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9-23 02:30:19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篇1

1.《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三十条:“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下或者使用年限不超过两年的,可以按实际使用数额列为费用。”

3.《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除不动产之外的固定资产是指:(1)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2)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4.《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国税发〔1997〕43号)第三十三条:“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期限超过一年且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等为固定资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法中,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固定资产标准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基于这类纳税人规模相对较小,固定资产价值一般不大,如果标准定得太高,对应纳个人所得税会产生较大影响。固定资产标准的不同,将直接决定其税务处理的规则不同,例如,某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合伙企业,外购一张办公桌作为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价值为1600元。在增值税法中,该办公桌属于低值易耗品,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在个人所得税法中,该办公桌必须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只能分期计算折旧,而不能一次性作为费用扣除。

二、固定资产的会计标准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对外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固定资产不包括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

三、差异分析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在会计实务中,每个企业需根据企业经营规模、资产特征,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制订本公司的固定资产标准,并据以确认和计量。对于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比如企业(民用航空运输)的高价周转件等,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对于构成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如果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从而适应不同的折旧率或者折旧方法,同时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以独立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将其各组成部分单独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例如,飞机的引擎,如果其与飞机机身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从而适应不同的折旧率或折旧方法,则企业应将其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对于工业企业持有的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等资产,施工企业持有的模板、挡板、架料等周转材料,以及地质勘探企业持有的管材等资产,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核算和管理。尽管该类资产具有固定资产的某些特征,如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但由于数量多,单价低,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在实务中,通常确认为存货。

税法必须制定严格的、明确的、统一的固定资产标准,以尽量减少依赖职业判断计算税款,这既是反避税的需要,减少纳税人的可选择性,同时也防止滥用税法,产生不必要的纳税争议。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概念强调的是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和时间,而税法强调的是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和时间标准。

此外,会计准则将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排除在固定资产之外,而税法仍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处理。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篇2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计税基础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会计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是晦涩难懂的,依据我的理解,传统的财务会计资产、负债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来编制的。而税法确认的资产、负债方式有别于传统财务会计,有部分采用收付实现制,又有部分权责发生制。尽管我国税法不要求企业编制以税法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但我通过对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一定的调整,把它转换成依据税法编制的资产、负债表,这个调整实质上就是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我将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究如何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我公司是由戴姆勒与劳斯莱斯联合控股的合资企业在华设立的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公司主营船用发动机及发电机组及备件销售,并承担全球生产的但销往中国的发动机保修服务。公司分别按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并按季度根据国际会计准则IAS34披露所得税费用。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按会计准则的定义,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这个定义不是特别好理解。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资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拥有和控制,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成本可靠计量。那么依据税法来讲,什么是资产呢?确定税法上资产的金额实质上就确认了资产的计税基础。即税法上的资产=资产计税基础。根据税法的规定,资产初始确认计量的标准与税法上的标准一致。但在后续计量上的标准明显趋于不一致。税法上部分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准则更注重当前资产的质量、因此导致了后续计量上会计准则确认的资产与税法确认的资产(资产计税基础)不一致。

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货款、待摊费用和固定资产。

下面笔者分别阐述它们的计税基础确定。

(一)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

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即为在税法条件下应该确认的应收账款金额。公司的应收账款的产生主要为发动机应收款项和向客户提供的售后服务应收款项。

1.初始确认时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

由于初始确认时公司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应收账款为由于赊销发动机和服务,预期未来经济利益能可靠流入企业的经济资源。税法关于应收账款的初始确认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因此初始确认时公司在会计准则条件下的应收账款等于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

2.后续计量时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

在后续计量上,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司十分关注应收账款质量及其可收回性。由于公司的售后服务客户主要为公安海警边防的船只发动机。这些客户受制于预算额度,以及对公司的售后服务质量有意见,经常导致应收款项难以收回。考虑到这些情况,公司对这类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因此公司在列报应收账款时,按照扣除坏账准备的金额列报。但是在税法上,不认可计提的坏账准备,而是应当在实际发生坏账时才能减少应收账款。即计提坏账时不减少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实际发生时才可以减少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

(二)存货的计税基础

存货的计税基础,即为在税法条件下应该确认的存货金额。公司的存货的主要为生产成品发动机而持有的组装材料,直接可供销售和服务用维修备件以及成品发动机。

1.初始确认时存货的计税基础

初始确认时,公司根据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按照国内采购或进口时或生产完工的实际成本确认存货的入账价值。其中,进口的材料按照货物本金加关税和运费确认,国内采购存货按照增值税发票上确认的买价(不含增值税)确认,生产的成品发动机按照实际生产成本确认。由于存货在税法上的初始确认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因此在初始确认时公司在会计准则条件下的存货价值等于存货的计税基础。

2.后续计量时存货的计税基础

在后续计量上,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司十分关注存货质量及其可变现净值。由于公司的售后服务备件是为快速响应客户的维修需求而持有。难免由于客户的维修项目因资金原因而推迟转为呆滞备件,考虑到这些情况,公司对这类备件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此外由于生产计划变更,使得公司G03机型将不再生产,因此为G03机型生产而持有的组装材料就转为呆滞,公司对这类组装材料也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因此公司在列报存货时,按照扣除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列报。但是在税法上,不认可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而是应当在实际发生存货跌价时才能减少存货的价值。即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不减少存货的计税基础,实际发生时才可以减少存货的计税基础。

(三)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在税法条件下应该确认的固定资产金额。公司的固定资产的主要为生产成品发动机而持有的组装线及测试台,组装和维修工具,以及办公用设备。

1.初始确认时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初始确认时,公司根据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按照国内采购或进口时实际成本确认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其中,进口的固定资产按照货物本金加关税运费确认(取得海关免表的无关税),国内采购固定资产按照增值税发票上确认的买价(不含增值税)确认。由于固定资产在税法上的初始确认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因此在初始确认时公司在会计准则条件下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2.后续计量时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在后续计量上,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司十分关注固定资产的质量及其可回收性质。由于公司的发动机测试台由德国进口,进口商的售后服务一直不到位,致使公司的测试台年久失修,起初几年还能正常工作,2008年以后经常出现故障。经请德国技术专家会诊,认为其使用寿命将缩短3年,目前已经发生减值。因此,公司对发动机测试台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公司在列报固定资产时,按照扣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列报。但是在税法上,不认可计提的固定资产跌价准备,而是应当在固定资产变卖或报废时才能减少固定资产的价值。即计提固定资产跌价准备时不减少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四)公司其他资产的计税基础。

公司的其他资产包括货币资金、预付货款和待摊费用。这几类资产的计税基础即在税法条件下的它们确认金额。由于这些其它资产的确认在会计准则与税法条件下相同,因此它们的会计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

按会计准则的定义,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这个定义是不是特别好理解。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负债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现时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那么依据税法来讲,什么是负债呢?确定税法上负债的金额实质上就确认了负债的计税基础。即税法上的负债=负债计税基础。根据税法的规定,税法在负债上确认计量的标准与税法上的不完全一致。税法上强调收付实现制,会计准则更注重权责发生制,因此导致了某些负债项目上会计准则确认的与税法确认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不一致。

我公司的负债主要包括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预计负债和预提费用。下面分别阐述上述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一)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

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即为在税法条件下应该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

公司的预计负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的公司对销售的发动机按机型分别给予3B机型为期2年的保修期,3D机型给予3年的保修。保修期从销售之日起计算。在会计上我参照历史保修发生概率,综合估计对每台发动机按照售价的2%计提质量保修费用,分别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与预计负债。实际发生保修费用时冲减预计负债。保修期满,对于未发生保修费用的机型已计提的保修费用,在会计账上冲销。

会计准则认为预计负债是指因过去事项而形成的现时义务,且结算该义务时预期很可能有经济资源流出企业(流出的可能性大于50%),尽管预计负债在金额上不确定,但可以进行合理的估计。会计处理为确认预计负债,而在税法条件下预计负债确认参照收付实现制,只有当待发动机保修费用实际发生在确认负债。即按会计准则计提发动机的保修费用时,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0,当实际发生保修费用时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实际发生的保修费用。

(二)预提费用的计税基础

预提费用的计税基础,即为在税法条件下应该确认的预计费用金额。

公司的预提费用的主要原因是供应商提供的劳务已经完成,但结算凭证未到。因此公司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认预提费用。

而在税法条件下预计费用确认参照收付实现制。即不承认会计上的预提费用。因此预提费用计税基础为0。

(三)公司其他负债的计税基础

公司的其他负债包括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和应付工资。这几类负债的计税基础即在税法条件下的确认金额。由于这些其他负债的确认在会计准则与税法条件下相同,因此它们的会计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的确定,与税收法规的规定密切关联。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准确确定其计税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6.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篇3

[关键词]差异;固定资产;会计;税收

国务院新颁布的自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历史成本和收入与成本相配比原则出发,制定了相应的税务处理方法;财政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从及时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稳健经营的谨慎性原则出发,制定了具体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与税法是不同的领域。因此,固定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存在较多的差异。

一、固定资产定义的差异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条例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从不同角度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定义。准则规定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并要求符合确认条件;而税法不但规定了年限。还采用了列举的方式。

二、取得固定资产时入账价值的差异

固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具体差异,一般说来有下面几种情况,根据税法与会计准则规定的不同对比如下:

(一)按准则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不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在税务处理上,根据条例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另外,会计规定,企业因采购国产设备而收到税务机关退还的增值税款,冲减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但是。《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1号文件规定“企业取得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者外,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这部分增值税应作为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差异。

(二)按准则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在税务处理上,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竣工结算前实际发生的支出作为计税基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准则规定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记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税法则不承认暂估的固定资产价值。

按准则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条例规定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三)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

按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而税务处理为: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四)以固定资产抵债

以固定资产抵债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新准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债务重组业务交易价格的变化,即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债务人将非现金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处置以确定转让收益;其次,以处置所得(公允价值)偿付债务。同时据此确认债务重组损益。这表明债务重组交易最终以公允价值作为交易价格。

由于新准则采用了等同于税法上使用的销售价格(公允价值),并将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了“营业外收入”,不再像旧准则一样计入“资本公积”,这样新准则下以固定资产抵债,在所得税方面不再产生财税差异,勿需进行纳税调整。

(五)以非货币易换入的固定资产

以非货币易换入的固定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该准则规定,只有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情况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才确认损益,而此时不管涉及补价与否,企业都应该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交易损益。在采用新准则账面价值法(不符合按公允价值计价)时,企业一律不确认交易损益。

税法规定,企业以物易物不论涉及的货币性补价占多少比例,均视同出售旧资产、购买新资产,因此,交易各方均应按照出售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计税成本,除非属于符合条件的整体资产置换。按准则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用于交换的资产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按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于新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并将交易收益计入了“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易收益”,不像旧准则一样由于采用账面价值而产生所得税方面的财税差异,所以。在新准则下换出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与会计价值一样,固定资产交换无需进行纳税调整。

(六)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通过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按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计税基础,会计和税法规定基本一致。

(七)按准则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的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而除税法对特殊行业另有规定外,一般企业不允许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在税前扣除。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

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差异表现在提取范围、折旧提取方法和折旧年限上。

(一)在提取范围方面

在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为: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

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而税收制度对非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原则上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

(二)在折旧提取方法方面

按准则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而税收制度对折旧费用的计算原则上采取直线折旧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不允许采用缩短折旧年限法。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加速折旧条件的固定资产,应采用余额递减法或年限总和法,由企业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固定资产可在申报纳税时自主选择采用加速折旧的具体方法,同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主管税务机关发现不符合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条件的应进行纳税调整。

(三)在折旧年限方面

按准则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而条例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1、房屋、建筑物,为20年;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5、电子设备,为3年。从事开采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开始商业性生产前发生的费用和有关固定资产的折耗、折旧方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1、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10年;2、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3年。

四、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维修费用的差异

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是指固定资产的改造、改建、扩建等支出。这种支出有可能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如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等等。在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准则规定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不满足准则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条例规定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的年限分期摊销;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改建的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除上述两项规定外,应当适当延长折旧年限。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上;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上述大修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处理的差异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篇4

(1)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2)税法对固定资产定义的规定及差异比较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比较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至于所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主要是指企业的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等资产,这些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却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也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

(二)取得固定资产确认的比较

(1)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应按其取得时的成本作为入账的价值,取得时的成本包括买价、进口关税、运输和保险等相关费用,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必要的支出。包括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 ”

(2)税法对固定资产确认的规定及差异比较

税法没有对固定资产的确认作出理论性的规定,主要采取了列举法的定义方式,基本可以总结“固定资产应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作为入账的价值,取得时的成本包括买价、进口关税、运输和保险等相关费用,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所必要的支出。” 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不完全一样的。两者的差异是少了一个“可”字,也就是说,会计制度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如果固定资产不能达到可使用的状态,不能生产合格的产品或发挥正常的作用就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在这之前发生的费用都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值。税法则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不能承担企业经营风险,不承认谨慎性原则,不管该固定资产是否能生产合格的产品或发挥正常的作用,只要可以使用就确认为固定资产。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试生产费用,根据上述原则会计上不作为收入而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一部分。但税法则确认为收入,不作为固定资产原值处理。固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具体差异情况如下:

1,购置、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差异如上所述主要是对固定资产试生产的处理不同。反之,购置或自制的不需要经过调试过程即可使用的固定资产税法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

另外,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因采购国产设备而收到税务机关退还的增值税款,冲减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 但是《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第81号文件规定“企业取得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者外,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这部分增值税应作为收入交纳企业所得税,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差异。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税法规定必须按合同、协议确定的合理价格或者评估确认的价格确定。也就是说税法对于投资获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要求其合理性,必须符合其实际价值,不能完全按投资双方确认的价值为标准,这与企业会计制度完全按投资者确认价值作为接受投资的固定资产的原值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防止关联企业弄虚作假。 

3,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税法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等后的价值计价。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包括各种直接采购费用)”两者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会计制度考虑计价的合理性,而税法则考虑的更多的是在目前我国会计实务和企业管理实践中考虑折现因素的情况还不多见,税法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A公司融资租赁设备一台,租期5年,合同价值400万,其他采购费用省略不计,每年支付该设备租赁款80万,该设备5年付款的现值320万。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该设备原值=320万

按税法规定该设备原值=400万

4,企业接受的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税法对这种取得的固定资产尚没有明确规范,一般应比照购入的固定资产处理,即以取得的实际成本作为固定资产原值。这与企业会计制度按换入固定资产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原值是不一样的。

例如,B公司欠A公司货款40万,现将设备一台作价40万偿还欠款,该设备市价50万,其他采购费用省略不计。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该设备原值=40万

按税法规定该设备原值=50万

5,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固定资产,税法对这种取得的固定资产尚没有明确规范,一般应比照购入的固定资产处理,即以取得的实际成本作为固定资产原值。这与企业会计制度按换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原值是不一样的。

例如,B公司与A公司商定用设备一台换A公司的40万的产品,该设备市价50万,其他采购费用省略不计。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该设备原值=40万

按税法规定该设备原值=50万

6,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规定基本一致,按接受赠与的固定资产,按发票所列金额加上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无所附发票的,按同类设备的市价确定。 

7,盘盈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规定基本一致,按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也就是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原值。 

例如, A公司盘盈设备一台,该设备市价50万,成新率70%,其他采购费用省略不计。

该设备原值=50X70%=35万

8,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税法对这种取得的固定资产尚没有明确规范,一般应比照购入的固定资产处理,即以取得的实际成本作为固定资产原值。这与会计制度按调出单位的原来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原值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做纳税调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制度规定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记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 税法则不承认暂估的固定资产价值,需要做纳税调整。还有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利息费用可以资本化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值,而税法则不允许这样做。

 

(三)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规定及差异比较

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是指固定资产的改造、改建、扩建等支出,这种支出有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等作用。关于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税法和会计制度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账价值。

此外,税法规定企业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应按改良支出减改良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差额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四) 固定资产减值和处置的规定及差异比较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篇5

税收筹划(taxplan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筹资、投资、经营等事项的事先精心安排和筹划,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性条款,从而获得最大节税利益的理财行为。它是企业独立自利的体现,也是企业对社会赋予其权利的具体运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税收筹划必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税收筹划具有以下特点:

1.1行为的合法性。企业税收筹划本质是一种法律行为,由税收政策指导筹划活动。即税收筹划是在国家法律许可范围内,以税法为依据,深刻理解税法精神,在有多种应税方案可供选择时,做出承担税负最低、合理又合法的抉择,是有别于避税、偷税、骗税、逃税的行为。

1.2时间的超前性。企业税收筹划行为相对于企业纳税行为而言。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的发生具有滞后性。税收筹划是在纳税义务确立之前所作的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与安排。如果经济活动已经发生,应纳税款已确定,就必须严格依法纳税,再进行税收筹划已失去现实意义。

1.3现实的目的性。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取得节税利益。企业的节税利益可从两方面获取:一是选择低税负或总体收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二是滞延纳税时间。但税收筹划不能为节税而节税,必须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保持一致,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服务。

1.4择优性。企业在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中面临几种方案时,税收筹划就是在两种或更多的方案中,选择税负最轻或最佳的一种方案,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经营目的。对纳税方案的择优标准不是税负的最小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1.5普遍性。从世界各国的税收体制看,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意图,总要牺牲一定的税收利益,对纳税人施以一定的税收优惠,引导和规范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这就为企业提供了进行税收筹划、寻找低税负、降低税收成本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普遍存在的。

1.6时效性。国家税收政策是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因此,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随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适时地做出相应的变化,注重税收政策的时效性。

2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策略

投资通常是指投入财力,以期望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收益的行为。企业在进行投资预测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其次要考虑所获收益中属于本企业的有多少。对投资者来说,税收是投资收益的减项,应缴税款的多少,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最终收益。因此,有必要进行企业投资中的税收筹划。

2.1投资决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1.1投资地点的选择。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间的税制差别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对整体相对较低的地点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税法对投资者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投资时,也给予了不同的税收优惠,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地区等的税收政策比较优惠。这对于投资规模较大,投资期限较长,应纳所得税额较大的企业影响较大。因此,投资者要根据需要,向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可以减轻税收负担。

2.1.2组织形式的选择。企业在设立时都会涉及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而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供企业选择的企业组织形式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税收负担不同。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选择税收负担较轻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国家为了鼓励个人投资、公平税负和完善所得税制,规定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只对其投资经营采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停征企业所得税。公司制企业要双重纳税,公司的营业利润一般课征25%的所得税,作为股息分配给投资者的税后利润,投资者还按20%的比例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此外,当企业规模扩大后,是设立分公司还是通过控股形式组建子公司在纳税规定上就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讲,如果组建的公司一开始就可盈利,设立子公司较为有利。在子公司盈利的情况下,可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如组建公司在经营初期发生亏损,则组建分公司更为有利,可用亏损冲减总公司的盈利,减轻总公司的税收负担。因此,在组建企业时,采用何种形式必须认真筹划。

2.1.3投资行业的选择。在我国,税法对不同的行业给予不同的税收优惠,如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举办知识密集型项目及基础设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予以充分的考虑,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筹划投资行业。

2.2固定资产投资的纳税筹划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耗资多、时间长、风险大等特点,其税收筹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投资于固定资产可以享受折旧抵税的优惠待遇,减轻所得税税负。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因此,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可使得在资产使用前期提取的折旧较多,使得企业少纳所得税,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隐性减税的作用。延缓纳税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在计算折旧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企业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对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②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考虑现行税制的影响,还要考虑到税制改革趋势对投资的影响。按照对购入固定资产的不同处置方法,可把各国的增值税分为三大类型,即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以及消费型增值税。其中生产型增值税是对购入固定资产不允许抵扣,其折旧额仍作为增值额的一部分课税。因为这种增值额的法定计算办法是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口径为基础的,故而称之为生产型增值税。我国现行增值税便属于此种类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加大调控力度而采用这种类型的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是对购入固定资产允许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分期扣除,即从生产型法定增值额中减去当期折旧额。因为这种增值额是以国民收入的口径为标准计算出来的,所以称之为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是对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总额允许从当期增值额中一次扣除。这相当于只对消费品部分进行课税,故而又称之为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的增值税,依据其法定增值额(即增值税税基)的大小区分依次为:消费型最小,收入型较消费型大,生产型最大。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再加上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所以以后税制改革的趋势便是建立消费型增值税。在进行固定投资筹划时,如能准确预测到税制改革的时间和方向,采取主动的态度适应税制改革的动态趋势,那么会使固定资产的法定增值额最小化,其直接效果便是:即使增值税率不变,增值税额却会因为税基的变窄而减少。③在固定资产投资时,充分筹划再投资项目。这种再投资优惠办法主要是针对外国投资者而设的,对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这类结合筹划方式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2.3通过缩小所得税税基,实现纳税筹划。其主要方法有:①在投资中尽可能延长投资期限,选择分期投资方式,未到位的资金通过向银行或其他机构贷款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税前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这样就可以缩小所得税税基,达到节税的目的;同时,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还可实现少投入资本、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的目的。②在投资总额中压缩注册资本,提高债务资本的比例。增加贷款所支付的借款利息,可以列入被投资企业的期间费用,而节省所得税支出,同时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享受财务杠杆利益。③在投资方式中,应选择设备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而不应选择货币资金投资方式。设备投资其折旧费可以作为税前扣除项目,缩小所得税税基;无形资产摊销费也可以作为管理费用税前扣除,减小所得税税基。用设备投资,在投资资产计价中,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提高设备价值。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于产权变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由于计价方法不同,资产评估的价值也将随之不同。在对外投资中,通过选择评估方法,高估资产价值,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资本,还可以通过多列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缩小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基,达到节税的目的。

3企业投资的税收筹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进行税收筹划不能盲目,否则,将事与愿违。要有效地进行投资的税收筹划,达到节税的目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3.1税收筹划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服从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税收筹划方案理论上虽然可以达到少缴税金,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方案不符合成本一效益的原则是筹划失败的重要原因。比如说,某企业准备投资一个项目,在税收筹划时,只考虑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选择在某一个所得税税率较低的地区。但该项目所需原材料要从外地购入,使成本加大。该方案的实施可能使税收降低的数额小于其他费用增加的数额。显然,这种方案不是令人满意的筹划方案。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篇6

一、加速折旧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一)加速折旧法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加速折旧法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影响有:

1.假设企业每年发生营业收入以及除固定资产折旧以外的营业费用保持不变,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使企业避免计算过程中的差额,增加企业的会计效益。

2.加速折旧法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的最大化。现金流量的大小决定净现值的大小,从而影响企业价值高低。双倍余额递减法与直线折旧法相比,企业早期的现金流量更高,就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净现值,也就在便利融资的基础上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此外,在加速折旧法本身之中,与年数总和相比,双倍余额递减法在早期能够提取的折旧额更高,那么也就会比年数总和法为企业增加更多的价值。

3.加速折旧法不能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固定资产在现实使用当中,它的价值损耗是由低到高再到低呈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因为一部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必然有一个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间的磨合期。在此期间,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必然不会很高。当磨合期渡过之后其有形与无形的损耗必然会因使用及运行的熟练而提高,最后在机器本身的老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下,固定资产的损耗就逐渐跌落直至淘汰。固定资产各期折旧额应该体现固定资产的效率和价值损耗的内在规律性,然则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前多后少就不能非常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

4.加速折旧法折旧额的计算前后不一致,种前后两期折旧额计算的原则差异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

(二)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1.加速折旧法对企业纳税时间的影响

加速折旧法在应用中一般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通过改变企业的计算方式来增加企业成本,并不会对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计提折旧的总额产生影响。但由于加速折旧法可以使企业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前期计提较多的折旧,通过各种计算方式来控制企业所得税,进而减少企业的当期税负支出。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后期,由于计提折旧的金额减少,会增加企业的税前利润,从而无形地增加了企业税务,但它使得企业在前期推迟了纳税时间,使企业获得了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

2.加速折旧法对企业其他税收优惠的影响

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各期的会计利润平移,因此企业在使用加速折旧法时,除去考虑加速折旧法带来的纳税时间推后的利益外,还应综合考虑企业享有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做出全面的判断。

二、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利好

(一)加速折旧新政税收优惠利好所有行业企业

完善现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通过减轻税负,加快企业设备更新、科技研发创新,扩大制造业投资,促进大众创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对我国经济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和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加速折旧政策,是通过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可以减少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是一种税收优惠措施。此次新政具体细化了折旧的相关金额标准,对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目前资产较轻、实力较弱的创新型企业的利好效应明显,未来将获得发展良机。当前国内的上市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具备重资产、盈利能力较强等特点,加速折旧对于上市企业利润的平滑并没有实质性的正面作用,相反一些传统重资产企业,往往更习惯延长折旧来调节利润。从财务报表上看,调整之后,企业当期成本增加,可能会影响当期盈利水平,但是由于政府从企业拿走的税收明显减少,对企业构成实质性利好。

2.加速折旧政策,其实质是将一部分属于资本性支出的固定资产,一次性或加速摊销到收益性支出。一般情况下,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以折旧方式逐步进入当期及以后期限的成本费用之中。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加以区分。原先的财务制度规定2000元以下资产的按照低值易耗品处理,其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能够一次性在当期成本费用中列支;超过2000元的,作为固定资产,其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按照折旧方式逐步进入成本费用列支。后来固定资产会计准则颁布后,取消了固定资产的确认额度标准,仅规定了固定资产的认定条件。这次国务院明确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

3.加速折旧政策,起到了递延纳税的效果,纳税人获取的是应缴税款的货币时间价值。加速折旧政策是国家与企业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相当于国家给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提供了一部分免息贷款。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虽然并非减税,但是企业至少多了一个选择权,此次扩大加速折旧范围对盈利企业是个利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或者一次性费用化,可以递延所得税纳税义务,节约资金成本。

(二)加速折旧新政大幅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

1.加速折旧新政直接好处是减轻企业所得税。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在折旧上一般采用直线法,即将固定资产的计提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而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用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的方法。与直线法相比,折旧速度的提高缩短了折旧年限,企业在折旧期间内的年折旧费用相应提高,从而减少了所得税开支。如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而不是依照单位价值2000元的标准来执行,现在不管是什么企业,只要原值低于5000元的固定资产,就可以执行税前扣除标准,税收免除力度很大。

2.加速折旧新政促进企业实际税负显著减轻。以100万元以下新购设备费用化为例,在新政前,企业新购进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等均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并按年提取折旧费用,如电子仪器设备的折旧年限一般为3至8年,残值率为3%至5%,方法上主要采用直线折旧法,相应的年折旧率约11%至33%。本次新政实施后,企业新购的仪器、设备等将未来3至8年的折旧费用加上残值一并提前至当期费用化处理,从而大幅提高了企业在当期可在所得税前抵扣的期间费用,从而相应地降低了企业的实际税负。

3.加速折旧主要是早期折旧金额大,晚期少;折旧加大,利润降低,所得税收就减少。但这里主要是税务上的利润降低,由于税务核算是一整套完整的规范体系,早期少交税,晚期就要多交税。虽然名义总值不会发生变化,但时间上有优惠,其实质是递延纳税。

4.加速折旧费用税前扣除推动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加速。加速折旧政策的出台可以让企业认识到,即必须加快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加快企业设备的更新,促进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变革,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加速折旧政策给企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即要加快对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加快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企业少交的税可以作为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资金,而且这种固定资产不应该是原来技术层面上的固定资产,而应该是升级换代、效率更高的固定资产。

(三)加速折旧新政加大节税筹划的空间

加速折旧新政对盈利企业和亏损企业影响不同,如何用好加速折旧政策,是企业进行节税筹划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一定时期看,在固定资产的整个运营周期内,加速折旧与非加速折旧的总额是完全相同的,好像没有差异,实则不然。企业处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现金流量和企业利润迥异,投资机会和股利分配政策不同,选择购置固定资产的时机和规模对企业影响巨大,为企业运用加速折旧进行税务规划,获得更多税收利益,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由此可见,加速折旧新政增大了纳税人节税筹划空间。

1.加速折旧新政适用于效益好、利润高的企业,其减税效果十分显著。

2.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限采用一般折旧方法比较有利。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限不适合采用加速折旧,加速折旧与一般折旧相比,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加速折旧可以递延缴纳税款。若企业处于税收减免优惠期间,加速折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是负的,不仅不能少缴税,反而会多缴税。

3.企业处于亏损期间不适合采用加速折旧。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企业在税收法规规定的亏损弥补期内,可用税前所得直接补亏,超过亏损弥补期限,税前所得不能作为纳税所得扣除,须用税后净利补亏。企业在弥补亏损期加速折旧,会使亏损加大,可能导致亏损超过期限也弥补不完。

三、CFO要避免加速折旧“陷阱”

加速折旧应从企业整体利益考虑,综合考量各种因素,需视情况而论。企业购入固定资产,不仅仅涉及加速折旧问题,还涉及其他税收优惠问题,需要统筹考虑。比如,企业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这些优惠需要统筹考虑,才能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在许多企业财务人员,特别是CFO和总会计师的眼里,尽最大可能使用加速折旧是减少需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最好方法,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筹划时,除了考虑是否可以采取加速折旧外,选择加速折旧还应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下面四种情况中,采取加速折旧须慎重,否则不仅达不到节税的目的,反而会增加税负。

1.税收减免期加速折旧法会反向影响税负企业所得税。目前实行比例税率,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这种加速折旧的做法可以递延缴纳税款。但若企业处于税收减免优惠期间,加速折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就是反向的,不仅不能少缴税,反而会多缴税。例如万华公司1999-2003年每年不提折旧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元,需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为2000万元,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1999年、2002年为免税期。如果采用直线法,每年的折旧额为400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各年折旧额分别为800万元、480万元、288万元、216万元、216万元。采用直线法,5年内平均每年税负=(3000-1200)×33%÷5=118.8;采取加速折旧法,平均每年税负=(3000-288-216-216)×33%÷5=150.48。显然采用加速折旧法比使用直线法平均每年增加税负31.68万元。

2.加速折旧在5年补亏期亦可能增加企业税负。若内、外资企业发生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由于税法对补亏期限作了严格限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以后年度的获利水平做出合理估计,使同样的生产经营利润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特别对一些风险大、收益率高且不稳定的科技企业更要合理规划,避免加速折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如荣通公司采用加速折旧,当年亏损总额1000万元,此后连续5年的税前收益总额为700万元,则此700万元可全额弥补亏损,无需纳税,余下的300万元亏损须用税后利润弥补;而与荣通公司规模相当的鼎丰公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当年亏损总额700万元,此后连续5年的税前收益总额为700万元,则700万元亏损可全额用税前收益弥补,实际税负为零。同样的收益,因为折旧方法不同,荣通公司比鼎丰公司增加税负300×33%=99。

3.通货紧缩下不应选择加速折旧。通货紧缩下的经济特点是市场供大于求,货币购买力上升,消费者消费欲望降低。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的实际税负会越来越高,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而直线折旧法在此时便显示了其优势。因为直线折旧法的特点是折旧额各期平摊,那么在此情况下就不会出现如加速折旧法下税负在后期过高的情况而安全平稳地度过通货紧缩期。虽然直线折旧法不能解决通货紧缩下的各种情况,但其折旧特点能够帮助企业平稳发展。

4.加速折旧应服从企业利益最大化。在现行体制下,我国企业的会计报告一般应向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及投资各方提供,上市公司还需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告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报告使用人据此可计算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以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发展能力、资产运营状况等,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如果仅仅从减轻税负的角度选择加速折旧,导致企业出现亏损,使投资者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不予注入资金,自然会使企业错失发展壮大的机遇,如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还有许多民营企业为了不缴所得税,通过采用加速折旧等方法让报表出现巨额亏损,一旦需要去银行贷款,报表反映的亏损让银行望而却步即是例证。企业要生存、发展、获利,销售增长无法回避,而销售增长的财务意义是资金增长。完全依靠内部筹资会限制企业发展,完全依靠外部筹资也会因财务风险太大而无法实现,因此企业应该把加速折旧放到整体经营决策中考虑,不要因为减少税负而造成连续亏损,进而无法取得支持销售增长的资金,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篇7

一、推倒重置的会计税务差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的规定,“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等??”,由此可见,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房屋、建筑物推倒重置的,其净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实际上,在日常会计核算中,企业对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在未足额提取折旧前进行改扩建,需对房屋、建筑物推倒重置的,企业往往都是按照“推到的报废清理、重置的新建入账”两个步骤分别进行处理,即一方面需将推倒房屋、建筑物的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净值及相关税费后的净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需进行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的账务处理;另一方面需将重新建造的房屋、建筑物作为新建固定资产,即按照新建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很明显,此方法与34号公告将拆除固定资产的净值并入重置后固定资产,再通过折旧得到税前扣除的方法不一致。

但笔者需说明的两点是:一是尽管绝大多数企业对“推到重置”采取的是“推到的报废清理、重置的新建入账”,而且此方法也确实更能客观反映企业对相关资产处置的过程和计价结果;二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企业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的规定,对房屋、建筑物推倒重置的,其净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这同时也是会计核算稳健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该方法与34号公告对推倒重置房屋、建筑物账面净值的处理不一致,采取这种方法,势必形成会计税务的暂时性差异。所以,如果企业已将拆除房屋、建筑物的净值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则应在计入损益的所属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一次性将计入的净损失调增计入损益当年度的计税所得额,同时企业还要将这部分净值并入重置后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企业可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该差异,并按照重置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分期转回,由此使得企业以后每年的所得税汇算清缴都需对该事项进行转回的纳税调整,直至延续到相关固定资产报废或折旧结束。所以,企业今后要及时做好对上述相关事项纳税调整的各类会计和税务处理。

必须强调的是,由于34号公告并未对“改扩建”及“推倒重置”给出明确的定义,实务中究竟哪些情形属于“改扩建”和“推倒重置”?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笔者认为,“改扩建”只能是在不改变原房屋、建筑物功能和用途的基础上,对原房屋、建筑物实施的“改造”、“重建”或“扩建”,而“推倒重置”也仅应是将原房屋、建筑物拆除,在原地重建一个大体相同或面积扩大的新房屋或新建筑物。事实上,由于相当多的企业将房屋、建筑物推到后再建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改造”、“重建”或“扩建”,即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原拆原砌”或“扩大面积”,不仅会在占地的具置、建造面积及房屋结构上都有很大变化,而且在功能和用途上也往往与老房屋、建筑物相去甚远,常常使得前后两项固定资产从本质上毫不相关。如一些企业往往会出于调整产品结构的需要,或为了新产品上马,或因生产规模扩大重新调整厂区布局等,需要先拆除老的再重建新的房屋、建筑物,这些情形就不应属于简单意义上的“改扩建”和“推倒重置”,而应先对拆除的各自独立的老的房屋、建筑物进行报废清理,净值计入当期损益(但必须注意的是,原计入房屋、建筑物未摊销完毕的土地使用权价值应转入后建的房屋、建筑物,或单独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然后再单独核算新建房屋、建筑物的建造成本。此情况就不应该属于34号公告所规定的“推倒重置”及“改扩建”的范畴。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将对房屋、建筑物推倒再建简单理解为“推倒重置”和“改扩建”,一定要辩明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但还必须注意的是,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中被替换的部分明确规定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即应对被替换的部分作固定资产清理的会计处理,其净损失将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由于34号公告未提及“被替换的部分”这一情形,更未明确对此类情况的税务处理,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对“被替换的部分”不仅可按照34号公告理解为部分“推到重置”,而且对计入当期损益的净损失应比照本文前述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相关处理。

综上所述,只要企业的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在未足额提取折旧前进行改扩建,不管是全部“推到重置”还是部分“推到重置”,其未足额提取折旧前的净损失虽可计入处理损失当期的会计损益,但税法不允许一次性全额列入税前扣除,企业必须将这部分净损失并入重置后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并按照税法规定的重置后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或尚可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二、提升功能、增加面积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在日常会计核算中,企业对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在未足额提取折旧前进行改扩建,如果仅是为了提升功能、增加面积,但并未推倒重置,如对这部分改扩建支出需资本化的,企业一般应先将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并停止计提折旧。发生的后续支出,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并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笔者认为,尽管该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方法与34号公告没有差异,但如果企业选择按照“按税法规定的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则延长了原固定资产改扩建前尚未得到税前扣除计税成本的扣除时间,对企业很不利。所以,笔者需提醒企业注意的是,尽管34号公告要求企业“重新按税法规定的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计提折旧”,但34号公告同时又赋予了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即“如该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的,可以按尚可使用的年限计提折旧。”笔者认为,由于对改扩建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的判断权完全在企业,所以,企业应该慎重考虑选择是按照“税法规定的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还是按照“尚可使用的年限”来确定折旧年限,笔者认为,当企业有盈利需要降低计税所得额,同时相关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时,可以考虑选择“尚可使用的年限”,这样对企业更有利。

三、装修费用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第二条规定:“不满足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装修费用不能满足确认固定资产的条件,这说明企业装修的规模不大,且其主要目的确实是为了对固定资产原功能的恢复和保持。但是,由于税法认可企业的装修费计入当期损益或分期摊销,因此界定为装修对企业更为有利。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装修本身往往就兼具了提升固定资产功能的作用,更何况装修时适当提升功能也司空见惯,所以,笔者认为,只要装修并未对固定资产“推倒重置”,也未以“提升功能、增加面积”为主要目的,即使企业利用装修在恢复和保持原功能的同时适当提升了固定资产功能,此情况仍不应改变装修的本质,对企业发生的房屋、建筑物的相关费用仍应从其本质上定性为装修性质,不应属于34号公告的改扩建所规范的范畴,即不应适用34号公告的相关规定,否则绝大多数装修都将会被定性为改扩建。而反过来,如果确实是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装修,或以装修为名行改扩建之实,则相关费用应并入改扩建支出予以资本化并以折旧方式列入税前扣除。

所以,企业对一些主要目的是为了装修,同时兼具少量提升功能的改扩建项目,但改扩建的程度不大,发生费用也不多的,应尽可能考虑并设计为装修工程,但同时最好能主动向主管税务机关说明情况,取得税务机关的认可,防止不必要的纳税风险。

四、关于土地增值税开发成本的扣除问题

根据34号公告的规定,企业对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在未足额提取折旧前进行改扩建的,如属于推倒重置,应将该资产原值减除提取折旧后的净值并入重置后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但是,如果该房屋、建筑物在建成后作为开发产品对外出售时,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这部分并入重置后房屋、建筑物的净值是否可以作为相关房产土地增值税的开发成本予以扣除。笔者认为:

一方面,由于34号公告第四条对拆除房屋、建筑物净值的处理仅应限于对企业所得税的计缴,即仅是对企业所得税相关行为的规范,所以,不可以直接以此来推定作为土地增值税开发成本的扣除依据;

另一方面,这部分净值既然应作为重置后房屋、建筑物企业所得税的计税成本予以税前扣除,从情理上也应作为土地增值税的扣除成本,因为正是这部分未足额提取折旧房屋、建筑物的提前拆除,才使得重置房屋、建筑物能够提前建造。而且,如果拆除的是外单位未足额提取折旧的房屋、建筑物,则企业必然会增加给对方单位的征地补偿,这部分增加额自然就成为土地增值税的扣除成本,而现在拆除的是本单位未足额提取折旧的房屋、建筑物,这部分净值同理也应作为对自身征地的补偿,并同时作为土地增值税的扣除成本。事实上,企业拆除的这部分房屋、建筑物的净值从性质上就是为建造开发产品而发生的土地成本,而土地成本理所当然是企业缴纳土地增值税时允许扣除的开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笔者认为,税法应该尽快考虑并明确将这部分净值作为土地增值税的开发成本予以扣除,但是否允许还应等待国家税务总局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作者单位:

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新税制 一般企业 固定资产盘盈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一、固定资产盘盈核算的不同观点

对于固定资产盘盈业务的账务处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一)主流意见。根据《固定资产》准则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盘盈固定资产一律视为前期差错,全部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盘盈所得不得计入当期损益,此规定适用大中型企业。这样处理的主要依据是认为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大,且一定是前期错记、漏记所致,由于其发生的概率很小,同时为了防止企业以此类业务来调整当期利润,所以将此类业务统一作为前期重大差错,一律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

(二)小企业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调整。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盘盈固定资产不采取追溯调整法进行调整与重述,只按照未来适用法进行调整,即与一般资产盘盈一样,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调整,盘盈所得计入当期损益。

(三)其他意见。

1.对于固定资产盘盈,首先要确定会计主体的性质,如是一般企业,则按照《固定资产》准则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否则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进行处理。

2.对于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盘盈,要区分是年前还是年内盘盈的固定资产,即盘盈所属的会计期间,如是年前盘盈的固定资产,属于前期差错,按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如是年内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年内正常盘盈的资产进行处理,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

3.应区分盘盈固定资产价值大小分别进行处理,如价值较大,按重要前期差错处理;如价值较小,则按非重大前期会计差错来处理。

4.应区分盘盈固定资产的性质并分别进行处理。如属于意外所得或故意错记、漏记或无法查明原因的,按前期重要会计差错处理;如属于工作疏忽造成的错记、漏记所致,应比照存货、货币资金盘盈来处理。

由于小企业固定资产盘盈业务处理比较简单,笔者从盘盈固定资产的会计期间、价值大小、是否已抵进项增值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盘盈业务的处理。

二、年前盘盈固定资产核算

按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将盘盈的固定资产全部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来处理,即一律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采取追溯调整法调整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期初数,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重述与说明。笔者认为,盘盈固定资产既有年内盘盈的固定资产,也有年前盘盈的固定资产,只不过年前盘盈的几率较大;同时盘盈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也有大小,性质也不相同,所以一律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来处理,肯定不妥。同时新会计准则还没有考虑到2009年以后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的有关规定,根据新税制的规定,一般纳税人购买生产用固定资产可以抵税。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的规定,将抵税期间从3个月延长到6个月,过期不能抵税。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盘盈固定资产应区分盘盈会计期间、价值大小、盘盈性质不同并考虑增值税等问题进行分类处理。由于以前年度盘盈的固定资产一般没有抵税(因为账面上无记录),同时一般也过了抵税期,所以只须考虑价值大小及性质不同分别处理即可。

(一)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大,其性质为意外所得或故意错记、漏记或无法查明原因。根据《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重要前期差错是指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做出正确判断的差错。其重要性可以根据其差错的规模和性质作出判断,即差错的金额大小与性质是判断前期差错是否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大、又是前期差错,同时为意外所得或故意错记、漏记所致,当然属于前期重要会计差错。对于无法区别是本期还是前期差错,或无法查明盘盈原因的,本着重要性原则的要求也按此类情况处理。对于前期重要差错应按追溯调整法更正,一律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组织核算。具体处理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分析差错影响数,编制相应会计分录进行调整;第二步:调整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第三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重述。

例1:江苏南通万通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率25%,中型企业,按净利润10%提法定盈余公积)在2012年12月31日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发现车间盘盈设备一台,八成新,其同类市场新产品价值为117 000元(含增值税)。经查,该设备很可能是去年从某公司进货时对方不小心夹带所致。

分析:该设备系以前年会计差错所致,价值较大,且为意外所得。所以按重大前期差错处理,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组织核算。

1.按重置价值(含税)、新旧程度调增固定资产价值:

借:固定资产 (117 000×80%) 93 6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93 600

2.调增所得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3 4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3 400

3.结平“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0 2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70 200

4.调增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7 020

贷:盈余公积 7 020

5.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相应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有关项目的期初数,主要有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6.在有关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必要的说明。

(二)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大,其性质为非主观原因造成的漏记、错记所致。对于此类盘盈的固定资产,虽然其价值较大,但性质发生了变化,是非主观原因造成的漏记与错记,因而不符合前期差错重要性定义,所以无须按重要前期差错进行更正,即不必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组织核算,也不必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只需要比照一般资产盘盈处理即可,其盘盈所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例2:承例1,经查,设备是上年5月份从某公司购入固定资产时漏记所致。

分析:该设备虽然是年前盘盈的固定资产,价值也较大,但不是意外所得,而是漏记所致,所以不属于前期重大会计差错。

1.确定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117 000×80%=93 600(元)

2.调增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93 600×25%=23 400(元)

3.计算盘盈净值:93 600-23 400=70 200(元)

4.编制分录调整有关资产、负债项目金额,并确认盘盈所得:

借:固定资产 93 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3 400

营业外收入 70 200

(三)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小。对于盘盈的固定资产价值较小,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不符合前期差错重要性定义,所以无须采取追溯调整法进行更正与重述,只需要按照未来适用法直接更正盘盈相关资产即可,即直接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其盘盈所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笔者认为,按此法处理,至少有以下四点好处:一是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相关规定并不矛盾,因为它不符合重要前期会计差错的定义。二是这样处理简单直观,能减轻财务人员负担。三是这样处理与传统的会计实务做法相统一。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往往力图规避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出差错,特别是会引起税务部门的特别关注,对企业往往不利。四是这样处理不会给企业因盘盈固定资产业务而带来多大的利润操纵空间。因为固定资产至少每年应盘查一次,由于其价值相对较大,盘盈几率很低,只要切实贯彻好盘存制度,同时加强税务监管,基本上能杜绝企业利用盘盈固定资产来操纵利润的行为。

三、年内盘盈固定资产核算

对于盘盈固定资产,如能查明系年内取得的固定资产,不能按前期会计差错来处理,而应比照年内盘盈的一般资产进行处理,即直接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组织核算。另外,由于是年内取得的固定资产,按照新税法的规定,要考虑增值税的有关问题,具体是:一看能否抵税;二看是否抵税;三看是否过了抵税期。

(一)年内盘盈固定资产且已抵税。

例3:江苏南通万通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率25%,中型企业)在2012年12月31日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发现车间盘盈设备一台。经查,该设备系2012年6月20日购入并交付使用,其发票价为50 000元,增值税 8 500元(已抵税),预计使用时间为5年,无残值,直线法计提折旧。

分析:由于盘盈的固定资产系年内购入,一般很容易找到购入相关原始凭证,所以直接按购入原价调增固定资产,同时补提相应折旧即可。

1.调增固定资产与补提折旧:

借:固定资产(按购入不含税的发票价入账)

50 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45 000

累计折旧 5 000

2.盘盈所得计入当期损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45 000

贷:营业外收入 45 000

(二)年内盘盈固定资产、未抵增值税(且未过期)。

例4:承例3,假设车间盘盈的设备系2012年8月20日购入,尚未抵扣增值税,其余资料相同。

分析:由于该设备还可以抵税,但因各种原因未抵税,且未过抵税期,所以必须要考虑到抵税的问题。

1.调增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并抵税:

借:固定资产 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8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55 167

累计折旧 (50 000÷5÷12×4) 3 333

2.盘盈所得计入当期损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55 167

贷:营业外收入 55 167

(三)年内盘盈固定资产,未抵增值税且已过抵税期。

例5:承例3,假设盘盈设备的增值税未抵税,其余相同。

分析:因为盘盈设备系2012年6月20日购入,虽然没有抵扣增值税,但已过了抵税期,所以不能抵税,盘盈固定资产应按价税合计确认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1.调增固定资产与补提折旧:

借:固定资产 58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52 650

累计折旧 (58 500÷5÷12×6) 5 850

2.盘盈所得计入当期损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52 650

贷:营业外收入 52 650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的账务处理,笔者认为应根据盘盈固定资产的会计期间不同、价值大小、性质不同并结合增值税有关问题分类进行处理。为了直观起见,以下用流程图来反映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的账务处理及要点(见右侧图)。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M].上海:立信出版社,2011.

3.张焕平.新旧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盘盈会计处理方法之差异[J].新西部,2013,(9).

4.吕永霞.新旧会计准则下盘盈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重新思考[J].商业会计,2013,(14).

5.王丽娟.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处理探讨[J].商业会计,2013,(15).

上一篇:财务综合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公司成本控制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