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09 11:23:00

管理学技术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1篇

一、物流技术专业管理学教学概论

1、培养物流技术专业化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逐渐完善与健全,物流对现代社会发展有着极大意义与作用。从物流技术方面来讲,现代物流采用各项新型技术及设备装置,特别是现代信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促使物流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得以提升。从物流组织体系及方式来讲,企业间跨区域及跨国合作持续加强,诸多产品生产已经转为物流化合作方式,也就是对于行业及集团企业所有原材料及零部件与产品物流系统展开整体规划,及时掌握各类信息,从而满足顾客需求。再加上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促使国内物流行业出现极大变革,电子商务属于新兴商务活动形式,基于物流配送体系,再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通讯网络及计算机技术替代纸介质信息,实现储存及传递和统计与分布等方面,最终达到商品及服务交易管理等各项活动无纸化及在线交易。再者就是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做支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飞速,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诸多企业急需精通现代化物流管理理论性知识,更是熟练掌握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特征

物流专业涉及诸多内容,并且内容非常抽象乏味,诸多事物均是学生们初次接触,教学中应坚持教学直观性,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直接性感知。某些抽象概念及原理可以通过各种图片及图表进行讲解。紧抓物流自身知识特征,管理类学科教学均是需要众多案例,从而使用案例教学结合形式展开教学。物流管理专业实操性及抽象性极强,以至于教学中需要诸多问题式教学方式。

二、物流技术专业管理学教学应用

1、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物流教学内容灵活展现

物流技术专业管理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将某些不常见的物流设备利用图片形式多方面展示,比如各类叉车及输送机和登车桥等,使得学生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将物流专业类视频进行展示。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第一,具备海量的信息,可以充分开阔学生视野。比如,讲授某些关键运输方式时则可以采用幻灯穿插补充方式,补充关机及汽车发明与应用方式等各类小知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扩充学生自身知识面。第二,图文并茂方式,超强立体感,有助于学生记忆。诸多心理学实践显示,人类获得信息的83%均是依靠视觉,10%依靠听觉,4%依靠于嗅觉,2%依靠于触觉,1%依靠于味觉。多媒体教学投影能够清晰的显示字体,使得学生的视觉感官刺激达到多层次及多方位,有助于学生识记课堂教学内容;第三,展开课件集体创作,提升教师凝聚力。

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物流教学方式多样化

角色模拟法,各个角色分配务必根据企业具体岗位和人数比重设置。比如,物流配送管理课程中,配送中心自动立体仓储各项作业管理内容,使用角色扮演方式。首先,经由教师编制需要扮演的角色;其次,学生们依据教学提出的要求,自行选择扮演角色;再其次,教师下达需要完成的各类任务,宣布活动结束时间;最终,宣布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严格验收各小组成果,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经过场景模拟,促使学生掌握企业运作具体情况,了解岗位职责及运作中需重视的问题,可以将理论及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及物流实训中心教学有机结合,教师使用物流现场教学具体物体模型及模拟沙盘和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较强及操作性较强的实训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知,使得学生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能力提升,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管理工具。比如,GPS系统及物流系统规划等。此类教学方式效果较好,通过实训之后,快速提升学生掌握物流操作技能关键点。Internet远程教育教学模式,Internet能够为学生提供远程登录服务及各类文件传送服务和电子邮件,加上电子公告BBS及WWW等各类服务获得远程教学资源开始学习。可以约定时间进行学习及答疑,学生可以提问题给教师,再进行电子邮件互发及网上QQ等方法和学生进行沟通,以便能够及时掌握课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虚拟现实教学方式,采用物流物理沙盘及电子沙盘展开教学,物流沙盘属于信息技术软件,可以经过虚拟物流模型进行物流企业日常运转实战模拟。采用此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物流专业知识理论,更能获得具体物流运作实际经验。

三、结束语

物流技术专业属于创新型产业,形成及发展中出现了诸多新型技术和思想与美食,加上多学科交叉融合性新知识。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物流工程持续变革,持续扩展性领域。物流技术专业人才必定是具备极强的工学理论知识,更是具备丰富的管理及经济和法律知识,有着更强的工程操作能力,可以及时了解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掌握各类新思想及知识和技术,可以在极为复杂的决策系统中选出最佳方案,创造更大的效益。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2篇

摘要: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和实践操作与技术管理实务入手可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管理学科体系相关问题。当前技术管理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可归纳为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以及技术管理实务的规范化等。目前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但技术经济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体系;不应错将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或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因为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96-07

一、引言

技术与自然、社会构成了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1〕。今天的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体系,随着信息技术(IT)的不断发展,技术也在加速发展。由于技术存在的不完美性、多用性、发展变化性,对技术进行管理就显得越加迫切和复杂。技术管理在国外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而国内在这个领域起步较晚〔2〕。实际上技术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其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下面主要讨论技术管理的基本问题以及学科体系的发展等问题。

二、技术管理的基本问题

人们要利用技术,就必须对技术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便对技术进行全面的管理。在此我们首先对什么是技术以及技术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介绍。

1.技术简述

技术(technology)一词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the practical aims of human life”.(技术就是科学知识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实际),而将技术作为一个主题词检索就涉及了11个门类,76个条目〔3〕。技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发展的今天,技术对于人――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它是由人类创造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就脱离主体,而一旦脱离开主体,它就不能直接为人类社会服务。技术的存在形式我们认为,它既不是属于‘世界1’――‘物理世界的实体’或客观物质世界,也不是属于‘世界2’――‘精神状态世界’或主观精神世界,而是属于‘世界3’――‘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精神世界,即“技术的内容是精神的,其载体或外壳是物质的”。〔4〕

2.技术的种类

技术的种类可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自然技术是物质生产技术,如制造技术、建筑技术、电气技术、生物技术、监控技术等等;社会技术则是改良社会的技术,如民主制度、法治、自由协议、独立规则、平等原则、组织架构、议事程序等等社会运行规则;而人文技术关注人们交往的方式方法,以及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如思维方式、诗文欣赏,因此人文技术更接近于人们所说的艺术。另外,技术按照其本质形态分为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按照在社会中的用途可分为军事技术、民用技术;按与人们生存生活的远近则可分为探索性技术,实用技术和娱乐性技术;按技术处理的对象可分为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支撑,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在一个社会的发展中是自然协调的,要想有选择地发展一些技术,排除一些技术并不能全面持久地有效①。

3.技术的性质

关于技术的性质,人们讨论得比较多的是技术的本质,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技术的性质应该包括技术的本质,但技术的本质不能涵盖所有的性质。在讨论事物的本质时,大多数人是将事物本质对象片面化或绝对化,并没有统一的视角和标准,这就使得问题复杂化了。我们根据对技术的分析罗列了若干技术的性质以为讨论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参考。

(1)技术的社会性。作为前述“世界3”重要内容的技术,首先是因为人的社会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技术的价值也是因其社会性,而与人类社会共存。

(2)技术的目的性。技术既是人的发现,也是人的创造发明,人们发现了是什么、为什么,从而才用于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技术的经济性。技术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省时、高效、安全、可靠。

(4)技术的知识性。技术要被人们分享,就需要让人们知晓,需要说明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用,这正符合知识的要素。

(5)技术的工艺性。技术的工艺性绝不仅仅针对物质产品技术,对社会、思维、政治无不如此,人类的现代化绝对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没有政治、观念和思维的现代化――全面技术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本身,现代社会是全面技术化、程序化和工艺化的功能社会②。

(6)技术的周期性。技术的周期性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一种技术不会永远有效,一直不变;另一方面,就技术的总体而言,其发展过程体现出周期性或阶段性。

(7)技术的风险性。技术无论就其特殊个体,还是技术总体,人们都无法完全预期其未来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人们对技术使用必须多加小心,但发展与使用技术时可能会有问题,而不发展与使用技术绝对有问题。

(8)技术的发展变化性(也可将周期性归入此项)。

(9)技术的不完美与可完善性。技术像人类做的任何事情一样,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即由于人类发展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局限,在其制造或设计上都会存在一些不完美之处。

(10)技术的结构性。各种各样的技术结成了技术体系,也形成技术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结构,这种结构是不断进化提升的。

(11)技术的理性或程序性(类似于知识性和工艺性)。

(12)技术的多宜性。一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尤其是某些技术不是首先为研究的目标项目服务,却在其他领域首先使用。

(13)技术的可替代性。技术的可替代性是与技术多宜性相辅相成的,没有技术革新的多宜性就不存在替代性,而且新技术总会替代旧技术。

(14)技术的扩散性。任何一种技术都必需让一定数量的人了解它、使用它才能发挥其效用,才能使其得到延续。

(15)技术的突变性和涌现性。技术的发展不是线性与可预期的,可能由于认识上的突破而发生突变、涌现,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就席卷全球。

(16)技术的进化性(IT技术最为典型,但不惟独IT技术)。

(17)技术的时效(历史)性。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都有生命周期,且各不相同。

(18)技术的多向(非确定)性。这与技术的多宜性相反,是指实现同一个技术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技术路径,譬如第三代移动通讯就有几种模式或标准。另外,技术的多向性与技术的可替代性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技术的替代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技术的进步。

(19)技术开发或认知(掌握)的复杂性。技术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属于情境的产物,尤其是复杂性技术更是如此,因此,技术的开发、学习都属于复杂性的活动。

(20)技术保持或使用的耗费性。技术无论是在保存上,还是传播扩散使用上都需要一定的耗费,如果不进行妥善保存,技术可能会失传,一旦失传再要使用就需要重新发明。

(21)技术使用的边际价值递增性。技术使用得越广泛,技术产生的效用就会越大。

(22)技术有限的“人为”及“为人”性(技术不完美的另一种解读)。

(23)技术发展的非完成性。技术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映射,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也决定了技术发展的非完成性。

(24)技术的信息性。任何一种具体的技术都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的,技术的扩散和传播上是基于其信息性的条件,如一个人买了一台计算机,并不等于他就购买到了计算机的技术,因为他并不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信息。

(25)技术的工具性。无论是要正确做事,还是做正确的事,都有一个怎么做才能行之有效的问题。

(26)技术的创新性。技术是人的实践性创造,没有人类的实践创造就没有技术。

(27)技术的神秘性。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着“诀窍”,或“秘诀”,而“秘诀”和“诀窍”总是被披上神秘的面纱,给人以神秘感〔5〕。

以上对技术性质的罗列,也许还不全面,但这大体可以为我们讨论技术管理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参考。

三、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

既然人类社会是追求其稳定性、可靠性、有效性等,技术管理也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组织以至人类总体对技术的期望从各种层次、方面来满足其需要,人们通过技术的发明、保存、使用、管理来达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对技术管理的体系可以从技术管理的层次、技术管理的内容以及技术管理的目标等方面来讨论③~④。

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之中都存在着技术管理问题:国家政府组织的技术管理,非政府组织的技术管理和企业组织的技术管理。其实技术在这三种组织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对其关注点和追求也各不相同。作为政府组织,技术的作用可能是经济繁荣、富国强兵、社会发展等;而企业组织则关注技术可能带来新产品、提品的新功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等;非营利组织关注技术可能纯粹是为了社会责任、发展学术、解决探索问题中存在的困难等。因此不同的组织对技术的要求不同,管理的目标不同,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存在着差异。

技术管理就其普遍性的要求来讲有技术管理原理,而从各种目的考虑则涉及到以下一些实务:技术统计管理、技术战略管理、专利技术管理、技术转移与贸易管理、技术周期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情报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组织管理、技术人才管理等等⑤。

而如果按技术的生产部门进行划分则有:农业技术管理、工业技术管理、建筑技术管理、运输技术管理、军事技术管理等;再按对技术的学科门类进行划分的技术管理有:物理技术管理、化学(化工)技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生物技术管理、医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管理技术管理等。

此外,还有专门化技术管理。如:施工技术管理、安全技术管理、服装厂技术管理、自来水厂技术管理、国际化企业技术管理与创新、信息项目技术管理、粮食储运安全与技术管理等等,具体的技术管理应该有成百上千以至更多。

不仅技术需要管理,管理也需要有技术。如:质量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技术、项目管理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指标管理技术、施工管理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等等,具体的管理技术真是浩如烟海。

而技术管理实务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技术组织、技术演变、技术选择、技术社会、技术伦理、技术贸易、技术资源、技术价值、技术风险、技术使用评估、技术产品认证管理、技术管理技术。

因此,管理本身是一类复杂性活动,离开了管理的技术管理本身也无法实现其有效性的目标。人们不仅仅要对知识进行管理,还需要对管理知识进行管理;不仅仅要对技术进行管理,还需要对管理技术进行管理。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知识的进化与技术的进化就一目了然了。知识本身和技术本身都有自主增殖的趋势,而知识和技术都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具有了进化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是一种自身进化的结果,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不以人们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会引起何种结果则是难以预料的事。因此,建设技术管理的体系是一项理性化的工作。人们必须对技术进行再认知、研究,并遵循一定的规则、逻辑,来建构一种符号体系,以便人们进行学习讨论,进而把握。

作为技术管理的内容是广泛的。技术既是未成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都是未成的;也是已经存在的――已经应用的技术,变成专利的技术但没有使用的技术都是已成的。技术既有简单的――一个简单的物件;也有复杂的――大型现代化工厂。技术既是个体单一的――一个顶针;也是集合整体的――造一座桥,所用技术都属于整体集合的。技术既是局部的――国防军事技术;也是系统整体的――技术是一种整体建构的;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的一种映射。人类社会发展与技术发展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既不会存在没有技术发展的社会发展,也不会存在没有社会发展的技术发展。技术整体是人类发展需要的整体建构,具有指向性――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这样一个认识基础出发,技术的管理内容就是极其广泛的。把技术作为知识来保存是一种技术管理;试验、开发一种新产品、新工艺,并确保其成功,也是对技术的一种管理;确保一种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是一种技术管理。因此,发展技术、保留技术、应用技术等等都属于技术管理。由此可见,技术管理的内容广泛而庞杂。

作为技术管理的体系是发展进化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就提出了技术管理,其实技术管理的实践也可说是古以有之。只不过是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对它越来越需要进行特别的关注并加以认真对待。技术对人类而言既可能产生巨大的利益,又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既可能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需要对其进行管理。技术管理体系有两个方面:即技术管理的实施体系――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另一种即是其技术管理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如技术的统计管理。这里的统计是应用统计,要针对技术问题、要求、目标,保证技术统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等。如何做好技术统计则更多的是方法问题――怎样实施、要满足什么标准等等。这里讨论的主要是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

在发达国家,技术管理的工作比较成熟,工业革命的经历就使他们自觉积累了关于技术管理大量经验与实际操作方法,但在后发展国家既因为后发性没有建构出发展的良好基础,也因为受发达国家的示范作用影响,不能实事求是地针对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管理建设,而可能会导致其研究脱离实际,理论脱离应用。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使技术管理的企业主体地位基本得到确立,但整个国家的技术管理与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关系的不顺是中国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痼疾,也是影响技术管理学科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技术管理学科体系来讲,应该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管理的科学方法、技术演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管理入手。当前的技术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可以把这些看着是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技术管理的一般内容也不能削弱与忽视。今天的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创新管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发展基础之上才能行之有效,离开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

四、技术管理的学科建设

技术哲学就是要解决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或关系协调问题,那么技术管理就是要具体地协调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实现技术效用的最大化、技术使用风险的最小化,技术运行的理性化、技术创新的技术化。

技术管理是一门独立的管理学科。国外在技术管理、技术战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与贸易、技术预见与评估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笔者认为,我国将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并列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与我国技术经济相对应的学科领域在西方是工程经济学,工程是现代社会中普遍的问题,技术经济从术语结构或在事实上均有需要解决但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有人认为技术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新问题,但笔者认为如果技术经济问题是真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否则我们总是自说自话,没有比较,只是自己搞一套话语体系,而一切理论方法又都借鉴西方的,自己又没有实质性的创新成果,这样的学科似乎不要也罢。

另外,即使技术经济问题是成立的,那么将经济问题与管理问题混淆也不足取。过去将技术经济及管理作为应用经济,放在经济学科之中,现在又将技术经济与管理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中,那么技术经济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呢?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研究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但将技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下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将“技术经济及管理”这一学科分拆为“技术经济学”与“技术管理学”也许是更明智的抉择。

技术管理仅仅有企业的技术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时代的哲学转向或进入到技术哲学的中轴阶段〔6〕,技术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不确定性管理并行为管理的当代主题。技术管理问题是时代向人类提出的又一挑战,建设好技术管理学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管理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2)技术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深化;(3)技术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范式;(4)技术管理实务规范化、系统化与信息化;(5)鉴于技术管理内容的丰富性和增长性,设置“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是加强技术管理学科的平台基础⑥。

五、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改造

“技术经济及管理”是我国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门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国内与国际交往中日显尴尬。在国内首先是学科归属的游离不定,20世纪80年代划归应用经济学,但与应用经济学少有共同之处,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又将其归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门下,成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另外在国际交往中,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与国外没有直接相关的学科与之对应,这样不利于其进行国际交流,也无法进行国际比较。

从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实际研究领域与内容看包括了两个方面:“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而这里的“技术经济”不是严格的“技术经济学”而是“工程经济学”,这些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已有所改善。中国式的“技术经济学”主要是解决工程或项目方案等内容,多数情况下所涉及到的是“价值工程”理论与方法,当然“价值工程与价值分析技术”归入工程经济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是工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管理”则完全是属于管理学科的,不应该与“技术经济”学科相混淆。“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在研究目的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非把两者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太合适。

而将“技术管理”学科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下也显得不妥。考虑到学科发展还很不成熟,目前可与“科学管理”并列放在一起,如可参考刘则渊先生建议的“科学技术管理”一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管理”学科的升级,“技术经济”学科转入“工程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就可以取消。当然,取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有些人可能不能接受,认为这个学科还在不断地扩展与深化⑦。对于其应归属于什么学科?目前还有争议,有待研究。

总之,笔者认为,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新的条件下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不要错将国际上通行的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也不要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技术经济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内容体系⑧。另外,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技术经济是经济学科的领域,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科的领域,同样工程经济也必须与技术管理分立。我们今天用于解决技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工程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并没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所谓技术经济的新问题和新领域也都是工程经济问题的领域,我们必须还技术经济学科的本来面目。

注释:①

技术是理性的产物,因为是理性的产物,对技术的善用也是一个理性的要求。技术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这并没有成为今天这个世界的共识,尤其在传统国家。人们并不认为社会技术与人文技术是与自然技术同等重要的技术,有的人甚至希望能有选择地发展技术,或特别偏爱自然技术,殊不知离开了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的自然技术也是极难发展的。有人讲,硅谷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深刻的见解。

②在现代化、后现代化社会里,功能社会或功能化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形式,唯有通过全面的技术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③关于技术的学科体系问题,侯剑华和宋刚在2006年发表的《技术管理学的兴起及其学科体系构建》一文将技术管理划分为“技术管理一般理论”、“理论技术管理学”、“应用技术管理学”和“部门技术管理学”四个系组。由于缺少对技术性质的认知与把握,似有生硬之嫌,如“理论技术管理学”仅仅罗列了:技术经济管理学、技术创新管理学、技术战略管理学、技术过程管理学、技术运筹管理学、技术系统管理学、技术控制管理学、技术知识管理学、技术信息管理学和技术能力管理学;这些“理论技术管理学”可能不一定成立,所谓“理论技术管理学”是不是属于“技术管理学原理”呢?另外在“部门技术管理学”中列入“企业技术管理学”似为不妥,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属于行业(部门)的,那么企业怎么就又成了一个部门呢?再有在部门划分的准则上也欠考虑,邮政业、船舶业是否能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并驾齐驱呢?而且“部门技术管理学”共列出了十项:工业技术管理学、农业技术管理学、企业技术管理学、军事技术管理学、电信技术管理学、邮政技术管理学、船舶技术管理学、传播技术管理学、教育技术管理学和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学。总体来讲该文需要商榷之处颇多。

④在目前流行的技术管理定义或所称的内涵中,多数将技术管理片面性规定在公司(企业)技术管理的范围内,如美国工程院下属的国家研究学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就认为,技术管理是“将工程、科学和管理学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与经营目标,规划开发及提高技术的能力”;而该学会提出的技术管理应该满足的八项基本要求就更将技术管理狭义化了。

⑤国内外都有一批学者在研究新兴技术管理,我们认为新兴技术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的,既然有新兴技术管理那么也就应该有传统技术管理。实际上我们的看法是,所谓新兴技术管理、传统技术管理都应该纳入技术管理的框架,所谓新兴技术管理应该是技术发展与进化到这样一个阶段,技术管理研究中涌现的新问题,事实上,不确定性管理等理论方法已经为其做好了准备,新兴技术管理并不存在特殊的对管理学的开创性工作,应用已有方法理论就可以解决。应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但仅仅用新技术管理、新兴技术管理等来表述技术管理研究的进步,不应该是学科自身的逻辑。

⑥关于设立“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问题,1997年刘则渊先生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上曾发文建议设立“科学技术管理”一级学科。笔者认为,鉴于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庞大性和重要性,应该设置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和技术科学的一级学科,因为技术本身涉及问题的面之广、与人类关系纠缠之深,实非用一个二级学科所可以涵盖包容,而“技术科学”亦可称为一个体系庞大复杂的问题,同样应该设立一级学科。

⑦大多数中国学界的技术经济学人士将“技术经济学”等同为“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交叉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种关系的解读就会无止境地需要。究竟技术经济学是只能研究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其他广泛的内容,技术经济学可不可以研究技术的经济问题呢?而事实上,技术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仍然应该属于工程经济的研究范围。将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管理归入到技术经济之下则更是牵强附会。

⑧此处所说的“技术经济学”应当是指与“资源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等相类似的学科,而非指“技术经济分析”或支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济分析,也即不属于“工程经济学”。目前尚未见到对技术问题的经济学讨论,很有必要创建一门真正的“技术经济学”。

参考文献:〔1〕

钱伟长.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19-220.

〔2〕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49-55.

〔3〕“technology.”Encyclopdia Britannica〔C〕∥Encyclopdia Britannica 2007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Chicago:Encyclopdia Britannica,2007:30-38

〔4〕陈文化.科学技术与发展计量研究〔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1-19.

〔5〕肖峰.技术的返魅〔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4):36-39.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生教育;学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88-06

1引言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兴起的一门学科,1956年于光远先生创建技术经济学科,至今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特别是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奋斗历程后[1],现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是力图通过将技术学、经济学、管理学交叉融合,兼顾理论与实践,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培养满足新时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一门学科专业。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面临新使命、新挑战、新机遇。

2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引进苏联科学技术的同时,在计划工作、基本建设、企业管理中引进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初期的技术经济学主要研究项目建设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纠正不讲经济效果的错误倾向。经济理论界通过总结50年代经济建设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广泛讨论社会主义经济效果问题,具体涉及经济效果的一般概念、实质、范围、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以及具体的计量方法等。第三阶段,停滞阶段。1966年爆发,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进入停滞阶段[2]。第四阶段,复兴阶段。改革开放引来了“科学的春天”,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以技术经济学科为代表的“项目和技术活动中的经济分析”,加入以科技哲学学者为代表的“科技发展中的经济及政策问题”、以经济和管理学者为代表的“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及政策问题”[3]。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规模的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技术选择、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评价的方法体系、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的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成为研究重点。第五阶段,繁荣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7年,技术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活动中,研究范围不仅丰富和完善微观企业层次,而且逐步扩展到中观行业层次,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相近学科(如工程经济学、价值工程、可行性研究、预测与决策等)的理论与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技术经济学的发展[4]。第六阶段,创新阶段。从1997年技术经济学专业改名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至今,积极借鉴国外技术创新理论,提出自主创新理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技术创新领域范围拓展到微观、中观和宏观各个层面。

3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对象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发展时间较短,研究对象原来相对稳定,即应该在重视经济规律和技术规律应用的前提下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规律[5]。刘光大(1987)在《关于技术经济学科性质的探讨》指出,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在满足社会需求中的运动规律和作用。或者说,技术经济学回答的问题不是怎样做可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怎样做才能使超出劳动维持费的新创价值尽可能高[6]。傅家骥、雷家啸、程源(2003)在《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三个领域、四个层次、三个方面,三个领域是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等,四个层次是项目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国家层面,三个方面是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现实技术经济活动中的应用[7]。蔡跃洲(2011)在《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基于学科发展历史视角的分析》提出,自主创新、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技术转移等已逐步成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理论涉及经济增长理论、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主流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前沿的领域范畴[8]。技术经济及管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将技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融合,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展,逐步延伸到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集群创新、平台创新、协同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

4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体系框架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国外称为技术管理(MOT),涉及的课程包括工程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特别强调发挥技术潜力的研究、开发、规划、运作、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杨宏等(1996)认为技术管理的内容可以多种分类,其中主要是综合国外学术研究和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代表的MOT内容,如下图所示[9]。科学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充分体现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文理工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本国与外国相结合的原则[10]。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体系的简化框架

5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

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自产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学科专业教育获得巨大发展。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分别始于1981年和1986年,1981年第一批技术经济学硕士点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现华北电力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1986年第一批技术经济学博士点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等[11]。经过十一批增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点已达100多个,博士点已达30多个[12]。

6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

7.1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通过收集22所“985”院校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信息,获得开设课程共191门。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基础理论、专业应用和专业技术三个大类,大类下面再根据内容划分为若干小类。考虑各个院校在同一类别下面设置的课程名称存在差异,列出各个小类具体课程名称。表2是各个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包括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表3是基础理论类、专业应用类和专业技术类三大类课程各自所占比例。

课程数目是某一类别中各个高等学校开设课程的总门数,反映高等学校在某一类课程中下设的课程数目,方便了解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资源投入量。占总课程比重是各大类课程下面各小类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份额,反映某类课程种类的多样性和在总课程中的重要性。开设学校是开设某类课程的“985”高等学校数目。课程覆盖率是开设某类课程的高等学校数目与全部22所高等学校的比值,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类课程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及其普遍性。

(1)各个高等学校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基础理论课程数目占全部课程66.5%,超过总课程数目的一半,说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该专业的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数目分别占总课程数目的28.8%和4.7%,仅占基础理论类课程数目的43.3%和7.1%。尤其是专业技术类课程偏少,只有7所高等学校开设此类课程(分别是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开大学),覆盖率只达32%。

(2)按照课程种类排名前三位的类目依次为企业管理(52门)、管理科学(19门)、投融资管理(18门)。其中,企业管理类课程涵盖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文化、创业管理七个方面的知识体系,包括的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25.7%,而管理科学占总数目的9.9%。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吸纳技术管理、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的理论,与管理类课程联系密切,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注重同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等定量分析学科的结合,这对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因素分析、数值的统计及预测是至关重要的[14]。由表1知,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开设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会计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关系九个类别的课程。比如,华北电力大学针对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设置电力市场理论与应用、电力经济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等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理论解决电力行业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华南理工大学将创新与科技、经济相结合作为重点。可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涵盖高新科学技术、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类等,能满足多种行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是,过于宽泛地涵盖各个学科知识,是否意味本学科研究领域范围不是十分明确。

(3)从课程覆盖面看,管理科学达100%,即22所“985”高等学校均开设了此类课程,企业管理的课程覆盖率达95%,这两类课程远远领先于其他类目,各个高等学校在培养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人才时对管理类课程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管理的课程覆盖率超过技术经济学,前者为82%,后者为45%,反映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与表1技术创新管理名列研究方向首位相呼应,从一个层面映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从狭隘的研究领域中挣脱出来,寻找到更为广阔、更富竞争力的天地,以便实现提升国家、区域、行业、企业创新之目标。

8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尚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8.1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早期雷家啸和程源在《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中总结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二是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主干部分。但是,这两个问题是以明确“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的,若对“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不透,则难以在技术和经济的交叉领域把握“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15],而且现在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践和管理学科的加入,进一步加剧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之难度。

8.2知识体系系统化与整体性不强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多,也较分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偏向于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可从事学科建设与基本理论探索的专家学者却不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16]。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技术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但重政治经济学、轻生产力经济学,重微观经济学、轻宏观经济学,重实证经济学、轻规范经济学,重新古典经济学、轻新制度经济学[17]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同时,经济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以及其他课程如何合理配置,形成有机整体有待探索。

8.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不平衡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相对缺乏,学生单一通过课堂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本学科专业基础缺乏透彻的了解与认识,所学知识停留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层次,导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

8.4领域范围与相关学科过多重叠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仅仅掌握一门学科专业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应顺势而上。但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之根基的项目经济评价、风险投融资管理等在经济学、企业管理、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学科专业也有所涉及[18],不利于发展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之优势。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的过多交融,导致其特有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无法充分发挥竞争力[19]。因此,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应凝练和提升其学科专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管理以及信息化系统支撑保障之研究,增强核心竞争力。

9完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9.1明确学科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加大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大类下的一个学科专业,应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明确学科专业定位,进而构建和完善其知识框架,将管理类与经济类的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会技术、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若缺乏相应比例的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可能会无法凸显本学科专业自身优势和特色。因此,课程设置应当适度加大学科专业专业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在夯实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理论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避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空中楼阁”、“灌输型”的教学模式。

9.2巩固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优选相关学科专业课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分散,几乎涵盖管理类课程的所有方面,却尚未形成本学科重点特色课程。因此,把握学科交叉与重点投入的黄金分割点,保留关系密切的相关职能管理类别学科专业课程,填补重点学科专业课程遗漏之空白,剔除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尤其是企业管理类的某些重复内容课程),重点完善技术创新管理、项目管理类、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特色课程,减轻或摆脱易被替代的压力。

9.3打造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硕士和博士教育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分地强调学术研究,二是放羊式的社会实践,理论难以很好地服务于现实。教师及学生均需要加强社会实践,增加对企业现实情况的认知,因地制宜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出理论束缚,有条件的可以参照美日等国的经验,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工作年限、具有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经验[20],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访问、企业实习、网络调查等参与实践且加强实践考核,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9.4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是师资队伍相对不足,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不仅给导师和高等院校带来了挑战,也制约了导师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和辅导,不利于学生和导师、团队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兴旺发展的中流砥柱,各个高等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地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健全科研和教学设施,努力营造蓬勃向上的学术氛围。教育教学资源方面,部分高等学校采用的是国外教材,虽然基本理论可以满足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之需要,但案例部分多是国外企业的情况,与我国企业实际脱节[21]。此外,本学科专业刊物主要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技术经济》等,高水平刊物数量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构建学科威望,容易造成信心危机,集中表现为众多优秀学者并不倾向于把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于本学科专业期刊[22]。

9.5大力推广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扩大学科专业影响力

积极引导政府、高等学校、咨询机构、企业等社会各界参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建设,针对现实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大数据分析等热点问题,应用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方法,发挥“系统综合、方案比较、效益评价”的特色,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实效,进而推广、完善、提倡[23],扩大学科专业影响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一分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3-7.

[2]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3]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52-159.

[4]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5]吴岐山.谈中国技术经济学的特色[J].技术经济学,1990(6):50-52

[6]刘光大.关于技术经济学科性质的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7(1):30-34.

[7]傅家骥,雷家,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蔡跃洲.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基于学科发展历史视角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138-147.

[9]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49-55.

[10]董福忠,陆满平.论技术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与地位[J].技术经济,1998(7):4-7.

[11]王国弘,张治河.我国技术经济学科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技术经济,2012(6):21-26.

[12]张文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3-7.

[13]傅强,邹晓峰,郜琳琳.技术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32-38.

[14]孙续元.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发展与前瞻[J].经济评论,2001(3):11-15.

[15]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52-159.

[16]王淑英.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2):57-59.

[17]张文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3-7.

[18]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52-159.

[19]Alan Pilkington,Thorsten Teicher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hemes,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J],Technovation,2006(26):288-299.

[20]刘建,王卫仑,宋博通,等.我国技术管理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2006(4):48-52.

[21]刘建,王卫仑,宋博通,等.我国技术管理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2006(4):48-52.

[22]Alan Pilkington,Thorsten Teicher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hemes,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J].Technovation,2006(26):288-299.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4篇

摘要:具有过硬的基本功是教师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管理学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首要任务就是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是提升管理学教师基本素养的最好途径。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深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发挥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管理领域的图像、声音、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会管理学知识,学以致用。

关键词:多媒体;管理学;情景模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需求也不断的提高,而教师的素质水平已成了学生的榜样,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技能,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高完善自我,下面就谈谈我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管理学人才,需要对管理学的授课方式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并为其他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而系统的基础。

一、管理学教学采用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正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并且在管理学教学中日益凸显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应用于管理学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多媒体教学的艺术性体现了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深刻性

管理学的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为管理本身就具有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体现在管理学的教学需要向学生传递管理者的魅力,需要靠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创新能力来影响和感染下属,进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管理工作没有按章可循的、一成不变的方法,他需要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体会,灵活的运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仅仅靠着一个黑板、一根粉笔,教师一个人在前面讲,不停地写板书,那么效果一定会很差,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多媒体这种比较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体现内容更加形象,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管理学知识和内容。

(二)多媒体情景模拟教学增强了管理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可以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一个管理情景,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管理环境,学生利用多媒体提供的资料和情景,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下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说、讲更能让学生明白管理的真谛,很好的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增加了管理学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管理学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整个管理学授课的课堂上,学生是授课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客体,所以,通过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观看,节省了很多老师讲的时间,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学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管理新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该多媒体教学,将声、光、色、视频结合在一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使得整个管理学的课堂效果更加生动逼真,学生对晦涩管理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

二、多媒体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深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大学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思维能力,如果仅凭教师的说教,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管理学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管理领域的新知识、新发展,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管理的发展,了解优秀企业领导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也可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这种充分调动学生所有感觉器官的方法能够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兴趣,进而增加课堂的授课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管理学的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案例教学。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最新的企业管理实践展现给学生,抓住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兴趣点之所在,有针对性的展开授课内容,由俭入奢,由易入难。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更多企业的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同时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发言,真正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授课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效果、合理控制授课进度

大学的课堂授课,需要系统性的安排,管理学课程同样如此。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将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同时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注意课堂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课堂的授课进度。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容量大的特点,但是如果教师一味的播放PPT,不停的让学生记笔记,那么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差,可能会导致用了多媒体还不如不用,学生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所以,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多媒体的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要给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时间,要有一定的授课节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教学工具真正学会管理学知识。总之,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课堂授课的基本职责,课堂上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而不是一味的播放多媒体。

三、结语

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管理学课堂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管理知识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并会学以致用,我们积极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说教能力,加强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作者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涵.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世纪桥,2011(13)

[2]赵鑫,陈江波.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商,2013(3)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事管理法规 教学方法 课堂效果

在我校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药事管理学》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下学期,药事管理学是药学专业的分支学科,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该学科应用性强,与药学实践密切相关,所包含内容多,知识跨度大,但是由于受到课时等限制,导致了很多重要内容无法讲透,并且在传统的药事管理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的弊端,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考虑到高职类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较强。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介绍药事管理的各项法规,那么多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难以培养学生思考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改革的潮流下,《药事管理学》的教学迫切的需要进行改革,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校外调研等提高课堂效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转变知识呈现方式,改革教学模式

药事管理本身就是一条条的管理条例,如果采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学生就会毫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图文并茂、活泼逼真的动画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非处方药的标识时,可将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的标识在多媒体课件中直观地显示出来;再如,讲到药品监督管理组织时,通过显示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组织的流程图,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一目了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节约了学习时问,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要求。生产车间对药品生产现场的人员密度有严格的限制,进入生产现场需要繁琐的更衣和清洁。对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实践性很强的法规,虽然可通过参观生产企业有所了解,但生产重地是毕竟不是教学基地,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多媒体技术可将文、图、声等多种信息的表现手法为一体,可消除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因此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把药品的研究、生产、经营、使用等相关的现场管理摄制成录像带或做成多媒体课件,既能更直观的表达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增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也能加深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让多媒体辅助教学真正为教改所用

多媒体辅助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应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使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解说员”。计算机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强化了教师的主导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同时,把大量内容强加给学生,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成为一种“人灌+电灌”的形式,重新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启发式教学和课堂提问等方式,使课堂气氛不死板,学生也有成就感,教学效果更好。如在讲假药和劣药的认定时,可以在课件中列出几个要点,对学生先加以引导。再让他们从相关法规中自己去识别,这样要比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好得多。

二、采用案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教材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采用案例教学,教师就要对案例进行搜集与整理,且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真实性和难易性。案例可以选从专业报刊杂志。如《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和《中国药事》等;权威的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多个法制类的节目,时常有关于药品典型案例报道。在ccTV的网站可以下载对应的视频短片用于案例教学,有声有色的事件来龙去脉分析,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非常好;网络资源,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获得丰富的各类案例资料、数据与图片。尤其是在教学课件中穿插一些相关知识点的实物或者漫画图片,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很容易记住,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三、校外调研,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学习固然重要,然而有目的地开展实地凋研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的实施状况,掌握国情,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初步的实地调研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随着我国药品分类管理政策的不断推进,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我组织学生开展OTC市场调研活动。调研前,教师就凋研的基本方法、程序、技巧及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求向学生们作以介绍。具体调研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调研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让学生尽可能地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在外出调研之前,学生拟订好了调研提纲,在调研时,将小组成员分为两部分,其中一组作“明察”,另一组作“暗访”,从而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此外,数码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都成了他们外出调研的必备工具。在此基础上,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调研报告。调研结束有,专门抽一节课做调研汇报,按照评分表评出大家公认的优秀者并予以一定的奖励。这种活动的开展,既使学生牢牢记住了课程内容,使其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并初步掌握了实地调研的方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校管理 人事档案

Abstract: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modern management of advanced ranks, and for the fi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vides a reliable guarantee, the traditional school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way fac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challenge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rchives work the important role in information society,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wil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hool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method combined, promo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 management personnel file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何搞好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提高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

人事档案工作者向来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称,封闭意识较强,要改变这种局面,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取,努力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问题,把人事档案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使档案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信息化时代,强化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科技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意识,在加快档案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转变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增加学校人事专干的计算机技能管理十分必要。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时,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轨道上来。

二、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为档案的管理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和方法,但也给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目前,一些单位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安全意识往往不够,往往造成档案信息的丢失和泄密,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对电子文件保存中存在的更新版本的不兼容性和不可识读性,存储材料及载体的易损毁问题的忽视,往往会造成宝贵档案信息资源的丢失。在管理中,一定要对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密级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好计算机的加密功能,对通用数据库的数据根据使用权限进行系统的分类加密,要正确处理好档案资料的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既要克服求稳怕险、不思进取的保守观念,又要防止不设界限、随随便便的麻痹思想。另外,电子档案对保存环境和保存方式手段的要求都很高,管理人员要注意防潮、防高温、防辐射、防病毒工作,切实加强档案资料的安全性研究,认真搞好电子档案的及时备份与维护工作,要正确处理好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关系,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

三、完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尽管技术进步对信息环境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仍然是决定的因素,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电子环境下工作意识的培养是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干部队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每位人事专干在业务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事专干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并且还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及学校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努力使自己成为既熟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具有双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由于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建设和管理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还要不断加强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及坚定的政治责任感。

四、强化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法规建设

学校人事档案管理需要相应的法律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护。学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形成档案的社会各个部门或个人的关系往往存在一系列复杂关系和法律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也需要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可以说,依法治档是保证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单位党组织、人事及各组织部门领导,要增强档案意识,了解、熟悉、研究人事档案工作,组织人员学习《档案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强化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要根据社会和学校的改革发展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需求,制定人事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备好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的软、硬件,建立健全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人事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学科构建 体系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知识管理能力的考验更加突出,管理学界及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围绕知识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需要从知识管理的体系结构构建中来探讨与总结。

一、开展知识管理学构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知识管理是与企业管理及研究机构对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中初步形成的。从实践来看,对于知识管理思想的探讨,需要从现代企业及组织管理中来分析和梳理,尤其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更需要从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中来完善和充实。可见,对于理论的出现始终滞后于实践。我们从知识管理项目中来分析,对于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部研究或微观研究较为成熟,而对于整体研究或宏观研究则相对落后。开展个人或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需要从各行业、各组织机构及学术研究领域中,从实践的科学指导中来提炼零散的知识,以建立完善科学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与回归,对于国内外管理学者来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系统性的研究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及要求,从观点、模型及框架中来积极整合,从理论上来探索知识管理的本质与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就其实践总结与概括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升华,这种经验的局限性很难适应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由此可见,加强对知识管理学理论研究,不仅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上来改进研究方法,还需要从技术上来构建完善、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统一思路,明确研究主体,促进知识管理学的健康发展。

二、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在以市场化进程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使得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和组织只有从自身的环境中来整合资源,才能增强应对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组织技术、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管理注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归纳与演绎;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对知识矩阵、知识内容的层次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来实现对知识可视化分析与知识资产化管理等。当前,通过对全球500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的探讨,从其组织及机构的评估中可见,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并成为当代组织机构管理实践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知识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知识及知识管理诸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总结与创新,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步完善,在企业管理实践与改进中,不断形成了管理理念及思想,也促进了知识管理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知识管理学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更是从技术手段的更新上来获取知识的组织、存储、传播及应用。经济学者与管理学者分别从知识的利用效率上来提升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还有学者从知识资产视角来讲知识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从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中来凸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二是从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人文、社会及经济管理领域来探讨知识管理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实体性上,将知识的管理、维护及应用与研究者学派展开对应,促进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如技术派学者从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上,结合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重组与群体等技术的建构与设计;行为学派将知识管理对人的影响上,利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及商业管理思路来探讨人类个体在管理中的行为及表现,并从知识管理过程中来探讨学习与管理的关系,从而改进组织的学习水平和整体能力。由此可知,对于知识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从信息技术和人的行为及心理研究中,来把握知识管理对信息处理及人的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全面认识和应用知识管理,促进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不同领域内各知识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上,由于当前知识管理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足,对知识系统工程学研究还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跨学科性上,借助于系统工程思想及方法,来完善和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体系,逐步构筑成完整的“知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工程。

三、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它是集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和规律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知识资产、人力资本及知识设备等资源。从层次上来划分,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宏观上的知识管理和微观上知识管理。对于宏观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资源的配置、管理、调控与开发、利用;对于微观上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组织机构、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无论是广义的知识管理理解还是狭义的知识管理学宁日,对于知识管理中的各种资源及知识资产来说,都需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中实现对知识的组织、知识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从知识管理学的构建上,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管理内容出发,就其一般理论、方法及规律践行总结,以促进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跟进。

(1)知识管理学的管理内容的设定。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管理范围来看,知识管理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应用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对于知识管理学科构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任务、研究内容体现及学科性质,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等;二是从知识的研究中,来设定知识研究的定义、知识的属性及分类,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及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评价等内容;三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管理的特征及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中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范围及内容,研究知识管理的目标、模式、原则、思路、评估方法等。对于知识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管理的技术性研究,重点从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分析上,如何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知识数据库技术来提升知识管理的技术水平;二是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性和工具性上,探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各知识组织的分类及获取,如知识的组织方法、知识的获取途径、知识的传播模式、知识的应用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上,需要从知识仓库、知识地图、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与知识创新中来实现知识管理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成功实施。

(2)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的组织与理解中来完成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首先从知识管理学的宏观与微观分类上,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分支进行划分,在宏观上,把握好知识管理政策、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创新与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知识资源配置、知识系统工程等学科的联系;在微观上,将知识管理组织及政府,以及个人作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并从知识管理对象评定中来实现对应。其次从知识管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划分上,明确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并能够从知识管理研究范畴上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结构变化。如政府知识管理要从政府视角来进行知识获取、发现和表达、组织;企业知识管理应该从企业知识资源的存储、检索、传递、开发利用中来完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则需要从个人自身知识管理学水平和能力上来完成。

四、结语及意义

知识管理学从内容及建构中,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应用上加以划分,并从知识管理理论、知识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系统工程上加以研究和总结,以必要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对知识工程、知识仓库、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形成,以促进其在各类行业及领域内的有效发挥。可见,从知识管理的本质及规律上来探讨学科构建问题,并能够从知识管理成果及方法上,就其理论价值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分析,以从知识管理学科建设中来促进本学科的完善。知识管理学所涉及的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涵盖了当前众多的学科领域与实践,其研究重点和实践内容也不一致,也需要超越它们的界限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空间,来缝合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这是科学学赋予知识管理研究者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秋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

[2]储节旺,孙晓宁.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9).

[3]仲秋雁,曲刚.知识管理学科知识流派划分及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科学,2011,(01).

[4]朱勇.基于价值创造的知识管理路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07).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8篇

一、档案管理学发展动因

档案管理学是中国档案学基本学科之一,它不是一门一成不变的学科,在实际工作中,同档案学其它几个分支学科比较,档案管理学的发展速度更快。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档案管理学的基本功能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档案管理学的基本功能与社会发展对档案管理学的基本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正是档案管理学迅速发展的动因。

在我国古代,各地虽然都有专门用于存放地方志或档案的地方,但那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档案馆。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各类的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甚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馆逐渐兴起。档案馆承担着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的职责,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仅按照既有经验对档案馆进行日常管理工作,难免挂一漏万,最后造成不堪设想的损失。我们急需一套科学、完整、既有理论依据又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管理方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档案管理学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所以说,是社会的发展选择了档案管理学,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档案管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当然,档案管理学发展的动因还有其它因素,比如档案学自身的长足发展,档案管理活动的复杂多样等,但在我看来。促进档案管理学发展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社会的发展对档案管理学的新需求。

二、档案管理学发展的趋势

档案管理学的成长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需要对未来作科学的预测和展望。档案管理学发展趋势的特征:

1、更加深入,更加细化

档案管理学是档案学的基本学科,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很多未曾涉及的领域需要弥补空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及挑战,档案管理学的理论研究需要不断深化、不断细化,比如,我们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社会需求。在原有档案管理学的基础上分化出了档案分类学、档案鉴定学、档案统计学等不少分支学科。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对档案管理学提出新的、更加具体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新需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细化分支学科,使档案管理学跟上时展的步伐。

2、创新性

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市场经济、资讯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大潮与挑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退回到20年前,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档案管理工作的:“三张草稿纸,一个牛皮袋”,这便是档案,而档案管理工作者每天面对的都是这些东西。但20年后的今天,档案管理工作却迥然不同。它采取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手段,充实与强化档案管理学科自身的内涵。解决档案管理学科的自身建设。解决档案管理学理论的热点、难点与焦点等新课题。同时,档案管理学引进先进的科技理论与手段,解决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与利用等问题:解决办公自动化条件下文书、档案一体化问题:解决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与利用问题;解决档案资讯的计算机管理、联网、进入资讯高速公路等问题;同时也将解决电子文件条件下的档案定义、全宗理论、原始凭证、法律凭证诸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

三、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发展前景

近20年来,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档案管理学的现代化、科技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使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新的、重大的变革。

1、积极采用计算机新技术,不断扩展新功能

经过广大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倾力合作,几乎每一项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新技术都及时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从普通文本文件的处理,到影音文件等多媒体文件格式处理;从一般档案管理应用软件程序算法的编写,到人工智能知识库技术的普遍应用:从简单局域网联网系统的设置,到将档案管理系统联接Internet……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2、资源共享的实现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效的、开放的社会,档案管理务必跟上社会高效、开放的步伐,否则将被时代淘汰。对于档案管理而言,开放,体现在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上。在以前,由于硬件和软件多方面的限制因素,档案管理工作者得到的共享资源少得可怜,仅限于自己所处局域网的可用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源共享成为了现实。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益,把更多的数据库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网络安全问题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 管理学基础理论 管理实践 迭代革新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2;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96-02

自人类诞生以来,管理已客观存在。但是管理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其产生和发展历史还不足100年。管理学是对普遍存在的管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叉学科,其研究目的就是探索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方法。当然,管理学的诞生并不是偶然事件,在社会化大生产逐步兴起的局势下,管理学应运而生。具体来说,管理学就是在当前所具有的条件下,通过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配置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科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管理学运行环境发生巨变,其基础理论也开始走向创新与发展之路。

1 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历史

1.1 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又称科学管理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都呈现出一个共性特征,即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分离,欠缺实际指导意义;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时期被称为行为科学阶段,这一阶段管理学的特点是注重以人为中心,并对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予以充分肯定;二战到至今被称为近代管理理论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开始引入数学模型论证,并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来辅助验证。计算机在这些管理学理论中为其提供运算统计、数据传递、数据存储和管理、对各种数学模型和方案进行处理等,并支持最终决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管理学的范畴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几乎涉及各行各业,常见的管理学科有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管理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工商管理、社会保障、未来学等。可以说,小到一笔款项入账,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如何治理,都需要运用管理学。

2 管理学运行环境的变化

所谓管理学运行环境就是指管理学在各行各业应用中的背景环境,比如不同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商品需求水平、产业发展状态、教育水平、企业管理风格、传播媒介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程度以及人文精神发展趋向,不同地区的民族构成、产业构成、文化习惯等要素。从管理学诞生以来,其运行环境一直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当前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也为管理学基础理论更新提供更多机遇。跟随着管理学运行环境的变化,管理学基础理论发展也呈现出迭代更新的特征。

迭代思想来源于迭代算法。迭代算法是运用计算机来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一定步骤进行重复执行,在每次执行这些步骤时,都从变量的原值上推出一个新值。换个说法,也就是说迭代思想是指针对一个问题多次执行各个工作流程,不断实证,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得出更好更优的结果,每次按顺序完成这一系列工作流程就叫做一次迭代。[1]有学者提出,迭代创新的特征有四点,即开放性、持续性、加速性和双重性。[2]从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这门学科针对一个问题,即实现科学管理不断地进行试验和研究,从而得出一代比一代更加科学的结论,历经多次迭代后,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学基础理论。随着运行环境中各个要素更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管理学基础理论的迭代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新理论不断出现也使得迭代更新过程从不间断,且带动分支理论更加成熟。可以说,管理学基础理论的迭代更新充分体现了这四点特征。当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快速扩张,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管理学运行环境发生巨变,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迭代更新开始了。

3 数字时代管理学的迭代探索与更新

3.1 互联网思维与管理学的融合

一个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管理学需要先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自身,然后再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互联网思维并非一种固定程式的思维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切入方式。以企业招聘为例,过去企业选拔人才需要招聘通知、招聘会、挑选简历、面试,粗略算来挑选一个较为合适的雇员,最快也需要一周或者是半个月。而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现在,有可能上午发招聘通知,下午就能招到合适人员,不仅缩短招聘时间,还能节约成本。当然,互联网的便捷性也是一把双刃剑,企业招新固然方便,也有可能人才流失也很“方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敢于打破当前理论的限制,着力构建一种开放、平行、以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企业的稳态运行。

3.2 构建管理学的“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社会形态,其代表“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3]具体来说,就是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入传统行业,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作用和优选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各个领域深度结合,从而创造新型发展模式,提高社会生产力。

在“互联网+”潮流的影响下,管理学也针对自身特点进行了“互联网+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建构。当前已经有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被大力推崇,即依托于网络技术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使组织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核心管理,强化服务理念,追求价值实现,从而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共享服务中心可以提供一切和管理相关的业务,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客户管理与服务、法律事务、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共享服务中心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科学配置要求,还能使管理行为透明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提高服务质量,在集中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实现成本削减、风险控制等,从而提高管理实效。

3.3 数字时代科学管理的“度量衡”

尽管“互联网+”模式已成为管理学探索更新的主要目标,但任何事物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容易犯矫枉过正的错误。有人甚至提出,互联网时代管理学要发展,那么就将过去那些来源于工业管理中的思想、经验和方法统统抛开,创造新理论。但基于试验数据和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精细管理的传统管理方法真的已经没有可取之处了吗?任何环节和流程都能被计算机和网络所取代吗?答案是否定的。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形态,但世界本质从来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数字时代,管理学应该坚守科学的“度量衡”,大胆使用互联网来改善管理,探索新手段,丰富管理学,但要防止过度“革新”。

3.4 基于互联网的管理学实践新探

之所以将互联网称为数字时代,是因为基于互联网的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以数字组成的数据来实施。随着互联网全面普及,管理领域受到极大影响,管理学基础理论在受到巨大冲击的同时,也通过各行各业的管理实践来总结经验,凝结新理论来丰富自身。比如,在财务管理领域,新型财务管理开始注重对网络风险进行安全防范,采用信息技术统计数据,提高准确度和工作效率;在管理模式上开始应用多种结构和流程来实现集中式高效管理,通过运用“水平总线型组织结构”“星形组织结构”以及“虚拟组织结构”等新型管理学架构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合三为一”,既能保证高度的财务控制,提高工作成效,又为企业节省成本。这些创新都是基于功能强大的互联网进行的,而且创新不会就此止步,会随着更多新信息技术的出现继续下去。

当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只是管理领域创新的冰山一角。当前,借助互联网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危机管理、供应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府管理等的创新,都正在逐步完善和成熟,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也会随着这些管理实践经验的增加而增加,成为一门更具有研究价值的实用学科。

4 媒介发达时代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互联网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和高度覆盖,将这个时代称之为媒介发达时代。结合当前媒介的发达程度,从管理的理念、组织、功能和方法方面来看,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4.1 管理学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高

媒介越发达,开放程度越高,管理就越重要。管理学的学科地位自然也会提高,只有管理学高度发达,能够充分应用于实践,才能使各行各业维持稳定。未来,管理学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的更加充分。[4]

4.2 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

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传播媒介愈加发达,管理学将不可避免地和更多学科产生交叉融合,尤其是和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当然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和独立体系,其发展成果都将成为管理学的借鉴对象。

4.3 管理学的分支发展程度越来越高

管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学的分支发展也将趋于独立,各分支在其单独应用的领域中也将面临更多实际问题,经过对这些复杂问题的分析、探索、应用和解决,各分支体系会越来越完善,逐步形成独立体系,从而壮大整个管理学体系。

5 结语

管理学之所以会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管理实践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由此可见,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媒介愈加发达,各种组织结构都会产生更多变化,管理对象类型和范围也呈现出海量爆发的趋势,如果管理不进行创新,就无法实现发展。总而言之,随着迭代革新速度加快,管理学必将迅速壮大,从而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 翟小静,赵捧未.基于迭代思想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J].情报杂志,2009(1):133-135.

[2] 惠怀海,梁工谦,马健诚.迭代创新模式与流程研究[J].软科学,2008,22(1):117-121.

[3] 何瀚玮.《管理学基础》课程如何应对“互联网+教育”浪潮[J].新课程,2015(6):68.

管理学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学改革 产业变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2-02

管理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综合性等特点,涉及哲学、数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研究者楚金桥认为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新兴科学,研究如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是现代管理学的使命。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专业合作社兴起,大数据引领工业企业组织变革、管理模式变革、智能工厂的兴起,信息技术融合传统商业、营销模式变革、电子商务的兴起等产业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管理学相关理论体系、原理不喾⒄梗涣硪环矫妫快速发展的产业模式改变了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对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本文以钦州学院为例,分析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变革的视角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进方法和改革措施。

一、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写滞后

研究者李莉认为,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学大纲不应该出现多年不变的情况,而应该根据发展随时进行调整。高等学校采用的管理学教材大多包括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伦理、管理决策等章节。教材涉及的大多数数学公式、数学模型的建立或者推导过程较为复杂而抽象,缺少实验验证、试验探讨、案例论证等应用环节;教材涉及的章节内容有些陈旧,教材列举的案例、例题习题、参考资料有些落后于时代,对近年来产业变革引起的管理变革涉及很少。这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甚至丧失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不利于教师系统教学。

(二)教学模式创新滞后

研究者倪浩嫣和卢晓梅指出,管理学课堂教学以抽象理论为主,缺乏必要的启发式教学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增加学习兴趣。由于管理学课程涉及理论知识丰富、内容繁杂、方法琐碎,需要授课教师安排较多时间进行备课、安排较多的课时进行讲解、安排较多的时间进行案例准备,不利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创新;从另一方面看,高等学校对该课程课时安排有限,不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课时,导致授课教师只能连续不断地讲授课程理论知识,而忽略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实习等具体实际应用,使得多数教师在讲解管理学课程时,采取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模式。

(三)学生实践锻炼滞后

管理学课程涉及学科知识较为广泛,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要求原理与方法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该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知识体系、社会实践经验等都很缺乏,对管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术语理解还不够透彻,增加了学生学习课程的难度。例如,组织文化章节中的组织文化功能,对于定义什么是功能时,许多教材均从耗散结构的理论出发来进行分析和定义,而耗散结构理论本身属于系统学的内容之一,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系统学根本就不了解,而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则需要学生更多扎实的专业知识。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建立管理实践教材资源库

研究者周峰指出,管理学理论性虽强,但最终还须回归应用,强调实践。建立管理实践教材资源库,使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化,使之更贴近组织、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使其资源化。管理学涉及管理实践教材资源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标准资源库;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组织中重点组织的案例;(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涉及的组织变革、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践资源;(3)管理学研究前沿。每年要对管理实践资源库进行更新,有专业团队整理建库,使得管理实践资源库更具有教学和研究参考价值。可认真筛选出资源库中的典型案例、重点资源与学生进行教学讨论和科学研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学生对管理学有更直接的体验和认知。

(二)增加学生管理实践教学环节

提供管理真实实践教学环境,使管理学教学具体化。可利用和借助课程实习或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联系当地的石油化工、农业和旅游一体化基地、文化旅游景区、大数据中心等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请从事管理实践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详细讲解或者解读。例如,钦州学院可组织本科学生到钦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园、钦州港、华为钦州市大数据基地等地对中石油石化企业、东盟数据中心、钦州市园博园景区等单位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将管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锻炼,使学生对产业项目谋划、产业项目招商、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生态链等有较为直观的认知,也使学生对设备类型、结构构造、材料材质、操作规程以及工艺流程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三)增强课堂案例教学实效性

研究者刘琴等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希望课堂多一些案例讨论,师生互动。因此,应增强课堂案例教学实效性,使管理学教学形象化。授课教师可以自己收集典型案例和利用已经建立的案例资源库中的案例资源,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创新等管理职能入手全面对案例进行解析。如引入海尔集团创新案例教学,支持学生进学校图书馆数据库、上网查阅和收集海尔创新的相关资料,拟定讨论主题和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大家充分利用所学管理学理论知识分析海尔创新的动因,制作成PPT演示文档,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学和演示交流。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又可以促进大家的管理沟通和人际协同,有利于管理学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以管理学理论涉及的创新职能为主题,引导学生参加部级、自治区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报,鼓励在校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相关调查、选题设计、方案编制、组织实施、撰写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大学生透视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参加管理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参与管理课题的研究,使相关人员专业化。在课题申报选题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究,查阅相关文献,提出分组研究子课题;在课题申报环节,授课教师可在概念界定、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指导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研究课题,以 3-5个学生为一组,参与真实的管理课题申报环节。在课题研究环节,让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并理解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方法与艺术、技术与管理、责任与态度相统一的科学,既需要扎实的理论专业功底,也需要务实的研究作风;既需要系统的管理学知识,也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课题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了解有关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此外,在引导讲授管理课题研究时,还应该重视管理课题研究对象的研究历程的讲授,使学生能系统了解管理课题研究的系统学和复杂性。

(五)强化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使管理学课堂教学直观化。授课教师要根据管理学讲授章节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PPT课件准备和讲稿,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现场案例导入。如讲授明茨伯格的角色理论时,可现场引入南宁市、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统计局各年统计公报,从“决策角色”的角度来分析北部湾农业非均衡发展的成因。也可以对自己熟悉而且亲自实际运作过的案例进行现场演示,同时鼓励和支持大家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学习SPSS、GIS、DPS、EXCEL 等与管理学课程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授课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组织学生对一些复杂管理问题进行建模并进行数值模拟,使授课更加具有针对性,提高学生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管理学课程涉及学科知识较为广泛,知识体系众多而且复杂,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高、对教学过程要求高、对教学效果的期望高,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单一的知识讲授教学模式,需要结合产业变革去讲授和研究管理的前沿问题、管理实践问题、管理课题研究问题,变革管理学教学模式。教书和与人要坚持双赢,在管理学教学中要坚持立足理论知识传授、立足管理方法讲解、立足管理实践体验、立足现实问题思考、立足管理责任担当相结合。管理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管理学教学问题的产生需要结合经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不能以偏概全。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更应该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快教学改革进程,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楚金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李莉.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探析[J].教师,2013(20)

[3]倪浩嫣,卢晓梅.基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学教学之我见[J].科学与管理,2010(4)

[4]周峰.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六盘水“三变”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路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刘琴,陈南新,袁潮清.管理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8(10)

【作者简介】张经阳(1969― ),男,苗族,贵州遵义人,博士,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

上一篇:城乡规划工程范文 下一篇:信用管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