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6 13:34:31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篇1

一、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自觉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工商机关肩负着重要使命。外资登记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大局,立足外资登记管理职能。更好地服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促进外资企业发展,为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积极贡献。

(一)完善服务外资企业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外资企业增加总量、扩大规模。认真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要求,着力营造有利于外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促进外资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一是从企业名称核准、企业集团组建、营业性分支机构设立、债权出资、依法延长出资期限、支持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励外商增加投资总量,扩大投资规模。二是不断探索完善外资合伙企业登记制度,进一步发挥外资合伙企业准入程序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国企业或者个人通过合伙方式来华投资,丰富利用外资方式,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三是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完善重大外资项目提前介入机制,促进重大外资项目发展。

(二)立足外资登记管理职能,积极促进利用外资结构优化。认真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的要求,积极做好服务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促进利用外资结构优化。一是积极支持外商以股权出资、出质,以拥有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作价出资等方式进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积极支持国家鼓励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适当放宽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的核准条件,鼓励外商投资科技研发、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和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休闲等生活业,鼓励跨国公司同国内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研发合作。三是积极参与外资并购审查相关工作。对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困难企业,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优势企业强强联合等,积极进行引导,提高规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企业,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吊销营业执照,立足发挥市场准入职能,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认真开展外资登记管理数据分析,积极为政府决策和外商投资服务。按照“数字准、情况明”的要求,在做好外资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利用基础上,深入挖掘外资登记管理数据潜力,积极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外商投资服务。一是开发外资登记管理数据分析系统,制定下发《外资登记管理数据分析参考示范》,加强对各被授权局外资登记管理数据分析工作的指导,全面提高全系统外资登记管理数据分析水平。二是继续推进外资登记管理数据监测分析工作,适当扩大动态监测点的范围,提高动态监测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建立省级被授权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数据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动态。三是依托外资登记管理数据分析系统和动态监测点工作,认真做好外资企业数量、企业规模、行业分布、产业结构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分析,编印全国外资企业登记管理情况分析报告,积极为政府科学决策、做好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四)积极推动相关法规修订,为外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保障。针对《外国(地区)企业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登记管理办法》滞后情况,认真研究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总局立法规划。推动此办法升格为行政法规,并在年底前完成修订方案。

二、认真落实国家利用外资方针政策。努力促进外资企业健康发展

认真落实国家利用外资方针政策是促进外资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按照国务院和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服务外资企业发展的措施意见,进一步抓好落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检查指导,确保服务外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总局《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进一步做好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督促检查,针对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周密组织实施,确保《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贯彻落实。按照《条例》规定和总局要求,认真抓好《条例》实施工作。一是制定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明确登记管辖、登记标准和监管要求,并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保障《条例》的贯彻施行。二是修订下发常驻代表机构登记文书及规范要求,规范登记行为,统一登记标准,切实做好《条例》实施后代表机构登记注册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代表机构登记证、代表证的换发工作,召开好4个片区的换证工作座谈会,研究解决各地在换证和加强对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条例》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研究协调,不断完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准入制度。按照《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规定,继续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积极协调外汇、税务等有关部门,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努力推动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制度的健全,提高外资市场主体准入效率。认真加强外资合伙股权投资等有关问题研究,充分发挥外资合伙形式灵活、方便投资的政策优势,服务利用外资工作。

三、进一步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积极营造良好

的市场环境

加强外资企业监督管理,进一步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是提高外资市场主体监管效能、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要认真按照总局更加高效加强市场监管的要求,不断拓展外资监管领域、完善监管机制、转变监管方式、丰富监管手段,积极促进外资企业发展。

(一)推进年检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年检效能。要在以往外资年检工作基础上,不断创新年检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年检效能。一是积极推进电子证书的使用,逐步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查、网上反馈、网上公示等网上年检全程电子化。二是突出监管重点,逐步推行分类年检。进一步加强与行政审批部门的配合,并结合属地监管和行政指导,强化年检中对重热点企业的审查把关,对守法经营、无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简化年检手续,逐步形成守法经营激励机制。三是强化年检信息的分析利用,深化年检功能。完善年检数据指标体系,加强对外资企业年检信息的采集、整理、综合、分析和公开工作,准确掌握外资企业动态情况,为政府决策和外商投资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参考。四是进一步提高外资企业网上年检服务水平,切实保证网上年检率达到100%。认真研究解决网检工作中的问题,细化标准、优化流程,完善年检提示、服务预约、社会评价、远程办理、查询信息等信息化功能,提高外资企业网上年检的互动性,推进网上年检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以首期出资为重点,努力提高外资企业出资到位率。通过建立出资提示、出资催缴、出资公示制度,发挥行政指导和社会监督作用,督促出资人落实出资责任,履行出资义务,进一步提高外资企业出资到位率和利用外资质量。

(三)强化属地监管,进一步规范外资企业经营行为。健全登记与监管、登记机关与工商所互动机制,加强对重热点行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推进外资企业分类监管,实现科学、高效、规范管理。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监管工作调研和指导,推进东部和西部地区监管经验的交流,切实营造安全有序的外资市场环境。

(四)加强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监督管理,保障代表机构健康发展。按照《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加强对代表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代表机构的业务活动,切实落实代表机构属地监管责任,重点做好代表机构提交年度报告和对代表机构实行分类监管工作,逐步建立信息联网共享机制,指导各地开展代表机构从事非法活动的查处工作,促进代表机构健康发展。

(五)认真做好专项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专项案件查处工作,立足外资登记管理职能,准确掌握注册监管信息,认真依法开展违法企业查处工作,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

四、充分发挥外资登记授权体制优势,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依法做好外资授权登记管理,方便企业就近办理登记注册,是外资登记管理服务区域发展的主要形式。要认真按照《外商投资企业授权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发挥授权体制优势,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加强对被授权局管理,不断提高授权登记管理水平。制定下发《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授权局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被授权局考核评价体系、通报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措施,强化对被授权局的考核和监督,并于年底前完成对被授权局的考核工作,促进执法尺度和标准的统一、规范,提高授权登记管理水平。

(二)继续加大对中西部等地区授权支持,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按照《外商投资企业授权登记管理办法》的要求,落实总局出台的支持地方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西部地区工商局申请外资登记管理授权,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便捷服务,促进中西部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积极探索推行跨地区协调制度,为外资企业登记注册提供优质服务。认真总结部分省市工商局在外资企业登记管理方面开展区域执法协作的经验和做法,探索推行《外资企业登记注册跨地区协调制度》、《重大外资项目提前介入制度》,及时为外资企业提供政策、业务、信息咨询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专业化服务。指导东部地区工商局与中西部地区工商局加强工作衔接、协作,为东部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供便捷的迁出、迁入登记注册服务,鼓励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五、大力推进外资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外资登记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外资登记管理工作效率、构建规范的登记管理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要在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推动外资登记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一)进一步推进外资网上登记,不断提高外资准入便利化水平。在总局和部分地区开展外资网上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外资网上登记,增加外资企业注册办理方式和途径,健全内部受理审核机制,力争年底实现外资网上登记覆盖面50%以上的省(区、市)达到8~10个。

(二)认真清理外资企业名称库,提高企业名称资源利用率。认真开展外资企业名称库清理工作,集中清理名称库中过期的企业名称,摸清外资企业名称底数。建立总局数据中心与名称库联网核查机制,保证外资企业名称库更新及时、数据准确,有效利用名称资源。

(三)认真整合外资系统登记管理资源,积极推进外资登记管理数据联网应用。建立全国外资登记管理数据联网应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外资登记管理数据标准,逐步实现工作部署、数据报送、统计分析、实时查询等应用功能。年底前,争取新开通10个地方被授权工商局远程名称变更核准受理业务,方便企业就近申请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做到主动服务、积极服务、创造。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篇2

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一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 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政策措施同等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三 对用地集约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优先供应土地,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国土资源部)

四 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改进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

五 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技开发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等。(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

申请设立部级技术中心认定。(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

六 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商务部、外汇局、银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商总局)

在2010年12月31日以前,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确需进口的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

七 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商务部)

二、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八 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情况,补充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增加劳动密集型项目条目,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九 对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内外资企业继续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保持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好的发展势头。(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税务总局)

十 对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支持力度,同时完善行政服务。在办理工商、税务、外汇、社会保险等手续时提供便利。(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税务总局、外汇局)

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银监会)

十一 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的原则共建开发区。(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三、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十二 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商务部、证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十三 利用好境外资本市场。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及自身发展需要到境外上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竞争力。(证监会、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十四 加快推进利用外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试点工作。(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善退出机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证监会、外汇局)

十五 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和中期票据,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稳步扩大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外主体范围。(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四、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十六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包括增资)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除《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定需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准之外,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发展改革委)

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外。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国务院有关部门可将本部门负责的审批事项下放地方政府审批。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金融、电信服务除外)由地方政府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商务部等)

十七 调整审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缩小审批、核准范围,增强审批透明度。全面清理涉及外商投资的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改进审批方式,在试点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格式化审批,大力推行在线行政许可,规范行政行为。(商务部、发展改革委)

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十八 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发挥开发区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商务部)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支持具备条件的部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商务部、科技部按职责分别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参与)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商务部)制定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支持政策措施。(商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十九 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手续。(外汇局)

对依法经营、资金紧张暂时无法按时出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允许延长出资期限。(工商总局、商务部)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篇3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现状

   

    1.大宗进出口产品的剖析

   

    从全球反倾销的产品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贱金属产品(钢铁和铝制产品)、化工产品、塑料制品、纺织原料及其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恰恰是我国出口较多、已经或正在遭遇反倾销的产品。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为以下八大类:机械、纺织、贱金属、化学及其相关工业产品、鞋帽、塑料及其制品、车辆和皮革商品,几乎全部为国际反倾销的产品 (见表1)。

   统计显示,上述八类产品的进出口额有很大的差异: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三类产品的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纺织原料及纺织品,鞋帽及皮革类产品则出口额远远高于进口额;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则进出口基本持平。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化工产品、塑料制品和贱金属及其制品相对于进口而言,其出口产品并不多。这表明,部分进口的相关产品在我国内加工后又再次出口,但很大一部分已直接消耗或进入我国市场。但这三类产品属于国际市场中遭遇反倾销的主要产品: 1995—2004年间,这三类产品提起的反倾销案件占总量的63%。

   

    纺织原料及纺织品、鞋帽及皮革产品的出口额则远远超过进口额,属于我国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

   

    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的进出口额基本持平。这表明,该类产品中包含大量在国内组装或采取其他形式加工后再次出口的产品。如许多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包含一些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成品后再出口。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国外遭遇反倾销的产品,除纺织原料及纺织品、鞋帽及皮革产品外,其他5大类产品实际上并非我国的优势产品,而属于在国内加工后再出口的产品。

   

    2.与外资工业企业及产品之比较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值达到3386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量的57.1%;而其进口额也达到3246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57.8%。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03年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所作的统计,在我国现有外资工业企业中,数量在1000家企业以上、或工业总产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8个行业(见表2)。

    可以看出,八大类大宗出口商品均囊括其中。除第13、15、16和 18类行业外,其他类行业基本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约占样本企业总数的86%。其中,纺织业等六类企业 (第3、4、5、7、8、9类行业)  共计 15251家,占企业总数的39.53%。这些产业的特点是,工业总产值占总量的百分比均低于企业总数所占的百分比,有的甚至相差很远。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比重为10.5%,而其产值仅占总额的3.6%。由此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包括我国出口遭遇反倾销最多的产业。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的结构与外资企业及其产品密切相关。由于我国进出口商品中近60%的产品都是由外资企业生产并出口的,且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外资企业及其出口产品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了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结构。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大宗出口产品的形成

   

    鉴于外资企业及其出口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结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境内外资企业的总体构成情况、生产加工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结构及大宗出口产品形成的主要原因。

    

 

   1.我国外资企业的总体构成

   

    (1)海外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主体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末,合同外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型项目占我国利用外资项目总量的96.87%,其合同外资金额约占总额的49.64%。就单个项目平均额来看,合同外资金额为20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仅为106万美元。

   

    香港企业对内地的投资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始终处于各投资国家/地区对华投资的首位。截至 2003年末,香港在内地投资的项目累计224509个,累计投资额达 2225.75亿美元,约占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额总量的44.38%。由于香港经济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其比重约占香港企业总数的98%,因此,香港对内地的投资实际上是以香港中小企业为主的。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台湾、韩国及新加坡等国,对我国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同样以中小型企业投资为主。虽然日本以其诸多大型跨国公司而闻名世界,但有关资料显示,1980—1991年间,日本来华投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投资规模较小,并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形成了以中小型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外资企业结构。

   

    (2)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

   

    据商务部对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统计,制造领域外资企业数目、合同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累计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9.59%、 71.50%和70.95%。由于在9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外资企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因此其规模小决定了这些企业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

   

    根据广东省发改委统计,2001年1-9月,制造业的合同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占我国制造业外资总额的21.22%和17.96%,其次是纺织(比重分别是4.29%和5.83%)和化工业(4.2%和4.56%)。江苏省外商投资项目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领域,并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

   

    此外,东盟国家的华人企业对我国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各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根据同创未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出版的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华投资企业名录(截至2002年),两国在华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册的580家菲律宾企业中,制造业项目约占 55.7%;而952家马来西亚在华投资企业中,各类制造业项目比重达到 72.06%。比较集中的行业有:服装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和制造,非金属类制品(如水泥、建材等),化学原料及制品,皮革、毛皮制造,家具制造,造纸/包装及纺织业等。

   

    2.加工贸易及贴牌生产方式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为3279.88亿美元,  约占出口总量的55.28%,同比增长35.62%。2000-2004年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年均 55.27%。加工贸易之所以在我国发展迅猛,并在进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型外资制造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珠三角地区引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资项目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生产。据有关报道,香港企业在广东投资的近20万家生产企业均以来料加工为主。

   

    我国入世后取消了对外资企业三项限制性规定后,进一步促进了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生产。因此,加工贸易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外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型或高新技术外资企业也采取这一方式运营。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外资企业出口前100名中,90家it类企业均以加工贸易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方式已成为我国外资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与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是贴牌生产方式(oem)。近三年来,我国 oem生产方式发展迅猛。据报道,长三角地区专业从事oem的企业达千余家,而家电企业oem生产占全国比重高达7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500强的家电企业中,近95%的企业都曾与我国家电企业合作,以贴牌方式生产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中,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 85%,其中90%是贴牌生产。数码相机等产品的贴牌生产比例高达 98%。此外,我国大量的民营企业也从事贴牌生产。

   

    由此可以看出,除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外,现行的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促使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制造业队伍,生产并出口了大量的各类外国品牌产品,包括it类高新技术产品。

   

    3.民营企业的崛起及其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毫无疑问,外资企业对我国进出口及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为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也有力地带动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对于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这种效应更多地体现在近十多年来我国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全国工商联对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显示,2004年民营企业 500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占总数的83.4%,并主要聚集在浙江和江苏两省(比重分别为 36.6%和22.6%)。我国民营企业聚集和发展的东部地区恰好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投资的重点地区。据商务部2003年外资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东部地区的项目数、合同额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2.00%,86.86%和 86.20%。2004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仍达到85.93%。

   

    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崛起与外商投资企业在该地区大规模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正是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发展起来,并在其业务拓展中仍在寻求与外资合作。在浙江,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已形成共同发展,甚至发展速度超过外资企业的局面。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出口贸易中也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民营企业年出口额达到1011.6亿美元,同比增长68.6%,增长幅度分别超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57.2和27.7个百分点。因此,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是以民营经济,特别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大省 (2004年,该省出口额位居全国第四),同时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和鞋制品出口的第一大省。浙江民营企业既有资产在2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有家庭作坊式小型企业,产业趋同状况十分突出。目前,该省共有各类7000余家纺织品企业,在温州集聚着4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6亿双以上。2004年,我国出口欧盟的鞋制品中,温州鞋占到总量的60%以上。此外,温州很多小商品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并大量出口,如打火机和眼镜等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屡屡引发国外反倾销案例中,浙江省出口的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

   

    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的建立,带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及民营企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商品出口,并由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大宗出口商品结构。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后果及建议

   

    1.影响及后果

   

    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包括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包括:造成当地环境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大量聚集的制造业企业导致当地资源紧缺,如土地资源及电力和原材料紧缺;造成资源的浪费。据报道,目前全国600种重要商品中,约有85%的商品供过于求;产业结构趋同或重复建设加剧了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和低价出口。

   

    此外,最为显著的后果是,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形成也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产品加工和出口的中转地。

   

    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香港、韩国和台湾省六个国家或地区。保持贸易顺差的是香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如荷兰和英国等);而保持逆差的则是台湾、韩国、日本及东盟一些国家。我国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口主要来自台湾、韩国、日本和东盟一些国家(如印尼和菲律宾),其中不乏在华外资企业的国际采购。而最终产品的出口则转向香港、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口与出口存在着双向失衡,而目前这种贸易失衡表明:我国实际上起到世界产品的加工和中转作用。据报道,在我国大量出口产品到美国和欧盟之前,亚洲四小龙一直供应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市场的大部分家电和日用消费晶。如上世纪80年代,台湾48%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而目前该比例已降至15%以下,近年来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实际上取代了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并成为台湾、韩国及其他投资国家和地区对外出口的产品加工地及中转站。其结果是, 2004年,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贸易逆差为512.3亿美元,同比增长26.9%;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达到344.3亿美元,同比增长44.3%;由此可以看出,近两年,台湾和韩国对我国出口大幅度增长,也导致我国出口相应大幅度增长,因而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正是由于大量进口原材料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组装和再出口的结果。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为亚洲四小龙、日本及东盟一些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致使其对我国实施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这使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引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使我国与亚洲四小龙一样借助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上获得飞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上述种种负面效应,包括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失衡。目前,我国的大量出口正是建立在大量进口的基础之上,这使我国经济发展在越来越依赖于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同样依赖于原材料和设备的大量进口。我国出口产品约60%为外资企业所生产,可以说,我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特别是对贸易逆差较大的美国及欧盟国家来说,这种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合资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果,其中包括美国等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国际采购及出口。

2.建议及启示

   

    (1)对劳动密集型及重复建设产业的投资应予以设限

   

    据报道,目前国内一些地区招商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仍是外资中小型制造业项目居多。由于中外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差异等因素,一些海外企业仍计划将其他国家的工厂移师我国。因此,我国在审批外资项目时,有必要严格区分并限制那些国内市场已经饱和、附加值低的制造业项目,及那些在国内大量重复建设的产业,以使我国做到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此外,鉴于我国已取消有关外销比例的限制,我国除对外资企业产品出口继续实施鼓励政策外,还可考虑对产品返销投资国或地区实施相对优惠的政策,以分流或减少出口到贸易摩擦较大的地区和国家。

   

     (2)鼓励现有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出口

   

    在我国众多出口产品中,一些贴牌生产出口的产品却很少或未曾遭遇反倾销调查。如格兰仕集团, 2004年的微波炉外销量实现1300万台,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50%,其中,60%的出口产品为贴牌产品。据该集团称,在其微波炉出口过程中,基本未遭遇国际反倾销调查。又如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尽管该企业小家电产品外销量很大,且供应欧美小家电市场(2004年,其电热水壶销售突破1000万台,销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产品全部是贴牌生产,因此并未在国外遭遇反倾销。

   

    由此可以看出,以外国品牌生产并出口的产品很少或基本未遭遇任何反倾销调查。目前,我国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家电、电器、电子及纺织轻工等产品的能力并在大量出口这些产品。因此,如何尽可能规避贸易摩擦应是我国出口企业面对的首要问题。鉴于上述两家企业的出口状况,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仍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企业可选择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之所以形成目前这种不合理的出口结构,一方面是外资企业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我国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各省市大量引进、重复建设的结果。这使国内不仅劳动密集型产品过剩,而且一些高科技、电子产品也供大于求。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海外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结构也在改变,新设立的外资大型企业大幅度增加。即使如此,短时期内仍很难改变大批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主体结构。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篇4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现状

1.大宗进出口产品的剖析

从全球反倾销的产品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贱金属产品(钢铁和铝制产品)、化工产品、塑料制品、纺织原料及其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恰恰是我国出口较多、已经或正在遭遇反倾销的产品。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为以下类:机械、纺织、贱金属、化学及其相关工业产品、鞋帽、塑料及其制品、车辆和皮革商品,几乎全部为国际反倾销的产品(见表1)。

统计显示,上述八类产品的进出口额有很大的差异: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三类产品的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纺织原料及纺织品,鞋帽及皮革类产品则出口额远远高于进口额;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则进出口基本持平。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化工产品、塑料制品和贱金属及其制品相对于进口而言,其出口产品并不多。这表明,部分进口的相关产品在我国内加工后又再次出口,但很大一部分已直接消耗或进入我国市场。但这三类产品属于国际市场中遭遇反倾销的主要产品:1995-2004年间,这三类产品提起的反倾销案件占总量的63%。

纺织原料及纺织品、鞋帽及皮革产品的出口额则远远超过进口额,属于我国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

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的进出口额基本持平。这表明,该类产品中包含大量在国内组装或采取其他形式加工后再次出口的产品。如许多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包含一些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成品后再出口。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国外遭遇反倾销的产品,除纺织原料及纺织品、鞋帽及皮革产品外,其他5大类产品实际上并非我国的优势产品,而属于在国内加工后再出口的产品。

2.与外资工业企业及产品之比较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值达到3386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量的57.1%;而其进口额也达到3246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57.8%。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03年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所作的统计,在我国现有外资工业企业中,数量在1000家企业以上、或工业总产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8个行业(见表2)。

可以看出,类大宗出口商品均囊括其中。除第13、15、16和18类行业外,其他类行业基本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约占样本企业总数的86%。其中,纺织业等六类企业(第3、4、5、7、8、9类行业) 共计15251家, 占企业总数的39.53%。这些产业的特点是,工业总产值占总量的百分比均低于企业总数所占的百分比, 有的甚至相差很远。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比重为10.5% , 而其产值仅占总额的3.6%。由此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包括我国出口遭遇反倾销最多的产业。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的结构与外资企业及其产品密切相关。由于我国进出口商品中近60%的产品都是由外资企业生产并出口的,且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外资企业及其出口产品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了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结构。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大宗出口产品的形成

鉴于外资企业及其出口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结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境内外资企业的总体构成情况、生产加工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结构及大宗出口产品形成的主要原因。

1.我国外资企业的总体构成

(1)海外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主体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末,合同外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型项目占我国利用外资项目总量的96.87%,其合同外资金额约占总额的49.64%。就单个项目平均额来看,合同外资金额为20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仅为106万美元。

香港企业对内地的投资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始终处于各投资国家/地区对华投资的首位。截至2003年末,香港在内地投资的项目累计224509个,累计投资额达2225.75亿美元, 约占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额总量的44.38%。由于香港经济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其比重约占香港企业总数的98%,因此,香港对内地的投资实际上是以香港中小企业为主的。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台湾、韩国及新加坡等国,对我国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同样以中小型企业投资为主。虽然日本以其诸多大型跨国公司而闻名世界,但有关资料显示,1980-1991年间,日本来华投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投资规模较小,并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形成了以中小型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外资企业结构。

(2)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

据商务部对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统计,制造领域外资企业数目、合同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累计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9.59%、71.50%和70.95%。由于在9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外资企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因此其规模小决定了这些企业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

根据广东省发改委统计,2001年1-9月,制造业的合同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占我国制造业外资总额的21.22%和17.96%,其次是纺织(比重分别是4.29%和5.83%)和化工业(4.2%和4.56%)。江苏省外商投资项目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领域,并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

此外,东盟国家的华人企业对我国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各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根据同创未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出版的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华投资企业名录(截至2002年),两国在华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册的580家菲律宾企业中,制造业项目约占55.7%;而952家马来西亚在华投资企业中,各类制造业项目比重达到72.06%。比较集中的行业有:服装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和制造,非金属类制品(如水泥、建材等),化学原料及制品,皮革、毛皮制造,家具制造,造纸/包装及纺织业等。

2.加工贸易及贴牌生产方式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为3279.88亿美元, 约占出口总量的55.28%, 同比增长35.62%。2000-2004年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年均55.27%。加工贸易之所以在我国发展迅猛,并在进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型外资制造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珠三角地区引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资项目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生产。据有关报道,香港企业在广东投资的近20万家生产企业均以来料加工为主。

我国入世后取消了对外资企业三项限制性规定后,进一步促进了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生产。因此,加工贸易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外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型或高新技术外资企业也采取这一方式运营。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外资企业出口前100名中,90家IT类企业均以加工贸易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方式已成为我国外资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与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是贴牌生产方式(OEM)。近三年来,我国OEM生产方式发展迅猛。据报道,长三角地区专业从事OEM的企业达千余家,而家电企业OEM生产占全国比重高达7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500强的家电企业中,近95%的企业都曾与我国家电企业合作,以贴牌方式生产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中,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85%,其中90%是贴牌生产。数码相机等产品的贴牌生产比例高达98%。此外,我国大量的民营企业也从事贴牌生产。

由此可以看出,除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外,现行的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促使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制造业队伍,生产并出口了大量的各类外国品牌产品,包括IT类高新技术产品。

3.民营企业的崛起及其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毫无疑问,外资企业对我国进出口及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为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也有力地带动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对于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这种效应更多地体现在近十多年来我国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全国工商联对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显示,2004年民营企业500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占总数的83.4%,并主要聚集在浙江和江苏两省(比重分别为36.6%和22.6%)。我国民营企业聚集和发展的东部地区恰好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投资的重点地区。据商务部2003年外资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东部地区的项目数、合同额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2.00%, 86.86%和86.20%。2004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仍达到85.93%。

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崛起与外商投资企业在该地区大规模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正是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发展起来,并在其业务拓展中仍在寻求与外资合作。在浙江,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已形成共同发展,甚至发展速度超过外资企业的局面。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出口贸易中也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民营企业年出口额达到1011.6亿美元,同比增长68.6%,增长幅度分别超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57.2和27.7个百分点。因此,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是以民营经济,特别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大省(2004年,该省出口额位居全国第四),同时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和鞋制品出口的第一大省。浙江民营企业既有资产在2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有家庭作坊式小型企业,产业趋同状况十分突出。目前,该省共有各类7000余家纺织品企业,在温州集聚着4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6亿双以上。2004年,我国出口欧盟的鞋制品中,温州鞋占到总量的60%以上。此外,温州很多小商品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并大量出口,如打火机和眼镜等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屡屡引发国外反倾销案例中,浙江省出口的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

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的建立,带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及民营企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商品出口,并由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大宗出口商品结构。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后果及建议

1.影响及后果

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包括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包括:造成当地环境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大量聚集的制造业企业导致当地资源紧缺,如土地资源及电力和原材料紧缺;造成资源的浪费。据报道,目前全国600种重要商品中,约有85%的商品供过于求;产业结构趋同或重复建设加剧了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和低价出口。

此外,最为显著的后果是,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形成也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产品加工和出口的中转地。

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香港、韩国和台湾省六个国家或地区。保持贸易顺差的是香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如荷兰和英国等);而保持逆差的则是台湾、韩国、日本及东盟一些国家。我国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口主要来自台湾、韩国、日本和东盟一些国家(如印尼和菲律宾),其中不乏在华外资企业的国际采购。而最终产品的出口则转向香港、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口与出口存在着双向失衡,而目前这种贸易失衡表明:我国实际上起到世界产品的加工和中转作用。据报道,在我国大量出口产品到美国和欧盟之前,亚洲四小龙一直供应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市场的大部分家电和日用消费品。如上世纪80年代,台湾48%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而目前该比例已降至15%以下,近年来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实际上取代了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并成为台湾、韩国及其他投资国家和地区对外出口的产品加工地及中转站。其结果是,2004年,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贸易逆差为512.3亿美元,同比增长26.9%;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达到344.3亿美元,同比增长44.3%;由此可以看出,近两年,台湾和韩国对我国出口大幅度增长,也导致我国出口相应大幅度增长,因而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正是由于大量进口原材料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组装和再出口的结果。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为亚洲四小龙、日本及东盟一些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致使其对我国实施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这使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引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使我国与亚洲四小龙一样借助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上获得飞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上述种种负面效应,包括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失衡。目前,我国的大量出口正是建立在大量进口的基础之上,这使我国经济发展在越来越依赖于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同样依赖于原材料和设备的大量进口。我国出口产品约60%为外资企业所生产,可以说,我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特别是对贸易逆差较大的美国及欧盟国家来说,这种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合资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果,其中包括美国等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国际采购及出口。

2.建议及启示

(1)对劳动密集型及重复建设产业的投资应予以设限

据报道,目前国内一些地区招商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仍是外资中小型制造业项目居多。由于中外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差异等因素,一些海外企业仍计划将其他国家的工厂移师我国。因此,我国在审批外资项目时,有必要严格区分并限制那些国内市场已经饱和、附加值低的制造业项目,及那些在国内大量重复建设的产业,以使我国做到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此外,鉴于我国已取消有关外销比例的限制,我国除对外资企业产品出口继续实施鼓励政策外,还可考虑对产品返销投资国或地区实施相对优惠的政策,以分流或减少出口到贸易摩擦较大的地区和国家。

(2)鼓励现有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出口

在我国众多出口产品中,一些贴牌生产出口的产品却很少或未曾遭遇反倾销调查。如格兰仕集团,2004年的微波炉外销量实现1300万台,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50%,其中,60%的出口产品为贴牌产品。据该集团称,在其微波炉出口过程中,基本未遭遇国际反倾销调查。又如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尽管该企业小家电产品外销量很大,且供应欧美小家电市场(2004年,其电热水壶销售突破1000万台,销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产品全部是贴牌生产,因此并未在国外遭遇反倾销。

由此可以看出,以外国品牌生产并出口的产品很少或基本未遭遇任何反倾销调查。目前,我国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家电、电器、电子及纺织轻工等产品的能力并在大量出口这些产品。因此,如何尽可能规避贸易摩擦应是我国出口企业面对的首要问题。鉴于上述两家企业的出口状况,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仍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企业可选择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之所以形成目前这种不合理的出口结构,一方面是外资企业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我国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各省市大量引进、重复建设的结果。这使国内不仅劳动密集型产品过剩,而且一些高科技、电子产品也供大于求。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海外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结构也在改变,新设立的外资大型企业大幅度增加。即使如此,短时期内仍很难改变大批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主体结构。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对外开放;开放引领战略;利用外资;对外合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进一步推进大连对外开放水平的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7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连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系列国家全面推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优惠政策,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2009年颁布《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12年《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大连的对外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大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优化大连的产业结构,把大连做大做强,增强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加强大连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中的龙头和核心地位,构筑辽宁乃至东北沿海和腹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连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一)对外贸易出口规模和速度呈上升趋势,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全球经济环境恶化,金融危机影响严重,除了2009年有小幅下降外,大连的对外贸易却逆袭上扬,出口规模和速度都有显著的上升。2006年大连对外贸易出口额156.56亿美元,进口额136.6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93.25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了23.8%,达到364亿美元。2008年,进出口总额双双突破200亿美元,达到449.09亿美元,增长23.7%。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出口208.8亿美元,下降12.42%,进口195.27亿美元,下降9.25%。2010年对外贸易出现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01.96亿美元,增长24.4%。2011年进出口总额飙升至585.25亿美元,增长16.6%,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外贸出口超过300亿美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625.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出口额336.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进口额288.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

(二)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在出口增量上升的同时,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增长较快,机电产品出口额16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4.9%,软件服务外包出口发展迅速,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2012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增长较快,机电产品出口额18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2.9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3.9%,软件服务外包出口发展迅速,全年在线登记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92亿美元,执行额15.29亿美元。到2012年末,全市拥有服务外包企业988家,从业人员11.98万人。(表1)

(三)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大连实施的“双百强招商工程”以吸引产业100强,世界500强为主要发展目标,大力开展与跨国公司和企业的合作,提高大连在经济全球化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通过债券融资、境外上市、吸收国际资金投资、外商股权投资、跨境人民币投资、通过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创业投资等利用外资的新形势扩大引资,利用外商投资额不断上升,2006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45亿美元,2007年达到31.6亿美元,2008年利用外资额50.1亿美元,2009年达到60.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2010年突破100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居同类城市之首。“十一五”期间,大连累计新批准2985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投资额的项目600个,超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40个,2011年新建成366家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110亿美元,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124个,超过亿美元的10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0.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012年新批外商企业320家,实际使用外资额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6%。

(四)对外合作不断加深。2011年大连核准境外投资项目67个,协议投资总额8.1亿美元,中方占7.6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5.2%,对外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1.62亿美元,同比增长11%。自2007年大连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23家,总投资额5,289万美元,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1,015项,实现营业额3.59亿美元,增速22.48%。2008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8个,总投资额0.79亿美元。2009年境外投资额3.02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额589亿美元,劳务合作达1.69亿美元。2012年全年核准境外投资项目75个,中方总投资额20.88亿美元,增长178.82%,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8.75亿美元,增长9%,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1.88亿美元,增长16%。2009~2012年大连境外投资总额37.35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29.5亿美元,年均增长49.98%,实现劳务合作总额6.68亿美元,年均增长10%。

二、大连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2011年,世界经济出现缓慢复苏态势,由于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产品价格上扬,增加了企业的进口成本,传统出口产品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从大连企业自身看,大连出口贸易的主体是大型出口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为出口的主要方式,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不能维持出口持续的强劲增长。另外,大连出口贸易市场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韩国几大市场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而对日贸易又占其中的50%,过度依赖这几大传统市场,表明出口结构不尽合理,抵御风险能力差,尤其2011年日本大地震对大连出口影响很大。

(二)利用外资存在差距。国际金融危机带给跨国投资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全面得到恢复,加上大连面临国内各城市间的招商引资竞争,无疑增加了大连招商引资的难度。从大连自身看:一是招商引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差,手续复杂繁琐;二是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业的外资项目不多,规模也不大;三是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没有专业化较强的产业集群,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备,加大了外资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小、盈利弱。一是企业“走出去”缺乏国际竞争力,境外加工、研发中心发展迟缓;二是支持对外经济合作的力度不够,专项资金门槛比较高,中小企业融资、信贷成本增加,打消了一部分企业走出去的念头;三是对外投资地区集中在资金不充裕、财政紧张、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环境差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且这些国家从保护就业的角度限制劳务输入所以导致境外劳务纠纷频繁出现,使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不高。

三、进一步扩大大连对外开放的对策

(一)发展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

1、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强知名品牌建设。重点支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出口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力度,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实现比较优势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鼓励企业用好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专项资金,加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比重,注重完善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加大品牌培育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知名品牌展览会,扩大自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大连外贸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2、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适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限制能耗高和污染重的产业,开展加工贸易,积极鼓励和引导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由单纯的加工逐步向设计研发等上游环节以及营销服务等下游环节发展,扩大配套生产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扶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积极开展加工贸易,并从加工贸易制造为主向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咨询等方向转型升级。

3、发展生产业,提升产业链的地位。从全球产业链分工来看,我国处于附加值最低的产业链条底端-加工组装环节,而处于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环节被发达国家的生产业所垄断。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产业优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经济正朝着低碳经济、绿色能源的方向发展,服务贸易由于具有高附加值与环保节能的双重优势,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要以生产业为突破口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加强价值链两端的环节所涉及的服务业的发展,即努力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自有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创造、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创造价值和利润,从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通过渐进的方式,由低素质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或工序),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制成品(或工序)过渡,实现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出口的升级;其次,企业则应积极参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自主研发,在市场竞争中学习服务业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大连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4、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建立进出口运行监测和协调联动机制,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密切关注国际市场行情,做好重点出口出口市场以及重点展会等的分析调研工作,及时把握大连外贸出口的运行态势,强化关贸检贸银贸税贸合作,提高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效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能力,在防范内部无序竞争的基础上组织企业形成对外谈判合力,提高大连出口产品的集体议价能力,积极应对来自国外的各种贸易壁垒贸易摩擦以及反倾销案件。

(二)发展利用外资的具体措施

1、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利用外资质量。鼓励跨国公司通过组建合资企业等形式向大连转移高端技术,并通过生产制造和配套基地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完善生产体系,加大对世界500强和产业1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大连高新技术企业与跨国公司在科研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外资流向更应重点流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业以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严格限制两高一资类的项目盲目流入,全面提升大连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和国际化水平。

2、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一是利用外资应注重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引资重点放到提升产业层次、配置主导产业以及增强发展后劲上,将大连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进行有效结合,创立和推广自主品牌,促进大连传统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性变化。另外,还应尽可能地引导外资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攻关,实现技术创新的突破,并不断探索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使大连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排头兵;二是调整和改善进口商品结构,鼓励外资企业增加对国内中间投入品的采购,提高其相关产品的国产化比率,发挥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效应;提高生产资料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加大低碳环保技术和设备的进口,适应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的引进,把技术引进政策纳入统一的产业政策之中。同时,要提高企业消化、吸收、创新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自己的研发技术团队,提高自身研发能力,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3、强化外资监管力度,优化外资利用环境。应加强对外资项目的监管力度,认真做好对外资的筛选和评估工作,有效规避投资风险,要严格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强化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防止其违法排污破坏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企业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提供优惠政策,优化引资环境,保障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打造“重商、护商、亲商”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大连利用外资的能力水平和效率。

(三)发展对外合作的具体措施

1、不断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要组织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经济实体,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国际承包工程,壮大国际承包工程企业队伍,鼓励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申请国际承包工程经营权,促进其与实力较强的国外承包商联合共同投标承包境外大中型工程项目,培育更多的企业进入全球承包工程500强的行列,同时还应在巩固欧美等发达国家承包工程市场的基础上利用对外经贸援助成套设备输出等方式大力开拓东南亚、中东、西非等国的承包工程市场。

2、切实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按照“壮大优秀企业、扶持中间企业、淘汰较差企业”的原则对外派劳务企业进行筛选和整顿,规范经营秩序,制止恶性竞争,督促外派劳务企业加强与出口信用保险等机构的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协调机制,防范和化解境外雇主破产违约风险以及境外政治风险等,保障外派劳务企业以及在外劳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建立完善的对外劳务合作培训体系,一方面要定期对外派企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守法经营意识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推进计算机应用人员、护士、文秘研修生等技术性劳务的输出,提升大连外派劳务的质量和层次。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丽,李辉.外贸和外资对大连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5.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篇6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建总公司的生产经营也在去年取得跨越式发展。2003年全年新签合同额超千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加了450多亿元;完成营业额750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250亿元;均再创历史新高。在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 中建总公司由上年的第22位跃升为第16名,成为唯一一家进入前38名的中国企业;同时跻身世界最大225家环球承包商13强。

“发展引出课题,改革破解课题”。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感慨地说,实践证明,加快国有企业发展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面对一个经营战线广、管理级次长、企业法人多的企业集团,中建总公司今年将严格按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规范运作,并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来推进全系统的体制改革。元月13日结束的中建总公司工作会议决定,今年,公司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本着“整体做强中国建筑,分类指导探索股权多元”的原则,加大实践“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科学理论的执行力度。为此,中建总公司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确定采取以下五个模式着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实践。

首先,以境外上市企业的裂变来推动企业结构调整。

2003年,中建总公司以“中海地产”品牌为载体,以总公司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的房地产业务为核心,集中整合总公司现有的内地房地产资源,成立了中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中海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为加快发展,中建总公司筹划于2004年内收购一家国内上市公司,以期通过新的融资渠道和银行借贷的杠杆作用,大力增加优质土地储备,在市场竞争中实施规模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并尽快发展成为市值大、品牌响、效益佳的国内上市地产企业。通过地产业的超常发展,可以有力地支持总公司工程承包业务的拓展,极大地强化总公司有别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使总公司尽快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承包和地产企业集团。与此同时, 中建总公司将在香港成立一家专营建筑业的上市公司,一方面使其与专营内地地产业的原上市公司业务更加顺畅地比翼齐飞,另一方面为总公司的资产经营多开辟一条畅通的渠道。

其次,充分发挥总公司国内外一体化经营的优势,尽快进行中建国际工程建设公司的股份制改造。

2002年,中建总公司将国内直营公司和海外直营公司进行整合,组建了以“国内外经营一体化”为特征的中建国际工程建设公司。中建国际组建两年来,国内外经营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该公司合同额、营业额和经济效益比整合前分别增长了91%、68%、88%(不含伊拉克)。2003年,国内外合同额更是突飞猛进,达到157亿元,并在美国、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博茨瓦纳等国家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年,中建国际公司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积极寻找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将企业改制成为股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中建国际公司要认真借鉴总公司所属中国海外集团成功改制的经验, 一方面以股份制企业这一商业化的载体来圆满完成中建总公司的海内外直营建筑业务, 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成为能从事投资业务规避市场风险的载体, 使中建国际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资产经营同步发展。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工程局整体改制,积极谋求主业上市。

2003年12月,中建三局、香港协兴、澳门光大等公司发起成立了中建三局工程建设股份公司。由此为中建总公司系统二级次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样板。今年,他们一方面要对“三局股份”的主营业务作进一步的整合、梳理;建立精干高效、协调运转的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抓好股份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后的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规范运行,争取尽快达到上市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搞好存续企业的稳定发展工作,将有效资产、效益、品牌向优势企业集中转移,重组、整合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形成集团新的支撑产业;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主辅分离政策,按照市场化、公司化、法制化原则加快进行辅业改制分流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排存续企业员工以及离退休员工的生活,保持企业的稳定以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与此同时,总公司还计划加快整合中建八局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完成八局基础设施建设股份公司的设立工作,目的是培育和组建一家以基础设施、路桥、市政以及环保产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加速实现中建八局乃至总公司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的调整。2004年,中建总公司将积极扶持和全力配合中建八局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股份公司的设立工作,并力争尽快进入上市的辅导期。

第四,以多元产权结构为目标,加快传统企业改造的力度,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其一,借鉴中建一局的改制模式(通过与企业职工共同持股等方式,尽快在形式上完成公司制改造),加快传统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从现实情况看,总公司系统大多数传统企业一时无法吸收外部资本来进行股份制改造,所以中建总公司所属企业更要借鉴中建一局的改制模式,使传统企业尽快从国有独资企业向公司制企业转变,并以符合《公司法》要求健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切入点,尽快完善现代企业的治理机制。对有形资产并不多的建筑企业,则要大胆运用通过与企业职工共同持股等方式,尽快在形式上完成公司制改造,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企业发展壮大,并以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改造创造条件。

其二,加快号码公司中的国有资本的退出速度。中建总公司现有传统号码公司59家,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企业改制,无疑应成为总公司传统号码公司深化改革的主要模式。去年,中建二局一公司与香港宝华等公司成立了中建宝华工程建设公司,为中建总公司第三级次企业引进外资、实现股权多元探索了成功之路。中建总公司将认真总结中建二局一公司引进外资参与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和要求规范改制程序,深入细致地解决好相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经济利益问题, 加快推进第三层次(传统号码公司)的结构调整和产权改革。对经营状况较好、盈利水平较高、有发展前景的号码公司,中建总公司决定采取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方式; 对经营状况、盈利水平以及发展前景一般的号码公司,改制时可采取国有资本参股的方式;对比较困难的企业,总公司和工程局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其领导班子建设,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尚存的优势资源(有形和无形资产)尽快走出困境或实施局部突围;在妥善安置职工和处理好债权债务的前提下,加快困难企业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速度,尽快实现“零”资产转让。对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低债的企业,总公司将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范围,使这些困难企业的职工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对暂时不能转让或破产的企业,各有关单位一定要加大实行内部歇业的力度,避免继续扩大亏损。

第五,按照“人随资产走”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主辅分离和企业分离办社会的工作。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篇7

随着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发展,国际建设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重视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的方式正在快速向总承包方式转变,EPC、PMC等一揽子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BOT、BOOT等带资承包方式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广为采用的模式。承包商不仅要承担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作,还要承担工程所需的融资。因此,国际承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承包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占一席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众多相关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主要差距

中国目前具备一定经营规模和竞争力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大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而创建的。成立之初主要是提供劳务和承担施工分包,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自己的队伍,以公司名义承揽到项目后,要将项目交给本系统的施工队伍或转包给地方上的其他工程公司具体组织实施,公司只提取管理费。而且,由于该类公司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对公司职能的人为界定,使公司长期处于“窗口型”中介公司地位。因此,公司作为上级单位的执行机构,难以及时树立建成世界一流承包商的目标。

进入90年代,随着各公司承包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体制上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公司利用行政手段或市场行为,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或形成企业联盟,或组建企业集团,形成了真正的实体,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所积累的问题并没有全部化解,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与国际一流的承包商相比,仍存在许多差距与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的组织结构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总承包的要求

首先,国际上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全面管理,相比较而言,中国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多是执行机构,缺少专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谋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因此,就容易造成我们对市场研究的缺乏,不能及时、广泛、准确地收集与国际工程承包相关的各种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各国经济发展动态和市场的变化,不能对信息资源做综合的科学分析,也缺少对其他国际大承包商动态的研究,对世界工程承包市场的变化趋势缺少准确的预见性。这样就不能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地提出和修正公司的发展战略,制约了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企业欠缺以总承包为目标的总体发展战略。国际上的大承包商采取的都是以设计带动采购和施工的总承包战略,企业内部技术能力最强的是设计部门,有的公司甚至没有施工队伍,中标后再把施工部分分包给其他专门从事施工的企业。这样做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视施工,而是因为设计是龙头,只有抓住了设计,才能抓住总承包的关键,实现公司利润的最大化。但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设计、采购和施工往往还处于较为松散的分离状态,设计力量不强,设计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使得企业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咨询、设计、采购、施工、试运一条龙总承包的要求。

(二)管理上不适应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需求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整体利润下降,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国际上的一些大承包商都制定了自己特有的运营体系,规范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通过资金控制,直接将管理延伸到各机构及各执行项目上。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管理系统,对各分部、机构以及项目进行管理和成本控制。同时还注意通过扁平化的项目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与国际大承包商相比,我国企业的思维方式相对比较滞后,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管理成本远远高于国外的同类企业。

(三)缺乏适合管理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与国际化经营的目标还不完全适应。大多数员工知识面和工作能力单一,缺乏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

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都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往往都缺乏经济和管理知识,外语水平低,与国际工程实践的要求以及国际工程技术人才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

另外,精通现代金融知识的财会人员严重不足。承包大型的国际工程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自有资金有限,就需要多方筹资,甚至向国际银行贷款,这种资金的运行带有很大的风险,财务人员必须灵活地加以运筹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效益。如果企业不能准确地预测汇率的变化趋势,就很难恰当地选择贷款的币种;缺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灵活操作资金的能力,就可能使外汇贷款贬值,造成项目资金的紧张与不足,甚至使整个项目严重亏损。

(四)企业财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型项目、带资项目承包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主要以提供劳务和承担小规模的施工分包为主,还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或者说资金短缺的问题尚不突出。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企业海外业务的迅速扩张,业务内容已发展到以承揽总承包项目为主,而且有时一家企业要同时实施多个大型项目,资金供求矛盾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据专家初步估算,目前带资承包项目几乎已占到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70%,与此相适应,国外工程承包企业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上大的承包商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与世界主要的出口信贷机构、多边金融组织、商业银行及资本市场有固定的业务往来。这些都在承包大型复杂项目以及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及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普遍资产总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高,融资能力有限,而且融资渠道单一。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出口卖方信贷增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了企业再融资的能力。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中国对外承包企业的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很难进入高端市场,承包的项目大多集中在产业链低端、利润较低的施工领域,承包工程营业额的增加主要依靠项目数量增加的外延型增长。

二、改进的思路

(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四个要素之一就是合理的企业结构。要把企业由执行型结构发展成开拓型结构,首先就要集中企业内的人才,组建成立一个较高层次的咨询机构,该机构要对本企业及至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策略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要广泛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科学、综合的分析;了解研究世界各国的经济形势,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对公司的市场开拓、项目实施提出建设性意见,要制定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决策做好参谋。

其次,还要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企业外联合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设计及设计管理队伍,真正确立设计的主导地位,并以此来带动采购管理和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保证所承揽的总承包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管理,提高水平,加快与国际管理接轨的步伐

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的科学与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的管理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具有竞争力,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壮大。因此,应力求在管理上创新,学习和借鉴国外大承包商的管理思想、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形成既有我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管理体系。

(三)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提高队伍素质

人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而实际上都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盛不衰,就必须建立和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搞好人才开发,提高队伍素质和人力资源的利用能力,一是要从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着手,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从现有员工中挑选较为优秀的人员,结合企业的业务实际进行重点培训,并在关键技术、管理岗位上进行锻炼,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眼睛向外,向社会招聘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员,充实骨干队伍;三是要加快人才国际化、属地化的进程,大胆引进外国智力,从西方引进精通管理的高技术人才,从项目所在国直接雇用一般性管理人员,拓宽人力资源的利用渠道。

在人才发展战略上要有长远的目光,不但要重点培养我们目前急需的人才,还需制定中、长期的人才开发规划,搞好人才的资源储备。要逐步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懂外语、实践经验丰富的能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开拓型人才队伍。

(四)提高融资和资金管理能力,为公司快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变化趋势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项目逐渐增多,带资项目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型的总承包项目,只靠企业自身的财力往往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深入研究和运用国际通行做法,探讨和尝试更为灵活的支付方式,提高融资能力和水平。企业要做到能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国内融资的同时,还要扩大国际市场,借贷流动资金用于大型承包项目的实施。要坚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在时机成熟时要不失时机地尝试开展资本经营活动,提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能力,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五)实施技术与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际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欧美等国家的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利和技术,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优势明显,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项目上基本形成垄断。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近年来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项目和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但要想形成规模,就必须下大力量强化技术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围绕企业的发展重点,以市场为导向,适时加大科技投入,在不断完善企业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提高工程承包的技术含量,全面增强技术优势。二是要吸收和推广国际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外大承包商的合作,在合作中学到我们比较欠缺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新的工艺技术和施工技术,使我们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捷径,以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强化我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技术优势。

我国正面临着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正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时期。只要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逐步发展壮大自己,就一定能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承包商。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篇8

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在*市协作办的精心指导下,我办根据年初所订的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发挥职能,强化服务,求真务实,努力开创协作工作新局面。

(一)以企引外,民外合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今年12月止,新引进内资项目17个,总投资额19.74亿元,协议外地资金12.11亿元,全年实际到位资金4.20亿元,完成今年*市政府下达任务数的150.2%。

1、健全目标考核制度。根据*国内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制度和新统计办法,在去年工作基础上,起草了部门、乡镇目标考核和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了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2、广泛开展调查摸底。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对国内招商引资工作认识比较模糊的情况,我办主动深入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和企业,进行走访、宣传、调研,了解各类企业涉“外”情况,以及增资扩股、上下游产品配套、技术品牌合作情况,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提升档次,做大做强企业。

3、为入库项目提供全程服务。作为国内招商引资项目汇总单位,我办每月对上报的项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实行动态跟踪,对企业在审办手续、项目落地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协调和争取解决,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

4、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充分发挥在外瑞商这个招商网络,着力寻找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经济效益好的优势项目。赴*、*、*、*等地,开展亲情招商,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推介项目鼓励在外瑞籍企业家回乡创业。

5、着重突出民企招商、“*人”招商。我办把内资引进重点放在鼓励在外*人回乡创业,目前引进项目中在外*人回乡创业20个,占总数的87.0%,到位资金3.9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总数的92.9%,形成企业回迁、人员回归热潮,其中总部回归4家。

6、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托浙商大会,经贸活动等大型会议组织企业签约,寻找合作伙伴,一年来,我们相继赴*、*、*、深圳等地开展亲情招商、专题招商,积极推介项目,宣传*。今年8月份,我办在深圳成功举办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与5家IT企业达成合作志向,投资额10.58亿。

(二)积极组织参加经贸活动

20*年,我办根据省市有关部署,先后参加了我省与江西、陕西、黑龙江等省的经济技术项目合作活动,共组织落实合作项目4个,协议总投资额1.86亿人民币。

1、3月29日至31日,根据省委、省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参加了江西经贸活动,签约2个项目,涉及服装、制造等行业,协议投资达1.08亿元。

2、4月5日至8日,组织参加了第九届东西部合作投资贸易洽谈会。在此次洽谈会上我办促成1个合作项目签约,投资2800万元。

3、6月份,参加由省组织的17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1个,投资额达5000万元。

(三)召开在外企业家新春酒会,力促在外*人反哺家乡。

2月3日,我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120多名在外企业家欢聚一堂,共叙乡情,共商*发展大计。会上叶春江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并鼓励广大在外企业家返回家乡创业,积极参与家乡经济建设。在外企业家联合会会长、在外企业家代表分别作了典型发言,并倡议广大在外*企业家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今年以来我办还进一步完善《外地瑞商》刊物和外地瑞商网等宣传阵地建设,改月刊报纸为季刊杂志,增设网页内容,加强宣传*、传递信息和交流经验,充分发挥与外地经济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在外*人服务力度,坚持年终对在外瑞籍企业家进行慰问,送去家乡政府的温暖;按时召开一年四次副会长以上会长例会,传递家乡社会经济发展新动态,围绕今后我市发展总战略、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提升生活品质和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话题,广泛征求在外瑞籍人士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动在外*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四)切实做好“山海协作”和“双对口”帮扶工作。

1、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引导*市企业家投身到省内外的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去。我们先后组织我市企业家协会,以及机械、食品、箱包等企业,赴结对县——文成县考察洽谈,历年来共签约11个项目,意向投资人民币3.28亿元。现已有宏发气体企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建成投产,年产值达4亿元,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培训就业。

在做好结对县工作的同时,我市还与丽、衢两地多次开展高层互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牵线搭桥,积极促成了一个个合作双赢的项目。如我市企业家王强2002年先后注资5700万元参与改制、扩建破产的丽水市老牌国有企业浙南药业公司,保留了原有221名工人工作岗位,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目前,企业拥有100余个产品批准文号。主要生产片剂、小容量注射剂、硬胶囊剂、冻干粉针剂、合剂等,全部产品通过国家GMP认证,现已成为浙江省医药系统重点企业之一,同时也成为一个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成功合作的典范。

2、努力做好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我市于1996年9月、12月分别接受了对口帮扶四川贫困地区脱贫和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的任务,根据上级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任务,我办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共同繁荣”的原则,抓住重点,结合当地实际,实现对口帮扶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如帮助受援地区的示范区建设、希望学校的建造、干部挂职交流和劳务的输入等。

(五)加快区域经济交流发展

加强对已缔结友好的17个县市联络、沟通和交流,商讨合作内容,安排合作活动,认真做好外地党政代表团、经贸代表团和各类团组来瑞考察、经贸洽谈、项目推介等协作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共接待20批次270多人的外地党政或经贸代表团。

(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今年我办狠抓机关作风建设,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新年伊始,我办就召开了全体机关干部会议,部署全年工作计划,各科室在总结去年工作基础上提出今年工作思路。今年我办要进一步推行办公现代化规范化建设,严格工作纪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事假申请制度和公出事前告知制度,坚持学习制度、周一例会制度、文明办公制度等,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做到热情接待来访人员,进一步树立机关新形象。

上一篇:企业领导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企业年报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