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本控制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16 22:26:09

公司成本控制方案

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篇1

论文摘要:2002年美国出台的针对上市公司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 Sarbanes-Oxley Act)法案,强调严格而精细化的监管。这会极大改善投资环境。尽管在公司层面上,企业会在实施法案的前期增加行成本,但改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内部控制、全面的风险管理都会使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并可持续发展。

美国的资本市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受到最为严格的监管。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以后,美国先后在1933年颁布《1933年证券法》,在1934年颁布《1934证券交易法》(陆建桥,2002)。该两部法案即对上市公司有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美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其体系完备的监管。伴随美国在20世纪末的经济繁荣,很多上市公司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热点。2001年12月,Enron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接踵而来的是WorldCom,Tyco,Adelphia等公司涉嫌财务舞弊案。这些财务欺诈事件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从高峰骤然降到谷底。

为了重振人们对上市公司的信心,维护美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美国的参众两院议员联合提议出台《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本文简称萨班斯法案)。值得提及的是,该法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签署,与当时美国国内的政治时局分不开的。

2002年7月美国布什总统签署该法案并由国会审批通过。布什总统称该法案是大萧条后,美国商界最有影响力的法案。并认为该法案使得“低标准和虚假利润的时代结束了”(Haidan et a1.2004)o

为了配合萨班斯法案的新条款,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新成立的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和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机构COSO都相应地制定了新的准则和规章。

萨班斯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包括外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都要按照该法案有效披露信息。目前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在海外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其中就有大量企业期望或已经在全球最发达的美国资本市场上市而成为公众公司。比如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已经成功在美国上市。成功发行股票后,这些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也要面对精细复杂的披露要求。一些企业积极响应,把这当作是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报告披露的极好机会;还有一些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在美国上市的愿望,改为他处融资。一些在华经营的外国公司,也因母公司在美上市而实施萨班斯法案规定的要求。尽管萨班斯法案颁布在太平洋的彼岸,但在开放的中国我们也能感觉到其强大的影响力。

从2002年开始颁布到现在已经8年多的时间,萨班斯法案的实施是否真能实现人们对它的期待?实施萨班斯法案带来的收益是否能超过其产生的成本呢?本文通过对萨班斯法案的深人探讨,分析其实施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其带来的收益,并对按照萨班斯法案实施的企业提出建议。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萨班斯法案及其益处;其次,分析各种实施成本;最后,对策和建议。

一、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

萨班斯法案( Congress,2002 )共11章67节。其中对上市公司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条款:

1.设立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lPCAOB)}基于以往的财务舞弊案中,一些外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称职地完成审计鉴证。新设立的PCAOB专门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该机构属于非政府组织,其主要职责“包括审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对CPA行业的监督、对审计事件的查处”。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从而保持制定政策的独立性(常勋,常亮2008)0

2.202条款。在萨班斯法案出台前,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财会记账外包业务、管理咨询业务、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精算业务、估价业务等非审计业务有扩散蔓延之势。更有甚者,一些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业务的收人超过提供审计业务的收入(Yousefet a1.,2008)为此,萨班斯法案禁止从事外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非审计业务。

3.302条款。要求CEO和CFO在季度和年度财务报表披露时,签署声明文件来证明对财务报表担负主要责任。

4.404条款。404条款是萨班斯法案的核心内容。萨班斯法案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要确立和维护内部控制体系并保持其有效。强调精细化的内部控制,有效的控制过程。做到有据可查。CEO和CFO要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有效担负全责,并且要在信息披露前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同时,外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出具针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框架有效的鉴证报告。

5.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萨班斯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所有成员都是独立审计师并且要至少有一人是财务专业人士。

6.加违规违法的惩罚。萨班斯法案已成文法的形式,加大对白领人士,尤其是公司高管负责人从事财务欺诈的惩戒力度。具体来说,新法案规定最高可罚款500万美元和20年徒刑。

除上述重要的几点以外,还有诸如上市公司内部交易要披露、非合并公司的表外项目要披露等条款。

综上所述,萨班斯法案重在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可以说是强制性地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同时要有效地证明企业确实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运作(文宗瑜,李铭,2006);重新设定外部审计的职能部门及其监管要求;加大惩戒力度。

所有这些努力的益处是:为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避免财会欺诈事件的发生,恢复美国投资者的信心,增强资本的流动,保持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苍于萨班斯法案的成本分析

萨班斯法案的精细化内部控制势必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岗位设置和财务程序,更多的人员以及更多时间等资源投人。萨班斯法案在给整个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其高昂的执行成本也越来越成为争论的焦点。任何收益都离不开投入的成本,但是,执行萨班斯法案衍生出来的成本是否过大乃至成为企业的负担呢?

Romano(2005)指出,实施萨班斯法案的成本远超过其带来的任何收益;;Zhang(2007)证明,源于应对萨班斯法案的合规给美国公司带来统计意义上的显著负收益;A.S.Ahmed( 2010)论证,萨班斯法案给公司带来成本上的影响,尤其给小公司带来很大的影响。

本文从实施萨班斯法案的执行成本来详细分析各种成本。概括地说可以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为达到该法案的合规要求,按照法案规定重新设计财务流程和实施内部控制,以及委托审计师审计等各种经济活动而担负的耗费。404条款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要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并使岗位设置细化,相关岗位要发挥互相监督、职能分离的作用。同时增加新的岗位,比如首席合规官。岗位的增加,使得雇佣员工增加;在完善内控机制过程中,强调控制的过程,这也要求各个环节的过程文件填列内容更加明细化,增加每个环节的工作量。

强化的内外审计环节,也给企业增加额外的审计费用。美国Financial Executives Internatioual(2006)估计仅2004年,每家公司在萨班斯法案合规方面的花费高达400多万美元。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曾预测在法案合规上的工作将使每个公司每年耗费9.1万美元( Yousef,et a1.,2008 )

除直接成本外,还有大量难以量化的间接成本。

A.S.Ahmed ( 2010)等认为萨班斯法案中,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为被审计的上市公司从事各种非审计业务。而且外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每五年更换。原本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开展长期业务活动中获得经济上的规模效应,由干定期更换制度而减少,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成本;由于法案中加大了对企业高管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使得企业高管对法案反应过度,体现在经营上愈加变得保守;为了避免招到起诉或背负制造虚假账目的嫌疑,一些原本应该投资的项目被拖延或取消。

更值得关注的是,按照法案,CEO和CFO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的有效性负责,使得CEO和CO不得不从经营活动中抽取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该法案的合规工作(A.S.Ahmed et a1.,2010)

为了规避美国严厉信息披露的监管,一些上市公司选择退出美国资本市场,转向其他资本市场—伦敦或中国香港上市。还有些公司,选择从公众公司还原为原本的私人公司形态。这也是实施萨班斯法案的一个负面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我国的很多企业还没有对有效的内部控制加以重视,忽略财务风险管理,内控形式化。针对这些表现,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COSO是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机构。CO50在1992年制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于2004年又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部分(文宗瑜,李铭,2006)。这也成为美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标准。而我们的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主要仅限于设定各种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实施的良好外部环境,精确化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把握,信息的通畅交流以及有效的监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国家可以参考COSO制定的内部控制框架,结合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最终期望也能出台操作性强、内容具体的“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从而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2.明确企业管理层的职责。公司高层应该担负有效地报告企业财务信息的责任。公司高管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不存在虚假报告。并通过法律明确规定违反上述职责所应追究的责任。

3.采取灵活性高,针对性强的监管政策。强化的内部控制,精细的信息披露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披露成本,应该采取灵活的措施,针对不同的公司采取不同的政策。可以按照公司的规模大小,已有内控的有效程度,实施难易程度等方面分类对待。

四、结论

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篇2

关键词:加强;成本预控;提高;盈利水平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项目的一次性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也是一次性的行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能否降低,项目部能否获得经济效益,得失在此一举,必须做好责任成本预控工作。项目成本管理在控制上具有超前性。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必赢不亏,成本管理就必须做到事前管理和事中控制,而不能事后算账。事前预控胜于事后问责,事后问责只能造成无责可问。

一、工程项目成本预控的依据

1、国家相关法规、政策;

2、招投标合同文件;

3、企业内部薪酬、劳务、物资、设备、财务、成本等相关制度办法及规定。

二、工程项目成本预控的主要内容        所谓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就是以技术预控、成本预控为前提,以成本支出早知道,职工收入早知道为保障,以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最终目标,变过去的事后算帐为事前预控,实行全过程监控的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如果把责任和成本比做两个轮子,那么预控机制就是带动两个轮子连动的链条。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项目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建立,工程数量预控,方案预控,效益策划,劳务成本预控,材料成本预控,机械成本预控,大小临工程预控,间接费及其他非生产性成本预控,项目责任预算编制,责任预算二次分解,建立各种基础台账等。

三、项目责任成本预控的关键环节

1、方案预控

方案预控是成本管理的灵魂,其中的施工方案、工期安排、机械设备配置、劳务力组织,临时过渡工程的布置对项目成本有巨大的影响。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是实施技术预控和成本预控的关键,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项目开工前必须有经工程公司业务部门审核、总工程师审核批准的实施性组织方案。公司批复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公司编制项目部责任预算的法定依据。

严格执行施工方案经济比选,在满足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选取成本最低的方案。明确对亏损的单项工程、对项目盈亏影响较大的单项工程、运用新工艺新材料的单项工程等必须进行方案比选。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的优化是项目创效的重要途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实行工程公司-项目部-责任中心三级优化机制。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确定方案优化的总目标,要明确项目经理、总工程师、技术主管和工点(中心)技术干部的职责,要有具体的目标值;二是要有效地实施方案预控,包括整体方案优化和分项方案优化;三是要有激励手段,要有方案优化的源动力,充分体现谁优化谁受益的原则,要把方案优化的创效与单位和个人利益挂钩。

2、工程量预控

抓好工程数量的控制是责任成本管理的重点。项目开工前做好施工图优化和工程数量复核工作,计算施工图工程数量并与投标数量进行比较,登记工程数量台账。

工程数量是编制责任预算的重要依据之一。工程公司依据审核无误的施工图数量编制项目部责任预算,项目部要对施工图数量进行实测审核,并以实测数量作为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依据。项目部要依据施工图数量建立工程数量总账,各责任中心要根据实测的数量建立各责任中心工程数量明细账。施工方案的优化等引起各责任中心工程数量的增减,要及时地调整账务,项目竣工后各中心的计价总量不得突破台账数量。通过对工程数量的逐级控制,将各级的经济责任、经济利益与工程数量的控制相关联,防止效益从计量过程中流失。 3、单价预控

坚决执行“两个上移”和“三项招标”。“两个上移”即采购和结算审批上移。“三项招标”,即劳务招标、材料采购招标和设备集中采购招标。通过上移和招标,严格控制工、料、机的单价。

(1)、劳务成本预控

确定项目施工队伍配置方案,包括队伍的承包模式、专业类型、数量、劳动力配置和管理模式及方式。

必须坚持劳务队“先准入、后录用,先签合同、后上场”的规定,劳务队录用严格履行劳务招标制度,公司成本部专人全程监督、指导,举办项目工序劳务竞价招标会。按照竞价实施方案,开标后由项目评标小组及时进行竞价评价,与拟中选的队伍进行了“一对一”的谈判,在队伍履行投标承诺前提下,从中选出报价低、施工方案合理、施工技术过硬,有承担相应工程项目施工能力的劳务队中标。施工工序承包合同经项目部各部室联审会签后,及时报公司成本部审批、备案。公司要对合同条款、承包单价进行审批和确定。劳务合同要严格执行集团公司格式合同范本。。

(2)材料成本预控

确定主材、地材总需求数量及供应方案,明确材料控制目标。项目进场后,项目部及时编制并向公司上报“物资需要量计划”,在公司的统筹安排下,组织大宗物资的集中招标采购。不具备招标采购条件的零星和应急材料,可由项目部提交采购计划,经公司授权后,由项目部组织采购。主要从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 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坚持限额领料制度,规定责任部门,坚持节约原则,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与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材料价格控制包括:买价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运费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3)、机械成本预控

确定机械设备配置方案,包括设备类型、数量、配置模式(调配、新购、租赁三种模式进行经济比选)、管理模式。

确定机械设备单机单车核算方案,明确消耗指标;机械设备租赁严格履行比选原则,根据租赁设备的规模拟定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的方式 ,与项目部联合编制租赁文件,并联合考查租赁商,选择合理的租赁商,上报公司审批,工程公司要对合同条款、承包单价进行审批和确定。

4、责任预算编制

(1)、编制工程项目责任预算是为了确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目标。

项目中标后,公司组织责任成本评估小组收集各项中标资料,包括招标文件、投标书、业主合同、施工图纸等相关资料。再到项目所在地进行现场实地调查,结合企业内部定额(劳务指导单价)和市场价格,以及公司的有关制度,编制责任预算,经公司和项目反复讨论协商形成责任预算报告,经公司审批后,下达责任成本控制指标,与项目部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

合理测算承包基数,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利益。而且有利于挖掘项目潜力,调动项目积极性,促进项目加强管理,积极运用新技术,使项目向技术和管理要效益。同时,便于项目与企业的两组成本核算,准确地反映项目管理水平。

(2)、责任预算二次分解

公司批复的项目责任预算总额就是项目开展责任成本管理的起点,开工前,项目部要按照“可控性、量价分离、避免责任交叉、责权利相结合以及与项目管理体制相结合”的原则对公司编制的责任预算进行二次分解,逐级落实,将成本控制落实到作业终端,并以合同或责任状等形式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控制目标。

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合同体系,覆盖了项目管理的各个层面,上至公司的决策者,下至项目劳务层的各个作业班组,并涉及企业各个专业职能部门,他们对成本控制都负有责任,形成完整的项目成本责任网,有利于项目成本的控制。为确保企业和职工两方面的利益不因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受到侵害,对经过批准的施工方案变更和工程数量增减相应调整责任预算,不允许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导致成本大节大超的现象。5、效益策划

在编制责任预算的基础上,及时实行效益策划。为了明确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思路、目标和方案,加大对项目的策划力度,公司责任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对所有新开工项目在开工前组织相关部门落实“五交底”制度,即投标报价与合同交底、施组方案交底、管理体系交底、责任成本预算与变更索赔方向策划交底、责任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交底。从而明确创效目标和创效途径。

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设计优化,确定项目盈利点、成本风险点、成本控制点和监控重点,编制控制方案和变更索赔实施方案。变更索赔是项目增效最主要的手段,公司组织项目部人员从招标文件、招标图纸和合同文件入手,通过施工过程甲乙双方文件的往来和施工环境的改变整理变更及索赔资料。

公司在施工前期对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规划和指导,对施工组织、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对安全质量工作进行前期帮扶,确定成本管理控制要点和合同效益增收点。有效地封堵项目管理的纰漏与弊端,一个新的项目也就成功在望了。

参考文献

[1]曹锡锐 城云张艳辉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 人民出版社,2012

[2] 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3]彭尚银,王继才.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张海贵.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5] 苗月季. 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途径[J]. 经济师, 2008,(04) .

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篇3

[关键词]SOX法案 公司内部控制 负面效应

一、SOX法案简介

2002年7 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该法案规定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效力负有直接责任,上市公司的内控措施应由管理层声明有效并由独立审计机构出具内控审计意见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这标志着自上世纪30年代股市崩溃以来最大规模的证券业管理制度改革达到高潮。

通常认为,安然能源公司及安达信会计公司的财务丑闻是SOX法案急于出台的导火索,针对上市公司瘟疫般漫延的内控危机,该法案分别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内外制衡的强化约束、内部独立监督能力的提升、公司与注册会计师的利益瓜葛、会计行业由自律向监管过度作出了财务监管和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硬性规定。该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的法案,它代表了一个新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到来,在功能上强化了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对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和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要求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必须附有CEO 和CFO 的承诺函,保证所提交的定期信息披露报告的真实性,以及外部审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此法案在提高公司财务会计水平和整体运营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相当的负面消极效应得以暴露,为此在第二部分作相应介绍。

二、SOX法案实施的负面效应

SOX法案实施的目的是加强对公司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对公司账目等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填补,相应的,伴随此法案运作的还有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这样一来,惩罚方式的激进和法案的固有漏洞等问题便给公司和市场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前所述,“安然事件”的爆发直接导致了此法案的仓促出台,因此,SOX法案的实施更像是亡羊补牢的产物,是政府用来平息公众质疑与进行政治加分的临时性决策,在政策出台前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论证和探讨,缺乏科学的根据和实践检验,这就造成了在法案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必要的措施都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法案应起的作用,违背了其操作的初衷。

2. 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内控成本,SOX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上市公司财务与内控规范法案,其中的第四章“强化财务信息的披露”被认为是最复杂、耗费成本最高、最难操作的一项,该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定期的财务报告中披露公司的重大信息,以及内部控制的活动细节,并且不得有隐瞒或虚假陈述,这不仅增加了直接会计费用,同时也增加了外部审计费用,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运作成本。

3. 这一法案没有考虑上市公司企业的异化程度,有些公司本身信用状况良好,有很规范的财务操作流程与内部控制规则,这些公司的运营风险一般来自于外部的市场消费者需求和行业技术变化,并不在于SOX法案试图规范的风险,因此,SOX法案的出台实施对于这些企业无疑是多余增加了一笔成本,并且政府规则制定机构也没有将公共权力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从全社会来看,这是效率的缺失与净福利的减少。

4.过于严厉的惩罚措施使企业丧失了创新与实施灵活策略的空间,因为公司一旦被判定为未能达到SOX法案的规定,将遭受到严厉的惩罚,SOX的规则制定硬性较强,条条框框较多,公司谋求机动灵活运作战略的动机被极大的禁锢住,市场没有活力与生气,此外连带高额罚款而带来的个人责任追究使得管理层人员谨小慎微,这无疑是对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的违背,不利于竞争带来的优胜劣汰和公司运营的高、低端分化。

5.过于强调信息披露而导致的信息欺诈。SOX法案规定,公司高管、董事或者受益权人10%的股权变动必须在两个营业日内披露,进一步缩短财务报告披露的滞后期,要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所有的资产负债表外交易和财务状况的预测性信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实质性的纠正调整、临时报告中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实质性变化等,所有这些信息披露的高要求都使得公司的信息公开存在一定程度的欺诈与敷衍动机,财务信息的有效性被降低。

三、SOX负效应的应对及改进措施

1.增强法案的科学性及效率的适用性。具体要对已经出台的法案再次进行科学的论证与评估,将公司进行相关信用与业务评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公司制定不同的应对规则以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和市场参与者效率,大胆摒弃目前法案中的一些降低市场活力的硬性规定,法律的实施目的在于规范,而不是扼杀,SOX法案中的一些对财务操作标准的条框是不合时宜的,需要加以改良和扬弃。

2.重新评估认定法案中涉及的惩罚性措施。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丑闻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而仓促出台的SOX法案对违规分子的惩罚极重,其中更是涉及到了大量的刑事处罚,从目前情况看,SOX法案提出的严厉刑事处罚对于稳定美国股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是使公司管理层的创新求变能力受到束缚,市场活力降低,惩罚力度有待商榷。

四、结束语

SOX法案是匆忙出台的产物,这与美国特定的政治背景有关,然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更不是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就可以得到提升的。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在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的保证下,建立以内部监督为主,全面风险评估为辅的内部控制体系才是改革的方向。该法案尽管存在着固有的负面效应,但它的问世对公司审计和财务规范具有警钟式的效应,目前来看,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以适应自由市场经济时代对公司财务的高标准和灵活性要求,真正起到适度管理和规范的双重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英珂. SOX法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启示[J]. 经营管理, 2011.( 5): 59-60

[2] 陈倩. SOX法案实施的负面效应分析[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11): 26-28

[3] 王伶, 邢珊. 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5):44

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中捷股份; 内部控制缺陷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48-01

1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分析

1.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1.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下列各类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1)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因此,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可以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1.1.2 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及子公司的各种业务和事项。(2)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3)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和控制。(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与公司发展战略、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1.2 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无论如何设计和执行,只能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包括:

(1)判断,即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2)串通,主要是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上。

(3)故障,即使内控设计的再好,也会出现故障,比如员工可能会误解指令。他们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4)管理层凌驾,即使有效控制的主题―那些一般具有较高诚信水平和内部控制意识的主体中,管理人员也可能具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能力。

(5)成本和效益,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问题也会影响其效能,当实施某项控制成本大于控制效果而发生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或控制措施。

此外单位内部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功能正常发挥。

2 案例概述

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上市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于2001年8月9日由浙江中捷缝纫机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其成立于1994年8月,是由玉环县中大工业缝纫机厂、蔡开坚、蔡昌文、李瑞元、沈招荣和姚文献等六位股东设立的,分别持有公司61.00%、35.50%、1.16%、0.78%、0.78%和0.78%的股权。其注册资本为508万元,法人代表蔡开坚,主营业务为工业缝纫机的生产和销售。2004年7月,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中捷股份”,股票代码002021。公司现法定代表人李瑞元,注册资本43,678.08万元。公司主要从事中、高档工业缝纫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经营范围为:缝纫机、缝纫机配件、各种生铁铸件制造。经营本企业自产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备品备件、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国家核定公司经营商品除外)。

2008年4月22日,中捷股份《关于中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违规占用资金导致中捷股份可能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提示性公告》称,4月16日,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局主席蔡开坚向有关监管部门汇报了中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占用公司资金的违规事实,称其在未经任何审批程序及公司董事会不知情的情况下,自2006年起指示相关人员多次直接或间接向中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划拨资金,相应资金月平均占用额约2亿元。4月18日,公司被立案调查。

2008年5月16日,中捷股份《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致歉公告》,称因被查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而未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

2008年7月1日,中捷股份公告称,其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国证监会认定,中捷股份存在以下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一、未按规定履行临时报告义务;二、2006年中期报告、2006年年度报告、2007年中期报告虚假记载。2008年7月18日,江苏股民蒋某、王某诉中捷股份两案材料送至杭州中院,7月31日,杭州中院下达《立案通知书》.

2010年8月26日,在杭州市中院法官主持下,股民诉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中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蔡开坚虚假证券信息纠纷案的原被告双方达成全面和解。

2010年9月1日,中捷股份了关于中小股民诉讼的公告,具体如下:截止2010年8月27日,以本公司、控股股东中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蔡开坚为被告的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以下简称“中小股民诉讼”),经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中捷股份、中捷控股于2010 年9月15日前向原告以现金形式支付赔偿金额;原告放弃对蔡开坚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减半,由中捷股份、中捷控股承担。上述中小股民诉讼赔偿金额及相关诉讼费合计约1,830万元。控股股东中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诺全额承担上述赔偿金额及相关诉讼费用。

中捷股份证券民事赔偿案是股民因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而提起民事赔偿的第一案,也是继东方电子(000682)案、银广夏案、科龙电器案、大庆联谊案、生态农业案、杭萧钢构(600477)案之后的第七大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因此选择该案例具有典型性。

3 基于中捷股份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分析及对策

3.1 基于中捷股份分析内部控制的缺陷的分析

以下主要结合中捷股份这个案例对其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

3.1.1 内部控制环境

公司实际控制人指示相关人员划拨资金,相应资金月平均占用额约2亿元。这说明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不足。

3.1.2 风险评估体系

该公司从2006年开始占用公司资金知道2008年才发现,信息不真实,披露不及时。说明该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1.3 监 督

因个人工作原因,其精力有限,加上距离公司路途较远,存在无法按时出席会议或只能委托出席的情形。对公司生产经营状况、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等缺少必要的调查和了解。而且公司临时董事会均以传真形式召开,在保证董事充分发表意见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独立董事对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管在大多情况下是形式重于实质。

3.2 中捷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应采取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中捷股份的案例的分析,本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经理层之间的职责权限,确保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规范运作并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董事会重新聘任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公司实行有效的聘用制度,建设好企业文化。

(2)公司应进一步加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根据设定的目标,全面系统收集信息,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确保风险可控。

(3)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监督,防漏堵漏,防范公司经营管理风险。公司尽量多的安排以现场形式召开会议,以保证全体董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充分发表意见。

(4)协调好公司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挥三者的监督职能。发挥好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专业职能,将公司审计工作推向深度和广度,确保公司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5)公司因大股东违规占用公司资金事件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现任领导应以此为教训,深入开展自查、自省,积极推动加强公司制度建设,致力于提高全体董、监事、高管及相关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运作,使公司的内部控制更加有效。依法召集、主持董事会会议。

(6)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公司运营各个环节,符合公司实际。特别是在募集资金使用与管理、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关联方资金往来等重大方面都制订严格的控制制度,使内控制度变得合理和更具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篇5

关键词 资产保险 资产索赔 电力企业

一、电力企业概述与研究背景

滨海供电分公司是天津市电力公司所属大型供电企业,是四个直辖市中唯一一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大型重点供电企业管理的区域供电公司。主要担负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的任务。服务范围227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00余万。分公司现有110千伏变电站25座,35千伏变电站41座;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97.424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3854.7公里。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三集五大”的发展方式。“三集五大”指: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实施两个转变:转变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电网发展方式。按照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简称“四化”)要求,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实现公司发展方式转变。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建成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就要重点解决职责不明、流程不顺、管控不力的问题,使“三集”和“五大”紧密衔接,确保电网安全、人身安全、队伍稳定和优质服务。

滨海供电分公司是天津市电力公司所属大型供电企业拥有的资产种类多,数量大,这样的企业就更应该做好“三集五大”及“五位一体”的建设。建设管理流程、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强化建设关键环节管控,加强建设职能、工程项目和建设队伍的专业化管理,提高电网建设安全质量和工艺水平,提升建设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电网建设“国际同行业领先、国内各行业领先”目标。全面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根据公司制定的体系框架,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标准,研究制定配电网建设的管理、工作和技术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制度标准体系;要注重开展全员培训,使基建战线员工掌握建设管理制度、技术规范。

二、电力企业资产保险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电力企业资产分为自有资产和国网公司总部委托资产两个大类。电力企业又分为发电企业:主要是从事电能产品的初加工,把水、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等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这种二次能源。输电企业:主要从事电能输送、传输活动的企业。供电企业:主要从事电能供应、配售活动的企业,是直接面向用户。电力建设企业:从事电力项目的施工建设、电力设施的安装、调试等活动。如电力建设公司,电力安装公司。电力修造企业:从事电力设备以及相关设施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维修服务等活动的企业。例如,电力设备制造公司、设计开发公司、检修公司等。电力投资公司,电力咨询公司。本公司为发电企业,下面我们就以发电企业为例对资产保险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

发电企业的财产投保一般是以“一刀切”的形式进行综合投保,财产综合保险主要投保资产包括: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通信线路及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信息设备及仪器仪表、发电及供热设备、水工机械设备、制造及检修维护设备、生产管理用工器具、辅助生产用设备及器具、房屋、建筑物、车辆等,这样的投保形式就能够涵盖我公司固定资产的总额的90%以上,能够达到资产保全的目的。

三、电力企业资产保险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完善建议

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投保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服务的原则。

(一)资产投保

(1)控制点――保险经济公司的选择。公司总部通过招标方式,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企业相关制度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实力、管理水平、行业影响力、对电网业务的熟悉情况、为公司提供保险服务的历史情况、保险业务战略合作、公司整体发展情况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选择一定数量的保险公司为公司财产保险服务供应商,招标工作由财产保险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组织,总经理负责确定保险经济公司。

(2)控制点――年度国网公司保险建议书和保险方案的制定及审核。保险经济公司制作《年度国网公司保险建议书和保险方案》经省公司保险部门,报经国网总部财产保险工作指导小组审批,确保保险方案经济合理,投保范围符合下一年总体保险方案。透白范围包括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通信线路及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信息设备及仪器仪表、发电及供热设备、水工机械设备、制造及检修维护设备、生产管理用工器具、辅助生产用设备及器具、房屋、建筑物、车辆等。

(3)控制点――资产投保方案及合同合法合规性审核。国网公司法务部门依据审定的保险方案,确定次年固定资产投保范围,拟定《保险合同》《投保资产清单》等,报经本层级经法部对保险方案和保险合同相关的法律文件进行审核,确保保险方案和保险合同附件完备,履行招标程序,合同条款规范合法,操作程序合法合规。

(4)控制点――投保方案合理性审批控制。国网公司财产保险工作指导小组审批省公司投保方案合理性控制,与保险经纪公司签订委托合同,选定保险公司并依据国网总部审定的保险方案制定《省公司投保方案》,报经省公司总会计师及国网总部财产保险工作指导小组审批,确保投保方案合理,符合国网公司审定方案;所选保险公司隶属国网公司财产保险工作指导小组公布的保险公司列表范围之内;保险费率符合保险监管规定和保险公司的精算定价要求;保险费率的确定结合费率历史水平、保险保障范围扩展情况、投保资产的优化组合情况,符合市场化原则。

(二)资产索赔

(1)控制点――保险赔付协议合理性控制。财务部主任依据经审核的《索赔申请书》,与保险公司协商签订《保险赔付协议》,审核资产主管提交的保险公司赔付意见,审核赔付金额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保险合同条款。下一步总会计师审批经财务部主任审核后保险公司赔付意见,确认是否同意赔偿意见,根据省自行设置审批权限,对于不同保险条款理赔或一定金额以上的保险理赔,还需要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批,对于地市/县公司,还需要省公司财务部领导审批。

(2)控制点――保险赔付金额性质审批。依据经审核的《索赔申请书》,与保险公司协商签订《保险赔付协议》,报经本层级财务部主任审核,确保赔付金额合理,符合保险合同条款,如属于重大索赔事项,需报经本层级总会计师审批。

(3)控制点――赔偿金的赔付途径监管控制。依据经审核的《索赔申请书》,与保险公司协商签订《保险赔付协议》,公司出纳跟踪赔偿金的收取账户是否为合同约定账户,赔付时间,金额是否符合协议规定,确保赔偿金的监管流程符合规定。

(作者单位为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单葆国,顾宇桂. 2009年上半年电力需求分析及下半年预测[J].国家电网,2009 (08).

[2] 丁卫.谈国有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3).

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篇6

从2006年起证券交易所的鼓励使我国上市公司陆续开始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审计意见。然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一直为市场和监管者所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表面化和形式化,对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较少,同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一直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审计的信号作用难以发挥。2012年3月21日―3月27日,沪深两市共有4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1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沪市主板31家,深市主板8家,中小板3家,创业板1家。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类型看,42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家上市公司(新华制药)被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成为我国第一份上市公司非标准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本文希望通过对新华制药否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案例进行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败及内部控制审计责任的分析和研究。

案例回顾

新华制药被信永中和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原因是其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信永中和在内控审计报告中指出,重大缺陷是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一项控制缺陷或多项控制缺陷的组合。信永中和认为,新华制药内控存在两个重大缺陷。

一是,新华制药子公司――山东新华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多头授信无明确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医贸公司的鲁中分公司、工业销售部门、商业销售部门等三个部门分别向同一客户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

二是,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客户授信额度不大于客户注册资本,但医贸公司在实际执行中,对部分客户超出客户注册资本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同时医贸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发货情况。

上述重大缺陷使得新华制药对山东欣康祺医药有限公司(简称“欣康祺医药”)及与其存在担保关系方形成大额应收款项6073万元,同时因欣康祺医药经营出现异常,资金链断裂,可能使新华制药遭受较大经济损失。

欣康祺医药因涉嫌卷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已于2011年12月30日被济南市公安局立案侦查。欣康祺医药等五家公司欠新华制药子公司的货款6073.1万元也很有可能就此打了水漂。公司对此已进行坏账计提准备。按80%比例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合计4858.5万元,占该公司全年利润总额的52.12%,导致公司2011年度增收不增利。

会计师事务所声明,审计过程中发现该上市公司的大客户某医药公司及与其存在担保关系方形成大额应收款项,而以前年度的期末应收账款余额很小,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同时在检查该上市公司的授信流程时,发现其子公司2011年授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对大客户某医药公司赊销额度过大,在该客户经营出现异常、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会使该上市公司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虽然该上市公司作为多年的A+H股公司,在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该事项属于2011年度的偶发事项,但该缺陷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按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标准应当认定为是重大缺陷。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的相关要求,内部控制存在一项或多项重大缺陷,应当对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由于内控审计标准没有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类型,因此对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内控责任归属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报告案件中让市场争论较大的不在于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问题,因为在美国“萨班斯法案”推进第一年接近15%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并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报告案件引发的争论更多的是集中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责任及内部控制审计责任的探讨上,本文希望通过法规梳理及实务操作角度,分析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报告案件中多方在内部控制责任的认定问题。

1、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报告案件中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存在是基本确定的,因而第一个内部控制责任认定分析应该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责任开始。在各国内部控制相关法规规定中,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性的责任主要落实于董事会和高管,如美国“萨班斯法案”302条款和404条款都明确公司董事会、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维护和评价负有责任,我国五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同样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并评价其有效性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

因此,在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报告案件中董事会及高管首先必须对于新华制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重大缺陷负有责任;其次,在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报告案件中还必须注意到的是新华制药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上,出具的是标准无保留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而在事后被认定是和新华制药内部控制真实情况不符合的,因此新华制药董事会及高管还必须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虚假披露程度负责。

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与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缺陷责任较为清晰不一样的是,在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审计中责任是该案件中比较难界定的。第一需要界定的问题即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和边界问题。在美国“萨班斯法案”之后推行的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和边界就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和修订。“萨班斯法案”内部控制监管开始推行时及美国公众会计师监督委员会PCAOB的第二号准则AS.2中规定,将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分为两部分:一是上市公司高管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即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计;二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即对上市公司内控体系有效性进行审计。然而,由于AS.2中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执行及审计要求太严格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大量上市公司无法承受巨额的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成本,选择不上市或私有化退市,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二是审计师发现自身无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缺乏足够的胜任能力,特别是在一些行业风险和管理判断上。争论中最为严重的观点,源自于纽约资本市场专家甚至认为过严的监管削弱了美国的国家竞争力。之后美国公众会计师监督委员会PCAOB在召开多次论证会之后修订了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将审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审计要求剔除,只要求审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编制的基础及合理性与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萨班斯法案”被成为全球最严格的监管法案,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仅仅为财务呈报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Statements Reporting),主要指向财务报表编报过程的程序和证据,这远远低于我国五部委提出的全面内部控制及证监会发文要求的财务相关内部控制的范围。在我国五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审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项目中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披露。

根据中注协2012年3月30日的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新华制药被信永中和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信永中和事务所在新华制药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报告案件中引起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控缺陷存续及审计胜任能力问题上。

内部控制缺陷按性质可分为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缺陷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如果公司的内控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都不是短时间内存在,即2011年存在某项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则之前该项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应该是持续存在的。如果是执行缺陷则较为复杂,其理论上持续性难以确定,但在实际执行中持续性也是较强的,其与企业对控制规则认可度和企业执行力相关。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审计是较为简单的,在于就企业内部控制措施设计与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进行对标而确认。内部控制执行缺陷则需要通过一定样本量内部控制执行痕迹的随机抽样审计进行确认。

在新华制药案例中,审计师出具的否定意见是针对财务相关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的。市场上很多人容易把对控制缺陷识别及否定意见给出时间过晚问题,归结于审计师的不作为和与企业勾结问题,甚至有些学者对审计师喊打。这其中有部分原因在于对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不熟悉导致。在新华制药案例中,审计师需要对控制设计及风险评估两部分内容进行审计。在控制设计相关的问题时,如果新华制药现有的内控制度与财务报告的披露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现有的制度体系能有效保证最终的财务报告能直接公允地反映他们的经营管理状况,所有发生的业务都是真实的,可以追述到源头,重点是能保证股东不被欺骗。这一点审计师通过严格的审计程序是可以确认并给与评判的。然而另外一个问题,即风险评估问题,如新华制药销售管理制度存在,也严格执行,但由于对客户风险评估不准确,授信过大,导致最后坏账。这一点审计师即使作为专业人士,由于没有亲自参与企业经营,是无法进行有效评判的。

然而,在企业风险评估内容上的审计责任在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中没有给予明确界定。其一方面导致了审计师行为界定变得困难,另外一方面使得公众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解和预期可能产生偏差。二者皆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开展。

当然,新华制药案例中审计师是否存在过错还有待检查确认。新华制药案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发生也存在市场环境原因。比如内部控制审计在中国刚刚开展,上市公司很多都是第一次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内部控制有效性时间延续问题,有可能存在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问题没有全部消化掉,在时间点的确认上很难按法定要求一次到位。

同时,新华制药案件也告诫我们审计师要意识到现在面临的风险与责任比以前大很多,所以在工作方法与思路上要有所调整,以前做预审的时间通常在11月,现在应该大大提前,而用从报表出发看问题也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严格审计程序和完善的审计底稿是保护审计师和事务所的基本要求。

相关市场反应

欣康祺医药因涉嫌卷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已于2011年12月30日被济南市公安局立案侦查。欣康祺医药等五家公司欠新华制药子公司的货款6073.1万元也很有可能就此打了水漂。公司对此已进行坏账计提准备。按80%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合计4858.5万元,导致新华制药2011年度增收不增利。年报显示,新华制药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9.38亿元,同比增长12.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02.4万元,同比下降21.83%。来自欣康祺医药的打击,不仅对新华制药的业绩造成实际损失,二级市场上新华制药股价也受到严重冲击。自2012年3月15日新华制药公告,新华制药A股股价一路下滑,从3月15日的5.71元/股跌到了2012年3月30日的5.26元/股。因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虽然在我国已经开始起步,但在监管过程中具体的推进规则程序还需要社会各界一起不断完善起来。

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篇7

【关键词】 控制; 同一控制; 表决权

一、引言

从2006年2月,财政部推出了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以来,国内会计界和实务界的反响强烈。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全面执行。新准则相对于老准则而言,无论在准则的框架方面还是具体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还做了重新的定义,例如企业合并中区别“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造成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较老准则就有很大的差异。

根据新准则的定义,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由于新准则在框架中特别强调“企业合并”分为两个部分,因控制能力的不同而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对两种不同的企业合并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笔者注意到,新准则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不改变合并双方的账面成本;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通常需要在列报的时候调整到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由于对被合并方控制权的不同,造成企业合并以后,对公司财务状况的重大差异,特别是对于那些取得时历史成本较低,甚至根本没有账面价值的资产,相对于公允价值的体现,其差异是惊人的,对公司持续经营以及财务指标、结构的变化也是巨大的。

二、控制的特征及表现方式

所谓同一控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以下简称《讲解》)的解释,能够对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一方通常指企业集团的母公司。而对于实施控制的时间性要求,具体是指在企业合并之前(即合并日之前),参与合并各方在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时间一般在1年以上(含1年),企业合并后所形成的报告主体在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时间也应达到1年以上(含1年)。

《新准则》中多次提及“控制”,尤其是在企业合并中。所谓“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他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为公司持有多少表决权以及持有什么类型的表决权。表决权是指被投资单位经营计划,投资方案、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事项持有的表决权。在实务中,通常表现为:

第一,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股权,并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成员中,本公司或本公司可以控制的子公司派出董事会成员超过全部董事的半数以上,实质上形成对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控制。

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整体状况

根据万德资讯网截至2007年8月9日的统计,选取资产规模最大的前100名上市公司为样本单位,选取样本单位的资产总计为246 358.05亿元,股本总计为117 834 783.21万股。同时把第一大股东对样本单位持股比例超过50%的进行筛选,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有42户,占样本单位的42%,其相应的资产总额为90 723.54亿元,占样本单位总资产的37%;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未超过50%的有58户,占样本单位的58%,其相应的资产总额为155 634.51亿元,占样本单位总资产的63%。

根据万德资讯网的数据,再根据沪深两地所有上市公司1 522户的样本单位(截至2007年6月14日),对所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进行筛选,结果为只有其中的266家,即仅占上市公司总样本的17.48%,前述沪深两地资产规模前100名的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50%以上的为42户,占266户的15.79%。由此可见,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占绝对控制权的上市公司并不占多数。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发起人都因支付流通股对价而摊薄了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那么从直接拥有上市公司超过半数以上表决权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显然已经不是主流方式。即使在资产规模前100名的上市公司中,也仅有不到一半的大型上市公司享有绝对控制权。试想由于企业合并准则的实施,同样的投资行为可能在报表上的表述结果完全不同,一个用账面价值反映,一个却用公允价值反映,两者的信息显然不可比。这对报表使用者来讲,可能会造成困惑。这需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让投资者学会用新准则的思路去解读报表。

四、个案分析

控制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之间的战略相向问题,也不在于上市公司是否能够得到控股股东的支持,造成市场效应,最关键的是可以理清公司的治理结构,让投资者清楚地了解治理层和管理层的分工和区别以及相互牵制和信赖的程序问题。笔者试图通过个案来剖析在新准则下,控制权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可能会给报表使用者带来什么样的不同信息?

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2006年8月根据审议通过的董事会议决议,公司拟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发行股票总数不超过19 000万股。拟发行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收购控股股东持有的A公司100%股权、B公司100%股权和C公司50%股权资产。控股股东以其拥有的上述三家公司股权(全部或部分)按评估值作价认购公司拟发行的股份,其他特定的发行对象以现金认购。公司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假设为17 400万股,发行价假定为4.10元/股,共计募集资金713 400 000.00元。

公司2006年年报表述的主要控股股东为P集团,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成员共有9名董事,其中独立董事3名,P集团派出董事2名,其中1名为董事长,另上市公司总经理和副董事长均由P集团任命并通过股东大会决议选举产生,但并未在P集团任职。即P集团派出或间接相关的董事会成员共有4名,但未到董事会成员的半数。公司控制情况如图1所示。

公司在定向增发方案申报及预测2007年业绩时,均以本次增发形成的企业合并行为是在同一集团的控制下完成的,公司认为属于同一控制的理由是公司的经营政策历来为集团所控制,且目前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也是由集团提出任命人选的,P集团通过本次增发的目的是增强P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能力,并将P集团的资产逐步转入上市公司,最终完成P集团整体上市的目的,真正使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但人们关注到,P集团目前为止未直接持有50%以上的控股权,虽然扣除独立董事以后的董事会,P集团可控制的表决权超过半数,但从法律意义上,未能达到半数以上表决权的控制权;另外公司是否始终可以由P集团控制财务和经营决策未能在章程中明文规定,也未见和其他主要股东达成一致行动人关系。因此这里比较假设这一行为分别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两种情况下,增发对上市公司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同一控制下的财务变动状况(表1)。

非同一控制下的财务变动状况(表2)。

两种情况下,账面投资成本的差异达3.32亿元。以2006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10.91亿元为基数,人们发现,定向增发以后的净资产在同一控制下增加的净资产仅占合并后净资产的25.90%,但如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则占到39.53%。造成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形成不同的资产负债率和权益比例。由此可见,对于企业合并,如涉及被收购方的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差异巨大的前提下,是否为同一控制将对报表的表述产生重大差异。因此,人们不仅需要学会用分析的眼光看待报表反映的数据,更重要的是需要严格定义控制权,不要使其成为粉饰报表的“工具”。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准则下,对于投资行为必须区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而其带来的经济后果却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在我国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逐步消除非市场行为带来的所谓特权。从案例中不难发现,对“控制权”的判断并不是很严格,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只要有人为的因素存在,就会产生不同的后果,而且后果严重,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新准则大部分的条款都已经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了,但仍保留或增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准则,却同时给资本市场留出了想象空间。从实务操作来看,需要结合我国的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进一步规范企业合并准则。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2006.

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成本;问题;控制方法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与市场规模化经营是密切相关的,施工单位在决策阶段要考虑综合环境,尤其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尽可能扩大施工成本布局范围,为公司日常经营及数据统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1施工成本控制内容

施工成本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等费用,周转材料的摊消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使用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工资性质的津贴等,以及进行施工组织与管理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早期,建筑工程盲目地追求市场占有率,忽略了成本控制决策调整与升级,对大客户成本控制机制不够重视,导致施工成本失去了可操控性,进而制约了公司上市后期的经济决策。

2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成本意识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战略不够明晰,施工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尚未建立符合公司外部营运标准的战略机制,这些都限制了施工单位施工成本体系标准,从战略决策角度来说,无法满足施工单位资本调控与发展要求。此外,施工单位在施工成本控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战略控制流程,建筑工程依旧未能全面掌握市场变动规律,对施工成本控制及调整失去了作业方案。

2.2成本战略问题

施工单位具有规模大、业务多、客户广等特点,依赖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方案,促进了施工成本调整与改造。但是,大规模经营容易削弱成本控制力度,“多头成本控制”是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类成本控制方案难以发挥出大公司的市场优势,特别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多头成本控制容易扰乱公司的经济秩序,原始资本积累不足,成本控制了公司规划与战略发展。对于现有施工单位体制来说,多头成本控制也容易破坏企业内部的战略体系,如:扩大市场占有率中,施工成本控制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企业营运模式也失去了稳定性。

2.3成本管理问题

传统基层成本控制模式无法满足建筑市场销售与经营需求,选定项目集约化发展之路,将项目资源集中于某个特定的项目群体,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经营目标。例如,对市场风险缺少预见性,导致很容易出现资产质量较差的业务,制约了公司成本控制获得的收益水平。其中,相同项目存在不同条线交叉成本控制的情况,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愈发重视,优质项目的筛选需要科技部门的数据支撑,借助数据的积累科学的规划成本控制方案,避免资源浪费。

3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理论

3.1MM理论

1958年6月,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简称MM)共同研究,在《美国经济评论》中发表文章,主要介绍了“施工成本、公司财务与资本”等概念,提到了施工成本对公司财务机制建设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MM理论提出,若排除公司所得税、企业面临相同经营风险等条件下,若施工成本发生变化,不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造成影响。例如,公司债务比率变化过程中,公司的资本总成本、总价值等不会出现变化,这些都是公司资本调控需要考虑的。

3.2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trade-offtheory)对企业债务、收益等进行综合评估,若平衡债务利息及税收支出的前提下,能够实现企业运营价值的最大化,体现出最佳施工成本。这一阶段,债务比率是一项重要的参数标准,体现了债务抵税收益、市场营运价值等标准。在权衡理论中,权衡施工成本要考虑多方面指标,包括:负债企业价值、无负债企业价值、税赋节约、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成本的现值等。

3.3理论

理论(agencyTheory)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即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costtheory)。这一理论属于假设型理论,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某种特定的假设,例如,契约成本理论中,认为,企业是由不同契约构成的,股东、债权人、管理层等,均是契约成本理论的主要对象,对企业未来施工成本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提高施工成本运营效率的关键步骤。

4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

4.1成本最低原则

成本控制理论结合了MM理论的假设条件,之处企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严格控制内需、增强债务融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比如,投资者通过成本控制理论分析,能够掌握市场信息变化动态,提出符合企业资本市场化营运要求的理论体系。从施工成本计量到客户信息数据的积累,都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过程,需要总分支各级机构的配合。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是商业领域中普遍运用的管理理念和战略。王浜胜(2008)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公司的最优资本的构成,从理论的角度对资本监管和信贷扩张以及经济增长影响的体制进行详细的梳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资本约束和信贷扩张关系做了研究。

4.2风险可控原则

公司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准确计量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公司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损失一般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三种。预期损失是指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公司风险损失的统计平均值,是公司在一定时期可预见的平均损失。它是公司的经营成本而不是风险,通过拨备和产品定价进行预防。“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各个行业参与市场经营都面临着风险隐患,如何控制风险也是施工成本调整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建筑行业施工单位在避规风险阶段,主要结合市场调研、数据分析、产业规划等方面内容,进一步提高项目规划及资金发展要求,从而实现了风险调控与资本控制,帮助公司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此外,风险可控性原则中,也对施工单位日常营运体系提出不同的要求,按照公司资本战略规划指标,不断增加原始资本积累,从而加快了公司施工成本改造要求,为施工单位可持续规划与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4.3效益最大原则

可操作原则是对施工成本调控的新思路,按照资本控制与改造要求,才能实现施工成本改造目标,帮助建筑行业构建符合市场化机制的营运方案。当前,建筑工程在施工成本调控与规划方面,要注重客户所带来的风险调整后的市场运营回报率。建筑行业投资成本大,任何一个项目都有一定运转周期,严格防范市场风险是经营管理重点。成本控制风险对建筑工程经营提出更高要求,注重成本控制管理体制调整是经营者的必然决策。建筑工程市场运营的配置区分为对存量风险资产的市场运营配置和对增量风险资产的市场运营配置。在三大前提具备的条件下,采取自上而下的原则对市场运营加以分配。现阶段,建筑工程建立技术改造关系具有多方面途径,主要是从其业务模式本身采取措施,尤其在贷款业务方面可以获得更多客户支持,逐渐建立客户销售对象群体。

5结论

上一篇: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风险管理成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