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涵义范文

时间:2023-09-17 16:48:22

管理会计的涵义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1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2

关键词涵洞;管理;措施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牐,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洩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甎,馀与石牐同。”可以说,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1-2],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水利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在该地区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WWW.133229.COm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随着淮河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防洪标准中的设计组合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 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势相当严峻;但由于当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现行的防洪标准(gb5 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渗径长度不足、缺乏消能设施等问题,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可以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机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3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过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废气与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与使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主要是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以五河县为例:自明朝洪武元年开始,五河县的沱湖螃蟹和天井湖银鱼就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20世纪80年代中期,沱湖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但螃蟹的养殖限于没有进行水利修建工程的几个河道。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水利工程在鱼虾等水产品及资源保护等领域做过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从整体上说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差异,工作进展不一。据笔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河道鱼虾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各地有特色水产品与水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甚至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应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借以实现涵洞管理中水工程与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涵洞的管理和建设与周边城镇建设相结合为人民造福;这同时对于平衡我国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近10年来水利部门加大了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如笔者所在地区就通过安徽水利网等信息网络,水利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这些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县、镇水利管理信息网络,还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通过涵洞管理信息网络尝试实现不同地区涵洞水情的自动采集,过往船只的统计以及气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闸门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真正通过网络服务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实现不同地区涵洞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并与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联网,实现涵洞管理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及时向有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文等实时信息和风暴潮预报;为全市乃至全国防洪减灾等工作的调度与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5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涵洞的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在于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涵洞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掌握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涵洞日常管理工作中能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涵洞管理可请相关人员针对各地区开发设计不同特色的相关涵洞管理软件,如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利用局域网的先进技术,将涵洞管理水情预警信息、监控信息、相关船只运行信息等传输到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中,使以前的例行公事的涵洞信息统计变成动态的实时监控,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并大量节省了人力资源。通过对区域内主要涵洞管理信息与数据实行多级实时动态与管理,可以及时对防洪、灌溉、除涝等水利工程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在重大水情发生时使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大大减少,使有限的防洪工程能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洪措施也必将不断增加和完善,从而把洪水的危害减到最小限度。

6结语

涵洞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今后的涵洞管理工作中,涵洞管理人员除尝试上述几点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涵洞管理知识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较好地实现涵洞的科学管理。

7参考文献

[1] 张孟玫,施法中,石维新,等.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倒虹吸涵洞设计的自动化过程[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53-54.

[2] 管枫年,洪仁济,徐尚壁.涵洞[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233-501.

[3] 王焕定,章梓茂,景瑞. 结构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150.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3

关键词:涵洞;管理;措施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牐,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洩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甎,馀与石牐同。”可以说,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1-2],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水利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在该地区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随着淮河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防洪标准中的设计组合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 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势相当严峻;但由于当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现行的防洪标准(GB5 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渗径长度不足、缺乏消能设施等问题,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可以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机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3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过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废气与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与使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主要是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以五河县为例:自明朝洪武元年开始,五河县的沱湖螃蟹和天井湖银鱼就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20世纪80年代中期,沱湖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但螃蟹的养殖限于没有进行水利修建工程的几个河道。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水利工程在鱼虾等水产品及资源保护等领域做过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从整体上说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差异,工作进展不一。据笔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河道鱼虾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各地有特色水产品与水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甚至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应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借以实现涵洞管理中水工程与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涵洞的管理和建设与周边城镇建设相结合为人民造福;这同时对于平衡我国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近10年来水利部门加大了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如笔者所在地区就通过安徽水利网等信息网络,水利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这些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县、镇水利管理信息网络,还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通过涵洞管理信息网络尝试实现不同地区涵洞水情的自动采集,过往船只的统计以及气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闸门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真正通过网络服务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实现不同地区涵洞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并与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联网,实现涵洞管理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及时向有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文等实时信息和风暴潮预报;为全市乃至全国防洪减灾等工作的调度与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5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4

目前,财务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内涵研究较少,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未真正给出完整、确切的财务治理定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大都将财务治理置于公司治理框架之下,并参考公司治理概念,简单、笼统地定义了财务治理。而且,许多学者将“财务治理结构”视为“财务治理”,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因而,目前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应当说,有关财务治理内涵的研究,理论界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深化了对财务治理内涵的认识。伍中信教授认为,“企业财务治理,应该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1)李心合博士认为:“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治理权配置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配置。”(2)

笔者对财务治理内涵有如下几点认识:

1、“财务治理‘’涵义应从”治理“本意认识把握。”治理“一词,英文为”govern“(动词)、”governance“(名词)。据《英汉双解词典》、《韦氏新世界词典》等解释,”govern“有统治、管治、影响、支配之意:”governance“有统治、支配、管理、管理方式之意。现代汉语中,据《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解释,”治理“有统治、管理、处理、修正之意。

由“治理”本意出发,对“财务治理”的理解,不应单纯将其视为一种管理方式(名词形式),即财务治理结构、制度安排,而应在此基础上视为一种管理活动(动词形式),即财务治理行为规范,这样对“财务治理”定义的概括总结才是完整的、具体的。

2、“财务治理”一定意义上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也有广义、狭义之分。目前,财务理论界普遍认为:“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可以参照“公司治理”概念初步定义“财务治理”;相对于“公司治理”概念的广义、狭义之分,“财务治理”也可对应有广义、狭义之分。依据这一研究思路,具体可将广义、狭义财务治理概念归纳如下:

狭义“财务治理”,一般是指财务内部治理,尤其是特指“财务治理结构”。可简单定义为:由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力机构对企业财务权利进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狭义“财务治理”强调的是:通过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种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广义“财务治理”,一般是指企业财务共同治理,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对企业财务进行治理。可定义为:用以协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平衡财务权利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广义“财务治理”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财务利益要求,并相应承担一定财务风险,因而应参与企业财务治理;财务治理结构应由利益相关者组成,并不局限于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企业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应在财务治理结构中占有一定位置。

3、“财务治理”并不局限于“公司治理”框架,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外延。理论界一般认为,“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包含具体内容角度,“公司治理”可分解为财务治理、经营治理等几方面。因此,对‘’财务治理“内涵的认识研究,应在”公司治理“框架之下进行。事实上,”财务治理“并不仅仅局限于”公司治理“框架,其自身有独特的内涵、外延。

从内涵角度,“财务治理”比“公司治理”更为深化。如有关企业财权多层次分配问题,并不局限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之间的分配,而且延伸至企业内部财务体系中,即在经理、财务经理、财务部门等层次逐层分配。特别是,“财务治理”在强调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等方面,较之“公司治理”更为系统化、明晰化,其内涵得以进一步深化。

从外延角度,“财务治理”比“公司治理”更为广泛。如“财务治理”除强调通过治理结构等制度安排形成有效治理机制的同时,还强调了治理行为规范的作用。而“公司治理”并不注重治理行为规范问题,主要关注制度安排、机制设计等。特别是,“财务治理”比“公司治理”更具灵活性,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财务治理”较之“公司治理”调整更为明晰迅速,往往超出一般意义“公司治理”所涵盖的范畴。

综上所述,财务治理涵义可概括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

二、财务治理理论基础

(一)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以现代公司为主要对象,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公司治理不仅仅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强调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公司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3)。

财务治理总体上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鉴公司治理理论。应该说,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是最为直接的、重要的。同时,由于财务治理也构成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财务治理结构处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因此,财务治理理论的不断充实、发展也必将促进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拓展、完善。

应当说,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是全方位的。例如,由公司治理本质涵义,可以认识到财务治理的深刻内涵:财务治理不仅仅是一套组织模式、一种制度安排,而且是一套决策程序,一种激励约束机制;财务治理不仅仅指内部治理(资本结构安排等),而且涵盖外部治理(债权人、政府等参与治理);财务治理是对企业财务资源的全面整合,是一种能促进企业财务决策科学、有效的共同治理。

(二)本金理论。本金理论是财务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理论。本金理论认为,“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财务的基本矛盾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之间的矛盾”(4)。

本金理论深刻剖析了财务本质,阐明了财务运动规律,其在财务理论体系中作为基础性理论地位,决定了它对财务治理理论的重要指导、规范作用。

具体地,本金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有:其一,从财务核心概念“本金”出发,可以对财务治理内涵作出财务学解释。从“价值”角度,财务治理就是对本金流向、流量的合理协调、控制;从“权力”角度,财务治理就是对本金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等权能的合理配置。其二,由本金运动规律出发,可以初步认识财务治理职能、范围。在把握财务机制基础上对财务基本矛盾——本金投入与收益矛盾的解决、设计,形成科学有效的财务运行体系和机制,就是财务治理主要职能;对本金运动各层次、各环节的一系列管治、规范等活动,就构成了财务治理的主要范围。

(三)“财权流”理论。财权流理论是本金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深化,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对财务本质、财务理论的全新表述。“财权流”理论认为,“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财权与产权是两个相近的经济学范畴,两者交叉的领域财权构成了产权中最核心的权能”:“‘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表述,贯穿了财务基本理论的始末,在现代财务的理论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和统驭地位”(5)。

财权流理论确立“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表述,阐明了财权与产权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财权流理论将产权经济学思想引入到财务学之中,扩大了财务学研究视野,其从“价值”和“权力”两个角度综合考查财务理论、实践问题,显得更为系统、全面,对财务学发展影响重大。

财权流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财权流”理论中,有关建立一套以“财权”为核心的基本理论、运用理论研究体系,及财务基本职能——资源配置的论述,从理论上奠定了财务治理权配置在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财务治理权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法人财产权的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财务治理结构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

(四)财务分层理论。财务分层理论是有关财务在企业内部分层次管理的理论。财务分层理论认为,“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外,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形成了财务管理的不同层次”:“就这三个层次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和作用程度而言,分别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三层次”:“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称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6)。

财务分层理论提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三层次管理体系,扩大了企业财务的外延,深化了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认识,对财务理论发展影响深远。

财务分层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产生、发展影响重大。例如,财务分层理论中,有关财权分层次配置的论述,为企业财务分层治理、财务治理权分层配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财务分层理论确立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为财务治理理论确定了重点研究方向,即财务治理理论应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经营者财务治理,解决好该层次中财务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等一系列治理问题。

三、财务治理体系

财务治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上可分为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行为三个方面。

(一)治理结构。财务治理结构是财务治理的基础,是财务治理发挥效力的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内容可划分为四个部分,即资本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财务运营模式安排、财务机构岗位安排。

1、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资本结构安排在一定意义上是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安排,初步反映了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债权人债权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这一安排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第一,权益与负债比例安排,这一安排关系到企业外部治理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程度;第二,权益、负债内部各组成部分安排,其中权益内容比例关系尤为重要,是狭义公司治理结构安排的基础。

2、财务组织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是企业财务治理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力组织部门间的分配,是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相应形成了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双层财务治理组织模式。

3、财务运营模式安排。财务运营模式安排是财权在企业内部经营者财务及以下层次财务部门之间的分配,是财权在企业内部的二次分配。依据企业基本组织模式(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控股制等),在企业财务战略指导下,构建、形成合理集权、分权的财务运营模式,是财务治理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基础。

4、财务机构岗位安排。财务机构岗位安排,也是财务治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这一安排必须要解决好两大实际问题,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第一,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分别设立问题;第二,稽查特派员、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在企业财务中的地位问题。

(二)治理机制。设计、形成有效的财务治理机制,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适度的调节和控制,是财务治理追求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财务治理机制内容可分为财务基本机制、财务激励约束机制、财务相机治理机制三个方面。

1、财务基本机制。财务基本机制指的是理论界研究的一般财务机制,是经济机制的一种,对企业财务活动具有调控功能。“财务机制的构成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即主体机制、动力机制和制衡机制”(7)。主体机制是本金的投入活动,是财务机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动力机制是本金的收益活动,是财务机制运行的目的。财务制衡机制是制约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的内部调节机制,保证财务机制运行顺畅。

2、财务激励约束机制。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有效财务激励、约束手段,协调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委托关系的一种机制。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包括两方面:第一,激励机制,包括长期与短期、实物与货币相结合等激励内容;第二,约束机制,包括行为与结果、自发与强制相结合等约束内容。

3、财务相机治理机制。财务相机治理机制是有关企业财务控制权适时适度转移的机制。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债权人等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参与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分配,借助于一定的制度设计安排,可在适当条件下(如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取得决定的财务控制权,实现财务控制权的有效转移。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的建立,可充分保护债权人等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同时,在外部可能接管的压力下,有助于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

(三)治理行为。财务治理行为规范是企业管理活动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特殊管理行为,它与企业一般财务管理活动,如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管理等,有着本质的区别。财务治理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政策选择、财务战略规划设计等方面,构成了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内容。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5

关键词:战略;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

一、前言

自从美国学者安索夫于1976年在《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战略管理”以来,战略管理就日渐成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热点,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由于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其研究尚不系统,尤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及其特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战略管理会计的涵义及其具有主要特征给予重点关注。

二、战略管理会计涵义

正因为管理由传统的仅注重内部管理,发展到现在的既重视内部又重视外部的战略管理,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必须加以扩展,这就要求管理会计具有战略思维,从组织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到战略评价的整个过程都要注意内外环境的影响,平衡长期目标与年度目标、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以实现企业的任务。

(一) 西方学者关于战略管理会计涵义的界定

早在1981年西蒙(Simmonds)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最早提出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的提供与分析”。1988年,Bro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阐述了自己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观点,推进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Bromwich认定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是未来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管理会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

(二)我国学者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

余绪缨教授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系统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己知彼,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而王化成和杨景岩教授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帮助管理当局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规划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

对比以上中西方学者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论述,他们都认为战略管理会计要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它是一个信息支持系统,一般具有整体性、长远性、根本性、外部性等特点。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它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企业内外部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财务与非财务性信息,并据此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以维持和发展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特征

普遍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具有外向性、整体性、长远性、灵活性等特点,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 战略管理会计超越了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战略管理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野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它更加重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考虑到市场的客户需求及竞争者实力,提供了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其中,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 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角扩大到企业整体,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各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即要合理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合作,以保证目标实现。这种整体观念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这种发展趋势使管理会计系统更多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具有更多的非财务性质。

(三)战略管理会计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对于战略管理会计而言,企业环境的某些因素的变化以及企业某些政策的实施,虽然目前看不出它的良好收益,只要它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益,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益就可以选择它;反之,一项政策或者措施仅对提高企业的短期利润有帮助,而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无益甚至不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就可以不选择它。当企业的某些政策或者措施出现冲突时,要按照短期利益服从长期利益、短期发展服从长期发展的原则处理。

(四)战略管理会计具有灵活性、应变性的特点

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体系,不仅有财务指标的预决策方法还吸收了诸如环境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成本动因分析法、目标成本法、平衡记分卡等科学的方法,从而为战略管理提供更为广泛和有效的信息。

由战略管理会计的诸多特点可以看出,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大大扩展管理会计师的职能。管理会计师要转变为跨专业的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入洞察力的“管理顾问”,在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及其贯彻执行过程中,以其高智慧的谋略,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信息支持,为促进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文清、甘永生主编:《管理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余绪缨.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J].财务与会计,1999,(8).

[3]Simmonds, K. (1981),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 59 No.4.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6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一系列变革及思想观念、文化的一系列激荡与变化的背景下,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九八年以来逐年增加,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快速变身。而在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方面也伴随着扩招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办学规模逐年增大,资金来源更加广泛,高校面临的会计环境也发生着显著变化,横向联系更加广泛,涉外财务不断增多。这就加大了高校在会计方面的压力。因此,在深刻领会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财务管理工作结合思想实际、工作实际,通过自身建设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同时又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多方面需求。

二、现阶段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1、高校财务报告不能准确、真实反应财务状况

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收支情况说明书等”。这种报表从总体上说仅起到统计财务数据的作用,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校要扩大招生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教育部门都要制定有关收费和投资政策,首先对教育成本进行分析,而固定资产折旧费是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就使教育成本不真实,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分析,影响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正确决策。而且财务报告滞后性严重,缺乏时效性。服务的对象比较单一,尚未建立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以政府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为报告对象,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无法满足多元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加强资金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管理,以及启动对预算结果监督职能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前提。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编制方法简单,长期沿用增量预算法,方法陈旧。增量预算法就是在去年预算基础上适当考虑当前情况,增加或减少今年的预算数。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因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而使一些主要工作因缺乏资金却不能按期完成,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有待规范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而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少统一的领导,往往出现多个部门多头管理,责权不明确,有时出现相互交叉,出现“都管又都不管”的低效管理。例如,教务部门负责教学仪器,财务部门管账,总务后勤部门负责一般设备和房产,科研部门负责科研设备,这其中一定会出现划分不清的情况,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另外,高校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是高校资产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转移并获得补偿,如果不提折旧无法实现其保值。对于高校来说,不提折旧也无法正确计算教育成本,无法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同时,也会造成思想上的松懈,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而无形资产方面,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购入的无形资产要按实际支出数,借记“无形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各种无形资产应视实际情况合理摊销。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在高校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例如购买土地所支付的出让金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等等,成了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4、高校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人数众多,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共1300万人左右,但有学历、有职称者比重偏低,特别是中高级会计人员比重较小,尤为短缺;从年龄结构上看25岁以下者占16%,45岁以上者占6.5%;从学历结构上看: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5%,无学历者占76.4%,即没有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就是在高等人才积聚的高校中财会人员的现状也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大批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专科学校或几个地方性院校合并而来,财务人员本来就参差不齐、人员结构老化,甚至有的人连计算机都不会操作;还有就是财务部门因为掌握着经济大权,成为目前引进人才热潮中许多“随军家属”趋之若骛的地方,造成财务部门人员结构很不合理,有的甚至连起码的会计基本技能都没有,会计工作的质量根本没法保证。

三、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建设,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宣传、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要从自发状态上升到自觉状态,并要在践行中求实效。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财务管理的思想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内外形势迅速发展,社会变革也日益深化,这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但随之也带来种种矛盾、问题和困难,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则表现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则显得更为紧迫、更为必要。首先,我们要把财务管理工作与思想建设结合起来,奠定财务管理工作的政治基础和人才基础。因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依托,而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来实现。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激发各方面的社会活力,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载体。近年来,各高校在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应在全国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做到保证在处理内部和外部事务时不会出现人为因素和主观臆断的现象,防止矛盾的产生,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时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财务管理文化建设。

若要更好的完成文化建设,应着眼高校长远发展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大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还要有大学文化,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如果将硬件设施等显性要素称为外延,把内在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的高低等隐性要素称为内涵,则高等学校的发展既要注重外延,又要提升内涵。大学要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前提下,遵循教育规律,使内涵与外延相协调,构建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体系,使大学的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因此,财务部门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改革财务部门现有的组织结构,单独设立财务综合分析与财务政策制定的内部机构,加强与教学、科研等其他管理部门的沟通,注重学校内涵建设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在文化领域管理和服务上“越位指挥”、“缺位指挥”和“错位指挥”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兰荣.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6(11).

[2]乔春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9(6).

[3]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7

然而,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虽然计算方法颇为复杂的“工业中间投入”指标已经予以取消,但由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多样性以及统计和会计核算目的的差异性,基层企业统计人员在填报报表时往往需要按照统计方法制度的规定对会计科目进行归并或分解填列。这对填报原则的指导性和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均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由填报原则看财务科目与统计指标的关联

目前,成本费用的填报主要遵循两大原则,第一是产品制造成本跟着产值走,第二是企业的成本费用明细项在统计报表中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

在报表填报中,这两大原则是指标分析填列的主要依据。而鉴于企业财务科目设置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成本费用调查指导方案对两种特殊情况进行了说明。一方面,凡是企业财务账目中设置了与生产经营有关的科目,范围含义与统计报表所列的指标相同,但没有包含在报表所列的指标中的,企业要将其调整填报到统计指标中;另一方面,当企业生产口径与会计核算的期间费用口径不一致时,不能对期间费用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发生在企业包含非工业活动或者下属企业期间费用的情况下。

成本费用报表与企业财务账目核算目的的差别以及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多样性,在形成了上述填报原则的同时,也衍生了调查中财务数据统计指标与成本费用“名同数异”或者“名异数同”的特殊现象。比如,同为“试验检验费”这个指标,在财务科目里可能包含试验人员工资、福利和设备折旧等内容,但在报送统计指标时就要予以扣除。这给很多企业基层统计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会计科目,统计人员仅仅依照上述填报原则仍然不知如何入手,对于成本费用的财务明细科目在上报时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将哪些调整后的科目计入统计指标存在着较大的疑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工作中不断思考财务明细科目和统计指标之间的关联,并将两者专业化、复杂化的关联关系用朗朗上口的语言总结为了五句“口诀”,希望对广大基层统计人员填好报表有所帮助。

制造成本与费用,一个开门一个关

口诀第一句首先开宗明义,指出成本费用填报的应用范围和总原则。上半句指出调查的应用对象是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指标,涵盖了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项下的明细科目。下半句的含义包含两点:第一,何为开门?谁来开?由于制造成本及其项下指标的口径都要完全与工业总产值保持一致,如果企业制造成本核算包含有其他非工业生产活动的成本或者制造成本在其他财务科目项下核算,则分别要对企业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这个科目进行调减或调增的处理。因此,“开门”的含义是指统计指标可能需要将其所对应的会计科目以外的核算内容调整进来或者将科目本身核算的某些部分剔除出去。在成本费用报表中,制造成本的统计是要求开门核算的,开门的依据取决于制造成本的口径与工业总产值的口径是否一致。在口径不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制造成本以外的科目进行调整操作。第二,何为关门?谁去关?为了保证统计报表与企业利润表的衔接,销售、管理与财务这三项期间费用的总项指标是从利润表中直接获取的。而其分别下设的细项指标在填报时,为了实现会计逻辑公式的平衡,也需要保证各自关门核算,就犹如三个互不往来的家庭,彼此界限分明,壁垒森严。也就是说,三项期间费用是各自关门核算的。举例来说,某些小型工业企业在财务账目中没有设置销售费用科目,企业销售部门人员工资都放在管理费用项下的工资中核算。那么在填报统计报表时,企业统计人员不用将销售人员的工资摘取出来填报在销售费用项下的“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这个指标中,而是都放在管理费用项下的“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中上报。

分项相加等合计,其他项来补余额

口诀第二句对成本费用报表如何消弭财务账目与统计指标的差异性进行了解释。由于统计报表中所列指标不可能将企业的费用明细项目列全,为避免费用遗漏,报表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项下都设置了其他项,企业统计人员可以将那些没有体现在报表中的费用类项目填报在其他项中,这就保证了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各项的分项相加等于财务报表的各项费用总计,实现了统计指标和财务账目总量的一致性。

财有统无要拆分,财无统有不需调

口诀第三句回答了财务明细科目是否需要调整的问题,说明了在财务明细科目和统计指标两者只存其一的情况下,判断财务明细科目调整的依据。第一种情况,在财务明细科目设置但是统计指标没有设置的时候,要将财务明细科目对应调整填报到相关的统计指标中。第二种情况,在统计指标设置但是财务明细科目没有设置的时候,则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

如有科目内容杂,其中内涵应一致

口诀第四句对上两句进行了引申和补充,解释了财务科目调整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可能碰到财务明细科目和统计指标仅存其一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同时共存。就如前文所列举的“试验检验费”的例子,在财务明细科目和统计指标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也有可能需要对财务明细科目进行调整。总体而言,不管针对哪种情况,后续的调整工作统一遵循“内涵一致”的原则。内涵,指的是财务科目中所包含内容的性质,主要分为投入和产出两种。投入,是指为生产加工产品所付出的物、料、费。产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仅包括企业最后盈余所得,还包含上缴给政府的税收、设备的折旧以及支付给个人的薪酬福利等。当财务明细科目与统计指标内涵一致的时候,不用进行调整。反之,如果财务明细科目与统计指标内涵完全不一致或者部分不一致,则必须进行调整。

投入产出若两存,谨记调整勿相忘

口诀最后一句回答了将哪些调整后的科目计入统计指标的问题。企业基层统计人员在完成财务明细科目调整后,还要将分解后的科目分别对应统计指标。对应的原则取决于财务明细科目与统计指标的内涵是否相同且范围含义保持一致。以制造费用中的“取暖费”为例,根据统计指标解释,指的是生产车间当年支付的取暖费。因此,按照上文对投入产出的定义,指标的内涵属于投入。所以,如果企业该项指标中的核算内容还包含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取暖费,那么,这部分属于产出的金额就要调整出去,放入到直接人工或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等相关指标中。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8

关键词:商誉;会计;处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一、商誉的定性

商誉(goodwill)与会计领域牵涉很深,但目前以法律角度讨论商誉的构成要件的论述可谓少之又少,实务见解也常直接引用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对于商誉的定义。除了商誉具有会计的高度专业性以外,商誉本质上就有定义困难的特征。因商誉在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多来自于经营管理良好、服务态度亲切、产品质量优良,或因个别资产组合所产生综效等,通常无法辨别何项支出是对商誉的形成有益,致使其价值难以客观估算。

在1893 年美国法院的判决中:商誉的内涵究竟包含什么,很难清楚确定。既然对商誉的内容尚不理解,也就很难为其下一清楚的定义。但在税捐稽征实务上,往往由于商誉的难定义、难理解,导致征纳双方有所纷争,法院的决断上有时也会有所疑义。本文将就会计商誉进行讨论。

二、法律上的商誉

从法律上来看,多是由经济角度进行理解,凡无法归属于有形资产和可个别辨认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称为商誉。商誉是指企业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价值,也就是企业预期未来利润超出同业正常利润的价值。

商誉形成的原因很多,可简单统整如下:

1.短期现金流量的增加:包括生产的经济性,能筹集更多的资金,有现金储备较低的筹资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的减少,避免交易成本,税务优惠。2.稳定性: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无重大的经营波动,与政府的良好关系等。3.人力因素:管理才能,良好的劳资关系,精细的培训计划,组织结构等。4.排它性:包括技术的独占权和品牌。

简而言之,这种超额利润通常是由于良好的顾客关系、经营地点、生产效率、服务态度及优良管理等而产生。

三、会计上的商誉

会计上的商誉是由并购企业所支付的移转对价(投入成本)减去目标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即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负债的公允价值)而计算得出。是指商誉代表企业在事业合并中所取得、由其它资产所产生、无法个别辨认并单独认列的未来经济效益的资产。因将其归类于无形资产之一项,会计上也需要每年度或在有减损迹象时进行减损测试,若有减损事项也须重新评估商誉的价值并认列减损损失。

而并购溢价原则上由六个部分组成:1.被收购公司已认列净资产公平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2.被收购公司未认列净资产的公平价值;3.被收购公司现有事业继续经营元素的公平价值,指被收购企业将现有净资产组合为一独立事业所能赚取的利润,超过个别单独收购该等净资产所能赚取利润的能力;4.由收购公司与被收购公司事业及净资产结合所产生的综效;5.收购公司支付收购成本的评价高估;6.收购公司多付收购的价格。

就第一项与第二项应归入其它可辨认资产的金额。所以会计上的商誉原则上由第三项到第六项组成。而所谓的核心商誉,也就是一般理解上的超额获取利润能力的部分,只有第三项与第四项。这样看来,商业上的商誉与会计上的商誉,虽然使用同样的翻译用词,但其代表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实际使用上不能贸然混为一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施行条例第65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12条所称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务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这里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

四、实质说与剩余说

有学者对于上述定性商誉的两种态度做了两大分类,可供参考,分述如下。

1.实质说。实质说以正面定义,认为商誉应有实质的内涵,其内涵又可以简单分为状态说、预期心理说、赚取超额利润能力说。状态说认为商誉是一种较受人欢迎的状态或可能性。而预期心理则是老主顾再度光临的预期。超额利润就是可能获取更多利润的状态。通常将商誉认定为一种无形资产。

2.剩余说。剩余说则是接近会计观点,以反面定义,认为并购对价扣除公司净值(即资产的公允价值扣除负债的公允价值)后,所剩余者即为商誉。这一概念符合美国内地税法,要求将所有购买价格分派到所有出价取得的财产上。但须注意,在会计理解下,商誉也是无形资产,只是其内涵为不可辨认,为各种因素交互影响,极难辨认,而且存续时间多长,也难把握。

然而,在理解上实不需将实质说与剩余说视为对立的两个概念,事实上两者可以相互辅佐。在会计上虽然在合并时以差额入账,采用剩余说的概念,但在之后若有减损事项发生,也须依照商誉减损当时的价值认列减损损失,而商誉减损当时价值的评估便带有资产价值的意涵,接近实质说。在采取实质说时,将商誉正面定义为具有内涵的无形资产的国家,如美国,计算上也通常辅以剩余说为计算。

参考文献:

[1]贝裕文,田治威,陈丽荣.重识商誉性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Z1).

[2]李秀莲,罗明月.关于商誉会计问题的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04).

[3]宋子义.对商誉确认的反思[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4).

上一篇:金融趋势分析范文 下一篇:电力发展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