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研究综述范文

时间:2023-11-08 21:10:28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篇1

>> 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综述 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综述 网络成瘾的脑机制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成瘾认知行为疗法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网络成瘾者风险决策能力的脑机制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机制研究 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综述 网络成瘾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现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Young KS .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 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 than 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1996.

[3]Hall, Alex S,Parsons,Jeffrey.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oct2001 vol,23 issue 4:312-328.

[4]R.A.Davis, A cognitive-behavior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001):187-195.

[5]周荣,周倩. 网络上瘾现象、网络使用行为与传播经验之相关性初探.台北中华传播学会1997年会.

[6]Beard k w.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aiton.Cyberpsychology & Behbavior,2001,4(3)337-383.

[7]陈淑惠.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 中华心理学刊, 2003, 45( 3) : 279 -294.

[8]周治金,杨文娇.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初步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年,20(11) 754-756.

[9]杨晓峰,郑雪.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量表编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8,565-71.

[10]刘惠军,樊励方,国雪利.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7) 597-599.

[11]陈秀红.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研究―家庭功能理论视角.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2]Park SK (Park, Soo Kyung), Kim JY (Kim, Jae Yop), Cho CB (Cho, Choon Bum)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43卷172期895-909.

[13]Kraut R, Kiesler S, Mukopadhy ay T, Scherlis W & Paterson M. Social impact of the Internet: what does it mea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8a, 41: 21 C 23.

[14]JU-YU YEN, CHENG-FANG YEN, CHENG-CHUNG CHEN, SUE-HUEI CHEN, and CHIH-HUNG KO.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2007,10(3)323-329.

[15]李涛,张兰君.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004, 27( 3) : 662-663.

[16]谢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6(3) 294-296.

[17]韦凡荣.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8]王军. 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格和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008 ,31 (4) :989 - 991.

[19]丁勇. 大学生抑郁型性格类型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 28 (2): 90-91.

[20]谭文芳.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3) 245-247.

[21]Young KS. Rodgers R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1998.

[22]Petrie H, Gunn D.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ffect s of sex, age, depression, and introver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998.

[23]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1) 124-127.

[24]王立皓, 童杰辉.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 94- 96.

[25]翟成蹊,陈舒音.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 科技信息2007,24:104.

[26]梁宁建,吴明证.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 2006, 29( 2) : 294- 296.

[27]Campbell AJ, Cumming SR, Hughes I . Internet use by the socially fearful addiction or therapy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2006, 9 ( 1) : 69-81.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篇2

【关键词】网络反腐;制度化

1.引言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随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反腐新途径,既有过人之处,也在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化建设,将网络反腐引入制度化的轨道,从而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对廉政建设的积极作用,是网络反腐研究的根本目的。本文对近年来学界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了该方面的研究状况,以期对下一阶段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2.对相关文章的分析

为了使研究者对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我们在中国知网选择了全部学科领域,以2008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为检索时间段,以网络反腐并含制度化建设为主题关键字,总共搜索到37篇文献,并从发表年份、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分析。

2.1 的时间与数量统计

2008年到2010年,对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的研究较少,2011年,相关研究剧增,2012年又有回落。这一数量趋势表明,时政要闻对网络反腐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论文数量随着现象热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出现峰值,但随着媒体热点的转移,次年论文数量即大幅回落。由此可见,网络反腐的相关研究跟风现象比较严重,且由于时间较短,研究深度不够。总之,将研究长期化和体系化,将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2 对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研究理论工具的综述

目前,学者在对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的研究中主要应用了以下三种理论工具:

(1)公民参与理论

公民参与,就是公民(个体公民或民间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对国家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产生影响。公民参与最主要的领域是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决策,此外,也包括公共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公民参与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网络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力量,也是公民参与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个便捷的途径。

(2)服务型政府理论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由德国行政法学者厄斯特·福斯多夫首先提出来的。在我国,随着改革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网络监督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政务的大力推行,网民互动模式的广泛推广都是服务型政府的体现。

(3)责任政府理论

责任政府是一种全新的行政法理念,是政府部门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向人民负责并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责的高度统一。行政问责制是责任政府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

2.3 对网络反腐概念界定的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反腐”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一些学者的论文甚至没有讨论和界定这一核心概念便直入正文,但仍有部分学者尝试对其进行定义:

惠保德指出,网络反腐是制度反腐结合民间智慧和网络技术的一种新型反腐模式①;

郑州大学孙颖认为网络监督的监督主体是所有网民,监督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所有的公共权力②;

杨蕾认为:“网络反腐指的是借助网络等新媒体高科技平台进行反腐败的各种实践活动,它是我国近年兴起的一种网上廉政建设方式和行为,是新时期信息化浪潮迅速推进与公民主体意识高度觉醒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③”

总之,以上概念分别从网络反腐的主体、目的、方式与对象上对其加以定义。但是,在时空方面却缺乏相关陈述。在后继研究中,可以考虑对网络反腐所处的社会环境作进一步研究。

2.4 对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必要性研究的综述

网络反腐日益成为了打击腐败的重要力量和社会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由于缺少制度规范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受到削弱。因此,学者们从以下两方面阐述了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

2.4.1 对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的综述

孙颖阐述了网络反腐的意义:“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监督向人们展示了其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网络监督的主体权回归了社会公众,大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②

韩恒指出,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④

总之,在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方面,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为:促进民主参与、加强社会监督、打击政治腐败。

2.4.2 对网络反腐局限的研究的综述

目前,学者已经意识到网络反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局限,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中的观点:

时伟提到,网络反腐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恶意诽谤、影响司法公正等众多问题。⑤

肖榕从另一角度指出,目前网络反腐仍存在网民言论非理性、网民言论代表性不足、网民意见权威性不够、网络管制法规不健全等问题。⑥

总之,在网络反腐的局限性方面,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为:侵犯个人隐私并干扰司法公正、情绪化严重易受误导、言论代表性不足、监督不到位和难以查实。

2.5 对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措施的综述

关于制度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学界目前主要观点包括:

董建新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网民参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机关的队伍建设,构建网民参与党政干部问责的平台,拓展网民问责渠道,建立网络举报长效机制。⑦

杜创国,刘静静提出以下特色对策,第一,立法、司法、执法机关加大职能整合力度,必须进一步强化纪检部门的决定性定位;第二,规范反腐网络建设,保障“虚拟社区”步入法制化,纪检部门要规范反腐网络建设;第三,建立健全腐败发现及快速反应机制。⑧

刘国军从技术角度出发认为有效对策应该如下:第一,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建设;第二,建立健全网络舆论收集研判机制和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第三,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理性引导机制;第四,加快网络监督机制创新;第五,进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在立法方面出台保护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在行政与执法方面建立相关规则制度、事项处理规范以及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在民众与社会方面则通过宣传教育以培养监督者的责任意识,提高整体素质,多管齐下以推行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提高其监督质量。不过,这些建议多为宏观建议,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故网络反腐的进一步研究应当关注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上宏观建议。

3.结论

在目前的研究中,学界普遍注意到网络反腐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快捷高效、覆盖广泛的优势,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监督平台;另一方面也存在言论情绪化、虚假信息泛滥、侵犯他人隐私、网络言论不具代表性等问题。因此,由政府发挥主导功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通过制度化建设,使网络反腐迈上正规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作用,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好互动也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然而,目前关于网络反腐制度化的研究仍然存在研究时间短暂、研究深度与广度不足、建议空泛等问题。因此,下一阶段的研究应当注意研究长期化和对上一阶段研究成果的体系化,并进一步探究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理论推动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建设。

注释:

①惠保德.网络反腐法制化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v.26;No.13203:24-27.

②孙颖.我国网络监督的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2.

③杨蕾.论网络社会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创新[J].河南社会科学,2011,v.19;No.11101:44-47.

④韩恒.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J].河南社会科学,2011,v.19; No.11202:52-57.

⑤时伟.规范网络反腐,创新倡廉渠道[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v.2;No.804:28-31.

⑥肖榕.公民网络言论反腐功能研究[J].犯罪研究,2011, No.18906:20-27.

⑦董建新.网民参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对策[J].中州学刊,2011,No.18101:21-25.

⑧杜创国,刘静静.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No.8901:160-162.

参考文献

[1]辛志永.浅谈新时期网络反腐的现状及展望[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No.14312:77-78.

[2]马立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制度化现状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v.26;No.15406:77-80.

[3]冯磊.地方政府公务员“庸”的治理研究[D].南京大学, 2012.

[4]刘力锐.我国公众反腐的渠道变革与创新:基于政治营销的视角[J].领导科学,2012,No.49005:36-38.

[5]李斌,张轶炳.论网络反腐的有效性和规范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No.37902:41-46.

[6]韩健伟.我国网络反腐问题及政府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7]时伟,孙丽丽.规范网络反腐 创新倡廉渠道[J].理论月刊,2011,No.35406:107-109.

[8]朱坤.新形势下推进网络反腐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v.13;No.6703:67-68.

[9]谭超.网络反腐的制度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1.

[10]王锐.不断推进党内监督体系建设[J].当代社科视野,2011,No.38204:10-15.

[11]芦俊珠.民间网络反腐现状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

[12]赖胜兰.网络舆论监督的困境和发展对策[D].暨南大学,2011.

[13]刘晔,杨蕾.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11,v.19;No.11202:57-60.

作者简介:

张孟歌(1992—),女,辽宁沈阳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热点;动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7301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大学生,辅以网络问卷以扩大调研范围。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检索、搜集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校内科学采样,校间及网络随机抽取的方式完成有效问卷388份。

(3)深入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重点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活跃分子及从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家和老师展开深度访谈。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的基本现状

2.1.1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具有广泛性

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前新形势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具有广泛性。被调查大学生中,仅4.86%的被调查者表示基本不关注网络热点事件,60%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并发表相关评论,超过27%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会将线上问题带入线下讨论,近4%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发表文章以深入阐释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综合而言,网络热点已经深深融入大学生生活,成为他们所关心与讨论的话题,大学生作为网络热点的参与者,其关注网络热点具有极高的广泛性。

2.1.2不同性别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各有侧重

调查数据表1表明,男性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的领域依次为社会生活、政治军事、娱乐综艺、体育、电子科技、财经,其中社会生活相关网络热点最高(55.43%)、财经相关网络热点最低(22.86%),但是整体关注网络热点领域相对均衡;女性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的领域依次为娱乐综艺、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电子科技、财经、体育,其中娱乐综艺相关网络热点关注度最高(80%)、体育相关网络热点最低(12.73%),整体高度集中于娱乐综艺、社会生活相关。综合而言,不同性别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各有侧重,表明性别对于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男女二者对于社会生活相关网络热点均关注较高,表明由于大学生自身的阶段特点,其主要的关注点集中于社会生活,而非政治经济。

调查结果图1表明:被调查者对正面网络热点事件的态度依次为:敬佩并学习(53.2%)、敬佩但无改变(35.04%)、无感觉(8.44%),其他(3.32%);而被调查这对负面网络热点事件的态度依次为:参与活动并关注(23.2%)、仅讨论(37.85%)、无行动(35.81%),其他(3.32%)。通过数据比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面、积极的网络热点事件会对大学生产生更大、更广泛的影响,会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巨大的正能量。

2.2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动因分析

2.2.1学习社会知识是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首要动因

调查数据显示,63.17%的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首要动因是了解社会,对网络热点问题的关注停留于信息接收层面。由于自幼儿园直至大学,绝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所处环境较封闭等原因,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十分缺乏社会知识,而社会热点是已发生的社会影响重大,舆论严重关切,有一定的波及范围和代表性意义的事件,依托网络热点事件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故而对于网络热点问题的关注,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

参与社会讨论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2.2扩展社交是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重要动因

当代中国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新时期的成长环境中,他们更渴望建立多元的新型人际关系。网络生活空间的虚拟性,就为他们重新构建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被调查者表示,关注同一网络热点事件的人群,往往有着更多相似性,并且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针对网络热点问题可以放松的开展交流,即使是意见不同,在对事件观点的讨论过程中,也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也就达到了社交的目的,成为现实生活朋友圈的一种扩展。

3针对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建议

3.1开通新型校方新闻平台,服务与教育并行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网络热点信息的真实性判断上,超过4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只相信官方,也有15%的人表示不知道如何辨别真假。综观各高校已有信息平台,多数以学校官方网站为主,消息、新闻也主要集中在本校层面,较少涉及到社会、网络热点。建议高等教育院校考虑开通新型校方平台,例如在微博、人人、微信等大学生参与率较高的新媒体平台,建立校级官方平台等方式,结合本校特点,对在学生范围内广泛流传,并被热烈讨论的社会热点事件转载、评述,传播正确信息,努力还原事情真相,积极传递正能量,最终实现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有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热点事件。

3.2将网络热点引入课题,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

依托两课教育、选修课等形式,将网络热点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实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同时教育、培养大学生甄别网络热点信息真伪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在大一年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摒弃传统的说教形式,以课本为依托,结合当下大学生所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且从老师、长者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加以评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3.3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学生舆论方向

高等教育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应当着重选择培养具有较强判断能力及表述能力的学生代表,推动其发展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学生中的“网络意见领袖”,更能够以大学生更为熟悉的语言评述一些热点,避免官话、套话,从网络上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事件,真正做到引导而非教导,从而告别传统的“围追堵截”,用贴近学生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们的舆论方向,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综合而言,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网络习惯和态度将会不断变化,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内在动因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能提供的,就是如何帮助、推动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甚至是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11,(3).

[2]闻裹鸿,张巍,邓丹,等.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业,2012,(9).

[3]黄广发.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篇4

>> 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微信应用于我国护理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尔夫产业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行为会计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瑶族音乐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远程教育评估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现状研究综述 我国蹦床运动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阅读疗法实证研究现状综述 微信营销对我国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影响及营销现状 我国在线微课视频资源现状研究 我国微信舆情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研究综述 我国上星电视频道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及问题 我国征信体系的现状及优化建设研究 我国近代学制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陈力丹,廖金英.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当代传播,2014(1).

[3] 陈鑫.自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微信平台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3(13).

[4] 匡文波,张笑蓉.微信PK微博:谁更“凶猛”?[J].人民论坛,2013(22).

[5] 单晓彤.微信传播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3(2).

[6] 朱晓鸣.微信自媒体是个半成品[J].中国传媒科技,2013(19).

[7] 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5).

[8] 周虹余.腾讯与新浪:微信与微博价值之争[J].新闻世界,2013(10).

[9] 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传媒观察,2013(2).

[10] 张昕.流动人口的微信使用与社会网络想象[J].今传媒,2013(10).

[11] 殷洪艳.微信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2] 张纬宇.微信之六“W”――微、味、威、维、危、未[J].新闻世界,2013(11).

[13] 刘静楠.微信用户“使用与满足”研究[D].西北大学,2013.

[14] 殷洪艳.微信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5] 吴晓东.网媒微信平台新闻推送中的议程设置研究[J].中国出版,2014.

[16] 王勇,阮拥军,徐敬宏.新媒介环境对传统舆论引导模式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3.

[17] 张艳.传播学视角下即时性营销模式与战略实现――以微信营销为例[J].中国出版,2013.

[18] 韩梅.新媒体:网络营销新渠道――以“微信”为例[J].今传媒,2013(5).

[19] 叶静.社会化媒体语境下企业微博与微信营销研究[D].暨南大学,2013.

[20] 徐波.微信开启广播节目互动新里程[J].新闻传播,2013(4).

[21] 唐征宇.运用微信 提升传统广播竞争力[J].东南传播,2013(8).

[22] 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新闻记者,2013(7).

[23] 曹玉月.微信的传播形态探析[J].传媒观察,2013(11).

[24] 董应群.微信进入搜索领域的优势和影响[J].移动通信,2013(15).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综述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61-01

处在网络时代的高峰上,党和政府对网络的发展日益重视,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万方学术论文数据库以及维普电子期刊中的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论文以及一些著作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下一步的进展和推进思路,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一、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现状

总的来讲,近几年关于“网络与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在论文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薛晓东的《论信息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张晓丽的《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发表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郭明飞的《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著作方面有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立英、曾盛聪的《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及2009年社会科学院出版的郭明飞的《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这些著作深刻地分析了网络的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的有效措施。这两本书是目前综合研究网络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比较全面的著作,这一系列研究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全面研究。

二、关于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评价

学者们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关于如何利用网络特点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的有效路径,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外,不得不说的是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及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网络环境下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2)关于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内容以及如何防范缺乏实质性的研究。学术界大多是宽泛的从网络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等方面来论述,并且大同小异,一句话“换汤不换药”地进行多种方式论述,很少涉及网络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如何防范的具体的方法。

三、对未来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展望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美好愿景的表达,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或治理的目标所在。深化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研究,要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优秀历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和d体。想要更好地研究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深入研究、挖掘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才不会变成无源之水。

二是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也要有所不同,不能教条、本位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三是坚持网络特点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特点相结合的原则。“一网打尽全世界”充分说明了网络的威力和特点,在网络环境下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特点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特点,深化软性控制的能力,利用网络传播的直接性、瞬时性、跨时空性等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玉荣.互联网改变意识形态构建方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9).

[2]朱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J].光明日报,2001.

[3]张宽裕,丁振国.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

[4]姚元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4(5).

[5]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篇6

>> 基于电视传媒热点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博平台的舆情分析研究综述 基于Java实现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功能研究 基于微博的舆情监测与分析的研究 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的支撑技术研究 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社会责任 网络舆情分析中的文本聚类算法 医患关系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 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初探 基于微博的高校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测研究 网络舆情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的设计 微博时代网络教育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政务微博的网络舆情引导探究 基于微博的企业客户互动系统的设计 基于微博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维基百科.新浪微博 [EB/OL].http:///zh-cn//新浪微博

[3]孙茂松,王洪君,李行健,等.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J].语言文字应用,2001,(4):23-28.

[4]ICTCLAS[EB/OL].http://.

[5]黄美璇.基于主题发现的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2):34-36.

[6]唐果,陈宏刚.基于BBS热点主题发现的文本聚类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0(7):79-81.

[7]蒲筱哥.Web自动文本分类技术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09(2):233-241.

[8]杨震,段立娟,赖英旭.基于字符串相似性聚类的网络短文本舆情热点发现技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5):669-673.

[9]王淑群.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与对策[J] .图书馆论坛,,2006(2):197-199.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篇7

摘要:

为更全面准确地评价产品造型设计,在近几年国内外产品评价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BP神经网络技术,对产品设计造型要素的感性意象进行定量化研究,建立和完善了产品设计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并以园林工具割草机产品设计为例训练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产品设计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感性工学

产品造型设计和评价是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结合感性工学对产品造型设计和产品造型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品造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运行过程,除受客观条件如经济、技术、构造等要素的影响外,同时,社会审美、目标消费群的偏好、设计师经验、背景等因素也相互影响[1].人工神经网络是伴随着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性学科.其中,最常见的是BP神经网络,它具备任意精度的函数逼近能力,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高度非线性映射性、泛化性、容错性的优点[2].BP神经网络因其很强的学习能力、抗故障性、并行性的优点,特别适合于解决上述非线性很高的复杂系统.割草机产品应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个性化的消费者群细分,造型设计目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将BP神经网络法和遗传算法等应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系统中尚属于摸索阶段.文献[3]提出了BP神经网络技术与产品评价系统结合的可行性.文献[4]通过将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了产品设计评价模型的精度.产品造型设计与评价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层次的系统分析.为此,本文将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与BP神经网络技术,定量地研究感性意象与产品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园林工具割草机产品为例,把产品造型要素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对象组成的多个类,分析影响割草机产品感性意象的主要造型特征,基于MatlabR2014a平台,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检测产品造型与目标消费者群体偏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验证和提高产品设计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度.

1研究流程

本文以割草机产品为例,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对感性意象进行定量化研究,建立和完善产品造型特征与感性意象关系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流程如下:

(1)通过网络调研并筛选得到描述割草机外形的形容词.

(2)通过网络搜集各国割草机图片样本,对图片进行去色、去标志处理,排除颜色和品牌对试验样本的影响.

(3)把7点量表建立在已经选择出来的感性意象形容词上,让每个测试者针对这些选定的形容词对每个试验样本打分.将试验所得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确定最终描述词汇.

(4)将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通过专家对同类内样本共同特征的提取,明确影响割草机外形意象的造型特征,并分析各造型特征组合与感性意象的关系.

(5)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以试验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6)神经网络准确率检测,总结分析.

2割草机外观特征与感性意象认知关系量化试验

2.1试验准备

通过调研,共搜集整理近5年销售生产的割草机产品图片150张,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图片进行去色、去标志处理,以排除颜色、品牌及其他因素对试验样本的影响.利用KJ法[5]筛选得到20个图片样本,部分样本图片如图2所示.经过表1的分析可以得到形容词的意象空间,专家设计师结合这一意象空间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到其3个维度上的感性意象描述形容词,分别为“科技-落后”“朴素-华丽”“易用-复杂”.

2.3关键造型特征提取和聚类分析

将意象空间的样本进行聚类分析,把产品造型要素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分析影响割草机产品感性意象的主要造型特征.通过专家设计师评价和问卷调查统计,抽取同类样本内的共同特征,得到最主要的影响割草机感性意象的造型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

3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训练、预测

3.1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选用MatlabR2014a为平台进行BP神经网络结构的建立与模拟,其模型如图3所示.通过历史数据的训练,用以检测产品造型与其感性意向的对应关系,建立产品造型设计评价体系.经过数次预先进行的试验,确定神经网络结构为3层,输入层(包含2个节点)、隐含层(包含4个节点)、输出层(包含1个节点).输入层是2个设计元素的编号组合,输出层是关于“科技的-落后的”这个语汇对的感性意象评价值.

3.2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设置

BP神经网络的学习次数为5000次,采用梯度下降法,目标误差值为0.001,训练结果采用均方误差衡量,将表4中样本1#~15#的数据导入建立的网络,训练BP神经网络,在1753次训练时结果收敛,停止训练,其训练的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得,其实际训练的误差值为0.00908.

3.3BP神经网络模型测试选用

表4中样本16#~20#测试神经网络预测能力,即将5个样本造型特征组合导入网络的输入层,将调查得到的数据与神经网络预测的感性评价值进行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见,实际感性评价值与预测感性评价值相对误差较小,说明网络精度达到要求,验证了割草机产品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结语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对割草机产品造型设计与感性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产品造型设计符合目标消费群体需求提供客观评价帮助.但是本文只针对割草机的主要产品造型要素进行了试验,随着研究方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结合色彩、材质、纹理甚至人机工程学等综合因素的研究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基于神经网络的意象认知模型,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结合认知心理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方法将使相关研究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华,孙峻.BP神经网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4):306-309.

[2]周美玉,李倩.神经网络在产品感性设计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4):509-513.

[3]赵万芹.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造型设计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24):5715-5717.

[4]林琳,张志华,张睿欣.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产品造型设计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6(3):789-813.

[5]川喜田二郎.KJ法[M].京都:中央公論新社,1986.

[6]黄琦,孙守迁.基于意象认知模型的汽车草图设计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40(4):553-559.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篇8

关键词:英语网络教学;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55—08【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08

一 引言

作为网络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网络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成为网络教育领域的焦点课题之一。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角色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网络教育教师的知能行为仍然缺乏统一的认定和评判标准。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实践中,尽管网络可以支持同伴互助和个性辅导等方式,但网络教学仍较大程度上停留在信息、知识分享和被动答疑的水平,未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是网络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师知能不仅可以提升网络教学质量,还能为网络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旨在结合近年国内外网络教育教师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教师和学生双方认知,探究优秀大学英语网络教育教师的教学知能,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这支新型语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Berge最早界定了辅导教师的教学、社会、组织和技术四个能力维度。Anderson等提出,网络学习需要建立认知临场感(Cognitive Presence)、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和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只有当这三种临场感达到一定程度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而辅导教师就应促进这三种临场感的建立。Shepherd将辅导教师的核心能力概括为教学、技术和创造三个维度,构成了网络教学的能力三角模型。上述为目前国外较具影响力的三个网络教学理论或模型,为辅导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近年不少国内学者也对网络辅导教师的知能组成进行建构。姜玉莲等指出辅导教师融学习导师、学习伙伴、促进者和服务专家四类角色于一身,相应地发挥导学助学能力、学习有效性组织与管理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并对上述能力进行了等级描述。陈丽等在梳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教学理论和模型后提出将辅导教师的关键能力概况为教学、社会、技术和组织四种维度的能力。

综观国内外针对网络教育辅导教师知能的研究,尚在下述方面存在局限。第一,目前研究主要基于理论推理和经验反思,缺乏实证支持,所定义的能力较为笼统,不够清晰和明确,应用困难。多数理论和模型在宏观上对教师角色和能力进行定义和分类,但缺乏微观层面的具体技能描述,不同能力之间横向和纵向的相互关系有待深入研究,不同能力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也需要量化数据支持。第二,目前研究视角多以专家或教师为主,缺乏对学生视角的探究。有文献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认知会对提高学习自主性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对于有效教学方式往往存在认知差异,可能对学习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习过程,而揭示这种差异则可为优化学习过程提供启示。虽然学生认知十分重要,但学生较少被有目的和系统地问及对于教学方式的感受。第三,目前以语言网络教育辅导教师为对象的研究尚且寥寥。国外仅有Hampel等和Compton的相关探讨,而国内此课题的研究依然空白。此外,目前研究对优秀网络教育辅导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不足。优秀教师可以发挥巨大辐射效应,探索优秀教师的行为特征将为确立辅导教师的角色和能力胜任素质提供有益参照,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三 研究设计

1 目标

研究的具体目标为:(1)学生认知的优秀辅导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哪些?优秀辅导教师认知的其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哪些?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2)学生性别、年龄和学习阶段是否影响其对优秀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认知?

2 对象

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北京某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各学习中心的英语学历教育专升本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回收率为68.8%。研究还向连续三年或以上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发放问卷。优秀教师由各学习中心的学生网络投票选举产生。共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回收率为76%。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背景分布如表l所示。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为自行设计的“优秀英语网络学历教育辅导教师专业能力调查问卷”。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回顾,将网络语言教育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归纳为“助学能力”、“社会能力”、“评估能力”和“技术能力”四大维度,每一能力包括若干具体技能。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重要性评估等级从“5”(“非常重要”)至“1”(“非常不重要”)逐级递减。问卷四个维度的内部信度系数为0.951。研究者运用SPSS 16.0分别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GLM单变量方差分析(GLM Univariate analysis ofvariance),以回答两个研究问题。研究者还访谈了6位学生(3个年级的男、女学生各2名;其中20~30岁的学生2名、31~40岁的学生2名、41~50岁和51~60岁的学生各1名)和6位教师(3个年级的男、女教师各2名;其中助教、讲师和副教授各2名)。访谈内容依据问卷结构进行逐项访谈,访谈过程录音并转写。

四 结果和讨论

1 学生和教师的认知比较

师生对四个维度30项教师能力构成的重要性都给予了较高认同(均值高于4);同时,师生均认为“助学能力”最为重要,“技术能力”的综合均值最低,在“社会能力”和“评估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上师生略有不同,详见表3~表6。

(1)助学能力。表2所列的10个构成项目的重要性均值排序中,“提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网络学习资源”在师生的反馈中均居榜首。这反映出网络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也说明网络教育中支持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一位受访学生说:“网络教育的一大优势就是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优秀教师总能为我们提供一些难易有别,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素材,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一位受访教师说:“我会提供一些辅助资源链接,对资源的难易程度也做一些标注,方便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及时回复学生疑问”是优秀教师助学能力的另一重要构成,其均值在师生反馈中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鉴于网络教育“时空分离”的特点,助学行为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多位学生在访谈中强调教师的及时回复不仅“使学习过程更加顺畅”,还能“感到自己的学习时刻被关注”。

同时,师生在一些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差异。就“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水平”而言,教师比学生认为更重要。访谈发现,学生更倾向从教师那里获得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并认为由于网络条件和技术局限,通过网络进行语言实践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其次,教师也更重视“设计和实施多样的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活动”。但受访学生表示,受工作等条件制约,他们并不总能充分参与这些活动。工学矛盾一直是困扰在职网络学习者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更加灵活。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教师反馈中,“将英语网络教学的最新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均值最低。受访教师认为目前尚无成熟的英语网络教学理论,他们的教学行为依据主要来源于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发展为教学理论,引导和解释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研究关注英语网络教学领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以利尽早形成系统的语言网络教学理论体系。

(2)社会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均值在教师反馈中名列第二(表3),表明多数教师视师生沟通为优秀教师的重要专业能力。一位教师谈到:

“需要让学生感到容易接近,学生才更容易向你请教,从而及时避免潜在的教学问题”。另一位教师说:“要想拉近师生距离,需要富有耐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鼓励”。对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优秀教师往往“善解人意”,也更有方法鼓励师生交流。正因如此,

“明确师生和生生间的沟通渠道”的均值在“社会能力”的各构成项中名列第一。“通过多种沟通工具与学生保持定期互动”均被师生视为优秀教师“社会能力”的另一重要组成,其均值在师生反馈中分列第二和第三。学生访谈提示,教师能否以各种形式保持与学生的定期互动,会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学习者的“孤立感”,对维持和提升学习动力起到积极作用。

尽管师生双方均高度重视互动,但“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和“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工具保持定期互动”两项在教师反馈中获得了更高的均值。访谈教师反映,一名辅导教师往往需要指导数量较多的学生,因此更倾向鼓励生生互动作为师生互动的补充。但学生在访谈中提到在职学生时间较难协调,学生之间的沟通更经常涉及学习之外的话题。鉴于此,如何培养基于网络学习者之间的有效合作性学习,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虽然有研究肯定教师给与学生情感支持的意义,但此次调查显示“洞察学生的情感困惑,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的均值相对较低。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成人学生已经具备较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而要求教师对诸多学生个体的情绪都洞察分明,有些不切实际。受访教师也认为,学生情绪问题的主要根源是“隔绝感”和“孤独感”,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保证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很大程度减少学生的情绪问题。

(3)评估能力。“评估能力”的综合均值在学生反馈中列第二,在教师反馈中列第三(表4),表明学生比教师更重视后者能否对自己的学习成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该纬度下,师生在前三项最重要的能力构成上意见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评提供及时反馈”。学生在访谈中说,如果反馈不及时,他们对错误的印象会模糊,无法及时改进和提高。有研究表明,网络教育中反馈的时效性对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乃至提升学习绩效均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是“反馈语言明晰具体,肯定进步,提出改进建议”。受访教师均强调提供明确具体的改进建议的重要性。有学者发现网络教育中书面反馈越清晰具体,对学生的帮助越大。第三是“综合网络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习表现”。随着“以评促学”理念被逐渐接受,师生也更多倾向不单凭考试成绩,而以学习过程来评价学习效果。在监控学习过程方面,网络平台正好可以发挥作用,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轨迹,为教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在“实施与学生工作经历相关的作业或考评方式”及“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供多种考评方式”两项上,学生反馈更积极。一些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考察与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以促进在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学生建议综合闭、开卷考试、学期论文和项目设计等多种评价形式,以满足网络成人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教师对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则更谨慎,认为目前尚较少在语言网络教学中开展此类尝试,实施前需充分实验和论证。

(4)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在师生反馈中的综合均值在四个维度中排在最后(表5)。访谈中,多数老师认为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虽不可或缺,但重要性略逊于其它三个维度。学生认为教师并非专业技术工作者,只需使用工具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即可,遇到技术困难,他们希望教师告诉他们如何向学习中心求助。技术运用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和助力,是网络教育辅导教师必备能力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优秀辅导教师往往在助学、社会和评估三个纬度的专业能力方面更胜一筹。同传统教育一样,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更依赖教师对学生学习、交流和评价方面的支架作用。

2 学生性别、年龄和学习阶段的影响

网络教育对象背景的多样化是否影响其所倾向的优秀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发现除性别外,年龄和学习阶段均对学生认知产生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影响,详见表6和表7。

表6显示,年龄对学生认知的优秀辅导教师在四个维度的部分专业能力构成产生了显著(P

研究初步探究了英语网络学历教育中,师生对于优秀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认知及其异同。尽管在部分能力构成的重要性上存在一定差异,师生的观点仍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即个性化、时效性、注重互动和以评促学是优秀教师专业能力四个紧密相连的重要特征。个性化学习是网络教育优势的关键。优秀辅导教师的各项专业能力中都应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意识和行为,包括分析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与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沟通方式和评价标准。个性化学习实质指“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将适当的资源提供给学习者”,其中适当的时间即教师行为的时效性。研究中,优秀辅导教师在助学、社会和评估三个维度上的适时行为均受到了师生双方的高度重视。虽然教师行为时效性对学习动机和效果具有积极影响,但教师行为的介入时机尚未有统一标准,如何保证教师适时介入,及如何平衡教师干预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受建构主义影响,教育界愈加注学习情景性和社会互动性,两者在网络教育中也受到了广泛研究。研究证实,优秀辅导教师能够与学生保持定期有效的沟通。学生不仅满足情感交流,更注重围绕专业学习的合作性互动。未来研究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探讨教师如何将线上和线下的交互工具综合使用,为学生创造建构专业知能的互动体系。评估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核心环节,能够帮助教师获取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是学习者认知特征信息的主要来源。研究提示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估能力。目前网络教育的评估仍以结构性评估为主,形成性评价应用仍然较少。虽然网络技术为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可能,但整体评估体系的设计和执行仍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

上一篇: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范文 下一篇:高血压的防控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