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24 23:48:30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1

关键字: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一、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该教学法的应用,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任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

趣味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使他有丰富多彩的,引人人胜的精神生活。”因而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践性原则。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以“任务”为主线,上机大胆动手实践,教师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加工信息,掌握专业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合作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能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整合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多样、灵活的教学评价

单元测试+期末考核。我们为每个学习单元出一套测试题,在单元最后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网站做在线检测题的形式来考查,在线检测有以下优点:(1)依据提交答案计算并统计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在线统计学生测试的正答率,教师选择正答率低的题目进行讲解,便于为学生查缺补漏;最后,将每个同学的单元测试成绩算出平均分,并结合期末统一考核成绩,共同记人过程性评价所得分数。

自我评价+组内、组间互评。此方法用于对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学习态度、小组协作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作品制作情况进行自评和组内、组间互评。如果在教室上课,评价结果通过填写每堂课制定的学习评价表来完成,如果在机房上课,通过填写我校制作的教学评价平台上的电子评价表和展示提交到专题学习网站上的作品来交流、完成。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2

“345”从广义上分析,(一)它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如新课程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符合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四)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五)变“勉强”教育,为主动学习,(六)更加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理论。

正因如此,现在大家都在推行“345”课堂教学,但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教研员之间,对“345”含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出版的关于“345”解读方面的书,很多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如,有的把“三个阶段”理解为“三步骤”,不管什么课型,全部要按照课前延伸,课中探究,课后提升来进行教学设计,再在课中探究部分渗透四个环节,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课的课型不同,特点不同,要有不同的流程,要灵活运用流程中的各环节,课堂是动态的,你固定不变,势必把教师框在模式里面,课堂更加呆板,更加机械,我也多次讲过;“今天的教学,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当学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引领,不是老师设计好了,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围着教师转”;“我们不能再把孩子教到教材里面去。。。。。”;“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的脖子上再长上老师的脑袋”,“老师要做一个赶海的人,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海洋,让孩子做大海中的一条小鱼,他要去寻找海洋中的微生物作为食物,使自己茁长成长,他要去迎击风浪,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他要去躲避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现实,学会生存;他要做大海上空中的一只海燕,搏击长空,自由在的翱翔蓝天。。。。。”等等。试想如果这样固定教学模式,我说的这些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完成?

另外,课前延伸是指什么?教学设计,老师侯课,课前预习,课前演讲,课前搜集资料,课前讨论,课前准备算不算课前?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是指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六个环节,如果说我们把课前延伸只看作是课前预习的话,杜郎口的预习课将怎没上?

再说课中探究环节,我想不管上什么课,都离不开探究,但不能把它作为步骤来死板硬套,要灵活运用,首先要弄清这个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现在许多老师的授课,总是把课中探究作为步骤再渗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我的理解是这四个环节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灵活运用,如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学(自学)——研(合作交流)——展(展示反馈)——教(精讲点拨)——达(当堂达成);复习课教学流程;知识梳理——反馈整合——巩固拓展,只需要这三个环节就够了,并不是说非要把这四个环节不管什么课都要按照步骤来授课,还有讲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操作课,不同特点的课等,都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再例如说英语课作为特殊课型,它分语法课,词汇课,听说课,读写课,听说课的流程是;听后说——说后做——做后查——查后共享,我们能否把四个环节作为步骤必须渗透在课中探究这个阶段吗?如果说必须的话,那还研究不同的课型干什么?

什么是课后提升?只是课后吗?讲完课要求当堂生成算不算课后?课的结尾算不算课后?现在规范办学行为,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假如每门学科,都在所谓的课后布置提升的作业的话,学生的负担怎么减下来?还有四个环节中的第四个环节“巩固检测”,我就很不同意这个提法,这个提法说明这个人的观点还没有跳出那种“口耳相传”“手把手进行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原先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开始教师导入新课,最后进行达标检测,现在学习方式变了,有自主学习部分,合作探究部分,精讲点拨部分,我们要求及时反馈,堂堂清,试想,自主学习环节后是否应有跟踪练习,合作探究环节后是否也应有一个检测练习,精讲完以后是否也应及时跟踪一个检测练习,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每个环节都要有巩固练习,问题是可以不可以?所以,我想应该把“巩固检测”改为“巩固拓展”。一堂好课有三个标准;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所以我们是不是要正确,宽泛,灵活理解“课后提升”这个名词。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教师;优化;体育教学;课堂心理气氛

1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含义

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难免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重视不够,而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在每次课中都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出的状态不尽相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这无疑有助于学生认知——操作能力的发挥和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2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必要性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教师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关键是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还是视而不见,任其自然,这对教学效果和完成本次课教学目标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由于情绪的产生,有时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人受到挫折刺激后产生的暂时性激愤或消沉,受到意外成功刺激后产生的狂喜,激动等[1]。同时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的情绪较高时,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练习积极,教学效果好;而当学生情绪不高时,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低沉,学生参与练习不够主动,教学效果相对较差。面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明显反差现象,教师首先应明确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与提高教学效果并不矛盾,并且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不要担心把时间花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上会挤占技术动作的练习时间,因为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能使学生的自我感觉,认知和情绪受到影响,从而对其工作效率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正如钝刀砍柴,费事甚多,用力颇大,收效甚微,要想提高功效,就需下功夫先磨好刀,花功夫去磨刀,看来失去了时间,实际上是赢得了砍柴的速度,提高了砍柴的效率。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哲理 [2] 。当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就可以对学生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发挥其潜力,有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没有视学生情况对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进行优化,从表面上看,教师抓紧了教学时间,但实际上不仅会对学生的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也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春季上体育课时,尤其是下午学生常常表现出困倦的情绪,提不起精神,也不想参与活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处于沉闷的状态,此时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如果不首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仍按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教师随机应变,先灵活地利用逆反口令法,轻微口令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安排一个运动量适度,新颖有趣的游戏,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然后,再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再如;在炎热的夏季,太阳大,温度高,大多数学生精神不振,情绪不高,不愿到阳光照射下的操场上去上课,即使听到集合的哨音,有的学生还不时出现怨言,而平时教师要求学会集合整队要做到“快、齐、静”,此时,如果教师一看学生这个散漫的样子,就烦躁地抱怨或责备学生,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会对本来就情绪不高的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从而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压抑、紧张,这种心理气氛伴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相反,如果教师服装整洁,仪态大方,精神抖擞,情绪饱满地率先走向运动场,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榜样,这本身就可以影响和感染学生,集合整队后,教师再以亲切的话语鼓励学生:“大家不怕炎热,坚持上体育课,说明大家不怕流汗,不怕困难,只要大家继续保持这种精神,就能战胜困难,超越自我,就能上好体育课。”经教师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情绪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受到鼓励会愉快,产生积极的情绪,起到增力的效果。受到批评和指责会不愉快,产生消极的情绪,起到减力的效果。[3] 这样,教师自身的影响和语言鼓励相结合,就能营造出积极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为保证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方法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流动变化性的特点,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地把握和运用上述特点。众所周知:运动技能的形成有一个从初步掌握到改进提高直至运用自如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而反复多次的练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急躁和厌倦的情绪,有的学生不愿继续参与练习,站在一旁观望;也有的学生急于去参加自己喜爱项目的练习,而不安心教师所安排的练习;还有的胆大的学生甚至催促教师快点结束练习。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会随之发生消极变化,同时也会影响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样是反复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结合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以及学生掌握所学技术的熟练程度,适时地在课中安排一些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按所学动作性质,可以比快、比高、比远、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数量。如果学生学的是球类技术,可以进行球类教学比赛;如果学生学的是体操技术,就可以在个人与个人之间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数量。这些比赛过程本身就需要学生每一次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发挥好自己的技术,不能懈怠,更不能中途放弃,如果任何一名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对比赛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临场不尽自己的能力投入比赛,就会影响自己或所在小组的成绩,即使同学不说,自己也会产生一种内疚感,并要求自己下一次能尽力做得更好,这就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稳定的情绪,认真地完成动作,顽强地进行比赛,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会处在一种积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有利于本次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球类教学比赛,教师一要让学生轮流上场,二要对双方的实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保持双方实力的均衡或不至于悬殊较大,这样,就能使比赛在对抗中进行,双方的情绪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同时也能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伴随着比赛的进行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双方的实力悬殊较大,比赛开始一定时间后,实力强的一方就会感到比赛缺少对抗,不刺激,打得没有意思;而实力弱的一方就会感到难以与对方抗衡,对比赛逐步丧失信心,也会觉得比赛打得没意思,双方学生的情绪都会发生变化,比赛就难以继续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不利于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如果进行个人与个人间体操单个动作的比赛,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及时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这样,既能使学生练有目标,又能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力争把动作完成得更好,在学生相互间比、赶、超的竞争中,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会呈现出活跃与相对稳定状态,就能促进本次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当然,有的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成败等原因,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表现出流动变化的特点。例如:由于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可能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大学选修课除外),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师也不可能抛开教学计划中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而只上学生感兴趣的那一部分教学内容。中、长跑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但教师不可能因学生不感兴趣,就放弃该项目的教学。冬季天气寒冷,教师常常安排中等强度的中、长跑练习,待学生身体发热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然而,课中当学生听到教师宣布本次课进行中、长跑练习时,立即会出现学生的埋怨声和要求教师安排其他项目练习的声音,面对即将进行的中、长跑练习,学生的情绪消极,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低沉,有的学生躲避练习;也有的学生推说今天身体不适,不愿参与练习;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练习,也不尽自己的能力跑得快一点,而是掉在后面慢跑或中途退出练习。这样,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就会受到较大影响。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把过去学生沿着田径场跑圈改成音乐伴奏下的跑跳练习,在生理负荷 同等情况下仍然情绪振奋,不感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提高。[3] 这样,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由低沉变为活跃,由消极变为积极,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就会更理想。虽然,学生跑跳练习正在兴头上,但,教师根据课时计划,要求学生转入下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情绪往往会迅速跌落,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随之发生逆转。这样,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出起伏变化,而此时,教师同样应先采取相应措施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尽快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再次活跃起来,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如果教师不首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匆忙地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此时,学生对前一个练习还意犹未尽,还在想着或谈论着前一个练习,还在体验着前一个练习带来的快乐,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相对情绪淡漠,参与练习的热情不高,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由此可见:教师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变化特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能更好地完成本次课教学目标。

4 结语

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表现出的情绪往往不同,形成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就不同,构成的教学效果同样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如何完成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既要有意识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又要掌握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变化特点,使学生心理互动,情绪上共鸣,从而建立起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为“教”与“学”的过程更顺利地进行提供保障,为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新胜, 顾玉飞. 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 北京: 北京体育

大学出版社, 2002:16.

[2] 张然.排球纵谈[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5.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教师;职业效能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5-0012-04

一、引言

(一)教师职业效能感的概念及其作用

近年来,教师职业效能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所谓职业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从事该职业所需的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的能力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1]。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效能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存在着重要影响。教师的效能感会影响到其在教学方面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策略及其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当然,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

态度[2]。

(二)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调节能力)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心理状态的相关不显著[3]。而黄喜珊、王才康的研究则表明:个人教学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教学效能感与“消极应对”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和反应,易导致不良人际关系的产生。Chwalisz等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证实,教育工作无效能感与教师精神衰竭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此一来,就容易产生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但是,我们却没有发现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有必要研究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教师的身心健康的关系,同时利用研究成果来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所以,本研究拟通过心理测量的方式,进一步揭示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找到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保证教师心理健康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52份,回收2243份,有效问卷1892份,问卷有效率为84.4%。其中男教师819人,女教师1073人。

(二)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了两份问卷进行调查,分别是《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问卷》与《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1.《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由Derogatis编制,王征宇修订[4]。该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刻画自觉症状等优点。量表采用等级计分制,无症状计0分,轻度症状计1分,中度症状计2分,偏重症状计3分,严重症状计4分。2.《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问卷》为自编问卷,总共41道题目。测试教师按照问题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评分采用4点量表。对《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三)统计方法

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法,以职业效能感各因子为因变量,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由表1可知,职业状况、社会支持、人际交往、生活满意度、过往经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五个因素,对SCL-90总分可以解释的变异为30.2%(R2=0.302),能够很好地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中山市中小学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图1 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图

由图1可知,被试的职业效能感分数越高,SCL-90的得分就越低,也就是说职业效能感高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反之,职业效能感低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效能感总分呈近似平缓的“V”型发展趋势,最低谷出现在40~45岁的教师群体,最高分是50岁以上的教师。而SCL-90得分则呈近似平缓的倒“V”型发展趋势,最高分出现在40~45岁的教师群体。

(三)中山市中小学不同职业前景判断条件下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图2 不同职业前景判断条件下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图

从图2可知,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随着教师对职业前景判断的信心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而SCL-90得分随着对职业前景信心的提高而减少,也就是说对职业前景越有信心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四)中山市中小学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由图3(见下页)可知,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显著高于职高、初中与高中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初中教师、高中教师、职高教师则无显著差异。

图3 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图

(五)中山市中小学不同收入水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图4 不同收入水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图

由图4可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呈现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趋势,而心理健康水平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四、讨论

(一)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能够很好地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发现,职业状况、社会支持、人际交往、生活满意度、过往经验能够很好地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职业状况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报酬、工作前景、工作职责等方面比较满意,这会使他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投入教学,获得较多的机会和较高的成绩,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社会支持效能感高的人,在平时工作中能够对遇到的困难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积极的应对行为,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挑战,降低焦虑与抑郁。

3.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个体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人际交往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妥善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因为交往障碍而引起的封闭、自卑、自傲、嫉妒、孤僻、猜忌的不良行为,从而减少不安、激动、烦恼与痛苦的心理体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4.生活满意度高的教师,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比较满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当一个人感觉需求得到满足时,生活态度就会趋向于积极、乐观、平和,从而减少身心问题带来的困扰。

5.过往经验效能感是指过去的成败经验对自己的情绪、工作期望、工作效能的影响。过往经验效能感高的教师,有比较多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自信心,减少失败体验、悲观心态和自我怀疑。

当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具有健康人格特质的教师,更容易创造和维持一种富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形成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影响教师对教育情景的看法和判断。从这一角度讲,健康人格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4]。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可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提高教师职业效能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心理健康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

(二)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差异

研究中发现,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效能感近似“V”型的发展趋势,40~45岁的职业效能感是最低的,这与赵福菓和黄希庭(2002)的研究是相一致的。他们的研究表明,一般教学效能感的高峰教龄在6~10年,个人教学效能感的高峰教龄在10~15年,总体教学效能感的高峰年龄在6~10年[5]。教师本科毕业从事教师行业的年龄一般是22岁,教龄8~15年的教师的年龄在30~37岁左右,35岁左右的教师处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感的双峰期,职业效能感水平自然是比较高的;40~45岁的教师正处于职业的中期,家庭的压力、社会的责任相对较大,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关注,对职业的期望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也较高,高期望和低现实之间的差距常常会导致他们产生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感觉,工作满意度低,进而对工作的热情逐渐丧失,逐渐减少对工作的投入,进入所谓的“职业挫折阶段”,职业效能感自然偏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偏低。

一般说来,教师的年龄越大,教龄也越长,教师的职业效能感随着年龄或教龄的增长一开始是呈上升的趋势,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步丰富起来,他们的个体文化概念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审美意识和社会行为逐步稳定,角色特征、人格特征、形象特征和教学风格日益完善。于是,他们慢慢学会恰当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的自信心不断地增强,其个人教学效能感也就表现出上升的趋势[6]。

(三)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类型学校上的差异

对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效能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方差分析,小学教师在效能感总分、职业能力、职业状况、社会支持、人际交往、生活满意度、过往经验、同事认可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初中、高中、职高的教师,小学教师的SCL-90总分得分显著低于初中、高中、职高教师,这说明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最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主要是因为小学教师工作中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中学教师高,小学生对教师又比较信赖,小学教师的职业需要能得到较充分的满足。教师的职业需要包括:育人的需要、与青少年接触的需要、休息日多的需要、付出与报酬平衡的需要。教师的职业需要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在源泉,不同教师的职业行为及取得的教学成效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教师的职业需要存在差异造成的[7]。因此,作为领导者的校长,要为教师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扫除这一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他们更容易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很有必要[8]。

(四)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职业前景判断上的差异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高效性 有效性 体育课堂

随着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选项教学使体育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得到了活跃。但是透过“热闹与自主”的表象,我们是否真的能看到背后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呢?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用北大钱志亮教授的话说“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教学,并掌握规定教学内容的课堂”就是高效、有效的课堂。高中体育教学的高效和有效,不但要求教师要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自主的学习,更强调高中体育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提高师生角色关系的有效性

平等和谐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课堂中教师应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逐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思想,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二、提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高效教学需要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不是单一运用的,多种形式并举,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加大体育教学在设计、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在教材安排上要体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需要,在组织教学上,要新颖、生动,既简明又实效;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多样,在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和改进。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的目的。

强调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体育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则需要在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优化内容结构,重视学生的体育自主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应处理好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组织。例如:学习下手垫球是教学的知识点,这是教材的束力,教学紧扣的中心环节,而通过玩球――有要求的玩球――学习垫球――练习垫球――垫球游戏――垫球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和手段,使教学内容不断的向深度拓展和延伸,这是教材运用的灵活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先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模仿练习,最后集中练习”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导演”,创造一种真正的“做学问”的情景,指导学生学知识,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和思考。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技能、思维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最基本的方式,教师实现激励艺术的首要条件是努力改善课堂氛围,使课堂达到活而不散,学生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要着力创设体育氛围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投掷课的练习采用的队形可以使两排对面的练习过渡为一个圆形,所有的学生向圆内抛球。同样是一个简单队形的变化,往往能够很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的开展。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使学生的兴奋性提高,红色使人兴奋,绿色使人平静,单调的色彩使人感到沉闷,不同色彩可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体育器材不同的颜色的合理搭配给人一种跃跃欲试的感受,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利用各种颜色的搭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

建构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加大体育教学在设计、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在教材安排上要体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需要,在组织教学上,要新颖、生动,既简明又实效;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多样,在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和改进。

四、提高学法指导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最基本的方式,教师实现激励艺术的首要条件是努力改善课堂氛围,使课堂达到活而不散,学生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要着力创设体育氛围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学生和教师一样,也是体育教学环境的主人,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环境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只有这样,业已形成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才能得到持久的维护,业已创造的良好体育教学环境在学生自觉不懈地努力中才会变得更加和谐、优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对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为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他们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6

论文摘 要: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是值得关注的要素,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实践证明,培养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8]刘家嘉.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9]郑晓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6,6.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55-03

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怎样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各界群体进行凝聚,将危机有效的化解,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中,怎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自觉行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要使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充分的认识、并自觉付诸行动,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有效利用各种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通过图、文、音、色兼具的多媒体开展教学,将抽象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内容,便于理解,使学生充满学习兴趣。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网络阵地占领,使其发展成弘扬主旋律的关键途径。努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资源共享得以实现,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案例展现给学生。或者在网上为学生答疑,还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方式,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实施系统有效的渗透教育。

(二)改革和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着重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以及基本内容,传授其中的精华以及主题,使其具有牢固的基础。教师需要按照课时情况,妥当安排内容。内容的设计应该凸显思想性、时效性以及生动性。教师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融合到课堂教学里面,使其能够体现时代特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将热点提高到理论层面,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积极与社会实情结合,联系学生现状、社会热点以及就业生活等具体问题,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展开思考,为他们释疑解惑。

(三)发挥和重塑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施中,应该以学生为本,确定他们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导其融入课堂活动,展开双向交流。教师应该巧妙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通过生动语言、新颖的形式以及现实事例调动气氛,增强吸引力。尽可能通过诸多教学手段开展,可以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讨论、讲演等活动对课堂知识进行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团队是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所以,一定要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业务能力高、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教师团队。

(一)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努力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并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其开展学术道德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以及学识魅力,以自身的品德来启迪学生,有效发挥自身育人功能。

(二)组建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人才团队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是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与指导者。因此,应该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团队。首先,组织教师充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养成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充分弄清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作用,领悟其中蕴含的精髓以及基本内容,从而真正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扬者。其次,教师应该努力将言传以及身教两者进行融合。教师一定要率先垂范,主动践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标准,积极将真理与人格两方面的力量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感染力以及说服力得到增强。最后,教师应该具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学习养成高度的政治洞察力与敏锐性,并且能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努力充实自己,积极对个人教育理念进行更新,使自己的教学以及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三、有效发挥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

(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活动。具体可以到领袖故居、革命纪念地以及博物馆等场所,使学生产生爱国热情,对国家、对社会产生责任感。还可到社会进行调研,感受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加深对我党大政方针的理解,使自身的民族使命感得到增强。其次,学校应该组织大学生在假期深入社会进行理论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大政方针,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还可对社会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查,使学生能够合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使其社会责任感有所增强。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

对于高校来说,应该将社会实践活动设定为必修课程,将其正式写进教学计划之中,明确其相应的学时以及具体学分,并与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及目标进行结合,将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标准制订出来,开展细致的考核。还需要专门设置社会实践管理单位并制订考评规章制度,设定专门人员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考核工作。将考核的成绩当作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作为学校评优、评定奖学金以及推荐工作等方面的条件。另一方面,还需要考核实践活动的带队教师,将成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以及评优的重要参考,使带队教师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激发。同时还应该积极宣传以及表彰社会实践中有较好表现的师生,并适当地处理那些社会实践活动表现较差的学生。利用这种有效的考评机制,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切实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首先,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应该科学选定学校位置,同时校园建筑以及绿化应该体现和谐,总体布局应该具有统一的风格,环境应该美丽幽静,富有生机,内部景观合理布局。其次,构建优质的人文景观,展示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可在校园建设中体现爱国主义题材的人物塑像,或制订严格的校训校规,将其制成牌匾置于校园中,还可在教学楼以及办公楼等布设艺术作品、名人名言以及名人画像等,发挥育人作用。最后,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长廊,将其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此外,还应该有效发挥校广播台、校刊、宣传橱窗以及报刊栏的作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正确的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广大师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二)积极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精神保障

首先,开展校风建设。实施校风建设活动,应该有效利用师生的主体功能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风建设之中。切实发挥学校的优秀传统,与自身办学理念进行结合,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其次,开展教风建设。制订出科学的师德管理规范,并对师德建设的典型进行宣传,开展同行教学评估活动,增加教师业务能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使教师能够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最后,开展学风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行为规范,同时严格执行,尤其应该对考风进行整顿,使学生养成自律意识,建立合理的学习管理机制,通过对学生开展学习目的及意义的教育,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还应该努力调动学生进行创新,最终使良好的学风得以形成。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首先,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及内容。与学校及学生现状结合,开展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文化沙龙以及运动会等活动。其次,巧妙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传统纪念日、校庆、重大节日、开学及毕业典礼等时间开展活动,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教育,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以提高。最后,有效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应该着重对理论学习型社团大力扶持,对科技服务型社团充分鼓励,对兴趣爱好型社团进行积极引导,努力提高校园社团水平,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得到提升。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2]丁旭峰,等,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2011,(11)

[3]陈勇,梁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薄爱敬,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J],成人教育,2011,(6)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邵海鸿,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技术与教育,2010,(2)

[7]金亚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2)

[8]闫娟,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证性分析与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9]徐治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党建工作研究[J],世纪桥,2011,(9)

[10]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8

论文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教师教育的研究从行为研究逐步转入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策略与方法上来。于是初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这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并与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等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教学效能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从行为科学到认知科学的发展,教师研究逐渐从关注教师的行为塑造转到注重教师教育观点、教育态度、教学思维等内在心理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的探讨。随之,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实证研究,逐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笼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面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探讨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希望引起一线教师对教学效能感的重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学效能感概述

1976年兰德小组提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完成的信念,或者是指教师对自己如何很好地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信念”。1977年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③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WWW.133229.cOM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实施某行为的主观判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

随着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认为即使在显著受到外在环境限制的情况下,教育仍有可能改变学生;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gibson等人认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能感正好反映了自我效能感的两种预期,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结果预期,个人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效能预期。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反映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因此,教学效能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己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并信心百倍,精神饱满,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情感。这样,一方面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标的顺利实现又反过来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产生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高效能感一目标达成一更高效能感”的良性循环。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表现出较多的焦虑和恐惧,害怕个人准备不足,害怕遇到意外的对抗而不知所措等,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控制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控制中,自我效能感不同水平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表现。李哗等曾用观察法对中小学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教学效能感水平不同的教师在上课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组织教学,能够创造积极、热情、民主、轻松地课堂气氛,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采取责备、冷漠的态度,教学方法呆板、缺乏控制和管理教学情景的能力。

(三)影响对教学成败的归因

mcdaniel?mccarthy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将学生无法进步的原因归罪于学生、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缺乏学习动机或越轨行为,而事实上是这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信心。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成功教学的能力及努力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背景及运气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教学效能感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成功归因倾向上差异能反映出高效能感水平的教师更倾向于将其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的因素,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更多地将教学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及背景因素,更倾向于对失败进行外部归因。由此可见,高效能感的教师对教学成功的归因会增加增强工作动力,进一步教学效果;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对教学失败更加敏感,产生内心冲突。

(四)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熙致师运用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使用教学策略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当他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他们会考虑不同教学策略所包含的不同知识技能要求,那么他们选择何种方式就取决于其对可供选择策略活动的自我效能感。ashton?webb研究表明,效能感水平低的教师一般是控制定向者,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以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一般不是控制定向者,他们不是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给学生提供行为的信息,鼓励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建构。

三、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提高

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chhaingginott)所说的那样:“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与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者指出教师效能感的形成与变化会受到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即掌握经验、观察榜样教师教学获得的经验即替代经验,社会劝说以及教师自身的情绪等心理状态的影响,同样教师效能也会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性别、教师评价制度、社会风气等。提高教学效能感,可有以下几个举措。

(一)从个人层面看

1.对教学成败进行合理归因

教师对自己的成功做出了高能力和努力归因,而对于失败教学则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这种归因取向是积极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把自己成功行为归因于自己高能力,就会感到自豪与自信,就会增强再次成功的期望,就会再作努力:如果个体把自己失败行为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就会感到沮丧与羞愧,就很少甚至无成功期望,就不会再做努力。但是,如果个体把自己失败行为归因于努力不够,则个体虽然会感到惭愧,但会产生再次成功的期望,再去奋发努力。由此可见,教师的归因取向是积极的,有利于增强后续教学效能感,改进后续教学行为。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就应该进行积极、努力地归因吗,对教育教学中出现得问题作易控的、不稳定的和内部的归因;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工作,积极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增强责任感,就会成功地完成任务;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教师进行恰当的归因对于激发成就动机,提高教学效能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2.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帮助教师积累成功体验

班杜拉认为,教学效能感来自于各种教育教学经验,以往多次成功的经验会增强教师对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增强教学效能感,而过去多次的失败则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并降低个人教学效能感。可见,从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而教师判断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是与其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戴维克等人把个体的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

(二)从学校层面看

1.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改变与提高,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研究表明。,经过训练的教师会认识到新教学方法更有效、更符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学习名具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培训也使得教师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识到自己更大的教学潜能还有待于挖掘,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教师效能感。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不断为教师创造进修培训的机会,是教师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教育信念不断增强,并鼓励、支持和帮助教师在实践中革新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教学策略。一旦获得成功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

2.改革教师工作评价制度

工作评价对教师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教师评价是一种奖惩性评价,评价主体、标准、内容、方式等单一化,过于注重学生考试分数,易引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而且以牺牲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为代价,因此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现代学校应实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内容、标砖、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通过评价,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特长,让教师及时、充分地获得有益于效能感发展的信息和机会,让评价成为教师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欣赏别人的过程,从而提升教学效能感,并促进其专业成长。

(三)从社会层面上,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是个体因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调查表明。,个人教学效能感遇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呈显著地正相关,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教师感觉到较多社会支持者对自我形象的感觉越积极,社会的支持越多越能增强力量感,形成高的教学效能感。

上一篇:工匠精神的价值范文 下一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