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政策范文

时间:2023-12-01 11:28:03

公司财务政策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政策;全视角;内涵诠释

一、公司财务政策的全视角

(一)宏观视角:以政府管理者的身份提出的强制执行性的宏观财务政策

从政府这个视角来看,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法规的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进行的规范。在这个层面上,公司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为财务法规,它是国家财经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宏观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概念。因此,在严格意义上称之为财政政策也许更为恰当些。很明显,这种财务政策是以政府管理者的身份站在宏观的角度提出的,运用的是国家行政权力,对企业具有强烈的约束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强制执行性的宏观财务政策。

这种含义的“财务政策”曾经是我国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以企业为理财主体、自主筹划自身财务活动、自行承担财务风险的新的理财环境下,这种财务观念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宏观财务政策的地位正在逐步淡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宏观财务政策的彻底放弃,其作用应该体现在指导意义上,而不是以前的大包大揽。即便是进入完全的市场经济下,宏观财务政策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也不应该将其无任何保留地整体抛弃。因为宏观财务政策对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财务政策的制约、导向因素之一。

(二)微观视角: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提出的自主选择性的公司财务政策

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政策是以公司作为财务政策的落脚点,财务政策制定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公司。显然,这种财务政策没有政治色彩,是一个公司管理谋略范畴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其定义为公司财务政策。从企业这个视角来看,财务政策是一套自主运行的财务指南和策略。

在这个层面上,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权变性的财务策略。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决定了财务政策的权变性。所谓权变性,就是在财务政策的选择制定和实施中,根据财务管理目标、任务、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很明显,这种财务政策是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站在企业微观的角度提出的,运用的是资产所有权所授予的资产管理权。当然,这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通过管理系统的行政力量,但一般来说,公司财务政策对财务行为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它是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间接地影响财务行为,使之符合财务行为目标。我们可以将之称为自主选择性的公司财务政策。这种财务政策是以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财务行为为目标的。

综上所述,财务政策在不同视角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在传统经济体制下,财务行为是一种被动行为,财务政策也基本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性财务政策,供企业选择的余地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的确立,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财务管理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财务政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公司财务政策的内涵诠释

在一般意义上,财务政策是指政策主体制定的用来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财务行为的一整套指南和规则。公司财务政策是指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以现代政策科学为方法论,以财务理论为依据,以实现财务目标为方向,在综合研究公司财务的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和选择财务上的方针、策略。它是调节和控制公司财务行为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公司财务政策与相关财务概念的比较、分析,来全方位地认识公司财务政策。

(一)财务政策与会计政策

二者相比较有两个基本区别:一是目标不同。财务政策是对财务行为的规范,使之有利于实现财务目标;而会计政策是对会计信息的调整,是对财务报表数据人为地、合法地变更。二是外部约束的不同。财务政策大多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谋略,属于商业秘密,不宜也不应该公开;而会计政策变化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则必须对外公开。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财务政策的改变有时会通过会计政策来反映、来实现;而会计政策的调整变化可能会影响到财务政策。

(二)财务政策与财务决策

二者都以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主体为条件而制定的,都是公司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但财务决策是对财务活动所采取的决断行为,而财务政策则体现为财务运作上的行动方针、策略。财务决策的依据主要是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规律和基本财务政策;反过来,财务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财务政策的效应。

(三)财务政策与财务理论

财务理论包括财务基本理论和财务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是由一些财务的基本范畴、概念等构成,为应用理论和财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应用理论是从财务实践中总结的各种具体结论。很显然,公司财务政策属于财务应用理论研究的范畴。财务基础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财务政策来实现的,财务政策理论是财务基础理论和财务操作理论的中介,是把财务理论应用于财务实践并作为指导财务实践的桥梁。 综上所述,公司财务政策是实现整个企业经营政策和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是规范和优化企业财务行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财务政策的理论研究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规律,它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对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极有价值。因为管理的进步正是来源于管理基本理论的突破。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本成本 约束效应 财务政策

作者简介:

汪 平(1963-),男,山东临清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邹 颖(1972-),女,山东龙口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

袁光华(1965-),男,湖北云梦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财务政策研究是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财务政策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根据基本的财务理论、财务规则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行业惯例与客观的内外部环境所制定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或采用的基本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内容的总称。财务理论是制定财务政策的基础之一,也是保障财务政策科学性、理性化的核心因素。作为严谨的财务理论的补充,以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尤其是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为工具而进行的长期、细致的财务政策的调研与分析进一步发展甚至修正了有关财务理论。科学、合理的财务政策应当既有财务理论的支撑,又符合企业所处环境的诸多理财惯例,尤其是可以促成理财目标的顺利实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财务政策的研究是财务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投资政策、融资政策与股利政策是企业的三大具有战略意义的财务政策(Baker,Singleton和Veit,2011)。这三个财务政策的制定与优化均受到资本成本的严格约束,资本成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而核心的作用。这些财务政策以及由此决定的理财行为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价值创造实力。与国外管理优秀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尚未建立起科学地组织财务管理活动的机制。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通常没有明确的、稳定的财务政策,当然更罔论财务政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本文着眼于资本成本对于财务政策的约束效应,基于上市公司10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企业的投资政策、融资政策与股利政策进行经验检验,力求为公司财务政策的制定与优化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二、文献评述与理论分析

从1958年到1961年,Modigliani和Merton深入研究了资本成本与投资政策、资本结构政策、股利政策之间的科学关系,奠定了资本成本在公司财务政策的制定与优化过程中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开启了资本成本与公司财务政策的相关研究。

(一)资本成本与投资政策 投资政策又称资本预算政策,是企业针对资本投资所制定的财务政策。Dean(1951)将资本成本作为资本项目取舍的标准,认为只有内含报酬率(IRR)超过其市场决定的资本成本水平的投资项目才能够被采纳。Solomon(1955)更是直接提出资本成本的基本作用在于为资本性支出是否可行提供正确而客观的标准,即资本支出的取舍率。自此,从理论上讲,资本成本在投资政策中的约束效应已经得以确认——资本成本是资本投资项目选择的基准利率,且该基准利率要随着项目的风险程度进行调整(Ehrhart,1994;Brigham和Ehrhart,2008)。因此真实的资本成本取决于资本的投向,不同风险程度的投资项目,应以不同的资本成本作为基准利率进行投资决策(Armitage,2005;Brealey, Myers和Allen,2008)。调查研究发现,超过50%的美国公司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成本作为投资项目折现率(Gitman和Mercurio,1982;Bierman,1993;Block,2003)。亚太地区国家的公司在基准利率的正确选择上落后于美国公司(Kester等,1999)。我国企业普遍将“银行贷款利率或以此为参考”作为折现最重要的依据(李悦等,2007)。按照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分析,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亦即价值创造实力的惟一活动就是资本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资本投资项目可以完全细分,那么,最佳的资本投资规模就是净现值(NPV)为0的那一点的投资规模。如果NPV为正值的投资项目存在资本限制,为投资不足;相反,如果企业投资于NPV为负值的投资项目,则为过度投资。其中,尤以过度投资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更为重大和深远,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毫无疑问,资本成本是投资决策中最为重要且核心的决定性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成本越低,企业对于资本投资项目的选择余地越大,财务竞争力也就越强。

(二)资本成本与融资政策 融资政策实则一个复合型的财务政策,涉及到不同性质投资者之间以及相同性质投资者之间利益的权衡以及对于企业经营、资本投资新增融资的满足程度,包括融资金额和融资结构两个方面。融资金额从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资本预算,是由投资决策所决定的;融资结构包括资本结构问题和股权结构问题。自Modigliani和Miller(1958)开拓性的研究以后,众多学者在资本结构无关论的基础上逐渐放松了理论假设,提出了诸多资本结构理论,其中静态权衡模型一直处于主导地位(Van Horne,2001;Brealey, Myers和Allen,2008)。该理论精髓在于通过债务税盾利益与财务拮据成本、成本的权衡,确定企业最优资本结构。调查研究发现,管理者无一例外地认为资本结构十分重要,因为管理者都在尽力管理其资本成本(Baker,Singleton和Veit,2011)。我国学者李悦等(2007)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具有低估股权融资成本和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等错误的融资观念与政策。这些直接诱导了企业的非理性融资行为。按照现代财务理论,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够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的资本结构。也就是说,从融资政策的角度讲,最优的融资政策在资本成本方面具体表现为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当且有义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合理地安排融资金额和融资结构,在满足经营和投资所需资本的前提下,尽量地降低企业现金流的风险程度,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降低资本成本。

(三)资本成本与股利政策 科学、合理的股利政策既要满足股东的报酬率要求,又要有助于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二者兼顾的关键在于科学地确定股利支付率和股利支付额。已有研究将股利支付率作为分析股利政策的重点。Lintner(1956)、Walter(1956)、Rozeff(1982)、John和Williams(1985)、Miller和Rock(1985)以及John和Lang(1991)等学者提出不同的最优股利支付率模型,然而学术界对这些模型的检验结果莫衷一是。理论上讲,在未来投资机会与目标资本结构确定的前提下,按照剩余股利模型,公司可以形成最佳股利政策。然而调查证据显示几乎没有公司严格地使用纯粹的剩余股利政策,而是对剩余股利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Smith,2009)。从长期来看,股利支付率是股利政策的核心指标,也是观察企业股利政策特征的重要指标。但就某一个具体的股利支付期而论,股利支付额是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指标,因为直接关系到股东利益的保护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按照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董事会、管理层应当在配合投资者实际获得的资本利得报酬率的基础上通过现金股利的支付来实现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率,亦即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对于现金股利支付额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现金股利支付额与股权资本成本的波动呈正相关关系,亦即资本成本提高,现金股利支付额要增加;资本成本降低,现金股利支付额可以减少。对现金股利进行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离不开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合理估算。

从现有研究来看,企业财务政策的研究主要是采用调查研究法,即通过运用E-mail、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企业财务人员尤其是首席财务官,对企业的财务政策进行整理与分类,得出结论。很明显,对企业理财行为进行分析,并将此上升到惯例、规则的层面,当具备了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之后,某种财务政策就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普适性,可以为很多企业财务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在调查研究中,学者们对于财务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多有涉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而言,受到研究方法的局限,此类研究尚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了解财务政策制定的内在机理,对于不同财务政策科学性的辨析也难以上升到理论层面。收益权是投资者最为基本的投资诉求,具有投资者要求报酬率(资本成本)约束的财务政策是公司实施理性财务行为的基本依据与标准。资本成本对公司财务政策具有核心约束作用,“投资者要求报酬率-资本成本-财务政策-理财行为-价值创造-理财目标实现”这是公司财务政策制定与优化的正确逻辑与科学思路。从技术上讲,具有一个合理的资本成本的估算值是制定科学财务政策的基础和前提。

三、研究设计

(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以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沪深股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依据以下原则进行了筛选:剔除无期初收盘价格的样本;剔除无每股收益的样本;剔除EPS2-EPS1为负的样本。2000年至2009年每年的初始样本规模、删除样本规模与最终样本规模如表(1)所示。

( 二 )变量定义 本文中相关变量的定义与计量详见表(2)。

( 三 )模型建立 本文从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两个角度反映公司的投资政策,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计量投资的规模,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例计量投资的结构。构建模型如下:

Investmentit=α+β1WACCit+β2TobinQit+β3OCFit+ε (1)

融资政策的研究重点是资本结构。本文以资产负债率、短期融资长期融资比分别从资本的性质结构与期限结构两个方面全面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构建模型如下:

CapitalStructureit=α+β1WACCit+β2lnTAit+β3Profitit+β4Collatit+λIndDummy+ε (2)

股利政策是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关系最为紧密的财务政策,直接关系到股东利益的保护。股东实际报酬包括股利报酬与资本利得报酬两部分。股利支付额是直接构成股东报酬的重要内容,是股利政策中尤其应当引起关注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采用股东实际报酬率(以相对数的形式侧重计量股利支付额)和股利报酬率两个指标反映公司的股利政策。构建模型如下:

Dividendit=α+β1OCFit+β2TobinQit+β3Investmentit+β4WACC+ε (3)

本文采用PEG模型(Easton,2004)估算股权资本成本,构建如下模型:

RE=■ (4)

模型4中,P0为期初每股价格,取每股收盘价格;EPS1是当期预期每股收益,EPS2是下期预期每股收益。本文使用实际每股收益替代。

四、实证检验分析

( 一 )回归分析 依模型1进行OLS,回归结果见表(3)。首先,为了便于对比,先不引入资本成本,做企业投资对运营现金流与托宾Q的回归表(3)的第I部分。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资本成本的影响时,对公司投资影响最大的是企业的未来成长机会(托宾Q)。然而,两者的关系是与财务管理的理论相冲突的。理论上,企业未来成长机会越大,投资支出越大。而基于我国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与现有理论恰好相反,两者的关系是负向相关,而且非常显著(t值为-7.592)。这一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的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与众多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并存现象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当将样本按企业性质 分组进行回归时发现,国有企业组的R2值显著提高。除了上面谈到的投资和托宾Q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显(t=-1819)之外,还发现投资水平和企业的运营现金流也显著正相关(t=5.470)。而对另外两个分组(法人控股和自然人控股)而言,这一关系不明显,R2也较低。这说明投资不理主要存在于我国的国有企业中。然后,我们在回归中加入资本成本作为自变量表(3)的第II部分,发现模型的解释能力提升到了极致(所有企业样本的R2从0.113提高到0.995)。但是结果却与财务理论所预测的符号是相反的,回归的结果显示资本成本与投资水平呈现显著的(t=970.4)正向相关关系,与理论分析相背。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公司在资本投资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本成本缺位现象,作为核心锚定因素的资本成本并未在公司投资政策的制定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就直接导致了公司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进一步分组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一现象最为突出的只有国有企业,对于法人控股和自然人控股的企业,资本成本和企业投资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后,采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例进行回归表(3)的第III部分,结果显示,只有运营现金流有部分解释能力,其他均无明显的关系。

( 二 )相关性分析 依模型2进行OLS,回归结果见表(4)。没有加入资本成本作为自变量的回归(表4的第I部分)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规模、企业盈利能力以及资产抵押性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国企业的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负债率就越低。也就是说,在资本结构政策方面,我国大型企业显然采取了一种极其稳健的策略。这应当与我国公司债市场的不发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一般的理财惯例是,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偿债能力越强,从而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举债的能力也越强。这一回归结果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不同于西方国家。与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研究所得出的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结论是一致的。按企业性质分组回归的结果与样本整体回归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这一融资行为是普遍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加入资本成本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表(4)的第II部分后,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回归方程的解释程度大幅提升(所有企业样本的R2从原来的0.031提高到0.971)。数据显示资本成本是解释企业资产负债关系的关键变量,这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一致的。然而资本成本是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负向关系,亦即资本成本越高,负债率越低,这与负债属于较低资本成本的资金来源的观点相悖。资本成本越高的企业为了降低资本成本,应该提高资产负债率。当然,从资本结构决策的角度讲,由于各个企业的内外部融资环境差异极大,资本成本与负债率直接的相关性也很难获得一个稳定的结果。如果从我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角度来看,股权融资偏好是形成资产负债率低和资本成本高的一个共同原因。最后,应用短期融资长期融资比的回归结果表(4)的第III部分没有发现企业的融资期限结构和企业的资本成本之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依模型3进行OLS,回归结果见表(5)。未引入资本成本作解释变量的回归表(5)的第I部分)结果表明,企业的运营现金流、托宾Q和投资对于股利报酬率解释能力均不强(R2除国有企业组外,都低于0.02)。回归系数除常数项外,基本也不显著。说明股利报酬率和企业的运营现金流、成长机会与投资额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企业的股利政策和理论上的预期是有出入的。加入资本成本作解释变量(表5的第II部分)后,模型的解释能力有所提升,而且股利报酬率和资本成本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和理论预测是一致的,因为股权资本成本是股东期望的报酬,股利报酬率是股东实际报酬的一部分,两者一致说明股东的报酬要求得到了回报。我们进一步用实际报酬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表5的第III部分),结果显示实际报酬率和资本成本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实际报酬率还和托宾Q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除了股东期望的报酬以外,企业的投资机会也是决定股东实际报酬的重要因素。然而总体来看,本文设计的模型3对于股利政策与资本成本相关关系的解释能力都比较有限(R2太低)。

五、结论

本文认为,资本成本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制定与优化具有约束效应,在不考虑资本成本因素的状态下,公司的财务政策难以明晰和稳定。没有资本成本约束的财务政策必定是盲目的、非科学的,而这种财务政策所引导的理财行为也必定是低效的、非理性的。总体来看,实证数据表明,通过我国企业实际理财行为所体现出来的财务政策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联度很弱,很多财务政策缺乏资本成本约束,理财行为难以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投资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的创造与股东财富的增加,是公司的第一大财务政策,资本成本作为企业资本投资项目所必须获得的、最低的报酬率水平,是投资项目选择的惟一基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成本越高,可供备选的投资项目就越少,公司的财务竞争力越差。没有足够资本投资项目的企业,其未来的发展实力必将受到重大影响。但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显示,资本成本水平越高,企业的投资规模越大,与现代财务理论的分析完全相悖。这表明资本成本显然没有成为我国企业投资政策制定的约束因素。许多被采纳的资本投资项目,按照净现值法则,实属过度投资的范围。很多学者已经对于我国企业界大量存在的过度投资现象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应当引起企业界的高度关注。融资政策包括融资金额与融资结构两个方面。没有资本成本约束的投资政策必然导致公司的融资金额决策缺乏必要的资本成本约束。就资本结构而言,公司管理当局应当合理安排不同资本成本水平的资本构成项目,即权衡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以及长短期资金的不同风险程度与其投资者要求的报酬水平,并在经营过程中努力降低现金流量的风险,降低财务风险,满足投资者报酬率的要求。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公司债市场的不健全以及银行业的短视,逼迫企业过多地依赖外部股权融资,形成过分的股权融资偏好,结果出现了较高的资本成本与较低的负债率并存的不合理局面。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关系最为密切。本文的数据分析对于我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合理性予以了部分支持,但是鉴于模型本身对于资本成本之于股利政策的解释能力有限,只能表明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受到了较弱的资本成本约束。

鉴于数据获得的限制,本文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检验采取了间接分析的方法,这会使得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基于资本成本约束对财务政策进行科学分析是对财务政策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补充,对于企业财务政策制定科学性的提高具有重大价值。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资本成本、价值创造与我国国企EVA考核研究”(项目编号:10YJA63014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0YJC630024);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资本成本约束、可持续分红与国有企业价值创造”(项目编号:11BGL026);北京市教委科研水平提高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悦、熊德华、张峥、刘力:《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财务行为》,《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2]Brigham, Eugene F., Michael C. Ehrhart.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12th ed. Mason, Ohio: Thomson South-Western, 2008.

[3]David M. Smith. Residual Dividend Policy[M]// H. Kent Baker. Dividends and Dividend Policy. Hoboken, NI: John Wiley& Sons, 2009.

[4]Easton P. PE Ratios, PEG Ratios, and Estimating the Implied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on Equity Capital.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

[5]Ezra Solomon. Measuring a Company's Cost of Capital.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1955.

[6]Franco Modigliani, Merton H. 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7]Gitman, Lawrence J., Vincent A. Mercurio. Cost of Capital Techniques Used by Major U.S. Firms: Survey and Analysis of Fortune’s 1000. Financial Management, 1982.

[8]G. Kester, R. Chang, E. Echanis, et al. Capital Budgeting Practic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ustralia, Hong Kong, Indonesia, Malaysia, Philipines, and Singapore. 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1999.

[9]H. Kent Baker, J. Clay Singleton, E. Theodore Veit. Survey Research in Corporate Finance: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0]James E. Walter. Dividend Policies and Common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e, 1956.

[11]Joel Dean. Capital Budget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1.

[12]John Lintner.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 Retained Earnings, and Tax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13]Kose John, Joseph Williams. Dividends, Dilution, and Taxes: A Signalling Equilibrium.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5.

[14]Kose John, Larry H. P. Lang. Insider Trading around Dividend Announcements: Theory and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1.

[15]Merton H. Miller, Franco Modigliani. Dividend Policy, 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1961.

[16]Merton H. Miller, Kevin Rock. Dividend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5.

[17]Michael C. Ehrhart. The Search for the Value: Measuring the Company’s Cost of Capital. Boston, 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8]Michael S. Rozeff. Growth, Beta and Agency Costs as Determinants of Dividend Payout Ratios.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1982.

[19]Richard A. Brealey, Stewart C. Myers, Franklin Allen.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9th ed. Boston: Irwin McGraw-Hill, 2008.

[20]Seth Armitage. The Cost Of Capital: Intermediate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Stanley Block. Divisional Cost of Capital: A Study of Its Use by Major U.S. Firms. The Engineering Economist, 2003.

[22]Van Horne, James C.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Policy. 12th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2001.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CEO; 财务专业背景; 财务政策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100-04

引 言

随着行为公司金融学和高阶理论的发展,管理者的个人特征对公司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放开传统理论中理性人的假设,现有文献研究认为管理者个人的人类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因素会影响到管理者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由此会影响到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高层管理团队中,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作为整个公司经营的最重要决策人物,其个人特征对公司决策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在所有的个人特征中,专业背景会更深入地影响到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偏好,进而影响到其所作出的决策。在公司财务研究中,财务专业背景更与财务政策相关,因此CEO的财务专业背景与公司财务政策之间的关系很值得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为公司金融作为新兴理论,放开传统理论中理性人的假设,对公司经营决策各参与方的心理和行为对决策的影响进行研究。行为公司金融在研究管理者的非理性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时,由于其心理学指标难以观测,因此数据比较模糊,影响了研究效果。Hambrick & Mason (1984)提出了高阶理论,认为管理层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一系列人类学特征与其认知水平、心理情绪等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这些便于观测的人类学特征来分析其管理能力。高阶理论的提出,为行为公司金融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可行的研究路径,关于管理者个人特征对公司经营所产生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这些文献中,相当多的研究集中于管理层个人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Adams,Almeida & Ferreira,2005;Graham,Harvey & Puri,2013)。研究发现,管理者的年龄、在职年限、性别、教育背景、管理层规模等背景特征与公司治理和绩效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另有部分研究针对管理层特征与公司的财务政策。Bertrand & Schoar (2003)发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带来不同的管理风格,并且带来不同的公司融资和投资等财务决策。Malmendier & Tate(2005)的研究分析了公司管理人员的个人特征,指出不同特征的管理员可能具有不同的过度乐观倾向,以此会影响到公司的投资政策。■ & Metzger(2014)研究了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指出不同专业背景的CEO会影响到公司决策。已有研究中,大多数研究指标集中于学历、年龄、性别等人类学特征或者个性特点。Malmendier & Tate(2005)研究了教育背景的影响,Kaplan,Klebanov & Sorensen(2012)研究了个人人类学特征,Graham,Harvey & Puri(2013),Malmendier,Tate(2005)研究了性格特点。很少研究关于CEO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仅有■ & Metzger(2013),■ & Metzger(2014)对CEO的专业背景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管理层个人特征与公司经营的研究,多数是针对管理者个人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余国新等,2010;林勇、周妍巧,2011;梁栋桢,2012)。这些文献从管理者个人以及管理团队的特征出发,研究了管理者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对管理者个人特征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进行研究。姜付秀等(2009)发现管理层的教育水平、管理层平均年龄与过度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董事长个人的学历、年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对过度投资也有影响。柳雅君(2012)研究了管理防御视角下的CEO背景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发现CEO的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CEO任期对现金股利政策有一定的影响。黄国良等(2013)发现CEO任期越长,职业经历越复杂,越倾向于高现金持有,高学历和具有管理学科专业背景CEO倾向于低现金持有。刘钊(2014)发现CEO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任期越短,并且为男性时,企业较少采用负债融资。国内文献在对管理层个人特征进行研究时,大部分研究指标都是关于管理层年龄、学历和性别,少部分研究涉及到管理者个人背景和专业背景(姜付秀等,2009;柳雅君,2012;刘钊,2014)。

参考上述文献,本文将对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高阶理论,管理者的专业背景对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模式有重要影响,会影响到管理者所作的决策。本文针对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如何影响公司的财务政策进行研究,资本结构、投资结构、股利分配和现金管理被认为是公司财务政策的总体反映,本文对这几方面的政策进行分析。

1.资本结构指的是公司各项资本的来源及其比例关系,是公司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结果,也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杠杆水平以及财务风险程度。结合参考文献,笔者认为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CEO资本运作能力比较强,能够承担较高一些的财务风险,因此会采取相对灵活激进的财务政策,会利用更多的负债。据此提出假设1: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会有更高的资产负债率。

2.在投资结构方面,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CEO可能会更倾向于在资本市场运作,通过对其他公司的控股来扩大公司规模,而不是通过公司内部的生产经营。因此在投资的时候会更加注重长期股权投资。据此提出假设2: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会有更多的对外股权投资而不是对内实务投资。

3.在利润分配方面,具有财务背景的CEO会更偏好资本运作,因此会更加倾向于将资金控制在公司而不是分配利润。据此提出假设3: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会分配更少的股利。

4.在现金管理方面,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CEO可能会更擅长于有效管理公司的现金,会更倾向于将多余的闲置资金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形式获取收益。据此提出假设4: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更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要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包括资本结构、股利支付率、投资结构以及现金管理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率。资本结构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具体是公司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股利支付率用股利支付与当年净利润之比衡量。投资结构用公司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支出的现金与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两个指标的比率来衡量。现金管理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比率用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其与货币资金之和的比率。

2.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解释变量是CEO财务专业背景。该解释变量是虚拟变量,当CEO的专业背景是财务专业时,取1,否则为0。本文所确定的财务专业背景包括教育背景是财经专业,或者从事过财务、金融等专业的职位,比如财务总监等。为了确保CEO在公司管理决策中的核心地位,本文在选择的时候要求研究对象同时兼任CEO与董事长两个职位,这样可以充分保证CEO在决策团队中的核心地位,能够对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另外,考虑到任期达到一定时间之后才会有显著影响,本文选用了在同一公司连任5年以上的CEO进入样本数据。

3.控制变量:很多因素对公司的财务政策都有影响,本文在分析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控制。CEO的个人特征方面有CEO年龄、CEO性别和CEO学历作为控制变量。公司财务指标中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资产规模等对公司财务政策会有影响,也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资产负债率在本文作为一个被解释变量,但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对财务政策也有影响。因此在对股利支付、对外投资和现金管理进行分析时,资产负债率也作为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各个变量的定义和具体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定

本研究设立模型(1)如下,用于检验假设1:

Leveragei,t=αExperti,t+β1Agei,t+β2Genderi,t+β3Educationi,t+β4Cashflowi,t+β5Asseti,t+β6ROAi,t+εi,t

模型(2),用于检验假设2:

Investi,t=αExperti,t+β1Agei,t+β2Genderi,t+β3Educationi,t+β4Leveragei,t+β5Cashflowi,t+β6Asseti,t+β7ROAi,t

+εi,t

模型(3),用于检验假设3:

Dividendi,t=αExperti,t+β1Agei,t+β2Genderi,t+β3Educationi,t+β4Leveragei,t+β5Cashflowi,t+β6Asseti,t+β7ROAi,t

+εi,t

模型(4),用于检验假设4:

Seci,t=αExperti,t+β1Agei,t+β2Genderi,t+β3Educationi,t+β4Leveragei,t+β5Cashflowi,t+β6Asseti,t+β7ROAi,t

+εi,t

各模型中变量的解释如表1所示。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选取制造业公司,是因为与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企业对资金需求较大并且更重视资金的运用。本文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在对数据处理时排除了ST、PT企业;排除了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排除了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最后以1%的水平剔除异常值。根据本文要求的CEO任职年限的约束,最终获得了435家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数据处理采用Stata12.0软件。

(二)描述性统计

1.CEO个人特征变量。根据变量设定和数据要求,本文数据最终包含435名CEO。所有CEO中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45人,非财务专业背景的390人。CEO的年龄、学历和性别变量的描述如表2所示。本文没有发现CEO的年龄、学历、性别与专业背景之间有相互关系。

2.公司财务数据变量。对公司财务数据变量的描述分析中发现,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收益率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股利支付率显著低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货币资金比率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对外投资比率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而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和公司规模在两类公司中没有显著区别。具体如表3所示。

(三)回归结果

表4显示了模型的检验结果。第(1)列给出了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影响。财务专业背景的系数是0.067,p值为0.006,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显示出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资产负债率要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这与本文的假设1相符。第(2)列显示了公司对外投资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CEO财务专业背景的系数是0.801,p值为0.015,在0.0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更多地对外投资而不是对内投资,通过资本运作而不是实际生产经营来扩大公司规模,这与假设2相符。第(3)列是对公司股利支付率进行的分析。这个回归结果显示财务专业背景的系数是-0.059,p值为0.032,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相比,分配更少的股利。这个结果与假设3相符。第(4)列显示了CEO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货币资金比的影响。财务专业背景系数是0.005,p值为0.063,在0.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财务专业背景的CEO更擅长于资金运作,减少资金闲置,将资金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形式获得更多收益。这个结果与假设4相符。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财务政策有一定影响。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2)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要低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3)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对外投资要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4)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持有更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增加资金收益。财务专业背景提供了财务思维方式和理财方面的专长,因此这类CEO更注重资本运作,希望保留更多资金,更擅长通过对外投资来扩大公司的规模。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的财务以及经营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司在聘用CEO的时候宜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CEO,财务专业背景也是其中的一个考虑因素。作为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评价也宜考虑到CEO的专业背景。

【参考文献】

[1] HAMBRICK D,MASON P.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2] ADAMS R, ALMEIDA H, FERREIRA D. Powerful CEOs and Their Impa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5,18(4):1403-1432.

[3] JOHN R G,CAMPBELL R H, MANJU P.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Corporate Ac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109(1):103-121.

[4] BERTRAND M, SCHOAR A. Managing with Style: The Effect of Managers on Firm Policie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4):1169-1208.

[5] MALMENDIER U,Tate G. CEO Ove-

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6):2661-2700.

[6] CL■UDIA C,METZGER D. Financial Expert CEOs: CEO’s Work Experience and Firm’s Financial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114(1):125-154.

[7] KAPLAN S N, MARK M K, MORTEN S. Which CEO Characteristics and Abilities Matter?[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2,67(3):973-1007.

[8] CL■UDIA C,METZGER D. How do CEOs Matter? The Effect of Industry Expertise on Acquisition Return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 2013,26(8):2008-2047.

[9] 余国新,程静,张建红.中小板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77-183.

[10] 林勇,周妍巧.高层管理者的教育背景与公司绩效――基于创业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0-65.

[11] 梁栋桢.上市公司高管的经济管理背景与公司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生产力研究,2012(9):219-222.

[12] 姜付秀,伊志宏,苏飞,等.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13] 柳雅君.CEO背景特征与现金股利研究――基于管理防御视角[J].会计之友,2012(16):93-95.

[14] 黄国良,刘婷,徐快茹.管理防御视角下CEO背景特征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3(12):62-68.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理;管理防御;公司财务政策

长期以来,对于经理人进行约束的方法一般都是股东通过负债或者是接管的方式从内部以及外部对经理人进行一定约束,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经理人成本,在不断的发展研究当中,一些专家学者表示,公司一定程度的负债不仅可以弱化经理人的成本,而且还能对股东之间的矛盾缓解起到一定性的作用。相关学者认为负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经理人乱用资金的现象,并且能够在负债的影响下有效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但是整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以及潜在风险因素。股东把负债看作是能够有效提升经营效率手段的同时,经理人却把负债当做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经理的管理防御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决定和选择上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经理管理防御对公司财务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经理管理防御的含义

管理防御的实际内容就是指经理人在公司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操作控制体系下,选择一种能够将自己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或者是对自己职位、权利的一种维护手段,从根本上来说,公司的业绩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防御的基础构造条件。经理的管理防御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职业危机的影响下展开的,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理人对于外界一些项目的合并或者是收购、接管而产生的一项防御系统;其二就是经理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公司内部所在职位而作出的管理防御,针对公司财务政策,经理人作出的选择和决断能够有效的满足经理人自身的效益。

二、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为了能够有效的促使经理人在作出财务决策的时候能够与目标实现统一,股东们会从内部控制体系中入手,一般常见的两种方式包括激励方式和约束制度,约束制度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就是解聘或者是劝退,但是在经理人的角度来看,解聘员工自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员流失的严重情况,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财务也形成了一种约束,对经理人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经理人对整个公司的财务决策。

1.针对资本结构的决策

资本结构决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对融资的方式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的问题,经理人的管理防御在融资的角度上来分析本身就与股东的整体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严重的情况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股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吸收利用负债是能够将效益最大化实现的有利措施,但是经理人考虑的问题却是为了减轻支付利息的绩效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能够有效的减缓财务困境所造成的工作成本,经理人在整个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方面带来的一些问题,就必须要承担一些工作成本的问题,经理人在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上,一般都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尽量的避免负债融资,这样对经理人自身的效益存在一定的益处。

另外,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股东与经理人的想法和目标也是不一致的,股东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负债作为能够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有利工具和手段之一,在这个基础上,股东的目的就是将股东自身的财富最大化;而相对于股东的目标,经理人只是将负债当做是一种防御策略而已,经理人在选择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是想要将经理人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这与股东的目标在本质上就产生了分歧。公司在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大不相同,经理人选择权益融资公司的时候,一般都是公司自身的投资机会不多等一些自身的特点,而当公司使用的负债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大多数的经理人由于防御动机的存在而选择了权益融资,经理人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市场上一些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从整体方面来看,经理人与股东在利益的目标上是大同小异的,股东只是一味的想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经理人更多的是为躲避负债融资而作出的股权融资选择。

2.针对股利的相关政策

管理防御结合股利政策这种方式在实际公司运营中使用的比较少,而且股利的受益者只是单纯少数的股东,而并非公司全部人员,所以从整体管理防御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股东自身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股东的财富造成威胁或者是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其他股东的经济利益,所以这种股利政策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在一定形势下,股利政策可以说是能够直接影响大多数股东权益和利益的一种存在,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与股利政策产生了同一种功效。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私下协议回购的项目逐渐出现,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能够为股东提供很丰厚的利益支持,但是从管理防御的角度来看,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股东财富偏离的情况发生,虽然对一部分股东来说能够提供有效的利益保障,但是对大部分股东来说这是一项有损股东利益的方式。收购威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对经理人的一种约束行为,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经理人私下阻拦收购的成功,为了自己的权益,不仅降低了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成果,而且将其他股东的利益借机牺牲掉,经理人为了能够降低收购率,甚至出高价来迎合一些具有收购压力的股东,不仅对其他股东的财富以及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损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违反了相关合同。

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外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外部控制体系就是区别于公司内部的管理控制,公司以外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经理人的权争夺、合并、收购等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对经理人来说属于一种潜在的威胁,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稳定性以及所获取的利益都形成一定的威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理人经常利用转变资本的这种方式来解决公司在遇到收购或者是接管这两面的危机,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经理人自身的职位能够持续稳定。比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仍然经历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收购和反收购的经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在美国企业中的资本结构里面,股权所占的比重不仅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且负债比率不仅没有呈现上涨的趋势,反而一直程序降低的状态,这一现象表明如果一旦外部操控体制权利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和利益产生影响和威胁,经理人就会寻求各种能够调节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甚至严重的情况下,经理人会利用负债来干预法人对控制权的相关争夺。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经理人发现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而竞争者的存在对经理人自身的经营控制权会造成威胁和影响的时候,经理人会利用增加债务融资的办法来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股份比例,其中还包括收购其他外部股东的股权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这种方式能够让经理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在整个企业中占据主体地位,并且拥有很强的主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权益,而且能够降低一些竞争对手成功的可能性。另外,竞争者还可以利用要约收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竞争者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利用这种方式就会产生现任经理人与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情况,最终由票数来决定控制权归谁,在这种形势下,经理人如果筹集到的负债资金多,那么外部股权比例也会因为经理人的负债资金多而增加。所以当一个企业如果成为被大家想要收购的目标的时候,现任经理人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一个最适合、效益水平最大化的负债水平来调整原有的股权比例,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影向收购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而且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理管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不仅对股东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效益也产生间接的影响,传统的理论是公司在遇到财务政策抉择问题的时候,以股东的权益作为首要目的,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条件因素,从根本上将股东的目的与经理人的目的达成一致。经理人与股东在制定公司发展目标的时候以及公司运营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这就导致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是建立在利益矛盾的基础之上,对经理人自身的职权、地位以及股东人员的财富利益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袁春生,杨淑娥.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0(07).

[2]刘星,魏锋,戴玉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权政策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0(02).

[3]吕晗.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09).

[4]金平.经理管理防御研究综述[J].山东纺织经济,2012(11).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 政策 选择 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它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特别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的确立,使企业财务行为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理财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政策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它作为企业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和提高企业财务效率具有重要得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研究的重要性

厦门大学刘国武教授提到:“财务政策是指政策主体制定的用以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财务行为的一套指南和规则。企业财务政策是企业用来调整和控制企业财务行为的重要工具。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决定着财务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基本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企业财务政策涉及到理财活动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理财活动的始终。”

福建行政玄学院副教授吴其江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财务政策问题的研究不够重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财务政策体系。我们认为,企业财务政策涉及到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个完善的财务政策体系,应当与理财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内容相适应,它能有效的指导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理财效率。”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财务政策的选择已经越来越被理论界的同行所重视。对它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还远远够不上完善。本文将从财务政策的几项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全面、系统的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希望能为调整和控制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带来帮助。

二、企业财务政策概念及内涵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首先,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做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其次,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基于各自不同的风险偏好与预期收益而达成的关于资产选择的合约。企业财务政策的经济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定财务状态下,为了满足不同的风险偏好与实现预期收益, 利益相关者对资本配置的原则、范围、方式、方法达成的合约,这种合约具有调控、约束经营者(人)财务行为的作用,是利益相关者共同选择的结果。

三、上市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的策略

1.认真研究财务政策选择的主体内部关系

财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职工、客户与政府。每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行使财务政策选择权或通过影响财务政策选择行为而实现各自预期的收益目标。各利益相关者在风险结构与收益结构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过程就是矛盾冲突与利益关系相协调的过程。利益相关者之间复杂的委托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信息具有非对称性。强势利益相关者会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与预期收益选择相应的财务政策。但是, 由于强势利益相关者选择的财务政策不一定能够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与预期收益要求,因此势必造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弱势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启动财务治理机制对强势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政策选择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妥协与让步, 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

2.选择合适的财务政策的主要类型

财务政策可分为扩张型、稳定型和紧缩型的财务政策。扩张型财务政策主要存在于公司在刚成立的初期,因为各方面都处于扩张阶段,需要资金来启动企业的日常运作及经营活动,所以它的融资政策主要是权益性融资为主,即通过公司各股东的投资。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也需要投资项目来使企业盈利,回报股东和投资者,所以它会选择报酬率高的项目。当然,报酬率越高,风险也就越大,要完全避免风险是不可能的,企业在这段时期只有做好风险控制,尽可能避免因风险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成长期的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也会放宽它的信用政策,给客户的赊销会很多。

稳定型的财务政策主要是在公司处于成熟阶段时,因为这时公司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基础,有固定盈利的项目,所以它可以耐心的寻找下一个投资项目,做好风险管理,不必冒险寻求商机。这时的融资政策可采用负债融资,因为公司有足够的资本可提供担保,而且还可以产生财务杠杆作用,同时避免了有可能因股权分散而带来的损失。此时公司已有了一个固定的市场占有额,不用担心客户的流失,应制定严格的信用管理政策来对公司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同时也应维持一个固定的股利发放额。

紧缩型的财务政策,存在于公司处于衰退的阶段。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面临衰退的阶段,公司可能因为市场竞争激烈而经营情况下滑,甚至不得不退出这个市场。紧缩型的财务政策主要是股利政策的改变,因为盈利的减少,公司有可能减少股利发放额甚至是不分发股利,而将未分配利润用于弥补亏损或用于投资其他可盈利项目。此时经营者也会回避风险,不会轻易投资其他项目,努力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除非有真正好的商机出现。信用政策也会更严格的执行,如果出现更多的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话,企业将无以为继。

3.上市公司应选择的财务政策

(1)处于成熟期的上市公司,应选择稳定型的财务政策。上市公司有本行业或领域较丰富的经营经验,市场占有率稳定,企业的获利能力也较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处于成熟期的上市公司,采用固定股利政策比较合适。对公司而言,稳定的股利向市场传递着企业正常发展的信息,有利于保持公司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稳定股票价格。对股东来讲,稳定的股利可以增强投资的信心,便于股东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从而对公司进行持续支持。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的产品已趋成熟,企业需要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以便调整经营结构,寻求预期的利润增长点,研究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企业除了可从利润中拨出一部分资金满足股利政策的需求外,剩余资金可以满足研发资金的需求。(2)在融资方面,应采用负债融资。负债融资可以减少股权的分散,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必然产生银行等债权人积极介入企业治理过程的客观要求,而银行参与企业治理将有利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约束企业决策行为,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则适时地将其控制权转移到债权人手里进行处理,这就对企业构成了强大的外部约束压力。在直接融资方面,总体上说我国企业偏好股票融资而忽视债券融资,上市公司应尽量避免这一趋势。但是也不能保持过高的资产负债率。(3)在信用管理上,也应采用稳定的信用管理政策,制定严格的信用考核制度,最重要的是能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4)上市公司的稳健经营与持续成长离不开成功的风险管理。如果在任何一个风险面前,出现风险失控或风险采取的措施不及时、不恰当,就有可能使企业以前的辛苦工作付诸东流,甚至导致企业的失败。恰当的构思和实施的风险管理战略有助于企业在面临可能威胁增长的风险损失时保持成长。执行和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和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风险损失的结果,并不断根据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拟定新的风险管理计划和方案,周而复始地执行计划,从而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成长,这是风险管理应达到的高层次目标。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财务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选择合适企业发展的财务政策,要服从和服务于经营需要,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通过财务政策的选择和安排来实现的。财务政策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基本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效率。因此,现代上市公司必须科学地选择财务政策,规范和优化企业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贾银芳刘国武:论现代企业财务政策及其选择[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5(6)

[2]吴其江蒋国发:企业财务政策体系及其选择问题的探讨[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6篇

摘 要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公司股票在交易所公开上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因此加强财务管理,选择合适的财务政策对上市公司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财务政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分析了企业财政政策选择,指出了上市公司应选择的财务政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政策 选择策略

上市公司是指依法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获得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审查批准后,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1]。它最大的特点是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我国目前医院的上市公司的数量近2000家,选择合适的财务政策的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政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2]。对于国家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财政政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对国家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其内容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其表现形式上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对于企业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其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其表现形式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2]。

二、企业财政政策选择

企业财务政策涉及方面较多。从理财内容看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管理,因此相对应的财务政策就有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就这几种政策做简单的探讨。

(一)风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风险广泛地存在于公司的融资、投资、营运资金和股利管理的全部理财活动中,并且对公司实现其财务目标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风险和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因此风险管理政策选择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追求降低风险,而在于在报酬和风险之间作出恰当的抉择。其决策原则是:当报酬率相同时,应选择风险小的项目;当风险相同时,应选择报酬率高的项目;当决策项目风险大、报酬率也高时,则取决于报酬是否高到值得去冒险,以及决策者以风险的态度。

(二)信用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赊销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方式,也产生商业信用问题。信用管理政策当然被现代企业理财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销售商品应当先制定信用政策,据以对各个客户进行评价,衡量是否可以给予商业信用,并对其数额加以调节和控制。

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有:应收账款占用水平、市场竞争的程度、公司的销售状况、客户的信用等级和公司信用状况及管理能力。若公司当前应收账款占用少、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路差、客户信用等级高、信用制度严密以及管理能力强,可实行适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可以实行适度从紧的信用政策。

(三)融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负债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融资管理的实质在于负债融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及其融资比例的决策。融资则是一种高成本、低风险的融资方式。负债融资与融资相比,还本付息压力大,但资金成本一般较融资低,且不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

适度的负债不仅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而且可以产生财务模杠杆作用,即不论公司利润多少,负债资本的利息是固定的,当公司的投资报酬率高于利息率时,会使公司的每股收益提高;但过度的负债会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四)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涉及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总体安排。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依靠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有效地考虑风险与报酬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营运资金是公司短期筹资与投资的具体体现,它在数量上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因此它体现着公司在流动资产及其筹资安排上的效果。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一般有正常型、稳健型和冒险型三种,它们各有利弊:冒险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小,风险最大,但其总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稳健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大,风险最小,但其总成本最高,收益最低;正常型政策的收益与风险则介于二者之间。

(五)投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投资管理政策是为了使企业在长时期内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估计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长期投资所作出的总体规划。科学的投资管理政策对于现代公司尤为重要。企业投资管理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培植企业生产力,解决企业将来如何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六)股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股利政策都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收益分配管理政策。选择科学的股利政策对于保障股东权益,协调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稳定股票价格,维护公司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

(一)风险管理方面

风险管理不当,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上市公司要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及状况实施恰当的风险管理战略,从而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风险损失的结果,并适时根据新情况拟定新的风险管理计划和方案,实现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二)信用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要制定严格的信用管理政策,考虑客户的品质、偿债能力、财务能力、经济状况及提供的担保品,严格政策执行,选择客户。

(三)融资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负债经营政策的选择必须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基础,并要控制适度的负债,来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模杠杆作用。

(四)营运资金方面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应该选择正常型或稳健性的运营资金管理政策,以短期资金满足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以长期负债或资本满足固定资产的资金需求,从而减少了公司不能偿付到期款项的风险,

(五)投资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投资管理政策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从属性、导向性、长期性和风险性的原则,在稳定型、扩张型、紧缩型和混合型四种政策中,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投资管理政策。

(六)股利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在选择股利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公司的盈利状况、变现能力、筹资能力、投资项目、偿债能力等,还要考虑法律限制、股东要求和债务合同约束、通货膨胀等因素。处于成熟期的上市公司应该采取稳定的股利政策,来消除投资者对未来股利的不安全感和便于股东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即使盈余减少不会引起社会反响。同时,对于盈利水平高、盈利性投资机会多的上市公司,可考虑采用剩余股利政策。

总结: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上市公司要选择适合自身的财务政策,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磊.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外资.2010(8).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影响;探究;总结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成长性企业:是指目前尚处在创业阶段的企业或者单位,自身掌握着某些优势(如行业领先、技术垄断和管理高效等),并依靠这些自身的优势很可能在将来的企业发展过程中,迸发出巨大的市场爆发力,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得到高投资回报的创业企业。

一、成长性、冲突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

1.为了防止公司政策执行人员,作出有损公司价值,和损害股东权益的决策,我们利用公司治理作为控制权的安排。但是由于公司之间存在类型的差异,所以公司治理方面,常常出现多元化信息和多元化目标没有达到对称的现象出现。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出现,直接造成成本差异在中出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实现提高公司价值,减低成本的目的,但是在进行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公司的绩效和公司治理之间却没有明显的职能区分,而且彼此之间的力度也很有限,这就为成本差异的出现,埋下的乱源。不但如此,不同公司所面临的不同成长环境,导致的差异也有可能造成成本差异现象的出现。

2.公司治理这种行政手段,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的企业之中十分重要。因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公司控制,保障控制出现不对称信息的力度。有效的控制了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企业中的发生,就可以变相的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并提高公司治理放映企业绩效的能力。只有公司治理真实的将公司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公司治理才能根据公司绩效,做出最有利于公司股东的决策,保障公司股东的利益。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公司本身的价值。

二、成长性、冲突与公司财务政策探究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提高公司治理对企业发展的帮助,加强公司治理正确反映公司绩效的能力,也就是进一步保障公司治理安排,做出正确的公司决策,也就实现了我们提高公司自身价值,维护公司股东利益的目的。我们可以进行成长性、冲突与公司财务政策的有关探究,主要探究方向是:成长性、冲突对公司投资选择的影响;成长性、冲突对公司融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以及成长性、冲突对公司股利的影响三个方面。

1.成长性、冲突与公司投资选择探究

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公司获得利益价值的主要手段,只有公司的决策者,做出最有利于公司获取最大利益的投资决策,才能实现公司价值提高,公司股东获益的目的。正确的投资决策直接来源于企业正确的绩效信息。也就是说公司投资决定导致投资不足,还是投资过度,直接来源于成长性、冲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2.成长性、冲突与公司融资政策选择探究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主题一直都将债务融资作为重点内容。成长性、冲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公司债务融资的多少而决定。不但如此,公司的成长性存在的差异,与公司引入的债务融资结构共同作用,也可以影响公司本身在未来运营中的负债战略和负债的价值大小。

3.冲突与公司股利探究

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以及问题引发的公司价值的问题也比比皆是。这极有可能造成公司在向股东分利的过程中,公司价值下降,以及影响公司内部的股利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公司的问题及相关财务政策的选择,已不能被企业自身的状态所局限,而应结合公司内外各项因素,进行战略性的整体权衡。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在治理冲突时,需要同时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的力量进行解决,不仅要通过公司的微观治理机制进行调整,也应结合法制观景,通过政府管制,对整体环境进行更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德武,钟富胜.公司治理、关联担保与公司价值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

[2]龚凯颂,卢春荣.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

[3]谭劲松,辛宇,徐莉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公司治理课题组.控股股东性质与公司治理结构安排——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非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

[4]肖成民.公司治理的若干维度及与冲突之间的关系[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理;管理防御;公司财务政策

长期以来,对于经理人进行约束的方法一般都是股东通过负债或者是接管的方式从内部以及外部对经理人进行一定约束,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经理人成本,在不断的发展研究当中,一些专家学者表示,公司一定程度的负债不仅可以弱化经理人的成本,而且还能对股东之间的矛盾缓解起到一定性的作用。相关学者认为负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经理人乱用资金的现象,并且能够在负债的影响下有效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但是整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以及潜在风险因素。股东把负债看作是能够有效提升经营效率手段的同时,经理人却把负债当做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经理的管理防御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决定和选择上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经理管理防御对公司财务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经理管理防御的含义

管理防御的实际内容就是指经理人在公司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操作控制体系下,选择一种能够将自己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或者是对自己职位、权利的一种维护手段,从根本上来说,公司的业绩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防御的基础构造条件。经理的管理防御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职业危机的影响下展开的,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理人对于外界一些项目的合并或者是收购、接管而产生的一项防御系统;其二就是经理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公司内部所在职位而作出的管理防御,针对公司财务政策,经理人作出的选择和决断能够有效的满足经理人自身的效益。

二、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为了能够有效的促使经理人在作出财务决策的时候能够与目标实现统一,股东们会从内部控制体系中入手,一般常见的两种方式包括激励方式和约束制度,约束制度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就是解聘或者是劝退,但是在经理人的角度来看,解聘员工自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员流失的严重情况,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财务也形成了一种约束,对经理人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经理人对整个公司的财务决策。

1.针对资本结构的决策

资本结构决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对融资的方式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的问题,经理人的管理防御在融资的角度上来分析本身就与股东的整体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严重的情况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股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吸收利用负债是能够将效益最大化实现的有利措施,但是经理人考虑的问题却是为了减轻支付利息的绩效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能够有效的减缓财务困境所造成的工作成本,经理人在整个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方面带来的一些问题,就必须要承担一些工作成本的问题,经理人在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上,一般都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尽量的避免负债融资,这样对经理人自身的效益存在一定的益处。另外,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股东与经理人的想法和目标也是不一致的,股东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负债作为能够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有利工具和手段之一,在这个基础上,股东的目的就是将股东自身的财富最大化;而相对于股东的目标,经理人只是将负债当做是一种防御策略而已,经理人在选择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是想要将经理人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这与股东的目标在本质上就产生了分歧。公司在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大不相同,经理人选择权益融资公司的时候,一般都是公司自身的投资机会不多等一些自身的特点,而当公司使用的负债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大多数的经理人由于防御动机的存在而选择了权益融资,经理人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市场上一些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从整体方面来看,经理人与股东在利益的目标上是大同小异的,股东只是一味的想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经理人更多的是为躲避负债融资而作出的股权融资选择。

2.针对股利的相关政策

管理防御结合股利政策这种方式在实际公司运营中使用的比较少,而且股利的受益者只是单纯少数的股东,而并非公司全部人员,所以从整体管理防御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股东自身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股东的财富造成威胁或者是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其他股东的经济利益,所以这种股利政策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在一定形势下,股利政策可以说是能够直接影响大多数股东权益和利益的一种存在,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与股利政策产生了同一种功效。针对这种现象,一些私下协议回购的项目逐渐出现,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能够为股东提供很丰厚的利益支持,但是从管理防御的角度来看,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股东财富偏离的情况发生,虽然对一部分股东来说能够提供有效的利益保障,但是对大部分股东来说这是一项有损股东利益的方式。收购威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对经理人的一种约束行为,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经理人私下阻拦收购的成功,为了自己的权益,不仅降低了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成果,而且将其他股东的利益借机牺牲掉,经理人为了能够降低收购率,甚至出高价来迎合一些具有收购压力的股东,不仅对其他股东的财富以及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损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违反了相关合同。

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外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外部控制体系就是区别于公司内部的管理控制,公司以外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经理人的权争夺、合并、收购等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对经理人来说属于一种潜在的威胁,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稳定性以及所获取的利益都形成一定的威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理人经常利用转变资本的这种方式来解决公司在遇到收购或者是接管这两面的危机,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经理人自身的职位能够持续稳定。比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仍然经历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收购和反收购的经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在美国企业中的资本结构里面,股权所占的比重不仅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且负债比率不仅没有呈现上涨的趋势,反而一直程序降低的状态,这一现象表明如果一旦外部操控体制权利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和利益产生影响和威胁,经理人就会寻求各种能够调节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甚至严重的情况下,经理人会利用负债来干预法人对控制权的相关争夺。在某种程度上,如果经理人发现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而竞争者的存在对经理人自身的经营控制权会造成威胁和影响的时候,经理人会利用增加债务融资的办法来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股份比例,其中还包括收购其他外部股东的股权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这种方式能够让经理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在整个企业中占据主体地位,并且拥有很强的主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权益,而且能够降低一些竞争对手成功的可能性。另外,竞争者还可以利用要约收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竞争者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利用这种方式就会产生现任经理人与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情况,最终由票数来决定控制权归谁,在这种形势下,经理人如果筹集到的负债资金多,那么外部股权比例也会因为经理人的负债资金多而增加。所以当一个企业如果成为被大家想要收购的目标的时候,现任经理人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一个最适合、效益水平最大化的负债水平来调整原有的股权比例,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影向收购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而且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理管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不仅对股东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效益也产生间接的影响,传统的理论是公司在遇到财务政策抉择问题的时候,以股东的权益作为首要目的,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条件因素,从根本上将股东的目的与经理人的目的达成一致。经理人与股东在制定公司发展目标的时候以及公司运营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这就导致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是建立在利益矛盾的基础之上,对经理人自身的职权、地位以及股东人员的财富利益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作者:王贵宾 单位:北京弘高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袁春生,杨淑娥.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0(07).

[2]刘星,魏锋,戴玉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权政策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0(02).

[3]吕晗.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09).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9篇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行为金融学、异常财务政策、非理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1]。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2](53):(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存在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4]。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

(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根据李翔等(2004)[5]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宏(1999)[6]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提云涛(2004)[7]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8],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9]、魏刚(1998)[10]等等,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曹媛媛(2001)[1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 (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

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

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cater)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1996)[12]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13]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 “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baker和wurgler(2004a)[14]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baker and wurgler(2004b) [15]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

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perceived)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16,17]的实证都发现, 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 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heaton(2002)[18]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graham and harvey(2001)[19]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企业投资中也存在“沉淀成本”效应(sunk cost)。shefrin(2001)[20]发现在管理者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也不愿意放弃,而坚持继续进行投资(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guedj and scharfstein(2004)[21]有关药品开发的实证也说明这一点,他们发现处于药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即使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前景并不美妙,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药品申请计划。管理者往往存有“反正已经这样了就赌一把”(gambling-to-get-back-to-even attitude)的思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与管理者的非理都有可能扭曲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过程,产生诸如过分偏好股权融资、过度投资与股利迎合行为的发生。对于异常财务现象的产生,与基于理性假设的传统公司财务相比,基于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似乎更具有解释力。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政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3

我们知道:国内对会计准则的政策研究才关注没多久。然而,面对现如今国内各大企业争相进行制度化改革以及金融证券市场交易量越来越大的现状导致各公司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越来越大,那么,国家对会计政策的制约监督不完善的问题就日益凸显。所以,为了更好的整顿会计政策监测管理,以降低企业境外融资成本需求,以及对加入WTO后会计国际化的走势必要性考虑,就要避免许多上市公司钻国家会计管理的漏洞进行只考虑利己性进行自主财务政策调整的不良现象,出台一个能将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系统性规划的全面、健全类会计准则。

一、新会计准则概述

为了全面实现与国际财务准则的接轨进程,我国财政部于2007年1月1号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了对上市公司财务进行正规化管理监督的新会计准则,这个准则自2005年,就进行了先后6次审批,并对早期一直实行财务管理的16项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综合梳理与结构内容相关研究调整,经过多番讨论终于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公司会计准则管理制度体系。

新的会计准则的40项内容主要被分为两部分,即:基本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基本准则主要是控制整个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范,会计设计的基本假定,会计信息基本质量要求以及会计管理中的各大要素进行明确规划;而一般会计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特定业务准则及报告类规范准则就在具体会计准则里面被提出。

二、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为了突出新的会计准则的优势,我们对新旧会计准则进行了总结性比较,总结出一个表格,形象的为读者展示新旧会计准则比较下,新会计准则的优势,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前文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在基本构建与原则上都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原型,在结构上包含了比就有会计准则相比更全面的内容如: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求、财务报表的列报基本要求。而在会计核算原则方面主要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且对会计要素给出了旧有准则没有提到的利得损失的内容将新准则的定义修改的更全面更完善。这无不体现出新准则的内容饱满且具有国际准则特色。

三、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变化

我们知道上市公司一般不通过银行贷款,而是把公司一部分股份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来融资获得资金流通。所以,总的说来,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经济工作带来以下四点主要影响:即1.增加企业利润来源和调节利润的渠道。比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所得税、金融衍生工具等准则。2.对不同的行业影响不同。比如:加大金融,房地产,矿产开发,农业等的损益波动。3.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例如,本次修订后的企业合并准则,要求当被购买方的或有负债预计很可能发生并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确认为对合并成本的调整。这就改变了过去对或有事项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做法,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又如: 衍生金融工具,股份的支付,合并报表外延的扩大等,表外业务表内化,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该等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4.规范了基本会计处理方法,并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趋同。例如:企业合并,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年金,生物性资产等,填补了该等业务的空白。具体内容如下:

(1)投资: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里面上市公司需求的投资内容被重新分划,原有的上市公司的一些短期性投资被划入交易类别的金融性质资产,原有会计准则中的长期性债券投资被归入持有性期化投资,这不仅丰富了会计财务投资的类别,也加强了对房地产的投资性成本核算,与此同时还补充进了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财务的计量属性这一概念。在投资市场发展还未成形,条件还不足的情况下就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是很困难的,这充分地为国内上市公司财务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广泛的发挥空间。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当受到同样约束制约时上市类企业之间进行合并也是不可以进行简单购买活动的,这点就充分的将人为主观性质下进行公司间买购合并的资金与企业净资产具有的实际公允价值被幕后操控等公司财务类活动进行了妥善监控,虽然这个新的会计准则仍然不能完全消除这类幕后的公司财务操纵事项,部分手段过硬的上市公司还是能够通过对上市企业合并在财务研究实施策略上进行经济利益性操纵。比如有些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名誉规避法由其他上市公司出面合并市值还是在下属子公司支配下,进行公司财务的负商誉手段,这样就能增加上市总公司通过最低合并获得的利润,同时也可以对合并年度后出现的可能对上市公司商誉造成减值的国家检测进行恰当回避;其实我们基本可以意料到国家新会计准则颁布并在实际实施后各大上市公司进行合并时一定会这样两种情况,当实际进行公司财务研究发现被合并的公司的管理还算良好时,那么处于一个管理下面的公司合并就一定现象很是普遍,有的公司甚至为了达到一个看似完成额定目标能证明经营状况良好而不顾公司实际财务状况进行违法的公司财务相关报表重修的损人利己的行为;但是对于那些被合并公司的实际财务经营状况很差的,往往会出现合并公司更倾向于喜欢通过隐藏在公司内部名义上归属是不同监测管理的公司实行合并,因为往往这样做被合并公司在实际实施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过程时进行操控来提高虚利润。就不完全研究统计证明,我国2007年底,全国1570家上市公司中就有将近411家上市公司是按国家会计准则进行公司合并并规划为一个统一财务管理下公司合并和不同公司财务管理下公司合并。那当中,实质是一个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下的公司合并就有186家。不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下的公司合并有225家,也就是当中仅有119家上市公司在实际公司合并中形成了商誉,然而因为进行合并的上市公司一些通过让投资成本远远低于所合并被购买公司实际可辨认净资产公允金额得到经营管理外额外灰色收入的上市公司就有72家。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其实并没有在每个上市公司实地落实,上市公司进行的合并其实给合并方带来的正常利润额外增幅报表上利润显示大概也就是占5%。如果从大体上来看,因为新会计准则是与国际化准则接轨的,那么将实际达到标准进行开发资金资本化,分批分量逐步减小利润的压力从而切实将上市公司财务决策管理者热情激起的话,现有新准则的上市公司的投资方面的财务政策就应该含有无形资产这一投资项目。由于实际上这样的公司财务政策在数量并不多的内质很有竞争的科技性质类公司在前期投资后划入无形资产的潜在经济利益是很有利,但是针对那些不具有核心优质技术潜能的企业就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2)融资: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补充进财务债务重组内容里面,那些财务资本形式还不完善的上市公司就出现了融资难的情况,虽然已经采取措施通过的债务重组实现公司债务部分转化成普通性质的股,对公司财务的资本进行结构改组,一次将公司从债权人获取资金的程度降到最低。根据新准则限制,债务人需要使用现金来还外部债务,而且公司的财务债务人必须通过对重组债务的实际公司财务账面价值和公司财务实际进行现金支付中间的差值进行确认来实现债务重组利得计算,作为公司财物损益计量,如果上市公司利用现金来清还债务实现公司财务债务重组,那么在公司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的利润就必须含有一些公司财务实际债务重组的所得损益情况。如果让公司财务债务转换为公司财务实际资本,那么公司财务的实际债务人就要将公司财务债权人因为选择了对债权的放弃而受到公司股份的实际价值面额认定成公司财务的股本,并将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允的面值金额和公司实际股本相差算计算出的差作为国家资本公积。本来公司财务进行重组后得到实际债务的金额值和上市公司实际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所得的差值,这要算入相应财务当期的实际财务损益,与常见的会计制度对重组所得的资本公积很是不同。

(3)股利分配:上市公司要在切合实际的情况下制定出股利分配的公司财务政策还是一个难题。在新准则颁布后,国内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调整公司内部会计政策和公司的财务政策,这就加大了上市公司财务股利分配的实际复杂性,同时也加大国内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政策处理难度。除此之外,公司财务准则里面的公允价值被广泛认同甚至对上市公司财务资本公积进行全面限制性严格处理,上市公司就要确认更多上市公司持有利得及损失甚至是那些公司财务政策方面非经营性损益,这些都已得到确认但是还没有真正得到真正实现,并且对于财务现金流量严重缺乏的上市公司,这些都会让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上显示的净利润与实际现金流量产生不和谐的严重背离现象。所以,这就要求进行新准则的上市公司,在公司财务政策的管理方面进行区分已有损益和未来可能损益、公司财务政策经营管理损益和非公司财务经营损益,做好公司财务政策股利分配时的稳定。

(4)风险管理:国内新准则需要上市公司备有涉及上市公司实际财务业务现状与公司财务政策调整的信用度、国内金融市场利率等,还应该让上市公司在做好公司财务风险把控,还有可以适时展示公司财务政策有联系的风险。对于国内新准则的较明显的变动,上市公司大批量的将公司财务进行调整变动,一定会引起上市公司财务金融政策方面的大幅度变动。上市公司财务政策性变动可以让会计管理更加明晰化。在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司财务核算弥补就有准则的内容不足点,改进一些旧有不完善的不全面的风险类商誉资产评估投资性甚至资产评估减值性公司财务管理计量知识内容,让国内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发生巨大改变。

四、结论

总之,我国就是想通过新的会计准则搭建一条与国际会计惯例达到协调一致的桥梁。笔者认为通过前文对新旧会计准则比照简述,以及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政策可能带来的五大方面影响介绍,读者应该对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基本有了一个形象概念。所以,作者呼吁广大读者朋友们,为了让我国更好地与国际化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全面的和谐共处与共进,国内的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政策调整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对本公司的各项财务往来业务做好科学守法的规范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大上市公司的财务全面规划优化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下面就让我们为国内财务管理国际化接轨的美好明天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0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1版)[M].耽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初等教育学范文 下一篇:小学家校合作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