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3-03-20 17:53:25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1篇

一、《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意,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省委、省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每年系统实施民生实事工程,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兜住民生底线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2021年继续实施51件民生实事工程,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生导向,浓浓民生情、满满幸福感,有利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方案》的制定过程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民生支出保障的措施,增强惠民政策获得感和可持续性”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指导下,省财政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努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具体政策制定中,方案送审稿经反复论证修改,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开门问策。2020年9月,布置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提出2021年民生政策建议。10月,厅党组布置开展2021年民生实事征集调研,9个调研组深入市县乡村和省直有关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首次在省财政厅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辟了意见征求专栏。11月,对征集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研究确定2021年民生政策框架体系,并形成方案征求意见稿。

二是评估论证。12月2日,省财政厅组织召开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评估论证会,邀请了部分人大、政协、专家、基层代表,对征求意见稿开展现场评估论证。评估论证及两次省直部门意见反馈共收集建议147条,采纳或部分采纳117条。

三是完善定稿。对标对表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部署,调整优化方案内容,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方案中,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生的重大部署和重大举措落实到位。12月,提请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2021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以政府预算解读的方式,向省人大代表报告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安排方案,并结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审议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最终稿。

三、《方案》的主要考虑

与往年相比,2021年民生政策力度更大、举措更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方面,在保住基本民生的前提下,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一些群众有需求、社会有期盼、政府有能力的好事实事。比如:为困难家庭孕妇提前免费基因检测健康筛查,加快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城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另一方面,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履行好公共财政调控职能,有序补齐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短板,确保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比如:针对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灾后重建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和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出了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实施鄱湖安澜百姓安居工程,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举措。

一是聚焦重大决策部署。对表对标党的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确保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推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南昌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聚焦困难特殊群体。立足财力可能,加大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特困失能人员护理、城乡孤儿保障水平,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聚焦兜牢基本底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属性,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围绕民生大事急事难事,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既扎实做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公共文化、住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民生保障,也突出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好残疾人、孤儿、特困失能人员等群体抚恤和社会救助。

四、《方案》的主要内容

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围绕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险等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51件实事,其中,新出台政策9件,充实完善内容24件,既保持了民生实事工程总体稳定,又不断满足群众新需求。51件实事主要是:

一是就业和创业方面,涉及政策5条,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帮助残疾人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

二是社会保险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失业保险政策,提高工伤保险长期待遇水平,为老年人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三是抚恤和社会救助方面,涉及政策15条,主要是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财政补差水平,提高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实施特困失能人员护理服务,提高各类困难群体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企业干部等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抚恤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改善残疾人照顾服务,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城乡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临时救助(特别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深化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特殊家庭特别扶助政策,持续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贫解困。

四是医疗保障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基因检测,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

五是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留赣就业创业,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段建设。

六是住房保障方面,涉及政策2条,主要是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七是乡村振兴及脱贫地区发展方面,涉及政策7条,主要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支持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渔民安置,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2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突出政治引领作用

1、把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作为全局普法的头等大事,突出政治引领作用。将法治思想作为局党组理论学习重点内容,组织开展法治思想专题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学习。将法治思想列入“八五”普法规划,抓住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广大水利干部职工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市、区委决策部署,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贯彻于日常言行中、体现在履职实效上。通过集中培训等形式,充分发挥全区水利系统领导干部在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2、发挥好局属各单位普法阵地作用,推动法治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引导全区水利系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通过微信、QQ、短视频等形式,运用各类多媒体手段和平台,推动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3、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区工作会议精神。把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市委、区委会议精神转化为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思路举措,把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推向深入。

二、全面谋划启动“八五”普法

4.科学谋划“八五”普法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区“八五”普法部署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科学谋划“八五”普法工作,为党委(党组)政府“八五”普法工作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

5.全面启动“八五”普法工作。区水政执法监察大队要召开启动会议,确保“八五”普法开好局、起好步。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宣传“八五”普法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突出宣传新内涵、新要求、新举措,为推进实施“八五”普法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抓好主题宣传,营造全民守法普法氛围

6.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持续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好“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制度,深入开展“江淮普法行”、“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主题普法活动。

7.加强民法典学习宣传。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级普法骨干作用,结合民法典颁布一周年,开展民法典解读活动、民法典知识大赛、民法典专题普法讲座等系列宣传活动,推动民法典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法治实践,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8.加强党内法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关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以、条例、准则为重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学习宣传活动,推动党内法规宣传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建党100周年,开展专项知识竞赛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遵守者、践行者和捍卫者。

9.围绕重点工作开展专题普法。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和“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牢牢把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广泛深入宣传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围绕巩固拓展三大攻坚战成果和水工程安全、河湖长制、水旱灾害防御、农饮水安全、节水惜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安全生产、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普法。

四、坚持精准施策,狠抓重点对象学法用法

10.扎实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认真贯彻实施任前法律考试制度。持续开展“机关法律学习月”,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学法用法考试。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11.加强在建水工程施工企业法治宣传教育。围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法企同行”活动,监督施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等相关法治宣传。深入开展依法管理、诚信经营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施工企业树立法治意识,依法生产经营,切实增强施工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观念。

五、积极创新实践,切实提升普法工作质效

12.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区水政监察大队要按照本部门工作职责和行业特点,按照局属单位和各股室职责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落实国家机关普法责任“三单一书”(普法责任清单、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履行普法责任评价书)制度,强化年度普法重点工作和事项跟踪问效、督导落实。巩固落实“以案释法”制度,加强典型案例宣传解读工作。

六、强化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全面履行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坚持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开展好“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新发展阶段水利行业精神,不断提高工作本领和工作实效。

七、服务局党组中心工作,更好的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13、做好水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编制。依法依规取消变相审批,编制事项清单并明确办理规则和流程。积极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及时清理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对本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进一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把水利改革向纵深推进。

14、做好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和优化政务服务。完善监管标准和流程,推行水利行业“互联网+监管”,运用重点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实现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深化水利行政许可事项涉企“证照分离”改革。持续优化流程、简化环节,压缩办理时间、材料,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一门一次”办理。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15、加强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持续加强水利领域执法力度,加大水事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巩固水利行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机制成果,加强行业监督,做好河道非法采砂、安全农饮水、河湖长制、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八、推进依法治区建设,推动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治理体系

16、加强水行政综合执法。按照“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的要求,组织梳理水行政执法权责清单。健全完善区域间、水利与其他部门联动协作执法机制,推进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发挥执法在强监管中的支撑作用。

17、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完善和落实执法案例指导、投诉举报、考核评价以及执法人员岗前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等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18、依法依规办好行政复议与诉讼。提高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办理能力与质量,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

九、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夯实依法治区群众基础

19、扎实开展水利普法工作。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认真开展2021年水利普法工作。精准确定主题,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省条例》以及《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纪念和水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20、有效化解涉水矛盾纠纷。坚持预防为主,落实水事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健全和完善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确保全年全区水事稳定。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3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心理情绪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通过认知方面的启迪和暗示,使学生自然地从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方面接受信息。由于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们容易凭视觉、听觉来决定自己的兴趣和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适时创设生动、直观、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语文课堂“动”起来,语文教学“活”起来。

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学生受经验、阅历和想象力的限制,对于文章中的“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十四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院落,鳞次栉比”等描述难以理解,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此,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配乐朗读课文同时,展示一幅幅威尼斯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了一个富有美感体验的整体情境。在鲜明、动感的情境渲染下,学生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为之所感,情绪高涨,以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对情境的再加工,深刻感受到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领悟到威尼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二、实施情感策略,增强语文课堂学习韵味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内心体验。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只有实施情感策略,唤醒积极情感因素,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致和韵味,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情感策略。

1.咏读激情

教师富有感情的高声诵读,其高亢的声调和悠扬的韵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直接、生动和丰富的感受,满足学生心理愉悦需要,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感觉,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带来的困难,使联想在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

2.分角色表演激情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一定的故事性,可以指导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用声情并茂的表演,诠释文本的内容,给语文学习增添新意和趣味。学生会被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深深吸引,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其中。通过表演可以领会孔乙己的穷酸、范进中举后的癫狂、《我的叔叔于勒》揭露的人性丑陋以及《皇帝的新装》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竞赛激情

力争上游是初中生的共同心理。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让学生比读、比说、比议、比写,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你追我赶,拼搏进取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引导合作探究,深化学生语文情感投入

新课标提倡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为此,必须尽快更新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的原则,潜心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着力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学生情感投入,以充分自由的合作探究式文本分析活动,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我们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先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阅读的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文章第1段提出了怎样的论点?文章第2、3段列举贤哲珍惜内在精神生活对论证论点有什么意义?文章第5段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是要说明一个怎样的结论等问题。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在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作探究。由于问题来自学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真正地感受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四、营建激励机制,增强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与愉悦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是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正值青春年少的初中生更是如此。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认真收集和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度及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给每个有个性特点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和兴趣的机会,搭建起针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成功平台,让学生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灵感。进而,可以为学生构建适宜的、目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用灵活的“尺”去度量学生的进步,用“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特别注重对学习后进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让教师的赏识与肯定成为活跃语文课堂教学和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催化剂”。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培育生命的艺术活动,是各种情感发掘、释放和迁移的过程。只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多动脑、多探究,注重情感途径的疏通,就一定能使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共鸣和人格健康发展。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学习能力提升策略高三复习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心理特征,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也可以理解为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历史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学科学习任务时的认知水平、心理活动、方法运用等的综合表现。中学历史学习能力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的获得、处理和运用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等。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好坏是决定成绩优劣的关键,而复习是一个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把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作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提高高三复习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 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又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益、形成特色教学探索的途径。下面笔者就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高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些尝试。

一、研究《考试说明》、钻研课程标准、高效利用教材――会读书

人们获得的知识,主要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知识,因此必须掌握读书方法。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就显得十分重要。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试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复习的指挥棒,而课程标准是对该学科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研究《考试说明》、钻研课程标准,使学生明确主干知识,抓住主干知识来读,从而达到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的目的。通过研读《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对本专题的学习要求总结如下:

考纲课标

1.维新思想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通过对《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研读,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知道本专题要特别关注近代中国各派别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这样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当然,强调主干知识并不意味着机械地重复历史教材的内容,并不意味着鼓励考生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提炼和建构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在高考历史能力要求中,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的能力只有在充分掌握好书本知识后才能达到,所以学会读书、打实基础在高考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夯实基础、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会整理

一堂历史课,如果只有教师和学生支离破碎的对话和没有史实依托的肤浅的议论,学生是不可能有什么收获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堂条理不清,没有完整的知识和逻辑体系的历史课,学生的反映和评价是极其消极的,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都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所以,一节历史课,必须有一条印象深刻、脉络清晰的纲,并做到纲举目张,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和逻辑结构。相信这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建构起相应的能力和价值观。

通过高一学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的历史理论,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零乱且不清晰,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这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高三复习要依据考纲、突出主干、大胆删减、并进行时空整合,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根据本专题的学习要求,先要为本专题确定一个核心灵魂即主题――“向西方学习”,然后围绕这一核心灵魂,引导学生把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各派别为什么要向西方学习(背景)、学什么(内容)、怎么学(实践)、结果如何等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通过各阶级各派别向西方学习过程的比较,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通过学生自主的整理归纳,进一步夯实基础,同时又使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学习西方的知识点与“向西方学习”这一灵魂主线做到点线结合。通过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缓慢发展过程,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碰撞过程中逐渐发展的,从而实现知识的点线面结合,建立起本专题的知识网络体系。

三、纵横比较、多角度解读、激发学生思维――会思考

自然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实验来模拟和再现近代以来实验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的发现,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问题的认知和实验能力。而历史教学对本学科的研究过程的模拟训练,一直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只是结论,与现代教育要求教会学生方法大相径庭,而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历史资料、通过纵横比较、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为此,我选择了以下两段材料与学生共同理解思想解放,激发思维。

材料一: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材料二: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这种变革的启蒙思想。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的中国启蒙思想人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通过材料一让学生纵向分析理解我国的思想发展历程:从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到秦汉、宋明时期发生的变化,到了近代梁启超提出“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

利用材料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中学西传”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探讨中国近代前期出现“西学东渐”的原因以及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则从“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新视角下,通过横向比较解读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并使学生体悟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课堂,是学生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历史学科知识涉及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在教学中可采用纵横比较,以“十”字型模式建构思考的基本点,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

四、强化训练、指导方法、提高能力――会创新

某心理学专家在研究了多年高考情况后指出,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有缺陷,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失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本专题复习中,我就以2009年浙江文综第38题(1)为例,此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和“新青年”的原因。这一小题总分10分,省平均得分为3.45分,失分情况非常严重。

课堂上,我运用了这一高考题,但不是让学生做,而是同时把参考答案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思想类试题,这一小题是分析一种新思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分析参考答案,从参考答案中寻找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模式。为了能让学生更容易得出结论,我把参考答案分三段: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学生很快得出此题答案的基本模式是:客观背景+主观认识+提出方案。

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接下来我设计这样一个同类试题,让学生进入模拟试场:呈现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 “众治”理念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分析提出“众治”理念的原因。有了上述解题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任务。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是一项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会读书、会整理、会思考、会创新是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探寻历史,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和认识,从中汲取智慧,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胡嘉山.运用整体史观 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2

[3]王俊领. 让学生从历史的智慧中增强能力[J].魅力中国,2009.11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5篇

一、对“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重新认识

学生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是在各个不同的班级氛围中经过班主任老师积极组织引导下实施的课题研究;具体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各位老师不同的执教风格也正是课题实施的魅力所在!经过我们长期有效的努力和对学生第一手资料的积累;班级事务的梳理趋于更加合理的状态!如果现在还仅仅看重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作为信息的反馈功能;那我们仅仅完成了它第一层次的作用。如何根据标准反馈出来的问题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何避免下一步对信息反馈真实性的影响?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生活中不单单是学业取得的长足进步,个头逐渐的逼近我们。他们不再是昔日乖巧的小孩子,伴随着他们嗓音变化的同时已经向我们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人生的重要阶段。需要我们从新认识他们!精力旺盛、充满自信、渴望独立、脱离现实、感情丰富、情绪激烈、充满幻想、追求合理、爱憎分明、认识片面的特性带给我们班主任的是:欣赏他们成长快乐的同时;还要欣然接受更多的无奈。也正是这种无奈要求我们认真回顾课题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两个标准不应有侧重点!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只会导致班级总评的下降。而自己对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信息反馈表现出了过度的关注;对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实施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以至于导致了一段时期班级工作的被动局面,回顾过去实施课题阶段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有汗水也有收获……承想将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以图共勉!

二、“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分化与融合

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显示学生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大部分和较好的学习状态。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上养成正确待人接物和对待学习生活习惯中关心别人不够,“娇气、骄气”突出;学习习惯上要养成寻求知识和掌握技能习惯中缺乏自主探究,要老师“牵着”走,“自主心、责任心”不强!在学习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大多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交际能力;但不排除另类。考试之前我自己认为学生成绩的波状现象是客观现实,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秀学生能做好状态的自我调整!结果孩子们远远没有达到老师的期望值!进入初中的第一年,有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同伴的压力,尤其是较内向且倔强的孩子,在饯行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这些从小听话的孩子在很长时期内都自我加压;导致状态的前紧后松。解决学生困惑可以是师生间的随机谈话,也可以是朋友间的促膝长谈。此外因视力原因,亲情纠纷,师生关系,校园暴力,同学关系等外界因素而导致的学习波动,我们的工作应尽量做到细微处。结合家访,家长会方式形成合力,通过社会时事和学校团队活动有机结合,在任课老师的相互配合下尽量减小排除外界对学生的干扰。

在以往《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实施中,我注重了注重信息反馈、解决方式两个环节,而忽略了实施前养成阶段是首要任务。对此强调的力度不大,次数不多,层次不深。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在头脑中深深的打下行为习惯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知道、熟悉行为习惯的每一项内容。能够在老师的提醒指导下,逐渐的由“他律”改为“自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抓好班级中占大多数的中等生!

对班级的活动积极参与,学习成绩介于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占班级人数大多数的中等生他们爱好广泛,人际关系处理和谐,交际范围相对稳定。他们在这次课题实施中表现出了极其强大的竞争力和相对较大的变数。在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反馈中中等生的学习计划,调节,优化,控制一直是困绕他们的难题。学习方式的选择五花八门,学习状态较浮躁,学习态度不积极,做的不到位的是《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计划与目标阶段的“每天的时间安排合理,能做到时时有事做”。在了解的基础上;以性情相投及任课老师的安排为准绳划分学习小组,按时定量的完成作业之外的学习任务,长期坚持下去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学习习惯的选择上也有的放矢,适合每一个人。同时针对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态度问题展开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与学科教师及知识点的逻辑特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此认知的前提下了解任课老师先进事迹,组织课外学习辅导小组,帮对子等活动;经过实验,效果明显。对于他们做不到位的共性问题明确强调:作业项目的要求:项目齐全,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按时完成;解答格式规范,步骤完整,能认真改正错误。错题集项目要求:整理及时认真,理清思路,探明出错的原因;项目齐全,分析透彻全面。尽量避免考试和成绩测验时因答题格式不全或马虎大意而造成的扣分现象!

在以往的工作中,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引导好每一个学生,缺乏能将学生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纳入同步教学的能力;针对不足,查缺补漏工作做的不全面;尤其是班里的后进生。今后应注意的是:对于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上反映出来的状态不佳的学生及时沟通,尽最大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要改掉则十分艰难。对行为习惯意识不强的学生,我们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统领效应去帮拉,还应利用一定的激励措施使他们感受到在课题活动中的成就感。使之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

在课题伊始阶段,体现在《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计划与目标阶段的内容他们表现地很好,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出改善的计划。预习阶段的“预习时能找出不懂的地方并标注出来,或作好记录”,课前准备阶段的“尝试做课后练习题”,“准备好学习用具”,上课阶段的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善于与同学合作。”“严格上课纪律,作好课堂笔记”条文上的自主评价还可以。复习与小结、作业与考试阶段的表现却不令人满意了。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学生采取了成绩档案制度(每天表现打分、每周成绩汇报、每月信息反馈)、借分制度。根据学校下发的《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评价标准》中的10个评价项目、13项评价基本要求、20个评价标准、17项加减分要求强化借分地实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性让他们体验到成长进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标准》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教育行为的滞后性;对于已经定型定性的不良习惯我们则只能通过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手段去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达到改正不良习惯的目的。习惯的形成周期较长,我们的教育行为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可能是一学期、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鉴于他们的层次主要是班里学习基础不扎实且比较任性的学生;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是问题的关键,通过对班里厌学现象进行了调查和归因分析,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家长的非正常压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等有关外,还与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相关。在我们的行为习惯教育中,对待后进生既要晓之以情又要动之以理;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区别对待;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后进学生的途径除了利用班会课面向全体强调讲述外,还应处理好教育过程的随机事件,在事件中,我们所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但是随机事件的处理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评价和学校教育的看法。在事件中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提醒的咳嗽,一下善意的拍打,一个原本自己都没有注意的动作或许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心中有他,正在关注着他;在懵懂而富有激情的年龄里,最能体现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精神状态。造就这种内在的动力的是我们对学生的――爱。

三、“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从工作的伊始就非常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在“班容班貌”建设上不遗余力;竭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洽、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从而使班级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对学生在多元化学科学习中进行探究、体验、发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反映出的价值观缺失,行为涣散,自以为是,缺乏感恩意识等现象深有感触。面对部分学生在《学生行为习惯自我评价标准及等级评定》文明礼仪行为方面标注的“B”“c”百思不解; 无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优秀与否,十四五岁的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何况还有我们老师苦口婆心地再三强调!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路径

中学生安全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中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处在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育者强化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及时应对变化着的问题。

一、中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时期中学生安全问题的发展现状,中学生安全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关注以下三方面:生命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

(一)生命安全教育

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家备受亲人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更不懂得珍惜其他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让中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培养关心与呵护生命的意识、能力。

(二)公共安全教育

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各种诸如火灾、交通、拥挤踩踏等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在这些伤亡的人群中,中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因此,抓好中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对中学普及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预防踩踏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引导中学生对身边的突发事故进行预防和采取补救措施。

(三)网络安全教育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虽然可以拓宽中学生视野,但其对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尤为典型的是自控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沉溺网络,由于网络信息良莠并存,网络在传播科学知识和正面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网络欺骗、网络色情和网络暴力等网络安全问题。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增强中学生使用网络的自律意识、安全意识,从而减少中学生因网络使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杜绝网络潜在危险。

二、中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实践的主体只有存在才能创造价值。中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而且我国处于改革深水期,各种矛盾有所激化,所以,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条件下,需要更加关注中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仅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而且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一)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十一岁到十八岁。其中,初中在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为少年期;高中在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为青年期,总称青少年期或青春发育期。这是人的一生中身体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中的最佳时期。”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生在这一时期处于叛逆阶段,会对外部环境产生抵触心理。在这个时期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让他们的日常行为符合社会法制要求,使中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有一个阳光的心态,这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关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的教育发展方式,能在最大限度上把人培养成现代意义上有素质的创造者。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缓慢。中学生安全教育与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实现人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通过中学生安全教育,中学生不但可以增强生存能力,而且可以养成适应复杂社会的能力,进而形成现代公民必备的综合素养。可以说,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安全教育将会起到积极而显著的推动作用。

三、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学安全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安全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存在漏洞,中学生缺乏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等。

(一)对中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认识不足

中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互动才能有效实施。然而,就目前情况来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本质、内容、意义认识不足。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理想的教育模式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当前急剧发展的历史时期,最激烈的竞争莫过于人才之间的竞争,社会的需求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中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但巨大的升学、生活压力也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对于家长来说,应试教育依旧是使孩子成长成才的不二选择。所以,广大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层作为学校诸多事务的决策者,其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对中学生安全教育活动的实施。当前,学校管理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首要指标,中学生安全教育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二是把中学生安全教育当作一种符号,停留在口头上、标语中,落实不到行动上、活动中。长此以往,必然会给中学生的安全带来隐患,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中学安全管理机制,总的来说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少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正式课程与专职教师;二是安全问责制度不健全。中学目前的课程设置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学缺少安全教育的正式课程,这种不完善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失去了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从教育者层面讲,专职安全教育教师与传统教师相比,其优势在于开展中学生安全教育的理念更加先进,思路更加清晰,方法更加有效,中学缺少专职的安全教育教师,对于学校安全教育水平的提高极为不利。长期以来,学校安全事故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学不能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适合本校校情的安全校规,缺少安全事故问责制度,教育者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从而给学生的安全埋下了深层次隐患。

(三)中学生缺乏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作为中学安全教育客体,通过安全教育使其规避风险是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近年来出现的众多中学生安全事故,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中学生在面临安全事故时不知所措,无论是在思想还是行为上都缺乏避险意识与自救能力。首先,在思想上中学生普遍缺少安全意识。当突发灾害即将来临时,他们无法及时发现灾害的存在,其直接原因是学校对安全问题的宣传不到位,根源在于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得力。其次,在实践上中学生不会避险操作,即使学习了安全理论知识也不能外化于行。历史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启示和教训:在汶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全校2200名师生无一伤亡,这得益于桑枣中学的安全演习活动,这所中学日常有秩序的演习活动成功避免了天灾带来的危害;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期众多学校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由于管理不足、教育不力出现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件,让人痛心疾首。

四、强化中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

中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来自于实践,解决问题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路径。

(一)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认识水平

家庭和学校作为中学生安全教育的两个重要主体,提高其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水平,将极大促进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家庭若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健康安全放在同等位置上,那么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将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此,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工具,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使家长重视安全教育、支持安全教育。从学校层面讲,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应深入学习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文件,通过深入领会上级精神切实增强对中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应成立以党委(支部)班子为核心的学校安全教育委员会,定期召开安全教育问题专题会议,商讨安全教育之策,解决安全教育之难,营造安全教育之风,引导全校师生关注安全教育、投入安全教育。

(二)完善中学生安全管理机制

健全中学生安全管理机制需要补齐两个短板,这就要求中学在教育结构上设置中学生安全课程与专职安全教师岗位,在此基础上健全中学生安全问责制度。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以解决本地区影响中学生生命安全的相关问题为导向。遵循针对性、层次性、递进性的原则,以不同学段的需求和时令季节变化为纵坐标,以模块化的系列内容为横坐标,螺旋上升,建构科学的内容结构体系。安全教育课应坚持多排课、多授课的原则,使中学生安全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设立安全教育专职教师岗位,使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积极投身于中学生安全教育之中,充分利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深化学生对自身和他人安全的认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中学安全事件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存在漏洞。我们要实现防患于未然,就必须完善中学安全教育制度,健全校园安全问责制度。健全安全问责制度,要将班主任、安全教育教师和学校管理层相关负责人三者紧密联系起来,若发生事故就可以准确定责、以制追责。学校要认真研究,审慎制定安全事故的处理办法和责任制度,以及安全管理的评价方案等,做到责任到人,形成秩序良好的学校安全运行机制,保证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一处。

(三)提升中学生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是一颗小树苗,那么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就是呵护其茁壮成长的雨露甘泉。提高中学生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需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密切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新的路径选择,强化中学生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在理论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首先,打造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以主流动漫人物为题材的学校安全教育片,使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效学习安全知识;其次,开展各类安全知识竞赛,并对获奖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用安全知识标兵来影响周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后,定期从公安、消防等部门请专业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用鲜活、具体的安全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在实践上,开展各种关于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通过安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有效规避安全风险。学校要定期举办安全演练活动,做到学生和教师人人参与,确保演练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有成效。学校在演练活动中要定期转换角色,使学生既能成为组织者,又能成为参与者,锻炼学生在复杂条件下的组织与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功.当前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冯永刚,员志慧.俄罗斯中小学安全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3):18-24.

[3]张颖,朱宁.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82-84.

[4]张晓娟.浅谈中学生的安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71-72.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宁夏固原市为经济社会及人才发展谋篇布局的两个战略性规划刚要:《固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固原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人才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这意味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既是全市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又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保证。大力培育各行各业创新创业人才,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又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各行各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要求、现状、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抓住机遇期,在日趋激烈的区域人才竞争中,构筑固原市人才小高地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篇文章,以期为更好地做好固原市人才工作提供参考。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突出成就

(一)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型人才团队初步成军

创新型科技人才较少,尤其是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形不成团队和合力,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度差,创新度与科研实力弱,无力承担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只能充当项目“配角”,参与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是长期以来固原市科研队伍和科技实力的“软肋”。基于此,固原市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力争每一个特色优势产业都能拥用一个创新型人才团队”。可喜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市农科所所长、国家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建设团队成员、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宁夏马铃薯产业首席专家郭志乾主持,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西北民族大学和西吉县马铃薯生产研究所参与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西北干旱区马铃薯种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费1799万[1]。项目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更为重要的是超越项目之上的意义:为固原市马铃薯产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广大科研人员,在首席专家、市农科所(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固原分中心)和重大项目等创新平台上得到有力整合并形成创新型人才团队,开始发挥引领作用。

(二)品牌战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08年7月,农业部颁发了首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证书,宁夏有4种农产品获此认证,其中固原市“西吉马铃薯”和“彭阳辣椒”名列其中,填补了固原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空白

2011年8月,由彭阳县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示范园申报的食用菌栽培产品杏鲍菇、鸡腿菇,获得了国家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成为全区首次通过有机认证的食用菌产品,也是西部首家有机认证的农产品。

2011年10月,“西吉马铃薯”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标志着固原市在全国驰名商标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2011年5月,原州区通过招商引资,与香港晋悦宁夏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签订2万吨马铃薯、芹菜、洋葱、胡萝卜、大蒜等蔬菜供给合同,价值约2亿元,供应香港的蔬菜生产标准已取得欧盟认证,已经与国际蔬菜生产标准接轨。获得欧盟认证后,等于取得“国际通行证”,除了供应香港外,还可以出口美国及欧洲各国。

这一个个零的突破、空白的填补,无不凝聚着广大创新创业者的辛勤与智慧,对固原市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和安全的地域特色农产品,提升名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品牌战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带动固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三)重点院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落户固原创新创业

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扰固原市人才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固原市委组织部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曾经这样说:由于我市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考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一般都不愿回来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滞后,即便回来的一些毕业生特别是理工科毕业生因学非所用、就业困难等原因而再次流失。固原一直是人才的净流出地。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加,大中城市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趋于饱和,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固原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环境的不断改善,一批固原籍的重点高校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开始回流,一些外地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也选择来固原创业发展,他们把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作风带到了固原。在学校、医院和农村,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多。

(四)人才创新项目和创业示范园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随着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的形成,在自治区、市县组织人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2010年到2013年,固原市先后实施了《金豆英才——西吉县马铃薯产业人才培训工程》、《隆德县书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西海固作家培育工程项目》、《西吉县西芹产业人才素质提升项目》、《固原市非公经济人士人才培养项目》和《泾源县苗木人才能力提升项目》等自治区级人才创新项目以及其他重点人才工程,在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使“人才是第一资源”、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人人都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各县区建立的“一县一品”特色创业园区,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创业发展平台,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五)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以及电解铝等重大项目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专家指出,产业结构停留在低端,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和吸引自然就少。同时,企业的附加值得不到提高,再多的人才也留不住。因此,只有产业首先迈向高端,才能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聚集,进而激发整个城市的创新活力。而且,城市需要营造良好环境,一座城市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随着固原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总投资230亿元的中铝公司100万吨电解铝、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项目以及总投资16亿元的西北通用航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园区的相继开工建设(目前,固原市已有9个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其中3个成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和吸引力将会越来越强。同时,随着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的推进,固原的城市面貌、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正在得到质的提高。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瓶颈问题

(一)人才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正如市委组织部有关报告坦言:虽然我市的人才工作经费由2008年前的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万元,但与川区市县和周边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此,我们仅以固原市和吴忠市及所辖区县2011年人才专项经费数据做一对比:固原市30万元,原州区10万,西吉县80万,彭阳县10万,隆德县10万,泾源县10万;吴忠市260万,利通区60万,青铜峡市80万,同心县50万,盐池县50万,红寺堡开发区100万。差距令人汗颜。

人才专项经费不仅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硬指标,它直接体现着对人才重视的程度和力度。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人才资本理念,充分认识投资人才是最有效益的投资,是可以获得持续回报的投资。要有大气魄,大手笔,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体制机制问题突出

自1999年最后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之后,分配体制进行改革,固原市好多事业单位近十年内基本没有再进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断层问题突出。如西吉县马铃薯生产研究所,编制30人,其中5名技术骨干被农牧局借调(农牧局整体缺人),6人承包脱毒中心,剩下不到20人,其中工人占1/3,试验点没有足够专业技术人员可供安排,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文章指出:“人才队伍结构有缺陷,主要集中在农业、卫生、教育系统和党政机关,工业、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奇缺,制约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2]。体制原因导致人才奇缺在规划部门表现得尤为典型。如市建设局规划科,以前是属建设局下属规划局(副处级),编制7人。2009年机构改革,降格为建设局内设科室——城乡规划科(正科级),编制3人。规划专业科班出身人才奇缺,市建设局所属的城乡规划科和规划勘测设计室,再加市建筑设计院,共有高级规划师1人,规划师3人,各县区基本没有规划专业人才。

2011年4月28日,原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及大县城建设大会战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要突出规划引领,既要考虑‘十二五’发展,还要考虑‘十三五’乃至‘十四五’发展;既要考虑10年不落后,还要考虑30年、50年不落伍,百年以后创精品;既要做到全区一流,还要做到西部一流”[3]。固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对规划人才的需求与体制之间的矛盾凸显。改革育才引才用才留才体制,特别是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人才层次低,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层次较低是固原市人才匮乏的一个突出表现。全市各类人才中一次性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到10%,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9.3%,享受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自治区“313人才工程”的仅有44人,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奇缺,特别是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领军型人才奇缺。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人才层次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由于固原工业经济落后。企业少,全市高技能人才3898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7%,技师大多集中在厨师和驾驶员队伍,全市高级技师仅有4人,全部在餐饮行业。全市没有一名符合推荐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的规定条件。高层次人才“质”的不高与高技能人才“量”的严重不足,不能统领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不能为发展方式的转变,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和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三、大力培育各行各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对策建议

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力培育各行各业创新创业人才,是一个大课题。如果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笔者以为,应该正视区域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真正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抓住打造人才小高地所必须的经费、观念、政策、体制机制和环境五大要素,认真总结推广已有突破性经验,破解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瓶颈难题,着力快速打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优化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环境,下功夫在短时间内形成小范围的竞争优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探索革命老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之路。

(一)增加人才培育经费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必须首先要在经费投入上求突破,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培育的投入。人才专项经费实行项目化运作,对高层次、高技能等急需紧缺人才、关键人才,进行项目化培养,提高人才投资效益。政府的投入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培育目标和区域人才竞争态势相适应,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为各行各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证。

(二)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化是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性保障。要看到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有改革的空间和余地,把改革育才引才用才留才体制机制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建立与经济社会相统一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坚持“以用为本”,重视制定和完善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的一揽子配套政策,不仅要大力引进人才,更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符合固原实际,具有固原特点,有利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区域人才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干事热情。

(三)统筹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

要转变观念,统筹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统筹引进人才与当地人才培养开发,不仅“要像招商引资那样招才引智”,而且要从过去的争资金、争项目、争市场逐渐转变到争人才、抢人才、留人才上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要强调阶段性、错位性。第一阶段,项目、人才并举,以项目为主,打造事业平台,依靠项目聚才和产业聚才。第二阶段,人才作为重点,坚持引进人才为辅,培养使用本地人才为主。重大项目课题申报书和任务书中必须包含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对创新型人才团队,特别是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才策略上早期强调柔性引才,共享成果,人才可聘可租可借。后期强调筑巢引凤模式,注重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急需紧缺人才、关键人才,避免引才的盲目性和引才高消费,避免由于毗邻地区重点产业布局雷同形成对同质化人才的市市竞争。

(四)优化城市环境

以规划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同时带动固原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有50年眼光”,突出固原市区和县城城市个性化的文化形象和品牌概念,以此形成城市精神、文化、经济、建筑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彻底改变固原脏、乱、差、滥的旧形象,创优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环境魅力和区域竞争力,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固原,使固原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聚集之地和人才创业之地。

参考文献:

[1]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固原市及各县区组织、劳动人事部门和相关调研单位.

[2]李文章.跨越发展,强市富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固原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固原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1-12-18.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学政治教学 青少年社会化 教学方法

韩愈将老师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在现代中学教育学中,学校和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给中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知识吸收能力和创造基础,而且需以独特的组织方式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和社会化规则,实现中学生初步的社会化,为其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奠定基础。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在中学的政治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本文就中学生政治课程教育教学中为实现中学生的初步社会化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社会化的初步过程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自然性是自母体分离之后,能够自由呼吸,成为一个生命体时,就具有自然性。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人的社会性是在人进入人类群体的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交涉和融合的程度与能力。人的社会化是指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个体的社会属性,促使个体与社会保持一致性,实现个体的社会生活的过程。[1]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自然人必须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熟悉群体人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确立生活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化资格的教化过程。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从文化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人的社会化问题的核心是探讨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及其机制。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在推定人的自然属性属于普遍特征而不具有生物人所存在的精神智力缺陷或障碍的条件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三岁到十三四岁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成就动机的推动下努力学习,以实现符合社会期望的社会自我的过程。这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阶段,因而称为客观化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人的幼年和少年期。青春初期(十四五岁―十七八岁)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随着社会接触的扩大,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增长,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理论思维的形成,青年初期会引起对“自我”在社会中的认识,会不断加深对人生观的思考,会经常把社会中所接触到的现象提高到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来衡量,并为此不断地开展争论,表现为对理论问题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高中生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2]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十年时间是心理自我阶段,故称为主观化时期。也有学者认为,从角色学习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终身性的重要特点。[3]这种终身性一方面体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始终与人们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学习相伴随,这种角色学习的任务和过程是终身的,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的规范、道德、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更加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文化,也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内涵和角色规范体现出来,并通过人们对这些角色的学习而传达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伴随人的一生的。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过程可以称为早期社会化的过程。

人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学生社会化历程的重要因素。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的社会组织体,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教育就成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活动场域。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化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的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4]在中学课程设置中,中学生政治课程是中学生社会化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学生社会化所必须的知识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课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中学生政治课程的性质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并强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中学生正处于需要更多地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年龄,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需要更多地与同学、朋友来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引领中学生初步社会化的作用。通过学校的理想教育及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增强学生感悟社会的自我意识,完善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自觉按照社会化的目标来评定和塑造自己的良好个性。

二、中学生政治课程的社会化教育内容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和理想及其培养社会角色。从文化继承的因素探讨,个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角色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

中学生是进入学校学习已经有七―十年的学生。随着年龄渐长,学习知识的增长和幼稚社会化过程的总结,中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集体环境的熏陶,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使得他们的社会性、群体性及其社会交往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关键的是,中学生学习阶段是价值观初步认知和学习阶段,因而中学政治课程在实现中学生社会化的课程教学中,学校和老师应该有正确的社会化教育内容和方向。中学政治课程的社会化内容教学应注重体现两方面内容:

(一)促进中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向善观念的自我意识。

个性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人的社会基础、自然基础和实践活动。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和塑造个人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社会要正常运行,人与人交往要顺利进行,都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中学生社会化向善观念的形成起始于家庭。家庭作为较小范围内的单个人的联合体,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社会的向善观念存在于先验性的自然正义和现实性的伦理正义之中。自然正义根生于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强调个人自觉和人人平等观念。自然正义体认着个体人格自由和尊严。伦理正义是现实正义,是以普适性的社会伦理观解读正义。伦理正义体现着制度规约下的人际行为事实的时代性进化规律。在自然正义和伦理正义构筑的正义美德的社会中,正义的法则和制度及道德情操共同建立起人的社会共同体,建立起一个善治的社会秩序。中学生政治课程教学中社会化知识的讲授,应体现出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向善观念。[5]为此才可教育中学生社会化规则,促进其积极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角色,担当社会责任。

(二)中学生人文精神的训练和培养。

真正的教育,永远是自由的寻求。[6]政治学科属于人文学科,中学政治教育理所当然要关注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人文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以使其更好地完成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历程。中学生政治教育要求教育中学生具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素养。这是中学生政治课程中促进中学生社会化必要的知识条件之一。一个人只有对自身及生存环境有基本的认识,有道德感、公民责任感,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从这个意义说,中学政治教育本身应体现出高度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及人生意义的关注,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文素养是体现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心理、精神和态度的修养,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学养及折射人性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心理、精神风貌及人格等诸方面的特质。社会从野蛮进化到文明,是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本身的文明程度提高的结果。缺失人文素质,一个人就处于野蛮状态,就很难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中学政治课程对中学生社会化的教育首先是老师需具备社会化的人文素养。钱理群教授说:教师不是教书匠,区别就在于教师是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信念,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的。[7]教师工作在本质上就是为民族和人类生命的健全发展尽义务、作贡献,是自有一种崇高性的。《大学》之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的就是教育的人文价值,也就是说,“教育从根本上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中学生社会化历程的推进。

三、中学生政治课程的社会化教学方法

中学生政治课程促进中学生社会化内容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程教学中,除了进行讲解和实例分析方法外,还需新的教学法,以防止中学生过度的社会化和低度的社会化。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通过研究,最早提出了人的过度社会化这一命题。在他看来,所谓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由于规范力和整合力运用的失当,造成对社会成员自由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强力压缩,从而使个体与社会完全同质化。显然,过度社会化的实质,是一种只张扬社会群性而抹杀个体个性的社会化运行中的教育偏差现象。低度社会化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针对经济人的假设而提出的“嵌入理论”的概念。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人假设”是一种“社会化不足”(undersocialized)的观念,这种“经济人”被称为“低度社会化人”。由于“低度社会化人”把人的行为看做只是原子式的个人的孤立活动,而不是既定社会关系和结构的产物,无视行为者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无视人与人之间行为互动的事实,因而最终无法把握个人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真实关系,无法解释行为选择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两种社会化过程都是违背中学生政治课程中学生社会化教育宗旨的。

为了鼓动中学生积极地自我促进社会化过程,可以选择课堂谈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一)课堂自由辩论法。

中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的各种因素会影响其社会化思维,如单位、家庭甚至于互联网的影响。可以就社会中发生的事件,精选后,由同学们自由谈论。老师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转化为适用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通过讨论、质疑、资料搜集与小论文撰写等训练,达成让学生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产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教学目的。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舞台,那么人就是其中必备的演员。中学生将来会进入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会“扮演”各种角色,老师不妨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机会,要求学生选择社会角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认识到应该如何行为。角色扮演法学生参与性高,可以使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缩小心理距离,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另外,由于是年龄相近的同学参与表演,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例如,有的教师在讲了有关法律知识后,设计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充当律师,为假定当事人辩护,等等,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32.

[2]童矫胜.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期[J].湖北社会科学,2002,(2).

[3]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6.

[4]风笑夭.论人的社会化过程之特点[J].湖北社会科学,1987,(3).

[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3-384.

[6]邓和平.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

[7]钱理群.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5-73.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9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1.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政策宣讲、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原原本本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坚持以上率下、联系实际学,真正把学习当做工作开展的第一道工序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2.指导工作落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面排查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坚持不懈抓好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加强动态监测管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努力降低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影响,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确保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全面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

3.完成剩余人口脱贫。聚焦613户1645名剩余人口脱贫,摸清底数,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给予低保兜底保障,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4.继续坚持“四个不摘”。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切实防松劲、防懈怠。持续强化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库动态管理,全面加强扶贫项目资金和扶贫资产管理,实施精准施策,开展精准帮扶,切实做到精力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

5.防范返贫和新增贫困。进一步巩固60个贫困村出列成果,确保87135名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对前期摸底的1373名脱贫监测户和3184名边缘户,及时提供精细帮扶,防范返贫和新增贫困。继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对非贫困村和边缘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努力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积极开展肺炎疫情防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作用,开展宣传引导、生产指导、帮扶督导和民意疏导工作,摸清底数,分类开展精准帮扶,解决好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生产发展和产品积压、扶贫项目复产复工等问题,切实将疫情对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三、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

7.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排查,围绕实现“三保障”、落实“三精准”、抓好“三落实”,重点围绕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调查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全面排查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6月底之前切实整改到位。

8.开展“动态清零”工作。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应补尽补”。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政策,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常态化机制,实行“应改尽改”。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和建后管养。3月底前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再排查工作,建立问题台账,全力补缺补差。6月底前,全面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新增问题。

四、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9.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目标,继续对8个深度贫困村在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贫困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特殊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力度,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

10.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对剩余贫困人口较多的5个乡镇及贫困发生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倍以上的14个村进行挂牌督战,督促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帮助解决问题。对“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动态清零、扶贫小额信贷清收等重点工作挂牌督战,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研判形势,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制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

五、精准落实帮扶举措

11.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继续深化“四带一自”“三有一网”扶贫模式,巩固产业扶贫成果。结合疫情防治工作,推动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带贫机制。大力解决产业扶贫中出现的滞销等各类影响稳定脱贫的问题。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确保村集体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在扣除土地租金、运维费用等必要支出后80%用于贫困人口,支持鼓励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继续实施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

12.持续推进就业扶贫。继续深化“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程,降低疫情对贫困户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加大就业帮扶工作力度,巩固就业扶贫成果。加强扶贫车间建设,提升带贫能力,给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优先使用贫困家庭劳动力,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稳定就业。开发并规范管理扶贫公益性岗位。

13.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坚持户贷户用户还原则,对贫困群众因疫情影响的春季生产和后期恢复生产资金需求,做到“能贷尽贷”,适当延长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贫困户的还款期限。加大“户贷企用”清收力度,做好实时跟踪监测,继续执行提醒、通报、预警、约谈、司法到期回收等机制,确保完成3.66亿元到期贷款回收任务,强化扶贫小额信贷逾期风险防范。

14.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的原则,深入实施产业带动、就业扶持、“两基”提升、社区融入“四大工程”,增强搬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标。

15.扎实推进资产收益扶贫。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协调相关部门有序推进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折股量化和收益分配向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倾斜。指导乡镇、村结合实际,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带动贫困户增收。

16.深入实施消费扶贫。以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试点先行县为契机,以消费扶贫为抓手,以拓展贫困户增收为目的,积极创新扶贫方式。持续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进电视、进深加工“八进”行动,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多措并举解决好产业扶贫中的“卖难”问题。积极争取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公民个人等参与消费扶贫。

六、加快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

17.扎实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300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计划任务。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剩余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不落一人”。持续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有效解决农村电网“卡脖子”问题。重点做好水电供区电网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光纤网络向自然村延伸,夯实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18.扎实补齐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做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加强基层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市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扎实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

19.扎实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以“五清一改”和“四净两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启动实施2020年度省市中心村规划建设,继续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创建。

七、提升脱贫攻坚管理水平

20.持续深化综合问题整改。继续推行“清单管理、专班督战、四季攻势、闭环调度”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扶贫资金专项审计反馈的各类问题整改,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坚持全面排查、一体整改、一体推进,以问题整改促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21.继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按照省扶贫办统一部署安排,及时开展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清洗工作。强化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数据比对与分析。开展数据摸排,提高数据质量,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善贫困人口统计监测体系,做好贫困监测和建档立卡两套数据的衔接。

22.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充分运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全面掌握资金安排、拨付、支付进度。全面实施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压实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绩效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公开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积极配合纪委监委、审计等部门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多措并举推动扶贫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23.强化扶贫项目规范管理。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围绕“补短板、强基础”,加大对产业就业补贴、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公开公示制度,加快扶贫项目实施进度。全面落实扶贫项目运维管护机制,完善扶贫资产登记制度,突出项目后期管护,确保持续发挥扶贫功效。

24.扎实开展普查试点和全面普查工作。积极开展全省脱贫攻坚普查试点工作,对先行试点的3个乡镇6个村加强指导,及时总结经验,为完善省普查方案提出建议。认真细致做好全市普查工作,摸清贫困现状,精准掌握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措施,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全面普查。

八、加大精准帮扶工作力度

25.做好精准帮扶工作。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力度。继续做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防疫期间,帮扶责任人要适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和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精准帮扶,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并落实好“一村一计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扎实做好县域结对帮扶,进一步加强与贵池区和桐城市对接合作,推动结对帮扶各项措施落地生根。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开展“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继续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作用,推动需求对接,助力脱贫攻坚。

九、强化脱贫攻坚总结宣传

26.做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工作。分类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工作总结。县级重点总结以脱贫攻坚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成就、经验启示等。乡镇重点总结具有特殊性、典型性的做法、成效和经验等。村级重点总结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治理能力、内生动力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和经验启示等。做好2014年以来脱贫攻坚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启动“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弘扬正能量,讲好故事,展现我市良好形象,表彰一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组织参加“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

十、进一步强化攻坚责任

27.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乡脱贫攻坚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坚持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全面排查问题和挂牌督战相结合,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乡镇、村(社区)、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各级干部的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28.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严格落实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市本级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预算。确保清理回收存量资金可统筹部分的50%以上用于脱贫攻坚。抓好涉农资金整合。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支持。

29.强化风险防范。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重点防范政府债务、小额信贷、市场波动、舆论炒作、涉贫等五大风险,时刻关注潜在风险。强化工作研判和会商机制,每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制定相应化解措施,全力防范化解涉贫领域风险。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第10篇

也就是这被“再创作”的多组涂鸦画,在微博、猫扑等多个网络平台上被疯狂转发,点击率节节攀升。在人人网的热门分享中,“据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的相册,以两万多次的分享数牢牢占据头榜的位置。“没有被涂鸦,不能算大家”等各种评论证明着杜甫的人气。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品格高尚,忧国忧民。他诗艺精湛,约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广为传颂,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被合称为“李杜”。

第一站:网民态度

对课本的涂鸦引来了众多网友的爆笑围观。不少评论指出,对于年轻人的无心游戏之举,不必戴“高帽子”、上纲上线。对于“没有民族底线”的批评,网友们也持质疑的态度,认为这批评太过严重。

事实上,涂鸦者并没有考虑那么多。画过“福尔摩斯版杜甫”的网友“鬼笔君雷文”就曾表示,他非常喜欢福尔摩斯,而现在涂鸦杜甫比较流行,所以将杜甫画成了这个样子。

对于指责,更多的网友认为这种涂鸦只不过是娱乐一下而已,不必过于较真。在课本上涂鸦,似乎是不少人学生时代的共同爱好,并不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据某商业网站发起的投票结果显示,71%的网友认为涂鸦杜甫“没什么,不影响人们对杜甫的崇敬”,20.9%的网友认为“不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与不尊重”。

被恶搞的不只是杜甫,李白戴眼镜,辛弃疾骑摩托车,学生们用涂鸦度过了一些无聊的时光。据了解,在“杜甫很忙”之后,网友们又创作了“李白不服气了”系列涂鸦,并且进一步扩大到对李商隐等人的涂鸦。

上海作家协会副会长、著名诗人赵丽宏认为,中学生涂鸦杜甫应该是出于游戏的心理,“没有很多恶意,应该不是为了侮辱杜甫,因此公众也不必反应过度”。

“恶搞杜甫的做法诚然不值得夸奖,但如果因此就说他们没有民族底线,显然太严重了,”有网友这样认为,“敬意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在嘴上说的。我只看见现在的学生很有才,请不要扼杀他们的一点点艺术灵感。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也有态度鲜明的反对者。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就认为杜甫精神是民族之光,绝不允许杜甫的形象被侮辱,“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民族底线”。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更是在微博上引用唐代文人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一诗,讽刺涂鸦者没文化。其宣传人员表示,有些恶搞杜甫的涂鸦很“不雅”,希望网友们在创作时能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

“如此恶搞诗圣,这是对文化的亵渎。”网友“尊严天下”如是说。也有网友感叹:为什么我们对恶搞、解构、颠覆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对于一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反而兴味索然?如果购买语文课本只是为了用插图来恶搞古人,无论如何都会令人感到遗憾。

第二站:精彩评论

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汤嘉琛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的杜甫草堂还是巩义的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晓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构建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表现。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作太多高深的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仿为手段、寻求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而已。简而言之,它只是离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的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中来。在微博领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的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的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性。更何况,在“各领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的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在某一时段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的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杜甫何以被恶搞

屈正州

出现在高二《语文》课本中的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画像,居然被“创意”无限的学生们演绎出添加了诸多现代元素的时尚版本,彻底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虽然明知是学生不无善意的恶搞,我们也必须追问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还是一些网友和学生的回答一语中的:其一,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亚历山大”,在课本上胡乱涂鸦,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给心理或精神减压的一种方式;其二,语文课本里选杜甫、李白、鲁迅等名家的文章过多,几乎在学生时代每年的课本里都要出现,后面还跟着“全文背诵”,让人“咬牙切齿”。如此看来,学生不将庄重的诗圣当回事,板子不能全打在孩子们的身上,教育部门更应当反思应试教育制度下一切围绕分数转而造成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以及教材改革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对于这些恶搞诗圣杜甫的学生们来说,动辄挥舞起道德的大棒对其进行斥责或惩戒都是不适宜的,因为孩子们的这种恶搞,充其量不过是其对繁重的应试压力的反弹。作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胡乱涂鸦或恶搞传统,在个人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和社会的包容性日益增强的当今,应当予以一定的理解并给予其存在空间。就我们的教育内涵来说,过于庄重、“神圣”的东西过多,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避而远之的逆反心理。对 “神圣事物”的恶搞,就是这样一种使郁积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的方式。

也许教育工作者需要向学生提醒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恶搞也不是没有底线的,那就是维护传承久远的优秀历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逾越了这道底线,即使是善意的恶搞,也会沦为为人所不齿的恶俗。恶搞即便是作为一种“创新”,也必须是善意的,是在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价值的新的情感。

(摘自《西部商报》)

恶搞杜甫不如阅读杜甫

程韬光

杜甫之所以伟大,被后人誉为“诗圣”,不仅因为其优秀的诗作,也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始终是社会、时代、民众的代表。

其实,杜甫的一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悲苦,他的父亲是当官的,他的岳父也为官,杜甫虽然科考不顺,但生活无忧,真正困难的日子有十年左右,但为什么杜甫的诗大部分表述苦难呢?这就是杜甫精神的伟大之处,他是在为百姓的悲苦而呼喊。而且生在那个年代,纳妾本是很正常的,但杜甫与妻子一辈子相守,杜甫也因此被称为“情圣”。

阅读杜甫,不仅是阅读他的诗作,还有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为民思、为民呼的精神。

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多去阅读杜甫。

(摘自《半岛都市报》)

第三站:不为人知的杜甫

也曾富贵,不乏风趣

整整1300年的时间过去了,杜甫的名字依然活着,和他的诗歌一样。人们所熟悉的杜甫是一位生活颠沛流离、体恤民间疾苦的诗人,其实,这仅仅是他人生的一个片段。除了他的诗句悲天悯人之外,他还是一个顽皮、风趣的人。

太平盛世的公子哥

实际上,杜甫59年的人生不都是现在人们印象中的那般穷困潦倒,至少他的前半生是跟其他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公子哥们一样度过的。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僚家庭。先祖为晋代大将军杜预,也是著名的学问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因此,杜甫曾经自豪地说过“诗是吾家事”。父亲杜闲历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

杜甫两岁多的时候,母亲便过世了,但是幼年的杜甫并不缺少母爱,忙着做官的父亲把他寄养在洛阳的姑母家,姑母待他胜过亲生儿子。大约在他3岁的时候,杜甫和姑母的孩子同时染上了疾病,姑母竭力照料他,自己的儿子却丢了性命。长大后,杜甫每每与人谈起,常常泪流满面。

杜甫早慧,七岁就会写诗,他曾在诗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开始与文士及官员交往,出入翰墨场所,得到前辈的褒扬。不过,那时的杜甫,可不是一个只会摇头晃脑背诗的“书呆子”,他在诗中写道:“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二十岁以后,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他先是在南方吴越等地,后到山东、河南一带,结交名流,张扬声名,对自己的才能相当自信。

情真意切的丈夫

在富裕闲适的生活中,爱情也如期降临。29岁时,杜甫娶了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19岁的女儿为妻。司农掌管钱粮,通俗地说,杜甫的岳父是县财政局的副局长。

杜甫成婚后没几年,他的父亲过世,经济来源一下子断了,生活日益穷苦。再后来,遭遇战乱,杜甫一家四处逃亡,贫穷、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再苦、再穷,杜甫都没有抛下过杨氏,杨氏也始终以柔弱的肩膀扛锄头种地、背行囊逃难,夫唱妇随。

风中翻船的老头

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悲天悯人的诗句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杜甫其实是个极其风趣的人。

家境陷入困顿后,杜甫感到世态炎凉。他在长安有时靠亲友接济,有时要去买朝廷的低价救济粮,有时还会采草药拿到市场上去卖,受尽了冷遇与白眼。有时,他甚至不得不乞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安史之乱后,杜甫带领家人逃难,历经磨难,好不容易到达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这段时光,给杜甫苦涩的生活带来了一抹温暖的阳光。他在《绝句三首》中幽默地写道:“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那幅有趣的图画吧:春日融融,泛舟湖上,羞涩的花朵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老头本想坐在钓鱼船上晒晒太阳,吹吹和风,看看风景,优哉游哉等鱼儿上钩,不想一阵狂风突如其来,花落了,船也翻了,老头恼羞成怒,跺着脚说:别以为春天来了就什么都好,还有狂风这种东西“放颠”呢!

第四站:杜甫诗句大盘点

1.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其三)》)

5.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7.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9.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0.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1.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1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5.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成都府》)

1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7.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0.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5.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7.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9.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1.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

32.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33.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34.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其六)》)

35.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3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37.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3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39.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0.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41.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上一篇:十四五规划内容概括范文 下一篇: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