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21:54:58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篇1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控制系统 仿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for

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 of Aeroengine

PAN Muxuan

(Colleg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 of Aeroengine"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e teaching reform signification is discussed and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reform are pointed out.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a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ts architecture, the teaching reform is proposed.

Key words aeroengine; 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

0 引言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简称“控制系统仿真”)是一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年级专业课程,主要讲授仿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计算机实现的课程。相较与其他专业的控制系统仿真类课程,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课程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首先,该课程学习中需要航空发动机控制元件、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现代控制理论等诸多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支撑,因而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面广,基础知识多,学习中容易出现知识融会贯通困难等问题。其次,仿真是一门需要实验支持的课程,课题讲授的各种仿真方法需要应用到实例中去才能使学生深入掌握仿真理论和方法的精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仿真已成为现代仿真理论与技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实验软件在使用效率、人机友好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妨碍学生高效、直观的开展实验。这些都增加了课程“教”与“学”的难度。本文中依据近几年教学体会,在分析“控制系统仿真”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基础上,指出“控制系统仿真”课程的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及其体系结构,提出“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

1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现状

仿真与归纳和演绎一起被认为是科学研究的第三种方法。1978年,Korn在《连续系统仿真》中定义仿真是“用能代表所研究系统的模型作试验”,简单的说就是用模型进行实验①。控制系统仿真是采用能代表所研究控制系统的模型进行试验。不论是在高精尖的航空航天、机器人控制领域,还是一般的工业过程控制中都涉及到控制系统仿真,因此在国内外诸多名校的相关专业中都设立有与系统仿真相关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开设有“建模与仿真导论”课程,国内的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设立有“控制系统仿真”课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发动机动力工程专业航空发动机控制方向也都设立了控制系统仿真相关课程。国外仿真课程的教学中具有两个方面显著特点。首先,课程内容与专业内容结合紧密,课程中含有大量本专业实例及实践环节。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仿真基本理论和方法后,及时与本专业相关系统相联系,学习并掌握本专业领域中系统仿真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学软件多样、先进,包括一些成熟的商用软件。这使得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能够方便、快速、高效的开展仿真实验。

随着推进技术的发展,我国发动机控制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机械液压式控制方式向着先进的数字电子式控制方式发展,并逐渐从电子式监控控制方式过渡到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方式(Full Authority Digital Engine Control-FADEC)。这对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但是,作为航空发动机控制方向的控制系统仿真课程不论从教学方法还是实验内容和手段上都沿用着十几年前的内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仿真的基本概念、仿真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课程中虽然包含部分实例,但是多数例子与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联系不够紧密,而实际上仿真方法所涉及到的许多情况都存在于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中。例如,在“典型非线性环境仿真”这一节中,逐一介绍了饱和非线性、死区非线性、死区分段非线性等内容,却未将它们与发动机控制系统相结合。实际上,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的液压缸、泵、滑阀等控制元件工作过程中存在上述非线性特性。课程中,缺乏这样的点睛之笔将不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从专业角度去学习消化教材知识。在实验教学上已初步形成一套实验教学体系,但是一部分实验需要学生在DOS环境下用C语言开展仿真研究,而另一部分实验在Matlab环境下完成,没有形成一个高集成的实验软件体系。尤其是在DOS环境下,人机界面不够友好,限制了学生快速理解掌握实验环境,从而降低了实验的效率及效果。此外,现有的实验体系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实验指导书,学生仍然只是按照教材附录中的内容开展实验,这也破坏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影响了实验效果。

2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现代控制系统数字仿真是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在数字计算机上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控制系统方案确定后,首先必须进行全数字仿真,然后逐步开展实物在回路仿真、半物理仿真及台架试车等。因此,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中多个阶段都涉及到仿真,它在其研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仿真技术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中的重要性,针对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航空发动机控制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设立了控制系统仿真这一专业选修课程,其教学主要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仿真的基本原理、算法和计算机实现为主,实验教学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在过去几十年中,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改革,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丰富教学内容,以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发展。

通过开展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将理论知识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仿真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于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建立一套高集成度的实验教学软件,使学生能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仿真方法方便快捷的开展仿真实验研究,在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充分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来深化学生对于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发动机简化控制系统数字仿真的能力、自行设计仿真程序并开展仿真实验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仿真实验中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

通过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可知,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环节的提升。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所授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大量的基本概念,又包含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基本概念讲透,使学生透彻理解仿真理论和方法的本质,并将仿真方法应用到实际对象,即发动机控制系统及其元件的仿真中,是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挑战。

“教”和“学”是学生的学习中的“外因”和“内因”。如果说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通过 “外因”这一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期望通过“内因”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个体不同,知识的准备程度也就有差异,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提升,针对不同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面临的永恒挑战。

实验教学是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有针对性的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如何使学生在友好、易操作的实验软件下开展仿真程序的二次开发,提高实验成效是课程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又一挑战。

4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路,首先从课程教学内容整体角度出发开展课程体系结构的教学改革探索,其次从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开发、实验软件开发、实验指导书等多个方面开展课程教学、实验的改革探索。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课程主要包含基本概念、数值积分法、连续系统离散化仿真方法、采样控制系统仿真方法、控制系统优化技术及常用仿真软件等内容。这些内容看似松散,实际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看作一棵大树的话,上述数值积分法、连续系统离散化仿真方法、采样控制系统仿真方法、控制系统优化技术可以看作是大树的主要枝干,是实现系统仿真的主要方法,如图1所示。而每一种方法里面都包含多个具体方法,如数值积分法中包含龙格-库塔法、亚当姆斯方法和吉尔方法,如图2所示。因而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建立课程体系结构,使得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所学理论和方法。采用形象、直观方法来描述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将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需学习的知识体系。进而在学生进行各种具体仿真方法的学习中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其理论实质,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该方法的应用方向。

图1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课程知识结构

图2 数值积分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应针对国内外最新教学内容和前沿研究方向跟踪和分析。结合本专业特点,对控制系统仿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紧密结合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这一对象,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编写新的课程教学教案。例如在数值积分法中欧拉法的讲授中,可以考虑结合发动机控制系统中“液压缸”这一元件,如图3所示②,图中在建立液压缸的数学模型基础上,采用欧拉法对其进行性能仿真。当然,将仿真方法与发动机控制系统具体对象如何恰当、有效的结合是教学内容改革中重点要研究的内容。

电子课件的开发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一项必要内容。现代教学方法的引进使得电子教学日益变得重要,它已经成为当今主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在现有电子课件的基础上,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本课题将结合教学内容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并丰富课程教学电子课件。

图3 双作用液压缸工作原理

实验软件开发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原有实验软件既包含C语言又包含Matlab软件,尤其是C语言不利于学生快速便捷的开展仿真实验。本课题将摒弃原有松散的实验软件,鉴于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友好的用户界面,基于Matlab软件开发控制系统仿真专用实验教学软件,使学生在一个集中软件系统中快捷高效的完成仿真实验,并能获得实验结果的直观认识,开展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针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新开发的实验软件,对实验指导书的修改与编写,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实验软件。

5 结束语

作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的专业课程,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课程内容既有大量新理论、新方法由涉及大量前续知识的深入和扩展,通过分析课程特点及本专业特点,将课程内容与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这一特定对象紧密结合,建立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改进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南京航空航天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

注释

① G.A. Korn, J. V. Wait. Digital continuous-system simulation[M].Prentice-Hall,U.S.,1978.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篇2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预算管理; 关键控制点

一、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

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通知》要求,从2012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并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与预算管理均有联系。一是内部环境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权责分配、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这与预算管理的环境一致。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有利于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反映了内部环境的状况。二是风险评估关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不仅影响内部控制,大都直接影响预算管理,有效的预算管理可降低内部控制风险。三是控制活动包含预算控制,其他内部控制措施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绩效考核控制等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四是信息与沟通不仅可以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同时也可监督预算的执行。预算执行情况是内部控制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信息与沟通可以帮助预算管理获得纠偏信息。五是内部监督适用于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有效的内部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有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改进预算管理。

在理论界,分别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的研究较多;实业界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论实践成果颇丰。无论从理论界,还是实业界,大都把二者割裂开来,较少关注二者的有机结合。

本文在充分汲取和借鉴有关内部控制学、经济学、管理学及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密切关系着手,对企业基于内部控制的预算管理关键控制点进行了初步研究,以确保企业有效实施预算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预算管理关键控制点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南第15号——全面预算》已明确预算管理属于内部控制范畴。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都属于企业管理方法,都是企业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是一种能把企业的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体的管理控制方法。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促进预算管理实现目标,良好的预算管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除了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与预算管理均有联系外,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在主体、主要内容、目标、主要风险点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内部控制的重点就是企业的风险点,而预算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来源于内部控制的重点,详见表1。

从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可看出,二者在公司治理结构及预算职责、公司战略规划、预算文化建设、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专项预算、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权责利匹配等方面的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内部控制风险关注的重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健控制点。因此,在内部控制实践中,预算管理的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职责控制、预算编制内容控制、预算编制方法控制、预算编制流程与权限控制、预算调整控制、预算分析与考核控制、监督检查控制及预算管理文化控制等。关键控制点逻辑关系见图1。

(一)预算职责控制

预算控制基本岗位有: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预算管理四个岗位应相互分离,不得替代和减少。预算编制:企业财务部门负责公司的预算编制及管理,各子公司财务部负责本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审批:企业董事会负责审定、调整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预算,报送股东会审批。预算执行:企业总部各部门及子公司均为预算执行主体。考核:企业监察审计部门负责预算执行情况考核。预算职责见表2。

预算管理的职责风险在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完善和岗位没有相互牵制。因此,预算职责控制的关键点,一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二是具有相应预算权利的人员承担相应的预算责任,以确保预算管理控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二)预算编制内容控制

年度预算应当编制预算大纲或预算手册,为编制预算提供指引。单位年度预算方案应当符合本单位发展战略、经营目标、投资计划、筹资计划和其它重大决策。

预算内容主要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项预算。业务预算主要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财务预算主要包括:编制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其内容包含资金的筹资、运营、投资和分配,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各项成本核算等;专项预算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资产购置、工程项目、业务外包等。

业务预算中风险主要在于:采购不当导致库存积压或短缺或物次价高或资金损失;存货管理不善导致存货减值、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效能低下导致资产减值;销售政策不当导致库存积压、客户管理不妥导致坏账。

财务预算中风险主要在于:筹资不当导致债务危机;投资失误导致资金损失或成本过高;合同订立或履行不当导致经济利益受损;会计报表编制不当导致决策失误或经营失控。

专门预算中风险主要在于:工程项目决策失误导致项目失败、管理不当导致项目建设成本过高;研究开发论证不当导致资源浪费或项目失败;业务外包管理不当导致成本过高或质量低劣;担保不当导致债务代偿。

预算内容控制关键点是纳入预算内容规范和齐全,预算事项的依据应充分适当,控制预算的措施应严密,以确保预算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预算编制方法控制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篇3

【关键词】 货币资金; 内部控制; 建立原则

一、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根据《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分工、授权、审批、制衡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都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工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控制方法、措施、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在《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这些法律的规定。其次,应当根据《会计法》所确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原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职责配置要求,特别是对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设计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与及时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原则与措施的重要保证。《会计法》对出纳员职责的特别规定更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应予特别遵循的要求。再次,应根据财政部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和运行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详细规定了单位建立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应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应具有的基本方法,是企业建立自身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直接法律依据。任何企业建立自己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这一规定,并应在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该规范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应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各项结算纪律与规定,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定》等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使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企业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比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较细致的分工,就不能设置较大规模的内部控制;业务复杂、包括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模就应尽可能大些。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是效益大于成本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也应当遵循此项原则。企业设立的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越完整越好;规模过大的内部控制,会使企业得不偿失,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往往是很难衡量的,企业设置内部控制措施时,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判断。不但要从某项控制措施本身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该控制措施对企业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的全局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不但要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效益包括直接控制收益和间接控制收益。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本身能够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设置并运行后,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其它控制措施所能增加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

内部控制成本也包括直接控制成本和间接控制成本。直接控制成本是指为实施该项控制措施所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以及办公场所、用具和物品等的购置费、折旧费和修理费等。间接控制成本是指实施该项控制措施后,可能会使整个企业的办事效率下降,甚至贻误商机,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和带来的损失。

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如果集中于一个人或岗位办理,会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掩盖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企业的所有不兼容职务原则上都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工作岗位来执行,这是能够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不兼容职务相分离这一基础,现代内部控制就难以建立和有效运行。

一般说来,企业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在这四类职务中,除了授权批准和稽核检查具有兼容性,一般来说可以兼任外,其余各种职务之间都是不兼容的,一般应当予以分工执行。具体到更容易出现错误与舞弊的货币资金业务而言,支出的授权审批、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

四、制衡原则

所谓制衡原则,是指企业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的压力应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能否实现全面的相互制衡,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划分工作岗位、配备工作岗位职权与责任时,要严格遵循制衡原则;在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时,要把各个控制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是否存在权力失衡,甚至失控作为重要内容。一旦发现有失控的岗位或情况,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通过重新配备职权或岗位轮换等措施予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001.

[2] 吴秋生.强化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探讨.财政研究,1999,(12).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篇4

1.民法角度:对合同正义的背离。合同自由是私法自治的最根本原则。合同的内容控制意味着对契约自由原则的结果——合同效力的全部或部分否定,构成对仅仅由契约自由即得成立的契约正义的减损和对私法自治的背离,需要出示正当性理由。抑或,从格式合同的内涵看,它非为当事人协商的结果,背离契约自由原则要求的“当事人磋商意思表示一致”,全面禁止此类缔约形式。

第一,格式条款缔约方式的全面禁止的不可达成。格式条款的效率因素有效满足市场交易的需求:首先,从格式合同产生方面,生活中区分行业和相对人的,经重复使用和不断淘汰选择,最终为全行业选定的示范性合同条款,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其次,从格式合同使用方利益考虑,在这种合同中,要约方是特定的,承诺方是任意的,要约人以固定条款内容向与多数人订立合同,使得合同订立过程简化,仅需一次“要约—承诺”,节约信息成本和缔约成本,促进交易频率。再次,从格式合同相对方利益考虑,即使是处于缔约劣势地位的小型企业及消费者,尤其是针对日常交易类型,鉴于快速交易的需求,也无法顾及合同内容中的每个细节,反复磋商。而行政机构、第三方提供的通用标准文本范本有类似于商业惯例、行业规则等非正式的“柔性规范”的作用。经交易者反复博弈约定俗称,不会出现较大的利益偏差和失衡。综上,格式合同的整体排除不可达成。

第二,合同内容控制是对契约自由的结果全部或部分的否定,是对契约自由原则的背离,需要为制度提供正当性理由。契约自由要求契约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一方当事人即受契约约束,同时拘束他方当事人,此种形式自由应得到法律承认。仅在格式条款拟定方严重偏离任意法规范的本旨与核心,滥用合同自由,形式自由无法保障实质的合同正义,才有必要动用特别衡平机制,从而合同法、消保法和保险法等特别法对格式合同内容控制之规定,使得合同客观等值原则成为判断合同公平之一般标准,而格式条款是否有自始就不应被纳入合同(《合同法》第39条第1款)或者无效(《合同法》第40条)之情事的判断上,即要求司法扮演积极的角色,经由司法介入审查后,才能判定是否具有拘束力,此即为民法为格式合同介入审查提供的正当化理由。

2.法学与经济学的对话:格式条款规制的基本问题。

(1)契约正义与经济学上“不完全竞争”导致“不完备合同”的法律填补。依据经济学原理,完全竞争市场得以自动达到生产与分配的平衡和最高的效率。于此相应,各个主体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得以达成的合意也得以获得最平衡的利益。而完全竞争市场经常被偏离,它的达成需要满足严格的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即为“不存在垄断现象”以及“完全信息”。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Stigler)所说的那样;“任何单独的购买者和销售者都不能依凭其购买和销售来影响价格,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任何购买者面对的供给弹性是无穷大的,而销售者面临的需求弹性也是无穷大的”。另外,“完全信息”假设市场主体均得以获取完全的和足够的信息。当然,对于单个市场主体而言,至关重要的即为所经营产品的供求信息;对整个商品社会而言,同样如此,价格是决定供求的无形指标,发挥着隐形的中介作用。“完全信息”无法达成时,将导致两种情形:一为信息的不对称性,二为信息的不确定性。

但现实是,并不存在任何一个市场可以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于此相应,绝大部分的合同也无法达到完全合同的要求。而“不完全合同”正是合同内容控制制度所关注的审查和规制的对象。于此,“不完全合同”的识别与转换,即成为本节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识别方面,首先需要分析和确定“完全合同”赖以存在的主观基础与客观基础,并作为市场上合同双方尽量接近的目标与标准。格式合同双方当事人就条款拟定方是否基于“公平原则”和“给付均衡原则”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发生争议的,即应当以“完全合同”赖以存在的主客观条件为标准,比较发生争议的不完备合同与这些条件的差别,重新进行权益和风险的配置。

(2)立法与效率。尽管不完全合同有其经济上的必要性,但那只是一种宏观的判断。就具体的合同而言,就具体的利益实现而言,有时合同当事人还是需要一个完全合同。也就是说,不完全合同在出现疑义时,还是需要补充机制,来明确权利义务。但补充何内容,尤其是当合同呈交到权力机构(如法院、仲裁机构等)面前时,他们的倾向和标准是什么,法学家说公平,经济学家说效率。于是我们需要继续追问,法学家所谓的公平究竟是超越于效率还是依附于效率,所以,对于格式合同中的公平和效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为不完全合同的填补提供一个坚实的参照点。

格式条款立法的重要目标之一:法律政策所鼓励的行为方式不能因市场垄断地位而受阻。鉴于原材料、机器和劳动力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人类的实际需要就是效率问题。法哲学和经济哲学的对话中,我们看到无论是以康德(Kant)、哈耶克(Hayek)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抑或以边沁(Bentham)为代表的福利经济主义学者,以及森(Sen)和海萨尼(Harsanyi)为代表的新福利经济主义学者,这些学派共通的主张和要求为:使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合意成为可能,并且给予法律上的约束力。这与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Coase)总结的科斯定理不谋而合: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或产权的重新配置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私人的交易过程将成为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由此,分配效率和自我决定是法学和经济学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在立法上,主要体现在:(1)保障私人自治(主要由《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中规制“法律行为”的规范承担);(2)风险负担和降低交易成本(主要由《合同法》规范承担)。

(3)行为引导与理性人假设。法律规范具有引导民众行为的功能。格式条款使用者占据经济力量优势、信息优势、知识优势,依照“经济人假设”,会在合同中预设有利自己的商业风险和司法风险分配,在合同制定中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法律要求的对于格式条款相对方的保护,有悖于“经济人”在理性行为指导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此时法律选择了对“完全理性”以及“经济人”假设之外的“例外”的保护——维护公平和正义。但是对这些例外的保护,必须通过法律明文规定框定界限,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法律保护和希望引导的行为为“理性人行为”。与格式条款内容控制制度这种“体系化的对非理性行为进行保护”相对的,是在个案中通过概括性条款(悖俗、违背诚信等)调整的个别非理性行为,法律将这种对个别“非理性人行为”是否给予保护,赋予法官自由裁量。

(4)不平等的磋商地位与市场保护。经济学理论将格式条款的相关规定,(如果不是从结论上,但至少从出发点上)归类到保护弱者的规范范畴。联邦最高法院在《德国一般交易条款法》颁布当年,在判决中明确提出应该抛弃将内容控制的规制原因归结为“相对方经济上和专业知识上的不利地位”的观点。并且主张真正的规制原因在于“不平等的磋商地位,致使仅仅一方当事人——格式合同拟定者单方享有自由决定契约内容的自由”。契约自由的主要内容包括“缔约自由”、“相对人自由”、“内容自由”、“形式自由”和“变更和解除自由”。而缔约自由表现在当事人看到商品的那一刹那,决定买或不买,这与内容控制中主要关注的的合同自由(内容自由)区分清晰。法院认为格式合同相对方享有的缔约自由并没有受到减损。学说上的意见与该判决截然相反:教科书中的观点认为内容控制的原因是相对方经济上,信息掌握和专业知识上的不利地位;民法典评注中的观点是被动接受单方事先拟定的非必要之点的合同条款的相对方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确定、不对称导致市场竞争机制失灵”这一论点,在对格式合同条款受内容控制,进行特别法律(例如反垄断法)规制时,尽管也会作为重要理由考虑,但最终落脚点仍是相对方对格式条款使用人的选择可能性和依赖程度。平衡格式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平等的地位才是司法审查最重要的任务。

二、格式条款内容控制的实体法评价框架

1.内容控制的属性。格式条款内容审查属于法律审查。在此,我们以德国法概括性条款结合格式条款禁止记载事项的列举规定为例,分情况讨论:在适用“无评价可能性的禁止记载事项”(或称“绝对禁止事项”)时,内容控制属于法律审查的命题,毫无疑问。但在“有评价可能性的禁止记载事项”(或称“相对禁止事项”)之列举条文和概括性条款时,法律适用程序有所差别,“相对禁止事项”条文本身就给予法官具体化和裁量空间,进行法适用和法续造。若涉诉条款不在相对禁止事项内,仍得适用兜底条款进行法律审查。依据概括性条款进行的内容控制是否属于法律审查的质疑颇多,但我们认为,尤其是第307条第2款为格式条款内容控制设定了一般的、普遍性的审查标准,转引其他任意法规范进入格式条款的内容控制。综上,格式条款内容控制在性质上属于法律审查,不同于衡平审查(Billigkeitskontrolle)或权利行使控制(Ausübungskontrolle)。

2.内容控制的适用范围:“不容磋商”要件的再解释。格式条款是指为多次使用而预先拟定的,未与对方个别磋商,由合同当事人一方(使用人)在合同订立时向相对方提出的合同条款。对于“未与对方个别磋商”,《共同框架》起草专家组在文本中用括号标明,说明专家组对于消费者合同中个别磋商条款(即将内容控制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张到所有合同条款)是否可以成为司法审查对象尚存异议。然而,无论从德国《一般交易条件法》(AGBG)到《德国民法典》第305条~310条的发展历史,抑或欧盟层面法律状况观察,都不见如此宽泛的适用范围之先例。

作者在北大法宝、最高人民法院各部门机构主编的《人民法院案例选》和《民事审判案例要览》、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以及少量的新闻报道刊物中,以“格式合同”为关键词检索,收集整理了159起格式合同纠纷案件。其中涉及“磋商”这一构成要件的仅有5例典型案例:对“磋商”这一格式条款构成要件的解释路径,基本上是以《合同法》第39条第2款为导向,以“是否进行事实上的协商”作为决定性标准。德国法院在这个问题的立场上,要求更为严苛,认为“磋商”(Aushandeln)所要求的程度,一般而言高于“协商”(Verhandeln)。并且通常只有在事实上确实存在条款变动时,法院才倾向于承认发生“磋商”。仅仅认真严肃的协商其它替代条款本身,并不足以构成发生格式条款消极要件意义上的“磋商”。

但是这种解释路径,及其直接决定的内容控制的适用范围,与该制度的保护目的和功能取向并不吻合。无限扩大了经营者的博弈地位,忽略了相对方的利益选择和能动性。从格式合同相对方利益考虑,即使是处于劣势的消费者和小型企业在日常交易中,迫于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强烈的市场竞争,也不希望仔细考虑合同内容中的每个细节,反复磋商。此外,相对方也信任由行政机构、第三方提供的通用标准文本范本有类似于商业惯例、行业规则经交易者反复博弈,不会出现较大利益失衡。即使存在个别偏差,在比较信息成本和合同期待利益后,理性的相对方也往往愿意承受。亦即,相对方在存在磋商可能的情况下,自动放弃该权利,此时无论从填补意思自治角度,还是维护格式合同的效率功能角度,均无法律保护之必要,不适用内容控制制度。

可见,相对方在获取信息的成本和合同价值不成比例的情形中,并不关注“磋商”的可能性和事实上的实践性。相反,在大额合同中,合同价值大于信息成本和交易风险,则可期待理性的经济人对权利义务进行个别磋商。由此,以保护目的为导向来重新定义格式条款内容控制适用范围,学者提出应以“交易成本—合同价值关系”作为决定性标准,即审查因使用格式条款造成的相对方的不利,是否存在公力救济的必要(这里主要指合同的司法审查)。若交易成本较高,与合同价值不成比例,则推定不存在个别磋商。反之,若交易成本低于合同价值,则即使合同内容事实上完全没有修改变动,也推定存在个别磋商。这种情况下,使用格式条款造成的相对方的不利益由私人间自力救济是必要和可能的,从保护个人或保护市场两方面来看,公力救济(格式条款内容控制)均无介入必要。若此假设成立,甚至可以说格式条款拟定方是否对相对方履行了说明告知义务都变得无关紧要。在平衡私法自治和公力介入之合理性之后,还可以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个别磋商在第二种情况下甚至可以定性为“拟制”,而非“推定”;且若相对方可进行磋商而未磋商,也“拟制”成立“磋商”。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依照目前通说的解释路径会造成的相对方拒绝磋商时的法律地位优于其真正进行了磋商的情形。3.立法与解释技术的借鉴。立法技术方面,德国法采用的是“概括性规定和列举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在适用上采“第310条和第307条第3款关于”内容控制适用范围的规定通过司法解释列举相对无效的格式条款第307条概括性规定的顺序。《德国民法典》第308、309条是格式条款无效的规范示例,除此之外的争议条款,依据兜底条款第307条在进行效力评价,该条是整因此第307条对具体的列举性条款既起到统帅作用,也起到兜底条款的作用。

三、结论

格式合同内容控制制度的出发点是对合同形式自由征引实质正义的补充和纠正,亦即法律推定私法主体为理性人和自利人,基于形式自由所作之决定,应当在客观上也符合“给付均衡”,无需司法审查介入。而个案中的主客观给付均衡偏差,因其个别性、暂时性,立法的不可预见性,则由民法概括性条款规制,授权法官个案裁量。而以对格式合同中条款效力的审查、部分或全部效力的否定为“内容控制”制度,功能目的上并非裁量个案正义,而是对合同内容自由的司法体系化介入。我国关于格式条款内容控制的规定抽象、宽泛,难以确切把握其意义。《合同法》第40条作为内容控制的核心条款,却仅列举了免责条款通常的特征——“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虽将“公平原则”作为设定格式条款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但缺乏具体化标准。概括性条款的立法例保证司法极端的裁量空间,却增加论证负担,有害法的安定性。鉴于此,本文从不完备合同理论和合同法效力评价的基本原理出发,澄清介入合同的正当性和内容控制的对象与功能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德国法和欧盟法规定,对规则和法解释技术进行描述,为格式条款内容控制的分析提供一条线索,从内容控制之对象、首要原则及其具体化标准、判例积累和发展的禁止记载事项的列举规定等几个方面,为我国格式条款实体法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法律解释提供借镜。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篇5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建立原则

一、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根据《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分工、授权、审批、制衡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都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工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控制方法、措施、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在《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这些法律的规定。其次,应当根据《会计法》所确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原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职责配置要求,特别是对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设计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与及时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原则与措施的重要保证。《会计法》对出纳员职责的特别规定更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应予特别遵循的要求。再次,应根据财政部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和运行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详细规定了单位建立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应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应具有的基本方法,是企业建立自身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直接法律依据。任何企业建立自己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这一规定,并应在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该规范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应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各项结算纪律与规定,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定》等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使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企业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比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较细致的分工,就不能设置较大规模的内部控制;业务复杂、包括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模就应尽可能大些。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是效益大于成本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也应当遵循此项原则。企业设立的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越完整越好;规模过大的内部控制,会使企业得不偿失,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往往是很难衡量的,企业设置内部控制措施时,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判断。不但要从某项控制措施本身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该控制措施对企业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的全局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不但要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效益包括直接控制收益和间接控制收益。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本身能够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设置并运行后,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其它控制措施所能增加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

内部控制成本也包括直接控制成本和间接控制成本。直接控制成本是指为实施该项控制措施所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以及办公场所、用具和物品等的购置费、折旧费和修理费等。间接控制成本是指实施该项控制措施后,可能会使整个企业的办事效率下降,甚至贻误商机,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和带来的损失。

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如果集中于一个人或岗位办理,会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掩盖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企业的所有不兼容职务原则上都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工作岗位来执行,这是能够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不兼容职务相分离这一基础,现代内部控制就难以建立和有效运行。

一般说来,企业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在这四类职务中,除了授权批准和稽核检查具有兼容性,一般来说可以兼任外,其余各种职务之间都是不兼容的,一般应当予以分工执行。具体到更容易出现错误与舞弊的货币资金业务而言,支出的授权审批、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

四、制衡原则

所谓制衡原则,是指企业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的压力应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能否实现全面的相互制衡,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划分工作岗位、配备工作岗位职权与责任时,要严格遵循制衡原则;在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时,要把各个控制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是否存在权力失衡,甚至失控作为重要内容。一旦发现有失控的岗位或情况,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通过重新配备职权或岗位轮换等措施予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001.

[2]吴秋生.强化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探讨.财政研究,1999,(12).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篇6

关键词:电气控制PLC 课程改革

我们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一套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证明: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线路,具备一定的PLC程序设计和PLC应用能力。掌握PLC的工程应用、维护和使用等基本专业技能,使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有关技术问题。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编程方便、性能优越、灵活通用、使用方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功能、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为今后从事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2 课程改革的内容

2.1 更新课程结构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尽量采用目前PLC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更新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来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常用的低压电器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主令控制器;接触器;继电器;熔断器及自动开关等。(2)基本的继电器接触器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异步电动机点动、长动、正反转控制线路;笼型异步电动机星/三角起动;绕线型异步电动机电动机转子串电阻控制线路、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线路;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控制线路;直流电动机调速控制线路。(3)三菱FX2N系列PLC的指令系统。主要包括:PLC的编程语言、编程元件、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逻辑指令、步进指令;掌握 PLC梯形图编程语言的应用,能够进行基本工业系统控制的编程。(4)根据继电-接触器控制线路移植法设计梯形图、步进指令、顺序功能图、自锁电路的顺序程序设计、置位复位指令的顺序程序设计、步进指令的顺序程序设计。(5)PLC控制综合运用课程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具有实际应用PLC控制系统为课题,包含PLC控制的程序设计、电气理图的绘制;控制系统的调试等。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受到一次系统的训练,掌握PLC安装接线、调试、运行等技能, 实现一般工业现场的PLC控制。

2.2 调整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尽量选择实用性,增加工业现场实际控制需求的内容,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有:(1)常用的低压电器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基本的继电器接触器电气控制系统。(3)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趋势。(4)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5)功能图及步进梯形指令。(6)可编程控制器的维护和故障诊断。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1)基本指令实验。(2)交通灯控制系实验。(3)天塔之光控制实验。(4)液体混合装置装自动控制实验。(5)步进电机控制实验。(6)机械手自动控制实验。(7)水塔水位控制实验。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近年来,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摸索,形成了以改革教学内容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的一整套方法和体系。

3.1 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

开发了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行成了一个由教材、编程平台软件、仿真软件、设计案例的教学体系。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

3.2 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我们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整体观念,在基础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以下三个层次:

(1)基础性、验证性实验:通过该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能编制、调试、运行程序,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工作过程、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特点,能完整地设计简单的PLC控制系统。(2)综合性实验:通过该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可以完成上下位机结合的控制系统设计,工业组态软件的使用和设计方法。利用工业组态软件MCGS提供丰富、灵活、方便的监控与调试等功能,将新型的工业技术结合在实验中,让学生学习具有完整控制层、监控管理层、远程监控层三层结构的PLC控制系统;(3)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接近当今技术的先进平台。可为学生展示和体验当今工业控制领域里最先进的PLC控制技术,例如基于RS232、RS485的PLC网络控制系统开发、基于工业以太网、10网、CCLINK现场总线等多级网络的PLC控制系统开发等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最先进的PLC控制系统开发平台,开展一些创新性实验项目。

4 考核内容与方法

4.1 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PLC的编程语言、编程元件、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逻辑指令、步进指令;PLC梯形图编程语言的应用等内容,是否具有基本工业系统控制的程序设计、电气原理图的绘制;控制系统的调试的能力。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2 考核方法

每个实验成绩采用满分100分评分,加权法计算总成绩:

总成绩=基础性、验证性实验成绩×60%+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成绩×40%

5 结语

我们在该课程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坚持“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采取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定位准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刘涛,姜一兵.PLC技术实验实训指导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7.

[2] 何强,单启兵.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3.

[3] 马国华.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篇7

为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全面落实《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局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省市作风建设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精神,按照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宣传动员、内部自查、制定制度、严格执行的方式,夯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使用安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切实防范和预防腐败,规范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使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注重风险防范、处处强化责任意识的良好氛围;各类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及其业务流程得到细致梳理,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现有效分离,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内控机制更加完善;内部控制牵头科(室)及其工作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联动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形成管控合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得到建立健全;账务处理及财务信息编报水平明显提高;内控信息化手段建设取得进步,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方法更加科学规范;以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汇编形成我局内部控制工作手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落实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二)工作任务。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努力从单位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一是建立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局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二是梳理我局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在以上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局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三)任务分工。

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财务信息的编报等工作,对具体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梳理,查找存在的风险,提出完善意见,制定具体制度,经局党支部会议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

具体经济业务活动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票据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项目管理、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管理等内容。

三、主要步骤

(一)宣传培训学习阶段(1至5月)。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我局会计刘华斌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专门培训。

同时,局办公室开展本局宣传、培训和集中学习活动,使全局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在全局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懂内控,人人参与内控,人人执行内控”的局面。

(二)梳理评估设计阶段(6至7月)。

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对单位和业务层面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完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流程目录。

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查找风险点。

同时,在内部控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三)内控制度建设阶段(8至9月)。

按照科学、民主、规范、严谨原则,根据设计的控制措施,结合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细化工作程序,加强包括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单位层面建设,加强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制度建设、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在内的业务层面建设。

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

按照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项制度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信息化,做到各项制度完整、可操作,完成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手册的编制。

(四)强化组织实施阶段(9至10月)。

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认真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并加大对各项内控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提高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肖继国任组长,曾辉、谢启宏、曾志任副组长,李爱顺、熊和平、侯志刚、李恩堂为成员的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制定我局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开展。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爱顺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华斌、代君慧为成员,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精心组织。

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涉及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评价监督等多方面工作,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

要将其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常态化工作来抓,精心组织落实,做到边学习、边梳理、边完善、边规范、边执行,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运行有效、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落实责任。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

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内控规范实施第一责任人,要带头推动规范实施,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

常德市地震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XX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

为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1x〕2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根据财政厅《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财会〔201x〕1031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时,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201x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二)坚持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各单位在选取评价样本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取涉及金额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的业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坚持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采用以单位的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动员。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x年7月中旬,全面启动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本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开展评价。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x年9月底前,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XX〕21号)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见附件2和附件3),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三)评价报告及其使用。各单位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4)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1x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各单位可以将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与同类型其他单位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县直部门应当在部门本级及各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作为201x年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县财政局报告。

(四)总结经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应当于201x年11月20日前,向县财政局(会计股)报送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单位及系统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典型案例等。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望江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附件1),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我县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县直各单位、乡镇财政分局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认真对照,真实完整地填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

(二)加强宣传督查。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本地区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宣传督查。要认真做好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汇总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成果。要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和基础性评价工作按期完成。

(三)加强协调联动。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联系人:望江县财政局会计 易武

联系电话:0556-7186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XX三:为推进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确保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在我县的贯彻实施和有序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统一思想

《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重点强化机制建设,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实施《内控规范》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规范财经秩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范围

XX年1月1日起,全县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全面实施《内控规范》工作。

三、总体目标

通过《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夯实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达到进一步推进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总体目标。

四、组织领导

为做好《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县财政局建立由局长负责、分管局领导牵头实施,局内相关股室、县直各单位、咨询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工作联络机制,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组织实施工作负总责。

各单位应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实施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采用适当的方式建立实施工作机制,制定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时限要求,负责本单位《内控规范》的实施和运行工作。

五、实施步骤

全县《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XX年5月)

XX年5月,召开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和培训大会,组织各单位学习财政部通知精神,系统培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内容、实质和精髓,为全面实施内控规范营造良好氛围和奠定基础。

(二)各单位内控规范建设(XX年5月-XX年10月)

各单位按照内控规范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

1.准备阶段(XX年6月底前完成)

一是各单位做好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氛围,二是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尽早启动此项工作,并在XX年6月底前将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2.建设阶段(XX年10月底前完成)

各单位以《内控规范》为依据,以单位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流程梳理:各单位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为基础,按照《内控规范》要求,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业务流程目录;同时,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支出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本单位的经济支出分类目录。

(2)风险评估: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管理现状,开展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潜藏的经济活动风险点,形成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风险清单。

(3)内控诊断: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内控规范》,对本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诊断,查找本单位现有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的遵循程度和现有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措施对风险的防控能力,诊断出本单位现有内控体系的缺陷,形成诊断报告,编制缺陷清单。

(4)管控设计:在内控诊断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控制措施。

(5)制度建设:根据本单位设计的控制措施,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本单位的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框架。

单位层面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内控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业务层面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预算、收支、采购、资产、项目以及合同的管理和控制。按照《会计法》《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等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务制度规定,建立健全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按照《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县投资评审工作要求,建立健全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合同法》有关要求,建立健全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层面的内控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并编制本单位的管控手册。

(6)组织实施:根据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全面组织内控制度的实施。

(7)信息化落地:根据本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逐步构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达到内部控制标准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约束的机控“自动”生成,实现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信息化落地。

(三)总结(XX年11月-XX年12月)

全县行政事业各单位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后,及时编制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结报告,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后于XX年10月底前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XX年11月起,财政、审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成员等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对《内控规范》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范本(含工作方案、工作底稿、工作成果等),为单位更好地实施《内控规范》提供指导。

乡镇人民政府、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XX年度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估和单位财会人员年度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

各单位要组织全员学习《内控规范》,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了解掌握《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基本要求、控制重点、监督程序和方法等。要把认真学习《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贯穿于施行《内控规范》的全过程。

(二)加强领导

各业务主管部门,既是本部门内控实施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本系统内控组织实施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带头并组织本系统开展工作,形成内控管理范本,加强对本系统内控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

各单位作为《内控规范》实施的主体,要建立健全单位“一把手”任组长负主要责任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确定内控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建立单位内部控制部门联动机制,做到牵头部门负责组织落实,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各《内控规范》单位负责人作为内控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内控规范》施行取得实效。

(三)跟踪服务

为加强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工作的指导,由县财政局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县直内控实施重点联系单位财务负责人组成“澧县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咨询委员会”(具体成员名单见附件),负责《内控规范》贯彻实施的政策指导、培训学习和咨询服务,实行定期例会和重大事项临时会议制度,帮助实施单位解决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按时推进

各单位要根据本通知的时间节点和要求,按时推进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确保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将纳入以后年度财政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

(五)着力保障

《内控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财政部门和各单位要安排必要的贯彻实施内控专项经费,以保障《内控规范》实施的需要。

(六)加强沟通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篇8

然而,从2001年以来,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施乐和默克制药等一大批著名国际公司发生了一系列财务会计丑闻;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进行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导致巨额亏损,缘起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07年2月24曰报道:三洋股价暴跌因为账目调查使人们担心出现“曰本版安然事件”。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银行没有严格按照房屋贷款的要求来贷款,信用评级出现了问题,而这正与内部控制与监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008年初,法国兴业银行因交易丑闻导致49亿欧元的巨额损失陆续见诸新闻媒体。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在外汇合约上巨亏147亿港元被披露,其中原因之一是中信泰富财务董事没有遵守风险政策,公司内部监控制度存在严重失职行为。2010年3月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某高管携款出走,涉案金额估计逾亿,直接揭露出该公司对高管进行关联业务中饱私囊未能进行及时监管的内控失败。2010年4月20曰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至今仍未消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则进一步暴露出该公司因为‘几乎不可能发生事故”而未准备“遏制深水石油泄漏的设备”这一内控漏洞……上述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内部控制能否防范与人有关的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看到,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进入成熟期的大型公司的内控失效案例之影响,大大超过我们观察到的、处于内部控制建设萌芽阶段的民营企业。这不禁引起我们思考:不同的组织特征,是否就意味着控制环境有差异,并会导致不同的控制效果他们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分支、一个操作层面)真的存在显著区别吗本文以浙江民营企业调查数据为依据,解释组织特征、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一、组织特征、控制环境及内部会计控制的界定及假设的提出

权变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都应保持一致性。权变理论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末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的特定结果。权变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为研究组织特征、控制环境及控制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的支撑。

事实上,企业的组织特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根据组织系统专家科尔曼的观点,最基本的系统是由两种元素组成:行动者和资源;它们按照一定方法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行动者和资源之间的控制关系和利益关系。企业的组织特征应当包含了这些关系的各种组合。本研究选择了企业注册类型、所处行业、企业发展阶段、家族控股程度、关键岗位家族成员比重、企业组织结构及战略类型,作为对企业组织特征的表述。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组织氛围,它影响组织成员对于控制的意识,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它是内部控制所有其他部分(要素)的基础,提供纲领和结构。本研究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为控制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内部环境”具体包括:道德和价值观、管理理念与领导风格、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能力匹配、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企业组织结构、授权与职责等具体方面。“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所处的企业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判断和评价,包括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对企业行为的行政影响、市场完善程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行为的影响等方面。本研究设计了72个题项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进行测量。这部分题项全部采用1~5分的李克特量表,分数越低说明相应的衡量变量越差或实现程度越低,分数越高则相应的变量越好或实现程度越高。各控制环境要素的得分,系将该要素相关题项得分算术平均而得,企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系将上述所有题项的分值算术平均计算而来。

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控制活动是实现控制目标的手段。根据2008年6月28曰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界定,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在控制方法运用上,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这些控制措施都围绕着会计信息的产生和运用,包含了许多典型的会计控制方法。这意味着,会计控制方法成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核心手段。根据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2001)的相关内容,本研究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实物(资产)保护、全面预算、风险防范、内部报告、电算化系统、内部审计九种类型,被调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九种内部会计控制活动进行多重选择。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控制活动应当根据企业运行的组织背景而定,一个能使控制系统和组织内外环境权变变量相互匹配的模式能够导致个体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同时,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研究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与逻辑起点。这意味着,控制活动的选择(本文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将受到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及企业组织特征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关于组织特征、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假设:

H1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控制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

H2: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H3:不同控制环境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研究采取社会网络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样本来源于温州大学部分师生完成的包括温州、杭州、宁波、金华、台州、湖州等地的众多企业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放问卷493份,回收问卷433份,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为72%。样本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化工、纺织服装等13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其中,制造业253家,占样本数的71.1%,非制造业占22.5个人独资企业40家(11.2%)、合伙制企业38家(10.7%)、有限责任公司194家(54.5%)、股份制公司59家(16.6%)在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均进行了检验,其中内部控制环境题项Cronbacha值为0.959具有较高的信度。相关统计结果显示,问卷兼顾聚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有较好的建构效度(数据略)。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内部控制环境的维度。在初步测试中,测试结果表明具体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存在多维性。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归根据因子分析的成分矩阵,对6个因子所包含问题进行分析,得到各因子的相关含义,因子1表明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子2表示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及内审人员对内控任务的适应性,因子3表示企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构建情况,因子4表示外部环境公平性状况,因子5表示企业内部的规范性与外部竞争性、合规性,因子6表明地域文化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程度及管理者自身对管理任务的适应性。这六个因子的代表性(解释能力)有63.216%(数据略)各题项归入的因子与最初的设计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各要素间高度相关和存在交叉重叠的原因所致。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

1.被调查企业不同组织特征分布及控制环境整体状况(见表1)上表显示了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的分布情况及其在内部控制环境上的均值等相关情况。可以看到,其内部控制环境的得分介于1.83-4.95之间,均值介于3.2440—3.6088之间(由于不同分类情况下数据缺失不同)整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控制环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被调查企业会计控制方法运用整体运用状况(见表2)

表2数据显示,74.9%的被调查企业运用会计系统进行控制,是所有9种会计控制方法中运用比例最高的,其次是授权批准制,为56.5%。调查中发现,风险防范、内部审计的控制方法在民营企业中运用得最低,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缺乏足够的了解,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相对缺乏,内审机构流于形式,尚不能对高管层面进行有效地监管。对实物(资产)的保护、电算化系统的运用、不相容职务分离和内部报告流程也相对较低,这反映了民营企业在基本控制方法和手段运用上的单一,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控制方法使用上存在问题,导致企业潜在风险比较大。

从响应百分比来看,9种会计控制方法使用情况的排序由高至低分别为会计系统、授权批准、全面预算、内部报告、实物保护、电算系统、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审计、风险防范。这反映了本研究所选取浙江民营企业样本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的顺序,也说明了其对于不同控制手段的偏好。

3.不同组织特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多响应分析

本研究对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情况,采用多响应交叉制表进行分析比较(限于篇幅,相关数据略)

从所处不同行业看,制造业企业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优先顺序,由高至低为会计系统、授权批准、全面预算、实物保护、内部报告、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审计、电算会计、风险防范。对非制造业而言,排序为会计系统、电算系统、授权批准、内部报告、全面预算、不相容职务分离、风险防范、内部审计和实物保护。反映出非制造业企业在电算系统使用上要优于制造企业,在实物保护方面则是制造业要优于非制造业,这与制造企业在材料采购、产品生产方面相对更为复杂的特点有关。其他控制方法的运用的排序上,两类企业基本相同。

从注册类型看,个人独资企业运用风险防范方法的比例最低,运用授权批准和会计系统控制方法的比例最高。有限责任公司运用会计系统控制方法的比例最高,但内部报告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方法的运用相对较低,其余方法运用的情况基本相当。

从家族成员持股比例看,100%家族成员持股的企业在风险防范方法的运用上依然是相对最低的,而家族成员持股80%时在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报告和内部审计方法上的运用保持较低比例。家族成员持股比例越低,越重视不相容职务分离,其运用比例越高。

从家族成员在中高层岗位的任职比例看,当中高层管理岗位全部由家族成员担任时,企业对全面预算和风险防范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在授权批准、实物保护、内部报告和电算系统方法上的运用情况大致相同;当家族成员较少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时,企业最注重使用会计系统和授权批准方法,但在内部审计方法的运用上相对较低。

从组织结构类型看,采用职能型结构的民营企业在会计控制方法的运用方面,对会计系统方法的依赖明显高于其他组织结构类型的企业,但会计系统并非全部采取电算化操作;授权批准的方法比较常用,而其他方法的运用情况大致相同,响应者占此类企业的40%左右。其他组织结构的企业在会计控制方法的运用比例的排序上与职能型企业基本一致。

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看,对初创期民营企业而言,常用的方法包括会计系统、实物保护和授权批准,风险防范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报告的方法选用比例较低,这与初创期企业的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初创期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往往通过在关键岗位安排家族成员的方式,来实行对资产(如现金、存货)的保护,依赖家族成员对家族企业的忠诚来实行控制,并不注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专业的风险防范方法对初创期民营企业而言并不现实,家族企业所有者并不认为专门的风险防范方法能有效控制企业风险,管理人员不一定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因而不会采用专门的风险防范措施。对成长期的民营企业而言,会计系统、授权审批依然是比较常用的控制方法,同时,对不相同职务分离、全面预算、内部报告和风险方法的运用比例要明显高于初创期企业。这说明企业在成长阶段已经有了更强烈的内部控制需求,从而选用更多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控制方法。到了成熟期,企业对会计系统、授权批准方法的选择依然是最高的,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更为普及,在其他控制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平衡。在蜕变期,企业对内部审计、内部报告的重视和运用要高于其他阶段,这与蜕变期企业可能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处境有关。

从战略类型看,单一行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在会计系统运用上的比例要高于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而在其他控制方法运用上没有特别的偏好,占响应者比例约为30^40%之间。对非相关多元化民营企业而言,对会计系统的运用依然是最多的,其次分别为授权批准、全面预算和内部报告。相关多元化民营企业在电算系统、风险防范的运用比例上高于其他战略类型的企业。

(三)统计分析

1.企业各组织特征要素与内部控制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对民营企业行业特征与内部控制环境关系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结果见表3。分析数据说明,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与民营企业所处行业无关。

表3民营企业行业特征与内部控制环境独立样本检验对民营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与内部控制环境关系的差异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相关结果显示,上述4个组织特征与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差异性不显著(数据限于篇幅略)

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内部控制环境关系的差异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相关结果显示,不同发展阶段在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LSD多重比较分析可知,成长期与成熟期在控制环境状况上差异显著,其他发展阶段之间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上的差异不显著(数据限于篇幅略)

2.企业各组织特征要素与内部会计控制运用的相关性分析

对民营企业所处行业、企业注册类型、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见表5)显示,企业所处行业、注册类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3.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如前所述,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内部控制环境要素进行了提取,得到了6个因子。对这些因子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以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分类(见表6)数据显示,可以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为两类一环境较好类和环境一般类。聚类结果的类别间距离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值小于0.0001,聚类效果好。聚类后环境好的企业样本数为129环境一般的企业样本数为165。控制环境较好的企业,其环境因子分值前三位为企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构建情况、企业内部的规范性与外部竞争性和合规性、外部环境公平性状况;控制环境较好的企业,其环境因子分值前三位为外部环境公平性状况、企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构建情况、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能力提升的程度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以看到两类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且在各环境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进一步采用卡方检验,判定内部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上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其显著性概率为0.941,表明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方法运用相关性不显著。聚类后不同控制环境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法运用上的基本情况见表7

三、研究的简要结论

总体上看,浙江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介于1.83—4.95之间,均值为3.5037(最高值为5)情况不很理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控制环境状况上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对民营企业而言,不同组织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的影响存在不同影响。其中企业所处行业、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在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的差异并不显著;换句话说,这些变量并不是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不同企业注册类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在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上差异性显著,这两个因素会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产生影响。

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在控制方法和手段运用上比较单一。会计控制方法选择的百分比,反映了本研究所选取浙江民营企业样本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的顺序。而不同组织特征企业在会计控制方法上的多响应分析,则反映出不同类型企业对于不同控制手段的偏好。同时,民营企业由于控制方法使用上存在比较单一的问题,导致企业潜在风险比较大。从相关性看,只有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这几个组织特征,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且在各环境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但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相关性不显著,即不同控制环境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上一篇:风气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下一篇:设计阶段成本控制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