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4 09:11:27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篇1

【关键词】 五行 帛书 竹简 圣智

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五行》分别在马王堆汉墓和郭店楚墓中两次出土,说明这部后来曾一度遗失的典籍在当时却颇为流行,在思想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对二者的文本进行比较,以搞清《五行》的抄写、流传情况,并最大限度恢复其原貌。简、帛《五行》的最大差别是帛书有经、说两个部分,而竹简有经无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因为说是后人对经的解释和阐发,竹简抄写时它尚未完成,因此,经、说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没有必要将其混为一谈。单就经的部分而言,竹简与帛书在结构和次序上也存在一些差别,考虑到经文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那么,竹简与帛书哪个更为合理,哪个更接近《五行》的原貌,便是我们这里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一)

简、帛《五行》经文虽在抄写上有一些出入,但最大的差别却集中在帛书(以庞朴先生整理为准,见《帛书〈五行〉篇研究·校注》,第43—90页。)的经十至经二十之间,也即是竹简的经十九至三十六简之间。为讨论方便,先将帛书和竹简的次序分列于下。帛书本的次序是:

【经十】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

【经十一】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

【经十二】不远不敬,不敬不严,不严不尊,不尊不恭,不恭无礼。

【经十三】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

【经十四】颜色容貌温,变①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

【经十五】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经十六】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恭而博交,礼也。

【经十七】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

【经十八】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②,智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

【经十九】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仁义,礼智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和则同,同则善。

与帛书相比,竹简的不同主要有两处,一是将原属于帛书本第十三章的“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一段前提到第十章“不变不悦……”以前;二是与此相应,把原属十七、十八、十九三章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闻君子道,聪也……”、“见而知之,智也……”前提到第十四章“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前。如果借用帛书的章节,竹简的次序为:经十三、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十七、经十八、经十九、经十四、经十五、经十六、经二十。可以看出,这一处文本的差别在于二者对仁、义、礼与圣智的关系理解不同,帛书先谈仁、义、礼,后谈聪明圣智,而竹简则先谈聪明圣智,后谈仁、义、礼。那么,这二者哪个更为合理呢?从表面看,先谈仁、义、礼,或先谈聪明圣智,似乎并没有一定的必然性,二者均可以成立。但如果考虑到“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一句较特殊,特别是结尾的“不安不乐,不乐无德”在前面曾多次出现,它往往具有结论性的作用,那么,帛书将它放在“不变不悦……”、“不直不肆……”、“不远不敬……”后,显然更为合适。更重要的,诚如庞朴先生所言,由于竹简将“不聪不明……”一句前提,随即将解释、说明这一句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闻君子道,聪也……”、“见而知之,智也……”等章也同时前提,而这几章分论五行和四行,实际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总结,竹简“把一个总结性的论断提到了不前不后的中间位置,便未免进退失据,露出马脚了”③。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五行》这一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出了变、直、远,由变、直、远推出仁、义、礼,那么,变、直、远具体何指?这便是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帛书在十一、十二、十三章提出“不变不悦……”、“不直不肆……”、“不远不敬……”,接着又在第十四、十五、十六章解释何谓变、直、远,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紧连在一起,这种处理在文理和逻辑上显然是合理的。而竹简由于在二者之间插入“未尝闻君子道……”的一大段论述,则多少将原有的文义打断了,使人们不容易明白变、直、远究竟具体何指?为什么能由它推出仁、义、礼?

另外,丁四新博士的看法也值得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在楚简《五行》中,‘金声,善也;玉音,圣也……’与‘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二者是共章的,或者说它们被划到了一个共同的逻辑段落中。然而这样的一个段落划分并非合理,实则‘金声,善也’语段与‘不聪不明’语段,截然两分,不可缀属。这应当说是帛书编纂者改动文本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帛书的文本挪动在今天看来又是否合理呢?帛书编者将‘不变不悦,不悦不戚’语段挪前,将‘不聪不明’语段挪后,依愚见看来,实较简本更为合理,因为挪动后的文本上句‘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玉振之’与下句‘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从论乐之作用来看多少可以衔接起来。这样,我们才能说二者真正可以共章了。”④说帛书编纂者对文本进行了改动,似还可以再讨论,但认为帛书优于竹简,则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很可能是竹简被进行了改动,而帛书至少在这一部分则更为合理,更接近经文的原貌。

以上所论应该说是言之有据,持之有故,但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根据是:一,楚简《五行》可分为两个部分,从一号简“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到二十号简“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帛书第九章)为第一部分,从二十号简“不聪不明,不圣不智”到篇末为第二部分。这两个部分都贯穿着“圣智”的线索,而第二部分的“‘聪明圣智’之论,有着承上启下、贯通全篇的核心作用,帛书作者将其置于‘仁’、‘义’、‘礼’、之论后,显然未解此句‘圣智’之论的深义”。二,“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帛书二十、二十一章)与前面的“……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帛书十一章)存在思想上的联系,“或者说,仍是在解释‘不简不行,不行不义’等等的意义。显然,这些内容原本是属于‘颜色容貌温,变也’一段的内容,两者本是意义相续的一个整体,”“在楚简中,‘颜色容貌温,变也’一段与‘不简,不行’一段前后相接……是非常合理的有机整体,”而“帛书本将往复论述‘圣智’之说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一段,移至‘颜色容貌温,变也’段后”,“不仅割裂了‘颜色容貌温,变也’段与‘不简,不行’段之间的关系,而且支离了《五行》全篇的‘圣智’之说”⑤。如果真如论者所言,那么,竹简无疑要优于帛书,但问题是以上看法本身是有疑问的,《五行》前后两个部分并非是划在“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而是应在帛书的十九章“见而知之,智也……和则同,同则善”。我们先来看《五行》的内容:

《五行》首章(仍以庞校本为准,因为这一部分帛书与竹简次序相同,故不作区别。)提出“仁义礼智圣”“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并将其归为“德”与“善”,这是全篇的总纲。

第二章提出“中心之智”与“中心之圣”。《五行》确实十分重视圣智之论,这同它区分“德之行”与“行”或“德”与“善”密切相关,在《五行》中,德、善往往是指实践、认知的对象,而圣、智则指实践、认知的主体,二者具有一种对应的关系。

三、四章提出“善弗为无近,德弗志不成”,照应前面的德、善之论,同时提出“思”,为下文的过渡作准备。

五、六章通过“思”分论仁、智、圣,把仁、智、圣看作由内而外的显现过程。

七、八章讨论“慎独”、“为善”与“为德”,九章提出“金声而玉振之”,对德、善进行概括。

可以看出,第九章的“金声而玉振之”确实有小结的作用,但它是否就如论者所言,将《五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是否在《五行》中已占有这样一个突出地位,却是大有疑问的。在《五行》的下半部分,也即是帛书的的二十一章,也有一段与此类似的论述:“君子集大成。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这里的“集大成”显然也即“金声而玉振之”,《说》也是这样理解的:“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因此,“君子集大成”一段与“金声而玉振之”应当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而它在《五行》的后半部分只起到过渡的作用,并没有总结全文。所以,单就“金声而玉振之”一段的内容而言,尚不足以成为划分《五行》的标准,这是其一。另外,“金声而玉振之”一段后,《五行》接着讨论仁、义、礼,虽然其具体论述形式与前面的仁、圣、智有所不同,——这一定程度上是由圣、智与义、礼自身不同的性质造成的——但就其都被看作由内而外的显现过程,二者则无疑是一致的。因此,《五行》有关仁、圣、智与仁、义、礼的论述应该是前后照应,处在同一个思想单元中的。更重要的,只有讨论了仁、义、礼,“五行”的内容才算是全部登场,也才能谈到“五行和”、“四行和”的问题,所以,庞朴先生主张应该按帛书本的次序,把十七、十八、十九章看作是对前面的总结,无疑是正确的。而若按竹简,“五行和”、“四行和”一段被嵌在仁、义、礼的论述之中,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与其说是帛书“支离了‘圣智’之说”,不如说是竹简扰乱了仁、义、礼的次序。其实,不论在帛书中还是竹简,有关圣智的论述都依然是存在的,只是次序发生变化。论者认为帛书“失落‘圣智’大义”,主要同他对《五行》的理解有关,而如果把“聪明圣智”一段不是看作第二部分的开始,而是第一部分的总结,那么,就这一部分而言,圣智之论不仅没有失去,反而被强化了。

当然,论者认为竹简优于帛书,根据不仅仅是“圣智”之论,更重要的,乃是他认为第二十章“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以下内容仍是在解释前面第十一章的“不简不行,不行不义”,是前面内容的延续,而这一看法同样值得商榷。其实,《五行》在第十一章提出“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后,紧接着在第十五章“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一段中即对此作了解释:“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那么,它还有什么必要用这么大的篇幅再来对其进行说明呢?而且第二十章“不简,不行”后接着是“不匿,不察于道”,而这一内容在前面根本就没出现过,它又是在解释什么呢?人们之所以认为这一部分是前面内容的延续,主要是看到其中有个别雷同的字句,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五行》这两个部分虽然都提到“不简,不行”,但在思想倾向上却存有差别。我们知道,《五行》的基本思想是将仁义礼智圣区分为“形于内”的“德之性”与“不形于内”的“行”,前者是内在道德律,是主体自觉,后者是外在道德律,是客观规范,这样它实际是用一组概念在表达两种思想。《五行》前十九章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性”,把仁义礼智圣理解为由内而外的显现过程,其中对仁、义的论述是:“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第10—11章)仁、义分别是由“变”(经文云:“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直”(“中心辨然正行之”)的外推、显现过程。而第十一章的“不简不行”乃是义自我扩充、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是由内而外的表现,具体内容是“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第二十章以下《五行》则主要谈“不形于内”的“行”,这一部分虽然也谈到仁、义,但在具体理解上与前面已有所不同:“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有大罪而大诛之,简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简之为言犹练也,大而晏者也。匿之为言也犹匿匿(慝)也,小而轸者也。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第20章)“简”指从事实出发,对客观、公正原则的贯彻实行;匿则指从私情原则出发,对小的罪行的赦免。简、匿分别为义之方、仁之方,即仁、义的具体原则。作为君子就要在大的原则(“大而晏者”)和小的灵活性(“小而轸者”)方面分别从简、匿的原则出发,这样才可由外而内,集善成德,上达君子之道。可见,这里的“不简,不行”与前面是有所不同的,用《五行》的话来说,前者主要是“形于内”的,后者则更具有“不形于内”的特点,二者在《五行》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是不同的。若不加区别,笼统地将其看作是一个部分,显然不合适。

除此之外,《五行》前后两个部分还存在着诸多差别,《五行》前半部分非常重视“思”,重视内在情感体验,论述仁、圣、智时如此,论述仁、义、礼时亦如此,只不过仁、义、礼没有直接说到“思”,而是提出作为内在情感、理性活动的变、直、远,由变、直、远推出仁、义、礼,而这同样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的,与仁、圣、智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而《五行》后半部分则提出“目(侔)而知之”、“喻而知之”、“譬而知之”的类比、归纳法,以此作为探求、认知仁、义的手段,表现出将仁、义外在化、对象化的特点;另外,《五行》前半部分多谈论圣、智,并以圣、智对五行、四行作一总结,始终贯穿着圣、智的线索。而后半部分从二十章到篇末,圣、智之论则根本没有出现,所谓帛书《五行》“支离了全篇的圣、智之说”,似值得重新考虑。因此,“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以下各章并非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发挥,而是另起一个角度对仁、义重新展开论述,《五行》前后两个部分存在着思想倾向的差异。在帛书本中,这两部分的区别是清楚的,因而它的次序更为合理,更接近《五行》的原貌;而在竹简本中,由于将“聪明圣智”之论前提,仁、义、礼的内容被一分为二,显然是改动过的痕迹。而竹简本之所以这样作,可能如前引论者一样,是误解了二十章与十一章的关系,以为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故不惜改变原文的结构,以使这两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但这样以来,《五行》原有的思想大义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为照顾开篇“形于内”、“不形于内”之论,而在前后两个部分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倾向也隐而不彰,这不能不说是竹简不及帛书,而帛书优于竹简的地方。

(二)

除上面一段外,帛书、竹简其它部分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帛书第二章:“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无中心之圣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竹简则只有前面一段,略去了后一段“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在帛书本中,智、圣对举,显然更为合理,竹简本只谈智不谈圣,与文中的“聪明圣智”之论已不相符,所以帛书本应该是《五行》的原貌,而竹简本的缺省乃是它在抄写过程中的遗漏。

帛书首章论及仁义礼智圣五行时,称“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而竹简圣一行作“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与前面的表述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竹简抄写者看到,圣在《五行》中主要是指“形于内”的“德之行”,若说“不形于内谓之行”,多少与圣的内容显得矛盾,故对原文作了改动。竹简抄写者看到《五行》的表达方式与仁义礼智圣自身的性质存在矛盾,是正确的,但由此改动原文却大可不必。因为《五行》虽然对仁义礼智圣分别作了“形于内”、“不形于内”的规定,但这只是一种表述形式,不可过分拘泥。《五行》的本意是说,仁义礼智圣五行中有一些是“形于内”的,另有一些则是“不形于内”的,但是由于它把仁义礼智圣五行看作是一个整体,已无法按其自身的性质来进行分类,而只好象目前这样,一方面说它是“形于内”的,另一方面又说它是“不形于内”的。这样在五行概念体系与“形于内”、“不形于内”的主张间实际存在着表述上的矛盾,因为仁义礼智圣五行中有一些如“圣”只能是“形于内”的,不可能是“不形于内”的,说它“不形于内”,只是表述上的需要。所以《五行》在对仁义礼智圣做了“形于内”、“不形于内”的区分后,接着说“德之性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说明自己主要还是将仁义礼智圣分别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讨论的是德之行与行也即德与善的关系,认为二者分别具有“形于内”与“不形于内”的特点,这样上面的表述就只是一种形式,理解它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帛书本的表述上下一致,故是《五行》的原貌,而竹简本圣“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一句与前面无法协调,显然是改动的结果。另外,帛书首章论述“五行”的次序是仁、智、义、礼、圣,而竹简是仁、义、礼、智、圣,二者有明显的差别,这一点,竹简整理者已经指出。但问题是帛书与竹简哪一个是原貌?哪一个又是后来的改动?还有,这一文本的差别是否具有特殊意义?从表面看,竹简的次序显然更为合理,特别是仁义礼智以后基本成为一个固定的说法。但帛书本的次序是否就完全就没有根据呢?帛书本中仁、智相连,这在先秦典籍中时有所见,如“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也常常仁、智对举,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雍也》)“知及之,仁守之。”(《卫灵公》)帛书的表述可能即与此有关。至于义、礼的次序,同样也常见于先秦典籍,如“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左传·襄公十年》)“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昭公六年》)“非礼不终年,非义不尽齿。”(《国语·晋语》)“明度量以导之义,明等级以导之礼。”(《国语·楚语》)这是否意味着帛书的次序更早、更为原始,而竹简乃是改动、完善的结果?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尚不能成为定论。不过即使认为竹简这一处次序更为合理,更接近原貌,也很难说帛书本在整体上不及竹简,至少从全文来看,这一处差别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五行》靠近结尾处论“目而知之”一段,帛书与竹简的叙述也有不同,帛书的顺序是:目而知之,譬而知之,喻而知之,几而知之;竹简的顺序是:目而知之,喻而知之,譬而知之,几而知之。譬而知之与喻而知之的次序被调换了,但这个调换诚如庞朴先生所言,“只是用语上的不同,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即使不是传抄之误或笔误,也很难说有优劣之分。所以似乎可以忽略不计”⑥。此外,帛书与竹简互有讹字、脱字、衍文、脱文现象,可以互相参照、补充,前人对此已多有论述⑦,故不再赘述。

(三)

对于《五行》经的部分,现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子思的作品,或至少是子思学派的作品,这一看法应该说是有根据的。首先,早在二十年前马王堆帛书研究中,庞朴先生已指出,仁义礼智圣五行即是荀子所批判的思孟学派的“五行”⑧,揭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这次《五行》与《缁衣》等相传是子思的著作相伴再次出土,无疑证实了以前的判断,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首倡五行的子思。试想,这部名为《五行》的儒家著作,曾在战国中期以后的时间里如此广泛地流传,而子思又曾“案往旧造说,以为五行”(《荀子·非十二子》),以至引起荀子的激烈批评,那么,虽不排除成书于他人之手的可能,但如果把它看作是子思的作品,可能性无疑是最大的。当然,要确立《五行》与子思的关系,《五行》的写作年代无疑是另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前面关于《五行》经文的讨论,可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的判断。现学术界一般认为郭店一号楚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三世纪初,不晚于公元前三年⑨,考虑到《五行》流传过程中的复杂情况,特别是竹简并非《五行》最早的传本,那么,它的书写时间可能还会更早,虽不排除完成于子思弟子的可能,但基本可看作是子思(前483—402)的思想。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有些学者注意到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有“案往旧造说,以为五行”一句,又看到郑玄在《中庸》“天命之谓性”一章后注曰:“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智”。于是认为子思的五行应该是借用了古代的思想资料,是与水木金火土相配的,而《五行》没有水木金火土的痕迹,因而只可能是子思后学的作品。其实,郑玄这里主要谈到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而仁义礼智信成为固定的说法乃是较晚的事情⑩,所以郑玄明显是以汉人的观念附会古人的思想,对于理解子思的五行说并没有太大价值,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还是将《五行》看作子思的作品为好。

注释:

① 帛书本作“恋恋”,据竹简本改。

② 帛书本此句脱漏,但说中有“仁气,礼乐所由生也。言礼乐生于仁义……”等。

③ 庞朴:《竹帛〈五行〉篇比较》,《中国哲学》第二十辑,221—227页。

④ 参见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第三章第一节《简帛〈五行〉文本比较》,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4月。

⑤ 邢文:《〈孟子·万章〉与楚简〈五行〉》,《中国哲学》第二十辑,第228—242页。

⑥ 见上引庞文。

⑦ 见上引庞朴、邢文、丁四新文。

⑧ 庞朴:《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文物》1977年10期。

⑨ 参见《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7期;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篇2

大诗也有一套完整的表达形式,如分为若干章节,开篇是祝愿、颂神,故事取材于传说或真实事件,主角多是高尚英勇,诗中往往涉及到对风景、爱情、战斗等内容的描述,讲求韵律的变化等。佛教延续了往世书和大诗的写作风格,佛典不少内容是关于佛陀的历史传说,佛教文献中属于往世书类型而较有文学意味的是关于佛陀生平的夸张的传说,210如《大事》《神通游戏》《普曜经》等。可以说,佛陀是印度最为生动的文学形象之一。佛传文学是西方学者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学者也在一百多年前开始关注和撰写佛传,成果相当显著。我国学者对何谓佛教传记文学和佛传文学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1930年,许地山在分析梵语佛教文学类型时曾提出《纪传》文学。他将《纪传》文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关于释尊的传记,即佛传。许地山提出的佛教传记文学的分类方法具有开拓意义。英国学者埃利奥特认为,佛陀生平有两种传记:一种是乔达摩的实际情况和行为的记述,一种是人们期待一个佛陀应作应为之事的记述。第二种类型盛行于后期佛教作品之中作品中的超自然因素,是依照印度风格的,且更为华丽可观。季羡林将梵文佛教文献分为传记类、譬喻类、赞颂类和哲学教义类。孙昌武认为佛教文学有佛传文学与因缘文学因缘经譬喻与譬喻经等类型,它们是佛典中文学性最强部分。笔者在前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佛传文学是佛教传记文学的组成部分,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佛传文学主要指记载佛陀的各种本生故事、佛陀降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等一生行迹的佛典,也包括过去诸佛到现在诸佛、未来佛的传记,这其中也特别包括佛陀的敌人 (主要指提婆达多)的事迹。狭义佛传文学主要指释迦摩尼佛事迹,具体涉及佛陀从降生、游四门到出家、降服摩罗、成道、转法轮、双树示寂等内容,还包括提婆达多破僧,即西方学者称之作为历史人物的佛陀。那么佛传在佛典中具体分布情况如何,产生了哪些文学母题?传主释迦摩尼如何从先觉悟的僧伽成为具备超能的大神?佛传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给予关注。一、佛典三藏中佛传考述佛典中对佛传的描述主要见于杂藏、律藏和经藏中。

(一)杂藏佛传巴利佛典杂藏共十五部,其特点是非尽佛说、偈陀为主、成书较晚、内容驳杂。偈颂起初多连叙再说,较少有单纯讲述义理的,因此杂藏中也有数量不菲的叙事内容。这些叙述内容主要集中在《经集》《长老偈》《长老尼偈》等几部佛典中。侧重于道德伦理说教的《法句经》,经文短小的《小诵》,感兴抒发的《自说》中叙事内容则较少。杂藏佛传主要集中在《经集》和《佛种姓》中。《经集》中的《大品》简单叙述了佛陀的降生、出家、修行和教化的事迹。其中《那罗迦经》记述了佛陀出生在蓝毗尼,阿私陀仙人预言新出生的释迦族王子将成为佛陀,并劝勉外甥追随佛陀。《经集》对佛陀的记载清新、素朴,无过多夸饰,如赞誉新出生王子相貌也仅形容为如火焰般明亮温暖。《出家经》讲述了佛陀出家后到王舍城、摩揭陀国乞食并会见频婆娑罗王的事迹。《精勤经》讲述佛陀在尼连禅河正觉,降服摩罗后为其讲述要降服爱欲、烦恼、饥渴等八支,这部分没有佛传中常见的摩罗派淫女诱惑佛陀的内容。出家和降魔是有关佛陀早期生涯的主要内容,后起佛传以此为基础加以渲染和扩大。《经集》中关于佛陀生平的记载多采用偈颂文体,白描般勾勒了佛陀坚定的修道之心:我在尼连禅河边精进努力,意志坚定,专心修禅定,为了获得解脱。《经集》中没有后起佛传中常见的白象投胎、右肋出生、脚踏莲花、七步宣言等神异内容。《佛种姓》是专述佛传的佛典。前二十五品主要叙述释迦摩尼佛以前的二十四位诸佛,只有第二十六品是释迦摩尼佛传,内容简单凝练。杂藏中的佛传内容主要可归纳为菩萨降生、初成正觉、降伏摩罗、教化弟子、诣诸国王。这些佛传母题也常见于后起的佛传。杂藏中的佛传缺少叙事诗的基本要素,多是佛陀生平片段的零碎记述,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文体上主要采取问答体偈颂形式。我们初步推断佛传应先由偈颂文体流出,后采用长行形式。这可能与偈颂体是诗歌形式,易于流传唱诵有较大关系。可以说,杂藏佛传是后来佛传的雏形,佛陀是先觉悟的老师,朴素的佛陀形象中含有善良的神性因子。杂藏中的佛传内容它们成为后来佛典中史诗型佛陀传记的滥觞。

(二)律藏佛传律藏中,佛陀为了说明法义或某一制度往往产生各种制戒因缘,因此关于佛及其弟子的事迹在律藏中有不少记载。律藏一般被认为文学兴味淡薄,但《律藏》在释义里,间杂些有趣的故事和语体的诗歌,实为枯燥无味的宗教术语底沙漠里底绿洲,读下去令人忘却疲乏。16律藏中佛陀及其弟子传记主要是些有趣的故事。律藏佛传主要见于《铜牒律》《四分律》《五分律》中的受戒键度部分。这几部广律在成立十众受具以前都有次第连贯的佛传,但《十诵律》中则没有佛传。《四分律》佛传载于受戒键度的一至三中。《四分律》佛传从追述释迦族代代兴起说起,叙述了太子诞降生后即有三十二大人相,于闲静处悟道,违逆父母意愿自行剃度出家,菩萨拒绝罗阅城国王与他共享国家的美意,食贾人麨蜜后说法,教化五比丘,初转法论讲述四圣谛等佛法,为龙王、龙女梵天讲法,战胜毒龙收摄大迦叶,三月食马麦,会见瓶沙王等。其中,降服毒龙一段描写得生动传神。《四分律》佛传还涉及过去诸佛的故事,但没有太子居家期间处宫学艺、娶妻生子等内容。《五分律》佛传主要集中在受戒键度部分,也是先从释迦族祖先和家族兴旺历史说起。《四分律》和《五分律》的这种写法很可能受到往世书五相写法中描绘神统与族长世系的影响。《五分律》佛传主要记载了佛陀四门出游后悟道,夜间见众婇女形态狼藉不堪更倍增厌离心,夜骑白马离家修道,佛陀用数金置换袈裟并剔除须发,龙护菩萨入定,教化大迦叶等弟子,菩萨诣见瓶沙王,树下成正觉,接受五百商人的供养,龙王为佛陀障蔽风雨蚊虻。佛陀收五比丘建立僧团,阐说中道四谛八正道等佛法,佛陀在虚空中现神通告诫迦叶不得妄称得道,让迦叶现种种神变等。《五分律》和《四分律》一样,没有记载佛陀神异的右肋出生。而众婇女和白马听闻菩萨出家悲伤不已的叙述,《五分律》与《佛所行赞》中的描写颇为相似。《五分律》佛传颇值得注意的是,其部分佛传内容在汉译过程中给予省略,而要参见《瑞应本起经》:以此净心三明洞照。所谓宿命明他心明漏尽明,如瑞应本起中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二记载了佛陀得三通的内容:不以智虑,无忧喜想,是日初夜,得一术阇,自知宿命,无数劫来,精神所更,展转受身,不可称计,皆识知之。至二夜时,得二术阇,悉知众生心中所念,善恶殃福,生死所趣。至三夜时,得三术阇,漏尽结解。《五分律》中佛陀得三通的具体内容缺失,而见于《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二。《五分律》佛传使用不少笔墨对佛陀的神通加以描述,如佛陀需水洗澡,尼连禅河就自然曲流等。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五分律》佛传出现的时间不会太早,大概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四分律》《五分律》佛传的表述内容、文字表达较为相似,主要是因何事犯戒佛陀因何制戒,可以据此判断是后出现的律典。《铜牒律》的大键度记载了从佛初成正觉,到佛教化诸弟子,最后说到十众受具。以上三部律典属于分别说系,形成了次第有序的佛传,内容均是在受戒犍度部分,在成立十众受具以前。《四分律》和《五分律》均从释迦族的兴起开始,直至佛的诞生、出家、成佛等内容,与现存佛传较为相似。《十诵律》佛传主要集中杂诵调达事一、二中,其内容迥异于其他律典佛传。《十诵律》记载了提婆达多破僧事,教唆年少比丘和阿阇世太子杀父。提婆达多推大石掷佛陀,佛陀现神通没大海水中。后提波达多致佛足出血,利用醉象冲击佛。《十诵律》卷十四还记载了佛陀三月食马麦的故事。现存本的《僧祇律》中没有佛传,仅有大量关于制戒事缘的描述,如将这些记叙连接起来,可以看到佛陀的零星事迹:世尊成道五年比丘僧悉清净,自是已后渐渐为非,世尊随事为制戒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佛告诸比丘,如来处处度人佛告舍利弗,如来所度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善来出家善受具足,共一戒一竟一住一食一学一说。次度满慈子等三十人,次度波罗奈城善胜子。次度优楼频螺迦叶五百人。次度那提迦叶三百人。次度伽耶迦叶二百人。次度优波斯那等二百五十人。次度汝大目连各二百五十人。次度摩诃迦叶阐陀迦留陀夷优波离次度释种子五百人。次度跋度帝五百人 尔时世尊往众多比丘所,敷尼师坛坐,为诸比丘具说上事。如以佛传为判断标准, 《僧祇律》无疑是后出的律典。律藏传记集中在受键度部,佛传母题包括王统次第、释迦族兴起、太子四门出游,剔发出家(花数金请求龙护菩萨),化诸弟子、诣瓶沙王、提婆达多破僧、三月食马麦。律典佛传内容表达多平铺直叙,较少使用修辞手法和华美辞藻,文体上主要使用长行,其间含有问答体偈颂。律藏佛传主要是制戒事缘,并非有意书写佛传,所以没有内容完整的佛传。这些事迹,不是次第连贯的、叙述详细的佛传。早期律典佛传是后起佛陀传记的重要来源。而汉地撰写僧传的基本都是律师,很可能受到律藏佛传的历史影响。

(三)经藏佛传经藏佛传内容较为丰富。《大事》属于大众部说出世部的佛传,是目前公认的最为古老的佛传。说出世部认为佛陀是超世间的,主张对佛陀的崇拜。《大事》主要叙述了菩萨在燃灯佛等古佛前的生活,其次叙述了佛陀出家成道,降服摩罗的故事,最后叙述他教化众弟子,建立僧团。《大事》近似佛陀生平传说的汇编,接近佛教文学中的譬喻类。它没有完整的故事主线,结尾描述对佛陀进行膜拜可以积累功德,是介于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间的经典。四阿含中的佛传《大本经》首先回顾过去七佛故事,具体记述了佛陀右肋出生,指天指地,相师说太子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四门出游,证悟十二缘起法,佛陀成道,教化诸弟子。《大本经》中的佛传文体是长行和偈颂交替行文。长阿含中的《游行经》首先讲述了过去七佛的故事,涉及到释迦摩尼佛的传记主要有佛陀从右肋出生具足三十二相,四门出游,佛陀教化弟子、涅槃示寂,佛灭后礼葬,佛舍利被供养并起十一个塔等内容,叙述了建佛塔、供养佛塔具有大功德。长阿含中的《十二游经》经文短小,采用长行形式,极为简单勾勒佛陀的一生行迹,讲述了太子降生,居家生活,舍弃王位离家修行,从学婆罗门,教化弟子,为龙鬼神说法,并涅槃示寂的事迹:佛以二十九出家,以三十五得道,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其中有杀牛祭司,利用土和血制作人像等其他佛传中所没有的内容,应是受到婆罗门教崇尚祭祀的影响。《修行本起经》共五品,讲述佛陀作白象投胎,右肋出生并伴随各种祥瑞之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处宫享受富足生活,习得高超本领,游四门看到人生老病死之态,太子出家车匿悲伤,降服魔王和魔女,运用神通变成耄耋老人。《修行本起经》中的佛陀能变现各种神通,如:身能飞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亿万无数,复合为一;能彻入地,石壁皆过,从一方现,俯没仰出,譬如水波;能身中出水火,能履水行虚,身不陷坠;坐卧空中,如飞鸟翔。佛陀具备十神力、四无所畏等超乎想象的能力。佛陀的形象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大神。《太子瑞应本起经》共两卷,是化地部的佛传。该经描写了菩萨化作白象投入母胎,出生时有三十二相,伴随着种种神奇异象,太子居家学艺、纳妃,太子游四门后毅然出家,会见瓶沙王,具备十神力,成就四无所畏,佛陀初成正觉、涅槃示寂,其中也包含了佛陀为诸弟子现种种神变的内容。《中本起经》佛传的内容与上述几部佛传有很大的不同。《中本起经》没有记载佛陀成道前作白象投胎、学艺娶妻、四门出游等内容,而是直接叙述佛陀初转法轮,教化弟子、度瓶沙王、化大目揵连、度波斯匿王等。《中本起经》还有其他几部佛传所没有的佛陀三月食马麦的故事。竺法护译的《普曜经》也是一部在汉地影响广泛的佛传,唐译本为十二卷的《方广大庄严经》,是大乘化佛传的代表作。《普曜经》第一品《论降神品》首先讲述多个菩萨、比丘众听闻讲法,对佛陀的父母进行一番赞颂,菩萨在天宫为诸天子讲法,菩萨化作六牙白象投胎,降生时有种种祥瑞,菩萨降生时有树林自行生果,具备三十二大人相,才能超群。《出家品》中描绘菩萨看见诸婇女狼藉不堪的样子愈发坚定修道决心,菩萨六年苦修,具备了种种神通慧力。魔王听闻菩萨成道,宫殿震动,聚大量魔兵和四魔女去破佛,对四魔女的妩媚之态也作了详细的描绘。《佛本行集经》是一部叙事完整、结构分明的佛传,属于昙无德部佛传。前五品讲述了佛陀发心供养,描述了佛陀从树下诞生、在家学艺、夹杂着大量佛陀的本生和譬喻故事。《神通游戏》是韵散杂糅的文体。季羡林认为,它的散文部分使用梵语,诗歌部分使用混合梵语。《神通游戏》基本内容与《普曜经》和《方广大庄严经》相同,结尾是大乘经典的弘扬此经获得无量功德, 已不象巴利文佛教文学那样具有较多的民间文学色彩,而开始仿效古典梵语文学。它们既是为了宣扬宗教信仰,也是为了满足上层人士的文学需要。所以,这类经文都有丰富的修辞、堆砌的辞藻和奇特的幻想。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篇3

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土地复垦的有效实施,根据《土地复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土地复垦应当综合考虑复垦后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产建设活动造成耕地损毁的,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

第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明确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土地复垦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铁路、交通、水利、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和行业指导监督。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土地复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 除条例第六条规定外,开展土地复垦调查评价、编制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确定土地复垦工程建设和造价、实施土地复垦工程质量控制、进行土地复垦评价等活动,也应当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土地管理行业标准。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复垦工程建设和造价等标准。

第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土地复垦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对土地复垦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收集、汇总、分析和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损毁、土地复垦等数据信息。

第二章 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

第六条 属于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在办理建设用地申请或者采矿权申请手续时,依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的要求,组织编制土地复垦方案,随有关报批材料报送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具体承担相应建设用地审查和采矿权审批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对土地复垦义务人报送的土地复垦方案进行审查。

第七条 条例施行前已经办理建设用地手续或者领取采矿许可证,条例施行后继续从事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损毁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土地复垦方案的补充编制工作,报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第八条 土地复垦方案分为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和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依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以及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登记的采矿项目,应当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其他项目可以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第九条 生产建设周期长、需要分阶段实施土地复垦的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应当包含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跨县(市、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在土地复垦方案中附具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土地复垦实施方案。

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和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应当明确土地复垦的目标、任务、位置、主要措施、投资概算、工程规划设计等。

第十条 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受理土地复垦方案审查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根据论证所需专业知识结构,从土地复垦专家库中选取专家。专家与土地复垦方案申请人或者申请项目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要求回避。土地复垦方案申请人也可以向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专家回避。

土地复垦方案申请人或者相关利害关系人可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查询专家意见。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提供查询结果。

第十一条 土地复垦方案经专家论证通过后,由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最终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方可通过审查:

(一)土地利用现状明确;

(二)损毁土地的分析预测科学;

(三)土地复垦目标、任务和利用方向合理,措施可行;

(四)土地复垦费用测算合理,预存与使用计划清晰并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

(五)土地复垦计划安排科学、保障措施可行;

(六)土地复垦方案已经征求意见并采纳合理建议。

第十二条 土地复垦方案通过审查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向土地复垦义务人出具土地复垦方案审查意见书。土地复垦方案审查意见书应当包含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土地复垦方案未通过审查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土地复垦义务人补正。逾期不补正的,不予办理建设用地或者采矿审批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因生产建设项目的用地位置、规模等发生变化,或者采矿项目发生扩大变更矿区范围等重大内容变化的,应当在三个月内对原土地复垦方案进行修改,报原审查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四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不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十三条规定补充编制或者修改土地复垦方案的,依照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在实施土地复垦工程前,应当依据审查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进行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将土地复垦方案和土地复垦规划设计一并报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要求,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双方约定的银行建立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资金数额,在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中足额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遵循土地复垦义务人所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使用的原则。

第十七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银行共同签订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原则明确土地复垦费用预存和使用的时间、数额、程序、条件和违约责任等。

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八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在项目动工前一个月内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土地复垦义务人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补充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的,应当在土地复垦方案通过审查后一个月内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土地复垦义务人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修改土地复垦方案后,已经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不足的,应当在土地复垦方案通过审查后一个月内补齐差额费用。

第十九条 土地复垦费用预存实行一次性预存和分期预存两种方式。

生产建设周期在三年以下的项目,应当一次性全额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生产建设周期在三年以上的项目,可以分期预存土地复垦费用,但第一次预存的数额不得少于土地复垦费用总金额的百分之二十。余额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土地复垦费用预存计划预存,在生产建设活动结束前一年预存完毕。

第二十条 条例实施前,采矿生产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中已经包含了土地复垦费用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可以向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属实的,可以不再预存相应数额的土地复垦费用。

第二十一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工作计划和土地复垦费用使用计划,向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七日内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

土地复垦义务人凭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从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中支取土地复垦费用,专项用于土地复垦。

第二十二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于每年4月31日前向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年土地复垦义务履行情况,包括下列内容:

(一)年度土地损毁情况,包括土地损毁方式、地类、位置、权属、面积、程度等;

(二)年度土地复垦费用预存、使用和管理等情况;

(三)年度土地复垦实施情况,包括复垦地类、位置、面积、权属、主要复垦措施、工程量等;

(四)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年度报告内容。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复垦义务人报告事项履行情况的监督核实,并可以根据情况将土地复垦义务履行情况年度报告在门户网站上公开。

第二十三条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复垦义务人使用土地复垦费用的监督管理,发现有不按照规定使用土地复垦费用的,可以按照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的约定依法追究土地复垦义务人的违约责任。

第二十四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应当遵循保护、预防和控制为主,生产建设与复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一)对可能被损毁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应当进行表土剥离,分层存放,分层回填,优先用于复垦土地的土壤改良。表土剥离厚度应当依据相关技术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表土剥离应当在生产工艺和施工建设前进行或者同步进行;

(二)露天采矿、烧制砖瓦、挖沙取土、采石,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等,应当合理确定取土的位置、范围、深度和堆放的位置、高度等;

(三)地下采矿或者疏干抽排地下水等施工,对易造成地面塌陷或者地面沉降等特殊地段应当采取充填、设置保护支柱等工程技术方法以及限制、禁止开采地下水等措施;

(四)禁止不按照规定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粉灰、废油等。

第二十五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对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规模、程度和复垦过程中土地复垦工程质量、土地复垦效果等实施全程控制,并对验收合格后的复垦土地采取管护措施,保证土地复垦效果。

第二十六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依法转让采矿权或者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复垦义务同时转移。但原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完成的土地复垦义务未履行完成的除外。

原土地复垦义务人已经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以及未履行完成的土地复垦义务,由原土地复垦义务人与新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在转让合同中约定。

新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重新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银行签订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

第三章 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

第二十七条 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调查评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损毁土地现状调查,包括地类、位置、面积、权属、损毁类型、损毁特征、损毁原因、损毁时间、污染情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

(二)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包括损毁程度、复垦潜力、利用方向及生态环境影响等;

(三)土地复垦效益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

第二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认定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

(一)土地复垦义务人灭失的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

(二)《土地复垦规定》实施以前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

第二十九条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历史遗留损毁土地认定结果予以公告,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土地复垦义务人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复核。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答复。土地复垦义务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裁定。

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做出的认定结果不符合规定的,可以责令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重新认定。

第三十条 土地复垦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二)土地复垦的原则、目标、任务和计划安排;

(三)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和复垦土地利用方向;

(四)土地复垦项目的划定,复垦土地的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

(五)土地复垦资金的测算,资金筹措方式和资金安排;

(六)预期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

(七)土地复垦的实施保障措施。

土地复垦专项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纳入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复垦专项规划的修改应当按照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复垦专项规划制定土地复垦年度计划,分年度、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第三十二条 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资金来源包括下列资金:

(一)土地复垦费;

(二)耕地开垦费;

(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四)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

(五)可以用于土地复垦的耕地占用税地方留成部分;

(六)其他可以用于土地复垦的资金。

第四章 土地复垦验收

第三十三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完成土地复垦任务后,应当组织自查,向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验收书面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验收调查报告及相关图件;

(二)规划设计执行报告;

(三)质量评估报告;

(四)检测等其他报告。

第三十四条 生产建设周期五年以上的项目,土地复垦义务人可以分阶段提出验收申请,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分级验收。

阶段验收由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总体验收由审查通过土地复垦方案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

第三十五条 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依据土地复垦方案、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对下列内容进行验收:

(一)土地复垦计划目标与任务完成情况;

(二)规划设计执行情况;

(三)复垦工程质量和耕地质量等级;

(四)土地权属管理、档案资料管理情况;

(五)工程管护措施。

第三十六条 土地复垦阶段验收和总体验收形成初步验收结果后,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项目所在地公告,听取相关权利人的意见。公告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相关土地权利人对验收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告期内向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书面提出。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会同同级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核查,形成核查结论反馈相关土地权利人。异议情况属实的,还应当向土地复垦义务人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第三十七条 土地复垦工程经阶段验收或者总体验收合格的,负责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出具阶段或者总体验收合格确认书。验收合格确认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土地复垦工程概况;

(二)损毁土地情况;

(三)土地复垦完成情况;

(四)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处理意见;

(五)验收结论。

第三十八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在申请新的建设用地、申请新的采矿许可证或者申请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注销时,应当一并提供按照本办法规定到期完工土地复垦项目的验收合格确认书或者土地复垦费缴费凭据。未提供相关材料的,按照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审查和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九条 政府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竣工后,由负责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项目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初步验收,验收程序和要求除依照本办法规定外,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及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初步验收完成后,依照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进行最终验收,并依照本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出具验收合格确认书。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代复垦的项目竣工后,依照本条规定进行验收。

第四十条 土地权利人自行复垦或者社会投资进行复垦的土地复垦项目竣工后,由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验收,验收程序和要求依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五章 土地复垦激励措施

第四十一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将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复垦恢复为原用途的,可以依照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凭验收合格确认书向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出具退还耕地占用税意见的申请。

经审核属实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五日内向土地复垦义务人出具意见。土地复垦义务人凭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退还耕地占用税手续。

第四十二条 由社会投资将历史遗留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为耕地的,除依照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办理外,对属于将非耕地复垦为耕地的,经验收合格并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复核同意后,可以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补充耕地指标,市、县政府可以出资购买指标。

第四十三条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投资将历史遗留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经验收合格并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复核同意后,依照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可以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补充耕地指标。但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复垦的耕地除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复垦后应当交给农民集体使用。

第六章 土地复垦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年度检查、专项核查、例行稽查、在线监管等形式,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复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当事人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和电子数据;

(二)要求被检查当事人就土地复垦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三)进入土地复垦现场进行勘查;

(四)责令被检查当事人停止违反条例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门户网站上及时向社会公开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复垦管理规定、技术标准、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复垦项目安排计划以及土地复垦方案审查结果、土地复垦工程验收结果等重大事项。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国土资源主干网等按年度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损毁情况、土地复垦工作开展情况等逐级上报。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落实土地复垦法律法规情况、土地复垦义务履行情况、土地复垦效果等进行绩效评价。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土地复垦档案实行专门管理,将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资金使用监管协议、土地复垦验收有关材料和土地复垦项目计划书、土地复垦实施情况报告等资料和电子数据进行档案存储与管理。

第四十八条 复垦后的土地权属和用途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办理土地登记相关手续。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条例第三十六条第六项规定的其他、、行为,包括下列行为: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或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土地复垦义务人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期限内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出具退还耕地占用税的意见,或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期限内出具退还耕地占用税的意见的;

(三)其他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将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报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处罚。

第五十一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预存土地复垦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处罚。

第五十二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开展土地复垦质量控制和采取管护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铀矿等放射性采矿项目的土地复垦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制定。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篇4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宣传思想工作意义重大。我镇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和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统揽工作大局,为构建经济发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为我镇三个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今年上半年我镇宣传思想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学习宣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今年上半年我镇理论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以创建学习型党委为主要载体,在全镇范围内扎实开展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1、抓好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在今年x月份制订了中心组全年的学习计划,并制订出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十有”制度,1-6月份中心组组织学习共4次主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县纪委四次全会上的讲话。2、利用镇委党校组织全镇党员干部理论的学习,1-6月份共组织学习x次,主要内容: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教育专题党课。

二、坚持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党委、政府把领导干部带头学理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今年上半年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按照“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要求,在x月份在各中小学、圩镇、各村委会通过宣传画报、宣传栏、专题片、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使全镇公民的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突出抓好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加强和改进学习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年上半年,全镇无发生恶性,无吸毒贩毒制毒现象,无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

三、加强媒体能力建设,把握舆论导向

我镇舆论宣传工作能围绕镇委、镇府的中心工作,当好党委政府的喉舌,今年上半年重点开展“回顾十五,展望十一五”的宣传,振奋精神,鼓舞人心。要宣传我县各级各部门落实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的新举措及新一年起好步,开好局的工作和成效。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山区经济强县、教育强县、文化名县、法治社会,和谐xx的发展目标,结合我镇的实际。突出搞好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民心工程,圩镇建设,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宣传报道,同时通过我镇有线电视宣传我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做到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任务和工作部署进行宣传报道,如计划生育、护林防火、预防禽流感等。

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程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五改七有”(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造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文化广场、有小公园、有生态沟、有绿化)为创建内容。坚持规划先行,强化管理,突出特色的原则,要着力建设新环境,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从而治脏变净、治乱变安、治旧变新。一是扩大创建覆盖面加大投入,今年1-6月份我镇共投入资金x万元创建了生态文明村x条,省卫生村x条,其中(改厕x户,建排渠渠x米,建猪舍x间,铺村巷道x米2,建垃圾屋x个,建宣传栏x个,拆猪舍x间,清理沟渠x米,整治公共场所x米2,清理卫生死角x个,清除淤泥x吨,义务投工x个)。

五、存在问题和下半年的工作设想

主要表现在:1、镇委镇府的经济比较薄弱,在创建省卫生村还有一定的难度;2、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比较差,等、靠、要的思想严重;3、在统一规划的过程中,群众存在着本位主义、寸土不让,封建迷信等现象。

下半年的工作设想:1、镇委镇府加大对党员干部进行宣传思想教育,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服当前面临的各种困难;2、下半年计划创建省卫生村x条;3、积极完成县下达的“2131”工程放影任务;4、在年底确保完成县委下达的“四报二刊”征订任务。

中共xx镇委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篇5

论文摘要:宪法结构是宪法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宪法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在百年的宪政进程中,我国的宪法结构经历多个发展事情,呈现出了多种结构。从整体上看,我国我国宪法结构的发展主要有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结构形式上的多元性和发展趋势上的稳定性三个特征。

宪法结构,是指“单一宪法文件的成文宪法在内容上的体系和安排”,其实质是指“成典宪法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1]在宪法发展过程中,宪法结构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作为宪法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宪法结构表征了特定时期的宪法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使命。在中国宪法的百年发展过程中,实质意义上的宪法内容和宪法价值的发展固然见证了中国宪政百年历程的发展与进步,但形式意义上的宪法结构的发展,同样表征了中国宪政百年历程的曲折与反复。笔者就拟以我国百年宪政进程中的宪法结构为视角,分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宪法文本的结构模式及其基本特点,希望能为解读我国宪法的百年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宪法结构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宣布预备立宪期限为9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君上大权”,共14条,第二部分为附则“臣民权利和义务”,共9条。《钦定宪法大纲》的两部分结构正好反映了近代宪法的基本内容,即控制国家权力与保障公民权利。这说明,在立宪之初,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宪法的基本功能就是处理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为后世的宪法起草与制定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需要注意的是,在《钦定宪法大纲》中,将近代立宪主义所推崇的基本权利条款以“附则”的形式,附在君上大权之后,实际上反映了清末立宪之时,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在当时的语境下,“君上之权”优越于“臣民权利”,也即是国家权力优越于公民权利。

1912年3月11日公布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共七章56条。第一章“总纲”,第二章“人民”,第三章“参议院”,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第五章“国务员”,第六章“法院”,第七章“附则”。其中第二章“人民”共11条,系统的列举了人民所享有的种种基本权利和自由。第三、四、五、六章则是对国家权力的种种规定。在《临时约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位于总纲之后、国家权力机关之前,其隐含的逻辑关系就是人民权利优先于国家机关而存在。而在国家机关部分,将参议院放到总统、国务员等之前,也隐含着立法权优先于行政权而存在的逻辑含义。所以,从立宪主义价值来看,《临时约法》中基本权利条款在宪法结构中的模式,基本反映了近代立宪主义所追崇的权利优先于权力、权力来源于权利的基本价值观。

1914年5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因为是在袁世凯的操纵下制定的,所以史称“袁记约法”,共十章68条。第一章“国家”,第二章“人民”,第三章“大总统”,第四章“立法”,第五章“行政”,第六章“司法”,第七章“参政院”,第八章“会计”,第九章“制定宪法程序”,第十章“附则”。在结构上,该约法具有以下形式上的特点:第一,将基本权利部分置于带有总纲性质的“国家”之后,而排在国家机关部分之前,隐含着人民权利优先于国家权力之立宪旨意;第二,在国家权力部分,除了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又单设参政院和会计部分,行使国家权力,尤其是会计部分,负责国家财政、预算、税收等适宜,显示了对立宪之根本的财税权之重视。第三,将宪法制定程序单独成编,彰显了宪法制定程序之特殊性与重要性,以与立法程序相区别。所以,尽管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在内容上屈从于袁世凯的称帝野心,但是在形式上已经具有了现代宪法所必需的结构要素,涵盖了宪法所必需涉及的基本内容,为以后的多部宪法奠定了结构框架。

1923年10月10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除一个简短的序言外,共十三章141条。第一章“国体”,第二章“主权”,第三章“国土”,第四章“国民”,第五章“国权”,第六章“国会”,第七章“大总统”,第八章“国务院”,第九章“法院”,第十章“法律”,第十一章“会计”,第十二章“地方制度”,第十三章“宪法之修正解释及其效力”。1923年宪法尽管背负“贿选宪法”恶名,但是在宪法结构上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第一,在内容上,本宪法由十三章内容组成,章节结构非常多。结构众多必然导致内容的细化,所以,在本宪法中,“国土”、“主权”、“国土”等可以统一用“总纲”来规定的内容分为了三章来予以规定;第二,在1912约法、1914年宪法中,对于基本权利部分统一的称为“人民”,而在1923年宪法中,则改称“国民”,从“人民”到“国民”,反映了基本权利部分的主体改变;第三,在第五章和第十二章规定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明确了区分了“国家事项”与“地方事项”;第四,将宪法的修正与解释单独作为一章来加以规定,这表明了对宪法修正和宪法解释问题的重视,并且在宪法修正条文中规定了“国体不得为修正之议题”以及宪法解释的主体、组成和程序,极具前瞻性。

1946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除序言外,共14章175条。第一章“总纲”、第二章“人民之权利义务”,第三章“国民大会”,第四章“总统”,第五章“行政”,第六章“立法”,第七章“司法”,第八章“考试”,第九章“监察”,第十章“中央与地方之权限”,第十一章“地方制度”,第十二章“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第十三章“基本国策”,第十四章“宪法之施行及修改”。1946年宪法在宪法结构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以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为基础,确立了五权宪法的基本宪政框架,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每一部分国家权力都单独成章、分别规定,因而,各个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清晰、职责明确;第二,将“基本国策”单独成章,放到人民权利、国家权力部分之后。这是基本国策部分单独写入宪法的第一次,其意义在于突破了将基本国策纳入总纲或序言中加以规定的常规模式,具有结构意义上的创新性。第三,1923年宪法第139条规定:“宪法有疑义时,由宪法会议解释之。”而在1946年宪法第173条则规定:“宪法之解释,由司法院为之。”这就意味着在宪法解释的主体上,由1923年宪法确定的立法解释机制转向了司法解释机制,这对于我国现在正在构建的宪法解释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先后通过了四部宪法,即通称的54宪法、75宪法、78宪法和82宪法。尽管从形式上看,建国后我们制定了四部宪法,然而,严格的从逻辑关系上看,75宪法、78宪法和82宪法都可以看作是54宪法的修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新中国的宪法历程表述为“四部宪法、九次修宪”。由于75宪法、78宪法和82宪法都是在54宪法的基础上修正而成,受54宪法的影响非常大,因而54宪法的结构直接影响了其他三部宪法的结构和内容。

在结构上,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除序言外,共四章106条。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54宪法所确立的“序言加内容四章”的结构为以后的历次宪法所遵循,因而54宪法的宪法结构可以看做新中国宪法结构的范本,集中的体现了新中国对宪法结构的认识。54宪法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54宪法的结构比较简单,除序言外,就只有四章,与《临时约法》的七章、《中华民国约法》的十章、1923宪法的十三章和1946年宪法的十四章相比,可以说是百年宪政历史上,章节结构最少的正式宪法。第二,在基本权利和国家权力部分的顺序上,除了《清末宪法大纲》外,新中国之前的四部宪法无一例外的都将基本权利置于国家权力部分之前,其隐含的意思是权利优先于权力,权力来源于权利。但是,在54宪法中,我们却将“国家机构”部分置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前,这不能不说是对宪法结构中的基本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的一种误读。所以,到了82宪法的时候,我们才从宪政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在逻辑重新理顺了基本权利部分和国家权力部分之间的顺序关系。第三,54宪法将“国旗、国徽、首都”单独作为一章入宪,这在中国历次宪法中也是颇具开创意义,因为在其他历次宪法中从无单独成章的先例,通常只是将其规定在总纲中。

三、 我国宪法结构发展的基本特点

相对于宪法内容来说,宪法结构属于形式上的东西,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安排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宪法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宪政建设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宪政价值的弘扬、宪政理念上的更新上,而且首先还更为直观的体现在宪法结构的安排上。因此,从百年立宪中的历次宪法的结构演变中可以管窥我国宪政发展的百年进程。通过对百年中的六部最具典型性的宪法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宪法结构在百年宪政进程中主要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在百年宪法发展中,中国的宪法结构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宪法结构具有中不同的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来看,根据每个时期的宪法结构的主体特征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宪法结构的演变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末立宪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处于立宪预备、宪政萌芽时期,对于宪政理念和宪法价值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这一时期的宪法结构就表现的尤为简单,如《钦定宪法大纲》就只有短短的两个部分组成,总共才23个条文。第二阶段是中华民国时期,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代表。在这一阶段中,随着民主宪政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宪政实践的逐步开展,宪政建设逐步步入正轨,立宪的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表现在宪法结构上,就是各个时期宪法的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宪法结构和宪法内容逐渐有机的融为一体,宪法价值与宪政理念通过宪法结构本身就可以有效的表达出来。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现今的宪政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54宪法所确立的宪法结构模式已经成为新中国立宪的范本,75宪法、78宪法和82宪法的宪法结构都深深铭刻着54宪法的烙印,成为54宪法的一个缩影。所以,新中国所通过的四部宪法在结构上可谓一脉相承,都是遵循着54宪法所确立的序言加正文模式。

第二,结构形式上的多样性。宪法内容总要表现为一定的形式,不同时期的宪法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百年宪政发展中,我国宪法也呈现了不同的形式,形成了宪法结构的多样性特征。在清末立宪时期,宪法结构主要是指《钦定宪法大纲》所确定的两结构模式:作为主体的“君上大权”和作为附录的“臣民权利义务”。在这两结构的关系中,表征国家权力的“君上大权”是作为正文出现的,而表征基本权利的“臣民权利义务”是作为附录出现,“君上大权”置于“臣民权利义务”之前,这种结构本身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立宪预备期的中国对国家权力和基本权利关系的认识情况。在中华民国时期,伴随着对宪法功能的认识深化,宪法结构上也有了重要的变化,呈现出了多章节结构的特征,如《临时约法》为七章结构,《中国民国约法》为十章结构,1923年《宪法》为十三章结构,1946年宪法为十四章结构。宪法结构的增多表明了宪法调整领域的扩大和调整内容的细化。而到了新中国时期,54宪法所确立的四结构模式成为了宪法结构的模本,我们历次修宪总也没有突破54宪法的“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和“国旗、国徽、首都”模式。这样一来,我国历史上的宪法在结构上还没有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而且在结构上差别迥异,结构最多的如1946年宪法多达十四章,少的如新中国宪法只有四章。而且,有的宪法结构中在正文之前列有序言,而有的则没有序言,开门见山直接规定宪法正文。这样,在宪法结构上就表现出了鲜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当然,宪法结构的多少并不是判断宪法好坏的标准,宪法结构究竟是多少章为宜也没有判别标准。但是,宪法结构和宪法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广告活动,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广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制定本法。

第二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广告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

本法所称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本法所称广告经营者,是指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本法所称广告者,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广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第三条 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四条 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第五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从事广告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章 广告准则

第七条 广告内容应当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商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

(二)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

(三)使用部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四)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六)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

(七)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

(八)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

第九条 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清楚、明白。

广告中表明推销商品、提供服务附带赠送礼品的,应当标明赠送的品种和数量。

第十条 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

第十一条 广告中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的,应当标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

未取得专利权的,不得在广告中谎称取得专利权。

禁止使用未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和已经终止、撤销、无效的专利做广告。

第十二条 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

第十三条 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

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第十四条 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有下列内容:

(一)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

(二)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的;

(三)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比较的;

(四)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十五条 药品广告的内容必须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为准。

国家规定的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治疗性药品广告中,必须注明按医生处方购买和使用。

第十六条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不得做广告。

第十七条 农药广告不得有下列内容:

(一)使用无毒、无害等表明安全性的绝对化断言的;

(二)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

(三)含有违反农药安全使用规程的文字、语言或者画面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禁止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烟草广告。

禁止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

烟草广告中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

第三章 广告活动

第二十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之间在广告活动中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不得在广告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

第二十二条 广告主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广告,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广告主的经营范围。

第二十三条 广告主委托设计、制作、广告,应当委托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广告经营者、广告者。

第二十四条 广告主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下列证明文件:

(一)营业执照以及其他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件;

(二)质量检验机构对广告中有关商品质量内容出具的证明文件;

(三)确认广告内容真实性的其他证明文件。

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广告需要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还应当提供有关批准文件。

第二十五条 广告主或者广告经营者在广告中使用他人名义、形象的,应当事先取得他人的书面同意;使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名义、形象的,应当事先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第二十六条 从事广告经营的,应当具有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制作设备,并依法办理公司或者广告经营登记,方可从事广告活动。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的广告业务,应当由其专门从事广告业务的机构办理,并依法办理兼营广告的登记。

第二十七条 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对内容不实或者证明文件不全的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服务,广告者不得。

第二十八条 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广告业务的承接登记、审核、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广告收费应当合理、公开,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应当向物价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应当公布其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

第三十条 广告者向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提供的媒介覆盖率、收视率、发行量等资料应当真实。

第三十一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以及禁止广告的商品或者服务,不得设计、制作、广告。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一)利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的;

(二)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的;

(三)妨碍生产或者人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的;

(四)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

(五)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

第四章 广告的审查

第三十四条 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以及其他媒介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品的广告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必须在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

第三十五条 广告主申请广告审查,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向广告审查机关提交有关证明文件。广告审查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作出审查决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十九条 广告违反本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停止、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广告违反本法第九条至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停止、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广告违反本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者改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第十九条规定,药品、医疗器械、农药、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的,或者违反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广告 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改正或者停止,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烟草广告,或者在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停止,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未经广告审查机关审查批准,广告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停止,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广告主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伪造、变造或者转让广告审查决定文件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广告审查机关对违法的广告内容作出审查批准决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行政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 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和广告审查机关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之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一)在广告中损害未成年人或者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的;(二)假冒他人专利的;(三)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四)广告中未经同意使用他人名义、形象的;(五)其他侵犯他人合法民事权益的。

第四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复议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复议决定的,当事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法自1995年2月1日起施行。本法施行前制定的其他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与本法不符的,以本法为准。

南京:违法广告法 商家公众号滥用最字被查处随着新媒体公大潮来袭,以公众号软文为宣传推广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取代了街头广告。南京市中心性价比最高饭店、最划算、最营养餐来袭,诸如此类的用语也多现于公众号文章。但依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这样的宣传都是违法的。近日,南京鼓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查处了一家利用微信公众号虚假广告的饭店。

20xx年12月,该局接到举报,反映某饭店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广告中宣传自己是南京市中心性价比最高饭店,在推荐一款套餐时其宣传是最划算、最营养的套餐。接到举报后,鼓楼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随即对该饭店及其微信公众号的宣传进行了检查,饭店负责人承认,为了扩大影响力,提高公众认知度,该店通过微信平台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并在公众号中对外进行宣传以吸引消费者。但文案撰写时未经慎重考虑就了上述内容的宣传用语。

鼓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过调查后认为该饭店未经全面客观调查和综合分析,利用微信公众号以非客观的结论为依据,南京市中心性价比最高饭店、最划算、最营养的套餐等宣传用语,对商品或服务的信誉、价格、质量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其实质是限制了其他经营者,获取了不正当的竞争优势,不仅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终,该局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对其进行了处罚。

目前手机微信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看到其中的商机,许多商家纷纷开始建立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对自身商品或服务进行宣传。但宣传必须在法律规范之下,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广告法》第四条规定, 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也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鼓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宣传不要轻信,同时商家也需注意,这样的广告将可能会受到处罚。

另外,微信上的广告纷繁复杂、商品真假难辨,消费者也容易吃哑巴亏。 鼓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开展网络巡查时,发现南京某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平台的广告信息内容含有公司测绘资质、技术人员、销售状况和曾获荣誉等内容的广告,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公司以及购买其销售的产品。经核查,上述广告内容均为虚构,已构成虚假网络广告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依法做出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篇7

关键词: 夏同龢 状元 法学家 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K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114-120

一、导语

百年前的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叶,是中国近代史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社会急剧变革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以立宪派、革命派为代表的各种政治势力与封建清王朝的斗争异常激烈。一八九五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派发动的“广州起义”、一八九八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依靠清光绪皇帝发动的维新运动、以及一九四年在中国领土旅顺口展开的日俄战争、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先后暴发。生活在这一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晚清戊戌状元夏同龢,经历了清末封建王朝和民国初年共和制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夏同龢有着双重的特殊身份:他既是清光绪朝戊戌(一八九八年)科状元、翰林院修撰,又是辛亥革命以后进入中华民国的国会众议院众议员、中华民国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理事。在封建清王朝末期(一九四年),夏同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状元身份留学日本法政大学的官派留学生。他与留学日本的留学生们开启了从日本系统引进西方法学的先河。根据夏同龢《行政法》书末所附《政法粹编科目》得知,清朝末年留学日本的二十三名留学生共同编写了二十二种法学著作丛书。第一本《法学通论》为杨度所编,第二本《国法学》为罗杰所编,第三本《行政法》即为夏同龢所编,……这二十二种法学著作丛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公元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在日本东京并木活版所用汉字出版发行。夏同龢是近代中国最早编着出版发行《行政法》的法学家之一。夏同龢编着的《行政法》在日本出版发行之后,在中国本土没有再版发行。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点校出版百年前中国第一位状元留学生、法学家夏同龢唯一传世的早期法学著作《行政法》,对于研究我国行政法及其百年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夏同龢身世简介

贵州省政协《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所刊载夏同龢之孙夏允仁《夏同龢传略》记曰:“夏同龢,字用卿,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自幼聪慧,智力超群,常与学侣赛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青少年时已通读《四书》《五经》”。其出生地时为贵州省都匀府麻哈州贤昌乡高枧村(现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夏同龢先祖自明朝初年(一三八九)由上元随戍黔滇之军来到贵州,后定居都匀府麻哈州高枧堡,授卫指挥世袭,迄今已有六百二十余年。夏同龢的高祖父夏鸿时为清嘉庆举人,曾任贵州省印江县教谕、陜西省石泉县、洛川县知县。其父夏源为贡生,历任云南、四川等地官职,以知府分任四川补用加道衔。夏同龢自幼随父游学于西南。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夏同龢以麻哈州学附生参加贵州乡试中举,乡试座师为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壬辰科状元刘福姚。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夏同龢进京会试,座师为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已末科状元、户部尚书、光绪皇帝的老师孙家鼐。六月九日,光绪皇帝在保和殿亲自主持殿试,夏同龢金榜夺魁,被光绪皇帝钦点为戊戌科状元,成为了贵州历史上的第二名状元(此之前的状元是光绪十二年丙戌科状元赵以炯,贵阳青岩人),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夏同龢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光绪三十年四月(一九四)夏同龢被官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法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留学生。毕业前夕,夏同龢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着,于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底回国。

同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提督学政于式枚联衔上奏,清廷批准设立广东法政学堂。这是继直隶法政学堂之后中国近代创办的又一所早期法政学堂,后改为广东省立法科大学、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岑、于二人在奏折中奏报夏同龢出任广东法政学堂的监督。夏同龢担任广东法政学堂监督六年间(一九六至一九一二),聘用了朱执信、古应芬等一批留学日本的同盟会会员执教,向学员传播法政理念和革命思想,培养大批法学英才,如邹鲁、卢尧、吴英华等。夏同龢在广东还兼任两广师范学堂监督、广东地方自治讲习所所长,尽心开展法政教育、师范教育。一九一三年春,中华民国政府在全国开展竞选活动,贵州省都匀府选举夏同龢为代表,使夏同龢成为贵州省推荐当选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理事,参与起草《天坛宪法草案》。一九一四年国会众议院解散后,夏同龢历任政事堂佥事、知事试验委员会委员,湖南都督府高等顾问、湖南税务厅筹备处处长、法制局佥事等职。一九一七至一九一九年出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一九二四年夏同龢应佛教高僧释太虚之邀,与梁启超等社会名流在北京成立世界佛教联合大会。一九二五年夏同龢病逝于北京劈柴胡同家中,享年五十七岁。

纵观夏同龢的一生,我们可以初步总结他的六个身份定位:(l)清光绪朝戊戌状元;(2)中国第一位状元留学生;(3)有法学著作传世的法学家;(4)创办广东法政学堂,师范学堂培养法学,师范英才的教育家;(5)民国议员;(6)社会活动家。夏同龢以上六个方面的身份与特殊业绩,都值得后人深入研究。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今年七月在凯里市成立夏同龢状元研究会,组织专家开展研究。笔者在夏同龢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开展夏同龢研究的几点思考及建议》一文,填词《浪淘沙.行呤戊戌状元夏同龢状元故里》曰:

高枧小山村,玉润金盆,狮山锦绣灿星辰。麻哈人文薪火旺,灵杰繁殷。

乡举卓超群,殿试皇门,状元高中宇天闻!留学东洋参议政,今古同钦!

贵州省内贸学校高级讲师赵青、钟庆今年在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戊戌状元夏同龢》一书。我们本次根据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夏同龢唯一传世的法学著作《行政法》进行点校,亦是开展夏同龢研究的滥觞之一。

三、夏同龢留学日本之动机管窥

十九世纪中期以降,英国对华发动的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西方列强屡屡侵华导致清朝丧权辱国的重创、日本对华发动的甲午战争、日本在中国旅顺口战胜沙俄军队而对华造成的破坏影响,以及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日益强胜发展等等,与晩清朝廷的闭关保守、落后挨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晩清朝廷在国人的谴责声中,不得不寻觅一些新的救国之策。一八九八年的维新运动以及遴选官派留学生赴欧美、日本留学,培养干练之才回国以供朝廷治国之用,就是其中的一些救国举措。经晚清在日本留学的曹汝霖、范源濓与日本法政大学校长梅谦次郎商议,并通过清廷驻日本公使杨枢上报清廷和日本政府文部省批准,同意在日本法政大学为中国官派留学生开设法政速成科。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期于一九四年五月七日在东京开学,共招收清廷遴选的九十四名官派留学生。戊戌科状元夏同龢就是该期的一名留学生。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在其《中国留学日本史》一书中说:

日本法政大学的法政速成科,学期为一年,各种讲议都由中国人传译。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用功,故有连暑假也不休息的学习风气。该速成科的学生,都是在本国有学问基础的人,具有进士出生的人也很多,其中甚至有状元出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在入法政大学速成科以前,已在中国考取了进士,故虽然是短期,但其成绩却是意外的良好,比三年制的正科生更为优异。

状元留学生夏同龢放弃了在国内的高官厚禄不享而前往日本留学法政。他在其《行政法·序言》中说:

曩者,俄人因攫取吾满州土壤之权利,与日本构兵,屡战輙败。虎狼方争食而闘,无暇图我。吾甚惜国家处此竞争剧烈之世,孟子所谓间暇明其政刑之时,不易得也。于是拂衣渡东海、将视察日本之所以为治且强者,取以为吾国法。入其疆,则见其士竞于学,兵娴于伍,农服于畴,工居于肆,商贾安于市,井然莫敢紊,帖然莫敢不服也。夫强敌在前,日夜发兵转饟,不绝于道,执政者从容指挥,国民奉法惟谨,若驭六马,动履轨涂,无奔踶覆败之患。此足知法制之基本安固,而政策因应得宜,其明效大验,诚可覩矣。旣而至东都,入法政大学。

由此可见,夏同龢留学日本的动机、目的十分明确。他认为法政对治理国家极为重要:“世界各强国旣确立宪法,举朝野上下莫不殚精合虑,蕲充实行政学而革新其法,以臻美备,盖百数十年于兹矣。”一九五年七月三十日夏同龢接受日本《法律新闻》记者采访时,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使法政思想普及于国民则国力强。”所以夏同龢在整个留学过程中废寝忘食,勤奋攻读,学业精进,力求学成归来报效国家。他认为学习研究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必须专精,要不断与时俱进。“复精研行政法学,以审定其组织机闗实施作用,与维持监督之法规,勿因循而后时,勿苟且急遽而滋弊。”“夫研求行政学与行政法学之道,如何?惟在以他国与吾国之行政法比附之、变通之而已。”从上述引证分析可知,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威胁,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强盛发展等等,迫使晚清朝廷遴选官派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夏同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拂衣渡东海,将视察日本之所以为治且强者,取以为吾国法”这就是夏同龢留学日本学习法政的动机和目的。

四、夏同龢《行政法》与曹履贞《行政法》比较

华东政法学院何勤华先生在《政治与法律》二四年第二期“法制史研究”专栏发表《中国近代行政法学的诞生与成长》一文认为,“曹履贞编辑的《行政法》一书,是中国最早引入的日本行政法著作。”俞江先生二八年一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一书,专门研究清末民初的法律问题,专门列有“清末至民国法学家人名简录,”但全书只字末提夏同龢及其《行政法》一书。可见法学家夏同龢及其《行政法》一书在中国近代法学史上是被遗忘了。初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夏同龢《行政法》只是一九五年在日本出版,而未在中国本土再版发行,因而能读到夏氏《行政法》一书的现当代学人极少,故此之前基本无人论及。

夏同龢和曹履贞都是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期的同学。贵州夏同龢是状元留学生,湖北曹履贞是举人留学生。赴日本学习法政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出版的法政丛书有两个:一为《政法粹编》,一为《法政丛编》。在《政法粹编》中,夏同龢编着的《行政法》列为第三种,曹履贞编辑的《国际私法》列为第十七种。在《法政丛编》中,曹履贞编译的《行政法》列为第三种。《政法粹编》和《法政丛编》都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八月廿九日)由日本东京并木活版所出版发行。可见夏同龢《行政法》和曹履贞二书都是中国留学日本的法学家于日本编写出版的最早的行政法著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夏书与曹书所不同者主要有以下三点:

1、夏书和曹书虽然都于一九五年在日本东京并木活版所出版发行,但是夏书未在中国本土再版发行;而曹书则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九月十五日在湖北法政编辑社出版发行,且在日本清国留学生会馆和中国本土各大书市发卖,所以夏书不如曹书的流行面大,也不如曹书的读者群多。

2、夏书有《例言》和《序言》,其留学动机和编着《行政法》的功用目的十分明确,见上节内容,兹不赘言。而曹书只有《例言》,没有《序言》,所以曹氏《行政法》的编译功用、目的不如夏书清楚。曹氏仅在《行政法例言》之末说:“吾国无行政之成书。其有论者,不过一二贤能,就已所阅历者,叙述一二。又或名臣巨勋,身后之奏议,裒然成集。求其会通国体、政体,明述内外法制,使人一见可晓者,绝不可得。自今以后,应研究之。顾兹事体大,非菲才所能办。望同志有以教之。”

3、夏书是根据日本法政大学导师清水澄博士所讲授的《行政法》,参考导师笕克彦博士《行政法原论大意》、冈实学士《行政法论》、美浓部达吉《行政法总论》、上杉慎吉《行政法原论》、富冈康郎《行政法理研究书》、小原新《行政法总论》、穗积八束《行政法大意》诸书,消化吸收,博采众长,综合提炼,又在考察日本社会行政法、宪法实施的基础之上,形成己见而编着成书的,充分体现了夏同龢高超的编著。全书内容丰富,共三百零四页,字数超过十六万字。而曹书《例言》曰:“本编为法学博士清水澄先生所讲,而行政上事,范围甚广,博士先生因时日促迫,所讲甚略。今参以法学学士松元顺吉《讲议》,始略具大体焉。”故而曹书主要为译编,全书只有七十五页,内容文字都不如夏书丰富。兹谨举曹书“第八编·外务行政、第九编·司法行政”为例以比较之:

外务事件,在行政法上,为最简单之事。大致为保护本国臣民之旅行于外国者,第一谋商业之发达,以浚我财源。又考查外国工商品之程度,报告内国,以资鉴照。又窥何物足供外人之欲而投之,而扩张利权。其次,则维持我国人在外之安宁,不使受人侵害。如有事故,可得公平处理。又本国人船舶,出入于彼通商口岸,皆须登记。其有海中遭难,船舶漂流入口者,极救之。有失穷困不能归国者,设法安置之。凡此一切,负其责者,厥维领事。至于公使,则所统任为国际一切重大之事,不在此范围内,而此处保护一切之义务,亦为公使职权内之一部分。外务行政之最高机关,为外务大臣,其次为公使,其专责成为领事。领事之资格,前二编中已论之。至领事所职之事,如前段所论外,如本国人游历外国,而失其护照者,领事可以查实补给之,又必备记名薄。本国人来去皆载之。本国人在外国,生子及结婚者,领事司其身份登录事。又如征名时,本国人在外国者,由领事召之。应为兵者,即须送回。其有请求犹豫者,必呈书于领事,申明理由,领事署名寄回,乃许其犹豫。所以必须领事署名者,证明其在外国也。其有在外国,为败坏名誉之事者,可由领事逐回。其死于外国而有财产者,如何搬尸,如何相续,均以领事为凭证。其有争端,可以和解之。其有船员逃走者,领事可为之设法追捕。以上所言,皆平等国之口岸所设之领事。若有领事裁判之处,则其权较大;其事愈多,其职务亦更重。

曹书此“第八编·外务行政”仅五百二十五字;而夏书下卷“第二编·外务行政”则下含二章四节,计三千四百四十字。读者自可比较其内容详略优劣,此不赘言。

曹书“第九编·司法行政”曰:

此在行政上,为一大事件。但裁判专科、监狱专科,皆已详说,可不待论。其有宜知者,则裁判官之如何判决,法律之如何适用,皆不属于行政范围内。司法行政,所可言者,裁判所之设置,裁判官之升降,及公证人、执达吏、辩护士之监督,裁判所内之形式;监督、裁判之执行,则属之司法行政。欲究其详,应于各专科求之。

曹书此“第九编·司法行政”仅一百二十二字;而夏书下卷“第三编·司法行政”则下含四章九节,共计四千七百一十九字。读者亦自可比较其内容详略优劣,此不赘言。

夏同龢、曹履贞都是中国留学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第一期的同班同学。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的法学家,夏同龢、曹履贞二人的这两部《行政法》著作,都传播介绍了日本和欧美行政法理论知识、行政法律规章及社会实践事例,都影响和启迪了中国晚清、民国以降行政法法律规章的制定、实施和行政法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所以都是值得珍视、值得研究的两本最早的行政法著作。

五、夏同龢《行政法》内容简要评析

夏同龢的《行政法》分上卷和下卷。上卷之前有“序言”和“凡例”。在序言之末,夏同龢曰:“光绪三十一年十月朔日,黔阳夏同龢自识于日本江户。”而该书末之版权页署出版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九日发行。”对比研究可知夏同龢的《序言》是书稿排印以后补写的。对夏同龢《行政法》的评析,需把握中国近代、现代行政法学发展脉络,才便于对比分析。

(一)中国近代、现代行政法学发展脉络概览

清王朝末期,内忧外患,为寻找治国良策和迫于内外政治压力,清廷提出仿行,并于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基本抄自一八九八年日本《宪法》。中国近代行政法最初也诞生在这一时期,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行政法体系、概念、内容多是从欧洲和日本引进,而日本行政法及行政法学是其重要渊源。夏同龢《行政法》、曹履贞《行政法》就是这一时期行政法著作的典型代表,夏同龢《行政法》则是由中国人编写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行政法学著作之一。最具时代特征的是由(日本)织田万着,李秀清、王沛点校的《清国行政法》等。清末,受过日本教育的中国法学者先后登台执教。行政法被列为一些大学法政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法科较为兴盛,行政法体系逐渐形成。

中华民国(1912-1949),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政府时期。辛亥革命了清代封建王朝以后,以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成立,史称南京临时政府。在它存在的短短3个月内,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许多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保障人权、发展资本主义和改革封建恶习的法律、法令。宪法、行政法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各部官制通则》、《南京府官制》等。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于一九一二年四月在北京建立了北洋政府,直至一九二八年六月才以北伐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北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主要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史称《天坛宪法》)、《暂行新刑律》、《刑事诉讼条例》、《民事诉讼条例》、《民律草案》等。一九二七年公开叛变革命后,以为首的中国在南京建立了政府,至一九四九年被人民革命所。政府为了维护有利于地主、买办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推行独裁、内战和卖国的政策,不断强化其司法镇压机器,立法活动异常频繁,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如《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民商法》、《中华民国民法》、《中华民国刑法》、《维持治安紧急办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法院组织法》等。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行政法学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空白阶段(1949-l978)。这三十年期间,全国几乎没有出版过一部行政法学教科书或行政法专门著作,也几乎没有一所高等学校的法律院系开设过中国的行政法学专门课程。

创建阶段(l978-l985)。20世纪80年代初,司法部组建的法学教材编辑部,组织部分高校行政法学者,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行政法学教科书《行政法概要》。行政法学的教学科研在全国展开,行政法学学科在我国正式建立。

全面发展阶段(l985-l989)。行政法著述已达到几十种之多,各高等院校法律院系都开设行政法课,一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有行政法学理论素养的专家队伍初步形成。

深入发展阶段(l989至今)。学术流派逐步形成,主要体现:一是行政法学从一般性研究进入到专题性研究,产生了一大批专题性研究成果;二是行政诉讼法的研究在行政法学中赿来赿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逐步发展成为行政法学中相对独立的一门分支学科;三是行政法学的研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四是法学研究的深入导致了若干种学术流派的出现。

在近三十年,中国的行政法学有了重大发展,产生了许多行政法学学者,出现了大批有影响的行政法著作。特别是以《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立法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已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法及行政法学体系。

回望百年行政法学发展脉络,夏同龢《行政法》的创始作用是非常值得珍视的。

(二)夏同龢《行政法》与中国现代行政法学比较评析

l、与现代行政法学体系上的比较评析

现代行政法学体系观点大体有两种:一种认为:我国行政法学大体由三大部分组成:(一)绪论部分。绪论从分析行政法和行政法学概念的内涵开始,弄清行政法和行政法学与其它法和法学学科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明确行政法和行政法学在法律体系和法学学科中的地位。(二)总论部分。总论是行政法学原理的主要部分,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如何实施行政管理。(三)分论部分。分论是在总论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各类具体的行政组织和行政行为作一些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中反映出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法规的概貌。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行政法学一般分为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研究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原则。行政法分论是研究各实际行政管理部门在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方面的法律制度。但随着行政法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各种流派纷呈,在体系上也有不小变化,如行政诉讼法已单列为重要行政法学内容。

夏同龢《行政法》的体系由绪论、总论、分论三部分组成:不同的是分别将绪论安排在上卷(总论)和下卷(分论)的前面分述。

夏同龢的《行政法》绪论阐述行政法学研究对象,以及行政法学与宪法、其它法及行政学的区别。曰:

行政法者,定行政机关之国权对于臣民宜如何行使。而行政法学即据其机关行政行为之法规,以为研究之目的。倘研究行政官厅法规范围内之行政为,而离法理上之关系,则出乎行政法学范围之外矣。故行政法学之范围,第论行政法规之法理及其效力。外此,尚有从学问上考求行政行为如何适当之余地。其余地之范围,斯属于行政学耳。

夏氏阐释了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概念,阐释了行政法学与行政法及其它学科的关系,颇有见地。

夏同龢的《行政法》上卷(总论),第一编行政及行政法共八章,其中一、二、三章论述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内容,这也是受欧美、日本行政法因素的影响,其内容:一是与现实中国的国体、政体及其权力结构形式不相符,二是现代行政法学都不将权力结构形式作为行政法学主要研究内容,故在这两点上与现代行政法学有区别。第二编行政机关、第三编行政行为的内容安排为总论内容,与现行政法学基本统一。第四编行政监督的内容在现行政法学著作中一般作为分论内容论述,但也有作为总论内容的。夏同龢的《行政法》下卷(分论)从第一编到第五编,分别就军务、外务、司法、财务、内务五方面行政意义及范围、行政机关性质、设置、职责、职能、权限、及其权力行使监督等方面进了详细的论述。夏同龢《行政法》体系影响和开启了中国现代行政法学体系的先河。

2、与现代行政法学内容上的比较评析

夏同龢的《行政法》上卷含绪论、第一编行政及行政法、第二编行政机关、第三编行政行为、第四编行政监督。绪论:一是概述了行政法学研究的方法,认为:“行政法学以求行政法规之法理为目的,行政学以论行政法规之适用当否为目的,二者虽显有差异,而又不可截然分之。”二是阐述和界定行政法是宪法的要件,认为:“行政之法规制定,使君与臣民对于行政机关各有懔懔森森之气象。”三是论述了行政法与宪法之间关系与区别,认为:“宪法者,定统治权之主体、客体及其作用,并其宪法上统治机关权限之法也;行政法者,关于行政行为之形式及实质,并处理机关组织权限之法也。”行政及行政法编:概述了政权分立、行政与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关系,界定了行政在政权架构中的地位,将行政分为实质意义和形式意义两种类型,并论述了行政法的范围和渊源。行政机关编:论述了行政官厅组织及行政官吏的任用,官吏之间的关系、官吏的权利、官吏的义务、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论述了自治公共团体的意义、种类,市町村制、郡制、府县制、地方特别自治团体、公共组织七方面内容。行政行为编:对三种行政行为,即行政立法、行政处分和行政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行政监督编:对三种行政监督,即命令处分取消及停止、诉愿、行政诉讼进行了分述。在诉愿这一章,对诉愿提起之要件、诉愿之事项、诉愿提起之期限、诉愿之手续、诉愿提起之效果、对于诉愿之结果都有详尽论述。还专章有关于行政诉讼的内容,具体包括行政诉讼提起之要件、行政裁判之机关、行政裁判所之权限、出诉期间、行政诉讼提起之手续、行政诉讼审理之手续、行政诉讼提起之结果、行政诉讼判决之结果等。上述内容已涵盖现代行政法体系必备的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与救济法三大主要内容。我国现在行政机关编制法立法方面仍是空白,而夏同龢《行政法》中有多处论述了行政机关编制立法的内容,这对于我国开展行政机关编制立法活动无疑具有很高的参考借鉴作用。

下卷含绪论、第一编军务行政、第二编外务行政、第三编司法行政、第四编财务行政、第五编内务行政。绪论:阐明总论之外必有各论,各论大都分为五部,即军务、外务、司法、财务、内务。概述了各部的重要意义。军务行政编:阐述了军务行政的意义及范围、军务勤务、军务负担等三方面的内容。外务行政编:阐述了外务行政的意义及范围、以及外务行政的种类,即外务行政机关、外务大臣、公使、领事。司法行政编:讨论了司法行政的意义,裁判的构成、裁判所内部的行政、裁判、执行等方面的内容。财政行政编: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财政行政的范围、预算、会计、国债等十个与财政相关的内容。内务行政编:详细地阐述内务行政的意义及范围、保安警察、助长行政几方面的内容。

夏同龢的《行政法》中“行政与行政法”、“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行政监督”等概念内容和章节至今在现代行政法著作中仍广泛使用。但现代行政法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多数将“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救济”或“行政诉讼制度”单独成编,使行政救济制度更加完善。内容上大都增加了“行政给付与行政奖励”、“行政征收与行政补偿”、“行政确认、许可与裁决”、“行政仲裁、调解与”等许多实体内容。

夏同龢的《行政法》受历史的局限,在当时来说,法政学是以法学为主,行政管理学方面还很不成熟,在阐述行政法(学)的同时阐述行政管理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尊重原文,以供学者研究,我们在点校时尽量保持原字句及称谓,如:行政官厅(行政机关)、裁判所(法院)、官吏(官员)等,未予出校。另外,当时我国宝岛台湾被日本侵占,书中有所反映。为保持夏氏原书原貌,本次点校未加删注。

夏同龢的《行政法》虽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夏氏此书仍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重大的研究价值,夏同龢《行政法》是我国法治文化中难得的宝贵财富。

六、夏同龢《行政法》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行政法学最早在欧洲的法国诞生,在传到日本和日本行政法学诞生的过程中,一批日本行政法学科带头人如清水澄等人的著作,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近代意义上的中国行政法学始于清末的“赴日研习法政运动”。在当时的留日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关注和钻研行政法的群体,他们翻译、编译、编写了最早的一批行政法学著作。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编写、编译的行政法学著作集中于1905年后陆续面世。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夏同龢编著的《行政法》;曹履贞编译的《行政法》;织田万(日)著,清国法学研究社编译的《清国行政法》;美浓部达吉(日)著,陈崇基编译的《行政法各论》;美浓部达吉(日)著,熊范兴翻译、金保康编辑的《行政法总论》、清水澄(日)著《行政法泛论》等。上述著作和译著,无疑在中国近代行政法学的诞生和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编着水平及质量上,以及在法政思想的推广实践上,夏同龢在中国行政法学历史上的先驱者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夏同龢博采众长编着的《行政法》,是中国行政法学历史上最早诞生的行政法专著之一,是他当时引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行政法体系、概念、原则、制度、并考查了日本法制社会,结合当时中国国情,怀着法治救国的激情而编着的,是当时内容最为丰富的行政法著作,起到了中国近代行政法学科学大厦建立奠基的重要作用。

夏同龢虽是清朝状元,但他在这场千年未见的变局面前没有迷失方向,始终践行着自己的法政理想。他是中国近代法政的开拓者,也是行政法学的践行者,教育家,他为推动中国法政近代化作出了积极的重大贡献。

为彰显夏同龢及其《行政法》在中国行政法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整理点校出版他的原著,不仅对我们研究中国行政法学发展史有着重大意义,对完善我国行政法学的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夏同龢的《行政法》,是我国行政法乃至法治发展史上难得的珍贵的法治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日本)清水澄着《行政法泛论》,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五月(1913年5月)出版。

〔2〕周恭寿编(民国)《麻江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3〕(日本)实藤惠秀着,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4〕(日本)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第十一集》,日本法政大学发行,1988年版。

〔5〕贺跃夫《清末士大夫留学日本热透视—论政法大学中国留学生速成科》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01期。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夏允仁《夏同龢传略》金培思整理,1996.12,第206-209页。

〔7〕何勤华《中国近代行政法学的诞生与成长》法制史研究·政治与法律2004年02期

〔8〕雷颐《百年前的关键时刻》政法法治2005年09期

〔9〕许康、周作武、张成伟《引进行政法(学)的一位先驱者:清光绪朝戊戌科状元夏同龢》,湖湘论坛2011年第3期138页。

十四五主要内容及意义篇8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修养和综合素质,指导和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文明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发扬共青团“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树立机关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团干部“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制定本意见。

第一章书记办公会议制度

第二条书记办公会议主要研究日常工作中不便于书记个人决定的各项事宜,以及书记认为需同有关部门共同商量或研究的问题。

第三条书记办公会议的主要内容:

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重要会议的精神,提出在团内贯彻落实的意见;

⒉酝酿、研究需提请团县委常委会讨论的重大问题;

⒊讨论决定与县级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工作协商,讨论决定各单位报送团县委的重要请示以及团县委各部门向书记办公会请示的重要事项;

⒋审定团县委报送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团委的重要报告;

⒌讨论决定以共青团×县委名义举行的会议和活动,协调上级团委或县委交办的重大活动、会议的组织落实;

⒍研究加强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事宜;

⒎讨论、决定团县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干部人事工作及上报的重大事项,负责按干部管理权限和任免程序作出推荐、提名、任免、处分决定;

⒏研究机关及直属单位思想组织建设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

⒐机关财务预决算的审定和重大开支的决策;

⒑讨论需要书记办公会议决定的其它重大事项。

第四条凡需提交书记办公会议讨论的问题,均由各分管的副书记于会前提交办公室汇总,送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审定。

第五条凡提交书记办公会议讨论的有关材料由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准备,并于会前送达与会人员。

第六条书记办公会议根据需要由团县委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决定召开。会议一般由书记主持,当书记不在机关时,由指定主持工作的副书记主持。

第七条参加书记办公会的人员为团县委书记、副书记。列席人员由召集会议的书记或副书记根据议题内容确定,由办公室负责通知。

第八条书记办公会议的与会人员必须在会前就议题准备意见;凡需办公会议定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先提出初步意见。

第九条书记办公会议纪要由办公室整理,经主持会议的书记签发后,尽快印发与会人员和有关部门,书记办公会研究审定需向上级团委或县委上报的材料,由团县委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签署意见后上报。

第十条书记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需督办的由办公室负责督办。

第十一条与会人员对会议内容应严格保密,不得向他人泄露。

第二章岗位责任制度

第十二条机关实行书记负责制。

第十三条机关实行挂牌上班办公制度。

第十四条机关的日常工作按分工负责处理;重要事项由书记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五条副书记按照各自分工协助书记工作,可按分管的工作范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工作中的专项问题,处理具体工作。书记外出期间,应指定一名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

第十六条各部室要根据职能范围和工作分工,将职责和任务分解到人,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十七条各部室要定期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单位领导要定期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发生事故或者遇到特殊情况要立即报告,执行紧急或者重大任务时,要及时汇报任务进展和完成情况。

第十八条出国(境)、探亲或外出执行公务,时间较长的要定期向领导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

第十九条机关工作者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作为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办事制度

第二十条办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准确、求实、高效、保密。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十一条要讲求职业道德,端正服务态度,待人接物要和蔼热情,办事要诚实公正,不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第二十二条要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第二十三条单位实行办事承诺制度:

⒈当天能办的事决不拖到第二天办;

⒉领导签发的文件力争当天处理完毕,最多不超过天;

⒊明传电报必须当天处理完毕;

⒋对外来人员要求办理的事项,有关工作人员态度要诚恳,能办的事要优先办理,不能办的要给予明确答复,一时无法办理的要耐心解释,说明原因。

⒌不能办的事不得盲目承诺,不该承诺的事不要擅自承诺。已承诺的事要抓紧办理,决不拖延。

第二十四条要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各单位应按照县委、县政府规定的办事时限,对基层单位的请示件或应该答复的报告,属于职权范围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给予办理,逾期无办理、无答复、无解释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外出办事要注意维护单位形象,说话态度要谦虚、诚恳。

第四章会议制度

第二十六条机关单位实行书记办公会议,全部工作人员办公会议制度。

第二十七条书记办公会议主要研究日常工作中不便于书记个人决定的各项事宜,以及书记认为需同有关部门共同商量或研究的问题。会议由书记召集并主持,副书记参加,若有需要,有关部室负责人列席。会议的主要任务:

⒈讨论决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⒉讨论决定管理权限内的人事安排;

⒊讨论部室请示的重要事项;

⒋分析工作情况、交换意见。

第二十八条全体工作人员办公会议由书记或书记委托副书记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的主要任务:

⒈贯彻县委、县政府重要指示和决定;版权所有

⒉听取各部室汇报,总结工作,部署任务;

⒊协调各部室工作,讨论需要提交领导办公会议研究的事项;

⒋通报有关情况,并就重大工作问题征求意见。

第二十九条书记办公会议和全体工作人员办公会议的议题和召开时间,由书记或委托的副书记确定。会议的组织工作和记录由办公室负责。

第三十条会议按通知的时间准时开始,出席人员要按时到会,不得无故缺席。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需事先向主持会议的书记或副书记请假。与会人员在开会期间要关闭移动电话、传呼机。会议考勤由办公室负责,与会人员出勤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依据之一。

第五章行文与文电阅批制度

第三十一条机关必须认真执行各级关于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制发的文件要求内容准确、简炼,逻辑清楚,文字(包括标点符号)正确,行文一般要求一事一文。

第三十二条文电呈送阅批必须做到“准确、及时、保密、安全、简便”。

第三十三条办公室要负责做好文电的接收、登记、送达、回收、归档等工作。

第三十四条文电呈送阅批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迅速、畅达、不拖延、不停滞。

第三十五条文电呈送阅批通常由办公室接收登记后,呈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批示后,送有关部室办理。

第三十六条办公室应及时将领导的批示告知有关单位和人员,并催促其办理和反馈办理结果。

第三十七条对于阅存性文电机关有关工作人员应按要求进行阅存。

第三十八条办公室要根据实际,制定规范的电脑文印管理制度。

第六章学习制度

第三十九条机关每周要确保半天时间组织全体工作人员集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第四十条各部室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和人员情况,有计划地组织科室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四十一条机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同时,要有计划地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各级举办的集训、培训班学习、深造。个人要服从组织的调训。

第四十二条机关的学习活动,由党支部、工会按照上级部署和各自的实际负责安排进行。

第四十三条机关每周集中学习,考勤由办公室负责,出勤情况作为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七章财务管理制度

第四十四条所有正常经费开支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重大项目开支应事先编造预算,由书记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按权限签批。各种发票必须有经手人、证明人签名,并注明用途,经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副书记批准后,方可报销。

第四十五条工作人员因公需要借用公款的,应按审批程序办理,签订借款协议,注明还款日期,报正职领导审批,到期要及时归还,不得拖欠。因公出差需要预借差旅费的,应先填写借款凭据,报正职领导审批。出差回单位后,应在五天之内报销并还清预借款。逾期未还清借款的,每月从本人发放的工资中如数扣还。

第四十六条工作人员因公出差乘坐飞机应从严控制,确实需要的应事先提出申请,经正职领导同意后,方可乘坐,但不得乘坐一等舱位。

第四十七条节约电话费开支,严禁公话私用。领导干部电话配备和使用办法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人员不准公费私配电话和报销电话费。

第四十八条机关所需的日常办公用具和招待用品,由办公室统一采购。

第四十九条严格控制接待费开支。接待客人应坚持“有利公务、节俭简朴、杜绝浪费、从严掌握”的原则,严格接待标准,控制陪餐人员。

第五十条所有基层收缴的团费、书刊征订款、开展活动募捐的现金或其它渠道的临时性现金除领导指定由某一部门管理外,其他均应移交办公室统一管理。

第五十一条办公室要定期向领导汇报经费开支使用情况,并根据财务制度,监督机关财务制度的执行。

第五十二条加强对公共财产的管理。所有公物、资金必须登记造册,专人保管,严格管理。要节约用电、用水。

第八章机关车辆使用管理制度

第五十三条车辆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具。车辆的使用应有效地服务于机关工作,应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机关同志工作为目的。要用够、用足、管好。

第五十四条机关车辆由办公室统一管理、调度,超过半天需经领导审批。

第五十五条书记不设专车,保证公务用车。

第五十六条其他干部用车范围:

⒈上级团委、兄弟团委同志来×出差,可派车接送;

⒉由团县委召集的会议、组织的活动,需要用车的,保证会务用车;

⒊领取大宗邮包、车站提货、财务到银行提款、送款予以派车;

⒋干部职工亲属因病送医院予以派车;

⒌干部职工调动、探亲派车到车站接送;

第五十七条各部室符合规定的用车,应填写派车单,由办公室根据车辆情况,用车缓急和先后顺序安排车辆。

第五十八条车辆管理规定:

⒈严格用油制度。建立用车用油登记制度,定点加油、定点维修车辆。

⒉驾驶员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保证行车安全。对车辆保管要做到三勤:勤擦洗、勤检查、勤保养;保持车容整洁,技术状况良好,保证随时工作,安全用车。

⒊驾驶员要自觉遵守机关规章制度,在没有出车任务时按时上下班,坚守岗位。

第五十九条以上未尽事宜,由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九章机关档案管理制度

第六十条档案管理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六十一条机关各部、室在各种工作活动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等(包括收文、收电、发文底稿、领导讲话稿、会议记录、出版物原稿、印模、照片、录像以及各部室文件等),均应作为档案材料。在规定时限内,由办公室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得私自保存档案材料。

第六十二条机关各部门工作人员向办公室调阅一般文件、材料,均应办理借阅手续,附有秘密、机密、绝密字样的文件、材料、电报、领导重要讲话稿等,必须根据领导批示传阅,但不能带回家中,阅后当天归还。

第六十三条外单位要阅资料,需持有该单位的介绍信并征得领导或办公室主任批准,方可查阅。

第六十四条绝密文件、材料、密码电报、领导讲话稿,不得翻印、复制或随意抄录。秘密文件如需翻印复制,应经领导或办公室主任同意,并及时做好登记(日期、份数、收回时间)核对,同原件一样保存。

第六十五条调阅一般文件,材料期限为七天,期满后均按时退还。如需要继续使用,调阅人应说明理由,再行续借,调阅人如调动工作或因事外出、学习、出国等,所调档案材料不论是否期满,均须离开机关前退还办公室。

第六十六条调阅人所调阅的档案材料应严加保管,注意保密,不得转借、拆卷或修改,若有遗失应及时报办公室并负全部责任。

第六十七条调阅人应将档案材料及时退回,并及时与办公室人员核对清楚,并在借阅登记本上注销。

第十章机关印章、钢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第六十八条下列事项使用团县委党组印章:

⒈以团县委党组名义向上级的请示、报告;

⒉以团县委党组名义发出的文件、函件和报表等;

⒊需要使用团县委党组印章的其它事项。

第六十九条下列事项使用团县委印章:

⒈以团县委名义向上级的请示、报告;

⒉以团县委名义发出的文件、函件和报表、证书等;

⒊需要使用团县委印章的其它事项。

第七十条公章使用和保管办法:

⒈团县委党组、团县委印章由办公室专人保管,不得多头管理。

⒉使用团县委党组印章,须经党组书记或主持工作的党组成员审核签字批准;使用团县委印章须经正、副书记或授权办公室主任批准;

⒊对不符合使用印章规定的,监印者不予盖章;

⒋不得在空白纸及空白证书上加盖公章,特殊情况则须经书记批准。对未用完的加盖公章的空白纸及空白证书应及时上交办公室销毁。

第七十一条青联、青企协、少工委以及其它青年社团和临时机构,都要制定相应的印章使用和管理规定,并抄送办公室备查。

第七十二条团县委印章由上级配发,基层团(工)委、团县委所辖各团体、临时机构印章的制发、启用、销毁均由办公室负责。

第七十三条团县委钢印主要用于团员证的颁发,由办公室负责管理使用,并登记造册,便于团员管理。

第七十四条监印人员要增强纪律观念,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对未经批准擅自使用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上一篇: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范文 下一篇:精准扶贫个人典型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