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

时间:2023-11-09 16:01:26

体育训练的种类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1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20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2001)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本文则拟从6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的一章,这表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学界的认可,达成共识。这一章里的第一节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总论,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划分、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和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则分别论述了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聚合的8个不同项群各自的竞技特点和训练方法。

项群训练理论问世十几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1.1 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 竞技运动项目的项群划分是建立项群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1983年,田麦久首次提出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标准进行项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的两大类的项群理论体系。近年来,田麦久吸取了谢亚龙、竺义功、徐本力等对项群的划分提出的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思考,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把射击、射箭等项目归属为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把各种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项群(表1)。

这样一种划分,应该说,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不同项群所包含项目的竞技特点,会有更好地帮助,会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解除若干不必要的束缚,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项目的竞技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1.2 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 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是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标准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由于有着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着无穷个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这里仅以几篇论文为例,如“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单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的研究过程当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的需要,按照多种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表1 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的调整

原有项群名称

调整后的项群名称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1.3 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 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显然,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体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2000)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的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表2)。

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看是否在比赛中能够表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体操、跳水这些项目主要是看成套动作的熟练稳定和流畅的连接;射击、射箭项目,主要是看运动员技术感觉的细腻度与心理状态的自控性;而各种对抗性项目,则主要是看技术是否合理、熟练,战术准备是否充分,战术运用是否多变而实效。不同的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训练大周期的结构就不应该是同样的,而应该各有其特点。这一研究为非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训练大周期的安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人们在项群层次上开展更多内容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示例。

表2 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

项群

大周期中阶段训练安排的要点

体能主导类各项群

1.专项化程度的变化;2.负荷强度与复

合量的变化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1.由单个动作到成套动作的完成过程;

2.有序地提高成套动作的成功率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1.基本功训练,空射到实射的转换;2.

提高并力求完善定向的心理自控能力

技战能主导类个人对抗性项群

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实战性

对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阵容选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

配,组合训练及成队训练;3.实战性对

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4 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项群训练理论被提出20年来,已经得到了体育界普遍的共识。而且,项群这一概念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众多的领域。

2 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如某教练员,训练课的初始目标是想让运动员很好地掌握一项技术,或改进一个动作细节。但运动员做得不好,教练员生气了,罚他再作50遍。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这时,运动员已经疲劳了,动作也没做好,你还要罚他再做,什么时候能做好呢?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教练员的这一要求是与其在这一堂训练课的初始目的不一致的。

所以,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而且,排在全书第三章这样显要的位置。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会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

强调训练目标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是竞技需要原则的体现。竞技需要原则本质上就是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3 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相对均衡的调节

训练理论的时空观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时间、空间里运动。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

张英波(1998)“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的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附图

图1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时空协同的结构模式(引自 张英波 1998)

多年以来,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例如,在1990年版的教材里面,反映运动员运动训练空间特征的章节很多,而反应时间特征的章节很少。但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当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在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里面,把原来的“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与控制”这一章,分成了“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一共3章,加大了关于反映运动训练活动时间特征的内容和份量,使得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 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使得我们对这五种子能力的组合方式,亦即其结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科学认识。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运动训练领域。一个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所围成,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由于各种子能力发展的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木片的长度也不相同。在这个模型中,木桶里能够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那些长木片所代表的优势子能力,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势子能力,因为,长木片本来有可能围存的水会从这块最短的木片所造成的缺口流出去。因此,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藉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刘大庆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例如,邓亚萍凶狠快速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朱建华出色的助跑起跳结合技术对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补偿等等。

与“木桶模型”相对应,我们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称之为“积木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如同一个积木堆,由9个小积木块构成。绿、红、黄3种颜色各有3块。我们把这个积木堆的体积比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绿、红、黄3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一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以此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我们把它们叫做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图2)。

附图

图2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5 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科学定义的给出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田麦久等16名运动训练学者(1999)对运动训练学的常用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选出190个词条作为基本概念,并分别编写了释文。

我们注意到,此前的同事们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出现最多的逻辑错误有两个。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前者如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后者如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

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

“比赛战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倾向性。有正确的比赛战术,也有错误的比赛战术;有实战效果很好的比赛战术,也有实战效果不好的比赛战术;有成功的比赛战术,也有不成功的比赛战术,或者失败的比赛战术。而如果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做不到“充分发挥己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所采取的计谋和行动不够“合理有效”,那就不是“运动战术”了,这显然有悖于运动训练的实践和运动竞赛的现实。这一证伪的结果告诉我们,原有的定义违背了对此类概念应“中性定义”的原则。我们把它改成“为战胜对手或为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与行动”,定义本身不被附加任何倾向,就具备了普遍的适用性。

《词解》的作者对大约1/3的词条作了如同上述的修订,同时为过去未见定义的近半数的词条给出了全新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对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体系的一次重要的基本定义的规范化工作。

6 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含着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以及贯彻始终的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图3)。

在运动选材学方面,我们国家已经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的专著。国家体委科教司于1983年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汇编》;赵斌(1989)、谢燕群(1990)、刘献武(1991)、曾凡辉等(1992)、钟添发等(1995)陆续出版了有关运动员选材的若干专著。我国有组织的运动员选材工作的普及程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许多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科学监控工作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运动竞赛学方面,有刘建和(1990)的《运动竞赛学》和肖华富(1990)的《运动竞赛方法学》朱章玲等(1995)的《运动竞赛学》和王蒲(2001)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等。竞技体育管理学领域有关的理论专著中,比较有力度的有周爱光(1999)的《竞技运动异化论》,宋继新(1999)的《竞技教育学》、吴寿章(2001)的《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等。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正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重要的积累。

附图

图3 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本文所列举的上述6个方面只是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期待,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寿章.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蒲.运动竞赛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 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体育函授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8]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 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1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2

【关键词】田径训练 比赛 特征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94-02

一 现代田径运动现状

田径运动历史悠久,普及范围也非常广泛,现代田径运动更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重要考量项目。现代田径运动的种类和形式丰富,在各类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之中田径运动的比例也是最高的,无论参与人数还是奖项设置所占比例都很高。早期的田径运动以健身、娱乐为主,而现代田径运动大多是大型体育赛事中的项目,所以参与现代田径运动的大多是专业的运动员,而这些人的田径运动训练、技术难度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 现代田径训练的基本特征

1.重视对田径专项运动的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的体育运动范畴,在这个统一的范畴内还存在着多个具有不同特性的分支项目。通常情况下,现代田径可划分为跳跃类、短跑跨栏类、投掷类、中长跑类、竞走类等多个分类,每个分类中的专项运动都有着不同的训练要求和比赛规则。在现代田径训练之中会针对每一种专项运动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这个专项训练计划可涉及田径运动的技巧、动作以及运动员参与运动时的力量、速度,还有最佳的身体状态等多方面。

2.重视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在现代田径训练中,体能训练也是一个较新的训练领域,但体能训练在现代田径训练中的重要性已得到田径运动和竞技体育领域的广泛认可。所有现代田径运动项目的训练计划中都有体能训练的内容,所以重视体能训练也成为现代田径训练的重要特征之一。

田径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对田径运动项目的规律与人体肌肉用力特征的研究,制定出速度力量类项目的体能训练标准。田径运动员的体能是人身体各项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体力、速度、肌肉力量以及生理机能等多项内容。现代田径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计划也会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状况。

3.重视对运动技巧的总结应用

在现代田径运动中,无论是跑跳类的运动项目还是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在比赛时都有着较严谨的动作规范,而且对于运动动作、呼吸乃至速度、力量使用方面的技巧研究对于提升田径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大有帮助。现代田径运动员需要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对这些技巧的总结和应用。

4.注重运动心理方面的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都是以参加体育赛事为目标,田径运动员不仅要承受平时高强度训练带来的各种心理反应,还要适应赛场上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竞技比赛,尽量发挥出最佳水平。这样的情况对现代田径运动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具备良好的心理应激能力,面对各种环境和突发事件都能保持心境平和、冷静处理问题的田径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的表现最为突出。心理问题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发挥都有着重要影响,将心理训练纳入现代田径训练计划之中是确保现代田径运动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5.现代田径训练具有独特性

首先,现代田径训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几乎所有的田径训练都是以提升运动员的体能与运动技巧,以实现赢取运动竞技比赛为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田径训练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会根据运动项目、比赛要求以及运动员的体能情况、体能潜力等综合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

三 现代田径训练的发展趋势

现代田径训练也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其中以下几种发展趋势最为突出:

1.田径训练中的科技成分越来越高

现代田径运动竞赛不仅包含有对人类极限运动潜能的挑战和比拼,还夹杂着对各类科学理论、科学技术水平之间的比拼。如对现代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服面料、样式的研究,对田径运动训练规律的把握,对田径运动员的饮食营养搭配等,都是现代科技比拼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中的某一种比别人先进就有可能帮助田径运动员获取最终的胜利。

2.现代田径训练恢复手段更为科学合理

在现代田径训练中对恢复手段的探索和研究更加深入,现代田径训练的恢复手段已从过去单纯的停止运动来实现恢复要求转变成为一个集合按摩、洗浴、睡眠、营养搭配、针灸、理疗等综合因素的系统恢复过程。训练后的恢复过程也是现代田径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田径运动的发展,恢复手段中还将逐渐融入有关心理恢复方面的内容,以便帮助田径运动员从身心两方面都得到放松与恢复,让运动员能以最佳的状态参与训练和竞技比赛。

3.现代田径训练对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当技巧、能力处于相等程度的时候,田径运动赛场上比拼的重心便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良好的田径运动员能做到平稳发挥,做到最好,而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田径运动员很容易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与奖牌失之交臂。此外,心理方面的内容对于田径运动的日常训练水平和身心健康状态都有关系,将心理训练作为田径训练内容,将心理训练当做田径运动比赛的突破口已成为现代田径训练的公认事实。而且,随着各国田径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的提升,心理素质对田径运动比赛成败的影响将更为突出,现代田径训练中对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四 结束语

现代田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体育竞技运动,所以现代田径运动的特征与发展趋势都与田径比赛的发展息息相关。而通过对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特征及发展趋势的讨论研究,可更加深刻地了解现代田径运动的状态,也有助于促进现代田径运动竞技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超.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2)

[2]李文超、王方.浅析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搏击(体育论坛),2010(9)

[3]孙南.现代田径训练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3

关键词:篮球拓展训练 现状 分类 区别 效果 理念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紧时展的步伐,青少年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必须开发出更有效的学习培训方式。“篮球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篮球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它整合了思想性、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体。使受教育者在篮球拓展训练中得到培养与提高,以其独特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单纯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让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热爱篮球的学生,能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开拓、勇敢、果断、坚韧、自信、自强团结拼搏等优良品格的形成。

1 我国青少年篮球基础训练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篮球基础训练虽然在近几年也有一些改革和进步,但还存在不同程度封闭教育训练情况,如:训练大纲和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和局限,主要是以技战术、体能训练为主,还没有有意识的延伸到精神的层面,不太注重运动员和学生的心理感受,不能从现代篮球运动高速度、高强度和激烈的强对抗实战出发,不能以尽快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方向发展。“按传统的篮球教学训练方法去执教,学生感到很枯燥无味,完全做篮球游戏吧,对提高篮球技术又帮助不大。”“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线的篮球体育课正逐渐失去乐观、失去理想、失去情节、失去竞争、失去协同和失去团队,变得越来越枯燥,越来越像操练,从而使篮球体育课也逐渐失去魅力、失去学生、失去地位。”

2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的概念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运用现代时尚的拓展训练的有关原理,借助篮球场地与器材,将很多篮球技术、战术配合等教学训练内容,按照特定的目的、要求和特殊规则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一种特殊训练形式,使青少年运动员在这种集思想性、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竞技性、趣味性、挑战性、实用性、和健身性于一体的拓展训练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3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的分类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到内容非常的全面、丰富,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通过大量训练实践的验证,将大家公认较好的一些篮球拓展训练方法,将它们归纳成几类:(1)培养团队精神类;(2)提升核心队员的领导才能和个人素质类;(3)提高篮球技术和体能类;(4)提高运动员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类。

4 篮球拓展训练与篮球游戏的区别

篮球拓展训练与篮球游戏二者之间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篮球拓展训练突出在复杂艰苦的条件下验证团队的凝聚力、竞争性、竞技性和核心骨干才能的比拼。篮球游戏讲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性强,它能融体能、智能、技能于一体,队员可在娱乐中有趣地竞争,同时也在竞争中体验着欢娱;第二,篮球拓展训练着重在提高某一项篮球技术和全队的紧密配合质量上,而篮球游戏侧重于大家取得输赢的结果上;第三,篮球拓展训练体现从难、从严、从篮球实战出发的大运动量训练艰苦奋斗过程,并在高难度和大强度拼搏中度过,而篮球游戏则是在轻松、愉快、欢乐中完成。

5 篮球拓展训练的效果

对于参加拓展训练的球队而言,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球队的目标,增强球队的凝聚力;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球队精神;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改进组织氛围;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在各自的位置上表现出最佳的领导才能。

对于参加拓展训练的个人来讲,认识自身的潜能,增强自信心,改进自身形象;克服心里惰性,磨练战胜苦难的毅力;调整身心状态,更乐观地面对训练与比赛的挑战,领悟人生的真谛,增进主动融入团队的意识与责任心;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感恩,更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6 篮球拓展训练理念

我们以训练场地为舞台,以篮球为道具,以运动员为中心,以竞技的比赛方式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团队成员使他们有效沟通、理解同伴的需求,并且共同努力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从而使队员坚信:训练改变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没有参加过篮球拓展训练的人,不会懂得齐心协力和顽强拼搏的可贵,不能如此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与弱点,更不能体验到会因个人的微小错误而导致全队的落后与失败。

7 篮球拓展训练的重要意义

7.1增强篮球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对篮球运动员加强目标教育,融洽队友之间的关系,形成共同意志。全队树立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团队奋发向上的意识。

7.2提升领导才能和个人素质

通过拓展训练使队内的骨干要不断的探索不同领导风格和技巧,不断实践不同的决策方式与方法。使每个运动员审视个人长处与不足,进一步理解自尊和挖掘个人潜能,明确奋斗目标和个人价值,给自己重新定位迎接人生挑战。

7.3提高篮球技术、强化体能和锤炼意志品质

通过采用投篮、传接、突破、运球、防守、抢篮板球等技术和跑步、跳跃、滑步等,所设计组成的各种高难度、高强度、结合篮球实战的拓展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篮球技术,而且也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培养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7.4激发训练的积极性和磨练心理素质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具有新颖、独特并都采取两组比拼的竞争形式进行,因此,对运动员很有吸引力,既能充分调动运动员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的投入练习,而且又能锻炼和提高运动员稳定的心理素质。

8 篮球拓展训练的组织与安排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的应用,在目前起始阶段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本队为单位,在教练员组织安排下,一组和二组之间展开竞争;另一种是若干个球队在一起集训时,在集训领导部门的组织安排下,除在个队展开篮球比赛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各队之间的篮球拓展训练的竞赛。在安排这种有多队参加的拓展竞赛时,可以根据时间的多少,采取单循环或者淘汰赛。

9 结束语

把拓展训练引用到篮球教学、训练中来,是一项改革和创新,篮球拓展训练是对传统的篮球教学、训练内容与方法的一种完善和补充,篮球拓展训练对于推动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期盼这种训练方法的发展能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篮球协会编著.篮球拓展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

[2]王春生.拓展训练在高校武术选项教学中的应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1).

[3]席艳辉,洪云敏等.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

[4]毛振明.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4

【关键词】新培养体制;体能教学训练;模式

随着公安教育新培养体制的顺利实施,警察院校每年招录了一批改制生学员,这些改制生生源由已毕业的大学生和部队退伍的士兵组成,按照国家规定,这些学员必须要在学校全日制培训两年,学习相关的公安技能及公安业务知识,毕业后将会直接进入公安基层工作,改制生也是警察系统的生力军,其体能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警察队伍的实战能力。如何培养改制生使之具备良好的体能成为警察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改制生在校期间的体能训练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包括警察体育课教师所安排的体能训练和考核、课余时间指导员所组织的体能练习和测试、课余时间学员自身进行的体能锻炼和自测。虽然学员在校期间体能训练的途径丰富,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的改制生没有良好的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在以往的大学学习期间,体能锻炼甚少,更加不知该如何进行体能训练,另一方面当前大多数指导员对体能训练的方法一知半解,严重影响了体能训练的效果。因此,如何切实提高改制生体能水平的重担就压在了警察院校的警察体育教师身上,作为警察体育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运用几种训练方法或几种训练手段上,而要站在教育学的高度灵活运用适宜的体能教学训练模式来实现改制生学员体能训练效果的最优化。

一、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一)体能

体能是体质的一个方面。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个方面。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学员实战水平和工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应对各种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

(二)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指为了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而进行的训练。取决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体能训练具有长期性,也就是说学员必须从心理上接受体能训练,在训练中必须持之以恒、认真对待。体能训练内容主要由身体形态、机体机能、运动素质三类训练内容组成。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训练的核心部分。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对于改制生学员应重点练习力量、速度、耐力这三大基本运动素质。

(三)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其意志品质。警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塑造身心和谐的改制生学员,通过教学使其具备健硕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为公安基层工作培养合格的预备警官。

(四)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选用体育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这些体育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体能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学员的注意力,一是为了让学员掌握体能训练的技术环节,二是为了使学员明白体能训练的方法,这样就为学员的课外自主训练提供了基础。

(五)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体育教学训练思想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体育课的设计与实施上。与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联系。改制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固定单一,要从学员的心理需求和身体实际状况出发,灵活运用体育教学模式,达到警体课的教学目的。

(六)体能教学训练模式

体能教学训练模式是在体能教学训练中表现出的体能教学训练思想的教学程序。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组织体能教学训练,也就是以什么形式来进行体能教学训练课。改制生学员心理较为成熟,思想上存在优越感,在体能教学中会出现懈怠情绪,因而为提高体能教学的质量必须合理设计体能教学训练模式。

二、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分类及特征

(一)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分类

体能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采取哪种教学训练模式,使用恰当的教学训练模式会大大提高学员体能训练的效果和质量。根据不同的训练形式,我们可将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划分为:传统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体育游戏模式、比赛模式、考核模式等。

(二)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特征

1、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

传统教学模式是指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组织下带领全体学员共同进行体能训练的模式。改制生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公安专业学员,加上他们已经具备在职警察的身份,心理上较为成熟,警体教师在警体课中开展体能教学一般会采用传统的体能教学训练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使用较为简单,易于进行体能训练,但这种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员本身没有主观能动性,训练不积极,往往由于训练内容的单一枯燥使学员失去训练的兴趣,形成一种应付心理,造成了教学训练效果均不佳的后果。

2、分组教学模式的特征

分组教学模式是由体育教师采用一定的方式把学员分成几乎均等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自进行体能训练的模式,最后由体育教师检查各小组体能训练的成果。分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员自身的训练积极性,加深了学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理解,但由于失去了教师的管控,学员分组后会出现一些小组成员纪律问题,训练的动机难以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后加强对各小组的指导和督促,这种分组模式往往在擒拿格斗课程里面使用,较多用于擒敌拳的练习中。

3、体育游戏模式的特征

体育游戏模式是由体育教师安排某一项或几项游戏活动以促进学员体能水平提高的教学模式。体育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学员身体各器官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身体耐力、柔韧、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也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能训练的主体是学员,只有满足学员自身的需求才能提高训练的效果,体育游戏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有些集体游戏还能够促进学员之间的团结互助,而且游戏有它的规则限制,也加强了学员的组织纪律性。改制生毕业后会进入公安系统的基层工作,警务工作的高压力、高负荷、高应激的特性不可避免,在体能训练中运用体育游戏在锻炼他们身体的同时,也会调整他们的心态,形成积极乐观轻松愉悦的情绪。体育游戏模式可在警体课教学中使用,但不宜过多,过多会造成改制生学员心理过于放松,形成懒惰懈怠的心态,而且很多游戏的训练强度较小,对体能水平的提高的幅度不大。

4、比赛模式的特征

比赛模式是由体育教师运用比赛的手段,让全体学员加入到体育比赛的竞争中,来加强学员体能的教学模式。学校每年会举行校际的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在这些比赛中学员会努力训练,争取好的名次,体能训练的成绩大幅提升,但参加这些比赛的学员毕竟是少数,既然这种模式对学员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我们尝试把这种比赛模式引入到警体课中,在本班级内可进行田径类比赛,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更好的方法是与同时上课的其他班级举行友谊对抗赛,尤其是球类的对抗赛,包括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这几个球类项目参与的人数多,对抗激烈,趣味性浓,能够锻炼到的身体素质较多,但比赛模式的训练强度较大,身体对抗较多,容易造成伤病,而且比赛期间学员心理也较为紧张,不宜过多使用,教师应把握好学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在学员身心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可采用。

5、考核模式的特征

考核模式是由体育教师在警体课对学员进行体能测试,把体能测试的成绩加入到学员的总成绩中,这是一种以考促训的教学模式。考核是检验学员训练成绩的风向标,改制生体能训练的效果是需要考核来检验的,以考促训是教育工作者常常采用的手段,另外,学员特别重视自己的考核成绩,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往往会加大自己训练的强度,调整自己的训练态度,更加积极主动的地配合教师完成每一堂课的体能训练,但如果考核贯穿在每一次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压力较大,脱离了基本的体能训练,体能水平的提升也就比较缓慢,考核模式可在每学期开始 、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分别采用,以检验出学员每个阶段的体能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5种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各有优势和短处,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设计该使用哪种训练模式是教学中的关键。研究认为在警察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始阶段首先宜使用考核模式,这样能让教师掌握每个学员的体能情况,有助于下一步的体能教学,考核的项目应该涉及耐力、柔韧、力量、速度、灵敏性等;教师在掌握学员的体能成绩之后,可根据每次课的天气、场地、学员的心理状态和兴趣,有变化的选择传统模式、分组模式、体育游戏模式和比赛模式,这样就保证了体能教学训练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在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课,可以进行体能测试以作为学员警察体育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二)建议

由于当前大多数警察院校对于改制生没有安排专门的体能课程,只有警察防卫控制或者擒拿格斗课程,研究认为:第一,警察院校应开设体能课程,如果没有条件开设体能课程,警察体育教师应在警察防卫控制或者擒拿格斗课程中加大体能教学训练的比例,打造学员成为具备娴熟的格斗技术和强健的体魄的优秀人民警察。第二,警察体育教师应加强对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深入学习,在宏观上把握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6).

[2]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

[3]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警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湘警院教[2011]18号。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5

关键词 体育训练 疲劳 科学 恢复 类型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的定义

运动员在体育训练竞赛过程中,经常会感到身体与心理等疲劳状态。这是由于其运动量超过运动员机体承受的能力,因此出现短时间的生理机能的衰退,同时若得到及时的休息,就可以得到恢复。这种感觉不但不会对运动员身体造成伤害,只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还会提高机体忍受疲劳的能力。

二、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分析

根据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同时根据运动性疲劳发生原理、作用部位以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的疲劳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一)依疲劳病程分类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

结合现代医学,可以将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分为急性疲劳与慢性疲劳。急性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超过其机体能承受的负荷之后,身体各处器官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同时进行适当的休息与补充营养之后,就可以使机体得到恢复。慢性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经常超过其机体能承受的负荷运动训练之后,其没有得到及时的休息,这样就会造成运动员疲劳的累积,长此以往,在获取休息与补充营养也不能使机体的疲劳得到完全恢复。因此运动员在训练竞赛疲劳之后,要及时进行休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训练效果。

(二)依据疲劳部位分类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

按照现代医学知识,可以依据运动员不同机体器件疲劳分为内脏疲劳、神经性疲劳与肌肉疲劳。内脏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出现呼吸变得忽快忽慢,就会严重减弱机体的气体交换能力,有氧呼吸减弱,直接造成运动员能量减少,因此运动员感到疲劳。神经性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中枢神经功能比较亢进,同时不能完全发挥其小脑功与脑干功能,直接导致其协调能力变差,反应出现延迟现象。肌肉疲劳表现为若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肌肉僵化,感到不断收紧,协调能力变弱,同时感到明显疼痛等现象。

(三)依据疲劳的表现分类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

依据运动员训练竞赛的疲劳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疲劳分类为生理性疲劳与心理性疲劳。生理性疲劳表现为运动员机体运动引起的疲劳类型,这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反应速度都会减弱。运动员在感到心理性疲劳时,其在训练中会表现为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反应慢等现象,同时影响其动作协调性与准确性等。

三、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疲劳恢复方法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奖励制度

由于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是长期的行为,因此结合运动员的训练等情况进行奖励,从而尽可能调动其潜能,这样还可以增强运动员的成就感与职业认同感,就可以缓解运动员在训练竞赛过程中的疲劳。另外,奖励要结合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要使得运动员感到自己的付出获得了回报,还要做到奖励要与时俱进,具有人文关怀。

(二)建立完善的作息时间与提供良好的饮食

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使运动员得到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要保证休息的质量。另外在休息时要提供良好的饮食,注重其饮食习惯,加强营养的吸收,这样才能在感到疲劳后得到快速恢复。目前很多运动员教练通常会结合运动员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训练形式等,从而尽可能地缓解疲劳的时间。

(三)改善运动员的训练条件

运动员教练要积极为运动员提高良好的训练环境,在良好的训练场地,运动员才能身心愉悦,同时在疲劳后能进行适当的轻松运动,如散步等,这会极大地提高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减少疲劳的时间。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的管理者通过改善训练环境还能使运动员感到自己得到足够的重视,减少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在精神上给予其极大的激励。

(四)建立运动员运动训练竞赛的心理档案

新时期体育竞技越来越激烈,因此运动员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中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在竞赛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精神状态过度紧张、焦虑等,这样就造成在比赛过程中不能集中精力进行比赛,从而出现心理疲劳现象。教练可以根据运动员平时运动训练的情况,提前进行模拟竞赛,同时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波动情况,建立相对应的心理档案,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要使运动员客观看待比赛与结果,在竞赛过程中减少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不辜负自己的辛勤训练。

四、总结

运动员在日常的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疲劳类型,因此教练要根据其不同类型的疲劳科学指导休息动作,这样运动员才能在训练中提高技能,同时快速恢复体力,延长体育运动训练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淑娥.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问题的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2:28-29.

[2] 刘倩.音乐调节法对WCBA篮球运动员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王伟.山西省运动员心理耗竭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大学.2006.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6

关键词 高科技运动器材 运动训练 促进作用

21世纪是科技发展迅速的世纪,发展之快,变化之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科技在飞速的发展,体育也在发展,最突出的就是高科技运用到训练过程中。从现代竞技体育来看,运动员要想在比赛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要靠平时科学的合理的系统训练,还必须要借助高科技训练手段的帮助,促进运动员更好的训练和最大化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文特别指出的是,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要靠运动项目自身的训练理论与训练手段的创新和不断提高,采用高科技的运动器材促进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很多的问题仅仅依靠经验是解决不了的,竞技运动已不是谁训练的多,谁体能开发的多,谁就能够取胜,而是在心理学家、营养学家、生理学家、材料检验学家、生物学家、运动训练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增加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改进仪器、设备,加强科学管理才能取胜[1]。因此,高科技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被广泛的应用,成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强大的推动力。

一、运动器材简述

(一)运动器材的概念

运动器材是竞技体育比赛和健身锻炼所使用的各种器械、装备及用品的总称。体育运动器材与体育运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体育运动的普及和运动项目的多样化使体育运动器材的种类、规格等得到广泛的发展。

(二)运动器材的分类

体育运动器材主要有四种分类方法:①依据体育运动的项目分类,这是将所有与同一运动项目有关的器材和装备等归为一类的方法,如田径器材、举重器材、冰雪器材等。②依据体育器材的性质分类,一般可分为指定器材、自备器材、场地器材和其他器材等4类。③依据体育器材的用途分类,分为竞技体育器材、国防军事体育器材、中国民间体育器材、健身健美体疗康复器材、儿童体育游艺器材、伤残人竞技器材、辅器材等等。④依据体育运动器材的作用分类,一般可分为发展体能型运动器材,改进运动技术型运动器材,提高战术能力型运动器材,改善饮食状态型运动器材。

二、高科技运用在运动器材方面

(一)发展体能型

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是由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因素组成[2],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这三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运动训练过程中发展体能重在发展运动素质。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要突破传统的训练手段,使竞技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科技的训练手段必不可少。

体育科研人员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制了运动员血液综合分析系统,每周对优秀运动员的血样分析,确定下一周训练的量和强度,以及为了创造世界纪录要达到的训练水平,对运动训练实行严格的定量化分析和精确控制[3]。采用这一高科技训练手段,高水平运动员就可以根据每次训练的程度来确定下次训练的量和强度,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位运动员得到最大化的训练,提高机体的机能水平和发展运动素质。增强体能,为竞技比赛奠定训练基础。

据生物力学家测定表明,跑鞋的质量每增加100克,运动员的体能消耗就会增加1%[4]。因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为了减少体能的消耗,从理论上讲,跑鞋的重量越轻越好。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跑鞋的重量,1991年日本的美津浓公司专门为卡尔•刘易斯制作了一双重量只有115克的跑鞋,后来刘易斯打破世界纪录穿的就是这双跑鞋。

中国足球训练也采用了高科技的训练手段,高洪波采用这一高科技让每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都不敢懈怠,必须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完成训练任务。高洪波采用的是POLAR心率监测系统[5],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心率测试器材。通过这个高科技训练手段,高洪波对每位队员的训练情况都非常清楚,最大程度的开发运动员的体能。

(二)改进运动技术型

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6]。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完成不同的动作,动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运动成绩,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就是想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因此,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他们积极配合教练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然而,21世纪的社会是科技的社会,运动员的训练不仅仅采用单纯的普通的训练手段,而要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这样能够更好的指导运动员训练。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帮助运动员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巩固新动作,缩短运动员学习新技术的动作过程,为运动员能够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在竞技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举重运动员在训练中,科技人员为了帮助其改进技术动作,在训练馆里放置了特殊的摄像设备,把拍下的素材经过电脑处理后制成三维动画,通过它全面客观地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解析和力学分析,总结出科学发力的规律,达到以有限的力量,举起最大重量这个目的[7]。通过此高科技设备对举重运动员进行指导训练,他们的成绩比没有高科技手段训练要好的多。1988年美国运动员在英联邦运动会上,首次使用了一种新式泳衣,这种泳衣可以使100米泳的成绩提高1秒,1999年国际泳联允许穿这种泳衣参赛[8]。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穿上这种泳衣,可以体会身体在水中高速前进的感觉,这样能够让运动员充分感知到参与运动的肌肉,长久这样训练,能让运动员更好的掌握动作技术。在1988年由我国国家体委电子中心成立了计算机辅助训练处,组建了计算机运动技术动作图像实验室,提供多种技术分析。国家体委使用了SGI计算机工作站和SUN-Vicom专用图像处理系统,为国家游泳队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25名运动员33套技术动作做了大量现场分析[3],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做出了贡献。可见,高科技的运动器材在训练过程的重要性。

(三)提高战术能力型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在竞赛中夺取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要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遵循运动规律,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正确的战术观、正确制定战术方案、正确实施战术训练、在竞赛过程中正确运用战术,这样才能最大化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就要把各种战术训练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样在竞赛中就会运用自如,取得竞赛的胜利。

随着现代运动竞赛的日趋激烈,战术也在向“高科技”方向发展,仅靠普通训练的战术制胜的局面已不复多见。现代的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多采用高科技来指导队员进行了战术训练。拜仁在德甲甚至欧洲足坛长盛不衰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高科技甚至已经直接走上赛场[9],教练员把高科技引入训练中,教练员和分析师用电脑记录每位运动员训练情况,把所有数据录入笔记本,然后利用科技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每位运动员的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战术,这些战术被录入电脑,教练员只需要用手指轻轻一点,战术讲解就会呈现在每位运动员的面前。

(四)改善饮食状态型

非运动员每天都要用膳来维持体内能量的消耗,以保证当天身体的需要。运动员比那些非运动员每天要运动多的多,他们一般需要额外的热量来满足运动成绩的进步,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根据他们的体力活动水平,青少年运动员大概每天需要总共2000卡到5000卡的热量以适应他们的能量需求[10]。

只有及时补充消耗的能量,才能继续第二天的训练任务。然而每位运动员的体质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每位运动员消耗的能量和元素不一致,因此就要根据每位运动员的特殊情况进行能量补充,争取每位运动员都可以得到最好的膳食。目前我国国家采用了一项高科技,专门了解运动员在训练结束后缺少哪些元素,然后根据情况进行膳食搭配。这项技术就是ICP[1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英文缩写),经过ICP光谱仪的分析,便能清楚地了解到每一名运动员究竟缺少哪些元素,能够恰如其分地使他们得到最好的膳食。特别是对那些体内矿物质失衡的运动员,这种方法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用高科技来改善运动员的营养状态,使运动员有了一个更加良好的训练环境。

三、小结

由此可知,高科技体育器材在训练中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改进运动员体能和运动技术,提高运动员战术能力,改善运动员的营养具有重要作用。百年奥运之路上,也是高科技进步之路,从古代奥运会到现代的奥运会,我们可以发现变化极大,这些变化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就提出了“科技奥运”的理念,顺应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高科技的加入,使竞技体育更加精彩,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上越.现代科技与竞技体育[J].宁德师专学报.2001.13(1).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4.

[3] 王永盛.高科技在国内外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学报.

[4] 李少龙.高科技体育产品的风险问题[J].体育学刊.2003.10(4).

[5] .

[6]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3.

[7] 刘作俊,买素强,杜小男.论现代体育竞技与科技[J].兰州大学学报.2001,29:74-75.

[8] 杜冬铃.高新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08(5).

[9] .

[10] js.省略/jkcs/jsys/2010/0622/1122880.shtml.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7

关键词:华南虎;野化训练;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1802

1 引言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是仅分布于我国的特有虎亚种,亦是现存5个虎亚种中最濒危的一种。由于历史原因,华南虎现处于极度濒危状况,近30年来没有在野外发现过华南虎个体。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发展中心通过国际合作,于2003~2007年间先后将5只华南虎运往南非进行野化训练,到目前经野化训练的华南虎基本具备野外生存、自然繁殖能力,繁殖成活15头幼虎,且个体素质显著提高。2014年,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关于印发〈接返华南虎回国安置及继续野化工作方案〉的通知》(护动函[2014]59号),确定在江西省资溪县和广东省清远市各建设一处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以便安置接返回国的华南虎,继续进行野化训练和扩大繁育,为今后实施放归自然做准备。

笔者按照《接返华南虎回国安置及继续野化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分析拟建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建设条件,进行了功能区划,并对训练方式、训练区划分、围栏及配套设施进行了设计,以满足华南虎野化训练的基本要求。

2 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概况

拟建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位于江西省资溪县城,基地总面积263.9 hm2,海拔适宜,植被覆盖率高,水质良好,有一定的猎物资源,且没有居民居住,符合建设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的基本条件。

3 功能区划

根据《接返华南虎回国安置及继续野化工作方案》要求,结合项目区资源分布现状,将项目区划分为野化训练区、检疫隔离区、饲养繁育区、猎物放养区、综合管理区5个分区,详见图1。

(1)野化训练区。西至黄泥坑-下堡乡村道路,东至游步道,面积为173.4 hm2。野化训练区边界设置围栏与外界隔离,野化训练区内除投放猎物、监测等活动外,应尽量避免人为干预活动。

(2)检疫隔离区。位于黄泥坑-下堡乡村道路中段东侧,面积为28.0 hm2,配套建设兽医站和繁育中心,防范疫病向野化虎群传播,确保及时救治伤病个体。

(3)饲养繁育区。位于项目区中部山坳,面积为2.5 hm2,配套建设猎物繁育场,保障华南虎捕食野生动物需要。

(4)猎物放养区。位于饲养繁育区南侧山坡,面积为20.7 hm2,通过植被改造,为繁育猎物营造适宜的野外栖息地,促使猎物提前适应野外环境。

(5)综合管理区。位于野化训练区、饲养繁育区和猎物放养区东侧,面积为66.7 hm2,区内开展管护、科研监测、宣教、生态旅游等各项活动。

4 野化训练区设计

4.1 训练方式

华南虎野化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检疫隔离阶段,华南虎接返后先进入检疫隔离区,进行检疫隔离和食物转换适应;第二阶段为野化训练阶段,单个华南虎个体放入围栏训练区(优先放入小围栏训练区),进行华南虎个体的野外环境适应和寻找猎物、捕捉猎物、处理猎物等捕食技能训练。可酌情考虑繁殖期雌雄混群和育幼期亚成体混群,进行进一步野化训练,包括领域行为、繁殖行为等。不同围栏训练区的虎个体应采取定期轮换,以提升野化训练效果。训练时段划分采取“训练期-间隔期-训练期-间隔期…”的方式,即每次训练期结束后应设置间隔期,以利于猎物种群的恢复。

4.2 训练区划分

根据上述华南虎野化训练要求,野化训练区分为小围栏训练区和大围栏训练区两种,大围栏训练区的野化训练强度相对更高。结合野化训练区的地形条件,将野化训练区划分为1号小围栏训练区(面积为12.0 hm2),2号小围栏训练区(面积为10.2 hm2),3号大围栏训练区(面积为85.5 hm2),详见图2。

4.3 围栏及配套设施

为确保公共安全和华南虎野化种群安全,必须按要求设置围栏、脉冲电网进行封闭,防止华南虎个体逃逸。围栏一般设置于山脊线,通过山体部分应置于山体内侧,必要时还需对邻近围栏的树木进行清理,以增加华南虎及其他动物跳跃逃逸难度。

野化训练区边界设置双层围栏,长度为5 km,两层围栏间距为2 m;野化训练区内部分隔围栏和综合管理区的分隔围栏采用单层围栏,长度为2 km。双层围栏根据围栏建设地段地形情况分为平地围栏,坡地围栏2种做法,单层围栏做法参照双层围栏中的平地围栏。

围栏配套设施包括脉冲电网、围栏大门、围栏转换门、视频监控系统、警示牌、围栏巡护步道等。

(1)脉冲电网。在野化训练区边界围栏内侧设脉冲电网,长度为5 km,包括脉冲电网系统1套,供电设施1套,脉冲电网系统应符合《监所周界高压电网装置》GA247-2000的要求。

(2)围栏大门。设置围栏大门7处,主要用于猎物投放、监测、设施维修等,均采用电动门。

(3)围栏转换门。在相邻围栏训练区间设围栏转换门,共设置4组,实现虎在不同训练区间转移轮换。围栏转换门均采用电动门。

(4)视频监控系统。在野化训练区边界围栏沿线设置视频监控点25个,包括基座、立杆、摄像机、防雷系统等。

(5)警示牌。在野化训练区边界围栏沿线设置警示牌25块。

(6)围栏巡护步道。沿北部、东部和南部双层围栏的新建围栏巡护步道,长度约为3.5 km。

5 讨论

拟建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面积为263.9 hm2,这与通常认为的华南虎最小家域范围的200 km2有很大差距,项目区虽有一定的猎物资源,但尚不能满足华南虎的食物需求[1~3]。按《接返华南虎回国安置及继续野化工作方案》要求,为促进华南虎进一步野化,更好地适应野外生存条件,并不断繁衍,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原则上应采取向野化区释放活体野生动物方式,由华南虎自主捕食。本次规划设计了饲养繁育区、猎物放养区,提前储备一定数量的捕食动物活体,确保华南虎接返后不出现食物短缺现象。

繁育猎物种类和规模的确定方面,考虑到繁育猎物种类应为华南虎的主要猎物、应为当地原生物种、目前已具备对该物种进行人工繁育繁殖的成功经验这三个因素,确定繁育猎物种类包括野猪、黄麂、梅花鹿、水鹿等。根据野化训练工作安排,该基地进行野化训练的首批华南虎的个体数为3~6只,每只虎平均捕食量按50头/年,估计年总捕食量约为150~300头,由于项目区内现有野猪等猎物资源有限,华南虎所需食物基本依赖人工投放,需配套建设能够容纳200只野猪和200只鹿类的猎物繁育场所。

参考文献:

[1]马建章,张明海,姜广顺,等.我国老虎及其栖息地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野生动物学报,2015,36(2):129~133.

[2]张明海,马建章.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理论探讨[J].野生动物学报,2014,35(1):6~14.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8

关键词:拓展训练; 体育课堂;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52-00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在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把追求时尚的项目转变成健康向上、参与性强、安全有益的教学内容。

拓展训练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它是一种体验式培训,大中城市发展比较迅猛,现在一般作为大型企业员工培训,高校开展的也比较多,中小学开展比较少。

一、体育课堂与拓展训练的比较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英文名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于是汉思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现在的“拓展训练”侧重于后者。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体育课堂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按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从两者的概念看,它们都具有身体练习,都有运动参与,都有体能训练和心理训练。但是学校体育更注重运动技能的发展,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尽管涉及,但没有具体的训练手段。

二、体育课堂与拓展训练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调查显示,当今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不断下降,肥胖学生增多。据对18多万名7-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检测结果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在继续“发福”的同时,爆发力、力量等素质也继续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成绩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素质自2000年以来继续呈下降趋势。

追究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除升学压力让学生没时间锻炼、家长畸形“呵护”独生子女不让其锻炼外,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认为: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远离体育。

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课程标准中把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纳入学习领域。诚然,体育运动和比赛中有团队合作,也需要奋勇拼搏的精神,但是这只是在运动或比赛中的表现。常规的体育课堂中由于以竞技项目为教材,不可能有专门针对学生心理和人格等的训练,而只有在一些合作类的项目有所体现。

拓展训练主要培养团队精神和人生态度,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

3.有利于学校体育理念的提升

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尽管更加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但是体育教材的框架仍然是竞技运动项目,上课的内容也仍然是田径、体操、球类等。加上各地进行的体育中考导致学校的体育课堂上充斥着各种考试项目的练习,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急剧下降,学生上课效果不佳,导致恶性循环。

三、如何将体育课堂与拓展训练整合

1.拓展训练在体育课堂中的比重

拓展训练的出现并不是完全替代传统体育教学,两者并不矛盾,它们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特色和功能。笔者认为把拓展训练作为一个单元计划或者贯穿整个学年定期开展的形式比较好。首先,这样对整个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影响较小。其次,能够很好的做到学生身心并驾齐驱发展。每个学期计划四分之一的时间作为拓展训练的课时,合理安排好教学计划。

2.拓展训练在体育课堂中开设项目

由于拓展训练涉及的项目非常广,有“海、陆、空”之分。学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内容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择适合在校园开展的项目安排在体育课堂上完成,如匍匐前进、两人三足、袋鼠跳、盲人方阵、坦克车等,以团队合作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另一种形式是定期到专业的拓展训练中心租用场地进行,项目如铁链桥、水上漂、搭板过河、天梯、平衡木等,主要发展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和管理能力。

3.拓展训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前景

拓展训练从1995年引入中国,到现在短短几年,已经风靡全国,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作为培养员工团结、自强、管理能力的手段。学校引入拓展训练势必将开创一个体育教育的新局面,不管从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还是课堂上的可操作性,一定会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体育教学功能。就全国而言,无锡江南大学的拓展训练开展的较好,由此延伸,无锡市中小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越来越多,效果也非常好。

上一篇: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范文 下一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