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权益范文

时间:2023-09-21 12:21:32

网络消费权益

网络消费权益篇1

关键词: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

网络经济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已不容小觑。琳琅满目的商品,快捷方便的支付体验和明显低于商场的价格,网络购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然而,因其虚拟性、流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的消费者们的知情权、安全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的实现较之实体购物更加难以实现。新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一、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范围及实现状态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十大投诉热点之一,在网络交易中,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以及求偿权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但是由于网络交易自身的特点,传统的解决方式难以解决一系列的新问题。为此,笔者试图对网络消费者权益进行界定,以更好地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来维护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的权益。

1.安全权实现困难

安全权,即安全保障权,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的规定,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这也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网络交易中的安全权其实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权并没有太大实质意义上的区别,对于消费者来说,主要体现在财产安全和隐私安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支付安全,由于在网络上购物是采用网上支付的手段,我们平常常见的是通过支付宝支付和银行支付,这就增加了黑客,病毒等入侵账户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同时,在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交易是通过物流这个中介来实现的,那么,也就加大了购物的货物安全风险。其次,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的隐私安全问题主要是一些个人信息及个人数据被泄露,篡改,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2.知情权范围受限

知情权,即知悉真情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主要成分、生产日期、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相关情况。在网络交易中,由于其特殊性,造成消费者的知情权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导致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完整和虚假信息方面。如果商家无法提供全部的完整的商品信息或者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商品的信息,甚至是虚假的信息,那么根本就无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更严重的是,消费者很可能会买到某些假冒伪劣产品,那么,就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财产被侵害,更是会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

3.公平交易权实现障碍

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在消费易中,交易公平是指消费者获得的商品及服务与其交付的货币价值相当。但是,由于网络交易的特殊性,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更加容易受到侵害,主要体现在格式条款和一些所谓的霸王条款。不仅不能与现实一样货比三家,还会发生订购的商品与实际的商品相去甚远,与所支付的金额不相当的现象,同时,其受侵害的权益也难以得到补救。

(1)退换货困难

退换货困难是网络交易中消费者遇到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公平交易权受到侵害的重大表现。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规定了关于退换货的相关条款,但是,将其放在现今发达的网络经济中,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经营者往往想尽办法来规避,拒绝退换货,有些经营者甚至规定某些商品一旦售出概不退回。更为普遍的退换货难题是要消费者自己承担来回运费,由于地域限制,又没有关于邮费或运费的统一规定,造成许多消费者迫于无奈,想要减少损失,也只能自己承担运费。然而消费者的这种妥协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不良和不法经营者的行为。

(2)滥用格式条款

滥用格式合同是消费者们遭遇到的,公平交易权受侵害的另一个重要和普遍的表现。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能够反复,长期使用而事先自己制定的一些格式化的条款,同时,这种条款并没有与对等的当事人进行协商,因此,格式条款往往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这种格式条款在网络交易中尤其常见,这几年以来,网络消费格式合同已然成为了我国相对普遍的缔约方式。而对于网络中的消费者而言,只能通过点击是否接受或是否同意以示对条款的接受或拒绝。

4.求偿权中责任界定及责任承担不明

求偿权是指获得赔偿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是十一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网络交易中求偿权难以实现的表现:

首先,体现在网络交易中各个主体的法律性质不明确。网络交易因其虚拟性,经营者身份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同时经营者地域分布较广,侵权方难以寻找,另外,网络交易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在网络平台中进行操作,取证困难;网络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其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以及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的法律性质难以有统一的定论,因此存在着侵权责任界定困难的弊端。

其次,交易主体纷繁复杂,导致各个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义务及法律责任难以确定。在网络交易过程中,除了通常我们所说的买家和卖家以外,还有银行、相关认证机构、交易平台服务商、物流运输机构等,导致当纠纷出现时,无法对上述责任主体身份及责任进行――查询和确认,给有关机关的调查取证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和不便。

二、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不足的原因

1.传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手段难以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其原有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其本身就与传统交易有很大程度的区别,传统的维权手段已经不足以解决网络交易中产生的纠纷。在传统交易中,消费者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与经营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或要求进行调解,向工商部门申诉,或者以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来进行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而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与经营者的协商是通过网络聊天式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地域广,经营者身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像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工商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这些救济方式亦是无能为力。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得到的赔偿和损失往往无法实现平衡,甚至是得不偿失。因此,传统的维权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网络经济的时代,需要寻找新的,适用于网络交易的消费者维权手段。

2.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的需要

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对网络消费者普遍重视的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以及求偿权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时并未出现新兴的网络交易模式,其明显滞后于当今网络经济的发展,在网络经济兴起的今天也并未对现有的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也没有向欧盟国家那样制定专门的,针对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导致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无法具体到网络交易的问题上来,工商管理部门和法院在处理网络交易纠纷时无法可依。

3.网络的超地域性增加了商品交易管理的难度

网络交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地域性,以最受欢迎的网络交易平台淘宝网为例,其经营者不仅分散在全国各地,还有其他各个国家。这种超地域性直接导致商品交易管理难,同时也造成了司法管辖的困难,这种困难体现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两大主体上。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网络经营者的身份以及网店注册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而超地域性更是加大了这种虚假的可能性,在进行网上购物时,很难分辨其真实性,另外,由于只对自己国家的法律法规比较熟悉,对于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不知晓,那么,在进行跨国消费时,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权益受损时,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济。另一方面,对于经营者来说,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看到自己广告或者是商品信息,而各个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也存在着差别,那么,在产生纠纷时,经营者会受到不同国家的管辖,同样也会处于弱势地位。

三、完善对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1.完善网络经营者的法定义务规范机制

(1)在线信息披露义务

消费者知情权受到侵害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完整和虚假信息两方面,这就首先需要对经营者的在线披露义务加以规制。在网络交易中,经营者单方提供的信息是消费者了解经营者身份和产品的唯一途径,同时这也是经营者的“被动义务”,要将经营者的这种被动义务转化为主动的责任,在经营者进行登记注册时,就要严把市场准入这个环节,要求消费者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身份证明和明确、清晰、易读的商品信息,让经营者负有告知的特定义务。再者,需要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信息必须具体。除了知情权规定的内容以外,还要根据网络交易自身的特点,要求经营者提供经营者具体情况,同时还要让经营者负有真实广告的义务。

(2)切实履行合同和不得滥用格式条款的免责义务

第一,建立撤销权制度,让消费者在当时接受合同后,有一个“冷却期”来对格式条款进行更加详细的阅读、理解和审查,如果之后不接受格式条款的内容,那么,可以无条件行使撤销权,解除合同关系,以减小经营者滥用格式条款免责义务的可能性。第二,制定《格式合同规制法》,分别从格式条款的形式和内容上加以具体规定,尤其是对于免责条款,经营者必须解释清楚,不能出现类似“最终解释权归我方所有”的字样。当然,要在《格式条款规制法》中明确不履行相关义务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3)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义务

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义务,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隐私权。现在一些国家已经将隐私权的保护专门化,在网络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也须跟随时代步伐,将隐私权的保护专门化。在法规中,要明确经营者收集消费者信息的范围和途径,同时对信息的保存,使用和处理作出规定。此外,还要明确经营者违反相关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将法律责任落实,具备较高的执行力。

2.建立网络交易消费争端解决机制

第一,科学分配管辖权。在网络交易中,会涉及到多个地区或国家,因此,要寻找一个合理的规则来确定管辖权的归属,首先,可以以经营者注册地为原则,具体经营地为补充,同时,以“消费者住所地专属管辖”为指导思想,也可以学习美国的以“最小联系”原则来对管辖权地区进行扩张,便于消费者寻求更加便捷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在执法上,可以采取联动执法,结合不同地区的工商管理部门,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便于对网络经营者注册地和经营地的查找和确定。

第二,建立消费者权益小额损害的最低赔偿责任制度。借鉴美国法的消费者小额损害最低赔偿责任制度,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小额损害最低赔偿责任制度,确定最低赔偿责任标准为500元人民币, 这不仅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将会激发消费者的索赔积极性,防止违法经营者逃避损害赔偿责任。

3.强化网上交易的监管机制

在网络交易过程中,要加强网络交易平台监管机制,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平台服务商的管理。另外,经营者必须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进行注册,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平台提供商这个媒介来更好地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和把好实名认证制这一关,同时,还便于随时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四、结语

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成为网络交易中的消费者,聚焦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具有其实际意义,不仅能够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更是能规范网络市场,促进网络市场的发展。因此,我们一要对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范围进行界定,分析其与传统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更加明确在网络交易中权益的保护范围;二要针对网络交易的特殊性,结合消费者遇到的难题,从网络经营者出发,使其负有在线披露义务,切实履行合同和不得滥用格式条款的免责义务,以及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义务。三要建立网络交易争端解决机制,,强化网络交易监管机制,从实施和监督上进一步规范网络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晓秋.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构建研究[J].电子商务,2010,(9):74―76。

[2]曹义锋,薛君.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6,(24):146―147。

[3]俞雄武.对网络消费格式合同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法律论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123―126。

[4]杨卓超.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42―543。

[5]姜琳.透视我国网络交易过程中存在的消费者保护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03―104。

[6]许明月.我国服务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法商研究,2009,(6):25―31。

[7]杨立新.论消费者权益小额损害的最低赔偿责任制度[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7):39―45。

作者简介:

王致民,男,(1988~),山东章丘人,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经济法学。

周潇烨,男,(1985~),浙江临安人,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网络消费权益篇2

关键词: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存在问题;立法制度

1.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情权问题。网络交易特点导致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知情权因此受到侵害。网络经营商罔顾商业道德通过欺瞒行为获取利益,造成网络交易的诚信缺失,这种情况必然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2)隐私权问题。网络交易需要消费者上传很多个人信息,在交易中由于消费者缺乏保护意识,或因网络监督、安全措施不完善,消费者信息泄露的现象严重。而我国关于保护网络消费者隐私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侵权现象经常发生。

(3)退货权问题。网络交易特点导致消费者无法当面验货,网络商家一般采取让消费者先验货后签收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快递人员操作问题使得大多数消费者只能先签字后验货,以至发现货物有问题时无法举证,从而导致维权困难。

(4)损害赔偿权问题。大部分网络交易都采用邮递的方式,交易过程也包括了第三方网络平台与物流公司。当消费者利益受损请求赔偿时,会出现产品损害责任与求偿对象不明确的问题。另外,由于网络交易的无地域性,即便能够确认商品问题是经营者的责任,消费者也不可能跨地域去找经营者索赔,从而导致消费者求偿权受损。消费者还会遇到举证责任的困难。我国法律支持谁要求,谁举证,但网络交易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电子的聊天记录、物流记录来体现,这些信息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从而导致消费者的求偿权得不到保护。

2.完善网络消费者保护具体法律制度的建议

(1)完善网络经营者的信息披露制度。为确保买卖双方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尽量做到信息充分共享,我们应该完善网络经营者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强化对网络经营者个人信息的披露,如姓名、营业地址、经营许可证号、详细联系方式等。

(2)建立第三方金融机构垫付及求偿制度。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立法应该将网络交易中的四个主体都涵盖进来,即消费者、经营者、收款金融机构、电子商务认证机构。当消费者因商品和服务导致个人利益受损时,可向第三方金融机构要求赔偿垫付,然后由第三方金融机构向经营者进行索赔。若此经营者经常收到消费者投诉,第三方金融机构可通过降低其商业信誉度、冻结其电子账号加以约束,并通知电子商务认证机构,冻结或取消其电子证书,以电子商务平台的经营权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3)设立原件无条件退货制度。原件无条件退货,即消费者将产品保持良好便可以退货。应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制度,并明确规定原件无条件退货期限,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此期限内可以依据原件无条件退货制度退货。原件无条件退货期限从双方交易生效之日起算。

(4)设立小额诉讼制度。从我国网络交易现状来看,网络交易涉及的金额通常较少,如果消费者按正常司法程序进行诉讼索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往往得不偿失。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维护自身权益,建议设立小额诉讼制度,设立专门的小额诉讼法庭,简化此类案件受理流程,降低消费者诉讼成本的同时,提高诉讼时效。

(5)完善网络纠纷管辖制度。传统诉讼中为取证与判决执行的方便,采用的是原告就被告原则。但在虚拟的网络交易中,活动者可无视地域进行交易,这就增加了确认诉讼地点的难度。建议设立倾向于消费者保护的诉讼管辖制度,让消费者可选择其住所或经营者住所所在地提讼。

(6)建立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在线解决机制,即网络上由非法庭但公正的第三方来解决消费者与经营者因电子商务契约所产生争执的方式。相对于传统实地解决方式来讲,这种方式具备高效性、灵活性、自愿性、合理性和透明性的优点。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调解或网上仲裁的形式进行自我权益的保护。

我国网络交易发展一日千里,希望相应立法也能紧跟网络交易发展步伐,切实保护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赵秋雁.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姜 琳.略述国际组织关于网络消费者的保护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23).

网络消费权益篇3

关键词:网络;交易;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网络交易环境下保护消费者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消费需求对于经济的稳定运行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国家政策一直以来所提倡的扩大国内需求,为我国的消费市场不断拓开新的局面。仅2016年1月-2月,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万亿万,同比增长10.2%,这些数据的后面便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保护这些消费群体的合法权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然而,同样是2016年1-2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4.60万件,同比增长30.1%。在当下,拉动消费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便是互联网交易,互联网仅仅花了十余年的时间就走进了每个公民的生活,也逐步走向了商业化,给大众的生活,包括消费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所谓网络交易是指运行于信息网络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为支撑,主体可以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以是企业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交易。通过网络交易,人们不再是按照传统的消费模式买卖产品,而是在即便不能面对面交流和商易,即便不能对所购买的商品进行直观地体验,即便没有交易凭条,买卖双方基于对互联网平台的信任完成一系列交易过程。也正是因为交易过程的虚拟性才容易导致各种网络诈骗、电商价格战、虚假促销、售后服务不当、个人信息被披露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不断地出现。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问题日渐突出,一方面减少了消费者对网购的信心,消费者每每网上购物否会产生各种担忧,信用危机由此诞生,长久下去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网络交易虽然发展很快,但毕竟起步晚,表现出来了诸多不成熟的表象。在发达国家,网络交易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信用道德规范、网络交易相关管理制度相对完善,但我国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我国应当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充分参与到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中国经济的保护,更是对整个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保护。

二、网络交易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但是在网络交易中,因为其很强的虚拟性,网络消费者实际上是看不到真实的商品的,对于商品的成分、性能、有效期及相关合格证明只能靠销售方的网页宣传和描述知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销售方为了赢利往往会进行虚假描述或夸大宣传,甚至用一些模糊性的文字陈述来介绍自己的产品,等到消费者收到产品发出种种质疑时,销售方开始这种辩解,和消费者玩起“文字游戏”。

其次是交易安全问题。因为所有的网络交易都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活动,交易当事人往往并不处于同一区域,因而只能通过电子货币或者网上银行完成整个交易过程,消费者想要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必须将个人账户信息交付到虚拟平台上这就导致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入侵消费者的账户,消费者的网上银行被盗、资金不翼而飞的事件屡见不鲜。可以说,网络安全是对电子商务最大的挑战,因为消费者极有可能受到了重大损失而不再信任网络交易从而放弃网络购物。

第三是消费者退换货问题。消费者享有在合理期限内使用商品,当商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时可以提出退货或换货要求,而销售方也应当予以退货或换货的权利。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知情权尚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更不要说检验商品进而提出退货、换货的要求了。另一方面,由于退换货所牵连到的各种麻烦比如配送费、证据的提供、第三方介入的程序繁琐的低效率等等都会引起和销售者之间的口水战,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这些问题都会使得消费者权衡之后放弃退换货的权利。

第四是管辖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发生地和侵权行为结果地)或者被告住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一法律条文的规定对于传统的交易模式还是起到了很直接的依据作用,但对于网络交易这一无形交易来讲,判断网络活动发生的具体地点和确切范围就很难予以界定了。很多网络交易的当事人分别处于不同管辖区域甚至是跨国界的,这都会产生管辖权的冲突和异议。

三、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和机制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减少交易安全隐患

政府作为公民的权益维护者,应当参与到网络交易中,维护交易秩序。政府应当提供一个可预测的、简单化、法制化的交易环境,着眼于消费者的知情权、安全交易权等问题,增强网络交易信息的透明度,严把质量关,规范电子商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加大对于电子商务中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电子商的经营资格和真实身份、资产荣誉进行核实和公开,使消费者买得放心、安心。

(二)完善网络交易相关法律、法规

传统的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调整和规范新型的消费交易模式,当交易的主体、客体、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时,新的法律制度必须应运而生,只有适应于电子商务的具体行为规则、管理制度和运行标准产生时,一个健康的、合法的、安全的网络交易秩序才会形成。网络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法可依,有畅通的维权渠道,才会增加网络交易的积极性。

(三)消费者应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消费权益篇4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1日

一、网络购物的概念及独特优势

网络购物是指网上商品销售者通过网络发出要约,消费者通过对产品描述、产品外观图片进行认知、判断,继而做出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决定,并将这一决定以某种电子信息形式告知卖方,卖方在收到货款或者得到付款担保或者承诺之后,通过自有物流体系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将商品送达并由买方签收的一系列过程。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模式相比有独特优势:

(一)网络购物方便快捷。消费者只要拥有一台连接网络的计算机,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能徘徊在网上商城和店铺之间。只要觉得合适,就可以点击鼠标,“拍下”喜欢的宝贝,而不受时空的限制。由于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心仪的商品,消费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购物,大大缩短了购物的时间。网络购物的“方便”更加体现在,消费者在淘宝、拍拍等购物网站中可以按照自己所想,直截了当的搜索所需商品的名称,甚至可以通过查找想要的款式、颜色、面料来节省“逛街”的时间。

(二)网络购物经济实惠。在网上购物,一是省去了逛实体商店的时间和交通费用;二是网上商店因为没有像实体商店那样缴纳租金、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费用,所以在价格上更有优势。以淘宝为例,由于具有网络店铺虚拟的特性,使其相应节省了一般实体销售场所需要支付的租金、人工成本、工商水电费、库存费及其他杂费,使得销售商品的附加费用降低,因此淘宝上所售的商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低于市场零售价。

(三)网络购物种类繁多。网上交易没有空间和场地的限制,只需将商品通过图文展示出来即可,而且消费者可以浏览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就衣服而言,不同于商业街、商场里有限的服装款式,网店上有各式各样不同样式的衣服可供消费者随意选择。由此说来,网络购物中可供选择的范围相对更大,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货比三家,从外观、质量、价格、用户评价及配送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比较而择优选购,更容易挑选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性价比更高。

(四)网购过程更人性化。传统购物中的交易通常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完成的,而网购的买卖双方是通过网络即在线方式完成的,买方通过卖方在网上的商品信息来决定购买与否。买卖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以及支付方式都是通过电子方式完成的。网络交易的全过程中,买家和卖家会通过阿里旺旺、腾讯 QQ、电子邮件或者电话等方式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进行沟通,而卖家为了给消费者留下好印象,获得消费者好评,提高自身知名度和信誉,大多数能以人性化的温馨语言与买家友好交流。

二、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消费者知情权无法充分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内容、费用等有关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物的时候通常会仔细的甄别甚至试用和品尝来选择商品。然而,当我们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购物的时候,由于互联网网络的虚拟性,我们只能通过卖家提供的一些物品照片和卖家自吹自擂的介绍来了解商品信息。这样就使得消费者和卖家处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而对商品信息局限于眼观的了解,缺乏真正的体验,就使得消费者在收到货物之后发现实际物品与网上的图片差异太大,质量也没有想象中的好。这样就很容易使消费者和卖家在网上发生纠纷,网络购物的特性就使得消费者的知情权无法得以保障。

(二)消费者退换货权受到限制。目前,在我国的网络购物中,支持货到付款方式的经营者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营者支持消费者支付货款在先,自己发货在后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经营者来说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弊端在于,货款一旦支付,经营者是否发货、何时发货、发什么样的货,就完全不在消费者的掌控之中了,而一些经营者收到货款以后,也有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的情况发生,这些现象大大降低了网站、网上购物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诚信度,损害了整体网络经营者的商业信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保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但是在网购的环境下,消费者要想主张这项权利,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在退货问题上,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各种理由不支持退货,即使有的经营者同意退货,但在退货商品的运费、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上,它们也会选择让消费者自己来承担相应的风险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的消费风险。

(三)消费者隐私权容易受到侵犯。网购的过程中,90%以上的网站会要求消费者提供姓名、邮箱等详实的个人资料,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客户体验与服务。由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将消费者的隐私权独立而完善的列入其中,特别是没有对转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非法行为有确切的明文法律规定,从而对商家没有产生约束,这就使得消费者信息极为容易泄露。所以,部分商家为了攫取经济利益,扩大销售额,就会经常对消费者进行邮件的推送和短信的广告传播。更为严重的是,消费者在受到商业垃圾信息骚扰的同时还会受到一批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个人资料欺诈、盗窃或破译用户密码,使得消费者的个人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四)网上购物存在支付安全隐患。网络购物支付方式是一种非即时的清算支付方式,一般消费者通过信用卡或者银行卡先付款,商家收到货款之后才发货或者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我国金融服务水平和现有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这种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比如电子货币被伪造,电子货币支付信息被厂商和银行不法搜集后泄露给第三者使用或者自己使用;不法分子使用假域名或者利用IE浏览器漏洞等非法手段破解账号密码导致电子货币被盗;消费者在消费时错误使用、未经授权的使用造成损失;支付系统不完善被非法入侵被黑客攻击。所以,支付风险也极大地困扰着消费者,在这极具风险的网上支付环境中,消费者很容易就遭遇财货两空的情况。

三、网络购物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建议

(一)完善网络购物相关法律法规。首先,相对西部发达国家,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结合自身国情,修改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势在必行,针对网络交易的特殊性确立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方法,并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然后,加大对网上经营者主体资格的审查力度,由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介入,行业协会、认证系统等通力合作,在网络中尽快建立个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经营者信用保障机制以及网络支付安全系统三大安全保障体系;其次,当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争议时,解决争议的传统方式是:请求消协解决、向行政部门申诉等,但由于网络消费具有电子化、虚拟性等特性,对传统争议解决方式有冲击,我国应当借鉴传统交易中的“原告就被告”原则,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由于多数交易涉及金额较小,消费者认为通过诉讼来解决有点得不偿失,据此应当建立在线争议解决机制。

(二)严格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义务。通过法律应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义务,规定在线披露信息的义务,包括身份、商品或服务信息、交易信息,此外还应规定不得滥用格式条款的免责义务,规定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义务,以保护消费者信息的安全,告知消费者降低风险的技术措施,对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带来的损害结果必须负有赔偿责任;经营者擅自转让消费者个人信息给第三方,造成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负有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除了对商家的具体义务加以法律规制外,还应向消费者履行以下主要义务:对消费者发送确认合同成立的通知,提供完善的付款机制和顺利的退换货渠道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机制,承诺只在所申明的使用目的范围内及消费者本人同意的情形下使用消费者个人资料。除明确网络商店的上述义务外,还应明确其禁止行为。严禁网络商店虚假广告,应严禁网络商店欺诈消费者,严禁网络商店利用网络广告骚扰消费者,应禁止商家使用格式条款故意逃避其责任。

(三)完善网络购物行政监管机制。首先,建立具体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和资格认证制度。对他们要进行双重审查和备案才能更具体地保护网络购物中的消费者权益。具体来说,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身份、财产、信用等相关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在网络经营者进入某具体综合型购物网站时,应由该网站对它进行第二步审查,从源头上防止以欺诈为目的的经营者进入经营领域;其次,建立责任保证金制度。责任保证金可以由网站经营者对商家按照销售比例提取,建立专项的责任保证金基金,再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监管。如果出现消费者遭受侵权的问题,就可以利用责任保证金先行赔付,再由政府部门出面和商家交涉,使消费者放心,维护消费者的交易安全;再次,设立专门的网络交易管理机构。成立更为专业的管理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等工作制度,培养专门的网络购物监管机构人员,以便对网络购物进行更为专业、完善的管理和监督。

(四)建立支持消费者维权的体系。应该建立特别的诉讼制度和仲裁制度,由于网络消费者权益是一种分散的、弱小的权益,需要对其建立特别的诉讼制度进行司法保护。网络交易中,大多数是小额交易,在合同履行出现问题后,消费者往往选择放弃维权,因此有效的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立对于方便公民小额纠纷,特别是保护网络消费者利益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小额诉讼程序。这不仅能够解决网络纠纷中诉讼管辖权的问题,也能够轻松解决消费者跨地域、标的小、案情简单的多种纠纷。还应该建立消费者援助制度,消费者援助制度实施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政机构可以向法院,要求给予违法者以民事处罚并赔偿受害者的损失,也可以支持消费者,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法庭也可以对特殊消费者实行诉讼费用救济制度,体现在司法程序中保护弱者的原则。

(五)建立网络支付安全保障机制。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网络购物对应的电子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我国不少网络交易平台上都形成了一套第三方网络支付体系。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的建立增加了消费者购物的信心和网络购物的安全程度。确保网络交易的双方资金转移服务安全而最有效的机构就是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网络购物消费者通过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进行在线支付,只有消费者收到并确认商品后才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付款给网络交易者,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消费者财产不被侵犯。当然,安全程度较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的优点,但由于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大家共同监管,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网络经济健康发展。

网络消费权益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theory of law to analyz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encroached by the network bank, and based on this, it puts forward how to establish legal mechanism to safeguard consu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network bank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网络银行;消费者权益;法律机制

Key words: the network bank;consu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legal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307-02

0 引言

网络银行是重要的金融主体,是指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通讯终端(包括普通电话、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或其他智能设备,通过银行内部计算机网络或专用通讯网络、因特网或其他公共网络,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是最新电子技术与银行业的高度融合,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速度快、效率高、内容广、方式多。

1 网络银行发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挑战

1.1 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由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构成。内部风险主要指在网络背景下银行难以对其雇员进行有效监控。银行雇员可能未经授权控制银行的数据,通过篡改账户金额达到侵吞资产的目的。银行内部雇员可以删除顾客资料,或者覆盖客户信息。缺乏完善内控措施的网络银行将直接置银行及其消费者于危险境地。网络银行的外部风险主要指其容易受到黑客入侵、伪造银行网页,从而导致银行账户信息被盗,进而导致顾客的损失。

1.2 信息风险 网络银行的信息风险指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形下,其重要信息被盗或被删除。为了获得网络银行服务,消费者必须将其个人信息提供给网站。许多银行并未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系统或系统存在漏洞,网络银行消费者信息泄露仍时有发生。消费者面临难以举证的困境。难以追究银行责任。

1.3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指现有法律体系难以适应网络银行的发展。原有的法律规则难以根据网络银行发展做出快速反应,在网络银行背景下变得难以界定。法律风险涉及顾客的隐私保护、信息披露、反洗钱和网络服务提供商、银行和顾客之间的责任分担。

以上因素的存在,使得对网络银行的风险监管十分必要,并成为目前各监管当局关注的首要问题。

2 如何完善我国网络银行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律机制

较传统银行而言,消费者在网络银行交易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虽然享有网络银行的种种便利,但对网络银行的整个后台运作无法掌握,也无法通过观察银行的柜台和分支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监督银行的业务,在交易凭证的控制及举证责任方面处于更不利的地位,网络银行也有拟定格式合同的优势地位。而网络银行的发展必须要广大消费者的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优势,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有效地防止上述不利情况地发生。对于消费者保护制度本文主要就其中的隐私权保护和信息披露进一步予以论述。

2.1 网络银行的隐私权保护 客户在使用网络银行服务时,经常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身的信息和隐私暴露在网络银行和其他网络银行业务参与者面前,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网络脚印”。很多网络银行和公司都非常渴望收集这些信息,因为拥有这些可以了解客户更多的习惯或者可以跟踪客户的喜好,以便掌握更多的商机。但这样做的后果无疑使客户的隐私权处于危险的境地。目前客户的隐私权保护主要遇到以下三个问题:数据的过度收集、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数据的交易。网络银行法律制度必须为客户的隐私权提供适当的救济。

本文认为,我国网络银行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应注重以下方面的建设:

①建立我国有关隐私权的基本法律制度,在民法典中将隐私权的内容从名誉权中剥离出来,形成一种独立的人身权,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规范,使隐私权保护在我国有基本的法律保障,为网络银行隐私权保护提供法律空间。另外,也可完善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29条为个人储蓄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将其保护对象扩大到所有的银行客户,并增加保护的内容,不仅要为存款人保密,还要禁止银行未经授权的不当使用。②在网络银行立法时,应本着最小限度收集个人数据、最大限度保护个人稳私的原则来制定法律,以消除人们对泄露个人隐私及重要个人信息的担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进行网络银行交易。③加强网络银行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防止交易过程中客户个人信息的泄露,为保护个人隐私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④由于网络银行交易过程中,网络银行可以轻易获取客户的个人资料,客户的隐私权难以保障,因此,应明确规定网络银行在收集资料时应当向客户履行告知义务,取得客户的认可。通知的内容包括网络银行将收集什么信息,以及打算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并向消费者提供限制使用和再利用个人信息的有效手段。这样客户就享有了选择权,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⑤客户应能够毫不费劲地要求删除个人数据,网络银行在合理使用其个人数据后应满足其删除要求,不得继续保存。⑥应规定消费者在由于网络银行不当使用、泄露个人信息或安全措施不足使个人信息受到损害时有权要求赔偿及相应的救济手段。⑦加强行业自律,要求网络银行制定出有关保护个人隐私的行业守则或规章,从制度上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到伤害,与顾客建立互信关系。

2.2 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 ①网络银行应当将其真实注册信息、联系方式及交易网址告知消费者,不得提供虚假地址,并应保持其稳定性,不得改换网址逃避消费者。②网络银行应以合理方式告知网络银行业务的价格、操作程序和相关信息,并以合理方式提醒消费者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及采取安全措施,不得做出虚假表示,不得虚假广告。这一信息的批露在网络银行交易过程中是十分基本和重要的。例如,网络银行应在其首页的显著位置上,以一定的页面提醒客户高度重视安全性问题,比如互联网安全措施、网络银行操作的安全事项、安全常见问题、安全使用须知等内容。③网络银行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披露的及时性,并注意采取合理的、周知、易得的方式。④网络银行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大原则,定期在其网站上向社会公众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关于其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公允信息。⑤当网络银行出现违规行为时,由监管当局在网上公布其违规行为,这使得网络银行消费者和投资者及时地了解网络银行的信誉状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惩罚违规银行,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同时,由监管当局进行这方面的信息披露,还可防止其他别有用心的人滥用此信息进行夸大传播及形成不正当竞争,防范网络银行的信誉风险。⑥应充分赋予消费者对网络银行服务质量的投诉、检举和控告的权利,鉴于网络银行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在网络银行风险分配和举证责任上应倾向于保护消费者一方。

3 结语

在国际金融机构纷纷涌入我国掀起激烈竞争之际,网络银行已经成为市场争夺战中的一个热点。面对网络银行这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只有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设,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降低网络银行业务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风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才能使我国银行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蒋吉才.论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J].商业研究,2004, (7):110.

[2]苏洁澈,陈奕嘉.英国网络银行消费者保护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4):121.

[3]王远均.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

网络消费权益篇6

关键词:不足 警惕 工作

0 引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其快捷、方便、高效、成本低、可进行“全球性”和“全天侯”交易等巨大优势而赢得众多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无疑,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购买方式。

  1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制度及相应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1 人身安全问题。质量不合格的商品也许会给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带来伤害。比如从网上购来的食品过期或者变质,购买的家用电器缺乏安全保障。

1.2 财产安全问题。通过网络银行支付货款对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有一定的威胁。消费者的卡号、密码等信息在开放网络系统上传递之时,很容易成为众多网络“黑客”的攻击目标。目前多数的消费者不敢网上上传自己的信用卡账号等关键信息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就是担心自己的财产权受到侵害,这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

1.3 隐私权的问题。网络交易中,往往要预先注册,注册过程中消费者被要求输入个人基本资料,而注册的个人资料往往被提供网络服务经营者所收集,而交给第三人非法使用。

1.4 合同的延迟履行,瑕疵履行(商品的质量存在问题、购此物而交付彼物),售后服务难以保证。

1.5 交易对象认定的模糊性。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不知道网站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对方主体到底是谁根本不清楚。

1.6 虚假信息。在网络交易中一切都变为虚拟的,消费者在接触不到经营者和商品的条件下,只能通过网站的宣传信息来了解商品或者服务,这就为经营者为了诱使消费者作出购买行为而夸大其词的、虚假的广告提供了可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1.7 对交易行为进行抵赖的风险。当贸易一方发现交易行为对自己不利之时,否认电子交易行为,从而造成消费者的损失。

1.8 伪造、篡改、窃听消费者的信息。电子的交易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过程中,可能被他人非法修改、删除、窃听或重改,这样就使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完整性和机密性。

1.9 我们经常遇到的网络“黑客”,电脑病毒问题。

1.10 损害赔偿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济。网络的匿名性和全球性,消费者在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往往无法追查商家究竟系何人,或者因网络经营者身处异地而无法或不便主张赔偿请求。再加上网络纠纷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致使消费者投诉无门或者因不确定性和诉讼成本过高而放弃救济。

上述的诸多问题给消费者的维权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证据取证困难,即举证问题。首先,寻找对方主体,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全球性,消费者在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往往无法追查商家究竟是何人,也不知道找谁请求赔偿,商家一般都是虚拟名字。其次,证据保留以及证据固定。消费者往往不保留订货单打印件、发票、订货凭证等有效证据。在追索赔偿之前也不注重证据的固定工作,比如对有关网络证据进行公证。当起诉要求对方承担责任的时候,对方可能已经把相关资料删掉了或者修改了。

2 面临这些网络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消费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网络购物中防止受骗上当,应该警惕以下方面

2.1 网络服务经营者和商家的信用度。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可查看卖方的信用度和交易量,选择信用度高、交易量大的进行交易就比较安全,还可参考其他买家购物后的评价。尤其对声称是境外的网站更要提高警惕,有条件的可以查询该网站的经营资质。

2.2 商品信息详细了解,行使自己的知情权。消费者要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商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名称、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消费者要了解商品的技术指标情况,主要包括用途、性能、等级、使用方法、使用说明书、检验合格证明等。例如,消费者在网上买手提电脑,或者家用电器,或酒类等食品,都必须了解商品的技术指标情况。

2.3 商品的质量保障及售后服务情况。最好采取货到付款方式进行。

2.4 低价行为。不要轻易购买低于市场价特别多的商品,因为这很有可能是卖家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购买,提供的商品往往与宣传不符,甚至只收钱不发货。最好选择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网站,对比较生疏的网站要有充分防范措施。

3 为此,我认为应尽快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以适应电子商务监管需求

3.1 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电子商务行为 在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规范电子商务行为,明确商务网站的市场准入资格、市场经营行为、组成方式等,使商务网站具备“经营主体资格”,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被投诉对象的条件。同时,还应明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电子商务行为的监督管理地位,明确电子文书的法律效力和确认方式,明确网上交易行为的确认程序、支付程序、退货或者换货的程序、商务网站违反合同约定时应承担的责任和提供售后服务的义务,以及发生跨国消费纠纷时应适用的法律。商务网站要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生产者的准确信息,以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终实现。

3.2 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商务认证体系 由于电子商务在网上交易时各方通常互不见面,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因而需要一个比传统商业模式更加完善的身份认证体系。因此,必须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认证体系,超脱、权威、公正地开展电子商务认证工作,确认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身份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3.3 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投诉中心和全国联网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投诉中心,受理全国范围内的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的投诉,并根据消费者提供的被投诉企业的有关信息,将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案件转交给被投诉企业所在省、市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由其代表消费者向被投诉企业求偿,并围绕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被投诉企业进行严厉的行政处罚。之后,再将处理结果通过网上投诉中心反馈给消费者,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果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旦受到侵害,消费者在明确投诉对象后,还需要掌握更详细的信息资料,以便投诉或者起诉。因此,建立全国联网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变得十分迫切和必须;同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已经使这一设想成为可能并且可行。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消费者权益加大保护力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在立法上要体现出前瞻性,以能及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在立法政策倾向和救济手段上,需进一步向保护弱者——消费者利益方面倾斜,以便消费者利用各种救济手段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柳经纬主编.电子商务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2]郭懿美,蔡庆辉主编.电子商务法经典案例研究.2006年9月第一版.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条法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讲话.1993年12月出版.新华出版社.

网络消费权益篇7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66 ― 02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选择。网络购物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便利性同时也导致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学术界对网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早就涉猎,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为加强网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国家工商总局在2015年《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对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规定。但目前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依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网络购物新的发展

网店主要包括B2C、C2C和B2T等。B2C即Business-to-Customer,简称为“商对客”。商家通过网络平台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如当当。C2C即Customer -to-Customer,简称为“客对客”。就是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商品卖给另外个消费者,如淘宝网。B2T即Business-to-team,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团购。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促进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淘宝、京东等交易平台上,商家和买家利用第三方支付通过担保交易大大促进交易的安全,促进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随着的“双十一”等促销活动兴起,将网络购物带到新的高度。

近些年来,网络购物出现新的发展。首先,是一批微店诞生。微店、微乐等微店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消费者通过这些微店进行购物。二是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从事微店交易。这类微店主要通过微信支付、微信红包等方式进行收款,卖家收到款发货。由于是朋友圈的形式,卖家和买家在很大程度上是熟人关系,网络购物纠纷容易协商解决。但随着朋友圈等微店的扩大化,越来越多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出现。三是海外代购活动日益频繁。海外代购包括私人代购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代购两类。包括微店在内的网络购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二、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财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近些年来微店虽然快速发展,但由于约束不到位,许多微店往往不是采用第三方担保支付。网络消费者轻信卖家的话语先付款,但由于没有第三方担保,卖家在收到款后拒绝发货,或者携款逃跑,致使消费者财产损失。有些私人代购行为,是通过朋友圈等熟人关系进行介绍的。由于朋友传朋友,致使消费者和代购经营者实际上并无任何社会关系,代购商家在收到款项后不作为致使消费者财产损失。还有些网络购物行为,消费者存在举证困难,对于商品瑕疵、损毁不能证明非自己责任,商家不退换,致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2.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知情权不能得到保障

网络购物中客观上建立起一套评价体系,消费者根据卖家的销量、买家评价进行购物选择。然而现在一些商家为追求销量,人为的刷销量、刷信誉,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给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形成误导。另一方面,卖家等商品经营者没有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所卖的商品信息进行全面的标注,尤其是新兴起的微店、微乐和微信等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对商品需要的提供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等没有要求。消费者只能看到所卖的商品的图片和价格。这就导致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对于商品信息的掌握不对称,妨害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使。

3.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泄露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将自己的地址、手机号、支付宝账号、邮箱等透露给卖家,还有快递人员。在商品传递过程中,消费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首先,是消费者购物后会莫名收到很多营销短信和营销邮件,还有些营销电话,影响消费者正常的生活。其次,有不良商家将消费者的隐私等个人信息出售给不法人员,引起系列诈骗行为。再有,消费者对商家提供的服务如果没有给出好评,商家会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透露给修改评价的公司,轻者这些公司对消费者进行不间断骚扰,重则将消费者的信息发到不良网站,给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侵害消费者的名誉。

4.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维护存在举证困难

网络购物由于自身的特性,消费者并不是直接对所购买的商品进行甄别。通过快递等物流服务收到所购买的商品,消费者往往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虽然《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对部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规定,如签收前拆开验货。但在现实生活里,一是基于以往的习惯,消费者顺手先签收,在打开时才发现所购买的商品出现瑕疵或者在运输过程中损坏。这种情况消费者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由于消费者已经签收在卖家看来视为商品无任何问题,拒绝任何的退换货或者赔付。其次即使消费者具有较高的验货意识,在现实生活里快递往往并不是将快递直接送给签收人,而是送到签收者所在的单位或者小区门卫,通过他们转交给消费者。商品若存在问题此时无法区分责任,难以找到责任主体,消费者依然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1〕当然,随着海外代购等的兴起,现在网络购物更加关注买来的商品的品质问题,消费者希望拒绝假货、以劣充好。但是消费者若怀疑商品有问题,举证存在较高的技术难题,若请专业的检测机构,付出的成本较高往往得不偿失。 〔2〕

三、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对策

1.加强立法完善电子商务制度规定

目前对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专门性法律,散见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加强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加强立法,建立专门性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势在必行。立法工作主要立足于这些方面:首先:在网络购物交易行为中,网络经营者的告知义务、隐私保障义务及7天无条件退换货义务(除特殊情况不适用无条件退换货的情况)。〔3〕为对卖家形成约束,应同时规定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后果。笔者建议引入国外惩罚性措施。其次,为电子商务建立统一的制度措施。由于立法的滞后,现在微店微信海外代购等部分网络购物实行先付款后发货的制度,消费者的财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法律应当规定网络商务行为应当建立起第三方担保制度,尤其是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机构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消费者的资金财产安全。第三,建立商品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现在淘宝等交易平台,对卖家的商品要求详细分类并标注信息,尤其是食品,按照食品法的要求标注生产编号、产地、保质期、添加剂等。包括微店在内的网络商店都应当全面标明商品信息,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2.利用大数据和技术创新,加强对虚假交易行为的查处

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应当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电子商务环境。对于网络虚假交易笔者认为应当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对网店交易行为进行监测。通过大数据能发现异常活跃的卖家和买家,而且活跃的买家具有在多个商店活跃的特征。虚假的买家消费支出往往比平时的消费支出高很多。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判断容易识别可疑交易。笔者认为提供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具有消除虚假交易行为的义务。平台方应当对可疑交易行为进行帅选和人工判别,一旦发现虚假交易行为取消相关交易记录,并进行相关处罚。

3.打击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电子商务的发展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为越来越多,给消费者带来无穷的烦恼。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加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开展相关立法研究,出台专门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接触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商家、快递人员切实尊重消费者隐私,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不被非法利用,尤其是非法的商业交换。对于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等隐私行为应当进行必要的惩戒。消费者亦可通过法律途径要求泄露者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公关机关应当进行立案调查,通过对个案的惩戒提升广大商家隐私保护意识,引导商家和快递从业人员依法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4.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扩张网络消费者维权的空间。

鉴于消费者在网络购物里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尽可能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新消保法23条第三款对部分商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该款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但是正如海外代购的奶粉等消费品,此条款没有覆盖。因此,应当对举证责任倒置进行适当的扩充,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网络购物。当然,举证责任倒置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不承担任何举证责任。如快递的疏忽造成的商品毁损和瑕疵,消费者应当审慎拆开验货。只有那些消费者难以举证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4〕

本文通过对网络购物中侵害消费者的财产权、知情权、个人信息权的行为以及消费者举证困难等热点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当加强立法、完善电子商务制度,打击虚假交易、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和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等措施。但是法律毕竟具有滞后性,学术界和法律实务界应当继续深化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为电子商务和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专门性法律,规范网络购物行为,促进网络购物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爱娥.论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66-69.

〔2〕殷晓琳.论微店模式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J〕.陇东学院学报.2015(6):126-129

〔3〕介晓宇.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5, 9(中):112-113

〔4〕杭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干条款的理解和适用

网络消费权益篇8

关键词 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

所谓网络交易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买卖商品或接受服务,俗称“网上购物”。它是以因特网为载体,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商品的交易和资金的转移为核心内容的交易活动。网络交易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购物方式,它“使得消费者足不出户、随时随地浏览商品、收集数据、查找信息、下载信息、比较价格、下订单或变更订单、购买产品、得到反馈。

一、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具体问题

1.知悉真情权

在网络交易中,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消费者与网上经营者并不见面,也不能亲身感受到商品的相关信息,给消费者知情权的充分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诚然,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来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相关信息,但是,这仍然对消费者不利:与传统交易中消费者和经营者的直接面对面博弈相比,网站的信息提供是单方面的,这无形中削弱了消费者在获取商品信息中的博弈地位,导致商品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的加剧。

2.公平交易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由于网络交易消费者不能在交易前通过亲身感受、触摸商品来鉴定商品的质量,其质量保障便主要依赖于消费者收货时验证和网上经营者的退换货保证。

3.自主选择权

首先,因为网络信息搜索工具的出现,对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的了解是多了,但如上文所言,信息的良芳不齐会造成消费者选择的困难。其次,大量的垃圾广告不但影响消费者的网络安宁以及物质损害,对消费者选择真正满意的商品或者服务也是一个严重的干扰。网络商品欺骗性强,诱导性多,消费者的真正自主选择性很弱。

4.安全保障权

由于国际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网络银行的经营实际上是变资金流动为网上的信息传递,这些开放系统上的信息传递很容易成为众多网络“黑客”的攻击目标。目前多数的消费者之所以不敢在网上传送自己的信用卡账号等关键信息,主要就是担心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害。其次是隐私安全。传统商场购货经营者一般很少要求消费者提供诸如个人电话、住址、性别、年龄、收人、爱好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即使要求消费者提供这些隐私信息,其一会经消费者同意,其二由于传统经营者的信息存储、传输、编辑整理能力的不足,消费者的这些个人隐私信息被不当利用的可能性和风险也不会很大。但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经常被迫要求提供以上个人隐私信息(在一些格式合同中,不提供这些信息甚至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交易).不仅如此,由于网络交易中网上经营者的信息处理能力空前提高,这些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被不当使用的可能性和风险也相应地极大提高,消费者因此而遭受到的隐私安全威胁也便成为网络交易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

通过前文对网络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的特殊性、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受到损害的情况以及对国际社会关于该领域的立法情况分析,现对网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希对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有所裨益。

二、对网络商店实行合理的准入制度

第一,国家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有必要出台对网络上电子商店相应的准入制度和法律法规,对该行业的运行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制度。虽然就目前电子商店的经营情况来看,单靠行业标准,行业制定的管理制度或规则条款还没出现太大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不利的,将对网络商务的发展埋下祸害。

第二,对网络商务市场设立监管的机构。世界各国的网络商务开展得如荼似火,蓬勃发展。但就网络交易中监管机构设立的问题,各国没有统一的做法。目前,我国的网络商务监管情况也无统一的监管机构。因此网络商务监管问题处于混乱状态。出现问题,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和不协调现象。因此,有必要明确把网络商务的监管授权给某个结构或部门。

第三,建立网络纠纷救济渠道的意义。网络交易中,交易双方都是建立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的,一旦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走传统商务的救济道路,很难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得到顺利地解决。因为在网络中,发生纠纷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纠纷可能发生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在购买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在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过程中。交易双方远离千山万水甚至外国他乡,如果简单地适用民事诉讼法中的纠纷发生地法院管辖或原告就被告原则,那一旦发生纠纷无疑就加大了消费者的救济成本,往往使消费者诉权搁在法治的门外。因此,从网络交易环境的特殊地位出发,寻求有别与传统的解决路线,是给予网络消费者特殊保护的关键体现。

第四,建立和完善网络投诉机制。从目前网络商务运行的投诉机制来看,消费者给经营者购买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只有去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商处投诉经营者,没有专门完善的网络投诉机构。现实中的“消费者协会”在虚拟的网络里也显得无能为力,工商行政部门也因地位管辖问题难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因此,网络消费者的投诉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问题。消费者如果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处投诉经营者能得到合理的处理,但是消费者要是投诉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呢?因此,基于这些矛盾的存在,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网络投诉机构。网络投诉机构的职能就是处理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对经常被投诉的经营者进行调查,对违规经营情况进行取证,把得到的确切结果交由有处罚权的机关进行处理,例如,对长期被投诉的违法经营机构给予吊销营业执照、在网上公布违法者的诚信度以及受到的处罚情况等进行公布。

上一篇:食堂市场调查方案范文 下一篇:工业工程信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