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07-20 11:48:31

高效养殖技术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又名灰泥鳅、真泥鳅等,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淡水鱼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至辽河以南,南到澜沧江以北的广大水域,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尤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泥鳅属于温水底栖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松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是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等功效,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水体严重污染、人为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泥鳅的产卵繁殖环境及天然饵料遭到严重破坏,泥鳅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导致泥鳅价格不断攀升。由于泥鳅具有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抗逆性强、食性杂、易于养殖、运输方便等特性,适合于人工养殖,投资少,产量高,收益大,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发展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养殖场地选择

泥鳅养殖既可采用池塘养殖方式,也可采用稻田养殖方式。池塘养殖泥鳅的养殖场地应尽可能选择阳光充足,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1334m2左右,池深80~90cm,池塘四周高出水面20cm,池深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50cm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cm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cm。池可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口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用于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阳光充足,靠近水源,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土壤腐殖质丰富的田块,以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沿田埂四周挖好养泥鳅沟,沟宽、深各1m左右,设置独立的进排水口,并高出水面25cm,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无论是池塘养殖方式还是稻田养殖方式,其养殖环境都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鳅种选用和放养

每667m2底施腐熟厩肥3000kg、生物有机肥料100kg,或豆粕100kg、熟石灰30kg。泥鳅的苗种来源一般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d,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入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的鳅种,选择标准为:无病无伤,体质健壮,雌鳅腹部明显膨大且圆、卵巢轮廓明显,雄鳅个体稍小、腹部较扁平、胸鳍较长、末端尖而上翘。对于病、残、弱的泥鳅种苗应剔除,防止病菌的侵入而造成大量损失,影响养殖效益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即开始放养,每667m2放养规格为300尾/kg左右的泥鳅苗种10~15kg,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反之要适当减少放养量。放养前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3~5min后放养,以利于提高泥鳅成活率。

3.日常管理

泥鳅的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4~27℃,当水温低于10℃ 或高于30℃ 时,其活动明显减弱,当水温在6℃ 以下或是34℃ 以上时,即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因此,为了使得泥鳅养殖获得高产、高效,日常管理中应密切水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控。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至少每天早晚巡塘2次,观察水质情况,若发现水色变为茶褐色或黑褐色,水质过于浑浊时,应及时加注新水,使水体常处于“肥、活、爽、嫩”状态。及时捞出病死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饵料选择严格执行《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饵料安全限量》和《饵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选择无公害环保型颗粒饵料,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投喂,分别于早晨、午后、傍晚3次投喂,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因此要注意做到植物性饵料与动物性饵料的搭配,确保饲料营养良好,植物性饲料主要是豆饼、米糠、麸皮、蔬菜、豆腐渣、瓜果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是小杂鱼、螺蚌肉、蚯蚓、昆虫及其蚕蛹、幼体、血粉、鱼粉等。

4.病害防治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气泡病、白尾病、赤皮病、水霉病、赤鳍病、打印病、车轮虫病等,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做到无公害防治,以确保泥鳅的食用安全和品质。为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参考文献】

[1]徐彩利,邢春英.泥鳅黄鳝健康养殖技术[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郭国军.强农惠农丛书·特种动物养殖系列:黄鳝、泥鳅养殖关键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11.

[3]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4]邱凌云.泥鳅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189-193.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寒地区;藏羊;养殖技术

藏羊养殖不仅是提高牧民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对于保证牧民生活的正常进行也有一定作用。青海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如果养殖技术不科学,很容易造成藏羊大量死亡,给牧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高寒地区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肉羊经济杂交技术

青海高寒地区藏羊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小,仍然以牧民分散养殖为主,加上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藏羊养殖不仅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出栏率和出肉率都相对较低,不利于牧民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1]。肉羊经济杂交技术就是选取本地优质母羊作为母本,以外地良种公羊作为父本,充分发挥杂交优势,在杂交后代中选择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后代,进行选择性养殖,从而显著提高藏羊养殖的经济收益。例如,陶赛特及其杂交品种对高寒地区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草场内自行游走、采食,正常饲养环境下,陶赛特羔羊平均每天增重可以达到110g,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寒和抗病能力,间接降低了青海高寒地区牧民的养殖成本。

2羔羊育肥技术

先进的养殖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藏羊养殖效率,而且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成本。因此,对于本身经济条件不好的牧民来说,如何在保证藏羊养殖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养殖成本,成为关系到养殖效益的关键。羔羊育肥技术具有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等优势,可以作为藏羊高效养殖技术进行普及和推广。首先,在羔羊1.5月龄时断奶,并在断奶前2周开始进行隔栏养殖,白天将羔羊与母羊隔栏分开,让羔羊在单独的羊舍内活动;夜晚让羔羊与母羊同处。其次,隔栏养殖期间应当选好育肥饲料,通常情况下以玉米为宜,在条件允许下可以适当在饲料中添加豆饼、食盐、骨粉。最后,育肥期间要保证羊舍内环境整洁,定期清洗饮水、饮食槽,保持羊舍内干燥等[2]。通过养殖试验发现,羔羊在1.5月龄时平均体重10kg,育肥50d后,育肥羊平均体重在28kg左右,每天的增重量约为360g。

3暖棚保温技术

青藏高寒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且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气温较低,藏羊虽然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不仅会影响藏羊的正常生长,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老、弱、病羊的存活率,给牧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当在冬季到来之前,提前做好暖棚的搭建,为藏羊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如上文所说,青海高寒地区每年的10月至翌年3月为低温天气,为了尽可能降低低温影响,应当在9月着手进行暖棚建设,确保入冬后藏羊及时入棚。考虑到青藏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中午气温较高,因此可以在晴朗天气适当开棚通风。此外,还应考虑棚舍内外的温差,冬季准备放牧前30min,应提前打开排气孔,待棚内温度逐渐降下来,羊群很好过渡适应之后,可安排放牧。这样处理,就避免了因棚内外温湿度差异大而导致羊体遭受不良应激,可以降低感染病患的机率。

4优质饲料种植技术

优质的牧草和营养充分的饲料,是保证藏羊健康、快速生长的关键。青藏高寒地区以高山草甸草地、高山灌木草地以及高寒草原草地为主,如果在天然草地上进行放牧,很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3]。因此,必须要推广优质饲料的种植技术,将人工草地与草地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加工,提高饲草的质量和产量,以满足藏羊养殖需求。有了充足的草料作保障,能从根本上保证养殖业的优质、高产、高效,而且,藏羊养殖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向将更加明朗,藏羊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例如箭答豌豆与高产燕麦混播技术,这种饲料种植技术可满足养殖户对饲料高质量高产量的要求,该技术的应用可使养殖户更加高效地养殖藏羊。

5结语

高寒地区的养殖业是当地养殖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寒地区养殖业的重视程度,并大力推广肉羊经济杂交技术,培训养殖户并使其熟悉羔羊育肥技术,指导高产饲料的种植技术并切实做好冬季棚舍的保暖工作,一方面能够提升藏羊的存活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肖海峰,王晶.我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部5省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1):69-75.

[2]郭天龙,薛树媛,李长青,等.牧区肉羊传统养殖模式与现代化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模式成本收益对比分析[J].中国食草动物科学,2014(S1):363-366.

[3]石晶,肖海峰.养殖户畜牧养殖技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绒毛用羊养殖户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4(3):56-60.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青虾;生态高效;池塘双季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6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75-01

宣城市郎溪县地处皖东南,紧邻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大中城市,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发展青虾养殖具有自然、地理地域、技术等有利条件。多来年,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青虾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即运用微孔管增氧、优质苗种繁育,营造青虾适宜的生长环境,青虾池塘双季养殖平均产量达3 t/hm2以上,平均经济效益15万元/hm2,实现了青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养殖[1-2]。

1 种苗放养前准备

1.1 池塘及水源条件

养殖青虾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溶解氧>5 mg/L。池塘为长方形,东西向土质以壤土为好,池底平坦,淤泥10~15 cm,面积0.20~0.33 hm2。池水深度一般要求能保持1.2~1.5 m;建立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孔用60~80目双层筛绢网片过滤。

1.2 增氧设施

要求0.20~0.33 hm2水面安装1.5 kW增氧机1台。池底微孔管增氧一般采用主管道、充气管道、微孔管三级供气,可集中供气或分池充气的方法。池底设微孔管增氧设备(鼓风机、电动机、塑料管、微孔管等)。

1.3 池塘清整和消毒

池塘双季青虾养殖一般在2月底和6月分别干塘1次。将池四周铲平,修整夯实池埂,堵、漏防渗水,清除多余底泥。塘底泥要曝晒,要求达到干埂、发白[3]。清塘消毒一般在晴天进行,消毒药物可用生石灰、漂白粉[4]。池塘保持水深10 cm,使用优质块状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用量1 125 kg/hm2。或者用漂白粉(有效氯30%)75~150 kg/hm2化水泼洒。

1.4 水草移植

一般在消毒10 d后移植水草,水草种植面积占20%~30%。移植用的水草用10 mg/L漂白粉消毒10 min。夏秋季青虾养殖,可选择轮叶黑藻、金鱼藻,5月轮叶黑藻、金鱼藻已开始生长,可捞取全草移植,放草量750 kg/hm2。冬春季宜选择移植伊乐藻、菹草,把伊乐藻草茎切成10~15 cm一段,每3~5株一束,插入泥中,用草量75~150 kg/hm2,水草种植在池塘四周。

1.5 注水施肥

虾苗放养前7~10 d加水至50~60 cm,注水时用80目双层筛绢网片过滤,防止鱼卵、敌害生物带入虾池。在池塘四角堆放腐熟的有机粪肥(以鸡粪为好),用量750~1 500 kg/hm2,把鸡粪装入编织袋中,水肥时可把编织袋捞起,便于控制水的肥瘦。

2 苗种放养

苗种最好从江、河、水库、湖泊等水体捞捕野生青虾作为亲虾,青虾苗种实行自繁自育,既可以保证虾苗的质量,减少运输环节,苗种适应性强、生长快,又可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夏、秋季养殖一般在7月进行放养,放养当年自繁自育虾苗,体长1.5~2.0 cm,放养量75万~105万尾/hm2,并一次放足冬春季放养所需的越冬虾苗,放养量22.5万~30.0万尾/hm2,体长2~3 cm。放养虾苗宜选择阴天或者晴天早晨或傍晚进行。放养前要试水,温差小于2 ℃,带水操作,虾苗不要堆压。虾苗放养15~20 d后,放养10 cm花鲢鱼种450尾/hm2,配养的花鲢可滤食部分虾的蛋状幼体,调节水质。

3 饲料的选择与投喂

3.1 饲料的选择

青虾的饲料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佳,要求蛋白质含量35%以上。根据青虾不同生长阶段,选用不同规格的饲料,虾苗体长小于2.5 cm,投喂0号、1号料;体长2.5~3.5 cm投喂2号料;体长3.5 cm以上投喂3号料。

3.2 饲料投喂

青虾饲料投喂量应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水温、水质、天气、健康状况、生理状况及摄食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通常以2~3 h吃完为宜。前期日投饵量为虾体重的6%~8%,中后期4%~6%。池塘双季青虾养殖,一般每日投喂1~2次,投喂时间为8:00—9:00、17:00—18:00,上午投饵量占1/3,下午占2/3。饲料要均匀投放在池塘四周池边浅水处,为便于检查青虾摄食、生长情况,可在每口虾池设置2~3个检查台(用帐纱网制成的虾罩网),以便及时调整投喂量。

4 水质调控

4.1 加注新水

根据养殖季节不同适时加注新水,前期水深0.6 m左右,中期0.7~1.0 m,后期1.0~1.2 m,注水必须用80目网片过滤,一次注水以6 cm左右为宜,不能过多。

4.2 溶氧调控

青虾养殖溶氧要求在5 mg/L,水体中溶氧高,可减少氨氮、亚硝酸等物质,增加青虾食欲,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病害发生。因此,要根据天气、水质青虾生长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和微管增氧,促进池塘上下层水体的循环运动[5-6]。

4.3 水的透明度、pH值、肥度调节

青虾养殖水的透明度,一般在25~40 cm。冬春季要注意肥水,水的透明度在25 cm,防止青苔生长,夏秋季水色要淡些,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pH值一般保持在7.0~8.5,可用生石灰调节,用量75~150 kg/hm2,化水泼洒,同时有利于增加水中钙离子,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水的肥度可通过施肥或加注新水来调节。池水透明度大,可施用腐熟鸡粪300~450 kg/hm2,如水色肥时,可适当加注新水。

4.4 定期施用消毒剂、改良剂、微生物制剂

青虾生长季节,每月施用消毒剂2次,使用漂白粉、二氧化氯0.5 mg/L,以及生石灰150~225 kg/hm2,交替使用。微生物制剂,每15 d施用1次,一般选择晴好天气,可用EM菌、光合细菌、复合型枯草芽孢杆菌,可达到较佳的水质调节效果。

5 病害控制

青虾实行生态健康养殖,从池塘消毒及清整、苗种选择、水质调控、增氧机、微孔管增氧着手,创造青虾适宜的生长环境,整个养殖过程没有发生病害。

6 起捕上市

根据水产品市场供应情况适宜起捕。一般是池塘双季养殖,夏秋季养殖在当年11月至次年1月起捕,冬春季养殖在5月底至6月起捕可获取较高经济效益。

7 参考文献

[1] 乔国祥,江山.青虾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0(13):37-38.

[2] 任启清.青虾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6):43,50.

[3] 郭庆伟.青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J].福建农业,2001(2):21.

[4] 章秋虎,王力.池塘青虾生态高效养殖新技术[J].科学养鱼,2006(11):30-31.

[5] 董勇.青虾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4(2):45-46.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蒙古;池塘;高效养殖;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6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311-01

蒙古(Erythroculter mongolicus),隶属鲤科(Cyprinidae)、亚科(Cultrinat)、属(Culter),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蒙古曾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天然常见个体500~1 000 g,最大个体可达4 kg以上,是渔业生产主要对象[1-2],同时也是上海淀山湖的土著鱼类。近年来,天然水域中蒙古资源严重衰退,市场上已成珍稀品种[3]。蒙古具有食性杂、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等特点,易养殖,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增养殖前景,是一个优良的养殖品种[4]。2014年,笔者在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蒙古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效益明显,示范效果良好。为加强蒙古的养殖推广工作,现将蒙古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7号、8号、12号池塘进行,试验池为东西向,长方形,池深2.5 m,面积均为0.3 hm2,池底平坦,底泥25~30 cm,塘埂坡度1.0∶(1.5~2.0);水源来自上海太浦河,试验池均配备功率为3 kW的增氧机1台。蒙古、花 、鲫鱼苗种均来自于上海全杰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苗种繁育场培育的1龄鱼种。

1.2 放养与管理

1.2.1 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15~20 d,将池塘内留水10 cm深,然后全池泼洒生石灰2 250 kg/hm2清塘消毒。3 d后,将剩下的水抽干,充分曝晒,并加固塘埂、填补好池塘漏水处。鱼种下塘前7 d,保持池水深度1.3 m左右,施经过发酵的有机肥3 750 kg/hm2作基肥,以培育出足够的浮游动物供鱼种摄食。

1.2.2 鱼种放养。2014年1月初至3月下旬,分别投放蒙古、花 、鲫鱼鱼种,同时按4∶1比例搭配放养鲢鳙鱼种用以调节池塘水质,增加渔业产出,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选择晴好天气在池塘上风处慢慢放苗。

1.2.3 投饲管理。鱼种放养后由于水温较低,一般不吃食,到开春后3月上旬,水温15 ℃以上时,即可进行饲料投喂,饲料品种以颗粒饲料为主。由于目前市场上没有针对蒙古的专用配合饲料,本次试验所用饵料为世海牌翘嘴浮性颗粒饵料(珠海市世海饲料有限公司生产;前期蛋品含量42%,后期38%),根据饲养鱼生长状态相应调整饲料粒径大小,饲料转换时,既要考虑到蒙古,又要照顾到花 ,以保证2种鱼的适口性为准。饲料投喂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每天投喂2次(即9:00及15:00)。日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2%~3%,同时根据水质、天气、鱼类活动情况灵活掌握,随时调整[5]。

1.2.4 水质管理。试验期间,每周加(换)水1次,每次注水15~30 cm,高温季节每次换水量达30~50 cm;每月全池泼洒EM菌1次(高温季节每20 d进行1次);每月1次用浓度为20~25 g/m3的生石灰溶解后全池泼洒[6]。每周检测1次水质,高温季节每周2次,检测结果与渔业水质标准相对照。

1.2.5 日常管理。蒙古为肉食性鱼类,特别在夏季高温季节,要加强巡塘,监测水质的溶氧、氨氮的指标变化,合理使用增氧机。鱼病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月1次内服2%大蒜素1个疗程(5~7 d)杀菌,每隔15 d用0.7 g/m3漂白粉泼洒消毒饵料台[7]。鱼药使用和休药期严格遵守《无公害食品与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在整个试验过程未发生鱼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经1年的养殖,共投喂饲料19 303 kg,饲料系数约1.47。2014年12月11日起捕,0.9 hm2养殖池塘共收获蒙古10 371 kg,平均规格550.7 g/尾,成活率93.0%;花 815 kg,鲫1 922 kg,鲢490 kg,鳙190 kg。主养蒙古池塘养殖收获情况见表2。

2.2 经济效益

产值:按收入统计的各鱼产值和均价为,蒙古收入186 678元,均价18元/kg;花鱼骨收入21 190元,均价26元/kg;鲫收入19 220元,均价10元/kg;鲢收入3 430元,均价7元/kg;鳙收入2 090元,11元/kg;养殖收入共232 608元。

成本:苗种费9 500元,饲料费154 426元,药物费2 100元,电费6 075元,塘租费12 150元,人工费6 750元,共计191 001元。

利润:2014年池塘养殖水产品销售收入232 608元,生产成本191 001元,利润41 607元,折合单位面积利润46 230元/hm2,整个养殖模式投入产出比为1.00∶1.22。

3 结论与讨论

3.1 养殖模式

蒙古和花 均喜欢在水草丛中栖息,属于同一生态类型。从食性看,蒙古为肉食性鱼类,花 、鲫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花 、鲫可起“清道夫”的作用,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了池塘的利用率。从栖居水层看,蒙古、鲢和鳙属中上层鱼类,花 、鲫鱼则为中下层鱼类。

3.2 生长性能

本次养殖试验发现,淀山湖原种蒙古子一代生长速度以2龄鱼最快。蒙古6―10月为生长旺季,其中以8―10月生长速度最快,这与冯晓宇等2007年研究结果相符。因此,在生长旺盛期要保证饲料的供应,在生长相对缓慢的季节可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

3.3 推广前景

蒙古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和黑龙江水系,也是上海淀山湖水域的主要土著品种。近几年以来,翘嘴池塘养殖发展迅速,产品供应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全国主要消费市场仅仅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市场呈饱和状态,翘嘴塘边价格处于14~18元/kg的低位,蒙古塘边价格仅为18元/kg,相对名特优水产品价格明显偏低,单位面积利润为46 230元/hm2,仍高于传统四大家鱼池塘养殖。因此,有计划地推广开展蒙古池塘养殖,可丰富市场供应[8-11]。

4 参考文献

[1] 林明利,李钟杰,夏雨果.蒙古食性驯化及鱼种培育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3(9):974.

[2] 冯晓宇,郭水荣,李行先.蒙古红池塘高产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7(3):30.

[3] 吴维新,谢春华,王晓艳.蒙古的生殖力研究[J].内陆水产,2004(11):32.

[4] 吴维新,谢春华,王晓艳.蒙古红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8(10):22.

[5] 苏明,怀向军,李燕.蒙古与花鱼骨池塘混养模式初探[J].科学养鱼,2013(7):38.

[6] 李世华.蒙古红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6(10):22-23.

[7] 张小立,杨品红,吴维新,等.蒙古的制种及增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5,30(11):42-43.

[8] 朱爱民,朱永祥,王建民,等.滩涂池塘养殖鳗鱼技术[J].淡水渔业,2000(11):8-9.

[9] 钱学林,季雪芳,吕勋治.鲟鱼的池塘养殖[J].科学养鱼,2001(5):40.

[10] 钱华,张建,干波,等.提高池塘养殖效益的几种途径[J].科学养鱼,2002(5):24.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5篇

1青虾养殖的池塘条件

青虾是一种底栖动物,其基本上是围绕池塘底部和池塘塘壁来活动的。青虾一般生活在淡水水域中,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不适合生长于低氧环境。据此,对其养殖的具体条件做如下总结。

1.1池塘方面

在设置池塘时,要考虑到水源供应的充足,池塘中的水质是清洁无污染的,有流动性的,符合渔业用水的基本标准,并根据所养殖的青虾规模选择合理的溶解氧,保证水中的氧气和pH值是达标的。同时,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池塘的水深和坡度也要满足养殖标准,在池塘的还要配备增氧机,进水口处设置网布袋,避免其他鱼类的掺入。

1.2消毒施肥

如果养殖的池塘属于老塘,就要在清塘时加入水分,这样可以减少其敌害黄鳝和泥鳅等的存在,在全池内泼洒生石灰以起到消毒作用,消灭掉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在消毒后把发酵好的有机肥等微生物制剂添加到池塘中,以便于天然饵料生物的生长。

1.3水草和隐蔽物

池塘内的生长环境布置完成后,加入适量的水草和遮蔽物,水草可以选用轮叶黑藻,并掺入些许聚草,水草之间的行距和间距也要合理布置,水深处种植聚草,水浅处种植枯草。而且养殖池塘中,水草多时对青虾的生长和繁殖十分有利,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铺设部分网片,实现养殖的立体化,提高水体的综合利用率。

2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2.1调节水质,增加氧气含量

2.1.1把握施肥的时间青虾虾苗到幼虾这一阶段及晚秋时期,属于青虾施肥的关键时期,即在每年8-9月的高温时期,要保持池塘中水质环境的清凉,有充足的氧气,具体的施肥材料是复合型肥料,施肥量要依据池塘大小和养殖数量而定。

2.1.2合理注水通常在养殖的前后阶段不需要加入太多水,在养殖的中间时期可以适当多加入水,并保证加入水的清洁新鲜,这样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营养盐及微量元素,给青虾提供更多的食料,也可以有效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降低池塘水体的老化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入水时,要保证水质良好,不能由外界带入有害物质。

2.1.3调节水体pH值水体在长时间的养殖过程中,自身的pH值会有所失衡,如果不及时进行调节,会对青虾的生长带来严重危害,在每个月度向池塘中泼撒2次生石灰,保证池中酸碱度平衡,一般约在7.5。

2.2优化放样模式,保证养殖密度的合理

2.2.1实行自行式繁殖生长模式首先,从青虾的繁殖过程来看,其繁殖速度很快,养殖户大都是以放样抱卵虾为主,实行的是自行式的繁殖生长模式,这种模式的实用性很高,但很容易导致青虾养殖出现“世代同堂”的现象,青虾的生长密度很大,导致最后的产量效益降低。因此,就要改变这种养殖模式,以放样虾苗为主,采取养殖两茬虾技术,注重精养而不是粗养。

2.2.2观察养殖密度,提高上市规格如果青虾的养殖密度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养殖养料的浪费,最终的青虾产品质量下降、产量降低,影响到最后的经济效益。但是,密度过小会导致水体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在改进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合理控制青虾的养殖密度。

2.3选择最佳的饲料,科学化养殖

青虾属于杂食性动物,两茬虾在整个年度中只有2个摄食量高峰期,也就是每年度的4-5月和8-10月,中间的6-7月份是青虾的繁殖旺盛期,不会有太多的进食,养殖人员要把握青虾的这一特点,准确合理地进行饲养,减少饲料的浪费。

2.3.1饲料的正确选择随着青虾池塘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养殖饲料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饲料对青虾的适合度也不相同。根据青虾自身生长特点,其对于螺蛳、鱼粉等动物饲料易于接受,而且对于植物饲料类的豆饼、米糠等也不拒绝,但是在具体的喂养上,要尽可能以颗粒状为主,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保持水质的作用,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3.2科学化养殖青虾在进食时间上,更喜欢在夜间围绕池塘觅食。因此,养殖人员可以把握这一特点,合理调整喂养时间,每日至少喂养2次,侧重于夜晚的喂养,并增加喂养量。

3小结

青虾在现代餐饮业中是很受欢迎的饮食种类,对于其的池塘养殖,需要养殖人员根据其生长习性特点,合理布置池塘的规模和进水量,并采用专业化的养殖技术手段,确保青虾养殖的高质高量,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6篇

一、生物学特性与生活习性

1. 生物学特性

鹌鹑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鹑属的一种小型禽类。头小、无冠、有眉线、嘴弯、尾短、四趾,体型小、体重轻(出雏时重7~8克,成鹑重120~150克);体温高,呼吸、心跳快,有飞翔能力;衰老快、寿命短。

2. 生活习性

鹌鹑是一种驯化时间短,尚存野性的禽类。雌鹑性情温驯,雄鹑仍好斗;生长发育快,性早熟(5~6周龄性成熟,开始产蛋);胆小易惊;喜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安静环境,怕寒冷、潮湿、阴暗的环境;食性杂、食谱广、食量小、代谢旺,对营养物质要求高;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喜群居,耐密集饲养,适宜大规模集约化养殖。

二、场舍建设基本要求

1. 场址选择

根据鹌鹑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活习性,宜选择交通方便,远离居民点、其他畜禽场和污染源,背风向阳,地下水源充足、水质好,电力设施完备的区域建场。

2. 鹑舍建造

鹑舍分为半地下式、平地式两种,要求牢固(砖混结构墙、水泥地面),冬季保温、夏季隔热,通风、采光良好。顶部架设“人”字形工型钢梁,梁上按一定间距固定8行檩条以支撑铝合金扣板。内部宽5~6米,墙高2米(脊高2.6米),长度依养殖规模与养殖场地情况而定;脊顶设置换气扇,向阳面窗户规格为1.3米×1.2米,背阴面窗户规格为0.6米×0.5米,窗口附设细目铁丝网(防鼠)。舍内安装日光灯等照明设备,以备补光。

3. 笼体设备

①种鹑笼。笼高20~25厘米、宽60厘米、长100厘米,叠放在角铁架上,可放5~6层。料槽、水槽挂于笼外,槽底距笼底3厘米,笼底前低后高,以便鹑蛋滚落于集蛋槽内。承粪盘用白铁皮、塑料等制成,卷边高3厘米,留一窄边不卷边以便倒粪。笼顶固定塑料网(窗纱),防止成鹑惊飞时受伤。每笼饲养种雄鹑2只、种雌鹑5~7只。

②蛋鹑笼。采用重叠式多层笼养。笼高降为18~20厘米,其他组件同种鹑笼体;叠放6~8层,每笼饲养蛋鹑10~15只。

三、养殖管理要求

养殖初期,购进少量种鹑苗,产蛋后进行孵化,在试养摸索养殖技术的同时逐步扩大养殖规模。通过种鹑选留、种蛋孵化,适时更新换代,实现连年高效养殖。

1. 品种选择

宜选择发育良好、眼大小适中、颈细长、头圆、羽毛光泽、肌肉丰满、无疾病,雄鹑精包大而鲜红、啼声洪亮、体壮胸宽、体重120~130克,雌鹑腹部容积大、体重130~150克的良N作为种鹑。蛋用鹌鹑良种有:朝鲜龙城、中国白羽、神丹1号鹌鹑等。选择3~10月龄种雌鹑、4~6月龄种雄鹑,按雌雄3∶1的比例合笼饲养,以便自然产受精蛋。

2. 种蛋孵化

孵化是蛋鹑高效养殖的关键环节。为孵出健壮鹑苗,宜选择产出7天内,表面清洁、花斑明显、大小适中 (10~12克)、蛋形正常的椭圆形蛋作为种蛋。种蛋储存环境:温度13~18℃,相对湿度75%~80%,忌阳光直射和穿堂风直吹。5~7天的新鲜种蛋孵化率为75%~80%。孵化方式以机器孵化为主,人工保温(电热毯等)孵化、鸡(鸽)代孵为辅。

①种蛋消毒。采用熏蒸消毒法。首次消毒在瓷缸内进行,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40毫升、高锰酸钾20克的量,在温度20~24℃、相对湿度75%~80%条件下密闭熏蒸20分钟。再次消毒在孵化机内进行,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30毫升、高锰酸钾15克,密闭熏蒸20分钟;对产出3~7天的新鲜种蛋,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用量可减半,熏蒸时间增加到30分钟。

②温度管理。按蛋大头向上摆在蛋盘上,置于25~30℃环境下预热6~8小时,然后转入孵化机内固定蛋盘,经第二次消毒后开始孵化,温度控制在38~39℃之间。

③湿度管理。孵化机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65%。出壳前一天提高湿度,以满足初生鹑对湿度的要求。

④通风换气。用风扇通风换气,以供给胚胎发育所需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热量,使孵化机内温度均匀。

⑤翻蛋。为使种蛋受热均匀,防止胚胎与蛋壳粘连,要勤翻蛋。入孵后1~14天,每隔2小时翻蛋1次,翻蛋角度为45°,也可结合照蛋进行。

⑥落盘。入孵后15~16天(出雏前1~2天),将种蛋从蛋盘转入出雏盘,并将孵化机内温度降至37~37.5℃。

⑦出雏。一般入孵后16天开始啄壳,入孵后17天大量出雏,入孵后18天出完。初生鹑怕冷、失水易死亡,出雏时要保温增湿,湿度宜保持在70%~80%。

3. 育雏与育仔期管理

①群养密度。初生鹑毛干后即可群养,每平方米饲养密度:育雏期 (0~20日龄) 150~200只、育成期 (21~35日龄)100~150只,夏季适当降低。

②温度管理。雏鹑怕冷,应加强育雏保温管理,忌忽高忽低(低温会引发肠道疾病,高温导致脱水)。常用保温设备有取暖炉、育雏伞、普通灯泡、电褥子等。温度适宜时,鹌鹑分布均匀、饮食活动正常、精神状态良好。育雏期温度:1~3日龄38~39℃,4~5日龄36~37℃,6~10日龄35℃,11~20日龄30~32℃。育仔期温度:21~28日龄24~25℃,29~35日龄20~22℃。

③饮水管理。雏鹑出壳24小时内,进入育雏室待安静后即可饮水。1日龄饮用30℃温开水配制的0.01%高锰酸钾溶液,以杀灭肠道细菌,以后饮凉开水。

④喂料管理。开食宜早不宜晚,雏鹑饮水后1小时即可开食。1日龄开食料为碎玉米或玉米粉,每百只加入1克酵母粉;2日龄后以饲喂全价饲料为主,要求低纤维 (3%以下) 、 高蛋白 (20%以上) 、 营养丰富、成分相对稳定。1~7日龄每天饲喂6~8次,以后逐渐减为4次,做到定时、定量、定质供应,勿断料断水。育雏期参考饲料配方:玉米粉50%、豆粕35%、鱼粉9%、麸皮3%、骨粉2%、添加剂0.5%、食盐0.3%、微量元素0.2%。育仔期参考饲料配方:玉米粉64%、豆粕20%、鱼粉7%、麸皮4.5%、骨粉3%、添加剂1%、食盐0.3%、微量元素0.2%。饲料中还可添加胡萝卜等蔬菜,切碎拌匀后饲喂。

⑤光照管理。根据日龄确定光照时间,保证适量光照,以利于雏(仔)鹑采食、饮水和生长发育。育雏期光照时间:1~5日龄24小时,6~10日龄不少于22小时,11~20日龄不少于20小时。育仔期用遮阳网适当遮阴,使光线稍暗些,光照时间减为10~12小时。

⑥卫生防疫。定期洗刷水(料)槽并消毒,保持笼舍卫生。1~7日龄用新城疫疫苗饮水免疫1次,21日龄、35日龄用新城疫疫苗饮水(或喷雾)各1次。

⑦其他管理。根据仔鹑处有无阴囊等外部特征,于21~28日龄进行雌雄分群。平时注意观察仔鹑的状况,检查室内温度、湿度和换气是否合适,有异常及时调整。取暖季要防煤气中毒。

4. 成鹑管理

40日龄以后为成鹑。分群后的雄鹑除选留的种鹑外按肉鹑出售,雌鹑转入\舍喂养。选留的雌雄种鹑合笼混养。

①饲喂管理。成鹑饲喂配合饲料。蛋鹑参考饲料配方:玉米粉49.5%、豆粕22%、鱼粉14%、苜蓿粉4.2%、贝壳粉(或石粉)3.8%、麸皮3.5%、骨粉2%、添加剂1%,另外每l00千克饲料加入硫酸锌10克、硫酸锰15克。种鹑参考饲料配方:玉米粉50%、豆粕25%、全麦粉9%、鱼粉4%、骨粉4%、苜蓿粉3%、贝壳粉(或石粉)3.5%、添加剂1%、食盐0.5%。

②温度管理。适宜温度为20~2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调整。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开窗通风、降低饲养密度等;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可采取增加饲养密度、安装火炉或暖气等措施来保温。

③光照管理。鹌鹑一般45~50日龄产蛋(年均产蛋260~300枚),产蛋期间对光照敏感,要求光照16~18小时。遇阴雨天气、自然光照时间不足时,夜间开灯补光。

④卫生防疫。注意防蝇虫、勤掏粪,保持笼舍清洁卫生,定期对料(水)槽进行清洗消毒。每年春季、秋季各注射1次禽流感疫苗。

⑤其他管理。每天晚上10时前后及时捡蛋。注意观察鹑群精神状态、食欲和粪便情况,发现患鹑及时隔离治疗,以免传染。

5. 老鹑更新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7篇

肉兔规模养殖是我市肉兔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肉兔规模高效养殖技术重点描述了肉兔规模场高效养殖八个技术要点,包括推广良种兔、人工授精、兔舍环境调控、全价颗粒饲料、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程序化免疫、粪污无害化处理、记录记载等技术要点,提高肉兔规模场饲养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我市肉兔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技术依据。

2技术要点

2.1推广良种兔

选择良种兔,目前重庆地区主要有伊拉配套系兔、伊普吕配套系兔等,这些配套系有生产发育快、饲料报酬高、屠宰率高等特点,是规模化商品兔生产的理想品种。

2.2人工授精

推广肉兔人工授精技术,选择优秀种公兔,集中采精,高倍稀释,结合增加灯光照射和激素诱导,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技术是肉兔繁殖、品种改良最经济、最科学的一种方法,受胎率可达80%左右。

2.3兔舍环境调控

规模化兔场主要选用封闭式或开放式兔舍,其通风、光照、温度等全部为人工控制,主要通过湿帘负压通风、排风扇、灯光等措施调节兔舍温度、湿度、氨气浓度、光照等兔舍环境参数,创造适合肉兔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消耗,增加养殖场效益。

2.4全价颗粒饲料

全价颗粒料是多种原料按一定比例搭配、混合均匀,可以用来直接饲喂、营养平衡的肉兔日粮,目前规模场一般都饲喂全价颗粒料,使用全价颗粒料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家兔营养需要,提高肉兔生产能力。

2.5全进全出饲养模式

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又称“全进全出循环繁育模式”或“肉兔工厂化生产”,按照同期、同期配种、同期产仔、同期断奶、同期出栏的“五同期”模式,一栋兔舍内饲养同一批同一日龄的兔子,全部兔子都在同一天开食断奶,同一天出售屠宰。该模式的核心技术是“繁殖控制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该模式便于兔舍、笼具彻底消毒,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人均劳效。

2.6程序化免疫

规模兔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一般35日龄用兔瘟单苗或兔瘟巴氏杆菌二联苗首免,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mL;60~65日龄用兔瘟单苗或兔瘟、巴氏杆菌二联苗二免,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mL。如留用种兔,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注射一次,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mL。

2.7粪污无害化处理

兔场废弃物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推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发酵、沼液还田等粪污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排放、无害化处理废弃物、利用处理后资源。

2.8做好记录工作

建立肉兔养殖档案,做好引种、饲料、兽药、出栏等各种记录,逐步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主要记录包括:配种繁殖记录、死亡记录、饲料使用记录、免疫记录、养殖设备消毒记录、销售记录等。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8篇

在池塘套养河蟹、龙虾、鳜鱼等多种水产品,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养殖,提高池塘利用率。本文介绍了饲养河蟹、龙虾、鳜鱼多品种的基本条件,河蟹、龙虾、鳜鱼苗种选择方法以及套养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河蟹;龙虾;鳜鱼;生态养殖

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在一个池塘中同时饲养河蟹、龙虾和鳜鱼等多品种的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能有效提高池塘利用率,也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在池塘进行河蟹、龙虾、鳜鱼多品种高效生态养殖。

1饲养河蟹、龙虾、鳜鱼多品种的基本条件

饲养河蟹、龙虾、鳜鱼多品种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合适的池塘、防逃措施和消毒杀菌等,从选择池塘的角度分析,干净无污染是其首要条件,其次,池塘应该有活水来源、光照充足,且周边基础设施完善,如交通、电力状况。同时为了方便养殖户管理,池塘面积不宜过大或过小(0.7~2.0hm2)。从防逃措施的角度分析,龙虾、河蟹等动物的爬行能力强,如果不做好相关防逃设施,可能会降低池塘产量。

2河蟹、龙虾、鳜鱼苗种选择

选择合适的池塘苗种,是实现高效生态养殖的核心工作,在实际养殖中,养殖户可以多方比较苗种的种类、存活率、病害机率和产量,并结合当地实际环境,确定最恰当的品种,以提高池塘综合效益。

1)河蟹苗种选择。目前,河蟹苗种的选择以长江水系生产的为主,应该选择爬行能力强、个头整齐健壮、没有病害的类型。在放养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外地苗种,不应急于放入池塘,应先在清水中浸泡,时间3~4min、次数3~4次为宜,确保河蟹苗能适应池塘水温,提高河蟹的存活率。河蟹放养的时间较灵活,可以在春季或者冬季,放养量必须根据池塘面积科学决定(一般为8000~9500只/hm2)。

2)龙虾苗种选择。选择龙虾苗种的要求跟河蟹一样,要求龙虾苗种善于攀爬、较活跃等,在放养前,必须确认好池塘水温(20~30℃),如果水温过低,则会降低龙虾摄食率,不能很好地提高龙虾产量和存活率。放养时间集中在春末夏初,即4-5月份,放养方式既可以选择幼虾放养也可以留塘养殖。幼虾放养是指从外地购入龙虾苗种,而留塘养殖比较复杂,但产量较高,主要是指将池塘的成虾留下并让其自行繁衍,大概2~3年后,需要交换池塘成虾,以提高龙虾的成活率。

3河蟹、龙虾、鳜鱼多品种高效生态养殖注意事项

1)日常生态管理。日常生态管理工作主要有巡查工作、水质管理工作,养殖户应坚持每日巡视池塘,并仔细检查河蟹、龙虾、鳜鱼品种的情况,如摄食,如果出现河蟹、龙虾“聚集”现象、鱼群浮头现象,应适当开启增氧设备,降低生产过程安全风险。此外,也必须检查防逃措施的稳固程度、塘基的受损程度等,如果有问题应马上处理。水质管理工作可以依据季节改变,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和秋初,应经常给池塘注入活水源,增加池塘含氧量,促进河蟹、龙虾、鳜鱼成长;在温度适宜、降水较多的春季,应及时给池塘放水,控制好水深,遵循自然规律,保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防治池塘病害。河蟹、龙虾、鳜鱼等种类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如果过多的品种一起饲养,不同的品种习性有所不同,很容易引发各种病害,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放养前,如果不注意选择好苗种、放养时间、放养量,会给池塘病害埋下很大的隐患,在平常的病害防治过程中,养殖户可以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品种的兼容性。此外,还可以使用药物、药饵防病害,减少疾病发生的机率。

3)把握品种捕捞时期。河蟹、龙虾、鳜鱼等种类的生长时间、周期不同,捕捞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对于河蟹来说,主要是秋季末期,可以使用徒手捕捉、地笼张捕等方式;对于龙虾来说,其生长周期较短,一般在池塘生长2个月后,就可以捕捞,如果捕捞到个头较小的类型,应及时重新放入;对于鳜鱼来说,3个月之后,就可以适当捕捞达到重量的鳜鱼(≥500g),缩短资金回笼过程,保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9篇

一、池塘条件

选择环境安静,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池。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池深为2.0~2.5米,蓄水深度为1.5~2.0米。池埂坚固,池底底质最好为硬底泥质,淤泥不超过15厘米。水质以中性或弱碱性为好。池塘保水性能强,每个池塘有可控的进水口和排水口。每个池塘备有3千瓦增氧机1台。乌鳢有随水流逆行集群跳跃的习性,成鱼能够跃出水面1米以上。因此,在池塘进水口、排水口处都要安装防逃设施,池埂要比池中水位高出50厘米。在养殖乌鳢的池塘四周要设置高50~60厘米的竹篱笆或网片,防止乌鳢逃逸。

二、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 池塘整修和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修补池埂,搞好护坡,维修好进排水系统。鱼种放养前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含有效氯25%以上的漂白粉20~2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清塘消毒。3~7天后加注新水,使池水位达80~100厘米。

2. 移植水生植物。可在池塘四周水面种植80~100厘米宽的水葫芦等,以便在夏季温度较高时遮挡阳光,便于乌鳢避暑和躲藏。同时还能净化水质,有利于乌鳢的快速生长。

三、鱼种放养

苗种选用当地天然苗种。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游泳活泼,无病无伤。蓄水深度1.5~2米、产出规格0.5公斤/尾以上的养殖池塘,适宜定塘的放养密度每亩为4000~4500尾,并一次性放足。同时,为充分利用养殖水体,可在每亩池塘中搭配放养200~300尾的鲢、鳙、草、鲤、鲫等鱼种。这样能清除残饵、控制池塘水质,促进主养鱼的生长,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但混养的家鱼个体应大于乌鳢种个体的1倍以上为宜,以免被乌鳢吞食。

4月上旬,水温稳定在10℃以上时,晴天放养。鱼种在放养前要用3%~5%食盐水药浴15~20分钟。

四、饲料投喂

乌鳢为肉食性鱼类,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目前养殖乌鳢多以投喂小鱼、小虾、螺、蚌等动物性鲜活饵料为主。人工投喂鲜活饵料时,要注意新鲜、洁净、适口,并用6%~8%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再投喂。当然,也可根据乌鳢的营养需要配制人工合成饵料,以补充鲜活饵料的不足。如可用含70%~75%剁碎的鲜杂鱼、20%~25%的豆饼和米糠,另加适量粘合剂、矿物质、维生素、适量微量元素和食盐等混合制成植物性饲料配合饲料进行投喂。

在池塘中搭好食台,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的方法投喂,每天投喂2次,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饵料以鲜活动物为主,主要是海、淡水小杂鱼、虾。日投喂量为乌鳢体重的5%~8%。具体投喂次数和数量视乌鳢的摄食、池塘的水温、水质以及天气等情况随时增减,一般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投饵时采用“慢、快、慢”的投喂方式效果比较好。

五、水质调节

由于投喂大量的高蛋白饲料,池塘内残饵和乌鳢自身排泄物较多,极易导致池水过肥甚至恶化。尽管乌鳢耐低氧,适应能力强,但在不良水环境中对饲料的利用率低,生长变慢,易发疾病。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水质。池塘内除移植水草外,还要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春、秋两季一般每隔10~1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3/5。夏季高温季节每隔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4/5或全部。换水时,换水前后池水水温的温差不宜超过2℃。在养殖中后期,根据水质和池塘底质的情况,每亩每隔15~20天用15~20公斤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1次, (下转36页)(上接35页)以调节水质,改善底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池塘中应使用增氧设备,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阴雨天气视鱼的浮头情况及时开机增氧。

六、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巡塘。每天早晚要各巡塘1次,注意细心观察乌鳢的摄食、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检查进、出水口,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2. 搞好清洁卫生。每天对食台及养殖用的工具进行清洗消毒,及时清除残饵杂物,割掉生长过盛的水草,保证水质清新、无污染。

3. 防逃。检查拦网和池塘是否有漏洞。加高加固塘埂,堵塞塘埂漏洞,杜绝塘埂渗水漏水。维修竹篱笆、尼龙网等围栏设施,防止乌鳢逃逸。

4. 建档。每口池塘都要建立养殖档案,详细记录养殖过程中天气、水质、投饵、发病、药物使用等情况,便于分析总结。

七、病害防治

对于乌鳢病害的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乌鳢抗病力较强,一般很少发病。但如果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在乌鳢的养殖过程中也会出现病害。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防治,严防病害的发生。要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对池塘、鱼体、食场和饵料消毒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病源侵入。水质不太好时,应及时用生石灰等对池塘进行全池泼洒清毒。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在饲料中拌入食盐、大蒜素、维生素等进行投喂。鱼病发生时,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进行防治。

八、捕捞上市

由于乌鳢生性贪食,以大欺小现象严重。因此,必须适时捕捞。捕捞时遵循捕大留小、分级饲养的原则。自6月份开始,每月拉网1次,随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乌鳢拉网轮捕供应市场。这样,既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12月下旬干塘起捕。集中囤养一部分商品鱼等到第二年3~4月份再销售。

山东省博兴县水产局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河蟹;生态养殖;环境营造;苗种放养;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68.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24-01

1 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应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池深2m,确保高温期水位能加至1.5m。坡比1∶3,淤泥5~10cm,便于栽种水草及培养螺蛳等底栖生物。池塘四周用木桩、钙塑板、聚乙烯网片建成防逃设施。

2 环境营造

2.1 清塘消毒

养殖河蟹的老塘口,淤泥较深,是滋生病菌和隐藏敌害的场所。因此,清除过多淤泥和消毒杀菌是蟹种放养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采取的方法是:抽干池水,冻晒10~20d,让其板结,铲除过多淤泥(留淤10cm),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4 500kg/hm2以上,使用生石灰之前向池内注水10cm,将生石灰溶化,全池泼洒,药后1周过水1次,然后加注新水。

2.2 种植水草

2~3月份,待水温回升,即可种植水草,以伊乐藻为主,搭配其他可食水生植物,合理种植。施生物有机肥300~750 kg/hm2或复合肥45~75kg/hm2,培肥水质,培育底栖生物,促进水草生长(覆盖面60%左右)。

2.3 利用螺蛳

河蟹对贝类特别是螺蛳尤为喜食,所以在加工河蟹混合饲料时必须添加螺蚌肉作为诱食剂。螺蛳不仅是河蟹的优良天然饵料,而且还是蟹池中出色的“清洁工”,有助于改良底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螺蛳的利用有2种方法:一是春季将鲜活螺蛳直接投入养蟹水域中,让其摄食水中浮游生物,自然繁殖幼螺。根据河蟹的摄食情况,不定期补充,始终保持活螺在蟹池中有一定的密度。二是在养殖中后期用轧碎的螺肉拌入其他植物性饲料喂蟹。

3 苗种放养

3.1 蟹种选购

选购蟹种时,一是弄清楚蟹种的原产地,以选择正宗的长江蟹种为宜;二是注意蟹种规格的大小,一般要求蟹种为5~10g/只,蟹种甲壳较软,大螯绒毛短而稀少,壳呈淡黄色,性不成熟,可选螯脐呈三角形的雌蟹;三是求放养的蟹种规格整齐,大小适中,脐体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病无伤;四是注意蟹种选购的时间,河蟹怕冻,适宜选购和运输蟹种的时间是12月底至翌年1月中旬或翌年3~4月份,北方还应晚些,通常在冰封之前或解冻之后选购和运输蟹种;五是捕捉和运输蟹种过程中,操作要小心,不要碰伤蟹种,特别是不要碰伤蟹种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以免在养殖期间蜕壳困难。

3.2 蟹种放养

3月份,因塘制宜,放蟹种0.9~1.2万只/hm2,要求肢体健全,规格整齐(100~120只/kg)。从外地购回的蟹种,经长途运输离水时间较长,一般不宜直接倒入养蟹池塘。科学的放养方法是:先将购回的蟹种用淋水器淋水或连同包装袋放入水中浸泡1min取出放置,5min后再淋水1次或浸泡1次,如此反复2~3次,冲掉泡沫,待幼蟹吸足水分,适应养蟹池塘水温后,再让其自由爬入水中。使蟹种遍布全池,不宜集中放在一起。宜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放养,以保证放养的成活率。

3.3 放养青虾

蟹池在5月前较空闲,水体载鱼量不大,主要目的是让水草长成优势,利用此阶段养殖一季青虾,可有效提高蟹池综合产出效益。具体操作为2月份池塘消毒药物消失后,放规格2 000尾/kg左右的青虾种150kg/hm2。

3.4 套养鳜鱼

5月份放体长5cm以上经强化培育的鳜鱼种300尾/hm2,可直接利用小杂鱼类。

3.5 合理搭配异育银鲫、花白鲢

2~3月份,投放大规格异育银鲫75kg/hm2左右,除获得部分鱼产量外,可产卵繁殖,为鳜鱼提供饵料鱼;6~7月份套养花白鲢夏花7 500尾/hm2,在获得花白鲢鱼种产量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花白鲢的滤食作用,降低水体肥度。

4 饲养管理

4.1 饵料投喂

全程投喂小杂鱼,搭配颗粒饲料。高温期搭配玉米、小麦,投喂量按河蟹体重计,前期3%~5%,中期5%~6%,后期6%~8%。为提高河蟹饲料利用率,在投喂河蟹饲料前1h,先投喂鱼饲料,等鱼类吃饱后,再投喂蟹饲料。

4.2 重视调节水质

一般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在5mg/L以上,pH值在7.5~8.5之间。保持水位和加水的原则是“春浅、夏满、秋勤、冬深”,水的透明度由早春的30cm逐步加大到夏秋季的45cm。前期可保持水一定的肥度,水位要适当浅些,一般可控制在40~60cm,透明度30~35cm;中期水要深些达1.0~1.5m,水不要肥,透明度35~40cm;后期水要清,透明度45cm。加水、换水是目前改善水质环境、防止疾病最常用的方法,要根据水源的水质状况、水温、季节和河蟹生长情况灵活掌握。养蟹的水质常用自净种草、投螺、使用有益菌光合细菌和药物益生素、消毒剂等方法处理,保持水域本身良性生态循环,促使河蟹的健康生长。

4.3 防病治病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外消与内服相结合”、“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方法,积极防止河蟹病害的发生。全年着重抓住“防、控、保”3个阶段:前期(4~5月)采用硫酸锌复配药扑杀纤毛虫,相隔1~2d后,使用消毒剂水体消毒,并以中草药为主(添加量1%)搭配抗菌药物制成颗粒状药饵,连续投喂5~7d,并通过外消内服控制高温期病害发生;9月中旬,补杀纤毛虫,结合水体消毒并内服药饵。同时加强投喂,以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确保河蟹增重育肥直至上市。

5 起捕上市

上一篇:合同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学校音乐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