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0-11 09:01:33

共享经济的思考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1

这些质疑合乎常理,也并不显得多么骇人听闻,毕竟我们正在迎来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所有权被使用权取代。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政府、商业组织、服务者、用户,其身份与权力都需要重新界定,我们都在希望对方扮演一个纯粹无害的角色,但事实上,这并不可能。

一个全球性的监管问题

各种各样的共享单车让共享经济在资本寒冬的2016年又火爆了一把。

摩拜单车在2016年9月的C轮中,融资额达到一亿美元。2016年10月,腾讯和高瓴、华平、腾讯、红杉、启明创投、贝塔斯曼、美团创始人CEO王兴等又对摩拜进行了新一轮的投资,而腾讯参与,还预示着未来巨大的导流。摩拜的竞争对手OFO背后的投资方也不弱,除了在出行领域绝对领先的滴滴出行,还有大批投资过滴滴的投资机构。业界期待滴滴出行与OFO产生1+1>2的效应。

除了摩拜、OFO这两个行业内巨头,目前,中国还有深圳的funbike、成都的一步单车、飞鸽、阿里的骑呗,腾讯内部使用的webike,以及传说中的滴滴内部的滴滴单车,此外还有主打电动车的小鹿出行,在重庆投放smart租车的car2go。目前,这些行业正在飞速发展,还处于和监管部门的蜜月期。可以预见的是,恐怕未来仍有监管的麻烦。

中国共享经济遭遇的管制有着多层次的原因,首要的监管动机来源于共享经济模式本身的特点。

撇开共享经济纷繁复杂的技术、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最本质的特点在于,通过技术改变了交易成本,移动了交易边界,并且,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分摊了甚至消除了固定成本。

比如,相对出租车,滴滴的固定成本已经分摊到车主本身的日常需求,而短租行业,与酒店行业不同,房子本身就是提供者的私产;在餐饮行业,“回家吃饭”APP的供应者,都是居民区的主妇,成本显然较餐馆低。

显然,这些模式必然引发传统模式的强烈反弹,由此形成全球性的监管问题。

除了商业模型和既得利益根本上的抵触外,中国共享经济面临的监管动机还来源于“吃大户”的社会观念:基于维权成本、监管成本等原因,消费者倾向于向更大的企业维权,而政府监管部门则倾向于监管大企业。

以餐饮业为例,中国消费者以往面对,并且习惯了的小、散、乱的餐饮集中在了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大平台上,基于上述原因,以往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可以成为一个问题。再比如,中国消费者早已习惯了出租车低下的服务质量,打车甚至主动问司机去不去某个地方,但如果是网约车,肯定会成为大新闻。这种社会观念就成为推动相关部门管制的原因之一。

更深层次的原因来源于中国社会对个体劳动的观念。共享经济的特征就是物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通过共享平台暂时性地从供给者那里获得使用权,有人说,共享经济改变人们的产权观念,重在共享而不是拥有。不过,被忽略了的是,人只能共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在共享之前,必须拥有。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共享经济面临的监管的深层次原因。

一般情况下,理论上,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产权,即拥有权,使用权,由此延伸a生的一系列法律、法案,必然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现存于各个领域的管制,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交易成本与风险过大,为了保护市场,不得不限制某种类型的交易。一旦技术足以解决掉这些交易存在的问题,生产资料私有这个逻辑基础,必然在法律上演变为放松共享经济。这个过程仍然会很艰难,但法律是自洽的,所以,也是迟早会完成的。

多重监管动机造成了更严厉的监管,而某种程度上,更严厉的监管导致了共享经济领域更集中、更强烈的合并意愿。

2016年,滴滴与Uber的合并是共享经济领域内的一件大事,通过此次合并,Uber可以从中国市场中获益,而滴滴则无可争议的取得了市场绝对领先地位。而从监管角度看,合并起来的市场力量,能够具有更大的政策游说能力。

高层与基层,市场与权力

一般而言,创新动机与利益,都来自于市场,所以,它必然能改善微观市场中的个体福利,这种微观利益累加起来,就变为宏观经济上的好处,但与此同时,它对于传统模式的挑战,伤害的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则主要体现在一个少数的中间层。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表示,某种程度上,高层政府和市场是驱动中国式创新的两大力量,而伤害既得利益所牵涉的相关基层官员则是一个明显的阻力。以滴滴为例,滴滴在微观上改善消费者的福利,并有宏观的就业、供给、消费提升等好处,所以,我们能看到国务院通知中的“出租车改革五原则”中的支持态度与消费者的赞同,与此同时,它伤害的既得利益的反对,则通过具体的监管部门体现出来。这个现象,非常明显的证实了中国共享经济面临的这种“支持vs反对”的政治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在民间力量软弱的情况下,高层的治理权威就成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变量。

针对此轮网约车监管,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的基本原则有这样几条。首先,是乘客为本。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要求抓住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有利时机,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巡游出租汽车转型升级,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推进两种业态融合发展。这个原则希望的是,从业态竞争走向业态融合,从而保护创新。

但遗憾的是,在各地落地的新规中,均不同程度的弱化了这一原则。比如一位基层政府官员曾这样表示:“根据分类管理、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的原则,有序发展网约车,在网约车和巡游车之间设立一道有效的隔离板,将两种业态隔离”。

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中国共享经济的未来走向,社会、高层、基层官员之间的博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除去各种层面的博弈,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挑战既有的监管体制和法律适应边界。比如,此前,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单车私藏案件作出判决,判处当事人私藏行为构成盗窃罪。除此之外,比如wifi共享应用因为安全问题出现用户的银行卡被盗刷的问题、乘客乘坐专车出现安全问题、用户因信任某UGC平台而上当受骗的问题,看似美好的未来,但似乎总有一个坑在等着用户跳进去。

这些负面新闻在提醒我们,共享经济并非打开新世界的万能钥匙,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商业模式,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属于一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因此,有如下三大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是边界问题。并非所有产品都可以共享。比如在银行所留的个人信息,如果共享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再比如色情交易。因此,对于共享经济的边界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对严重负外部,法律必须明文禁止。

其次是法律困境。共享经济当前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但它面临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法律制约。法律具有滞后性,对于难以预见的市场创新,现有的法律规定往往会涵盖过度或涵盖不足。一旦利益受到威胁,传统行业的从业者们就会利用这一法律内生缺陷,要求执法者将市场创新纳入到规制范围之内。所以,如果这个法律问题不解决,共享经济可能就会面临发展后劲以及发展空间问题。

再者,便是前文所提到的监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有了新的监管方式,我们也应当注意其在博弈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可能。经济学家张维迎表示,监管的产生有如下原因。第一个就是监管的人要设租或寻租,要创造自己的权力租金,这是好多国家监管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就是有既得利益者要保护。比如说从网约车来讲,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就是既得利益者,需要保护。“如果政府对网约车进行监管的话,未来网约车公司本身就可以变成一个既得利益者,这是我们要防止的。因为一种监管一旦形成以后,自身就变成防止新竞争者进来的屏障,被监管者就会和监管者合谋起来。现在看来我们特别讨厌别人监管我们,但是我也要提醒一旦你被监管以后,你就跟监管者变成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了。”

人性与制度之锁:喜剧与悲剧

从客户的角度讲,共享经济最大的挑战是信任。其实比起网上购物、社交网络等“前辈”项目,“共享经济”被网友接纳一点儿困难都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了人的延伸,越过障碍连接在一起。陌生人在虚拟空间形成社交网络,分析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回捅鹑说钠缆邸T谀憷次彝的过程中,信任就达成了。

“共享经济”开始之前,互联网已经高度透明,网友们前所未有地信任陌生人。可如果市场规模巨大、有涉及到线下的实质往,这种信任就太脆弱。2013年12月,旧金山发生一起造成一死两伤的车祸,遇难者家属了Uber,称肇事司机在事故发生时正在使用Uber应用而分散了行车的注意力。2014年12月,一名印度的Uber司机因涉嫌女乘客而被逮捕,他在3年前就因涉嫌罪被逮捕过,但当时因双方达成和解而没有被判刑。Airbnb早在2011年就发生过房客把房主家洗劫一空的信誉危机。

共享是悲剧还是喜剧,在“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模式出现之前,专家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几轮的讨论。最有名的是1968年生态学家哈丁的论文《公地悲剧》,假设牧场对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过度放牧以获得最大利益,最后导致草场退化。哈丁的结论是:“虽然每个人普遍克制对大家都有利,但个体受到各种刺激却常常阻碍那样的结果成真。”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消共享,变成私人化,一种是政府管制。

1990年,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发表了《共享管理》的论文,她认为,共享是可以不被破坏的,因为人们能够认同对公共资源的长期保护优于个人利益。之所以打破规则追求个人利益,是因为惩罚力度太小的缘故。共享本身就是强大的管理机制,需要的只是设计原则,让参与者内部形成监管。

在讨论“共享经济”时,两种观点都被拿来引用过。如果互联网自带的信任无法保证这种经济模式的运转,要设计怎样的制度来为信任增加砝码呢?《公地悲剧》的前提,人是自利的,总试图以最低代价获得最大的好处。《共享管理》的前提是,人不是完全自私的,也会考虑到他人的幸福、集体的利益。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2

独立通信分析师云晴对《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服务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产生了分离,产品/服务的所有权仍为私有,但使用权变成了公有,这样的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变成了信息和数据,而不是产品/服务本身。

如前所述,共享经济率先在互联网上兴起,都是代表性很强的企业。其实在实体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德国,共享经济也在悄然兴起。有专门网站为出行者提供拼车中介服务。汽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分离,通过网站这一信息沟通工具,使“空座”和“没有车但需要座位的人”实现了对接,社会资源得到很好整合增值。云晴认为,广义上来看共享经济对通信行业而言,存在几个机会。

首先,共享经济模式带来的信息交换需求和精确数据分析等为通信行业带来新的机会。其次,共享经济符合通信行业“云化”的趋势,有利于通信企业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动态而有弹性的服务。再次,通过整合资源,将网络建设模式由传统的集中式转化为分布式建设,客户可以同时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最后,将包括网络能力在内的能力作为商品售卖出去,通过虚拟运营商或下游运营商整合成为新的服务/面向其他用户群体的服务实现能力的增值。因此,“通信企业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共享经济,是能够找到很多商业机会的。”云晴表示。

当然,要想在共享经济中寻找到商业机会,通信运营商先要对自身希望能够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资源、资源投入在商业链条中的价值、自身在链条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清晰的认识。云晴指出,随着WiFi技术的发展及WiFi网络业务量承载的剧增,WiFi热点的聚合和运营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生意。它们当中不仅包括像IPASS、Boingo、FON这些我们相对熟悉的名字,还包含了像Google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和Towerstream有运营商背景的公司。这些“准通信运营企业”利用共享经济模式来整合社会资源、从精确的定位中寻找商业机会的能力值得借鉴。当然在政策面上,网络中立的政策立场和网业分离的程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运营商在共享经济方面的市场容量。

事实上,共享经济的兴起使从业者跳出传统“你赢我输”思维,形成了比较先进的资源共享思维。不过,云晴也告诉记者,通信业在共享资源之前,需要准确判断某一供给侧要素“过剩”或是“不足”,应确实结合区域实际能力考虑是需要“补充能力”还是“调整结构”。例如根据网络短信发送拥塞得到“网络能力不足”,进而判断网络能力要素不足,可能会不够准确――稀缺的有可能是准确的短信发送对象的计算和分优先级的发送设计能力。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3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人才聚集;聚集效应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42-01

1 学习型组织概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经营多元化、竞争白热化的发展,新的组织模式不断涌现。其中,学习型组织独树一帜,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模式。许多学者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研究,其中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含义为面临剧烈变化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

学习型组织是能对相互依赖并且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出有效反应的组织,应该是一个能不断适应与变革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

2 人才聚集理论

在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引导和驱动下,科技型人才会从边际收益较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较高的地区,使科技型人才呈现出区域集中的特征,形成了人才密度大于其他地区的聚集现象。所谓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科技型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联系,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所形成的聚类现象。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人才聚集现象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二是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

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才,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过程中所产生的人才聚集作用低于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才,在一定的区域内以类聚集,在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发挥超过各自独立的作用,产生加总效应。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其特征主要有: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集体学习效应、激励效应、时间效应、规模效应、区域效应。

3 学习型组织对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

3.1 学习型组织对知识共享、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

共同愿景使得组织中的人才具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才在追求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实现时,为了组织的发展,有迫切的知识共享的需要,愿意与其他人共享或交流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种共享的知识具有互补性,甚至是隐性知识,通过横向联系、多维互动,大家亦能彼此交流、共同学习、共享知识,将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消化、吸收与发展,实现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进而形成人才聚集的知识共享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

3.2 学习型组织对集体学习效应的影响

学习型组织用系统思考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更全面地分析组织内外环境,探索影响组织创新的组织结构,增强组织的适应性,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是开放的、相互信任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和文化,使组织中的每个员工不断地学习,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强化团队向心力,并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人才聚集的集体学习效应。

3.3 学习型组织对创新效应的影响

创新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学习型组织通过改变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激励组织成员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突破传统思维,摒弃固执己见和本位主义,提出新的思想,设计新的工作方法和业务流程。创新效应的产生取决于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交流,而具有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员工在知识共享条件下,由于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之间信任感较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团体内聚力,通过团队学习可以迅速地掌握新知识,产生灵感,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形成人才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可军,廖建桥,等.学习型组织中知识共享的智障及治理策略研究[J]. 管理学报,2009(5):580-586.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4

关键词: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资源配置

一、 引言

从国际上来看,当下共享经济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发展,T如AAwork,Prosper等世界知名的共享服务共享经济平台已经在人们的工作就业、资金管理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的相关领域产业也是一种带动。国内来看,当下的中国处于经济新常态阶段,L型经济深不见底,想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必须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经济结构转型一直都是当下的热点,众多企业开始拓展其线上服务,受日益开放的经济格局的影响,国内开始慢慢兴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共享经济平台”,这些共享经济平台开始整合线下闲散资源,用共享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也在给共享经济的发展创造着合适的土壤,积极推动着这种新型经济形式的发展。

二、 理论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早,诸多学者都对这个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Thomas A. Weber(2014)将共享经济视为一种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商业模式,并主张市场竞争者应当谨慎涉足共享经济,防止资源之间的错配引起的连锁风险。DG Cockayne(2016)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共享经济的关键点就在于其对于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他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模式。Tae Hyup Roh(2016)由共享经济的视角全面分析了当下企业的生存问题,其大致理论思想在于“共享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其理论给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相关的产业现象出现的也比较晚。

唐清利(2015)探讨了我国打车软件的共享经济模式,分析其运作特点,得出结论认为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非仅仅是一种牟利的手段。汤天波和吴晓隽(2015)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性走向,也是“互联网+”的成功范例。郑志来(2016)深刻剖析了供给侧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了当下共享经济的存在必要性与发展状况,给本文提供了理论参考。

3. 相关概念。

(1)共享经济。所谓共享经济,指的是一种以陌生关系为基础,且出现物品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物品资源使用权的转出者通常要得到相应的报酬。就其本质来看,共享经济就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济,通过整合线下的闲散资源,让资源拥有者可以借助某些网络共享经济平台将其资源提供出去,而共享经济平台的另一端存在着大量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来获取资源的使用权,从而解决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

(2)企业价值网理论。由于信息科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创新、进步,传统的企业价值链已经摒弃了原先的简单线性结构,而是慢慢演化为某种网络形态,即所谓的企业价值网。企业价值网就是对过去商业价值链中关键企业能力的一种规整,继而转变为网络化的组织体结构,而且,在企业价值网里,每一个公司都可以被看作是价值网络的一个组成节点。当下,我国最常见的、最具地位的企业价值网是O2O价值网,下文我们将对这一价值网进行分析。

三、 企业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

1. 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O2O共享经济平台无法抛弃每个个体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特别是包含了“本土化、社交型与便携性”等创新技术因素的共享经济商业运行模式,必须改革单一化的商业价值链,否则,企业很难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获得互利的收获,更无法顾及到自身的收入、利润。因此,如果要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个个体的长处,商家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提升其开放水平,把O2O共享经济平台打造为更加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的商业共享经济平台,充分激励每个个体在此共享经济平台上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其长处,对整个商业价值链进行整合,建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

因此,不难看出,所谓的企业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就是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打破原有的单一化的企业价值链,将其进行资源重新整合,把众多价值链连接成一个互相交织的网络,让所有的资源都在多条价值链中流动,资源的需求者也可以借助价值网充分获得其想要得到的信息,由此一来,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被大幅提高。

2. 共享经济商业模型构建。建立一个共享经济商业模型需要对诸多要素进行考量。经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将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构建过程分为“模型创新要素”、“模型框架设计”、“共享经济平台盈利模式设计”、“运营体系设计”、“推广技术设计”这五个主要部分,内容大致概括如下:

(1)模型的创新要素设计。

第一,链接人和物的分散化网络。庞大规模的潜在资源提供方与资源寻求方是共享经济能够合理运行的最基础保证。当潜在的庞大市场规模当量抵达某种临界值时,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能量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分散化的资源网络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基础,这种分散化的网络可以是一种政府规定的交易路径,也可以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源拥有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的信用链接,无论何种形式,资源的自由流通是共享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二,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闲置产能得到充分开发。闲置产能的存在为共享经济的存在创造了基础,如果仅仅是存在着分散化的企业价值网络而不存在可供使用的闲置产能,共享经济也无法实现。所谓闲置产能就是资源拥有者手中暂时闲置的资源,或者是其资源的最大价值没有得到开发,这种价值可能是时间、空间、物件等等。对于资源拥有者来讲,只要其存在闲置资源,就可以以一个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将其资源的使用权转让出去,同时其获得的收益也相当可观。

第三,社交化。以往的电商是一种商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商家用互联网商品与服务的相关资料,资源需求者在线上通过支付共享经济平台取得商品或者劳务,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不具备分享意见和点评感受的欲望,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较少。然而,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消费者是可以进行互动的,消费者的登陆ID也相当于其社交ID,使消费者之间进行心得与体验的分享成为可能。此外,企业还可以由此进行“口碑营销”,借由共享经济平台传播自己的口碑,当自己的口碑达到一定数量时,即便企业自身不注重市场份额的建立,庞大当量的新用户也会不断进行消费,拉动企业的成长。

第四,信任机制的建立。由于共享经商业模式的建立基础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经济交易,因此,必须要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机制。通常来讲,共享经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的个人账号与个人私密信息是相互连接的,进入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消费者进行登录与支付操作,共享经济平台也由此得到了每一位消费者的个人资料、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信任机制的建立是共享经济平台及其必要而且重要的部分。

第五,开放性、包容性与共同性。O2O共享经济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平台不仅仅是链接消费者与商家的中介,其可扩展的“插槽”也是庞大的,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在的资源提供者,经济价值的传递也不光是资源提供者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之间,而更多的是一种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传递。

第六,移动化、数字化。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这个共享经济平台,而且还要充分结合定位技术、支付技术等当下时兴的创新性科学技术。消费者提供出自己的定位,在其周边获得共享经济平台资源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也能够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寻找近处存在潜在需求的准消费者。

(2)模型框架的构建。本文通过对O2O共享经济平台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中每个组成部分开展研究,建立出了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基本价值网模型。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该商业模式的各大创新因素,理顺每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建立了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总架构。该架构以O2O共享经济平台为中心,一端连接着用户或资源需求者,另一端连接着商家或资源的需求者,综合考虑社交共享经济平台、评级分享与推荐共享经济平台、信用机制、优惠获取等增值服务这些因素,在支付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共享经济基本运营体系(模型构架具体如图1所示)。

(3)共享经济平台盈利分析。O2O共享经济平台是有盈利性的,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提供了资源的场所,对于资源需求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带来了获得资源的渠道。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应该获得相应的收益或盈利。共享经济平台盈利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和“线下户外收入”这三个部分。

首先,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这是共享经济平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O2O共享经济平台中,资源提供者与资源需求者每一次完成交易,共享经济平台都会对该次交易收取一部分额外费用,基本全部用于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管理与日常维护。

其次,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这类共享经济平台依靠自身积累的大量客户,凭借流量优势,通过广告租金的形式来创造收入。

最后,线下户外收入。共享经济平台提供商还能够通过线下展板的方式来获取收入。例如,提供共享住宿业务的Airbnb公司通过加入Airbnb的个人在家外家内的宣传提升了自己的广告效应,这样即减少了广告费用,又能明确营销的目标人群和受众。

(4)运营体系设计。企业运营是企业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有着其特殊性,其体系设计大致包括“互动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等方面。

第一,互动营销。当今的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健全意味着信息透明度与可获得性的提高,消费者对任何商品或者服务的评价机制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第二,移动互联网营销。随着各类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更多的用户,尤其是年青一代用户,都选择在手机终端进行在线商品交易。而共享经济商业平台作为线上线下商业结合的最有力工具,自然要选择最为有效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商家将平台开发成为移动终端APP,消费者可以通过在APP上注册账号来进入平台;平台与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进行合作,方便资源需求者和资源提供者进行交易时的资金划转;资源提供者也通过注册用户的方式将其资源在共享经济平台上,如此一来,交易效率大幅提升。

(5)推广技术设计。

第一,基于社交网络和移动共享经济平台的推广。社交性,移动性,是O2O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活动的一大特征,所以通过移动商务共享经济平台和社交网络可以进行有效的商业推广。利用这种传播途径,既能减少成本,又能提升知名度,效率极高,还有现在很流行的明星效应(社交网络营销,比如微博,明星与网络自媒体的宣传)。

第二,基于促销激励的推广。当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一个新的应用出现时,为了获取首批用户和潜在用户群,必须考虑价格这个敏感要素。适量的进行电子优惠码类型的促销,能够扩大用户规模。对于客户的激励是企业应该谨慎考虑的问题,所谓“饥饿营销”就是一种激励,但是在共享经济平台下,客户更需要的是一种优惠性的激励。

四、 总结

当下共享经济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新型经济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者的出现,更多的共享经济平台将会被创造出来,更多的资源将会被有效配置。

本文对当下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概念性的论述,探讨了共享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型的构建。虽然文章的文献参考不够详实,理论分析过程略为浅显,但是仍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或分析思路可以为该领域的其他学者开展研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与借鉴。

当下的中国依然按照稳定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各类产业都纷纷进行了转型,淘汰掉传统模式中不适应现在发展节奏的因素,建立、开发更加先进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进而适应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在这种经济背景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享经济模式会以更加成熟的姿态引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8).

[2] 汤天波,吴晓隽.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J].科学发展,2015,(12)

[3] 郑志来.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6).

[4] 彭岳.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2016,(1).

[5] 杨帅.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产业经济评论,2016,(3).

[6] 李麟,冀相豹.共享经济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新金融评论,2015,(10).

[7] 齐永智,张梦霞.共享经济与零售企业:演进、影响与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6,(7):23.

作者简介:张晓慧(1988-),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互联网金融及创新。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5

从国际上来看,当下共享经济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发展,?T如AAwork,Prosper等世界知名的共享服务共享经济平台已经在人们的工作就业、资金管理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的相关领域产业也是一种带动。国内来看,当下的中国处于经济新常态阶段,L型经济深不见底,想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必须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经济结构转型一直都是当下的热点,众多企业开始拓展其线上服务,受日益开放的经济格局的影响,国内开始慢慢兴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共享经济平台”,这些共享经济平台开始整合线下闲散资源,用共享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也在给共享经济的发展创造着合适的土壤,积极推动着这种新型经济形式的发展。

二、 理论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早,诸多学者都对这个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Thomas A. Weber(2014)将共享经济视为一种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商业模式,并主张市场竞争者应当谨慎涉足共享经济,防止资源之间的错配引起的连锁风险。DG Cockayne(2016)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共享经济的关键点就在于其对于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他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模式。Tae Hyup Roh(2016)由共享经济的视角全面分析了当下企业的生存问题,其大致理论思想在于“共享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其理论给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相关的产业现象出现的也比较晚。

唐清利(2015)探讨了我国打车软件的共享经济模式,分析其运作特点,得出结论认为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非仅仅是一种牟利的手段。汤天波和吴晓隽(2015)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性走向,也是“互联网+”的成功范例。郑志来(2016)深刻剖析了供给侧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了当下共享经济的存在必要性与发展状况,给本文提供了理论参考。

3. 相关概念。

(1)共享经济。所谓共享经济,指的是一种以陌生关系为基础,且出现物品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物品资源使用权的转出者通常要得到相应的报酬。就其本质来看,共享经济就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济,通过整合线下的闲散资源,让资源拥有者可以借助某些网络共享经济平台将其资源提供出去,而共享经济平台的另一端存在着大量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来获取资源的使用权,从而解决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

(2)企业价值网理论。由于信息科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创新、进步,传统的企业价值链已经摒弃了原先的简单线性结构,而是慢慢演化为某种网络形态,即所谓的企业价值网。企业价值网就是对过去商业价值链中关键企业能力的一种规整,继而转变为网络化的组织体结构,而且,在企业价值网里,每一个公司都可以被看作是价值网络的一个组成节点。当下,我国最常见的、最具地位的企业价值网是O2O价值网,下文我们将对这一价值网进行分析。

三、 企业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

1. 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O2O共享经济平台无法抛弃每个个体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特别是包含了“本土化、社交型与便携性”等创新技术因素的共享经济商业运行模式,必须改革单一化的商业价值链,否则,企业很难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获得互利的收获,更无法顾及到自身的收入、利润。因此,如果要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个个体的长处,商家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提升其开放水平,把O2O共享经济平台打造为更加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的商业共享经济平台,充分激励每个个体在此共享经济平台上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其长处,对整个商业价值链进行整合,建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

因此,不难看出,所谓的企业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就是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打破原有的单一化的企业价值链,将其进行资源重新整合,把众多价值链连接成一个互相交织的网络,让所有的资源都在多条价值链中流动,资源的需求者也可以借助价值网充分获得其想要得到的信息,由此一来,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被大幅提高。

2. 共享经济商业模型构建。建立一个共享经济商业模型需要对诸多要素进行考量。经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将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构建过程分为“模型创新要素”、“模型框架设计”、“共享经济平台盈利模式设计”、“运营体系设计”、“推广技术设计”这五个主要部分,内容大致概括如下:

(1)模型的创新要素设计。

第一,链接人和物的分散化网络。庞大规模的潜在资源提供方与资源寻求方是共享经济能够合理运行的最基础保证。当潜在的庞大市场规模当量抵达某种临界值时,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能量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分散化的资源网络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基础,这种分散化的网络可以是一种政府规定的交易路径,也可以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源拥有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的信用链接,无论何种形式,资源的自由流通是共享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二,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闲置产能得到充分开发。闲置产能的存在为共享经济的存在创造了基础,如果仅仅是存在着分散化的企业价值网络而不存在可供使用的闲置产能,共享经济也无法实现。所谓闲置产能就是资源拥有者手中暂时闲置的资源,或者是其资源的最大价值没有得到开发,这种价值可能是时间、空间、物件等等。对于资源拥有者来讲,只要其存在闲置资源,就可以以一个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将其资源的使用权转让出去,同时其获得的收益也相当可观。

第三,社交化。以往的电商是一种商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商家用互联网商品与服务的相关资料,资源需求者在线上通过支付共享经济平台取得商品或者劳务,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不具备分享意见和点评感受的欲望,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较少。然而,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消费者是可以进行互动的,消费者的登陆ID也相当于其社交ID,使消费者之间进行心得与体验的分享成为可能。此外,企业还可以由此进行“口碑营销”,借由共享经济平台传播自己的口碑,当自己的口碑达到一定数量时,即便企业自身不注重市场份额的建立,庞大当量的新用户也会不断进行消费,拉动企业的成长。

第四,信任机制的建立。由于共享经??商业模式的建立基础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经济交易,因此,必须要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机制。通常来讲,共享经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的个人账号与个人私密信息是相互连接的,进入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消费者进行登录与支付操作,共享经济平台也由此得到了每一位消费者的个人资料、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信任机制的建立是共享经济平台及其必要而且重要的部分。

第五,开放性、包容性与共同性。O2O共享经济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平台不仅仅是链接消费者与商家的中介,其可扩展的“插槽”也是庞大的,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在的资源提供者,经济价值的传递也不光是资源提供者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之间,而更多的是一种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传递。

第六,移动化、数字化。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这个共享经济平台,而且还要充分结合定位技术、支付技术等当下时兴的创新性科学技术。消费者提供出自己的定位,在其周边获得共享经济平台资源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也能够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寻找近处存在潜在需求的准消费者。

(2)模型框架的构建。本文通过对O2O共享经济平台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中每个组成部分开展研究,建立出了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基本价值网模型。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该商业模式的各大创新因素,理顺每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建立了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总架构。该架构以O2O共享经济平台为中心,一端连接着用户或资源需求者,另一端连接着商家或资源的需求者,综合考虑社交共享经济平台、评级分享与推荐共享经济平台、信用机制、优惠获取等增值服务这些因素,在支付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共享经济基本运营体系(模型构架具体如图1所示)。

(3)共享经济平台盈利分析。O2O共享经济平台是有盈利性的,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提供了资源的场所,对于资源需求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带来了获得资源的渠道。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应该获得相应的收益或盈利。共享经济平台盈利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和“线下户外收入”这三个部分。

首先,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这是共享经济平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O2O共享经济平台中,资源提供者与资源需求者每一次完成交易,共享经济平台都会对该次交易收取一部分额外费用,基本全部用于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管理与日常维护。

其次,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这类共享经济平台依靠自身积累的大量客户,凭借流量优势,通过广告租金的形式来创造收入。

最后,线下户外收入。共享经济平台提供商还能够通过线下展板的方式来获取收入。例如,提供共享住宿业务的Airbnb公司通过加入Airbnb的个人在家外家内的宣传提升了自己的广告效应,这样即减少了广告费用,又能明确营销的目标人群和受众。

(4)运营体系设计。企业运营是企业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有着其特殊性,其体系设计大致包括“互动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等方面。

第一,互动营销。当今的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健全意味着信息透明度与可获得性的提高,消费者对任何商品或者服务的评价机制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第二,移动互联网营销。随着各类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更多的用户,尤其是年青一代用户,都选择在手机终端进行在线商品交易。而共享经济商业平台作为线上线下商业结合的最有力工具,自然要选择最为有效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商家将平台开发成为移动终端APP,消费者可以通过在APP上注册账号来进入平台;平台与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进行合作,方便资源需求者和资源提供者进行交易时的资金划转;资源提供者也通过注册用户的方式将其资源在共享经济平台上,如此一来,交易效率大幅提升。

(5)推广技术设计。

第一,基于社交网络和移动共享经济平台的推广。社交性,移动性,是O2O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活动的一大特征,所以通过移动商务共享经济平台和社交网络可以进行有效的商业推广。利用这种传播途径,既能减少成本,又能提升知名度,效率极高,还有现在很流行的明星效应(社交网络营销,比如微博,明星与网络自媒体的宣传)。

第二,基于促销激励的推广。当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一个新的应用出现时,为了获取首批用户和潜在用户群,必须考虑价格这个敏感要素。适量的进行电子优惠码类型的促销,能够扩大用户规模。对于客户的激励是企业应该谨慎考虑的问题,所谓“饥饿营销”就是一种激励,但是在共享经济平台下,客户更需要的是一种优惠性的激励。

四、 总结

当下共享经济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新型经济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者的出现,更多的共享经济平台将会被创造出来,更多的资源将会被有效配置。

本文对当下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概念性的论述,探讨了共享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型的构建。虽然文章的文献参考不够详实,理论分析过程略为浅显,但是仍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或分析思路可以为该领域的其他学者开展研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与借鉴。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6

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农民收入高。2013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1578元;无锡农民人均纯收入20587元;常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8643元。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较多,苏南地区各城市都建成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较为完善。比如,过去5年来,常州逐步形成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全部达到了省标准,超过2000m2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比例为40%。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经济发达,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就业。因此,外来人口较多,尤其是外来年轻人较多。如苏州的甪直镇本地人口6.5万,外来人口8.5万;千灯古镇本地人口5万,外来人口7万;无锡的硕放镇本地人口4.5万,外来人口约5万;梅村镇辖区内户籍人口只有3.2万人,外来新市民近8万。这些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庞大的外来人口已经成为本地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年龄结构来看,这些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50岁左右的父母辈或爷爷辈的外来务工人员比例不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已经成为本地新市民,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以流动人口的身份存在。他们没有固定住所,也很少能真正融入本地,有些还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同时,这些外来人员中,由于年龄结构的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原因,妨碍了外来人员享受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较多,但实际上,苏南地区的农村人群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效果上,还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1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城乡差别大

苏南地区各城市市区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但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存在数量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专业不精和骨干断层等问题,而且定期对人才的培训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苏州的文化人才,绝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市区各文化服务单位。据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综合信息网介绍:2013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系统成功增选省“333”工程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5人。一批优秀艺术人才获得“梅花奖”、“十艺”节优秀表演奖、戏剧节优秀表演奖、首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荣誉奖章”等荣誉。全年共引进各类人员21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名,人才总量进一步扩充,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江阴市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较好的县市,但是,全市文化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难点:一是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存在着年龄偏大、人才断层等问题。二是工作质量还不高。少数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编不在岗,兼职现象,造成文化工作人员很难集中精力抓本单位的文化建设;三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常州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据“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提供的情况看,目前常州农村文化服务人才严重不足,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且年龄大、素质低,无法满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文化服务需要。

1.2文化设施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

苏锡常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区域,但是在经济发展快速进行同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却没有能够与经济同步发展。由于乡镇合并,原镇政府所在地文化设施建设和维护不够、不被重视。周边农民无法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少了,不便性增加了,“15分钟文化圈”在农村不能得到保证。2007年,有些专家提出了应高度重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指出了农村存在着“在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生活中,电视、麻将唱‘主角’,读书氛围减弱;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尤其是符合新型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太少”等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常州的春江镇(如今的春江镇是2003年10月由原来的圩塘、魏村、百丈、安家4个镇合并设立春江镇,镇政府驻圩塘。),在2012年已经成功创建公共文化服务首批示范乡镇,并在2014年实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14平方米的目标。但是并不能说明农村居民享受服务的均衡性。如镇政府所在地的原圩塘镇,文化设施较为齐全;而在安家、魏村和百丈等地,由于镇政府已经搬离,基础建设几乎停滞,文化设置更是不增反减。虽然在武进召开第23届苏锡常通群众文化信息交流暨理论研讨会上,苏锡常通四市展示了各自创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的先进经验,但是,这与苏锡常地区广大农村群众的整体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苏锡常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其中主要是农村存在的问题较多。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针对性不强,多信息服务处于传统的被动传递状态。如文化活动室的活动方式较为传统,无法吸引青年人。活动次数存在持续性差、影响面小、主动性弱等情况。

1.3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不足

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苏锡常来讲,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苏南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不断出现,生产企业的厂房内、建筑工地的临时房内等都成为新的外来人员集聚地,但是,这些从事私营企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业余文化生活。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缺乏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苏州市实施了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共享”工程。全市文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国有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不断丰富免费开放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公益性文化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图书阅读、艺术鉴赏等服务。专门举办“迎新年———新苏州人优秀新节目展演”,精选来自全市的18个作品、近300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为外来务工人员展示艺术风采提供了良好平台。另外,还制订了《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城区),确定了面向包括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在内的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和量化指标,并免费向外来务工人员派发等。但是,就整个苏南地区来讲,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人员来讲,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很有限。一是因为这些务工人员的文化层次不高,对现代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能力有限,二是因为“90后”外来务工人员,对传统文化服务项目不感兴趣,出现了“用不起、不会用和不愿用”的“三不”现象。这就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内容和服务方式、服务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2苏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以“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均等”为重点,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迅猛,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还有传播手段,都是带来了革命性的深刻影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需求,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注重服务效果呈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2.1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被动服务模式

开展精准调研,减少盲目投入,推行“菜单式”服务。转变服务思路,变“我给你收”为“你需我送”。在互联网时代,文化服务要变成公众主动参与的一项活动。参与性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没有主动参与,文化服务没有开放思维,让观众参与、体验、分享,任何文化设施要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是不可能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包含了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一代,没有符合他们兴趣的文化服务,必将会使服务面越来越窄,影响越来越小。

1)运用互联网思维,首先必须解决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方式融合的问题。这种融合,不是简单把原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直接搬到网络服务当中来,而是要带来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包括内容、业务流程方面的变革。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2)运用互联网思维,其次要考虑公共文化队伍素质的问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要求。对存量的公共文化队伍,可以考虑培训,想办法优化。对于增量部分,一定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掌握现代信息新技术的人员可以加入到队伍当中来。

3)运用互联网思维,再次是考虑网络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目前,网络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公共服务机构,包括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科技系统等,通过网络进行资源整合是有效的手段。整合的内容,包括政府内部的资源要整合,企业、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等的文化资源,也要整合到一个大平台中,共建共享。在这个平台内,企业、公共部门、社会组织都能够发挥各自的社会责任。

4)运用互联网思维,最后还要考虑可及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上的可及,一个是从成本上、从费用分担上能够可及。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全覆盖。要加大远程开放力度,让农村居民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甚至免费使用这些网络文化资源。

2.2完善传播链条,注重服务对象的效果反馈

调整考核的指标体系,突出服务效果的考核。文化服务,从设施的建设到文化产品的形成,完成文化传播的一个过程,文化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传播的过程来讲,这只是前半部的过程,缺少被服务对象的反馈,整个过程是不完整的,也不能体现服务效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措施,并且有考核体系建设标准。在这些体系中,考核内容一般都集中在“领导重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以及被各级媒体报道的加分项目”。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也是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和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来考核,从整个考核体系来看,只有最后少量关于服务效果的考核要求,而且从操作性上来看,比较虚置。没有采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方式来评价服务效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体现“现代性”?有人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均等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等。构建的视角,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建和管”上。虽然也有人提出“还要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的制度保障。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指标,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大群众满意度测评方式的应用,强化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监督。”虽然意识到服务的效果问题,但思维方式没有变。只有重视和突出服务效果的考核,才能提升苏锡常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当然,农村文化实施内服务项目的确定,还应该广泛听取农村居民真正能够表达他们真实的需要和意见,才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各级政府在进行农村公益文化建设时,应该建立一种听证制度。如用多少钱、占多少地、设计成什么样式、有些什么内容,都应该听取农村居民意见,这样才会使老百姓满意,使广大农村居民有获得感,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投入才能达到最大化的理想效果。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7

内容摘要:本文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意义出发,探讨企业在此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并就有效实现知识共享提出了几种优化路径,其中本文试图融合彼得•圣吉所提出的基模图来窥视优化路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达到系统思考的目的,这种心智模式值得思考与继续发展。

关键词:知识共享 知识经济 系统思考

知识共享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来说,如何积累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知识,使企业内外知识真正转化为资源优势,即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企业取胜的法宝,因此知识管理也就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发现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及创新知识等内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并非所有的都能被应用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知识的生产和发展与实物经济的生产和发展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使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如企业研发部门研制出的一项新技术,如果不在企业内共享,让生产人员掌握,运用到生产,试想这项技术有何价值?于是知识共享在知识经济中的位置就是:知识开发知识共享生产力,这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知识共享的程度,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纽带,对企业知识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面临的挑战

个人知识的垄断。知识垄断的典型表现是将知识私有化,由于担心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被共享后会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于是对具有商业价值的思想、技术或信息进行控制,以此来确保和提升自己的地位,或等待时机期望将拥有的知识卖出更好的价钱。由于知识具有外部性,企业员工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员工出于个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本性,而不愿转移自己的知识或有所保留,因此知识共享并非理所当然。个人知识的垄断是企业实现知识共享所面临的一大障碍。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动机理论来看,由于知识和知识工作的无形性,员工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在客观上分布是不均衡的。这就为员工之间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搭便车”和“败德”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然而知识共享应当具有“双向性”,如果企业中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屡见不鲜,那么员工就有了充分的动机隐瞒个人知识,而共享组织和他人知识。但目前许多企业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强化机制,不仅没有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而且对上述不道德的行为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排斥打击。一旦企业中知识共享与不共享的博弈循环无法进行下去,那么知识共享最终也就无法真正实现。

企业诚信体系的缺失。知识转化的基础是信用,相互信任是知识交易的灵魂,而现代社会诚信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往往也是缺乏信任,相互提防。没有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员工也就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此外有些企业也存在着承诺不能兑现的问题,如领导认可员工通过共享得到对企业非常有帮助的方案或建议,但并不执行。企业诚信体系的缺失,无疑挫伤了员工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现在许多企业都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是金字塔似的层级管理结构,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衰退或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知识共享的有效进行。而且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员工之间难有超越命令以外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员工个体已定格在狭窄的范围里,按照管理者的安排运作。因此,员工之间就无法实现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无法突破岗位对个人的约束,员工的智慧和知识也就会停滞不前。

企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由于开放时间较短,我国企业也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同时我国也没赶上第三次科技革命,这都造成了现在许多企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首先企业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员工也就无从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其次我国企业知识管理观念淡薄,没有建立企业信息知识库,使得企业知识和员工个人知识都非常零散,多而杂乱无章,不利于员工使用。因此企业员工也就难以跨越时间、空间、知识数量及质量的限制。我国企业的这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企业实现知识共享的又一难题。

个人知识层次的影响。企业知识共享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难题,当员工知识层次较低时,其与人交流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就较高,心态也很开放。但随着个人知识水平逐渐提高,慢慢在自己的小团队或企业中处于顶级水平时,往往不愿将自己的专有知识或较前沿的知识拿出来和大家共享,开始封闭自我,这可以在公平理论中得到很好的解释。因此个人所处的知识层次也将影响企业知识共享的进行。

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优化路径选择

完善企业的激励引导机制。企业应当重视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员工并对其进行适当奖励,让员工清楚知识共享所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知识垄断所能得到的利益,也即企业的激励机制要与评价和补偿机制相结合,这样就能有效消除员工心理上的防卫,从而使其能够开诚布公地进行相互的知识交流与探讨。激励的方法除了传统的奖金、工作丰富化、职位晋升、额外的休假等,还应包括较高水平的激励。同时企业还要使正强化和负强化双管齐下,对有碍知识共享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负强化。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知识的可共享性使知识资产的使用会增加价值。因此,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应主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员工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的必要性及紧迫性,让其了解实现知识共享不仅能促进员工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共同愿景的实现。这就要求企业采取各种措施,营造相互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当知识共享在企业组织中成为一种必然文化的时候,员工就会打破知识垄断及个人知识层次的束缚,推进企业知识共享以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

加强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为企业知识共享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企业应当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信息技术及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以利用计算机群体技术、电子邮件及网络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知识,使知识的扩散和激活更加方便高效,全球范围迅捷的知识也就会转变为企业内部知识,为知识共享提供先决条件。同时企业还应开发和应用知识管理系统,建立起内部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知识挖掘技术,将员工的隐性知识尽可能挖掘出来并清楚地将其表述出来;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之标准化和特征化以建立知识库,从而使知识共享变得更加方便。

重构新型的企业组织结构。信息革命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使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型变为水平型,这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从“金字塔”型转变为扁平有机化的矩阵网络型。这种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信息传递速度快,有利于知识尽可能自然地流动,避免了知识流失和信息失真。同时这种组织结构更能体现民主与灵活,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重构企业的组织结构,为企业员工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健全和完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全社会通过知识产权的立法和实践确保知识拥有者的合法利益,或有相对公平的信息公开制度和系统,知识垄断的现象就会相对减少。因此,在知识技术日益成为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护知识员工的利益,从而克服知识垄断的影响,这有力地推动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各优化路径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之间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在这里引进与改善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的“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图(见图1)来进行系统思考。实现知识共享需要企业在以上各优化路径中予以保证,在这里将相关法律的完善作为激励引导机制中的一个外生变量。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员工技能提升是维系企业存在的基石和共同愿景。如果这些优化路径在企业内部较顺利地推行,知识共享也就得以进行,而知识在企业内部合理地流动和利用,将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绩效也就会相应地改善。而绩效的提高反过来就会进一步优化各路径。这样就会不断地推动企业知识共享的深化和效益的提高,于是以知识共享为纽带、以企业绩效为中心的增值环路也就形成了。一旦这个基模得到全面启动,企业就会呈现出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综上,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价值取向。而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企业仍面临着知识共享的诸多挑战,而完善激励引导机制、重构组织结构、夯实物质技术基础及建设企业共享文化是企业顺利实现知识共享的优化路径选择。但在此优化进程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企业及个人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采用系统思考关注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厉荣.企业知识共享实践的难点分析及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2)

2.刘希宋等.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4(5)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8

【关键词】共享经济 模式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农业有关,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三农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农村,城乡差距大,许多农民还没有实现脱贫,随着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地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被提上了各地政府的工作日程.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小农经济地制约,缺乏产业支撑,中央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紧靠“输血”不足以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关键是要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造血”,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要打破原有思想地禁锢与束缚,可以借助自身土地与资源的优势与现代企业联合,依靠共享经济的模式来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在我国消费市场上迅速崛起,它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运作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并且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产出的农产品跟许多全球化的农产品相比较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并且是缺乏竞争力,因此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是如何适应全球化的过程,并且要学会如何用新经济模式来改造现有的农业这种形态. 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模式大多出现在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中,并且在互联网企业成效显著,共享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将这种商业模式应用到农业中,应用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就可以逐渐转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固有的思维方式,将会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质增效,进而弥补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竞争力不足的缺陷,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粮食作物地生产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粮食作物的生产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还能够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仅仅靠粮食的生产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我国各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各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实现资源地优化配置,而我国农村地区在经济作物的种植种植技术和发展规模上还比较落后,并且其发展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将共享经济模式引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优势和现代企业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企业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来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作物地种植,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能起到一个立竿影的效果.我国的很多山林地都是种植经济作物的最佳场所,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这些山林地的产权大都分散在各家各户,其发展规模和效益都受到严重制约。消费者作为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经营管理公司及作业的农民作为供给方,山林地及其附属设施作为共享经济的平台更好地体现出了共享经济的三大主体,并且这种经济模式整合了分散的农业资源,农村闲散的劳动力,新的商业模式。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是实现了直销,消费者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将远远低于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因为产品进入市场会因渠道,品牌,库存所产生的费用而远远高于产品的成本价,而通过共享经济模式而将产品直销给消费者会使消费者所拿到的产品是最便宜的,并且消费者因购买林地所付出的成本,会由每年所获得的产品而不断获得收益而不断的抵消掉,并且随着当今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对高品质的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者还可以定制化自己的产品品牌。消费者虽然只拥有山林地中的其中很小一部分,但是消费者可以将其转让,从而实现了资产证券化。通过这种商业模式的运作,不仅能够实现直销,定制化品牌,而且还能实现去资产,为企业减轻了品牌,资产,渠道,库存的负担,提高了效率,从而使大家都实现了盈利。

对于这种共享经济下全新的商业模式,要在农村地区推行需要漫长的过程,因为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对于新生事物需要一个接受过程,并且该模式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当地体制机制地制约,基于此,可以先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先行进行试点,不断地在试点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地对外公布成果,并逐步的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该模式。共享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与我国农村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定会引领我国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发生改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会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也将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随着共享经济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资源存量使用率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总供给能力,而且还能适度扩大总需求,并且在创新中不断提高供给质量,这恰恰符合了我国正在推行的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在未来共享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会有更多的农村资源被纳入农村共享经济平台中,共享经济将成为未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怀勇,张贵鹏.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J].商情,2012.

上一篇:外科护理综述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数字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