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整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03 08:01:22

公司整体规划

公司整体规划篇1

1 电网规划建设在县级供电公司中的现状

1.1 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的建设资金短缺

近些年来,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强度越来越大,然而,其资金水平与实际的需求差距比较大,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就目前来说,在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中,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来对电网规划进行建设和改造,然而,由于县级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限,用于电网规划建设的资金除却中央预算对公司进行的投资以外,而且这些资金仅仅是用来对基础的设施进行改造,其他规划建设的内容需要供电公司自己投资来进行建设和改造,然而由于县级供电公司的资金非常短缺,且县级的供电公司没有权利进行融资以进行建设,直接导致电网规划建设中的很多内容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改造和建设。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县级供电供电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县级供电公司的发展速度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电网的发展水平以及用电能力发展缓慢。

1.2 县级供电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还不成熟

(1)就一般的县级企业来说,他们往往同其他的县级政府下设的管理建设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比较欠缺,而且即使沟通,他们的沟通交流也相当有限,沟通交流力度存在严重不足,因而电网规划建设在县级供电公司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与政府工作部门的沟通力度严重缺乏。

(2)到目前为止,县级供电企业还没有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支持,即使是颁发相关的文件来支持也没有,对于县级供电公司来说,相关的电力企业的营销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3)县级当地发展的整体规划存在欠缺,电网规划的大部分内容,没有被政府纳入到当地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因而这些项目在进行实际的改造与建设时,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项目都需要临时进行修改或者是调整。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政府的不重视或者说是与政府的沟通与交流力度不够,无一不是我们县级供电公司开展电网规划建设工作的阻挡因素,制约着县级电网的可持续性发展。

1.3 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的标准较低

我国县级的供电公司的农网的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低峰期,没有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士的高度重视,因而对电网规划建设的管理强度比较小。近段时间以来,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对县级的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加以了注意,但是他们只是通过专业延伸的方式进行的注意,并没有在根本上发生质的改变。县级的供电公司在企业人员管理上仍然是欠缺相应的力度,而且标准比较低。

2 县级供电公司电网规划建设提升管理的方法

2.1 将电网规划的水平进行提高

(1)首先应该重点解决台区过载问题,着重关注某些地区的台区过载,以便同县级的投资项目决策以及投资计划问题进行恰当的接合,对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的项目数据库进行更好地完善。

(2)对县级地区的10kv供电线路的安全性进行提升,并且对其中的低压线路的承载能力进行提升,缩短县级供电公司的供电线路的直径。

(3)将县级供电公司对电网的规划建设同其他各个地区的整体规划进行整合,将电网的整体规划容纳到县级的整体体系的规划当中去,将县级的供电公司的电网的规划建设同县中的其他地区的整体规划同入到一起,从而使得电网规划建设的具体实施起来能够有理可依。

(4)对于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建设中的一些实际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对于那些相对来说比较弱的步骤进行改造,加大新台区的建设力度以及改造进程。

2.2 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1)县级的供电公司应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交流力度,促进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与沟通。(2)请求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可以委托政府部门颁发相关的文件来支持电网的规划建设。(3)对县级当地发展的整体规划进行改造,政府可以将电网规划的大部分项目汇入到当地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以便这些项目在进行实际的改造与建设时以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临时的修改或者是调整。(4)建立健全县级电力部门的调节小组工作的体制,可以改进政府部门的考核制度,将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的成绩纳入到政府的成绩评估之中,并且政府相关部门同县级供电公司共同友好合作,可以建立某种机制或体制,从实际上对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问题进行解决。另外可以同国土部门或者是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将我们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的流程或步骤纳入到政府的规划之中去。

2.3 增加资金投入

在县级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建设中,资金的投入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县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企业没有融资的权限,因而相关投资渠道的寻找以及畅通也是很关键的。而对于相关的投资计划,要调动合适的人员去进行实际的落实。

3 结语

公司整体规划篇2

论文摘要:重整是使走向危机的企业摆脱破产,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和社会互利共赢的结局而创设的制度。我国新破产法规定的这一制度,略显粗糙,而且对上市公司的重整问题,没有详尽规定,相关司法解释也未出台,这些都给相关案件的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从而导致实践中时一些问题的处理做法不一。完善重整制度相关立法,可以保障上市公司重整的顺利进行。

企业破产前的重整制度久经实践的检验,被确定为是解决陷入困境的大型企业债务问题及其复兴的可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自2007年6月1日实施以来,我国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通过了企业破产的重整程序获得新生,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缺少对上市公司重整的特殊性规定,又未与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形成协调机制,使得这些企业的重整道路走得艰难。上市公司是特殊的企业法人,谈到完善破产重整制度,应考虑到上市公司本身的特殊性。

一、我国上市公司重整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重整具有特殊性,但目前尚未有专门规定予以规范,对实践中上市公司重整程序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第一,破产重整过程中的公司治理不到位。在上市公司重整过程中缺乏对债务人自行管理的有效约束,致使债务人通过自行管理而使企业恢复新生的优势难以发挥。管理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现实中都演变为清算组管理。而清算组又主要由地方政府各部门加管理人组成,政府行政权力的介入,使破产重整程序可能演变为地方政府重组上市公司的工具,使得管理人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开展工作。

第二,缺少关于重整中融资措施的特殊规定。上市公司在重整过程中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为企业注入优质资产,是促进企业重整成功的重要手段。实践中,大多数上市公司采取了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进行出资人权益调整并为企业引入新资本,以获得企业重整计划执行的资金来源,其中涉及股权的转让、股份注销以及发行新股等行为,缺少明确的法律规范来调整,容易损害股东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新企业破产法未对债权人市场作出规定,实践中只能依赖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上市公司重整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活跃的债权人市场,如何推进债权市场化建设的问题,也是下一步破产法及相关配套法律规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对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草案的条件未作细化规定,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法院对重整计划的批准,分为各表决组均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后的正常批准和部分表决组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后的强制批准。虽然,《企业破产法》第八十七条对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旌,致使在实践中受理法院难以把握强制批准的标准,所以难以体现对债权人正当性程序利益价值的保护。

二、对重整制度适用范围的理解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关于破产重整程序适用范围问题的法律规定有所不同。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及英国的重整制度仅仅适用于股份公司。而美国破产法规定的重整制度除了适用于公司外,还可以适用于个人和合伙。法国破产法规定的重整制度可以适用于一切商人和手工业者以及私法人,甚至农业经营者也包括在内。其实,一国对某种法律制度适用范围的规定和其自身的法制传统及法律体系的构成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而破产法中重整制度的适用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该制度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适用范围过宽不利于集中社会资源挽救较大的企业,也容易被一些宁犯道德风险的企业所滥用从而逃避债务:而限制过于严格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滥用,却有矫枉过正之虞,从而难以正确体现重整制度的价值,最终背离了重整意在振兴企业的这一立法目的。

我国新破产法作出了将企业法人作为重整制度适用范围这样概括而又限定的规定,我认为这样的规定是比较合理的。第一,将重整范围的标准限定为企业法人符合我国目前对企业立法的实际。树立正确的企业立法价值取向,建构企业法框架,首先应当对市场参与主体作出科学的划分,其次,要紧紧依靠资本的形态和出资者的责任这一根本,另外,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对于我国过去按所有制性质划分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法,集体企业法等,仍在现对期适用,所以,对我国重整范围的标准不宜以所有制来划分,对重整的对象也不宜直接限定为公司,以免有所漏缺,使那些尚未改造为公司的企业失去适用重整的机会。其次,为了有效地防止重整制度被滥用或被利用从而逃避破产或拖延债务的弊端的发生,有必要通过立法将重整范围限定于企业法人。因为重整程序具有较强的效力,一旦被提起,就会I起众多一连串的法律关系的发生。如果重整程序的原因规定得相对宽松,极易受到债务人的滥用进而有损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所以立法将重整范围严格限定于企业法人,而排除个人、非法人团体。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中小企业和个人借重整来逃避债务。另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将重整制度的适用范围仅限定为上市公司,其理由在于重整程序费用高、耗时长,一般企业承受不起。的确,司法实践证明,破产重整程序的主要适用主体是上市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重整制度对其他企业就不需要。我认为对上市公司的重整是破产法重整制度的一一种特殊情形。就需要特殊的考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国重整立法将适用范围限定于企业法人,但并非所有的企业法人在陷入困境时都当然地适用重整程序,这还要取决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意思自治以及法院的具体考察,所以有资格不等于就绝对实行。

三、上市公司重整中股东权益的保护问题

债务人的股东可以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到重整法律关系中来,这在我国新《企业破产法》中的破产重整制度中有了明确的体现。第八章”重整”制度中规定了股东的重整申请权、对重整计划草案中涉及股东权益的调整事项进行表决权等诸多权利。但总的来说,现有法条比较简略,并没有对债务人的股东享有重整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形成较为完整、明确的规制。新《破产法》已经旅行两年半,此期间出现了许多上市公司重整的案例,由于立法的简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其中股东权益的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申请重整权

我国新《破产法》第七十条第二款规定股东的重整申请权:”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可见,我国新《破产法》对股东的重整申请权作了特殊的条件限制,即股东申请重整应以债权人对债务人提出破产清算的中请为前提,而且在法院受理清算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的时间段内提出。所以可以将我国的股东重整申请权称为”后位申请权”,这种”后位”申请权使股东不能直接地提出重整申请,甚至在债务人而非债权人申请清算的情况下也不能申请重整。我认为新《破产法》将股东的重整申请权规定为”后位申请权”有不当之处。重整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避免破产从而挽救企业,属于预防破产制度,所以从逻辑上来说,重整的条件应当宽于破产清算的条件。

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破产清算申请时,企业实际上已经发生破产原因r,那么这时才允许出资人申请重整,往往为时已晚,使企业丧失了重整的最佳时机,这显然与设立重整制度的宗旨不符,也可能使这条规定本身失去实际的意义。所以,我认为,立法应当将单独的重整申请权赋予债务人的出资人即股东享有,而非给予其”后位申请权”,也就是说债务人的出资人在债务人和债权人都没有申请重整的前提下可以”提前”申请重整但考虑到出资人与债务人权利机构的关系,立法也应当对出资人的重整申请权作出一定程度的限制,如规定其必须履行一定的前置救济程序,证明其已向债务人权利机构提出过重整申请,但遭其拒绝或未在合理期限内获得答复等等。

(二)提出重整计划权

各国法律对提出重整计划的主体的规定不尽相同,主要有单元主义、多元主义两种。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重整计划由重整人拟定之,此外任何法律主体均无权拟定和提出重整计划,即采取单元主义。而美国、日本等则采用多元主义。但我国新《破产法》采取与上述立法体例完全不同的规定,虽然新《破产法》第七十条规定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提出重整申请,而在第七十九条、第八十条中将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的主体规定为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我认为这样两者就不相协调,因为可能出现出资人提出了重整申请,而债务人或管理人却不积极制定重整计划草案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重整程序的顺利进行。鉴于公司的重整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提出重整计划的主体的多元化就必然有利于各方当事人间利益的平衡,因此,立法应当借鉴国外立法例,应当考虑在特定情况下,将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的权利赋予持股百分之十以上股东。

四、上市公司重整中的信息披露问题

在上市公司的重整过程中,要求债务人或管理人向债权人就公司的相关信息做出披露,其重要目的在于能使债权人积极评估重整方案,并最终决定能否接受该方案。我国新企业破产法未就债务人如何向债权人履行上述义务进行明确规定,更没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的特殊规定。对上市公司的此项义务的规定散见于我国不同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中,它们都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并且难以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美国破产法第1125条专门就申请后的披露与恳请作出了规定:”本法规定的案件开始后,不能随即恳请债权人就其债权或利益对计划作出表决,除非在恳请之前或恳请之时,债权人已经收到了计划或计划摘要以及获得法院批准的书面的披露说明。”其中所谓的”充分信息”是指”这类信息以详实合理的细节记述了债务人的性质和历史,以及债务人账簿的情形,它能使理性的投资者对方案做出理性的判断,但是充分的信息不需包括任何其他可能的或已经提出的方案的信息。”另外,该规定还对不同债权人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作了区分。

首先,应当明确重整中信息披露的主体。《破产法》第八条对企业法人提出破产申请时所提交相关材料作出了原则规定,但未对债务人应如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予以明确。这样的做法也是在法律缺位情形下的权宜之计,难以确保上市公司重整中信息的充分披露,相关法律责任的承担也不明确。我认为,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确立”谁掌握信息谁披露”的规则。倘若管理人接管公司的,管理人应当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倘若公司董事、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对此有异议的,有权发表意见: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的,董事应当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但管理人对此有异议的,也有权发表意见。

另外,应当完善重整中信息披露的内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了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四大类,但未涉及上市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应披露的重大事件。我认为,上市公司在破产程序中应予以披露的重大事件包括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可能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的事件、可能引起本公司股价波动的情况和投资者应当知道的其他情况。具体而言,在破产重整阶段上市公司应履行披露义务的重大事件包括破产重整申请报告、裁定上市公司重整的法律文书、重整期间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为继续营业而借款的数额及所设定的抵押信息、重整计划草案、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情况、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草案的法律文书、债务人不能执行或不执行重整计划的人民法院经管理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请求裁定终止重整计划并宣告债务人破产的信息、重整阶段上市公司高管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信息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该予以披露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应该披露的信息。

公司整体规划篇3

关键词:商业计划 应用实践 效果分析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咸阳机场的运营管理机构,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革、股权多元化等变革后,在管理机制、运营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内部治理架构。面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环境,公司审度自身,盘点资源,分析优劣势,提出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中心门户机场”的战略定位,并明确了六项战略目标。

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落实,公司研究分析现状,认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精准把控实现路径。随着公司运营规模的升级、业务发展的多元化和运行程序的复杂化,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做选择,如何在保障公司自身发展的同时给予股东及员工满意的回报等都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工具统筹平衡。

在此背景下,公司研究自身企业特点,启动了以财务战略模型为工具的中期商业计划项目,通过财务量化,加强计划管理,动态监控战略实施路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财务系统来配置资源,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对战略举措进行检验、调整,对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保证公司战略路径不偏轨。

一、中期商业计划的概述

中期商业计划是落实战略规划的具体策略,是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年度计划的衔接。具体来讲,中期商业计划就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科学的建立供、产、销,人、财、物结构,借助财务的数字表达形式,对未来3-5年的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和重大项目做出更具体、详尽的计划和定量预测,形成未来经营能力和经营结果的综合反映。其实质就是科学地以企业发展模拟运行为主线,沿着战略发展方向将各个方面链接起来,利用数字模型,系统地、综合地反映企业发展大局,指导具体工作。中期商业计划一般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每年甚至每个月进行滚动更新,实时根据企业运营发展和战略决策的现实调整变化,通过更新资源分配将企业未来的发展面貌展现在决策者的眼前。

二、中期商业计划编制方法

中期商业计划的编制和更新是一项系统工作,也是一项关乎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涉及分解战略目标、确定关键任务、设定基本假设、配置财务资源、形成财务预测等具体工作内容。

(一)战略分解

结合战略规划目标,公司高管团队在分析现状和未来远景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研讨,对公司的中期商业计划期内5年的战略重点达成共识并进行清晰地描述,形成年度经营计划,并将重点任务逐级分解转化为各部门关键任务,由各部门负责人制订出具体行动计划。

(二)确定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就是根据战略规划,对企业未来所处的经济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相对稳定的政策,以及相对固定的基本经济指标和业务指标进行设定,作为形成财务预测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把公司各项规划安排,浓缩到基本假设表里,转化为数字目标值。这需要假定企业发展总体增长趋势,未来发展是乐观、中观还是悲观;要把发展趋势量化成业务量的增长幅度;需要假设物价指数的变化,因为物价的增长会增加购买成本,也会成为我们部分收入调价的参考指标;评估公司享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能够继续延续;还要设定公司有关基本情况,比如收费价格是否调整,资产的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对资产折旧率产生何种影响;公司筹融资方式是否调整,融资方式和资金成本发生哪些变化等;公司章程要求的经济状况也要考虑,比如股东要求的投资回报、利润分配政策等。

(三)配置财务资源

战略规划确定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就要确定做哪些业务、投资哪些项目来实现目标。公司经营工作需要什么资源?需要配置多少人力、物力?把这些繁杂的业务拆解成各个业务量指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梳理清楚这些业务,才能够把战略要求的发展方向,转化成具体的工作,并朝设定的方向前进。所以,这个是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阶段,业务部门要和财务部门沟通协调,按照财务报表的最终展现形式来梳理归纳收入、成本等各项业务,这是中期商业计划成败的最关键点。具体怎么设计模型,比如我们要计算机场的起降服务收入,那么,运行统计部门就要提供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并把起降架次指标量按照国际航班、国内航班划分清楚,再继续细分为不同起飞全重占总机型结构的比重,划分的这么细致的目的就是和收费标准对接,计算收入。以后,只要调整机型结构比例,收入都能够很方便的计算出来。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也是一样,要将影响收入实现的具体因素,细分开来,找到方法,拿出业务指标实物量和依据,财务部门协助业务部门进行分类,用历史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

配置投资同样非常重要。按照投资类型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每一类都需要业务部门按照项目进行详细预测。基本建设项目对投资的规模、资金来源、付款进度等内容都要进行详细预测和分拆,涉及公司未来资金的统筹和安排;股权投资一般都是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来计划和安排的,是否增资、是否调整股权比例、是否收购兼并相关企业等都应依据公司发展规划在中期商业计划编制过程中给出相对清晰的回答。掌握了这些关键点,就能形成投资计划表,充分展现公司各项资产配置计划的内容。

(四)形成财务预测

通过前面所有的步骤获得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和分配,设计计算公式,勾稽各个业务表格,形成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KPI主要指标,并对预测结果反映的趋势进行分析,比如,收入增长、息税折旧前利润增长是否达到预期;净资产收益率和EVA趋势是否向好;反映的投资回报率能否达到股东的要求等,如果没有达到目标,要重新对公司的发展短板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症结,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资源配置重新进行调整,直到发展趋势是合理的、与公司要求契合的,中期商业计划的编制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三、中期商业计划的应用成效分析

通过建立中期商业计划,可以把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意图转换为运营中可以实际操作的财务目标和实施方案,使企业战略落实成可实施的财务方案和其它管理运营方案,并最终形成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体系,形成管理的闭环。

(一)解决了中长期战略规划落地问题

公司中期商业计划,以财务战略模型为平台,有效串联了公司各业务层面的子战略,包括机场主业发展战略、非航业务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机场经营规划等战略,统一战略目标,避免顾此失彼。财务模型以五年为一个预测周期,编制过程包括顺流和逆流两个程序,顺流程序以详尽的年度经营措施及财务计划为基础,基于动因分析、趋势预判延展。逆流程序,根据模型预判结果修正子战略目标及相应措施,同时,模型预判结果又为递延年度的目标提供了约束。顺逆流程序的有效结合,使整体战略目标与年度分项措施相辅相成,形成相互约束的闭环管理程序,实现了公司中长期战略与业务层面的子战略的有效衔接,使其相互支撑和相互制约,避免了公司中长期战略与业务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的脱节。“十二五”期间,咸阳机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中期商业计划,确保公司所确定的主要战略目标均得以实现。

(二)解决了战略组织层面与战略执行层面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重要项目的推进,有明确的责任部门还不够,必须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管理属性,配置相应层级的执行机构,否则就会雷声大、雨点小,无法真正确保落地。对中期商业计划的推进,起点和定位较高,在公司章程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项目的组织、实施、程序及内容要求。同时公司内部设立了全面预算及中期商业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包括公司的经营、规划、人力、市场等核心业务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和业务范畴,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具体经营项目和经营工作中去。施行一线运营者和上层管理者共同研讨机制,全员参与,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统一目标,量化指标,有效解决落实问题,同时还积极树立了全员的财务意识、效益意识和危机意识。

(三)解决传统商业规划中财务量化的可操作性问题

公司中期商业计划,以企业战略规划及其子规划为基础,综合物价水平、国家财税政策、股利政策等重要信息,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数据,分析规律,量化趋势,通过多选设置、搜索匹配及宏公式等多重公式和应用建模,直接从业务计划形成财务预测报表,模型输出内容包括各子规划发展财务预测、财务报表、敏感性分析和一致性检验。模型应用结果可视化程度高,比较直观,应用性强,操作灵活便利,构建的模型可在长期战略落实中动态调整应用。

(四)解决了为公司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支撑的问题

机场行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往往以机场改扩建为主,其投资规模较大,投入产出时效较长,重大决策对企业的影响在短期内表现并不明显,通过短期财务计划或年度财务分析难以对企业的长期重大决策进行评价和修正。同时,有些投资项目,单独评价时可能IRR低于目标回报指标,但并入企业整体时,企业整体净现值是升高的,这说明新投资项目可以增加企业的整体价值。中期商业计划把企业的投资项目合并入企业的整体运营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长期价值的评估,比独立项目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同样,对于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不同资本结构,将影响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WACC),从而影响企业价值评估。在机场改扩建投资决策中,运用财务战略模型,通过对盈利能力、风险情况及发展能力等KPI指标分析,分别对股东增资、债权融资或经营租赁三种模式进行评估,选定了“股东增资+债权融资”的筹资模式。同时基于投资回报不低于10%,债权比例不高于50%等关键限制因素,通过敏感性检测,确定了合理的投资规划和融资规模。

在股利分配和职工薪酬调整等方面,涉及出资方和劳动者的利益分配。在公司设立时,公司章程明确约定了股东分红程序及分红比例。股东急于收回投资成本,建议提高分红比例。通过中期商业计划的模型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分红比例的提高是否影响公司的长期效益潜力,企业发展是否支撑薪酬调增。通过将这些政策量化至财务模型中,观察关键指标的变化,比对目标值,输出敏感测试结果,找到合理区间,向股东及管理者提供可选方案和预期结果,经决议程序确定最优方案,从而反馈修订相关政策,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确保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公司整体规划篇4

关键词:城市 存量土地 管理 规划

一、研究背景

克拉玛依市位于中国西北部,下辖克拉玛依、白碱滩、独山子和乌尔禾等四个区,地域面积约7700平方千米,辖区内有新疆油田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等多个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区域内总人口约40万人。新疆油田主要作业区域在准噶尔盆地,年产原油逾千万吨、天然气近40亿方。克拉玛依市主要党政机关、新疆油田公司总部及其大部分二级厂处机关均位于克拉玛依区。

克拉玛依在城市与油田企业的关系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特殊性在于这是一座因油而兴的城市,石油石化企业承担着水、电、暖、燃气和物业等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职能。典型性在于,与大多矿区一样,克拉玛依在由矿区向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迫需解决城区用地调整、区域内储量动用等影响油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因依法用地意识淡薄、管理粗放、家底不清等历史遗留下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也有因企业发展用地需求激增和克拉玛依城市建设空间难以拓展的先天土地资源不足的瓶颈,其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用途等诸多要素在配置中必然产生的客观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摆在企业长远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障碍。只有首先做好了存量土地管理工作,才能实现企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共赢。

二、以规划指导企业存量土地管理

土地是油气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按常规的管理思路,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被动的对土地逐项进行调整不利于实现企业资产的高效利用和日常管理,更不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截止2008年,新疆油田公司管理着克拉玛依区中心城区约1100公顷土地,约占当时已建成城区面积的50%。面积大、宗地多,管理难度较大。为此,新疆油田主动谋划,在对位于中心城区的存量土地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详细规划,编制了《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城区存量土地利用规划》(以下简称《存量土地规划》)。

1.编制《存量土地规划》的目的

克拉玛依市于2007年编制完成《克拉玛依城市(中心城)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8万人,该规划对油田公司中心城区的存量土地用地布局影响较大,也是编制《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城区存量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和市政工程、民生工程的实施,新疆油田公司中心城区内分散的存量土地面临着外迁和整合,这对企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为了全面掌握新疆油田公司在克拉玛依城区土地情况,加强对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管理、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证企业用地有序和高效、发挥存量土地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的转变,为油田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也需要对油田公司存量土地的权属和用地性质进行全面清理,重新整体规划其用途。克拉玛依中心城区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

2.开展的相关工作

2.1成立编制工作组织机构。新疆油田公司成立了存量土地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公司主管经营的副总经理任组长。为便于与政府规划、发改、土地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领导小组在油田公司规划计划处设置了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管理工作,下属各二级单位均成立相应的存量土地规划编制小组并明确主管领导和专人负责土地调查和规划研究工作。

2.2全面调查。该规划从开始调查到编制完成历时三年。在编制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料不全、现状不清、历史因素复杂等诸多困难,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地现场调查,细致了解每块存量土地基本信息及变迁沿革,详细核对调整方向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无冲突,深入思考每宗土地如何发展利用等诸多细枝末节事宜。在编制后期要结合油田、市政的各个专项规划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完善,与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对接和科学论证,并多方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2.3科学分类。目前在新增用地协调工作中,对于土地类型的界定时常存在很多争议。同样,对于存量土地的调整与利用也存在统计口径不一的问题,这对宗地信息收集和规划利用提出了新的问题。经过研究分析,新疆油田从实际出发,结合现有土地使用情况和油田专项发展规划,提出了将存量土地分为行政办公用地、科研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产辅助设施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物流服务用地、其它用地等七大类型,解决了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中的统计口径问题。

图1 克拉玛依中心城区发展情况

3.规划主要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3.1规划结构及内容

规划中首先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制定存量土地规划原则、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功能定位;其次通过规划建设用地调整,提出公司存量土地发展方向(尤其是制定改制企业占(使)用油田公司土地解决方案)和存(增)量[2]土地管理体系、制度和实施措施,为存(增)量土地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提供依据,规划了油田公司土地各时期发展战略。《存量土地规划》主要由七个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新疆油田公司存量土地规划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3.2通过《存量土地规划》的编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3.2.1调查现阶段新疆油田公司存量土地基本情况和存量土地历次变化情况。

3.2.2分析了城市快速发展给存量土地带来的挑战。

3.2.3制定了油田公司存量土地利用调整规划,规划了增量土地建设区位、规模和土地各时期发展战略。

3.2.4制定了改制企业占(使)用油田公司土地解决方案。

4.实施存量土地利用规划的保障措施

4.1建立完善的存量土地管理体系。无论是油田公司,还是市政工程,在克拉玛依城区的各类项目建设、功能布局,均以《存量土地规划》为指导,完成项目总量和布局控制审查。

4.2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了存量土地利用审批流程,编制并下发了《新疆油田公司中心城区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存量土地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存量土地和增量土地用地分类(用途)规定和许可制度;存量土地的置换、改造、开发建设和增量土地规划建设均须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凡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予审批。推行领导责任制,并将其作为工作目标和考核业绩内容之一。

4.3建立存量土地信息系统,健全存量土地管理台帐。加强规划修编工作。建立新疆油田公司存量土地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为存量土地的置换、改造、开发、建设和规划决策提供最新、最准确的基础信息。在《存量土地规划》和《城市(中心城)总体规划》指导下,积极参与政府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在上位规划指导下,推进油田公司编制大宗用地、核心区域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

4.4开展存量土地各项前期研究工作。土地管理属于动态管理范畴。由于每块存量土地都存在区位和大小差异性,其内在的价值无法准确评估,因此近期油田公司开展了存量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根据公司业务发展情况,结合公司产业整合发展目标,开展了土地需求研究。

4.5成立了成立土地置换及地面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决策,对出现的存量土地处置事宜严格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土地管理手册(2012)》中规定进行处置。

三、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储量动用

由于克拉玛依先有矿区后有城市的特殊性,近年来,城市范围不断拓展,部分油区和油田生产设施已被包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发展势在必行,油田资源来之不易,为促进城市与油田的融和发展,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兼顾油田优质、高效储量的开发利用,油田公司在城市相关规划方案编制阶段即参与相关设计工作,并组织专业部门和专家从钻井方式、开发方式、地面工程、生产管理方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一井一策”,从安全环境、景观布局等细节考虑,充分做好城区建设与油气田开发融和发展工作。

1.充分结合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开发方式。城区内实施储量动用必须集约用地;要全面考虑油气资源开发带来的安全和环境影响,满足城市景观要求;要推广丛式井平台方式布井、优化注水管网、减少多级布站、加快开采速度;在日常生产管理方面采用密闭输送等开发方式,这对油气田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新疆油田在红003井区已实现了“地下采油、地上旅游”开发模式。按照这一模式,油田公司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和《存量土地规划》完成了对城市规划区域内油藏的评价工作,全面掌握了储量及分布情况,为合理编制开发方案打下了基础。

以中心城以南区域的油气储量动用为例。政府在规划方案编制阶段即来函告知拟实施建设经济适用房和生态湿地项目,并提供了项目范围坐标和规划实施方案。油田公司将项目范围与油区进行叠合后发现该区域内有优质储量尚未全面动用。双方进行了多轮协商,最后确定政府在不改变项目功能的前提下,局部调整规划布局,油田公司以丛式井平台方式布井并尽量远离人员密集区,同时油田公司对规划区域内无法调整的老井,按照项目建设时序加快开采、实施分期封井。

2.开展老油区的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发方式调整是完成了城市与油气田开发融和推进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进行老油区的安全性评价工作。由于已开发的老区地质情况复杂,裂隙发育程度高,浅井较多,为从根源上杜绝项目建成后的水窜、气窜、塌陷等安全和环境隐患,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很有必要对地下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新疆油田公司与市政府联合成立了“城市规划区域地下油气矿藏安全影响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个城市规划区域(包括规划在建区域、规划未建区域和已建成区域)进行评价工作。

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详细描述细微断层的分布、断层延伸高度、地层分层厚度、地层油气水具体含量等,提出地层平面图、剖面图、三维立体空间图等相应研究成果图纸,明确“是否有风险”、“有风险且经济的可控措施”,“对有风险且不可控的建议”等问题。

四、完善企业与政府的协调机制

矿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小而全”的模式带来的是油气田企业投入巨大而功能有限。作为矿区应融入城市发展,利用城市范围扩展的有利时机及时寻求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结合点。油气田企业与政府协调的核心是土地。编制《存量土地规划》可指导企业明确职工生活小区、生产设施、仓储设施、科研办公设施等用地的调整方向,这对市政道路建设、供水系统、供电系统、供暖系统、燃气系统以及文化教育、招商引资等市政项目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1.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协调机制

1.1协调工作要以正式文件为依据。政府在实施一个项目前均以函件、通知等形式正式告知油气田企业,这既是企业开展相关协调工作的依据,也是明确工作界限和企业内部进行协调的重要指导。

1.2协调工作须明确牵头部门和负责人。值得注意的是,发送文件的政府部门可能仅是其中一个阶段或某一方面的管理部门而非牵头部门。例如要实施一个市政项目,涉及到政府的规划、土地、建设、财政等多个部门,由于事先未确定牵头部门,可能造成企业同时面对多个部门的情况,极不利于沟通和协商,问题较多。为提高协调工作效率,不仅是政府要在来函中明确牵头部门和负责人,企业内有关部门也应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和联系人。土地问题较为敏感,只有集体决策才能避免管理风险。

2.城市建设中需要协调的问题。围绕土地这一核心,政府与油气田企业主要的协调问题有:市政设施占用企业土地及地面资产的拆迁补偿;水、电、暖、讯等市政配套系统的建设等两方面问题。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关键是:在《存量土地规划》的指导下协调政府落实企业的搬迁承接地,并委托第三方对土地和地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同时对配套系统要编制总体方案设计,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确定实施界面和资金来源。

五、结束语

《存量土地规划》是指导油田企业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不失方向的重要工具。城市与油田都需要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关规划的研究,在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市政和矿区项目的协调工作。这既有利于城市发展,更有利于油气田企业利用城市发展的机遇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最终实现油田和城市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雷国平,宋戈.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计算与宏观评价[J].学习与探索,2006,(6):184-187.

[2]欧雄,冯长春,李方.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100-104.

公司整体规划篇5

(一)企业对预算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理解存在着误区,传统预算仍然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财务部门埋头做数字游戏,不关注企业战略规划,仅根据一定的增长比例进行经营目标预测,这种工作方式同时也会导致公司其它部门对全面预算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二)战略规划缺乏可实施性

在制定战略规划目标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对内部管理现状进行了解,还要正确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编制预算管理框架。但是,不少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仅将战略规划作为口号,并没有如何将战略规划融入全面预算的明确思路,导致预算人员在编制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对于如何将公司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缺乏整体考虑。

二、围绕战略规划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例研究

本文主要以A软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A软件企业在原有预算模式下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提出如何以战略为指导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一) A软件企业简介

A软件公司是国家重点软件开发企业,某国有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电信集成供应、电信软件开发等。主要客户是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及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公司在中国北方五省及南方三省均有项目,每年新开工项目几百个,人员规模达到600人以上。近年来,依托于电信行业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公司的战略规划是稳中求快地推进公司向综合软件和应用服务供应商的转型。

(二)预算管理现状

A软件企业拥有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机构设置简单,在管理权责上分配合理,但由于企业管理层对于预算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仅将年度预算视为财务部门的主责工作,公司其它部门对预算工作参与意识淡薄,对如何合理使用企业各类资源缺乏计划性,导致年度预算无可操作性,无法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作用。

(三) A软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1.战略发展规划的编制

A软件企业应首先制定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对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竞争的优劣势及在行业中的地位,使编制完成的规划目标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避免闭门造车。比如分析宏观环境,国家采用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政策下,行?I信息化需求规模进一步放大,属于政策利好。同时,随着行业的不断向着规范化及制度化方向发展,对企业资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加之人才竞争的影响,需对市场规模进行深入分析。在金融、电信等行业信息化规模继续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时,水利信息化、IT服务等需求快速增长。在每个行业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增长呈现不均衡局面,在增长的整体态势下,某些细分领域在某个时期会出现负增长。

企业根据一系列分析结果,编制符合企业战略定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指导思想和基本路径,比如公司的固本转型运作已经初见成效,产业格局不平衡局面有所改善,还需要继续调整。公司已经建立了资金运作和对外合作等多种业务拓展模式,还需继续创新。为此,企业应对研发工作进行不断强化,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研发程度,从而维持年度研发投入占比的稳定,促进其在安全状态下向上增长。企业战略规划中往往会充分分析潜在市场和准备深挖的业务目标后确定规划期间内的财务指标,如把销售收入增长10%,利润增长8%,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6%,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等确定为规划期内的目标值。

2.经营计划的编制

战略发展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发展的纲要,企业应根据纲要的要求进行经营计划的编制工作。经营计划的编制过程是公司按照战略规划的要求对企业各类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全面预算编制打好基础。

在编制销售计划时应考虑,企业将销售收入增长10%定为战略目标,主责部门为市场部及产品部门。市场部门应进行各类产品的盈利性分析,制定针对不同客户的销售策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编制生产计划时,产品部门应根据公司的产品规划、研发规划制定出生产计划,把握住系统上线、系统初验、系统终验及终验后维护关键客户检查点。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应强化监督检查,建立统一内控平台、统一监察体系和统一问责制度。人力资源计划作为专项计划编制,涉及公司各部门人员编制的安排,应坚持效益导向的原则。在编制成本管理方案过程中,涉及企业内部多个部门,因此利润中心要对如何压缩成本进行综合考虑,成本中心应考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公司管理层应考虑如何根据预算目标对成本费用预算监控到位。

3.全面预算方案的编制

公司财务部负责预算工作的总体安排、汇总编报,应将全面预算工作划分为专项预算(如研发支出、合同、回款、人力资源、资产购置),业务预算(如各产品部门经营预算、市场费用预算、各职能部门费用预算),公共费用预算(如房租水电费、保洁费、物业费、办公耗材)等,分别进行归口编报。以战略规划为指引编制完成的各项经营计划,此时可以作为预算编制数据的可靠来源。如销售计划在深入了解主要用户下一年度的项目投资计划后,据此可以预测合同及回款的额度,并且可以根据经营计划进行销售费用的预算。生产计划在明确把握住在施项目客户检查关键点后,结合销售计划,即可预测下一年度的生产规模。

公司财务部将各部门根据经营计划编制出的预算数据分类汇总后,按照财务测算方法,导出未来一年的预测财报及相关财务指标。由于公司各部门负责的经营计划均相互关联,并且与战略规划相结合,如存在预算偏差,容易查找问题所在。

4.预算指标的分解与考评

全面预算方案最终确定后,公司应根据预算主体将预算指标转化为考核目标值,如为利润中心设置可支配收益、部门利润、成本控制等考核指标;为研发中心设置新产品研发投入完成率、当期新产品资本化完成率等考核指标;为成本中心设置成本费用完成率、人工效能等考核指标,并以公文形式正式下达。

预算考评可以对企业的相关预算主体的业绩以及执行状况实行考察及评价,也正是这种特性,要求预算考评制度在预算管理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各项预算指标被分解下达后,企业可以根据承接预算主体的性质,小到单个项目、大到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以及公司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的预算考评,对于预算执行的相关信息予以有效反馈,随时关注预算的执行的情况,在预算计划出现偏离时,及时查找问题所在,并对预算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强化考评机制,能够显著提高企业预算执行能力。企业应建立关键指标考核体系及相应考核办法,对各部门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工资绩效挂勾。

三、结论

公司整体规划篇6

关键词公司合并 税务筹划 法律 风险

一、公司合并中的税务筹划分析

(一)公司合并中税务筹划的涵义

关于公司合并中税务筹划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通过公司合并的动机和税务筹划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在现行税收政策和税法的许可范围内,合并的双方公司,在合并时充分考虑税法赋予的优惠政策及相关因素,从税收的角度合理的进行事先安排和筹划,尽可能的节约纳税成本,减少税负,使得实现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公司合并中税务筹划的意义

1.合理的税务筹划有利于降低合并成本

公司的合并往往是为了追逐更大的 经济 利益,通过战略重组,优化企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以企业做大做强为目标。税收因素对合并起着重要影响,合理的税务筹划不仅能够使得合并双方减少对税收支出的担忧,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合并的成本,从而使公司获得最大的收益。

2.有助于公司合并后的税务规划,使公司长期受益

在合并过程中的税务筹划,不仅对合并中产生的税务负担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公司后期的税务规划也起着指导意义。Www.lw881.com在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税务筹划是一种事前行为,企业可以依据税收法规对自身的纳税模式进行规划,从而合法地降低税收负担。合并后的企业可依据纳税模式纳税,长期享受低税负①。

二、公司合并中税务筹划的法律风险

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收益和风险都是并存的,税务筹划在为企业带来节税收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正视这些风险,进而采取防范措施。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对于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误解或错误的使用所造成的。从立法角度上看,我国的法律法规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无论哪一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都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不断 发展 ,不断完善的。时间的推移,旧的政策代替新的政策,但是公司合并涉及的时间较长,所以使得税务筹划在未充分了解政策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政策的不定期性或时效性会给税务筹划带来风险。

(二)操作违规风险

我国的税收立法体制层次多,使得在某些法规上难以把握,就加大了税务筹划的难度,导致企业在合并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而使得其在操作上违规。具体到纳税申报环节,就可能涉及到纳税申报违规的风险。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需求进行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经营情况的变动给纳税人税务筹划的方案带来的风险②。如果在合并时的税务筹划对公司以后的经营活动判断失误,就可能造成公司在合并后失去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特征和条件,不仅不能减轻公司税负,还有可能加重税务负担,达不到税务筹划预期的效果。

(四)执法风险

执法风险主要是指纳税人税务筹划方案与税收执法机关的认定出现差异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③。税务筹划是合法的,但是其合法性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确认。在我国,税法对具体的税收事项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一定范围内税务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再加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客观上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

三、公司合并税务筹划的风险防范

(一)充分了解税法规定,避免盲目进行纳税筹划

企业 在进行合并时,决不能根据自身的想象,盲目进行纳税处理。而是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筹划下,在充分了解税法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设计全面的合并方案。绝不能盲目进行纳税筹划,否则,本意是为了减少成本而采取的合并方式,反而会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④。

(二)综合全面的把握和运用税收 法律 法规

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是在不断完善 发展 的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及时把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全面把握税收政策,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税务筹划。在实务操作中,比如:在减免税优惠方面,可以结合新修改的《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在面对几个同等条件的合并对象时,应该考虑各企业减免税优惠的具体情况。一是各企业现在享受的减免税优惠的种类和剩余期限,一是合并后企业的条件是否仍然符合减免税优惠的条件。再综合统筹考虑之后,从各企业中选择一个可以最大限度享受减免税优惠的企业加以合并⑤。

(三)注重企业整体利益,灵活税务筹划方案

企业合并追求的是价值最大化,整体利益的发展,税务筹划也应当从这一点出发,整体把握,不局限于个别税种,也不限于节税,灵活筹划多种方案,使合并后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综合全面的从企业的具体情况考虑,制定的方案要有灵活性的特点,以便在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动时可以随时调整,适时更新筹划内容,保证合并后企业的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确保税务筹划目标的实现。

(四)搞好企业与税收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税收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较大,因此,能否得到税收执法机关的认可,也是公司税务筹划方案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为了达到的预期收益,公司需要与当地的税务主管机关联系,处理好与税务机关的关系,及时获得最新的税收政策信息,适应当地的税收管理特点,对企业的税务筹划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公司经营和税务筹划的顺利运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注释:

①尹丽.论企业并购中的税务筹划.西部财会.2007(4).

②③盖地.风险税务筹划方案的衡量与选择. 经济 与管理研究.2005(9).

公司整体规划篇7

(1)以前瞻性、整体性、可操作性为要求,强化规划与计划编制。

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电力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管理创新为基点,建立科技规划与计划编制、实施、考核机制,实现对生产业务目标的保障和引领作用。凭借科技规划与计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企业整体工作规划的无缝衔接。

(2)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梯队。

从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电网公司“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突出重点领域,关注改善人才短板能力。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3)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强化项目管理。

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的科技项目管理实际,以“规范化、集约化、精益化”为目标,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完善现有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4)以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为要求,优化情报管理。

将四川省电科院作为情报管理主体,开展支撑公司科技战略的情报研究与管理,建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和长期跟踪研究体系,提供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的科技情报服务。

(5)以面向应用,跨部门、跨专业协同为目标,优化研发管理体系。

将四川省电力公司研发管理界面作为管理界面,以生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IPD研发管理为框架,以跨部门、跨系统协同为机制,研发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管理与工作流程、项目资源的优化与筛选、绩效管理,夯实研发管理基础,提高研发管理能力。

(6)以规划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目标,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依据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建立成果分类及等级标准,完善成果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分步实现成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7)以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为关键,建立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扩大技术成果信息的共享范围,建立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出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政策,构建信息全共享、服务全方位、供需无缝对接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8)以优化、整合、创建为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依托国家电网科研基础优势,以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为补充,优化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及条件,建立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协调机制,提升科研基础设施资源运行效率,推动公司科研能力和成果应用水平的提高。

(9)以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为目标,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科技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产业培育、科技信息管理等科技创新体系要素,坚持平台构成多元化、平台服务专业化、平台管理集成化的目标,从而形成支撑有力、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的省级电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10)以营造氛围、提升能力、激发热情为重点,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立足于倡导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理念,营造创新工作氛围,树立创新型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以公司群体创新活动为载体,辅以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培训手段,提升各层级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

2成果成效

(1)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

该公司科技资金累计总投入近13亿元,研究开发费用总投入约5.4亿元,综合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1%以上。拥有国网公司优秀技术专家7人、四川省电力公司首席技术专家6人、博士30余人、硕士500余人;国家电网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共4个。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了加强,有力促进了公司整体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2)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该公司新技术推广应用率81.944%,电网年平均电能损耗率降低0.28%,220千伏和500千伏输电线路年平均故障停运率降低值分别为0.233327次/100千米/年和0.1276次/100千米/年,各项指标均完成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值。该公司SVC、串联补偿、智能变电站、省地一体化电网在线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决策系统、四川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WAMS)等新技术推广项目都走在国内前列。

(3)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不断优化。

该公司编制修订了《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验收管理细则(试行)》《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推广的通知》《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四川省电力公司重点科技创新指标统计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电力公司群众性创新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逐渐形成和完善,全公司上下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逐步形成。

公司整体规划篇8

三种模式的特点是:

1、财务管控:放权模式。以分权为基础,强调结果控制。集团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以资本为纽带控制子公司,以追求投资增值为唯一目标。集团基本不参与子公司的战略决策和运营,不干预子公司经营活动,子公司拥有完整的决策和经营自。

2、战略管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强调过程控制。集团采取监督、指导子公司的方式,协助子公司制定战略规划及运营执行,集团参与制定子公司的业务战略,集团与子公司协作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子公司在总部的指导下,制定匹配的经营计划和预算。子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由集团总部审批。集团对子公司的干涉较强,但子公司有一定的自。

3、运营管控:高度集权的模式。集团不仅从财务上规定子公司的年度预算和财务目标,而且还制定子公司的年度业务目标和战略规划。子公司严格执行集团下达的财务预算和业务规划。集团对子公司的职能管理相当深入,子公司没有独立决策权。集团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追求经营活动的 统一和优化。

除以上三种模式以外,还有一种称“混合管控”,即:以一种管控模式为主,以其它模式为辅。

集团管控模式的重点不在于模式,而在于内容。管控模式的内容是一个体系,具体包括集团战略、组织机构优化(公司治理、总部定位、岗位设计)及权责体系、管控流程、绩效管理等。选择了一种管控模式,就应当按照模式来确定管控的具体内容,否则,将“有骨无肉”,达不到管控的目的。

集团管控的目的是优化资源,协调内部经营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最大利益。对于多元化集团, 管控模式可以组合运用,可以针对不同性质的子公司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对于一个多元化集团,可以根据分子公司所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价值体现不同,战略期望不同等,分别采用适合子公司成长、 发展的不同管控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激发分子公司开拓新业、创新竞进的积极性。

集团化企业在管控模式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单独或者组合运用一些手段,来达到管控的目的:

一是战略手段:集团检查子公司为达到业务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活动,评估实施绩效,查找战略差距,分析原因和纠偏。

二是财务手段: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对子公司收、支控制、内部审计和财务权限管控。明确投资、融资、资金、资产、收益管理等五项权责。对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和财务政策进行直接控制,财务负责人代表集团总部行使财务管理职能。

三是人力资源手段:主要是集团对子公司关键岗位的管控(任免、调动、轮岗,薪酬,绩效)。这是 对子公司管控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手段。管控要点是:关键岗位配置;培训与发展;绩效激励。

四是权限手段:围绕八个方案做好集团权责划分,即:战略管理、经营计划、融资、财务监管、人力 资源管理、运营管理、投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五是经营计划手段:总裁、子公司总经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定期述职,对年度经营计划、预算及工作 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年度进行总结和考核评价,兑现奖惩。

六是信息手段:通过建立定期述职、财务信息报告、经营信息报告、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跟踪子公司经营活动,掌握子公司运营信息。

七是全面预算手段:集团对子公司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集团制定年度经营目标,子公司分解承接目标并编制预算,报集团审批。集团根据执行情况随时调整偏差,确保目标达成。

八是企业文化手段:利用整体的愿景、共同的信念来管理子公司。通过愿景、使命、价值观及相关制度,在价值观层面追求统一,实现整体协同,体现集团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上一篇:防治水污染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