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政策范文

时间:2023-12-01 11:28:03

公司财务政策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政策;全视角;内涵诠释

一、公司财务政策的全视角

(一)宏观视角:以政府管理者的身份提出的强制执行性的宏观财务政策

从政府这个视角来看,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法规的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进行的规范。在这个层面上,公司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为财务法规,它是国家财经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宏观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概念。因此,在严格意义上称之为财政政策也许更为恰当些。很明显,这种财务政策是以政府管理者的身份站在宏观的角度提出的,运用的是国家行政权力,对企业具有强烈的约束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强制执行性的宏观财务政策。

这种含义的“财务政策”曾经是我国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以企业为理财主体、自主筹划自身财务活动、自行承担财务风险的新的理财环境下,这种财务观念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宏观财务政策的地位正在逐步淡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宏观财务政策的彻底放弃,其作用应该体现在指导意义上,而不是以前的大包大揽。即便是进入完全的市场经济下,宏观财务政策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也不应该将其无任何保留地整体抛弃。因为宏观财务政策对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财务政策的制约、导向因素之一。

(二)微观视角: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提出的自主选择性的公司财务政策

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政策是以公司作为财务政策的落脚点,财务政策制定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公司。显然,这种财务政策没有政治色彩,是一个公司管理谋略范畴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其定义为公司财务政策。从企业这个视角来看,财务政策是一套自主运行的财务指南和策略。

在这个层面上,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权变性的财务策略。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决定了财务政策的权变性。所谓权变性,就是在财务政策的选择制定和实施中,根据财务管理目标、任务、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很明显,这种财务政策是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站在企业微观的角度提出的,运用的是资产所有权所授予的资产管理权。当然,这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通过管理系统的行政力量,但一般来说,公司财务政策对财务行为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它是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间接地影响财务行为,使之符合财务行为目标。我们可以将之称为自主选择性的公司财务政策。这种财务政策是以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财务行为为目标的。

综上所述,财务政策在不同视角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在传统经济体制下,财务行为是一种被动行为,财务政策也基本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性财务政策,供企业选择的余地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的确立,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财务管理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财务政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公司财务政策的内涵诠释

在一般意义上,财务政策是指政策主体制定的用来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财务行为的一整套指南和规则。公司财务政策是指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以现代政策科学为方法论,以财务理论为依据,以实现财务目标为方向,在综合研究公司财务的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和选择财务上的方针、策略。它是调节和控制公司财务行为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公司财务政策与相关财务概念的比较、分析,来全方位地认识公司财务政策。

(一)财务政策与会计政策

二者相比较有两个基本区别:一是目标不同。财务政策是对财务行为的规范,使之有利于实现财务目标;而会计政策是对会计信息的调整,是对财务报表数据人为地、合法地变更。二是外部约束的不同。财务政策大多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谋略,属于商业秘密,不宜也不应该公开;而会计政策变化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则必须对外公开。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财务政策的改变有时会通过会计政策来反映、来实现;而会计政策的调整变化可能会影响到财务政策。

(二)财务政策与财务决策

二者都以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主体为条件而制定的,都是公司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但财务决策是对财务活动所采取的决断行为,而财务政策则体现为财务运作上的行动方针、策略。财务决策的依据主要是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规律和基本财务政策;反过来,财务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财务政策的效应。

(三)财务政策与财务理论

财务理论包括财务基本理论和财务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是由一些财务的基本范畴、概念等构成,为应用理论和财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应用理论是从财务实践中总结的各种具体结论。很显然,公司财务政策属于财务应用理论研究的范畴。财务基础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财务政策来实现的,财务政策理论是财务基础理论和财务操作理论的中介,是把财务理论应用于财务实践并作为指导财务实践的桥梁。 综上所述,公司财务政策是实现整个企业经营政策和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是规范和优化企业财务行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财务政策的理论研究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规律,它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对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极有价值。因为管理的进步正是来源于管理基本理论的突破。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CEO; 财务专业背景; 财务政策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100-04

引 言

随着行为公司金融学和高阶理论的发展,管理者的个人特征对公司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放开传统理论中理性人的假设,现有文献研究认为管理者个人的人类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因素会影响到管理者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由此会影响到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高层管理团队中,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作为整个公司经营的最重要决策人物,其个人特征对公司决策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在所有的个人特征中,专业背景会更深入地影响到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偏好,进而影响到其所作出的决策。在公司财务研究中,财务专业背景更与财务政策相关,因此CEO的财务专业背景与公司财务政策之间的关系很值得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为公司金融作为新兴理论,放开传统理论中理性人的假设,对公司经营决策各参与方的心理和行为对决策的影响进行研究。行为公司金融在研究管理者的非理性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时,由于其心理学指标难以观测,因此数据比较模糊,影响了研究效果。Hambrick & Mason (1984)提出了高阶理论,认为管理层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一系列人类学特征与其认知水平、心理情绪等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这些便于观测的人类学特征来分析其管理能力。高阶理论的提出,为行为公司金融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可行的研究路径,关于管理者个人特征对公司经营所产生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这些文献中,相当多的研究集中于管理层个人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Adams,Almeida & Ferreira,2005;Graham,Harvey & Puri,2013)。研究发现,管理者的年龄、在职年限、性别、教育背景、管理层规模等背景特征与公司治理和绩效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另有部分研究针对管理层特征与公司的财务政策。Bertrand & Schoar (2003)发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带来不同的管理风格,并且带来不同的公司融资和投资等财务决策。Malmendier & Tate(2005)的研究分析了公司管理人员的个人特征,指出不同特征的管理员可能具有不同的过度乐观倾向,以此会影响到公司的投资政策。■ & Metzger(2014)研究了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指出不同专业背景的CEO会影响到公司决策。已有研究中,大多数研究指标集中于学历、年龄、性别等人类学特征或者个性特点。Malmendier & Tate(2005)研究了教育背景的影响,Kaplan,Klebanov & Sorensen(2012)研究了个人人类学特征,Graham,Harvey & Puri(2013),Malmendier,Tate(2005)研究了性格特点。很少研究关于CEO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仅有■ & Metzger(2013),■ & Metzger(2014)对CEO的专业背景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管理层个人特征与公司经营的研究,多数是针对管理者个人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余国新等,2010;林勇、周妍巧,2011;梁栋桢,2012)。这些文献从管理者个人以及管理团队的特征出发,研究了管理者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对管理者个人特征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进行研究。姜付秀等(2009)发现管理层的教育水平、管理层平均年龄与过度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董事长个人的学历、年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对过度投资也有影响。柳雅君(2012)研究了管理防御视角下的CEO背景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发现CEO的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CEO任期对现金股利政策有一定的影响。黄国良等(2013)发现CEO任期越长,职业经历越复杂,越倾向于高现金持有,高学历和具有管理学科专业背景CEO倾向于低现金持有。刘钊(2014)发现CEO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任期越短,并且为男性时,企业较少采用负债融资。国内文献在对管理层个人特征进行研究时,大部分研究指标都是关于管理层年龄、学历和性别,少部分研究涉及到管理者个人背景和专业背景(姜付秀等,2009;柳雅君,2012;刘钊,2014)。

参考上述文献,本文将对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高阶理论,管理者的专业背景对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模式有重要影响,会影响到管理者所作的决策。本文针对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如何影响公司的财务政策进行研究,资本结构、投资结构、股利分配和现金管理被认为是公司财务政策的总体反映,本文对这几方面的政策进行分析。

1.资本结构指的是公司各项资本的来源及其比例关系,是公司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结果,也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杠杆水平以及财务风险程度。结合参考文献,笔者认为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CEO资本运作能力比较强,能够承担较高一些的财务风险,因此会采取相对灵活激进的财务政策,会利用更多的负债。据此提出假设1: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会有更高的资产负债率。

2.在投资结构方面,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CEO可能会更倾向于在资本市场运作,通过对其他公司的控股来扩大公司规模,而不是通过公司内部的生产经营。因此在投资的时候会更加注重长期股权投资。据此提出假设2: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会有更多的对外股权投资而不是对内实务投资。

3.在利润分配方面,具有财务背景的CEO会更偏好资本运作,因此会更加倾向于将资金控制在公司而不是分配利润。据此提出假设3: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会分配更少的股利。

4.在现金管理方面,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CEO可能会更擅长于有效管理公司的现金,会更倾向于将多余的闲置资金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形式获取收益。据此提出假设4: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更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要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包括资本结构、股利支付率、投资结构以及现金管理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率。资本结构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具体是公司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股利支付率用股利支付与当年净利润之比衡量。投资结构用公司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支出的现金与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两个指标的比率来衡量。现金管理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比率用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其与货币资金之和的比率。

2.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解释变量是CEO财务专业背景。该解释变量是虚拟变量,当CEO的专业背景是财务专业时,取1,否则为0。本文所确定的财务专业背景包括教育背景是财经专业,或者从事过财务、金融等专业的职位,比如财务总监等。为了确保CEO在公司管理决策中的核心地位,本文在选择的时候要求研究对象同时兼任CEO与董事长两个职位,这样可以充分保证CEO在决策团队中的核心地位,能够对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另外,考虑到任期达到一定时间之后才会有显著影响,本文选用了在同一公司连任5年以上的CEO进入样本数据。

3.控制变量:很多因素对公司的财务政策都有影响,本文在分析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控制。CEO的个人特征方面有CEO年龄、CEO性别和CEO学历作为控制变量。公司财务指标中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资产规模等对公司财务政策会有影响,也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资产负债率在本文作为一个被解释变量,但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对财务政策也有影响。因此在对股利支付、对外投资和现金管理进行分析时,资产负债率也作为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各个变量的定义和具体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定

本研究设立模型(1)如下,用于检验假设1:

Leveragei,t=αExperti,t+β1Agei,t+β2Genderi,t+β3Educationi,t+β4Cashflowi,t+β5Asseti,t+β6ROAi,t+εi,t

模型(2),用于检验假设2:

Investi,t=αExperti,t+β1Agei,t+β2Genderi,t+β3Educationi,t+β4Leveragei,t+β5Cashflowi,t+β6Asseti,t+β7ROAi,t

+εi,t

模型(3),用于检验假设3:

Dividendi,t=αExperti,t+β1Agei,t+β2Genderi,t+β3Educationi,t+β4Leveragei,t+β5Cashflowi,t+β6Asseti,t+β7ROAi,t

+εi,t

模型(4),用于检验假设4:

Seci,t=αExperti,t+β1Agei,t+β2Genderi,t+β3Educationi,t+β4Leveragei,t+β5Cashflowi,t+β6Asseti,t+β7ROAi,t

+εi,t

各模型中变量的解释如表1所示。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选取制造业公司,是因为与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企业对资金需求较大并且更重视资金的运用。本文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在对数据处理时排除了ST、PT企业;排除了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排除了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最后以1%的水平剔除异常值。根据本文要求的CEO任职年限的约束,最终获得了435家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数据处理采用Stata12.0软件。

(二)描述性统计

1.CEO个人特征变量。根据变量设定和数据要求,本文数据最终包含435名CEO。所有CEO中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45人,非财务专业背景的390人。CEO的年龄、学历和性别变量的描述如表2所示。本文没有发现CEO的年龄、学历、性别与专业背景之间有相互关系。

2.公司财务数据变量。对公司财务数据变量的描述分析中发现,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收益率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股利支付率显著低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货币资金比率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对外投资比率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而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和公司规模在两类公司中没有显著区别。具体如表3所示。

(三)回归结果

表4显示了模型的检验结果。第(1)列给出了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影响。财务专业背景的系数是0.067,p值为0.006,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显示出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资产负债率要显著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这与本文的假设1相符。第(2)列显示了公司对外投资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CEO财务专业背景的系数是0.801,p值为0.015,在0.0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更多地对外投资而不是对内投资,通过资本运作而不是实际生产经营来扩大公司规模,这与假设2相符。第(3)列是对公司股利支付率进行的分析。这个回归结果显示财务专业背景的系数是-0.059,p值为0.032,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相比,分配更少的股利。这个结果与假设3相符。第(4)列显示了CEO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货币资金比的影响。财务专业背景系数是0.005,p值为0.063,在0.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财务专业背景的CEO更擅长于资金运作,减少资金闲置,将资金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形式获得更多收益。这个结果与假设4相符。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财务政策有一定影响。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2)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要低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3)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的对外投资要高于非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4)具有财务专业背景CEO的公司持有更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增加资金收益。财务专业背景提供了财务思维方式和理财方面的专长,因此这类CEO更注重资本运作,希望保留更多资金,更擅长通过对外投资来扩大公司的规模。CEO的财务专业背景对公司的财务以及经营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司在聘用CEO的时候宜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CEO,财务专业背景也是其中的一个考虑因素。作为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评价也宜考虑到CEO的专业背景。

【参考文献】

[1] HAMBRICK D,MASON P.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2] ADAMS R, ALMEIDA H, FERREIRA D. Powerful CEOs and Their Impa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5,18(4):1403-1432.

[3] JOHN R G,CAMPBELL R H, MANJU P.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Corporate Ac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109(1):103-121.

[4] BERTRAND M, SCHOAR A. Managing with Style: The Effect of Managers on Firm Policie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4):1169-1208.

[5] MALMENDIER U,Tate G. CEO Ove-

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6):2661-2700.

[6] CL■UDIA C,METZGER D. Financial Expert CEOs: CEO’s Work Experience and Firm’s Financial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114(1):125-154.

[7] KAPLAN S N, MARK M K, MORTEN S. Which CEO Characteristics and Abilities Matter?[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2,67(3):973-1007.

[8] CL■UDIA C,METZGER D. How do CEOs Matter? The Effect of Industry Expertise on Acquisition Return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 2013,26(8):2008-2047.

[9] 余国新,程静,张建红.中小板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77-183.

[10] 林勇,周妍巧.高层管理者的教育背景与公司绩效――基于创业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0-65.

[11] 梁栋桢.上市公司高管的经济管理背景与公司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生产力研究,2012(9):219-222.

[12] 姜付秀,伊志宏,苏飞,等.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13] 柳雅君.CEO背景特征与现金股利研究――基于管理防御视角[J].会计之友,2012(16):93-95.

[14] 黄国良,刘婷,徐快茹.管理防御视角下CEO背景特征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3(12):62-68.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理;管理防御;公司财务政策

长期以来,对于经理人进行约束的方法一般都是股东通过负债或者是接管的方式从内部以及外部对经理人进行一定约束,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经理人成本,在不断的发展研究当中,一些专家学者表示,公司一定程度的负债不仅可以弱化经理人的成本,而且还能对股东之间的矛盾缓解起到一定性的作用。相关学者认为负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经理人乱用资金的现象,并且能够在负债的影响下有效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但是整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以及潜在风险因素。股东把负债看作是能够有效提升经营效率手段的同时,经理人却把负债当做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经理的管理防御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决定和选择上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经理管理防御对公司财务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经理管理防御的含义

管理防御的实际内容就是指经理人在公司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操作控制体系下,选择一种能够将自己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或者是对自己职位、权利的一种维护手段,从根本上来说,公司的业绩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防御的基础构造条件。经理的管理防御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职业危机的影响下展开的,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理人对于外界一些项目的合并或者是收购、接管而产生的一项防御系统;其二就是经理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公司内部所在职位而作出的管理防御,针对公司财务政策,经理人作出的选择和决断能够有效的满足经理人自身的效益。

二、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为了能够有效的促使经理人在作出财务决策的时候能够与目标实现统一,股东们会从内部控制体系中入手,一般常见的两种方式包括激励方式和约束制度,约束制度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就是解聘或者是劝退,但是在经理人的角度来看,解聘员工自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员流失的严重情况,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财务也形成了一种约束,对经理人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经理人对整个公司的财务决策。

1.针对资本结构的决策

资本结构决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对融资的方式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的问题,经理人的管理防御在融资的角度上来分析本身就与股东的整体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严重的情况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股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吸收利用负债是能够将效益最大化实现的有利措施,但是经理人考虑的问题却是为了减轻支付利息的绩效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能够有效的减缓财务困境所造成的工作成本,经理人在整个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方面带来的一些问题,就必须要承担一些工作成本的问题,经理人在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上,一般都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尽量的避免负债融资,这样对经理人自身的效益存在一定的益处。

另外,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股东与经理人的想法和目标也是不一致的,股东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负债作为能够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有利工具和手段之一,在这个基础上,股东的目的就是将股东自身的财富最大化;而相对于股东的目标,经理人只是将负债当做是一种防御策略而已,经理人在选择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是想要将经理人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这与股东的目标在本质上就产生了分歧。公司在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大不相同,经理人选择权益融资公司的时候,一般都是公司自身的投资机会不多等一些自身的特点,而当公司使用的负债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大多数的经理人由于防御动机的存在而选择了权益融资,经理人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市场上一些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从整体方面来看,经理人与股东在利益的目标上是大同小异的,股东只是一味的想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经理人更多的是为躲避负债融资而作出的股权融资选择。

2.针对股利的相关政策

管理防御结合股利政策这种方式在实际公司运营中使用的比较少,而且股利的受益者只是单纯少数的股东,而并非公司全部人员,所以从整体管理防御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股东自身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股东的财富造成威胁或者是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其他股东的经济利益,所以这种股利政策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在一定形势下,股利政策可以说是能够直接影响大多数股东权益和利益的一种存在,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与股利政策产生了同一种功效。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私下协议回购的项目逐渐出现,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能够为股东提供很丰厚的利益支持,但是从管理防御的角度来看,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股东财富偏离的情况发生,虽然对一部分股东来说能够提供有效的利益保障,但是对大部分股东来说这是一项有损股东利益的方式。收购威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对经理人的一种约束行为,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经理人私下阻拦收购的成功,为了自己的权益,不仅降低了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成果,而且将其他股东的利益借机牺牲掉,经理人为了能够降低收购率,甚至出高价来迎合一些具有收购压力的股东,不仅对其他股东的财富以及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损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违反了相关合同。

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外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外部控制体系就是区别于公司内部的管理控制,公司以外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经理人的权争夺、合并、收购等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对经理人来说属于一种潜在的威胁,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稳定性以及所获取的利益都形成一定的威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理人经常利用转变资本的这种方式来解决公司在遇到收购或者是接管这两面的危机,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经理人自身的职位能够持续稳定。比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仍然经历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收购和反收购的经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在美国企业中的资本结构里面,股权所占的比重不仅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且负债比率不仅没有呈现上涨的趋势,反而一直程序降低的状态,这一现象表明如果一旦外部操控体制权利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和利益产生影响和威胁,经理人就会寻求各种能够调节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甚至严重的情况下,经理人会利用负债来干预法人对控制权的相关争夺。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经理人发现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而竞争者的存在对经理人自身的经营控制权会造成威胁和影响的时候,经理人会利用增加债务融资的办法来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股份比例,其中还包括收购其他外部股东的股权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这种方式能够让经理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在整个企业中占据主体地位,并且拥有很强的主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权益,而且能够降低一些竞争对手成功的可能性。另外,竞争者还可以利用要约收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竞争者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利用这种方式就会产生现任经理人与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情况,最终由票数来决定控制权归谁,在这种形势下,经理人如果筹集到的负债资金多,那么外部股权比例也会因为经理人的负债资金多而增加。所以当一个企业如果成为被大家想要收购的目标的时候,现任经理人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一个最适合、效益水平最大化的负债水平来调整原有的股权比例,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影向收购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而且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理管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不仅对股东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效益也产生间接的影响,传统的理论是公司在遇到财务政策抉择问题的时候,以股东的权益作为首要目的,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条件因素,从根本上将股东的目的与经理人的目的达成一致。经理人与股东在制定公司发展目标的时候以及公司运营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这就导致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是建立在利益矛盾的基础之上,对经理人自身的职权、地位以及股东人员的财富利益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袁春生,杨淑娥.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0(07).

[2]刘星,魏锋,戴玉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权政策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0(02).

[3]吕晗.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09).

[4]金平.经理管理防御研究综述[J].山东纺织经济,2012(11).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理;管理防御;公司财务政策

长期以来,对于经理人进行约束的方法一般都是股东通过负债或者是接管的方式从内部以及外部对经理人进行一定约束,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经理人成本,在不断的发展研究当中,一些专家学者表示,公司一定程度的负债不仅可以弱化经理人的成本,而且还能对股东之间的矛盾缓解起到一定性的作用。相关学者认为负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经理人乱用资金的现象,并且能够在负债的影响下有效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但是整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以及潜在风险因素。股东把负债看作是能够有效提升经营效率手段的同时,经理人却把负债当做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经理的管理防御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决定和选择上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经理管理防御对公司财务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经理管理防御的含义

管理防御的实际内容就是指经理人在公司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操作控制体系下,选择一种能够将自己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或者是对自己职位、权利的一种维护手段,从根本上来说,公司的业绩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防御的基础构造条件。经理的管理防御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职业危机的影响下展开的,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理人对于外界一些项目的合并或者是收购、接管而产生的一项防御系统;其二就是经理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公司内部所在职位而作出的管理防御,针对公司财务政策,经理人作出的选择和决断能够有效的满足经理人自身的效益。

二、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为了能够有效的促使经理人在作出财务决策的时候能够与目标实现统一,股东们会从内部控制体系中入手,一般常见的两种方式包括激励方式和约束制度,约束制度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就是解聘或者是劝退,但是在经理人的角度来看,解聘员工自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员流失的严重情况,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财务也形成了一种约束,对经理人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经理人对整个公司的财务决策。

1.针对资本结构的决策

资本结构决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对融资的方式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的问题,经理人的管理防御在融资的角度上来分析本身就与股东的整体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严重的情况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股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吸收利用负债是能够将效益最大化实现的有利措施,但是经理人考虑的问题却是为了减轻支付利息的绩效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能够有效的减缓财务困境所造成的工作成本,经理人在整个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方面带来的一些问题,就必须要承担一些工作成本的问题,经理人在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上,一般都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尽量的避免负债融资,这样对经理人自身的效益存在一定的益处。另外,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股东与经理人的想法和目标也是不一致的,股东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负债作为能够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有利工具和手段之一,在这个基础上,股东的目的就是将股东自身的财富最大化;而相对于股东的目标,经理人只是将负债当做是一种防御策略而已,经理人在选择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是想要将经理人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这与股东的目标在本质上就产生了分歧。公司在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大不相同,经理人选择权益融资公司的时候,一般都是公司自身的投资机会不多等一些自身的特点,而当公司使用的负债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大多数的经理人由于防御动机的存在而选择了权益融资,经理人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市场上一些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从整体方面来看,经理人与股东在利益的目标上是大同小异的,股东只是一味的想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经理人更多的是为躲避负债融资而作出的股权融资选择。

2.针对股利的相关政策

管理防御结合股利政策这种方式在实际公司运营中使用的比较少,而且股利的受益者只是单纯少数的股东,而并非公司全部人员,所以从整体管理防御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股东自身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股东的财富造成威胁或者是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其他股东的经济利益,所以这种股利政策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在一定形势下,股利政策可以说是能够直接影响大多数股东权益和利益的一种存在,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与股利政策产生了同一种功效。针对这种现象,一些私下协议回购的项目逐渐出现,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能够为股东提供很丰厚的利益支持,但是从管理防御的角度来看,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股东财富偏离的情况发生,虽然对一部分股东来说能够提供有效的利益保障,但是对大部分股东来说这是一项有损股东利益的方式。收购威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对经理人的一种约束行为,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经理人私下阻拦收购的成功,为了自己的权益,不仅降低了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成果,而且将其他股东的利益借机牺牲掉,经理人为了能够降低收购率,甚至出高价来迎合一些具有收购压力的股东,不仅对其他股东的财富以及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损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违反了相关合同。

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外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外部控制体系就是区别于公司内部的管理控制,公司以外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经理人的权争夺、合并、收购等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对经理人来说属于一种潜在的威胁,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稳定性以及所获取的利益都形成一定的威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理人经常利用转变资本的这种方式来解决公司在遇到收购或者是接管这两面的危机,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经理人自身的职位能够持续稳定。比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仍然经历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收购和反收购的经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在美国企业中的资本结构里面,股权所占的比重不仅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且负债比率不仅没有呈现上涨的趋势,反而一直程序降低的状态,这一现象表明如果一旦外部操控体制权利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和利益产生影响和威胁,经理人就会寻求各种能够调节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甚至严重的情况下,经理人会利用负债来干预法人对控制权的相关争夺。在某种程度上,如果经理人发现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而竞争者的存在对经理人自身的经营控制权会造成威胁和影响的时候,经理人会利用增加债务融资的办法来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股份比例,其中还包括收购其他外部股东的股权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这种方式能够让经理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在整个企业中占据主体地位,并且拥有很强的主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权益,而且能够降低一些竞争对手成功的可能性。另外,竞争者还可以利用要约收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竞争者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利用这种方式就会产生现任经理人与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情况,最终由票数来决定控制权归谁,在这种形势下,经理人如果筹集到的负债资金多,那么外部股权比例也会因为经理人的负债资金多而增加。所以当一个企业如果成为被大家想要收购的目标的时候,现任经理人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一个最适合、效益水平最大化的负债水平来调整原有的股权比例,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影向收购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而且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理管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不仅对股东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效益也产生间接的影响,传统的理论是公司在遇到财务政策抉择问题的时候,以股东的权益作为首要目的,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条件因素,从根本上将股东的目的与经理人的目的达成一致。经理人与股东在制定公司发展目标的时候以及公司运营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这就导致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是建立在利益矛盾的基础之上,对经理人自身的职权、地位以及股东人员的财富利益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作者:王贵宾 单位:北京弘高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袁春生,杨淑娥.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0(07).

[2]刘星,魏锋,戴玉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权政策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0(02).

[3]吕晗.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09).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行为金融学、异常财务政策、非理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1]。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2](53):(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存在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4]。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

(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根据李翔等(2004)[5]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宏(1999)[6]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提云涛(2004)[7]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8],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9]、魏刚(1998)[10]等等,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曹媛媛(2001)[1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 (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

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

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cater)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1996)[12]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13]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 “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baker和wurgler(2004a)[14]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baker and wurgler(2004b) [15]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

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perceived)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16,17]的实证都发现, 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 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heaton(2002)[18]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graham and harvey(2001)[19]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企业投资中也存在“沉淀成本”效应(sunk cost)。shefrin(2001)[20]发现在管理者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也不愿意放弃,而坚持继续进行投资(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guedj and scharfstein(2004)[21]有关药品开发的实证也说明这一点,他们发现处于药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即使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前景并不美妙,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药品申请计划。管理者往往存有“反正已经这样了就赌一把”(gambling-to-get-back-to-even attitude)的思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与管理者的非理都有可能扭曲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过程,产生诸如过分偏好股权融资、过度投资与股利迎合行为的发生。对于异常财务现象的产生,与基于理性假设的传统公司财务相比,基于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似乎更具有解释力。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6篇

一、新会计准则概述

为了全面实现与国际财务准则的接轨进程,我国财政部于2007年1月1号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了对上市公司财务进行正规化管理监督的新会计准则,这个准则自2005年,就进行了先后6次审批,并对早期一直实行财务管理的16项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综合梳理与结构内容相关研究调整,经过多番讨论终于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公司会计准则管理制度体系。

新的会计准则的40项内容主要被分为两部分,即:基本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基本准则主要是控制整个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范,会计设计的基本假定,会计信息基本质量要求以及会计管理中的各大要素进行明确规划;而一般会计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特定业务准则及报告类规范准则就在具体会计准则里面被提出。

二、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为了突出新的会计准则的优势,我们对新旧会计准则进行了总结性比较,总结出一个表格,形象的为读者展示新旧会计准则比较下,新会计准则的优势,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前文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在基本构建与原则上都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原型,在结构上包含了比就有会计准则相比更全面的内容如: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求、财务报表的列报基本要求。而在会计核算原则方面主要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且对会计要素给出了旧有准则没有提到的利得损失的内容将新准则的定义修改的更全面更完善。这无不体现出新准则的内容饱满且具有国际准则特色。

三、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变化

我们知道上市公司一般不通过银行贷款,而是把公司一部分股份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来融资获得资金流通。所以,总的说来,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经济工作带来以下四点主要影响:即1.增加企业利润来源和调节利润的渠道。比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所得税、金融衍生工具等准则。2.对不同的行业影响不同。比如:加大金融,房地产,矿产开发,农业等的损益波动。3.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例如,本次修订后的企业合并准则,要求当被购买方的或有负债预计很可能发生并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确认为对合并成本的调整。这就改变了过去对或有事项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做法,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又如: 衍生金融工具,股份的支付,合并报表外延的扩大等,表外业务表内化,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该等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4.规范了基本会计处理方法,并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趋同。例如:企业合并,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年金,生物性资产等,填补了该等业务的空白。具体内容如下:

(1)投资: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里面上市公司需求的投资内容被重新分划,原有的上市公司的一些短期性投资被划入交易类别的金融性质资产,原有会计准则中的长期性债券投资被归入持有性期化投资,这不仅丰富了会计财务投资的类别,也加强了对房地产的投资性成本核算,与此同时还补充进了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财务的计量属性这一概念。在投资市场发展还未成形,条件还不足的情况下就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是很困难的,这充分地为国内上市公司财务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广泛的发挥空间。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当受到同样约束制约时上市类企业之间进行合并也是不可以进行简单购买活动的,这点就充分的将人为主观性质下进行公司间买购合并的资金与企业净资产具有的实际公允价值被幕后操控等公司财务类活动进行了妥善监控,虽然这个新的会计准则仍然不能完全消除这类幕后的公司财务操纵事项,部分手段过硬的上市公司还是能够通过对上市企业合并在财务研究实施策略上进行经济利益性操纵。比如有些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名誉规避法由其他上市公司出面合并市值还是在下属子公司支配下,进行公司财务的负商誉手段,这样就能增加上市总公司通过最低合并获得的利润,同时也可以对合并年度后出现 的可能对上市公司商誉造成减值的国家检测进行恰当回避;其实我们基本可以意料到国家新会计准则颁布并在实际实施后各大上市公司进行合并时一定会这样两种情况,当实际进行公司财务研究发现被合并的公司的管理还算良好时,那么处于一个管理下面的公司合并就一定现象很是普遍,有的公司甚至为了达到一个看似完成额定目标能证明经营状况良好而不顾公司实际财务状况进行违法的公司财务相关报表重修的损人利己的行为;但是对于那些被合并公司的实际财务经营状况很差的,往往会出现合并公司更倾向于喜欢通过隐藏在公司内部名义上归属是不同监测管理的公司实行合并,因为往往这样做被合并公司在实际实施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过程时进行操控来提高虚利润。就不完全研究统计证明,我国2007年底,全国1570家上市公司中就有将近411家上市公司是按国家会计准则进行公司合并并规划为一个统一财务管理下公司合并和不同公司财务管理下公司合并。那当中,实质是一个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下的公司合并就有186家。不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下的公司合并有225家,也就是当中仅有119家上市公司在实际公司合并中形成了商誉,然而因为进行合并的上市公司一些通过让投资成本远远低于所合并被购买公司实际可辨认净资产公允金额得到经营管理外额外灰色收入的上市公司就有72家。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其实并没有在每个上市公司实地落实,上市公司进行的合并其实给合并方带来的正常利润额外增幅报表上利润显示大概也就是占5%。如果从大体上来看,因为新会计准则是与国际化准则接轨的,那么将实际达到标准进行开发资金资本化,分批分量逐步减小利润的压力从而切实将上市公司财务决策管理者热情激起的话,现有新准则的上市公司的投资方面的财务政策就应该含有无形资产这一投资项目。由于实际上这样的公司财务政策在数量并不多的内质很有竞争的科技性质类公司在前期投资后划入无形资产的潜在经济利益是很有利,但是针对那些不具有核心优质技术潜能的企业就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2)融资: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补充进财务债务重组内容里面,那些财务资本形式还不完善的上市公司就出现了融资难的情况,虽然已经采取措施通过的债务重组实现公司债务部分转化成普通性质的股,对公司财务的资本进行结构改组,一次将公司从债权人获取资金的程度降到最低。根据新准则限制,债务人需要使用现金来还外部债务,而且公司的财务债务人必须通过对重组债务的实际公司财务账面价值和公司财务实际进行现金支付中间的差值进行确认来实现债务重组利得计算,作为公司财物损益计量,如果上市公司利用现金来清还债务实现公司财务债务重组,那么在公司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的利润就必须含有一些公司财务实际债务重组的所得损益情况。如果让公司财务债务转换为公司财务实际资本,那么公司财务的实际债务人就要将公司财务债权人因为选择了对债权的放弃而受到公司股份的实际价值面额认定成公司财务的股本,并将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允的面值金额和公司实际股本相差算计算出的差作为国家资本公积。本来公司财务进行重组后得到实际债务的金额值和上市公司实际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所得的差值,这要算入相应财务当期的实际财务损益,与常见的会计制度对重组所得的资本公积很是不同。

(3)股利分配:上市公司要在切合实际的情况下制定出股利分配的公司财务政策还是一个难题。在新准则颁布后,国内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调整公司内部会计政策和公司的财务政策,这就加大了上市公司财务股利分配的实际复杂性,同时也加大国内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政策处理难度。除此之外,公司财务准则里面的公允价值被广泛认同甚至对上市公司财务资本公积进行全面限制性严格处理,上市公司就要确认更多上市公司持有利得及损失甚至是那些公司财务政策方面非经营性损益,这些都已得到确认但是还没有真正得到真正实现,并且对于财务现金流量严重缺乏的上市公司,这些都会让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上显示的净利润与实际现金流量产生不和谐的严重背离现象。所以,这就要求进行新准则的上市公司,在公司财务政策的管理方面进行区分已有损益和未来可能损益、公司财务政策经营管理损益和非公司财务经营损益,做好公司财务政策股利分配时的稳定。

(4)风险管理:国内新准则需要上市公司备有涉及上市公司实际财务业务现状与公司财务政策调整的信用度、国内金融市场利率等,还应该让上市公司在做好公司财务风险把控,还有可以适时展示公司财务政策有联系的风险。对于国内新准则的较明显的变动,上市公司大批量的将公司财务进行调整变动,一定会引起上市公司财务金融政策方面的大幅度变动。上市公司财务政策性变动可以让会计管理更加明晰化。在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司财务核算弥补就有准则的内容不足点,改进一些旧有不完善的不全面的风险类商誉资产评估投资性甚至资产评估减值性公司财务管理计量知识内容,让国内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发生巨大改变。

四、结论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财务政策

一、引言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相关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调整事项“赶集”出现在2005年年报,2006半年报、年报中,尤其是2006年报反映较为明显。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受到哪些影响,如何通过财务政策的调整提高投资回报,降低融资成本,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投资政策、融资政策、利润分配政策、风险管理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政策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投资的类型进行重分类,将部分短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扩充了投资的种类,增加了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同时大规模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在市场不充分的条件下较困难,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空间。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允许采用购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为操纵合并价格和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粉饰报表的行为,然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不能杜绝操纵行为,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改变合并策略操纵利润。如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尽量避免合并过程中商誉的形成,追求负商誉,既可以增加企业合并当期的利润,又避免了合并年度以后复杂的商誉减值测试;合并方故意更改合并类型,如果被合并方实现较大的利润,合并方有动机将本质上不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获得期初至合并日实现利润的享有额;如果被并方当年亏损,合并方就有动力为追求负商誉,将本质上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预期,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合并将出现两种状况,被合并方的经营业绩好的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更加普遍,一些企业甚至可能诉诸交易设计,或者在经营业绩达不到预定目标时突击进行不具经济实质的报表重组;被合并方的经营业绩较差的情况下,合并方更愿意进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过对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操控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411家上市公司按照准则规定将企业合并分类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其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有186家上市公司。有133家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中包含被合并方当期期初至合并日实现的利润,占有此类交易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8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有225家上市公司,119家上市公司形成了商誉,因投资成本小于所占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有72家上市公司,占发生该类交易公司利润总额的4.6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第一年。只有26.18%的上市公司按照要求对合并类型进行了分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没有完全的落实到每个上市公司,合并给合并方带来的报表上利润的增加大约在5%左右,属于正常的利润增幅。从广义上讲,上市公司的投资政策还包括了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新准则中无形资产准则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进行分期摊销缓解了对利润的压力,提高了经营者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少数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有利,它们投入的项目开发经费计人无形资产后在未来能够产生效益,因此,这些公司会加大研发的比例,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一些缺乏核心技术和优质资源的公司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对融资政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些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上市公司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债务重组将部分债务转化为普通股,改变资本结构,降低其从债权人那里获得新资金的难度。新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若上市公司采用现金偿还债务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在报表上反应的利润中包括了一部分债务重组的损益。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这与以往会计制度将重组利得计人资本公积的做法有很大不同。若上市公司采用债务转资本方式的债务重组,一方面可以确认重组利得,另一方面调整了公司的负债和股本规模,通过债务重组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减小了负债比例,同时增加了股本,改变了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财务指标得到改善,降低了负债公司的融资风险。实证研究表明,当上市公司中已经ST或面临PT,控股股东可能会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帮助其保牌。2007年度1570家上市公司中,316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债务重组,因债务重组产生的营业外收支净额占1570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1.29%,其中229家上市公司作为债务人获得了债务重组收益。316家上市公司中多数都披露了债务重组对营业外收支的影响金额,但披露债务重组具体内容的详尽程度各不相同。少数上市公司披露了债务重组过程中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个别公司债务重组利得较大,存在债务重组的“赶集”现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较低而其市盈率较高,股权融资成本的低廉以及较少的约束使得上市公司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加之融资工具种类少、长期贷款的风险大,使得上市公司偏好选择股权融资,在资金不能得到股权融资的满足时,才不得不求助于债务融资,并且在债务融资中更愿意选择容易获得的短期负债融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不少公司把境外上市作为其实现融资的途径,但我国企业在境外市场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治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会计准则不能够与国际接轨,既不能得到境外投资者的充分认可,又必须按照国际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告。新准则顺应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新会计准则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在境外融资,帮助高层管理人员作出境外融资的决策。降低融资成本。以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为例,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内地与香港地区披露的年报差异基本消除,为香港地区投资者境内投资以及内地上市公司在香港地区融资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新会计准则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如何制定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管理者难以处理的实际问题。也是尚未解决的财务理论问题之一。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相应的调整其会计政策和财务政策,增加了股利分配的复杂性,股利分配的决策难度更大。另外,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以及对进入资本公积的项目作出严格限制,企业将确认越来越多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以及非经营性

损益,这些利得或损失是已确认但未实现,缺乏相应的现金流量,导致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相互背离。采用公允价值之后,未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损失都要加以确认,若股市连续牛市则企业报表中就会反映许多未实现收益,未实现收益属于净利润的一部分,按照公司法可以对其进行分配,这就可能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尤其对于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讲,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都是非常敏感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将导致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实施新准则后,要求管理层必须区分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损益、经营性损益和非经营性损益,在股利分配时力求稳健。此外,对于企业集团来讲,如果集团内部公司间有频繁的大额交易时,管理层还必须决定利润分配是以母公司个别报表上的净利润为基础,还是以合并报表上的净利润为基础,不得将集团内公司间交易的未实现利润予以分配,否则将损害甚至危及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本保持。

(四)新会计准则对风险管理政策的影响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较为详尽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数量信息等,不仅涉及相关业务和财务系统改造,而且涉及风险管理模式的较大转变,上市公司还需要完善风险管理控制,以便能及时、有效地披露相关的风险。新准则的变化较大,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将导致上市公司大规模追溯调整财务报告,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将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经营业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出现大幅波动。实施新准则后,如何通过风险管理,尤其是汇率风险和套期保值管理,减少经营业绩的大起大落,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不得不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对财务的稳健性、信息的规范性和核算的技术性有很高的要求。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之后,若股价上升,公司要反映损失,减少利润。并相应增加负债,使财务更加稳健;绝大多数资产项目一旦计提了减值准备之后,不可以任意转回,从而不能借此手段虚增利润,有利于会计从而财务稳健;H股上市公司的利润以按照香港和大陆会计准则计算的利润孰低计量。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对企业年金基金的核算进行了具体规范,并且以附注的形式提供了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变动表的具体格式,使得信息的披露更加规范透明;金融资产的转移全面解决了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和买断式回购等在内的金融资产转移会计问题,会计信息更加可比透明。保险合同准备金需要在年度终了进行重组性测试,对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精算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允价值的确认、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商誉的减值测试都是技术性较高的难题。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上市公司会计核算方法将发生较大变化,公司需要重新设计财务核算方法,规划财务系统,确保新旧转换后公司财务核算的正常运转。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衍生金融工具表内确认和计量等,都要求企业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和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涉及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模式的较大转变。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8篇

现金持有价值指企业增加现金持有能够给股东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国外的研究发现,不同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价值与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持有总量、财务杠杆、财务约束、现金分配、公司治理、投资机会等密切相关。国内的文献中主要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股权结构、高管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上市公司,而较少关注中小上市公司,其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小上市公司有待检验,同时,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分析并不全面,如未论及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从这些现存的不足出发,本文按照2011年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进行了样本筛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财务政策及公司治理对中小上市公司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定义

1.现金持有价值。这里以上市公司股票的年超额收益率作为现金持有价值的变量。当超额收益率较高时,意味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持有现金的预期收益率也较高。首先,按照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和账面市值比,将所有股票分成5*5共25组,再按下式计算:

(1)

其中,RETA为超额收益率,RET为年度收益率;LMAR为上市公司市值,等于流通股市值与净资产及净债务市值之和;i表示个股,t表示年度,K为组合所包含股票数量。

2.财务政策。参照已有的国内外研究,财务政策包含的变量为:

(1)上期现金持有量(CAt—1);(2)现金持有量变动(DCt);(3)净融资额(DNFt)变动;(4)非现金资产变动(DNC);(5)利息支出变动(DI);(6)现金股利变动(DD);(7)息税前利润变动(DE);(8)研发支出变动(DR);(9)财务杠杆。各指标计算方法参照韩立岩和刘博研(2011),同时采用上一期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与所有者权益对变量(1)至(8)进行了标准化。

3.公司治理。

(1)股权结构。采用四个指标来反映,一是股权集中度,指标为按前10大股东计算的赫菲德尔指数(H10);第二个是机构持股比例(INST),为机构持股数除以总股数;第三个为控制人性质(SA),在实际控制人为国有单位时取1,否则取0;第四个为控股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CR)。

(2)董事会治理。采用四个指标,一是董事会人数(BOA);二是独立董事比例(IND),为独立董事数量除以董事会总人数;三是董事会会议次数(BM);四是两职合一(DU),在董事长、总经理为同一人时取1,否则取0。

(3)高管激励变动。采用两个指标,一是高管薪酬(SL),为本期前三位高管薪酬总额与上期值之比的对数;二是高管持股(SH),为高管持股比例与上期值之比。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本文的研究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分析财务政策对中小上市公司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为此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FA表示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为上述财务政策中的9个变量,除了现金持有量为上期值外,其他均未本期值。另外,式(2)中还参照已有的文献加入了上期现金持有量与本期现金持有量变动的交叉项,以及本期资产负债率与现金持有量变动的交叉项。

第二步,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加入公司治理变量,分析公司治理对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因此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其中,GOV表示公司治理,为上述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和高管激励等10个变量。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03年以前上市的非金融行业的中小上市公司,研究区间为2003—2010年,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和锐思金融数据库。另外,去除了样本中的异常值以及资产负债率大于等于1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包含377家上市公司、2846个观测值的非平衡面板。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中小上市公司财务政策与现金持有价值

表1报告了中小上市公司财务政策对现金持有价值影响的检验结果,采用混合估计模型。其中,MV表示财务政策按照上期市场价值进行标准化,而OV表示财务政策按照上期的所有者权益进行标准化。表1表明,财务政策对于中小上市公司现金持有价值的解释力很低,这与已有研究差别较大。

表1中小上市公司财务政策与现金持有价值的检验结果

注:(1)*、**和***分别表示10%、5%和1%水平上显著;(2)为节省篇幅未报告t统计量。

大部分国内外研究中,财务政策对于上市公司之间现金持有价值的差异解释能够达到20%以上,而本文发现,对于A股市场中的中小上市公司而言,仅仅能解释1%左右的差异。这可能与中小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中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投机盛行有关。

另一方面,部分财务政策各变量的估计结果也和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些差异。其中,DC的符号始终显著为正,说明增加现金持有可以提高中小上市公司股东的收益水平。DE的系数在第1行显著为正,而在第2行不显著,说明市场认为中小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现金持有价值。DNC的系数符号始终为负,但不显著。这一结果可能与中小上市公司本身融资能力相对大公司较低,因而其资产更需要保持流动性有关系。DNF的系数为正,说明融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中小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价值。DD的符号为正,但不显著,说明中小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支付并不能增加其现金持有价值。DI的系数在第2行显著为正,该结果与吴德胜等(2011)的研究相符。DR指标的系数为正,但是并不显著,这应该与指标本身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小上市公司研究开发费用有关。DT的系数显著为正,这与已有的研究相反,可能因为中小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能力普遍低于大公司,这使得它们在资金缺口较大时会更多寻求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为项目筹集资金,从而造成杠杆率的提高。DT*DC的系数显著为负,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DC*CAt—1的系数不显著,说明不同水平现金持有量时持有量的变动带来的现金持有价值变化并不大。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9篇

公司财务政策趋同悖论

仔细分析这些质疑,就会发现其关注点都在京东之外。亚马逊亏损了8年后开始盈利,观察家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京东商城第9年也应该盈利。类比似乎是投资人和观察家评价一家公司的利器,但问题是外部因素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家公司的财务政策和战略,尤其是一家在业务与模式方面均有创新能力的公司。

美国沃顿商学院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研究结果以《同行影响了贵公司的财务政策吗?》为题发表在2014年2月的《金融学杂志》(Journal of Finance)上。他们发现,企业界普遍存在公司财务政策趋同现象,即一家企业倾向于模仿同行或成功企业的财务政策。

作者还对有模仿财务政策倾向的公司和CEO做了研究,并追踪了这些公司最终的命运。这类公司主要是中小企业,它们选择模仿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标杆,并提高自己的声誉。一方面,公司制定基于自身业务状况和市场的财务政策需要支付成本,所以中小企业转而学习成功企业的做法;另一方面,存在融资压力的企业选择模仿,更多是应对投资人的策略。作者还发现,这类企业CEO的薪资待遇普遍低于同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迎合市场的公司与CEO们最终走向失败的比例要远高于市场平均的失败比例。

从内出发而非迎合外力

实际上,京东商城面对的市场呼声,正好符合公司财务政策的市场悖论:市场在塑造它喜欢的公司及财务政策。当然,同时它又会亲手葬送这些公司的远大前程。尤其在当下资本与实业分离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公司财务的独立性和合理性,几乎是CEO们最为关注的管理话题之一。

要摆脱财务政策趋同的外力,公司就应该从自身因素出发制定独立、合理的财务政策与战略。就京东商城所遭受的质疑而言,其实就是关于盈亏平衡点的争论,专业的做法当然是根据公司产品结构和成本结构判断,而非参照同行的时间节点。

公司财务政策范文第10篇

保守财务政策是指长期债务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持续地低于20%。首先对采用保守财务政策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保守财务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2008年到201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财务保守公司比率分别为92.20%、86.50%、86.20%、88.10%、86.30%,深圳证券交易财务保守公司比率分别为94.50%、92.80%、9440%、94.80%、92.50%,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分行业来看,垄断竞争性行业财务保守公司比率最高,其次是竞争性行业,垄断性行业财务保守公司比率最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盈利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负债结构等因素对财务保守政策有显著影响。但与理论假设相反,这些因素对财务保守政策的影响都是正面的。

关键词:

财务保守政策;上市公司;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9403

1引言

按照长期债务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可以把财务政策分为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保守的财务政策。一般而言,保守财务政策是指长期债务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持续地低于20%,以便保持财务灵活性和债务融资能力,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在中国,企业的财务保守行为已经十分普遍,这种现象不免使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环境下,企业却要选择保守的财务政策?影响财务保守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为此,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采用保守财务政策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以采用保守财务政策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保守财务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从企业、行业和宏观经济等层面对财务政策的选择进行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在企业层面。Myers(1977)把企业资产分为当前业务(Assets in Place)和增长机会(Growth Opportunities),发现企业增长机会(以“市值/账面价值”)与财务杠杆负相关,即企业增长机会越多,财务杠杆越低,而且短期债务越多,长期债务越少。Smith和Watts(1992)、Gaver J.和 Gaver K.(1993)等实证研究也发现,财务杠杆与增长机会显著负相关。Barclay、Morellec和Smith(2001)认为,增长机会越多,债务相对于当前业务的比例应该越低。Baker和Wrugler(2002)发现,公司的市价面值比与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负相关。

在行业层面。Brander和Lewis(1986)、Bolton和Scharfstein(1990)、Dasgupta和Titman(1998)等研究表明,行业特性和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财务政策具有直接影响。Brander和Lewis(1986)构建的双寡头博弈模型证明,企业的融资结构影响产品市场均衡。Bolton和Scharfstein(1990)提出的掠夺理论认为,内部资金是决定产品市场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持有足够的现金有利于实施旨在夺取产品市场份额、增加产品市场业绩的掠夺策略(比如低价竞争、增加研发开支、扩大分销网络、兼并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等)。Dasgupta和Titman(1998)研究发现,财务杠杆高的企业容易陷入财务危机。

在宏观经济层面。Campello(1999)、Zingales(1999)研究发现,在宏观经济环境、商业周期和产业政策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财务杠杆高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大于财务杠杆低的企业。Baker和Wrugler(2002)发现,公司的融资政策和资本结构受公司股价变化的影响;高财务杠杆的公司往往在股价较低时进行股权融资,低财务杠杆的公司往往在股价较高时进行股权融资。

2.2国内文献综述

朱武祥(2002)认为,财务保守政策是竞争型行业上市公司为了保持后续投资能力、避免财务风险的战略选择。赵蒲和孙爱英(2004)发现,产生财务保守行为的最重要原因是企业本身的内源融资能力,这种能力由产品市场竞争决定,受资本市场、政府管制和产业组织等因素影响。封(2006)发现,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具有“激进型”资本结构选择偏好的公司,负债水平较高,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大。周联丰(2007)认为,公司选择融资策略应综合考虑经营风险、收益波动状况、风险偏好、竞争对手状况等因素;财务保守行为有利有弊,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经济环境,改善资本结构状况,从而使企业达到较好的竞争状态。章细贞(2007)基于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外部环境与财务保守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与外部环境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现象,处于环境稳定、市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的上市公司,财务政策趋于保守。刘曦和陈沁馨(2010)基于对惠泉啤酒公司的研究发现,惠泉啤酒之所以采取财务保守政策,是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为求自保。惠泉啤酒投身燕京啤酒后的战略多是起辅助燕京的作用,而不是追求自身规模的发展。由于上市之前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了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经营杠杆一度偏高,才使得其不得不在前几年采取低财务杠杆的政策。黄立江(2013)分析了财务保守行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包括对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流动性以及财务资源配置等的影响。认为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决定了财务政策的选择,财务保守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引起机会成本和资本成本上升。

2.3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论

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不同,国内外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上市公司财务保守政策的影响因素也不完全一样。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特性、市场竞争等因素对财务保守政策有显著影响。但在企业内部,影响或决定财务保守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国内外研究的不多,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为此,本文在对采用保守财务政策的企业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影响财务保守政策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3财务保守上市公司的市场分布和行业分布

3.1财务保守政策的衡量标准

在国际上,一般把长期负债占资产总额的比例长期地低于20%作为财务保守的衡量标准。本文采用这一国际标准,以RESSET数据库中的“长期负债/总资产”作为衡量财务保守政策的指标。如果“长期负债/总资产”小于20%,说明财务保守。

根据上述衡量标准,对2008-201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采取财务保守政策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从2008年到2012年财务保守公司比率分别为92.20%,86.50%,86.20%,88.10%,86.30%,均处于较高的水平,财务保守现象明显。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从2008到2012年财务保守公司比率分别为94.50%,92.80%,94.40%,94.80%,92.50%,也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财务保守现象明显。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保守行为较为普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从2008年到2012年长期负债/总资产比率平均值分别为5.58%,

7.77%,7.63%,728%,7.99%,均小于20%,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从2008年到2012年长期负债/总资产比率平均值分别为465%,5.39%,4.61%,4.02%,4.94%,均小于20%,这些数据说明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保守政策确实非常普遍。

3.3财务保守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

从国内外文献中可以发现,行业竞争性对公司财务政策具有显著影响。为此,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把行业分为竞争性、垄断竞争性和垄断性三类。竞争性行业用制造业代表,垄断竞争性行业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垄断性行业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代表。2008-2012年三类行业采取财务保守政策上市公司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在竞争性行业和垄断竞争行业中,不论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还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其财务保守公司比率均在80%以上;而对于垄断性行业,不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其财务保守公司比率均在50%到85%之间。这说明,处于竞争性行业和垄断竞争性行业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财务保守,而垄断性行业公司的财务保守行为没有竞争性行业和垄断竞争性行业明显。

4财务保守政策的影响因素

4.1理论假设

从理论上讲,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的财务行为应该比较激进,盈利能力不强的公司的财务行为会趋于保守;获取现金能力强的公司的财务行为应该比较激进,获取现金能力不强的公司的财务行为会趋于保守;长期偿债能力强的公司的财务行为应该比较激进,长期偿债能力不强的公司的财务行为会趋于保守;长期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大的公司的财务行为应该比较激进,长期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小的公司的财务行为应该比较保守。因此,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假设1:盈利能力对财务保守政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盈利能力越低,财务政策越保守。

假设2:获取现金的能力对财务保守政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获取现金的能力越低,财务政策越保守。

假设3:长期偿债能力对财务保守政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长期偿债能力越高,财务政策越保守。

假设4:负债结构对财务保守政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长期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越小,财务政策越保守。

5研究结论

通过对采用保守财务政策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保守财务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2008年到201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财务保守公司比率分别为92.20%、86.50%、86.20%、88.10%、86.30%,深圳证券交易财务保守公司比率分别为94.50%、92.80%、9440%、94.80%、92.50%,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保守行为十分普遍;分行业来看,垄断竞争性行业财务保守公司比率最高,其次是竞争性行业,垄断性行业财务保守公司比率最低。

上一篇:初等教育学范文 下一篇:小学家校合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