项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国内外实际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F实、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脱离实际,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抽象概念,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更不可能使这种科学理论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像其他学科那样要影响到学生的知与不知,或对知识会用不会用,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信仰、品德、行为等整个人格的塑造及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去提高学生政治核心素养。

三、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方法:

第一,要认真掌握科学理论,要精要透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任务是把阳光送给学生”。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政治教师认真掌握科学理论,要精要透,树立新课程理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体会政治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领悟课程目标及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规范使用政治术语,不断提升学科素养,打造专业化的政治课堂。用思想启迪学生智慧,以高尚的品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二,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要活要新

“教育即生活”“课堂即社会”,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整合社会信息资源。通过课前三分钟时政述评、时政演讲,写时政小论文,开讨论会、辩论会等,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最新信息引入课堂,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并运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做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时展相一致,让学生感受到政治的学科魅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的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接近生活,关注生活。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探究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立足教材,跳出教材,坚持开放性原则要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模式化操作,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表现、思考和探究,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发展。

总之,“ 政治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始终坚持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有意识地紧密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分析,以此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悟,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思想品质,不断提升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哲.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6-26

法治思维的核心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

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根据新时代的具体特征,不断丰富并且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教育人民、武装全党,以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以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来鼓舞斗志。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能够推动人民群众自觉追求高尚的精神品质,则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方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模式与教育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良。

一、创新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不难发现,思想政治体系能够科学有效地对教育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从宏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是由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所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我党思想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法,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根据实践经验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任务,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能够体现出充分的创新性,突出本质要求,彰显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力量。(一)内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自于在我党长期领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成果,根本的创新手段是对历史的科学分析与归纳总结,所形成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原则是指导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标准。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首要任务,通过工作内容的创新,能够使新的工作内容体系与人类的发展规律保持一致,使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本质体现出充分的科学性,使人民群众对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二)内容创新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出了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律,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首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只有通过内容创新,才能够建构起体现时代要求与民族特征、以培育基本道德规范与共同理想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政工作内容体系,将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充分体现出来,使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下的核心价值取向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根本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创新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所采用的创新手段一方面要与新时期下的工作需求相一致,另一方面要将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道德规范、价值原则与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统一,将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为表里的工作内容体系。(一)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认同感。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政治教育为核心,政治教育指明了思政工作的预期效果、工作方向与工作性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使人民群众了解新时期下我党各项工作所体现出来的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认同感。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需要向核心价值取向看齐,开展实践意义教育、实践主题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彰显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政治教育,关键在于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教育人民、武装全党,深化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二)加强以共同理想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根据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来设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内容。在思想教育工作的推动下,能够使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方法论、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我党领导下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根据核心价值体系对教育内容进行设计,将以往的教育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掌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自、主动权与指导权,新形势下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以信念教育为重点。以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内容创新,使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抱持坚定不移的信念。深化信念教育需要突出改革的重要意义,引导人民群众了解改革对于新时期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使人民群众自觉提升创新意识、民主意识与竞争意识,形成工作进步、思想进步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要促使人民群众对当前国际社会的复杂性与斗争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观察,构筑思想防线,提升民众抵抗价值观渗透与腐朽思想的能力。(三)深化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以道德教育为基础,通过道德教育能够使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民众的生产生活行为。新形势下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上需要承接我国的传统美德、协调法律规范、适应市场经济,使人民群众了解应该抵制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健康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要尊重个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引导人民将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四)加强心理教育。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前提和基础,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相关的心理教育内容与心理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在当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加快、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众群众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各项生活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偏差也越来越明显,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段,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对于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人民群众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与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心理动态相适应,所制定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以维护稳定为基本前提,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能够体现出充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依照各项法律法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最大程度上缓解人民群众的心理问题,促进群众深化对于和谐社会的认识,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将缓解社会矛盾作为当前我国心理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对和谐理论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受教育群众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精神,通过和谐精神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进行指导,促进人民群众用和谐的思维来理解日常生活所所遇到的各种矛盾,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以一个宽容、豁达并且乐观的精神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以健康向上、理性平和以及自尊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工作。在人际关系方面,要使人民群众树立共同发展、合理竞争的处世心态,提倡使用精神与包容精神,形成见义勇为、互爱互助、尊老爱幼以及男女平等的社会风尚。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满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文学艺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为群众提供更多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时间与机会,对群众的心理与情感进行适当的调节,消除群众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所产生的失落感、孤独感与忧郁感。其次,要加强对于群众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对心理疏导机制与人文关怀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团结稳定与加强心理教育作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可以再出现其他方面的矛盾。心理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人民教育的心理需求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观察,从文化、政治以及物质三个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支持,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提升群众的成就感、自豪感与满足感。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思政工作的创新需要以以往的工作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新时代下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郑自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06(13):17-18.

[2]陈成文,孙树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0(07):169-172.

[3]姜正国,黄爱英,姜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6):77-82.

法治思维的核心篇8

(一)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和”精神。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和”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是中国人对天地最初的基本的思维,该思想认为人与天不是处于在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思想后经董仲舒进一步继承后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成为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的重要观点。

(二)以“仁”“礼”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孔子创建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为儒家伦理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其中,“仁”的思想的提出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以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根基,“仁者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思想根源逐渐演变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同时,孔子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后来时期的荀子也很重视“礼”的观点,认为礼是节制人的欲望的最好办法。后来的儒家思想继承发展了先贤的观点,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成为了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三)以“修身”为根本的道德精神。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所在。从儒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在做人这方面体现的尤为重要。《论语》在学做人方面蕴含着很精髓的思想,其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的根本是在修身,而且从天子到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儒学的根本精神。要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学把希望寄托于人的价值的提升,而人的提升要靠自身修养的提升来实行,而不是靠一套规则的束缚来实现。

(四)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推人及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对推人及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中《论语》中就记录着很多关于孔子推人及己的观点,“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该观点的体现。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够合符规范,一个社会或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后来的墨家的“兼爱”思想也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后世的儒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处理伦理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推己及人的伦理原则及其思维方式,在当今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也仍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文化精神

(一)现代文化的含义。通常意义上提到的现代文化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不断建构和发展的优秀文化。这种现代文化传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精神而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二)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

1、现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之一。中国古代曾经有着灿烂繁荣的科学文化,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中国渐渐在世界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落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形成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思想。而在现在我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必然要求我们弘扬现代科学精神,树立科技决定今天,科技决定明天,教育决定后天,文化决定永远的科学观点。

2、现代民主精神。现代民主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另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中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但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得中国长期与民主无缘。“五四”运动以后,被引进的西方民主观点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阶段的更替,后来到当代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最终形成现代民主精神。当今培育和践行“民主、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我们必须弘扬现代民主精神。

3、现代法治精神。现代法治精神的含义在于一是要求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二是要依据法律法规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三是公民自觉知法、守法;四是法治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民自由、平等的民利,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当今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逐步形成和强化“依法治国”理念。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新时期下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时期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新的价值观念,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文化策略,是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沿着先进方向前进的保障。

上一篇:农产品前景范文 下一篇:房产中介法律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