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07 00:42:30

高效能辅导模式

高效能辅导模式篇1

一、项目化概述

(一)项目化的含义。所谓的项目化,就是把工作中的各种项目进行细分,进行复合型管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项目化,立足于现代项目化的管理观念,主要是把管理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项目进行集中管理。

(二)项目化的发展历史。项目化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项目化的观念最早诞生在二战时期,美国把项目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在原子弹的研制项目中,对原子弹的生产、试验、运行进行项目化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项目化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从武器领域扩展到建筑领域、软件领域等生产作业型领域。在我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更是渗透了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中的一种新方法。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中,项目化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主要是依据一定的科学标准,把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进行划分,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从而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使高校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之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更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指导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菰嚼丛焦惴海?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内容越来越繁杂。根据社会学家的相关调查,高校辅导员需要处理的业务类型大约有30种以上,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庞大。高校学生的生活具有丰富性,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会越来越复杂。在处理复杂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精力会出现透支情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经常会出现过多重视某一问题,忽略全局的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性和覆盖性。一些高校辅导员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布置工作时把班干部的汇报作为唯一的参考指标,通过班干部来进行遥控指挥,使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还有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召开学生的工作会议时,仅仅对工作进行布置,没有在会议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工作缺少系统性和常态性,阻碍了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大部分的高校都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的现象。一些高校以学生的成绩和竞赛水平作为参考指标,忽视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职能形同虚设。

(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但是一些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对学生灌输了理论知识,让学生背诵一些假大空的理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为继。

(五)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大学校园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辅导员思政骨干的地位都被严重弱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辅导,生活辅助职能的突出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发生动摇。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根据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进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辅导员实行项目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辅导员想要进入课堂,势必会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因此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能增强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应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细分,把大的项目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工作项目,并进行科学策划和推进工作。在应用这种管理模式之后,辅导员的繁杂工作能更具体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压力和负担。在细化工作之后,辅导员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中,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使辅导员在课堂上进行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更具针对性,因此辅导员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之后,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指导未来工作的实践,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四)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处在较为尴尬的状态,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琐碎,考核依据很难确定下来。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思进取,无所事事,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之后,可以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评价来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进而建立奖惩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不仅属于教师的队伍,更属于管理队伍,也就是高校的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两重身份。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可以让辅导员带着项目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引导,突出自身的双重身份。辅导员进入课堂之后,可以和高校教师一样进行职称评定,享受一样的工资待遇,这样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策略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原则。1.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项目化的思政模式主要建立在现代项目的管理理念之上,主要目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因此在进行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时,应该以现代项目管理观念为基点,促进项目内容的创新,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2.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中,高校辅导员处于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可以让学生干部、学生组织委员等辅助工作,形成项目小组。在建立项目小组的过程中,应该限制小组人数,对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采用跨年级多人配合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常规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突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学院领导提供应有支持。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学院领导应该提供应有支持。学校的支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在项目化思政模式的建构中,学院领导也应该加大支持,设立专门的协调小组,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有效补充。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项目开展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课堂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收集学生的意见,作为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科学依据。学校的协调小组在组建时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把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老师、团委书记、党委组织委员等纳入小组之中,提高协调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内容。1.项目化管理的指定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指定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要在入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辅导员要在班级建设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辅导员要在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项目化管理的自选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自选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可以以专题项目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高校辅导员可以对勤工助学、人际关系等项目进行改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可以把社会焦点、政治热点作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流程。1.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高校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调研,明确项目的目标。辅导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阶段的侧重点,然后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展开调查。比如,在调查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当前高校学生存在哪些思想困惑亟待解决?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高校学生面临怎样的两难抉择?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高校辅导员制定相应的调研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在完成调研工作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把得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实现教育工作的项目化转变。在组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把计划细分成不同的环节,保证计划的科学性,然后再让相关人员进行落实,确保项目计划的准确无误。3.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在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之中,如果贯彻落实项目计划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了确保项目成功,高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高校要确保辅导员的主体地位。第二,高校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组建学生队伍和协调小组,辅助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其他部门的作用,(下转第69页)(上接第65页)保证项目取得成功。4.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在完成项目计划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自评,总结经验教学。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终结标志是学生毕业,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阶段,高校辅导员都要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在学生毕业之后,高校的辅导员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项目循环?r收获更好的工作效果。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更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正确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承担着较大责任,为了提高教育水平,高校应该引进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高效能辅导模式篇2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研究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地方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再次对大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思考,其中,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政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笔者通过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和实践的研究,将头绪繁多的辅导员工作进行整合,并使其成为一个课程化工作系统,强化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更加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容

何谓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式化,我们认为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式化,参照高院校教学模式,结合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特定,通过一个广义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来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促进高职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经过前期的研究和实践,其内容如下:

1.阶段化学生日常教育内容

因为高职办学定位更多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在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比例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在生源结构上也有着自己有独特性,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一般本科院校的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上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应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引导内容,并使其课程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显得非常必要。如在大一,设置入学教育、习惯培养、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课程;在大二,开展礼仪与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在大三,设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特色创新等课程。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分阶段的教育针对性教育引导,使当前的学生教育管理更加有效性。

2.模块化学生日常教育模式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特性,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要务之一就是强化日常教育管理,并在教育引导过程中使辅导员日常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我们通过对现有的辅导员工作体系和资源的整合,以模块化来规范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把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职能进行分解,将入学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党团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具体化为相应的教学模块,设置相应学分,分年级分层次进行实施,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量化,改变了原有笼统的文字表述为量化的学分,做到有据可依,教育效果科学考核。

3.固定化辅导员队伍培养制度

辅导员工作的课程化,如何做到在日常管理中将内容以教学内容的方式把学生工作有效落到实处,必然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专业教师培养一样,知识更新的快,特别是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辅导员不仅要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如心理学、教育学等能力的学习,更要通过辅导员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化培训,使其在突发事件处理、国内外新形势把握和网络媒体技巧等技能的提高,增强辅导员队伍科学管理水平。而通过课程化的模式,更需要辅导员是一个全才,能在涉及到的板块中做到熟知并针对特定学生进行指导,提升辅导员教学能力和工作效率,使其具备课程化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4.科学化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

当前,辅导员工作一个客观存在的难题是如何考核辅导员的工作。难处在于辅导员的工作杂,涉及的面多,如果我们把辅导员的固定工作进行设计,在每学期结束前,将第二学期要做的基本内容告知辅导员,辅导员则按照学校下发的内容,制定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写出具体的教案,利用每周一次或者两次的班会或主题教育时间进行上课。利用第二课堂的机会,把部分学生教育的内容以实践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变传统的枯燥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更为愿意接受的内容。同时,在非固定的教学部分采取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势必更好的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初步成效

以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为依据,以辅导员工作阶段性为主线,以模块化教学为基本内容,我校在部分院系进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在学生教育管理目标方面,经过前期改革,课程化以阶段性实施,实现阶段性目标。从大一至大三,按照学生培养规律和专业学习安排,辅导员每个学年完成该阶段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上,也更契合高职学生培养要求。二是参照教学管理的一般做法,在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内容方面,经过调研分析,把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科学制定各个单元内容,把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整合,以模块化内容实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教育上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全覆盖。三是在学生教育管理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在原有学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教育管理案例库,梳理了学生工作台帐,完善了学生教育管理流程,加强了学生教育管理的资源开发和建设。难得可贵的是,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化培训,使辅导员队伍当中的一些工作薄弱环节得到有效加强,如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辅导员在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上,更能促进学生理性创业,在学生第二课堂上,辅导员更加注重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效融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在学生管理评价方面,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性,初步建立了评价体系,以量化的形式对辅导员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并在实践形成了以学工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以量化的标准加强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在规范工作的同时,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近些年,经过试点改革探索,学校初步构建了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完善现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用课程理念定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用教学的标准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行为,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的水平,对其他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上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平起平坐 中国教育报 2013-02.

[2]王小安 甘肃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3-05.

高效能辅导模式篇3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构建

一、构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协同学(Synergetic)原理

1.协同学简介

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是一门研究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在相互协同作用下,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科学。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教授(H.Haken)所创立,是一门新兴的、影响最大的、普适性最强的横断学科之一。1973年,“协同”概念提出,1977年,协同学理论体系形成。该理论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法兰克福汇报》曾评论:“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不仅是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的一种物理理论,它也是对整个世界进行观察的一种新方法。”协同论为人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成了哲学的一种新思维。

2.协同学基本观点

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在外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其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指事物或一组变量从无联系的状态进入到有联系的状态的过程)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过程。其基本观点如下:

(1)协同学的核心——“协同效应”

是指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关联代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表现出协调、合作,其整体效应增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有序是协同的产物。它认为,系统形成协同运动的关键条件是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如系统中各要素彼此独立、互不相干,那就不会形成任何有序结构。

“非线性”是说,系统的行为并不是其子系统行为的叠加,而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调节和组织来决定的。从中可以看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另外,在一个由各子系统协同作用而组成的复杂系统中,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各子系统的功能之和,还包括各子系统相互联系形成有序结构而产生的功能。

(2)协同学的硬核——“自组织”

“协同”思想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机制与规律,提出了自组织的理论。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控制参量),当其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系统中子系统间的关系,便能克服独立运动而自发产生协同的现象。也就是说,自组织是系统有序化的内在根据,系统的协同效应是由自组织来实现的。

需注意的是,自组织不是以各个子系统受到强制或损害为代价的。例如一群工人,他们不是在外部命令的条件下(如在工长的统一指挥下)工作,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工人们就能协同合作、各司其职来生产产品,这样的过程就是自组织。否则,就是一个他组织。一般来说,一个系统的自组织性越强,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越能达到最佳状态。

(二)现实依据——各种辅导模式的局限性

心理辅导按其服务对象和目标来划分,可分为三种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适应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具体见下表:

从表中各项比较中可以看到:每一种心理辅导模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普遍适用。现实中,心理辅导模式的单一化已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化和心理需求的多元化产生了尖锐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就要把这三种心理辅导模式加以协同,以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二、构建的主要内容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思想,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模式,就是要把高校中各种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的联系和整合,使之从无序走向有序,以形成一个能最大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力的系统。具体来说,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模式,需要其各个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即在辅导模式、工作队伍、教育力量、实施途径和辅导形式等方面的协同。

1.辅导模式的协同

从上述对障碍性、适应性、发展性三种心理辅导模式的比较,我们知道,每一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单一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多层次性,客观现实需要我们对这三种模式加以整合与协同。在对三种模式的整合和协同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拼凑或叠加,而是要分清主次,进行有序排列和组合。

我们知道,教育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强大的发展功能,教育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发展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也提出,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工夫。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本质特征。另外,从对众多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资料来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占总数的17%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学生。可见,在障碍性、适应性和发展性三种心理辅导模式中,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因其更符合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更符合大学生现实的心理问题而必将成为我国高校心理辅导的基本模式。因此,在三种心理辅导模式中应以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为主,障碍性和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为辅。只有这样,三种辅导模式才能优势互补,发挥出最大功能。

2.工作队伍的协同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由三支力量构成,即医务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和中坚力量。他们既有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与不足。因此,需要三支力量有效配合,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从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队伍。具体来说,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在国外,心理咨询师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一般都有哲学或教育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二要进行实践操作。心理咨询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在其可以独立开业以前,一般都有很长的一段由导师督导下的临床实践经历,并有严格的资格认证过程。三要以科研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要进行科学研究。为开拓视野,增强科研能力,可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及相关的学术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除由这三支力量组成外,还需要有其他人员如学校管理人员、各科教学人员、学生等的支持和配合,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如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计划,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协助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等工作,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有序进行;各 科教学人员则通过本学科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能,发展自身心理素质。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协同不仅是三支力量内部的有效配合,同时也是全校师生的相互支持与通力合作。

3.教育力量的协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从学校内部来看,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的全员参与(上文已论述)。而从学校外部来看,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力量的协同,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和社会(社区)共同努力的整体教育网络。

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地位。首先,学校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一定数量接受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场所、资金和设备等。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师资、人员、场地与资金保障。其次,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不完整的。再次,它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安排、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最后,学校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并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因此,毫无疑问,学校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它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专家认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如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家庭和社会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支持环境。

社会各种传媒要向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限制一些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杜绝各种不良书籍和音像资料对学生的侵害。每个社区设学生心理健康关心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应突破校园界限,与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4.实施途径的协同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课外活动和环境熏陶等。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起主导作用,而其他途径通过渗透,起辅助作用。各种途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自身目标,就必须借助教学这一中心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这是任何形式的教育也取代不了的。因此,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之中,排入课表,并依据不同的年级层次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使心理健康教育朝规范化、课程化方向发展,需要构建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组成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并与其他课程和各类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

除课堂教学外,学科渗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这不仅因为学科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也因为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设计教学,另一方面则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结合学科教学任务来融会和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打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局限性,使学生更易接受,并能积极参与,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其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有以下一些做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俱乐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竞赛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交往、合作、做人、处事,增强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校园环境进行。校园里干净整洁、优雅美观的物质环境,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文化环境以及充满关爱、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积极作用。

5.辅导形式的协同

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个别辅导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并不普遍。个别辅导主要着眼于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咨询员的咨询和治疗,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个别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障碍性、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向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转变,团体辅导逐渐被各高校重视和应用。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在受欢迎度、辅导效率、成效等方面都更胜一筹。这是因为:第一,团体辅导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青年大学生喜合群、爱模仿,易受团体成员影响,从众心强。因此,团体辅导深受学生欢迎,成效显著。第二,团体辅导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学生可以借助团体本身的影响力来学习某种生活经验或改变某种不良行为,并获得集体生活经验。第三,团体辅导能够有效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瓶颈问题。第四,团体辅导具有集体性和组织性的特征,可以大大提高辅导的效率。可以预见,团体辅导由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必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形式。在欧美各国,大力倡导小组辅导,美国中学的高中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

当然,团体辅导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重视团体辅导并不意味着放弃个别辅导。由于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各有利弊,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需要上述各要素之间克服独立运动,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合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能。

三、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1.谨防简单化倾向

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是由其内部的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这里的“非线性”意味着协同并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相加。因此,我们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过程中,要防止简单化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模式、人员、力量、途径和形式加以简单相加,就能产生出一个有序的、能发挥最大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而是需要我们克服各要素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竞争状态,让它们产生相互关联、相互配合,才可能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系统。

2.重视系统的有序组合

协同学还认为,系统的宏观性质和宏观行为是其各个子系统合作效应的结果。因此,要重视系统各要素的合理组织和有序组合,发挥系统最大的功能。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过程中,要分清各要素的主次,并把它们置于各自应处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系统最大的功能。如在三种心理辅导模式上,我们通过比较,应以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为主,障碍性和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为辅,而不是相反。只有这样,系统的功能才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否则,系统的功能就会小于或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而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高效能辅导模式篇4

【关键词】绩效管理;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高等教育工作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始终处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承担着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专业引导和身心成长的教育重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为此,各高等院校近年来开始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辅导员队伍的特殊性和高等院校发展的不平衡性,各个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何充分运用绩效管理的方法,较好的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有益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基本情况

绩效管理就是对绩效的管理,原本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20世纪70年代后期,绩效考核、绩效评价的弊端与不足催生了“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办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并逐渐将绩效管理引进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常是被看成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应用等五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导致绩效管理的失败。应该说,在近年来的高校内部改革中,绩效管理的五个环节都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或多或少得到了体现,并直接推动了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是个特殊群体,具有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双重身份,所以在辅导员的绩效管理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如果用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模式,考核指标参照行政人员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则不能有效的反映辅导员的工作特性;而如果参照教师的考核标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评价,则又不能真正体现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因此,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辅导员也有了相对独立的一系列绩效管理模式,并初步探索了一套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以主观评价为主单一评价模式,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经验。比如,作为绩效管理一环的绩效考核,在考核层面上基本覆盖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二级学院评价、学工部(处)评价等多个层面;而绩效考核的内容及涉及到了辅导员综合评价、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学生奖惩评定、安全教育工作等多了方面,对推动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发展起到较好促进作用。

然而,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虽然在对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但也要看到,由于高等院校之间毕竟存在专业建设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不同、师资水平不齐等各种差异,即使高校内部也存在二级院系间的专业设置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师资素质不同、学科建设基础不同等各种差异,因此以量化为主要测评标准的绩效管理如果没能与其他管理模式有效结合,也很难发挥其促进管理科学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85.3%的辅导员尤其对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比较低,因为做学生的工作就是以人为本的工作,而如将做人的工作简单进行量化考核,是很难反映出辅导员工作的真实水平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

二、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事实上,在近几年高等院校改革浪潮中,绩效管理基本都被运用于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之中,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令人满意,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性。如果不能正确分析这些存在的问题,合理运用绩效管理的方式方法,恐怕很难建立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长效发展机制。

(一)认识上的片面化,简单的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

这是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五个环节中的一环,具有量化检测指标的鲜明特征。如果说绩效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反馈、绩效应用等四个环节还带有弹性发展空间,而绩效考核则只有刚性检测目的。在实践中,高等院校容易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简单的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评价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依据,其结果就是容易导致追求量化指标,而忽略辅导员工作深度的质化认同。因为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的人。作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会因学生的教育程度、综合素质、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因素带来不同的差异性,因此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不能以简单的量化就能衡量出来的。绩效考核的量化测评只是反映了辅导员工作的某个方面,却不能真实反映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

(二)辅导员岗位工作内容较多,工作量大,权责界定模糊,绩效管理较易流于形式化

相对于教师和行政人员而言,目前高校辅导员仍然是“保姆式”的管理人员,工作内容较多,精力分散较大。在高校,教师的管理侧重的是教学和科研;行政人员的管理侧重的是部门岗位的特定工作,这些都可以较好的根据绩效管理的五个环节去设计和规范。但是,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而言,则很难简单用绩效管理的五个环节去设计和规范。一个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含有: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学生奖惩评定、安全教育工作等多了方面,而每一项工作又都包含有比较复杂的管理程序,要做好其中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按照相关要求,一个辅导员要管理200―300名学生,再加上学生专业学习的差异、整体素质的差异和辅导员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要求所有辅导员都要做好上述多项工作,并且还要求把各项工作做好做优秀,这不仅是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挑战,而且也是管理工作模式的挑战。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如果只是简单的将教师或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模式用于辅导员的绩效管理之中,根本无法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绩效管理,反而会使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化,难以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三)绩效管理与辅导员个体发展的矛盾性,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实效性

绩效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不断沟通,管理者帮助员工消除工作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通过员工一起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现在高校的发展,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上重点向优秀教学与科研人才倾斜,同时更把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先发展。高等院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力度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关系到高等院校的科学发展问题。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也容易造成高校忽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维护,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处于边缘化状态,绩效管理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就会更加弱化。一个最显著地问题就是,由于工作强度大、难度大、成效慢,辅导员在个体发展目标上始终是以能转入教学或行政岗位为奋斗目标,对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工作热情是随年龄、学历和职称的递升而大幅下滑,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因此在绩效管理中,会更重视绩效考核的量化考核结果,而忽视日常工作中质量的提升,容易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严重影响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实效性。

三、绩效管理视角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思路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在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可以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也不能完全的反映出辅导员的工作实绩,必须与其他管理模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并重点在动态管理过程中关心辅导员综合发展,形成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根据访谈调查的分析结果,在绩效管理的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应用等五个环节中,大多数辅导员除对绩效考核的标准和方式不是很认同以外,对其余的四个环节还是持积极态度的。这是因为辅导员主要是做学生管理工作,而不是简单的产品加工过程,其工作的成绩和效果虽然可以用量化标准来考核具体工作的频度,但是却无法真实的反映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努力程度。所以,辅导员更希望在工作过程中,在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反馈和绩效应用等环节加强与领导、同事和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进而及时改进不足,发扬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并最终促进自身素质综合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明确职责权限,细化考核指标,真正把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改善与学校整体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把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把辅导员个人成长与培养学生成才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辅导员工作的综合发展。

(二)积极调整绩效考核思路,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充分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绩效考核只是管理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绩效考核是为了更好地检验绩效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然而,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除要应付日常的各项常规工作以外,还必须随时应付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而这些工作都不可能是简单的量化考核就能测评出来的。此外,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还要面对教学、科研和职称晋升等量化考核压力,而这些量化指标又不能真正体现在其繁重的学生工作绩效管理之中,必然对辅导员带来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因此,在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中,笔者倾向于“两主两辅”的考核模式――以定性考核为主,以定量考核为辅;以过程考核为主以结果考核为辅。这样的考核模式,既体现了绩效管理的内在要求,又能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性体现动态考核的真实性;既能够体现辅导员在工作中面对的学生素质、专业特色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所做工作的努力程度,又能有效的激励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辅导员积极进取的动力。所以,积极调整绩效考核思路,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不是以简单的量化考核为结论,而是将过程管理纳入总的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三)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绩效管理全过程,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综合素质

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绩效管理而言,绩效管理的五个环节是一个统一动态的变化过程,一方面需要有较为固定的量化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又必须针对人的教育特性,及时调整相关的评价指标,以促进辅导员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除了高校领导重视以外,还要求辅导员能主动参与绩效管理相关工作,才能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辅导员共同参与制定方向一致的、可客观量化评价且又能在动态发展中获得平衡的绩效计划;建立可以持续的绩效沟通机制和个人绩效档案;建立全面、实用的绩效考核机制;规范及时、有效的绩效反馈机制,并充分利用绩效应用环节强化激励作用,对辅导员工作给予及时肯定和奖励,才能够使辅导员在绩效管理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发大家通过共同努力,最终实现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综合素质的目标。

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充分调动高校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对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权责、理顺工作关系、稳定工作队伍和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运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毕竟存在一定的机械性和局限性,不能完全反应出出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因此必须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客观科学的运用绩效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推动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锋,吴雷鸣.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在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应用性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3):131-134.

[2]许欢,朱海龙.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实践偏差性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9):61-63.

[3]顾蓓熙.平衡积分卡与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9,(4):88-89.

[4]才立琴.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研究[J].北京教育,2010,(1):58-60.

高效能辅导模式篇5

【关键词】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效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提供专业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危机预防与干预、开设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大型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这种模式在增进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明确心理求助途径、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心理求助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数量极其有限,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以下困境:重视障碍性心理辅导而忽视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广;危机干预相对滞后;偏重个体咨询而忽视团体辅导。如果现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的话,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朋辈心理辅导是化解目前困境的一个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与特点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生活方式相同的、关注共同问题的个体,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朋辈群体。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nseling)是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个体提供心理教育与辅导,推动朋辈间心理互助的一种模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理解为一种准专业心理辅导(para-conseling)或非专业心理辅导(para-professional conseling)。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同度高,见效快

心理辅导员与朋辈心理求助者同属于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相近的年龄,在心理特点、面临的压力、困扰的问题、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与沟通等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求助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的建议认同度高,执行效果好。

2、心理辅导队伍充实,受益学生广

各高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学生中选拔、培训足够的学生心理辅导员,他们分布在各个宿舍、班级、专业、学院,这个丰富的助人资源,可以满足众多学生的求助需要。

3、简便易行,介入及时,实效性强

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不受专业心理辅导咨询时间与场所的限制,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干预和危机事件的预防、介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效能

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充实心理辅导队伍,满足学生的心理求助需要

目前高校心理辅导队伍主要由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院系书记及辅导员构成。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除了参与心理普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外,主要在学校设置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与咨询。由于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服务时间通常安排在学生集中上课时间,咨询时间与上课时间的冲突,导致学生排队预约、多次预约才能成功的现象非常普遍,浪费了本来就有限的辅导资源,加剧了“供需”不平衡。书记与辅导员,兼有管理者与辅导者的双重角色,学生求助有顾虑,极大地消减了辅导效能。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养了大批准专业心理辅导员,他们可以从事专业辅导老师及院系书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丰富的辅导资源极大地化解了“供需”不平衡,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心理帮助的机会。

2、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高校普及团体辅导,使发展性心理咨询得以推广

研究表明,求助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学习、职业规划及情感问题等方面,在心理辅导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团体辅导本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通常是兼职的,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障碍性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中,无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另外,团体辅导还需依靠组织的运作,包括策划、宣传、招募组员、筛选组员、材料购买、场所布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需要人力支持。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完全可以开展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缓解个体辅导的压力。

3、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及时实施危机干预,避免重大心理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学生自杀等心理事件常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危机干预不及时。在高校,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隔离的,只有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他们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进行诊断和干预,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效地遏制悲剧的发生。

4、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能够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求助需要

个体辅导中比较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形式主要有面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受制于心理辅导队伍人数紧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的是面询,这种咨询方式具有效率低、时间地点固定、灵活性差的特点。一是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求助需要,二是无法满足学生即时的求助需要,三是无法满足学生不想与专业辅导老师见面的需要。电话与网络咨询,特别是网络咨询是对面询的一种有效补充,可以满足上述群体的心理需要。少有高校开展电话与网络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人力资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恰好能化解这一困境。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在高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基础上,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构建出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

1、组织管理机构整合

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站”两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纳入“朋辈心理辅导员”,整合成“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辅导平台”三级管理机制。同时,各院系成立“朋辈心理辅导自助团体”,内设组长、副组长、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并依托“院系朋辈心理工作室”展开各项心理辅导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2、工作职责整合

在“二级”管理机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普查、个人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的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举办、个别辅导的提供、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院系心理辅导中心”除配合学校的活动外,其主要任务是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纳入后,心理普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开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实施,危机干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筛选、培训等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个人心理档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由“院系心理辅导站”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员来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习生活当中,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危机事件,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发展性问题的电话与网络咨询,参与心理普查与团体辅导等。

3、制度完善

首先,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可以通过“自愿报名、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询、培训筛选”的方式产生,合格的大学生可以进入培训阶段,最后根据培训的表现双方进行第二次选择。其次,建立督导制度。经过短期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只是一名“准专业咨询师”,他们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另外他们在助人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诊断和处理的问题,因此,督导是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第三,建立朋辈心理辅导运行机制,包括朋辈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职业操守等相关制度。如例会制度、危机事件预警制度、研讨制度、继续培训制度等。第四,建立培训制度,涉及培训原则、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效果评估及考核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海燕,张勇.高校心理辅导实效性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11.8.

[2]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8.9.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作者简介】

高效能辅导模式篇6

>> 论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以课程化理念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探讨 利用网络平台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思考与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评体系构建研究 辅导员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班级建设 对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分析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路径及创新 绩效管理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论员工关键绩效指标的导入 浅谈知识型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设计 博弈论视角下的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引领下的农电员工指标式绩效管理 重庆市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放羊式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探析 基于学生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探析 浅谈实践育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会网站.学术科技节精品活动[OL].http://202.116.147.213:8080/studentunion/listArticle4Index.action.

[3]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院简介[OL].http:///AboutSEM/general1.jsp.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0年度一般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2010ZY015)的部分成果。

高效能辅导模式篇7

【关键词】三方互动模式;辅导员;学生管理;教师;试运行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unselors in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efficiency,put forward three party Counselor-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mechanism,namely the three party in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work,through mutual exchanges in the form of accurate grasp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take targeted measures,to better serve the school teaching work. Judging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1 year trial run,the management quality of counselors has been improved,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overall achievements are also improving. Therefore,the three party interaction model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teach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Three party interaction model;Counselor;Student management;Teacher;Trial run

0 引言

辅导员制度,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辅导员既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工作。可以认为,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两项职责。因此,辅导员如何提升学生的管理效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钻研的热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就这方面而言,国内众多高校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文献[1]采取提升培训强度以及采取绩效制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能力;文献[2]提出了营造一种社会支持环境,达到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目的,从而提升其工作效率。鉴于此,本文在借鉴上述优良经验的基础上,以本校的辅导员工作特点为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三方互动模式下的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方式,拟通过高校教师-辅导员-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实现三方的共同进步,实现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和学习积极性的预期目的。

1 辅导员管理现状分析

以我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为例,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对学生主要还是采取的传统管理模式[3]。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生活作息管理等方面均由辅导员独立承担,而学校教师则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教学。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职责比较分明,但在各自的岗位上存在相互交流较少、互动不足的问题。最常见的现象在于,许多教师在完成1学期的教学后,对许多学生印象非常陌生,甚至根本不认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以及d趣爱好完全无从知晓,因材施教的对应措施也无法展开。因此,加强辅导员与专职教师之间的交流,显得十分必要。

2 三方互动模式的改革措施

三方互动,即建立辅导员、专职教师、学生三者的交流平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将学生的信息、意见汇总,反馈至专职教师,并针对性进行教学方法和思路的改革。专职教师将学生的成绩、学习表现等情况提供给辅导员,辅导员再结合其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通过三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助推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效率,三方互动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2.1 辅导员与教师交流机制的构建

建立辅导员与教师的交流机制,有利于双方对学生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解和沟通,便于各自工作的更好开展。通常情况下,可以在每学期的开学、半期以及期末开展3次详细的交流研讨会。例如:每学期开学时,双方对学生上学期的学科成绩进行分析,辅导员建立学生的各门成绩分布模型,双方从班风、学风、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成绩分析,并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情况进行交流,提出帮助其提高的相关措施。授课教师则根据辅导员提供的成绩分析模型,针对不同的班级、学生进行教学方法和思路的改变,做到因材施教,而辅导员也可以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对应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达到配合教学的目的。通过辅导员与教师的有效沟通,能够改变过去授课教师不了解自己学生的现状,辅导员、授课教师均对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都有详细的了解,使得双方在学生管理、教学等方面的措施均有针对性,提升辅导员对学生管理效率的同时,又能推动学生学习质量的整体提高。

2.2 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机制的建立

在三方互动中,学生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践行者,他们对教师和辅导员日常的教学、管理等措施,有最直接的体验。因此,搜集学生的意见,有利于辅导员和教师在后续工作中的措施改进和完善。故该过程中,辅导员应定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将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反馈至科任教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3 教师与学生交流机制的建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制,是一种针对课堂效果、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互动交流平台。主要涉及的对象是各课程的教师与学生。在三方互动模式下,所有的课程在完成一定阶段的教学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就上课方法、知识点掌握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汇总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做到扬长避短、持续改进、优化教学方式。如此一来,教师能够比较及时、直观地了解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而不是等到传统的成绩登录之后才能够有一个宏观了解。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案的及时调整,提升教学质量。

3 三方互动模式的试运行

为验证三方互动模式的实际效果,本校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运行。即按照上述措施,在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定期实行辅导员-教师交流、辅导员-学生交流、教师-学生交流。在此期间,各辅导员均汇总了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信息,建立了学生的成绩分布模型等,并根据交流结果,实行了对应措施(例如,加强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辅导,规范学习行为,激发学习主动性等)。试运行结束后,随机抽查了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包括:1)你认为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所提高?2)你觉得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有所改善?3)你的整体成绩较之去年是否有所进步?4)你对与辅导员和教师的交流机制是否满意?问卷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情况(人)

从表1所示数据来看,采取三方互动模式后,认为自己学习积极性提高的学生比例为70%;觉得教师授课手段在不断改善的学生比例也占70%;认为自己的整体学习成绩有所进步的学生比例高达80%;对该模式的实行比较满意的比例为90%。因此,可以认为三方互动模式下,辅导员的管理措施、教师的教学手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故三方互动机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值得推广。

4 结论

结合现阶段学校在辅导员-教师-学生三方管理的现状,提出了辅导员-教师-学生的三方互动机制,从学校槠1年的试运行情况来看,三方互动模式,使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助推了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该模式下许多细节实施措施并不明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继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建文,杨一平.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8):89-93.

[2]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86.

[3]马娟.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基于对广东省40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4(4):69-75.

[4]方宏建.关于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1(1):17-23.

高效能辅导模式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助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46-02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教学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全方位地培养更多实践型人才,由此对其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现今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中比重最多、最重要的部分。随着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的出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有了新的变化。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模范,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本文将探讨如何让辅助式教学模式运用得行之有效。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辅助教学模式研究背景及实施现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法各有特色,但简单且能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学生碰到无法解决或者是需要老师指点的疑问时,若能够在实践课程中开展具有辅助教师的辅助式教学或团队式教学,那么类似“一对多”这样的实际教学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一)研究背景

2004年哈佛大学霍华德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来设计改革高职现有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多元智能的目标,并形成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而辅助式教学模式,作为多元化立体式教学管理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已被美国多数高职院校所认同。

所谓实践教学体系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对于现今实践教学进行到组队教学或项目教学环节时,通常都是由多个分组或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不同组队的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接踵而至。但主要负责的老师只有一人,往往就会顾此失彼,短时期内不能一一授教。反过来对于学生而言,本门课程问题的遗留,学习的进程就会出现断带,基础的不节食必然会导致实施的缺陷。“一对多”是我国高职实践教学不可否认的现状。

(二)实施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起步较晚,部分院校是在教学力量相对薄弱、实训条件较差的中专学校或职工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已很难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并逐渐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努力解决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模式、建设优质教师队伍,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辅助教学模式研究目标及内容实施

(一)研究目标中达到预期效果

辅助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适用于各个学科。它符合“面对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与实践模式,有助于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辅助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打破以往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中出现的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的现象,要采用预设问题、传授理论、课堂讨论等多角度的双边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和掌握学生的反应和活跃程度。要改变学生被动、厌学的情绪为积极向学,并对本门知识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可以减弱知识难度增强理解能力

主导教师和辅助教师要互相配合,并利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概念同具体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从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可以真正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主导教师和辅助教师需要针对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把握知识脉络,注重知识的纵向、横向、实践三维立体的框架结构,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辅以灵活的实验、实习、手工制作等行之有效的手段。旨在提高学生将专业理论真正转化为针对具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实施的预期效果

首先,主讲教师和助课教师都应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深入地钻研领会教材,充分地利用教辅材料,把握知识发展的前沿,充分突出辅助式教学模式的特征,真正发挥其辅助实践教学的功能。合理地设计教学进度,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其次,改变陈旧的教学策略。正确制定教学策略至关重要。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最后,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设施。主导教师和辅助教师应当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多视点、多剖面、多层次、多媒体和全方位的形态学信息。注重发挥学习者各种学习器官的综合潜能。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辅助教学模式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一)主要观点:辅助教学模式,需要辅助教师不仅能够帮助主导教师去进行实践教学知识的引导、启发和灌输,也能够帮助学生吸收、消化、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并能够熟练的运用。

(二)创新与突破:辅助教学模式,可以说打破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辅助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增设到二至三位以上。

四、总结

辅助教学模式,是基于工学结合和产学结合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合、思考和解决的办法。它应当得以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帮助高职院校将教学改革持续的贯彻下去。

教师之间团队意识的形成,才能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及时的解答。可以解决问题的辅助教师增多,操作时间和前期准备充足,主要教师和辅助教师间配合默契,“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的改进。辅助教学模式的开展,解决了现今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可以说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建平.谈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96-197.

[2]王媛.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2-3.

[3]程宜康,李平.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

作者简介:

石 岩(1980-),女,吉林省扶余市人,讲师、商业美术设计师、国际cad工程师,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上一篇:中学教育基础范文 下一篇:医德医风专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