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01 16:56:35

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坚持规模发展,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泗洪县委、县政府围绕壮大水产、蔬菜、畜禽、优质稻米四大主导产业,邀请部分专家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高效农业发展纲要》,明确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多乡一品”,打造规模优势。以往那种小而散的生产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基本形成了西南岗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区、城郊设施蔬菜示范区和宁徐高速公路两侧高效农业示范带、省道245两侧现代农业产业带、沿湖沿河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带“两区三带”发展格局。

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县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5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县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园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企业发展带动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泗洪小麦、水稻等农产品价格平均每500克高于周边地区0.05~0.10元,使每亩种粮收入增加了约200元。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龙头企业已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1.12万人,连结基地农户9.95万户。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97.23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72个,约30%以上纯农户参与高效农业发展,参与高效农业发展的农户人均现金收入在5200元以上,比从事传统农业高2500元。

三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配套服务,建成20万亩高效渔业、60万亩优质稻米等五大种养基地;发展17家农产品仓储、物流企业。正在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旅游于一体,建成智能化温室大棚24万平方米,游客采摘中心、农家风情园已投入使用,每年可接待游客7万多人。

二、强化科技运用,突出高效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主动与江苏省农科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先后实施千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500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500亩大棚草莓示范基地等产学研项目5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7项,其中,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是国内唯一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的无土栽培技术。全县“三新”推广面积为12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亩均综合效益提高了120元。

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民培训计划”,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等重点,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着力解决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坚定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信心。今年1~8月份,已开展送科技下乡10次,专题授课740场次,培训农民11.96万人次。开展农业用地资源普查,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田达150万亩,项目实施区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100名农业技术员、100名林果技术员,100名养殖技术员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基本实现农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建成“泗洪农林网”、“农业一线通”12316智能电话语音系统,打造“农业科技服务110"品牌,“农业一线通”自2006年开通以来,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3000多次;在县电视台开办《农家致富》栏目,为农民提供直观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等信息服务。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保障质量安全。建立质量溯源制度,设立农产品检测站,定期对农副产品进行检测,今年以来,共抽检生猪、牛奶、水产品等46批次,合格率达93.28%,有效保证了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共创建“三品”生产基地183.07万亩,占全县农产品生产面积93.63%。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地方生产标准64个,其中有6个被列为江苏省标准、2个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行业标准,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成为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全国唯一指导性标准。

二是加强品牌创建。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达194个,“三品”总数位居苏北第一、全省前列。拥有省级名牌产品13个,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总数达31个。注册农产品商标75件,其中,省著名商标4件,“泗洪大枣”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获得国家商标局注册登记,“泗洪大米”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目前,泗洪正在注册“泗洪大米”集体商标,全县大部分稻米加工企业将共用这一商标,联手打造“泗洪大米”这一优势品牌。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我国疆土面积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种类多样,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高原山地的地貌特征较为明显,为西北部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虽然在高原山地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物种,但是卡斯特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通过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山地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时期,很多山地农业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耕地农业方式,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省级政府加强开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研讨,要求高原山地农业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加强立体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对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1山地农业的功能及其拓展

对于农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此将农业划分为平原农业、山地农业、以及水域农业三部分。根据地质学知识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对高差在200m之上的区域,同时呈脉状分布的地表形态,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错相连[1]。山地也可以说是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及山岭的总称。如果以山地农业的角度分析,过往的山地农业,主要起到解决人民温饱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地农业的作用也逐渐放大延伸,具体扩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农业需要对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农业需要促使山区农村摆脱贫穷的局面,逐渐奔向生活小康,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山地农业作为农耕文化较为关键的组成,承载着人类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农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山地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保证生态平衡;第五、山地农业对于一些林木、药材、以及反季节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护责任。

2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

2.1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内容,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山地农业不断开展各项改革,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农业,希望能够推动山地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山地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重新认识,充分考虑,积极利用当地环境,扩展山地农业发展的渠道。此外,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务必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比如说,某些山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较为独特的、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逐渐拉小同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部分山地农业发展可以充分与本地区乡土风情、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充分结合,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展示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建设新型的多业态山地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的增收。

2.2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善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山地高校农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中各个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导[2]。当前时期的山地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比如说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贸易,开展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全面实现山区农业的点对点销售方式,直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成。利用网络销售方式,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往来,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很好的宣扬出去,逐渐打通销售渠道,进而促进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山区,建设产业研究基地、或者工业发展园,整体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3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及时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能够为发展山地农业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所以现阶段的山地农业发展,需要梳理正确的发展理念,使山地农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市场理念,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可以利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形式,以此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使山地农业的科学技术能力、机械农业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量、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理念,才能满足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发挥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力,使山地农业更加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3]。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也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重新认识,高度重视,严格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政策,严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条基线,保证山地环境空气常新,大地常绿,碧水长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秉持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业、以及新型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2]李万军.走出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新路[J].当代贵州,2015(11):54-55.

[3]卢芳,李丝丝.在融合中发展———普定县化处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侧记[J].当代贵州,2015(22):34-35.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一)高效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宝应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江苏省委、省政府和扬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根据《宝应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5年宝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7元,比上年增加1261元,增长8.9%。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58.8%,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占比25.4%,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15.8%。家庭经营净收入中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2199元,占比55.9%,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4.2%。近些年来,农业经营净收入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说明宝应农业产业的发展尚未能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因此还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二)高效农业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促进宝应农村经济发展,其对农业产业的促进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截止2014年,宝应县耕地面积为7.9万公顷[2],人均耕地面积为1.31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水平。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截止2015年底,宝应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2%,但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高效农业不仅生产效益高,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农业能够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减轻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的干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解放农村劳动力。高效农业发展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谐发展,确保宝应农村经济有力发展。

二、宝应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效农业理解存在偏差,把握不准确。尽管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高效农业,但是真正做到高效的却不多。许多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看起来十分的现代,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农业,而是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无法保证真正地高经济效益。这说明目前对于高效农业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把握不够准确。(二)耕地资源少,高效农业规模难以保证。宝应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随着宝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的供与需、占与补、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面积的保护任务越来越严峻,将成为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宝应着力打造“235”十大农业园区,高效农业面积达50多万亩,园区综合生产效益显著,但是目前仍存在规模有限,竞争乏力,“特色不特、优势不优”等问题,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镇一业”、形成区域经济板块的要求和标准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三)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宝应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各村农民的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另一方面,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导致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正在下降。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需要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才能掌握,而宝应目前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并不能达到要求。作为留在农业生产的老一辈劳动力,他们无法很好地理解高效农业确切含义,不能真正领会乡镇政府的政策内涵,无法很好实施乡镇政府所宣传的高效农业发展的知识。此外,宝应相对于周边城市处于人才洼地,不利于农业方面人才的吸引,许多人才去发达城市发展,导致从事农业领域方面的人才非常急缺。

三、宝应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扩大高效农业规模。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高效农业,能不能在发展竞赛中取胜,有赖于宝应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应树立新观念,明确宝应高效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制定观念新、起点高、质量严、高标准、可实施的详细规划,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进程,提高经济效益。鼓励乡镇招商引资,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培植特色农业,在有条件的乡镇连片发展、规模经营。从全县的角度和长远的发展来看,应重点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循环生产体系,实现清洁生产,保证农产品安全和质量;充分衔接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协调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保有耕地面积,保证农业产业用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对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二)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式。立足每个乡镇的资源禀赋,发挥每个乡镇的优势,进行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的形成。宝应全县农产品存在农产品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分布相对零散的状况,因此应注重资源整合,做强优势和特色产品。目前,通过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一批有机稻米、大闸蟹、西瓜、荷藕、慈姑、水芹菜、核桃乌青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一批“一业带全镇、一品富全村”的专业镇村,创成江苏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3个、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1个。(三)注重人才引进,加快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宝应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要突破宝应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进农业高科技人才,鼓励和号召大学生回乡建设。在积极引进的同时还要注重留住人才,加大对人才的补助和支持,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快向农民的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是高效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注重加强技术示范、指导、培训等,通过开讲座、网络传播、发放资料等多种宣传推广方式,宣传科学种植,合理利用资源,推进高效农业的推广普及。(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效农业发展。要向高效农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尤其是宝应这样人多地少、生态环境压力大、专业人才缺乏的县域要在高效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争取优势,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宝应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积极探索符合宝应本地资源禀赋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内容和积极有效的技术推广方式,培育适于宝应当前设施条件栽培的优良作物品种,设计适于宝应各镇区生态条件的设施类型,构建适宜于宝应各镇区的设施栽培技术体系,加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增强设施农业抗灾能力,确保宝应高效农业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五)创建优质品牌,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高效农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得注重培育优质品牌,提高综合竞争力,可以说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是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证明。目前,宝应农业方面已经有很多品牌,例如大米、莲藕、慈姑等,但大多品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如若不能加以整合和自主创新,要把品牌做强做大就比较难。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就得把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品牌做响,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高效农业发展进程中,需要多方位的支持。既要建立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又要建立农产品产业化所必需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只有各方面都努力做好,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才能促进宝应高效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吴滨兰 单位:中共宝应县委党

参考文献:

[1]张伟,李明建,钱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效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42-43.

[2]宝应县人民政府.宝应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1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4做好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农民培训工作

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一,创新推广方式。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遴选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必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展示,并积极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实效。第二,健全考评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业绩作为考评指标,将农村居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考核,落实推广人员的职责,根据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确定他们的薪酬。第三,细化推广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调动农民、社团组织等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细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逐渐形成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总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更好的促进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安龙

安龙县地处山区,安龙县、黔西南乃至贵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盲目发展农业,并凭借所谓的小气候与立体气候资源,争相地盲目比拼、妄谈优势、大上项目,最终会脱离实际,导致项目实施时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落实。就山区而言,为数不多的坝地是优越的资源,但相对于平原地区,又显得微不足道,优势无从谈起。而山区看似是劣势的山地资源,却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盘活利用好山地资源,优势显著。

1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对山区农业生产而言,一贯采取的报项目、下指标、定任务等一系列做法实不可取。其实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任务,或是从下到上申报立项实施的项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项目从申报之初就已注定不会成功,原因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只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勉为其难。等到项目及资金拨款下来要安排落实时,方知无从着手、难度很大,硬着头皮勉强实施,也只能玩虚浮、搞变通。即便到最后都通过了验收,实际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达成了一些谅解,大有项目“缩水”“打折扣”的嫌疑,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再者,一说到结构调整,“各路诸侯”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最后莫衷一是且处处碰壁,经过几番调整,还是原地踏步、一无建树[1-2]。

2发展对策

2.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针对实际,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抓好农业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统一思路,集中力量,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独特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传统名、特、优、稀农产品和新、奇农产品及在各种反季、错季种植方面优势明显的实际,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走一条以特取胜、出“奇”制胜的山区农业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都要立足山区实际,念好“山”字经,尽力争取把握住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占有应得的市场份额,跻身农业产业化大军,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3-4]。

2.2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上抓出工业的样子来,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3整合资源,形成统一发展格局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既集中盘活资源,又充实活跃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订单需求。

2.4分析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

在此基础上,还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产业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诸多因素,选择和把握好主导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选择不易掌握,但必须确定下来,最多2~3个,切不可贪多。对的确存在优势,但又因难以突破瓶颈问题,做强做大不具备条件的,要舍得放弃,否则犹豫不决反而拖累自己。

2.5产业选择上注重切合当地实际

针对个别传统产业如金银花,都达到了1万hm2以上规模,却仍难以做大做强,应该通过认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轻易放弃、另作他图。不切实际的产业和项目最终只会费力不讨好,难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也应该引起反省和认识,明白个中的道理。在产业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切合当地实际,不受市场左右和商家鼓动,跟风发展,盲目上项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谱”。同时,应该弄清本地具备什么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分析厘清所具备的优势,从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形成既定方针并长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就安龙县来说,不必盲目好高、求远求新,只要积极探讨摸索出解决当前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种植上重点抓好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蕴和人文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产业;养殖上根据统筹需要抓好牛、猪、羊养殖,其中就安龙县而言,应重点抓好种草养牛产业。如此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方向,而且只须完善相关链接就能达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实现产业富民,还能保住绿水青山,真可谓一举多得。与盲目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目标不明确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2.6发展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

在选择产业上,笔者个人认为,就当地而言,上述如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产业,不仅是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众的阳光产业和大产业,同时还是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能让农民和企业增收,还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后,将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绿水,还将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在家务农或就近转移就业,并实现增加收入,减少抛家别亲、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相应地还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处山区,只要注重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山区也一定可以发挥出山区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合理利用立体农业地理气候、别具山区特色的现代高效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4参考文献

[1]于新奎.东营市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院126-128.

[2]薛晨霞,李敏,,春新,等.如皋市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院112-113.

[3]曹天富,雷振宇.科学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态高效农业[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7)院14-15.

[4]李亚养,陈德贤.建设绿色生态高效农业院广东省吴川市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成效显著[J].中国农技推广,2000(5)院11.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转型优化定位制约因素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e new perio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mote efficien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expoun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has have conditions, but still has many factors, and the new perio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rete measures do further discussion.

Keywords: efficient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optimiz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3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月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意见在三个大的方面采取重大措施,一是不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二是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三是不断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这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以来的一项强农惠农富农及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的政策,也是2004年以来中央第九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指导农村农业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

响水县委九届二次全会明确2012年为响水的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文件的出台为我县正在发展的高效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县的高效农业再提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开发部门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为目标,以进位争先为动力,出尽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新响水奠定基础。

一、农业综合开发已为高效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力推进高效农业的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外向化是加快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我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进行大提速的条件已具备。

(一)农业发展转型的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来,响水农业开发局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世行贷款等项目的建设,大面积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防御自然灾害旱涝保收的能力,仅“十一五”期间,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完成一般土地治理项目改造面积16万亩,建设泵站195座,农桥183座,田间道路28.06公里,防渗渠100.54公里,这些项目的建设,为高效农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配套,双港、南河等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建成,引领了全县乡镇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突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2011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6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44%,比全省高出2%,为我县农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打下示范引领基础;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民培训的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崛起,为高效农业的发展转型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及转型载体。

(二)农业发展转型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省市的一系列支农的措施为我县高效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利大环境氛围;响水县委九届二次全会明确2012年为响水的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年,县委、县政府为策应提升年的实施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在抓好财政资金的同时,积极整合涉农的项目资金及社会资金,以一资引三资,提高社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2006年以来,仅黄河故道农业开发项目,就整合农田水利、县乡河道、河塘整治、财政农桥、一事一议、乡村公路等各类项目资金9800余万元,吸引当地农民主动投入基础设施投资500余万元,引进企业投资8000万元,合力打造高标准项目区,发挥了开发资金撬动各方投入的积极性,大大缓解了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努力创建优质服务平台、创优质服务环境、树优质服务理念,为高效农业的转型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小环境氛围,也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了良好的土壤。

(三)农业发展转型的定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响水作为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之一,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多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发展高效农业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农业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强特色、创品牌、保安全,经过近几年的摸索,结合我县县情,农业综合开发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响水特色的定位明确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实现规模化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农业综合开发急需解决影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转型的制约因素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转型的基本条件已经基本就位,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严重影响我县高效农业的发展进程,如何克服制约因素,让我县的高效农业走上快车道,是摆在我们开发人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的土地扭转步伐还不快,产业化程度还不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对改革开放初期来说,无疑是有积极的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小农生产的意识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要想高效农业的大发展,必须逐步改善目前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对土地进行扭转,实行工厂化、规模化、精细化、高效化操作,目前我县不少乡镇已加强土地扭转工作,但步伐不快,力度不大,成为高效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作为农业开发部门,我们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扶持适合条件的合作社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项目、高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等,通过项目扶持,让合作社社员得到实惠,合作社实力得到壮大,从而调动农民土地扭转的积极性,提高产业化程度。

二、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高效农业大发展基础还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固

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已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响水来说,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差,远远没有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农林水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农村旱涝灾害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二是由于多年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调蓄水能力较弱,地表水资源短缺,不少地方农业生产仍靠天吃饭;三是城市和工业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农业用水成本不断增长,农业进一步成为弱质产业,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四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滥用激素、抗生素,过量使用饲料,大量焚烧秸秆,随意排放农业垃圾,不仅对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对农产品的品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一些地方生态退化、污染加剧,失去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环境。这些因素严重制约我县目前的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也成为我们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必须推广项目载体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还不强,高效农业持续发展后劲急需加强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一针见血指出制约目前高效农业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的份额较小,响水高效农业的持续提升,农业开发部门必须加强农业科技的建设力度,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响水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现代化节水灌溉、农民科技培训为核心的科技推广力度还不足;借助于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区大力开展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引进了设施农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现代化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的能力还不强;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储存、加工设备,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走出一条以内涵开发、科技开发为主的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转型的基础已具备,如何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解决影响高效农业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综合开发如何乘风借势,全面落实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高效农业提升年目标,是摆在我们开发人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发挥龙头效应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响水要实现高效农业大发展、大提速,首先必须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效应,带动规模发展。建好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做大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近年来,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积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已扶持了运河顺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兴旺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寿丰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合作社,同时积极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完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高效农业产业链,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发展,实现龙头企业与高效农业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龙头效应。

(二)加大农业品牌的建设力度,打造发展强势

农业的品牌就是农产品的身份证,农产品名牌就是知名度,就是影响力,更是市场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要“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销品牌”,响水要实现高效农业发展的大提速,大发展,就必须叫响响水的农业品牌,积极打造发展强势,要依托响水现有的牛蒡、、浅水藕、山芋、设施蔬菜、禽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做强市场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搞活市场流通,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具有响水特色的知名品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近年来积极扶持的福州“超大”牌蔬菜、黄圩的“荷香”牌浅水藕、六套“寿丰”牌,运河“顺丰”牌牛蒡,双港“双响”牌粉丝都已成为响水的品牌,扶持知名农产品的品牌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加大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提升发展水平

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响水要实现高新农业的大发展,必须要依托基地园区提升高效农业的发展水平,要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发展城市的理念发展农村,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设施化、园区化、产业化转型升级,加快国家、省级、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创造特色上下功夫,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已积极扶持并将继续扩大扶持南河、双港等326沿线的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力度,突出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突出做强特色、做大规模,突出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通过农业开发项目扶持已形成黄河故道、326沿线、307沿线、308沿线等一批优势产业带。

(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

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针对响水实际情况,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试验、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栽培、设施栽培、畜禽安全高效养殖、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推动高效农业的提质升效,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2006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培训农民达4.38万人次,推广新技术达38项,推广新品种26项。积极创建现代农产品流通平台,在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的同时,采用电子商务、农产品展销会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强新市场的开拓,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后劲,进而实行可持续发展。

乘风破浪正当时,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局将通过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动响水的高效农业大发展、大提升。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精致高效农业;优势;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14-02

近年来,兴宁市认真贯彻实施“强农惠农”政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种植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发展农业旅游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全年已发展形成优质稻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优质单枞茶生产加工基地、优化龙眼基地、优质软枝沙田柚基地、畜牧业(良种猪、客乡鸡、鸭、鹅)生产示范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得到提高[1-2]。2011年兴宁市粮食生产获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广东新丰盛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获得了有机认证,龙田龙威绿柚获得了绿色产品认证,兴宁市炳氏种养专业合作社获得了有机柚认证,通过品牌效应,产品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农民生活得到改善。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4.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856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底化水泥路。为建设幸福宜居兴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1 兴宁市精致高效农业发展优势

1.1 地域优势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年平均气温20.4 ℃,极端最高气温38.3 ℃、最低气温 -1.4 ℃,年平均降雨量1 540.3 mm(夏季降雨量占41.5%),年平均日照时数2 009.8 h,非常适宜精致高效农业的发展。全市总面积2 105 km2,其中山地14.9万hm2,耕地3.496万hm2。市辖17个镇3个办事处,490个村(居委),总人口11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万人,农村劳动力46.7万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且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的地域优势,为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精致高效农业基地。

1.2 省项目资金的支持

兴宁是广东省粮食生产大县、水利建设示范县、林业生态县、农机推广示范县,有一定的项目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款项作为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和发展精致高效农业。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现已建立2.4万hm2优质超级杂交稻基地、840 hm2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基地、1 333.3 hm2优质茶基地、1 333.3 hm2优化龙眼基地、1 200 hm2有机软枝沙田柚、1.33万hm2油茶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养殖、水产标准化基地等,从而夯实了兴宁市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的基础,使该市农业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兴宁市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 兴宁市精致高效农业发展对策

2.1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增创精致高效农业优势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发展优质稻、茶、果、菜、畜牧生产、水产养殖建设农业旅游产业等特色高效农业。应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围绕继续创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目标,按照建设特色宜居兴宁、幸福兴宁的美丽蓝图,重点抓好精致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幸福美丽新兴宁提供良好条件。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兴宁市良好农业发展优势,按各镇地理位置,发展优质超级杂交稻、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优质茶、优化龙眼、规模化、集约化禽畜养殖场、水产养殖等基地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3-5]。三是依据现有资源优势,整合资源、科学管理、统筹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建设,发展现代农业重要举措,以“三大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为主,促进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特色种养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再上新台阶,按照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对传统农业实施“绿色再造”。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拓展旅游农业休闲功能,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精致高效农业为特色农业之路,促进农村经济向前发展,有力推动了兴宁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2.2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良种普及力度,提高生产水平

一是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和“产学研”活动,通过召开现场会、印发资料,为广大农户、种养专业户、养殖大户现场指导,提供科学情报、广泛应用各种新技术,如推广优质超级杂交稻塑盘抛秧、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牧水产标准化生产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积极推广良种普及。近年来,以市农技中心、农场农科所、各镇农业站、畜牧站示范基地引进良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全市种植养殖良种覆盖率达98.6%以上。三是科技培训,采取多层次、多形式举办培训班和科技下乡现场指导。聘请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举办优质超级杂交稻、果树、有机蔬菜、甜玉米、茶叶、畜牧业(良种禽畜生产、饲养)、水产等各种技术培训班,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

2.3 抓好冬种生产,重点发挥冬种经济作物生产特色效益

充分利用兴宁市冬季霜期短的自然条件,发展冬种生产。农民有冬种习惯,农业局积极开展市场调查,掌握产销信息,及时召开冬种生产工作会议,做到早部署,早行动。全市各乡镇(街道办),深入引导农民挖掘冬种马铃薯和冬种菜潜力,推广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新技术,发展稻—稻—菜,稻—稻—薯(马铃薯)轮作,壮大冬种特色效益农业。

2.4 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工,增强特色效益农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不断完善“农超对接”的市场体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发展订单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多渠道经营。在充分发挥东岳宫商业城农产品交易市场功能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罗浮、水口、龙田3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全市“产品流通”的市场流通体系,并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汕头等市10余个大型农产品市场建立贸易伙伴关系,拓展市场,搞活流通。二是出台一系列扶持流通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订社会治安责任制度,保障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农产品物流畅通、积极帮助批发商蔬菜运输专业人员办好绿色通道证书,减少了流通环节,提高效益。

2.5 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

在抓好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同时,做好旅游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等,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等观赏、采摘,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创办集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养生修性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3 参考文献

[1] 石晓东,赵景芳.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主要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68.

[2] 周敏,董现荣.我国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8):4287-4288.

[3] 卢燕,张铭,王小军,等.发展江苏省高效农业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63-365.

[4] 闫勇.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3):28-29.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8篇

一、基于对广北区情的深刻把握争取示范区省部共建核心区地位

1.基于对广北历史方位和地理方位的宏观研判。从广北的基础条件、土地性质和区位看,这一区域具有典型的城郊经济特征,适宜于全面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功能,创建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适宜于打造“绿海花洲”式的中心城近郊环境和壮大市属经济的功能板块;适宜于建设一个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搞好这一区域的开发建设,对于完善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对广北区域环境与资源禀赋的区情把握。东营市委市政府将国营广北农场进行改制,成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按市政府直属正县级单位管理,参照市属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职责界定,赋予县区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投资计划、建设项目实行计划单列。园区具有自主配置资源、快速构建新机制、整合利用资源的组织优势,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供了体制和机制的活力保障。园区土地成方连片,土地权属明确,国有土地面积占78%,一方面有利于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实际需求引进各类投资主体,选择多种投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按产业链条集中连片,发挥规模优势和效应。另外,介于园区各片区之间的土地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辐射地区乃至今后的土地后备资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二、核心区落户广北得益于一个好的发展规划

在研究示范区区情、广泛征求专家及领导意见的基础上,东营市按照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农、林、牧业循环,一、二、三产融合,集农业高端产品生产与贸易、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一体的总体思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要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高端需求以及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链集成、产业链融合、服务链配套、利益链持续的原则,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高点定位、错位发展,提出了“一城、六园”的规划布局和“一个平台、六个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的主导产业体系,探索建立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城”即生态科技城;“六园”即:现代林业示范园、都市农业示范园、循环乳业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和生态产业园。“一个平台、六个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是指农业高端服务业平台,现代苗木花卉产业、有机蔬菜产业、循环乳业产业、高端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产品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六个特色产业以及投融资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

三、广北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的实践与探索

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是东营市实施行政管理创新的产物。实施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在国有农场基础上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企改革,更不是简单地再造一个行政区,同时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而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基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体制机制创新试验,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小板块、大辐射”原则,赋予老农场新使命,肩负起为全市乃至整个黄三角高效生态农业担当“试验场”和“窗口”的历史任务。管委会班子到任以来,边谋划、边改革、边建设,把握“优先编制发展规划、优先完善基础设施、优先营造生态环境、优先搭建支撑平台、优先突破机构设置”五个优先的发展途径,率先做了五方面工作。

1.着眼于突破土地空间约束,推进土地经营机制改革。以土地经营机制转换作为农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制定了以实行基本工资制度和提高社保水平为基础,以土地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健全专业化服务为保障,统筹解决遗留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经营改革意见,在依法自愿基础上,采取职工内退、发放最低保障金等有偿置换的办法,买断农工分散承包经营权,扭转了25年来“包田到人,分散经营”的做法。通过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化服务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将农工转变为产业工人,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创新,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施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创造了条件。

2.着眼于精简效能,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为尽快理顺体制,履行正常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责,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兼顾农场实际,扎实做好示范区机构综合设置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是综合设置组织架构。本着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成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社会事务管理局、建设管理局“一办四局”,暂时保留三个分场,作为落实上级扶持政策、项目等的操作主体,彻底扭转了农场时期“小而全”的体制弊端。二是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建设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打破人员身份界限,新调入人员、考选进入人员与原农场管理人员在示范区内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待遇、竞聘上岗。三是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示范区管委会机关、生产经营性机构和服务性机构工作人员,实行全员竞聘制和岗位工资制,近两年参照全额事业单位工资标准,逐步实行职业年金制度。四是通过实行在职管理人员离岗休养制度、鼓励管理人员提前离岗休养、鼓励在职管理人员领办创办企业等系列政策,优化示范区管理人员结构。目前,管理人员离岗休养32人,其中提前离岗休养14人;面向广北农场管理人员公开考选机关工作人员24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事业人员10名;面向市直机关选调管理人员6名。

3.着眼于灵活高效,初步构建支撑示范区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是联合推进机制。贯彻落实部省共建协议精神,建议市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把东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考核任务,明确年度计划目标和任务,协调科技、农业、发改、财政等各个部门的行政力量,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工作联动,集中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快建设东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二是政府引导机制。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运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三是企业主体机制。示范区管委会设立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为主体,负责示范区基础设施、产业运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等,承担示范区资本运作、融资开发、发展对外合作等职能,为园区建设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提供机制支撑。四是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利益驱动原则,建立起以示范区国有土地承包经营为载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和以投资联盟、技术联盟、产业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园区产业互动机制。五是科技特派员机制。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开展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专业化农民的数量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六是分配激励机制。建立责权利一致的激励分配机制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建立收入与经济收益挂钩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加强专利保护、股权奖励等,使人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

4.着眼夯实根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工程。协调市水利部门实施引、蓄、节、排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总库容240万方水库3座,地下渠、扬水站等设施,以及引黄河水进示范区灌溉系统。二是电力设施改造工程。投资8600万元实施供电设施、电网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200万元建设10千伏供电线路18.7公里。三是道路改扩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5亿元,新建、改建道路220公里。目前已有30公里道路工程列入全市今年计划。四是高标准现代化农田建设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实施2.38万亩土地灌排模式转换工程,变渠道水利为节水节地型精细化“管道”水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建成高标准现代化农田。五是生态科技城建设工程。投资11.5亿元开工建设限价商品住宅2500套,配套建设公建用房、道路、绿化、供排水、供暖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全面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六是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研究院建设工程。投资2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研究院主楼,搭建人才项目科技要素聚集区。

5.着眼于龙头带动,高起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一是东营南郊林场一期建设项目。投资13848.1万元,建设面积达10282亩。二是大地循环乳业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引进澳大利亚优质荷斯坦奶牛5000头,建成日处理鲜牛乳500吨的乳制品加工厂和有机牧草基地5000亩。三是高效能现代化温室及有机蔬菜产业化项目。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9亿元,利用3~5年建设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投资4700万元,建设智能连栋温室6栋,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目前产品已上市。四是绿海花洲乐园项目。估算投资1.2亿元,占地800亩,建设集观赏、旅游、婚庆、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绿海花洲主题生态乐园。五是智慧农场科技示范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建设覆盖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建成全国首个智慧农场。六是部级棉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95万元,建设高标准部级棉花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

四、省部共建与多方合作共赢机制在示范区的实现形式

作为省部合作的承接载体和核心园区之一,省部共建为示范区提供了强力引擎,在示范区实现“管道式”纵向直通管理模式。一是省部共建的配套政策以及推进机制将在示范区先行先试。省部整合双方的行政资源,建立统筹协调、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将在示范区落实一体化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国家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投入将通过示范区的产业体系和融资平台实现有效承接。围绕这一目标,示范区按计划启动了大地循环乳业项目、高档园林种苗花卉产业项目、有机蔬菜产业化项目等融合战略性、前瞻性、示范性于一体的高端项目以及投融资平台建设。二是省部共建使示范区与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战略合作联盟成为可能。此举为跨地域合作开辟新途径,将使共建区域内、园区间形成“跨栏式”横向联合,凝聚起优势互补的强大合力。各联盟园区间的要素资源将实现跨地域流转,既结盟合作又采取差异化竞争方式,实施错位发展,达到“1+1>2”的效果。科技部统筹协调各地规划,实现共建联盟区域一盘棋,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上,构建联盟园区各自发展的“微循环”融入省部共建的“体循环”,辐射共建范围以外的“体外循环”。具体到示范区,在省部共建的提纲挈领下,着眼全局搞规划,规划既要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符合“黄蓝”国家战略的总要求,也要符合本地实际,突出优势与特色,避免与其他园区直接“撞车”。三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与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陕西杨凌国家农高区进行战略结盟联合。2011年9月底,省科技厅带领滨州、东营两个核心区,在科技部与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陕西杨凌国家农高区就战略联盟合作进行了会商,初步达成战略联盟合作意向。联盟园区省建立科技、金融、信息、人才等有效资源的整合机制,培育开放式、专业化共性技术研发集群,构建“平台—基地—人才—项目”一体化科研开发体系,实现人才、信息、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互通共享以及金融与产业的有机融合。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实施探讨

Abstract: Efficient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project of a syste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water-saving, yield, quality, efficiency of the target, it must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take engineering measures, agricultural measures, biologica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m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Xinji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measures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and water-saving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al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 discussion of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S27

引言:近年来,由于新疆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可利用的水量却越来越少。因此,新疆地区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不断推广低压节水管灌、膜下滴灌、雨水集蓄等节水灌溉技术,兴建了大批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效节水农业的概念

节水高效农业包括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还田和秸秆覆盖技术、深耕、机耕及农机农艺结合的耕作技术、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技术,抗旱保水化学制剂应用技术、旱作技术,错季适应栽培技术、机械化宽带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等等。只有将水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应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2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内陆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特点。新疆是农业大省, 农业年均产值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3 强, 农业用水缺口日益突出。

2.2农业的发展对节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效节水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来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水灌溉工程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适应农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农业高科技园区,建成了温室大棚,安装了滴灌设备,新建了两个连栋温室,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反季蔬菜、培植花卉等,不但实现了高效用水,而且比以前多收入近10倍,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这里,节水工作与农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 步。

2.3从经济效益来说, 节水灌溉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2008年全疆棉花膜下滴灌亩均净收益为867.5元, 较地面灌亩均增收入40元, 按棉 农户均10 亩计算, 则每户净增收入240元 "经兵团农八师棉花、小麦和哈密南湖乡哈密瓜三种农作物对比测算,使用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技术效益明显增加" 使用滴灌技术后 ,虽然成本有所上升, 但棉花、小麦、哈密瓜亩均收益分别增加49.83% 、28.57%和18.26% , 增收效果明显"。

2.4从生态效益来说,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10 ~150立方米, 节水率30%~40%,如果将节省的水用于生态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新疆 的生态环境,大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8.2kg ,较地面灌的63.Ikg减少了25.Ikg,农药用量也明显降低, 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盐碱化得到有效改善 "。

2.5从社会效益来说,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台, 打破了农村“一家一户一方田”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开拓 了农村市场,按每年建设30万亩滴灌计算,年需PVC管材5万吨, PE管 5万米, 毛管220万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节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广,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

3.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3.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3.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瞄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3.4重视管理。突出水资源的统—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

统—管理、统—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使灌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40%,抑制和降低了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了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3.5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属基本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而不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变动而改变,—要有长远统筹规划。二要有五年计划。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试验选型。按照近期计划所确定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群众又能接受的技术,—般每项技术最少要经过两年的试验。第五步要付诸实施。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确定适宜推广的技术,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4 结语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健康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塔城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由于农业是我区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全区用水总量的98%,因此,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必须从农业节水入手,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虽然近十年来,我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受资金、水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田间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小,管理方式落后,节水效益不高。目前,全区应用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农田面积为63.73万亩,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2.8%,灌溉用水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供给农业的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保障我区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

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基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和管理体系,通过提高水资源的

利用效益和效率,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在全地区建立起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农业种植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实行水价改革,推行“新水新价”,以水价为杠杆,逐步杜绝农业用水的浪费现象,使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维系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用水需

求。

近期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区计划投资3.0亿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节约水量0.5亿立方米,全区综合毛灌溉定额降低到310立方米/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乌苏市、沙湾县及和布克赛尔县要以棉花、番茄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加压滴灌、常压滴灌技术;北四县(市)要以打瓜、番茄、红花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加压滴灌和膜

下软管灌技术。

远期目标:2011年~2020年,全区计划投资7.2亿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约水量1.2亿立方米,全区综合毛灌溉定额降低到280立方米/亩。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努力创建全国节水型农业示范地区,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水效益得到充分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环境更加

和谐。

各县(市)要依据地区上述的目标要求,制定与本县(市)

相适应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措施,抓好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效节水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结合本县(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高效节水农业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从目前开始,要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纳入综合考核内容,严格进行考核管理。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高效节水项目,把高效节水农业的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推动作用,建立促进高效节水农业的补偿和激励约束机制。2007年已安排农业高效节水专项资金60万元,2008年~2010年,地区将继续安排农业高效节水专项资金。各县(市)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对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以国家、自治区资金为引导,不断健全完善投入机制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通过“一事

一议”进行投工投劳,保证按时、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

(三)实施项目捆绑建设,发挥项目资金整合效益。

各县(市)、各部门要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将相关涉水、涉农方面的棉花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以工代赈等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投入高效节水工程,充分发挥资金效

益和工程综合效益。

(四)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灌溉定额审查工作,争取年内,通过价格杠杆,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强制性指标体系,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措施,不断增强农民节水意识,提高田间节

水灌溉效率,促进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管理,落实工程管理主体,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各县(市)要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明晰工程所有权,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管理和

上一篇:初中素质教育范文 下一篇:小学文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