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1 21:13:13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1

《养老奉亲书》是宋代陈直根据多年的研究体会及唐以来对老年保健的研究成果著作而成。该书对老年人保养、饮食调治、用药宜忌及老人护理等问题均有论及,提出了老年人的“七养论”,还继承发扬了《内经》以来的四时顺养思想,提出四季养老论:“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老年养生学的内容。元代泰宁总管邹铉之高祖、叔祖等人,用此书之法备极荣养,“皆年过九十”,邹铉本人依之调理,亦寿至稀年(《寿亲养老新书》)。于是邹铉在1307年将《养老奉亲书》加以整理,续增第二、三、四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该书在中医养生学史上也是一本有名的老年保健养生专著,其“征引方约(注:当为药)类多奇秘,于高年颐养之法,不无小补。因为人子,所宜究心也”。(《四库全书提要》)元刊、明刊等版本中刊行者皆署以“居家必用本”,并且还传至朝鲜和日本等国,可见影响之深。

到明代出现了另一本老年保健养生专著――《遵生八笺》。该书在学术上与《养老奉亲书》有渊源关系。原题为屠隆纬真人著,书中内容也多引用道教养生之说,看来恐为道教传人所作。书中有“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等篇章,对四时顺养、饮食调治、起居合宜、药物补养等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此书自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刊行后,颇受欢迎,到解放前已刊行过五次。这几部书的流行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在中医养生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与宋以后,老年养生保健的方兴未艾是有密切关系的。

明嘉靖年间,新安徐春甫撰《老老余编》两卷。该书也是一本老年学专著。老年人的颐养是该书讨论的主要问题。卷首要求人们“洞烛摄养之方以副人子之孝心”,这种把养生与“忠孝”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无疑对明清时代老年保健研究的开展与深入起了推动作用。该书上卷重点选录《千金要方》、《寿亲养老新书》养生诸说及《格致余论》养老、茹淡,《医学入门》保养等内容,对老年人的颐养颇有裨益。

明代御医龚廷贤对老年养生也有不少贡献,在《寿世保元》中不仅辑人了许多前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而且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秘方,并将其精妙者编成口诀,广为流传。更为重要的是他写了《衰老论》,对衰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这一时期的老年养生保健学不仅在方法上丰富多采,而且在理论上也独具特色。明代另一位名医龚居中撰的《五福万寿丹书》和《红炉点雪》亦有独到之处,认为老年人安养、延龄应从居处、调摄、保形、节欲、按摩、功药等六个方面人手,并详细地记录十几种引导方法,有动有静,有柔有刚,很适合老年人练用。此外,明代的《洪梗辑刊》、《寿养从书》,清代的《寿养秘诀》、《养真集》等书,也大都讨论了老年人的养生与长寿问题。清乾隆年间,著名养生学家曹延栋撰《老老恒言》五卷。卷一为安寝、晨兴、盥洗、饮食、食物、散步、昼眠、夜坐;卷二为燕居、省心、见客、出门、防疾、慎药、消遣、引导;卷三为书室、书几、坐榻、杖、衣、帽、带、袜、鞋、杂器;卷四为卧房、床、帐、枕、席、被、褥、便器;卷五为粥谱,主张从节饮食、调精神、慎起居、辅导引等方面养生。

古代的老年养生保健还有一个特点,即许多非医学性的书刊也大谈老年人的养生长寿问题。如宋代陆游记载了用“拜”使老年人却病延年的方法。他说:“张廷老名珙,唐安江原人。年七十余,步趋拜起健甚。自言夙兴必拜数十,老人气血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老学庵笔记》)明代顾元庆更别具一格,引用郭功父的话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状态作了深刻地揭示,说:“郭功父谓老人有拗。诗谓:不记近事记远事;不能近视能远视;哭无泪,笑有泪;夜不睡,日里睡;不肯坐,只好行;不肯食软,要食硬;子不惜,惜孙子;大事不问,碎事絮;少饮酒,多饮茶;暖不出,寒即出。”(《檐曝偶淡》)真是人木三分,对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状况及生活习性颇有帮助。明・王象晋的《清寤斋心赏编》、清,马大年的《怡情小录》、袁润卿的《身世辑要》、裴一中的《裴子言医》等书中,涉及老年颐养的内容亦颇多。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2

传统的五大养生方法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历代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养生学的专著浩如烟海,养生方法多种多样,养生学的流派也很多,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学。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方法、起居养生方法、饮食养生方法、运动养生方法及药物养生方法五大类。精神养生方法是通过精神上的调节使自己每天都有个好心情,起居养生方法是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来促进身体健康,饮食养生方法是通过合理的膳食来保证健康预防疾病,运动养生方法是通过适量的运动来增强体质。这四种养生方法既经济又有效,还没有毒副作用,适用于所有人。药物养生方法则是通过补益中药或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来补益或治疗虚弱体质的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就是说补益中药的合理应用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有疾病的中老年人。

虚则补之

目前,市场上各种保健品琳琅满目,绝大多数保健品中都含有滋补中药或营养药物,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中老年人面对如此众多的保健品,在选购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许多中老年人根据广告宣传来购买保健品,还有人错误地认为价格越贵的保健品效果就会越好。其实,依据广告宣传和商品价格来判断保健品的优劣是不正确的。从药物养生保健法来讲,保健品的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选购的保健品或补益中药是不是适合自己。

中医理论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意思是说只有虚弱体质的人才适合于服用补益中药,而体质强壮或患有实证疾病的人不但不能用补药,还要适当地应用泻药才会有益。中医还非常讲究“辨证论治”,人体虚弱的体质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气虚就应该用补气中药,血虚用补血药,阴虚用补阴药,阳虚用补阳药,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的健康。如果阴虚者用了补阳药,而阳虚者用了补阴药,恰似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所以,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做出选择,以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盲目选购和服用那些被广告吹得天花乱坠或价格昂贵的保健品,不但浪费了钱,没有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还常常会引起某些不良反应。近年来,经常有因误服保健品而出现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烦躁失眠等副作用的报道。

还有一些中老年人认为经常服一些补益中药、营养药或保健品,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其实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中老年人都可以应用中药进行养生保健,而是要根据体质情况来决定。中医认为,老年人的体质一般说来可以分为正常体质、疾病体质两大类,疾病体质又可分为虚证体质、实证体质和虚实夹杂性体质三类。正常体质的老年人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没有必要服用补益中药。

有人形容健康人体状态就像走得很准的钟表,没有必要人为地干预它的运行。有位养生保健专家对健康的中老年人服用补益药的做法表示不理解,他说:“本来自己的生物钟走得很准,为什么非要将它拨得快一些或慢一些呢?!”所以,切不可做那些“无病吃药,花钱买病”的蠢事。

中药养生的原则―整体观念和辨证论补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当我们应用中药养生保健时,要考虑中老年人全身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整体状况包括精神状态、形体功能、面部气色等诸方面,然后再考虑具体的中药养生方法。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而适当地调整中药的品种和剂量。

所谓“辨证论补”,是指根据中医理论的原则,首先辨别出中老年人的体质情况和疾病证候,以此来进行中药补益。

四类虚证

大体来讲,中老年人的虚证主要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及阴虚证四大类。

气虚证是指机体的脏腑功能衰退,元气不足而出现的全身性虚弱症状的总称。中老年人气虚证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大病久病或衰老所致。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自汗,纳差等。适合于应用补气中药进行滋补,如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灵芝、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大枣、蜂蜜等,中成药如四君子丸。

血虚证是指机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百脉失于濡养而出现的全身性虚弱症状的总称。中老年人血虚证多因劳倦内伤、思虑过度、脾胃虚弱、失血过多等所致。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等。适合于应用补血中药进行滋补,如当归、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等,中成药如四物丸。

阳虚证是指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而出现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等症状的总称。中老年人阳虚证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劳倦内伤、久病虚损所致。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小便清长等。适合于应用补阳中药,如鹿茸、黄狗肾、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胡桃仁、肉苁蓉、锁阳、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杜仲、续断、狗脊、骨碎补、补骨脂、益智仁、沙苑子、菟丝子、韭菜子、胡卢巴、阳起石等,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3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全民健身计划;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119-02

引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总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9%,人口老龄化的基数大,联合国的人口数据曾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使得我国消费机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如何能够尽快实现健康老龄化已经是现在很多国家将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健康老龄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对我国全民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指的是老年人能够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智力、体能、身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社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主要的特征是认知、情感状态、躯体健康程度,健康老龄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服务、退休制度以及养老金等等。老年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完善在健康老龄化实现的过程中拥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

从科学定义来说,其实人口老龄化可以看作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的减少或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同时增长的动态过程,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老化,主要强调的是人群的老化。联合国定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是依据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或者是65岁以上(包括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

二、理论支撑

(一)去标签化理论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给一个人贴上一“标签”,这里的标签是指一个人被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其行为进行了定义。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一提到老年人,大家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标签,就是弱势群体,觉得老年人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少。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会对老年人本身造成一些伤害,会让老人否定自身的价值,觉得自己已经老朽、无用,在生活中是如同累赘一样的存在。

(二)老年次文化理论

老年次文化理论认为,因为老年人身体的衰退,社交功能的减退等等,所以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困难的。结合老年人参与老年次文化需要凭借社会参与程度和老年人对老化抵制的因素来定。在遵循老年群体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和老人进行交流与互动,在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强迫接受其他老年人群体的文化。在制定老年社会工作类的项目中要以老年人次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为基础来衡量。

(三)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中主要讲的是,他人将老年人的一些行为当作是不正常的行为后,使得老年人的自我认知发生了改变。就比如说,在生活中样样替老年人做决定。这会形成一种潜意识,使老人有了依赖性。这一行为使得老人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自主能力。社会工作者意识到,有时候老年人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是受到了自己暗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老年人自己没有能力。在帮助这些老年人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老年人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中主要讲述了如何改变老年人现存的客观环境,从而帮助老年人重建自己的自信心。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让老年人本身了解到这个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以及对老年人的错误偏见。其次是通过政府资源来改变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客观环境所造成的问题。最后是激励老年人拥有自己决定的权利和提升老年人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三、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各国政策措施

每个国家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都依据自己本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特点而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不同的养老模式中有很多的闪亮点,是可以结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借鉴过来的。

(一)日本

日本是众所周知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便很重视本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了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打下了基础,在1978年,日本首次推出一个计划主要是针对健康老龄化,这个计划就是国民健康运动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普及人们重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在1999年又制定了黄金计划21,主要为了延长本国国民的健康寿命。在2000年推出《护理保险制度》,在日后的年间不断改善和修改,改善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居家服务和在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服务。于2002年制定了《健康增进法》,为推动国民健康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2013年修改了《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中的退休员工的年龄标准,将原来的60岁改为了65岁,但也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依据个人的意愿而执行的。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公开了《老龄化澳大利亚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中将老年人视为有长期经验的老年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不是看作是一种负担。同时还提出完善已经运行已久的养老和退休制度。2003年联邦卫生与老龄部和卫生与福利研究所联合了《澳大利亚老龄化研究议程框架》,这一框架确定了老龄化应该优先研究的六大领域。

(三)美国

美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开端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美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发展得缓慢。最早出台的相关政策是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但并不是完全针对老年人的,真正对健康老龄化有所推进的是1965年出台的《美国老年法》,这一法律的颁布使得美国老龄行政机构有了法律的支持。之后为了完善老年政策法规,又出台了《医疗保障方法》和《健康照顾计划》两部法律。至此,美国为了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做了全面的准备。1973年公布了《老年营养项目》,此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家庭服务。2000年开启了《国家家庭照料者支持项目》,这一项目由老龄署向各地州以及地方提出拨款支持,鼓励家庭照料者帮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并只针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

四、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从老龄化发展的速度飞快来说,其实我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最严重的国家,但是我国却是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次,我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很庞大,我国目前以65岁为老年人的标准来计算,老年人口已经达到9 000万,并且这一数字在不断上升。再次,我国同时也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之一。像日本、法国等很多国家都是国家的经济先富裕起来才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导致我国需要在一个经济相对来说并不发达的背景下来面对老龄化这一问题。最后,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相对快的地区老龄化发展得更迅速,例如,城市先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快于内陆地区等。这一老龄化的趋势是极端的不平衡,拿西部的新疆来说,现在人口结构还是青年型人口结构。这样的地区差异也使得实现健康老龄化面临了多重挑战。

五、我国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

(一)建立合理的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最佳路径,虽然现在很多人的健身意识相比以前要强了很多,但是从整体来看健身意识还不够强。政府在这一计划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可以建立一些社会组合和地方单位的体育健身活动,完善现有的社会服务。要想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所指定的全面健康计划必定要长期执行下去才能达到效果,最终使得全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要想建立全民健身计划,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保险体系、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也要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有了这种呼应和支持,这一计划才有了保障。

(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老龄化目标的制度保障之一。首先,在健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经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模式,毕竟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发达国家要晚,因此这些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问题方面拥有更多的经验,许多政策和措施的建立更早。其次,要确定养老保障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再次,是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是国家主导的立法支持,一方面是企业的养老保险金由企业内部决定,最后是个人的养老保险遵从自愿的原则。这三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是很合理的。

(三)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

在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都是家人来相互照顾的,但是,这种照顾毕竟还是缺乏一些专业性的。一方面机构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针对家庭照顾这一方面。对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用户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增加老年人在家中的照顾时间。另外一方面,从社区的角度来看,要不断完善社区的服务体系和加大社区建设的力度,合理运用现有的卫生资源,不断推动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改进。

(四)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现在我国的基础卫生建设随着时间的推进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是应该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更多的存储及卫生保健服务,大的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小的方面以家庭为单位。为老年人的根本保障做出更多的改变,例如在护理、医疗、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方面。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机构来宣传,使得老年人从自身方面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对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这些都是可以促进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因素。

六、结语

实现我国的健康老龄化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来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培养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人才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了更多的这样的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体育体制,充实老年人社区体育活动,使大众体育的普及率开展得更为顺利。同时还要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从根本上有所改善,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汤哲.老龄化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J].世界医学杂志,2003(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3]高向东.老年人口健康老龄化与老年教育[J].西北人口,1999(1).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4

告诉你,它既不是人均GDP最多的欧洲小国卢森堡(113533美元,2011年,下同)、阿拉伯半岛上的小岛国卡塔尔(98329美元);也不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均GDP也达到48387美元);更不是浪漫国度法兰西(人均GDP44008美元)……

而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东边近邻日本。

多年来,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位居世界各国前列。201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3岁,男性为80岁,仍是世界第一长寿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其中的人均寿命排在最前面的也是日本,其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4岁[顺便要提到的是,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3.5岁,排名第8位]。

对日本人均预期寿命之高,我们除了表示惊讶和钦佩之外,笔者以为,也应该学学日本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努力,认真应对老龄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即是日本应对老龄化之做法与成效的一个简单介绍。

应对老龄化的日本立法

日本是在1996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的。但在这之前大约40年前,日本就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了。1959年,日本颁布《国民年金法》,采取国家、行业、个人共同分担的办法,强制20岁到60岁的日本人都参加国民年金体系。1963年,日本政府推出了倡导保障老年人整体生活利益的《老人福利法》,推行社会化养老。1982年又出台了全面推广老人保健设施的《老人保健法》,使日本老人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居家养老、看护的方向。这三项法律恰似三根支柱,支撑起日本的老年人福利保障体系。

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日本建立了养老金保险制度。养老金保险制度由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等组成。国民年金是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础,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加入。个体经营者、无业人员等每月需交付1.33万日元,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则分别加入包含国民年金在内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缴纳金额为收入的17.5%,由职工和雇主各负担一半。这种“全民皆年金”的强制性保险措施,使所有连续25年以上参加保险的日本人,都能在65岁后领取养老年金,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从2000年4月开始实施《看护保险制度》。这个制度规定,市町村及特别区、国家、都道府县和医疗保险机构等为保险人,(40岁以上的人为被保险人),被保险人为了今后得到看护服务,须要缴纳一定的保险费。需要得到看护时,可以提出申请,经看护认定审查会确认后,即可享受看护保险制度所提供的不同等级的看护服务。被保险人只需承担看护保险费用的10%,其余部分由看护保险负担。

十年黄金计划

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老龄化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卧床不起需要照顾的老人剧增,而出生率却一降再降。劳动力的不足使更多的妇女走向社会,从而使家庭的扶育功能进一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认识到有必要“确立综合的家庭对策”。198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制定了《推进老龄者保健福利十年战略》,即所谓的“黄金计划”。日本政府认识到,三世同堂的减少和家庭照顾、看护功能的弱化,有必要提出建立一种“无论是谁,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放心地、方便地享受切实而良好的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应该说,《十年战略》的制定标志着日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政策又一次出现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确定了日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今后发展的方向。

《十年战略》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对家庭功能做了重新估计和认识,提出了既要“重视需要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又要“转变对家庭照顾、看护(功能)认识”的课题。它对以同居形式赡养老人的家庭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种方式在保证被瞻养者的生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指出,这种方式要“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上,如果照顾一方的家人感到是一种负担,而被照顾一方经常感到不便和不满,那么这种家庭赡养对双方都是不幸的”。因此,提出要从“没有(社会性)上门服务情况下勉强进行的家庭赡养”向“适当活用(社会性)上门服务的家庭赡养”转变。针对与日俱增的独居老人和老年夫妇家庭的照顾、赡养问题,提出了增加家庭服务员,强化上门服务,通过充实保健、医疗、福利服务,“使卧床不起老人为零”的方针。第二,明确了实施福利服务的主体。规定由市盯村一元化负责实施上门服务和提供福利设施服务。因为市盯村贴近居民生活,了解实际情况,由市盯村具体实施福利服务,一者可以急人之所急,二者有利于社区福利的形成与发展。第三,《十年战略》总经费的1/3为民间投资。虽然《十年战略》中没有直接言及以市场为基础的民间福利服务,但1989年版《厚生白皮书》中则有一章专门论述民间服务健全发展的问题,说“日本试图走一条国家与民间相结合,政府与社区相结合,社区与家庭、个人相结合的道路”。

老年健康保险制度

1961年,日本全国实施健康保险制度,目标为“人人享有健康保险”。现行的健康保险,有政府管理的,也有社会管理的,有海员保险,互助协会保险和全民健康保险等各类保险。参加保险的在职人员可报销90%的医疗费用,退休后的老年人多数参加全民健康保险,仅能报销70%,其余30%由老人或其家庭支付。事实上老年人常因体弱多病、健康水平下降、收入减少,加上医疗费用高昂而不堪负担,更需医疗保险。随着日本人口的高速老龄化,这方面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为此,日本于1983年制定了老年保健法,规定所有7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70岁以下长期卧床或收入低于贫困线的老年人可享受医疗补助(大体上能达到享受9%医药费报销的水平)。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认真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努力推进“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实现全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民生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树立改善民生先让老年人受益的理念,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老龄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六个老有”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老年人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老龄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缩小城乡老龄事业发展差距,不断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优化老龄事业发展环境,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担职责、合力推动的老龄事业发展格局。

(四)坚持普均等,成果共享。从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高度,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普化、均等化,合理分配社会养老资源,提高老年福利水平。充分关注“革命五老”人员、“五保”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老年妇女等特殊群体,确保城乡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龄事业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供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全县老龄基层组织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更加浓厚,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老年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广大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巩固家庭养老基础,逐步扩大养老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老年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形成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1、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倡导具有时代特点的家庭养老观念,树立社会服务进入家庭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家庭养老这个基础。把敬老养老道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列入公民道德建设、党员干部教育、中小学德育和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建立家庭养老监督和调解制度,形成由基层政府、老龄部门、村级组织、老年组织、新闻媒体相结合的监督、调解网络,督促家庭赡养义务和责任的落实,及时解决家庭养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赡养人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的家庭赡养义务的落实,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使家庭养老的主渠道功能明显增强,多数老年人养老保障的主要问题在家庭中得到解决。(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教育局、法院、总工会、团委、妇联、老龄办)

2、逐步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以企业养老保险为龙头,不断加强“五险统征”工作,千方百计提高社保参保率,至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8.6万人。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城乡老年人发放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至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和新农保参保率达85%以上。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征海人员的安置养老保障制度,落实政府补助资金,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时,对独生子女父母、生育两个女孩的夫妻增加缴费补贴或提高标准。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增加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逐步缩小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水平的差距,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0%按时足额发放。提倡和引导公民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鼓励并扶持商业性老年保险产品开发,支持商业保险企业建立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业务。(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人民银行)

3、加强和提高老年救助工作和社会福利水平。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健全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政策法规,逐步提高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至2015年全县集中供养率达30%以上。持续推进农村老人固定生活补贴制度,提高农村老人的福利水平。逐步建立全县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生活补贴制度,提高6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金的发放标准。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多种形式的集体养老补助金制度,并优先对特困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独生子女家庭老人予以补助。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将困难老人优先作为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的重点对象,救助政策适当向贫困、高龄、孤寡、空巢、残疾等老年困难群体倾斜;资助城乡低保老人、“五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等困难老年群体参加新农合。引导慈善事业关注社会老人,积极倡导全社会开展帮扶、认养、资助等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和送温暖活动。(责任单位: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二)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大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1、加大老年医疗保障力度。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医疗网络,努力改善老年人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到2015年全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将老年人优先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在降低医保起付标准、扩大药品目录、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增加保险病种等方面给予照顾。探索并建立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康复、评估、补助机制。“十二五”期间,筹建一所县级老年医院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

2、落实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以村、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卫生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措施。县级综合医院逐步增加设立老年病门诊、老年人和老干部病房,乡镇医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级医疗所(室)进一步健全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制度,建立村(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掌握老年人健康需求,增加方便老年人就诊、治疗、护理、康复等设备器材。到“十二五”末,全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建档率达70%以上。在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医生进家庭”,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和保健指导。(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3、不断提高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落实好老年人就诊就医优先服务工作,完善为70岁以上老年人看病提供“就诊、检查、取药、收费、住院”五大优先便民措施,进一步方便老年人就医、取药和检查。加强老年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康复和研究工作,在全社会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广泛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等活动,县、镇、村(社区)老年大学(学校)开设老年卫生保健课程,普及老年保健和卫生科学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预防和保健技能,全县老年人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责任单位:县卫生局、老教委、老年大学)

(三)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逐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1、全面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和利用社区服务、卫生服务、家庭服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服务资源,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每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35%左右的行政村开展以村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村)要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采用无偿、低偿、有偿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方式,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疗、助急等服务,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聊天、心理咨询、代购代办等服务。对孤寡老人等特殊老年人,鼓励和倡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实施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采取专人上门包户的方式提供服务。(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卫生局、老龄办)

2、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政〔〕8号)精神,对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在立项审批、规划选址、土地征用等方面予以优先和优,鼓励吸引和重点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服务设施。县社会福利中心要把养老服务设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到“十二五”期末,要建成一所县级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每个镇均要建成一所以提供“五保”供养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农村敬老院,全县每千名老年人平均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同时,要重视建设具有老年护理功能的老年养老机构,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康复服务。到“十二五”期末,要建成一所县级专业性养老护理机构,全县兴建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中要有一半以上床位具备专业的护理、康复功能。全县养老护理康复机构床位数达每千名老年人10张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局、规划建设局、民政局、卫生局)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城镇和农村求职人员到养老服务行业就业。建立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志愿者为主体、义工队伍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对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实行全员培训、持证上岗,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城市社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招收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专业人员,逐步建立一支护理专业人员队伍。到“十二五”期末,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培训和持证上岗率要达到85%以上。养老机构内养老护理员与失能老人的比例不得低于1:3,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不得低于1:10。发展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驻社区单位、居民、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病残老人服务。(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老龄办)

4、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方针,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促进老龄产业稳步、健康发展。鼓励商家设立老年用品专柜,举办老年产品展示会,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和行为,着力开发、培育、规范和繁荣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以社区(村)为基础的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以此带动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功能完善、基本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体系。(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四)逐步完善老年社会管理体系,大力提高老年人“学乐为”水平

建立健全基层老年群众组织,进一步巩固以老年协会为依托、老年学校为阵地、离退休干部为龙头、老年群众为基础的老龄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

1、进一步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将老年协会纳入基层组织建设范畴,强化村(社区)党组织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支持老年协会按照有关章程和规定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引导基层老年协会等老年群众组织规范发展。老年协会要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老年人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基本合法权益。结合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重点选好、选强、选准老年协会会长。(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老龄办)

2、完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增加资金投入,努力建设好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场所)。将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旧(城)村改造、新农村建设、新建住宅小区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要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倡导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向老年人开放。进一步抓好村(社区)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着力在提高档次,完善设施上下功夫,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力争有五分之一已建“三场”(气排球场、门球场、地掷球场)实施搭盖,建成棚式场地。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增加一批老年活动中心(室),每个镇至少要有一处独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所有村(社区)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室)。(责任单位:县发改局、财政局、规划建设局、民政局、文体局、老龄办)

3、巩固提高老年教育水平。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巩固提高老年教育水平为重点,着力办好现有的老年学校,优化老年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健全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网络,方便老年人参与学习、接受教育,到2015年全县镇级老年学校巩固率达100%,村(社区)级建校率达99%,老年人入学率达31%。大力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县老年大学要办成全县性的老年教育中心、培训中心、科研中心,基本达到省级示范校要求;镇级老年学校要建成镇区老年学习教育和骨干培训基地,对村(社区)老年学校起带动、示范、指导作用,33%的镇级老年学校达到市级示范校要求。(责任单位:县委老干部局,县老教委、老年大学、老龄办)

4、不断提升老年文体活动水平。充实、巩固、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网络,重点抓好村(社区)级老年体育协会组织建设。继续采用“三位一体”模式即老年协会、老年学校、老年体育协会等涉老单位联合、协同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县文体局要加强对老年体育的指导和扶持,重视培训老年体育辅导员队伍,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和健身项目,为老年人自发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继续坚持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县老年人运动会和每年举办一届全县老年人健身节;镇和村(社区)两级要积极开展协作赛、邀请赛、友谊赛、表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组织和吸引老年人参与文体健身活动。至2015年,全县经常性参加文体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责任单位:县文体局、老体协、老教委、老年大学、老龄办)

5、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和民间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各类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要把老年人资源纳入服务范围,建立老年人才信息中心,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要鼓励、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老专家参与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充分发挥老年群众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支持老有所为,积极组织老年人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公益事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移风易俗、民事调解、社区文化等社会公益活动,发挥老年人在关心、教育下一代的作用。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发展老年志愿者队伍,鼓励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责任单位:县委老干部局,县人事局、老龄办、各涉老单位)

(五)巩固和完善老年维权体系,大力提高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水平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意识。加大老年行政执法力度,巩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协作机制,完善老年法律服务网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1、加大敬老宣传教育力度。司法行政部门要将《老年法》和《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等涉老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宣传教育内容,推动《老年法》宣传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形成敬老法制观念。教育、团委、精神文明等部门要加强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在青少年和社会各界当中树立敬老爱老助老思想。宣传、广电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要给予曝光,形成人人谴责的舆论效果。基层老年学校、老年组织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文明办、老龄办、妇联等部门要经常开展推荐评选“孝亲敬老模范”、“敬老好媳妇”、“敬老好儿女”等活动,树立敬老典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司法局、教育局、广电局、妇联、老龄办)

2、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县老龄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我县优待老年人政策,进一步拓展优待服务项目,逐步降低优待起始年龄,放开老年人优优待政策的地域限制,鼓励社会各行各业提供老年人优待服务,督促检查各涉老部门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的具体情况,确保敬老优待政策落到实处。县直各涉老部门的负责人是本部门落实优待政策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督促、检查敬老政策的落实,积极开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努力扩大敬老优待范围,丰富优待内容,提高优待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3、加大对侵害老年人案件执法力度。司法审判部门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做到优先受理、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交纳诉讼费用有困难的老年人要酌情减免。公安部门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对严重侵害老年人人身权利的不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妥善处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厉惩处。(责任单位:县法院、公安局、老龄办)

4、加大老年人法律援助力度。认真贯彻《法律援助条例》,依托县法律援助中心、镇法律援助站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网络;组织法律志愿者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开展“老年维权示范岗”创建工作,重视做好涉老纠纷调解处理和老年人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老年人反映的实际问题。村(社区)基层老年组织要广泛开展“一访四查”活动,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家庭、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责成其改正,直至协助老年人诉诸法律。(责任单位: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老龄办)

(六)加强和完善老龄工作体系,保证老龄工作健康发展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管理有序、办事高效的老龄工作体制,为服务好数量日益宠大的老年群体、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打好基础。

1、加强机构建设。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不断强化老龄工作机构,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增强工作职能,确保县、镇有老龄工作机构,保证其发挥“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的职能作用。(责任单位:县委编委办、组织部,县人事局)

2、加强人员配备。按照所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配齐配强老龄办工作人员。原则上老龄人口数量超过5万人的要配备5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县老龄办要争取核定专项编制;每个镇要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并实行老年协会、离退休协会、老年学校、老体协等几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涉老工作运行机制。(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编委办、老干部局,县人事局、老龄办)

3、加强队伍建设。把老龄工作干部的培训、交流和使用纳入组织人事部门工作计划。注重培养一支热爱老龄事业,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干部队伍,不断提升他们的老龄工作水平。建立和完善老龄工作激励机制,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培育和树立老龄工作“先进乡镇”、“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重视、关心老龄干部,帮助基层老龄工作者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编委办、老干部局,县人事局、老龄办)

五、保障措施

加快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各单位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我县老龄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完善老龄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把老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部门管理、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县、镇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强化其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要加强对老龄工作进行督查,对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作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的主要依据。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要发挥作用,按照承担的老龄工作职能,把老龄事业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运用部门职能,协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老龄工作格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二)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老龄事业长效筹资机制。“十二五”期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发展规模,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增加福利公益金、体育公益金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保持老龄事业的投入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加大对老龄事业发展专项配套引导资金的投入,县财政要按老年人口每人每年5-10元标准安排,镇财政要按每人每年2-3元的标准划拨老龄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专项配套引导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基层老年活动设施建设、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试验性举措、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老龄事业的引导性资金、支持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为老年人免费和优乘坐县城公交车购买保险等项目。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政〔〕8号),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老龄事业,培育老龄产业市场。充分发挥各级老年基金会、慈善组织和其他基金组织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引导慈善机构捐助老龄事业,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责任单位:县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文体局)

(三)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老龄工作的措施和办法。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要从我县老年人社会保障、老年人管理教育、老年优待政策落实情况、百岁老人的走访调查、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人员配备、办公设施、经费投入)、基层老年文体活动阵地建设、老年协会组织建设、贫困老人、特困老人、失能老人、百岁老人的救助慰问、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空巢老人情况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调查,向政府提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应对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建立老龄统计台账,形成统计工作制度,为老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责任单位:县发改局、民政局、人口和计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体局、老龄办、妇联)

(四)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户外宣传栏(物)等各类媒体和多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老龄宣传活动,强化老龄宣传效果,营造有利于老龄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教育。“重阳节”期间,要采取多种形式,突出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各种文体、慰问、助老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社会团体要把敬老、爱老、助老教育作为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要把敬老、爱老、助老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各镇各部门发展老龄事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宣传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各镇要结合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等创建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敬老助老活动,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杜绝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发生,形成人人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和全社会共同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教育局、文体局、广电局、老龄办)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6

关键词:日本人口老龄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C9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22-01

21世纪的今天,全球已进入“老龄化世纪”。东亚的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也在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中日两国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大相似性,日本在老龄化社会中采取的积极对策,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性。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日本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齐心协力采取了很多独特的解决方法,主要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国民皆年金的制度老年人收入保障系统。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也称为年金制度,包含三重含义,即养老保障、对因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保障及一家之主死亡后对其被抚养人的保障,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养老保障。日本的退休养老制度,靠三大支柱构建而成,一是公共年养老金制度,二是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三是私有养老金制度。体现出安度晚年要靠公助、互助和自助。但三大支柱中,公共年金制度又居主导地位,不但是三大支柱的中坚,更是老人和老人家庭赖以为生的主要财源。其目的在于国民之间依靠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原则来防止因长期丧失劳动能力而影响生活的稳定,维护和提高国民的正常生活。(二)实施高龄雇佣对策。日本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已经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因此,进行适当的雇佣结构和雇佣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和活用老龄劳动者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和社会负担加重的问题。首先,政府鼓励和促进各企业将退休年龄延长,成立具体的老龄指导小组,对推迟退休年龄段中遇到的各项问题给以建议,积极运用推迟退休年龄奖励金制度。同时,建立老年就业体系,政府设置就业促进指导官和雇佣指导官等专职干部,对老龄求职者的就业进行具体指导。其次,企业的对策主要是推迟退休年龄,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源。除了推迟退休年龄,日本不少企业还实行延长工作年限制度和再就业制度。(三)健全完善的老年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对策。在日本,社会福利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制度和一个领域。老人保健制度包括医疗和保健两大部分,医疗是针对70岁以上者,及65岁以上至70岁卧病不起者实施的医疗费保障(如支付医疗费或特定疗养费等);而保健是针对40岁以上,即从壮年期开始,实施防病与身体功能恢复训练。此外,还有老人保健设施的应用等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己经摸索出了一套具有日本特点的服务制度,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立老人病院,其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对老人疾病的治疗护理进行研究开发。二是实施出诊看护制度,这是对已经出院的患慢性疾病和卧床不起的老年病人,医院和看护派遣所派护士到病人家里出诊,根据医生的意见和诊断,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治疗和看护指导。与此同时,壮年时期的防病和健康管理是维持老年健康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以市、镇、村为主对本地区40岁以上居民开展广泛的保健事业,从消极的医药治疗转向积极的预防保健是老人保健中推行的一个主要方针。(四)提倡居家养老,继续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虽然日本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由于国家财政连年赤字的压力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提倡居家养老、继续发展家庭的养老功能。老年人除了需要经济保障外,还需要心理慰藉和生活的护理,而居家养老则可以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要。为了使居家养老成为可能,继续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本政府采取了有利的措施,一是在税收、贷款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不仅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本身扣除一部分收入所得税和居民税,而且对于抚养老人的亲属,也可以扣除一部分收入所得税和居民税。二是提倡三代同堂和子女尽抚养老人的义务。为推行家庭养老,日本还实行与之相配套的在家福利对策。一是推行“老年人家访看护制”为住在家中的60岁以上老人服务。服务内容有家庭帮助服务,疾病防护,事务咨询,精神陪护等。日本除了维系老龄者的亲缘关系,还要维系老龄者的地缘关系,这就是注重社区内的养老互助,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二、对制定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策的启示

与日本完善的人口老龄化对策相比,我国在老龄化对策方面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对照日本的老龄化对策,依据国情,在制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养老保障的立法工作。养老保障问题是一个社会化问题,它需要通过立法,使社会保障措施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日本在实施任何一项保障制度时,都能做到先立法,后实施,使所有的养老保障措施都有了法律基础。而我国在老年人口保障方面的法制建设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政府只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日本虽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远高于我们,但面对庞大的养老保险支出,也常常捉襟见肘。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又要扩大保障覆盖面,所以不能求快,只能求稳。应向日本那样明确国家只能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准,将养老保障的风险分散给其他社会机构和成员,并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调整其负担份额。(三)发扬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且我国的老人在精神上都有精神慰籍的强烈需要。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宜将老人全部推向社会。日本在家庭养老方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四)积极开展社区的养老、护老工作。养老保障工作既是一项社会工作,也是一项经济工作。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想使老年人口得到切实的社会保障,又不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我们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未雨绸缪,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廓清道路。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作者简介:王娇(1988-),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人,东北财经大学0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商务日语。

参考文献:

[1]高增杰.日本养老金制度[N].人民日报,1996-3-29(7)

[2]谢蔼.日本的老人看护保险制度[J].现代日本经济,2001,(3)

[3]姚静,李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0,(5):24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7

1运动中医养生保健

运动,古人又称之为"动形"、"练形"。运动养生法是通过适量的运动来保养生命的方法,发源于古代的导引吐纳术。我国古代医学家创立的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作为强身健体的肢体活动,是古代人们进行运动养生的一种原始方法。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1.1太极拳 太极拳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引导、吐纳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人与自然,肢体与意识的高度统一,是一种有实效的传统养生法。

1.1.1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血系统有着积极影响 经系统观察、测试部分常年参加太极拳练习者和无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运动前后的血压变化,发现同时在递增运动负荷后,运动组的心率、血压恢复速度较对照组有加快趋势。休干所对31名老年习练者进行了3年追踪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能改善老年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太极拳能够增强机体的血液供应能力,提高血液的循环速度,对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卒中等许多老年疾病都有积极的保健作用。

1.1.2太极拳运动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针灸配合太极拳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对28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针灸配合太极拳运动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4~8 w,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有效率>80%。认为针灸取穴于太极拳运动相互结合,动静结合,充分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低。

1.2八段锦 八段锦是有八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健身术,故称"八段"。八段锦的运动强度和动作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规律,动作间充满了对称与和谐,以其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易动形随,神形兼备的运动,促进真气在体内的运动,以达强身健体之效。

1.2.1八段锦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八段锦可提高老年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我们对规律练习1年八段锦定量运动负荷前后进行评定,1年后受试者每搏输出量、心搏指数、心输量、血管弹力扩张指数和血管顺度等指标显著提高,而心耗氧量、左心搏功指数、心耗氧指数、收缩压、总周阻和主动脉排空系数等指标显著下降,肺活量明显增强。八段锦运动可以有效防治高脂血症,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是适合中老年的有氧运动健身方式。

1.2.2八段锦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八段锦锻炼结合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有降低作用,增强2型糖尿病患者呼吸功能,而且能使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显著改善,体脂减少,脂类代谢和糖耐量得到显著改善,长期有规律的八段锦锻炼可以延缓老年人智能的衰退速度。

2针灸中医养生保健

针灸不仅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预防疾病、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针灸学在延缓衰老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防止老年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骨质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糖尿病、痛风、癌症、减肥等,有确实的优势和疗效。

2.1我们观察了经典强壮保健穴足三里、肾俞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提示针灸能调节中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还能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压,防治多种老年病。

2.2中医养生保健灸法,中国古代的医家和中医养生保健专家,在针与灸的选择上,指标多采用针刺,而防病则多采用艾灸。根据艾的药性和良好的保健功效,古代针灸家和养生家把它作为材料进行火灸。隔药饼灸是常用的临床养生技术,以延缓衰老体征有一定的作用,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稳定细胞免疫系统,有明显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灸大椎、命门、足三里穴,具有延缓衰老作用。

3按摩中医养生保健

按摩中医养生保健操作简单易学。按摩的中医养生保健作用可体现在许多具体方面,如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不仅具有针对肌肉、关节、骨髓诸系统的直接作用,也能有效影响血液、内分泌、免疫等内在生命系统功能。通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清一氧化氮讯号血清内皮素的观察,发现推拿治疗可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部分指标和血清ET水平明显下降,血清NO水平明显上升,说明推拿可调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通脉调气推拿法对紧张性头痛患者血浆血清内皮素(ET)水平,可用临床防治紧张性头痛。

4食疗药膳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在中医药学理疗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地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技工制作,既能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人体健康、调理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

5气功中医养生保健

健身气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作用,气功入静能使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依靠这种抑制过程的保护,可使那些过度兴奋而致功能混乱的大脑皮质细胞得到复原,使顽固性病理兴奋灶转入抑制状态,为恢复健康创作有利条件。练功时自己也会感到肠蠕动加快,有时肠鸣,有利于食物消化、营养吸收、肠道积气的排除及保持大便的通畅都有好处。

5.1通过观察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不同血脂水平人群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醋水平的影响,选择不同血脂水平中老年人群,将同水平血脂人群随即分为八段锦组和散步组,3个月后,采用酶法检测血清HDL、LDL、TG浓度的改变。结果八段锦可以降低LDL、TG、TC水平和升高HDL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散步组,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即分为气功锻炼组和对照组,观察五禽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运动组进行6个月有组织的气功五禽戏健身锻炼,对照组不安排活动。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运动组锻炼前和锻炼6个月后,安静空腹状态下血液流变学。结果表明,五禽戏锻炼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五禽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的流变性,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5.2气功训练可使人体功能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 这一反应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动脉血乳酸含量降低,代谢率下降,血浆多巴胺B-羟化酶活性减弱,肾素活动性下降。

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篇8

关键词:空巢老人;城市社区;体育参与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20-05

《浙江省2011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表明,浙江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17.25%,约823.23万人,位居全国前列,到2015年全省老年人口总量达到991.23万人,占总人口的20.45%,同时,老年空巢家庭持续上升,2010年城乡老年人家庭实际空巢率分别为74.96%、59.56%,而全国城镇空巢老年人占54.0%,农村空巢老年人占45.6%,空巢老人的经济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是现有养老体系面临的三大挑战。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是浙江省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具有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分别为3762个、17684个,社区居家养老覆盖的老年人数达319.43万人。浙江省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2011年浙江省经常参加锻炼的老年人已达到61.3%,老年人体育已经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和主力军,空巢老人闲暇时间较多,加上对体育价值认识的逐渐提高,空巢老人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全面开展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健身运动,与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效应对浙江人口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老人家庭空巢化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老年人体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浙江省城市社区为例,试图分析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参与特征,找出影响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体育参与的因素,加快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和支持参与老龄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浙江政府部门发展老龄体育事业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老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标准从浙江省11个地级市所辖的90个区县市中抽出9个区县或市,14个社区,于2012年7月至9月,在各市县的城市社区,选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1 260名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与问卷调查法在广泛搜集整理体育参与和体育健身观念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升华,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编制了《老年人体育健身观念和体育参与问卷初稿》,并通过专家判断法进行内容效度的检验,根据专家反馈建议对问卷进行了部分修改,形成了最终问卷,然后在温州市茶山镇进行了样本为120人的调查,考虑到对调查对象再测的难度,本研究运用折半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两部分的相关系数为0.89,故可以认为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每个社区发放10份问卷,共发放问卷12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95.7%。

1.2.2 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采用Epidata3.1录入软件进行录入,采用双人录入方式,数据录入后进行对比纠正,以保证数据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所有数据由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闲暇时间活动分析

闲暇时间,又称自由时间、空闲时间、余暇时间,是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支出之后,剩余下来的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浙江省各地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高龄补贴制度,截至2011年底,领取基础养老金的老年人584.57万人,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有106.54万人。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到“十一五”,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06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达到月人均1595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70万人,全省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老年人参保分别达到143万人、92万人,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浙江空巢老人更加重视生活质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富有闲暇时间的老年人休闲问题成为浙江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突出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表明,看电视、电影和阅读书报杂志以其较少的经济投入和体力消耗、较强的信息传播功能和娱乐性以及灵活的时间安排等优势吸引着众多的空巢老人(67.4%和66.5%),排在浙江城市社区空巢老人闲暇活动前两位;体育活动排在第三位,体现了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意识逐渐增强,但是也反映了当前空巢老人闲暇教育比较缺乏,使得空巢老人对各种媒体信息过多依赖,闲暇时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大多数空巢老人的休闲生活被电视、媒体所占有,而没有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

2.2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参与项目分析

体育项目是指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各项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总称,通常也叫运动项目或体育手段。对浙江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健身项目参与情况分析发现,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步行跑步、、健身路径和健身操,步行跑步是经济便利的体育健身手段,受到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青睐,参与人数最多(47.50%);浙江省现有老年活动中心(室)3.45万个,在大多数城市社区兴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一个主要活动项目就是,因此参与活动的空巢老人较多;全民健身路径是国家体育总局推行的全民健身工程的主要实施途径,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公益金作为启动资金,捐赠给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受赠单位,由受赠单位兴建,旨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浙江省全民健身工程实施至今,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全民健身路径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至2009年健身路径已达到23 194条,健身路径的建设为老年人体育健身增加了选择项目,并成为社区空巢老人的主要健身手段之一。而篮球、网球、排球等运动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参与人数较少(见表2)。

2.3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参与情况分析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老年人社会撤离以后,社会活动减少,一些空巢老人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和患老年痴呆症,现代医学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体育参与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活动,因此,让空巢老人保持较高的体育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浙江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参与率达到65%,锻炼频率较高,每周锻炼次数3次以上的达到42%,参加体育锻炼的空巢老人每次时间大多数都在30rain以上(62.48%)(见表3)。

表明空巢老人闲暇时间多,体育健身意识强,倾向于集体锻炼,部分空巢老人已经能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进行科学锻炼,但是还有一部分空巢老人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缺乏科学健身的知识,因此,应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和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指导。

2.4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锻炼场所分析

体育场所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地方,浙江省为了给全民健身创造条件,建成部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基地5个、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个、健身广场和体育主题公园8个,但是这些场所的建造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健身需求,调查表明(见表4),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锻炼场所主要是社区空地、广场和公园,社区成为城市空巢老人首选的体育锻炼场所。“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社区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它由五个要素组成,分别是人口、地域、制度、政策和机构。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社区养老是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因此,社区也就成为大多数空巢老人选择的健身场所,在社区内兴建健身场馆是未来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一大趋势。而体育场馆和健身俱乐部等消费性健身场所选择少,说明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公共服务购买能力和购买意识薄弱。

2.5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价值观分析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的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或者说是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城市社区空巢老体育锻炼价值取向主要是健康促进、情感交流和消遣娱乐(见表5)。说明空巢老人普遍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生物价值功能和心理价值功能,这可能是由于社会转型和人口快速老龄化,在“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情况下,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加,空巢老人规模持续上升,空巢老人面临生理和心理双重危机,在对健康的追求和生命质量进一步理解使空巢老人把体育锻炼作为工具和手段。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浙江省城市社区空巢老人闲暇时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大多数空巢老人的休闲生活被电视、媒体所占有,而没有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体育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步行跑步、、健身路径和健身操,而篮球、网球、排球等运动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参与人数较少。

(2)浙江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参与率达到65%,锻炼频率较高,每周锻炼次数3次以上的达到42%,参加体育锻炼的空巢老人每次时间大多数都在30min以上,空巢老人体育健身的时间段主要在早晨和傍晚。

(3)部分空巢老人已经能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倾向于集体锻炼;社区、广场和公园,社区成为城市空巢老人首选的体育锻炼场所,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意识不强;体育锻炼价值取向主要是健康促进、情感交流和消遣娱乐。

3.2 建议

(1)完善空巢老人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社区规划时,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注重老年群体的要求,把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服务纳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体育健身场馆器材的建设和配备作为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

(2)适当增加对老年人体育事业经费和老年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加大对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努力为老年人健身提供体育活动场地,改进体育设施,营造科学、文明、就近、方便的老年人健身环境。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老年人体育事业投入机制,推动老年人体育事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公司整体规划范文 下一篇:电气火灾及预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