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11-17 14:01:07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篇1

第一条为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下简称"市场开拓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财企[*0]467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特制定《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暂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指的市场开拓资金包括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项业务与活动的政府性预算基金和地方财政自行安排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市场开拓资金分为中央使用和地方使用两部分,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地方使用部分由中央财政预算拨付的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自行安排的专项资金组成。

第四条市场开拓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遵循公开透明、定向使用、科学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

第二章管理部门与职责

第五条各级外经贸部门和财政部门为市场开拓资金的主管部门,共同对市场开拓资金的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管理。

外经贸部门负责市场开拓资金的业务管理,包括确定市场开拓资金的支持方向和使用范围,提出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审核、论证资金使用项目。

财政部门负责市场开拓资金的预算和财务管理,包括审批年度项目资金计划,拨付市场开拓资金,提出市场开拓资金的监管要求,并与外经贸部门共同对项目及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管理。

第六条各级外经贸部门商财政部门同意后,可委托承办单位负责市场开拓资金的具体业务管理工作。

中央使用部分,由外经贸部商财政部委托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小企业办公室")承办;地方使用部分,可由地方外经贸部门商财政部门委托地方承办单位承办,并报外经贸部和财政部备案。

中小企业办公室和地方承办单位的相关工作,分别接受外经贸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七条中小企业办公室和地方承办单位受外经贸部门和财政部门委托,主要承办下列工作:

负责受理项目资金计划申请、项目实施申请和项目资金拨付申请并进行初审;

根据项目资金计划申请情况草拟年度项目资金计划;

负责对项目资金计划申请、项目实施申请和项目资金拨付申请材料进行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

协助外经贸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市场开拓资金使用情况、使用效果进行跟踪、检查;

草拟年度项目资金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负责市场开拓资金有关管理规定的宣传和培训。

第三章资金用途

第八条市场开拓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简称"项目组织单位")组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活动。

市场开拓资金优先支持下列活动:

贯彻市场多元化战略,重点面向拉美、非洲、中东、东欧和东南亚等新兴国际市场的拓展活动;

支持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活动;

贯彻科技兴贸战略,支持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的活动;

支持中小企业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认证。

支持名优产品、本国原产成分高于70%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

支持已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的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活动。

第九条市场开拓资金的主要支持内容是:举办或参加境外展览会;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软件出口企业和各类产品的认证;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开拓新兴出口市场;组织培训与研讨会;境外投(议)标等方面(具体支持内容及标准详见附件一)。

第四章资金管理和使用标准

第十条中央财政安排的市场开拓资金分为中央使用和地方使用两部分。直接由中央使用的资金占当年资金计划安排的30%,地方使用的资金占当年资金计划安排的70%。

第十一条市场开拓资金支持比例原则上不超过支持项目所需金额的50%。对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以及符合本实施细则第八条所列优先支持的部分开拓活动,支持比例可提高到70%。

第十二条支持方式采取无偿支持和风险支持两种方式。对风险支持,企业在项目实施后未取得开拓市场成效可获得支持资金,否则不能获得支持资金。

第十三条以外币为计算单位发生的费用支出,按费用支出凭证发生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为人民币。

第五章项目资金计划管理

第十四条外经贸部和财政部根据年度市场开拓资金计划安排,共同商定下一年度中央使用部分和分配各地方使用部分的资金额度。

每年7月1日前,分配中央使用的资金额度,由外经贸部下达到中小企业办公室;分配各地方使用的资金额度,由外经贸部和财政部下达到地方外经贸部门和财政部门;地方外经贸部门将地方使用的资金额度下达到承办单位。

第十五条中小企业办公室和地方承办单位,根据中小企业和项目组织单位的项目资金计划申请,分别草拟下一年度中央和地方使用部分项目资金计划。地方承办单位于8月5日前报当地外经贸部门;中小企业办公室于8月15日前报外经贸部。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内容包括:具体项目、支持内容、支持比例、支持金额等。

第十六条外经贸部和地方外经贸部门,根据中小企业办公室和地方承办单位草拟的项目资金计划及已确定的年度市场开拓资金额度,分别编制下一年度中央和地方使用部分的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地方使用部分项目资金计划,外经贸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于8月15日前报送外经贸部。

第十七条外经贸部根据中央和地方使用部分的年度项目资金计划,综合编制下一年度全国市场开拓资金项目资金计划,于9月10日前报财政部。

第十八条财政部审核后,于10月10日前向外经贸部批复下一年度全国市场开拓资金项目资金计划。

第十九条中央使用部分年度项目资金计划,由外经贸部于11月1日前下达到中小企业办公室;地方使用部分年度项目资金计划,由财政部和外经贸部于11月1日前共同下达到地方财政部门和外经贸部门;

第二十条可列入中央使用部分年度项目资金计划的项目包括:

项目组织单位组织全国或跨地区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提出的项目;

中央企业组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提出的项目;

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中央企业或中央企业在京办理工商登记的子公司通过中央企业提出的项目。

第二十一条可列入地方使用部分年度项目资金计划的项目包括:

项目组织单位组织地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提出的项目;

在本地区办理工商登记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中小企业提出的项目;

在本地区办理工商登记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中央企业的子公司提出的项目。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和外经贸部可以根据市场开拓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在执行年度中对下达的本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做适当调整。

第二十三条财政部根据下达的年度项目资金计划拨付资金。其中,分配地方使用部分的资金,根据年度项目资金计划一次或分次拨付到地方财政部门;中央使用部分的资金(中央企业使用的资金除外),根据年度项目资金计划按季度拨付到外经贸部。

第六章申请条件

第二十四条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五、二十六条规定的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可以申请使用市场开拓资金。

中小企业独立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的申请为企业项目申请;项目组织单位组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的申请为团体项目申请。

第二十五条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提出企业项目申请:

具有企业法人资格,拥有进出口经营权或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上年度海关统计出口额在1500万美元以下;

近两年在外经贸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税收管理、外汇管理、海关管理等方面无违法行为;

具有从事国际市场开拓的专业人员,对开拓国际市场有明确的工作安排和市场开拓计划。

第二十六条符合下列条件的项目组织单位可以提出团体项目申请:

组织的活动以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为目的;

参加活动的企业在10家以上(含10家),其中70%以上企业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中小企业申请条件;

申请支持的资金直接受益于参加活动的企业,以降低参加活动企业的费用和开拓市场的风险,提高企业效益。

第二十七条参加团体项目的企业,不得针对同一项目另外申请使用市场开拓资金。

第七章申请程序

第二十八条项目资金计划申请。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五、二十六条申请条件的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可于每年7月1日至7月31日,按照本实施细则所附的支持内容,向中小企业办公室或地方承办单位提出下一年度项目资金计划申请。

第二十九条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在提出项目资金计划申请时,应提交申请单位基本情况、申请报告、申请项目基本情况(详见附件二),并附相关资料。

第三十条中小企业办公室和地方承办单位根据外经贸部和财政部批复的下一年度项目资金计划,以适当方式回复中小企业和项目组织单位,并对下一年度项目资金计划的具体内容进行公示。中小企业和项目组织单位可根据批复的项目资金计划着手准备有关活动。

第三十一条项目实施申请。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根据批复的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在项目实施30日前向中小企业办公室或地方承办单位提出项目实施申请。

第三十二条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在提出项目实施申请时,应提交项目实施申请、项目实施说明(详见附件三),并附相关资料。

第三十三条中小企业办公室或地方承办单位对项目实施申请进行初审,并于5个工作日内分别报外经贸部或地方外经贸部门;外经贸部或地方外经贸部门对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内的项目实施申请,应于5个工作日内审核批复。

第三十四条对申请调整项目资金计划内容的项目,中央使用部分由中小企业办公室进行初审后报外经贸部;地方使用部分由地方承办单位初审,外经贸部门商财政部门复核后报外经贸部。

外经贸部和财政部对申请调整项目资金计划内容的项目进行审批。

第三十五条无法在年度内按项目资金计划完成的项目,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应及时向中小企业办公室或地方承办单位提出项目终止或顺延申请;中小企业办公室或地方承办单位审核后分别报外经贸部或地方外经贸部门审批。

第三十六条对企业项目申请,每次给予支持的资金最高不超过30万元人民币;对团体项目申请,每次给予支持的资金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人民币。

第八章资金拨付

第三十七条市场开拓资金采取事后拨付的原则,即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向中小企业办公室或地方承办单位提出项目资金拨付申请。

第三十八条申请拨付项目资金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资金拨付申请表(详见附件四);

国际市场开拓活动的项目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费用支出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等;

实际发生费用的合法凭证(复印件)。

第三十九条中小企业办公室根据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对中央使用部分的项目资金拨付申请进行初审,按季度汇总整理后报外经贸部。其中,中央企业的项目资金由财政部审核后直接拨付,其它部分由外经贸部负责拨付。

第四十条地方承办单位根据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对地方使用部分的项目资金拨付申请进行初审,并报地方外经贸部门审批;外经贸部门按季度报地方财政部门审核后拨付资金。

第九章评估、监督和检查

第四十一条财政部和外经贸部对市场开拓资金共同实施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项目的审批和执行情况,项目资金的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检查方式可以采用跟踪项目全过程、抽查有关资料或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等。

第四十二条中小企业办公室与地方承办单位、地方外经贸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建立严格的项目审批和资金审核制度,加强对项目的检查和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确保资金的定向使用,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

第四十三条中小企业办公室和地方外经贸部门与财政部门每年要对市场开拓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于次年3月底前上报外经贸部和财政部。重大项目(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在项目完成后45日内专题上报。

第四十四条使用市场开拓资金的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应按有关财务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对外经贸部门和财政部门的专项检查,应积极配合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章处罚原则

第四十五条凡有下列行为,均属违反管理办法和本实施细则规定的行为:

违反市场开拓资金使用原则,擅自改变使用范围的;

截留、挪用、侵占市场开拓资金的;

用于个人福利、奖励及消费性开支或用于补充行政经费不足的;

同一项目重复申请的;

利用虚假材料和凭证骗取资金的;

项目组织单位利用市场开拓资金,直接用于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和经济效益的;

违反管理办法、本实施细则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其它行为。

第四十六条对发生上述行为的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财政部门将追回已经取得的项目资金;外经贸部门将取消其申请资格,并在五年内不允许其申请使用市场开拓资金。

第四十七条严重违反管理办法和本实施细则的,将由外经贸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该项目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中小企业办公室或地方承办单位未能按规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外经贸部门商财政部门将对其提出通报批评,严重者取消承办资格。

第十一章附则

第四十九条中央使用部分和地方使用部分的市场开拓资金,根据业务需要,可按不超过3%的比例安排必要的经费,支付聘请承办单位、咨询公司、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承办费用和业务费用支出,保证市场开拓资金项目评估、论证和审计工作的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五十条各地外经贸部门与财政部门可根据管理办法及本实施细则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地区市场开拓资金的具体实施办法,报外经贸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五十一条本实施细则由外经贸部会同财政部解释。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税率 税前扣除 税收优惠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实施条例也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后于 12 月 11 日正式颁布, 并将于 2008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为新法) 的颁布实施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税收机制和快速 发展 的税收环境。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与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旧法) 相比, 主要的变化在于实现了四个统一: 统一了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法; 统一并适当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率; 统一和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与扣除标准; 统一了税收优惠政策。认识和理清新旧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 区别) , 有利于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 经济 事项, 有利于企业更好的进行所得税的核算、申报和缴纳。

一、 法律 地位不同

(不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1993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 19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分别为国务院、财政部的,则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是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以2007年 63号主席令公布的法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 2007年国务院令第 512号公布的,不论是新所得税法还是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从法律地位上应该高于原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结束了内资、外资企业适用不同税法的历史,统一了有关纳税人的规定,统一并适当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并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了税收优惠政策。

二、纳税主体

旧条例:

五、折旧年限及方法

旧条例仅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新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 计算 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一)房屋、建筑物,为 20 年;(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 10 年;(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 5 年;(四) 电子 设备,为 3 年。根据技术更新的因素缩短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折旧为 4年、电子设备为 3 年。同时对矿产资源 企业 的折耗、折旧方法,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进行了规定。

六、实行源泉扣除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篇3

[关键词]缅甸;外商投资法;特点;注意问题

[作者简介]邱房贵,梧州学院法管系副教授;陶斌智,梧州学院法管系讲师,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DF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2-0115-04

一、立法概况

1988年缅甸联邦实行新的对外经济开放政策以后,为吸引和扩大国内外的投资,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投资的法律、规定和政令,这些法律、规定和政令对促进缅甸联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缅甸联邦的投资法律、政令和政策主要包括外国投资和缅甸公民投资两个方面。涉及外国投资的法律、政令和政策主要有《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1988年11月30日)、《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1988年12月7日)和《缅甸联邦外国投资委员会1989年第一号令》(1989年5月30日)等3个法律、法令。涉及缅甸联邦公民的投资法律主要有《缅甸公民投资法》(1994年3月31)、《缅甸公民投资法实施细则》(1994年3月31日)和《缅甸联邦允许私人投资的经济项目》(1994年8月3日)等三个法律、法令。另外,还有主要适用于一般公司设立的《缅甸公司法》(1914年4月1日颁布、1989年1月21日重新修改)和主要是适用于国营公司设立的《缅甸特别公司法》(1950年)等。

二、老挝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特点

缅甸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投资法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但是两国在国体、政体、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生活文化等国情方面的不同,又决定了两国投资法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各有自己的特点。

(一)立法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元专门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公司法。中老两国则与此不同,均制定了专门调整外商投资关系的法律。缅甸联邦制定了调整外商投资关系的统一立法,即《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不论是独资经营还是合资经营,均统一适用《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这些立法的内容比较原则、简单、不够具体,如《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共十五章32条,内容只有名称和定义、经营项目、基本原则、组织形式、委员会的设立、委员会的责任和职权、合同、保险、招工招聘、税收减免、保证、外资、外汇汇出权、有关外汇的其他事项等。而我国对外商投资关系则采取分散立法的模式,分别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作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以下简称《外资企业法》),并且规定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未作规定的,则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并且,中国调整外商投资关系的专项立法内容较全面、具体,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条件、程序、组织形式、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出资期限、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经营管理工作、合营期限、解散、清算等作了规定。

(二)外国投资管理机构。为了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管理,缅甸联邦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1988年12月,缅甸联邦政府根据《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的规定,组建了外国投资委员会。它是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外国投资事务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外资的引进和对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协调管理工作。而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管理外国投资的机构。依照我国外商投资法规定,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必须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局审批,设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由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审查批准,设立外资企业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授权的机关审批,批准后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发给批准证书。

(三)外国投资的条件。《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第4条规定,外国投资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促进和扩大商品的出口;(2)投资开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自然资源;(3)发展高科技技术;(4)有利于促进需要较多资金投入的生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5)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6)开发节能产品;(7)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对外资准入的管制来看,这些原则是外国投资所应具备的积极投资条件。该法第8条还规定了外国投资的消极投资条件,即“外国投资不损害国家经济利益和没有违反法律规定”。我国没有统一的外国投资法,因而也就没有统一规定外国投资的条件,有关外国投资的条件分别规定在《合资企业法》《合作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

(四)外国投资的形式。《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第5条规定,外国投资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外国人可以按100%的外资进行投资;二是外国人可以与本国公民合资经营。从该条规定来看,外国投资的形式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1991年9月23日《缅甸联邦贸易部关于国内外合资企业的规定》第14条规定:“如现在尚不成立合资企业或有限公司,也可根据协议进行经济合作,如共同受益的进口及沿海石油矿藏的开发,经允许合资经营的珠宝玉器等,就是国家与国外私人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项目。”根据该条规定,在成立合资企业或有限公司之前,也可以进行合作经营。而依照我国外商投资法规定,外商投资的形式有中外合资经营作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发展中国家合营企业协议指南》将合营企业分为股权式合营企业和契约式合营企业。缅甸联邦没有把合营企业区分为股权式合营企业和契约式合营企业,外国投资组建的经济组织形式有独资经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和有限公司。《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第6条规定,外国投资组建经济组织时,可以组建独资、合资经营企业或者成立有限公司。根据《缅甸联邦贸易部关于国内外合资企业的规定》第10条“企业的规模不大,时间不长,经双方签订协议成立合资企业后,如规模扩大,投资更多的资金,就应该根据需要成立有限公司”的规定,有限公司是合资经营企业的一种形式。我国将合营企业区分股权式合营企业和契约式合营企业,将股权式合营企业称为中外合资经营作业,将契约式合营企业称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并且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作了具体规定。《合营企业法》第4条第1款规定“合营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中外合资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暂行规定》规定,合营企业还可以是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19条第1款规定“外资企

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经批准也可以为其他责任形式”。《合作企业法实施细则》第14条规定:合作企业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为有限责任公司。

(五)投资比例。各国立法对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比例有不同要求,有的规定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上限,有的规定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下限。中缅两国为了吸引更多外资,仅规定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下限,没有规定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上限,但规定的比例不同。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第6条规定,外国投资组建经济组织时,如果成立合资经营企业,外资份额不得少于资金总额的35%。

(六)外资企业的法律地位。《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没有直接规定外资企业的法律地位,但该法第10条规定:“委员会批准申请后应当发给企业法人经营许可证。”从该规定看,不论是独资经营企业还是合资经营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均具有法人资格,享有法人的权利和承担法人的义务。在我国合资经营企业具有中国法人资格。按照我国《合作企业法》第2条第3款和《外资企业法》第8条规定,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也就是说,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我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实践中,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具有法人资格。

(七)注册资本。大陆法系德国、法国等国家采取法定资本制,又称确定资本制;而英美法系英国、美国等国家则采取授权资本制。尽管缅甸属于英美法系国家,也和我国一样实行法定资本制。但是,按照《缅甸公司法》规定设立公司和根据投资法设立公司所要具备的注册资本是不同的。《缅甸公司法》规定:贸易型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0万缅元;服务型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0万缅元;生产与贸易型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0万缅元。只有先汇入注册资金的50%后,方算正式成立公司,并可开展业务,而其余50%注册资金,则须在公司成立后的一年内付清。根据投资法设立公司,生产型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0万美元,服务型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0万美元。而我国公司法对内、外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作了统一规定:一般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10万元,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00万元。

(八)投资方向。投资方向是对外资准入管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指导外商投资方向,使外商投资方向与本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并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缅两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或法规。《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第3条规定:“经政府批准,由委员会适时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经济项目。”《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经政府批准,由委员会规定并公布允许外国投资的经济项目。”根据《缅甸联邦外国投资委员会1989年第一号令》规定,外国投资的经济项目分为:(1)允许外国投资的经济项目,包括农业、家畜和渔业、林业、矿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通讯业、贸易业和《缅甸国营经济企业法》所列入的经济项目共9种类型。(2)专门考虑的经济项目:外国投资者如果需要从事上述允许外国投资的经济项目以外的其他经济项目的,提出申报后,缅甸联邦外国投资委员会将给予专门考虑,即由缅甸联邦外国投资委员会批准。而根据我国制定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规定,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4类。

(九)国有化问题。缅甸和中国都把不实行国有化作为吸收外资、保证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其资产所有权的一项重要法律措施。《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有化问题作了规定,但没有提及征收、征用问题。《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第22条规定:“政府保证获准组建的经济企业,在合同有效期或者延长期内不被收归国有。”我国的外商投资法规定,国家对合营企业、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合营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但对合作企业国有化问题未作硬性规定。

(十)企业所得税减免。我国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该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也相应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依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条的规定,在我国境内内、外资企业必须统一按照该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并且规定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均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对限制投资的产业和项目不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企业不同的所得税优惠,如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给予“三年免税三年减半”的优惠,优惠期满后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执行,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执行,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即减按50%的税率征收,等等。   缅甸联邦对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的特点在于:(1)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减免按照《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缅甸公民投资企业的税收减免《缅甸公民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2)外商投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如生产性或服务性的企业,从开业的第一年起连续三年免征所得税,如果对国家有贡献,还可以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继续适当地减免税收,而缅甸公民投资的企业,在享受三年免征所得税期满后不得继续减免税收。(3)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减免决定权在缅甸外国投资委员会,而不在税务机关。

三、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鉴于中缅两国投资法存在上述差异,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首先应注意这些差别。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制度,缅甸实行严格的准则主义。根据《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规定,外国人在缅甸联邦进行投资或者开展经营活动,必须向外国投资委员会提出申请,经过对投资者的资金信用、企业经营行为和技术条件等情况进行审查并批准后才能开展经营活动。

(二)在缅甸设立独资经营企业,也必须签订合同。《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第8条规定:“即使投入本国的外资比例占100%,企业也应当将其与有关部门指定的某个组织所订立的合同草案连同申请一并上报。”

(三)必须认真研究缅甸联邦有关投资项目的法律和政策,选好投资项目。因为缅甸联邦政府对外国人投资项目的管理比较严格,未经缅甸政府批准,不得经营缅甸联邦法律规定的只能由国营经济企业经营的经济项目。《缅甸国营经济企业法》第9条规定:“任何人未经政府允许,擅自经营只能由政府专营的第三条中规定的任何经济企业,情节严重的除判处五年监禁并处以罚款外,还要没收该经济企业的有关动产和不动产。”该法第3条规定,下列经济企业只能由政府国营经济企业专营:(1)柚木采伐和国内外销售;(2)除村民自种用于烧柴的村属林木外的造林、护林业;(3)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销售及其产品的加工;(4)珍珠、玉石和宝石的勘探、开采和出口;(5)政府列为科研项目划定水域的鱼虾养殖和生产;(6)邮政和电讯业;(7)航空和铁路运输业;(8)银行和保险业;(9)广播电视业;(10)金属的勘探、开采和出口;(11)除法律允许的私营和合作社经营的电业外的其他电力业;(12)政府不定期命令所规定的有关安全和防卫用品的制造。该法第4条规定:“为了缅甸联邦的利益,政府可下令批准政府和任何个人或任何经济组织联合经营,或批准任何个人或任何经济组织按规定经营第三条所规定的只准政府专营的经济企业。”

(四)有关外资的规定。《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第24条规定:“委员会必须按规定的办法将外资折算为缅币进行登记注册。登记时必须注明投资者的姓名、投资种类以及按规定计价的外汇种类等内容。”第25条规定:“经营业务终止时,委员会必须按规定将外资返还投资者,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外国投资者本人收回。”《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第24条规定,委员会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将外资折算为缅币后进行登记注册:(1)只要是缅甸外贸银行能够接受的外汇,均可以作为资金投入,用于进行投资的外汇按照当日的兑换率进行折算;(2)用其他种类的外币进行投资的,也应当是缅甸外贸银行能够接受的货币。

(五)经营期限和争议的解决方式。《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外国投资的经营期限和缅外双方在履行合同、章程发生争议时的解决方式未作出硬性规定,在签订合同时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经营期限和争议时的解决方式。《缅甸联邦贸易部关于国内外合资企业的规定》第10条规定:“成立合资公司或者有限公司时,合资双方要签订合同,合同必须对如何合作、投资、分成、以及合作年限等内容作出规定。”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篇4

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资金往来,有效控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资金往来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资金往来,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与上市公司发生的经营性资金往来中,应当严格限制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不得要求上市公司为其垫支工资、福利、保险、广告等期间费用,也不得互相代为承担成本和其他支出;

(*)上市公司不得以下列方式将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给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使用:

1.有偿或无偿地拆借公司的资金给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使用;

2.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关联方提供委托贷款;

3.委托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进行投资活动;

4.为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开具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

5.代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偿还债务;

6.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方式。

(三)注册会计师在为上市公司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工作中,应当根据上述规定事项,对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占用资金的情况出具专项说明,公司应当就专项说明作出公告。

*、严格控制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风险

上市公司全体董事应当审慎对待和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产生的债务风险,并对违规或失当的对外担保产生的损失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不得强制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上市公司不得为控股股东及本公司持股50%以下的其他关联方、任何非法人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0%。

(三)上市公司《章程》应当对对外担保的审批程序、被担保对象的资信标准做出规定。对外担保应当取得董事会全体成员2/3以上签署同意,或者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债务担保。

(四)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必须要求对方提供反担保,且反担保的提供方应当具有实际承担能力。

(五)上市公司必须严格按照《上市规则》、《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对外担保情况的信息披露义务,必须按规定向注册会计师如实提供公司全部对外担保事项。

(六)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应在年度报告中,对上市公司累计和当期对外担保情况、执行上述规定情况进行专项说明,并发表独立意见。

三、加大清理已发生的违规占用资金和担保事项的力度

(一)上市公司应自本《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按照本《通知》规定,对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已经发生的资金往来,资金占用以及对外担保情况进行自查。

自查报告应在规定期限内上报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备案,经各地派出机构审核或检查后,应在最后一期年度报告中作为重大事项予以披露。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指导和协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解决违规资金占用、关联担保问题,要求有关控股股东尊重、维护上市公司经营自和合法权益,促进上市公司依法经营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针对历史形成的资金占用、对外担保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保证违反本《通知》规定的资金占用量、对外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在每个会计年度至少下降30%。

(四)上市公司被关联方占用的资金,原则上应当以现金清偿。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可以探索金融创新的方式进行清偿,但需按法定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

(五)严格控制关联方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关联方拨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用于抵偿的资产必须属于上市公司同一业务体系,并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独立性和核心竞争力,减少关联交易,不得是尚未投入使用的资产或没有客观明确账面净值的资产。

2.上市公司应当聘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符合以资抵债条件的资产进行评估,以资产评估值或经审计的账面净值作为以资抵债的定价基础,但最终定价不得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并充分考虑所占用资金的现值予以折扣。

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告。

3.独立董事应当就上市公司关联方以资抵债方案发表独立意见,或者聘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4.上市公司关联方的以资抵债方案应当报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证监会认为以资抵债方案不符本《通知》规定,或者有明显损害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情形,可以制止该方案的实施。

5.上市公司关联方以资抵债方案须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关联方股东应当回避投票。

四、依法追究违规占用资金和对外担保行为的责任

(一)中国证监会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等部门加强监管合作,共同建立规范国有控股股东行为的监管协作机制,加大对违规占用资金和对外担保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本《通知》规定,中国证监会将责令整改,依法予以处罚,并自发现上市公司存在违反本《通知》规定行为起12个月内不受理其再融资申请。

(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反本《通知》规定或不及时清偿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中国证监会不受理其公开发行证券的申请或其他审批事项,并将其资信不良记录向国资委、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有关地方政府通报。

国有控股股东违反本《通知》规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纪律处分,直到;给上市公司或其他股东利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非国有控股股东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违反本《通知》规定的,给上市公司造成损失或严重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应负赔偿责任,并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其他

本《通知》所称“关联方”按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规定执行。纳人上市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对外担保、与关联方之间进行的资金往来适用本《通知》规定。

六、本通知自之日起施行。

**市财政局文件

转发《财政部关于做好20**年度企业产权登记

年度检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企业主管部门、企业集团公司、股份公司:

现将《财政部关于做好20**年度企业产权登记年度检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518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做如下补充规定,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企业主管部门、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将下属企业的年检表统一汇总,在报送软盘的同时将企业年检表、营业执照副本影印件和企业产权登记证副本、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年度报告书、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或经财政部门核定的企业20**年度财务报告一并报送。

*、各企业主管部门、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必须于20**年4月30日前参加年检。对没参加年检或超过年检期的,将按照《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1**号令)的相关规定执行。

财政部文件

财政部关于做好20**年度企业产权登记

年度检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中央管理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上海、深圳、青岛、**、厦门省(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1**号令)及《关于印发<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财管字[2000]116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规定,为做好20**年度企业产权登记年度检查工作(以下简称年度检查),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在20**年12月31日之前已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并办理了产权登记的各类企业,应当向各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下简称财政部门)申办年度检查。

*、企业申办年度检查自20**年2月1日开始,4月30日结束。

三、企业申办年度检查时应当填报产权登记年度检查表一式*份,将数据录入软盘,并提交以下文件资料:

(一)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或经财政部门核定的企业20**年度财务报告;

(*)企业产权登记证副本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年度报告书;

(四)产权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其中,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年度报告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按实施细则第三十*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年度检查的方式仍按财企[20**]65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办理,即:各级政府、政府部门、直属机构或直属事业单位直接管理的企业(以下简称直管企业),其年度检查由各级财政部门办理;直管企业的下属企业的年度检查由财政部门分别委托直管企业或主管部门、机构办理。

五、接受委托的直管企业或主管部门、机构办理年度检查,应当严格遵守国务院第1**号令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汇总上报受托企业的年度检查数据资料,并在年度检查合格的企业产权登记证副本上加盖其专司机构的公章。

接受委托的企业或主管部门、机构不得层层委托下属企业进行年度检查。

六、占有、使用国有资产但未按规定办理占有产权登记的企业,应当按照实施细则第十四条的规定补办占有产权登记,然后再申办年度检查。

在20**年度发生了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的变动情形但未按规定办理变动产权登记的企业,应当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补办变动产权登记,然后再申办年度检查。

在20**年度发生了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的注销情形但未按规定办理注销产权登记的企业,应当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补办注销产权登记。

七、对不按规定申办产权登记及年度检查的企业,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依据国务院第1**号令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八、中央管理的各企业、管理未脱钩企业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部门应当于20**年5月31日前将本地区(或本集团、本部门)的年度检查总结分析报告及汇总分析软盘报送财政部。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篇5

第一条根据《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总部企业是指在区依法设立,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或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等总部职能的法人机构,具有财务结算、投资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总部职能的企业。

第三条认定总部企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公信的原则。

第四条根据总部企业下属分支机构分布和经营的区域,本细则规定总部企业分为三个等级,即:中国及区域总部、区域总部、区域总部。

第二章管理部门

第五条由区总部经济发展局负责总部企业的认定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受理企业申请、评审认定、认定结果公告及其它认定总部企业需要进行的工作等。同时对已不符合条件的原认定总部企业取消其资格。

第三章认定条件

第六条申请认定区总部企业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在区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企业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含2000万元)以上;

3、在区以外拥有下属营运机构或分支机构有3个(含3个)以上,并实行税收汇缴;

国内外大企业在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具备条件1、3,未能达到条件2的,但冠名为“”、“”并负责管辖、区域内经营活动的企业,符合认定条件。

第四章认定程序

第七条认定程序如下:

1、企业申报:企业或引进企业的责任部门从区总部经济发展局领取申请表格,按要求进行申报,并提供各类有效证明文件;

2、评审认定:区总部经济发展局对企业申报的资料进行评审认定。其中企业报送资料中需要进行核准的,提交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核准;

3、认定结果公告:经审核认定的总部企业,报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对外正式公布并通知企业。

第五章认定申报材料

第八条企业申报总部企业认定应提交以下材料:

1、公司法人代表签署的认定申请书原件;

2、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房屋租赁证或产权证复印件(原件查验);

3、由工商登记部门认可或出具的该企业下属有3个以上控股公司或分支机构的证明文件原件;

4、由税务部门认定或出具的企业本年度和上年度纳税证明文件原件;

5、其它相关证明文件。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九条提供证明资料、数据及确认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有关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条申报认定的企业应根据要求如实提供材料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管理部门有权核查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如发现弄虚作假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将取消其资格。

第十一条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资格。

1、因各种原因,不再符合区制定的总部企业认定标准的;

2、以虚假资料申报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和申请各项资金扶持的;

3、有其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被取消资格的企业,其享受的有关优惠政策相应终止。区政府可视情节轻重,采取停止拨付专项资金、追偿资金及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措施。

第十二条认定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遵守规定,廉洁自律,不得有营私舞弊和行为。

第七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细则由区总部经济发展局负责解释。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篇6

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作企业)中较为普遍的做法,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作企业法》)独具特色的一项法律制度。如何认识先行回收投资的性质,理论上尚不深入。笔者在评析几种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同仁。

一、先行回收投资性质的几种主要观点评析

目前,理论界对先行回收投资法律性质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先行回收投资等同于抽回、减少注册资本。该观点认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的注册资本在合营期不得抽回,不得减少,因此,合营者的投资只能从利润分配中回收。与中外合资企业不同,在中外合作企业中,合作双方可以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办法”。1“从资本金保全要求来看,中外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规定,企业在经营期限内不得减少其注册资本……不得抽回投资。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这就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2

第二种观点,将先行回收投资视为资本的转让。先行回收投资,“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资产的转移,即中方用本来应得的利润购买外国合作者的资本,外国合作者回收资金的过程,就是中方逐步购买外国合作者资金的过程。”3

第三种观点,把先行回收投资视为保本经营。该观点认为,合作企业顽强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外方能保本,中方也有利……在一定条件下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从而使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原本和利润都有保证,可减少或避免商业风险。”4“……外商投资兴办合作经营项目至少可以保本,能有效地实现平等互利的原则。”5

上述三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合作企业的先行回收投资与企业(尤其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资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将其纳入企业资本制度的范畴考察,而又视其为例外。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企业(公司)资本(capital)在企业(公司)法中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范畴,6其内容涉及资本原则、注册资本、最低资本限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验资等。而先行回收投资不属资本的范畴,不应将其纳入企业资本制度之中去考察。

先行回收投资不是抽回投资、减少注册资本。从企业资本制度的一般要求看,维持资本不变是公司资本制度的基本要求。各国公司(企业)法都明文禁止投资者在企业存续期间抽回资本。7对因经营规模变化、投资总额减少而导致注册资本减少,各国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和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规定: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第34条)。对抽逃出资的要责令改正,处以相应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20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对企业法人抽逃资金的行为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第3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规定,合作企业注册资本在合作期限内不得减少,对因投资总额和生产经营规模等变化,确需减少的,须经审查批准机关批准(第16条)。在司法实践中,投资人实际投入与注册资金不符,或抽逃资金的,人民法院应依法追回,或由投资人在实际投入与注册资金的差额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8可见,视先行回收投资为抽回投资、减少注册资本的观点,与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及司法实践的做法是不相符合的。事实上,外国合作者回收资金的来源并非合作企业的注册资本,而是合作企业的利润和中国政府的优惠,笔者后面将详细阐述。外国合作者回收投资不用办理减资申报和工商变更登记。

回收投资也不是中外合作双方出资额的转让。转让出资是指投资权益从一方股东让渡给另一方,必然引起出资股东组合、资本构成结构、权利义务等问题的变化,甚至会导致企业性质的变化(如合作企业演变为独资企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转让出资必须经合作他方书面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在立法体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在第四章“投资、合作条件”中对转让出资问题作了规定。回收投资并不改变合作企业注册资本中投资条件或合作条件,外国投资者全部回收投资后,也不影响其作为合作者的地位,合作企业的法律性质不改变,外国合作者仍须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先行回收投资不需要办理股权结构变化的报批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在立法体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将其编入第七章“分配收益与回收投资”。

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也不是保本经营。兴办合作企业是国际直接投资(interationaldirectinvestment)的一种重要形式,区别于借贷,发行债券、股票等间接投资(indirectinvestment),它是本着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联合体,风险与利益同在,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从字义上分析,合作企业是国际合营企业(jointventure)的一种形式,"jointventure"本义就是“共担风险”。还本付息的保本经营是违反企业的本义和公平原则的。我国现行有关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的规定,也不允许保本经营。从先行回收投资的前提看,“要求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进行”,9“合作企业的亏损未弥补之前,外国合作者不得先行回收投资”。10可见,在合作企业亏损的状态下,外国合作者就谈不上回收投资来保本。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后对企业的债务还应承担责任,其中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及其合作各方,要依照中国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承担民事责任,11即按照约定承担连带责任。12可见先行回收投资具有暂时性,并不排除承担亏损责任时的赔本可能,风险尤存。

二、先行回收投资是一种让利优惠措施

笔者认为,先行回收投资性质上是一种让利性的优惠措施,属国家对外商投资的促进、鼓励政策。

回收投资,从字面上容易理解为将已经投入企业的资金(投资)收回来。从法律上分析,出资人一旦将其财产作为出资投入企业,在资产的权属上就已实现“两权分离”,即出资人享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作为股东享有表决、议事、分享利润等权利;投入的资产在企业成立后转化为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在非法人型企业里则为共有财产),出资人无权直接控制、支配和处分其投入的财产。因而,回收投资并非是从资产性质上要回收作为注册资本组成部分的原投资(合作条件),而是从数量上、程度上,使回收的收益与原投入的资金数额相当。国际跨国投资总是以高利润为航标的,资本的流动总是以高利润为导向。回收投资不至于蚀本,是外国投资者的最低要求。

通常,出资人回收投资是通过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企业清算后剩余财产的分配,得以实现的。依各国企业(公司)立法的通例,禁止企业在亏损未弥补之前分配收益。因为企业亏损未弥补之前,企业处于负债状况是无利可分的,在这种状态上从企业取得收益,实质上是抽逃企业资产,违反了资本维持、充实的原则。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简便性相结合的制度,唯其如此,它对许多急于回收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13。一方面,它不是企业资本制度,不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和数量的变化,不构成资本的抽逃,维持了企业的稳定和交易的安全。另一方面,它又改变了传统利润的分配陈式,采用时间序列上的跳跃、超前,实现了投资的先行回收。这是由合作企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合作企业是一种契约型合营企业(contractualjointventure)而区别于合资企业,其利润分配主要是通过双方本着“意思自治”的原则,自由协商确定的,这就为合作双方自主确定分配方式提供了选择的余地,而不必按照一个始终如一的投资比例固定双方的分配关系。这是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赖以实现的基础。

回收投资的性质主要是由其回收的渠道和来源决定的。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主要来自两方面。1.中国合作者的让利。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按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来分配收益。在合作企业中尽管不可能存在一个投资比例问题,但依企业分配的通例,以及公平合理的法律要求,收益的分配也应当是与出资(合作条件)相一致的。在先行回收投资的情况下,则要改变这一常规做法,中方合作者作出让步,在合作的前期,改变正常的分配方式,中方不分利或少分利,从而使外国合作者能独享利润或加大分利。待外国合作者通过中方的让利投资回收完毕后,再按新的分配方式分配利润。显然,在这种做法中,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是在中方迟分利、滞后回收投资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2.中国政府的让利。作为投资东道国,中国政府可通过税收向合作企业取得相应的财政收入。政府通过纳税环节、资产折旧可以影响外国合作者回收投资的进程。一种做法是税前分利。按企业财务制度的一般规定,企业的利润按照国家规定做出相应调整,依法缴纳所得税,在税后按照法定的分配顺序,弥补损失,提取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才能分配投资者的利润。14在税前分利的情况下实际扩大了外国合作者可分利益的范围,加大了收益额,从而使投资额能更快地回收。另一种做法是加快折旧。我国现行立法对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均有明确规定。通过缩短法定的折旧期限,加大摊提费用,可以以折旧费用的名义摊入成本来回收投资。外国合作者税前分利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加快折旧,增加了成本费用,税前减扣额增加同样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这两种做法实际上都是以政府抑制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和条件的,都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为此我国立法要求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批准。15

上述分析表明,外国合作者回收投资中方企业和中国政府的让利。由于这种让利改变了收益分配的常规进程,从而具有回收时间的先行性。恰是这一先行性,正是合作企业回收投资制度的核心所在和外国合作者的利益所在。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在将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时,他们才会投资。在决定成本与收益时,“利率对经济起着中心作用,因为它们影响投资成本,因而成为投资和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16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最直接的得益是,从时间上加快了流转周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且降低了资金占用的成本。如果投资资金来自借贷,通过及时回笼,避免长期占用的利息损失,减少了借款成本;如果资金来源为自有,则加快了资金使用周期,获得了资金占有的利息,并可进行新的投资。可见,先行回收投资,由于降低了利率成本,从而刺激着外国合作者。对于中国合作者来说,回收投资只是先后的问题,在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的情况下,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获得相应补偿:一是合作期间的中、后期将加大中方的分利水平;二是合作期满,合作企业全部固定资产归其所有。因而这也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做法。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让利是一种鼓励性的优惠措施,尽管财政收入短期内也会相应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若能以此吸引外商长期投资,“水涨船高”,财政收入也能稳步增长。

三、完善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22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七章“分配收益和回收投资”,分别对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作了相应规定。笔者认为,关于合作企业的上述立法对先行回收投资的规定是较为科学的、得体的,尽管条文不多,但确实是反映了合作企业的特色。因为合作企业立法属商事法领域,属任意性法律规范、授权性规范;同时合作企业又是契约型合营企业,就更要求立法内容能充分为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余地。因而,立法少作限制性、禁止性规范,弱化干预和控制,实为高明之举。但如果完全放开,无所节制的自由也是不可取的。为此,我国现行立法,只作了两方面的限制,一是要求合作期满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以此维护公平原则;二是涉及财政税务问题时,必须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以此维护国家利益。笔者认为,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完善,主要应当从完善合作合同入手。这主要包括:

1.保障赢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要得以实现,首要的前提是合作企业必须处在正常生产经营并有赢利的状态,即有利可让。这对中、外合作双方都提出了要求:作为中方要寻找信誉好、技术强、管理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外国合作者;作为外国合作者必须真诚地履行合同,按照约定提高资金和技术水平,进行科学管理,拓展市场渠道。要改变现实生活中“企业好与坏,投资照样回收”的吃“老本”的做法,严加制止外方在投资不足、合作企业生产不正常、企业亏损等情况下回收投资。

2.防范风险。外商投资可谓锦上添花,但决非雪中送炭。不同的外国合作者投资的动机、目的不同,要切实维护中方利益,必须做好、做足风险防范措施。在合作前期,要督促外商全面履行合同,防止外商为达到先行回收的目的,行为短期化,只顾眼前利益,进行掠夺经营,杀鸡取卵;在合作中、后期,要防范外国合作者不思进取,对企业不加投入、改进和维修,对企业漠不关心,要有效地防止违约行为。

3.强化责任。先行回收投资作为一项让利优惠措施,是基于中方企业及中国政府的让利,但是外商获利的先行性只是收益分配时间顺序上的序次,具有暂时性。不要认为外国合作者回收投资后,合作企业经营好与坏,风险及亏损责任,都与其无关,外商能最终满足这一优惠;必须保障合作企业在存续期间能正常生产经营,中方合作者在合作期满有剩余财产。17外国合作者投资回收完毕,其作为合作者的主体地位并不改变,仍旧是以出资人的法律地位对合作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在法人型合作企业中,中、外合作者以其投入合作企业的财产(合作条件)承担有限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由于外商已先行回收投资,在企业亏损造成中方无法回收投资、没有剩余资产或中方收益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外国合作者仍应从其已收回的投资中补偿一部分给中国合作者。对于非法人型合作企业,外国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后仍应对合作企业合作期间的全部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责任比例的分配上,宜以合作各方实际从合作企业取得的收益比例来划定,即风险与利益要一致。为防止外国合作者转移资产,逃避债务,在其回收投资的同时,可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

4.合理界定回收期限及数量。外国合作者回收期太短、数量大少,达不到鼓励和刺激的优惠功能;反之,则不利于中国合作者及中国政府的利益。有观点认为,外国合作者回收的投资“只限于其投资原本,而不包括资本利息,如果包括利息,则外商投资实际上就会等于贷款……”。18笔者认为这一主张要求过严。既然先行回收投资是一种让利措施,也就应该允许回收该投资合理的资本利得。在外国合作者回收完毕投资及其合理的资本利得后,应加大中方的分配比例,甚至由中方独享利润,以保证中方企业也能回收全部投资及其合理的利润。对于外国合作者已经回收投资及其合理利润的,合作企业的合作期限不得再延长。从法律上说,合作企业期满,全部固定资产已全部归中方所有,除非外国合作者另行出资或提供合作条件,否则,合作企业的延长,实际上是外国合作者对中方财产的侵犯。

注释:

1姚梅镇主编:《比较外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373页。

2财政部工业交通司编:《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新财务制度讲解》,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3

刘文华主编:《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2版,第491页;黎学玲主编:《涉外经济法教程》(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版,第263页。

4杜新力、曹俊编:《国际投资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5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修订版,第207页。

6参见石少侠:《公司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7

在蔡曙涛编著:《国际投资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有关“投资本金及收益的汇出”和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53页“投资原本(本金)的汇出”中,都列举了外国“抽回资本”的有关规定,但均未注明出处。笔者在此提出质疑,认为上述作者混淆和误用了公司法中“抽回资本”这一特定概念。类似的事例在一些书籍中较为常见。

8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法复[1994]4号文)、《关于印发(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发[1993]8号文)。

9参见财政部《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新企业财务制度的补充规定》((93)财工字第474号文)。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45条第2款。

1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50条。

1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2条。

13参见李岚清主编:《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77条,《企业财务通则》第32条。

1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44条第1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40条。

16[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中外合作者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合作期满时,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无偿归中国合作者所有的,才可在合同中约定外国合作者可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笔者认为,全部固定资产无偿归中国合作者所有,不应理解为一种应然,而必须是一种实然。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增值税;视同销售;会计处理;认同;差异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72-02

视同销售,是一种税收术语,它不同于一般销售,是一种特殊的销售行为,它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现金流和其他经济利益,或暂不能肯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现金流和其他经济利益,但是为了保证增值税税款抵扣制度的实施,不致造成税款抵扣环节的中断,或防止逃避纳税的现象,而认为它实现了销售的功能,要计征增值税。对于企业的“视同销售”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在实务中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对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了人为的影响。为此,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新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相关规范,对视同销售行为相关增值税问题,从会计处理上作以整理和分析,以期对会计工作有所帮助。

一、《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视同销售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1)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5)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7)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指出: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所称有偿,是指从购买方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上述八种视同销售货物行为不符合“销售货物”的定义即“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但要视同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

(一)会计上认同的“视同销售”

1.上述第(1)、(2)两种代销商品行为,在实务中根据委托双方的约定,分为视同买断和收取手续费两种方式。在这两种方式下,新《企业会计准则》除了会计科目发生变化外,并没有改变会计处理方法,而且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处理方法是一致的。

2.上述第(3)种代销行为。根据《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但根据国税发[1998]137号《关于企业所属机构间移送货物征收增值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用于销售”是指售货机构发生向购货方开具发票,或向购货方收取货款情形之一的经营行为。如果售货机构的货物移送行为有上述两项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移送货物的一方应视同销售,在货物移送当天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销项税额。按增值税的要求,在此两种情形下作为销售实际上会计处理也是认可的,与所得税的规定也不矛盾,因为所得税规定“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并没严格否定。

3.上述(5)为职工福利,(6)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7)为利润分配,(8)为捐赠。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的规定,在所得税计算中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用于职工福利、捐赠和利润分配的,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之外,也视同销售货物。现行所得税会计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的是资产负债的计价,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会计与所得税法在收入确认和处理方面的差异。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来看,所得税法对收入的确认也基本上与会计一致。《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明确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成本;《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指出: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由此,本文认为上述(5)、(6)、(7)、(8)一律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计算销项税,同时结转相应成本。关于“公允价值”,依据《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买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关于(8)捐赠,有人认为,应将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应缴纳的流转税等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1条,“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接受捐赠方,存货成本应当参照执行;对捐赠存货方,则应按存货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二)会计上不认同的“视同销售”

上述(5)“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根据《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等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的,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由于会计与所得税在收入确认方面缩小了差异,渐趋于一致,所以“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在会计上也不确认收入,货物按成本转账;增值税规定视同销售,按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计算销项税。例如,将自产货物用于建造房屋,则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未明文规定的“视同销售”

前面八种视同销售货物行为是《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文规定的,是就税法本身对“销售货物”的定义而言的。从会计角度而言,还存在会计上不确认收入,而增值税必须确认销售额计税的问题,即纯粹相对于会计而言的“视同销售”。增值税与会计对销售货物规定差异的具体表现是:确认收入的条件存在差异,在确认时点上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的会计上的“视同销售”,其销项税的计算一律按税法规定计算,会计处理中的收入一律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和计量。

(一)因确认条件不同而导致的“视同销售”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指出: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所称有偿,是指从购买方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与前述规定的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条件相比,增值税所定义的“销售货物”并未要求考虑主要风险和报酬等问题,主要是考虑了法律形式。例如,企业销售一批货物,如果款项很可能收不回,则会计上不确认收入,增值税规定要确认销售;企业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的,会计通常在售出商品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增值税规定一般要在发出商品时确认销售。此时,涉税会计处理一般为:借记“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等)”,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二)因确认时点不同而导致的“视同销售”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增值税确认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时点即确认销售的时点与会计确认收入时点不一致的地方主要有: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对于前者,涉税会计处理为:借记“预收账款”,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对于后者,涉税会计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综上所述,对既不符合增值税“销售货物”定义,也不符合会计销售收入确认要求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八种视同销售,以及由增值税与会计对销售货物规定存在差异而导致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未作规定的“视同销售”,前者,会计处理要看其视同销售行为是否和所得税中规定的视同销售内容一致:若和所得税中规定的视同销售内容一致,则与会计上的销售处理一致;否则,可能不一致。对于后者,会计处理时,销项税的计算一律按税法规定计算,收入一律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和计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08第050号[EB/OL].国家税务总局网.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06)第003号[EB/OL].财政部网.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2.

[4]国务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2007)第512号[EB/OL].国家税务总局网.

[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EB/OL].国家税务总局网.

[6]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EB/OL].国家税务总局网.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以精确化、细微化、定量化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之中,可以在企业全局的视野之下,进行准确、详细而全面的成本信息管理,它必须协调好企业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将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作为规避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对企业成本的重要节点实施优化管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

一、规避财务风险的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分析

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目标打算,需要采用各种管理手段实施对企业日常运营的有效控制,在企业进入高财务风险时期,企业要注重内部的成本管理,要将成本意识贯穿于企业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重点对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外部的供应链进行集中的控制,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的成本管理有效防御财务风险

现代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然而高财务风险导致了企业的高成本,在企业融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大的形势下,企业要面临高昂的决策成本、投资的失误等成本损失风险,因而,企业要从管理入手,全面推行成本领先战略,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实施企业的成本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成本,尽量用最小的成本占据市场份额,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

(二)提升企业的自身竞争力

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和策略都是围绕企业价值和增值而服务的,企业为了实现在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的高收益,就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要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关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等管理,准确、全面地分析企业成本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在规避财务风险的成本管理之下,以低消耗获取高收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剖析

(一)企业整体会计基础成本核算等工作和意识有待强化。在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的意识观念和素质是首要的问题,人的意识决定了行动,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意识也决定了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的管理行为,在当前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部分基层单位的会计、经营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不利于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效率的发挥。

(二)成本精细化管理要以预算为核心的意识有待加强。在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中,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在这条清晰的主线之下,分清企业成本中的投资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并且依照相关流程进行成本管理的有效操作,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然而,在当前的企业成本管理中,却存在大量的成本项目与投资项目混淆不清的现象,许多预算外的工作量在无控的状态下实施,使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审计风险和税务风险,这些使得企业的成本升高,风险加大,不利于企业成本管理的效能实现。

(三)缺乏有效的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方略。在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之中,缺乏与企业实际相符合的成本精细化管理策略和方法,员工的成本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方法与企业实际的衔接度也不够紧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四)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度有待强化。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需要实践的操作,在精细化的成本管理之下,企业的各个岗位、各个组织都要以此为宗旨,围绕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举措进行落实和实践,然而,在一些企业之中,却存在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细则执行不到位或者执行不规范的现象,影响了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效能,无法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

(五)全员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由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精细化管理层次差异较大,同时,一些职能部门对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定位模糊不清,致使成本精细化管理“不精”、“不细”,出现管理流程不够顺畅的问题,因而有必要提升全员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规避财务风险的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及策略

(一)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1、成本最低原则。在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之中,要遵循成本最低原则,着重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优化和节约,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目标之下,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要从全方位入手,实施成本控制,这个全方位是指全企业、全员工、全过程三个层面,其中:全企业是就企业所有的流程,包括:内部的生产制造成本、外部的采购、供销、物流成本等。全员是指企业内部员工要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之中来,各职能部门要关注各自的成本管理职责及财务核算职责。全过程是在企业产品生产制造的所有阶段、步骤及流程,都要实施成本控制。

3、动态控制原则。企业的生产控制必须实施动态控制,要基于企业实践过程的具体运作,进行成本目标和计划的调整,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成本管理控制。

4、目标控制原则。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是一切活动的标尺,在企业之中的目标包括整体目标和子目标,企业各个部门要以整体目标和子目标为职责,进行目标之下的行为控制和检查,并对目标执行的绩效实施最终评价。

(二)成本精细化管理策略

对于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策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的实施和落实:

1、精细化的操作

企业成本管理要有详细而全面的操作流程,在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原则指导之下,依照操作环节的精细化标准进行规范化的工作,这种精细化的全员操作可以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实用、可复制化的标准。

2、精细化的控制

精细化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这是在既定的计划之下,对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审核、执行和控制的过程,在进行成本反馈的过程中实现平稳的企业运作,可以不断推进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改进。

3、精细化的分析与财务核算

为了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科学合理性,需要从多元的视角对企业产品的各个流程进行分析,找到企业成本的问题根源,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企业的精细化核算则要对企业的记账、核算等会计行为进行审查和监督,要将真实的财务状况呈现于企业决策者的面前,以利于企业决策者进行正确的决断,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4、精细化的规划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文化、发展状况、生产运营情况、盈利状况,进行长远的规划,要使这个规划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有理有据有节,有助于推动企业实现自我更新和改进。

5、实施细化的节点管理措施,推动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

企业要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就要实施细化的节点管理,要运行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结算模块,细化财务管理成本结算模块中的三大子模块,即:外部结算模块、个人报销模块、成本分摊模块。要使这三个子模块都处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结算模块之内,各项预结算都从成本项目消耗点报销,实现节点的细化管理。同时,还可以构建财务信息化移动平台,可以有效地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和准确性,对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益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6、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材料降耗控制

对于企业的材料消耗成本的有效控制,要从源头抓起,在技术规格书的签订前提下,实施成本控制之下的采购,要建立物资报验、抽查的质量监控体制,用精细化管理的手段,降低材料消耗,要分解采购的细化考核指标,在细化储备管理考核指标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物资储备实施控制。

7、树立企业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观念

企业要想降低成本、规避财务风险,要树立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意识,要依据企业固定费用消耗规律,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在精细化管理的全员意识建构之下,通过各种手段降低折旧折耗在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且为了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可以采用多渠道的融资手段,控制并延迟企业资金的流出,减少资金占用的情况,从而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竞争激烈的高风险环境下,企业要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可以借助于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有利武器,从企业的意识观念、生产流程、目标规划、采购服务等方面,对企业进行精细化控制和管理,要从领导做起,实施企业全员的成本精细化管理,组建企业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体系,进行指标的细化控制,在职责明确的成本目标之下,结合财务预算、分析、核算、审核、监督等措施,全面改进和优化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流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2]刘永红.中小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3]梁旭.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4]陈刚.中小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

[5]李明.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3.

上一篇:签证个人担保书范文 下一篇:无证驾驶担保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