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系统研发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3:11

共享系统研发

共享系统研发篇1

DOI:10.3969/j.issn.1005-53

>> 中医临床科研共享平台建设思考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网络数据采集平台的构建 中医临床科研共享平台建设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与应用 构建共享数据库平台的思考 基于Android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 基于安卓系统终端原生态农产品信息平台服务平台的研究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探讨 口腔医疗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 大数据时代构建出版信息服务平台的几点思考 企业转型升级下的区域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研究 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中面临的数据共享命题 高校科研平台服务专业课实验教学的探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医疗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与研究 挖掘数据之声,解读数据平台服务价值 医院信息化中医疗数据平台的应用分析 基于健康信息平台建立远程医疗系统的思考与实践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应用与思考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数据采集平台服务流构建的思考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数据采集平台服务流构建的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关键词: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信息服务;服务流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02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8-0004-02

中医学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并不断验证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数据既是中医学发展的源泉,也是临床疗效的证据基础。采集临床实际数据、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不断完善临床疗效“证据链”,是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也是中医学继承创新的关键。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发展,通过严格控制研究条件,临床研究已建立起较完善的技术平台及方法学体系,但如何基于临床诊疗实际,开展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2]。

服务流是营销学中产品推广应用的概念,它与技术流、资金流共同构成产品价值链的主体。服务流是以产品为载体,通过向用户提供服务,促进产品推广应用,实现产品价值。另外,服务流又是技术流需求产生的源泉,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是价值链增值的主要内容。共享系统的应用研究可以借鉴服务流构建的原理与方法,从用户需求出发,把应用过程的关键环节按照应用流程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用户服务体系,以支持共享系统数据采集平台应用。兹就此作一阐述。1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研究概况

10余年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评价方法重点研究室遵循中医学“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特点及规律,借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始研发并不断完善“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以下简称“共享系统”),成果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共享系统以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为理念,支持临床诊疗与数据采集的同步实现,支持临床实际数据的采集、集成、存储、管理、共享和利用,满足医疗与临床科研多重需求,是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技术支撑平台。以共享系统为支撑,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交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开展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不断发现并验证中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方药,不断优化与提高临床疗效,构建阶梯递进的临床基金项目: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207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M520556);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Z060815)通讯作者:刘保延,E-mail:疗效“证据链”,是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数据采集平台遵循医疗流程规范,以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中医临床标准术语应用为基础,在不干预临床诊疗的前提下,实现对临床数据的同步、完整、全面、准确、规范、快捷的采集,并将临床数据转化成可分析的科研数据,是共享系统的基础与核心。

共享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第一,依据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规范,结合学术发展及用户需求,开发了“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中医临床数据仓库数据预处理(ETL)系统”、“临床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等软件,初步建成数据采集、集成、存储、管理及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第二,参照国际系统医学术语全集(SNOMED), 运用知识工程的理念与方法,建立了《中医临床标准术语集》、《中医临床标准术语字典》,已分别收词39万条和20余万条,实现了在共享系统中的应用;第三,建立了数据仓库平台,开发了“有效处方与配伍规律发现”、“证治规律分析”、“辨证论治动态方案优选”三类7种数据挖掘算法及模型,提供了适于中医临床数据挖掘分析的共性技术及方法。2 加强应用研究,解决技术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

共享系统研发篇2

关键词 资源共享 协同创新 集群创新系统

一、前言

医药产业园区不仅集聚了大量的资金、信息、人才、智力等有形和无形创新资源,而且集聚大量的医药企业、医药相关企业、医药科研机构、高校、研究所、风险投资机、信息咨询机构以及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地税局、国税局等政府机构,这些机构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四大主体,即: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集群创新的发展成长离不开系统内资金、信息、智力等资源的配置共享以及系统内四大协同创新主体的相互协同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资源共享理论及协同创新理论来分析研究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网络模型,以便于为医药产业园区的集群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相关理论分析

(一)资源共享理论

张明(2014)认为:资源共享主要指在不损害资源相关利益方的前提下,避免或者减少资源的不必要重复建设,并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过程。[1]资源共享是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配置方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与资源开发的成本。资源共享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协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促进了成员间的合作与沟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成员间合作和交易成本,降低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各成员通过对共享资源的获取、吸收、处理,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并实现了资源的增值。

医药产业园区集聚了大量的资金、信息、人才、知识、基础设施等有形和无形的创新资源。笔者认为,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共享是指集群内成员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情况,适当的各自贡献出一部分创新资源,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的交互与共享。医药产业园区以医药企业为核心,集群创新活动围绕集群内所有成员企业的创新活动而进行,创新资源共享是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提高集群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医药产业实现集群发展的目的之一。相对于离散的集群外医药企业而言,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可利用的创新资源范围要大得多,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内部可利用的创新资源,也包括存在于集群内的由其他成员企业以及其他主体成员所贡献的“共享性创新资源”,企业通过对这些“共享性创新资源”的再利用与再开发,创造新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不断与集群内其他成员进行资源交互与共享,这一方面使自身的创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吸引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实现资源拥有方的合作共赢与资源共享。同时,由于集群内组织在地理区域的临近性以及复杂的组织间网络关系,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与经营成本。另外,由于知识、信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也会带来集体学习效益、知识溢出效应及知识转移,进一步提升园区的集群创新能力。

(二)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论也称之为协同学,该理论由德国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1971)提出。“协同”的意思即指合作、协作,协同学意即协作作用的科学。[2]协同学是一种复杂系统理论。它把一切研究对象看成是由组元、部分或者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之间会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等方式相互作用。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种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的结构。协同理论最重要的是“协同效应”,即系统内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产出要超出各要素、子系统单独作用的产出总和,也就是“”的效应,协同效应是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随后,学者将协同学理论应用到创新领域,促使了协同创新理论的产生。吴杰等[3](2005)将协同创新定义为企业与其他组织结构在市场结构关系中建立的相对长久的、有助于企业之间开展创新的活动方式。胡恩华、刘洪(2007)认为协同创新是通过企业与群外环境通过既竞争又协同的作用方式实现的。

医药产业园的集群创新系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有众多要素形成的“协同系统”,这些众多的要素有四大创新主体组成:即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组成,这些主体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盈利性组织等为辅助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系统,并通过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交换等连接在一起,各主体通过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园区集群创新系统的“进化”发展。

(三)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理论的关系

从资源的来源与流向看,医药产业集群内“共享性创新资源”来源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这四大协同创新主体,并最终流向与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这两大创新主体,参与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行为中。园区内的企业作为集群创新的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是集群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是园区集群创新的源泉,为园区创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支持;中介机构是园区集群创新的重要支撑者,为园区创新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支持;政府是园区集群创新的支持者与监督者,为园区创新提业政策及资金支持,同时又要以监管者去宏观把控和监督园区创新。从这里看出资源共享是集群协同创新的基础。

从协同创新的本质来看,协同创新本质是由于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单个创新主体打破组织边界,进而与别的组织进行资源与要素的交互、共享。协同创新的关键是确保各种创新资源与要素在各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间的人力、资金、知识、信息、技术、设施等资源的有效流动,确保各种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各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协调、行为配合、资源互动和信息反馈的有效协同关系。[4]通过创新资源的共享,各企业、各高校/科研机构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创新资源,独自进行创新活动行为或者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创新活动。

三、基于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建立医药产业园区创新系统

笔者认为,医药产业集群资源共享系统可以分为资金资源共享子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子系统、知识资源共享子系统、人才资源共享子系统、物质资源共享子系统,这些资源共享子系统共同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的发展。

(一)资金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的共享性资金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各地政府扶持园区发展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包括对创新项目及创新成果的财政资助与补贴、税收优惠、重点项目的直接投资等政策)、银行低息贷款、为企业创业创新活动提供融资、信用担保等支撑条件的风险投资机构及融资担保公司、创业企业家投资者以及园区设立的研发奖助基金、创新成果奖励等。这些共享性资金最终流向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为其创新活动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降低了其研发创新的风险,同时也激发了园区内成员的研发创新积极性,推动了园区内成员间的合作创新;另外,良好的创新资金环境更吸引了那些有技术却缺乏资金的创业者入驻园区,进一步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的共享性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园区建设的一系列信息共享平台,包括虚拟医药图书馆、文献信息库、专利信息库、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等公用平台,这些平台连接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等中介机构,并实现了信息资源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转移,同时,减少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信息开发、信息搜索、信息利用的成本,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再利用,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开发。另外,这些共享性信息资源也促进了各主体间的集体学习与知识积累,并进一步体现在研发创新活动中,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此外,医药产业园区内人才资源的共享会间接带来信息、知识资源的共享,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研发专业人才,其所具有的信息与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活动尤为重要。

(三)人才共享子系统

人才资源是园区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医药产业园区的共享性人才资源主要来源于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园区内猎头招聘公司、培训机构以及园区经常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具有教育和培训人才的职能,其也是园区集群创新的源泉,通过产学研的合作,促进集群内人才的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与转移,促进园区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园区还经常举办人才招聘会或者通过猎头招聘公司从外部为园区内企业招聘优秀人才资源,为企业实现人才的引进与储备,并通过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实现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与共享。

(四)知识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内的共享性知识资源主要来源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教育机构、培训咨询机构等,通过虚拟图书馆、文献信息库、网上学习、学术交流会以及经常性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商业管理培训等平台与方式实现园区内知识资源的共享,并进一步形成集体学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园区内成员企业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资源,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知识共享一方面会带来无形资源的产生,如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等;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更多的创新价值与经济价值,如创新成果与产品的出现、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等。

(五)物质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内的共享性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水、电、供暖、网络、公交、医院等园区内人人共享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有一定权限的公共实验室、会议室、科研场所、实验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源。这些物质资源多数是由政府与其他企业投资建设,并为园区内各主体共享利用。这些共享性硬件设施为园区的产业发展及集群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条件,避免了物质资源设施的重复建设,为园区内新创企业及中小企业孵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从四大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系统及资源共享系统建立以下医药产业园区集群创新系统网络图:

四、总结

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促使其发展趋向于向医药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医药产业园区在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园区集群创新是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医药产业园区要加强资源共享体系及平台建设,提供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作用,促进各主体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充分实现成员间资源的交互与共享,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飞跃提高。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范增(1989―),男,中国药科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医药产业技术,经济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明.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2] 张琼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D].江南大学,2012.

[3] 吴杰,胡达沙,李勇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资源协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72-174.

[4] 郑莉莉.基于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5] 姜晓丽,高长元,张睿.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9):60-65.

共享系统研发篇3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剧,国内许多企业开始相互合作共赢,形成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模式。然而在企业集团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集团内部运营资本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开始下滑,同时企业集团的财务职能不断受到削弱。为了提升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集团的规模优势,企业集团需要革新传统的财务运营模式,实施财务共享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发展体系。在企业集团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证实了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集团解决所面临的难题,该模式在企业集团内部得到了普遍运用。然而,许多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说明对企业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关注,找出影响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关键要素,以及探讨关键要素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效用的具体影响关系,是当前集团企业研究财务共享实施的课题之一。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企业财务共享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出现于美国,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化发展后财务管理部门过于分散,而且各个分支部门较多相互扯皮导致企业集团价值降低。此后大量的学者也开始致力于企业财务共享的研究,并不断地总结出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学者Danna Keith(1996)认为财务共享是企业将一些独立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或者是进行合并。Daniel S. Schulman 等学者(1999)认为企业财务共享就是指将企业分散的财务资本,合并为统一整体,并进行统一调配以及运用,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财务运营成本,以及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Bergeron(2002)通过实证分析财务共享在企业中运用效果,界定出企业财务共享就是把企业集团内部不同单位与不同部门中的财务管理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财务管理组织内,以强化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运营职能。

(二)国内研究 随着国内企业集团这一经济形式的发展,许多企业也开始采用财务共享的管理方式,这为国内企业集团式财务共享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张瑞君、陈虎与张永冀(2010)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构建的问题,指出财务共享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童瑶(2012)在以往财务共享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集团企业财务共享实施的优势,并提出了企业集团在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何瑛与周访(2013)针对国内已经实施财务共享模式的企业集团,在流程再造的视角下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发展要素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相关模型去检验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成功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国内外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国外财务共享实施问题的研究要早与我国,国外的研究是以解决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具有一定的时间价值,为财务共享在企业集团中有效的实施提供了借鉴。国内学者在企业集团化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对企业集团内部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对财务共享的研究是在引进西方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企业集团的发展特点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从整体上来讲国内对财务共享模式的研究比较成熟,理论成果得到了实证检验,对后来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是对财务共享实施影响要素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问题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还涉及到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成功实施要素的分析,构建了一定的体系,但是这些研究比较表面化,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影响要素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随着集团企业财务共享实施进程不断加深,企业集团开始研究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要素。企业集团内部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所以进行统一战略规划对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共享的管理必然产生影响作用;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节省资本,有效发展;网络技术的便捷性,便利了企业集团内部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实现信息化管理财务共享业务;财务资源的丰富性,对于企业集团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信息体制的完善度也会加快企业财务共享的实施进程,于是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H1:发展战略统一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H2:财务制度科学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H3:网络技术便捷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H4:财务资源丰富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H5:信息体系完善度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呈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问卷设计 本文主要选取国内已经实施财务共享业务的16家企业集团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同时经过深度访谈进行初步的预调研,对设计的问卷进行修改,最后设定为量表式的问卷。本文的问卷设计中主要包含了5个变量与25个测量项目,采用五级李科特的量表法来测量。一共发放30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是83.4%,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79.8%。

(三)变量界定与模型设计 为了便于实证检验,本文首先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要素进行界定,假设被解释变量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用Y来表示,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统一性、财务制度科学性、网络技术便捷性、信息体系完善度以及财务资源丰富性这五要素分别用X1,X2,X3,X4与X5表示。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要素回归模型,具体如下:

其中,

公式(Ⅰ)中,αi是指影响系数,?兹为残差项。公式(Ⅱ)中αii是指系数,xii主要是指隐性变量,表示在解释变量中分别有五个隐性变量组成。基于此可以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要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问卷回收的统计结果来看,在受访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重较大,为61.3%,这说明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女性较多;受访人群中36到45 岁的人员较多,这表示受访人群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较多;教育程度普遍处于本科及以上水平,其中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占到58.7%,这说明目前企业集团在不断提升人员的素质,国家也在不断培养相关专业的高等人才。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解释变量的效度,本文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1)拟合检验。实证检验数据中,x2/df的值为1.834

(2)信度分析。通常情况下,综合信度超过0.7,就表示量表具有较高信度。由表1可知,各潜变量的综合信度值都超过了0.7。同时,各测量变量的克朗巴哈值都大于0.8,充分显示了测量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3)效度检验。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的因子载荷都超过了0.5的接受水平, AVE的值也都超过0.5。同时从表2数据来看, AVE的算术平方根都超过其余相关系数,这就表明了测量量表效度较高。

(三)假设检验 本文选用AMOS17.0对假设进行检验,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C.R> 1.96,说明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05的水平下显著,X1*Y、X2*Y、X3*Y、X4*Y与X5*Y的五个要素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57、0.43、0.51与0.53都大于零,于是可以得出:发展战略统一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财务制度科学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技术便捷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财务资源丰富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体系完善度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五个假设。其中在相关路径系数中X5*Y的最大,其次是X4*Y,X1*Y的相关路径系数最小。这也就表明信息体系完善度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影响效用最大,而发展战略统一性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影响效用最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影响要素进行界定,提出相关假设,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假设成立,也就说明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影响要素包含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统一性、财务制度科学性、网络技术便捷性、信息体系完善度以及财务资源丰富性五个方面。研究结论为当前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集团找出财务共享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提供了借鉴,丰富了财务共享相关理论。

(二)相关建议 笔者依据研究结论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有效实施提出以下相关建议:首先,在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影响要素,企业集团需要统一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财务共享制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以及丰富财务共享资源。其次,在兼顾统一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财务共享制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以及丰富财务资源这五要素的同时,重点注重配备丰富的财务资源以及完善财务共享的信息体系。再次,除了影响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的五要素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外在影响要素,如财务管理人才等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实施也需要将这些外在因素考虑进去。

参考文献:

[1]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

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会计研究》2010年第7期。

共享系统研发篇4

1.ERP模式下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共享模式实施必要性

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一直延续传统管理类型,虽然很好的解决了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因为管理理念与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必须积极落实信息化管理技术,并且采取财务共享模式,集中财务管理力度,分离财务管理职能。

第一,军工科研单位正处于关键发展战略阶段,应用财务共享模式,融入信息化财务管理技术,帮助财务人员减轻工作压力。尤其是军工科研单位属于事业单位,?τ谑乱档ノ焕唇玻?管理人员积极与财务管理人员针对发展与研究详细研究,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坚持做到与时俱进,明确军工科研单位的核心研究内容,明确发展核心【1】。事业单位的财务共享模式落实,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团队,为其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同时还要保证管理团队的专业性,时刻掌握财务管理最新动态,完善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标准,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帮助军工科研单位更全方面、科学化、标准化的提供核算服务。

第二,财务管理控制对事业单位发展至关重要,以财务管理模式为基础,发现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计划加以解决。不同类型的核算实体具体财务核算具有很大差异。当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核心管理最难,监督控制上不能满足其他财务管理要求,不能支撑军工科研单位研究,财务信息更新不及时、准确性不高,这些都阻碍财务管理的优化升级。基于ERP模式下的财务共享模式,以财务管理信息集中平台对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实现财务信息的统一计算分析,完善了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标准流程,并且规范财务管理相关业务【2】。财务数据可以实现跨地域统计计算,及时将财务信息汇总,无形中提升了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能力。

第三,财务共享模式的落实,提升了军工科研单位的研究效率,合理控制研究成本,科研资金得到有效应用。军工科研单位研究具有基础性、多样性、重复性等特点,研究项目众多,不同研究项目需要不同财务核算人员跟踪调查核算,这方面消耗大量人力。但是财务共享模式对科研项目集中处理,通过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传递,妥善数据分类统计,为工作人员减轻财务核算压力,同时控制工作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核算准确性,有效利用科研资源。

2.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发展问题

2.1 管理模式过于传统

即便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一直在创新改革,但是主要管理依然属于传统管理模式。事业单位针对财务管理项目制定管理制度,管理中过度重视财务核算,忽视财务管理。尤其是科研方面,管理手段不足,管理深度不够,信息掌握不及时,财务管理多形成信息阻塞,威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科研、管理结合不到位

军工科研单位的主要内容为科研,这也是财务管理主要对象,但是在实际管理上却存在军工科研项目与财务管理结合不恰当的现象,导致财务管理质量下降。财务管理部门处于军工科研单位核心地位,与科研项目距离较远,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都不会亲身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这样一来就造成财务管理人员与科研项目脱节,对科研项目了解不到位,财务管理准确性遭受质疑【3】。

2.3 管理手段缺乏、管理素质有待提升

财务管理作为军工科研单位核心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队伍非常重要。当前的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方面,财务管理团队专业性不高,尤其是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虽然财务核算知识掌握熟练,但是财务核算与管理同等重要,所以现在急需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能够对科研项目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特别是对合同方面更要十分熟悉。

整体来讲,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出现,主要在于其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模式杂乱无序,财务管理人员“深居简出”,不了解军工科研项目,限制了财务管理的发展。

3.ERP模式下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共享模式功能设计

财务共享模式设计功能决定财务管理质量,事业单位需要将其从管理部门抽出,设立单独财务共享管理部门,调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流程,并且提升管理模式的全面性,实现标准化、精简化管理。共享服务管理模式的独立,延伸其他管理组织,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框架。认真对待科研项目,对不同科研项目集中控制,优化与升级科研服务。

3.1 明确财务共享管理目标

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实施,必须明确管理目标。当然管理目标的设定,需要结合财务共享管理中核算体系、科研资金管理、科研项目调查跟踪、共享管理组织以及科研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着手。利用对军工科研项目的跟踪调查,第一时间掌握财务数据,将财务数据上传到信息统计系统,将科研数据系统分类,结合财务数据分析制定适当管理策略,同时将管理建议提供给管理层,必须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真实,并且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控制手段。整个管理过程便是财务共享管理目标,明确管理目标之后,从细节上加强财务管理控制力度,以信息化手段完善管理模式,数据的准确统计、分析等,强化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并且也增强财务管理水平【4】。共享财务职能的落实,降低了人工财务管理与核算压力,控制了财务核算成本,为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赋予更强的适应性、统一性以及前瞻性。

3.2 准确定位财务管理功能

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包含很多管理功能,对其中的管理功能准确定位,保证财务共享模式达到最优化。财务共享模式的主要职能是将军工科研单位原有的财务管理功能集中,具体包括报账处理、数据统计、集中分析、科研资费、收支管理、核算管理等。其中最关键功能主要包括报账、收支、集中核算。报账是财务挂历最现实的手段,报账主要是利用原始单据为载体,对其进行扫描,同时将扫描内容上传到财务共享管理的影像数据库。数据库对原始数据缜密审核,紧接着对科研内容进行收付报账,统计费用与其他费用。现在财务共享模式已经实现了收支双轨,在此基础上将科研资金集中管理与支付,真正实现资费统一调度。在此基础上统一银行账户、内部资金、资金利益支配。?务共享模式中的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是统一财务管理的关键功能,记账凭证以及报表等统一编制核算,设定财务管理权限,保证财务共享管理的安全。

3.3 体系结构设计

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共享模式设计中,体系结构设计主要结合信息化技术,设定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以ERP为基础打造财务数据传输渠道,并且部署数据库服务器,将现有财务管理系统升级,重新对组织机构协调处理,安排好财务管理相关的岗位任务。具体财务共享管理体系结构设计划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应用层,这也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层次,包含各种财务管理系统与信息化平台。第二是审核层面,这一层面包含核算、审核等系统,并且还囊括财务预核、科研项目审核以及资金支出签字等。近期增加了手机审核、财务复核等。第三是财务管理通知平台,这方面具体包含财务信息收集、统计、通知,通知方式多样,邮件通知、收集通知或者网站登录等,信息化技术发展应用基础上,财务通知形式更加丰富。第四是财务共享模式的信息接口,这是财务共享模式运行的基础,将其与科研系统接口连接,及时上传科研数据。当然财务共享模式的运行离不开ERP软件,设计好系统运行流程,以信息化技术实现系统自动化,这样一来为数据传输与统计等提供机会,并且科学部署系统模式,减轻财务管理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协调部署结构,实现科研项目实时控制。

财务共享模式核算功能系统设计期间,将子系统全方面设计,实现子系统的集中管理的同时,为数据传输提供有效途径。财务共享模式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执行方式,利用系统分类的手段协调系统运作,确保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准确定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向,为军工科研创造更多研究价值。

结束语:

共享系统研发篇5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 键 词】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

资源共建共享是20世纪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奋斗目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处于网络环境下的21世纪,图书馆将彻底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全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成为现实。但欲达此目标,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实现此目标的各种关键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进行探讨,旨在推动同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推动此目标早日实现。

1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类

1.1 按管理体制分

有集中型模式和分散型模式两大类。集中型模式是指有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统管全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如前苏联的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就是这类集中型模式。分散型模式是指无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全国性管理机构领导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而主要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和调节信息资源的工作与共享。如美国和日本对此项工作的管理就是分散型模式。

1.2 按共享的区域范围分

有国内型、国际型和区域性三大类。国内型又分全国共享型和地方共享型、系统内共享型、跨系统共享型。国际型是指跨洲的多国共享型,如目前的OCLC,它既是国际联机图书馆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和共享机构。区域型是指少数几个洲或一个洲内多国参加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如亚太地区、东南亚地区所形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尽管目前尚未实现)。

1.3 按层次分

有中央型、地区型、省市型三个层次。中央型是指部级文献情报中心所组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它将国家图书馆和各系统所有大型图书情报中心联合起来,形成中央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地区型是指某一地区内(如华东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共同组建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省市型是指以省(或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建立一省(市、区)范围内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1994年成立)、河南省省数字图书馆工程(1999年开始实施,实行跨系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4 按系统分

有系统内型和跨系统型二大类。系统内型又分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研图书馆系统。跨系统型指不同系统共建共享。系统内型又分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跨系统型也分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就系统内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三足鼎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格局”。就跨系统而言,已如上述,上海及河南省等地区在跨系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经验,并成为资源共建共享的典范。

1.5 按共建共享所形成的体系结构分

有链式网络结构模式、根状结构模式、纵向结构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等。(1)链式网络结构模式:第一级是部级文献情报中心,是资源共享的调控机构,担负着总书库的职能,负责解决下一级(链)机构的有关问题和复制服务等。第二级为省级网络中心。它以高校图书馆为核心,横向联系各省高校馆,形成二级链式网络,并建立地区型网络中心,再通过省际协作协调,建立跨省的网络机构中心。第三级是中小型图书馆网络,进行馆际互借等交流活动。(2)根状结构模式:把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情报事业的中心点,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馆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分馆。将各地市县馆和其他图书馆(情报所)作为省一级馆的分馆。这样组织起来,全国的图书情报网络结构象树根一样。(3)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如公共馆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4)横向结构模式:指同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纵向和横向结构模式都必须有一个或两个图书馆牵头,并签订共建共享详细协议,在平等、互惠互利的情况下,所有参加馆形成一种纵向或横向的体系结构。

1.6 按资源共享网络的组建和规划方式分

有“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两种。“自上而下”式:发展(组建和规划)图书馆网络,从上到下进行,同时自下而上地启动。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统一规划和集中领导,另一方面各图书馆要在参与网络建设方面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自下而上”式:首先发展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作为建网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图书馆联成网络,继而不断扩大组织程度,使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1.7 按资源共建的投资来源分

有国办式和民办式两种。国办式是指政府行为,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如日本图书馆的外国杂志中心就是日本文部省专项资金支持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我国的CALIS也是国家拨款支持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民办式(又称民间式)是民间行为,没有政府资金支持,靠共建成员投资支持。如我国的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协作网,美国的“法明敦计划”(持续30年后终止)等都属于民办式。

1.8 按共建共享所形成的网络的性质分

有学术性图书馆网络、大众图书馆网络和大众与学术混合型网络。学术性网络是指高校系统图书馆形成的共享网络、科研系统文献情报中心形成的共享网络以及高校和科研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大众图书馆网络是指由公共图书馆系统组建的共享网络。混合型网络是指跨系统(公共馆系统必须参加)的共建共享网络。

1.9 按共建共享网络发展的进程分

有过渡型模式和完成型模式。过渡型模式是指在完成理想的共建共享网络之前的阶段性共建共享网络,如高波博士最近提出的“小共建、大共享”模式。此模式是指我国现阶段“应采取全国性系统的共建共享和地区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目的是“系统共建,全国共享”、“区域性共建,全国共享”。完成型模式是指一次完成的理想的无边界共建共享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的最终模式。这种模式,国内外学者都有成果发表,现只举几例。(1)全国共建共享模式:全国范围内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2)全球共享网络模式:即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建共享。(3)郑贵宇提出的资源共享模式:“由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的部级横向协作网、专业系统的纵向协作网及地区性的横向协作网所构成的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网络”。

1.10 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分

有合作馆藏建设、联机联合编目、网上文献传递(含馆际互借)和在线信息咨询。

1.11 按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的学科性质分

有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自然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综合性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1.12 按共建共享信息资源载体分

有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期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纸纸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

1.13 按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文种分

有中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外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西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英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

1.14 按共建共享的数据库种类分

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共享,中文期刊篇名索引数据库共享,外文期刊数据库共享,中文图书全文数据库共享,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共享,外文图书全文数据库共享,外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共享,特色文献数据库共享,古籍文献数据库共享等。

以上模式的归纳,有的是对前人成果的 总结,有的只是一种设想(尚未有人提出)。有的是正在实施的共享模式,有的是已完成的共享模式(局部共享),有的是尚未实施但已规划(确定)好的模式。当然,以上只是从主要几个方面划分的模式类型,用其他标准分类,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模式。然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不能仅仅列举一些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最佳模式,实现最佳模式。

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

2.1 确定最佳模式的基本原则

2.1.1 适应性原则。此原则含两项内容:适应国情原则和适应时展原则。(1)适应国情原则。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都是在该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地理等人文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所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确立,必须符合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现状。分散型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应采取分散型共建共享模式,而集中型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则易采取集中型模式。我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必须符合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此其一。其二,还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若脱离此国情,资金不能到位,其“模式”也难以实现。(2)适应时展原则。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和确立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共享模式至关重要。

2.1.2 最大节约原则。此原则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其模式应实现经费最省化,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其二是说其模式要便于读者(用户)获取,节约读者(用户)的时间和经费。

2.1.3 适度超前原则。由于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确立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2.1.4 渐进发展原则。所谓“渐进发展”,在此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之国情,必须选择那种过渡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因为那种一次性完成模式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不符合我国国情。像CALIS等都是过渡型模式。

2.1.5 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性,以及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朝气。

2.2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

根据上述选择和确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高校馆系统建立协作网(因其条件较其它系统好),然后再在科研馆系统建立协作网,最后在公共馆系统内建立协作网。待三网分别建立后,再建横向跨系统共享网络,最后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分别在系统内实现共建共享(目前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这是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进行的跨系统地区性共建共享。目前,上海地区、河南省等省、市正在加紧实施资源共享计划。这说明地区性共建共享是可行的。第三步,地区间共建共享,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联成共享网络,初步实现全国资源共享。当然,在东、西部地区实施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部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与一些特大型图书馆,如清华、北大、上海图书馆联合共建网络),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图书馆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上述模式可以简述为:以国家投资为主,以部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全国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此模式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收稿日期:2003-02-25

【参考文献】

1 高波.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新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6):25-28.

2 高波,刘兹恒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4):48-52.

3 郑贵宇.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研究概述.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3(4):70-75.

4 黄长著,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6(3):3-11.

5 孔燕.中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比较研究.情报科学,2001,19(6):669-672.

共享系统研发篇6

【关键词】区域性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 共享平台 建设

区域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主要是指通过汇总、区域内大型仪器设备的信息,再利用互联网将闲置的仪器设备提供给用户,用户利用其展开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等工作,不仅对区域内研发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同时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成本,与其他区域内基础条件一同打造一条服务链条,区域创新体系得到了完善,更好的为区域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1 平台系统需求分析

1.1 系统目标与问题

在建设该平台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社会化,就要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的环境,然而要想与科技创新需求相适应,需要科技基础条件作为支撑,将共享机制作为核心建立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注意专业人才队伍的建立与培养,从而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有利条件。从技术上来说应该保证系统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利用可移植性好的JAVA作为系统的开发语言。系统目标在于保证其可靠稳定的运行,利用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资源的预约管理、信息等手段,为其提供业务数据分析的功能,从而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解决:首先,目前仪器的分布比较分散,管理人员比较多,因此应建立起系统安全机制;其次,用户在申请使用时,可以利用仪器来预约完成用户使用时间上的安排;第三,保障系统可以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并实现仪器设备信息的维护;第四,分类统计仪器点击率及申请使用情况,并产生报表,对共享服务决策调整进行指导,科学评价仪器共享服务。

1.2 核心需求描述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核心业务在于对每个用户提供有效的仪器共享服务,并针对每套科学仪器设备进行有序管理。共享平台对每位需要使用仪器设备的用户提供了登录、检索等服务,对于仪器设备拥有单位提供了登录、仪器信息、仪器维修等服务。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时遇到的信息不通畅、手续繁琐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供了仪器信息、调整、维修申请、使用预约等功能。

2 区域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系统架构

2.1 架构的主要目标

本系统架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实现仪器的预约处理需求、层次化、模块化等目标,具体来说,实现仪器预约处理需求的目的是要解决怎样将实际业务中仪器共享服务的预约、执行、支付等抽象为实际的管控流程,这是系统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扩充性是指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可扩充性,且易于系统升级;可配置是指在非核心业务中,不同区域共享平台会出现不同的需求,在系统架构设计中应尽可能具备一定的可配置性,利用配置修改来实现对不同非关键性需求的满足。

2.2 系统总体架构

为了使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业务需求得以实现,同时达到架构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总系统采用J2EE多层架构设计,其中每一层的框架技术都非常成熟,在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将各层的接口定义好,然后进行并行的设计与开发,分别将每层的处理逻辑封装成组件,最终在框架的作用下集成到一起。系统业务功能分成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持久层来实现,为了实现可扩展的目标,系统架构还要尽可能的降低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本系统利用AOP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借助Spring提供的AOP支持分层来实现公共的非业务功能。

3 平台系统的实现

虽然系统只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但是却是整个软件开发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这一阶段值得引起关注,在这一阶段,怎样提高编码效率,对代码质量控制非常关键,因为考虑到平台以后的发展,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本系统以J2EE为基础,利用java来实现系统中不同模块的持久逻辑、控制逻辑以及业务逻辑等处理,利用JSP技术生成Html页面来实现和用户之间的交互。仪器预约模块利用封装仪器预约接口供表示层进行调用,由表示层来接受客户端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按照配置调用业务接口,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利用ISP将处理结果反馈到客户端。利用系统管理模块来实现相关数据库字典表的维护逻辑,调用业务层完成数据的存取,最终将利用ISP将处理结果反馈到客户端。利用统计分析模块来实现对服务信息的统计,接受用户的统计分析查询条件,统计分析结果送达调用业务层以后,将结果用指定的模板发给用户,在实现统计分析模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共享服务需求对相应的报表模板进行定制。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在社会中的开展,加上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系统在技术和业务等方面都有待提升的空间,从业务上来说目前系统只能提供对共享服务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为了能够更好的辅助决策,还需要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技术方面来说,随着软硬件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传输速度将会越来越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终端用户需要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科技服务,总之,提供一体化的业务模型及统一的安全处理机制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方松,赵红萍.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研究初探――借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9-41.

[2]吴晓玲,何世伟,郭鹰.浙江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政策的探讨――基于浙沪渝闽的比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2-76.

共享系统研发篇7

    关键词:文献信息资源共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已上升为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文献服务的基础,也是文献服务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随着文献资源种类的增加和价格的增长,人们对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期望越来越迫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建设的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已具有相当规模。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正逐渐成为决策领导机关、图书情报部门及社会大众的共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1)自1998年4月,国家成立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委员会以来,在国家层面上,以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三大群体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开始了实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近年来,这些群体文献信息服务机陶在各自的系统内已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开展得很有声色。如在科技系统,科技部等部委组织推进的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图书馆组成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项目,其网络服务系统就是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科技文献服务系统。该系统目前有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外文会议论文数据库、外文科技图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会议论文数据库和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已在网上开通。

  

    其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有,国防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中国工程技术信息网( cetin),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拥有30多个中心馆的全国医学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有,由国家计委批准教育部组织建设的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为依托的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一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共建共享数据库。该网络系统由1个全国管理中心、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文献信息中心和61所“211工程”立项高校图书馆组成。作为中国大专院校的信息保障体系,它不仅为全国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营造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网络环境,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公共图书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有,由文化部规划兴建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信息网络工程,以及由国家图书馆等124家图书情报单位发起并成立的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这些网络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国家图书馆与各省、市、县图书馆连接起来,将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数字化信息,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2)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也卓有成效地开展。如以江苏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龙头,从1996年起开始建设的“江苏省科技信息网”,到2000年底已经联通了全省13市64县及10多个科研院所中心,还建成了一系列具有江苏特色的数据库资源。1999年12月,浙江图书馆与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签定信息资源共享协议,同时,三单位还将进行联合编目,网络互联。上海于2000年建成了由公共、科研、高校、情报四大系统65家的图书情报机构组成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3)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及共享有了很大发展。近些年,电子文献的出版力度远远超过书本文献的增长幅度,电子文献的出版物大有取代书本文献之势。如重庆维普公司开发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1989 - 1999年收录有期刊7000种,2000年后收录有1.2万余种期刊的题录、摘要信息,学科范围覆盖理、工、农、医以及社会科学各专业,已成为国内检索中文科技期刊的重要工具。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光盘国家中心共同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有5721种国内核心和有专业特色的期刊全文,到2000年底累计全文文章总量已达500篇,题录1000万余条。内容覆盖理工、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学、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它的数据库网络版有9大专辑,126个数据库,网上数据每日更新,是目前中文期刊收录量最多的一个全文数据库。镜像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除清华大学的“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外,还有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公司的“万方数据库系统”、书生公司的“书生之家”和超星公司的“超星图书馆”。目前,国内许多重点高校的图书馆电子文献的订购经费已超过总文献经费的300/0之多,电子网络文献的迅速发展已经给全民提供了更加便捷文献信息资源的途径。

    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动态

    2.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从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正以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形式全面推进,已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大环境,共享网络建设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强大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种类型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仍然是今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如江苏、上海、浙江、深圳、广州等已开始以各自的联合或协作方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整体化建设原则,建设公共、科技、高校的图书文献馆之间互联互动的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有的正开始起步,有的还正处于酝酿之中,在这些地区,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议题的会议,讨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以积极地推进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发展。

    2.2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目前,随着各种各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的建成以及因特网上免费文献信息资源的出现,国内各图书情报单位正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积极参与加入各种共享网络、知名网络服务系统,以及利用因特网上免费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服务体系,使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广泛利用。文献信息资源联合订购也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今后凡价格高、利用率高、知名度高的重要文献信息资源仍应采取集团采购,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又可以节省精力提高效益。

    3.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完善

    网络环境下,网络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凸显了其复杂性。用户在进行资源共享的时候,总是希望自身的权益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图书馆在提供资源共享的时候,必须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因此,国家必须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图书馆法律都比较完善。我国图书馆在资源共享的建设的同时,也在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资源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大致包括以下层次:科技进步法、信息资源共享法、政府信息公开法;行政管理法规、国家与地方颁布的信息资源共享条例;共享管理的具体方法、共享管理建设规范、服务监督与评价办法、科学数据汇交方法等。随着国家对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视,国家层面上的资源共建的规章制度也必将更加完善。另外,对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资金投入机制,以及解决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兼容等方面问题的制度建设也会更加健全。并且为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等配套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水平,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样,就可以确保资源共享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润珍.网络环境下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障碍及对策[j].图书馆建设,2002.(3).

[2]殷明,任道忠,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与建设[j].中国信息导报, 2002,(7).

[3]阚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社会共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2, (12).

[4]周风飞,网络文献及网络文献建设的分析与研究[j].情报科学,2002,(7).

共享系统研发篇8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

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nbsp;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

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第四,以品牌建设为旨归,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的效益和影响。建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品牌,不仅有利于维持合作共享的持续开展,同时也为探索新的共享形式提供了改革实践的基点。为此,应通过合作项目的内涵建设以及广泛的媒体宣传来开展资源共享的品牌建设。从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实践效果来看,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如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访学基地建设等都已发展成较有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品牌项目,其他如上海市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的“西部地区研究生精品课程大讲堂”,对于如何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已达到了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要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首先树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要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保障资源共享各方的利益;要选取有效的资源共享形式,确保资源共享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应有效用;要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的品牌,以品牌建设保障共享项目的持续开展,并为新项目的设置奠定实践改革基础。而实践也表明,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资源共享、战略联盟的资源共享、走向实质的资源共享,将既能保障资源共享的广度,又能拓展资源共享的深度,对于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而达到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具有指导性价值。

上一篇:城乡规划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医疗资产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