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9 15:57:14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篇1

然而,从2001年以来,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施乐和默克制药等一大批著名国际公司发生了一系列财务会计丑闻;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进行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导致巨额亏损,缘起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07年2月24曰报道:三洋股价暴跌因为账目调查使人们担心出现“曰本版安然事件”。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银行没有严格按照房屋贷款的要求来贷款,信用评级出现了问题,而这正与内部控制与监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008年初,法国兴业银行因交易丑闻导致49亿欧元的巨额损失陆续见诸新闻媒体。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在外汇合约上巨亏147亿港元被披露,其中原因之一是中信泰富财务董事没有遵守风险政策,公司内部监控制度存在严重失职行为。2010年3月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某高管携款出走,涉案金额估计逾亿,直接揭露出该公司对高管进行关联业务中饱私囊未能进行及时监管的内控失败。2010年4月20曰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至今仍未消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则进一步暴露出该公司因为‘几乎不可能发生事故”而未准备“遏制深水石油泄漏的设备”这一内控漏洞……上述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内部控制能否防范与人有关的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看到,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进入成熟期的大型公司的内控失效案例之影响,大大超过我们观察到的、处于内部控制建设萌芽阶段的民营企业。这不禁引起我们思考:不同的组织特征,是否就意味着控制环境有差异,并会导致不同的控制效果他们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分支、一个操作层面)真的存在显著区别吗本文以浙江民营企业调查数据为依据,解释组织特征、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一、组织特征、控制环境及内部会计控制的界定及假设的提出

权变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都应保持一致性。权变理论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末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的特定结果。权变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为研究组织特征、控制环境及控制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的支撑。

事实上,企业的组织特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根据组织系统专家科尔曼的观点,最基本的系统是由两种元素组成:行动者和资源;它们按照一定方法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行动者和资源之间的控制关系和利益关系。企业的组织特征应当包含了这些关系的各种组合。本研究选择了企业注册类型、所处行业、企业发展阶段、家族控股程度、关键岗位家族成员比重、企业组织结构及战略类型,作为对企业组织特征的表述。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组织氛围,它影响组织成员对于控制的意识,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它是内部控制所有其他部分(要素)的基础,提供纲领和结构。本研究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为控制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内部环境”具体包括:道德和价值观、管理理念与领导风格、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能力匹配、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企业组织结构、授权与职责等具体方面。“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所处的企业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判断和评价,包括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对企业行为的行政影响、市场完善程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行为的影响等方面。本研究设计了72个题项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进行测量。这部分题项全部采用1~5分的李克特量表,分数越低说明相应的衡量变量越差或实现程度越低,分数越高则相应的变量越好或实现程度越高。各控制环境要素的得分,系将该要素相关题项得分算术平均而得,企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系将上述所有题项的分值算术平均计算而来。

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控制活动是实现控制目标的手段。根据2008年6月28曰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界定,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在控制方法运用上,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这些控制措施都围绕着会计信息的产生和运用,包含了许多典型的会计控制方法。这意味着,会计控制方法成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核心手段。根据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2001)的相关内容,本研究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实物(资产)保护、全面预算、风险防范、内部报告、电算化系统、内部审计九种类型,被调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九种内部会计控制活动进行多重选择。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控制活动应当根据企业运行的组织背景而定,一个能使控制系统和组织内外环境权变变量相互匹配的模式能够导致个体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同时,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研究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与逻辑起点。这意味着,控制活动的选择(本文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将受到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及企业组织特征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关于组织特征、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假设:

H1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控制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

H2: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H3:不同控制环境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研究采取社会网络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样本来源于温州大学部分师生完成的包括温州、杭州、宁波、金华、台州、湖州等地的众多企业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放问卷493份,回收问卷433份,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为72%。样本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化工、纺织服装等13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其中,制造业253家,占样本数的71.1%,非制造业占22.5个人独资企业40家(11.2%)、合伙制企业38家(10.7%)、有限责任公司194家(54.5%)、股份制公司59家(16.6%)在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均进行了检验,其中内部控制环境题项Cronbacha值为0.959具有较高的信度。相关统计结果显示,问卷兼顾聚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有较好的建构效度(数据略)。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内部控制环境的维度。在初步测试中,测试结果表明具体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存在多维性。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归根据因子分析的成分矩阵,对6个因子所包含问题进行分析,得到各因子的相关含义,因子1表明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子2表示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及内审人员对内控任务的适应性,因子3表示企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构建情况,因子4表示外部环境公平性状况,因子5表示企业内部的规范性与外部竞争性、合规性,因子6表明地域文化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程度及管理者自身对管理任务的适应性。这六个因子的代表性(解释能力)有63.216%(数据略)各题项归入的因子与最初的设计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各要素间高度相关和存在交叉重叠的原因所致。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

1.被调查企业不同组织特征分布及控制环境整体状况(见表1)上表显示了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的分布情况及其在内部控制环境上的均值等相关情况。可以看到,其内部控制环境的得分介于1.83-4.95之间,均值介于3.2440—3.6088之间(由于不同分类情况下数据缺失不同)整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控制环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被调查企业会计控制方法运用整体运用状况(见表2)

表2数据显示,74.9%的被调查企业运用会计系统进行控制,是所有9种会计控制方法中运用比例最高的,其次是授权批准制,为56.5%。调查中发现,风险防范、内部审计的控制方法在民营企业中运用得最低,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缺乏足够的了解,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相对缺乏,内审机构流于形式,尚不能对高管层面进行有效地监管。对实物(资产)的保护、电算化系统的运用、不相容职务分离和内部报告流程也相对较低,这反映了民营企业在基本控制方法和手段运用上的单一,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控制方法使用上存在问题,导致企业潜在风险比较大。

从响应百分比来看,9种会计控制方法使用情况的排序由高至低分别为会计系统、授权批准、全面预算、内部报告、实物保护、电算系统、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审计、风险防范。这反映了本研究所选取浙江民营企业样本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的顺序,也说明了其对于不同控制手段的偏好。

3.不同组织特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多响应分析

本研究对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情况,采用多响应交叉制表进行分析比较(限于篇幅,相关数据略)

从所处不同行业看,制造业企业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优先顺序,由高至低为会计系统、授权批准、全面预算、实物保护、内部报告、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审计、电算会计、风险防范。对非制造业而言,排序为会计系统、电算系统、授权批准、内部报告、全面预算、不相容职务分离、风险防范、内部审计和实物保护。反映出非制造业企业在电算系统使用上要优于制造企业,在实物保护方面则是制造业要优于非制造业,这与制造企业在材料采购、产品生产方面相对更为复杂的特点有关。其他控制方法的运用的排序上,两类企业基本相同。

从注册类型看,个人独资企业运用风险防范方法的比例最低,运用授权批准和会计系统控制方法的比例最高。有限责任公司运用会计系统控制方法的比例最高,但内部报告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方法的运用相对较低,其余方法运用的情况基本相当。

从家族成员持股比例看,100%家族成员持股的企业在风险防范方法的运用上依然是相对最低的,而家族成员持股80%时在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报告和内部审计方法上的运用保持较低比例。家族成员持股比例越低,越重视不相容职务分离,其运用比例越高。

从家族成员在中高层岗位的任职比例看,当中高层管理岗位全部由家族成员担任时,企业对全面预算和风险防范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在授权批准、实物保护、内部报告和电算系统方法上的运用情况大致相同;当家族成员较少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时,企业最注重使用会计系统和授权批准方法,但在内部审计方法的运用上相对较低。

从组织结构类型看,采用职能型结构的民营企业在会计控制方法的运用方面,对会计系统方法的依赖明显高于其他组织结构类型的企业,但会计系统并非全部采取电算化操作;授权批准的方法比较常用,而其他方法的运用情况大致相同,响应者占此类企业的40%左右。其他组织结构的企业在会计控制方法的运用比例的排序上与职能型企业基本一致。

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看,对初创期民营企业而言,常用的方法包括会计系统、实物保护和授权批准,风险防范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报告的方法选用比例较低,这与初创期企业的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初创期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往往通过在关键岗位安排家族成员的方式,来实行对资产(如现金、存货)的保护,依赖家族成员对家族企业的忠诚来实行控制,并不注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专业的风险防范方法对初创期民营企业而言并不现实,家族企业所有者并不认为专门的风险防范方法能有效控制企业风险,管理人员不一定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因而不会采用专门的风险防范措施。对成长期的民营企业而言,会计系统、授权审批依然是比较常用的控制方法,同时,对不相同职务分离、全面预算、内部报告和风险方法的运用比例要明显高于初创期企业。这说明企业在成长阶段已经有了更强烈的内部控制需求,从而选用更多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控制方法。到了成熟期,企业对会计系统、授权批准方法的选择依然是最高的,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更为普及,在其他控制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平衡。在蜕变期,企业对内部审计、内部报告的重视和运用要高于其他阶段,这与蜕变期企业可能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处境有关。

从战略类型看,单一行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在会计系统运用上的比例要高于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而在其他控制方法运用上没有特别的偏好,占响应者比例约为30^40%之间。对非相关多元化民营企业而言,对会计系统的运用依然是最多的,其次分别为授权批准、全面预算和内部报告。相关多元化民营企业在电算系统、风险防范的运用比例上高于其他战略类型的企业。

(三)统计分析

1.企业各组织特征要素与内部控制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对民营企业行业特征与内部控制环境关系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结果见表3。分析数据说明,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与民营企业所处行业无关。

表3民营企业行业特征与内部控制环境独立样本检验对民营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与内部控制环境关系的差异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相关结果显示,上述4个组织特征与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差异性不显著(数据限于篇幅略)

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内部控制环境关系的差异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相关结果显示,不同发展阶段在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LSD多重比较分析可知,成长期与成熟期在控制环境状况上差异显著,其他发展阶段之间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上的差异不显著(数据限于篇幅略)

2.企业各组织特征要素与内部会计控制运用的相关性分析

对民营企业所处行业、企业注册类型、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见表5)显示,企业所处行业、注册类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3.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如前所述,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内部控制环境要素进行了提取,得到了6个因子。对这些因子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以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分类(见表6)数据显示,可以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为两类一环境较好类和环境一般类。聚类结果的类别间距离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值小于0.0001,聚类效果好。聚类后环境好的企业样本数为129环境一般的企业样本数为165。控制环境较好的企业,其环境因子分值前三位为企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构建情况、企业内部的规范性与外部竞争性和合规性、外部环境公平性状况;控制环境较好的企业,其环境因子分值前三位为外部环境公平性状况、企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构建情况、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能力提升的程度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以看到两类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且在各环境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进一步采用卡方检验,判定内部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上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其显著性概率为0.941,表明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方法运用相关性不显著。聚类后不同控制环境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法运用上的基本情况见表7

三、研究的简要结论

总体上看,浙江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介于1.83—4.95之间,均值为3.5037(最高值为5)情况不很理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控制环境状况上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对民营企业而言,不同组织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的影响存在不同影响。其中企业所处行业、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类型,在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的差异并不显著;换句话说,这些变量并不是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不同企业注册类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在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上差异性显著,这两个因素会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整体状况产生影响。

不同组织特征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在控制方法和手段运用上比较单一。会计控制方法选择的百分比,反映了本研究所选取浙江民营企业样本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的顺序。而不同组织特征企业在会计控制方法上的多响应分析,则反映出不同类型企业对于不同控制手段的偏好。同时,民营企业由于控制方法使用上存在比较单一的问题,导致企业潜在风险比较大。从相关性看,只有家族持股比例、关键岗位家族成员任职比例、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这几个组织特征,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且在各环境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但控制环境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相关性不显著,即不同控制环境的民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选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篇2

关键词:我国内控评价规范;问题;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2

要探讨内部控制评价,首先要明确其定义。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所称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一、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现存问题

1.评价主体尚不明确

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依靠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实施的,呈现只重视外部评价主体,忽视内部评价主体的局面。但是,从实践来看,仅仅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不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独立性不够,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定位问题。

2.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1)内部控制标准的内容有待充实。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两大部分。从形式上看,虽然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内部控制框架的实质性趋同,但是缺少像美国《内部控制―评价工具》这样的内容,使得我国内部控制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待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评价指引虽然也规定了其适用范围,但我国存在众多的小企业,在小企业中由于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因而完善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样非常重要。

(3)内部控制规范立法层次较低。纵观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发展轨迹,除了《会计法》第27条作了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四点规定外,迄今还没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涉及内部控制的法律,都是部门的规章,容易使其流于形式。

3.评价依据缺乏统一性

我国自进入2006年以来,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相关部门积极从事内部控制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工作。但是法规的执行范围相互交叉,法规的内容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同一个公司可能同时适用不只一个内部控制规范,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可能给公司造成困扰,在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缺乏统一的评价依据。

4.评价工具不够完善

总体来说,我国内部控制评价工具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关注的范围片面。现有的内部控制评价延续了以往结果导向的习惯,大都集中在对内部控制实施结果的评价上,缺乏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关注。

(2)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内部控制评估和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穿行测试法、抽样法、实地查验发、重新执行法以及专题讨论法。

这些评价方法都属于定性的评价方法,过于主观,随意性大、不确定性也大,而且也不容易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因此,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量化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评价报告中的内部控制缺陷在实务中无法恰当区分。《评价指引》指出,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核实的证据,确认内部控制缺陷,出具评价结论,编制评价报告,报送管理层和董事会审阅。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其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上内容虽然对后两者分别进行了定义,但是没有具体规定何种程度范围内属于重大缺陷,何种范围内属于重要缺陷,因此,在实务中依然无法恰当区分两者。

(4)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不强。首先,在《评价指引》中,规定了评估及测试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含义管理人员容易理解,但是如何把这些正确高效地运用到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获取需要的评价证据,还需要实施细则进行指导;其次,如何根据内部控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来系统地确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如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以及检查的频次、如何根据检查结果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等还缺乏实指引;最后,获取证据后如何进行归纳、整理,如何系统的进行列示,这就需要制定一些通用的、专门的评价工作底稿,供企业采用,这样也利于对缺乏评价经验的企业进行评价工作的指引,引导他们应该从哪些问题出发。

5.评价成本过高

美国颁布《萨班斯法》后,社会各界对其具体执行存在很多争议,其中以执行成本为甚。该条款的执行成本远远超过公司的预计,从而使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成本在执行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成本过高,导致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总成本超出其所避免的潜在风险损失与形成的控制效果之和,则这一内部控制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

从以上的论述得知,我国尚未可操作性的评估指南,从而大大提高自我评估的成本,限制了管理层自我评估的积极性。

6.披露不充分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评价结果如何,内部控制评价能否最终发挥其作用,需要通过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披露促使内部控制的改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披露要求越来越高。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尚没有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也没有统一的披露格式和要求,导致自愿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比例较低,即使披露了,也是简单的几句话。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缺陷,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要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因此,以下就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二、改进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1)充实内部控制标准的内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供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原则性的标准框架,还需要转化为可供操作的具体规则,可以出台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南,作为基本规范的讲解,并对企业如何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指引进行说明。

(2)积极、稳步地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立法。我国需要借鉴《萨班斯法案》对内部控制立法。通过立法,可以从法律高度规定企业适用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解决内部控制法规“群雄并立”的局面,从而使内部控制的评价依据统一起来,减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依据不统一的困扰。

(3)解决中小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问题。我国可以参照美国COSO委员会制定的《较小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的做法,对小企业如何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使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指导。

2.评价内部控制实施过程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由一系列环节和活动构成。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过程划分为具体的几个环节,然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过程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价,达到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评价的效果。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我们应该将内部控制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比性。目前我国学者已提出了好多内部控制评价量化评价模型,比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这些量化模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环境,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应该继续改进和完善这些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争取尽早建立一个适用范围广、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性和综合性集于一身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有力的工具。

4.提高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我们可以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操作实施细则,对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如何使用、在实务中如何恰当区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如何根据内部控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来系统地确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如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以及检查的频次、如何根据检查结果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等进行详细的说明,同时,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常用的表格,将获取的证据进行归纳、整理以及系统地进行列示。

5.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分析

美国的风险基础评价法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充分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我们应该参考风险基础评价法“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同时将经济性纳入评价标准,在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使有效性和经济性统一起来。企业的本质在于盈利,无论是控制哪一类的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都是利用受约束的资源为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奠定基础或直接服务于价值创造。事实上,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的控制关键点识别和控制流程设计都是权衡成本与效益后的理性选择。

6.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宣传、培训

内部控制评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鉴证能够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得以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行动和自身的投资风险做出判断,也有助于企业其他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和树立投资者信心的功能方面的认识;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内部控制规范及其评价指引的培训,使他们不仅从理论上接受和掌握,而且还能将理论贯彻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最后,本文用简短的篇幅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及其评价体系的浅显探究,提出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及其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篇3

关键词:宾馆酒店;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国内任何类型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都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特别在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这一背景下,成本控制事宜实际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宾馆酒店业在国内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其对于旅游城市发展更是十分重要。在外部经济政策与税收政策不断变动这一背景下,宾馆酒店业加强成本控制也十分必要。国内大多数酒店经营管理意识科学性较低,而进行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宾馆酒店业加强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是单独的宾馆酒店进行成本控制活动的总称,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与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具有很多相似性,其最终目标依然在于通过成本控制实现成本压缩及利润提升。

宾馆酒店业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有利于其自身更好的压缩成本,当前国内酒店行业虽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然而国内酒店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实际困难的制约,其中人力资源成本等不断上扬更是使得很多中小型宾馆酒店不得不倒闭。通过确立较好的成本控制制度并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则能够对于成本消耗进行更好的规划,从而使得宾馆酒店业成本支出不断降低,实际利润获取也将更为便利。此外,宾馆酒店业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也有利于其实际管理能力的提升,当代企业管理理论中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十分重视,而宾馆酒店业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关乎到物品采购,服务能力提升等诸多工作层面,在成本控制上进行有效梳理也能够使得相关管理工作更为顺利的进行。

二、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自上而下成本控制意识较弱

国内宾馆酒店业当前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其成本控制意识相对较弱,这也使得很多成本控制方式方法无法在宾馆酒店行业内正式实施。国内宾馆酒店行业在整体发展中中小型宾馆酒店数量占比及其巨大,这部分宾馆酒店大多不会注重管理能力提升与管理意识确立等事宜,其更加不会对于成本控制等问题给予过多关注。中小型民营宾馆酒店在实际成本控制意识上的低下也导致了国内宾馆酒店业整体成本控制意识难以提高。伴随着国内宾馆酒店行业自身的不断前进与发展,成本控制意识上存在的不足这一问题更是得到了极为充分的体现。在思想意识上的薄弱也导致了宾馆酒店业实际成本控制效果整体低下,成本控制“投入“与“产出”之间也严重失衡,正因如此,宾馆酒店业在成本控制意识上的薄弱也成为了首要问题。

(二)成本控制方法陈旧

国内宾馆酒店业在成本控制上也存在着成本控制方式方法陈旧这一具体问题,除部分大型宾馆酒店外,很多宾馆酒店在实际的成本控制方法选择上依然是以传统方法为主,很多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并未引入到其成本控制体系之中。例如,国内宾馆酒店在成本控制上大多以压缩实际工人开支这一方法为主要成本控制途径,这一做法仅仅是对于工资成本进行了有效控制,而其它层面上的成本支出并未得到控制也会直接导致总体成本控制目标难以达成。此外,仅仅对于工人工资支付上进行控制不仅无法有效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甚至会影响到基层服务人员的实际积极性,从而导致宾馆酒店人员流动速度加快。陈旧与单一的成本控制方法已经被证明无法对于宾馆酒店整体成本控制做出贡献,而在新时期下这一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三)成本控制机制缺失

成本控制机制的缺失也是当前国内宾馆酒店业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建立现代成本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内各行各业在发展上的共识,而宾馆酒店业在实际经营发展中只有部分大型宾馆酒店与外资宾馆酒店确立了成本控制机制。大多数宾馆酒店成本控制机制实际上处于缺位状态之下,部分宾馆酒店虽然进行了成本控制机制建设但其成本控制机制本身并不完善,实际效用发挥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例如,部分酒店成本控制机制中并未对于成本控制主体进行确立,其实际成本控制制度的缺失与原则的模式更是导致成本控制工作开展具有了很大盲目性,这也是导致很多宾馆酒店虽然进行了较多成本控制投入与努力却始终无法将总体经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直接原因。

(四)会计地位与职能弱化

会计地位与职能弱化是当前国内宾馆酒店业内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这一问题更是对于宾馆酒店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很大影响。成本控制意识的提升需要自上而下进行,而当代企业中成本控制相关方式方法的具体实施实际上都需要企业会计的积极参与。企业会计作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绝对主体当前在宾馆酒店中的实际地位十分低下,中小型宾馆酒店甚至不会设置专门的会计进行具体的财务管理与税务管理,其成本控制大多流于形式。即使在设置了会计部门的宾馆酒店之中,宾馆酒店管理层对于各项支出的实际决定权依然很高,其会计人员实际上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之上,这些因素都导致会计实际地位受到了影响,其更是丧失了对于成本进行控制的可能性。

三、提升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提升成本控制意识

提升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能力的基础在于提升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意识低下已经导致国内宾馆酒店业实际成本控制能力严重降低,而提升成本控制意识也应当运气宾馆酒店实际经营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提升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意识是一种自上而下进行的思想意识转变。就管理层而言,其需要在给予成本控制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进行具体的成本控制进行更多思考,结合宾馆酒店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最终成本控制方式方法的确定。就宾馆酒店实际服务人员而言,其在实际岗位工作开展进程中也需要以成本控制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提升自身对于宾馆酒店的实际认同感并在实际工作开展上注重对于资源与能源的节约使用。只有提升宾馆酒店全体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才能切实将成本控制措施落实到实际。

(二)优化成本控制方法

宾馆酒店业更好进行成本控制需要其对于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优化,并逐渐利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才能真正的将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具体来说,当前宾馆酒店管理理论已经十分成熟,针对于宾馆酒店成本控制的新方法与科学方法数量也相对较多。单独的宾馆酒店需要在进行成本控制中对于各种成本控制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与衡量,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从而进行成本控制方法选择与应用。优化成本控制方法的关键在与保障成本控制方法之间与宾馆酒店的相互兼容,例如目标成本法实际上最初被应用于生产类企业的成本控制之中,宾馆酒店在利用目标成本法进行具体的成本控制时需要对于目标成本法本身进行一定调整后在进行具体应用。

(三)完善成本控制机制

完善成本控制机制也能够较为明显的提升国内宾馆酒店业实际成本控制能力。对于成本控制机制完全缺失的宾馆酒店而言,其需要尽快的确立出与自身发展实际相互符合的成本控制机制对于其成本控制事宜进行指导与规范。在成本控制机制确立上可以适度参考同规模宾馆酒店来进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一定调整和修改。部分宾馆酒店在完善与优化成本控制机制的进程中首先需要对于现有成本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摸排,发现具体问题以便于后续成本控制机制完善工作的开展。在完善成本控制机制的具体做法上应当注重对于制度,原则,流程上的完善。明确科学的制度并确立可行的原则,将具体的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与个人才能将成本控制机制进行有效完善并提升宾馆酒店业实际的成本控制能力。

(四)增设成本会计及其地位与职能

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需要其适当的在会计部门中增设成本会计负责具体的成本控制事宜,成本控制本身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系统性工作,一般企业会计实际上并不能够对于大型宾馆酒店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行有效负责。宾馆酒店业应当将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到其实际管理之中,在宾馆酒店内部设立会计部门并将成本控制工作规划与开展等工作教育会计人员进行负责才能够保障成本控制本身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会计在国内宾馆酒店业的实际地位需要得以保障,这也是其正向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性条件,一旦会计在宾馆酒店的实际地位出现弱化,其也无法有效开展成本控制相关工作。

四、结语

宾馆酒店业更好进行成本控制实际上需要单独的宾馆酒店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给予成本控制以更多的关注。成本控制应当是一种“事先控制”,其需要在经营管理周期开始前就进行成本控制方法与目标确定并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将成本控制措施落实到实处。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也要求整个行业环境不断优化,国内宾馆酒店业在网络推广这一事宜上十分重视,部分宾馆酒店更是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一现状更加要求国内宾馆酒店业需要将成本控制做好。

参考文献:

[1]刘娟.宾馆酒店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4:170-171.

[2]谢雅娟.宾馆酒店业如何做好餐饮成本控制[J].财会学习,2016,07:111+113.

[3]康泽楠.新常态下本土高星级酒店的战略转型[J].现代商业,2016,16:26-27.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篇4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不相容职务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这种局限性也必须明了并加预防。主要表现为:第一,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第二,如果负有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第三,管理人员,逾越控制,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和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针及其实施、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二)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第一,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作出适当的分类;第二,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第三,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第四,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三)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审计控制。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新《会计法》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靠的就是内部控制。

(一)组织规划控制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组织规划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如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和出纳就属不相容职务,需要分离。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两个人无意识同犯一个错误的可能性很小,而一个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于两个人。如果突破这个假设,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就不能起到控制作用。

2.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

一个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时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通常在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当前一些单位实行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做法,这与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不一致,应当改革。实践证明,权利应受到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利极易导致腐败的滋生。

(三)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第二,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四)实物资产控制

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这是对单位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两条:第一,限制接近,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除上述外,实物资产控制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对实物资产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全过程进行控制。

(五)成本控制

现代成本控制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减少耗用材料,合理下料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约型成本控制,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成本控制。

1.粗放型成本控制

这种成本控制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最终售出,贯穿始终,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控制方法。第一,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对大宗常用材料一般采取公开招标法或择优厂家直接采购。第二,材料使用的成本控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目标成本控制法,它通过“目标成本一目标售价一目标利润”来求得,这是采用成本否决法来控制成本。二是作业成本控制法,它通过对各种不同作业及成本动因的分析、成本及费用的归集,不仅更加合理真实地计算成本,还有利于找出收入与成本不配比或仅有投入无收益的原因,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第三,产品销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宣传成本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广告效应只能起到促销作用,产品质量才是用户信赖的基础。因此,应掌握投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

2.集约型成本控制

集约型成本控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控制。改善生产技术的方法很多,如引进新的生产线,采用高科技产品等。二是通过产品工艺的改善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集约成本控制有赖于智力成果,它能使成果带来超额利润。

(六)风险控制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与风险相联的另一个概念是不确定性。人们事先只知道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形成的结果,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或两者都不知道,而只能作粗略的估计。例如,企业试制一种新产品,事先只能肯定该种产品试制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但不会知道这两种后果出现可能性的大小。经营决策一般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而不肯定,就叫风险;反之如某一行动的结果很肯定,就叫没有风险。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

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高低变化,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经营风险变化情况来源于企业外部,尽管如此,企业仍应采用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举债经营,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这会对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利润除了补偿利息外还有剩余,因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提高。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但是,若企业息税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润率,这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降低,使企业发生亏损,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这种风险即为筹资风险。这种风险程度的大小受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比例的影响,借入资金比例越大,风险程度随之增大,借入资金比例越小,风险程度也随之减少。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大,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

(七)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篇5

【关键词】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问卷调查

企业内部控制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信息完整可靠、促进遵循法律法规的有效手段。为指导企业健全内部控制,财政部自2001年起,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担保”、“对外投资”、“工程项目”等具体规范。为了解企业是否熟悉并实施这些规范,所发挥作用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云南财经大学与云南省财政厅联合于2006年8月成立了课题组进行调研。课题组向云南省内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发出了“内部控制问卷调查表”,前后历时6个月,收回的调查问卷中企业392份、事业单位548份、行政机关502份。现对收回的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一、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寄回调查问卷的392家企业中,按单位隶属关系层次为,中央企业27家,占6.98%;省属企业61家,占15.56%;地(州、市)属企业57家,占14.54%;县(区)属企业207家,占52.81%;其它40家,占10.20%。从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来看,国有企业180家,占45.92%;集体企业63家,占16.07%;民营企业141家,占35.97%;外国投资企业7家,占1.79%;其它企业1家,占0.25%。从是否属于股份制企业来看,属于股份制企业的有150家,占38.27%;非股份制企业242家,占61.73%。从企业所属的行业来分析,制造业125家,占31.89%;商业84家,占21.43%;建筑业25家,占6.38%;服务业70家,占17.86%;其他行业88家,占22.44%。可见,无论从隶属层次、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来看,被调查企业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表1分别从2005年底的资产总额和职工总人数、2005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情况列示了被调查企业的规模。从表1反映的情况看,资产在5 000万元以上的有136家,占总数的34.4%;主营业务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上的有111家,占总数的28.32%;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有98家,占总数的25%。可见,从被调查企业的规模来分析,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但也有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在规模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可见,所分析的样本在我国企业结构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这样,调查结果的分析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总体情况。

二、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了解程度及其渠道

财政部颁布与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已有5年多。对其了解是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表2和表3分别列示了企业对内部控制规范的了解程度及其了解渠道。表2表明,有38.01%的被调查者对内部控制规范很熟悉,且他们大多为大中型企业;同时也有26.53%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这主要又为中小企业。这主要是国家监管部门对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健全相关内部控制的要求较高,他们自身因经营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也有这方面的强烈要求。表3表明,他们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途径为财政部门文件,其次是通过相关培训,而通过相关杂志或网站了解的不多。这告诉我们,要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和熟悉相关的规范,相关监管部门下发正式文件还是一个主要途径,其次是以相关监管部门为主组织的培训,相关的杂志和网站是补充渠道。

三、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情况的评价

从表4看,企业认为内部控制规范适用的有264家,占被调查对象的67.35%;不适用的有11家,占的2.80%。这说明企业普遍认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适用的。

四、关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一)对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的认识

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很重要的有352家,占总数的89.80%;认为一般的有38家,占总数的9.69%;认为不重要的有2家,占总数的0.51%。在调查中认为本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水平较完善的有257家,占被调查对象的65.56%,不完善的有39家,占总数的9.95%。这表明企业很重视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并认为本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水平较完善。

(二)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情况的总体评价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基本上进行了内部控制建设。其中,内部控制建设比较健全的企业有294家,占75%;但基本没有成文制度的企业也有51家,占总数的13.01%。具体负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职能部门主要是财务、会计部门,占总数的73.73%;其次是总经理办公室,占14.03%;只有极少的企业专设内部控制部门,占1.78%。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第五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但均需由具体业务管理部门牵头草拟。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大多与财务、会计相关,因此,财务、会计部门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企业所有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

从表7是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总体评价。其中:有31.89%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执行比较有效,只有2.25%的企业认为基本无效。这表明被调查者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实施效果总体评价较高。

(三)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情况的具体评价

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的具体情况,我们以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要求各单位采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和建立的内部控制内容为依据,我们要求被调查者就本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的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将其分成7级,分别为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到执行效果很好,分别记1-7分,得分越高,表明执行效果越好。由于有的企业没有应用某种控制方法或没有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因此对相应内容没有回答,这样,各项目的回答总数不同。从表8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就内部控制方法的实施而言,被采用较广的方法是资产保全控制,共有318家企业明确认为实施了该控制方法,占寄回问卷总数的81.12%;其他控制方法依次为授权批准控制、风险控制、内部牵制控制、内部报告控制、计算机控制,最不太广泛的是预算控制,仅有280家企业明确表示实施了该控制方法,占寄回问卷总数的71.43%;就实施效果来看,会计系统控制最好,认为被系统执行且效果好的企业有256家,占回答总数291家的87.97%,平均得分为4.95分,其他依次为授权批准控制、内部牵制控制、内部报告控制、资产保全控制、预算控制、计算机控制,最不如人意的是风险控制,认为执行效果不好的企业有100家,占回答总数297家的33.67%,平均得分为3.84分。就内部控制实施内容而言,被实施最广的内部控制内容是采购与付款,共有322家企业明确认为实施了该控制内容,占寄回问卷总数的82.14%;其他控制内容依次为存货控制、成本费用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固定资产控制、担保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最不广泛的是对外投资控制,仅有266家企业明确表示实施了该控制内容,占寄回问卷总数的67.86%;就实施效果来看,销售与收款控制最好,认为被系统执行且效果好的企业有268家,占回答总数303家的88.45%,平均得分为5.07分,其他依次为固定资产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存货控制、担保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最不如人意的是对外投资控制,认为执行效果不好的企业有81家,占回答总数266家的30.45%,平均得分为4.03分。

五、企业对内部控制监控情况的评价

(一)企业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建立情况

为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企业要建立内部控制监控体系。为此,我们也希望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建立及其执行情况。从表9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健全的近90家,占总数22.96%,基本上没有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也占13.52%。可见,企业内部控制监控体系的健全性还有待完善。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控的情况

从表10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半数以上(占60.46%)对内部控制经常进行监督,几乎不进行监督的占7.91%。此外,但在被调查企业中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系统经常进行审核的却不到50%,几乎不进行审核的也占总数的17.09%。可见,应当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监控制度,并监督实施,这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难点。

六、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如表11所示,我们列举了企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五个问题。员工普遍不了解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其他问题依次是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虽建立了内部控制但未被有效执行、不知道如何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和内部控制不健全。多数企业同时存在这些问题。可喜的是,内部控制建设受到了领导的重视,认为本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的仅占总数的17.86%。

七、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的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尽管财政部在2001年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但还有一部分企业对此不太熟悉,尤其是中小企业;企业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途径为财政部门文件,其次是通过相关培训,而通过相关杂志或网站了解的不多。因此,当新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并实施时,通过各级财政部门下发文件到各级企业并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是确保所有企业学习和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普遍认为财政部于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适用的,企业也很重视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并实施了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我国制定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良好基础。但企业具体负责建立内部控制的部门,大多是财务、会计部门。由于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建议大中型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以及协调工作,其他企业可成立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以财务会计部门为核心、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临时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以使所建立的内部控制既符合相关规范,又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并提高各部门实施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多数企业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了恰当的内部控制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内容。就内部控制方法而言,被采用较广的方法是资产保全控制,其他控制方法依次为授权批准控制、风险控制、内部牵制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和预算控制还不太广泛,风险控制方法实施效果还不好。就内部控制实施内容而言,被实施最广的是采购与付款控制,其他控制内容依次为存货控制、成本费用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固定资产控制、担保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最不广泛的是对外投资控制;就实施效果来看,销售与收款控制最好,其他依次为固定资产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存货控制、担保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最不如人意的是对外投资控制。因此,在组织培训和检查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时,在内部控制方法上,重点关注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风险控制和预算控制方面;在内部控制内容上,重点关注担保、工程项目和对外投资。这些均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践中的弱项。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篇6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这种局限性也必须明了并加预防。主要表现为:(1)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2)如果负有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3)管理人员,逾越控制,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和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针及其实施、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二)会计系统。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

1、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作出适当的分类。

2、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

3、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

4、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审计控制。

(一)组织规划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组织规划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如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和出纳就属不相容职务,需要分离。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等。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两个人无意识同犯一个错误的可能性很小,而一个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于两个人。如果突破这个假设,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就不能起到控制作用。

2、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一个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二)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时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通常在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当前一些单位实行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做法,这与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不一致,应当改革。实践证明,权利应受到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利极易导致腐败的滋生。

(三)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第二,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四)实物资产控制。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这是对单位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两条:第一,限制接近,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除上述外,实物资产控制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对实物资产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全过程进行控制。

(五)成本控制。现代成本控制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减少耗用材料,合理下料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约型成本控制,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成本控制。

1、粗放型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最终售出,贯穿始终,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控制方法。第一,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对大宗常用材料一般采取公开招标法或择优厂家直接采购。第二,材料使用的成本控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目标成本控制法,它通过“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来求得,这是采用成本否决法来控制成本。二是作业成本控制法,它通过对各种不同作业及成本动因的分析、成本及费用的归集,不仅更加合理真实地计算成本,还有利于找出收入与成本不配比或仅有投入无收益的原因,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第三,产品销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宣传成本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广告效应只能起到促销作用,产品质量才是用户信赖的基础。因此,应掌握投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

2、集约型成本控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控制。改善生产技术的方法很多,如引进新的生产线,采用高科技产品等。二是通过产品工艺的改善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集约成本控制有赖于智力成果,它能使成果带来超额利润。

(六)风险控制。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与风险相联的另一个概念是不确定性。人们事先只知道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形成的结果,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或两者都不知道,而只能作粗略的估计。例如,企业试制一种新产品,事先只能肯定该种产品试制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但不会知道这两种后果出现可能性的大小。经营决策一般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而不肯定,就叫风险;反之如某一行动的结果很肯定,就叫没有风险。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高低变化,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经营风险变化情况来源于企业外部,尽管如此,企业仍应采用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举债经营,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这会对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利润除了补偿利息外还有剩余,因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提高。但是,若企业息税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润率,这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降低,使企业发生亏损,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这种风险即为筹资风险。这种风险程度的大小受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比例的影响,借入资金比例越大,风险程度随之增大,借入资金比例越小,风险程度也随之减少。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大,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

(七)审计控制。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篇7

摘要:汽车制造企业需要运用现代化的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实现汽车制造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 内部控制 有效性 评价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的内部各项工作及经济事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本质上来分析,它产生于企业的发展目标,派生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也就是说,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派生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从根源上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指的是通过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对企业的内部工作提供一定的保证,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换句话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从控制过程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从控制目标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合规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产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并判断该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有效程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才是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具有一定的框架以及含义,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才能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这也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具备的要素。

二、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要求

(一)评价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和适用性。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内部控制工作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灵活性以及适用性是确保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的关键。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灵活性以及适用性将会直接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并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程序以及评价内容等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

(二)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对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是否全面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整体评价效果,评价的全面性也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的主要因素,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努力通过全面有效的内控评价来反映出企业发展的现状,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处理,从而保证汽车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评价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其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助于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内部控制工作自身成本效益限制,内部控制评价也会存在一定的成本效益问题。如果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济效益。因此,汽车制造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评价的成本效益性因素。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时应努力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在考虑到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并严格遵循着成本效益原则,切实有效地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这是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实施中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

(四)评价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在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文件资料、数据及其他可以佐证的材料进行评价,而这些都将构成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证据。因此就要对评价时收集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加以关注。如果证据文件充分性与适当性不高,存在一些虚假成分或是缺少相关数据文件,那么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相反,如果证据文件充分性与适当性较高,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可见,评价时证据文件的适当性与充分性是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五)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

一般情况下,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展开综合的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而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将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评价的质量。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作为选择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重要依据,评价结论如果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则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就越低,评价的结论也很难得到企业相关部门或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从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造成极大的制约,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则会降低风险,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评价方法的分析

(一)详细评价方法。详细评价方法是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并被广泛地应用到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详细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作为主要参照物,并根据组成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结构的要素进行评价;然后再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进而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详细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汽车制造内部控制风险的及时评估与分析,帮助管理者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漏洞。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详细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

详细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企业的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评估。采用该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要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其进行完善,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漏洞,以此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详细评价方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具有执行有效、操作简单的优势。详细评价方法的实施主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程序、设计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得出的结果将作为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结果。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的应用型较强,并被诸多企业所应用。

(二)风险基础评价方法。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可以采用风险基础评价的方法,具体步骤:(1)对汽车制造企业的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有效地发现汽车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规避措施,从而有效地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做好重要的保障工作。(2)及时了解汽车制造企业针对存在的风险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也就是对风险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从而提高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3)应对内部控制运行证据的识别和确定,了解证据是否合理、全面,一旦证据文件有效性不足,将会影响到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评价效果,甚至无法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将限制企业的发展。因此,风险基础评价方法的实施应重视对证据文件的识别和确定。(4)应重视对控制缺陷的评估,并判断其缺陷是否已经构成实质性的漏洞,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同时,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判断,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基础评价法的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风险基础的基本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一些重要的财务报告进行关注,以及对披露风险和问题的关注,以便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及时掌握各项风险因素,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处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获取相应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了解风险因素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将评估控制目标作为控制起点;通过评价来对风险进行控制等。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篇8

    [关健词]企业 部门核算 成本控制

    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靠的就是盈利,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需采取各种生产经营策略,目前主要是“价格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以价格求效益。要降低价格就必须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加强成本控制。成本优势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成本优势可以转化为价格优势,从而使得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特别是在当今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在相同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成本就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十分必要。

    近几年,我国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内部成本控制观念落后。目前,在成本控制的现实操作中,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很多企业仍将成本控制的范围局限于产品生产过程,把降低成本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却忽略了企业项目开发、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第二,成本控制手段单一。在现有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中,多数企业认为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是节约,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控制问题。第三,内部成本控制主体观念有误。长期以来,我们把成本控制当成少数高级管理人员的专利。大家都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生产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的事,从而导致广大职工对成本意识的淡漠。第四,缺乏系统的战略成本管理思维。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成本管理方法的,缺乏对方法之间联系的研究,不能形成系统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一、部门核算的意义

    企业对一个部门,特别是企业的职能部门,考核的方法和标准难以准确确定,考核的标准和成果是否合理真实也难以界定。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不是靠一两个部门就能实现的,企业的管理者为控制成本想了许多办法,比较常见的有:高度集权。大到上千万,小到几角几分,全部都要经过最高领导的签字;部分授权。中层领导有一定限额的审批权,超过限额就必须请上一级主管签字,如此层层审批,直到高层管理者。以上两种方法的效果一般都不大好。成本控制的要害在于企业的“单元”——部门,而不是在于“个体”——员工。抓住了这个根本,企业成本控制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部门核算是一种针对部门进行的经济责任考核方法,也是一种充分授权部门领导的经济核算方法。主要内容是:对各部门下达全年度的成本、利润指标,分解落实到小组与个人,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在这个指标的控制下,部门经理可以自行决定本部门收支项目,公司指定财务、企管、审计等部门(或者是一个专门的项目小组)定期对其进行监督检查、费用审查,定期进行公布,年终进行汇总、兑现奖惩,部门领导在整个部门的费用上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同时也承担完全的责任。

    部门核算可有效解决成本控制难题,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一个全员参与、个体控制的过程。说它全员参与,是指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会影响成本控制的结果,但成本控制的重点不是这些单个的个体,而是这些个体的直接领导者——部门领导。现代企业对部门领导的职能界定上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对本部门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如果部门领导真正对本部门实施了有效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就实现了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因此实行以部门为单位的“部门核算”方法是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部门核算优点:充分授权部门领导,极大地调动了中层管理人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成本利润与个人(部门)利益挂钩,每个部门、每个主管、每个员工都会密切关注成本利润,追求最优成本和最大利润,从而实现公司经营成本降低和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要搞好部门核算,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企业各级领导应重视部门核算工作,下决心推行部门成本核算制度。各部门核算人员要懂经营,尤其要熟悉生产技术,应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低化理论和方法,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掌握成本核算理论与方法,进行科学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并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信息处理,适应现代成本管理需要。我们要使部门核算有助于未来的成本控制工作有所改进和切实可行,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核算本部门实际成本支出的超支和节约。

    2.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对企业进行产业价值链分析,确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尽可能消除所有“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对“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并减少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借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优化“价值链”,使企业在开源节流方面取得优于对手的优势。部门成本预测和控制的内涵亦应该扩展到非物质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关联交易成本等方面。

    3.按照单位精细化管理要求,加强财务核算,丰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强化核算环节,根据单位管理的需要,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分项目、分部门、分科目明细核算,保证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会计信息。通过部门核算人员与成本会计之间互审,以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增加会计报告内容,在报送统一格式的财务会计报告同时,设置并定期报送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及差额原因分析,使报表使用人可以清晰掌握单位预算执行进度,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4.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提高部门领导的财务管理水平。方向正确等于成功了一半,成本控制也一样。要搞好部门核算工作还要不断提高部门领导的财务管理水平。一是通过各项专项工作的布置,使部门领导增加规范财务行为的意识,掌握工作落实方法、步骤、要点,如召开预算编制布置会,可以使部门领导进一步重视预算工作,通过交流,借鉴其他部门预算编制的优点,提高本部门预算编制质量。二是部门核算员与成本会计通过例会制度,讨论工作实务中发现的问题,以提高成本会计在解决具体会计核算问题、执行会计监督事项上的效率。三是财务部门应收集有关财务法律法规,形成汇编,印发给各部门领导及部门核算人员,便于合法、高效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5.企业还要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增强员工的成本观念,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成本涉及企业所有部门及全体职工的工作业绩,为了真正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必须上下结合,建立一个纵横交错的群众性成本控制组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各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杜艳丽.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7).

    [2]杜琼.浅谈水电施工企业内部成本控制[J].时代经贸,2007,(6).

    [3]刘廷芳.实行项目与部门双轨核算加强财务管理[J].中国勘察设计,2000.

    [4]陈秉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2).

上一篇:环保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