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代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08 22:27:27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篇1

升,成为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G633.3

我国的古诗文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古诗词教学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所以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就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民族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且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优秀的文化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1]。

二、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政治文化

我国一直以来注重“仁义道德”,即儒家文化的场同时向。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这些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例如《曹刿论战》反映的是纳谏的内容;《岳阳楼记》中反映的是为官之道;《出师表》中描写的是治理之道等。

(二)民俗文化

例如《核舟记》中所描写的是古代的艺术;《扁鹊见蔡桓公》描写的是医药文化等,这些都是实用性非常突出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经过流传之后出现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2]。

(三) 心理文化

心理文化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处世态度,或是情怀等。而这些文章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爱莲说》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过故人庄》表达的是一种隐士的生活态度等。

(四) 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指的是古代的观赏性质的文化,包含古代的文学、诗歌、民间艺术等。例如《木兰诗》具有显著的民歌气息;《口技》描写的是一种民间艺术;《三峡》描写的是自然美景等。

而教材中的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不限于此,作为教师要以一种全面的视角去认识到文化中的内涵,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教育给学生。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 从历史中了解文化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很多其他国家无法拥有的。但是这些文化都产生于封建时期,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有失偏颇,或是存在着局限性。因而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去进行分析。例如隐士文化在当时的时代下被很多不得志的人才所崇尚,原因也在于奸臣当政,社会风气腐败等。而历史中所能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的痕迹。因而作为现代的教育者们,要在接纳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文化能最大化地被学生所利用[3]。例如在学习到三国时期的文章时,可以引申到“桃园三结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刘关张三人的义气和情怀历来被人们所称道,但是这种文化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放在现代并不一定适用。例如现代交际中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不能意气用事等。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中了解文化,并掌握如何接纳文化,从而将文化的优势加以利用,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二)从基础中了解文化

基础知识中往往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点在初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4]。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是非常必要的。而字词学习是这一切的基础,而往往一个字中就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例如“仁”字,意为仁x,由一个单人旁和二字组成,表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家关系。因此,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不仅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含义,更能对文字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比如《口技》这篇文章,除了一些字词以外,描写的就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间接说明了口技表演者的技术水平高超,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三)从生活中了解文化

文化是离不开生活的,而前文也提到过,有很多古诗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而教师也应该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书本和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到《岳阳楼记》时,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文化教育。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生活条件都相对良好,在父母的疼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文章中突出的思想是“忧患意识”,也就是要时刻对生活具备警惕意识。通过将文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

四、 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这也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将这些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樊怡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12):16-17.

[2]马丽丽.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 学周刊,2016,10(23):138-139.

[3]温玉娟.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分析[J]. 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5(08):24.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现状;策略

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由于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其次,古诗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加上传统文言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古诗文”的说法。笔者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好似璀璨的明珠,在语文课本的知识海洋中闪耀着光芒。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可以说,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的。首先,初中学生学习性强、可塑性强,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他们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一方面,学习优秀的古代诗词篇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加他们对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羁旅忧思,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育其优良的品格和高远的志向;另外,学习古代诗词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待人接物的和气。其次,古诗词语言优美,节奏性强,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语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领悟能力。最后,在升学考试中古诗词的分值也相当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的考生能够在语文作文或者小作文中使用“应景”的古诗词,在阅卷老师看来,一定眼前一亮,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

我国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过关都是“死记硬背”的,这样的记忆方式很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入选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只有多理解、深体会,才能了解到古诗词的文化底蕴。然而,用于应付考试的“突击”背诵却常常存在,学生总是对“考点句子”和“著名句子”多加背诵,对于名句以外的句子却置之不理。这种背书方式忽视了古诗词的完整性和意蕴的流畅性,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总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对古诗词认识不足。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古诗词认识不足,认为它们没有特别值得考查的地方,讲解的时候也就简单带过了。教师这种考试至上的思想,也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背诵时只背诵名家名句,尤其是对一些较长和较难的诗词,他们认为读起来费时费力,不如记一些考点更切合实际。而一旦在考试中出现的不是“出前半句,填后半句”的考查形式,而是根据文意填写古诗句,他们就不知所措。

2.诵读的程度不够。可以说,我国学生的诵读能力是世界第一的,因为他们从小就对很多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以至于到了机械化背诵的程度。对古诗词来说,读要读出感情。如曹操的《观沧海》,一开篇就要读出气势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如果学生没有任何思想感情地朗读,不仅使诗歌失去了语言的韵味,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文化修养上的损失。

3.古诗词课堂活力不足。很多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课堂上都是在解释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换言之,就是在解释考点,却严重忽视了古诗词的语言整体性和意蕴连贯性,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兴趣不高的现象,他们并没有一种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敬畏和激动,而是低头做笔记,记录考点。这样“满堂灌”的应试教学模式非常不好,致使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呆板单一,缺少创新点和文化的活力。

三、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1.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竞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难道打仗只有将军死,壮士就不会死?”这样一来,就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诗词的学习中,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思考,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再问:“‘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下学生们就会齐声回答:“是互文!”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总之,教师要不断地创设古诗词的文化环境,给学生一种形象的思维展现。学生只有从形象入手,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意境,了解作者“字面底下”的意思,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古诗词的文化学习。

2.以读促教,激活课堂。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只有读够了一定的遍数,才能够了解古诗词的内涵。“读”不是目的,“读”只是手段,因此学生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读,去背诵。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读书状况进行抽查。通过这样“以读促教”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打下了基础。

3.线式展开,纵横挖掘。比如,学习杜甫的《春望》,就可以纵向地了解杜甫一生诗歌风格的变化,对比《望岳》,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有助于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笔财富,教育者应该好好地珍惜,把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促使他们增加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徐辉.古诗词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2]魏韬,高有臣.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时代文学(双月),2006.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必要性;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全脑记忆法;移情理解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62-01

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中重要的精神瑰宝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数诗词歌赋。本篇文章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初中生学好古诗词的必要性和教师应当教授给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策略和方法入手,对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初中生学好古诗词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词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这种精神遗产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身心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诸如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种能力都潜移默化地提升和增强。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古诗词对初中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1、古诗词有益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古诗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无论是学生记忆诗词时的右脑开发,还是学生理解分析诗词时的左脑开发,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相应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具体说来,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在字、词和语法等等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正面影响,一系列的古诗词的语言分子的作用特点决定了它时刻对学生的直觉能力和思维感受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记忆和融会贯通相关的语言知识,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发展和完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诵读和记忆古诗词的时候,是左脑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最佳时期之一。一个能够学好古诗词的学生,不但具备完整的记忆水平和能力,而且还有敏捷的思维和反映能力,能够轻而易举地学好现代汉语等其他语文知识和常识。总之,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明显的,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2、古诗词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益影响

古诗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简单地说,古诗词给学生审美感受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古人所书写的古诗词语言优美、耐人回味、朗朗上口。中国的古人在遣词造句时,往往会考虑很多的因素,包括语言的听觉美、意义美和押韵美。很多的古诗词读起来都非常得流畅,充分体现了我们汉语言的无限魅力和感染力,这是很多现代汉语中无法比拟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会发现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象起来意境优美,时刻被美好和谐的氛围熏陶,这也是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词的原因之一。古诗词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第二个关键途径就是其字里行间所营造的意境更是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在我们现在的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材中,多教授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描写家国情怀或者是风景名胜的古诗文。诗人们就像画家一样,巧妙地使用字词,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运用自己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先人给我们营造的画面当中,不用亲自去那个地方,就能够将当中的美景尽收眼底。总之,古诗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了学生对字词的美的感受和其中意象的美的感受,是提升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最佳内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终身从中受益良多。

二、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方法

很多的学生也并不是完全对中国的古诗词没有任何兴趣,其实很多的初中生都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时期,对很多事物都非常地好奇,恰恰是学习学好古诗词的最佳时期。他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尝试学习这些文化瑰宝,但是学习的成果并不明显。这正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两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传授给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全脑记忆法和移情理解法。

1、全脑记忆法

在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一般都强调学生使用记忆的方法来掌握古诗词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讲过于单一、缺乏趣味,也不符合心理学的相关学习理论的指导。人类学家已经论证过,一个人学习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左脑和右脑都得到充分开发的状态。一个人的左脑一般是掌握人的逻辑能力,右脑一般是控制着人的形象机能。左右脑全脑学习的方法正符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将文字和已经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的话,不但投入和产出的性价比很低,而且也没有开发脑,是不完整的学习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利用诸如疏通文意、理清脉络、情景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发大脑。总之,全脑学习法是学生轻松学好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我们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不遗余力地将好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快乐学习的实现尽自己的能力扫清障碍、添砖加瓦。

2、移情理解法

移情是美国著名的史学家柯文提出过的一个研究历史的方法,讲的是学者们应该在做历史研究的时候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和体会。教育教学实际证明,将移情理解法带入到学生的语文古诗词学习中,也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掌握了移情的诀窍之后,就能够更加准确把握作者身处当时的时代中的真切情怀和中心思想。总之,移情理解法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之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多研究移情的奥妙,将此方法高效率地传授给学生。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古诗文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篇5

在白话文为主要的交流、阅读和写作符号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古诗词和古文的生疏感日渐凸显。然而,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研修、传承乃至于发扬,还是对于我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文学方面的那些真、善、美之体悟而言,古诗词和古文对于中国人都是必须有所涉猎的。

初中学习阶段是古诗词和古文学习的S金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中学生要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隔膜和对古代文字的生疏,在学习上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困难,不理解,难背诵,甚至少部分学生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对于古诗词和古文方面的兴趣化教学,教师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却又有着许多不同的细部理解和具体措施。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探索中,笔者对初中生诗词古文的学习、鉴赏与应用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中寻味古韵

古诗词皆有韵律,平平仄仄,跌宕起伏,交错组合,节奏鲜明,乐感极强,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可以像柳永说的那样“低吟浅唱”,也可以像司马迁说的那样“慷慨悲歌”。其实不仅是古诗词,连大多数古文也是有内在的韵律和节奏的,比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三三四四的句式,环环相扣,字字推移,其中抑扬顿挫显得极为浩荡;又比如“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末尾三字,总结前面四句,缓缓读来,便可得一种悠然的神态。要知道,鉴赏与学习并不是分开的,学习是为了有能力去鉴赏,而鉴赏本身便是一种对学习的强化。

所以,古诗词和古文中的文字本身的韵律极其精致,会朗读的人能够读出一种古韵来――这是现代白话文很难做到的,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精髓所在。很多学生不会读古诗词、读不通古文,其实就是没有把握到文字之间的韵律。一旦在朗读之中发现这种韵律,学生就会把古文读得很好听,换句话说,就是读出一种美感来,读出一种古韵来。

“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很抽象的,却能在朗读中体会到。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组织学生朗读,或者齐读,或者个别学生单独诵读,让每名学生都对诗中语言、诗中形象、诗中情味得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一定程度上神追古人。这样,一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来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之美,有助于学生爱上古文。

二、拓展阅读开眼界

古诗词和古文都是有脉络、有体系的。初中教材里选取的作品固然经典,但都不足以见“全豹”。学生要真正学好古诗词和古文,就必须对更多的至少说是和教材里选取的作品相关的许多作品有所了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体系以帮助学习,又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从更广阔、更高远的角度来学习课中知识,往往更容易理解并记忆。

例如,讲授唐代诗人崔颢的古诗《黄鹤楼》时,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讲述本诗内容,还可以给学生看一看写黄鹤楼的其他诗作,让学生明白原来崔颢这首《黄鹤楼》果真不一样,又可以讲述李白读了此诗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这样一来,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本以外的拓展阅读只是一个了解,知其大概即可,不用要求学生精深钻研。但是,这种了解是必须广泛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当中的大部分篇章在初中阶段都应该让学生读一读,相信到最后学生对于诗词的认识会自然而然地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创作之中明彼此

多读、多写,都能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但仍然免不了一种镜中看花、水中捞月的虚幻和隔膜。所以,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和古文创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写古诗词和古文的一些法门,而这些法门恰好是古人曾经走过的,因此学生能明显地体会到为什么自己好像总不如书上那些诗文写得好,自己差在哪里,别人又好在哪里。如此一来,在基于情感和意境的理解上,学生对古诗词和古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各种表达方式,会理解得更加通透和明了。

在上一堂古诗词或者古文课之前,或者之后,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内容和主题先提炼出来,让学生也对此主题进行创作。例如,讲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老师可以找一幅岳阳楼的画作或者照片来给学生看,让学生先进行一次古文创作,创作完毕后再来对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学生大概更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原来他是这样写的!对比之中,自然知此知彼。陆游诗云:“觉知此事要躬行。”笔者相信兴趣写作对于学生加强理解与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回归课本细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权衡轻重。其实初中生的时间并不多,学习不可能做到十分深入和面面俱到,教师必须权衡课本上许多知识的重要性,如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必须学的,哪些只须要有所了解的等。那些古诗文中常常出现的能有一通百通之用的字词句,可以多多讲解;至于那些生僻且不常见的文字乃至于意象,大可放过不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重视情景重现。古诗文与其他文章的创作一样,都是有背景的,或者说有情景的。教师当然不能真正回到古人创作时的那个情境中,却能在ppt上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也可以用语言的讲解来重现古时情景,包括当时的风景、社会状况、作者的处境等,如此可以尽量减轻学生学习古诗词和古文的抽象感。明白这些,学生才可能真正学好、用好古诗文。

在新课改下,在新时代中,古诗词和古文教学依然需要更多的实践去完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考得好试,更应该让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应用古诗文的能力,爱上我国的古典文化,且在其中找到美和快乐。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篇6

关键词:分析;古代汉语;难处;办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68-02

古代汉语的学习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部分,从大范围来说,古代汉语知识是国学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至今在世界领先文化里扎下了自己独特而无可比拟的位置,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就是学习中华文明,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学习古代汉语知识是为自己更高一级的学习做准备,是为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准备。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学好古代汉语知识是每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与职责,尤其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和正步入古代汉语学习门槛的学生们的重要任务。然而我国地大物博,各民族的分布不均,有些居住在生活条件好的地区,有些则生活在高山、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处于相当困难的状态,而且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使得各个民族之间在发展上有了很大的悬殊,显然这也是各个民族教育程度不一样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多方面入手,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里庄中学2014届九年级一、二班学生为例,简要分析彝族学生学习古代汉语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基本情况

冕宁县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流域的腹心地带,属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县,居住在此的有汉族、彝族、藏族等民族,但也有些地方仍然比较落后。比如里庄就是一个属于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彝族人都不怎么懂汉语,教育背景非常落后,父母对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虽然在不断地转变与进步中,但仍然有不重视的一面。里庄中学80%以上的学生是彝族,只有少部分汉族学生,2014届九年级一、二班总共有彝族学生七十多人,都是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教育背景落后、汉语表达能力差,尤其是在学习古汉语基础方面,处于很被动的状态。

二、原因分析

1.受彝族母语的影响。这些学生父母均为汉语表达能力很弱的群体,学生一出生甚至还没有和母体脱离的时候接受的便是第一母语――彝语。在语言的成长关键期也很少和表达能力流利的汉语人接触,只有到了学校后才正式接触汉语,但接触程度不够深,尤其是小学阶段,由于全汉语教学对他们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彝族教师采用彝汉双语互用的教学交流模式,甚至有些汉族教师也为了使教学顺利进行而学习彝语来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语言的影响使学生对于学习汉语处于一种恐惧甚至厌恶的状态,尤其是古汉语的学习,这是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表现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汉语基础知识的薄弱。由于在小学阶段没有掌握好具备接受初中语文知识的基本能力,所以在初中接受比较简单的古代汉语知识后就显得很吃力,甚至碰到笔画比较多或者生僻字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没有办法安心的学习。日复一日,教学活动在不断的进行中,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就出现新知识的学习,累积下来就越来越多,到了九年级的时候面临升学,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复习的时候就感觉太多而干脆不复习,这是笔者在给学生做调查时得到的很多学生共同的想法。

3.对语文这门学科总体的厌恶。有些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没有均衡好学科之间的分配学习,导致有些学科成绩好,有些学科成绩表现不佳,结果一直学习有兴趣的学科,越到后面的学习,语文学科就一直处于劣势状态,导致放弃学习语文,这也是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难的重要原因。

4.初中阶段课程多的影响。里庄处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同学在小学阶段由于受到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薄弱的限制,主要进行语文与数学学科的学习。从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一下要接受很多门课程的学习就感觉接受不了。没有有效的安排时间来学习各门课程,在课程多的情况下,放弃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同学很多,很显然,语文都不学习了,古代汉语的学习就更不用说了。

5.学生的努力程度及其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时候,在和教师交流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不够努力;有的同学非常努力,但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却也不主动交流,有时候教师和他们交流了学习方法,但是受定式的影响所以不久又转回到之前的学习方法上。笔者认为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是对古代汉语知识学习表现出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缺乏视野、网络媒介不发达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三、对策探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是师生所需共同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分析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好初中阶段的古代汉语知识。

1.学习好母语的同时注重汉语言的学习并运用。彝族语言文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化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文化,汉语言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代表,所以我们要注重学习母语的同时兼重汉语言文化的学习,不能只顾一个方面。

2.加强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出来,那么就可以开发他们的潜力,从而促进其对古代汉语知识的学习。

3.做好思想工作并适当参与学生在多学科学习下时间安排的指导。从给学生上第一次课起,就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空间来接受学习,不给学生施加压力,在学生感觉困惑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参加下他们的时间管理。

4.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让他们亲自参加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努力后的喜悦。

5.开拓学生的视野,尽力给学生争取一些机会感受从古到今国学给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国学、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篇7

古诗文是祖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多少年来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但当今的学生对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可以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生的语言好无奈。苍白乏力独徘徊,美感灵气全不在。”这个顺口遛来概括。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丰富学生语言,已成为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1 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中学的教材,每册都有古诗文课文,从总体上说应该是量多面广了,但大多在第五六单元,过于集中,上完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古诗文,但同时又临近期末,不少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加之,学生普遍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高,文言功底相对来说较差,学生就更不会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机会了。而且农村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读到初中毕业,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而学校的电脑更是杯水车薪,课外阅读古诗文无异于空中楼阁。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还可以从下面两点寻求答案:

1.1 学生的认识不正确。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农村的学生家长对于子女的学习,时常叮嘱的是要好好学好数学,才不会在计算上受骗,家长的潜移默化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

1.2 教师的教法不恰当。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2 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对策思考

2.1 纠正学生“古诗文无用”思想。针对目前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要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古诗文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古诗文的能力,应让学生明确:

2.1.1 学习古诗文,不但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不少文学大家在少年时代就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词句,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因此在后来写起文章来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不用查书就能引经据典。因此,背诵一些古诗文,可以帮助自己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写作水平。

2.1.2 学习古诗文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古代优秀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精华。学习它,不仅可以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料,陶冶情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气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奋发向上……总之,初中课本所选的古典诗词大多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内容健康,形式生动活泼,中学生应当学好记好,借以开阔视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陶冶自己健康向上的情操。

2.1.3 学习古诗文,能有助于开发自己的智力。优秀的古诗文,离不开作者生活的观察,离不开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有的美妙独特,有的如亲临其境,有的油然而生无奈忧愁……引发学生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另外,必须遵循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原则,纠正大量集中突击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2.2 转变教师“一成不变”教学观念。

2.2.1 创新教学设计。文言教学容易陷入初读课文,阅读注释疏通文章,解决字词,分析课文的套路,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有个老师用诗意教学教《三峡》,首先提出“学习了《三峡》这篇文章,我们已经为郦道元笔下的美景深深折服。现在,假如你是三峡旅行社的一名导游,你要把“大三峡”的美景推向市场,有游客打算到三峡旅游,请你向他推荐三峡最美丽的季节。”第二个环节:“《三峡》一文将浓妆淡抹的三峡美景尽收眼底,让我们过足了导游的瘾。你看,本来是山上的一块石头,多情的三峡人就赋予它一个浪漫的传说,又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就成了一个有名的景点。下面,我将提出更难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策划大师,现在为三峡设计景点名称,设计时要紧扣课文的句子。下面给你们五分钟的思考时间,需要讨论的同学可以小声讨论。”第三环节:“大家的策划很成功,现在请赶快拿起笔,写下你的三峡风景策划。”这个方法正是体现了自主、对话、体验、人文特点才取得成功的。

2.2.2 激发学生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无疑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诵读时,却常常是像小和尚念经似的,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全部背诵出来。但事实上,他们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却不甚了解甚至一窍不通,究竟诗中说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根本就是不完全明白或完全不明白的,这样没有感情的诵读实在是一种有口无心的诵读,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篇8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初中语文;学生成才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经典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圣贤们智慧的结晶,它沉淀于历史长河,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国学经典诵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针对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进行的探讨。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中结合国学经典诵读

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散文、诗歌、韵文等方面,其本身就是对国学经典的吸收。在两者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点面结合的原则,遵循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从韵文到散文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歌,大都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而它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音韵和美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这些诗歌的课堂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这些诗歌的阅读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汉语语感和音韵感得到良好的培养。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的诗歌,对于学生阅读潜力和阅读经验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论语》这一章节时,可以适当加入四书五经和《史记》等经典的文章片段,让学生进行朗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写作时,这些文章经典是非常好的模本和典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还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经典文章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中结合国学经典诵读

在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对古代的教学方法进行借鉴和改进,可以有效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把握能力。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特别强调诗画同源,注重意境。古代的文人贤士通常喜欢通过文字的书写来展现具有丰富意境的画面,使读者对其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加强学生对诗文表达意境的理解,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实事求是地讲,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积极地汲取人文教育因素,并且从中提炼出精华。

例如,教师在教《诗经》这一章节时,由于诗文中有很多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类具有丰富意境的诗句,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视频与音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片段,再加以形象性地解说,将学生逐渐引入诗文的意境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表现意境和文字勾勒画面的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从而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有效提高。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

在教育方面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孟子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的良好环境,搭建结合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文化因素,将国学经典用有声语言进行广泛传播。例如,定期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诗文的朗诵比赛,或通过学校的广播选择合适时段对国学经典进行播放,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为学生创设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环境,塑造书香校园。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家长的观念和传统文化知识,使家长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经典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选择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国学经典读物,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古代优秀文化的校园氛围中,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对诗文的诵读,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诵读环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古代的诗歌和文章都具有很强的韵味,非常适合学生诵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抑扬顿挫的诵读节奏。例如,教师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时,可以先播放这首诗的朗诵背景音乐,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中来,然后教师可以示范朗诵一遍,再要求学生集体朗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诵方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

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着重体现出人文性。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应将国学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为学生成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3(23).

[2]王宝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法初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3]汲安庆.应需旗帜下诗意的无声运行――叶圣陶语文教育观中潜在诗意的审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安全工作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