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时间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6 09:47:41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1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又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这一项工作的开展需要许多高校部门和人员共同的参与,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来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一直令人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把握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者的分离,使得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存在诸多弊端。但是纵观这些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不足,但是目前的研究仅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未曾触及到问题的根本,这样的研究形势也给新的探讨留下了充足的研究空间。笔者认为对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之间关系的研究应该在回归根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研究角度,这样才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而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因此笔者的这一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入手,即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基本内容、高校教学楼管理基本内容、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及其影响。

一、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基本内容

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是从整体上对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一种约束,并且还指明了管理工作的大体运营方向。因此,管理制度必然涉及到各种因素,这样其基本内容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高校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

(一)高校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学活动能否有效进行,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必须定期进行巡查[1]。这项工作的开展最初是一种临时性的,但是随着高校的发展、教学楼管理工作的增多,逐渐形成了一项固定的管理制度。在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上都有主管部门定期对教学楼管理工作定期巡查的制度,一般来说巡查主要是对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相关规定的执行以及管理人员的到岗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并且对于各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是整个管理制度的核心基础,只有这项制度存在,其他各项制度才能有效地执行,且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才能够得到保持。

(二)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方面。例如公共安全、教学设备维护、卫生清洁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的保卫处、总务处、教务处、后勤处共同参与[2]。在高校的教学楼管理制度中就有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管理工作的制度,这一制度中规定各部门应该派出本部门的工作人员进驻教学楼履行各自划分的管理职责,并且有义务、有责任配合其他部门共同开展教学楼管理工作。在出现管理事故时,各个部门应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是高校基于教学楼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而制定的,这项制度确立以后教学楼管理工作就得到了有效的划分,各部门在自己划分的领域内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

高校教学楼是高校主要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因此正常工作期间都会有大量的师生聚集在这里[3],这样教学楼的各种安全就需要得到保障。因此在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中就有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各个部门必须对划分到自己工作范围的安全事项进行有效的保障。后勤部门应该保障消防安全、走廊通道畅通以防范事故发生[4],保卫处应该保障公共安全。应该说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是基于高校教学楼事故多发的现实而制定的,制定这项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在校师生的人生安全。

(四)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

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中有一项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这项制度规定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开展中责任应该明确、应该细分,只有这样责任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制度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为了出现事故以后,相关部门能够进行及时的问责。可以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是从根本上使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整体处于规范的约束中,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会严格地按照规定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教学楼管理方法基本内容

所谓的管理方法是指实施具体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从这个角度上去看,教学楼管理方法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个人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各部门相互监督的方法、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

(一)个人责任制的管理方法

在以前高校的很多管理工作中都实行责任部门制的管理方法,这样往往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为了解决这种弊端,教学楼管理工作中实行个人责任制的方法,也就是在每一项管理工作完成后,完成者都要在登记处的责任人一栏签上自己的名字。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教学楼管理工作的每个部门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也确实发挥了应有的效果。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得每个参与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能尽心尽力,都能积极地去对待管理工作,并且一旦出现了事故相关部门能够进行有效的事故追责[5]。

(二)各部门相互监督的方法

高校教学楼管理确实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相互监督,这种方法的实行确实是基于共同参与管理制度而产生的。毕竟各部门是否能够各尽其责需要一定的监督,但是这种监督仅仅依靠主管部门的巡查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物业部门的清洁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维持的工作,而主管部门的巡查是间隔性的,这就需要其他部门对其清洁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长期把持。

(三)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于为高校教学服务、为高校师生服务,因此管理效果如何应该听取师生的意见。因此,在教学楼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很多高校都采取了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也就说如果校内师生对教学楼管理中的哪些地方不满意可以进行有效的意见反馈[6],督促各部门进行改正,从一定角度来说,这样才能够全面保障全方位的安全。

三、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的影响

通过上述两部分的详细介绍,我们对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管理制度在于为管理工作指明大体方向和提供明确的规范与依据,而管理方法在于为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思路和思维。根据这些,我们就不难确定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管理制度为管理方法的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调整管理方法与管理人之间的张力。

(一)管理制度为管理方法的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应该说管理方法的运行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该考虑是否符合高校的相关管理规定、是否给高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通过这些方面验证可以依靠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来实现,也就是说只要管理方法从根本上符合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就能够保证其符合高校的有关管理以及不给高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管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来源于管理制度。

(二)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

管理方法是对具有管理工作的开展而构思的,因此管理方法的制定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期局限性[7]。因为管理工作形势和需求在不断变化,那么旧的管理方法就有可能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需要对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修正。如何进行有效的修正,这就修正充分参考管理制度来完成。因为毕竟管理制度是从大方向上对管理工作进行约束的,无论管理工作形势如何变化,管理工作的大体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这就说明管理制度是一种长久性的依据。因此,管理制度就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工作形势。另外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是一项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应该说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而这些管理方法之间产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遇到冲突时如何进行调节,各自的管理方法如何进行修正。这依旧要充分参考管理制度,因为各个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在管理制度约束下运行的,有效维护管理制度的才是核心的目的。

(三)理制度能够有效调整管理方法与管理人之间的张力

管理方法能够在管理工作中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管理方法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人对于管理方法的有效执行。也就是说即便是管理方法设计再合理,如果没有得到管理人的有效执行,那么依然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因此,管理方法和管理人之间存在着张力。而管理制度恰恰能够对管理方法和管理人之间的张力进行有效的调整。当管理方法存在缺陷的时候,管理制度通过相关的修正使管理方法适应管理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管理人存在失误时,管理制度会通过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使管理人配合管理方法的合理作用发挥。

四、结语

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所依据的规范,这些制度是为了协调所有参与部门共同开展工作的一些依据。因此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包含了丰富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高校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应该说这些管理制度从大体上决定了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运行的大体方向,但是具体管理工作还主要依靠有效的管理方法来进行实施,这些管理方法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个人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各部门相互监督的方法、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管理制度为管理方法的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理制度能够有效调整管理方法与管理人之间的张力。

参考文献:

[1]徐惠娟.浅谈信息管理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A].《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III[C].《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1.

[2]高文田.高校物业服务标准化创新发展之路[A].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中国标准化协会:,2016:9.

[3]曹永旺.结合我校实际,浅谈高校物业管理[A]..机遇与挑战——北京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研究论文集[C].:,2003:4.

[4]窦书霞.高校安全危机与危机管理[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20.

[5]陈伟.从公共安全管理的角度思考我国高校保卫学的学科定位[A].北京高教保卫学会.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高教保卫学会:,2005:2.

[6]李竟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培养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7.

[7]王永忠.加强高校教学设备费计划管理实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4.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42-05[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创新团队(IR11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丹(1977―),女,辽宁海城人,硕士,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财务管理,金融管理;沈晶晶(1982―),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南京邮电大学助理研究员,科研管理;王思远(1986―),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南京邮电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事管理,财务管理。

2015年4月,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以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为重点,为促进科研机构的良性发展,聚焦科研活动的实际需求,建立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增加绩效支出;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办法》遵循基础研究活动规律,保障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

近年国家财政对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大幅增长,从2002年19.7亿元增加到2014年19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强度稳步提高,作为资助主体的项目平均资助强度由2002年每项19.9万元提高到2014年每项79.57万元。[1]在这种背景下,修订《办法》较大地改善了基础研究的资助环境,适应新形势下科研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此次自然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是科研经费反哺教育成本不足的重要举措,改变了以往教学经费补偿科学研究的状况,高校应适时转变观念,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同时迎接科研资金间接费用管理上的挑战,推动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国家科研课题成本分类核算管理的思路,将科研经费按支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相对直接费用而言的。直接费用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直接相关的费用,而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

我国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和管理办法,早在1997年,财政部、原国家科委在《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提出间接费用问题,指出,“成本费用应按照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分别归集”。2001年颁布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1〕207号)对间接费也有提及,规定了“课题间接费用占课题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不超30%”。到了2006年,国家全面修订“973”“86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160号、163号)时,科研间接成本补偿问题不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将科研单位提供的房屋设施、设备、水、电、气、暖等成本纳入管理费列支,大多数高校仅是从拨款中简单地计提管理费。

回顾这10年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变化,虽然科研间接费用经历了“有”的阶段,但至始至终没有发挥真正作用,并没有对高校科研机构的间接成本进行有效的补偿。一方面由于当时观念认为国家对科研院所和高校都有安排基本运行费,包括房屋设施、水、电、气、暖和人员工资薪金等,同时课题中也允许列支管理费,用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水、电、气、暖等费用的补助,不应该再用间接费用补偿;另一方面限于科研活动中成本核算不完善,不具备独立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条件。

二、我国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国家自然科学经费中获得份额不断增加。多年来,来自国家财政投入的高校科研经费只能用于科研课题本身的直接成本,而对于支撑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维护与运行以及科研人员绩效等未能发挥综合补偿的作用。在这种体制下,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科研活动中发生的间接成本得不到有效的补偿,教学经费长期用于补贴科研课题,使得高校科研活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中缺乏绩效评估体系,科研经费管理长期重物轻人,缺少对科研人员创造价值的的肯定。

为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促进科研活动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家2009年《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218号),规定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间接费用比例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和基本建设费后的13%,初步建立了间接费用补偿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2]

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以下简称《通知》),针对“863”“973”“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公益性行业”等科研专项经费,明确管理部门以“间接费用”的方式补偿承担单位消耗的间接成本。我国各渠道的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和办法是以科技部资助的“863”“973”“科技支撑计划”为主衍生而来的。《通知》将对各类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通知》体现了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明确了管理部门以“间接费用”的方式对承担单位消耗的间接成本予以补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绩效支出。[3]

201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完善民口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管理,明确间接费用管理细则。《意见》中强调间接费用的核定与项目承担单位信用等级挂钩,由项目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到课题承担单位。《意见》中明确间接费用用于补偿课题承担单位为课题实施所发生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要求课题承担单位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强调要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体现科研人员价值,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

为落实国家政策要求,遵循《意见》(国发〔2014〕11号)、《通知》(财教〔2011〕434号)对间接费用的相关要求,2015年,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修订了《办法》(财教〔2015〕15号)。《办法》引入了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将项目资金按照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进行了划分,明确间接费用是依托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包括依托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的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办法》的调整满足了科研的实际需要。《办法》以间接费用形式提高了对依托单位的管理成本补偿,以绩效支出形式提供了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这一做法更符合科研活动规律,体现了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三、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2009年民口重大专项间接经费管理的探索,到2011年“863”“973”“科技支撑计划”间接经费管理的引领示范,再到2014年民口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的完善,至2015年最新颁布《办法》,关于间接费用的界定、管理、使用越来越明确。到目前为止,我国主要渠道的科研项目资助体系基本上都对原有的经费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虽然项目归口不同,但对间接费用的规定和支出范围界定基本相同,新办法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科研经费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管理部门以间接费用的方式对承担单位消耗的间接成本予以补偿;另一大亮点就是在间接费用中增加了人员绩效支出。间接费用改革的推行将有助于科研活动健康可持性发展,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也给高校的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的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改革中的机遇

1.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缓解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经费不足、办学资源紧张。为提升科研实力,高校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向科研倾斜的情况,高校公共资源使用得不到补偿,资源的共享共用导致使用效率低,实验用房、办公用房“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较为普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科研间接费用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课题依托单位的房屋、设备、能源消耗等办学资源提供成本补偿。一方面可以缓解课题承担单位经费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有望通过成本核算、科学计价收费的形式来解决资源使用效率不足和浪费的问题,缓解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充分发挥科研间接成本的补偿作用。

2.人员绩效支出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在改革之前的各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预算开支范围只列明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两项酬金性支出,这两项支出均不允许支付给包括课题负责人在内的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团队成员,这使得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改革后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充分体现科研人员价值,间接费用中明确增加了绩效支出,强调要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建立科研人员激励机制,这一举措有助于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4]

3.科研信用评价体系助推高校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从最近几年公布的高校科研课题获取情况来看,课题中标率逐年上升,经费资助金额也不断增加。但从每年的课题结题验收情况来看,课题经费支出的财务审计验收情况成为项目结题难的重要问题,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课题申请而忽略经费管理和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5]改革后的经费管理办法中指出,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的核定比例与将与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状况、信用等级挂钩,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结题验收情况直接关系到承担单位的信用等级,这一规定对于课题承担单位加强项目管理将产生强大驱动力,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

(二)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改革带来的挑战

1.单一核算标准下分摊、补偿科研间接成本困扰高校管理部门[6]

高校长期以来缺乏办学资源的成本核算和补偿机制,现行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以生均拨款为核定标准,教学资源的分配的主要衡量指标则是师生人数,平均现象明显。在这种简单平均的资源配置体系下,一些实验型学科依托的院系实验用房紧张,而一些文科类院系的用房相对宽裕,甚至有些院系的办公用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对于近年科研发展迅速的实验性学科,高校现行资源配置体系下分配的实验室空间严重束缚学科进一步发展,改造实验室经费不足也严重束缚了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高校推行科研间接费用改革是缓解科研经费不足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如何进行办学资源的成本核算与分摊将是高校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校在推进课题间接成本补偿工作的过程中,对高校科研过程中投入使用公共资源进行收费,这将有效遏止公共资源闲置、占用现象。如何以科研间接成本补偿为契机,围绕科研课题间接费用所允许的开支范围进行成本核算,推进公共资源的成本补偿机制,这将是高校财务与资产管理部门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2.片面追求科研成果“量”的导向阻碍高校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

原来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人员费和劳务费的比例偏低,忽视了人的创造力,缺乏对课题参与人员劳动投入的激励机制,使得经费的增长没能有效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热情。[7]在间接费用中安排绩效支出,可以很大程度激发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这项举措能否发挥预期作用,核心问题是绩效评估是否科学。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项目验收的主要考核指标都是发表文章的数量,导致国内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文章的“量”,而忽视了对文章“质”的追求,教师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的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至2014年9月,我国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但显示论文影响力的指标――被引用次数为1037.01万次,排位第四,也就是说,我国科技后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的论文所占比例甚高。怎样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既可以尊重科研活动的自身规律,又可以引导科研人员提升成果质量,同时又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给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3.科研项目的资助方对间接费用比例的核定考验高校科研管理能力

修订后我国的间接费用管理办法与国际惯例是接轨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很早就实行了间接费用政策,在资助经费下拨前,通常NSF会与各个高校进行谈判,以确定间接经费在整个资助经费中所占的比例。[8]一般来说,学校科研水平越高,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间接经费所占比例就会相对越高。结合我国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现状,高校暂时并不具备与政府平等谈判的条件,对于间接费用比例的制定目前是统一设置一个上限,具体核定比例与依托单位的管理状况、信用等级挂钩。这项举措有效提高依托单位有效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对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导高校科研工作者提升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如何提高高校在科研信用评估体系中的等级,都将是高校科研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高校实施间接费用管理新政的建议

虽然科研经费间接费用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前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在贯彻执行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新政过程中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高校要巧抓住机遇、顺应改革的方向、适时完善高校相关制度,争取在这一轮科研经费改革中制胜,以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高校成本核算制度,完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科研间接成本补偿为高校公共资源使用、维护经费不足提供了必要的财力,缓解科研经费不足的压力,而在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上,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科学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方案。高校公共资源分配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用房资源上,结合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特点,高校在配置用房资源应遵循“效率为目的,收费为手段”的资源优化配置指导思想,实行“定额分配,超额收费”公用房有偿使用理念,实施教学、科研、办公用房差异化、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和补偿政策。高校应制订完善的间接成本补偿办法,充分利用资源,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目的,通过收费避免用房的闲置浪费。高校在配置用房资源时,要通盘考虑全校的用房需求,在满足教学活动用房的前提下,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建立基本保障与竞争相结合的用房资源配置策略,定额面积保障最低办公要求和基本科研活动,对于超额部分实行收费管理。通过成本核算、补偿收费的方式,提高学院和教师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意识,同时在公用房分配、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的水、电、气、暖消耗成本分摊与补偿机制,可以考虑按用房的面积归集水、电、气费,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高校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调节手段。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当前中国高校教师收入与英、美、日等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从间接费用中安排人员绩效支出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绩效的考核指标体系会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引高校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高校现行薪酬体系普遍推行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分教学、科研和指导学生三大块,大部分高校考核科研部分绩效的主要指标是科研项目到账经费额度和发表文章的数量。高校在重视科研人力资本、提高绩效支出的同时,更要重视科研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导向,应加大科研产出的评价力度,加强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引导,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议高校在制订科研绩效指标体系时,首先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次要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型分层、分类设计。具体操作可以参照国务院2014年12月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中对科技计划整合划分的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例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类项目,致力于解决国家基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这类项目研发周期长,设计指标时要避免短期行为,要注重成果的前瞻性和基础的创新性;而对于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类项目则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程度和市场转化情况;对于基地和人才专项类项目,指标要侧重优秀人才的培养情况。科技论文是衡量科研成果的核心指标,对于考核论文的指标,要结合学科领域特点,综合考虑论文的分区情况、影响因子以及数量,引导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论文,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向世界顶尖水平发展。

(三)建立专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

目前在大多数的高校负责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部门是科技处,负责项目经费管理的部门是财务处,两个部门各司其职、各管一面,往往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与经费使用情况两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甚至出现脱节。[9]高校需要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的密切合作与沟通,理顺科研项目与管理的关系。[10]建议在高校内部成立一个集科研项目管理、财务经费监督于一体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在功能上区别于传统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科研经费的报销、审核,对科研经费收支的合理、合规性负责,而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进行监管,将经费的使用与项目的执行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负责考核、制定各职能部门间接费用补偿和分配方案,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质量,同时做好高校科研信用等级的考核评估的基础工作。建议社会上成立独立于高校和经费资助方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机构以公平、公正、准确为目的,评估工作由学科研究人员和财务专家完成,高校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对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科研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同时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公开统一的科研信用管理平台,健全并完善对高校的信用等级的评估与认定。从制度上引导高校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执行、结题、验收全过程的监督,同时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使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不断趋于规范,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状况和信用等级。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几年,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纷纷进行了变革,在变革之下,高校的办学模式与管理方法也有了不少变化。而高校的财务管理也因为其办学模式及学校内部整体管理方法的变化而出现不少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各大高校所实行的财务统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其财务管理的需要了,为此,对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进行创新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 简述统计方法

在财务管理当中,统计方法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利用统计方法能够对大量的财务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此来对数据当中所存在的数量规律进行探析。目前,常见的统计学方法有:统计分组法、时间数列分析法、综合指标法、大量观察法、抽样推断法、指数法等[1]。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所认识到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统计方法的使用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其顺序依次为:统计设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相对来说,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过程还是较为稳定的,在整个使用过程当中,分析数据这一阶段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分析数据这一阶段当中,我们需要考虑数据的变化,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对过去的数据、现在的数据以及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数据进行考虑。为此,我们又将分析数据的统计方法分为动态分析法和静态分析法,其中动态分析法主要包括:统计指标法、动态指标法以及相关分析法;而静态分析法主要包括:抽样推断法和静态分析法。在统计学方法的组成部分当中,推断、描绘着两种统计方法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目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统计学方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2 统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核算体系当中,统计和会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体系当中,统计与会计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在不少方面,统计学与会计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有效的使用会计与统计,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的教学及经济活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后所得出的数据提供给高校的管理者与决策者,能够有效地推进高校事业的发展。在整个会计领域当中,统计方法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有不少会计方法是通过统计学方法而演变来的[2]。例如:财务会计当中的加权移动平均法、管理会计领域当中的时间序列法等等。同样的,在统计学方法当中,会计方法的应用也是非常的广泛,有不少的统计方法都是需要以统计学方法为依据才能使用下去。例如,循环账户的设置、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等。总而言之,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与统计一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是两者之间能够更加的协调运行,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而言,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3 高校财务管理中统计方法的应用

3.1 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在高校财务会计工作当中,统计方法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第一方面,目前高校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当中,静、动态三要素所指的就是?y计方法当中所表示的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第二方面,在财务会计的计量核算工作当中,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均是以统计方法的平均数原理为基础的;第三方面,在高校财务报表中,偿还债务能力、盈利能力等的比率也均是以统计相对数为基本原理的。

3.2 统计方法在高校管理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在高校管理工作当中,管理会计作为整个工作中的决策性会计,一直以来都全面的参与进高校科研、教学以及经营管理工作当中[3]。而统计方法在高校管理会计工作当中的应用,其主要表现在财务的预测、控制、分析等方面。例如: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与财务会计工作相比而言,统计方法在高校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要更加的广泛,且使用的过程也要更加的复杂化。

4 高校财务管理统计方法应用创新中使用策略

4.1 普及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的渗入到我们的工作当中、生活当中。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在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以及分析时,除了需要运用到统计方法以外,还需要有效的使用计算机工具。为此,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以及对计算机软件运用的能力的。目前,有不少统计方法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施的,如果说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将会严重的阻碍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当中的应用,也将极大地限制统计人员与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为此,我们应该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并加强对工作人员对计算机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

4.2 建立健全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在我国各大高校的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其教育成本核算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够全面,这也就使得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建立健全教育成本核算机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该如何有效建立健全教育成本核算机制呢?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例如,建立多栏式的辅助账、提取折旧等相关措施,对所有的教育支出进行全面的核算,以此来对各项成本费用进行一个更加明确、完整的反映。

4.3 加强财务会计统计人员的分工协作能力

在各大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人员与统计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较差是困扰统计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会计人员与统计人员之间不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导致工作人员在核算出来的数据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加强财务会计统计人员的分工协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加强两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呢?首先,在一方面应该要求会计与统计人员加强在工作上的借鉴与交流,其次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其次,应该适当对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进行调整采纳,例如在会计食物工作当中,其财务分析报告应该由会计人员与统计人员共同协助之后完成[4]。通过这两方面来有效地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能力,以此来有效推动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5 结语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4

【关键词】 车间 业绩考核 绩效管理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着大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对生产一线的车间管理,以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车间面临从业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生产任务紧,精通技术的熟练工人短缺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既要确保产品装配质量,又要提升车间生产产能。在统一思想、行动一致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加强车间内部管理,提高车间生产能力与交付能力一直是管理层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作为车间管理者,如何积极探索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职工间协同工作,努力提高车间生产能力,改善车间组织管理效率,加强职工业绩考核,实现车间绩效管理的提升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高效管理要绩效。首先要考虑车间的技术发展方向:培养一批精通产品装配相关业务,技术熟练,技艺精湛,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技术骨干队伍。其次考虑车间的管理思路,既要培养员工的技术能力,又要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挖掘车间生产潜力。再者是车间要实施合理具体管理方法。车间实行两级负责制,一级是车间主任,主要负责整个车间工作计划和任务分配,同时对各个班组的任务质量和进度进行考核。二级是车间的生产班组,主要领导班组全体人员对一个具体项目或任务负责,生产班组的组长负责项目或任务的人员和时间具体分配,他对车间主任负责。车间管理者根据每个员工实际操作和装配水平的高低,采用领导分配兼员工自愿组合的原则,将一线员工分成几组。每组都有一个技术骨干,同时有一个普通技术工和一个新进学徒工,技术骨干通常为每组的组长,负责班组具体工作任务分配,并向车间主任负责。这样分组分人可以实行多任务同时工作,符合车间实际生产情况。车间班组之间存在竞争,有利于提高员工技术水平,调动班组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采用两级管理模式后,确保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同时努力确保公司经济合同的正常履行。

建立与车间实际相符合的的绩效管理办法,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车间对员工业绩合理有效考核。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热情,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促进员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车间基层领导深入生产一线,结合新时代新情况新特点,把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作为基层领导管理的首要任务,提出业绩和效益综合考核措施,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管理力度,着力打造技术强、作风好、业绩佳的坚强领导集体。在没有实现业绩考核之前,职工责任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不够高,生产周期长,生产管理效果差,职工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这就要求车间必须营造一个争先学技术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员工收入与自己劳动量挂钩,员工工作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员工学习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这样使那些技术骨干有优势发挥,年轻员工能看到希望,员工的收入也稳定,人员流动就相对减少,从而使技术队伍逐渐壮大,员工技术水平能够不断提高。上升到理论角度,就是通常所讲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就是强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强调组织和个人同步成长,形成“多赢”局面。

1 绩效管理的方法制订

绩效管理是一种目标管理和长效管理。它即有当前的要求,又有长远的规划,而且绩效管理不完全等于奖金考核,它是一种将每个员工进入公司后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列入考核的综合考察,因此必须制订详细的考核内容。

1.1 考核要素的确定

要让每个员工知道什么样的员工,才算是优秀员工。可以根据本部门的情况制订标准,让员工能区分出优秀员工、较好员工、一般员工、较差员工。年龄、身体状况、工龄、勤奋程度、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都是考核的主要内容。

1.2 考核细则的确定

根据标准制订相应的考核细则,让每个员工都知道,进入公司后自己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自己要努力争取,要有量化指标,细节考虑周全。

2 绩效管理的制定准则

2.1 具体化和可操作性

在制订标准和考核细则过程中,作为部门管理者可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标准和考核细则,要考虑到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细节内容,即有重点要求,又有一般要求。但也要考虑员工的接受程度,避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可以根据部门需要阶段性地完善,由低向高逐步提高,或者抓住机遇、典型事例进行修改。切忌制订达不到的要求或目标太远的要求。

2.2 要体现员工主人翁精神

在制订行为标准和考核细则中,一定要体现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把员工的奉献精神和各种积极性纳入考核细则中,作为加分内容,避免对员工只罚不奖。比如说,在重点项目完成过程中,鼓励车间技术骨干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摆正位子与关系

领导要端正思想、坐正位置、做好长远构思的工作思路方法。时代的步伐在向前,要加强职工业绩考核,实现车间绩效管理,离不开思想上的潜移默化,更不是一层不变的陈旧的框框条条,要与事物发展的前进相一致。对于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的产品,车间必须以优秀员工为重点,考虑任务的繁重程度,派遣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学徒配合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产品装配质量和生产进度,同时又可以锻炼一批新技术及能力强的员工。另一部分技术水平高的可以从事别的生产任务,实现合理分工,人尽其才。这是采用了符合职工意愿的考核办法,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空前发挥,

2.4 员工的认可

在行为标准和考核细则实施前,要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反复征求员工意见,在没有原则问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达成认识的统一。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既是员工学习的过程,又是员工自我提高、统一认识的过程,非常有意义。在达成认识统一的基础上,要在部门公示,让员工有再次学习和认识的机会。

3 结语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5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意义

分析实施项目的可行性,对资金投入进行预算,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具有安全性。增强事业单位人员资金管理意识,将预算管理渗透到项目的方方面面,提高整体重视程度,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对资金管理的监督,开展有效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或者浪费的现象,全部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如果忽视了管理,一旦项目发生变化,很有可能出现短缺情况,导致无法继续下去。预算管理关系到事业单位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确保严谨性、科学性、合理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增强预算管理执行力度,遵循相应的规范,创建出稳定有序环境[1]。可见预算管理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让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的功能

评估绩效目标完成状况。在项目管理中,事业单位中的不同部门有各自绩效目标,通过评价可以准确、快速的了解到,对后期工作做出安排,始终处于正常发展状态之中。

(一)问题反馈

随着时间推移,预算和实际资金支出之间的差异就会暴露出来,这是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到其中原因,便于做出合理调整,进而完善资金管理方法。

(二)提升资金利用率

采用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资金使用合理性,每一分钱都花在需要的地方。例如有的事业单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增加了自身经济压力,借助绩效评价可以实现优化,对资金管理结构做出调整。发挥出绩效评价功能,更好的为事业单位服务,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2]。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项目绩效评价的具体应用

(一)遵循相应制度

运用绩效评价方法开展预算管理的时候,必须遵循政策法规。一是《预算法》,了解其中对预算管理职权、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等环节的规定,按照具体要求去做。二是《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文件中提出了部门的职责要求,是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事业单位之间情况是不一样的,制度制定要体现出针对性,要有工作需求相符合,才能落实下去。树立起绩效评价制度的权威性,减少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真正意义上做到公正、公开、公平[3]。内部要形成一套科学的执行体系,为预算管理活动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了解制度的变更情况,做出适当调整,确保绩效评价完整性。

(二)构建指标体系

预算管理根本目的是尽可能缩小预算和使用资金的差距,实现资金利用率最大化。(1)项目投资进度指标。掌握目前的资金使用情况,和预算进行比较,如果差距过大就要分析问题,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2)项目效益影响指标。可以反映出项目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3)项目成果指标。在完成之后的状况,准确收集各方面信息,要符合之前要求。为了提高指标的适用性,将采取统一的标准,这样参考起来比较方便,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预算管理会更加精确,对项目起到监督的作用。不同项目指标的内容有所差距,所以要合理调整,和预算管理相适应。

(三)落实责任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资金巨大,无形之中增加了难度,一个小问题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要加强控制。为了避免问题发生,要实施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的每一个人。当发生问题时,要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责任制会激发人员责任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出现越位或者渎职的情况,提高综合素养,建立起优秀人才队伍。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职责体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注重相互之间配合,形成强大凝聚力。对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高尚职业操守。事业单位是服务于国家发展的,要求人员具备较强责任心,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四)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

以往在预算管理中,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是相互独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二者之间有着一定联系,并且会相互影响。新时期内社会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对于项目预算管理而言,要创新思路,将财务考评和业务考评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加全面了解项目情况。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部门人员要加强联系,实现信息的传递、共享,提高在工作中的默契配合度,从而高效完成任务。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作为考评手段,不仅效率得到提升,而且更加准确。要树立起全局意识,从整体上去把握,深化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的融合。发现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有助于形成新的认识,增强绩效评价执行力度[4]。

(五)确定绩效评价方法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采用合适方法,这样出来的信息才是有效的。常用的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采取哪种方法要依据项目而定,保证解决实际中遇到问题,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要熟悉绩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项目情况来做出判断,这样效果会更好。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所以要认真分析,发挥出实用价值。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方法应用要灵活,不断提升水平。一次可以使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同时对多种方法应用,让预算管理效果得到有效的改善。

(六)实施综合评价

在前期阶段,事业单位要根据项目的信息设计绩效目标,再进行评估审核,保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地方财政部门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对目标复核,做到万无一失。在中期阶段,预算管理要严格执行标准,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在后期阶段,需要结合项目实施流程和结果,通过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前期、中期、后期三层管理模式的应用,有效降低了问题发生的几率,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提升了预算管理的安全等级。综合评价贯彻于管理工作的始终,某种意义上起到监督作用,对方式不断优化。

(七)报告撰写和结果利用

绩效评价工作完成之后,要根据整个过程撰写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绩效目标的完成状况等,必须保证全面,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遗漏。报告是重要文件资料,作为历史数据,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丰富经验,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例如在开展新项目的时候,参考报告可以快速制定出方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另外在项目预算管理中,加强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可以从业务活动、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反馈意见,指出目前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修正来优化执行策略,为资金合理利用提供支持。报告在撰写完成之后,要妥善保管,纸质形式容易出现丢失、损坏的情况,事业单位要建立数据库,便于人员查阅,是今后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5]。

四、结语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6

关键词: 工效 人员 环境

在工程管理领域,如何保证和提高工效始终是所有管理理论中讨论的重点,因为工效最终决定项目成本、进度,直接体现企业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高低。

一、工效管理五要素

为保证和提高工效,项目管理者在生产中必须全面考虑人、机、物、法、环五个方面的要素。通常情况下,对五要素采取的管控措施主要有:

人的方面,主要是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薪酬诱惑,延长作业时间等措施;

机的方面,主要是配备满足需要的设备,加强装备维修、保养,确保设备利用率等措施;

物的方面,主要是加强材料计划管理,防止疏漏,加强到货催交催运,保证及时到货,加强材料领用管理,防止误用和浪费等措施;

法的方面,主要是做好设计审查,尽量优化设计,以及采取正确、高效的施工工艺和措施等;

环的方面,主要是消除作业周边环境对作业的影响,为员工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设施等。

前述五要素的管控措施都是非常直观的,是容易被项目管理者所认识和运用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实际工作中在“人”、“环”两要素中还有一些因素,如员工生活环境、作息、饮食等,对工效往往有潜在的巨大影响。然而受国内行业传统的管理习惯、方式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被部分管理者忽视,导致工效低下,给项目工期、成本、企业信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人”和“环”两要素管理案例分析

某国内大型场站项目,为了确保赶按期完工,项目经理采取延长作业时间的赶工措施。作业时间从早上七点一直到晚上九点半,仅午餐和晚餐时段有一个小时休息时间。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工效不升反降,每日进度甚至不及采取措施前。项目经理征求员工意见,员工普遍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并改善食堂饮食。但是,面对员工诉求,管理者却没有正确看待,而是进一步试图通过加强教育和监督的方式来督促员工恢复正常工作,结果现场的消极怠工行为仍在持续。又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工程进度已经非常明显地滞后。项目管理者被迫从外部又调集了大量人力投入施工,并提高了员工工资。但即便如此,工效仍然不高,项目最终仍然没有按时完工,并且增加人力投入和高额工资带来巨大的额外成本支出,导致项目效益大幅下滑,损失巨大。

下面,我们将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项目部管理层在“人”和“环”两个方面管理上的缺失,说明影响工效的潜在因素:

1、每天近13个小时的作业时间安排不合理:作业时间过长,员工身体上承受不了。时间一长,员工身心俱疲,导致“出工不出力”现象的大面积出现,导致工效大幅下滑;

2、时间段设置不合理:每日各作业时间段之间间隔的休息时间只有一小时,除去用来吃饭的时间,根本没有多余时间来休息和恢复体力;

3、宿舍及作息管理缺失:员工6~8人一间宿舍,由于内务管理缺失,宿舍内的卫生状况非常差,很多员工个人卫生不讲究,宿舍内抽烟,床褥和衣物长期不清洗、不整理,物品乱放。另外项目部对宿舍作息也缺乏管理,每天深夜仍有很多员工肆无忌惮地玩乐,严重影响了其他人员的休息。在这种脏乱、没有秩序的环境内生活,员工普遍休息质量不高,对队伍的战斗力有实质的影响;

4、传统的食品供给方式满足不了员工就餐需求:职工食堂仍然沿用传统的窗口打饭方式供给食品,数百名员工每餐都要花很长时间排长队,员工们普遍对此有抱怨;

5、食堂食品质量不高:食堂沿用传统的大锅菜烹调方法,菜的色、味较差。副食仍然是传统的两菜一汤,比较单一。另外食品采购环节监管缺失,肉、蛋、鱼没有按正常水平供应,蔬菜种类偏少,招致员工的普遍抱怨,进一步影响了队伍的士气。

由于上述五个方面因素的效应相互叠加,对队伍的情绪和战斗力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可惜地是,某些项目管理者仍然没有看到上述因素的危害,没有认真地去研究对策和改进管理,造成项目工效无法提高。

下面,我们再通过某国际项目案例,来探讨我们在“人”和“环”方面的管理方式。

某国际项目建造一座油气处理厂,工作量很大、工期非常紧张,管理者同样采用了延长每日作业时间的措施,但为了充分保证员工身体健康和战斗力,管理者在“人”和“环”方面采取一系列的管理举措,促进了项目工效的提高,确保了项目如期建成:

1、确定合理的最长允许作业时间及作业时间段,确保员工充分休息:

充分考虑员工最大可承受的作业强度,将每日最长作业时间确定为10.5小时。作业时间段为,上午:7:30~12:00,下午:2:30~7:00,晚上:8:00~9:30。中午休息时间长达2个半小时,让员工充分休息来恢复体力。

2、实施强制性的周末休息半天制度,帮助员工缓解身心疲惫:

强制性规定每周日下午全员放半天假,以释放员工连续一周高强度工作累积的身心疲劳,以员工在下个作业周的作业工效。

3、员工宿舍内务实行军事化管理,确保居住环境的整洁:

对所有员工宿舍的内务实施军事化管理,统一内务卫生清洁标准,统一宿舍内的床褥、物品的样式,统一规定床铺、被褥按照军队要求进行整理,物品按规定位置摆放。项目部每日有专人对每名员工的内务整理和卫生进行检查、讲评和排名,进行奖优罚劣。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员工得到整洁、卫生的居住环境,从而保证员工得到良好的休息,促进体力恢复,从而保证工作效率。

4、夜间定时熄灯、就寝管理,保证员工获得安静的休息环境:

项目部规定每晚10点半,全员必须准时熄灯、就寝,严禁喧哗,由HSE部门监督检查,对无特殊原因不按规定时间休息的员工,通报批评并处罚。通过该管理,使得部分精力旺盛的年轻工人在晚上得以安分守己,避免了对年长员工休息的影响,确保整个宿舍楼有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了员工休息质量,获得了广大员工的拥护。

5、食堂就餐实行统一配餐制,缩短用餐时间,保证员工午休时间:

员工不再用排队打饭,而是由食堂员工在开饭前为每位员工盛好饭菜,并整齐摆放在员工座位上。员工就餐时每四人一桌,座位固定,员工的姓名被标识在座位上。就餐时间员工进入自己的座位用餐,数百人在十五分钟内即全部完成用餐,用餐完毕直接回宿舍休息。充裕的午休时间,保证了员工体力很好地恢复。

三、结束语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7

一、部门协作不畅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的规范制定权、处罚权、强制权、许可权、征收权等多项权力分离,这对保持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一定的权力制衡、预防权力腐败等现象显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代城市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变量的复杂系统,是具有非线性和复杂回路特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管理活动而言,行政处罚权与其它行政职权又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城市管理系统中的任何行政活动,都完整和连续地贯穿和包含了这些职权。人为地割裂这些行政权,虽然可以达到相互制衡,减少寻租的可能性,但也增加了部门协作难度,提高了行政活动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主要表现是:

(一)信息获取滞后,信息不对称,处理问题被动。城市管理系统范围极广,内容繁多。现行管理方式下,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动获取,即执法人员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日常路面巡查以获取信息。这种途径比较直观、直接,对情节轻微的违法活动,可以通过劝阻教育迅速进行纠正。但是,执法人员的巡查仅局限于对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等直观领域的信息获取和监督处罚,而对其他众多领域的信息获取较为困难,这也就限制了城管部门在拓展执法领域上的努力。而且,执法人员发现问题越多,自己的工作量就越大,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部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执法部门的执法效能和执行力。另一种是被动获取,即群众发现问题后打投诉电话进行举报,或通过市长热线、城管热线以及等方式直接向执法部门反映,或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等进行曝光反映,经领导批示后由执法人员进行处理。这种途径有利于借助群众和媒体的参与,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也能起到法制宣传的作用。但是,这增加了问题发现到问题处理之间的环节,增加了行政时间和行政成本;并且容易被误认为群众不举报、媒体不曝光、领导不批示,城管执法部门就不去发现、不去查处问题了,容易造成执法部门无所作为的错觉,最终导致“领导批评、群众埋怨” ,执法部门费力不讨好的后果。由此可见,执法部门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获取滞后,处理问题被动。

(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无人管理与多头管理并存。城市管理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分工越细,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知识积累、法律准备以及对人才的培训就越快,但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就越严重,协调合作的成本也就越高。同一个问题在具有不同执法权的部门之间转手反映,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同一性质的执法权在不同部门之间所进行的分割。这也是职责不清的一种表现,以及造成群众对执法权归属认识不清的原因之一。从而也就造成了群众反映问题难,执法部门获取信息不及时的问题。比如,对一个大排档夜间噪音扰民的群众投诉,环保、公安、卫生、城监等多个部门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权,群众往往不知道应该向哪一个部门反映,或者反映了迟迟得不到圆满处理。由于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都有一堆管不了的理由,无人愿意去管理;反之,又因为有利可图而多头管理,出现“九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的执法扰民现象。

(三)过多地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目前,对城市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治理往往局限于搞创建、搞突击式的整治。例如“城市牛皮癣”泛滥了,发生交通死人事故了,媒体报道了,于是领导批示,层层发文,层层开会部署一个专项治理活动就此开始。类似的问题的报道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类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实际效果往往是前治后乱。虽然专项治理在短期内对改善城市管理问题确实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市始终正常稳定有序运转才是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如果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专项治理往往治标不治本,结果只能导致“乱-治-再乱-再治”的恶性循环,城市管理耗能大、效率低。

(四)缺乏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部门众多,工作侧重点和依据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往往是各行其是,协调配合不够,更谈不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既监督又协同的关系,致使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批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部门没有很好的配合,直接制约了城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现行行政权力划分的制度下,政府行政部门需要创设良好的协作机制来愈合制度内的裂口,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实现管理、执法资源共享,弥合因行政权各组成元素分裂而造成的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的不良后果。

二、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强化部门长效协作

建立健全城 管协作交流机制,是优质高效开展城管工作的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现有城管体制下,只有遵循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助、相互监督的原则,充分应用现有行政手段和现代科技技术,建立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长效协作的新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共同现场发现问题,共同现场处理、监督、反馈、检验的良好协作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源头监控、动态管理、及时处置和反馈城管问题,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一)城管协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当前城管工作实际,必须建立健全以下六项协作交流机制,确保城管工作的协调高效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或者专项整治的工作需要召开行政执法联席会议,统一安排部署联合执法的事项、方法、步骤、措施,通报和沟通执法工作情况,协调处理联合执法中的争议,研究解决联合执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会议议定事项以会议纪要形式送相关执法机关执行,各执法机关要定期报送联合执法情况。

二是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相关行政执法机关针对城市管理领域较为突出的违法行为或者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活动的,应集中执法力量,实施联合执法。联合执法牵头机关应当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不得各行其是,不得互相推诿。

三是建立健全联动执法机制。相关执法机关与有关社区要建立上下联动执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中的上下联动。上下联动执法应依法界定双方权责,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四是建立健全互动执法机制。相关行政执法机关之间要建立互动执法制度,确保各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需要相关执法机关承担协助(协管)义务时能得到及时、有效配合。执法机关提出协助调查、采取强制措施等协助(协管)要求,只要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协作机关应及时无条件予以配合。

五是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应当公开各自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提供查询方便,对其他机关请求查询有关信息、资料、数据的,被请求的机关应及时、无偿提供。应当建立执法信息互通平台,保持及时、灵敏的信息沟通,把握违法行为动态,防止违法当事人利用地域、时间差异,流动作案。应当确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渠道,采用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建立联络网,互相提供执法工作情况。

六是建立健全执法调处机制。行政执法机关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或者其他问题,应当首先由行政执法机关互相协商解决争议;协商不成,由市法制办负责协调处理;协调不成的,则应当报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依法裁决。

以上六种协作机制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如上海市推行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制度,依托政务信息网络,共享行政执法案件信息,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执法工作衔接和协作更加便捷、规范、透明、高效。深圳市建成了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覆盖全时段、全范围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实施网格化监督和管理,推进城市管理达到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的目标。又如,我市城管联席会议制度,也是一项城管协作机制,对协调解决城管重大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

由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势必会出现两者所作出的行政决策、行为相互矛盾、打架的现象。由此,城市管理执法实践已提出了更多的权力协调要求。协作得好,可以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效能,否则将会产生极高的管理执法成本,对城市建设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对城市软环境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当今城市管理发展趋势来看,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个:

一是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目前,我市的城管协作,多是通过市城管局综合协调的方式来实现的,或者是依靠部门的力量去实现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其协作成本和难度较大。市城管局作为一个市政府组成部门单位,对级别高、权力大的各个职能部门,往往是协而不调,调而不果;而部门之间的协作往往是利益搏弈的产物,这种相互妥协的产物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协作要求的。鉴于以上情况,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必须自上而下来进行。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市政府的力量来创设和完善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机制,从而提高市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更好地打造强势政府,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可以说,通过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来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不少城市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如杭州市就较早地注意到了该问题,并在相关规范性文件中作了一些明确规定。《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市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负有积极协助、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义务;在涉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许可权行使的统一管理对象时,审批部门负有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抄告批准结果的法律义务;同时建立完善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与其他各有关行政主体之间的“双向告知”、“意见反馈”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再如重庆市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决定》,为城市管理系统内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蓝本。该决定就如何规范完善联席会议机制、联合执法机制、联动执法机制、互动执法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执法调处机制等六大协调协作机制,作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通过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可以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为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二是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完善城管协作机制的技术支撑。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实施数字化管理是城市管理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综合化的必然要求。以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突破口,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要求,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这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如杭州市城管部门安装“千里眼”帮助管理,深圳市城管部门建立了“数字城管”,昆山市率先在城市管理中推行信息化网络管理,都取得了良好效果。__在全省来看是一个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城管数字化监控网络、数字化信息网络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做到城市管理中的事件(指人的行为,如摆卖、烧烤、沿街乞讨等)和部件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资源化利用和社会化共享。通过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统一信息的收集和分配,提高信息的收集面和准确度,使信息前置,以全面准确 的信息来引导管理,从而将传统的滞后管理改变为实时管理和监督,增强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带动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我们应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基础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创新,以此为催化剂,进而建立起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以数字化为标志的体制协调、动作高效、方式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为我市“双创”注入活力,打造数字__。

三是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扫清城管协作机制的体制障碍。在城市管理领域实施综合执法工作,执法权力得到相对集中,在实际运用中更易于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减少扯皮,有利于城市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如运输车辆沿路抛撒沙石的问题,它既损坏污染路面,影响市容环境卫生,又影响交通秩序。这一违法行为涉及建设、交通、公安交警等部门,单一执法队伍管理很难奏效,这时集各家之能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即可快捷地处理,并能迅速消除其危害,达到提高工作效能,有效地维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目的。目前,我省13个地级市中,除少数几个城市外,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制工作。他们把涉及城市管理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施处罚等职能综合起来,对涉及城市管理的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建立起城市管理新体制。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相对分离的原则,把相对分散的管理职能综合到城管局一个部门,较好地改变了城市管理工作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责权利不一致的现象,也为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扫清了体制障碍。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8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其综合国力的外在表现,要想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必须要加强自身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企业发展是促进经济稳步提升的重要因素。而经济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如何利用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提高企业发展速度,促进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为出发点,分析了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希望可以为我国的社会经济进步提供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

经济管理;企业发展;内在关系;研究

1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企业规范化管理

经济管理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对企业进行一定的制约,这种制约可以保证企业发展不会脱离人们的掌控范围,保证企业会按照管理者的意愿稳步前进。管理者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利用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走向规范化,进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规范化的管理,代表着整个企业的整体实力,规范化的管理可以使员工拥有更高的工作激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困难时,规范化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所以管理者应该重视经济管理手段的运用,努力使企业向规范化靠近,促进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1.2有助于企业管理系统化

每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之中占有一席之地,自身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系统,这也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有效的经济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向系统化发展。在我国现今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系统化是建立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依靠。精细化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利用有效的方法对企业产品的营销过程进行不断调整,进而提升企业产品的影响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精细化管理是每一个企业未来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管理方法,而这种管理方法又是以企业系统化管理为依托,以满足需求者要求为目标来开展的有效管理方法,它凸显出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是提高企业效益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3可以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长时间的竞争压力下,很难产生良性循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及交流也更加困难。而利用高效的经济管理,可以让同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竞争共识,也可以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用相似的经济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使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纽带,进而加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市场竞争有效开展。

2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存在的关系

2.1有效的经济管理可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经济管理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有效的参考条件,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点,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另外在企业内部实施经济管理可以满足员工的内心需求,同时还可以刺激消费人群进行消费,是保证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通常企业都会采用高薪、嘉奖、惩戒等手段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实现加快企业发展的目的。将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效益进行结合,可以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及效益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2.2可以促进企业成长

要想加强企业的发展,有效的竞争是有效的保证。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竞争,优胜劣汰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所以要想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帮助企业有效成长,必须要为企业之间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标准。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都拥有精细化特点,往往都表现在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方向上。要想保证企业拥有有效的战略方向,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必须要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人才培养,加强自身战略团队的建设,培养精英人才,使企业制度向精细化靠拢,这才是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要依靠高质量的经济管理,而精细化管理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二者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3我国经济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经济在近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很多企业也在不断的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在很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显著的,但是企业的经济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重要情况,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经济教育,自身对经济管理认识不足,而且经济管理意识薄弱,在面对重要决策时存在盲目性,管理思想不够新颖、前卫,这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市场扩展和业务量的提升,忽视了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意义,这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会得到大量的经济回报,但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4经济管理应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当企业面临发展风险时,管理者会采用最为保守的方法尽量避免企业遭受损失。但是如何选择保守的方法是考验企业管理者经济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科学的运用经济管理方法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也是控制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所以经济管理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同时,也要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向大型企业学习,借鉴他们的经济管理经验,并针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创新经济管理方案,进而形成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利用合理的经济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才能保证企业能快速、稳定发展,在面临困难时,才能降低企业的损失。当然在企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后,更应该重视自身的经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强化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加快企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奕松.分析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J].赤子(上中旬),2015(10):101—102.

上一篇:预防交通事故预案范文 下一篇:成本分析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