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0 18:35:39

外资银行发展

外资银行发展篇1

在沪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继续增加,业务扩展速度加快,新业务层出不穷。截至2003年7月末,上海市已有的57家营业性外资银行中,获得经营全面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有26家;获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有34家;外资银行主报告行23家。全市所设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已达74家,其中外资银行总代表处4家。全市营业性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已占全国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30%,资产总额折合人民币1872.78亿元,负债总额折合人民币1721.8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02.4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95.72亿元。不良资产率为3.31%,比全国外资银行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在上海银行业中也是不良资产率最低的经营群体。

继2002年东亚、汇丰、渣打、恒生银行等第一批外资银行内地分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以来,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和瑞穗实业银行又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先后有花旗、汇丰、渣打、德意志等银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获准QFII证券托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部分外资银行还相继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多币种账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和买方付息票据等业务。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上海最近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外资银行外汇贷款管理改革试点,在沪经营的外资行可自行审核办理外汇贷款利息和费用的收付。

经营特点显著

客户选择趋同。我们在对上海近20多家外资银行的调查中发现,外资银行的贷款对象中有80%—90%的客户是其本国在华的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以及相关的外籍人士。这一方面是因为外资银行是随其本国(地区)在上海和江浙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服务而来到上海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往往与其本国银行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其在华子公司将理所当然地选择其母国银行的在华分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本国的企业有可靠的信息和资信评级,可以做出相应的贷款和投资。

业务经营集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其母公司的主办银行也随之纷纷进入中国,为这些老客户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3年7月,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商投资企业贷款余额为54.29亿美元,占全部外汇信贷的79.6%。大多数的外资银行,特别是欧洲的银行、日本的银行和韩国的银行,批发和公司业务占80%以上。外资银行业务集中不仅表现在公司业务上,还表现在外汇业务上,在34家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九成以上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八成以上。

地区差异性强。在沪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客户方面还是业务取向以及经营战略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如美资银行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业务拓展能力强,金融品种差异性大,经营方式灵活。欧洲的银行则表现出了稳健成熟的特征,他们更关心未来的发展空间。亚洲的银行由于文化差异小,进入市场更容易一些。

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03年7月末,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已达418.83亿元,人民币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业拆借,分别占人民币负债总额的54.14%和29.17%。外资银行普遍反映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放贷的人民币绝大部分来自于同业拆借。因拆借多是短期资金,因此外资银行很难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近期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要求各分支机构停止向市场拆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融资更为趋紧。

在沪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余额占比从2001年底的0.99%提高到2003年8月末的1.6%,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3.92%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2.7%。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占比由2001年底的11.54%略提高为2003年8月末的15%,外汇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48.40%大幅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5%。竞争有冷有热

来沪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当年就可以开展全面的外汇业务,但对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准入顺序不同,中外资银行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大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调查中,瑞穗实业、三井住友和日联银行均表示,他们的目标客户仍是日资企业,原因是对其资信比较了解。所以,日资银行间公司业务的竞争就格外激烈。

在外汇结算业务上也是如此,由于同一国家和同一地区的币种相同、业务特点相同,因此,竞争也就更为激烈。

同质业务的竞争大于不同质业务的竞争。同质业务是指那些性质相同,差异化不大的业务,如贸易结算业务,这是上海中外资银行共有的业务。所以,中资、外资、中外资银行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的偏好,银行的服务水平,地区的渗透能力,以及与其他业务的连带关系都可能成为决胜条件。比较而言,中资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应当十分注意这类业务的恶性竞争问题。

此外,在托管、信用卡,咨询服务方面,各外资银行间也有激剧的竞争。当前,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与汇丰控股以及汇丰控股与花旗银行间也存在全面的竞争。

公司金融业务的竞争大于零售业务的竞争。公司金融业务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要求没有个人业务那么多,限制也比较少。目前零售业务开展较好的只有花旗、汇丰几家大银行,且又集中于高端客户。欧洲的大部分银行暂时都不想在中国大陆开展零售业务。目前,已有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上海分行开展了个人零售业务。合作逐渐深入

今年,外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多方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

在资本合作方面,外资银行与中资股份制银行合作的意愿强于与四大国有银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外资银行更愿意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股权合作,因为他们创新能力强,经营灵活,不良资产率低,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如汇丰集团收购上海银行8%股权,随后又参股平安保险公司;花旗银行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权,成为浦发行的第四大股东。

在具体业务合作方面,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实力雄厚且信誉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行和农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三井住友等银行也倾向于与中资的大银行合作,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战略资源更容易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

从合作意愿上来看,美资和日资银行明显要比欧洲银行强。日资银行和美资银行在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网上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他们都倾向于与中资银行合作,以缓解网点的不足,比如瑞穗实业就希望与民生银行合作开展保理业务,花旗银行准备和浦发银行在银行卡领域开展合作等。相比而言,由于欧洲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不准备在个人业务上投入较多,他们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意愿便不那么强烈。焦点初现端倪

目前,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和对中国经济的理性预期,仍处于战略布局阶段,但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兑现,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帷幕渐次拉开,竞争的焦点也初现端倪。

国内优质客户的争夺愈演愈烈。中资行与外资行优质客户的定位都集中于: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高端客户。据统计,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的绝大多数的客户对象是其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三资企业,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国内的企业只占10%—20%。甚至有些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企业,直接在董事会章程中写明,一切外汇业务需在本资银行办理。问题是应设法避免中资银行已经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的状况,中资银行应设法避免再出现“爱立信事件”。据统计,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是来自10%的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服务优势,中资银行则有本土优势和现有的政策保护,基于此,对国内优质客户特别是国内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端的个人客户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成为竞争焦点。

国际结算业务的较量寸土不让。虽然外资银行在客户资信调查、金融咨询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上有很强的优势,但是,由于约束较多,比如,目前外资行对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有限,特别是零售业务方面,利润低、周期长、风险大、机会成本较多,外资银行不想过多涉足。

当前,中外银行真正的业务较量就是国际结算业务。这种业务以国际贸易为背景,风险小,操作规范。其客户基础是在华的三资企业,其中部分客户是外资银行从本国带来的,外资银行正是把这批客户作为“抢滩”点,巩固其在华的立足点后,再拓展其他客户群。外资银行凭借金融结算技术先进、国际网点多、操作规范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虽然限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算和放款项下的进口结算,但因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大,国有银行受冲击仍很严重。比如外汇汇款外资银行通常1天可以到账,而中资银行要2至3天,所以大型三资企业基本上都在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随着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量的大幅提高,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优势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公司业务争夺近于白热化。外资银行大多实行全能银行的经营模式,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其全方位的服务易于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外资银行竭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的企业或行业,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还包括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和高新科技企业以及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因外资银行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包括现金账户的支付、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消费贷款、企业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等一揽子服务,且有助于其扩大出口,降低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

在沪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在零售业务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布设网点,与中资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特别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后,将会对国内四大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

此外,花旗等8家外资银行抢先注册多项专利,仅花旗就有19项专利进入最后审批阶段,而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只有11项专利。花旗的19项专利有3个共同特点:第一,大多冠以“系统”、“方法”之名,是一些商业方法;其次,他们主要是配合新兴的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与系统方法;其三,多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发明专利。花旗银行19项发明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这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同台竞争,稍有侵犯就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最终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

人才竞争决定中外资银行的成败。外资银行的雄厚实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灵活的用人战略以及丰厚的待遇都对中资银行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央行和政府机关的部分资深职员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给中资银行带来损失,同时,也为外资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无形资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对人才的重视远没有落到实处,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焦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恶性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某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争夺客户,不顾风险、不顾回报、不计成本,打球,有些中资银行对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同业借款利率不断下降,甚至下浮到30%-40%。如此低的利率在使外资银行获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资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疑虑重重。类似的恶性竞争,只能加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终导致系统风险。

中外资银行的差别待遇和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利于公平竞争。目前,外资银行享受了部分超国民待遇。从中外银行税收负担差异来看,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至少高出五个百分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可以结汇,而中资银行则不可以;外资银行上海分行的经营地域可以扩展至江浙两省和其他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却不可以跨地区经营。这种不平等的情况扩大了外资银行单个机构的经营地域,降低了外资银行的网点成本。毋庸置疑,税收、中间业务管理等,外资银行其实也部分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经营方式的不同带来了竞争力上的差异。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必须按中国的法律要求来做,比如,花旗银行由银监会监管,所罗门美邦(花旗的证券公司)由证监会监管,旅行者集团(花旗的保险公司)由保监会监管。花旗的代表处、分支机构不能兼营,人员也不能交叉,建筑物要分开。但是,花旗集团内信息共享,网络统一,其保险客户、证券客户和银行客户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而中资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却是各自为战,无法共享信息。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竞争和风险的考虑上就稍嫌不足。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履行如下承诺: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在客户对象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可以立即向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全面提供外汇服务,且不需要进行个案审批。正式加入时,立即允许外资银行在现有业务范围基础上增加外币兑换、同业拆借、外汇信用卡的发行、国外信用卡的发行等业务。2003年底开放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2006年底,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加入后五年内,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三年宽限期很快就到,中资银行在经营目标、管理模式、金融创新和体制改革上都没有根本的改变。中资银行在国家信用的担保下,在各种政策的保护下,依靠其本土优势,仍旧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不少人很快就淡忘了“爱立信事件”之痛,放松竞争意识,淡化风险意识。以美洲银行为例,其非利差收入构成就有存款账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交易收入、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和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人等11项内容。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普遍存在着中间业务起步晚,范围窄,创新能力差,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和类业务。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强了金融创新的力度,纷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推出买方付息票据和保理业务,同时,央行和监管机构也积极鼓励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减少审批环节,从结算账户到银行卡的推广都给予足够的支持。但是,如若中资银行不从根本的观念上进行改变,不把利润和风险收益回报当作经营的目标,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以及风险内控机制,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赖以形成垄断的本土优势和网点优势,就会成为桎梏和战线过长的成本劣势。

虽然,中外银行之间,已经从不同层面上展开了合作,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还来沪鼓励外资银行参股,但是,在沪的大部分外资银行仍对合作持谨慎观望态度,外资银行的股权合作意愿不强,尤以欧洲的一些银行为代表,其根本原因在于担心合作成本太高,失去控制权,像合资企业那样产生摩擦和经营风险。外资银行的合作更多考虑的是成本收益的对比,是抢滩中国的市场。

外资银行发展篇2

关键词:外资银行金融发展前景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夏辉,苏立峰.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状况及应对政策.财经科学,2008,(05).

外资银行发展篇3

一、外资银行发展趋势表现的特征

1.外资银行机构总量稳步增长,但法人注册机构数量呈下降趋势

2000年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落户的机构数量变化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除2001年和2002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中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是稳步增长的。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2005年整理而得。2005年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6月底

在外资银行不同类型的机构中,代表处的数量一直多于营业性机构的数量,但是可以预计,未来营业性机构的数量将超过代表处数量。

在营业性机构中,分行形式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而在华注册法人机构所占比例很低(2005年不到10%),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在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规定,外资银行只有注册为国内法人银行,才能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近期,已有汇丰、渣打、花旗等多家外资银行明确表示,将尽快由分行注册为法人性质的子行,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外资银行的机构类型中,法人注册机构所占比例将逐步增加。

尽管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总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每家外资银行拥有的分支机构数量大大低于中资银行,以业务份额占绝对优势的美国花旗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为例,但花旗银行仅有5家分行、2家支行和3家代表处,香港汇丰银行只有10家分行、3家支行和3家代表处。因此,相对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是不具有网点优势的,未来即使能够从事人民币的零售业务,服务对象的重点也应为高端客户。

2.在华外资银行业务扩展迅速,人民币业务尤其突出,但总体市场份额仍然不高

从表2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情况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除2002年有所下降外,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增长率各年平均为21%),这一速度超过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营业性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说明单个外资银行机构的业务扩张速度也是较高的。

另外,尽管当前外资银行以经营外汇业务为主(2005年6月末,外资银行外汇资产占总资产的78%),但人民币业务的增长更为迅速,人民币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平均为38%,高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多数年份也高于经营人民币业务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表明我国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势头很快,值得关注。

但是,尽管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速度高于中资金融机构,但外资银行占全国银行业的份额仍然很低。2001年和2005年,外资银行资产占全行业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8%和1.89%,没有显著的提高。

数据来源:同上,2005年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6月底

二、在华外资银行的地域分布特征

尽管自加入WTO起,我国就取消了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以后又逐步增加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区域,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前,外资银行在华的地域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在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落户的外资银行机构屈指可数。其中落户于中部内陆地区的外资银行最少,除了湖北省武汉市有外资银行机构外,其余省份均是空白,而在西部边远地区,除了重庆、成都、西安和昆明外,其余省份也是外资银行机构的真空地带。这与其他国家外资银行设立地点较为集中的特征一致。但是,银监会多次表示,鼓励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将以优惠的条件和政策导向吸引外资银行到上述地区开办业务,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也体现了这一政策导向,可以预见,未来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的数量将上升。

三、外资银行来源国家的特征

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另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我国开设了代表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机构的情况(2004年)如表4所示。按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数量排列,前三位分别是日本、香港和美国。若以在我国设立分行的银行数量排列,前三名分别为香港、美国和韩国,香港共有14家银行开设分行,分行数量达到45家。

在西方有关外资银行的研究文献中,在一国设立的外资银行的数量,与母国经济发展情况、母国与东道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远近有关(如Magri等2004年),我国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投资来源国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中,与我国地理位置较近的亚洲国家较多,至于与两国间经贸关系的相关程度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外资银行机构的设立地点上也有地域上的偏好,例如,韩国的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在我国北方(如北京、天津)设立机构,而香港的外资银行倾向于在南方(如广州、深圳)设立机构。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远近的因素确实是影响外资银行设立地点的重要因素。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5整理而得。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外资银行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

四、外资银行业务经营表现的特征

1.外资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不良资产率持续下降,利润总额稳步上升

入世以来,在华外资银行逐步适应内地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不良资产率由2001年的8.54%下降至2005年的1.05%。在盈利方面,外资银行在2000年整体扭亏为盈的基础上,2001年有大幅度的增长,除2002年略有下降外,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尽管如此,外资银行在华整体的盈利能力并不高,5年平均的ROA只有0.45%,低于2004年世界1000家银行平均0.9%的水平,也低于国内银行平均0.55%的水平,说明外资银行短期内对业务扩张和机构布局的关注多于对利润的关注。但是可以预期,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凭借自身优势,将来会取得更丰厚的回报。

2.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以外资企业为主

截止2005年6月末,外资银行向外资企业的贷款余额为2475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74%,向中资机构和个人的贷款余额为878亿元,仅占总贷款余额的26%,在存款方面,外资银行75%的存款来自外资机构,只有8%的存款来自境内中资机构和个人(王新华等2005年)。但是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的取消,以及一些外资银行完成法人机构的注册转型,可以预期中资机构和个人的业务所占比例,尤其是存款业务比例将会提高。

综上所述,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良好,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所占市场份额很小。营业性机构以分行形式为主,分布的区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来源国家集中于与中国有密切经贸关系以及地理位置较近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非审慎性监管措施的取消,外资银行将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与中资银行竞争,希望更加能够发挥促进竞争,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戴光辉:(2005),“在华外资银行解读,” 《中国统计》第8期

[2]王志军:(2006),“当代美国银行业市场中的外资银行发展分析,”《国际金融研究》第4期

外资银行发展篇4

关键词: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影响因素分析

1.政治因素

目前,中国虽然在2006年加入WTO后五年保护期结束后,对金融业进行了全面开放。但我国国内银行业市场化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银行业务品种、利率等干预较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必须以人民银行公布基准利率为纲,上下浮动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我国政府的金融监管存在国内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格局,政策制定标准不统一,金融业发展混业经营还需要时间,这些都导致了外资银行本土化过程中要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政策因素。

2.经济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国家投资步伐加快,这些都促使我国货币的M2水平大幅度增加,进而助推了我国银行的信贷和存款业务的双增长,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也达到了历史高点,这些良好的经济环境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国为防止经济过热而导致的持续通货膨胀,开始逐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虽然在2012年初进行了政策性微调而下调了二次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但高水平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同时我国在2005年7月实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外资进入我国资产缩水现象难以避免,加之我国资本市场从牛市转入熊市,加重了银行的贷款负担和风险,这些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战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理财意识不强,多将存银行做为唯一的现金保值增值方式,我国国内消费水平占收入水平比较低,同时保险等金融服务开展落后,这些都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流动资金,也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水平提高,据2012年统计显示,我国银行业在2011年成为获利最多的行业。这些传统的观念和国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于银行业发展十分有利。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市场的持续影响,以及投资对GDP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影响,“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促使我国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将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社会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用记录体系和监管架构,而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对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战略的探讨

1.加快业务发展

目前,由于中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受到国家严格管制,使得银行的存款业务上基本处于同质化的局面。而政府性存款一般多放在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很难涉足。为突破发展瓶径,外资银行应加快业务发展,多渠道推动存款增长,学习较为领先的本土银行中存款业绩增长的方法和技巧,深度挖潜,提高现有客户的存款沉淀量。其次,要落实贷后评价,开发授信客户的存款资源,最大化的提高银行的存款水平。另一方面,要在稳健的前提下,加快公司贷款规模扩张,应建立起适用性较强的可变化的贷款审查审批体系,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采用分类贷款政策,同时要按照“一行一强”的行业授信指引,拓宽潜在的优势行业,并逐步发展成为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存贷政策的合作实现银企“双赢”的良性互动局面。再次,要完善产品体系,提高本土竞争力,要抓住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大好局面,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开发多项产品综合营销和增值服务。例如:开展对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的开发,对公司金融增值产品开发等等。

2.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外资银行本土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面对国内金融环境存在的诸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逐步不确定因素,其强化风险管理就显的更为重要。要辩证认识期限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在风险管理中吸取期限管理的合理因素,客观真实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在逾期贷款发生的时要客观分析,由于季节性销售和大额销售时间差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逾期贷款可以归入正常类或关注类。对于关注类的需要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再做判断,合理部分可以归入正常,如季节性销售,而不合理部分直接划入不良贷款部门。其次,要进行精细化风险管理。应针对中国本土市场的经营环境和金融体系特点,适当调整公司金融业务的信贷风险监控方式方法和标准,使本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更好地为本土化的经营发展服务。同时按照国内《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总体要求,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去进一步细化,不断研制出更加符合中国金融实际与更具可操作性的贷款细分标准,进而实现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3.建设本土企业文化和人才库

首先,要加强和本土企业文化的适配性管理,不断培植良好的本土经营文化。应深刻了解中国本土客户在经营行为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和价值观,顺应内地本土文化的思维惯性,并进行一定的创新,进而在合作习惯、谈判风格、后续管理等软文化给予国内客户全新而亲切的感觉。在人才管理方面,应以“员工本土化、管理国际化”为目标,不断吸收国内外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加盟,并做好人才融合和培养工作,为外资银行在国内的长远发展提供长足的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董积生.后WTO时代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竞争态势分析[J].金融与投资,2007(07).

外资银行发展篇5

关键词:外资银行;银行体系效率;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7-0051-03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1.积极方面。

一般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发展中的东道国银行业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外资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会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当地银行为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开拓新业务,提高竞争能力。

(2)向东道国银行传播先进技术。外资银行进入不仅激励东道国银行不断改善竞争能力,同时外资银行带来了新的技术、服务、产品和管理经验。东道国银行通过模仿可以更快掌握先进的银行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当外资银行直接参与本国银行的经营活动时,比如合资与合并等,这将对本国银行产生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东道国银行的金融服务种类和质量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3)优化东道国的资源配置,加速资本积累。东道国可以利用外资银行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来发挥本国的资源配置潜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为东道国提供了更好的获得国际资本的渠道。

(4)为东道国银行业发展培养大量优秀人力资源。外资银行进入还将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东道国银行体系的人力资本质量,包括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高技术管理者的选派和外资银行机构对当地员工的培训等方式,从而为东道国培养了银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5)金融稳定效应。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东道国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有效合作有助于加强对客户信用水平的评估,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此同时,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迫使东道国银行降低资产风险承担水平,并且提高了银行间市场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能力,有利于东道国银行业的稳定。

(6)提高东道国当局政府金融监管能力,促进银行监管和法律框架的发展。包括更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渐趋完善的金融法律框架;政策可信度的提高以及体系风险性的降低和流动性的上升等。

总而言之,外资银行进入通过提高发展中的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能迫使东道国银行业和东道国监管当局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来提高自身管理和经营能力,从而为发展中的东道国构建了更好的金融基础,更好地发挥银行业和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2.消极方面。

发展中东道国国内不完善的金融基础和低下的政府监管效率使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银行业时面临更多的风险。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外资银行进入引起东道国银行利润损失和当地企业享受的银行服务数量减少。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动机往往是跟随客户,即为其母国客户的海外经营和发展服务。而且外资银行在东道国只从事最有利可图的金融业务,比如只服务于大公司和高收入阶层群体,只从事国际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理财业务、外汇业务和批发业务等高利润金融服务业务,这些都会导致东道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平均利润率降低,当地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会减少。而且这种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商业存在方式原本拥有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效率提高效应,只是纯粹的夺取当地银行业的利润。

(2)外资银行进入引起东道国银行业更加不稳定。由于银行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外资银行进入在东道国存款市场的竞争可能会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首先,由于外资银行进入引起东道国银行造成国内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平均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发展中的东道国国内银行经营风险日益暴露。面临经营状况的恶化,东道国银行可能被迫开拓新的服务业务领域以寻求新的利润来源,但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它们往往很难把握这些新型业务的风险,反而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其经营状况,加大其经营风险(Sachs,Tornell and Velasco,1996)。其次,如果存在着政府担保,东道国银行很可能将更加积极地从事一些具有高收益高风险金融业务,而不顾及其业务的安全性。如果这种道德风险在东道国银行中普遍存在,可能将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Tamirisa etc.,2000)。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有可能增加东道国国内支付清算系统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因为外资银行与其母国的联系更为紧密,如果其母国出现严重的金融问题,外资银行很可能不会履行其义务,东道国国内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风险增加。

(3)给东道国当局监管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首先,外资金融机构往往按照公司本身的全球战略从事经营,不会特意考虑东道国的需求,这可能将损害到东道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或至少减弱其政策效果,从而降低东道国政府对其国家经济的控制能力。其次,由于发展中的东道国政府监管体系往往不健全,一些质量低下的外资银行可能趁机而入,危及到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最为严重的是,外资银行垄断可使发展中国家产生严重的金融依附现象,威胁到东道国经济金融安全,甚至可能丧失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独立性。

二、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Claessense,Kunt and Huizinga(2001)的模型对1997―2000年间21个发展中国家的138家国内银行经营效率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做出实证检验,具体计量模型形式如下:

ΔIijt=α0+βΔFSjt+γiΔBit+δjΔXjt+εijt

其中,Δ表示一阶差分形式;

Iijt表示时间t国家j本国银行i的效率变量;

FSjt表示时间t国家j的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变量;

Bit代表时间t银行j的一系列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

Xjt表示时间t国家j的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控制变量;

β,γi,δi分别是相应变量的回归系数,α0是常数项,εijt是误差项。

其中,银行效率采用五项独立的指标:两项指标衡量银行的收入效率――净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率NMARTA,和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率NONINTA;一项指标衡量银行的盈利效率――税前利润占总资产比率BTPTA;两项衡量银行经营成本效率――营业成本占总资产比率OVHETA,和贷款损失占总资产比率LOLOTA。同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用外资银行资产占东道国银行业总资产总额的比例FBSH表示。此外,还考虑了其他有可能影响银行效率的解释变量,具体包括银行层面和国家层面两组控制变量: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选取两个,分别是股权账面价值占总资产比率EQUTA以及无利息资产占总资产比率NONASTA;国家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GDP增长率GROWTH、通货膨胀率INF和实际人均GDP水平PCGDP,各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表1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

变量 名定义与计算方法

NMARTA 净利息收入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总资产

NONINTA 非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总资产

BTPTA 利润率=税前利润/总资产

OVHETA 营业成本率=(人员费用+其他非利息费用)/总资产

LOLOTA 贷款损失率=贷款损失/总资产

FBSH 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外资银行资产/国内银行业资产总量

EQUTA 股本率=(资产-负债)/总资产

NONASTA 无利息资产率=(现金+其他银行的零利息存款)/总资产

GROWTH 当年GDP增长率

INF 当年通货膨胀率

PCGDP 当年人均GDP

为了增加样本,同时考察不同银行在银行业开放若干年来的整体变化,我们选取混合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其一阶差分形式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下表2:

表2计量回归结果

(1)ΔNMARTA (2)ΔNONINTA (3)ΔBTPTA (4)ΔOVHETA (5)ΔLOLOTA

ΔFBSH -0.0007(-0.87) -0.021**(-1.99) -0.018*(-1.68) -0.009(-1.61) 0.011*(1.71)

ΔEQUTA -0.011(-0.32) 0.036(1.34) -0.001(-1.28) 0.057(0.16) 0.075(0.87)

ΔNONASTA -0.0003*(-1.70) -0.061(-0.82) -0.011(-1.53) 0.016*(1.72) 0.065(1.16)

ΔGROWTH 0.025**(2.21) -0.027(-1.45) 0.010(0.97) 0.017(1.23) 0.009*(1.77)

ΔINF 0.026**(2.25) -0.005(-0.93) 0.014*(1.76) 0.024**(2.01) -0.001(-0.27)

ΔPCGDP 0.001(1.18) -0.002(-0.46) -0.007(-1.26) -0.014**(-1.99) -0.004*(-1.66)

注:括号内为相应t值,其中*和**=分别表示在10%和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回归结果(2)、(3)和(4)清晰地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显著地降低了国内银行的盈利水平和非利息收入水平。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也降低了国内银行的营业成本,尽管回归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t值也比较接近临界水平。本文由此认定,外资银行的进入从总体上看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体系效率的提升。这是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国银行业的收入水平和利润水平越高,则说明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越弱,而成本水平越高,则可能说明其经营管理效率水平越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发展中国家原本可能存在的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增强国内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这势必削弱国内银行的收入水平和利润水平。为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国内银行必将采取各种手段降低营业成本,提高成本效率水平。从实证结果看,外资银行的进入确实显著地降低了国内银行的收入水平和盈利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水平,说明外资银行的进入确实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和银行体系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有三点:其一,从回归结果(1)和(2)中看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的降低效应最为明显,而对净利息收入却无显著影响。这说明与外资银行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在非借贷业务上的差距更大;其二,回归结果(4)表示,尽管t值较高,但是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成本降低的作用没有严格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尽管外资银行进入增加了发展中的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但是东道国国内银行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这在短期内是成立的。外资银行进入为东道国国内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了压力,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真正因此实现经营效率提高却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其三,回归结果(5)表示,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所增加,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拥有绝对经营优势的外资银行争夺了国内银行较好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可能是国内银行面临竞争压力而不得已放宽信用所致,这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对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产生一定的冲击。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看到,尽管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业效率的影响是复杂的,但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整体银行开放实践的经验检验从整体上是支持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存在净的正项收益的。也就是,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增加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降低了银行业的经营成本,从而促进国内银行体系效率的提升。因此尽管外资银行进入会降低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的利润水平,但可以完善银行业市场的功能,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有正的福利效应。与此同时,国内银行体系效率的提升可能不会迅速地反映出来,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表现在外资银行进入导致发展中国家本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和净利润水平下降,以及发展中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外资银行进入的潜在风险和成本很大程度上与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有关,国内金融机构的低效率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很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不仅不能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中获得相当的收益,而且会使其面临巨大的开放风险和成本。为保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改革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发展中国家需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相关措施作为配套条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审慎监管的加强。

参考文献:

[1]Levine(1996)

[2]Agenor(2001)

[3]Mathieson and Roldos(2001)

[4]Denizer(2000)

外资银行发展篇6

关键词:外资银行金融发展前景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未来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夏辉,苏立峰.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状况及应对政策.财经科学,2008,(05).

外资银行发展篇7

关键词 外资银行 农村金融 发展对策

一、引言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金融的边缘化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这表现在: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严重萎缩,难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作用有限;农村保险发展严重落后,农村资本市场更是空白。在机构缩减、缺乏竞争的条件下,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创新功能弱化,农民只能享受到极低的金融服务水平。总体而言,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抑制现象较为严重。如何消除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是新时期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课题。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变革形势下。加入WTO五年过渡期满,我国金融业在2007年开放度大幅度提高;新农村建设已经启动,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只靠财政渠道是远远不够的。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资金大量外流、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可考虑让国外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中来。但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引入外资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中央“一号文件”允许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外资银行通过收购、设立等方式进驻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事例逐渐增多。在观念上,人们也慢慢接受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说,农民将是这场改革中最大的赢家。在理论上,一般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农村金融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加强银行业竞争,降低银行垄断利润,加快先进金融技术的运用,提高当地银行的服务质量,促进金融监管体制和法律框架的完善,提高获取国际资本的能力,从而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整体效率和金融稳定水平。可见,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带来正效应,而且这种正效应大于负效应,这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有益启示。

客观地说,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说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实质胜的突破和进展,其积极意义毋庸讳言,但是其未来发展则充满了变数。特别是国内商业银行大举撤离农村,而外资银行却加快进入步伐,这“一进一出”意味深远。本文的研究基础就是来源于对这种反常现象的解释。

二、外资银行进驻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动因

最了解国情的中资金融机构认为农村金融业务风险大、赢利差,而作为“局外人”的外资金融机构何以看中这块市场呢?外资银行进驻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动因在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避开城市金融的激烈竞争、品牌建立的战略考虑。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从2004年至今,连续三个“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要吸收民营资本、外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在介入一些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时,可获得国家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优惠。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今后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只多不少。汇丰等外资银行看中的是政府对农村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而选择进入中国农村的。在领会国家政策意图上,外资银行比中资银行高明。

(二)农村金融潜力巨大

目前来看,农村金融业务风险大、赢利差,但农村金融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根本原因。云南省社科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农”资金缺口每年在1万亿元左右。但薄弱的农村金融体系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反而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据测算,通过金融渠道(包括邮政储蓄)实现的农村资金净流出总额约为8000~10000亿元(何广文,2003),造成农村资金供给严重短缺。中国银监会2007年的调查显示,全国30136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有超过一成乡镇无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有近三成乡镇只有1家,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另据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农村1.2亿户有贷款需求,但只有60%得到满足。也就是说,还有40%的市场未得到金融服务。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000元,仅约为城市人均的1/10。而外资银行设立的村镇银行,将逐渐填补这些市场空白,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正在对全国两三万家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和重组,相当一部分机构急需补充资本金,提高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引入外资是上策。

(三)城市金融激烈竞争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资产规模、运作机制、风险控制等方面处于劣势,而在营业网点和市场份额方面占绝对优势。中资银行已经建立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分支网络(在全国拥有14万个网点),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有13.9万家营业性机构和占有82.3%的存款市场份额。相比之下,外资银行基本是一市―行,分支机构较少,同城营业网点不足。特别是从1997年以来,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从农村撤离,纷纷涌向城市。商业银行储蓄网点成了城市布局转多的机构,有些地方城市金融服务严重过剩。从目前竞争状况看,外资银行不愿在城市金融服务这一块投入巨资与我们竞争。而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是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只有1.26个,而城市每万人拥有2个。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近4万元。外资银行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避开激烈的城市金融,转投竞争不充分的农村金融,城乡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为外资到农村地区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机遇。

(四)打造银行强势品牌

品牌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在银行品牌建设方面,中外银行差距甚远。2006年国际权威的品牌价值评定机构Interbrand对花旗银行的品牌价值评定21507.34百万美元,汇丰银行的品牌价值为11592.31百万美元。而根据2006年世界品牌大会的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列银行类第一位交通银行品牌价值为302.63亿元,第二位招商银行品牌价值为248.68亿元。虽然两者评定

品牌价值的方法有异,仍可做一个大致的比较。外资银行的品牌却是历经上百年的时间锤炼出来的,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集团在建立自己的强势银行品牌方面,远远领先于国内金融机构。从这个角度理解,外资银行进驻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战略行为,是一个树立银行品牌形象的战略举措,通过培养农民的品牌忠诚度,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地购买他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为外资银行带来持续的利润。

三、外资银行进驻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经济效应

外资银行的进人像一把“双刃剑”。外资银行可以带来竞争和示范效应,带来与中资银行合作的机会。同时,也会加大我国金融调控难度,给农村金融业带来冲击。总的来说,外资银行的进驻,更大程度上扮演了“鲶鱼”的角色,能够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实现整个银行业效率的改进。

(一)正效应

1、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改革

外资银行的进驻,将以外部推力的形式,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一是有助于提高中国农村金融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其在农村业务范围和客户基础的逐步扩大,运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逐渐增加,这势必会给中资农村金融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这将迫使中资农村金融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提高金融效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外资银行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借助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成功的经营管理理念,改善农村合作金融的资本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农村合作金融补充资本金的有效途径,可有效解决增资扩股的难题,加速其改革进程。引进战略投资者,可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理念嫁接到农村合作金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其经营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提高决策效率和科学性。

2、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竞争强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外资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可以强化竞争,提高本国银行业的总体运行效率。很多相关研究证明,外资银行进入的威胁确实刺激国内银行彻底改善自身的成本结构、业务范围及其质量,可以使本国银行业通过增强竞争程度提高整体效率。声誉良好的外资银行进入一般会导致透明度的提高,特别是这些银行可以把完善的会计制度带人国内,外资银行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加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盈利能力比较强,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改善竞争环境、改进银行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总之,引进外资银行通过提高银行内部管理和监管水平加强了本国银行业稳健性。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市场竞争不充分,鼓励外资银行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是十分必要的。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使广大农民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多种选择,形成“用脚投票”机制,以竞争压力造就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3、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人才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金融改革,但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体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一直没得到根本的解决。通过外资入股,无形中对中资银行机构施加压力和影响,这种压力与其自身的动力相结合,会形成促使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发生变革的“催化剂”,从而加速其股权结构的优化,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作为一种外部约束机制,一方面能够提高现有经理层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效率更高的团队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农村金融机构引入外资股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在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过程中,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一批本土化的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金融管理人才,并且能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合作金融的创新能力。

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中,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将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注入活力,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实现正的溢出效应。进人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并在长期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它们的进入,其成熟的经营方式、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必将给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思考,从而使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整个市场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整个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必将产生“鲶鱼效应”,并重新焕发活力。

4、农民融资渠道丰富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外资银行进驻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将大大改善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状况,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满足我国“三农”持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将会得到更快解决。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改变现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缓解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向农村拓展业务,将会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促使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下,将刺激中资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新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对于农民来说,将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贷款不再难。农村金融资源更丰富,获取贷款的门槛就降低。二是竞争日渐强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必然带来利率的市场化,农户可以选择利率更低的贷款。三是金融服务水平将不断提高。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必将带来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负效应

1、金融风险问题

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这是令很多人担心的问题。政策壁垒的取消、外资银行的进入等金融管制的放松措施必然使得占农村金融垄断地位的农村信合社垄断性利润降低,而这些垄断性利润的丧失就意味着,农信社就更有激励去选择风险高的贷款和投资组合,这样就引发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实际上,我国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消除农信社垄断地位、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确实可以提高农村金融业的效率,但外资银行进入又使得其特许权价值降低,从而扭曲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银行内在不稳健性增加。而且外资银行的进入增强了中国农村地区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同时也增加了中资银行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风险性。

2、争夺优质客户资源

从长期来看,国内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后,随着外资银行不断介入农村金融业务,民间资本、非正规金融组织也将解禁,农村地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数量将大大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遭遇到外资银行的强势竞争,这种竞争将迫使其转变经营战略,重新

在农村地区拓展市场,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争夺优质客户群。

此外,外资银行进驻对银行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当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会产生多个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协调问题,外资银行复杂的跨国交易很难受到当局的监管,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因此,国内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并未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严重萎缩,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处于灰色状态,难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在机构缩减、缺乏竞争的条件下,农民只能享受到极低的金融福利水平。总之,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我国农村金融正面对―个全新的变革形势。

加入WTO五年过渡期满,我国金融业开放度已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已经启动,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放松农村金融管制,让国外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中来,是一种整合内外力量、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思维。这意味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其积极意义毋庸讳言,但是其未来发展则充满了变数。特别是在国内商业银行大举撤离农村金融,而外资银行却进驻,这“一进一出”意味深远。目前来看,中资银行在营业网点、地区文化、本土市场等方面仍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商业化运作、资产规模、自有资本、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用人机制、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有明显的劣势。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进程中,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是否能形成优势互补和一种有序的竞争合作关系,是―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解决复杂的农村金融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但重点应该在两个方面:强化监管工作和加强立法工作。

(一)加强对外资银行的金融监管

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使外资银行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是在注册资本、业务准入、人员资格、行政审批等方面的调整和放宽,而在审慎经营方面的要求方面不应放宽,不管中资外资银行,都要根据《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受到严格监管,突出强调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良资产率持续和动态的监管,防止出现贷款集中或贷款高度关联等问题。同时要兼顾银行业的效率和银行内在稳健性。鼓励外资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为农村地区提供灵活的服务。金融业主管部门要大力改善宏观政策环境,要进一步发挥资本对银行经营的约束作用。努力为中外资银行创造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农村地区银行业稳步发展和共同繁荣。监管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中资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创新中提高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制度政策约束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指导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工作

放开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需要相关法律的规定和保障,否则难以稳定发展。行业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法规体系,将农村地区的中外资银行纳入统一监管框架中来,这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审慎性监管法规体系,加快与《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新资本协议》及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监管标准的接轨,实现中、外银行机构的统一监管。作为规范外资并购体系核心的《反垄断法》,在我国于2007年8月才获人大通过,而根据国际经验,金融反垄断规范往往迟于《反垄断法》出台。面对外资进驻农村金融所带来的监管困难和挑战,一方面要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法律,以防止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经营,引发金融风险,造成农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外资银行发展篇8

关键词:美国;证券化;启示

一、发展特点

过去20年来,美国资产证券化保持了全面创新发展。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结构也日趋复杂。交易品种的多样化带来了合成证券化1。

(一)规模高速成长

完整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真正起步始自1985年。此后,美国资产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持续高速发展来概括。根据美国债券市场协会数据,证券化增速一直保持年均11.28%的高速成长,资产证券发行在外余额2从1985年的373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8.6万亿美元(见图1)。市场规模目前已远超美国公债、公司债及市政债券,成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固定收益市场。2006年在美国各主要类型固定收益品种中,资产证券化商品约占31%,占最大比重;公司债位居第二约占19%,以下依次为国债、货币市场工具、机构债和市政债。

(二)产品系列不断丰富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初期发展阶段仅限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而现在已包含商业银行任何表内资产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品种已由早期的单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发展为一个多样化的资产证券产品系列。形成了一般抵押贷款证券(MBS)、狭义资产证券(ABS)与担保债务证券(CDOs)三大系列品种。MBS下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RMBS)和商用物业抵押贷款证券(CMBS)两大类别,而RMBS又进而分出优惠利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PRIMERMBS)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SUBPRIMERMBS)、及其它住房相关抵押贷款证券(OTHERS)三个子类。狭义ABS依基础资产分为消费与汽车贷款、贸易应收款、租赁与学生贷款等类别。CDO下分为贷款担保债务证券(CLO)与债券担保债务证券(CBO)两大类别。CLO与CBO又都可以分为套利型(ARBITRAGE)与资产负债表型两类。在资产负债表型下又衍生出发起人型(ORIGINATOR)与合成型(SYNTHETIC)两类。美国资产证券产品类别与演变路径(见图2)。

(三)新型结构产品高速增长

就三大系列产品而言,均不断有新型结构面市,而近年增长最强势者当以CDO为代表。

(1)现金流量CDO3呈戏剧性增长趋势。1995年以前,全球现金流量CDO年均发行量不足40亿美元,而2005年估计全球现金流量CDO发行量已经达到2240亿美元,为1995年以前年均发行量的50多倍。在此期间,美国的现金流量CDO市场的增长速度与之相当。2005年美国为1650亿美元,自2000年以来增长198%。截至2006年7月20日止,全球现金流量CDO发行量达1740亿美元。其中,美国发行量为1380亿美元。过去10年来,美国现金流量CDO市场的发展状况(见图3)。

(2)合成型CDO4增长加速。与传统CDO相比,由于合成型CDO发起人资产不需“真实出售”,加以现金流量结构较为简化,不要求恢复比率(COVERAGERATIO),因而更加灵活、更易理解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合成型CDO资产高度分散,违约风险与利率风险分离,无提前偿付风险,从而产品安全性也较高。这些特点促成了市场规模的快速成长。2004、2005与2006近3年来,合成型CDO与传统型CDO及CDS的相关增长情况(见图4)。平均合成型CDO的增长趋势已超过现金流量型CDO的增长。

二、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成功因素

总体上,美国资产证券化持续超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在资产的流动性转换与风险转移方面高度有效性。资产证券的发起人不必基于发行体的整体信用评级,即可将基础资产的风险分层处理发行证券。资产证券化的这一有效的风险再分散特性,使得发行体可以更有利的成本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也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各自特定的风险偏好购买资本市场证券。而信息技术的进步、现金流分析的模型化处理、证券化结构的个性化多样化设计、资产分割(tranching)处理的证券风险收益管理形态的改进等因素在降低证券化发起人成本、适应不同的风险收益模式、增加投资收益、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等方面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业务流程处理的综合技术进步

新的信息处理技术使从住房抵押贷款到信用卡应收款及其它种类的信贷资产等,广泛的贷款种类证券化成为可能。正是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在整个证券化结构中处于关键环节的信用评级公司、证券承销商等中介机构才有可能开发出各种类型的资产风险的识别估计、现金流量分析、违约率估计等建模技术。资产证券评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风险定价模型的不断开发和成型使得新结构、新产品层出不穷。与过去相比,现在基础资产池的同质资产比重相对下降,异质资产比重相对上升,资产证券的估值定价难度也相应上升。离开了技术进步的支持,构造并给这些高度复杂的交易定价在几年前是不可能的。

资产的切分处置技术(TRANCHING)。根据信用质量对集合资产切割分类,再以此发行不同等级的证券,供投资人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自行选择。高信用评级投资者有充分的偿付保证,乐意接受较低的票面利率,从而部分地降低了发起人的借款成本,同时也更好地满足投资者不同风险收益模式的需要。例如,稳健型的商业银行、退休基金和保险公司偏好投资高级分类批量资产证券中的AAA级证券;而以高收益为管理目标的对冲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则更偏向于投资于中级和股票性质的资产证券。

(二)供给动力与需求力量的增长

从供给动力分析,在美国国内连续多年的低储蓄环境下,商业银行为筹资和流动性需要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求助于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为符合巴塞尔协议风险资本的要求,商业银行也需要更大幅度地降低风险资产头寸。借助证券化,商业银行将表内部份资产出售后收回现金,既可满足自身流动性资金需求、增加贷款业务,又可降低资产风险,满足风险资本监管要求。

需求方面,保险公司、企业年金、房地产投资基金等专业机构对资产证券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增长无疑是拉动市场成长的基本力量,而过去几年来对冲基金的爆炸性成长对证券化产品的大规模介入则更直接拉动了市场需求新的数量级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化信用增强与资产池的分散化使投资者不必详尽了解基础贷款的信用风险信息,而标准化的信用评级则对投资者起着市场导航的作用,为新的投资者进入清除了信息不对称的障碍。

(三)有吸引力的产品品质特性

优良的信用品质。资产证券债信用一般都属BBB以上的投资级,平均80%以上达AAA-A级。AAA级资产证券的信用品质与美国公债相当。和一般公司债相比,信用等级较高,更优于高收益债或新兴市场债。1984-2004年的20年间,91%以上的ABS维持了原信用评级,而公司债券仅78%维持了原有信用评级。资产证券信用稳定性明显高于公司债券。

充分的流动性。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商品拥有大额的交易规模、稳定的发行量和深厚的投资者基础,二级市场十分发达,几乎每一个经纪交易商都有自己的二级市场交易部,市场买卖异常活跃,这些因素有助于使ABS的买卖价差保持在比较小的范围,资产流动性极为充分。根据美国债券市场协会统计,2003-2005年间资产证券化商品日均交易量在2000亿美元以上,流动性仅次于美国公债,为公司债的10倍。

相对较高且稳定的收益率。资产证券定价一般较相同信用评级美国国债高出约100个基点。根据美林指数记录,过去17年间(1989年1月-2006年1月),MBS投资回报率平均高出美国十年期政府债券约137个基点。到期收益率明显高于公司债券。用反映风险收益的夏普比率衡量,与政府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相比,资产证券也明显占优。

三、几点启示

纵观美国资产证券的发展和成功经验,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其借鉴之处在于:

首先,产品的不断创新开发是市场成功的第一关键。只有在技术进步基础上根据供求实际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以新的产品克服、弥补旧有产品的缺陷和不足,降低新金融工具的供给成本,提高产品的风险转移效率,增强产品的个性化风险偏好特征,才能保证市场开发稳定的供给来源和需求成长。

其次,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商业化力量,特别是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果说美国证券化的初始阶段上还借助了政府机构的力量,例如MBS的发展初期5,但80年代中期以来,则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无论是新产品结构的设计,还是产品的信用评级、交易流程各环节均由商业机构按市场准则进行,其间基本上见不到行政干预的影子,而交易最关键的信用基础问题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再次,要在保证新开发产品可靠信用品质基础上,使产品具备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并高度重视二级市场建设,激活新产品交易,拓宽交易基础增强流动性。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已经启动,但市场反应欠佳,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应当看到,虽中美两国证券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然金融产品共性却是相通的即要能满足安全、盈利、流动性,自会受到市场认可,同时要特别重视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根据机构投资者不同风险收益偏好和现金流期限管理配对需要,推出个性化产品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ThebondmarketassociationStatisticalData

2.Securitisation2006,GlobeLegalGroup

3.OCC''''sQuarterlyReportonBankDerivativesActivitiesThirdQuarter2006.5/9/20072007-5-9

4.SyntheticCDOTheNextLevel,EigerCapitalLimited,2006.

5.BISSecondWorkingPaperonSecuritization2002.

6.AssetSecuritizationComptroller''''sHandbookNovember1997.

上一篇:经营管理概况范文 下一篇:流动资金的预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