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0-20 19:39:38

电力发展史

电力发展史篇1

关键词:电力;博物馆;文明;嘉兴电力局

作者简介:杨晓(1981-),女,浙江诸暨人,浙江嘉兴电力局,经济师;戴振国(1965-),男,浙江海宁人,浙江嘉兴电力局,助理政工师。(浙江嘉兴31403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118-02

一、嘉兴电力博物馆建设的背景

嘉兴是党的诞生地之一,是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服务历史名城的供电企业,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传承和弘扬嘉兴电力百年历史文化,二是如何建设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

一是传承和弘扬嘉兴电力百年历史文化需要新载体。嘉兴自1912年有电以来,电力发展已经历了一个世纪。随着市政改革的进程,记载电力发展的建筑和实物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少数遗产被收录档案馆和地方博物馆,更多的文史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保护和搜集史料需要有专业的机构和专门的载体。

二是记载和宣传嘉兴电力局文明历史需要有效的宣传阵地。精神文明建设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进程而逐渐完善的过程。嘉兴电力局的精神财富涵盖了安全、生产、营销、党建、廉政等各个方面,完整地展示和继承宝贵财富、宣传嘉兴电力企业形象、教育新一代的电力职工,需要有形的平台和宣传阵地。

二、实施内容和过程

1.建馆起因

从文化研究工程来说,创建电力博物馆是企业文明成果的积淀。博物馆的特点是可以突破书籍、档案的某些局限,以展示实物取胜,让人们在观赏实物的过程中,更加信服地感知文化、感知历史、感知科学。

创建嘉兴电力博物馆另一个重要起因是建设文化大省的时代背景。1999年12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及开展文化发展“六项工程”的要求。嘉兴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人文嘉兴的规划。2004年11月13日,原嘉兴市长陈德荣亲自签发了“建议嘉兴电力局建设电力博物馆”的983号市长批示。嘉兴电力局经过调查研究,决定筹建嘉兴电力博物馆。

2.筹备过程

2005年10月14日,嘉兴电力局发出《关于成立嘉兴电力史陈列室筹建组织机构的通知》(嘉电办[2005]518号),开始筹建嘉兴电力博物馆。2006年10月25日,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嘉文[2006]135号文批复,同意建立嘉兴电力博物馆。博物馆建设纳入《嘉兴电力局“十一五”规划纲要》,成立电力博物馆筹建办公室,筹建办公室下设:综合、实物、文史三个小组,设专职人员6人。

为挖掘和抢救电力史料,嘉兴电力博物馆与市博物馆联合在《浙江日报》、《嘉兴日报》发表征集电力实物、文献资料启事。并与市电力行业协会联合行文《关于嘉兴电力博物馆征集电力志的函》,发往全国101个电力行业协会。同时在嘉兴电力信息网、《嘉兴电力报》、《嘉兴电力行协通讯》上信息和征集文物启事,并走访嘉兴相关电力企业、市档案局、市博物馆等,收集相关文史资料和实物。

经过积极筹备,博物馆文史资料已初具规模,随后,嘉兴电力局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发展建设的经验,编写了4万余字的电力博物馆陈列大纲,并开始展厅的布展和装饰,为2008年初,嘉兴电力博物馆正式开馆做好准备。

3.建设情况

嘉兴电力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1600多平米,一期于2008年1月8日正式开馆。展厅包括序厅、中国与电力、嘉兴与电力、电力与科技四个厅,其中嘉兴与电力展厅记录了从嘉兴永明电灯公司创立至今的嘉兴电力发展历程。展厅内新科技应用最多的是电力与科技厅,展示了电是如何产生的,静电、电磁的发生等一批模型。至一期开馆时,共收集各类文史资料、电力设备、实物等“电力文物”1000多件。征集到1949年前的重要实物,史料100多件。

在博物馆一期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嘉兴电力局又成立二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博物馆的扩建工作,进一步延伸展示内容,拓宽展示范围。电力博物馆二期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展示面积200平方米,截止二期建成时,又搜集到实物、文史资料184件。展厅设置展板50块,展柜15个,展示内容以“电与文明”为基调,以时间为顺序,分探索发展 曲折前进、改革开放 迅猛发展、深化改革 再铸辉煌、励精图治 开拓奋进四个部分,展示嘉兴电力局自1962年建局以来的历史。嘉兴电力局把博物馆打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2010年6月,嘉兴电力博物馆第二展厅如期竣工,向党的生日献礼。

4.制度保证

随着博物馆建设的不断推进,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也相应出台。主要有《嘉兴电力博物馆章程》和《嘉兴电力博物馆管理职责》两套管理机制。《嘉兴电力博物馆章程》旨在抢救、保护电力史料、文物,规范电力博物馆史料、实物征集管理工作。章程分为征集范围、征集办法、入库管理方法、库房安全保卫制度、展厅安全和管理制度、火灾应急方案六个部分,明确了博物馆在建设和运行中的标准化管理规范。在《嘉兴电力博物馆管理职责》中,明确了由嘉兴电力局思想政治工作部负责博物馆业务管理和经费预算。思想政治工作部作为主要的管理部门,负责博物馆改造、布展计划的编制、文史资料的采购、年度经费预算、博物馆布展内容、资料提供、各项制度的制定等职责。两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参观、来人来访的日常接待工作、博物馆安全保卫、水电设施、环境卫生等。

三、结果成效

“一个企业能够办出这样一座博物馆真是不易,你们把嘉兴民营电业创业过程都能完整保存下来了。这是一份可贵的电力工业遗产。现代电力工业的文明史。”2008年1月31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一行在视察嘉兴电力博物馆时作如上表示。

1.文史资料呈现文明内涵

嘉兴电力博物馆馆藏文史资料、实物1000多件,其中:1917年嘉兴永明电灯公司发行的《嘉兴城市全图》是目前发现的嘉兴历史上第一张有图例、比例尺的嘉兴地图;1948年的《中国电网分布图》是中国电力历史上第一张有图例、比例尺的全国电力分布图。在博物馆正式开馆后,嘉兴电力局组织人员对所有馆藏实物进行了清理,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藏品半数以上来自电力后人的捐赠,收录的厂徽、早期任命文件、早期电力建设图片、行政会议记录等,呈现出嘉兴电力百年发展历史,深刻展现了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的内涵。

2.电力名人彰显文化底蕴

原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嘉兴籍电力名人钱正英为“嘉兴电力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嘉兴籍电力名人还有水利电力工程专家汪胡桢、电机制造专家褚应璜、海宁硖石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徐申如、原嘉兴电厂副厂长陆与可等。1939年3月30日,在绍兴接见了5位电力工人,并亲笔题写带有“光明”二字的5幅条幅。为陆与可的题词是“前途光明”成为当年5幅题词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幅。电力名人后人捐赠的印章、信件等资料再一次还原历史,彰显了嘉兴电力浓厚的文化底蕴。

3.职工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嘉兴电力博物馆紧邻教育培训中心,成为职工教育培训的又一阵地。博物馆建成后,上万名电力职工参观博物馆,接受文化熏陶。每年新进单位职工都会到博物馆接受培训,全面系统地了解嘉兴电力局的历史,以更好地融入企业。在嘉兴电力博物馆,职工可以学习各专业条线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亲身体验嘉兴电力的发展变革。嘉兴电力博物馆为职工教育培训提供了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嘉兴电力人的文化素质。

4.科普教育宣传电力文化

嘉兴电力局在每年的社会开放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博物馆。同时,电力博物馆也被市科技协会、栅堰小学、三水湾小学等选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嘉兴电力博物馆成为传播电力科学知识,宣传嘉兴电力文明的有效载体。

5.信息共享传播文明成果

嘉兴电力博物馆目前免费对外开放,除本单位职工外,接待的主要对象是各级领导、系统兄弟单位等。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原市委书记陈德荣、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原核电工业部办公厅主任、二弹一星顾问李鹰翔等先后来到嘉兴电力博物馆参观,陕西汉中供电局、西安供电局等系统内多家单位也曾来到电力博物馆参观学习。嘉兴电力博物馆与嘉兴电力局档案室合作编写《永明》嘉兴百年电力(1908-2008年),嘉兴电力工业丛书一册,并专门制作了明信片、信封,免费对外发放。嘉兴电力博物馆实现信息共享的最大化,成为嘉兴电力企业文化的交流传播平台。

四、总结思考

嘉兴电力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被批准的电力行业博物馆,是浙江省唯一一家电力博物馆。博物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过程,作为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的实体展现,立足嘉兴,面向浙江,放眼全国,是传播电力文化,集博物、展览于一体的现代行业科普博物馆。博物馆继承了江南历史文化底蕴,以嘉兴电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命脉,全面揭示嘉兴地区社会、人文经济发展的演变进程,充分展示电力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嘉兴电力百年文化的积淀,是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的展示基地、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也是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

电力博物馆开馆至今,吸引了来自系统内外参观者3万多人,曾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成功案例”等荣誉。

电力发展史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叫0000,来自0000,非常荣幸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在此进行交流发言,下面我对学党史、谋发展、促振兴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多海涵、多批评、多指正。

自党史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作为一名党外人士,我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能够积极参与市里相关活动。从今年第一批疫情防控卡点工作结束到参加市委组织部开设的年轻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班,通过自主学习和党校老师那一节节引人入胜的党课让我对党史教育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是认真思考学党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名青年干部要切实增强学习党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静得下、坐得住、学得进,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要有吃苦精神,以“求真、求实、求深”的态度,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观点,学习和思考党史的重大问题,正确看待党走过的道路,加深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思考历史经验的精深内涵和科学价值,勇于指导新的实践。客观看待党和国家的历史挫折,做到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借鉴和运用。党的历史既是以往历程的丰碑,又是开辟未来的起点。要坚持学用结合、学用互促、学以致用,注重将学习党史同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努力把学习党史的收获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果。

二是积极引导谋发展。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担当,遇事不畏惧,不退缩,在正确政治意识的指引下,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深入思考谋划,创新工作举措,为铁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结合本职工作,在从事电商工作中,要积极引导企业丰富产品、提高产能,促进生产企业、电商企业适应网销市场,并引进食品深加工企业到我市来发展投资,帮助企业健康良性发展。为我市电商企业提供供应链支持,促进产品上行。同时,积极与三局一场沟通,形成合力,通过铁力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打造一个以铁力市为中心的全新电商环境。与三局一场就新产品、新农业、新服务展开全面合作,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新局面。

电力发展史篇3

关键词: 新闻与传播学 双语教学 广播电视史

2004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伴随国家实力的增强,我国需要媒体人塑造全球化的国际化形象,这就对传统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提出新挑战。在以培养与国际信息时代接轨的传媒人才为目标的指向下,新闻与传播专业决定在传播学科的特定课程中逐步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本文将分析“广播电视史”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展开对该课程双语教学可行性的研究,并探索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方法。

一、“广播电视史”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广播电视史”传统教学模式即采用中文教材、中文授课的方式,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1.教材知识点零散

“广播电视史”是一门以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W生为教学对象,以世界和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为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由于学生刚结束第一学年“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加之课程的课时有限,“广播电视史”课程的教授重点集中在外国广播电视发展史部分。国内关于外国广播电视史的可选专业教材不多,一般把广播电视体制与广播电视节目独立成章,有的则主要以国别史的形式介绍。可见,各类教材虽各有所长,但与广播电视史的教学体系难以匹配。

2.教学案例陈旧

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是缜密严谨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实践学科,信息替换率高,而中文教材的案例更新速度迟缓,涵盖内容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使学生产生课程学习和理论实践的疏离感,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一些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经常感觉所学知识还没毕业已经落伍,正是这个原因。

当课本案例还在歌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媒介的兼并事件,公共广播电视的困境时,当前的广电发展已是另一番景象:

①以Netflix为代表的网络流媒体在2013年就以旗舰剧《纸牌屋》、黑暗青春剧《铁杉树林》、黑色幽默剧《女子监狱》占领“年轻的战场”,随后推出的《马男波杰克》(2014)、纪录片《主厨的餐桌》(2015)、《制造杀人犯》(2015)都彰显出网络流媒体高品质的剧情节目制作水平;

②传统的情景喜剧、真人秀进入疲态,2015年美国广播电视媒体一片恐慌,他们在美国电视剧最高奖项艾美奖的提名颁奖中联合敌对Netflix的电视剧,采取抱团取暖的作战方针,如DC+CBS+CW电视网2016年推出《女超人》和《闪电侠》的交叉剧;

③在这样的年代,部分电视制作人绞尽脑汁创造全新的电视剧类型,例如根据O.J.辛普森案件改编的系列电视剧《美国罪案故事》(FX),纪录型新连续剧《纽约灾星》(HBO)。

新的媒介发展状况往往国内媒体还未关注,只能依靠接触英文原版新闻材料,浏览国外新闻网站才能获取。

二、“广播电视史”双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课程设置

相对于“传播学”、“新闻学概论”等理论较强的基础专业课程,“广播电视史”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广播电视产业的历史概览,要求学生掌握令广播和电视成为主导性传播样式的事件、人物、节目和企业,跟进技术的新进展,了解包括播客、网页等在内的最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社会、经济等层面的复杂影响,在YouTube、Podcast、iPhone等新型传播模式到来之际亲历广播电视的革命性改变。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熟悉各国广播电视制度,分析广播电视案例,了解外国广播电视业历史与前沿。因此,“广播电视史”课程的双语教学较少涉及专业词汇,英语作为辅助语言工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也可以通过英语材料的阅读提高英语能力,为下一阶段培养国家化的新闻人打基础。

2.师资条件

“广播电视史”课程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两点要求:首先,精通传播学专业知识;其次,具有较高的英语阅读、表达水平。担任“广播电视史”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师一般具有交叉学术背景(英语、传播学双学科背景),或者是英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3.学生外语水平

“广播电视史”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四年制本科大二第一学年的学生。对于经历高考的历练又即将面对英语四级的学生来说,“广播电视史”的双语教学正是增强自身英语能力,提高外语运用水平,把十几年的英语科目学习融入提高专业素养中的好机会。

三、“广播电视史”课程的双语授课方式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使用英文教材、英文板书,教师的讲解语言采用中文;二是使用英文教材、英文板书,教师的讲解语言采用中文与英文相结合;三是使用英文教材、英文板书、英文讲解。“广播电视史”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还应该看实际教学情况。

1.教材的选取

在教材选择上,“广播电视史”的情况比较复杂。这门课程主要涉及的是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广播电视史,同时会介绍其他国家的广播电视发展,英文原版书几乎都是把美、英两国的广播电视史独立编写成本,如Routledge出版Andrew Crisell撰写的An Introductory History of British Broadcasting(Second Edition),该书主要论述英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而Focal Press出版Robert L. Hilliard和Michael C. Keith撰写的The Broadcast Century and Beyond (Fifth Edition)是按年份编写的美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从书本对学生的实用角度出发,教学内容涵盖两本书的内容,又不局限于两者,所以要求学生参考中文教材的内容阅读两本外文原版书。

2.多媒体课件的互动学习

在“广播电视史”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次日所教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以全英文的方式出现,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英文信息的反复记忆理解,另一方面在课件上精炼课程内容关键词,强化教学效果,督促学生课后利用关键词回忆课程内容,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在多媒体课件中融入标题超链接信息,一节课课件讲述的内容有限,可以把在国外网站上搜索到的相关新闻标题呈现在课件中,通过导语的介绍鼓励学生课后细节化阅读新闻案例,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

四、结语

双语教学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教学方法,它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教学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学科的专业特点、课程的教学目标、师资特色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摸索出特色的教学方法,以“广播电视史”为起点,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Andrew Crisell.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of British Broadcasting[M]. London: Routledge,1997.

[2]Robert L. Hilliard and Michael C. Keith. The Broadcast Century and Beyond[M]. Netherlands: Elsevier,2010.

[3]Gary R. Edgerton.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Televisio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4]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陆生.走进美国电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璐, 赵若英.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03(16).

[8]邓俊, 蒋昕.论旅游高等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实践[J] .旅游学(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S1).

电力发展史篇4

2016 年12 月14 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电影史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中国电影通史》、《世界电影史》发布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嘉宾主要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中国电影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以及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电影报》《中国电影报道》《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媒体记者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从事电影史研究的悠久传统,从李少白、郑雪来、邢祖文等老一辈学者奠定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到近些年影视所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力可行性研究和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学科的编撰,影视所一直致力于推动电影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丁亚平研究员的两卷本电影史专著《中国电影通史》和秦喜清研究员的译著《世界电影史》就是影视所电影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次会议可谓大咖云集,多位电影史研究专家、电影学研究者、电影教育研究者借《中国电影通史》和《世界电影史》发布的时机,就电影史学科的建设、电影史书写、电影教育等主题展开了发言。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从史实、史识、史才开始谈起,讲到电影历史研究者要敢于坐十年冷板凳,电影史研究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而不是一件求热闹、求传播的事情。同时,他还谈到了电影史写作的新思维,认为传统的电影史写作注重电影史发展的总体性、大一统,对差异性注重不够,包括改革开放之后的电影叙述。现在所做的电影研究和当时的写作感受、方法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是到今天采用了更多的新方法,掌握了更多的史料,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思考又会有新的认识和史学观的更新。他呼吁整合电影史研究的力量,不断地对电影史进行重写。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郦苏元研究员提出建设电影史学科应该树立起大格局的理念,大格局的理念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接受包容的态度,中国电影史研究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从内容、形式、体例上,还是从范式、理念及方法上,大格局就是说要包容,体现为电影史学研究的多元化。郦苏元还指出,研究电影史最根本的目的是还原历史的真相,需要客观运用史料,尽可能向历史的真相接近。

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站在整个电影史学界的高度,梳理了近年来院校、研究机构及相关学者所做的种种努力。陈山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电影通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总结了其有三点与之前的史学著作不同:一、与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不同,新书涵盖了电影作者史、电影作品史、电影观众、电影理论史,不仅是研究范围的扩大;二、学术难题的攻克,例如《定军山》的认定、文革电影、当代电影等;三、文体和结构方面融合了正史和个人写史的写法。史料、史实、史体,融合统一。延伸阅读、电影片目、电影年表都是最新的,保证了通史的完整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也肯定丁亚平所著的上下两册的《中国电影通史》是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电影史研究的优良传统的出色传承。他认为此著对当下电影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题有了深层的解读与突破,对电影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念有了清晰的辨识,是继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之后的一项最重要的电影史著作,有着重大的史学意义。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认为此会发布的丁亚平的这部厚重的史学著作《中国电影通史》和戈梅里等人合著的《世界电影史》,不只是电影史,也是电影史学的著作,因为里面有电影史研究的方法和新的理念。北京师范大学陈晓云教授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史学研究者的敬意,肯定了史学研究者所依赖的扎实、踏实的学术精神。陈晓云从教学的角度,认为《中国电影通史》和《世界电影史》有着作为教材的重大意义和参考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也充分肯定了《中国电影通史》《世界电影史》的研究与出版价值,认为在丁亚平著作中对电影史方法和史观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认为,新世纪以来,内容太多太丰富,而且又遭遇了从经典电影到大电影的无限扩大,电影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复杂时代,甚至会遭遇电影的终结问题,这里有制片、产业、政治的影响,或者电影作者的、电影群体的、电影现象的作用等等,角度非常丰富,因此电影的通史写作面临重要挑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李道新教授谈到了电影史书写中所暗含的写作者的个性,他说对于任何一个电影史学者都会有一个特别的心路历程,由发表的渴望到把自己的精神、个性、气质融贯在学术之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历史研究室副主任李镇副研究员区分了电影史、电影史学、电影史学史三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做电影史研究与其他学术研究最大的不同,首先是对影像的依赖,对史料的依赖,这需要个人极大的投入。他肯定了《中国电影通史》对史学探索和史料挖掘上取得的成果和贡献。

电影史学研究是电影学科的基础,推动史学研究有利于电影学科的长远发展,知史观今,电影史对当代电影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照作用。

电力发展史篇5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回顾

1、圆满完成《民营之路》后续工作。《民营之路》出版后,为了尽快与读者见面,我们善始善终地做好本书的有关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协助发行。《民营之路》出版后,我们迅即在《怀化日报》上刊发了短讯,对本书作了推介,同时向各县(市、区)和社会各界发布信息,为发行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到目前为止,共发行和赠送书籍近2000册。

二是认真做好稿酬的发放工作。我们对有关协编单位、编审和重点作者实行上门服务,同时利用全会和主任会议的机会,将赠书和稿酬发放到相关单位、委员和作者手中,此外,还与邻近地州市进行了交流。

三是协同市委党校举办民营经济座谈会。x月x日,我们召集市委政研室、市经调室、市统计局以及有关老同志和部分民营企业代表就怀化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座谈。此次座谈会,是我们继《民营之路》出版后,对我市民营经济问题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深化,也是通过书籍促调研、通过调研促发行的一种有益尝试。

2、全面启动《怀化电力发展史》和《怀化铁路建设史》的征集、组稿工作。根据主席办公会议的安排部署,今明两年,我们将着重编辑《怀化电力发展史》《怀化铁路建设史》。为此,我们在年初就启动了两本书的前期筹备工作,多次与电力电业及铁路部门就两本书的有关事宜进行商讨和协调,并制定了编辑方案,与市水利局、电业局、电力公司联合下发了征稿文件。x月,我们又先后赴芷江、会同、靖州、通道对当地的电力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目前,征集、组稿工作正有序地进行。

3、建立文史资料库。文史资料是文史工作打造精品出成果的基础。今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史料的征集工作,明确提出了在年内建立一个完善的文史资料库的目标,并下发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按照“广征博采”的原则,全面收集反映我国建国前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及各项事业发展的史料,然后集中收归我委建档保存,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我们已收集到各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110余册,近2000万字;外省(市)文史资料600多册,约1.2亿字。资料库已初具雏型,为今后编纂出版文史书籍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

4、组建了一支稳定的文史工作队伍。一是建立市县两级文史网络队伍。我们在各县(市、区)明确了13人为文史工作联络员,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县的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二是聘请了16位阅历丰富、文化水平较高并热爱文史工作的老同志担任文史资料特邀编辑委员,x月xx日召开座谈会,发行聘书,听取意见,通报工作,调动了特邀编辑委员的积极性,此举较好地拓宽了史料征集的渠道和社会接触面。

5、积极参与提案的撰写和督办。上半年我们先后提出了“关于在城区建立书报亭”和“关于整修怀化烈士陵园,将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两个提案,均引起了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此外,我们还积极配合市政协开展“提案督办月”活动,参与了由本委委员提出的部分提案的督办,有效地促进了提案的办理。

6、认真组织和开展了调研活动。启动年初安排的调研活动。x月xx日,我们赴会同开展了对名人故居保护和管理问题的调研。约请了会同县文物管理所和粟裕纪念馆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深入到纪念馆进行实地调查,对故居和纪念馆的保护与管理、开发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7、向省政协汇报并向兄弟市政协学习业务工作。x月xx日至xx日,童副主席带领文史委同志赴吉首、张家界政协学习取经,并就如何开展文史工作和完善文史资料库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随后,我们赴省政协文史委,就今年的工作打算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8、积极完成省、市政协交办的工作。上半年,我们先后负责二届二次全会的宣传报道工作,参与了全国22城市横向联系会议的有关联络工作,热情接待了柳州市政协来怀考察的领导,加深了。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怀化电力发展史》史料的征集整理工作。目前,《怀化电力发展史》的编辑工作已进行实质性的运作阶段。下半年,我们将召开编辑工作座谈会,制定编辑总纲,深入各县(市、区)全面开展稿件和相关图片资料的征集工作。

2、进一步搞好调研和视察。拟在x月组织本委委员完成“名人故居保护与管理的调研以”及“打造五溪文化品牌”的视察。

3、进一步完善文史资料库。下半年我们将对文史资料库全部库存书籍分门别类进行建档,做到书籍上架,规范管理,同时继续广泛征集各类史料,不断扩大库存容量。

4、组织本委委员外出参观学习,扩宽视野,增长知识。

电力发展史篇6

[关键词] 电影海报;艺术设计;规律

电影海报首先是一种具有宣传作用的商业海报,是随着电影的发展而出现的。电影海报具有相当强的号召力与感染力,是由图形、文字、摄影、绘画并汇集强大的艺术技巧而形成的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广告作品。电影海报主要的作用就是以最直接、醒目的方式将影片内容介绍给观众,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此外,优秀的电影海报除了其宣传作用外,还是一门视觉艺术,体现审美意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特别是近年来,影视作品迎来了一个数字化的发展时期,技术革新、全球多元化发展、电脑技术的融合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电影海报也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于世人,给人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一、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艺术价值体现

海报是集形象、构图、色彩及形式感等为一体的综合视觉效果,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复制影像。一方面海报向过往行人传达着商业信息、公共信息或者生活指导,另一方面也展现并记录了城市发展的步伐,代表着本土民族文化底蕴。中国电影海报作为商业海报之一,具较强的宣传效果,同时也拥有极为显著的欣赏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信息和欣赏价值

电影海报通常是张贴于影剧院门口或宣传栏,一方面是对电影作品的宣传,另一方面也是一幅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电影海报的设计多是选取影片中最为精彩、象征性的镜头,并附加带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广告词来吸引观众。随着电影作品数字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电影海报在创作手法、制作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并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与文化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艺术作品来收藏,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涌现出一批电影海报收藏家。在中国,一些电影海报爱好者或者收藏家,将久远年代的电影海报用镜框镶好,置于书房或者客厅,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别具风格。此外,电影海报的收藏,也是对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欣赏,不但可以回味剧情,还可以欣赏演员的表演技能,获取一些明星大腕的趣闻轶事。随着近年来,我国影视创作的发展以及海报制作技术的革新,中国电影海报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大大提升,很多人将其作为经典装饰作品,甚至珍贵礼品赠送好友,也有商家将其作为一种特色商品来经营,由此可见中国电影海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历史价值

电影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创作产生的,每一部电影作品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从某种角度反映了社会及历史的发展。而电影海报的创作也因设计者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民族风格等不同而蕴涵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也赋予了电影海报较高的历史价值。中国电影的艺术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象升华、心灵成长的发展史,而中国电影海报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象征与浓缩,是心灵成长的见证。电影海报选取电影情节中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从侧面记录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化、灵魂与行为,为后人真实地还原故事情节最直接、最具感染力的形象代表。电影《我这一辈子》是以老舍的同名小说为题材创作的,描写的是中国北京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历史环境下的世态炎凉与人间心酸。李喆牲将本部电影海报作品的人物刻画得极为生动、形象,堪称精彩绝伦。使人们一看到海报中影片主人公那一脸的无奈与心酸,就能联想到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及人们生活朝不保夕的痛苦与无助。电影海报在向人们传达电影作品内容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让人们去感受那个时期的生活与文化。因此,电影海报是传承与记录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了较高的历史价值。

(三)经济价值

电影作为一种文艺作品自诞生之日起就颇受广大观众所喜爱。随着电影创作的发展,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附属产品也相继问世,且经济价值不断攀升。电影海报就是其中之一。电影海报作为电影作品的宣传名片,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代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限量发行,因此深受收藏家们喜爱,其经济价值极具潜力。物以稀为贵,电影海报的价值也是如此,限量版发行的海报,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当等原因,导致市场存量极少,部分电影海报成为历史珍品,因此,极具收藏价值,经济价值不菲。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电影海报也是炙手可热的艺术作品之一。电影海报的价值从几十元、几百元到数千元、上万元不等。其价值高低一方面取决于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艺术特性、品相及世存量。另一方面也与电影演员、导演、制片厂等在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如国内一电影海报收藏家拍卖的一张1950年由中央电影局发行的电影海报《胜利重逢》,最终成交价13万元;而保定一位收藏家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1 030张老电影海报整体转让,价值高达110万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现在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利用网络完成海报交易,如中国电影海报网、拍拍网、淘宝网等,每日行情、成交量等数据均直观体现了电影海报的经济价值。

二、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艺术规律

与其他设计一样电影海报的设计自创作灵感产生那一刻起到完成制作,都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既要符合审美要素的运用规律又要遵循视觉语言的表达规律。

(一)审美要素的运用规律

艺术是一种美的体现,艺术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美诞生的过程,艺术作品的审美要素运用规律赋予每件作品独特的美学特征。电影海报作为一种商业海报,随着人们追求形式的改变,其设计审美要素也在发生改变,逐渐向民族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转变,同时也代表着人们审美品位的不断提升。

一方面,电影海报遵循审美要素的艺术形式。随着创作技术数字化,创作手法多元化的发展,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经历了由过去的黑白到彩色,由手绘到电脑制图,由以往的手贴画到平面设计艺术作品。在这种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电影海报带给观众更多的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享受,甚至有些经典海报也成为人们装饰、收藏的艺术作品。海报设计者在考虑到海报宣传职能的同时,也将根据影片主题风格、内容、故事背景等运用审美要素规律进行艺术形式塑造。以精彩的画面和语言打动观众,触动其灵魂。表现手法是豪放是婉约、是抽象是具体要因影片主题而定。总之,电影海报的设计构思要因影片内容、文化背景来确定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意识的体现。

另一方面,电影海报必须具备感人的美学性能。视觉语言是电影海报最具穿透力的武器。电影海报本身就是通过文字、色彩、影像等视觉艺术向人们传达信息,展现文化魅力的作品。电影海报《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将周润发、巩俐、周杰伦三位巨星的影片剧照展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影片的一大卖点。因此,海报的艺术形象是展现视觉效果的关键,而当其被无形中赋予强大的生命力时,将成为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审美作品。

(二)视觉语言的表达规律

图形为超越语言、文字的信息传达方式,没有地域、民族、文化界限。相比较而言,图形则更为直观、明确,甚至会收到更强的视觉冲击效果。电影海报的设计也多运用了图形、色彩、光影等视觉语言表达规律。

第一,视觉流程的强大冲击力。电影海报本身的宣传性质决定了其功能,要在人们最短的视觉流程中,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吸引观众眼球,引起观看欲望。因此,电影海报的设计要根据人们的思维逻辑,编排视觉流程,在短时间内让人们了解到影片内容,并瞬间牵动其思绪,形成深刻印象。电影海报《寒冰》的设计就充分运用了视觉流程编排规律。上方为主人公李建平的剧照,以大画面展现,来吸引观众眼球,顺着光线的自然流动,附上精简的影片主题“你能抓到我吗?”,最下面以醒目的影片名《寒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第二,言简意赅,表达准确。美国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在其美学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阐述:“视觉不同于照相,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行为,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不光是局限于那些能够引起它注意的事物,而是覆盖了任何一种视觉范围内的事物。”电影海报多运用简单而具有强烈号召力的图形来突出影片主题,运用简单的造型、色彩对比来展示影片人物,在瞬间以直观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并将影片内容传递给观众。也有的电影海报选取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镜头作为海报主体,给人以悬念,吸引观众的观看欲望。电影海报《我和爸爸》则节选了影片中父女二人某一特写,向人们传达影片讲述的是平凡生活中父亲与女儿间感人至深的点点滴滴,又引发人们去想象那些平凡中不平凡的亲情与大爱。

第三,文字的视觉内涵。文字为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通过形、象来传递、表达视觉内容。一幅优秀的电影海报,通过图形、色彩、文字的变换、统一,使海报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更为强烈。电影海报中的文字,一是影片说明性的广告文字,起到传递影片信息的作用,二是经过特殊的处理方法,艺术加工,展现文字魅力,进而吸引观众眼球,引发其观看兴趣。汉字本身特有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将使影片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而这也是文字的内涵所在,是其他设计元素所不能取代的。电影海报《美丽的大脚》中显示了这样一组文字:“生活里,有人是永远的守望者,有人则像过客一样,但他们都是来去匆匆划过天空的流星,等到最亮的一刻燃尽自己。”这与影片主人公的经典独白相对应:“咱们来到这个世上是哭着来的,我走的时候啊,要笑着走。”将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再赋予主人公张美丽(倪萍饰)那深邃、充满希冀的目光,更是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三、结 语

随着电影作品的出现,中国电影海报设计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设计艺术,其审美价值、收藏价值也越发凸显。优秀的电影海报除了通过图形、色彩、文字、影像等完美组合向人们传递影片的基础信息外,还给人以视觉冲击、审美享受,甚至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的电影海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革新,多元化创作手法等形成了其特有的设计艺术,因此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季超.构成·电影·海报[J].电影文学,2008(07).

[2] 周新.电影海报设计中色彩的表现力[J].电影文学,2012(11).

[3] 李彭,张星,陈晶晶.电影海报中的符号语言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33).

[4] 李海兰,闫永忠.电影海报设计的视觉捕捉手法探析[J].电影文学,2011(07).

电力发展史篇7

【正 文】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铸就了辉煌成就和历史丰碑,并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在此,我对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优秀传统和发展趋势做一个简要概述,谈几点体会,期望能与大家一起,以百年的历史经验启迪并激励当代,以当代的文化视角思考和探索未来。

一、中国电影在100年丰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 昭示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

一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史,也是世界电影史册上洋溢着东方神韵的文明进步史。一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艰难而又卓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道路。一百年来,中国电影见证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苦难与辉煌,汇聚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民族精神、文化责任、智慧才华、艺术创造和思想力量。是与祖国、与时代、与人民同行的100年,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100年,也是孕育着强大艺术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的100年。

一百年前的1905年,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步,由任庆泰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了。wWw.133229.COM1913年郑正秋在上海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这是二十世纪初,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和世界新文明、新文化的一次融会。从此,以电影为桥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拓展了更广泛的领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以倡导爱国、民主、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为主旨,深刻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和文明进步,也间接影响了萌芽状态的中国电影。

二十年代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时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天一公司等电影机构进行了积极的艺术探索和市场开拓,坚持发扬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向欧美电影新潮学习,实行商业化模式,使上海呈现出活跃的电影创作局面。一批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创作者,创作了《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等影片,潜移默化地表达了关注人生、改造社会的进步理念,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们对于这种新型艺术形式的独特理解,为早期电影的发展建立了起步的基础,发挥了示范的作用,上海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领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由夏衍等进步文化人士推动的左翼电影运动迅速兴起,他们积极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强烈呼声、关注社会人生、切合时代需要的进步电影,《狂流》《大路》《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大批代表作品,担当起民族救亡的责任,呼唤光明的力量,抨击黑暗的势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尤其是1935年,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成为召唤民族精神的号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力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首歌而今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左翼电影运动所倡导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改变了中国旧电影的面貌,确立了中国电影的进步方向。当时在上海沦陷后的租界区“孤岛”和大后方重庆等地,进步的电影人士也先后拍摄出《八百壮士》《长空万里》《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的影片,勇敢地担当起呼吁抗战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责任。

1942年,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成为指导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经典理论。从此,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电影开辟了崭新的电影境界,逐步进入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创业阶段。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连续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即纪录片《民主东北》、长故事片《桥》和短故事片、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译制片等。这一时期的影片以全新的眼光、全新的立场瞄准人民大众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实践,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区火热的生活斗争历程,昭示出战争胜利的必然,开辟了中国电影清新活跃的崭新道路。

抗战后,上海涌现出一大批进步电影,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为代表的经典力作,从个人命运和家庭关系的叙事角度切入,启示人生,探讨现实,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本质,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风格,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表现力,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业进入了规模化的建设时期,先后创建了长影、北影、上影、八一、珠影、峨影、西影厂以及新影、科影、美影等一批国有电影制片生产基地,构成了新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主要力量。同时,电影教育、科技、发行放映、理论和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走出硝烟弥漫的动荡岁月,中国电影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了人民电影的振兴时期。在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电影的同时,致力于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以及一切腐朽、没落、愚昧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以真挚的情感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先后创作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英雄儿女》《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烈火中永生》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呈现出昂扬向上、清新明快的创作基调,这些影片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辉煌记忆,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1966年以后的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电影发展进入了低潮。一大批电影艺术家在逆境中前行,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了电影人不懈奋斗的足迹。

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了纲领性文献《祝辞》。这篇《祝辞》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了艺术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开启了广大电影工作者思维与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闸门,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再一次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这一时期,整个电影界关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以及遵循艺术规律的研讨空前热烈,艺术实践的探索与创新空前活跃,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电影工作者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贴近时代、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文角度切近生活,透过人物命运,反思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敏锐地捕捉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脉搏与规律,拍摄出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讴歌时代精神、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沙鸥》《人生》《喜盈门》《黄土地》《老井》等。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拍摄出《孙中山》《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周恩来》《大决战》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豆蔻年华》等现实题材影片,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开辟了艺术探索的新境界,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进入九十年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创立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等重要的指导理论,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电影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从1993年电影业打破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开始,到2005年的十余年间,经历了一个跨世纪的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艰苦探索阶段。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界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为中国电影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电影工作者思想进一步解放,责任进一步增强,视野进一步开阔,面向市场、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群众的命运更加关注、更加自觉,艺术质量和艺术形式都有了崭新的突破和提高,先后创作出《孔繁森》《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红河谷》《鸦片战争》《那山那人那狗》《横空出世》《花季雨季》《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首席执行官》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同时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涌现出一大批电影的新生力量。

进入新世纪,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时度势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化电影产业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了电影创作的不断繁荣和电影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院线制、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数字化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城乡电影的设施设备条件逐步改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崭新的成就。

老中青电影艺术家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坚持多样化,集中推出了《邓小平》《台湾往事》《和你在一起》《走近毛泽东》《张思德》《可可西里》《太行山上》《沉默的远山》《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样化、类型化的影片,如《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同时,近三年来我国就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诸多奖项,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实力,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也随之到来了!

特别需要总结的是: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台湾的进步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同样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香港电影从1913年黎民伟拍摄的影片《庄子试妻》开始起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抗战期间,香港进步人士拍摄了《最后关头》《民族的吼声》等影片,直接反映了香港的抗日斗争,具有特殊的意义。战后,香港电影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进步的电影制片机构和艺术家们,拍摄了《珠江泪》《一板之隔》《七十二家房客》《廉政风暴》《屈原》《精武门》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影片,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兴起了电影新浪潮运动,一批电影新人在电影语言和风格样式上有了新的探索,类型片日臻成熟,包括动作片、喜剧片、文艺片等,拍摄了《少林寺》《似水流年》《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甜蜜蜜》等影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香港制片和发行机制的不断完善,香港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之一。

台湾电影从1925年开始起步,拍摄了影片《谁之过》。1945年台湾光复后,电影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拍摄了许多电影新闻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战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图景。60年代,一批进步的电影人士,秉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贴近现实,吸取乡土生活的清新气息,积极反映台湾民众的心声,拍摄了《家在台北》《汪洋中的一条船》等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优秀影片。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兴起新电影运动,涌现了一批电影新人,拍摄了《光阴的故事》《童年往事》《搭错车》《饮食男女》等影片,通过新的电影观念和新的电影手段,表达了对于社会人生的新认识,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审美经验。

进入新世纪,随着cepa协议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内地与香港在电影制片、发行、影院建设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的电影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电影的新品牌,共同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新发展。

一百年来,中国电影成就斐然,在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科教片等各片种的创作上不断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据可记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不包括香港、台湾地区1949年后单独拍摄的影片,从1905年到2005年底,我国就拍摄了电影故事片7200多部,舞台艺术片约470部,美术片约650部,新闻纪录片12400多部,科教片约4800部,电视电影700多部,总计26300多部。历史证明,一百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是曲折的,而成就则是卓越的、辉煌的,它昭示出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文化创造力。

二、中国电影在100年的潜心实践和探索中, 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和艺术品格

回顾百年中国电影的实践历程,值得总结的经验、规律和启示有很多很多。我想其中尤为突出而鲜明的,是百年来中国电影人创造的独特而优秀的电影文化传统:即中国电影始终坚持了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电影事业的精神纽带,也是推进电影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这里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传统: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艺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中国电影人牢记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在百年创作实践中,坚定地关注民族命运,抒发民族情感,揭示民族矛盾,呼唤民族觉醒,讴歌民族英雄,担当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先锋,凸显了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可以说,一部中国电影的艺术史,映衬着的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命运史。中国电影的兴衰变化,一直伴随着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已成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这一优良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秉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血脉,表达出强烈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纵观百年电影史,电影在民族进程中的每一个历史关头,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像影片《松花江上》《林则徐》《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黄河绝恋》《我的1919》《一轮明月》等,爱国主义主题随着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当代电影创作,始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是聚焦了民族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转折,再现了民族进步中的历史记忆。像《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长征》等影片,都以其史诗品格,再现了民族历程中令人难忘的重大史实和宏大景观,反映了中华民族抗争自然、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气概、民族情感、民族品格,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有成吉思汗、郑成功、赵一曼、江姐、董存瑞、刘胡兰等彪炳史册的民族精英和民族英雄,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郑培民、张思德、周国知、任长霞、牛玉儒等时代英模和时代新人形象,还有李双双、陆文婷、梁三喜、秋菊、喜莲等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以及小海娃、张嘎子、潘冬子等活泼勇敢的少年儿童形象。这些由我国电影艺术家塑造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都体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可贵品质和传统美德。

(二)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一百年来,中国电影始终密切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用宽广的情怀、辩证的思维、丰富的影像,表现人生的价值,折射人性的光芒,针砭时弊,揭示本质,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铸就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现实,顺应历史趋势,把握社会脉搏,表现时代主题。我们从《青春之歌》《花园街五号》《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惊涛骇浪》等许多影片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电影创作,都直面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

二是信守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剖析社会,不断开拓着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捕捉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坚持辩证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表现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精神力量。如《三毛流浪记》《牧马人》《不该发生的故事》《良心》等一系列影片都体现出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深度。

三是体现博大的人文关怀,在刻画普通民众的心灵中展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深度。像《邻居》《人·鬼·情》《妈妈再爱我一次》《秋菊打官司》《香魂女》《洗澡》《漂亮妈妈》《暖春》等影片,都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浓郁情怀,表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深度,这类影片占据着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位置,是中国电影的特色,也是世界电影的永恒主题。

(三)百花齐放的多样化传统。多样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多样化的电影也艺术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百年电影创作在题材、类型、风格、样式、手段、技巧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题材内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电影选择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与个体,重大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儿童题材等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电影形态的类型化,传记片、爱情片、动作片、歌舞片、惊险片、喜剧片等,姹紫嫣红,琳琅满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在电影语言的个性化和艺术技巧的独到新颖上,既有恢弘的交响乐,又有温馨的小夜曲。人物性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的个性化、多样化等等。总之,各个时代的电影创作者,都是通过自由地创造性地选择电影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使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具象展现和抽象表达共同呈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互为补充,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电影艺术的百花园,显示出中国电影的多姿多彩,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百年来在我国优秀的电影传统中,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电影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百年电影实践中,我国每一代优秀的艺术家都为影片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付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努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电影的优秀传统正是历代电影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积累和结晶。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艺术家都在不断学习先进的电影技巧和经验,不断积累生活功底,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在创作中既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又优势互补,各学派流派之间相互比较、切磋,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一个创新与发展的开放体系。

中国电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荣耀,是抹不去的生命烙印。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传播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气,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大力推进我国电影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在不断创新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三、当代中国电影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增长,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充满了希望和机遇。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化的程度、科技力量和管理水平、电影产品的普遍质量还亟待提高,体制性的障碍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电影改革与发展任务还很紧迫、很艰巨,可谓“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体制性、结构性的变革与创新。其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电影发展模式从注重数量增长,逐步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增长和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二是电影管理体制从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逐步转向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三是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部分外资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四是电影市场逐步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格局转变,电影盈利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影院票房逐步转向了多元化的产业链营销模式;五是电影科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体系转变,科技创新在优化电影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现。这一系列的巨大变革必将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电影260部,电视电影110部,还有一定数量的科教片、纪录片和动画片等;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200多家现代化影院和2600多块银幕组建了36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字影厅建设步伐加快;在广大农村有着3.5万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全国电影观众达十多亿人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中国七亿多电视观众;电影后产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国电影产业的综合效益增长较快,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加快产业化、数字化、现代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影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保障我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格局;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现代电影企业集团和公司;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电影人才队伍;创作一大批满足广大城乡观众需求的优秀作品;在农村建立起公共服务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基本实现广大农村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

当前,中国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推进的战略措施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努力为促进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创作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政策环境和国际环境。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尊重艺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大力培养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才,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条件。大力推进电影产品和品牌的创新,形成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要更紧密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创作出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娱乐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不断地提高艺术质量,提高影片的市场吸引力、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

二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电影产业发展的依托在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竞争的实质是优胜劣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自主发展、公平竞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大力培育新型的现代电影市场主体,创新体制、转换体制,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集团化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部分外资投资电影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元主体投资的格局。大力推进和完善院线制改革,扩大优秀影片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的放映活动;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积极开发城乡电影市场,推进农村电影试点改革;加快城市影院改造和建设的速度,不断提高影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电影盗版侵权行为,充分发挥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的作用,与各国行业组织和各个制片方建立起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反盗版联盟,开展联合行动,切实依法维护电影版权。

三要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电影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是引领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必将成为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电影品质,创造视觉奇观,而且可以大大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电影的体制变革、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加快数字化发展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传输和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改造电影的基础设施设备,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开拓数字电影市场,启动农村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实施资料影片的数字化修复工程,逐步优化产业升级。

四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产业政策,是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广电总局致力于强化政府的管理创新,不断建立科学高效的法制化管理体系。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的纲要》等新的政策措施。当前我们正在加快《电影促进法》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运营体系,进一步提高电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电影是在吸纳世界电影的进步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具有了空前的文化吸纳能力。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电影市场,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形成了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发展的新局面,迈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步伐。实践证明,充分运用跨国资本、促进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谋求国际化的发展,是中国电影产业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加强电影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始终坚持对内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维护各民族电影的个性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广电总局鼓励各制片单位在海外举办中国影展活动,支持各国电影节的举办,利用各种平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我们欢迎各国艺术家、企业家和各界朋友来华合作,共同推进在人才培养、合作拍片、科技创新、改造影院、打击盗版等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鼓励在国际领域共同探讨电影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希望通过电影这个桥梁,不断增进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我们的友谊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电影的繁荣发展。

中国电影的历史丰碑,是在全社会的支持下,由全体电影工作者用心血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正是因为中国有着一代又一代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的电影艺术家和优秀的从业人员队伍,才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传统。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期望全国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要向老一代电影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电影事业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积极投入艺术创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不懈追求的艺术品格。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从新的起跑线上努力奔向新的100年。

电力发展史篇8

关键词:云空间;多媒体;历史教学

一、云空间备课,节时高效,架起沟通的桥梁

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进行备课,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资源,扩充教师知识储备,节约备课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在云空间中,各学校教师上传了七到九年级的电子教案、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互相加为好友,尤其是同学科、同学段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浏览空间资源,发现好的资源可以收藏到自己的学习空间或是课堂魔方中。在备课中,就可以从中借鉴,进行优化组合,节约很多备课时间,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空间中,师生也可互相加为好友,师生们在线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学生通过浏览教师的空间,阅读教师空间中的文档、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源,弥补听课中的漏洞,拓展学习途径。师生在留言板上可以互相留言,这样既可融洽师生关系,又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历史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巧妙地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运用电教媒体时,教师要巧妙设置疑问、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其主动发现探索知识,培养其发散思维,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多角度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用会用,突破重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重点突出,巧妙突破难点。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可较好地突破教材重难点。但教师在使用时间和内容上应有限度,一般一节课以10~15分钟左右为适。电教媒体“满堂灌”,整节课都看录像,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不符合课堂教学相长的理念,结果学生精神涣散或教学内容过于肤浅。因此,对电教媒体资料的选择要少而精,发挥其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如“张骞通西域”一课,在教学时,为了突出重点丝绸之路,笔者通过课件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然后使用电子白板中的“聚光灯”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始,引导学生找出丝绸之路中经过的其他的重要地点。同时,再用电子白板中的“画笔”功能,把重要地名给圈出来,突出让学生识记的内容。在回顾环节时,可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幕布”功能,遮住原来圈出来的地名,依次慢慢移动,让学生依次说出重点地名。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回答非常踊跃,教学效果极好。

四、创设情境,深化思想教育

历史学科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思想的延续。历史学科是我们见微知著、鉴古知今的一面镜子,是我们正确理智对待我们国家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把尺子。历史就是过去,历史就是祖先。忘记历史,就是忘记祖先,我们的社会就是无源之水;忘记历史,忘记国耻,我们的发展就是一种背叛。

读史明智,读史明理。学习历史,我们能正确了解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如在“钢铁长城”一课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和国庆六十周年的系列图片等,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力量不断增强,从而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通过对比我国国防的发展同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另外,从我军发展史中,学生能体会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下决心要学会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还可提出问题:我们今天能安静地读书学习,人民能安心地进行工作靠的是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国防的重要性。教师也可简单地联系时政,指出要解决好、南海等问题,一要靠综合国力,二要靠国防。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电教媒体教学存在缺陷:电教媒体运用过滥或不熟练;教学过程几乎无板书,以看代讲,课堂过于形象直观,教学深度不够;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完全废弃传统教学方式,一味地追求新颖手段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性与电教媒体的辅,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学习讨论,电教程序化与教学创造性,多媒体资料与教材,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等之间的关系。

总之,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乐于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刘景荣.浅谈中小学教师创新素质的再提升[J].教育探索,2001(11).

上一篇:管理会计的涵义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素质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