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01 11:28:04

公司财务理论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财务治理作为公司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应当从定性方面、从制度层面来展开对公司财务的研究,本文首先探讨支撑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接着阐述财务治理的概念、主体、客体等要素架构的基本理论,最后针对财务治理的机制、模式等重要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关键词: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目前,我国公司的制度安排受经济转轨时期的影响,透过一些问题公司事件,不难发现市场上许多公司的问题往往表现在财务方面,如:财务报表的粉饰造假,募股资金的随意挪用,委托理财行为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单纯从财务技术的角度已无法解释,必须考虑公司形成的财务契约的过程及其制度环境,重视公司赖以存在的治理基础,转而从定性方面、制度层面来展开对公司财务的研究,即着重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已成共识,财务治理就是规范各产权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确保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一)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和诺斯等开创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引入契约、不对称信息、成本等基本分析工具来分析企业问题。根据分析工具和侧重点的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划分成以下理论分支。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哈特等人直接提出了企业合约不完备的论点,将契约规定外的权利即剩余权利称之为剩余控制权,而且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所有权。“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就推导出了控制权”而完全契约理论却忽视了“控制权”、“权利”等范畴,这些恰恰是企业问题当中的关键所在。委托理论,指出企业是一个存在个人相互抵触的利益冲突的契约关系。因此,必须设计某种制度:一是通过财务治理来明确各级委托人和人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委托人欲实现自身目标的最大化,必然要采取某种方式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监督。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存在逆向选择,它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签约后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道德风险,它既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也包括隐藏行为的问题。财务治理应该保证财务信息的畅通流动和财务权利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执行,使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落到实处。正是高昂的成本配合不完全的契约促使人们关注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因此是财务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二)公司治理理论哈特提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在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治理结构确实有很大作用。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其实质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状态依存的控制权结构,不同状态下的企业应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杨瑞龙则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财务治理在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必然借鉴、遵循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拓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三)公司财务理论本金理论,是财务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理论,财务治理就是对本金流向、流量的合理协调、控制;是对本金的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等权能的合理配置。财权流理论,汲取了“价值流”的优点、考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挖掘了价值背后的本质力量——权力、注重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结合。财务分层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在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的三篇论文,分别从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阐述了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架构、内容、特点等财务理论问题。后经不断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观点:财权分属所有者和经营者,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之间划分。公司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一)财务治理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概念众说纷纭,尽管概念描述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科学决策,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耦合。(二)财务治理的主体财务治理的主体是指在财务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确定财务治理主体,关键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利”。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财务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参与主体不可能太多,只能择其要者来规范调整他们的关系。应将政府包括在内,在公司财权配置和制衡关系中,政府对公司的财务政策和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是不可避免的,撇开政府研究财务治理问题,难以保证财务治理结构合理,在实践中会带来不利后果。作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倾向应为目前主流经济学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政府等)。(三)财务治理的客体财务治理的客体也即财务治理的对象,对财务治理的客体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价值流”的层面上。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支配价值流的“权利”是隐藏在“价值”背后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具有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以“财权流”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是现代财务的主流。作为财务活动的财务治理的客体就是“价值流”与“权力流”相结合的“财权流”,即财权在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配置。(四)财务治理的目标随着公司治理的创新,“股东至上”理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质疑。尽管都没有否定股东在企业中的决定性地位,但动摇了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的假设,因而使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收益享有者的制度安排的合理存在疑问,利益相关者理念应运而生。现代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的“契约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谋求一种对利益关系的平衡、制衡机制,遵守效率、公平原则。因此,将财务治理的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体现了财务治理效率性目标与公平性目标的有机耦合,是一种现实选择。(五)财务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分配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合理配置财权可以增强控制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减少失控区域;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的败德行为,遏制利益流失;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一)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机制,就是要有效运用财务手段,解决有关因素在相互关联和制约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一个完善的现代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应该是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以及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机制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体。财务治理机制作为公司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分层配置的财务决策机制的建立居于财务治理机制的首要位置;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重要内容,利益相关者需要利用公司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而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健全有效则是财务治理机制的核心,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以协调各权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财务治理的目标。(二)财务治理模式现代企业是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联结体,为使契约得以顺利履行,必然要求各主体能够平等、独立地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拥有与特定经济地位相一致的财权,进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的制度安排成了必然的选择。但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均分配公司财权,重点在于强调“参与”。当然,这也只是公司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治理机制,体现了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为确保公司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的制度安排帮助受损的利益相关者,必须有一套制度设计安排来确保对控制权的适时适度、有序有效转移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这套制度安排就是相机治理。基于传统的单边治理模式正在经受严峻考验,并在内外部压力下走向共同参与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但各种财务治理模式理论也仅是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基本框架,鉴于各种内、外在客观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财务治理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治理模式。总的说来,关于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基本上缺乏总体架构的认识,系统性的理论成果不多,本文试图为财务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一点借鉴。参考文献:1.朱俊晶,纳鹏杰.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汤谷良,谢志华,王斌等.涉及“现代企业财务分级管理问题”的系列文章[J].会计研究年会,1997(5)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司财务理论;经济学依赖;伦理属性;范式修正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1-06

作者简介:范英杰(1970-),女,黑龙江依安人,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 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1WG07;青岛市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2-3-75-37-zhc。 目前,公司财务学已成为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门类中最具活力的学科领域之一,社会实践中的种种现象需要人们对公司财务理论所选择的传统分析范式进行思考。

一、反思公司财务的理论范式

(一)公司财务理论的经济学路径依赖特征

从20世纪50年资组合理论诞生,到MM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无关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和行为财务理论等,公司财务学的发展可谓成就卓著,现已形成相对完整体系内容。由于知识背景、认知结构及思维视角等方面的差异,尽管研究者们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公司财务理论依然显示出很强的经济理论依赖特征,财务学对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直至今天仍然延续,以经济学理论框架构建和诠释财务行为现已成为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范式。如马科维茨(Markowitz,1952)提出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从可能的风险资产组合中确定最小方差边界,通过对资产组合权重的计算找出斜率最陡的资本配置线,计算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再与无风险资产的权重一起得出完整资产组合,该理论与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具有一致性,即从理性经济人的个人最优化角度出发进行的证券组合才是最优的投资组合。米勒和莫迪利亚尼(Miller and Modigliani,1961)提出的股利无关理论,认为公司在投资决策给定的情况下,其股利分配政策不会影响股票价格和股东收益,公司价值或股票价格只受投资决策所决定的获利能力影响。该理论是在完美资本市场假设、理假设和完全确定性假设三个严格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同样体现出经济学思想。可见公司财务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是在直接或间接地汲取了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

(二)公司财务理论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62)指出范式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集合,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公司财务理论承袭了经济学研究范式,体现了经济学遵循的理念、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

1理性经济人行为的假设。假设是经济学的根基,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人类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尽管在经济学发展进程中,该假设后来被修正为有限理性经济人,但也只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推广和延拓,仍属于自利行为假设的一种。公司财务理论也是严格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设展开的,财务行为突出的是最优决策的基本分析结构,即任何财务行为主体行为目的都是要达到最优决策:首先要确定需达到的目标,其次是发现约束条件变化,并及时调整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方式,最后是在进行理性成本和收益计算而决策,该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范式。在公司财务理论演进中,MM理论开创了从成本和收益角度研究资本结构的先河,后来破产成本学派的资本结构理论和税差学派的资本结构理论继续发展了该思路,最后形成了资本结构的静态权衡理论。目前,公司财务教材中仍然恪守着该假设,在构建财务目标时,理性经济人的财务选择和财务行为动机是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财务决策理论中,假定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在进行决策时,选择能够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并假定理性投资者是规避风险的,在已定的收益条件下,尽可能使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或在已定的风险条件下,尽可能使收益最大化;在筹资行为决策时,需要在对比各种筹资方式和渠道下,从收益最大化出发进行决策……每项财务行为都要达到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收益。

总第437期

范英杰:公司财务理论范式反思与修正

····

商 业 研 究

2013/092个体主义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是现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架构之一,它将一个大实体约化为许多小实体,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许多个人的聚集,主张群体只不过是许多个体的组合,以理性追求最高效益的个人作为研究实体和分析集体的行为。沿着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路径,公司财务学在方法论上也信奉个体主义,即以公司个体作为独立的封闭式考察对象,并从公司个体内在属性和内部驱力出发来解释公司财务行为。因此,公司财务理论在个体主义方法论下主要解决:(1)个体参与者如何做出财务决策,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决策;(2)个体参与者的这些决策如何决定金融市场的整体行为,特别是金融要求权的价格;(3)这些价格如何影响资源的实际配置 (王江,2006)。

在上述方法论范式下,公司的最优化投资、融资、运营、分配行为,以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分析,都是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考察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和效率问题,至于与个人相关的传统的、血缘的、生态的等一切社会关系都被剥离出去。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和机制安排去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势必会带来诸如财务关系中欺诈、舞弊、功利等道德风险,甚至体现出只有人类是道德权利主体,自然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个人主义伦理逻辑;势必将整个生态系统割裂开来,认为自然是从属或是依附于人类的,不能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关注对象,并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排除在财务决策维度之外。

3数理性的分析工具。经济学要界定每个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建立参照系和给出分析一般都需要数理分析和证实,数理性的分析工具在现代经济学中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田国强,2005)。经济学数理范式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数学模型,二是实证分析方法。经济学经典的需求供给模型、博弈论、委托理论、动态最优理论等都采用了数理性方法,作为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必要方法,分析工具遵循了经济学严格的数理分析模式。财务学越来越喜欢采用大样本数据和概率统计分析,通过逻辑严密的数量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会计现象和变量间的关系(陈良华,2011)。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主要是对财务模型进行价值判断检验和评估,或拓展原有的理论模型。财务理论研究普遍采用以假说为起点,以观察和实验为手段,对假说进行批判性讨论或尝试性反驳,进而完善假设或提出新假说。在遵循“问题-假设-检验-假设”的研究范式下,公司财务理论将价值判断等伦理道德因素驱逐出去,实证研究和数学模型研究在全部研究文献中独占鳌头。

二、公司财务的伦理属性分析

公司财务理论的经济学路径依赖,以及沿袭的经济学研究者共同接受的理性经济人行为假说和数理性的分析工具,是否是公司财务学应该遵循的最优选择范式呢,未来公司财务理论研究是否仍旧要沿着经济学路径持续进行下去,这些需要人们进行反思,剖析公司财务的伦理属性。

1公司财务的双重属性内蕴伦理属性。作为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组织一系列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活动。一方面,作为经济行为的重要主体,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有着追求利润的经济属性,“赢利原则是竞争经济的一个历史结构性的预先规定,是任何企业所不可抗拒的,企业的任何战略规划都必须服从它”(霍尔斯·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2001),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司财务的经济性,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确需要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产出;另一方面,社会性也是公司财务的重要属性,公司财务在运营过程中必然要处理与投资者等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在处理财务关系时必然具有为己性和为他性、服务性和牟利性对立统一的伦理属性,作出某项财务行为时必然要考虑伦理道德,公司要遵守反映和符合各方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公司财务对顾客、供应商、职工、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负有一定的伦理义务。

2公司财务契约不完整性决定了其需要伦理约束。企业要遵守投资合作形成的一系列多边契约(Freeman REdward、Evan William,1990),投资者之所以将自己的生产要素通过企业生产的方式进行组合,合作的目的是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通过要素、资产与服务交易的合约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取得比不合作时更大的效益,实现各自要素的最大增值。所以,公司契约的性质体现在财务上,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网络。但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等因素客观存在,财务契约也存在着不完备性,它不仅体现在公司投资、筹资及分配活动的系列理财活动和理财决策的非道德行为,而且体现在处理与顾客、供应商、职工、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关系时也呈现伦理盲区。财务契约不完整必然需要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应约束,公司应在谋求价值最大化时保持理财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均衡。只有分析财务活动中具有的伦理价值,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企业相关者的合理需求,才能在财务活动实践和财务关系协调中恪守伦理规制。可见,公司财务双重属性及契约性质意味着其具有伦理属性并需要伦理约束,正如道格拉斯·诺思所指出的,“财富的创造是一个道德过程的重要命题”,公司财务理论需要反映伦理的要求,并有赖于伦理规制,公司财务理论需要由经济学依赖向伦理学支撑范式变迁。

三、公司财务理论范式的修正

伦理学日益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展示的实践功能,使其思想的触须正在伸向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公司财务理论也同样需要扩展仅仅依靠经济学视域的状态,更多地关注人文、价值、道德伦理要求。由于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是对财富的关注,二是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只是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伦理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被严重淡化了,如阿马蒂亚·森(2000)指出的,“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面临着非道德的财务行为和财务利益冲突,公司财务在追求投入资本的盈利性和价值增值的同时,迫切需要伦理学的规制和护航,以便对传统的理论范式进行合理修正。

1社会复杂人假设。公司财务理论的理性经济人假说,形成了对财务经济性效率和经济性规则的过分关注,以及对财务的社会属性的轻视。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已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质疑,道德等因素作为重要的内生变量现已纳入经济研究的视野。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版序言中就明确指出“道德的力量正是包括在经济学家必须考察的那些力量之内的”,而“‘经济人’实际上是一个怀有利人的愿望,甘受劳苦和牺牲以赡养家庭的人,是最能信任的,他的正常的动机常被默认为包括家庭情感在内”。亚当·斯密就已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其在《国富论》中指出:“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道义”。人不仅有着经济人人性的一面,同时不可忽视其具有道德的另一面。因此,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从实验角度进行了例证,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充分证明用单纯“经济人”假设来衡量人类行为具有局限性。正如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指出的,“人既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纯粹的道德人,即使是最典型的‘守财奴’或最伟大的圣人也不会如此”。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类基本需求层次分为五个层次需求模型,更是清晰化地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既然人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有其道德性的一面,那么公司财务必然将突破理性经济人假设,将伦理道德等因素纳入理论依赖的视域。

2结构主义方法论。在个人主义的假定下,公司财务的投资、融资、运营以及分配行为,都是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强调个体利益优先,即公司进行决策时可以忽略社会、其他群体甚至生态环境等利益,将企业个体一般追求作为道德价值合理性的根据。任何公司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财务关系中,公司财务理论需要从集体视角研究公司个体,将公司财务嵌入到整个社会的结构之中,因此,结构主义方法论应成为公司财务理论赖以观察思考问题的最基本视角与出发点之一。一是在处理财务关系时,任何公司财务应看做是社会整体性的一部分,需要尊崇整体的社会利益;同时,社会共同体有其自身固有的内在运动、变化规则,强调社会共同体结构对单个公司财务的制约作用,在结构主义方法论下审视公司,财务决策就需要对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社会公众甚至自然都负有神圣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二是公司从事财务活动时,应突破筹资、投资及分配活动以经济价值为中心的个体方法,采用整体论的、长远论的思维方式,反对将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逐利与行善、企业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对立起来的两分法,充分考虑到伦理价值因素。

3全面的分析工具。在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不可否认实证研究分析工具具有科学理性,使财务问题的表达更为精炼和精确,且逻辑更为严密和严谨。公司财务在进行定量的经济计量技术分析的同时,不应忽略涉及价值准则的层次,要构建回答公司财务实践“什么是好的”、“应该怎样”的规范研究分析工具。因为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公司财务研究更重要的使命是对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从伦理道德高度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公司财务实践中经济价值的创造行为要兼顾道德价值,经济决策要有兼顾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顾虑,公司财务决策在获取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需要伦理价值的判断,公司财务理论研究需要摒弃目前推崇的实证研究范式,将规范研究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实现分析工具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C所罗门.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M].罗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德]霍尔斯·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 刘媛媛.基于历史视角的西方公司理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5]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 陈良华,张昉.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J].会计研究,2011(5):3-9.

[7] 李江.法经济学本土化研究范式与理论传承[J].商业研究,2009(7):160-163.

[8] 罗仲伟.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和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5(9):114-119.

[9]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治理 利益相关者 财权配置

目前,我国公司的制度安排受经济转轨时期的影响,透过一些问题公司事件,不难发现市场上许多公司的问题往往表现在财务方面,如:财务报表的粉饰造假,募股资金的随意挪用,委托理财行为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单纯从财务技术的角度已无法解释,必须考虑公司形成的财务契约的过程及其制度环境,重视公司赖以存在的治理基础,转而从定性方面、制度层面来展开对公司财务的研究,即着重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已成共识,财务治理就是规范各产权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确保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和诺斯等开创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引入契约、不对称信息、成本等基本分析工具来分析企业问题。根据分析工具和侧重点的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划分成以下理论分支。

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哈特等人直接提出了企业合约不完备的论点,将契约规定外的权利即剩余权利称之为剩余控制权,而且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所有权。“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就推导出了控制权”而完全契约理论却忽视了“控制权”、“权利”等范畴,这些恰恰是企业问题当中的关键所在。

委托理论,指出企业是一个存在个人相互抵触的利益冲突的契约关系。因此,必须设计某种制度:一是通过财务治理来明确各级委托人和人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委托人欲实现自身目标的最大化,必然要采取某种方式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监督。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存在逆向选择,它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签约后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道德风险,它既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也包括隐藏行为的问题。

财务治理应该保证财务信息的畅通流动和财务权利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执行,使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落到实处。正是高昂的成本配合不完全的契约促使人们关注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因此是财务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公司治理理论

哈特提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在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治理结构确实有很大作用。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其实质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状态依存的控制权结构,不同状态下的企业应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杨瑞龙则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财务治理在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必然借鉴、遵循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拓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三)公司财务理论

本金理论,是财务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理论,财务治理就是对本金流向、流量的合理协调、控制;是对本金的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等权能的合理配置。

财权流理论,汲取了“价值流”的优点、考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挖掘了价值背后的本质力量——权力、注重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结合。

财务分层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在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的三篇论文,分别从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阐述了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架构、内容、特点等财务理论问题。后经不断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观点:财权分属所有者和经营者,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之间划分。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概念众说纷纭,尽管概念描述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科学决策,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耦合。

(二)财务治理的主体

财务治理的主体是指在财务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确定财务治理主体,关键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利”。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财务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参与主体不可能太多,只能择其要者来规范调整他们的关系。应将政府包括在内,在公司财权配置和制衡关系中,政府对公司的财务政策和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是不可避免的,撇开政府研究财务治理问题,难以保证财务治理结构合理,在实践中会带来不利后果。作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倾向应为目前主流经济学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政府等)。

(三)财务治理的客体

财务治理的客体也即财务治理的对象,对财务治理的客体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价值流”的层面上。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支配价值流的“权利”是隐藏在“价值”背后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具有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以“财权流”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是现代财务的主流。作为财务活动的财务治理的客体就是“价值流”与“权力流”相结合的“财权流”,即财权在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配置。

(四)财务治理的目标

随着公司治理的创新,“股东至上”理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质疑。尽管都没有否定股东在企业中的决定性地位,但动摇了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的假设,因而使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收益享有者的制度安排的合理存在疑问,利益相关者理念应运而生。现代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的“契约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谋求一种对利益关系的平衡、制衡机制,遵守效率、公平原则。因此,将财务治理的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体现了财务治理效率性目标与公平性目标的有机耦合,是一种现实选择。

(五)财务治理的核心

财务治理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分配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合理配置财权可以增强控制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减少失控区域;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的败德行为,遏制利益流失;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财务治理机制

财务治理机制,就是要有效运用财务手段,解决有关因素在相互关联和制约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一个完善的现代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应该是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以及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机制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体。

财务治理机制作为公司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分层配置的财务决策机制的建立居于财务治理机制的首要位置;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重要内容,利益相关者需要利用公司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而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健全有效则是财务治理机制的核心,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以协调各权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财务治理的目标。

(二)财务治理模式

现代企业是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联结体,为使契约得以顺利履行,必然要求各主体能够平等、独立地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拥有与特定经济地位相一致的财权,进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的制度安排成了必然的选择。但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均分配公司财权,重点在于强调“参与”。当然,这也只是公司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治理机制,体现了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为确保公司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的制度安排帮助受损的利益相关者,必须有一套制度设计安排来确保对控制权的适时适度、有序有效转移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这套制度安排就是相机治理。基于传统的单边治理模式正在经受严峻考验,并在内外部压力下走向共同参与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但各种财务治理模式理论也仅是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基本框架,鉴于各种内、外在客观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财务治理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治理模式。

总的说来,关于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基本上缺乏总体架构的认识,系统性的理论成果不多,本文试图为财务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朱俊晶,纳鹏杰.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4篇

一、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

1.公司理财学在20世纪初期成为一门学科,尽管财务理论的部分比较单薄,大多是对实际经验的描述和总结,但是具有自己的学科内容。20世纪30、40年代,随着对公司理财理论研究的逐步展开,针对公司财务的各种分析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的各种不同观点不断碰撞与求新,以实践引导理论发展的规范研究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公司财务理论,是以定性的逻辑推理和语言描述为主,同时也采用定量化和财务决策模型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所处理的是在确定性条件下的财务决策问题。对资本的控制需要借助于各种定量方法,因此在这一时期,各种计量模型逐渐应用于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管理上,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2.1952年,马科维茨发表的《证券投资组合选择》成为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开端。1958年,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成为现代财务理论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事实分界点。马科维茨、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的开创性贡献为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找到了发展方向。公司财务研究逐步发展成一套完整的、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公司财务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以投资者理性、无套利和完全市场假设为出发点、以一般均衡分析为手段、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资产定价为核心,逐步构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体系。

3.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逐渐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融入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信号理论”等信息经济学概念以及“道德风险”、“委托”等理论概念,以理论创新与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财务理论研究占据了主流地位。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后来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财务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许多重要理论成果经过反复辩驳和大量的实证检验,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结果和一批应用模型,其中几项重要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财务学科的发展对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财务商业实践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深受业界重视和尊重。

二、公司财务理论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虽然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如果认为该工作已经接近完成或达到完美则是一个错误认识。英国的Richard A Brealey教授与美国的Stewart C. Myers教授合著的《公司财务原理》一书作为公司财务原理方面的权威著作之一,对现代公司财务理论前瞻性提出了十大极具挑战性的领域。结合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以下领域将成为新热点。

1.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财务理论的影响

一切与企业存在交易关系的个人和团体都有可能成为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如果所有的交易契约都是完备的,则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会得到完备性契约的保护。但是,企业资本要素提供者之外的契约方很难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完备契约关系,契约的不完备是现实常态,他们的利益实际上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企业无法避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股东之间的财务冲突、企业与社会的冲突等,因而遇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大挑战。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契约边界遍及包括政府、供应商、顾客等在内的所有利害关系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采纳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公司财务决策应该是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有效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支持网络,这个网络的稳定性和强度是企业财务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公司财务研究不能忽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因此,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冲突及其协调问题是公司财务研究的亟待开创的又一重要课题。

2.人力资本在公司财务中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完备契约是企业契约常态,与人力资本不可分割的技术、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要素一道雇佣其他的生产要素,且人力资本要素日益显示出比较优势的地位,这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变迁的现实状态。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企业,其主要资产是由人力资本而不是实物资本构成的(突出的例子是IT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这向公司财务理论家和实证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作为我们大部分的理论模型基础的范例是生产性企业。新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因为它们的主要资产是自治的人而不是无活动性的机器。

虽然人力资本具有机器等一般性资本的特征,但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它只能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企业可以对其非人力资本拥有占有权,而对其人力资本却只能拥有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由企业和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来规定。这种契约既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情况,也无法详尽地规定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责任与权利,是一种不完备契约。

现代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控制力却在下降,人力资本的谈判力日渐提高。我们看到,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管理性、技术性的“人力资本”将日渐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方案在众多企业中酝酿并相继推出,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化的趋势正逐步形成。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企业不再倾向于垂直一体化而要求人力资本越来越集中,现代企业正由垂直一体化逐步转变为扁平化和专业化,正由物质资本密集型逐步转变为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不是简单契约价值的综合。

在人力资本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本密集,却无法控制这些专业化技能很高的员工时,企业很可能因为其离职而引起企业核心资产的流失,处于企业外部的股东名义上保留着剩余索取权,但是实际上企业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却被优势人力资本提前索取。人力资本攫取的部分企业价值就是人力资本租金。因此,此时讨论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索取权竞争比仅仅讨论剩余索取权或者剩余价值本身更加迫切。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等财务决策时要考虑到这种变化。

为了解决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辛格勒斯(Zingales,2000)提出“基于关键资源建立的特殊投资网络(web of specific investments built around a critical resource)”,即关键资源(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投资的互相补充而形成的公司特有投资组合,企业实质上是围绕关键资源而建立的投资组合,通过契约形式赋予关键人力资本以特权,明确其报酬。当然这种特殊投资网络联结的建立需要时间,体现在企业长期价值上。有很多例子证明给予员工股权不是为了筹资, 而是为了维护公司长远的生存能力。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特殊投资网络,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的高度整合创造着公司的凝聚力和成长机会,企业价值正是体现了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高度整合。

由于当前无论是会计还是公司财务,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方面,没有过渡到实证的定量分析,因此,关于公司财务决策如何考虑人力资本的影响还没有很好的理论依据。

3.新的衍生证券对公司财务理论的冲击

公司财务理论研究成果落后于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公司证券类型的迅速增加,虽然对于衍生证券的一般性认识和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好像还没有给出对这些证券和其他特制的证券的利益本质的系统性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MM理论提出以后,基本上建立了一套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框架,它是以建立在比较理想的完备市场条件下的公司定价理论为基础,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投资、筹资、兼并和风险管理。这个框架,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十多年来衍生证券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的衍生工具的出现,企业在筹资及内部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有很多新的发展,发明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证券来进行筹资。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原有框架不一致,传统框架认为这些东西并不重要,因此对企业中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并没有加以考虑。这导致企业在解决激励问题时采用新的工具,并提出了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迄今已有很多新的构想和新的研究方向。现在的研究逐步从理论方面的考虑过渡到实证的定量分析。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整个企业机制的设计和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但已经有很多的进展和探索。

4.决策心理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

传统财务理论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定条件下推导出来的,由于公司财务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是非理性的,所以难以通过现实检验。有关研究已经证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决策心理和理财行为进行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行为财务学试图解释决策心理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但是,行为财务还没有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公认的、毫无争议的一个研究范式。一方面,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虽然得益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行为财务的理论体系。但是,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断章取义地从一些投资者的行为片段去组合对投资者行为的假设,虽然可能得出令人感兴趣的结论,但合理性却不能保证。

5.公司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财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管理风险,Brealey教授与Myers教授合著的《公司财务原理》一书指出了四种情况下的风险管理策略:第一,当企业扩大生产时,管理人员经常通过权衡改变产品组合或剥离项目以降低失败的成本;第二,通过减少企业的举债,管理人员可将经营风险分散到更大的权益基础之上;第三,绝大多数业务取得保险以防范各类特定风险;第四,管理人员经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防止商品价格、利率及汇率的不利变动。

有关公司风险管理,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了财务风险分析的框架,但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直至后来1998年长期资本投资公司引起的金融风波,以及最近次贷问题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意识到以前对风险的认识是不够的。所以这就向各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成为现在很热门的问题,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和设想,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DeMarzo and Duffie(1991)说明投资者对公司风险暴露的不知情足以证明公司套期保值的合理性,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的理论并没有丰富到可以详细说明最优的风险暴露。

以往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降低风险,但是风险并非越低越好,风险管理的关键不在于降低风险,而是增加价值。

在这里,我们不能超前预测公司财务理论未来发展的细节问题,但是未来财务理论的发展将呈现出多研究视角和多研究维度的趋势,利益相关者财务、人力资本、衍生证券、行为财务、风险管理等可能代表公司财务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5篇

1.公司财务监督的基本理论

财务监督是事业单位、机关、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通过组织财务活动来事前指导、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各项生产经营业务活动工作。财务监督的范围主要分布在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班子之间以及经理班子与其下属的部处科室和子公司之间。从广义上来说,财务监督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资金流的合规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由于财务监督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因而其监督方式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包括股票期权、业绩报告与分析、考核指标体系、审计、人员控制、内控制度建设以及资金管理模式的整体规划等,其中资金管理模式的整体规划是公司财务监督的重要方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均比较低,普遍存在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例如,我国一家大型航空企业集团,由于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将集团内部的许多车间和分厂都划分成了独立的核算单位,并且向每个核算单位发放了银行帐号,集团的资金分散在各个核算单位的账户上,最终导致资金分散且账面和账户资金出现不统一的情况。这样的资金管理方式连基本的资金集中掌握都无法做到,更谈不到资金的高效使用。面对各种各样的资金管理模式,公司应该充分集合自身的实际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充分保证公司的资金流得到有效控制。如中海油目前在资金管控上就做了大胆尝试,借助财务公司的平台将资金集中统一管控,利用闲时资金进行一些短期理财投资,真正用好每一分钱,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投资增值活动的开展,更要有一套严密的内控制度把关,以防范投资活动的高风险。财务的监督职能,不光在资金领域,还更广泛的体现在其他领域,如成本管理领域,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认识到产品设计在产品成本管理当中的重要性。相同的产品,如果有一个好的设计,便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相反的,产品设计不好,则会大大增加制造成本。

2.公司财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督体制不完善且监督力度不足。在我国,企业的财务监督并没有明确的制度与法规保障,企业中财务部门的定位通常只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使得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无法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从而使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监督体制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监督力度不足,相关监督部门缺乏良好的风险意识,往往无法充分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如某些长时间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连续性活动,就可能是公司长期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但这些问题往往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长时间疏忽,就有可能导致公司经济方面的严重损失。(2)公司财务监督人员的意志比较薄弱。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监督人员,首先应该肩负起维护公司利益不被侵犯的重任,换而言之,财务监督人员必须秉持廉洁奉公的思想态度,坚决抵制诱惑、拥有超越常人的意志。这些对于常人而言,确实是非常困难的,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想要坚决抵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部分企业由于缺乏严格的把关,导致某些意志薄弱人员加入到公司的财务监督行列,当这些人员受到贪污人员的诱惑时,往往会与他们同流合污,最终造成公司的资金亏空。(3)财务监督制度中存在许多可操作性差的环节。通常情况下,公司的财务监督制度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可操作性差的环节,比如现场验收,该环节是在理论中不断强化财务监督的职能,在理论上有效防止虚假业务的发生,但是由于验收制度、职责及权限的不明确,使验收工作有名无实。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验收的货物量大且内容复杂,造成验收工作开展比较困难,因此就更需要集思广益,破解验收难题,真正建立起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且便于操作的验收方法,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明确验收职责与方法,真正让验收工作落到实处,使验收人员明白如果自己监督不力,会承担什么责任与后果,从而增强监督的积极性。同时只要按照制度规定履行了验收职责,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也能合法保护验收人员的权益。

3.关于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司财务监督的有效措施

3.1不断完善企业道德建设

要想使我国的公司财务监督得到进一步完善,首先必须不断完善企业道德建设。一个企业除了需要重视经济效益以外,还应该充分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只有当企业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时,才能够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公司财务监督的根本在于自我道德的约束[1]。而一个企业的道德观是所有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拥有着最高的权利,因而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利益,公司的决策人员就是整个公司的引导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各个层面的执行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决策人员是否能够严格恪守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修养问题,同时还关乎到公司的兴衰存亡问题。因此,只有公司的全体人员都严格恪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才能充分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

3.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要想使我国的公司财务监督得到进一步完善,还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无疑会使资金的审批、下拨以及运营等业务流程出现混乱,从而使得整个管理过程模糊不清,出现管理漏洞,增加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流程,将各项漏洞风险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内控制度、流程的制定与设计,要以基层为根基,中层来协调,顶层战略设计与监督管理,最终使公司在周密严谨的内控管控下规范运转,让各项工作有制度可遵循,有标准可参照,有规范流程引导。

3.3积极推行财务总监制度

要想使我国的公司财务监督得到进一步完善,切实执行财务总监制度无疑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公司的财务总监是由公司董事会决定聘请的,其主要职责是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之下,严格检查被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充分保证公司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并确保公司经理人员能够实现任期内的所有目标。具体而言,积极推行财务总监制度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财务总监负责对公司的各项重大经济支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能够有效避免公司资金的流失。第二,财务总监必须参与公司经济计划和业务预算等重大活动,能够在源头进行监督,防患于未然。第三,由财务总监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使公司各法人、相关利益主体以及治理主体在财务管理上的权利受到限制,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权利过于集中而造成经济失控的现象。第四,财务总监职业明确,拥有参与公司经济决策的权利,监督过程贯穿于各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大大增加了监督的力度[3]。例如,某国有企业在建立财务总监制度之后,在财务收支管理标准方面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入分配以及日常经营活动,实施了监督控制,取得了良好的财务监督效果。

综上所述,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监督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监督体制不完善且监督力度不足、公司财务监督人员的意志比较薄弱以及财务监督制度中存在许多可操作性差的环节等。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要想使我国的公司财务监督得到进一步完善,则必须不断完善企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以及积极推行财务总监制度。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6篇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纽带、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由多成员企业组成的一个企业联合体。对于集团企业而言,多经济主体的并存、多角化经营、多层级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集团比单个企业需要面对更大的财务风险。

(一)集团公司生成理论

(1)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的分支之一“交易成本理论”。从交易成本角度解释了企业替代市场、企业集团替代单一企业的合理性。交易成本实质上是制度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谈判成本、契约成本、履约监督成本等。交易成本与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市场中介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由于市场失灵、制度和法律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在外部市场低效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寻找其它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企业集团替代外部市场有历史的必然性。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分支“资源理论”则从资源配置角度解释了企业替代市场、企业集团替代单一企业的合理性。资源理论认为,企业集团集储存了某些从外部市场无法获得的关键资源,如创业家、职业经理阶层、资金、技术、知识等,这些稀缺资源很难通过市场或者跨组织转移,只能在组织内部进行配置。

(2)协同理论。通常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合作而产生的新的结构和功能。协同效应是“协同”产生的增效作用,即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合作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所产生的作用之和。就企业集团而言,协同效应主要是指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等效应。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财务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非均衡的,然而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财务资源的非均衡性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一特征为企业集团取得财务协同效应的取得提供了空间。但是,企业集团财务协同效应的取得需要借助于一套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从而优化财务资源的内部配置。以预算管理为手段的,以资金集中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财务集中管控通常是企业集团发挥财务协同效应的最有效途径。

(3)规模经济理论。一般是指随着组织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所产生的单位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效益不断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于企业经营中固定成本的存在,包括机器设备成本、管理成本等,决定了企业规模越大,经营成本则相对越低。如何不考虑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的边界应当是无限扩张的。依据规模扩张的方式,可以把规模经济划分为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和内涵式的规模扩张两种模式,前者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即通过组织规模的扩张来扩张经营规模,而后者则是通过对于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使组织的规模得以扩张。企业集团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后一种方式,因而是一种低成本的规模扩张方式,因为它立足于现有资源的重组,而不是资源的追加。正因为如此,企业集团是企业快速扩张的一条捷径,从而使企业集团成为了现代企业一种主要的组织方式之一。

(4)范围经济理论。一个组织在增加产品种类或者品种时通常会导致经济效益改善,这种经济现象被称为范围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不同产品之间具有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的互补性,所以,多产产品联合生产将导致成本降低。将若干个单一企业组建为企业集团,可以产生范围经济,这是因为每一家单一的企业都存在剩余资源,既包括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也包括专利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源,这些剩余的经济资源可以用于其他企业产的扩大再生产,从而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二)财务治理理论

(1)契约理论。企业集团是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一个契约组合体。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契约是不完备的。与单一的企业相比,集团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更强。这主要是因为在缔结契约时信息不完整,子公司有信息优势,导致母公司存在逆向选择;在契约执行过程中信息仍是不完整的,导致子公司的道德风险。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契约不完备性,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又进一步引导出控制权分配问题,这便是集团财务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是第一层次的出资者,也是终极出资者,将母公司定位于财务控制主体是以出资者财务理论为基础的。

(2)理论。企业集团最突出的问题是问题,它主要表现为母公司与子公司利益的冲突和协调,它构成了集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经济体通常都是独立的法人,只是以产权为纽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出资人委托经营者来管理企业,母公司的目标是使整个集团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子公司的目标可能是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了降低成本,需要分配控制权。由于控制权的原因,母公司充当了关系管理者的角色。

(三)企业集团风险机理分析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存在产权关系,决定了集团内各企业会通过资金集中结算,相互担保等发生财务关系。当关联企业产生财务风险时,会沿着产权链传导至整个企业集团。建立和实施科学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是防范、控制整个集团财务风险的有力手段。

二、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比较

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是为了实现集团总体财务目标,对一切重大的财务决策权限,包括投融资决策、资金运作、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权等,在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之间所进行的配置。根据财权配置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划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相融型三种财务管控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按照集权管理原则建立起的一种财务管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整个集团的投融资决策权、资金运作、资产处置、利润分配、预算管理等财务决策权,以及财务会计机构设置权、重要的人事安排权等全部掌控在集团总部手中,子公司只负责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和短期财务规划活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与U型组织结构(unitary structure)匹配。U型组织结构又称为直线职能制结构,其职能高度集中,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每一个部门又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各部门独立性很小,企业实行集中控制和统一指挥,每个部门或系统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管理。在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下,子公司相当于母公司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没有独立的融投资功能。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母公司的财务调控功能,统一调剂集团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实现统一集团财务目标。但是其缺陷主要有:企业职能任务增加,管理跨度容易失控,总部管理队伍日益庞大,体制僵化,管理成本上升。

(二)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与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相反,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是按照分权原则建立起的一种财务管近代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集团总部只是专注于方向性、战略性的财务问题,只留重大财务决策事项的审批权,包括投融资审批权、预算管理权、会计制度制定权等,而子公司则完全承担起日常的财务管理的决策权,每个成员企业既是利润中心,也是投资中心。集团总部一般不干预成员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活动,只是通过预算和绩效考核办法对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活动进行间接控制。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与H型组织结构(holding company),即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匹配。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减轻了母公司的决策压力,能够增强子公司有充分的积极性,决策敏捷,能够快速捕捉商业机会。其缺陷主要是:各事业部利益有独立性,容易产生本位主义,损害整体利益,公司总部与事业部层面上都设置职能机构,导致机构重叠成本上升。

(三)相融型财务管控模式相融型财务管控模式是将集权与分权相组合的一种财务管控模式。为了能够同时具备集权与分权模式的优点,相融型财务管控模式创新性地采用了“点控制”的方法,即对财务实行集中控制、对经营则下放权利。相融型财务管控模式与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事业部制结构)匹配。在该种模式下,总公司下设多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再设立自己的职能部门,分别对管辖范围内的子公司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进行直线管理。M型组织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由总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总公司决策层,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协调母子公司经营目标;二是集团总部职能部门层,其中计划部门负责公司战略的执行,财务部负责集团公司融投资活动;三是事业部层,事业部下再下设子公司,很显然子公司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利润中心,更不是投资中心,而只是承担某种生产任务或服务的成本中心。相融型财务管控模式吸收了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财务管控模式的优点,通过集权和分权的适度结合,调动了各事业部进行财务和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又通过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保证了集团总部与各成员企业战略的一致性。但是其缺点主要有:管理层次增加,协调和信息传递困难加大,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

从理论上可以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分为有三种模式,但是在现实中绝对的分权和绝对的集权都是不存在的,更多地是集权模式与分权模式的融合,且更倾向于集中,这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制约财务集中的瓶颈是总公司的决策能力和对决策信息的掌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被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当中,这一瓶颈逐渐被突破。尤其是我国企业集团大多并没有达到在一个行业内垄断,而是多元化的竞争战略,所以企业集团在自己下属公司经营的各个行业中都面临着与竞争者激烈竞争的风险。总体上看,财务集权利大于弊。

三、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完善措施

(一)建立融资审批制,统一对外融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融资风险,为此集团公司一定要对外统一担保、统一融资。各子公司的融资计划必须上报集团公司。集团总部对资金使用的需求进行权衡后,形成统一的融资方案,然后将融资额度分解到各分子公司。需要强调的是,子公司具体的融资执行工作也要集中到集团总部,因为只有如此,集团公司才能集中资源,提高与银行谈判的筹码,同时还能够利用银行间的竞争,降低成本。而且集中融资可以充分利用各子公司用资峰值的差异,通盘考虑融资时间。

(二)建立项目审批制,统一投资管理项目投资具有战略性,关系到集团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集团公司有必要专门成立了一个投资战略部,统一对投资项目进行调研、分析、论证。项目投资必须保证项目与企业战略协调,有利于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项目实施可以由子公司具体负责,但集团公司审计要适时介入,防止投资突破预算约束。

(三)建立现金池,加强现金资产统筹管理 现金不均衡性运动是常态,协调是集团公司的优势。根据集团具体情况,可以“结算中心”为平台,或者是以“内部银行”为平台,或者是以“财务公司”为平台。不管以什么为平台,集团企业都要以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统一核算、调节使用为原则,平衡现金流量,减少资产沉淀,盘活资产。

(四)实施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约束预算是企业战略的行动计划,财务集中管理的数字化体现和管理工具,不管是融资,还是投资以及日常财务收支,都要纳入预算,母公司应集中掌握预算的编制、批准、执行、调整等权限。为此,集团总部应当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管理的领导工作,并将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的具体工作交给集团总部财务部门负责。

(五)转变会计工作,从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型预算是结果控制转型为过程控制的代表,财务会计工作要与预算密切配合,为预算考核提供信息。集团财务管控的核心对象是现金流的控制和财务信息的获取,资金是集团集中控制的基础,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这一切依赖于会计信息系统。因此,建立统一会计核算平台,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使集团公司能够顺利实现对子公司财务和经营活动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芦荣军:《盐城电信集团公司集权财务管控模式的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李世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财务舞弊; GONE理论; 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一直饱受国内外学者的激烈讨论,2012年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年报监管工作情况通报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不断增强、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但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财务会计治理、募集资金管理与使用等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都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创造了机会,使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最近康美药业的财务舞弊行为。2012年12月17日有关康美药业涉嫌财务舞弊的舆论开始出现,就此拉开了有关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曝光的序幕。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A股市场上一个高增长的神话,自2001年3月份上市以来康美药业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2002年公司收入4.1亿元,2011年收入60.8亿元,9年复合增长率34.9%。然而,经过证券市场周刊和中能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了数月的研究与调查后发现,康美药业高成长的背后涉嫌财务舞弊,其这些年的增长很可能是由造假、融资、再造假、再融资支撑的谎言。这一新闻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关注。这些财务舞弊行为不仅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挫败了投资者的信心,也扰乱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秩序。

一、财务舞弊诱因的影响机理和舞弊决策机理

(一)GONE理论介绍

目前,解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理论有:舞弊三因素理论、舞弊四因素理论(舞弊GONE理论和风险因子说)。舞弊三因素理论是关于财务舞弊最早的理论,主要从机会、压力和借口三个方面来分析财务舞弊。舞弊三因素理论并没有区分影响舞弊的内因和外因,1993年Bologua的GONE理论首次提出“暴露”因素,使得区分内外因成为可能。国内早期的研究主要在舞弊三因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财务指标来分析财务舞弊的原因及识别模式,但随着舞弊行为的日趋复杂,学者们认识到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如图1所示)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舞弊动因和识别模式分析。本文的构想是基于舞弊四因素理论的基础,从贪婪、需要、机会、暴露四个维度来分析舞弊行为的诱因,并且提出治理的对策。

GONE理论(如表1所示)认为贪婪、机会、需要、暴露四个因素影响着财务舞弊。在这四个因素中贪婪和需要分别从个人和组织的角度来阐释了由于利益需求而导致的舞弊压力,从而形成了舞弊行为的内因。机会和暴露则分别从公司的内部环境和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两个方面解释了因为内部机制不完善、外部监督力度不够而导致的舞弊行为,这两个因素构成了舞弊的外因。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财务舞弊行为。

(二)财务舞弊的决策机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决策都是遵循成本收益原则的,财务舞弊决策也不例外。当财务舞弊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企业才会选择财务舞弊。我们用OR来表示财务舞弊给组织带来的收益,用IR表示财务舞弊给个人带来的收益,运用制度漏洞所产生的额外损失用L表示,P则代表财务舞弊暴露的可能性,财务舞弊的成本C是L和P的乘积,则财务舞弊的收益和成本的计算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R=(OR+IR)*(1-P)

C=L*P

NI=R-C=(OR+IR)*(1-P)-L*P

从公式可以看出:当R0,管理当局才会有财务舞弊的想法。

二、基于GONE理论的财务舞弊诱因分析

(一)贪婪维度的分析

贪婪是指对财富或者收益过度的渴求或向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会使管理当局的控制权增加,权力膨胀,在控制欲的作用下贪婪程度增加,自身的需求增大,为了满足个体的贪婪需求,行为人很有可能采取舞弊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中,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管理层的持股比例这两个指标和贪婪因素密切相关。公司中的职位和股权赋予了管理层较强的控制权,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会使管理层过度自信,预期期望较高,但是当现实不符合管理层的期望时,在贪婪的心理下,管理层很有可能采取舞弊行为;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增加意味着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增强,与此同时,内部控制不合理,外部监督不严给管理层造假提供了机会,两者相结合,管理层很有可能选择财务舞弊行为。

(二)需要维度的分析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基础。需要因素从个人和组织两个角度阐释了舞弊行为,它是促使舞弊行为的内因。从个人角度出发,如对于佣金、豪华的办公环境、个人声望名誉的追求,都有可能使行为人铤而走险,采取舞弊行为;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公司的主要需求是保牌、融资(配股和增发)、保增长。公司要实现以上的需求,首先要达到外部监管部门关于保牌、融资、保增长的条件,当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和这些条件不符时,企业也有可能采取舞弊行为。2012年12月被曝涉嫌造假的康美药业,经有关机构调查后发现它自上市以来高增长的背后,很有可能就是财务造假、再融资、再造假的谎言。

(三)机会维度的分析

机会是指舞弊行为人认为可以躲过财务造假惩罚的最好时机。一切贪婪和需要的实现都是依靠机会的,结合我国财务舞弊基本现状,笔者认为它是GONE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将重点阐述这一诱因对舞弊行为的影响。内部治理不善、政府的职能问题、外部监管不严和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原本存在的贪婪和需要更为强烈,为舞弊行为创造机会。

1.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善在内部给企业提供了财务舞弊的机会

章美珍(2002)结合银广厦的案例分析认为:公司内部控制混乱,其舞弊的可能性就较大。COSO报告《财务报告舞弊:1987―1997》中指出:舞弊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而舞弊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特点在于:公司高层管理者常常参与舞弊,大多数的审计委员会一年只开一次会或者根本就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董事会被公司的内部人或者董事所控制,他们持有公司较多的股份,却又很少是其他公司的外部董事;公司的董事或者管理者的亲戚关系很普遍,公司的创立者和现任的CEO在公司有着重要的权力。另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虚弱的内部控制环境、公司的高度增长、长期不一致的获利水平、股权集中度、关联方交易、野心勃勃的管理层等都是财务舞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预警信号。

2.政府的职能问题、外部监管的不严、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都是舞弊行为人可以利用的外部条件

我国证券市场涉及的部门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每个部门都规定了自己的责任范围,但部分职责并不清晰。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业绩需要当地企业的支撑,政府为了使业绩好看,很有可能会暗示企业拿出政府需要的财务数据,为了达到政府需要,企业管理当局不得不财务造假。由此不难看出,政府左右着企业财务报告的数据,同时又充当着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者,这两个相互冲突、矛盾的角色很难使政府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

在审计方面,人们已经忽略了形同虚设的内部审计,而是将希望寄托于外部审计部门。外部的审计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他们被誉为“经济警察”,然而人们一度怀疑这些警察在拿着高薪的同时是否真正履行了他们的义务。虽然在形式上,会计师事务所完全独立于被审单位,但实际上被审单位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谁都不想得罪客户,断了自己的财路,所以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会迁就被审单位,甚至和被审单位合谋。

在法律法规方面,目前,证券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首次发行、增发、配股等都有相关的指标规定,为了达到这些指标,不排除一些公司会铤而走险,操纵财务数据,以达到标准。另外,一些财务指标并没有细致计算标准,存在主观判断,这给企业提供了机会。如:配股政策中规定上市公司最近3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平均10%以上,因为净资产和净利润的计算涉及很大的主观性,这就给了上市公司很大的操作空间。

(四)暴露维度的分析

暴露是指舞弊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行为受到惩罚的力度。暴露因素的作用主要在于发现机制,发现机制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他们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来发现企业财务舞弊的蛛丝马迹,揭露舞弊行为。但是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在实际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很有可能会迁就上市公司,使得舞弊行为人暴露的概率大大降低,从而助长了舞弊行为。

在舞弊行为暴露以后,各利益相关者会通过有效的途径给予惩罚,如:社会大众会给予上市公司有关社会声誉的道德惩罚;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疯狂抛售会使得股价大跌,由此给上市公司带来经济惩罚;证券监管机构给予责任人行政处罚等。但是纵观我国财务舞弊的案例,行为人从舞弊中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他们受到的惩罚,根据财务舞弊的决策机理,当收益大于损失时,行为人很有可能选择舞弊行为。

三、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

本文将基于GONE理论,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来抑制贪婪、需要、机会、暴露四个财务舞弊的诱因。

(一)贪婪维度的治理对策

关于贪婪,笔者认为最佳的治理对策是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与惩治。会计人员的造假很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本身的专业水平不够,或者工作态度的不端正而导致会计信息的遗漏;由于贪婪欲望的作祟,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受到单位负责人的逼迫而不得已进行会计舞弊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会计工作者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降低甚至消除会计工作者的贪婪欲望。除了以上各项措施外,保护会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也十分重要,具体有:

一是从法制和体制的角度来保护会计人员,凡是发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行为进行打击报复的,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好会计人员的权益。

二是尽早研究和建立保护会计人员独立性的理论体系,为保护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奠定理论基础。

三是建立激励制度。尽早建立激励机制,对那些不畏单位负责人压迫和威胁,敢于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的人这样做。

四是从源头上杜绝舞弊行为。认真落实《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的法律条文,加强惩罚力度,通过法律手段从根源上杜绝单位负责人的贪婪欲望。

(二)需要和机会维度的治理对策

前文提到公司主要的需求是保牌、融资、保增长。这些需要本身是合理的,但是为了达到财务指标而伪造财务数据显然是不可取的。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公司内部控制的不完善和外部市场的监督不严给公司创造了造假的机会,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怎样降低公司财务造假的机会。

1.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财务舞弊的根源在公司内部,因此,公司内部的控制和治理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公司内部应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制来规范和约束公司的员工;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披露的监管,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是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构建内部控制信息监管体系,积极推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进程。

2.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

一要完善立法。财务舞弊行为的治理需要法律的支撑,只有完善立法,将法律法规伸展到细枝末节,相关部门在遇到财务舞弊事件时才能给予行为人合适的处罚。二要完善监管部门的机构设置。监管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责范围,各部门的职责不免相互重叠,舞弊行为发生后时常出现“踢皮球”现象。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完善在机构职能和人员上的设置,努力做到职能不重叠、不遗漏。

(三)暴露维度的治理对策

暴露主要指舞弊行为人暴露的可能性以及惩罚的性质和力度。如果提高了舞弊行为人暴露的可能性,加大了惩罚力度,那么一定可以有效遏制舞弊行为。关于暴露维度,本文治理对策如下:

1.合理协调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对于舞弊行为的揭露,注册会计师显然没有发挥到积极的作用。很多公司的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都由同一家事务所包揽,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被左右。现在将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完全剥离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合理协调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谨慎选择事务所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建立有效的财务舞弊预警机制

当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发生了,随后而来的道德、经济惩罚就好比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为了有效地避免这些损失,最好的办法是建立有效的财务舞弊预警机制。各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财务预警机制及早发现舞弊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事前监督。

3.加大对财务舞弊惩罚的力度

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舞弊行为所获取的收益远远高于他们付出的代价,这也是行为人选择铤而走险的原因。因此,严格执法,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舞弊的成本,使得潜在的舞弊行为人望而生畏,可以有效地抑制舞弊行为。

【参考文献】

[1]Bologua G.J.,Lindquist R.J.& Wells J.T.Accoutant’s Handbook of Fraud and Commercial Crime. Jone Wiley & Sons Inc,1993:20-81.

[2]章美珍.财务报告舞弊端倪甄别及治理对策[J].当代财经,2002(5).

[3]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Frudulent Reportin:1987-1997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1999(March):1-67.

[4]韦华,陈兴述.三角理论下的企业舞弊成因透析与治理――以“毒胶囊”事件为例[J].会计之友,2012(9).

[5]马晶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分析与治理[J].会计之友,2012(23).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8篇

财务资产管理相关的信息源,是指在财务资产管理中心根据要求所提供的数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各种指标。在公司的财务资产管理模式发生转变的同时,也要求公司财务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模式能够由原来的核算管理型转变成管理核算型,由原来单纯的财务资产的数据集散地转换成财务资产相关的综合信息源。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把目前公司中财务资产管理中心所具有的职能实行一定的划分和分离,财务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不应仅仅是简单的汇报与总结,应更加倾向管理型的核算工作;同时也要对现有的硬件设施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信息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加快财务会计数据传递速度,缩短各类数据在传递时所使用的时间,为财务资产能够及时、有效地形成综合信息,并据此实施各类专项工作的管理奠定基础。

二、建立完备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

当前公司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管理制度中缺乏体系性;二是某些制度缺乏实际操作性,内容太过宽泛;三是缺少主要制度。在公司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这些不足给公司的运转,尤其是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公司财务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等相关工作。

1.对于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的体系性问题,公司可以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提高财务中心的理论、政策的研究水平来进行解决与克服,在制定制度时,要注意语义清楚、层次分明以及用词准确,对于实体性的制度,在制定时则要注意制度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内容要具体,同时还要联系本公司的实际情况。

2.由于公司中的某些制度缺乏应有的实际操作性,内容太过宽泛,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通过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财务人员应该深入基层,加强对于本公司在生产经营中的特点的了解,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的制度。

3.由于一部分公司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中缺少一定的主要制度,在实际的工作中以及制定相关制度的同时,还要注意要从系统、全局、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公司的财务资产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公司的发展与壮大与公司财务资产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公司在运营中要高度重视财务资产管理工作,使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9篇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够完善

会计核算工作是对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实际实施效果的度量,是开展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当前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1.物业管理公司缺乏即统一又适用的会计核算体系

物业管理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在过去行业会计制度时期没有关于物业管理的相关会计制度,导致物业管理公司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法吸取行业会计制度的经验,现行会计制度又过于宽泛,是一种指导性的规章制度。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决定了其财务管理工作在会计核算上的特征,由于物业管理的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会计的明细科目设置上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导致科目设置比较混乱。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公司财务受财务主管人员自身行业背景影响较大,以前从事建筑行业会计与先前从事工业企业会计的财务人员在单位账簿设置与业务处理上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种既不统一又缺乏适用性的规章制度降低了物业管理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多数物业管理公司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从内部实施的一种自我监督和完善措施。物业管理公司的内部控制很不完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领导不重视。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规模一般不大,业务活动涉及的金额一般较小,但是业务量却很大,例如有关水电费、环境维护费用的收取等工作。部分领导认为公司的业务活动非常简单,没必要专门设置内部控制部门和机构;另一方面,在物业管理公司缺少有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内部控制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时间还不长,并且以大型单位为主,在一些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体系,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人员往往也并未真正全面的学习和应用过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3.物业管理公司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客观性、真实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必须秉承的基本原则。从物业管理公司的实际情况看,公司领导在人事安排上的用人唯亲,不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为标准,而以方便自己对财务人员的控制为依据选拔会计人员。在单位职务设置上也不尽合理,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未被贯彻实施,会计人员一人兼任不相容职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公司在财务人员选拔上存在的上述问题,致使公司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等方面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物业管理业务的要求。

(二)融资困难是制约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融资困难是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瓶颈,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物业管理行业利润低,物业管理公司规模普遍较小,在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上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内部融资是物业管理公司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

(三)企业投资水平不高

物业管理公司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可供投资的项目较少,受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经营规模与资质的限制,物业管理公司往往缺少好的投资项目,投资决策又缺乏科学性,表现在决策者缺少足够的资料收集与科学分析,往往凭感觉做决定,没有一个好的投资管理团队,致使投资项目存在很大的风险。风险之一是投资方向的错误,会导致投资项目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没有足够市场的投资自然无法取得回报;风险之二是对投资的资金支持断裂,如果没有完善的投资计划作保证,缺乏足够的后续资金作为投资项目发展的后盾,很容易导致投资项目的夭折,导致前期资金的投入也无法收回,造成巨大损失与浪费。

(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低

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是体现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营运资金管理得当资金循环越快,对资金的需求压力就小,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高。物业管理公司在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管理不善,资金从投入到收回的运转周期长,滞留资金多,影响了资金的盈利能力,此外,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产破损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营运资金的正常使用。

二、提高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外部支持

1.政府部门应给予必要的支持

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关系到居民居住环境的好坏,物业管理水平高,居民的居住环境才能安全、舒适。国家在大力支持经济适用房的同时,有必要关注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给予物业管理行业以必要的扶持。

2.制定一套会计准则实施意见作为开展会计工作的指导

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两大基本准则,是我国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的基本准绳。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企业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却依赖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经验与职业判断,依赖于公司的业务需要。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来说,缺乏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的会计准则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了解、分析物业管理公司业务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用于物业管理公司的会计准则实施意见,保证各物业管理公司在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使各个物业管理公司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具有可比性。同时,还要保证各个物业管理公司在会计工作中具有足够的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因此,这套会计规范实施意见是一种引导和帮助,而不是强制性的实施规范。

(二)物业管理公司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1.物业管理公司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问题始终应该作为物业管理公司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努力开拓新渠道,开创新方式,满足日常经营与项目投资的需求。从具体的融资方式来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内部融资仍然是物业管理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如何做好内部融资工作是解决物业管理公司融资问题的关键。物业管理公司要从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出发,努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有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原有的投资者才会增加投入的资本金,才能吸引新的投资者对公司进行投资。在公司盈利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公司才能产生足够的留存收益转作对公司的投资,因此,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实现企业内部融资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在做好内部融资工作的同时,物业管理公司应该积极探索可能的外部融资渠道。银行借款是当前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选择的外部融资渠道之一。物业管理公司要想取得较多的银行贷款首先还是要立足于自身良好的经营状况,提高盈利能力,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其次,公司要恪守信用,在业主、同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声誉,按规定办理各项银行存贷业务,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银企关系。、

2.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人员素质

人才建设始终应该放在公司发展中的首要位置,提高人员素质是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的条件之一。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公司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公司整体利益又取决于公司整体的一项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活动为公司经营管理筹集、分配所需资金,涉及到公司经营的整个过程。同时,财务管理活动受到公司经营状况、公司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因此财务管理活动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要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为公司里财务管理活动营造一个好的融资环境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在财务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严把会计从业人员的准入关,坚决杜绝不具备会计从业能力的人员进入财务部门,要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和培养,使公司财务部门成为一个思想觉悟高,专业技能强的部门。公司要鼓励财务人员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和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积极拓展与开发新的投资项目

物业管理公司要在做好服务社区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新的经营途径,发现新的投资项目。物业管理公司要在立足自身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范围,通过与其他部门、单位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与城市商业银行或者储蓄所合作,为居民提供便利的自助服务金融机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场所并负责机器设备与场所安全,银行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既能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又可以开辟新的收入来源;物业管理公司还可以利用自身服务社区的优势,创办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从事房屋维修、管道维修、室内装饰、园林绿化等工作,通过增加服务项目来提高自己的收入等。

参考文献:

[1]马红梅,物业服务企业财务管理常见问题的探讨,城市开发,2008年第11期.

[2]周霞,对我国物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会计之友,2007年第1期.

[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起与完善,物业管理行业在短短20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与此相比,物业管理公司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上却显得相对滞后,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以及会计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公司财务理论范文第10篇

一、引言

什么是财务困境?企业或者公司为什么会陷入财务困境?财务困境在发生之前是否有特殊的征兆?有什么样的方法去发现和规避财务困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必将出现多种形式和规模的公司、企业,公司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财务困境是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因为公司、企业一旦陷入财务困境,就意味着可能面临破产、倒闭、清算等问题。财务困境理论已成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现金流严重不足,处在财务困境的极大威胁之中,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通常情况下,企业是从财务正常渐渐发展到财务危机的。实践中,大多数企业财务状况都是由正常到逐步恶化,最终导致财务困境或破产。而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的财务困境不但有先兆,而且是可预测的。正确地预测企业财务困境,对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对于经营者防范财务危机、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监控上市公司质量和证券市场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财务困境研究,目前还主要以学术界的理论探讨为主,研究财务预警模型者较多,而对于财务困境的完整理论探讨,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我国几乎没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可以直接拿来指导企业如何规避财务困境。

当前,我国大多数有关于财务困境问题的提出几乎都建立在事后、简单的财务分析上,对于财务困境的相关问题,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过程,甚至是财务困境的基本概念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理论界定,甚至并不是十分清楚究竟该将什么样的财务状况归之于财务困境,什么样的情况归之于财务风险。

我国面临着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而高速发展的公司和企业在未来的经济社会竞争中,财务困境仍将是一个长期困扰公司和企业的棘手问题。如何解决财务困境,如何真正地预防财务困境,不仅是国外,也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我国财务困境理论研究和应用状况进行剖析将伴随着公司和企业的发展变得更加深远和有意义。

二、财务困境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财务困境研究状况

关于财务困境的问题,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但是该理论没有考虑财务困境对企业和公司价值的影响。1967年Baxter对以上理论提出质疑,他认为,在存在存量破产或丧失偿债能力可能性的情况下,过度运用财务杠杆将导致财务困境成本的上升。Altman和Edward I 在“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 Complete Guide to Predicting,Avoiding and Dealing with Bankruptcy”(共同的财务困境:完整的预言指南,避免和处理破产)一书中进行过很有见地的论述。而Jenson,Michael和 Richard Rubeck, Weiss.Stuart G. Gilson, Kose,N.P.Lang,Steven Kaplan,David Reishus,Frank Easterbrook和Karen H.Wruck所写的文章中都有过关于财务困境的论述。Senbet和James Seward在“Financial Distress,Bankruptcy and Reorganization”(财务困境:破产和重组)一书中也进行了关于财务困境的探讨。1989年Jensen在《公众公司的消失》一文中提出了“财务困境收益”的概念,他认为财务困境会迫使企业管理层采取积极行动以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进而改善业绩。否则,作为公司内部控制机构的董事会将考虑变更高管人员。而1998年Andrade和Kaplan在研究31家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时,发现其中23家明显有消减成本和改善经营的措施。这些文章一直以来影响着国外关于财务困境的研究方向。

财务危机的概念在介入公司和涌现到市场上之后,1997-1998年东亚提出,针对财务困境问题政府的适当角色是防止和缓和财务困境,这导致和触发了一系列自动化系统解决财务困境的研究和安排,促成了由回顾全球性的平行框架来解决财务困境与公司水平的问题,也校正了他们所涉及到的破产问题和关系到的法律问题。国际金融政策的教授们――阿姆斯特丹大学组成的财务小组一直进行着关于财务困境方面的研究。

由Edward所著的《公司财务困境和破产》一书在2005年出版,其中对财务困境作了这样的描述,所谓财务困境,就是指:全面陷于困境的债务,公司破产,信用危险缺省的极大成长和演变。

到目前为止,国外在财务困境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分析财务困境事项,研究财务困境成本方面入手,从而研究困境预警模型。其中的财务困境预警模型演变过程大致如下:单一财务报表比率模型;一元判定模型;多元统计规划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以自然求偿权与市场价值为基础的方法;人工智能法;联合预测模型。

除去财务指标外,诸多的非财务指标事项都可以是财务困境的表现方式,例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辞职、逃跑,解雇员工,股票价格下跌,财务拮据成本加大,管理层收购异化等等。 而之前的模型大多仅仅是针对财务指标建立的判断体系,没有针对非财务指标进行的分析。

(二)国内财务困境研究状况

财务困境在国内更多地被称为“财务危机”或“财务困难”,但究竟什么是财务困境,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判断。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学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分歧,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识:财务困境都是从现金流,而不是会计流的角度来下定义的,差别只在于是否将违约视为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就意味着财务困境的发生;财务困境不等于破产,破产清算仅仅是处理财务困境的方法之一,有些学者将违约视为流量破产,资不抵债称为存量破产;财务困境的影响主要是在违约之前发生,因此公司价值的损失大部分是在违约或破产之前而非破产之后发生的。

国内目前对财务困境也有初步的研究。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曾经介绍过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1999年陈静以1998年的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了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类线性判定分析。在单变量判定分析中,发现在负债比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4个财务指标中,流动比率与负债比率的误判率最低;在多元线性判定分析中,发现由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营运资本/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6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在ST发生的前3年能较好地预测ST公司的财务状况。2000年张玲以120家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其中60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二类线性判别模型,并使用另外60家公司进行模型检验,发现模型具有超前4年的预测结果。2004年吕长江,韩慧博在研究了我国1994-2001年之间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之后认为:财务困境主要是指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1994年后连续两年流动比率小于1;二是这两年之中至少有一年营业利润小于零。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间接财务成本显著为正,资本结构对财务困境间接成本具有显著影响。2005年吴世农,章之旺选择了1998-2002年间沪市40家ST摘帽公司A股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应该从“经营业绩观”和“权益价值观”两个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困境成本,研究发现,从陷入财务困境之前到解除财务困境之后,企业的权益市场会下降,也就是说,当财务困境企业所在的行业业绩不佳时,财务困境成本更高。国内的研究一般都是将ST公司视为财务困境公司,即连续不能赢利而面临退市风险的ST公司的现金流不足以履行偿还义务或违约。程涛,张艳,刘红霞等其他财务管理研究人员也大都是从各种预警模型着手,对财务困境模型进行了介绍和实证分析研究。

三、财务困境的理论界定

(一)财务困境的内涵

Beaver(1966)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困境;Altman(1968)定义的财务困境是“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Deakin (1972)则认为财务困境公司“仅包括已经经历破产、无力偿债或为债权人利益而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Ross等人(1999,2000)则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的财务困境:第一,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后仍无力支付债权人的债务;第二,法定破产,即企业和债权人向法院申请企业破产;第三,技术破产,即企业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付息还本;第四,会计破产,即企业的账面净资产出现负数,资不抵债。从防范财务困境的角度看,“财务困境是指一个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即技术破产。1983年,Altman和Edward在《财务困境解剖学》一文中指出:应该用公开私人债务、财产销售、合并和资本支出减少的办法来设法避免破产。他们发现,公司的债务结构影响了财务困境的事务调整,并且对公司财务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和处理破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所谓公司财务困境实质上就是指当一个公司或者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情况,财务困境可能导致企业违反和约的规定,也可能涉及到企业、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财务重组。

在Worldlingo网站中关于财务困境显示卡的论述中,财务困境被定义为:义务无法履行或履行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公司承担较高水平的债务是增加财务困境的风险,并且是最后清盘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产生恶劣后果的一种原因可能在于产权和债务关系的不合理。

而关于财务困境的一般定义是:企业履行经营义务时受阻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三层涵义。一是企业资产总额超过负债总额,但资产配置的流动性差,无法变现,从而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低,经营效益差;二是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数,并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股东利益低于注册资本;三是企业的负债总额超过企业资产的公允价格,经协商进入重组状态。

通过对以上关于财务困境涵义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在财务困境的定义上,人们似乎更看重公司是否会陷入破产清算或者重组,而有可能导致破产清算或者重组的任何征兆和迹象尤其是关于现金流量和存量的重组与否,是用来界定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依据。

(二)财务困境的种类

财务困境的涵义似乎是人们可以意会的,但究竟财务困境有哪些种类?人们似乎很难准确说明。事实上,导致企业或者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事件几乎无穷无尽,我们可以从已有的财务困境实践中摘录一些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财务困境事件的种类。例如:股票股利的减少,公司企业的倒闭,公司的连年亏损,公司大面积的裁员,股票价格的暴跌,财务拮据成本加大,高级主管的辞职,管理层的频繁收购,公司偿债能力的大幅度下降,出售资产,股权置换,开始重组,私下和解等等。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们在财务指标的种类上,更侧重于现金流量和现金存量两个指标体系的研究。在非财务指标的种类上,似乎没有明确的体系。由于我国研究人员在研究财务困境的时候,主要从财务指标体系方面进行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因此,笔者不妨从大的方面将财务困境分为两类:财务指标困境和非财务指标困境。

(三)财务困境的特点

根据已有的财务困境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明确了财务困境的内涵和种类,笔者如此界定财务困境:所谓财务困境,就是指企业由于一系列财务指标(企业或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无力支付股利,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和非财务指标(公司、企业倒闭,解雇员工,股票价格下跌,高级员工辞职,财务拮据成本加大,管理层收购异化)达到了某一临界点,而导致企业面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无法支付优先股股利,无法履行正常的义务,造成企业公司可能出现的破产清算等问题的倾向,企业必须采取改正行动来挽救企业面临的困难状况。

上一篇: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下一篇:隧道防水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