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3 02:45:57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1

[关键词]医学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与探索;推进

[作者简介]唐焕韶,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范晓莲,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52―03

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党的十七大则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作为培养祖国医学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传承医学文明、先进医学文化和医学专业知识技术的医学院校,如何结合医学院校特点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把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医学生的同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医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培养出既有高水平的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又有良好医德医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未来医学人才,是我们必须努力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一、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

理论课教学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发挥医学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教育部近年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加大了实践课的教学环节比重,突出了“实践化、人性化、教学方法创新化”要求,这一变化为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核心是什么”这些基本理论思想来引导学生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抓住青年大学生、医学生根本特点,按照“实践化、人性化、教学方法创新化”要求,抓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征及文化特点,融会医学专业课和医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规律特点,力求理论课教学每堂课有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板书化、形式化、空洞化。

总书记提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人文社科部“三论”教研室等部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环节,求新务实,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一是请进来,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校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如聘请柳州市委党校教授、市委讲师团领导、企业家来校讲评邓小平是如何规划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柳州市作为广西的重工业城市如何实现“在全国工业城市中柳州环境最优美,在全国环境最优美的城市中柳州工业最发达”目标的,如何加大周边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基础建设力度,尽快实现“一小时经济圈、二小时经济带”规划;还聘请中国人民303医院、市人民医院、工人医院医疗和护理专家、先进模范人物讲授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人文素质养成和医疗行业优秀党员践行“三个代表”的先进事迹等。二是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观驻柳41军塔山战役纪念馆、柳州城市建设规划展、年产达80万台微型车产销全国第一位的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各行业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图形、模具、动漫、声像影视作品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

二、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培养,打造教学名师

要生动地、高质量地讲授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程,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必须加强对理论教学教师的理论业务培训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社会实践经验。一是必须要让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每隔3~4年,就到医学行业单位挂职锻炼或下基层单位体验实践半年至1年,避免教师从学校毕业就一辈子“扎根”三尺讲台,只有理论知识、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现象。要让老师除了书本上的理论外,还有社会实际事例可讲。如下乡镇党政机关及基层医院、卫生院考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情况,考查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我国“新医改”方案进展,了解和收集我国在医疗改革中实施的惠民政策取得的实效,调查和记录在医疗战线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病人服务,品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医务人员。通过用这些体现党和国家关注“三农”、关注弱势群体的惠民政策,以及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的典型事迹与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结合起来,构成理论与实际体会、教学引导与情感熏陶、普遍教育与榜样感染的教学主轴线。要让教师以亲身感受,融会自己的医学情感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有血有肉”,让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有味。二要对教师定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医学科普课程的轮训,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精髓。三要经常开展备课会、教学示范课等,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医学界实际点评社会热点问题,让医学生看得到、想得到、学得到、记得牢,并指导今后的从医人生。此外,每学期要定期召开师生专题教学座谈会,让医学生反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的感受、效果和要求,不断提高每位教师教学艺术和水平。

三、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

优良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能不断满足医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舆论阵地,营造医学生学习、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氛围。要结合医学院校各自专业的特色,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实践中去,要引导医学生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习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二要加强校园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寓当代中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

化、科技和体育活动中。三要加强对医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发挥好医学生理论社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及其他医学院校涌现大量医学生理论社团,如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简称“红色协会”)、爱国者联盟、青年自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它们在组织引导医学生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医学院校的大众化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院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十分重视以学习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目的的理论社团的组建、管理和指导,形成校、院(系)、班三级网络,为理论社团配备学术造诣较高、热心医学教育公益事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党务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经常地聘请专家为医学生讲学。同时校、系二级党政领导部门结合党团组织活动。以党团带社团形式开展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活动,为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场地。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实现医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医学生的精神支柱。

四、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又是经由实践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实践的手段达到普及的目标,取得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因此,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突出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医学生躬行实践,知行结合,在实践中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一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组织医疗队“三下乡”、“社教”、“红色旅游”、纪念革命重大节日等形式的实践服务团、宣传团、考察团,支持、指导医学生到社区、企业和村镇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努力争取和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二要在医学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劳动、勤工助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活动中有机渗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医学生在服务和接受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三要创新学生公寓理论学习阵地。随着教学形式和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公寓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成才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大力加强公寓区宣传阵地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公寓,把公寓理论学习与宿舍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创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科学技术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标志性平台,已成为人类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原,在校园网开辟理论学习新阵地。开展开放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扩大覆盖面。要建立、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设立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栏目。在主题网站中开设形式多样的、新颖的、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化普及化的能吸引医学生的宣传栏目,如“名师授课”、“理论寻根”、“学习动态”、“文章点评”、“师生对话”、“伟人轶事”“大师指点”等互动性好的栏目,把对当前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作为引导医学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导入点,适时开展有关问答以及讨论、对话、交流活动。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措施,医学院校必须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多渠道和多形式开展,形成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思路、新举措,全面深入地推动医学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促进医学生思想政治和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李屏南.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与时俱进[J].社会主义研究,2003,(4).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2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3]黄素霞,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4]吴丽丽,严灿.基于LBL和PBL相结合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04):25-28.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3

1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医学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同步,西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有赖于17世纪兴起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法国医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机器》就是把人体医学研究纳入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还原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方法论,主张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于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医学实践逐步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等学科,为现代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促使医学研究日益向微细方向深入,从大体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达基因水平[2]。迄今为止,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组DNA理论和技术更是引起了生物学、医学的革命性变化,分子生物学将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3]。可见西医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于还原论。

1.2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理论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其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平衡观是其主要的特点。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其指导观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全过程。阴阳学说代表着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脏腑间、气血津液间的动态平衡观,五行学说代表着机体内部的多系统、多层次相互间的联系观,因此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联系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性、联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统论思想。可见中医学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论符合系统论。

2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各自的理论特点及不足

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主体,以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5]。由研究的主体、内容可以知道西医学和中医学是可以相通的。由于两个医学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也各具特点和不足。从两者特点可见,他们的世界观是可以互通的,方法论是可以互补的。

2.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1.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西医理论是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他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发展同步,从医学的形式看西医学遵循着现代科学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它以客观、具体、形象的实物证据为基础,重视人体细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就成了西医学纵向思维方式的基础[6]。西医学把单元结构作为其理论基础,把单元结构局部微观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研究依据,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张对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释,根据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把以还原论为指导的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西医学简单理解为“元”医学。西医这种纯技术的还原论的研究方式促进了人类医学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多数传染病被有效控制、多数疾病找到了诊断治疗的方法,人类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

2.1.2西医学理论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医学这种过于依赖于实验科学,过于强调对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把生命视为一个线性的系统,以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推导生命活动、推导生理病理、推导治疗手段的还原论方法日见其局限性。有时单纯的还原分析难以导出由一些随机、综合因素所引发的变化和产生结果的机制[7]。例如,生物体活性的理解,按线性关系从无活性不能得出活性;没有组成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复杂系统的概念,则难以理解活性[8]。由于还原论过于强调新发现、新技术,新的技术常常以市场为导向而忘记了医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存在着技术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现象。其片面性、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例如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医学虽然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的认识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诊断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创新技术产生的成果被快速产业化运用于临床,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提供了理论庇护。其产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这种非人性化的局限性是以单纯的技术至上的还原论的哲学观指导下的西医自身无法解决的。

2.2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2.1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以阴阳平衡观为指导,以五行相关学说为联系,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过程,脏腑、气血津液学说代表某一脏器的结构单元的动态平衡观,五行生克代表着多个脏器间的多层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层次平衡关系,天地人的平衡观代表人与环境的整体平衡状态,因此动态平衡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以阴阳平衡为指导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人体健康和对疾病总的看法是以平衡观、联系观为基础的。因此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以动态平衡为基本线索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衡”医学。

2.2.2中医学理论的不足中医理论系统观思维是其最大的特点,但我们必须看到系统论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内涵是需要以还原论为基础的,在中医理论的构建中,由于中医理论对还原论思想有着先天不足,过于依赖系统思维,对一些客观存在的结构不够重视,不重视对微观结构的研究,常常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存在病变部位不清,治疗方法笼统的缺陷,面对蓬勃发展的西医科技,常常显示出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否则这种系统论的研究只能是一种“暗箱”。

2.3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与不足

从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形式看,我们不难知道,中西医结合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用西医的方法来发展、研究、解释中医理论,用西医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诊断和疗效,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药(药理分析、组方成分分析),以中医的疗法补充西医治疗或用西医的疗法补充中医治疗,用西医的技术方法进行检查诊断,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或同一病种使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诊治,这些中西医结合方式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互补,对中医科学性论证及对中医理论的局部观点的证实,以及对中药组分分析,存在着点多、线长、面广,较庞杂不够系统,且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其主体指导思想仍然是把中医药处于被动从属和被检验和验证的地位用还原论方法指导中医药现代化。由于缺乏有效的医学思想和创新医学理论的指导,中医与西医在医学指导思想和医学基本理论层面上的结合非常有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中西医结合虽然走过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目前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经验、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两个学科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理论特点进行更高层面的结合研究。

3创新理论的医学哲学基础

3.1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世界观

由中西医学理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知,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的“衡”医学特点,其研究方法倾向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具有与系统论相符合的医学哲学观。西医理论具有以单元结构观的“元”医学的特点,其发展受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较大,具有与还原论思想相符的医学哲学观。从当代的哲学观看,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还是机械唯物主义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在医学理论的世界观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样可以把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世界观。

3.2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

由前述分析可知,无论是还原论还是系统论都有着其方法论的局限性,都不具备引领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重任。我们把西医理论以解剖结构单元为基础的“元”医学特点与中医理论平衡观为基础的“衡”医学特点进行融合,形成还原论与系统论相统一的“元衡论”观点。“元”是西医理论的精髓,是结构单元的简称有形态的、结构的内涵,是以静态的、孤立角度研究人体;“衡”有阴阳平衡观的基本内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有平衡的、联系的、动态的内涵,是以联系的角度研究人体。我们可以把“元衡论”简单地理解为以结构单元为研究基础的人体平衡观。包括整体单元结构、层次单元结构、单元结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状态。用它进行医学研究就可以形成兼顾点(单元结构)、线和面(层次单元结构)、立体的(整体单元结构)多维研究思路,可以丰富阴阳平衡理论的内容,完善中医的科学内涵,弥补西医学重技术轻思想,重局部轻整体的不足。使对疾病的分析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用它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可以有效地兼顾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等。可以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方法论。用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研究。

3.3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

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见表1。

3.4试用“元衡论”指导临床医学研究

痤疮有着复杂的病因病机,我们曾经以“元衡论”对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痤疮的发病是由于三个层次的内在平衡失调共同作用产生的,性腺雄激素循环为第一层次,皮脂腺皮脂循环为第二层次,微生态循环为第三级,当他们的循环保持平衡时,人体不会发病,当第一个循环被打破,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第二层次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皮脂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第三级循环的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引发痤疮。这三个循环由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分别由雄激素、皮脂参与介导,构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的病理过程[9]。我们根据病因病机特点,有针对性地分解为三个层次分别针对皮肤微生态、皮脂腺分泌和雄激素分泌等进行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复发。同样的道理,遇有复杂难愈的疾病,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元衡论”思维进行临床研究,例如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的、顽固的、反复不愈的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医学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医学上一般认为静脉性溃疡的病因是静脉曲张后静脉机能不全,静脉长期淤血,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最后因轻微外伤或感染形成溃疡[10]。但通过我们的一组研究可知,以上情况只反映了病因的一个方面,静脉性溃疡除与下肢静脉曲张有关外,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与下肢淤积性皮炎、足癣、甲癣、反复发作的丹毒、甲沟炎、心衰、糖尿病等均有一定关系[11]。从“元衡论”观点看包括三个层次的失调:①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②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复引起丹毒—淋巴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③淤积性皮炎—外伤感染—微生态失调—皮肤溃疡。可见静脉性溃疡的发生是有多层次病因导致的,其反复不愈、顽固难治是由该病病因的多样性和病情的复杂性决定的。通过给以相应的针对各层次的综合治疗和相关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幅提高疗效,并且可以有针对性防治复发[12]。

4小结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医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增强医院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临床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科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基础。重点学科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就是要把其特色和优势加以充分发掘,并不断强化和延伸,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当前每所医院的各学科之间发展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由于学科的基础、发展背景的不同,其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也不同,在国内外的影响存在差异。这样,各学科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同时由于医院的财力问题,致使医院在考虑学科建设[-找文章,到]时不能要求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部分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而这些学科必须有较好的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在适当支持后能产生最大效应。因而,重点学科建设是培育和扶植医疗“精品”,创建“名牌”效应。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院”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在以往的重点学科建设中,遵照上述原则,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快了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院的整体发展。所以,重点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

医院专科齐全,特色明显,临床各科均有独特优势和技术特长。传染科是上海市医学领先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XXX主任医师,运用白蛋白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肝炎”成绩卓著,具有较高学术地位。

妇产科、心内科是徐汇区重点学科,妇产科年分娩婴儿2000多人次,运用微创技术进行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承担市科委、市卫生局多项课题;心内科专科主攻方向为各种类型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擅长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性心衰的诊治,同时开展各种心脏病的介入性诊治如冠脉造影、PTCA、血管内支架术、起搏器植入术及各种类型心率失常的射频消融术等。

结直肠中心由原XXX医院全国知名的XXX教授领衔,该中心以诊治结直肠肿瘤为特色,在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肿瘤病人个体化治疗、肠造口护理和特殊伤口处理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外科取人体软组织内金属异物是全国知名项目,达国内领先水平;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为XXX医院分部,由六院主任医师兼任相应科室主任,实现“二级医院的收费,三级医院的质量”;中医科是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中的首批“示范中医科”;消化内科开展胃镜、肠镜检查及内镜下各类消化道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放射介入科在人体脏器与疾病三维立体影像成像及诊断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编国内第一本该领域的专著。

科研攻关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设立独立的肝病实验室。近5年,共承担国家、市、区、XX集团、院级等课题近15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消化内科“胰腺癌相关蛋白质的鉴定”。

市级课题9项XXXXXXXXXXXXXXXXXXX经市科委专家组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

3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投入,使学科的学术水平特别是在某一专业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医学的中心。不同层次的医院学科建设目标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使之在整体或在某一专业技术方面成为本地区有特色、有影响或有竞争力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的内容很丰富,但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基地建设等。基地是科研的依托,人才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培养,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3.1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医学重点学科的科研目的是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提高诊疗水平,最终解决临床问题。市重点学科是我市乃至我国医学科研的主战场,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许多突破主要出自这些学科;也是开展先进医疗技术的前言阵地,国内的许多先进技术大多是从这里开始的。学科主攻方向的选择是保证学科建设成功的关键问题。主攻方向应根据学科原有的基础、现有的优势、当前发展趋势及最有可能的突破点等来选择,主攻方向要集中。一个学科不能有诸多突破口,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目标”,确保成效。

3.2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学科带头人乃是学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首要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科带头人具有高学历、渊博的学识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高尚的医德。同时造就一支整体素质好、医德高、具有团结、拼搏精神和甘于奉献的技术队伍。学科建设好坏与带头人的作用关系密切,学科带头人的主要作用:①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确定学科建设目标和重大科研项目;②培养接班人和建设学科技术骨干队伍;③疏通和开辟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④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科建设筹措必要的经费;⑤把握全局,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效益的辐射作用。接班人的培养非常重要,这是学科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已证明上述条件的必要性。

3.3研究基地的重要性狭义的研究基地是指科研实验室,这是市重点学科必备的条件。所有重点学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广义的研究基地包括临床和社区,这些都是医学研究的实践基地。这是基层医院主要依托,市级医院也需要这些基地。

3.4制度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5

中医传承班相对于普通中医学本科生班具有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思想牢固,师资力量强大,以中医经典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传统中医特色突出等特点。而《中国医学史》课程自开课以来,一直作为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源流J里解中医学的特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増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巩固中医专业思想,为学习其他中医课程奠定基础关于怎样开展《中国医学史》教学,各高校该门课程教师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积极进行教改实践,获得了较多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只是针对普通中医本科学生,而面向“中医传承班”学生的《中国医学史》教学经验却鲜有涉及,鉴于此笔者在跟随导师为“李斯炽班”讲授《中国医学史》课程时随堂听课和指导下,针对中医传承班的医史教学的讲授内容和授课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课程定位简洁化

中医传承班旨在造就一批“通人文、强经典、重传承”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学生本身在入班前就树立了献身中医之决心。因此《中国医学史》的促进学生热爱中医,更加稳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中医的决心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不再作为重点与之相对应的中医传承班学生的医史教学和课程定位就应简洁化,但简洁不代表简单,《中医医学史》融合了医学和人文学科,课程内容涵盖医药名家、医药名着、医药文化历史、中外医学交流史以及人类疾病史等模块气所以课程定位的简洁化目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到以下两点(1)简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科学、有度。一堂课要侧重解决学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东西远比整节课从头讲到尾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实用的多。当然,简洁化的课程需要教师高度化地总结教学知识,简洁不是简单是明确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学习。因而简洁化的背后是教师更认真精要地备课,学生也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更多时间启发其独立发现和思考的能力,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和掌握医学发展过程,运用中医的思考方法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医学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总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开设,可以使他们尽快了解祖国医学宝库J果究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轨迹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学相关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医思维常态化

重医术更重“中医思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过:“好中医不只靠单纯的技能训练就能培养出来,一名好中医一定是要有‘中医思维’的,而且临床实践力也很强”。当代中医学生在科学思维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与他们日常所学或所接触到的现代思维模式不同,这就成为了当代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的阻碍,为此对于初入中医之门的传承班学生来说,转变思维方式,顺利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对于能否学好中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中医理论与中医思维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并指导着中医的理论、诊断、治则。我们学习中医,只有了解、学习并且灵活运用中医思维才能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及其规律。《中国医学史》作为中医学入门课程之一其教学是为了达到补充其他中医类课程未能考虑到的重要中医药知识的目的。中医学学术体系比较特殊,特征也极其鲜明,而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目标就是探寻中医学术体系及特征的形成背景,分析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学术体系和特征的本质、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阐述0从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中医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学并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达成实现中国医学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发挥其指导性意义。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1. 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讲解方式有机地融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料的丰富,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改变了目前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现状。如此不仅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内容丰富之间的矛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知识内容,而且让比较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变化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医学史课的教学彳曽加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上课,多数教师是坐在电脑前,按照课件按部就班地讲给学生听,虽然可以在有限课时内教授更多知识,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丰富之间的矛盾,但是缺少生动的肢体语言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黑板一粉笔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虽然讲述内容有限,但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与学生的交流,而且教师板书速度可以与学生的笔记速度保持一致,书写内容轮廊清晰完整,便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总结于课后掌握和加深记忆,因此中国医学史教学方式应为二者的有机结合。

2.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教师为主进行医学史理论阐述和分析力卩之医学史作为考査科目学时的有限性,《中国医学史》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积极弓I入到《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同时将问题式教学法涵盖其中首先由师生针对教学单元共同设计问题其次以问题的不同划分相应的学生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即时引导和解疑,最后各问题组学生选代表发言或者辩论,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分析难点和重点这样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优势彳吾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新的精神进而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中医医案的作用。中医医案是记录中医临床实践的一种文字资料。中医医案不仅具有促使学生认识中医学的发展史,了解历代中医学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医家对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医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课的认识。所以将中医医案适当引入到《中国医学史》教学中所起到的教学作用可谓事半功倍时由于中医传承班配备的师资力量强大,授课教师多为资深中医专家,他们就能够将自身多年总结的中医临床经验和在临床中见到的经典案例结合医史相关内容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理解,为深入学习中医、献身临床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灵活化

当前高校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仍以传统的试卷考试为主且考核的内容更侧重基础性识记部分,因而这种衡量方式仅仅使得学生了解中医学历史梗概,并不能达到该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更不能适应中医传承班教学要求的需要。笔者认为,制定考核目标和指标应该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考虑不但要考察学生最终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更要顾及学生平时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思考和动手实践获取的医学史知识,也就是将考核方式设置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将考核成绩分为多个部分,即:曰常课堂的讨论形成性考核成绩+课下学生自学和对医学史深入理解的情况+期末开卷考试。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将其课后阅读的通俗易读的医学史读物的心得体会成绩作为其平时的考核成绩。期末以开卷为主要形式的考试方式,全方位多方面考査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堂内外及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结合作为学生学习《中国医学史》效果的检验。

五、教学反馈标准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除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一环是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课方法和手段,即教学反馈。同时,我们知道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我们还要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1.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反馈方式。在传统的以书面文件为主的高校教学评价基础上彳曽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教学反馈方式,例如在接受中医教改的每个年级中挑选一些学生代表,针对中国医学史教学效果开展座谈会形式的调査工作?,不但要积极总结好的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也要根据学生代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不断修正中医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求知需求真正让《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起到了解中医历史,建立中医思维的作用。

2. 详细传达反馈内容及结果。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仅仅注重分数和排名激师无法得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更谈不上发扬优势,改善劣势,故而笔者认为应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结果详细传达给教师,以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3. 加强教学反馈效果跟踪及验收。教学反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所以不应仅关注教学评价结果,更应该将反馈效果的后续情况作为重点,如关注教师是否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提出相应的整改目标与办法,是否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进一步验收教学质量与整改以前相比是否得到提高等H,实现“教一评一教”良性循环局面。

六、小结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6

【关键词】PBL教学 呼吸内科 临床见习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19-03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的第一步,如何在临床见习阶段培养医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是每一位临床带教医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t同时,随着医学模式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执业环境、提高治疗的顺应性、坚定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等越来越重要。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新趋势,我院呼吸科教研室近年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对在我科临床见习的医学生进行教学,探索其实践方法,现总结如下:

1、PBL教学的定义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国内外研究表明,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优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PBL教学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教学的应用

呼吸内科学是集呼吸内科学科、支气管镜诊断治疗技术、呼吸危重症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传统的见习教学是带教医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本学科的知识点为重点,以带教医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见习医师以带教医师为中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导致既不能很好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医学临床见习课更重要的是培养见习医师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习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以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执业环境、提高治疗的顺应性。

2.1 带教医师是关键

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PBL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特别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是重点和难点;相信学生的学习和分辨能力,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PBL教学中教师工作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开展PBL教学,树立正确PBL的理念,我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带教医师培训,并多次到其他学校学习PBL教学方式及其问题的设计;组织全科骨干教师讨论,提高带教医师对PBL的认识理解。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有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同时,临床见习医师是一个医学生开始走向临床、接触病人的第一阶段,所以带教医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将直接影响着见习医师今后的医学生涯的发展。

2.2 见习医师是主体

以见习医师为中心,见习医师必须担负起临床学习的责任。对于见习医师来说,见习阶段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要树立关心和关爱病人观念,这也是高尚医德医风树立的开始。PBL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见习医师要以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基础,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见习中提出问题的解决,培养自己的临床鉴别和分析能力。

2.3 见习是灵魂

PBL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和教师总结,我科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应用干呼吸内科的临床见习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3.1 带教医师课前提出问题

带教医师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而编写病例的一个出发点是为了锻炼见习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教育见习医师不受固定思路的束缚,以免因遗漏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病史和体征而造成误诊和漏诊,如临床上呼吸、心血管、胸外等专科疾病均可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在见习这样的病人时先设定问题引起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有哪些、不同原因的呼吸困难各有何特点等,并引导见习医师在采集病例资料时围绕这一症状应用发散式思维,以尽可能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

医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见习医师刚刚步入临床,他们只有从基础课上学到的有限的医学知识,临床知识匮乏,加之要在短时间内查阅大量的文献有一定的困难。在使用PB L教学法开始阶段发现,见习医师对见习中的病例非常陌生,往往无从下手,对见习病例提出问题泛泛而表浅,抓不住见习病例的重点。根据这一问题,在见习课前带教医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见习病种做一些条框式提示,但不能具体,例如支气管哮喘,问题应从发病诱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等方面提示。

2.3.2 见习医师查找资料

需要见习医师的主动配合,了解要见习病例的特点,从准备资料开始,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围绕临床实际问题及时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见习医师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2.3.3 问题的解答

在获取完病例信息后,见习医师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每人收集到的资料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在讨论完成后,每组派一名见习医师将本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讲解。在汇报过程中,还可以继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课堂讨论中带教医师要调动见习医师的积极性,并正确的引导见习医师的临床思路,培养其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在临床接诊病人时,医生最主要的任务是鉴别诊断,是从某一症状出发,通过横向综合分析,从不同专科系统的病种中鉴别出最后的诊断,临床思维方法与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因此,我科临床见习带教医师在带教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就某一病例设定一系列问题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育学生不受固定思路的束缚,如咯血是支气管扩张的常见表现,同时是临床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在呼吸内科见习过程中,很多见习医师一见到病人有咯血表现,就直接考虑支气管扩张,而忽略了进一步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我们设定的问题如引起咯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不同原因的咯血各有何特点等,然后再具体到病人。通过见习医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使见习医师认识到“不同的疾病可能产生共同的症状,相同的疾病可能有不同临床表现”,从而培养见习医师从接触临床即建立综合分析、注重鉴别诊断的思维方法。

2.3.4 带教医师总结

讨论完成后,带教医师要依据每组见习医师的发言和讨论情况,对见习病例归纳总结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指出见习医师在整个见习过程中的不足。如在见习支气管哮喘病例时,可根据见习医师的讨论分析支气管哮喘的特点,如发病的季节性、遗传性,急性发作时的性质与特点,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指南等。通过有条理的归纳与总结,使见习医师能够系统的掌握所见习病例的特点与特性,逐步建立获取病例信息、综合判断分析、实际解决问题的构架体系。

3、见习效果的评估

3.1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方面的评估

在呼吸科临床见习中,学生们为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复习相关知识,查阅有关教科书及参考书和文献,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所学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图书馆资源{并且互相分享交流获得的信息,取得合理满意的结果,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我科教师在临床见习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验组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积极讨论,广泛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医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习惯,正规的综合、分析判断病例的临床思维能力。而对照组的学习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学生反映学习效率不高,课后还需另花时间深人理解学习内容,希望对此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3.2 学生对PBL的评价

学生普遍认为PBL教学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而且能帮助医学生逐步树立关心和关爱病人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全面开展PBL教学。

总之,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PBL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在关键时刻起到了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们在见习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等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归纳、整理、分析、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7

【关键词】 辨证论治 知识体系; 中医学

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中显示出神奇的魅力。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育至今未能形成一个以一贯之、易学易教的完整课程知识体系,加之教学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学活动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浅尝辄止,难以致用,教改的呼声很高。我们依据教育认知结构理论和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借鉴其它院校和相关课程知识体系构架的成功经验,对《中医学》旧的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目的性的改造优化,使之更适合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依据

1.1 《中医学》教学调查反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如何优化,就此问题,我们设计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问卷调查表”,向在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生及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归纳问卷调查答卷,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1.1 《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现在使用的第七版《中医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学和临床各科等学科构成来编写的,内容大体相当于中医院校4年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课程的缩写版。只注重知识内容本身的结构性,人为将知识分割成孤立的一块一块,而忽视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全局把握知识面,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1.2 《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教学应改进的方面应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病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该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本领。

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

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1.2 教育认知结构理论[1]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的快速增长和非均衡的发展,人与知识的关系的主题由“发现知识”、“占有知识”转向“探寻和建构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建构主义知识观主张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去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复杂性和转化性变革,主张学生主动地自我构建。

1.2.1 杜威的研究杜威在1902年首次提出教材心理化,即在设计科目的组织结构时,既要考虑科目内容中各部分学习内容之间本身固有的逻辑联系,也不能违背学生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特点。

1.2.2 泰勒的研究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1.2.3 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并非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并且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具有社会性。

1.3 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由于对归纳人体生理、病理属性的“阴阳”概念有“道、器”的不同,对“人”的认知层次也就有“道、器”的不同。古人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引用于医学领域。《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有四时阴阳的变化,作为天地中的人也应顺应其变化。许多古代名医以《阴阳大论》(即王冰在注《素问》时补入的“七篇大论”)为圭臬,讲求“五运六气”“天人合一”。此处的阴阳应该是“道”这个层次的阴阳,是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二气”。如果我们能够像张仲景那样见微知著,察色按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做一名神医当然更好。但这需要数十年的经验历练,甚至许多人皓首穷经,也未能入其法门,更别说像我们这些西医学子们。后世众多医家临床诊疗虽然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但辨证论治多是以个体在天地人三才相互作用后的反应状态(“象”)为依据的。此时,用以归纳对立双方属性的“阴阳”与具体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结合后,即具体语境下的所谓阴阳已有特定的内涵,如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阴水阳水、阴黄阳黄、阴暑阳暑等等都是有所指的,已经属于“器”这个层次的阴阳了,是可以用虚实二纲来统领的,如阴虚阳虚为虚、阴盛阳盛为实。

另外,由于古人对病、证、病—证关系认识的局限性,在病证归类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辨证体系,给中医学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自仲景首创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以来,历代医家将中医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对辨证体系进行补充完善,现已有八九种辨证方法。然细研之后,对证候本质特征的共同认知,不外定性与定位二者,实质则为(正)虚、(邪)实二字。《内经》“病机十九条”以病性和病位充实虚实二纲,首开病机辨证的先河。

我们认为,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就必须按西医院校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整合课程内容,使这些知识具有系统性。以虚实二纲为主线,层层展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待学生们有时间、有经验后再从“道”的角度探究。这比较符合我们西医学生的思维惯性,不失为学好中医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2 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原则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涉及十大方面的内容,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笔者认为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2]。

2.1 系统性和形成性相结合的原则中医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围绕着辨证论治这根主线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的逻辑性与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逻辑性相统一。

2.1.1 从感性材料入手,初步建立中医学思维方式中医学课程一般在本科3年级开始,学生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如果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去让学生转变思维惯性很难,但从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的角度切入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1.2 选择“虚实二纲”这根主线索,指导学生感知,形成知识网络 有关补虚泻实观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后,也就抓住了构建知识体系的主线索,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去学习,就能理顺学习和知识的关系,减小理解知识的难度,同时使所学的知识紧紧围绕主线索,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知识网络。

2.1.3 综合归纳,提炼知识体系,使之更系统化在每一部分内容教学的最后,应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以“虚实二纲”这条主线索为主,其它线索为辅进行各章复习,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和一般化,这样既提高了概括归纳能力,深化了有关的中医学观点,又巩固了知识,使知识体系的结构更严谨,条理更清楚。

2.2 简要性和序列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知识体系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以浅显易懂且贯通全体的主线索(即知识内部的主要逻辑关系)构建主知识链,然后再以次要线索(或在学习中逐渐显现的线索)为导引,进行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引伸出分枝链条,做到“节上生枝,枝上生叶”,形成多级知识链,围绕主知识链连成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

我们以虚实二纲为主线逐层展开,再层层分解,例如,讲“寒证”时,先简介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然后从外感和内生两方面展开:常用药物——证型——理法方药——案例;再以“方”为次线索,介绍重点药物——药对——方根——加减——类方证析——临床应用——中成药。对重要经方,如桂枝汤等,不仅列出汤头歌诀要求同学熟记;而且列出相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使学生不仅会“病机辨证”,而且会“方证辨证”。每节课制定教学目标,宁精勿滥,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常达变、能学会用。

2.3 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实际教学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既要准确合理,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保证科学性,又要简单明了、灵活多样,具有趣味性,符合易读、易懂、易联想的特点。讲绪论课时,用“蘑菇理论”、“鸡蛋理论”和“之化之变理论”比较成功地转化了学生的思维惯式。假设人是木头,要想长出蘑菇,至少要两个条件:菌种和环境,西医擅长于杀灭菌种,中医擅长于改善环境。环境改变,什么菌也不长。环境不改变,蘑菇菌种杀灭了,还会长金针菇。这就是中医的“体质辨治法”。西医是鸡生蛋,天经地义。病因导致疾病,病因与疾病是因果关系,消灭病因就能治病。中医是蛋生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鸡信息+蛋信息+一定条件。中医的发展经历了“药——症状、方——类病、方——方证”三个阶段,最后才由张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中医的证候包含了“类病信息+病机信息”[3],也就是说,中医的“方”即可以“方证相应施治”,也可以“病机辨证论治”,但又必须因人、因地、因时。中医是象医学,关注的重点在“之化之变”后的征象……通过对比,使大家对“中医是什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3 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实践

任何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递和掌握,而且意味着知识体系的重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前提。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做如下调整,加工、改造、提炼、补充。

3.1 优化调整授课安排体系,包括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两方面。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首先要明确这门课程所应介绍的知识要素、知识结构及其体系特征。同时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如下(总时数72节):

基础理论22课时。其中绪论3(课时,下同),藏象(包括经络)9,阴阳五行2,四诊4,治则治法1,方药基础3;病机辨证体系36课时。其中虚(阴阳气血)6,寒6,火(热、温暑)7,燥1,湿(痰、饮、水)8,风2,瘀2,郁2,积2;理论拓展14课时。其中PBL教学8,针灸推拿6。

3.1.1 加强绪论课的引导作用绪论课开了3 个学时,除了重点介绍四大经典,还专门补充伤寒、金匮、温病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地位,通过中医各家学说的讲解,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以虚实二纲为主线统领的病机“辨证论治树”。

3.1.2 简化阴阳五行学说只要求同学们把阴阳五行当作中医归类的“属性”来理解就行了,不要将学生引入玄学的“黑洞”。

3.1.3 增补中医发病学使学生从外环境因素和内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来认识疾病的发生、传变和转归,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因素、精神状态对病症的影响,对习惯于“病因——疾病”单一线性思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对疾病的认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转变。

3.1.4 简化针灸推拿教学针灸推拿教学重在技能操作,故只用2节理论课重点介绍取穴方法、特定穴和经外奇穴的功用,以及常用配穴原则。对具体腧穴采用挂图让学生自学,针灸手法让学生课后练习。4节实践课重点检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1.5 开放中药标本室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减少中药学习的时间。

3.2 以虚实二纲为主线统领病机辨证体系[4]辨证是指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过四诊合参将收集的证候条分缕析为“类病信息”“病机信息”和“兼症信息”三大证据并作出明确诊断的过程。类病信息可以根据类病的“纲症”来确定,而对病机信息则需认真加以辨别。前人从实践中发现某些类同的证候与某一病性或某一部位的功能失调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归纳于某一病性或某一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范围内,通过辨析发病后机体的偏性偏态便可为制方用药提供依据。病机十九条以病性和病位充实虚实二纲,开创了病机辨证的先河。我们根据《内经》要旨,以病性为经、以病位为纬,将正虚分为:气、血、阴、阳、精、津亏虚,邪实分为“风、寒、暑、湿(痰、饮)、燥、火(热、温)、瘀、郁、积、虫”等,同时将虚实与脏腑经络气血相联系对证候进行辨析。辨出这些东西就明白了疾病的病机,也就抓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可以用药物(食疗、针灸等)来治疗了。本人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发现,以正虚邪实二纲来统领病机辨证体系,层层展开,环环紧扣,不仅可以包罗几乎现有的各种辨证方法,而且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被他们接受和掌握。

3.3 拓展《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当中医“辨证论治树”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后,要不断添枝加叶,使之更加茂盛。一是推荐一批好的书籍供同学们课外阅读,如中医新课堂丛书、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中医百日通丛书等;二是推荐一批优秀中医网站供同学们参考,如环球中医网、中医名家网、爱爱医网等;三是开展中医学讲座,针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需要,精选具有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各科病种,冠以西医病名,介绍中医药诊疗知识。治法除介绍辨证论治汤方外,还介绍常用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单方验方、针灸疗法、外治法、饮食疗法等;四是理论联系临床,注重实践操作,开展PBL拓展教学,强化临床技能训练。

通过以上措施,优化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适应了广大学生拓展知识、掌握实用技术的要求,全班50名学生中90%以上掌握了基本的辨证方法、60个汤头、90个常用中成药,懂得如何给患者和家人提供简单的医疗和保健建议,并会用针灸、推拿和拔罐等处理一般身体不适,基本达到了新世纪医学人才必备中医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黄洁真.构建中师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原则[J].广西教育,2000,10:44.

[3]舒长兴.中医病-证关系探析[J].医学与哲学,2008,9:77.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篇8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

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

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

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

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

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

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

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

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新时期,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在未来中医医院在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医院重视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开展护理学科的建设工作,是医院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真正源泉和增长点,从而促进医院的和谐健康发展。

上一篇: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下一篇:创造性劳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