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6 07:04:58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1 植物检疫法

植物检疫法是为了在某一地区内保证植物的安全,禁止或限制人为对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传出或传人,或者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其继续扩展传人。一般由地方政府或者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同时颁布相关法令。

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是我国植物检疫的2种分类。为了防止输出国外或者由国外传人病虫草进行对外检疫,为了对局部地区的危险性病虫草进行封锁实施对内检疫,可以起到防止扩散蔓延作用。

2 园林栽培技术防治法

利用栽培技术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发育,起到减轻或防止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的作用。

2.1 田园卫生 及时清除绿地中的垃圾、堆积物、枯枝落叶和杂草等,这样可以大量减少多种害虫和侵染源,以起到防止或减轻病虫发生的作用,因为害虫和病菌的越冬场所或栖息地往往就是垃圾、枯枝杂草和落叶、堆积物等。

2.2 对园林植物选择种植,合理配置 杜绝检疫性和本地区没有的病虫渠道带入,应该选取无病虫圃地的材料进行绿地种植。在对植物材料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病虫的相互传染,即进行合理配置。

2.3 加强养护管理 合理浇水和施肥,能促进园林植物的生长健壮,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中耕除草会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在城市中因道路的硬铺装,使植物根系不能很好地生长,有的行道树甚至因为土壤结构受到铺装的破坏几年就死掉。可以通过采用透气砖或减少铺装为树木留下足够的营养面积。此外,中耕除草可以清除病虫的潜伏场所,减轻病虫危害的发生。

3 物理机械防治法

物理机械防治法即对病虫害利用温度、放射能、热、电、光等简单工具进行防治。

3.1 人工捕捉 当前城市中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人工捕杀,有着安全可靠、对环境无污染、群众性开展便利等优点,更为重要可以在不允许采用药剂防治的区域使用。如:对于不活泼和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采用人工捕捉成虫;对于有群居危害和较大个体的害虫,可以采用人工捕捉幼虫;对于块产的害虫,可以人工剪除卵块;对越冬利用墙体缝隙或土中的蛹虫,可以进行人工挖蛹等。

3.2 诱杀法和阻杀法等 对于某些条件或物质害虫有着强烈的趋性,可以利用这点诱集杀灭害虫。例如灯光诱杀、食物诱杀、色板和潜所诱杀等。对病虫害的侵害途径,通过设置各种障碍进行切断的方法称阻杀法。一般有涂胶环、涂毒环、设障碍物和土壤覆盖膜等方法。

3.3 高温处理法 利用害虫和病菌都很差的高温忍受力,杀死害虫和病菌用提高温度的方法称为温度处理法,有湿热和干热2种方法防治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可以通过用热风处理种苗或者温水浸泡等方法对种子内的害虫进行杀灭。可以用热蒸汽对土壤进行热处理,对枯萎病和土壤害虫可以起到降低发生的程度。此外,对土壤的热处理还可以利用太阳能。

4 生物防治法

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对病虫害进行杀灭和控制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在生态环境中生物防治可以起到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成分作用,同时可以直接消灭大量害虫,对环境无污染,不会危害安全对人畜和植物,也不会产生害虫的抗性和猖獗危害,可以达到长期控制一些害虫的目的。但是有防效缓慢的缺点,同时有着复杂的人工繁殖技术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等。

以虫治虫、以菌治病、以菌治虫、以昆虫激素等治虫方法是生物防治的主要内容。利用各种天敌昆虫有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和方法简便的优点。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具有用量少和繁殖快的特点。

5 化学防治法

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线虫、螨类、害虫和病菌等有害动物的方法就是化学防治法。该方法具有使用简单、较小地受到季节限制、见效快、经济效果好等优势,但也会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导致病虫会因长期使用产生抗体等缺点,使用不当还会对人畜造成危害。因此要尽量开发对人类低毒和无毒的药剂。同时,应尽量采用可降解无污染和无机生物的材料,符合生态的要求,在人群高度集中的城市地区,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因此,对化学农药的剂型、使用方法和性能的掌握非常重要。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2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

    森林虫害的防治起初是通过在林区喷洒化学药剂来达到防治森林虫害的效果。在初始阶段,使用很少量的化学药剂状况下,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药剂使用量加大,虫类产生了抗药性;后期,人们尝试利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式来防治森林的虫害。物理防治的方法有热处理、机械阻隔、射线等。生物防治方法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激素治虫等。以虫治虫是利用天敌昆虫或有益螨类控制害虫;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能使昆虫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及线虫等;以鸟治虫就是利用鸟类控制害虫,在全世界已记录的9 020类鸟类中60%是以昆虫为主食的。我国有1 100种鸟类,其中吃昆虫的占50%,它们绝大多数捕食害虫,对抑制森林害虫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以激素治虫是使用外激素和内激素防治害虫,外激素是一种由昆虫个体分泌到体外,能够影响其他个体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挥发性物质。内激素是昆虫分泌在体内的一种激素,用来调节昆虫的蜕皮和变态等。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3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 [2] 

。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

    森林虫害的防治起初是通过在林区喷洒化学药剂来达到防治森林虫害的效果。在初始阶段,使用很少量的化学药剂状况下,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药剂使用量加大,虫类产生了抗药性;后期,人们尝试利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式来防治森林的虫害。物理防治的方法有热处理、机械阻隔、射线等。生物防治方法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激素治虫等。以虫治虫是利用天敌昆虫或有益螨类控制害虫;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能使昆虫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及线虫等;以鸟治虫就是利用鸟类控制害虫,在全世界已记录的 类鸟类中%是以昆虫为主食的。我国有 种鸟类,其中吃昆虫的占%,它们绝大多数捕食害虫,对抑制森林害虫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以激素治虫是使用外激素和内激素防治害虫,外激素是一种由昆虫个体分泌到体外,能够影响其他个体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挥发性物质。内激素是昆虫分泌在体内的一种激素,用来调节昆虫的蜕皮和变态等。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4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防治;相关对策;提高产量

1 病虫害的防治管理问题

1.1 忽视用药方法

生产中,虽然果农对农药质量尤其重视,甚至要求购买进口农药,但却忽视了科学用药的方法。在保护性杀菌剂和触杀性杀虫剂喷药不细致、不周到、或喷不到药剂的地方,病菌和虫子接触不到药剂,难以杀死。对渗透性药剂和内吸性药剂喷洒更随意,虽然有药剂进入叶片,但是喷不到的地方,仍然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1.2 药不对症,喷洒部位不准

由于果农缺乏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在病虫害防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失误:(1)不知道发生了何种病虫害,如把霜霉病当作白粉病,把生理性病害当作真菌性病害,把细菌性病害当作真菌性病害,甚至把白绒蚧看作白粉病来治疗。(2)不知道用何种药有效,该用保护性杀菌剂时却用治疗性杀菌剂,该用内吸杀性虫剂时却用胃毒性杀虫剂,该用杀菌剂时却用微量元素,防食心虫的药剂不能用杀虫卵。药不对症,即浪费了人力、财力,又耽误了最佳防治时期,效果不好。(3)不能针对有效部位用药。防食心虫未喷到果凹处和对过的地方,防治红蜘蛛时,未喷到叶背等。

1.3 混配农药不当

农药混配既要考虑酸碱性,又要考虑离子间反应,更要考虑各类药剂成分及比例。如保护性杀菌剂与治疗性杀菌剂合理搭配、菊酯类杀虫剂与阿维菌素杀虫剂合理搭配,杀菌剂与杀虫剂合理搭配,微肥类与杀虫剂、杀菌剂合理搭配等,合理的搭配比例既能减少喷药次数,节省人力、财力,又能够增效。但在生产中,有的果农担心药剂质量有问题,防效不佳,就将多种农药混在一起喷洒;有的果农发现病虫发生严重,就将十几种药剂混在一起乱喷。混配农药不当不仅浪费资金,防效无保证,而且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污染果面,降低果品质量。

1.4 重视果部,不重视叶部;重视采前,不重视采后

因为种果树是为了收获果实得利,所以很多果农重视果穗,不重视叶片。采收前用药很到位,采收后就不再用药。其实,叶片和果实同样重要,保叶如保果,果实的生长和发育全靠叶片来制造营养,叶片遭病虫危害就制造不出营养,果实也就不能生长和发育,更生产不出优质高产的果品来获利。采果后叶片仍旧在制造营养,用于花芽分化、枝条老熟、根系生长和养分积累,为翌年丰产打下基础。一旦采收后不加强管理,叶片过早脱落,第二年就会发芽晚,叶片黄,枝条细,花絮小,坐果难,病虫害相对严重,难以丰产丰收。

1.5 重视地上,不重视地下

果实是靠叶片来制造供给营养的,而叶片要靠根部吸收营养和水分,因此,产量高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根系的数量、健壮程度和管理程度。因此,重视土壤管理、加强土肥水的管理,可以增强树势,增加产量,减轻病害的发生。

1.6 果农忽视规范防治

1.6.1不见病虫害不用药,见了病虫害乱用药

针对果园内果树的各种叶病、根腐病等,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通常多采用50%多菌录可湿性粉剂的杀菌剂,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50g~100g,稀释倍数1000倍~1500倍,第一次打药后可间隔7天再打第二次药;另一种为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杀菌剂,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75g~100g, 稀释倍数1000倍,第一次和第二次用药间隔天数为5天;第三种常用药是波尔多液的杀菌剂,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450g~750g,稀释倍数为0.6~0.7石灰半量式。针对鳞翅目幼虫、蚜虫和黑刺粉虱,一般多采用2.5%溴氰菊酯乳剂,毎667平方米用药量为12.5g~15g,稀释倍数为6000倍~8000倍,用药间隔天数为3天。

根据规律,病虫发生的前期预防和保护是做好做好病虫害防治最实际、最省钱、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然而这个时期病虫害发生不明显,果农难以发现,等到病虫害已经严重发生或普遍发生果农发现时,便多次大量混和使用农药,这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污染了果品,甚至导致一些病虫害无法治疗。例如炭疽病和果实食心虫类害虫等,发现危害后已经没有办法,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控制病虫不再蔓延。

1.6.2不管有无病虫隔一段时间用一次药

有的果农一年盲目喷洒农药十几次,用药无针对性,生产出来的仍为病虫果。

1.6.3治疗后看不到病菌即不再喷药。

1.7 高毒农药、激素仍在应用

当前,不少果农没有完全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喷农药不慎重,甚至错误认为农药越毒越有效,没有严格按照生产要求控制农药残留。不少地方仍然一味依赖激素提高单果重,造成品质大降,风味丧失,价格大跌,最终果农自己的利益受损。因此,生产高端果品,必须要有无公害意识,严格控制农药和激素,生产上以生物农药为主,优化栽培措施,避免使用激素,最大限度地提高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

2 相关对策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药剂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防治方法。其是防治果树病虫害最常见,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地防治方法。由于化学药剂可以迅速直接大量杀伤病原体及害虫,特别是当病害大流行、虫害大暴发时,使用化学药剂往往是尽快减少病虫数量的唯一有效办法。

2.1 使用化学药剂的好处

2.1.1适用对象广泛

几乎所有病虫害都有可选择使用的化学药剂。

2.1.2应用灵活方便

施用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且与其他防治方法相比费用较低。

2.2 化学药剂的类型

按照化学药剂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杀虫剂、杀螨剂和杀菌剂。杀虫剂就是杀灭害虫的药剂。它又可分为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和熏蒸剂这几类;杀螨剂即专门用于防治螨类的药剂;杀菌剂就是用于防治果树病害的药剂,又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和治疗剂。

2.3 使用方法,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拌种、土壤处理、根施、涂干和喷洒等

2.3.1拌种既可用于防治病害又可用于防治虫害

为防治病害拌种又叫做种子消毒。用五氯硝基苯、敌克松等拌种可防止多种果树病害的发生。为了防止地下害虫对刚播下的种子进行危害,果树育苗时一般可用有机磷杀虫剂拌种。

2.3.2土壤处理同样可用于防治病害和虫害

防治病害时也称土壤消毒,常用的药剂有敌克松、五氯硝基苯和高锰酸钾等。防治地下害虫时一般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

2.3.3根施和涂干主要用于害虫防治,多用于林木、果树刺吸性害虫的防治

用于根施和涂干的药剂应是具有内吸作用的药剂,如敌克松、根腐宁、枯萎灵等。根施时须在树干基部开沟,施用药剂后浇水覆土;涂干则必须先将树干的老皮刮去,用一定浓度的药剂在树干上涂成闭合药环。

2.3.4喷洒是最常用的药剂施用方法,包括喷粉和喷液

此法多用于杀灭的虫害或病害,也用于植物体的保护。多数药剂均可用这些方法施用。

3 注意事项

3.1正确选择农药品种

应根据药剂的毒性大小、防治范围、使用条件和防治对象选择适宜的药剂。比如,氨基甲酸酯类药剂防治叶蝉、飞虱效果较好,但对同是刺吸性害虫的蚧类和螨类则效果不好。

3.2选择合适的浓度和用量

使用化学药剂产生的种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与滥用农药有关,片面追求高死亡率,加大农药的使用浓度和剂量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适当减少农药的使用浓度和用量。

3.3选择适当的施药时间

适当的施药时间应是病虫害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和尚未造成严重危害时,而且天敌应处在较少或不活动期。

3.4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法

施药时应尽量选择那些有利于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杀伤天敌等不良副作用的方法,如涂干、根施或种子处理等。

3.5注意农药的科学轮用、混用

即不要对一种病害长期使用一种药剂,可轮换使用几种药剂,或将几种可混合的药剂混配在一起使用,这样可减少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药性。混用的前提是混合后无物理及化学上的不良现象,如降低药效、发生沉淀等。客观、科学、全面地认识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可避免其不良作用的出现,并充分发挥其在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4 结束语

根据病虫发生规律,抓住病虫发病关键时期,认清病虫,对症用药,针对有效部位用药,既节约了人力,财力和物力,也提高了果树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杨林,杨昆,高老芬.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2(S1)

[2]蒙华贞.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生物农药的利用[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2(11)

[3]石荃.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农业.2012(11)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5

一、西北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 

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代表地区,西北地域辽阔,属于半干旱自然气候,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国家农业经济链中的重要一环。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发达,但同时病虫害危害情况也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该病虫害的主要类型:黄萎病、白粉病、叶霉病等。农作物发病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蚜虫、斑潜蝇、白粉虱等。新疆整体降雨量少,因此空气湿度很难控制,这也是大面积病虫害发生的次要原因。 

二、病害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 

1.空气中传染 

新疆设施农业病害发生的原因为:在不同时间段的日光照射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为空气病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病害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湿。所以,可通过开窗换气、膜下滴灌、取暖加温等措施改变设施内的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在较低温度条件下也会发生病害,因此需要加强日光温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监控管理。 

2.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农业病害的发生,可以在病害频发的区域种植一些具有较强抵抗力的作物,同时人为创造农作物生长的适应条件,降低作物病害发生频率。如果没有抗病性较强的作物品种,可以优先选择一些相对抗病性较强的作物作为代表种植,也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率。采用烟剂、熏蒸剂等剂型对相对密闭环境中的栽培作物防病也有一定作用,在傍晚进行喷雾增加室内湿度,使保护设施密闭一夜,对防病效果较好。 

3.土壤传染性病害及防治措施 

如果大棚内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并且采用连坐的栽培方式,那么土壤传播病害的可能性就会升高。在病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生态防治,能够有效的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通常用增施有机肥与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人为创造有益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土壤环境。除此之外农作物病害还可以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因此种植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无菌杀毒,使土壤不具备病害发生与传播的条件。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在夏季进行土壤深翻后曝晒,消毒效果较好。还可以对种子用药剂浸种、干热法、种子包衣等方法消毒。 

三、设施蔬菜中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大棚内种植农作物也会受到虫害的影响,室内虫害的主要类型有:菜蚜虫、蔬菜叶螨和棉铃虫。 

1.菜蚜防治 

可采用天敌控制措施,菜蚜虫的天敌为草蛉与瓢虫,所以可以选择适当增减草蛉与瓢虫的数量,来控制菜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以瓢虫为例,一般情况下,一只瓢虫一天可以吃掉200只左右的蚜虫。所以温室内蚜瓢比例在为200∶1以下,就可控制菜蚜的为害。应用无公害且显效的有效防治技术黄板诱蚜或银灰色反光地膜驱蚜技术诱杀菜蚜。化学防治方面:使用吡虫啉、蚜必治等药剂,要严格按说明控制使用剂量。 

2.蔬菜叶螨防治 

对叶螨虫对豆瓜类作物的危害较为严重,红蜘蛛应该在5月份以前进行消灭。 

农业防治:红蜘蛛越冬的杂草在越冬前彻底清除,深度耕翻土地,将越冬的红蜘蛛压在17~20厘米深处的土下将其杀死。化学防治:使用赛白净、阿维菌素、克螨特等专用杀螨剂。 

3.棉铃虫防治 

若发现新的虫食痕迹和虫类,通常附有卵和龄幼虫。通过杀虫灯或通过BT生物杀虫剂严密捕杀。虫蛀果要及时摘除,控制虫害的扩大。 

四、植物病害植物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与病理性病害。 

1.病理性病害与生理性病害的比较从发病特点、与土壤肥力和土壤类型的关系、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三方面比较。 

(1)发病特点病理病一般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生理病无发病中心,以散发为多。 

(2)与土壤关系病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大多无特殊的关系,但与肥力水平有关,通常有以肥田多发的倾向。生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有明显的关系,土壤类型不同。发病与正常截然不同,不同肥力的土壤都可发生,但以瘠薄土壤多發。 

(3)与天气关系病理病一般以阴霾多湿的天气多发,群体郁蔽时更甚。生理病与地表面湿度关系不大,但土壤长期干旱或渍水,可促发某些生理病。 

2.生理性病害发生的原因 

农业设备具有固定性和多栽培利用率的特征,所以农业种植人员通常会对自然生理性病害缺少防治措施,从而使蔬菜的生理性病害发生的频率升高。蔬菜生理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设施地相对较稳定,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种类单一,对种植土地经常性的重复利用,使土壤中的养分缺失严重,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衡,土壤内部稀有元素减少,不能满足农作物日常生长所需营养需求,因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威胁。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温度、湿度控制工作管理不到位。 

3.生理性病害的表现蔬菜的歪果、裂果、畸形,非病理性的减产。蔬菜的黄化,焦枯,生长衰退,植株生长受抑制等。 

4.生理病害的防治方法 

植物的生理性病害大多是由于缺素所致,用农药是无法治愈的,只有采取给土壤补足植物所需要的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即实施“全营养施肥”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有些是温度影响的,在温室作物的各个生长时期,严格按照作物所需的温度控制设施内的温度可以防止有些生理病害的发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重视设施农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利用有效的农业管理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日常的监测与管理,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新疆设施农业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农业种植业应该结合科技手段,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实行健康防治技术,既保证农民的成本收益,同时也可以促进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峰,王春景,韩大勇,王力. 浅谈设施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防治[J].西北农业科学,2015(01)33-35. 

[2]徐芳.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6(24)182-183. 

[3]高庆霞,张丽萍. 新疆设施农业病虫害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14(08)66-68.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6

一、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1.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病苗可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叶片病斑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呈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重的叶片上多病斑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黄枯,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常用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由短胖孢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易引起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而侵染叶片发病。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中央为灰色,边缘褐色,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使叶片干枯。

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共有11个生理小种,不同小种的致病性不同,应注意小种的变化;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可用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菌核病。大豆田发生的菌核病,主要由初侵染引起发病的,冉侵染机会很少。所以,防治的重点是减少菌源,防止初侵染发生。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防治时期:一般于大豆2-3片复叶期(此时正是菌核萌发出土到子囊盘形成盛期时期)喷药,若田间水分差,喷药时间适当推迟。药剂配方如下(均为每公顷用药量):25%施保兜1050D1500毫升+0.13%康凯3O-45克或益微300-450毫升+米醋1.5升;40%菌核净750-1050毫升+0.13%康凯30-45克或益微300-450毫升+米醋1.5升; 50%农利灵l500毫升+0.13%康凯30-45克或益微300D450毫升+米醋1,5升;50%速免灵1 500毫升+0.1 3%康凯30D45克或益微300D450毫升+米醋1.5升;施药方法:以上各种药剂兑水喷施,7D10天后再喷一次。

二、大豆主要虫害防治

1.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据资料2004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在大豆结荚鼓粒期时,蚜虫大发生,经大面积调查发现,大豆品种垦丰9和垦丰12蚜虫危害轻。

2.种子处理。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

3.大豆胞囊线虫。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引起,该线虫以卵在包囊内于土壤中越冬,主要分布于20cm内的耕层土壤中。发病时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整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黄似火烧状。根系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线虫是好氧生物,需要呼吸,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类型中,线虫密度大,发生早而且重。而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等不利于线虫生存。包囊中的卵可以存活7~8年,连作地块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加重。

防治措施 在重发生区应采取5年以上轮作,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同时可兼治根潜蝇和地下害虫;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每ha大豆种子用液剂1500~2250ml拌种,用大豆保根颗粒剂1050kg/ha与种肥混施,或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 75~150kg/ha,与种肥混用。

4.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形,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使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充满虫粪。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羽化成虫。在东北,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内为害。幼虫在荚内为害期为20~30天,9月下旬脱离豆荚进入土壤结荚越冬。

防治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选择豆荚无绒毛、组织致密的品种,抗虫性较强;秋季深翻。将越冬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药剂熏蒸。在成虫盛发期,用长30cm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一端去皮,侵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分钟,使其吸饱药液,把另一端插入大豆田垄台上。每隔5垄插一行,棒距4~5m,每ha均匀插上450~500根药棒;喷药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和卵。常用药剂可用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5.防治红蜘蛛。在点片发生时就应该及时防治,常用药剂有(每公顷用量):40%乐果1125D1500毫升;2.5%功夫90O一1500毫升;48%乐斯本750D1500毫升;73%克螨特600D1050毫升加入喷液量l%的药笑宝、信德宝等可明显增加药效,并可减少30%用药量。

6.防治草地螟。在第一代幼虫始期,普查豆田和临近草荒田的虫情,当每平方米有幼虫3O~50头时即应防治。常用药剂有(每公顷用量):2.5%功夫225D300毫升;2.5%敌杀死225D300毫升;5%来福灵300毫升。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7

1 黑腹果蝇

1.1 为害症状

主要在田间为害杨梅果实。当由青转黄,果质变软后,雌成虫产卵于果实表面,孵化幼虫蛀食果实。受害果凸凹不平,果汁外溢和落果,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影响鲜销、贮藏、加工及商品价值。有些杨梅主产区的被害果率竟高达60%以上,是杨梅果实的主要害虫之一。

1.2 防治方法

1.2.1 清洁果园。5月中下旬,清除杨梅园腐烂杂物、杂草,压低虫源基数,可减少发生量。

1.2.2 清理落地果。将人工疏果的杨梅幼果、成熟前的生理落果和成熟采收期的落地烂果及时拣尽,可避免雌蝇大量在落地果上产卵、繁殖后返回杨梅园内为害。

1.2.3 网捕成虫。保护和利用蜘蛛网,使其在杨梅树间结网,捕捉成虫。

1.2.4 喷烟熏杀。在杨梅果实硬核着色期进入成熟期之间,用1.82%胺・氯菊酯熏烟剂按1∶1兑水,用喷烟机械顺风向对地面喷烟熏杀成虫。

1.2.5 趋化性诱杀。用敌百虫、香蕉、蜂蜜、食醋以10:10:6:3配制成混合诱杀浆液,667m2约堆放10处进行诱杀。或用敌百虫、糖、醋、酒、清水按1:5:l0:10:20配制成诱饵,用塑料钵装液置于杨梅园内,667m2放置6~8钵,诱杀成虫。或用黄色黏虫板,于杨梅果实成熟期间,直接悬挂于结果树内膛枝上,高度1.5m左右,每树挂1~2块。

1.2.6 趋光性诱杀。每0.67hm2安装1盏黄绿光灯(果蝇趋性最强的光源波长为560nm),或每2hm2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一般悬挂在树体高度的2/3处(1.8~2.4m),5月下旬~6月下旬开灯。

1.2.7 性诱剂诱集器。离地1.5m处挂果蝇性诱剂诱集器,每树1个,5月下旬~6月下旬悬挂。

1.2.8 防虫网。在杨梅矮化树冠上搭建棚架,防虫网直接覆盖在棚架上,四周用泥土和砖块压实,留一侧揭盖。

2 杨梅肉葱病

2.1 为害症状

起初发病,在幼果表面破裂,绝大多数肉柱萎缩而短、细、尖,少数正常发育的肉柱显得长又外凸,状似果实上的小花;或绝大多数肉柱正常发育,而少数肉柱发育过程中与种核分离而外凸,并且以种核嵌合线上的肉柱分离为多,成熟后色泽变为焦黄色或淡黄褐色,形态干瘪。随果实成熟,核面褐变,果面蝇虫吮汁,鲜果不能食。

2.2 防治方法

2.2.1 加强培育管理,维持中庸树势。树势衰弱树,应在立春和采果后及时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预防褐斑病的发生,增强树势和提高树体的抵抗力;树势健壮树,应在生长季节(5月10日前后)人工疏删树冠顶部直立或过强的春梢约1/3,控制使用多效唑,使树冠中下部通风透光。

2.2.2 多施有机肥和钾肥,满足供应硼、锌等微量元素。

2.2.3 控梢控果。控制夏梢(结果母枝)15cm以下;按叶果比50∶1疏花疏果,严格控制结果量。

3 杨梅裂核病

3.1 为害症状

以横裂为主,纵裂为次。有裂果与裂核2种方式。横裂果者以的核为缺口,肉柱向两头断裂成团,且上部肉柱组织松散,下部肉柱组织仍然缜密,外露的核呈褐色;纵裂果者以肉柱左右上下无规则松散开裂,果核大面积外露,失水枯干,是肉柱坏死症(肉葱病)衍发的结果。裂核者以缝合线处开裂占绝大多数,核和核仁变成灰状的枯干果掉落地上,核仁枯干。留树的裂核果比裂果果的寿命缩短15天以上。有的病果还与肉葱病同时存在。

3.2 防治方法

3.2.1 加强培育管理。培育中庸树势,加强通风型树冠修剪,重视硬核期后的人工疏果管理。

3.2.2 叶面喷施磷肥。开花前或开花后,用1%的过磷酸钙浸出液(浸24小时,并滤去杂质),喷2~3次,可促进杨梅种核的发育,裂果(核)率可控制在5%以下。

4 杨梅白腐病

4.1 危害症状

一般在杨梅开采后的中、后期,在果实表面上滋生许多白色霉状物(即白腐烂)。随着时间的延长,此白点面积会逐渐增大,一般不到2天,这种带白点的杨梅果实即落地。被害植株30%以上果实腐烂,严重者达70%以上,被害果不能食用。

4.2 防治方法

4.2.1 架设避雨设施。主要有伞式、棚架式、天幕式等避雨设施。在果实转色期开始架设,直至采摘结束,效果较好。

4.2.2 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利用大枝“开天窗”修剪技术,减轻病害的发生。

4.2.3 及时采收。由于该病的发生与水分关系密切,因此关键是及时做好抢收工作。(收稿: 2014-11-18)

参考文献:

[1] 梁森苗,黄建珍,戚行江.杨梅病虫原色图谱[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戚行江.杨梅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8

1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规划设计

做好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必须从规划设计抓起,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植物的选用及配置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1在树种选择上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是保证园林花木健康生长及提高花木抗性的前提。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本地城市生态环境为原则。

1.2在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如桧柏、侧柏与梨、苹果、海棠若栽植一起会诱发梨桧锈病发生。

1.3植物配置应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利用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原理,科学安排植物的配置,相互促进生长,共,享天敌,是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的重要方法。

1.4植物配置应依据生态学规律,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注重美学,还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则,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在这种植物群落中,园林害虫及病原物成为园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自然天敌等因素的制约,不易爆发成灾。

2园林病虫害防治与植物检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花卉苗木及其产品的调运将更加频繁,病虫害也会随之混入,许多危险性病虫害一旦处理不当,爆发了大面积的病虫害,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如:百锈病、樱花细菌根病菌由日本传入我国,给许多园林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这些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带有病菌和虫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输入,防止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这就要求遵守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3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绿地施工

园林绿地施工是园林苗木进入城市绿地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在这个环节也要重视园林病虫害的防治,为整个城市系统病虫害的防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防治因为种植了外来引进的带有病虫害园林树木花卉,造成病虫害的感染;同时也要注重当地病虫害对新种植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购买种植苗木前要严格检查苗木的植物检疫报告,没有检疫合格报告的苗木不能进入种植现场。如果发现购买苗木带有病虫害且不严重,但又急需时要对苗木进行病虫害处理后方可进行种植。带有严重病虫害的苗木应就地销毁,防治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它苗木。

4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后期抚育管理

园林植物的后期养护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的过程,病虫害的防治在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应该树立一种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包括以下内容: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做好绿地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合理轮作;结合翻地消灭越冬虫害等。

5常见园林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5.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现已广泛应用。这种方法虽能治病杀虫,但同时也能污染环境、杀害害虫的天敌。在运用此法时应选择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品种,避免环境污染。

5.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保护生态平衡、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其缺点是防治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人工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种类不多等。运用生物防治进行生态调控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在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用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产品很多,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微孢子虫、线虫和农用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不育剂和植物源农药等。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产品有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管氏肿腿峰、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浏阳霉素、井岗霉素、烟参碱等。

5.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处理、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中,热处理又分干热和湿热两种方式。机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例如覆盖薄膜,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减少叶病的发生,如芍药地覆膜后,芍药叶斑病成倍减少。对于虫害来说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水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来杀死在种子里的病虫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国家已把园林绿化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运用园林绿化所使用的树木、花草等,合理布局组成植物群体,从而发挥出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多种功能。但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导致花草树木生长不良、畸形、腐烂甚至死亡,不仅丧失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而且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园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

1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规划设计

做好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必须从规划设计抓起,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植物的选用及配置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1在树种选择上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是保证园林花木健康生长及提高花木抗性的前提。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本地城市生态环境为原则。

1.2在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如桧柏、侧柏与梨、苹果、海棠若栽植一起会诱发梨桧锈病发生。

1.3植物配置应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利用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原理,科学安排植物的配置,相互促进生长,共,享天敌,是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的重要方法。

1.4植物配置应依据生态学规律,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注重美学,还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则,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在这种植物群落中,园林害虫及病原物成为园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自然天敌等因素的制约,不易爆发成灾。

2园林病虫害防治与植物检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花卉苗木及其产品的调运将更加频繁,病虫害也会随之混入,许多危险性病虫害一旦处理不当,爆发了大面积的病虫害,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如:百锈病、樱花细菌根病菌由日本传入我国,给许多园林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这些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带有病菌和虫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输入,防止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这就要求遵守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3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绿地施工

园林绿地施工是园林苗木进入城市绿地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在这个环节也要重视园林病虫害的防治,为整个城市系统病虫害的防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防治因为种植了外来引进的带有病虫害园林树木花卉,造成病虫害的感染;同时也要注重当地病虫害对新种植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购买种植苗木前要严格检查苗木的植物检疫报告,没有检疫合格报告的苗木不能进入种植现场。如果发现购买苗木带有病虫害且不严重,但又急需时要对苗木进行病虫害处理后方可进行种植。带有严重病虫害的苗木应就地销毁,防治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它苗木。

4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后期抚育管理

园林植物的后期养护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的过程,病虫害的防治在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应该树立一种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包括以下内容: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做好绿地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合理轮作;结合翻地消灭越冬虫害等。

5常见园林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5.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现已广泛应用。这种方法虽能治病杀虫,但同时也能污染环境、杀害害虫的天敌。在运用此法时应选择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品种,避免环境污染。

5.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保护生态平衡、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其缺点是防治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人工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种类不多等。运用生物防治进行生态调控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在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用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产品很多,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微孢子虫、线虫和农用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不育剂和植物源农药等。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产品有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管氏肿腿峰、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浏阳霉素、井岗霉素、烟参碱等。

5.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处理、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中,热处理又分干热和湿热两种方式。机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例如覆盖薄膜,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减少叶病的发生,如芍药地覆膜后,芍药叶斑病成倍减少。对于虫害来说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水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来杀死在种子里的病虫害。

上一篇:高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高效销售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