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沟通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0:26

高效沟通策略

高效沟通策略篇1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学生 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34

Impact Factors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and Strategy

MIN Lingzhen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00)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helping students expand social circle. Therefore targeted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will help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to improve student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for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studen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活动的组织者。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入学生的生活,帮学生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提高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1 促进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意义

1.1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效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不断指导学生的前进方向,并且在沟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了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让辅导员成为“镜子”,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提升自我意识。

1.2 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正需要一个人来为其进行指导,并让学生承认这个“亦师亦友”的存在,那么学生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可以适当地找辅导员寻求帮助,然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2 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因素

2.1 辅导员方面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开展者,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会直接影响与学生沟通的成效。高校辅导员除了要掌握适当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及时分析学生的内心变化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现实中有很多的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功底,进而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问题,难以让学生信服,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工作的开展。在当前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只有部分辅导员能够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圈、交际圈,而大多数的辅导员没有做到这一点,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甚至还有的辅导员将自身的思想与理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2 学生方面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高估自身的能力,任何事情都觉得非常简单;还有一种是只想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并拿到相关的证书。前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学生通常对辅导员的指导不屑一顾,不愿意听从辅导员的指导,在处理问题时容易走上极端。后者显得太过沉默,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学生是倾听的一方,只会在一旁接受教师的灌输,却不主动质疑思考,这样的沟通过程显得非常单调,久而久之,辅导员也会因为枯燥的沟通过程而放弃沟通,既影响辅导员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也降低了沟通效果。

3 增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3.1 提高辅导员的沟通能力

沟通学具有非常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人们的内心变化、心理行为以及变化的规律性,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交流双方的内心变化,同时针对实际情况提高人们的沟通能力,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各种需求。通过沟通学的学习,积极发挥人们的合作意识,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作为一名辅导员,由于要长期面对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融入学生的生活圈中,将这门学科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学生刚刚入学的那段时间,面对学习和生活,学生会有很多疑惑,需要找辅导员寻求帮助。因此辅导员能够通过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能够排解自身的负面情绪,保持个人身心愉快,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得心应手地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以便更好地走向社会。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通过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参加相关的系统培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从有效沟通的基本方法入手,掌握有效沟通的基本特点,并通过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的做法,巧妙地将沟通学的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使自己能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2 分析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创设合适的沟通情景

3.2.1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指的是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或压力的时候,是否能够很好地调整心理状态以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小取决于面对困难时的调试与应变能力,影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性格因素、认知程度、社会经验、环境因素等。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倾听的方式分析影响学生情绪的主要因素,并选择合适的场景,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有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由于家里的经济困难,可能交不起第二年的学费了,作为辅导员,早就应该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同时也会面对很多次。但是针对这样的情况,辅导员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如办理助学贷款,辅导员向学生解释办理助学贷款的流程以及方法,并提醒学生一系列的注意事项。虽然说助学贷款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费的问题,但是主动权还是在学生手里,因此,教师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向学生分析其中利弊。通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3.2.2 创设合适的沟通情景

由于学生初入高校,缺少独立生活的经验,同时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彼此之间的沟通在有效的情景中,面对学生不同的需求时,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如:正式的沟通可以选择在严肃的公共场所进行。但是对于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沟通工作,则适合在较为安静的私密场所进行。另外,由于辅导员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因此辅导员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分析利弊,同时不能够只顾及自身的喜好、方便行事,而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3 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校辅导员沟通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

3.3.1 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

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时候,面对新环境,或多或少会有些不适应,这时候的学生需要寻求必要的帮助。所以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同时激励学生主动与人进行沟通,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使学生早日适应高校的生活。

3.3.2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辅导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禁止灌输、命令的说话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个性特征,使用平等的语言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3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使学生乐于与人沟通,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心理培训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并积极主动地与辅导员沟通,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能够使高校辅导员积累更多的沟通经验,提高辅导员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飞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3.3:28-31+123.

[2] 王志军.浅析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误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5:60-62.

[3] 李志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4:25+36.

高效沟通策略篇2

摘 要 沟通最常用的人际交往方法,项目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企业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谐高效的沟通对于项目管理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文章从沟通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企业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最后就项目管理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沟通 策略 探讨

沟通指在特定目标指引下、个人与个人或群体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传递并最终达成协议的过程。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只有沟通才能使各方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发现管理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沟通技巧和绩效,会给企业项目管理工作带来直接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认识,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做好管理工作。

一、企业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

确切来说,沟通是个体为了解他人思想而采取的一种信息获取途径。从微观上来讲,在沟通过程中,人们可以进行知识传递、思想交换和情感交流,最终获得理解和支持。从宏观上来讲,沟通可以为信息资源取舍与甄别、企业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促进人机管理的建立和完善。为了保证沟通的及时、高效,工作人员还要注意沟通的模式,做好沟通管理。通常来说,沟通管理过程主要由沟通计划编制、信息发送、绩效报告、管理收尾等组成,沟通管理模型有沟通者策略、听众策略、信息策略、渠道选择策略和文化策略的管理模型之分。其中,沟通者策略的管理模型(图1)最适用于弱矩阵组织,应用也最为广泛,在此,笔者就以此为例,对沟通模型进行简要分析。

信息 渠道选择

沟通者 听众(读者)

反应 文化背景

图1 沟通者策略的管理模型

沟通者策略模式指沟通主体为达到目的,通过对自身特点、身份背景、地位和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而财务的沟通策略。在这种模型中,沟通者要分析的问题有我是谁,自身定位(职责、能力、价值),目标是否合理、有价值,是否有资源支持我的目标,我其实想得到那些人的支持,自身沟通目标是否会与他人目标发生冲突,目标实现后所带来的结果等。然后再制定目标和策略,进行沟通技能和方式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活动的发起者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发起者如果目标明确,技能较好,沟通目标实现的可能就较大。例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开发部门、制造部门和市场部都要参与活动资金争取,谁的目标明确、策略合理,争取到资金的可能就越大。

二、项目管理沟通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并完善沟通体系

项目管理沟通计划实施需要在沟通体系健全的基础上来进行,完善的内部沟通体系可以保证沟通过程、结果与目标的一致性。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链式沟通为核心,构建一个多层次、跨部门的沟通网,为 沟通提供便利。其次,制定内部沟通计划,根据自身组织结构和项目干系编制沟通方案,明确各部门、有关人员在业务信息沟通、战略沟通、制度沟通中的职责和权限,要求各部门在沟通中突出情感交流与沟通,以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构造良好的人际工作关系。在此基础上,项目经理和负责人还要做好沟通管理工作,要求管理部门定期上交沟通分析报告,查看部门对沟通影响要素的了解情况,要求工作人员做好信息处理和沟通目标、渠道调整工作,以增强沟通管理的有效性。

(二)树立正确的沟通态度

影响沟通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沟通态度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沟通态度决定了你与他人沟通的程度和最终沟通效果。个体如果仅凭自身职务、地位和身份去沟通,而不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必然会加大与对方的隔阂与沟通难度。这就要求沟通双方在沟通过程中,首先要学会从别人的思维架构去考虑问题,进而体会对方的看法,揣摩对方会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产生的意见。然后用真挚而充满情感的语言详细而准确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对方能听进去自己的话,进而接受自己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沟通的态度非常重要,个体要本着合作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看待问题,承担责任,这是沟通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例如,业务部门在沟通时,要适当考虑对方的需求,找出有歧义和引起双方产生争执的问题,然后以项目整体性为前提,在利益上双方各退一步,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三)运用科学的沟通方法

所谓沟通方法,即个体在沟通中所选择的搜集和发送信息的方法。在项目管理中,沟通的方法和途径有许多种,如人们可以用口头、书面等形式来沟通,也可以电话、网络、会议形式来沟通,但是,沟通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与用户、与上级、与同事、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等等。个体只有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才能确保沟通的有效性。这就要求个体加强沟通技巧学习,运用合理的沟通方法去做好沟通。常用的沟通形式有口头沟通、正式沟通、书面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沟通方法有报告、文件、会议、电话、视频等,个体要根据沟通对象选用合理的沟通方法。例如在与上级沟通时,方式要严肃正式,要清楚领导权限,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讲清问题的关键,并给出几个答案供领导选择。在与项目组成员沟通时,可采用非正式方式进行直接沟通,并尽量站在项目、站在集体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保证沟通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参考文献:

高效沟通策略篇3

关键词: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概述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云锋,于晓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外资,2004,(05)

高效沟通策略篇4

【关键词】管理沟通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 必要性 高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32-01

美国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过,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就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沟通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可以将一个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服务。实践也表明,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分歧往往是由于沟通无效或是沟通不到位所造成的。可以说,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是管理的灵魂,渗透在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效的沟通管理是组织运行不可或缺的,甚至决定着组织运行的效率。同样的,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其行政管理和教学环节都离不开沟通。良好而有效的管理沟通更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管理与决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一 高校管理沟通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但并非所有发生在组织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身上的沟通都可以称之为沟通,正如沟通学专家玛莉·蒙特女士指出的那样:管理沟通是指管理工作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的或影响,通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载体与其他相关的人进行信息交流,以取得受众的正确理解的一种策略性过程。不难看出,管理沟通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它由沟通者、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沟通渠道、沟通对象(信息的接受者)、反馈、内外部环境和沟通效果等要素组成。而所谓的高效管理沟通,简单地说,就是指高效管理者为了实现行政管理和教学的目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行政人员与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多元信息传递、交流和反馈的过程。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以及社会对高校管理要求的提高,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沟通体制对高校各方面的教育与管理工作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高校内部而言,一方面,良好而有效的管理沟通有助于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目标,能够促使学校领导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有助于加强行政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交流,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良好而有效的管理沟通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师生的压力,真正体现寓教于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就高校外部而言,良好而有效的管理沟通不仅有利于高校获取事关自身发展的各种信息,促进其决策的科学性,而且能够让政府、社会更好地了解和支持高校的发展,使其自身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实现得到保证。显而易见,合理而有效的管理沟通是高校管理与决策的基础和关键,而切实有效的管理沟通又依赖于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沟通机制作为载体。

二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如何构建高效的管理沟通机制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要实现其在各个层面的有效沟通,实际操作起来是一项比较困难和复杂的活动,尤其是更加突出管理和决策上的民主,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性作用的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在管理沟通的过程中,沟通方式和渠道选择不当,沟通工具运用不佳,以及反馈渠道不畅等各个沟通环节的问题都有可能使得管理沟通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合理有效的管理沟通是一个策略性的过程,作为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应该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沟通机制,做好对其有效的控制。对此,可以从战略层面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进行。

1.就战略层面而言

在行政管理层设立专门的管理沟通机制来制定一个与高校教育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沟通管理战略,并且进行新型有效沟通机制的开发,构建一个平等沟通的平台。在强化行政人员沟通管理意识的同时营造一个民主决策、良好沟通的氛围。

扩大管理沟通适用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无论是图书馆管理,还是教室、公寓的管理,都可以进行管理沟通体制的建设。

减少沟通中的组织层级,从而缩短管理者与被管理沟通的距离,提高被管理沟通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的强有力的支持与信息保障。

2.就具体措施而言

拓宽高校内部及其外部的沟通渠道,建设有效的沟通圈,保证沟通的效果。对此,高校可以运用新型的网络技术,比如开通校长邮箱、建立电子公告牌、开通微博、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等举措来拓宽沟通的渠道,实现方便及时、人性化和可互动的沟通。

提升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着力构建和谐的沟通环境和人际网络。作为管理者,要学会倾听,用真心、用真情沟通,尊重他人的意见,正确处理冲突,真正体现求同存异的理念;作为广大师生,要学会学习,善于表达,进行适时的反馈,提高个人层面的沟通效果。

完善和规范管理沟通的各项规章制度,因为制度是管理沟通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只有健全了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管理沟通机制及其对应的制度建设,才能够切实提高管理沟通在行政管理和教学中所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韦联桂.高校管理沟通研究概述[J].山西科技,2012(3)

[2]张春莲.高校管理沟通中的障碍分析与再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7(2)

高效沟通策略篇5

关键词:“what-type”策略;“why”策略;新产品沟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94-03

引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力则主要体现在其产品领先性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上。一个产品无论如何畅销,总有一天也会退出市场,被更好的产品取代,想要始终保持产品的领先性,就需要企业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要求不断创新生产新产品或是改造旧产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收入的提高,他们的需求变化也在不断改变和提高,想要更好地满足他们不断提高和变化的需求,企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所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创新的最直观体现则在于企业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领先的新产品。

而对于企业来说,有了新产品并不意味着就有了收益,要想将新产品的开发获得真正收益,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就是如何将新产品推出市场,被市场接纳。现有研究表明,有效的营销沟通策略与新产品的成功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合理有效的新产品沟通策略对于新产品的成功推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企业新产品的沟通策略对企业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在营销实践中,新产品沟通策略中往往包含各种符合信息,为了更好推出新产品,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时我们将这些信息汇总简化为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这个产品是什么类型即“What-type”,一个是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Why”。这就使得我们在新产品的沟通策略上面临信息顺序的选择,先说“What-type”还是先说“Why”,哪种方式会产生更强的劝说效果进而更大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正是从这个问题入手,尝试探析不同的顺序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并提出研究假设和相关理论模型,以期为进一步的量化分析提供帮助。

一、理论框架

(一)新产品沟通策略

哥伦比亚大学的Simon Sinek认为消费者之所以购买一种新产品,是因为受相同理念和价值观影响即“Why”,所以应从“Why”先开始沟通;而Russo运用结构性首因效应分析信息内容对于消费者决策的影响,认为先说信息内容即“What”会影响信息接受者更多。本文借鉴这些理论,根据信息呈现的顺序提出两种沟通策略方法,一种是先说“What-type”再说“Why”,即先说新产品的具体创新属性,其次才是这些属性可以满足消费者何种潜在需求或者价值追求;另一种是先说“Why” 再说“What-type”,即在进行新产品沟通时先说产品的创新理念来满足消费者某种潜在需求或者价值追求,其次才是产品的具体产品属性。这两种沟通策略的区别在于和“Why”两种信息内容呈现的顺序不一样。作为企业,我们在进行新产品沟通策略的选择时到底要先说什么呢?结合相关理论,本文认为不同的消费者类型、不同的新产品类型以及不同的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家类型都会影响到不同方式沟通策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劝说效果。企业在选择先说“What-type”还是先说“Why”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才能取得最好的收益。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些内容的理论基础并找出两种方式中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提出合理假设,构建理论模型。

(二)相关理论基础

1.信息顺序理论

信息顺序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一系列信息刺激时,所处的情境对于刺激的影响起决定作用,也即决策者并不是孤立地去感知和记忆某个事件,而是根据他们过去的经验和事件发生的情境去理解和解释新信息。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属于顺序效应。该理论认为,如果信息比较复杂,将会出现近因效应,而当信息比较简单时,有可能出现首因效应。当把相同信息放在不同的呈现位置时,在最开始的位置为发生首因效应,最后出现近因效应。研究发现,当消费者作出消费选择时,总是考虑第一个产品信息或第二个产品信息。Haugtvedt和Wegener的研究表明,当产品信息以不同位置出现时,人们会作出一个产品由于另一个的决定,也就出现了顺序效应。所以我们认为不同的信息呈现顺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行为。

2.精细加工模型

精细加工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认为,消费者在处理信息时既可能是深思熟虑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ELM模型认为,消费者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处理信息:中心路径和路径(Petty和Cacioppo,1995)。在通过中心路径处理信息时,消费者通过深思熟虑的学习来改变已有的态度并形成新的态度;在通过路径处理信息时,消费者只是基于一些简单的线索来作出判断。另外,ELM模型强调,消费者处理时间和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动机的高低即消费者介入度对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起着重要的影响。根据介入度的高低,消费者态度的改变或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深处理过程”和“浅处理过程”。因此,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他们处理时间和相关信息的动机和能力不同也即对产品介入度不同,基于ELM模型,他们对于信息顺序效应的反应也不同,也将影响最终购买决策的形成。

二、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一)研究假设

1.消费者介入度的调节作用

基于ELM模型,在新产品沟通策略选择中,当消费者面对新产品时,介入度高的消费者也即处理时间和相关信息的动机和能力强的消费者会通过中心路径“深处理”信息,精细加工程度高,也就是会对产品的各种产品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对比以作出较为理性的评价,他们会被产品属性信息劝说,更具循序顺序理论可以使整体信息劝说更强,因此先说“What-type”方式效果更好;反之,先说“Why”效果更好。以此,本文假设:

H1:消费者介入度高时,先说“What-type”比先说“Why”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劝说效果影响显著。

H2:消费者介入度低时,先说“Why”比先说“What-type”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劝说效果影响显著。

2.新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

我们将新产品氛围两大类,一类是以原有产品为基础的换代、改进、再定位或是成本减少等产品,我们称为改进型新产品;一类是以创造的全新产品为基础的,我们称为创新型新产品。对于改进型产品来说,由于其实建立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消费者对于原有的产品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度,这些产品通过改进升级等处理手段后重新推出,消费者对于它已经存在有一定的类别判断,业已经有了一些此产品相关信息的储备,这时企业采用先说“What-type”来强调重新推出后其在功能特性上的改进和新增更能吸引消费者,对消费者起到更好的劝说效果。而对于创新型产品,产品完全是全新的,消费者缺少对其的了解和体验,需要大量搜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才能了解其具体性能属性,这时,先说“Why”的沟通策略效果可能更好。以此,本文假设:

H3:针对改进型产品,先说“What-type”比先说“Why”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劝说效果影响显著。

H4:针对创新型产品,先说“Why”比先说“What-type”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劝说效果影响显著。

3.企业知名度的调节作用

现在的市场上,企业和品牌众多,消费者在面临选择时,为了节约时间,获得更高的价值,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知名度高的企业和品牌,因此,消费者对于知名企业或是品牌推出的新产品接受度也比一般的企业要高,对于他们推出的新产品往往十分信任,较少去认真分析其相关信息,凭借企业和品牌的高知名度相信其宣传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知名度越高,消费者对其认同也就越高,对其产品的接受度越高,采用“路径”思考模式越多,企业在新产品沟通时先说“Why”效果更好。企业知名度低,消费者往往采用“中心路径”大量搜集信息,详细了解其产品信息,企业在新产品沟通时先说“What-type”效果更好。以此,本文假设:

H5:知名度高的企业,先说“Why”比先说“What-type”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劝说效果影响显著。

H6:知名度低的企业,先说“What-type”比先说“Why”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劝说效果影响显著。

4.企业家类型的调节作用

作为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主动参与到新产品推广过程中的沟通中。他们的专业形象和个性类型都对消费者的信息处理过程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产品的超级代言人,消费者不免会将企业家的形象和个性特点与他们产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将消费者对企业家的形象定位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者认为更重视开发新品类,更具创新意识和挑战意识的企业家,我们称为开拓型;一类是更加沉稳,更重视产品不断优化完善,占据业界领先地位的企业家,我们称为稳健性。我们认为,对于开拓型企业家的产品,先说“Why”来与消费者进行新产品的沟通效果更好;对于稳健型的企业家,先说“What-type”效果更好。以此,本文假设:

H7:对于开拓型企业家的产品,先说(下转197页)(上接95页)“Why”比先说“What-type”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劝说效果影响显著。

H8:对于稳健型企业家的产品,先说“What-type”比先说“Why”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劝说效果影响显著。

(二)理论模型

综上所述,根据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本文最后提出针对先说“What-type” 和先说“Why”两种新产品沟通策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劝说效果的理论模型如下:

参考文献:

[1] 黄静,曾一帆,唐洋.新产品沟通策略what-type和why-type的运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

[2] RUSSO J E,MEDVEC V H,MELOY M G.The distortion of information during decisions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6,66(1).

高效沟通策略篇6

[关键词] 有效沟通 战略执行力 战略制定 战略执行

当今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综观我国多数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轨迹,它们往往不乏好的战略,而所缺乏的是卓越的战略执行力,这已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原因何在?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是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沟通,进而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已成为我国多数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战略执行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在当今迅速变化的世界里,企业时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威胁。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技术创新日益加剧,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员工的素质日益提高,其文化背景越来越复杂,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为了能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对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进行评估,正确评价自身能力和竞争地位,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然而,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并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好的战略还需要卓越的战略执行力与之匹配。战略执行是企业对战略设计方案进行有效实施的一整套系统化流程,包括计划、行动、控制、调整和再实施。战略执行力就是企业执行战略的能力,即综合和协调企业多种资源和能力,通过一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方式、进行战略控制的系统流程,将战略目标与战略实施结果相衔接,以一定的战略实施效率确保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能力。战略执行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获得持久竞争力。而要获得这种持久竞争力,仅仅停留在战略制定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战略执行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战略执行不力将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陷入困境,难以实现持久发展。美国《财富》杂志的相关研究显示,在美国,大约有70%企业失败并非缘自低劣的企业战略,而是因为所制定的战略没有被有效地执行,经过精心策划的企业战略只有不足10%得到有效执行。而全球平衡计分卡协会中国分支机构——博意门推出的《2006中国企业战略执行调研白皮书》也显示:“中国竟有83%的企业战略执行不力!”目前,战略执行已成为困扰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提升战略执行力实乃当务之急。

二、有效沟通是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的基础

企业战略执行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内的信息沟通系统好像人体内的神经系统,既能够将企业运行所需要的信息反馈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将企业的愿景、战略意图、管理者的指令反馈到企业实施操作层面,为短期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形成一个闭环。然而,信息沟通系统对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对于企业组织内部、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知识的分享、应用和转移,将员工个体知识集聚为企业整体的知识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有效沟通是企业提升战略执行力的基础。企业战略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取决于战略是否具有可执行性,战略是否得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各种资源和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协调,以及战略执行能否得到有效控制。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效果。有效沟通对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的主要作用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沟通提高战略的可执行性

只有当企业制定的战略是切实可行的,才谈得上企业的战略执行力。通过有效沟通,企业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获取外部环境的信息,识别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同时更真实、客观地评估内部资源和能力,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战略。这是企业战略执行的前提。在这个战略制定转化为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有效沟通也同时转化为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2.有效沟通促进战略认同

只有员工对战略的普遍认同,才能有企业卓越的战略执行力。有效沟通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就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及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所应承担的责任等形成共识,自觉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激发员工执行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战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3.有效沟通促进战略协调

战略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战略体系上包括公司层战略、事业层战略、职能层战略等一系列战略,在每一项战略执行过程中又涉及诸多步骤、环节、部门和人员,需要对企业资源统筹、协调使用。企业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资源在战略执行中所产生的效益是企业战略执行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有效沟通,企业可以更准确地掌握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各项战略、各个战略环节的资源需求,并有效地整合资源和合理地配置资源,使资源使用在战略执行中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

4.有效沟通增强战略控制力

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战略控制必不可少。战略控制的基本任务是实时或有预见性地发现战略执行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以保证各个环节、各个成员在战略执行中不偏离预定的目标,确保目标的完成,同时对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监控,评估所制定的战略是否切合实际,并对不合实际的战略作出相应调整。因此,战略控制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而通过有效沟通,企业可以及时掌握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相应信息并及时反馈,增强对战略执行过程的控制力,促使企业战略顺利执行,从而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

三、战略管理中有效沟通的实现

有效沟通对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应科学地分析阻碍有效沟通实现的障碍因素,科学地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不断改善企业的沟通状况。不少学者就此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构建企业沟通文化,为有效沟通的实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为有效沟通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健全企业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为有效沟通的实现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技能,为有效沟通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方法和手段。这些建议对有效沟通的实现具有建设性的意义,理应成为企业实际工作的指南。笔者对此不再赘述,仅就战略管理过程中如何促进有效沟通的实现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1.构建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双向沟通机制

战略制定需要充分、准确地掌握与企业内外部环境有关的大量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决策,而管理层本身所具备的信息量和能力往往难以达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管理层去进行广泛的沟通,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此外,企业所制定的战略只有被员工所理解、认同,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因此,为使战略制定正确并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一方面应将决策层的战略宗旨、战略意图、战略目标及战略制定依据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员工,做到“上情下达”;另一方面,还应使员工对战略制定的反馈意见及所掌握的战略信息能够及时传递至决策层,做到“下情上达”。此外,还应让员工参与战略制定,这是战略制定中最便捷、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2.将有效沟通纳入战略执行计划,明确战略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成员在有效沟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企业战略被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类别的战略执行计划。综观目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状况,多数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往往缺少相应的战略沟通计划。对此,企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缺少了战略沟通计划,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就难以真正实现。一般而言,战略沟通计划应包括战略目标、沟通的目的、沟通的主客体、沟通内容、沟通时间、沟通方式、沟通的时间步骤等。作为战略执行计划之一的战略沟通计划,是战略执行中正式沟通的指南和标准。除了这种正式沟通计划以外,企业还有计划地采取其他的沟通方式,以及构建合理的非正式沟通体系,并加以积极的引导。通过正式沟通计划与非正式沟通体系的有机结合,更广泛地促进战略执行过程中有效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辉刘思峰:论企业战略执行与控制系统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06(1):81-84

[2]韦华宁:中国企业战略执行障碍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56-60

[3]李薇:战略执行的低效尴尬[J].经理人,2007(4):94-95

高效沟通策略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提高;沟通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1

企业管理的成败依赖于企业管理沟通是否有效,松下幸之助说“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企业管理沟通是通过经营管理者的语言、文字、行为等方式,对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一种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在认知和目标上达成一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必须提高企业管理中的沟通有效性,经营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分析当前企业管理沟通中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沟通有效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企业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企业管理沟通效率不高。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很多企业比较重视管理沟通,在沟通方面花费了较多精力财力和时间,初步解决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当前企业管理沟通效率仍普遍较低,因沟通不及时、沟通不深入、缺乏双向沟通,导致管理目标、经营策略等决策信息未能够及时,执行者不能快速执行相关决策,最终错失了企业发展良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当前企业管理沟通效果不够理想。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下述情况:由于企业内部深度沟通、横向沟通和上下沟通不够充分,比如经营管理者在对企业员工强调具体的一项任务时,往往因沟通内容不清晰、沟通方法欠缺、沟通平台不够、沟通方式陈旧固化,甚至因员工理解不清或理解错误,致使管理人员在沟通方面花费较多时间,而效果并不理想,员工往往不能够很好地执行该任务。沟通是由信息发送者、信息渠道媒介、信息接受者等多方完成的,一定程度上而言,沟通效果主要是由信息发送者决定的,合理确定信息内容、沟通渠道、信息载体,沟通时密切关注接受者的反应,从而要求发送者掌握较好的沟通技能,接收者也应当积极回应,才能提高够使沟通效果。

再次,当前企业管理中沟通成本比较高。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沟通方式方法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在企业管理沟通中单纯应用传统方式和渠道,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管理沟通需要,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作为沟通渠道,解决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过分追求高科技的应用,人机沟通增多、人际沟通减少,忽略了沟通本质上的心灵沟通,导致沟通成本比较高,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提高企业管理沟通有效性的策略

1.优化管理沟通环境

在企业管理沟通中,为实现有效沟通,优化企业管理沟通环境十分关键,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确定共同的目标,使企业成员达成共识,保持目标一致,并定期考察、反馈、改进,促使所有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和不同部门之间有效消除沟通障碍;第二,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在企业管理沟通中创造信赖性及诚实性的沟通氛围,管理人员不能对其下属采取施压式沟通,要关注下属的感受和情绪变化并耐心处理;第三,企业管理人员要掌握必备的沟通技能,树立沟通概念,熟悉沟通理论知识和操作性知识,比如沟通类型、沟通原则、沟通途径、沟通流程、沟通网络,以及可用于沟通的媒介、研究性的一些成果和最新观念。同时,尤为重要的是,不但要掌握相关沟通知识,还要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2.疏通管理沟通渠道

沟通渠道的检查是消除沟通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根本途径。在企业管理中,应经常检查管理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对沟通网络、沟通政策及沟通活动等相关内容进行检查,需要经常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程序、政策以及规则与上下级之间相关的管理网络,或者与任务相关的网络;二是,关于提出建议以及解决问题等内容的创新活动网络;三是,整体性网络,主要有提升及联系个人所需事项与组织目标的相关内容;四是,指导性以及新闻性网络,主要有组织出版物、布告栏以及非正式消息。通过定期检查管理沟通网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组织沟通渠道的畅通,从而实现有效管理沟通。

3.调整管理沟通风格

首先,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沟通各方应当彼此尊重、主体平等、开诚布公,有话好好说,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利导人,准确找出关系双方利益的问题;其次,在沟通过程中,双方均应始终把握好沟通风格的基本原则,适当调整自身沟通风格,应当改变自身而非改变他人,尽量适应对方,学会感同身受,学会换位思考,逐渐降低自身习惯性防卫;再者,为增强沟通有效性,双方均应不断加强沟通基本技能学习,做到因事而变、因人而变,依据不同沟通内容、沟通情形及沟通对象,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沟通对策,在沟通中双方均应当清楚认知自身风格及行为,不断进行反思、评估以及调整,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三、结语

在当前企业管理中,为提高管理沟通有效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当对当前企业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提升沟通技能,通过优化管理沟通环境、疏通管理沟通渠道、调整管理沟通风格等方式,实现有效管理沟通,促进企业管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静.关于现代企业管理中提高沟通有效性的探析[J].商业时代,2011(12).

[2]张乐明.企业管理沟通的改善策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

高效沟通策略篇8

关键词:窗口指导;沟通;货币政策传导;透明性;预期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7-0007-04

一、典型“窗口指导”和沟通型“窗口指导”概述

(一)典型“窗口指导”

典型“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声望,使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金融机构通报金融形势,说明中央银行意图,劝其采取某些相应措施,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下面具体介绍英美日三国的做法。

1.英格兰银行的“请求”(request)。是指英格兰银行在实行其货币金融政策时,对各金融机构提出的一种“劝说”。“请求”不具备法律效力但一般都能得到遵守,已成为对金融系统的直接控制方式在英国金融界运行。请求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数量性”请求,即英格兰银行要求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要使他们的贷款超过某一规定的最大限度,即“最高限”;二是“质量性”请求,即要求各银行对某些种类的贷款给予优先权,或要求银行削减某些种类的贷款。请求作为英格兰银行一直都在使用的政策技术手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很快改变其内容和所管理的机构而又无须变更法律,有时还会使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2.日本银行的窗口指导(Windows advice)。是日本的中央银行对金融业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质量型工具。日本银行通过对各种金融机构日常存贷款的接触,在了解其筹资计划及用途的情况下,对主要金融机构的贷款增加额进行业务指导,使其不超过日本银行认为的适当范围与规模。日本银行窗口指导多在金融紧缩时期,有时是贷款增加额限制,有时是资金地位指导,同时,指导对象不断发生变化。

3.美联储的道义劝告(Moral suasion)。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一种手段。含义是联邦储备系统运用其特殊地位通过劝告方式影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这种劝告往往寓于联储官员的言谈或其他公开声明中。虽然各金融机构并不负有按联储当局意图办事的法律责任,但由于联储的特殊地位,即掌握对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权利,批准有关金融机构业务申请的权利等等,使得联储官员的话非常有分量。同时金融机构也认为,联邦储备系统的利益往往和它们自身的长远利益相一致,掌握的信息多,对经济形式及发展趋势的预测要比一般金融机构准确,故而一般情况下乐于听从这种劝告。联储的劝告不仅有“道义”上的意义,在“道义”背后还藏着行政和法律的威严,是联储掌握的强有力的武器。美联储官员正在考虑如何改善“道义劝告”并使其尽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有效。

(二)沟通型“窗口指导”

沟通型“窗口指导”是在典型“窗口指导”定义基础之上,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责任性,[1]中央银行向公众和市场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制定政策所采取的程序、所使用的数据及考虑的因素,并就当前经济形势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使中央银行措施更加接近于被社会接受的最优货币政策。沟通型“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手段,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延伸,是间接控制工具。

事实上,因为公开沟通的作用,货币政策传导的几个方面已经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中央银行的沟通方法,已经从较少让人们了解他们所要达到目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决策的做法,发展到今天日益增多的透明性,并且主动地促成沟通。虽然中央银行过去常常在政策时很少做出说明,只是让政策本身说话,但是现在中央银行的言词都已经远远超过政策自身表达的声调。

从根本上讲,政策措施一旦,中央银行要按照所内容予以执行,否则就是空谈。另外,除了宣布所实施决定之外,还要有货币政策的解释,这样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将沟通作为整个货币政策架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隔离开来进行探讨。[2]

当前,公共制度必须要具有透明性和责任性已被广泛接受。更多事例说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在确保其独立性。毫无疑问,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和责任性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独立要素。中央银行的沟通作用通常要超出其仅履行法定义务的基本要求。因为,沟通也是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重要要素。[3]

二、沟通是货币传导中的重要工具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所言:“货币政策应该更透明,更可预期,同时与社会公众及业界取得共识。”充分说明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货币当局与市场参与者及其公众进行沟通。从理论上讲,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问题时,通常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与政策调控对象(社会公众)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调控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调控对象在主客观条件制约下进行的一种博弈行为。[4]一方面,社会公众期望了解货币当局如何确保实现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市场和公众对政策的响应也是货币当局进行决策的重要反馈信息。对于中央银行来讲,为了保持低的、稳定的以及可预测的通货膨胀目标,沟通就是一个在策略上需要考虑的事情。有效的沟通已经成为货币政策实施中的关键工具。

1.像所有公共政策一样,货币政策同样可以从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中获得利益。通过对政策目标的缘由以及措施合理性的清晰解释,中央银行就是要赢得公众支持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只要合适的沟通能够成功,中央银行就可以着手对符合政策结果的预期和影响表现作出合适的设计。

中央银行具有清晰的目标陈述,是有效沟通的关键。当对货币政策通胀目标水平都可以达到共识,经济人包括消费者、投资者、企业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就开始依照同一个预期:未来通胀将会稳定地与通胀目标保持一致,并以不同的方式调整他们的行为。而且价格、工资和金融市场都将会倾向于和这个目标保持一致,最终会使宏观经济环境更加稳定,维持低而稳的通胀水平就能更加成功。[5]

2.责任性。判定中央银行表现的一个基本标准是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和独立性。理性预期不仅指导着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行为,而且对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形成了动态反馈机制。现代货币政策通过理性预期传导已成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政策的可信度将通过引导公众预期影响政策的效果。如果政策的可信度高,该政策对公众理性预期的形成和决策行为的引导作用就大,其政策效果就好;反之,政策的可信度低,政策的效果就差。对于实施通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明确的通胀目标就是测度其责任性的标准。简单地说,公众可以依据中央银行是否成功地达到了既定的通胀目标,例如2%,对中央银行进行评估。若中央银行已经在这个方面获得成功的表现,自然就增强了可信度,并且公众对中央银行将会继续保持或接近通胀目标水平就更具有自信。

中央银行除了具有完全的责任心外,必须要使公众理解他们的政策目标以及满足目标的整个过程,另外,由于经济波动引发的问题以及政策制定者决策所考虑的因素,都是需要公众了解的。总之,与此相关信息的沟通已经成为中央银行主要活动之一。[6]

三、中央银行需要清晰的沟通策略

货币政策策略变得日益重要。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环境并结合长期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短期货币政策措施,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分析架构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策略。一个清晰的、基于规则的策略框架可以履行许多重要任务。它可以使人们理解经济数据是如何分析,并由此转变成中央银行对目前政策姿态和风险的评价。同时,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沟通的频度。此外,清晰的策略有助于货币政策框架去个人化作用,并可为决策过程提供连续性的保证。因此,相比于“勉强作为”含糊型策略,具有明显的优势。

1.货币政策目标的沟通。实证研究显示,在已经采纳明确通胀目标制的国家,通货膨胀水平较低,通胀持续也会被减少,并且长期通胀预期并不与滞后通胀关联( Mihov and ARose ,2006 )。另外发现,长期通胀预期对宏观经济信息和货币政策公告做出的响应,要比没有宣布实施明确通胀目标的国家要少(Gürkaynak, Levin and Swanson,2006)。

对于欧元区国家来讲,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因欧洲货币联盟时间跨度较短,不允许进行深度实证分析。但是,实证工作已经发现,在那些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和明确的价格稳定目标的国家的通胀持续水平,相比于货币联盟之前已经被降低(Coenen and Levin,2004)。对欧元区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欧洲中央银行的价格稳定定义具有很好的理解性、可信度。但是,对货币政策策略总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提高。

因此,金融政策体制应该首先稳定价格,它还应让给予中央银行独立操作权,使金融政策的实施透明而负责,展现预测通货膨胀的能力,并实行与稳定价格一致的政策。而且,如果金融政策是固定于一个中介目标法则上,而该法则又是建立在通货膨胀预测和正规的金融政策制定程序之上的话,比如定期举行金融政策委员会议,会议之后举行新闻会,而非采取特别的决策和沟通程序,则金融政策就有更高的可信度。

2.货币政策姿态的沟通。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对沟通进行巨大的资源投入,不仅是解释他们的目标和总的策略性框架,而且是表达当期的政策姿态。通过各种不同沟通工具,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但一个重要方面是沟通只是发生在政策决定执行后的几天时间内。由于欧元体系和美联储具有很高的可预言水平,在会期间,主要市场不会因为公告本身反应,而是对所公告的信息,特别是公告中给定的不可预期要素或未来政策路线暗示做出响应。

虽然,美联储和欧元体系在那几天里都附加性的信息,但是在解释过程具体细节上不同:美联储只是简短解释性的注解;欧元体系则要出版介绍性报告,并要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主席的新闻会,进行现场沟通。欧元体系采用的方式能够使人们及时消化信息,必要时可以澄清一些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反复要求欧元体系它的会议纪录,因为这样常常被看作是提高透明性的做法。Weber(2007)认为,在美国和英国市场对会议记录的响应是源于所提供信息的及时性。这样的观点被以下事实支持:当出版计划更改之后,市场对会议记录响应程度明显增加。

对最近经济信息如何被传导至决策部门的相关表述的及时评价,市场表现出更多的兴趣,而不是推测货币委员会成员个别的意见。就这样一种情况而言,目前欧元体系,通过引导性报告和新闻会提供实时的透明性实践做法,表现出了对这个特别需求的精心安排。

3.提供未来信息的沟通。关于货币政策未来路线的信息,在过去几年日益受到重视。许多中央银行最近开始对未来利率提供了指导。如此披露的潜在好处有助于货币政策日益增加的可预测性,进而因预期的强烈作用最终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目前有几家中央银行采用的方法是,一个量化的未来利率路径,也包括与其相关的不确定性。这个中央银行“自有的工具设计”就是假定的利率路径,通过某些模型和对经济的判断假设,利率路径可以最好地达到中央银行的目标。此方法具有与中央银行目标及其他方面要求完全保持一致的特点。但是,它也产生了几个问题。它高度依赖于特定分析框架,从模型不确定性和必需的预测过程判定角度来看,最优利率路径会遇到相当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传达政策利率的未来主观性路径时,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无条件的承诺,会导致货币政策必需的灵活性的降低。因此,对利率路径有条件性这一特征,是沟通时所要考虑的至关重要的事情。

至于前瞻性指导,有的中央银行是选择“让策略自己说话”的方法。沟通能在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最大作用,就是在于提高中期到长期的可预测性和可信度。在此,中央银行清晰的策略起到关键作用。

四、结论

针对目前我国实际情况,典型“窗口指导”的实际作用比1998年前实行的“信贷额度”体系要弱。在目前我国银行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出指令,要求停止放贷,并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中央银行只能依靠定向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进行道德劝说,而不是采取下命令的方式。由于越来越多的银行成为上市公司,有着扩展业务的强大动力,这种道德劝说方式的作用大多是片面的、暂时的。因此,为了改善和提高传统意义上的“窗口指导”作用,建立沟通型“窗口指导”十分必要。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货币信贷政策的制定权在货币政策委员会,每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分析一定时期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分析经济金融形势,提出后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然而,公众对我国政府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仍然是雾里看花。[7]因此,加强政策宣传解释,提高信贷政策和典型“窗口指导”的社会认知度和公信力必须加强沟通型“窗口指导”。通过加强灵活多样的政策宣传解释,建立中央银行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互信机制,使全社会在更大范围内理解央行的货币及信贷政策导向,切实地感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8]

参考文献:

[1] Geraats, P. M., Central bank transparency. Economic Journal 112, F532F565,2002.

[2] Axel A Weber,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and communication. Dinner speech at the Deutsche Bundesbank/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conference on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old issues and new challenges” in Frankfurt am Main,6 June 2007.

[3] Sylvester C.W. Eijffinger and Petra M. Geraats,How Transparent Are Central Banks? .January 2005.

[4] 黄建锋.美联储利率政策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货币市场, 2004,(9).

[5] Jan-Egbert Sturm,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Monetary Policy. 7th International Agenda Setting Conference 2006 Bonn, Germany, October 2006.

[6]Paul Jenkins, Communication: A Vital Tool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FMAC/FMA-USA Joint Conference ,30 September 2004.

[7] 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上一篇:高端艺术空间设计范文 下一篇:新生儿的喂养与护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