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19 12:17:18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MIB;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2-02

为适应社会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我国在参考和导入发达国家模式的基础上,设置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MIB,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目前,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是我国唯一直接面向国际化的专业硕士学位,是针对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国际商务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是指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能够迅速进入实践岗位的国际商务人才是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之一。

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决策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一、MIB的学科属性与定位

国际商务并非简单地将企业的商务活动扩展到国际空间,而是在全球性、区域性、国家、地区、产业与企业多个层面上开展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国际生产制造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活动。因此,国际商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它涉及面很广,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有很多交叉,其学科属性可定义为商学学科。

邓宁曾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整合学科的知识体。确实,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实际上,虽然大部分的国际商务研究都要使用到各门学科的方法论,但商务学者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他们意识到了单一方法论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并且尝试将自己的学术训练、倾向和学习经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相结合。所以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学科范围都开始出现明显的相互交叠,例如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地理和企业国际战略、商业历史和跨境企业的进入模式、公司治理及伦理和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国际关系、营销技巧和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人类学、外商直接投资及腐败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些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知识的宽广性和整合性是国际商务的学科特点,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才能学好国际商务。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并非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在实践中,因对其认识的不同,其开展的效果也大有不同。从“教”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本质特点是“问题导向”和“集成性”。“问题导向”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将所要传达的重要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的过程。“集成性”体现在一个案例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很多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从“学”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根本特点是“情境化学习”(contextualized learning)和“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情境化学习”是学生通过完整的案例故事,了解决策情境,结合所学理论和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将自身置于情境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决策过程。“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为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决策问题,不断碰到新知识,需要带着问题学习,边用边学,养成一种主动学习的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MIB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知识的传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点的讲解为重点,考核也主要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快速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最新的知识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找到,传统教室里的教学也受到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MOOCs)的冲击与挑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训练,甚至越学越僵化,缺乏创造力。

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心,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尝试各种方法,例如通过案例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演讲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在一般本科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仍是主要方面,软能力的培养作为补充。

作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来说,能力培养是核心。除了具备相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国际商务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考核方面,测评重点在于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技巧等等,而不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从而提升其领导力和决策力,这是学生日后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需具备的根本素质。因此,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分析、缜密决策的能力,以使其能够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

四、MIB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的优势无需赘述,而前述分析也说明,国际商务需要整合多学科方法,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来学习,因此,案例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以领导力和决策力为最终目标的培养要求下,案例教学是最适合MIB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和“情景化学习”的特点通过将学生置身于企业决策过程的真实场景中,通过模拟的管理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贴近现实的、复杂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碰到知识链断裂、沟通不畅、观点冲突等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修复自身知识链;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的沟通力和说服力也得以提升。总之,案例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锻炼和塑造。

其次,由于MIB学生已完成了本科学业,有些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更适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MIB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积累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MIB学生往往对自身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其进一步学习的目的就是提升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因此更乐于表现自我,也具备更强的表达能力,愿意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同学间的互动思辨展现自己,这也更好地保障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MIB人才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的难点

案例教学的成功受制于很多因素,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是否拥有优秀的案例,以及教师是否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由于我国于2010年刚刚开始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相比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MIB课程建设还在逐步完善中,MIB课程案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适应教学内容需要的优秀案例,尤其是国内企业的优秀案例还非常稀少,而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MIB授课教师也十分稀缺。这都制约了MIB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的开展。为克服这些困难,MIB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积极开发案例,编写案例,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才能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案例开发方面,案例故事是关键。找到能够适应课程所需的案例线索及选择合适的议题,是案例开发的首要步骤。在选用国外企业的经典案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和选用我国企业的案例。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贸易与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各个市场,涉及各个产业领域,企业的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和自身的国际化程度都逐步提高,因此可以开展相应的研究与跟踪,为课程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案例。一个优秀案例的开发很难由一人完成,如果能够组建案例开发的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优势,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个案例开发的持续机制,就可以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准备方面,教学设计是关键。案例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借由案例教学开展自主式学习,是案例教学的主角,但教师却承担引导与掌控的任务。为此,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需明确知识点、确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最好能够提前向学生发放教学案例,并布置阅读题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问问题,以及问问题的顺序,以便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间的互动与争论,使案例教学课堂产生热烈的氛围。在问题讨论环节之后,教师应进行总结,一方面根据案例补充相关理论知识,一方面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总之,案例教学过程的课堂环节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案例教学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炜瀚,王健,梁蓓.国际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1-38.

[2]林吉双,杜玉萍,杨励.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2(6):100-104.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跨境电商;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商也逐渐发展起来,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正成为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跨境电商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业务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传统出口企业选择向跨境电商转型,原有的国际贸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发展,跨境电商和传统国贸在人才能力需求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我们有必要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1跨境电商的界定

跨境电商是分处不同国界和地区的交易主体,依靠互联网商务交易平台进行商品信息沟通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同样是跨国界的贸易活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1.1交易方式数字化

传统国际贸易是依靠实际的交易场所交易以实物为主的商品,受时间、地理因素的限制,在询价还价、办理货运手续、报关、报检、支付结算手续时,内容繁多,耗费时间长,成本很高,而跨境电商贸易过程相关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甚至数字化产品的物流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线上完成,减少或缩短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而且无论时空距离有多远,贸易双方都可以即时进行信息交流,了解对方的诉求,下单付款瞬间就能完成,最大程度低简化交易流程,节约时间,降低价格,提高利润.

1.2交易模式多样化

传统国际贸易基本模式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企业规模化进出口货物,而跨境电商的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如跨境B2B以阿里的中国供应商、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中国化工网、中国出口贸易网、敦煌网等平台继续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更多的微小企业、品牌商家甚至传统的大型外贸企业参与到跨境零售B2C的业务中,选择直接面对分散的消费者,还有些个人从业者通过速卖通、eBay、QQ群和微信等平台开展海外代购业务,大量的跨境商品并不通过正式报关而是通过快递或专线方式从国外邮寄到国内.

1.3交易过程多边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一般表现为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通过一国进出口商向另一国出进口商集中进出口大批量货物,然后通过境内流通企业经过多级分销,最后到达有进出口需求的企业或消费者.即使有多边贸易,也是通过多个双边贸易实现的.跨境电商则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实现多国企业之间、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

1.4营销途径便捷性

传统的国际贸易企业一般通过国际展会或使用海外的方式,构建适应规模化商品销售的贸易渠道,而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营销渠道,企业可以自建平台推广宣传自己及产品,提高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或通过亚马逊、阿里巴巴、敦煌网、跨境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店,减少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门槛,电商网站聚集了商品智能检索、商品信息资源、消费者口碑公开化,广告推送等多种网络营销方法,为中小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开辟了发展道路.

2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能力需求

跨境电商促进了外贸发展的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跨境电商人才的专业需求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外语、计算机技术方面.相较于传统国际贸易,除了谈判、函电、接单、跟单、核算、结算、通关、退税、物流、保险等外贸的专业技能之外,下列专业技能也是急需的.

2.1网站运营能力

跨境电商企业是以网上经营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的网站运营管理建立起在网络环境中的品牌影响力.有能力的企业要搭建自己的独立网站平台,分析了目标市场客户的需求和浏览习惯,正确选择网站的域名、风格、语言,合理设置产品统筹、网站推广、订单处理、支付结算、物流配送、售后支持等环节,需要运营管理人员对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产业都要了解,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高,网站建设的专业化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网络品牌形象.同时企业需要把自己的网站以及产品挂在一些目标市场知名度高的推广平台上,熟悉操作如出口通、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展产品信息及优化,询盘管理、询盘转化、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分析等业务,并结合网络营销能力开展对外市场的全球营销活动.

2.2网络营销能力

利用外贸平台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便捷途径,跨境电商更需要从业人员掌握营销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调研最新互联网环境和海外市场情况,全面了解不同国家消费者的交易方式和生活习惯,熟悉跨境电商发展的趋势,利用后台数据提炼产品卖点定位客户资源、这样才能有效地策划网络营销活动,选用合适的网络营销的工具和方法,在线推广企业或产品,收集反馈信息评估营销活动效果,才能更好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2.3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能力

物流是限制跨境电商发展的关键一环,传统国际贸易依靠班轮或者包船订舱,而现在更多以转运、邮政直邮、快件、航空专线、各种夹带和海运散货拼柜等方式完成的,与物流密切相关的商品检验、运输保险等环节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从业者要熟悉国际物流并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进行配送,且能处理商品境内外物流衔接的问题.如果企业已经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建立自己的物流链,需掌握跨境供应链基本流程,能进行供应链设计、管理、产品方案的制定、原材料采购、产品的生产、运输、库存、出口、物流等一系列环节的操作.

2.4小语种交流能力

在营销上,当买家被吸引过来后,最重要的就是沟通环节.传统外贸企业往往只开发英语市场,业务员也都是英语业务员,而随着企业面向的市场越来越广泛,跨境电商尤其是跨境零售业务需要直接面对各国不同语言环境的消费者,从业人员需要了解国外小语种国家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特征,掌握某些小语种沟通能力,如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些小语种覆盖面是很大的,而目前小语种业务员比较稀缺,而且培养成本也高.

3跨境电商背景下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调整

如前文所述,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在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形下,国际贸易专业如果还是维持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人才的培养质量很难适应跨境电商的发展.各高校普遍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落后、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环节脱节等问题,更是加剧了人才缺乏问题.而人才培养要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故笔者在此仅针对跨境电商高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对原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两点调整建议.

3.1培养方向的调整

职业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有技能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都要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构建、实施和组织.跨境电商企业需要既懂电子商务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由于跨境电商发展时间短,各高校都没有专门设立跨境电商专业,为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将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方向调整为跨境电商方向,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原有的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类课程外应增设电子商务类的课程与实训,诸如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网店运营实务等,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掌握目前主要的电子商务模式,尤其是B2B\C2C两种模式下国际贸易流程的新变化,掌握搜索引擎的推广规则,能结合目标市场的主要网络媒介设计整体网络营销方案,掌握电商支付中出现的新支付工具和支付技巧,以及传统支付工具汇票、信用证等的新流程,了解跨境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了解不同运输模式运费的计算、商品运输基本要求和运输限制、了解小件高频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以及在办理跨境快递时的商检和保险等环节的变化,掌握网店在不同电商平台上的运营规则和技巧.或在一些原先开设的课程中增加与跨境电商有关的知识,如在国际货运实务中增加小包邮递、国际快递、国际专线物流等内容,使学生具备在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知识和技能.

3.2培养方案的调整

职业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就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建设思路,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跨境电商方向的专业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学校应深入国际贸易市场进行调研,了解跨境电商市场变化,加大与跨境电商企业的合作,了解对跨境电商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对企业从事跨境电商人员的工作领域、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进行分析,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达到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除了在课堂上针对理论学习而设立的案例教学、跨境电商软件提供的模拟教学外,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出开放的教学体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基于不同的课程目标,都可以组织学生到跨境电商企业参观、实训、顶岗实习等,完成学生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认知,商务素质与职业意识的形成以及专项技能的掌握,甚至可以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电商实践基地,由企业指导学生操作经营,用企业化方式管理学生,让学生体验实质工作的流程和角色,不仅掌握职业操作技能,而且具备工作协调能力.至于利用小语种进行跨境电商的贸易人才,只能是各个高校根据地缘和师资等状况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培养.总之,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要一大批既掌握电子商务和贸易专业知识,又懂外语(尤其是小语种)、会商务运作的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应在原有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上依据岗位能力需求,使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准确,改革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路径,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作者:孙西汀 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志新,李婉香.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助推外贸转型升级的策略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4).

[2]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2).

[3]韩国威.高职外贸专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可行性分析———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信息化 国际商务专业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15-02

信息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个大趋势深刻影响并极大地改变了外贸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业态,跨境电子商务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强劲发展势头,因此被视为我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能迅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或许能有助于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笔者拟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成果,针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就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提出建议。

一、信息化背景下外贸行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我国外贸增速为6.2%,同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强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对于实现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商务部外贸司的数据显示,跨境电子商务创造了外贸新的增长点。2012年,B2C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亿美元,年均增幅在50%以上。B2B成交额达到1000多亿美元。专家表示,在传统外贸出口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传统国际贸易格局,并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外贸方式转变、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是外贸发展的一种新兴贸易业态,因而商务部对之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近年来择优认定了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中国制造网和中国诚商网等若干家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商务部重点推荐的开展对外贸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2013年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多种贸易方式,积极研究以跨境电子商务方式出口货物(B2C、B2B等方式)所遇到的海关监管、退税、检验、外汇收支、统计等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抓紧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2013年8月29日,商务部网站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积极研究、解决以跨境电子商务方式出口货物遇到的有关问题,推动电子商务跨境发展。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向方面的问题。目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还是着眼于为传统涉外型企业培养、输送人才。笔者所在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就是培养具备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能从事国际市场开发、进出口业务操作和国际货代与报关等岗位技能与知识,具备本行业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高级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而在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外贸企业现在最大的困境是急缺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手,缺乏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经验的涉外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却很少考虑到这些外贸企业的需求,没有很好地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顺应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校内外实训条件方面的问题。目前,各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训条件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重任就落在了校内实训基地上。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构建仿真的工作环境,然后配备电脑、办公桌椅以及其他的仿真条件,让学生在电脑中运行以案例驱动的仿真实训软件。由于人才培养方向的限制,各高职院校主要是将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配套课程,在内容安排、时间安排方面还比较传统,主要还是根据外贸企业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来设置,虽然增加了一些软件的操作,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相反,有时学生还过于依赖指导教师的讲解,容易按部就班。由于实训课程缺乏灵活性、激励性、实效性,学生已逐渐对这类实训产生抵触情绪。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由于仍属仿真模拟阶段,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无法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背景下,外贸行业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和多变。在具体的国际交易中,这个行业又涉及复杂的程序和交易惯例,以及法律适用的选择。因此,外贸从业人员稍有不慎,就会使企业面临财货两空的风险,所以外贸从业人员除要熟练掌握系统的外贸专业知识和外贸实际操作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由于目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重活动开展、轻教学过程,重技能开发、轻思维训练,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不足。此外,由于一些任课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不高,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成才模式、自己掌握的企业经验去“复制”学生,而这也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培养,甚至受到压抑或遭到扼杀。这些都会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创新能力的不足而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紧跟时代步伐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能否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设置课程。在充分做好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分析基础上,可以根据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求,以及中小型涉外企业快速转型发展的需求,在培养传统外贸高技能人才的同时,适度增加对具备实战能力的电子商务外贸人才的培养,即培养“能熟练使用网站搜索工具及浏览英文网站”、“熟悉各网商平台产品上传规则、技巧、交易流程,扩大交易量的方法和技巧”、“熟悉各网商政策和规定,并能运用于店铺日常经营当中,能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争议”、“熟练应用各种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电子商务外贸人才。为此,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就要在保证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教学量的前提下,增加实用性强的专业选修课,比如“外商网店运营专才”、“Photoshop图片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及网站开发”、“网络营销及综合实践”等。为了更好地按企业需求来培养电子商务外贸人才,可以和一些校企合作企业,按照模块共同编写应用型校企合作教材,以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内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更多体现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而对于学生外贸技能的培训只能依靠校内实训基地。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可以尝试与一些已经转型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进行合作,把他们的一些工作内容转移到学校内,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创新一些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实习项目。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扩大他们的业务范围,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实现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前文所述,可以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选修课,比如“外商网店运营专才”、“Photoshop图片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及网站开发”、“网络营销及综合实践”。那么在开设“Photoshop图片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及网站开发”这些课程的同时,就可以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那里得到一些真实的项目,为企业进行网站的设计、日常维护,为企业的产品拍照并进行图片处理后上传至企业网站。在开设“外商网店运营专才”、“网络营销及综合实践”这些课程时,可以从企业那里得到一些相关的真实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经营理念、经营风险的认识,加深他们的创新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专业教师的工作经验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建议。

(三)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提高教师创新意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能否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完善实训课的建设必须以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建设为基础。一是加强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转变,真正践行“理实一体化”。担任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更应做到这点。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尚属新兴的贸易业态,绝大多数专业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因此为了有效实施新型贸易业态的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必须多利用寒暑假到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公司进行业务学习,熟悉跨境电子商务的各项业务技能,掌握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处理企业所转移的工作项目,才能引导学生处理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多与发达地区同行切磋,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学习他们在学生创业方面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参加各种跨境电子商务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获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各种前沿知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晓鹏.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创业教育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2]林存文.就业导向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岗位群分析的一种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顾国盛.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5)

[4]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2012(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34)

【作者简介】贝小为(1977- ),男,广西桂林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篇4

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建立梯度实践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建立梯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将本科培养方案中包含的课程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每一阶段开设课程的特点,增加并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培养环节,使得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逐步具备国际贸易实务能力和国际文化修养,并具备初步的企业国际贸易战略制定的能力。第一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计算机及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展开国际语言、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等国际交流模拟,并通过邮件、论坛及视频等方式与其他国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展开互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培养人才的国际素养和国际习惯。针对学生的国际交流模拟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国际交流模拟报告及国际交流心得进行讨论,通过模拟、交流和讨论提升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并加深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减少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文化误解。第二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国际金融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货币理论及货币银行理论等多门学科基础课程展开国际贸易纠纷等实践处理模拟。培养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初步了解国际贸易纠纷涉及的商务内容和商务环节。第三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电子商务、部级技术贸易、商务谈判、国际税收、国际投资及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建立国际贸易实务环节的模拟和现场实习,培养贸易人才处理贸易活动各环节的实务处理技能,结合国际文化素养培养,提升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第四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该阶段综合锻炼学生的国际贸易活动实际处理能力,并于海关、税务、银行及企业等单位进行实务学习,通过报关、报税、信用证及合同签订等多环节的国际贸易实务处理,培养人才的实际商务处理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实践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学生向学科交叉、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发展,培养人才实践能力、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和人才的创新力。另外,根据国际贸易的专业特点,将各领域的贸易往来作为实践培养的案例,培养人才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产品的商务特点,培养人才具有快速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商品的实际操作能力。(见图1)

二、应用型人才的国际文化培养

国际文化差异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经济活动离不开各国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因素。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要充分了解国际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在国际交流和贸易活动中,因缺乏国际文化的了解而引起的文化冲突、误解和违法行为,保证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外语能力培养和国际贸易等理论的培养,国际文化培养环节较弱,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文化素养的培养方案。1.礼仪及风俗习惯。结合语言课程、实践模拟、国际网络交流及现场实习环节,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国际文化素养,了解国际礼仪特点和风俗习惯,尊重国际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国际礼仪包括见面问候、电话礼仪、餐桌礼仪、会议礼仪和穿着礼仪等内容。风俗习惯包括世界各国的饮食禁忌、穿着禁忌、数字禁忌、思维习惯、交流习惯及工作习惯等内容。2.。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问题,避免因不同导致的商务摩擦。在语言课程、时间模拟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注重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对中教信仰的了解,并尊重各国的合法宗教习惯,提升人才的国际修养。3.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国际贸易的开展中,跨文化沟通无处不在,协调能力更是体现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才能独立承担业务,更好的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贸易中错综复杂的多方关系,并能够在外贸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三、结语

本文针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国际文化和梯度培养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的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结合每一阶段的课程特点,建立实践培养模式。强调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训练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训练,并在海关、税务局、银行及企业等地进行贸易实务现场实习,提升人才的贸易实务能力、国际文化素养和人才创造力,在实际环节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商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53-04

2012年12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教育厅在无锡市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全省职业学校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2013年,率先在南京、常州、南通等3个市的2012级学生中试点学业水平考试。2014年起,无锡、苏州、盐城、镇江、扬州等5个市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试点,进一步扩大了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2015年《关于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指导委员会的通知》(苏教职[2015]18号)决定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及研究组,正式启动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工作,2016年11月组织考试。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反映学生主要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业水平考试在普通高中已经实施多年,颇具成效,而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可谓方兴未艾、影响巨大。

一、建立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意义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是加强职业学校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重要途剑有利于引导职业学校规范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深化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渠道,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

2014年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职业精神,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岗位需求与专业开设现状分析

2015年12月起,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对省内相关外贸行业企业专家、全省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专题会议和问卷调研。主要调研外贸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数量,尤其是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能力、素质要求。调研省内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生类别(区分普通中专、综合高中、“3+3”、“3+4”)、学生人数、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标准完成情况、目前使用的教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一)岗位需求现状

调研显示,江苏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外贸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这三类岗位,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需求略少。在中小型外贸企业中,往往还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外贸企业对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外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国际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江苏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仍存在,仍有较大的需求量。

(二)专业开设情况

我省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校相对较少,且学生数量不多。主要有: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3+4”)89人,江都中专开设商务韩语专业(普通中专)80人,南京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商务韩语(普通中专)19人,常州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普通中专)48人,苏州福纳影视艺术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普通中专)19人,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普通中专)14人。

(三)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各校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均能依据地方专业人才实际需求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滚动修改。两校均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商务英语专业除开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课程外,还开设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会话等课程,商务韩语专业还开设韩国语教程、韩国语听力、韩国语写作等课程。此外,南京工程高职校、南京商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为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在国内学习不开设专业课程。被调查学校多选用省推教材,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

三、学业水平考试实施路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开发

1.开发思路

(1)统一规范。按照省制定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指南》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的要求,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特点,充分吸纳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及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系统进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开发工作。

(2)实施项目制管理。国际商务专业项目组组长由笔者担任,全面负责本专业指导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本项目组开发团队成员8名,其中: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6名、高职院专家1名、行业企业专家1名。每门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团队5人,其中: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3名、高职院专家1名、行业企业专家1名。

(3)强化过程性质量跟踪。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中心)、省职业教育财经商贸类教科研中心组、国际贸易研究组之间需不断沟通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议、中期汇报会议、成果审核认证会议,确保开发工作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跟踪,确保开发任务按期按质完成。

2.开发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坚持“五个对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坚持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中等职业课程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强化整体设计。

(4)坚持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争取行业、企事业单位支持,并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共同执行、共同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6)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地和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发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商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国际贸易基础》《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实务》4门课程标准。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分专业与专门化方向、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基本要求、实训(实验)基本条件、编制说明11个模块;课程标准分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七个模块。

(二)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开发

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进行质和量的描述,是参照考试命题与评价的基础。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说明既是构成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也是考试大纲的核心要素。

制定考试大纲以明晰考查目标与内容,加强对整体学习情况的考查。考试大纲在制定过程中应争取最大程度的降低由考试难易程度、考试题型或考查内容选择搭配不合理所带来的成绩失真,力求全面真实的考查和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重要的任务是以纲为始,在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及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点,制定出完善的考试大纲,并以此作为命题的直接依据。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发出《国际贸易基础》《市场营销》两门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分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试卷结构、考试形式和时间、典型题示例5个模块。

(三)试题库建设

加快题库建设以提高异年间的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用程度。由于当下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在考试命题等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同年段间的成绩不稳定,所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开发的试题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尽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相应的成绩更具有参考价值。

在试题库建立的过程中,坚决杜绝简单的找题、拼题,而是要慎重选题,在信度、效度、区分度等指标严格约束下去“测量创造”。关注基础、关注核心知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础性、有效性、公正性原则,为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难易题比例,规范命题,确保试题库中每道题的质量。

(四)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估

监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计性描述。出具一份具体、详细的成绩统计性描述报告是实现学业水平考试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的报告单基本都会包含各个科目下不同内容模块和能力的成绩认定,而不同模块和能力的标定都来自于考前设定完善的课程标准或考试框架;此外,考试成绩的认定都是在原始分值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换算,或对应等级,或加乘权重后取平均数,在最终的成绩报告上会将原始成绩与换算后的成绩分别注明。

评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出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进行“难度、区分度、信度与效度”四度分析,出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析报告,为试题库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培B目标

作为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符合中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既掌握国际商务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单证缮制、货运、外贸跟单、国际营销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商务专业比较成熟,可以提供借鉴。如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都中专等相关学校开始与国外院校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换生等国际交流项目。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如强化小班讨论课程与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

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地有针对性的设定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按照国际商务专业的各专业方向相关岗位的共同技能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操作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目前,商务英语、商务韩语专业还可拓展相关特色课程。此外,还应注重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礼仪规范等软技能以及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最后,还要考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做好专转本衔接的前期课程设置。

(四)师资建设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可采取教师轮流进企业实习的办法,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保持较前沿的水平。

(五)校企合作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跨境电商;产业链;外贸;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40

1引言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支付、物流、服务、认证、通关等环节的打通和不断完善,使得商品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催生了跨境电商的兴起与发展。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31万亿元,增长率为313%,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19%。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预计到2017年跨境电商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渗透率将达到20%左右。

2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将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电子化,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商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环节,2013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占比近九成,而跨境电商进口还处于萌芽阶段,预计2016年占比将达到15%。本文中谈到的跨境电商,主要指跨境电商出口。

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跨国支付、安全、国际物流、海关监管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前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最核心问题当属人才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缺乏既懂商务、外贸知识又擅长英语的综合性复合人才;②高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环节脱节;③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整体人才缺口较大。

因此,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实践性的跨境电商复合人才,是打破跨境电商发展瓶颈的首要举措。

3跨境电商产业链及人才需求

跨境电子商务实现的基本过程为:生产或制造企业在跨境电商企业的平台上产品或服务信息,用户(企业或个人)浏览并选购、下单,完成支付,跨境电商企业将产品交付物流企业进行投递,经过出口国和进口国海关通关商检后,到达用户手中。也有跨境电商企业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让其代办产品、物流、进出口等业务。由此可以看出,跨境电商产业链上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生产商、制造商。生产与制造各类适销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包括B2B与B2C两种模式,我国外销的产品主要包括食品、农产品、通信产品、钢铁、陶瓷、服装、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品、医药用品等。

(2)跨境电商企业。包括平台式和自营式两种,平台式的代表企业有环球资源、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亚马逊、洋码头等,自营式的代表企业有黎明重工科技、进口中国等。

(3)支付企业。当前我国跨境电商支付结算的主要方式有信用卡、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以及线下结算等,跨境电商B2B主要采取线下结算,跨境电商B2C主要采取线上支付。

(4)物流商。物流是跨境电子商务中最核心的环节。当前我国跨境电商物流模式主要有邮政业务(占据出口业务的70%)、国际快递业务、海外仓业务。

(5)第三方服务商。第三方服务商主要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品牌运营、IT、营销、物流整合、金融、人才输送等服务。

从以上产业链构成主体可看出,跨境电商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需求。跨境电商产业链中涉及的岗位主要包括客服专员、网站平台搭建专员、网站运营与推广专员、品类销售管理专员、网上营销专员、项目管理、市场策划、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2)专业需求。跨境电商人才的专业需求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外语(及其他小语种),除此之外,对工商管理、营销、计算机技术人才也有一定需求。

(3)专业技能。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主要包括国际物流管理、跨境支付、跨国商务管理、网站建设、SEO、网络营销、店铺运营、信息技术应用(包括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等,而同时兼具技术、贸易专业知识、经济常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欢迎的。

4基于产业链的外贸电商人才培养路径

从市场反馈来看,当前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平衡,一方面,跨境电商企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高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的现实,这种现象正说明当前高校的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改革外贸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41人才培养参与主体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包括学生、高校、第三方服务商、跨境电商企业,高校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提供优良师资,改革培养方案,向企业进行毕业生输送。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培养独立人格,为将来就业做好全方位准备。跨境电商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工作岗位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第三方服务商打通学生、高校与跨境电商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与高校联合进行电商校园人才的培训和输送,让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无缝接轨,让企业与学生共创最大价值。

42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针对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及人才培养参与主体构成,提出学校、第三方、跨境电商企业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路径。

(1)教学内容改革。跨境电商涉及国际贸易、电商、外语等不同专业,这就需要这些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打通联合,交叉学习,分别开设跨境电商相关专业课程,深入跨境电商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同时将第三方培训课程嵌套进培养方案,如跨境电商平台后台介绍、产品、关键词解析、PS实操、产品详细描述文案策划、运营流程精讲等。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以微课等形式展开教学。

(2)师资队伍建设。跨境电商发展时间短,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这就要求教师应先深入企业了解跨境电商流程并进行一定实践。可引入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进学校,以兼职教师或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传授知识,强化技能,同时也鼓励教师去相关企业顶岗实践,从老师层面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3)建立实训基地。学校经过考察,与第三方服务商签订实习协议,输送毕业生到第三方服务商企业进行实操训练及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跨境电商平台的基本操作和运营、跨境网络营销技巧、客户服务以及职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让学生切实体验跨境电商所涵盖的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熟悉跨境物流、报关报检、跨境支付、出口退税等操作流程。

(4)创新创业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比赛,如“电子商务三创赛”、“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率及满意率,也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学校、企业、第三方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分工,合力培养跨境电商人才,这也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向阳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107-112

[2]来有为,王开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中国与全球化,2014(5):68-74

[3]陈国雄温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38-41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海南

一、海南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海南省处于“一带一路”南线的重要战略节点,具有良好的的对外交通优势,借助国家旅游岛的政策,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可以开辟一条低成本的国际贸易渠道,对促进海南经济发展及区域战略地位,意义深远。而当前制约海南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属人才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缺乏既懂商务外贸知识又擅长英语和东盟国家小语种的综合性人才,高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因此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势在必行。

二、海南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

1、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在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带动下,近几年海南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特别是海南农业电商企业,大量需求电商运营、技术开发、网页设计、美工等人才。目前海南高校跨境电商人才供给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企业的需求,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2、跨境电商人才岗位类型

跨境电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各类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协同来完成。岗位类型有:运营推广类,包括跨境电商运营经理、海外推广专员、SEM、文案编辑专员、跨境支付专员、口岸运营经理等;平台研发类,包括交互设计师、.net工程师、Andriod研发工程师、java研发工程师、支付系统产品经理、PHP开发工程师等;跨境物流类,包括质控专员、物流专员、物流总监、海外采购专员等;跨境客服类,包括海外客户维护专员、海外客服专员等;跨境设计类,包括UI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电商美工等。

3、企业选择跨境电商人才倾向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专业

跨境电子商务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但是跨境电商的核心是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是新的技术手段,所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其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另外,跨境交易面对的是全球客户,企业也比较看重人才的外语能力。

4、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以运营方面为主,据统计,企业对运营、物流、客服、策划岗位的需要数量最多,占61%,对技术岗位的需求占23%,管理岗位的需求占16%。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层次的需求以本科生居多,其次是专科生,然后是硕士和博士。

三、海南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

1、政府和企业推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海南人才市场跨境电商人才紧缺已是常态,此类人才在北上广杭等城市工资水平比较高,海南的工资水平较低,没有竞争优势,海南大部分此类人才都流入内地城市,外地来海南求职的人才较少。政府部应制定海南企业引进跨境电商人才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的工资水平,增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吸引力。

企业应重视对本企业员工的培训,虽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有的企业通过技术外包等多种形式缓解人才缺乏状况,但后期维护并不是很方便。企业还可以与当地高校的合作,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当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接收毕业生、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派企业专家到高校讲座等。

2、建立跨境电商人才社会化培训体系

目前商务部依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平台,建立了各个省级培训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培训课程体系,主要面向三个层次人员开展培训,即针对高校、示范县的培训者培训,针对政府官员、企业经理的管理者培训,针对电商企业具体操作人员的实操者培训。充分发挥商务部门、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大对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培训的支持力度,将跨境电商知识与企业需求融合。海南省要积极成立行业协会,加强对各层次人员的培训。

3、高校担起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重任

(1)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并及时更新

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较为严重,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以岗位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还要根据不同学年合理安排电商基础知识、跨境电商知识、平台操作实践、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课程。

我们见证着跨境电商瞬息万变的发展,目前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人才培养出来到了企业之后知识体系已经落伍了。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跨境电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紧跟跨境电商的发展、及时更新,并且要提高约见性。

(2)注重实践教学

企业越来越看重跨境电商人才的工作经验及能力。因此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应有针对性的根据企业的需求,增设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培养人才综合能力。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能力、国际贸易、物流、金融、文化及法律知识方面的培养。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入校。三是借助跨境电商教学实践平台。企业能够提供的实践机会比较有限,还会牵扯到诸如学生外出安全等实际问题,利用跨境电商教学实践平台可全方位模拟真实商业环境,以企业为核心开展跨境交易,进行各种业务往来。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到虚拟跨境交易环境下的工作方式,认知跨境交易的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实现“把企业搬进校园”。

(3)探索跨专业培养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并不是简单的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它具有复合性,需要了解整个跨境交易体系的运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综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单纯的进行单一的专业教育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海南高校可以从跨专业的角度去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将各专业打通联合、交叉学习。目前,杭师大钱江学院跨境电商学院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实施多院系联合培养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3+1”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即面向在校生实施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专业培养、分模块培养、创业班等,开展综合的跨境电商培训。

参考文献:

[1]刘颖,北京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6,35(4):67-69

[2]朱超才,“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J],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2016(2):67-69

[3]2015年出口电商行业人才需求报告[DB/OL]. 199IT.2016-04-27

[4]陈海涛,跨境电商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2015(35):23-23

[5]基于跨境电商产业链的外贸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5(37):41

[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6(5):74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篇8

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自1991年首次开展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20多年时间里,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发展成为如今涉及金融、保险、统计、新闻、林业、城市规划等覆盖更多领域的39种专业学位类别,为国家及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提供了大批复合性、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也树立起了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发展比较成熟和规范的专业学位品牌。

为构建和完善与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不断发展创新,立足北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在构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开发、创新教学方法、开创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开拓国际视野、提升管理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不仅为MBA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而且也逐步形成了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中国人民大学MBA项目的培养特色。

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MBA项目课程体系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总结长期MBA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的培养理念――SAIL(启航)计划。“SAIL”有“扬帆远航”之意,包括“理念塑造 Spiritual Reconstruction”“行动导向 Action Orientation”“国际视野 Internationalization”和“自主建构 Learning through Self-Construction”4个模块。旨在培养深谙中国实践、人文素养深厚、具备国际视野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世界级管理人才,强调MBA教育在完成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培养模块的整合,把对学生软实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渗透到整个培养进程中,体现“大培养”概念。

1.持续推进案例教学,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

为使SAIL培养理念在课内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和课外的学生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秉承“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衔接,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互补充,专业基础训练和管理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软件仿真等目前国际流行的全新教学方式和教师的全方位组织、指导,以及与学生协作探索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软件模拟、沙盘推演、课堂讨论、现场研究、团队实践等教学手段,全面训练MBA学生思维能力与领导品质,培养MBA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了MBA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水平。在2010年4月第二届“尖峰时刻”商业模拟全国总决赛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参赛的两个MBA团队分获MBA组冠、亚军。进入2011年,商学院MBA项目进一步落实SAIL计划,先后推出了整合性课程体系和团队实践项目(Team Action Project,简称TAP)。强化和训练培养MBA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了重视理念、责任感的塑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建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的开放的MBA课程平台。

2.增设整合类课程、开设企业家课堂

推出了面向MBA二年级学生开设的1学分课程――“管理整合”。该课程是融合企业实地参访(高管访谈)、课堂讨论、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和点评等为一体的创新性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系列学习程序提升学生在解决企业问题时的整合性思维能力,并运用综合知识解决企业问题。此外,鼓励校友、企业家参与教学,通过聘请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企业家为MBA学生开设选修课、企业家课堂和讲座,亲身传授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与此同时,除了可以聆听知名教授的课程之外,商学院MBA学生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MBA企业导师(MBM)项目、国际游学计划、企业考察系列活动、学生社团组织(联合会、俱乐部、协会等)、MBA Workshop、沙龙、校友经验交流、行业分享会及讲座等系列活动开阔眼界,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培养

在教学方案中增加国际化管理的可选课程,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MBA培养方案的新方向,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培养,鼓励学生弹性灵活地搭建超越培养方案预定目标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在全校经济、法律、历史、新闻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400余门选修课程中进行选课,在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模块中组合自己的课程,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科融合优势有利于塑造未来商界领袖的人文气质,成长为适应性较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打造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倡导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成为共同导师。为此,中国人民大学MBA项目实行以学院派师资与实践型师资相结合,鼓励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兼职导师长期参与课程建设、案例开发、教学方式改革等探索,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1.MBA企业导师项目

为了使MBA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得更紧密,2009 年12 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中心依托商学院拥有的校友及企业界资源,推出MBA 企业导师(MBA Business Mentor,简称MBM)项目。项目周期为一年,针对每一级的学生开展。现已举办了多期。有来自知名国企、民企、外资、合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非营利机构、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等企业导师参加到项目中,形成了阵容强大、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资源体系。2011年12月,第三期MBM项目正式启动,经过填报志愿、面试等环节,有260人被企业导师录取。如今,MBM项目已经成为学校MBA教育的一大特色,商学院与这些优秀的企业导师一道,为MBA学生打造出一个真实的商界平台,成为MBA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桥梁。

2.打造富有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拥有一批在企业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队伍,配备了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且善于组织实践性课堂的教师担任MBA课程教学。学院鼓励MBA任课教师通过担任管理咨询、管理顾问、独立董事等方式,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企业管理实践的最新动态通过案例编写带到MBA课堂。为了更好地吸收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教育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还与哈佛大学商学院签署合同,启动哈佛案例培训项目。每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输送4名~5名教师前往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案例教学研讨与培训,已有30多名教师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成为了MBA教学与案例研究的骨干教师。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还通过举办定期的MBA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MBA核心课程培训、案例交流、观摩教学、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大大提高MBA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培养质量。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培训基地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相关实际部门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机制,开展独具特色的教学实践项目,逐步形成了把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名师成长基地、学校服务于社会基地的良好局面。

1.建立企业实习合作,开拓TAP项目实战训练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心努力利用各种资源,为MBA学生提供包括境内和境外的多种实习机会。其中境内企业包括各跨国公司、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等,先后与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正大集团公司、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等60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及MBA企业实习基地,为MBA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境外包括在英国的实习工作,如到世界顶级豪华车Bentley企业实习等。学院与用人单位实习合作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共建签约实习基地;二是建立多年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伙伴关系;三是需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实习关系。基于MBA项目SAIL计划中“行动导向”模块的不断落实和延伸,201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推出了团队合作项目(TAP)。 TAP项目是一个MBA学生以自愿参加和自由结合的团队形式,项目实施周期为4个月。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深入企业自主签约、自主完成和自主管理企业管理咨询项目,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的客户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TAP项目第一期的6支团队完成6个咨询课题,获得了合作企业和项目管理组的好评。第二期于2012年3月23日启动,共有11支团队积极参与。通过TAP项目,不仅可以促进新、老教师经验的传承,而且也能丰富商学院的案例库,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2.加大教材和教学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长期关注的重点,并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学院积极与国际知名商学院案例中心合作引进案例教学,大量的高质量的商业案例,保证了MBA授课教师可以运用最新、最权威、最有实践性的案例为学生授课;另一方面商学院拥有一批长期在企业从事管理实践工作、学术水平高、年富力强、在企业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深谙中国实践的教师队伍,进行本土案例的自助开发,并通过编写案例将企业管理实践的最新动态带入MBA课堂。学院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培训外,还借鉴其管理模式,于2007年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以推进案例库建设。鼓励教师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教学团队和学生赴企业开发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企业实践的案例,经费资助教师在企业开展调研,撰写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截至2011年,学校自主编写完成的案例近40余篇,有34篇已立项正在进行案例开发项目;有7位教师开发的教学与科研案例获得了全国MBA教指委百优案例评选优秀奖并入选该案例库。与此同时,为了汇聚全球研究教学经验,商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五届企业管理案例论坛,有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学者集聚于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案例论坛,大家互相交流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这些宝贵的案例教学经验和优质的案例为MBA授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提升MBA教育的国际性,加大国际化培养步伐

基于国际化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需求,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开拓创新、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充分体现国际性的培养原则,积极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环境,与境外众多商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MAM项目、双学位项目和全球多个地区的短期交流及游学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

1.致力于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非常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首先,授课教师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授课资源。商学院70%~80%的教师都有海外学习的经历,30%的教师有海外高校学历。还有很多国外教师加入到教学团队。这些教师不仅具有企业经验,而且还具备很好的国际化视野,保证了IMBA的全英文授课和为MBA学生开设的英文选修课程。其次,商学院MBA项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与海外学校之间的不同程度的合作,主要包括国际交换项目、联合培养(如双学位)项目和学校互访等。

2.国际交换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2年制的MBA学习中,第三学期专门为学生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国际交流的学校达20多个遍布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从2009年起,每年MBA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学院的国际交换项目,既包括中国学生也有留学生,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秋季学期,MBA学生参加国际交换项目的学生达到了16人。

3.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201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加入耶鲁大学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高校,在该联盟成立之初,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就面向各联盟商学院MBA学生推出了MAM(Master of Advanced Management,高端管理硕士)学位项目,该项目宗旨是致力于培养全球商业领袖,同时提升他们在国际复杂情境下的管理能力。从2012年开始,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每年从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成员学院各招收1名~ 2名优秀MBA学生赴耶鲁攻读MAM学位。由于表现优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0级5位MBA学生被MAM项目同时录取,成为第一届学生,标志着国际交流合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海外知名高校开展双学位项目的合作,并与世界各地近50所高校签署了交换生协议,每年可为MBA学生提供50多个交换名额,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运作,提升了他们全球性的管理能力和跨文化的协调交流能力。

4.跨文化国际交流

MBA项目中心认真接待并组织在校学生参加来自国际上其他学校的MBA访问活动,促进学生跨文化和国际化的交流。2011年,MBA学生参加了相关的来访活动,先后接待了日本九州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学校的来访。例如,2011年9月23日,MBA的学生与来访的日本九州大学的MBA学生进行了学习与交流活动。在听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的讲座之后,两个学院的学生共同参与了由日本九州大学Robert T. Huang教授组织的研讨会。两个学院的学生在讨论、演讲、交流中,不仅提高了学术水平,而且也从他国的学生那里学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上一篇:集体经济合同管理范文 下一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